中山公园综合史

2024-10-26

中山公园综合史(精选8篇)

中山公园综合史 篇1

前 言

中山公园是上海近代租界公园之一,公园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地理位置优越。东近曹家渡,西接内环线高架,北靠苏州河,南临长宁路商业中心,地铁二号线、四号线、明珠轨道线以及20多条公交线路相交于公园周边。是上海西部地区的商业繁华区和城市交通枢纽。公园占地20.90万平方米,年游客量500多万人次,2002年评定为上海市四星级公园。

中山公园建立九十年来,已初步具备了综合性公园规模。公园连续多年被评为区、市先进单位,每年要接待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来此参观游园。

长期以来,由于中山公园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整个园林布局有欧洲自然式庭园和日本庭园式的风格。而建国以后,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努力和调整,已形成现在的规模。园内地形起伏,坡度自然,景物优美,颇能引人入胜,充分显示了我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表现了我传统园艺处理方法。

建园九十年来,我园像一棵大树,饱经了人间沧桑,然而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里,沐浴着阳光,吸收土壤养分,接受园林工作者的照料,愉快健康地生活着,给人们的生活增添美的享受,像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共和国的大地上放射着光辉。一. 公园命名起源及其演变

中山公园其名称之沿革,说法不一,由于公园历史悠久,相关资料少,并且不完整,因而众说不一。中山公园之称号大致有以下几个:兆丰花园(shaofeng Garden);兆丰公园、极司非尔公园(Jessfield Park); 梵王(皇)渡公园;万航渡公园,这些名称之来历、演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

公园最初一部分是属于英国人勤努·霍格(E•Jenner•Hogg)的私园,其时为1863年(同治二年),霍格是近代上海有名的大房地产商,兆丰洋行和麟瑞洋行的头子,曾兼任过驻上海的汉堡领事,开过兆丰地产公司,此宅园曰“兆丰花园”,其位于极司非尔路极西端,即万航渡路地址(梵皇渡路),在曹家渡小万柳堂西南,此地百余亩,分前兆丰花园和后兆丰花园。极司非尔路横贯其中(今万航渡路筑于1856年及1913年,分两次修建,初名极司非尔路,1943年改为梵皇渡路,1964年改为今名),园中一碧如茵,林木扶疏葱茏,名花异卉争,各室中陈设富丽。

1909年春天,有个名叫“壳克”的美国人到上海来做滑头生意,经营橡胶事业,霍格因上其当而导致商业失败离沪,只好将私家花园拍卖抵债。据《约翰年刊》记载:“1911年购比邻兆丰花园并屋一所,面积三十万七十亩。”后兆丰花园即梵皇渡路以北划入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学院),得价14万。这一部分本是霍格夫妇住宅所在地,景色宜人。

1914年,在娱乐基金保管委员会建议下,由工部局收买梵皇渡路以南即前兆丰花园(约二十余亩)和附近一些土地,共购田九十一亩,并压资十四万两规银建造公园。因其位于极司非尔路,故称极司非尔公园。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兆丰公园英名Jessfield park,正式译名应作极司非尔公园,可是一般都称为兆丰公园,即工部局年报华文本亦如是。这是仍著昔日“兆丰花园”的旧称故也。又有人呼它为梵皇渡公园,因为它傍着梵皇渡火车站的缘故,公园之命名是根据其位置与路名关系而定,直到四十年代初方改名为“中山公园”。

二. 中山公园历史沿革

中山公园的辟建是与帝国主义的入侵联系在一起的。园址一带原来是名叫吴家宅的几个村庄。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公元1860—1862年)之间,那时英国租界的地盘还没有扩展到这一带,但是,租界当局以防备太平天国的进攻为借口,强行越界筑路,修了一条极司非尔路(今万航渡路)。中山公园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其大致发展修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一)兆丰花园时期

1842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迫使广州、厦门包括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开放,从此在上海形成了欧洲列强争相划分租界的场面。其中英租界最早圈定的面积为700亩,后来,又总共进行了七次扩张,现在中山公园的所在地,当年就属于英租界的范围。

1851 年3月,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英租界以保护自身安全为由,实行“越界筑路”,即在不属于自己租界的范围内修筑道路,实质上为了掌握沿路的控制权,最终达到扩大租界的目的。随着租界面积的不断扩大,租界中的外国人人数也不断增加,1865年增至2297人,1910年增至13536人。1852 年,英国越界筑扩张至当时的极司非尔路,后改名为梵皇渡路,即现在的万航渡路。

1864年,有一对名叫霍格的兄弟,创办了一家兆丰洋行,并在极司非尔路边购买土地,在路的南侧建造了70亩地的乡村别墅,又被称之为兆丰花园。1879 年,即光绪五年,霍格将北边的土地卖给圣约翰书院,后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即现在的华东政法学院。

(二)租界时期(1913—1941年)

1913年,有一个名为“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的群众性组织向当时英租界的最高权力机构――工部局提出建议,要求在上海西区建立一个公共运动场,用来训练巡捕、商团及在港停泊的海军人员,并附设游览场。1914 年3月7日,公共娱乐场委员会和娱乐基金托管委员会一起开会商议,提出要在上海的西北角创建一所集植物园等的观赏游览性园地,而非运动性 场地,并承诺出资二万两白银。1914 年3月12日,工部局批复,表示赞同。

1914 年3月20日,纳税人会议上通过行政12号决议,出资12万3千两白银,在靠近极司非尔路处,建造一所占地123亩的园地。其中包括买下霍格的70亩的兆丰花园,并且因为兆丰花园内原已种植有许多名贵树种,所以决定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建造。后来,在1928年和1929年,公园分别经过两次扩张,其占地面积逐步拓展为288亩和291亩,基本等于现在中山公园的占地面积。

1914 年3月21日,由当时园地监督麦克利提议,工部局总董庇亚士附议,在一年一度的西人纳税会议上提高以下提案说:“授权工部局行使选举权,于新近收买的位于极司非尔路的一方地,及其附近地段收买到时,概应布置成一个公众风景园和植物园地,作为公园的核心部分。”这个协议案对建园初意作了部分改动。

工部局园地监督提出报告书,计划可以布置三种特殊的内容:

(一)一个旷野的花园,包括树林、草地、湍流和湖,愈是乡村风味,再要一块理想的地点作为野餐和全体集会之用;

(二)植物的园地,包括一个中国的树木和灌木的代表集团,尽可能地收集使之完备,成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和最富有趣味的中国植物标本集团;

(三)装饰部分,那是照我们的意念用显著的风格,包括广大的草地,植物夹荫的大道,喷水泉和适当的雕像。此外,也必须要一个养马房,可使中国的鸟类能集居于此,同时亦要一个“动物部”。1914 年春,建园工程开始。工部局以低廉工价,招用了大批中国“苦力”,为其掘坟、开河、堆假山及平整土地,种植花草树木。最初二三年,每天投入数百人工,每个中国劳工从天亮做到天黑,所得报酬每工铜板二十八文(每角大洋合铜板三十文)。建园施工首先从公园北部开始,逐渐向南发展,最初面积是95.561亩,1年以后发展到二百亩。1925年已发展到288.643亩。1928年才发展到解放前的最后面积291.413亩。建园所需费用,根据工部局资料计算,前后共需二百余万银圆,这笔费用来自租界中外居民税收。1914年7月1日,因原兆丰花园已形成一定景观和规模,所以工部局决定公园正式开放,所以,当时在极司非尔路上开设正门,即现在的公园2号门。4 同时,工部局公布了公园游园暂行规则,其中明确规定,只对外国人开放,不准华人入内。1915年6月7日的早晨,圣约翰大学的一位教授翻墙进入公园,打开大门,让50多位中国学生进入公园,不顾公园内警卫的反对,并呼吁公园属于公众,此事不仅惊动了校方,更惊动了工部局。直至1928年6月1日,由于国内爆发的北阀战争,外国人考虑到中国民众强烈的排外情绪,才决定公园向华人开放。

当时,因公园位于极司非尔路故有称之为极司非尔公园,又因公园是昔日兆丰花园的旧址,故又有称之为兆丰公园,后因极司非尔路改名为梵皇渡路,故又有称之为梵皇渡公园。关于最终改名为“中山公园”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为1944年6月,汪伪政府为纪念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将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另一说为1941年改名。

1917 年,公园建造范围接近利南路,即现在的长宁路,因此,在利南路上开设南门,即现在的公园一号门。当时的门票价为小洋2角。1932年5月30日对公园游园人数作过一个统计,共计15327人次,其中成人3056人次,儿童1135人次,另外11136人持有月票,当时称为月季票,season ticket。1918 年,公园南北部向,原有一条从苏家角通向曹家渡的小路,帝国主义分子想收买小路,受当地苏家角、陶家宅、潘家厍及姚家角人民反对。工部局不得不建造一座横跨这条小路的虹形旱桥,勉强将公园南北部分贯通。工部局经多年经营,公园面貌渐具规模,划分若干部分,如日半花园、玫瑰花园、水产植物园、高山植物园及专为洋小孩服务的儿童公园。1921 年,在公园北部辟建一所估地二亩九分三厘九毫的动物园,称为极司非尔动物园,最初布置有食草夹场地、鸟棚及熊槛各一所。还建造一所有暖气设备的室内动物展览馆,展出猴子及热带鸟类等。1922 年动物园建成开放。

1924 年,建造一所音乐厅,台下设置帆布躺椅。就在极司非尔公园对西方人开放的同时,工部局就迫不及待地公布一套歧视中国人民的规定,规定第三条说:“除服侍西方人的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当时在看园人住的小屋内,桌上有块触目惊心的牌子,上刻“华人与犬不得入内”八字。1928 年,经过上海人民的不懈斗争,才允许华人入园,但票价昂贵,只能为少 5 数人服务。据工部局记载:1933年华人入内欣赏的仅估22%。

1935 年,“爱三斯夫人”将大理石亭子卖给工部局而移至公园内,而将原来中国亭(即现牡丹亭)迁到公园偏角。

(三)抗战至建国前(1941—1949)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接管公共租界,为了麻痹中国人民抗日爱国斗争,1944年将公园易名为中山公园,园容布置也根据日本帝国主义心愿,在公园东侧堆建一座东假山,放置几个日本式石灯笼作为点缀。自来水假山是带有一组日本味的一组小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接管,为这所公园蒙上一层阴影,特别是解放前夕,好多树木被摧残。查阅1948年4月《中山公园花木统计移交手册》,树木品种为177种。1947 年后期,中山公园曾是中共地下党员活动的一个场所。

(四)建国三十年(1949—1978年)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了,中山公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公园立即进行了恢复和建设工作。

1949 年至1957年期间,增添万余株,园内建筑道路及东西假山陆续进行了修建整理,旧貌变新颜。以后面积逐年扩展到321.389亩。

1951 年,在陈毅市长指示关怀下,在园内新建了标本陈列馆一座,这个陈列馆分两个部分,植物和动物。以后改作展览馆,大大地增强了园内文化科学气息。据《新上海便览》1951年记载:原茶室进行了改建,新建的茶室和摄影室是由革命军人家属互助服务社中山分社主办的,以后经过多次修缮,从外面已看不出原来英国式的风貌了。

1951 年,原动物园新建了水族馆、海豹池等数十处,充实名贵动物数十种。当时的动物种类有兽类25种,鸟类45种,爬虫类3种,鱼类104种。1962年,因市内卫生限制,取消动物园。

1951 年10月12日至17日,中山公园与上海市科学普及协会联合举办《月亮展览会》,内容有天文望远镜架,画片70多幅,引起了广大游客浓厚的兴趣。1953 年11月7 日,纪念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订立三周年时,建立了毛泽东 和斯大林的浮雕像。像的后面衬托着各种常绿树和樱花。1954年,中山公园举办了《生产展览会》,其中“生产节约和浪费”这一栏介绍了朱嘉生老主任利用旧料为国家节约资金600余元的先进事迹。朱嘉生同志50年代两次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当时广大园林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以园为家,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养护质量大大提高,推广了“朱嘉生地区负责制”,队组中建立八大员:记录员、卫生员、工具保管员、植保员、安全员、设备维修员、宣传员、生活员,园容面貌焕然一新,工人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1955 年,开始建立树木林。

1956 年,重新布置了月季独立式花坛。

1956 年,举办了“菊花”展览会,品种约几百种。

1956 年,在中国亭前布置牡丹园,还开辟有梅园、桃园和石榴园、玉兰林等。每年不同季节,开着艳丽芳香的花朵,以增添园内景色。

1958 年,受“大炼钢铁”影响,我园一景“铜钟”被当废铜烂铁处理,至今杳无音讯。

年代初,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公园中树坛、花坛中出现种蔬菜,荷花池种水稻等现象。

1966 年至1976年,我园与各个行业一样,深受“右倾”思潮的危害,园林事业被贬为剥削阶级玩赏的“消费品”,消磨人民意识的“腐蚀剂”,因而对待游客问题上也存在“公园是阶级斗争阵地”的错误倾向。各种园林设施,风景点都遭到破坏,大理石亭子中的女神雕象被砸烂,音乐厅被拆毁,以后虽然重建,但音响效果不能与昔日相比。温室中各种花卉被毁掉,一些稀有名贵树种由于缺乏精心地养护管理而死亡。

1974年,大草坪下修建人防工程,草的生长受到影响,大草坪上的许多通气孔也颇煞风景。同时十年中,把公园一套正常的管理制度也被破坏了,园容面貌得不到改善,使公园的整体都受到了严重损害。

年代末70年代初,中山公园“泥雕收租院”和1974年全市菊展在当时本市范围内影响很大的。

1976 年,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公园又迎来了春天。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7 许多混乱的思想得到了澄清,恢复和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着重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园容园貌和经济收入有了新的起色。

年代末80 年代初,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园举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展览会,如:“陶瓷展览”、“蛇展”、“反走私展览”、“科普游乐馆”、“定陵文物出土展览”、“迎春花展”、“月季花展”、“刑展”以及近年来“八四年全市菊展”和“八五年全国菊展”,这些展览会紧密联系当时政治生活和人民群众实际,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良好。

1977年,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将原游泳池改为溜冰场,兴建了戏院,整修了中山酒家,园艺工作上等级,活动内容激增,公园日益兴旺。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9—至今)

1984 年,公园通过了整顿验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

1986 年,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公园经济效益收效明显。

1987 年,实行了主任责任制,园艺方面注心精心养护,完成了“大理石亭”、“大悬铃木”、“老年活动区”等景点的改造,花坛面貌焕然一新,公园经济效益提高,已跨入市级 文明单位的行列;

同年,管理人员中实行干部聘用制。1988 年,游乐活动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责任制。1989 年,举办全国菊展。1990 年,对展览馆修建;

举办上海市插花展览;

公园归属长宁区建设委员领导。2000 年,上海市菊花展。

1991 年,举办民族风情大型活动。1994 年,引进1300余株树木。1995 年,修建售品部。1995、1997年,两次共划出5300平方米园地用于长宁路拓宽和地铁二号线城市 建设。

1996 年,全面改造和修建牡丹园。

1997 年,修复大理石厅的女神雕像和牡丹园。1998 年,对自来水假山进行全面改造。

1999 年,建国五十周年之际,举办大型游园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黄菊同志来园与上海人民一起欢庆节日;

同年,对办公室进行改建。

1999 年,配合1.6万平方米开放绿地广场,对游乐项目调整,使1.6万平方米开放绿地广场景点更加精致。对中山公园大门进行了改建。

2000 年,举办迎世纪灯展、航天展览。2000 年,举办庆“五一”国际劳动节游园活动; 2号门(万航渡路)围墙透绿;

对公园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公共厕所进行改建;

为地铁二号线中山公园站绿地配套工程,划出1.6万平方米辟建开放式广场;

实行聘用合同制,由国家用工制度改为单位用工,公园管理层与作业层初步分离。

2001 年至今,连续八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

2002 年,大门东西两侧树坛调整、樱花林调整、桃园调整、六角亭调整、自然山水园调整、月季花坛调整、后花园大草坪翻铺、大悬铃木周边环境调整、茶室厕所翻建、修补公园主干道、调整公园废物箱、座椅、指示牌。

2003 年,根据“管养分开”体制改革要求,长宁区中山、天山、水霞、天原、交通、华山公园归并上海长宁公园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东泥山改建、拆违建绿(拆除违章建筑魔宫)、花坛的改建、中亭周围改建、大理石两侧改建、荡椅旁树坛改建、荷花池草坪改建。

三.园艺养护

(一)公园景观的文化内涵

上海中山公园自建园经过近90年发展建设,园林风格早已定型,构成以大树、草坪、山林、水面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中西园林文化相融和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含蕴的城市园林景观。按照不同景观特点的区分,上海中山公园的园林景观以英国式园林风格为主体,辅以中国传统园林、日本式园林、植物园观赏区等。

1.英式园林景观

英式园林景观是公园主体景观。英式园林景观在公园内分布较多,除大理石亭景区,还有大石桥景区、后园门景区、开放式广场绿地以及大悬铃木景区等,都是英式园林造景艺术的杰作,各景区、景点都带有草坪,视野深阔,绿化富有层次。如大石桥景区,桥下陈家池水面平静如镜,透过左岸香樟林和右岸水杉林向远处望去,池岸曲折,岸上是坡度平缓起伏的草坪,远处绿树浓荫,掩映着山坡上的观景平台,英式建筑风格的公共厕所点缀其间;再远处则是公园外面的始建于1912年的著名英国式九层公寓建筑——西园大厦,整个景区布置犹如浓墨重彩的西洋画,富于情趣。

2.日本式园林景观

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到公园游览观光的外国游客中以日本人为多,他们大多喜欢携家带口到公园内游玩或野餐。为迎合日本游客的要求,工部局聘请日本横滨园艺师在园内设计建造“日本园”,主要景点包括樱花林(樱花亭)、带状假山游览区等。亭景区、月季园景区等,各具特色,别有境界。

3.中国传统式园林景观

在早期园林建设规划中,没有中国传统式园林的地位。随着公园向南扩展园地,利用原有的河浜围成“荷花池”以后,才有了一个称之为“中国园”的园地。这片园地在公园南部的西侧,有西山坡、荷花池、牡丹园、四角亭等景点,其中牡丹园精筑细构,四季有花,是公园造景的精华园地。此外,还有山水园景区、鸳鸯湖景区、六角

4.植物园景观

建园之初,即规划在兆丰花园原有树林的基础上,以中国珍贵树种为主建造一座“山地植物园”。植物园除中国本土树种,还陆续接收移植了外国侨民从 国外带来的树木,逐步形成规模。1946年起,上海市工务局将植物园改建为“植物标本园”,在东南各省广泛收罗珍稀树种,并按照植物进化顺序进行栽培,设置游览路线。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修筑工事,在公园内砍伐树木,使植物园树木受到损害。解放以后,通过不断调整更新树木品种,以聚栽为主,分别辟建了棕榈林、银杏林、水杉林、桃树林、腊梅林、香樟林等,使植物园景观布局基本保持完好。如今的植物园,林木高大密集,树冠如云,曲径通幽,如入迷宫,一派大都市少见的森林景色,令人流连。

当年,复旦大学徐炳声教授还编写了一本《上海中山公园树木名录》,记载有62科242个品种,后来增加到260种。中山公园历史较长,到处为高大树木所覆盖,郁郁葱葱,如东部的银杏林约20棵银杏树干高达20米,树龄逾百年。其中,尤为特出的是园西北角近苏州河的一棵大悬铃木,此树来自意大利汉壁礼爵士赠送给霍格(当年兆丰花园房主),霍格于1866年种植于园内。目前它依然生机盎然、生气勃勃,被誉为“上海悬铃木之王”。

(二)美景荟萃的“十二景观”

民国20年出版的《上海县志》中说:“极司非而公园„„为公共租界公园中最优美者。园中布置合东西洋美术意味(共)冶于一炉。有吾国名园之幽邃,有日本名园之韵味,而园中大体格局,又莫不富于西方之情趣”。这段话基本上反映了中山公园的特色。公园以植物造景为主,园内地形起伏自然,有假山、树木、鱼池、亭榭,景色优美。其中,尤以下列景点最具特色,负有盛名:

在公园进行的一次景点命名统计中,全园可分为大小不等的景点约120余处。这些景点因景而异,其中十二处景点被评选为上海中山公园十二大景观,是公园内特色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

银门叠翠(公园南大门)公园南门始建于1917年,2001年因地铁二号线建设需要,改建为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绿地,保留原有的香樟树林,设置架空式弧形园门、大型景观石等,与都市市容景观融为一体。

花墅凝香(牡丹园)中国亭即牡丹亭,位于西草坪一块三面是围墙的条形地带,建于1956年,这是当初征地纠纷的产物,但亭前的两旁却筑成典型的英国式花径,当时造这座亭子,纯粹为了猎奇。牡丹园内有始建于1916年的牡 丹亭(原名中国式凉亭)。牡丹园以盆景式树坛为中心,有大小15个牡丹花坛,颇有历史记载的“殿春花墅”遗风。1956年在中国亭前,布置牡丹园,栽种牡丹数十种,两百余株,并有芍药、杜鹃和其它花灌木,并将中国亭命名为牡丹亭,整个布置形式体现了我民族传统。现已有牡丹三百余株,每值春日,游人众多。

水榭絮雨(陈家池)陈家池原先水很深,连通苏州河,原属一户姓陈的人家,故名陈家池。英国人将其改造后,扩大了面积,增加了曲线,并把取出的土堆在池的四周成为小丘,以丰富空间层次,富有自然风光。陈家池北面有水榭,水面宽阔,景色清新,春暖花开时节,沿岸杨柳飞絮铺天盖地,蔚为奇观;兼有春雨潇潇,细雨如絮,临榭观景,可以心旷神怡,是公园观雨佳处。

绿茵晨晖(大草坪)公园内分布6处草坪,其中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区,绿茵绵延,视野开阔,周围有众多景点簇拥,富有自然风光,是公园景区精华之所在。

芳圃吟红(月季园)月季是本园的特色花卉之一。中山公园的月季在本市享有盛誉,以品种优良,数量多而取胜,几十年来,举办了多次展览会,初在园内散植,以后为方便游客观赏月季,始建月季园。1956年扩建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二处月季园。2001年再次扩建,是上海著名的月季培育园地。

双湖环碧(鸳鸯湖)1958年扩建公园时,以人工挖湖筑山造成,以后又植树造林,围砌湖岸,形成“凹处聚水凸为山”的鸳鸯湖景区,四围碧水清澈,景色清新。

荷池清月(荷花池)1937年堆造西山时,形成荷花池塘,成为公园主要景观之一。池呈月牙形,背靠西山坡,面对西草坪,绿化设置富有特点,黄杨造型的“中山公园”四个大字,别具情趣。

林苑耸秀(山水园)利用原有小河浜围砌石岸,依自然风格构筑园林小品,有大湖石、小石桥、花架穿廊、山地竹亭、高山跌水、荷池水湾、石罅洞天等诸景,高低错落,精巧自然。

独木傲霜(大悬铃木)据工部局年报记载:园西北部,种有中国最大之“筱悬木”(悬铃木)标本一株,由霍格于1866年间植于园内,树高28米,东西最大冠幅达31米。大悬铃木是1866年由兆丰花园霍格种植,至今已经历130多年沧桑岁月。据载此树来自意大利,是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 12 高的悬铃木。一百多年来,这棵悬铃木仍生机勃勃,傲然屹立,吸引了广大游客。

石亭夕照(大理石亭)大理石亭是1935年迁建园内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建筑,199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建筑保护单位”。亭子的组成部分为栏杆,石板地坪都是大理石构成,面向广阔平坦的大草坪,最初作音乐会之用,亭中有两个大理石人象雕塑,“文革”中被毁掉。亭旁种植紫藤盘绕架上,春夏季节蘩花满架,绿叶成荫,很富自然风趣,亭的两侧种植了高达30尺的大龙柏,使亭子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石亭面对大草坪区,亭后以龙柏树为屏障,极富欧陆古典园林情调

虹桥蒸雪(大石桥)东泥山风景区地势起伏蜿蜒,湖岸曲折,水波荡漾。1959年建成的花岗岩大石桥跨越陈家池,隐身于香樟树林之中,水雾蒸腾、岚气吞吐之间,意境深邃幽静。

旧园遗韵(后园门)后门园区原来是英商霍格的私人花园——兆丰花园。1914年花园改建为公园时,园门即在现址,近百年来风貌依旧,颇具幽思。

(三)主要景点介绍

1.租界“大铜钟”之谜

曾经保存于中山公园的大铜钟是公共租界的历史遗物,在近代上海很有些名气,故而有关文字记载比较多。以下摘录的引文为资料原文.1931年出版的《上海志·园林》中,有赵君豪题写的《上海之园林》一文,内附中山公园的几幅照片,其中有题为“亭前之铜钟”的一幅照片。文章介绍说:“园中又有中国式亭一座,可蔽风雨,亭前置巨钟,于园中颇有历史,余未详其考据”云云。

据工部局(608—6—651)号档案记载:大铜钟是“美国纽约门尼莱商店在1865所铸造的,于1881年运来上海,悬挂在中央巡捕房。钟的底部直径是6英尺3英寸,高4英寸,重约2吨半。”

1958 年编印的《中山公园游览说明》有“铜钟”条目:“在大理石亭子西边有一口铜钟,这口铜钟系1865年纽约制造,帝国主义者最初把它放在本市福州路救火会内,为上海最早的救火钟。后来救火不用钟为信号,此钟于1935年以至本园陈列,供游人观赏。” 1989年编印的《中山公园园志》介绍说:“铜钟在大理石亭子西边,重5150磅,上刻‘一八六五’字样,这是上海最早的报警火钟,是从山东路外国坟山瞭望台于1935年移置公园供游人玩赏。据记载,此钟不仅作为报警之用,而且逢到上海人民发生反帝斗争时,亦鸣钟报警。1905年发生大闹公堂案,当时即鸣此钟,帝国主义者即枪杀和驱赶群众。”

1998年出版的《长宁区地方志》载:“民国11年11月10日,上海山东路救火会移至草坪区,铜钟高4英尺(1.22米),钟底直径6.3英尺(1.92米),重2吨半,是上海最早的救火警钟。”

1999年出版的《上海市园林志》载:“园南方亭中原有一座大钟,高1.2米,钟口直径1.02米,重2.34吨。这座钟是纽约一家铁厂于1865年为上海英租界制造的,悬挂于山东路救火会作警种用,于1922年10月移置极司非尔公园中。”

上述有关大铜钟的记载资料来源复杂,各不相同,而且大铜钟也于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失去下落,实物既失,考据自然无以为本。但是,大铜钟毕竟是上海的近代历史文物之一,我们可以综合上述资料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铜钟铸造于1865年,可能是上海公共租界在美国纽约定制或购买的,并于1881年运至上海,安置在公共租界内,作为租界报警之用。

二.大铜钟的实际尺寸记载混乱,已无据可考。

三.大铜钟初置于公共租界救火会瞭望台。需要说明的是,旧上海市政格局混乱,救火会也是各自组织的,如公共租界救火会、老城厢华界救火会、法租界救火会等,各行其是,且各有救火警报方式。1989年《中山公园园志》所说的“大闹公堂案”所鸣之钟,当为老城厢小南门华界救火会的警钟,而非公共租界救火会警钟。

四.大铜钟移置公园的具体时间在工部局档案中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1922年5月16日工部局会议记录:“兆丰公园内有一口大钟,群众意见认为,应用柱子挂起来。由工务委员会向公园委员会提出。”另一说是工部局淘汰铜钟报警以后,1922年11月10日有将铜钟“拟搬到兆丰公园”的提议。据此,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大铜钟是在1922年内移置公园的。因为1931年不仅已有文字说明,且有照片为证,因此中山公园资料以为大铜钟是“1935年移置公园”的说法,显然不足为信。

五.从《上海志•园林》的照片看,大铜钟的位置就在“中国式亭子西边”,1935年大理石亭子取代了中国式亭子的位置以后,大铜钟原地未动,始终是中山公园的一处景观。

六.从大铜钟的钟体模式上看,钟体口径大于钟体高度,应为外国所铸造;但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八六五”字样,这既不是外国人纪年的习惯,也不是外国人使用的文字,而且资料上再无钟体字样的记载。显而易见,这口大铜钟的来历并非如工部局资料所说的那样简单。

七.大铜钟失去的时间均记载为1958年,但有的记为“毁弃”,有的记为“杳无音讯”,有的记为“下落不明”等等,均未有肯定,大铜钟的下落应有确实去处。需要知情人提供有关线索。

2.上海租界公园的音乐台

1922年,公共租界成立了职业化的“工部局交响乐”,乐队演出质量较高,有“远东第一交响乐”之称。为了给乐队提供演出场地,工部局在当时的三个主要租界公园大兴土木,建造了露天音乐台,即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和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兆丰公园的音乐厅约于1924年建成,厅前草坪面积2700余平方米,可容纳4000余人。音乐厅形状犹如半圆喇叭形,穹顶有很好的音乐反射效果,建筑物适宜演奏音乐,台面长17公尺,高8公尺,是英国式建筑。由于音乐台所处环境不同,如外滩公园在黄浦江边,虹口公园在闹市中心,都有杂音干扰,演奏效果便稍有差异。而兆丰公园音乐台则位处郊野树林里,环境清新宁静,演奏效果最好。据工部局年报记载,虹口公园的听众虽“不及外滩公园那么多人”,但“在此举行音乐会音响较好”,而“兆丰公园的音乐会更受人欢迎”。由于这种差异,音乐会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兆丰公园收费是“一元和五角”,而虹口公园则是“四角和两角”。

露天音乐会是租界侨民消夏娱乐的特色节目。在租界公园里建造音乐建筑,不仅使人们得以欣赏专业乐队演奏的诸如柏辽兹、施特劳斯、贝多芬等著名西方音乐家的作品。而且使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殖民城市拥有了固定的音乐表演场地。公园消夏音乐会多在6—8月份举行,其中6月份开演时间是下午5时30分,7、8月份则在晚上9时15分,每场音乐会演出时间为两小时左右。在三个租界 公园中,以兆丰公园演出场次最多,演出效果最好,吸引听众也最多。不仅工部局交响乐队有每周两次的固定演出,其他乐队或音乐演奏家也以到兆丰公园举办音乐会为荣。如1934年8月25日,中国钢琴家陈玛莉在兆丰公园举办音乐会,共有1304人观看演出,是当年听众最多的一次音乐表演。

1937年的抗战爆发后,外滩公园音乐台首先拆除,租界举办的露天音乐会主要在兆丰公园和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举行,且场次逐年渐少,至1942年日本军队占领租界后停办。在此期间,虹口公园音乐台不知所终,兆丰公园音乐台当时侥幸保存了下来。但却在文革中遭到破坏,被拆毁,后虽重修,但面目全非了,殊为可惜。

3.“四不象”雕塑

中山公园南部原有一座四周以黄杨围起来的园中小花园,叫做“蔷薇园”。园子中间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质兽类像,样子十分奇特,两翼阖张,似鸟非鸟,似兽非兽,身子象豹子,翅膀则长在颈背部,而兽首面部特别象西方文化中的一种“龙兽”的形象,只不过没有长长的蛇颈而已。他象豹子一样蹲坐在石座上,双翅高张,虎视眈眈。更奇特的是,它的两翼托举着一块圆形的石盘,石盘呈水平置放状态,当时人们以为这是一具“日晷”,故称之为“四不象日晷”。该雕塑深为游人喜欢,儿童经常在此拍照留念。

说起这座雕塑的来历,与原来的租界“华人公园”(Chinese Garden)有些关系。华人公园原是四川路桥

苏州河畔一片新涨滩地,1890年由工部局建成一座小型花园,称为“新公共花园”,因是公共租界唯一允许华人入内的公园,故又名“华人公园”,从当时拍摄的公园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个公园不大,园内景物一览无余,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园中间的白色雕塑就是“四不象”(右图)。据《上海园林志》载:“公园呈凹形,园中央置中国古老的计时日晷一座”,即此。不知何故,“四不象”雕塑被遗置在中山公园内成为公园的一处景观,受到游客的喜爱。在1958年编制的《中山公园游览说明》中不仅作为封面照,而且以“日晷”为专题介绍,但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四不象”雕塑被列为“四旧”而惨遭毁弃,就此失去踪迹。1999年,长宁区政府组织考察英国园林的代表团,在他们摄制的录像中意外地出现了“四不象”雕塑的画面:这是一组“四不象”雕塑,尾朝里头朝外坐在一起,而且无一例外均头顶石盘,只要曾经见过“四不象”雕塑或照片的人,都会感到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个录像所显示的信息说明,中山公园的“四不象”雕塑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日晷”,而是来自英国的、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风格的艺术雕塑。这位我们重新寻找“四不象”雕塑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不象”雕塑是西方园林文化与中国园林文化相融合的组成部分,自1890年现身华人公园至1966年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中山公园内保存了40年之久,已经成为上海近代公园历史的一部分。

4.中山公园曾有一个动物园

1914年,兆丰公园筹建时就计划在公园内设立一个动物部。1915年,公园进行动物的筹集工作,陆续由市民及外国侨民向公园赠送动物,其中有西伯利亚小黑熊、猴子、鹰等,公园又花费50银元的代价购买了两只小豹子,后来又陆续增加了驴、兔子、山羊等小动物。起初,公园面积很小,没有饲养这些动物的条件,所以,将这些动物寄养在当时的虹口娱乐场,即现在的鲁迅公园,至1921年,公园向西扩建后,拨款规银一万两,新建了二亩九分的动物园,并于1922年8月7日正式开放。那时所谓动物园规模很小,动物也很少,不过是公园里的也“动物角”。就是这个小小的“动物角”,一开始就颁布了歧视中国人的规定,1922年8月10日,工部局颁布了《动物园暂行章程》,其中有内容规定:

1.动物园对外国人每天开放;但中国人只准周一至周五游览,开放时间从上午10时到天暗。

2.衣服不整齐者不得入内。

3.警务人员应严格执行上项章程,如有违反是将予法办不贷。

当时票价小洋一角,游客不多。例如,1924年全年动物园的游客量统计:成人9657人次,儿童11640人次。动物园一直开放至中国解放。当上海西郊公园(上海动物园)建成后,在1964年,动物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拆除。其中的动物合并到上海动物园,而此块区域,改建为游泳池、溜冰场及汽水厂。

5.旱桥

贯通公园南北两部分是一条大路,从公园大门口沿主路前进到音乐厅附近有一旱桥,两边种植着参天的乔木,桥栏上开着各种美丽花,它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来历。建园初期,美帝国主义者以圈地等手法掠夺了农民的土地,最早公园的桥北一部分,后来逐渐扩充到南部,公园的范围逐年向外扩大。被划入公园的土地里,原来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浜,河边有一条连接南北两部的小路,是苏家角、徐家宅、潘家库一带居民通向曹家渡的必经之路。英国租界当局购买了小河两边的土地以后,曾打算把这条小路截断,是公园连成一片。但是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最后迫使美国人把路让了出来,他们而为了使南北花园连接通行,不得不在路的上空架了一顶石拱桥,在桥下保留了当地农民进出的通道。旱桥就这样产生了。从那时起这顶石拱桥就成了连接公园的南北两部分的唯一通道。若干年以后,桥下那条小河日渐淤塞污水横流,市政府当局就在河的下面铺设了一条下水道,把那条小河填没了,只留下一条小路,随着周围地区的发展,小路也没有了使用价值,这段路也划入园内,但是那顶石拱桥保留至今,成为一顶“旱桥”,记录着一段历史故事。

6.老办公室——公园里竟然有英国兵营

老办公室是一排砖结构的平顶房,原先是英国的兵营。在公园后半部偏西的位置上,现在还保留着一幢砖木结构的平顶房屋。这幢房子的来历,也说明了帝国主义对抗中国革命运动的事实。事情发生在1927年初,北伐军逼近上海,英租界当局十分恐慌,匆匆忙忙地增加驻上海的军队。1927年2月21日,英国驻上海领事致电工部局说:值此非常时期,希望工部局能在兆丰公园建一座英军兵营,因为这里是接近租界边境,适宜英国执行任务的地方。军队在公园宿营是一个切实的方案。工部局当即在公园内建造了五幢营房,并在周围圈起竹篱,1927年10月27日,英国驻军北方司令写信给工部局总办:坐落在兆丰公园的兵营已完工,兵营已派巡逻兵每小时进行一次巡逻,以防有人进入篱内,望工部局将篱内财产保护好,也要防止宵小之徒进入篱内。北伐战争以后的1931年拆除了部分营房,直到1940年10月,英军才撤出,英方大部分拆除,只剩下现在可以看到的这一幢。

7.其他

樱花林 樱花是中山公园的特色花卉之一,从大门口一直延伸到茶室边上的樱花林,占地1000多平方米,品种优良,栽培管理精细,令人神往。

东假山 东假山位于公园南部,具有日本庭园布置的风格,山上的花木和装饰物点缀的山石都按日本人的意图布置,小巧玲珑,多种常绿树,有铺石步道蜿蜒其间,原来还有石灯笼,洗水钵,布置得较为精致。

自来水假山 自来水假山位于公园的西部,过去是公园的百花区。日伪时期,日本人将其重新修建,是带有日本味的一组小丘,其中小路犹如迷宫,密林花丛,曲径幽深,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中间的一个小丘上有假山砌出的瀑布小溪,这组石砌本身造型尚可以,只是山矮泉高,似不合自然之理,泉源来自自来水,故名“自来水假山”。

“中山公园” 四字 中山公园展览馆两馆西边的小山上有黄杨叶编成的“中山公园”四个大字,虽然是人工修饰,却富有自然风味,山上种有龙柏、海棠、杜鹃花,山下是一个月牙形荷花池,池内种植荷花,每当夏天荷花盛开和山上浓绿的大字辉映着,越发显得美丽,而此地原是垃圾堆,以后因地制宜改造而成。

三. 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公园景色优美,园地开阔,游览项目多,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游园活动,兼以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不仅平日游客很多,每逢节假日或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公园内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公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凡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都可以在公园内进行,这使公园成为上海市人民进行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场所。

自上海解放以后,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公园都要举办大型游园活动,为广大市民欢庆节日提供方便。1999年为迎接国庆50周年,对山水园风景区进行全面改造,并对各主要景区做了维护修饰,增设了花坛景观,使公园成为上海市区举办国庆游园活动的主会场,上海市党政主要领导在公园内与群 众共度佳节。2001年在举办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的评比中,公园获得“上海市‘六一’好去处”称号。解放前公园常有花卉展览,但规模都很小。解放后,花卉展览活动的规模也越办越大。

(一)中山公园近年举办活动回顾:

1951 年,月亮会展 1954 年,生产展览 1956 年,菊花展 1968 年,收租院 1974 年,第一届全国菊展 1983 年,北京定陵文物展览 1984 年,反走私展览 1985 年,刑法教育展览 1985 年,全国陶瓷展览 1989 年,全国菊展 1990 年,插花展览

1991 年,首届中华民俗风情游园会 1993 年,蛇展

1994.5.5—6.15,九四世界名犬、护卫犬展览表演系列活动(中国刑警学院沈阳金盾宠物中心表演队)

1994.9.6—9.18,热气球嘉年华活动(上海国际电影节)1994.10.1,国庆45周年焰火游园活动(湖南焰火燃放队)1994.11.10—11.14,1994上海食疗文化节(上海食品委员会)

1995.4.29—5.7,河南安阳殷都民河艺术团演出(5.1东方电视台采访别巧粉副主任;5月2日上海电视台采访刘庆广主任;5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采访刘庆广主任)1996.4.28,水族馆正式开放

1996.7.1—10.5,公园夜花园开放,播放露天电影

1996.10.1,“庆祝长征60周年、国庆47周年”大型游园活动 1997.4.1—5.4“明天会更好——‘迎回归,迎八运’游园会” 1997.5.26,彩伞造型艺术节展览会 1998.3.4,“绿化咨询,花卉赠送”活动

1998.4,举办“东方一绝活动”(十位艺人向游客献技)1998.5.1—6.31,举办“仙鹤科普艺术展”活动 1998.12—2000.1,举办根雕

1999.4.28—6.10,举办“童话大世界”活动

1999.10.1,举办国庆五十周年游园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黄菊前来和市民一起欢度国庆佳节)1999.12—元宵节,四川自贡灯展

2000.5.1—5.3,举办游园活动(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与市民一起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

2000.5.28,协办“第一届梦公园儿童·妈妈写生比赛”(中国福利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台湾统一集团)

2000.7.10—11.10,举办当代世界太空宇航科技文化展活动 2000.11.11—11.13,举办“住房、汽车、家庭”展览活动

2001.5.26,举办“第二届梦公园儿童·妈妈写生比赛”(宋庆龄基金会)2001.6.1—6.2,“少年儿童保险咨询活动”(康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1.6.2,“促进长宁区儿童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大型儿童咨询活动(长宁区妇联)

2002.4.15,举办“中央电视台儿童充气城展览活动” 2002.5举办“第三届梦公园儿童·妈妈写生比赛” 2002.10.2—10.4,公园举办小主人生日游活动

2003.9.30—10.12,举办“开心地带卡通秀”——上海国际卡通嘉年华活动 2003.10.18,举行2003年上海市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开幕式 2003.11.11,举办圣马丁节活动(上海德国学校)2004.1.20—2.8,举办海派盆景赏石展 2004.5.1—6.1, 举办“七彩童年欢乐城”活动 2004.5.16 “科技大篷车长宁行”

2004.5.26“上海市射箭锦标赛”

2004.5.29,举办“第四届梦公园儿童·妈妈写生比赛” 2004.10.1,举办“金秋时尚周”

(二)中山公园名人游园录

1966 年,十大元帅:刘伯承 文革期间,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 198-,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夏克强

198-,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

1999.10.1,市委办公厅、市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漆世贵 1999.10.2,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黄菊 2000.5.1,市委副书记:龚学平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 2003.8.20,国资委主任:李荣融

市府副秘书长:李良园 市国资办领导:林宝亨 市府办公厅交际处处长:朱明

五.管理体制变迁

公园建成开放以后,1914年7月工部局宣布游园规则:只对外国人开放 不准华人入内。这种对中国人的侮辱行径,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坚决反抗。1915年6月7日就曾发生过这样一段故事。这天早晨,与兆丰公园一路之隔的圣约翰大学有一位教授,翻过园墙进入公园,把园门打开,让50多位中国学生进入公园,以表示对公园的抗议。当公园的警卫向教授提出“中国人不准入内”时,教授说:公园是属于公众的,他的学生就是公众。他们喜欢时,就带学生到公园来。当时,工部局还将这件事告到校长那里。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的义愤。租界里的各个公园都发生过类似的正义斗争,此起彼伏,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终因国势贫弱,一直没有奏效。

中山公园并不在公共租界管辖的范围内,但因为是工部局购买的土地,所以从建园起,就与其他租界公园一样不准中国人入内游览。经过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工部局终于被迫于1928年6月1日起对中国人开放租界公园,但又实行门票制度,公布公园规则,规定某些“各类人等”不得入园,不准在公园进行带政治色彩的活动,以及违反园规的各项罚款等等,对中国人入园游览进行种种限制。工部局始终使用兆丰公园,或极司非尔公园的名字,但当地居民以公园地近梵王渡火车站而称之为“梵王渡公园”,故而公园出现多个名字并用的现象。

1927年2月,为镇压中国大革命运动,租界在公园内建成了南北两座英军兵营,极尽耀武扬威、胡作非为之能事。兵营直到1940年10月撤消,是英国军队在上海驻扎时间最长的公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政权在日本侵略军的指使下“接管”兆丰公园。为消除租界的西方文化痕迹,汪伪政权继1943年大规模更改马路名称之后,1944年6月23日,以“纪念孙中山”为名义,将兆丰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市政府工务局接管公园,计划将公园改建为全国树木品种最多的“植物标本园”,因而大量引种树木,仅从东南各省就引进移植了200多个树木品种,将植物园面积增大至六万平方米,并按照物种进化的次序将移植的树木分类聚载。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修筑工事成批砍伐树木,使公园遭到建园以来最严重的破坏。

上海解放以后,市政府多次拨款对公园进行建设,完整地保存了园林布局和公园风貌。1951年建筑面积为1669平方米砖木结构的陈列室,使公园增加了文化科技展览功能;同时,在动物园新建水族馆、海豹池等动物设施,丰富动物展出内容。1956年举办了首次全市性大型菊花展览会,并辟建牡丹园、桃花园、棕榈林等特色园地,重建规则式月季园,使中山公园花团锦簇,名声大振。1958

年,因受到“大炼钢铁”的影响,原来村放在大理石前的“上海救火会大铜钟” 23 至今下落不明。1959年利用填埋法华浜拆除上石桥的石料,建成园内最大的跨河石拱桥,沟通了环行主园道。1964年,公园动物园全部迁往上海西郊公园(今上海动物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音乐台被拆毁,大理石亭的两尊西洋女神雕像被砸烂,碎石埋入新建的游泳池下;“四不象”雕塑也失去踪迹。同时,苗圃培育的许多名贵花木品种也被毁掉,公园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园容呈现一片凋零景象。

1958年,公园管理权由上海市园林管理处下放至长宁区绿化办公室。1962年,公园归属上海市园林管理处。1985年,公园举办全国菊展。1987年,公园在管理人员中实行干部聘用制。1988年,公园在游乐活动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责任制。1990年公园归属长宁区建设委员会领导到至今2000年,公园实行聘用合同制,由国家用工制度改为单位用工,公园管理层与作业层初步分离,为企业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公园建设逐步走上正轨。自20世纪80年代起,公园恢复并重建了各项规章制度,开始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制,并引进了多个游乐项目,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娱乐功能,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长,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并以崭新的园容园貌和优良的服务质量,跨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行列。至2003年连续获得八届“上海市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1992年以来,在上海城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建设高潮中,中山公园加紧园林建设,1994年更新移植了1300余株树木;1996年全面改造牡丹园;1997年修复大理石亭的女神雕像和牡丹亭。与此同时,公园分别于1995年和1997年为常宁路拓宽工程和地铁二号线等城市建设项目的需要,两次共划出5300平方米园地。2000年,为地铁二号线中山公园站绿地配套工程需要,公园再次划出1.6万平方米的园地,辟建开放式广场绿地。

中山公园历任主要负责人名单

日 期

任 期

主要负责人 1949年 徐禹言、程绪珂、王涛 1951年 林友贤、谭德盛、陈义和、葛根 1958年 于恒伦、唐根法、陈秉真 1981年 4年 周君、商凤阁 1984年 程五弟、沙丽娟 1992年6月 刘庆广、沙丽娟 2002年11月 刘庆广、王根强 2003年 高长发、王根强 六.局级、市级先进集体及个人一览表

年份 级别 类型、名称 1986、1987、1988年 园林局 文明单位 1984、1986、1987年 园林局 苗圃先进队组 1986年 园林局 汽水厂先进队组 1986、1987、1988 年 上海市 市级卫生单位 1987 年 上海市 治安服务队先进 1986、1987、1988 年 上海市 市级绿化先进单位 1988 年 上海市 市级安全生产单位 1987 年 上海市 苗圃市级劳模集体 1986、1987 年 园林局 局先进个人程五弟 1988 年 上海市 市公安系统先进程五弟 1987 年 园林局 局先进个人陆秀珠 1987年 上海市 卫生先进个人许大兰 1984年 园林局 三八红旗手潘明珍 1987年 上海市 绿化先进个人潘明珍 1993—1994年 上海市 文明单位

1993—1994年 上海市 绿化先进集体 1992—1995年 上海市 卫生合格单位 1995—1996年 上海市 文明单位

1995—1996年 上海市 植树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1996年 上海市 爱国卫生合格单位 1996年 上海市 尊老社会一条龙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1996年 1997年 1997年 1997—1998年 1997—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8年 1999年 1999年 1999—2000年 2000—2001年 2000—2001年 2002年 2002年 2001—2002年 2002年 2001—2002年 园林局 园林局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园林局 上海市 上海市 园林局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上海市 双优公园 双优公园 苗圃文明班组 文明单位 绿化先进单位 卫生合格单位 外环林带文明工地 外环林带优秀施工企业 外环林带建设单项先进集体 外环林带施工银质奖 双优公园 红旗文明岗 卫生合格单位 双优公园 文明单位 苗圃文明班组 游艺机一队红旗文明岗 拥军优属模范单位 四星级公园 绿化先进集体 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绿化

赛区优秀集体

绿化系统文明班组(售品部、游乐机二队、南门售票处、水霞、天山公园管理班、儿童交通公园管理班)

2003年 上海市 环城绿带重点(市府1号)工程

建设文明工地

后 记

中山公园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建设之路艰辛而曲折。建园90 年来,已初步具备了综合性公园规模。

步入中山公园内,可以看到园内树木蓊郁,亭阁秀丽,曲径通幽,绿茵浓密,以成批成林的大香樟、悬铃木、广玉兰、银杏为主要特色,蔚为壮观。其中华东地区最大的悬铃木高达30米,冠幅大31米,使园内植物造景达到一个高潮。以其高大雄伟的姿态,每年吸引成千上万名慕名前来观赏的游客。公园建园已有九十年的历史,园中以绿化和植物造景为主体,选用了丰富的植物品种,形成了良好的绿化气候。公园以高大的香樟、法国悬铃木、白榆作为绿化的基本骨架,并形成公园的背景,使公园与外部嘈杂的环境相隔离,也遮挡了大部分园外高层建筑的干扰视线,使园内成为一处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是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大公园之一,为广大游客提供了理想的休憩园地。

如今,中山公园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里,沐浴着阳光,吸收土壤养分,接受园林工作者的照料,愉快健康地生活着,给人们的生活增添美的享受,象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共和国的大地上放射着光辉;中山公园历经磨难,像一棵大树,饱经了人间沧桑。在现在的文明环境中,相信中山公园的前景将一片光明,长成一棵傲然挺立、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中山公园综合史 篇2

一、运用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化学能给人以知识, 而化学史更能给人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化学史, 积极创设探究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究问题, 可以使其保持一种对新奇事物的兴奋感。这样一来, 教师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就不会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与此同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追踪化学发展的轨迹, 还会使其获得一种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 增强他们的主动求知精神。比如, 在讲述活泼金属能够跟酸起置换反应而放出氢气的一段内容时, 教师可以结合当初许多化学家认为活泼金属是“氢的化合物”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 后来又是怎么纠正的, 用什么实验才能验证活泼金属究竟是化合物还是单质等等这些问题,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到化学发展的进程之中, 缩短他们与知识间的距离, 并同化学家们“一起”去主动探索。

二、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无数事例说明, 科学家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创造思路都体现在了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摆脱经验型研究的束缚, 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 并据此规律大胆预言了当时一些未知元素的存在, 为化学发展的系统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科学家的求知精神以及他们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讲解, 并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将在帮助他们掌握方法, 培养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运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化学发展的历史, 也是一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反复激烈斗争的历史。因此, 教师若能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化学史, 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普利斯特里和舍勒都在拉瓦锡之前独立发现了氧, 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前进一步就可以揭开燃烧现象的本质, 否定已流行了近两个世纪的“燃素说”, 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然而, 由于他们二人都是“燃素说”的忠实信徒, 结果将这一发现真理、否定谬误的绝好机会拱手让给了拉瓦锡, 演出了一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导致的科学悲剧。由此看出, 利用化学史中活生生的例子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极其有益。

另外, 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亦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 在化学的发展中都有骄人的成就。从古代火药、造纸术的发明, 到近代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从商代高度发达的冶金技术, 到1965年牛胰岛素的首次人工合成。这些光辉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 如果被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将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不难看出, 将化学史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

四、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往往会僵化地认为教科书中给出的都是正确的、无疑的, 从而严重地抑制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 禁锢他们的思想。而课本上的东西虽然都经过实验的验证,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 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修正和发展。如通过居里夫人发现镭而使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发生彻底的改变这一事实的教学, 可以令学生认识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和相对性, 从而使其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良好作风和科学态度, 培养他们的钻研创新精神。

一条中山路 半部泉州史(上) 篇3

曾经出任泉州旧城保护与整治工作顾问的复旦大学阮仪三教授坦言:“泉州古城特点鲜明,遗存好、价值高,但在历史地段、历史街区的城市保护方面还不完善,不少地方只保护几个点,忽视遗存的周围环境。城市中有历史地段、街区,它们在整个历史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是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山路整治以后,我对此的看法有了改变。”泉州是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中山路却建设于20世纪20年代,与其他城市的街道比较,既没有上海南京路、长沙黄兴路的时尚繁华,也没有哈尔滨中央大街、乌鲁木齐大巴扎的民族风情,既比不上广州北京路、上下九步行街的人流如潮,论街道的宽度、两侧楼房的高度也不如厦门中山路壮观。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著名古建专家,阮仪三教授看中泉州中山路的原因是什么?中山路声名远扬海内外的秘密何在?中山路上的人文风景又有哪些至今美丽不退,传奇尤在,魅力长存的呢?

悠扬钟声敲响城楼塔影

站在中山公园高地上的泉山门城楼眺望,历史烟云早已退去,清源名山绿荫苍翠,老城红瓦连绵成片,鸽群照样从旧大厝的屋顶起飞,远处的天际线亮点还是东西塔。宋元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异邦蕃商云集,南腔北调充耳,特别是靠近晋江出海口的南门聚宝街,也即中山南路周边简直就是一个国际社区,那里至今保留着的青龙巷就是当年的“金融街”,而设于附近的官方机构市舶司相当于今日的海关。到了明清时期,因为禁海令政策,泉州从高度开放走向被迫封闭,岁月似乎停滞,城建戛然而止,层层叠叠的市井生活影像悄然封存。偶尔打开相簿,小城故事便在中山路两侧次第展现,拍案惊奇也好,宛尔一笑也罢,一座城市的名字因之丰富多彩。

大概受到外地城市发展的启发,1921年,泉州成立工务局,开始了拆除旧城墙、开辟大马路的规划,但是民间阻力明显,加上时局动荡,工作进展缓慢。两年后,在知名归侨陈新政、叶青眼的主持下,开始拆除南门城下至指挥巷口的城墙,12米宽、800米长的新街呈现,并被命名为“南新马路”。到了1926年,这条街道延伸到亭前街、承天巷、威远楼,其间拆毁了南鼓楼、两仪楼,德济门拆下的石条被用来铺公路,泉州城中从此通了汽车。再后来,石条逐渐被水泥代替,两侧的店铺也日益兴旺,过境公路成了繁华的市中心。中山南路的侨光电影院前,巍峨的罗马柱依旧挺拔,吸引了摄影爱好者的目光,可有几人知道,这里当年是建设福建省第一条民办公路的投资方、赫赫有名的泉安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从北到南,沿着中山路,朝天门——泉山门——谯楼——元妙观——崇阳门——德济门,线路并不完全笔直,却构成了完整的泉州城市南北中轴线。如果把中山路当作一枝长长的树干,分布左右两侧短短的小巷就是展开的叶片,那些建筑时间比中山路要早几个朝代的知名寺庙、宫殿、祠堂、府第就这样星罗棋布于中山路两侧,形成宗教圣地、官家大宅、富商铺号和公众场所。走南闯北的旅人见多了规划宏伟、一朝建成的大街,除了被建筑物的庞大、新奇、豪华震惊之外,往往还会产生一种慌张、茫然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压力,然而泉州中山路不是这样,它融合闽南特色与南洋风格,低低的建筑不过3层上下,穿越街道两边不外十余步,尽管人车混杂,却不心慌意乱。不管什么日子,小尺度,小空间,小商店,一切似乎与大无缘。骑楼下散步、购物,也无风雨也无晴,平和而悠闲,恬淡而自由,几分逍遥,几分自在,一脸惬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泉州中山路是地道的市井街道。

“ ”“ ”“ ”,倾听钟楼整点的悠扬钟声是泉州人的一种精神享受。1934年建造的钟楼而今成了中山路的一处标志性景观。钟楼体量清瘦,上部有西式味道,4个圆圆的大钟占据了4面墙体的大半,下部是4根水泥柱子,看起来略显单薄,你若是台风天经过这里,油然而生担忧之心,真替它捏出一把汗,但是它一站就是数十年,并且站成了一条街道的标杆。于钟楼街头西望,在一大片老建筑群落中,两座石塔傲然矗立,碣色的身躯尽显岁月的久远。那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开元寺,两座名震中外的宋代石塔就是仁寿塔、镇国塔。钟楼与双塔,新与旧,洋与中,隔空凝望,遥相呼应,互为映衬,构成了泉州的城市象征。

道路为何而拆容易理解,钟楼为何而建多少有点费思量。原来,当时主政泉州的晋江县长张斯麟威逼泉州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嫁给驻军旅长沈发藻,那位护士长坚决不允,最终以自杀表明决心。事件引发了社会公愤,泉州的培元中学、培英女中、黎明高中等名校联合各界发起示威游行强烈声讨当局。张为了平息事态,通过谈判,答应建造一座钟楼谢罪。为什么是钟楼而非其他建筑?是谁给出的建议?种种疑问今人已不得而知,而官府的被迫之举成就了一个小小的城建奇迹,也算是沿街游行的成果了。现在的街道市声嘈杂,加上报时的现实意义没有了,钟声敲响与否人们似乎也不那么关心了。不过有一天,老迈的指针慢了3个小时,市民便纷纷给《泉州晚报》记者热线打电话“告状”,市政部门急忙抢修并发出了安民告示。可见,中山路钟楼是否安然无恙多少还是会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情绪。

一砖一石感受文脉搏动

让你一步一回头的中山路魔法,是脚下走过的每一步都可能踏响一段历史传奇,而两侧楼房的背后,貌似幽静平淡,却蕴藏着一座城市独特而精致的文化印迹。

nlc202309051247

中山北路上的中山公园是旧城区最大的一处健身休闲场所。歌舞升平的现状却有着不寻常的过去。泉州民间著名的“七部棺”即与中山公园有关。五代泉州剌史留从效的后裔留起春等7人在明末清初时壮烈殉难,因遗嘱坚持不入清土,7部棺材一直放置于留府埕中,任凭风吹雨打,直到1947年才举行落土安放仪式,立碑合葬于中山公园。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忠义传奇。抗日战争结束后,公园中央矗立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形态与广州的原碑相似。碑后的大榕树下,参照杭州西湖岳飞墓前有秦桧跪像做法,设置有汪精卫夫妇跪地石像。这些史迹连同原提督府假山、唐贞观古墓群土墙遗址等在共和国建国后被拆除,改建为人民体育场,从此,泉州几乎所有重大的群众性政治活动都与这里有关。

中山北路的代表性建筑叫威远楼。与泉山门相比,威远楼更具有城楼的气势,一层以石构件为主,中设拱门,二层朱红大柱,雕梁画栋,木构精致。凭栏南望,钟楼全景及周边街景一览无余。威远楼又名谯楼,相传为开闽王王审知创建,因火灾焚毁等原因,明正统年间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有大修。民国初期,北洋军阀孔昭同罚处一位富商重修,并以此作为北伐军入城后的县党部。抗日战争时期,抗敌后援会也在此办公。“文革”初期,两派红卫兵争夺此据点,有个叫宋广强的掉下云梯不治而死,遂引发全城性的大规模游行与武装冲突。一年后,刚刚成立的泉州革命委员会下令把威远楼拆毁。现在我们见到的是1986年重建的建筑。每年的“威远楼之夏”,各民间剧团在此轮番展演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等剧目,类似比武,热闹非凡。

威远楼小广场旁新近出现“金门特产展销馆”的牌子,有时间的话不妨进去参观一下,说不定会有收获。除了自然与人文风光推介,金门的三大特产——菜刀、贡糖和高粱酒,都是送礼赠友的佳品,其中的菜刀硬度极高,可斩钉截铁,全是利用两岸炮仗结束后收集的大量弹壳煅制而成。变废为宝,形成产业,也颇有几分“铸剑为犁”的意味。

威远楼边的连理巷是北宋宰相韩琦诞生地。相传时任泉州知府的韩国华结婚多年没有子嗣,某天,府中攀枝花盛开,婢女连理遵夫人嘱折花送韩,韩大喜认为是好兆头,便纳连理为妾,不料引来夫人嫉妒,想方设法把怀孕的连理赶出家门。连理刚走到门外就肚子疼痛,生下韩琦。痛不欲生的她沉思再三,留下孩子,削发为尼。这条巷子被后人称为连理巷。清末,英国长老会教徒在此巷开办惠世医院,演变至今便是在业界很有名气的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惠世医院中西合璧的红砖大楼还在,可惜已成危房。

泉州虽偏安一隅,天高皇帝远,却与港台、东南亚相邻,时尚动向反而领先内地一步。走在中山路上,不时可以看到楼堂的门楣、梁柱上依稀可辨的繁体字商号匾额,店铺易主,物是人非,令人唏嘘。不说玉犀巷清代定海总兵李长庚、闽浙总督李庭钰父子的忠烈故事,不说镇抚巷内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主战派代表、两广总督黄光汉保留完整的故居大宅,不说金鱼巷44号华侨领袖蒋以麟策划同盟会成员参与泉州光复的行动细节,不说水门巷宋代设立市舶司时门庭若市的浮华岁月,也不说通政巷内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尽风头的“中国一绝”泉州提线木偶剧团的大本营,就说说照相馆吧。

20世纪20年代,中山中路的“真宛然”“良友”“中华”,中山南路的“美美”“时代”,都是知识青年和小康家庭向往的场所。最出名的当是中山中路的罗克照相馆,他们洗相技术好,服务态度更是没说的,许多家庭几代人的生日照、毕业照、结婚照、全家福都打着“罗克摄影”的烙印。

再说报业,泉州的第一家报纸——《新民周报》创办于1915年,社址在中山路打锡巷内。较有影响的《泉州日报》《福建日报》《大众报》及《青年导报》《时代晚报》《晨曦报》分别在中山路奎霞巷、小泉涧巷、通政巷、南岳宫、庄府巷,说中山路为报纸一条街也不为过。值得一提的是中山中路泉山书店的主人黄紫霞。作为知名诗人、画家,黄先生于1932年创办《爱国画报》,1940年创办《一月漫画》。后者以抗战为主题,每期印数超过万册,远销到四川、贵州等抗日前线城市,起到“鼓声与号角”的宣传作用,在中国漫画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与中山公园大门隔街相望的黎明职业大学,古榕参天如盖,气根紧握大地。很少有人知道巴金与泉州“黎明”有过一段难以割舍的不了情缘。晚年行动不便的巴金仍牵挂着泉州,欣然应邀出任黎明大学名誉董事长一职,3次为“黎大”捐书共计6000多册,其中有自己的著作签名本百余册。民国时期,侨胞捐建的黎明高中曾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大后方,一批留学欧美归来、怀抱青春理想的青年精英云集古城,其中就有巴金。他第一次来到泉州是1930年夏天,南方茂密的榕树、成片的龙眼树、灿烂的阳光、蔚蓝的海水、质朴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他。1932年和1933年,巴金又两次来此访友。他在“黎明”发现了平等与爱,感受到信仰可以克服困难,劳动可以创造美好,“仿佛游子回到了慈母的怀中”。就是在泉州,一位少女与一位女教师的爱情悲剧触动了他,巴金重又挥洒刚刚宣布封存的大笔,写下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和散文《南国的梦》等作品,由此还触发了他创作“爱情三部曲”的灵感。(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赵 菲

综合性大型公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篇4

****公园作为**市区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绿化建设不仅可以给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而且对改变**市区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品味有着重大的意义。假如我方中标,我们将严格按照《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精心组织施工,把好每个环节的质量关,确保该工程圆满竣工。

一、组织方案及主要措施:

********公园生态景观林位于******总绿化面积为****余亩,集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公园。是**市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程之一。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我们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并成立专门施工领导小组,分苗木采购组和现场施工组。项目经理对该工程负责,对工程资金、人员及设备有充分的调配权,苗木采购由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现场施工由专门技术人员负责放线和质量把关,严格把好每个具体施工环节。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确保达到业主精品标准。主要技术措施为:

1. 现场堪察

在施工之前,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堪察,测定土壤性质,调查该地区温度及降雨情况。摸清这些情况以后,做好绿化施工技术的准备。

2. 整地措施(土壤改良)

根据甲方提供的施工场地,对其进行精细平整,剔除其中的礓石、碎石,场地要做到上虚下实。整好的场地在自然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排水畅通。整好地是保证质量的第一步,也为以后的管理打下基础。

3. 种植措施

在起苗栽植之前先挖好树坑,树坑要挖大、挖深。在栽植时采用近距离、起苗、带土球,适时移栽。把好苗木质量关,随时、随地、随栽、随浇水。栽后要浇透头遍水,浇实浇好二、三遍水,浇后及时固定、封土保墒。因考虑施工现场风多且大,我们采取随栽随固定措施,以保护植物的生长;栽后若遇天气干燥,应及时向叶面喷水,每天喷两到三次,保持叶面湿润,直到扎出新根。并在苗木栽植后按照设计要求和苗木生态习性及时修剪。

4. 养护措施

后期养护管理由专人负责,及时浇水、除草、修剪、及时做

好病虫害防治和缺苗补栽工作,保障植物健壮生长,争取一次做到灌木和草坪成活率达95%以上,大树成活率达到100%。

二、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为了保证按时完成该项工程,做到有条不紊,对施工主要工作进度进行安排(见附表7.3),并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按期完工。

1.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材料需要用量计划,按时将各种设备材

料输入施工现场,并根据各个施工阶段所需工业劳动力计划切实安排。

2.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对计划中的关键环节,实行重点控制,严格监护。

3. 合理调配劳动力、设备、物资、资金,保证连续施工,充分

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家想工程所想,急工程所急,为工程早日竣工创造先决条件。

三、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养护管理保证措施:

1. 安排专人定点、放线,保证位置准确无误,保证图案符合设

计要示。

2. 由质量监察员负责坑槽的检查、验收:苗木质量的把关验收,确保每个坑槽合乎标准,每株苗木质量达标。

3. 由养护主管负责绿化工程的养护管理,及时作好草坪及各类

苗木的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要求精细管理,达到精品。

4. 由施工主管负责按要求组织所属人员挖坑、挖苗、种植、浇

水,各个操作程序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

5. 在施工过程中,对不宜种植苗木的坑槽土壤换土。

6. 绿化种植要先翻整绿地,种植草坪地要翻2遍,平整去杂。

7. 种植苗木要先挖好坑槽,再挖好苗栽种,保证当日挖苗,当

日栽种,外调苗木,随到随栽,所有栽种苗木,随栽随浇,保证在栽后24小时之内浇上第一遍水。

8. 常绿树种带土球栽种,土球包装完好,不裂不散,土球大小

规格适宜。裸根苗木要保证大根不劈不裂,并尽量多保留须根。

四、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

我们是一支园林绿化专业队伍,设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职工素质高,该项工程的施工也是我们这支队伍文明程度的检验。

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实行公司、项目部、施工队三级安

全网,并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2. 以项目经理为安全责任人,设专职安全员。

3. 工人进场前要组织进行安全教育,签订安全责任书,特种作

业人员要持证上岗。

4. 对每个分项都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每道工序要按安全操作

规程进行施工。

5. 遵守劳动纪律,听从领导和安全员指挥,未经许可不得从事

非本工种作业。

6. 施工场地材料堆放,车辆停放合理布置,做到工序合理,场

容整洁文明,垃圾每日一清。

五、绿化后期养护

绿化植物栽植完成后,进入养护期,安排专业人员值班养护,养护期的主要工作是保证植物无病虫害,肥水充足,及时修剪树木,及时补栽,保证树木成活率。

(1)植树材料病虫害防治:根据绿化植物的生长规律,及时

喷洒农药预防病虫害,同时随时观察栽植树木的生长情

况,保证树干、枝叶无虫、病害,生长正常,树形、姿

态、造型优美,无枯黄枝叶;

(2)定期合理施肥浇水:根据绿化植物的生长规律定期施肥

浇水;保证树池和绿地定期内水肥足,不缺肥少水,水

后中耕松土及时,经常保持土壤疏松,基本不板结,无

水冲后的塌陷或洞穴。松土深度适宜,边沿整齐,地表

平整,无漏松地块,不损伤树干,不松动,损伤植株根

系;

(3)保证树池和绿地内整洁卫生:基本无渣土、杂物、杂草、污水、污物、石砾、瓦砾及堆料,树冠及植物上无勾挂的塑料袋、纸片等杂物;

(4)及时修剪:树木及时正确剥芽、去蘖、清干,及时定枝,正确修剪,剪、截口平滑、无劈裂、不扯损树皮,不留

木桩。枝条疏密度适宜(基本无病虫枝、枯死枝、交叉

枝、重叠枝);

(5)乔木类养护标准:排列整齐划一,分枝基本统一,高粗

均匀一致,枝叶疏密适宜,叶色正常,树冠丰满完整,树形周正,生长健壮,姿态优级美,树木排列的木缘线、林冠线整齐划一;树木无破相、无烧条、无枯枝、破损

枝和枯黄枝叶,树干与地面基要垂直,树干基部与土壤

密结无松动;在绿化工程的养护阶段,乔木的成活率和

保存率达到95%以上,反死树和缺株断行的,应及时补

栽;

(6)灌木类养护标准:株型周正、枝叶茂盛,树形整齐美观,生长旺盛,枝条疏密适宜,枝叶茂盛,造型丰满,叶色

正常,无枯黄枝叶,株高、冠径大小一致。

说明

星欣设计图库资料专卖店拥有最新最全的设计参考图库资料,内容涉及景观园林、建筑、规划、室内装修、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各个领域的设计素材和设计图纸等参考学习资料。是为广大艺术设计工作者优质设计学习参考资料。本站所售的参考资料包括设计方案和施工图案例已达几十万套以上,总量在数千G以上。图库网址http://

联系QQ:447255935

中山公园综合史 篇5

为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更好地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本村生产经营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组织领导

1、村民小组长是本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综治工作,要定期组织研究分析内部治安状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2、要结合内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完善治保、普法、帮教、调解、巡逻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持内部稳定。

3、党支部要经常检查、督促、支持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在内部治安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二、基层基础工作

1、认真落实村综合治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内部治安管理的需要,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按时参加村治安综合治理会议,及时汇报情况。

2、结合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做到月度安排,季度小结,年终总结,要有记录,做到资料齐全、准确。

3、加强对村民的管理,负责向每个村民签订个人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并监督实施。

4、充分利用黑板报、通讯报道、集体学习等形式,广泛深入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村民自觉维护治安稳定的自觉性。

5、加强对村民的普法教育,完成普法教育任务,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6、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建、达标活动,争创先进单位。

7、积极做好调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调解率达95%,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

8、认真做好后进和列管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做到对象、措施、效果三落实,帮教率达100%。

9、积极做好本单位内部治安防范工作,强化重点要害部位防范措施的落实。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不断加强防范力度,杜绝各类案件的发生。

10、认真开展四无(无重大刑事案件、无民转刑案件、无重大治安灾害案件、无内部人员犯罪)为重点的创建活动,争创模范先进单位。

11、对可能发生的停工、停产、上访和械斗等突发事件,要及时发现报告,并采取稳妥措施处理,防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恶劣影响。

三、目标与任务

1、保证本组无一人犯罪及劳动教养。

2、杜绝特大、重大治安案件发生,保证不出现重大刑事案件。

3、严禁酗酒闹事、打架斗殴、损坏公私财物的现象发生。

4、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办事,防止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四、奖罚规定

1、对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人和单位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完成本目标任务的不奖不罚。

2、对严重失职,管理不善,发生案件造成影响的,取消责任人和单位评先、受奖、晋职、晋级的资格,除按规定赔偿经济损失外,并给予罚款;情节严重的报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本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沙厂乡中山村委会

负责人(签字):

组组长(签字):

中山公园综合史 篇6

一、资料简介

本书由逸仙中大考研网和中大高分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是参加2018中山大学考研的考生在初试复习的全程必备专业课资料。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核心考点、领会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答题技巧的目的。

为保障购书考生利益,本书仅对外出售50册。因考研辅导资料的资源稀缺性,本书一旦出售,谢绝退货。

二、适用范围

适用院系:

心理学系:应用心理(专业硕士)适用科目: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

三、资料内容

Part 1-考试重难点内容

通过总结和梳理彭聃龄《普通心理学》、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郭秀艳《实验心理学》、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许燕《人格心理学》、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配套课后习题解答

针对彭聃龄《普通心理学》、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郭秀艳《实验心理学》、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许燕《人格心理学》、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材配备课后习题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中大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中山公园综合史 篇7

杭州湾滨海河口湿地,其生态系统边际效应十分明显:它不但对从陆地流向海洋的水系提供了天然的净化功能,又是许多海洋动物迥游产卵的水域;泥沼滩涂上丰富的浅水鱼类与底栖动物、繁茂的植被,形成了河口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旺盛的生物生产力,又成为众多候鸟迁徙栖息地。杭州湾河口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杭州湾湿地,数十年来受人类的持续影响,生态环境、生态功能正在受到破坏,大面积滩涂围垦是破坏湿地最直接、彻底的方式,是鸟类失去栖息地的最主要原因。沿宁波市域内788公里长的河口岸线和海岸线,曾经拥有大约1000平方公里的潮间滩涂湿地,但大规模的围垦等人类活动已导致河口海岸湿地损失了约46%。来自城镇未经适当处理的污水、农耕区富营养化的地表水,以及过度捕捞和滩涂水产养殖、对鸟类的偷猎,潜移默化地破坏着河口滩涂湿地的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极大地削弱了该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对杭州湾至东海大洋系统的多方面生态功能。

因此,建立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是实施杭州湾滨海湿地的保护、恢复工程,以及削减陆域水污染、保护杭州湾和东海大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

一、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的构成

杭州湾湿地公园位于杭州湾滨海湿地中心地带庵东沼泽区,规划面积达43.5平方公里,主要由湿地公园中心区、潮间滩涂湾区、农业与低密度建设区组成。

(一)湿地公园中心区:

位于面积4.3平方公里的围垦土地,引入外围河道水体,营造生境丰富、景观自然优美、具有多方面功能的淡水湖汐湿地,在其东南部配套建立国际湿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

(二)潮间滩涂湾区:

位于湿地公园中心区西北围垦海塘外36平方公里处,包括离岸沙洲的潮间滩涂湾区。

全面保护恢复该区域的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包括保护恢复潮间湿地由芦苇、黑三棱藨草、糙叶苔草等植物组成的滨海潮汐湿地植被和光滩泥沼,清除该地块内的养殖鱼塘,禁止附近居民进行渔捞围猎等等。

(三)农业与低密度建设区:

位于湿地公园中心区与杭州湾大桥之间,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起对湿地公园中心区的保护作用,有效地隔离杭州湾大桥及湿地公园中心区以南区域的城市化发展对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候鸟保护的不利影响。

二、杭州湾湿地公园的功能

有外围农业与低密度建设区的围护,通过湿地公园中心区的无潮汐湿地景观营造和植被的保护恢复,以及潮间滩涂湾区的禁止捕猎、渔捞的封闭管理生态恢复,使湿地公园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区域。

(一)成为杭州湾浅水鱼类、底栖动物群生态恢复的核心区域

由于长期过渡捕捞、湿地围垦、养殖业发展和水污染,自然生境不断受到侵占、干扰,杭州湾浅水鱼类和底栖动物种群日益衰减。上述生态保护恢复措施,为已明显退化的杭州湾鱼类和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的恢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预期落实保护措施后,将使所在区域的滩涂湿地中的浅水鱼类、底栖动物的种类和繁殖量近几年每年增加25%。这对于杭州湾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水生动物种群的恢复,还为湿地栖息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二)保护鸟类,成为候鸟良好的栖息地

公园排除人类对鸟类的不良影响。通过对生境、景观的培育和恢复,高草湿地、低草湿地、光滩泥沼、浅水滩涂等多样的湿地生境,成为环境安全、食料丰富的鸟类栖息地,将重新吸引东亚太平洋迁徒候鸟如矶鹬、黑脸琵鹭等鸟类栖息。湿地公园将有效发挥保护国际迁徒候鸟的功能,亦为本地留鸟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削减污染

大面积自然繁茂的湿地植被和健全的生态系统,具备了日常维护运行管理十分方便的水净化功能,将有效地削减来自于湿地公园以南慈溪内陆河网经过湿地公园流向杭州湾的水体中的BOD、氮、磷和其它污染物对杭州湾和东海水域的污染、富营养化影响,降低杭州湾、东海近海产生赤潮的可能性;并在生态食物链上,减少污染对湿地公园和附近杭州湾区域的鱼类、底栖动物和鸟类的危害。特别是在湿地公园中心区中的大面积表面流湿地,对引入的河道水进行生态净化,能显著地改善湿地公园中水体的水质。

(四)科学研究、交流,示范推广,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发展

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鸟类湿地保护区。公园将长期进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湿地鸟类(特别是候鸟迁徙栖息)和湿地削减污染的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推广示范,并合理有效地开展公共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发展。湿地公园每年可吸引10万左右的人次开展上述活动。

在湿地公园中心区的东南部,有面积10000平方米的现代绿色建筑环境中心,作为开展上述研究和活动的最主要平台。在湿地公园中心区中,辅以通向不同的鸟类栖息觅食区域和观鸟区的木栈道、水上航线,湿地公园运行管理机构将科学地组织研究者、观鸟人、一般游人和接受环境教育民众进入不同的湿地区域。湿地公园在水污染净化、鸟类保护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等多方面的成功,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国际影响,为杭州湾、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相关项目,提供了可资借鉴、模仿的范例。

三、杭州湾湿地公园的创新和特点

杭州湾湿地公园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管理运行的理念与方法,包含了许多创新内容。

创建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它是最近几年研究成功、正在推广中的污水处理系统,它相对于常规的采用机械化学原理的污水处理系统,虽占地面积和初期建设投入大,但运行成本低,管理简便,对环境的不良作用小。

(一)湿地公园中心区西南部近100公顷的表面流人工湿地及其周围自然形态的沟渠水体和湿地植被能对于富营养和被污染的河网水体起有效的水质净化功能,其构思巧妙、方法新颖、效果显著。

(二)具有广泛的生态功能。通过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培育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为鸟类特别是国际候鸟提供保护和栖息地、削减陆源水污染、保护和培育杭州湾渔业资源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目标。这些对改善慈溪内陆和杭州湾水域生态环境,乃至减缓东海海洋大生态系流通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生态环境功能与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及示范推广等多方面的功能有序发挥,综合效益明显有利于持续发展。杭州湾湿地公园初步建成后,即由非政府组织联合管理团队管理运行。将以培育、维护和优化的多方面生态功能为基础,长期开展相关学科的研究、专业和公众环境教育、鸟类观赏与生态旅游,以及国际交流和示范推广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取得湿地公园可持续的运行发展所需的资金。开展环境教育是湿地公园的重要任务。信依托环境中心的展览、演示和湿地公园生态景观的现场感受,可有效地向公众普及河口沿海湿地生态、海洋污染控制等知识;还能介绍如全球环境基金(GEF)等有关国际环境组织及基金在全球的工作成就,使湿地公园成为一个国际级的环境教育中心。

四、结语

杭州湾湿地公园已成为一个新颖的湿地生态旅游、鸟类观赏区,将以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吸引国内外游客。杭州湾湿地近邻即将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交通条件优越,项目对可持续地发展宁波旅游业起重要作用。

湿地公园将成为杭州湾浅水鱼类、底栖动物的种群恢复基地,有利于杭州湾水域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山公园综合史 篇8

面对城市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在上世纪初,规划设计师们手中的工具只有纸质图纸和实体模型,其后,AutoCAD带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革新,让规划设计师不再依赖手绘而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精准画出设计图纸。2000年后,SketchUp因其能够直接表达规划设计师的创意、并很好地满足与客户交流的需要,加之简单易用,而成为普遍使用的、面向设计方案创作的三维方案推敲设计工具。

近年来,Rhinoceros(三维建摸软件,简称RH)和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插件,简称GH)的结合又将设计从简单的模型推敲提升到参数化设计进程,明显提高了规划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以富锦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本案例展示了最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在湿地生境改善规划设计方面的运用特点。

气候条件的数据分析

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是景观设计必要的前期准备,以便更加有目的地规划与设计,尤其对于小环境的营造和建筑的舒适度保障至关重要。

按惯例,设计师能够通过网络的搜索或者当地气象部门的预报获得基本的当地气候特点的描述,例如富锦湿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2.8℃左右。春季风大雨少,夏季温湿多雨,降雨集中,秋季降温急骤,温差较大,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2℃,一月份平均气温-20.4℃……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逐时气象资料用于设计的分析。我们从专门网站上 (如http://appsl.eere.energy.gov)获得相关气象资料,在进行气象资料数据格式的转换后,我们可以利用Weather Tool获得很多精细的气象数据分析,从而为规划设计师带来更准确的设计依据,并将传统的定向和推测转变为定量和准确的分析,最终设计的结果也会更加科学。首先,通过Weather Tool得到温度、辐射、风速、风向等年变化值,Weather Tool便会据此为设计区域计算出太阳辐射最佳朝向,接着规划设计师可使用EnergyPlus、Ecotect等生态分析软件进一步处理建筑部分的热环境分析。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到富锦湿地各月温度及最冷月2月1日太阳直射辐射强度、相对湿度、太阳散射辐射强度、风速和云量的数据(如图1)。而焓湿图(如图2)则是Weather Tool根据以上数据给出的热环境策略,包括被动式太阳能采暖、高热能材料、夜间通风、自然通风、直接蒸发降温和间接蒸发降温等,设计们便可以此作为设计建筑热环境的参考。

营建丰富的生物环境

调整生境需要从宏观尺度上调整大地形,例如对重要湿地景观的保护,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对设计区域地形水体进行调整,限制过度生长水生植物的空间,打开明水面,这就需要先进行地形设计,并且保证不同水位的营建。

本案地形设计所使用的工具是AutoCADCivil 3D,并结合ARC GIS处理不同生境的营建(如图3)。Civil土木工程软件支持交通运输、土地开发、水资源工程项目的土木工程师、绘图人员、设计师与技术人员更加高效地工作。在城市尺度设计中Civil与GIS的结合也具有优秀的表现,地理空间分析,数据的CAD编辑与直接数据访问,支持GPS机器控制,勘测数据库等。

在进行土地调整时,根据上文提到的区域地理信息,可得到一个粗略的等高线底图,以及用GPS定位的服务设施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鸟类栖息的特点,进行等高线调整设计,同时保证土方的平衡,就地消化、减少运输距离。

现状地形高程与水位关系相对比较单一,限制了植物生长的生境条件,在地形恢复与重塑的过程中,增加过度层的生境区域,扩大水深0米~0.3米~0.5米~1米的生境范围,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生境条件。而生态岛的设计,是为湿地鸟类提供栖息的有利场所,设计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距人为活动区域一定距离,根据活动影响程度,赋予不同距离值。 ②距离明水面有450米飞翔距离。 ③生态岛具有一定的陆地生境,并依据水深程度的不同,设置有多个梯度,丰富生境,提供不同生境需求。④控制0.0米~0.5米潜水区域的逃生路径。(如图4、5、6)

建筑的参数化设计策略

建筑设计是整个设计的深入阶段,从宏观分析规划转为人体比例尺度的设计范围,目标是在湿地上适量地铺设供游人使用的木栈道、观景平台和观鸟屋等游憩设施。如果说计算机综合辅助设计技术在宏观区域地形规划阶段无法称得上是大显神通,那么在微观建筑设计阶段,其智能、精准和便捷的参数化能力必定会引起一片掌声。

为了说明这一点,先回顾一下按惯例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时常使用的设计方法:一是手绘,二是结合AutoCAD的二维设计方法,然后导入MAYA、3DSMax或者Google Sketch UP等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推敲和修改。传统方法的弊端是显然易见的,例如不能在各个视点推敲方案,不宜把握设计的比例尺度等缺陷,而对于非线性的设计更是无能为力了。

当RH和GH相遇,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本案设计观鸟屋就尝试了此法:由诸多参数模块按照设计和建构逻辑建立起来的模型(如图7、8、9),设计师可以在GH中实时调整参数,方便更改设计方案。例如,当发现观鸟屋的面宽、进深、柱高、柱径和梁高等需要调整时,只需在GH的参数模块下更改数据,RH的三维模型会同时进行实时更新。这样一来,就减轻了设计师大量重复性的建模工作,使其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方案的推敲上。 另一方面,观鸟屋主要架构是由GH+RH完成的,部分细节如窗体、墙体和其他小构建在RH中继续完成。

当然,该设计并不需要把所有的任务都放在GH中参数化构建,而是根据设计推敲的便利性,将GH参数化建模与RH中手工建模相结合,会加快设计模型建构的速度和提高后期调整的便利性。同时,对于观鸟屋的位置,并不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就选定的,需要根据未来湿地恢复的情况,确定鸟类主要栖息的位置,进而再确定选址。

施工过程中设计的调整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只有到施工完成时整个设计流程才算基本结束。众所周知,在施工过程中,规划设计师们常常会碰到设计之初未曾预料的很多问题。本案的施工时间在3、4月间,黑龙江此时的室外气温大多在-10℃以下,虽然避免了夏季淤泥多、不宜施工的困难,但因为冬季水体结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施工难度,所以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将重点放置在明水面的拓展和船道的开挖上,并将土方就近平摊处理。

在寒冷的东北,冬季在冰层上放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放线处理采用GPS定位的方式,在设计区域定位后用铁钎子绑住带有颜色的旗子,然后用推土机沿旗子的方向铲出设计的控制等高线。等高线的控制主要为常水位线和芦苇生长控制线,以便减小施工的难度并控制水生植物生长的环境。整个施工过程,甲方与设计师会根据所碰到的困难探讨新的方案,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

恢复中的湿地

富锦湿地于2005年推毁围堰,实施关闸憋水工程,退耕还湿,逐步恢复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2009年晋升为国家级的湿地公园,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标准,实施了二期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附属设施进行了系统的补充和完善。

但园区内湿地植物群落单一,鸟类种群稀少,为拓展多种湿地生境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营造鸟类理想栖息环境,本案提出建设“生态保护恢复区”方案。工程实施后,湿地公园水深变得深浅不一,出现了12个若隐若现的小岛。当天气转暖、候鸟迁徙之际,湿地公园就成了鸟儿的天堂。对湿地水深变化进行控制,有利于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和不同种类鸟类的栖息。经过近半年的观察、记录,得知芦苇、狭叶慈姑等数量增加,鸟类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加,种类也增加了十余种,例如观察到丹顶鹤6只,白枕鹤2只,斑嘴鸭、花脸鸭、红嘴鸥、黑翅长脚鹬若干等。更令人惊喜的是,往年监测到白额雁、鸿雁等只在此迁徙不做停留,而2010年10月中旬,上千只不同种类的雁在园区停栖。

(包瑞清系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博士研究生,周永青系黑龙江省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员)

上一篇:我要感谢你抒情作文下一篇: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