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公园(共10篇)
综合性公园 篇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要的公共绿地, 承担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进行科普教育、供市民休闲娱乐、活动健身等多种职能。而我国很多城市的综合性公园都建设较早, 发展到今天, 无论是设计上、管理上、设施上都已非常落后, 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 对老公园的更新改造已经成为绿地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一、汴京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汴京公园位于七朝古都开封市东, 建立于上世纪60年代, 占地14.3公顷, 是开封市唯一一家集休闲娱乐、动物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汴京公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非常红火, 公园内有全市唯一的动物园, 还有毛主席雕像、鱼喷泉、大熊猫石头像等景点, 吸引了大批的市民来此休憩娱乐。但是到了今天, 公园历经几十年的岁月沧桑, 日益冷清了下去, 可以说除了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和晨练的老人以外, 再也没有人会来此走上一遭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娱乐方式和娱乐场所越来越多, 公园的吸引力远不如二十年前那么大;二是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公园缺乏资金进行管理和建设。
(一) 缺乏建设资金
曾经客流量很大的汴京公园, 经济效益还是很好的。但是到了1997年, 开封市园林系统进行改革, 成为自收自支单位。改革以后, 整个园林系统的发展完全依靠自己。汴京公园作为市级公园, 她的性质还是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公共绿地, 具有很强的公益性, 因此票价一直比较低廉, 曾经长期维持在3元, 目前是10元, 在早晨和晚间时还会免费开放, 这样一来, 经济效益自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 面积小, 基础设施陈旧, 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市级综合性公园往往承担着多种社会服务功能, 包括观赏游览、儿童活动、体育健身、文娱活动、安静休息、科普和文化教育等等, 可以说必须把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市民需求都要考虑到。目前的汴京公园内拥有一些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和一个小型动物园, 使用人群以小朋友和老年人居多, 对年轻人毫无吸引力。儿童游乐设施也比较陈旧落后, 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也都不再光顾。动物园面积小、动物种类少, 人们除了走马观花地走上一遭以外, 再无其他活动。
(三) 设计风格落后, 毫无美感可言
城市公园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在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 能给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人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与外国人去公园大多是为了体育健身不同的是, 中国人去公园最热衷的活动是欣赏风景。汴京公园建设时间较早, 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都远远落后。虽然公园内现有护城河穿越而过, 还开凿了人工湖和狮虎山, 自然资源还比较优越, 但是现有的两个水系没有联通, 河内水量不足, 味道难闻, 沿水边也没有设置任何滨水景观。植物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更新, 很多地方已经略显荒凉。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公园的美感。
二、针对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明确市级综合性公园的公益性质, 改变其经营模式
在公园的工作人员认为票价已经非常低廉的时候, 而市民们却不买账, 他们普遍认为城市公共绿地应该免费对外开放, 为市民服务。仅以河南省为例, 全省已有17个城市的公园免费对外开放, 而开封市至今没有一个公园免费对外开放。
在国外, 城市公园都是属于公益的范畴, 由政府全面拨款维持公园运作, 面向大众, 不设门槛。这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汴京公园最终也将走上这条道路, 由现在的自负盈亏改为政府拨款。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一座公园用门票收入来承担过多的社会公益职能。
(二) 扩大公园规模, 增设出入口, 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公园14.3公顷的面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83.5万市区人口的需要。尤其是在城市不断西移的背景下, 原本位于市中心区的公园也失去了地理优势。因此提高公园活力的首要办法就是扩大公园面积, 增设出入口, 提高其可达性。经过笔者调查, 汴京公园东邻公园路, 这里只有一个入口, 西邻开封古城墙, 北面和南面都是矮旧的平房, 很是破败。笔者建议可将公园北扩至曹门大街、东扩至公园路, 西面把城墙也纳入到公园内, 各个方向都增设出入口, 方便市民的进入。开封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 但是现在却破坏严重, 与汴京公园相邻的城墙也是如此。把城墙纳入到公园里面, 一方面增加了新的景点, 提高了公园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也能使城墙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 引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
1. 明确的功能分区
整合现有功能区, 增加新的功能区。一是扩大儿童活动区的面积, 将现在放置在路边的游乐设施纳入到活动区内, 再增添一些新的的活动设施, 建设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游戏环境。按照儿童不同年龄再进行小的功能分区, 如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小学低年级儿童活动区、小学高年级儿童活动区等。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将动物园迁出, 择址再建。如果不迁出的话, 就需要对现有动物园进行改造, 包括引进新的品种, 增加人与动物的互动, 将动物与植物结合起来, 并且将动物园与其他功能区隔离开, 以防止异味。三是设置体育运动区域。开封市没有一处免费的公共运动场地, 汴京公园应该承担起这个职能, 设立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场地, 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四是通过山水、植物营造出优美的自然风景, 提供赏心悦目的休息区。五是开辟更多的广场空间, 使市民能够开展舞蹈、太极拳、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2. 明晰的游览路线
公园必须拥有明晰的游览路线。一级路是主要游览路线, 串联起各个景区。二级路则是串联起一个景区中的主要景点。三级路作为辅助, 可以是水中汀步, 林中栈道,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现在的公园道路没有明确分级, 有很多断头路、死路。游览路线又非常模糊, 需要重新整理和建设。
3. 优美的自然景观
山水是一个公园的骨架, 在重新设计时, 首先对水系进行梳理。联通现有河湖, 增加水量, 设计阶梯式驳岸, 以满足丰水期和枯水期不同的使用要求, 在水边设置林荫步道和小广场, 供散步休闲之用。改造现有的植被情况。首先进行整体规划, 将植物和功能分区、景色分区结合起来, 不同的区域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其次是植物配置上, 补种常绿树种、观花树种、灌木和地被植物, 改变目前单一的种植模式, 提高生态效益。
4. 多样性的文娱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是一个公园保持长久活力的关键。结合开封市的具体情况, 可在公园内一方面设立运动场、餐厅、咖啡吧等年轻人喜欢的场所设施, 一方面设立开展放风筝、斗鸡、鞭技、盘鼓等民俗活动的场所, 使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都能在公园里找到自己的活动场地。
5. 保护文化遗迹、重塑场所精神
公园内现有市级保护文物一件, 即“四面钟”, 是民国时期路口指挥交通和报时的公共设施。毛主席雕像虽然不是文物, 但其高大雄伟, 承载了开封人太多的情感与回忆。在改造设计中, 这些文物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修复。将古城墙纳入园中之后, 它将是全园最古朴、最厚重的文化标记。这些景点可以塑造公园的场所精神, 成为公园最大的特色。
结语
老公园通常位于旧城的中心区, 有大量的潜在使用人群, 但往往门前冷清, 可见问题出在公园自身上。我们应该给予老公园更多的关注, 增加资金投入, 提高其利用率, 将其建设成风景优美、设施齐全、充满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
摘要:汴京公园是开封市唯一一座市级综合性公园。由于年代久远, 疏于建设, 现已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而我国很多城市综合性公园都存在这些问题。在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时, 我们应该给予老公园更多的关注, 增加资金投入, 提高其利用率, 将其建设成风景优美、设施齐全、充满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
综合性公园 篇2
首先,园林树木在空气质量改善上效果极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通过园林树木的光合作用,平衡公园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②借助于多种类型的园林树木品种,可以借助其杀菌素的分泌,达到对公园空气加以净化的效果;③园林树木可以通过对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对城市粉尘加以阻滞,调节改善局部小气候。另外,在空气温湿度调节、光照及城市降噪环节等方面,园林树木也能发挥其作用。
1.2植物造景丰富园林空间景观
在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中,绿色植物既是调节优化局部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也是丰富园林空间景观的重要方式。而在综合性公园园林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园林空间设计的艺术水准是否优秀、鲜明,主要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及其造景表现。丰富有序的植物景观搭配,可以使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及立体感更加丰富,在呈现植物景观美的同时,也体现出园林空间或严谨、或委婉、或多彩的设计效果。
2以植物为主构成的空间景观类型
2.1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将植物的高度及密度拉低,突出观赏者及游览者的视线高度。借助于草坪、草本花卉、地被植物、低矮灌木等,也可以通过高大乔木与低矮植物的间杂式布局,营造植物园林的开敞空间。这种开敞空间形式的园林造景及空间设计手法,容易让人心胸开阔,感到心情舒畅,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
2.2半开敞空间
半开敞空间是采用视线遮挡的方式,对植物景观进行布置,实现公园在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之间的流转和过渡。在植物园林半开敞空间的构成方式上,可以采用的园林元素有山石、地貌、植物景观小品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交叉使用,勾起游览者的观赏兴趣,而恰到好处的“障景”手段,既可以丰富园林的审美层次,又能使游览者视线可以在变化及通透间转换,增加观赏乐趣及审美愉悦感受。2.3封闭空间植物配置及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封闭空间指的是通过视线限制,采用植物景观着重突出局部空间范围内的景观魅力,使观赏者在相对封闭的景观空间内,集中感受园林近景所带来的审美意蕴。植物园林封闭空间设计较常见于私密庭院中,在综合性公园中可以作点缀式使用。
2.4覆盖空间
在覆盖空间的营造上,植物配置主要是通过植物浓密的树冠及植物的树干分枝点高低来完成,将两者的疏密度加以控制,可以发挥园林植物的庇荫功效,拓宽活动空间和遮阴休息的区域。在覆盖空间的实现方式上,可以优选常绿乔木,辅之以攀缘类植物,一方面借助乔木高大特性,形成遮阴避阳区,另一方面通过攀援植物,增加两者的互动感。
2.5垂直空间
综合性公园 篇3
关键词:公园景观;综合评价;应用
公园景观是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决定着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加强对公园景观设计的质量保证是重要关键,可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相应的景观评价指标针对公园景观展开综合性的评定。通常条件下,在景观建设前,要对方案予以评估,建成后的效果也要接受评定,可充分发挥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实现园林景观价值的良好发挥。构建指标体系,强化综合评价指标的评价与应用,以提高公园景观建设水平。
一、公园景观的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公园景观的设计与施工,其不仅仅在于对装饰性的追求,其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功能强大,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建设内容。为了彰显公园景观的强大功能,应运用相应的方式,建立相应的指标来对景观的功能、效果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是保证公园景观功能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当前,针对公园植物景观的评价不尽相同,其综合评价方法不外乎针对植物类型、群落、美学特征、生态功能等要素进行评定,对景观元素的存在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估。在我国,针对景观评价方面方法包括AHP法和灰色关联度法、AHP法和SBE法等[1],备受我国各城市的青睐。例如,在北方的哈尔滨,其将景观评价的重点放在景观视觉效果与景观功能方面,在生态型方面涉及较少,不同的地区评定的指标不同,但万象不离其中,结合多种定量评价指标,针对公园园林景观展开综合性的评定。在本文中,以哈尔滨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就公园景观进行了分析与应用。
二、公园景观的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1.调查与评价
1.1资料调查。公园景观的综合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应先选取所要调查的样地,本文以哈尔滨靖宇公园景观为例,该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为450-600mm。在本文中,以靖宇公园为调查对象,针对公园景观的植物配置类型、景观种类、高度、草本层、噪音情况等要素进行数据调查,分别记录相关的数据。选择的样地大小面积为30m×30m,这对每个样地都要对以上几种要素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进行公园景观的综合性评价。
1.2调查数据分析。经过调查了解到,该公园景观的相关数据,了解到植物景观的类型、群落分布、草本层、乔灌木等的种类情况以及分布情况。
通过对公园景观类型的分析,应强调对生物多样性的评价,利用Margalel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这三个指标来进行评定[2],其评定的内容与标准为植物景观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分布情况,然后进行生物多样性指标的计算。在计算过程中,Margalel的指数是D=(S-1)/lnN[3],在此公式中,S代表公园植物群落中的总数量,N代表调查的个体总数;所运用的Shannon-Wiener指数是H1=-∑PilnPi,在本公式中,Pi=Ni/N;而Pielou指数是E=H/Hmax,在本公式中,H是所求得的实际生物多样性指数,其中Hmax代表最大指数。
在噪音调查方面,为了充分调查公园景观建设的功能效果,针对其降噪效果进行调查与分析,通多对噪声值、受植物影响导致噪音降低的降低度,通过降低度与零点时噪音值的比例分析来进行噪音情况的分析与计算。
在净化空气方面,公园景观的设计旨在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可以通过测试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来对空气质量进行确认,借助“CI”值进行计算与分析,该数据是空气质量评价系数,可以通过检测负离子浓度与正离子浓度进行空气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1.3建立评价指标。通过对该公园景观的综合性评价,经过相关专家的协商,分别就公园景观植物群落中乔灌木的数量比例、降噪效果、质量净化程度、景观的生态功能设定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设定相应的评分标准,保证公园景观设计的规范性与功能性。通过对各项数据、信息的分析,可制定出综合评价指标,是利用评价因子与权重值来进行综合评价公式的设定,其指数计算的公式A=∑ni-1FiXi。在该计算公式中,A是单个景观的综合评价指数,Fi是指权重值,而Xi则是代表定量或评分值[4]。
2.结果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以哈尔滨靖宇公园为例进行分析,了解到若评分处在4.8-8.0,其平均值为6.79,通过对数据的调查,处在6.1-7.8的有22个群落,在总数中占到将近80%。可见,该公园的整体景观设计较好,通过对其在景观类型、物种多样性、降噪效果和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等情况的分析,该公园的景观功能发挥相对较好,即具有一定的装饰性效果,也存在一定的空气净化与降噪效果,只是其还有待提升,生态功能还有待加强,以加强公园景观建设水平,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公园景观设计效果的充分发挥,应加强对公园景观的评价力度,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对公园中的植物景观、景观的美学性、生态功能等进行综合性的评定,以促进公园景观功能效用的全面发挥。公园景观综合评价指标的设立与应用,借助相关数据进行评判,能够促使园林绿化部门予以重视,进而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越来越重视,进而不断的提高公园景观功能效应。
参考文献:
[1]芦建国,李舒仪.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139-142.
[2]唐丽红,马明睿,韩华,王昊彬,由文辉.上海市景观水体水生植物现状及配置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3,03:563-570.
[3]徐新洲,薛建辉.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美感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02:213-216.
[4]单建萍,胡海辉,王圣霖,武正阳.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评价[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790-796.
城市综合性公园设计手法研究 篇4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民生活、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地方, 综合性公园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市民的生活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城市面貌改造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因此对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手法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义及功能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指设施设备齐全、内容丰富, 且具备向公众提供户外活动场所能力的大规模绿地。城市综合性公园由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构成, 两者不难区别, 全市性公园就是指向全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园, 区域性公园就是为一定区域市民服务的公园, 其设施、功能、面积等较之全市性公园相对较少。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使用功能, 城市综合性公园具备休闲游憩、体育锻炼、科研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二是经济功能,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存在具有防灾减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功能, 能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三是生态调节功能, 城市综合性公园存在的前提是要有大片的绿地, 以此能够起到调节城市城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此外, 城市综合性公园具有改善交通、增进市民交往等特殊功能。
3城市综合性公园设计手法研究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手法选择直接关系到公园功能的实现, 研究重点对综合性公园的游憩空间、生态、文脉及人性化设计4大手法进行研究。
3.1游憩设计手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休闲游憩已经成为基本的生活方式, 休闲游憩功能更是城市的4大功能之一。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市休闲游憩系统重要载体之一, 其设计应当充分遵循游憩空间设计手法并进行合理的设计。首先, 游憩空间的大小和类型要根据公园的面积和地形来决定, 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游憩空间设计;其次, 要重视游憩空间的环境美化, 市民进行任何游憩活动, 都是为了放松心情, 期待拥有一个美观的环境, 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市中最大的绿地, 理应重视游憩空间的景观设计, 充分展现出自然的魅力;再次,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到城市综合性公园的人群类别多样, 既有老人、小孩和青年, 也有家庭、情侣、团队等, 因此游憩空间的设计要重视复合功能的体现;最后, 游憩空间的整体布局要进行动静分区, 以保证不同氛围的游憩空间之间互不干扰[1]。
3.2生态设计手法
“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是古人非常崇尚的哲学思想, 反映了古人重视生态保护的态度和认知。当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污染加剧, 人造景观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的平衡, 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市绿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城市综合性公园与城市主题公园、城市花园等相比, 地位明显要高, 它在平衡城市生态、降低城市污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因此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融合生态理念。城市公园的生态设计是一种整体设计, 离不开公园内植物、动物、建筑以及公园所处城市等系统, 所以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生态设计要与其他类型的公园有所区别, 要遵循可持续性、系统稳定性、整体性等原则。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生态设计是指在设计综合性公园的过程中,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 尽量减少对周围植被的影响, 将对环境的的影响降到最低, 并通过充分利用公园内的自然景观, 如水体、树木等进行景观的设计和改造。综合性公园的生态设计不能简单的依靠公园绿化来实现, 而要通过维持和改善现有的生态系统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优化。例如位于成都市府南河的活水公园, 耗资3000万元, 由中美韩三国的专家共建而成, 是全世界第一座综合性的城市环境教育公园。公园水体取自府南河, 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 实现了水体的清洁, 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 是国内外综合性公园生态设计的典范。
3.3文脉设计手法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公园与城市系统和城市文化的统一性, 其建筑和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当前, 很多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 都存在地域特色不鲜明, 没有传承城市传统文化的问题, 但是在原则上,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设计应当传承城市的文脉, 与城市文化相协调。现存的很多城市综合性公园一般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公园内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 公园内现存的很多建筑或者景观, 都承载着市民的记忆, 蕴含着非常多的不可再生性文化资源, 是城市记忆、城市历史的见证, 也具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能够唤起市民的乡土情怀和对历史的认同感, 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改造无法避免, 在改造设计当中, 不仅要注重时代元素的融入, 更要对园内现存的古建筑、古文物和重要景观进行保护, 要在充分保护城市综合性公园历史文脉、保护城市记忆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和改造。
3.4人性化设计手法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民生活、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地方, 对综合性公园进行设计首要考虑的就是提升群众的参与性, 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在设计之前, 要充分进行实地调研, 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并收集对公园的建议, 以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为设计出发点, 在充分遵循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对整个园区的布局、场所、道路、草坪等进行精心的设计, 充分满足市民的各类需求, 打造出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精致美观的人性化公园, 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散步放松的好去处, 增加公园的活力, 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水平[3]。
首先, 公园的布局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在公园的选址上要充分考虑市民的出行问题和活动范围,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活动范围要尽量与其服务半径叠加。公园内功能区应建设完整, 要涵盖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观赏活动、静坐走廊、儿童活动区、亲子活动区、老年活动区等功能区, 并进行动静分区, 充分满足各类人的需求。
其次, 公园活动场所的设计也要融入人文关怀元素。公园广场的选址一定要在公园中人气最旺、便于进出、交通方便的位置, 要让市民充分感受到公园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消除市民的拘谨感, 综合性公园的广场面积不宜过大, 能够容纳数百人即可, 否则会显得过于空旷。公园内的水景一直是吸引大家的焦点, 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也是大家嬉戏娱乐的重要场所, 但是水景的设计一定要重视水体的安全性, 池深要浅, 也要加设防护栏, 避免不慎落水造成的生命危险。
4结语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当中与市民日常生活最贴近的公园, 因此在进行公园设计和改造设计的过程中, 不仅应当运用游憩空间、生态保护、文脉传承等基本手法, 还应当重视人性化手法的运用, 打造出符合市民需求的公园,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水平。
摘要:指出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扩张, 城市居民对于休闲、游憩、运动、绿化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义和功能着手, 研究了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游憩、生态、文脉及人性化等设计手法。
关键词:城市综合性公园,设计手法,生态平衡,文脉
参考文献
[1]田逢军.城市游憩导向的公园绿地深度开发:以上海市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8) :18~23.
[2]刘铮.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研究:以重庆江津圣泉公园为例[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2.
[3]刘媛.人性化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1.
[4]李宏星.芝加哥千禧公园景观解析[J].绿色科技, 2014 (8) .
综合性公园 篇5
政府办综合一科
朱小柱(2010年1月19日)
为顺应我区打造长三角北部地区商贸名区的城市建设战略和文化旅游产业正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依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计划,特提出建设“大型综合主题公园”的构想,供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参考。
一、概述:主题公园是一种以游乐为目标的模拟景观的呈现,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与特别的构想,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一系列有特别的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游客。主题公园是现代旅游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孕育产生的新的旅游吸引物,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的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内容、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所谓大型综合主题公园,应该是包括文化主题公园、欢乐主题公园、休闲主题公园等在内的综合性乐园,集文化事业与文化 产业、集社会公益与商业盈利、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为一体,它必须具备:①文化事业的教育与教化功能;②文化产业的生产、展示、销售的功能;③社会生活的公共区域的常态公园的功能;④高度人文关怀的景观休闲旅游功能;⑤现代化社区高度人文关怀的居住功能。
二、成功经验:2007年,深圳华强集团在安徽省芜湖市投资近20亿元,倾力打造“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他们借鉴国外主题公园的成功经验,将文化、科技、旅游从市场角度整合为一体,形成了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主题公园,为我国发展娱乐消费文化产业打造了一个平台,成为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凭借全新的文化理念与高科技动漫特色相结合,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开园伊始就受到了广大游客的热烈欢迎。2008年和2009年“五一”小长假接待游客量均超过6万人,2009年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超过14万人。开园两年来,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超过36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到了4.5亿元。
2009年“5·1”三天,华侨城控股有限公司从所属锦绣中华、深圳世界之窗、深圳欢乐谷、北京欢乐谷、东部华侨城、成都欢乐谷、长沙世界之窗入园人数41.4万人,营业收入5562万元。在旅游环境如此萧条的情况下,深圳2009年5月实现接待游客总量为521.41人次,其中,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8亿元。另外,深圳所有收费旅游景点当月共接待游客255.7万人次(含本地游 客),有人估算,按平均人均消费200元计算,这些游客带来的产值超过5亿元。如果说单方的数据显得片面,在同比情况下,北京故宫“5·1”三天共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另外,安徽黄山整个春节黄金周七天的游客量是4.5万人次左右。论历史文化、论知名度,深圳这些景区比起故宫、黄山来要逊色得多。但是,就是这些主题公园集群,带起了一股主题公园游的热潮,也创造了可以与故宫、黄山媲美的经济价值。
三、我区建设大型主题公园的总体构想和可行性: 总体构想:采用政府规划、商业运作、企业管理、政府监管的方式,在清河新区,结合现有资源,建设集婚庆文化主题公园、动漫主题公园、美食主题公园、水上乐园、农家乐园、生态家园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公园。
可行性:
(一)基础良好:清河区是淮安市的主城区,规划打造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功能核心区,经过四年的精心建设,清河新区目前基本实现“九通一平”,已经建成了婚庆主题公园,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清河生态园、白鹭湖山庄等餐饮服务企业,白鹭湖、古淮河、青龙湖、青莲湖等水资源项目;动漫科技园、西游记游戏博览馆等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相结合的文化产业;青龙湖国际健身会所、教育文化体育社区、长荣大剧院、清河文化馆等文化事业项目。同时,古淮河生态旅游景区也正积极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些都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综合主题公园打下了良好的建设基础。
(二)地理位 置优越:清河新区地处京沪高速、宁连高速、淮连一级公路(327国道)、新长铁路的交汇之处,即将建成的淮安国际机场据此不过20分钟车程,交通及其便利。另外,周边没有大型的综合主题公园,常州的中华恐龙园、苏州乐园等都是形式比较单一,为新区大型综合主题公园减少了不良竞争。
(三)本市旅游资源丰富:淮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有周恩来故居、盱眙铁山寺森林景区、淮安市博物馆等等,可充分加以利用,作为我区主题公园的稳定客源吸引点。不但可以吸引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短途客源,还可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长途客源。
四、建设主题公园必须注意的事项:
(一)引进开发企业。大型综合主题公园投资体量大,包括规划、建设、宣传、运营和管理等,都需要巨额的投资,切不可冒然采用政府投资的方式。应引进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主题公园开发企业,例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深圳华强集团下属二级企业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大型主题公园设计,研发,主题公园大型成套设备生产,安装和运营能力的公司。集团在国内已投资三个大型第四代主题公园(重庆,汕头,芜湖)。
华侨城集团是从事房地产及酒店开发经营,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经营,电子及配套包装产品制造等行业的中国中央企业。深 圳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华侨城集团公司独家发起募集设立的上市公司,公司从事旅游及其关联产业的投资经营,是控股型集团公司。投资控股和参股了深圳华侨城欢乐谷旅游公司,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深圳世界之窗有限公司。
(二)要结合实际。要根据清河新区现有基础的现状,再引进大型美食企业和全国各地著名风味小吃店,达到“来到清河、吃遍天下”的效果;可借鉴迪斯尼乐园的发展模式,依托动漫产业基地,根据目前最火爆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与主创方洽谈,合作引进或者买断新建喜羊羊动漫乐园;借鉴《湖南卫视》奥运向前冲或《江苏城市频道》爱拼就会赢等水上娱乐节目,充分利用新区水系,结合传媒直播,打造水上乐园项目,既达到娱乐运动的乐趣,又能够宣传推广新区,吸引客源;结合新区农家乐设施和目前甚为流行的网络“偷菜”游戏,开发现实版种菜、偷菜等集实践和娱乐一体的农家乐园;结合新区白鹭湖庄园、长岛美墅等在建房地产项目,与开放商商谈,规划一些具有主题公园特色的房地产业,拉动假日消费。
综合性公园 篇6
1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 城市综合公园可划分为立项设计、建造施工、运营维护、报废处置及再利用四个阶段, 从其所涉及到的功能、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和文化六个维度来探讨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特性, 如图1 所示。
1. 1 功能适用性
功能适用性是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基础, 首先, 通过对环境要素的合理布局使各功能区和设施满足市民的休闲游憩、娱乐需求; 其次, 综合公园提供了避险场所,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 使其成为城市中的避难所; 最后, 城市综合公园应充分发挥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功能,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2 经济合理性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实现需要资金投入, 其投资、能源消耗等经济性指标不仅反映在初始建设时的一次性投资中, 更反映在使用期的维修管理费、报废拆除费等全生命周期费用上, 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初始一次性投资与全生命周期费用的关系, 力求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利益, 达到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最高性价比。
1. 3 环境协调性
环境协调性是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建设的重要理念,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虑: 宏观层面———与区域城市环境相协调,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降噪、减排及生态服务功能。综合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要将其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 需要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微观层面———与各环境要素相协调, 营造健康的活动空间。从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自身来说, 其选址、设计、施工均需要保护资源再生所需的环境条件, 减少人工的干扰和破坏, 带来最小的环境负荷[2]。
1. 4 社会公平性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社会公平性确保社会资源的公平利用, 社会公众的平等参与, 既能满足普通群体的需求, 又能保障特殊群体的使用安全。在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全生命周期中, 社会公众的参与, 使设计者能了解使用人群的基本要求, 使建设者的建设过程得到监督, 使维护者的养护管理得到支持, 集思广益使得再利用的渠道更加广泛。
1. 5 技术适宜性
技术适宜性是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实现的重要条件, 强调在其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环节采用先进适宜的技术保证城市综合公园安全、可靠与高效地实现各项功能和性能。首先, 先进的技术带来设计方法的变革; 其次, 利用适宜的技术使得建设施工阶段的能源消耗降到最低, 废弃物产出最少, 能有效的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最后, 先进技术给设计管理、养护管理、成本管理、评价管理等各方面提供了支持。
1. 6 文化传承性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文化传承性是现代景观环境与传统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最好诠释。可以说, 综合公园作为城市组成要素, 与历史、风俗、地域性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对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
具体表现在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对城市肌理和空间尺度的表达, 对历史文脉的传承, 保留地域历史景观以及市民对原有场所的认知性等方面。
2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评价
从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全生命周期角度, 建立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2 所示。
2. 1 立项设计阶段评价影响因素
立项设计阶段是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建设的起始阶段, 此阶段的评价从设计要素出发, 可划分为选址与场地设计、水系统规划设计、植物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设计、人类健康与福祉设计五类评价因子, 建立立项设计阶段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3 所示。
1) 选址与场地设计。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选址建立在分析其区域位置、地块条件、市政设施状况等建设条件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场地与环境的关系, 减少对自然系统的干扰, 保护湿地和濒危物种栖息地, 减少汽车依赖选址, 保证市民的可达性; 对制定为农田的土地限制开发, 主要选择棕地或荒地作为再开发用地。
2) 水系统规划设计。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坚持节流优先, 治污为本, 科学开源, 综合利用的原则[3]。合理控制景观灌溉水使用量, 推广滴灌、点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尽量使用再生水, 采用高效的用水设备和器具; 合理规划地表和屋面雨水径流, 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增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 有利于补给地下水, 增强场地应对突发性暴雨的适应性; 将雨水收集系统与景观水系相结合, 并利用水生植物和土壤过滤进行水的处理。
3) 绿化系统规划设计。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绿化系统是其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 保留和恢复生态区域内的植物群落, 保持适宜的植物生物量;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 充分利用墙面, 屋顶等部位, 进行立体绿化; 利用绿色植物遮阳蔽荫、蒸发蒸腾作用, 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消减城市噪声; 通过树冠外层叶片的光合速率来计算全树固碳释氧量的生态效益, 也据此来估算人均至少拥有多少单位面积的园林绿地, 才能平衡人呼吸时释放到环境中的CO2。
4) 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路网与城市道路系统有机融合, 增强与公共交通的联系; 管理交通需求, 采用人车分流系统,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规划慢性交通系统, 提倡环保出行方式;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 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
5) 人类健康与福祉设计。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满足人的使用、交往、审美和心理认知的需求, 设计户外体育活动场所、社交场所、精神疗养的安静场所和应急避险场所, 并运用环境心理学进行空间处理, 提升场所的安全感和舒适性; 保证阳光照射、空气流通带给人的舒适的自然感受, 利用景观要素合理布局形成小气候; 保护恢复特殊文化和历史场所, 传承地域文脉; 加强可持续意识和教育。
2. 2 建造施工阶段评价影响因素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施工阶段是设计成果的落实阶段, 参考绿色施工标准确定建造施工阶段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4 所示。
1) 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浓烟、噪声、污水、焊接光和建筑垃圾等大量污染物, 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的大气、噪声、水、光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才能避免施工过程中破坏周边生态环境。
2) 资源节约与利用。
园林工程施工中会耗费土地、水、能源和材料等大量资源, 制定有效的资源节约和利用措施, 减少土方的开挖和回填量, 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 选择耐久性的绿色建材和可回收利用的3R建材, 避免使用释放有机化合物的材料, 提高施工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在施工过程中避免资源浪费, 节省成本。
3) 综合管理。
通过施工组织管理, 保证施工的可持续性, 分开设置施工工作区和生活区, 对施工工作人员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做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符合《建设工程现场安全防护标准》[4]; 建立操作性强的施工管理体系; 制定详细、充分的可持续施工培训计划。
2. 3 运营维护阶段评价影响因素
运营维护阶段是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投入使用后的养护管理阶段, 评价因子的选择依据园林养护, 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5 所示。
1) 绿化植物养护管理。
根据树木、土壤特性和养分状况选择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 使氮、磷、钾和其他营养元素适当配合, 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适时适量灌溉, 保证土壤水分的适宜状态, 干旱时追肥应结合灌水; 根据需求和现状合理选择排水方式, 调节土壤中水、气间的矛盾, 防止水分过多带来的缺氧危害。
2) 病虫害防治与废弃物回收。
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 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 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 达到90% 以上的回收率, 将可降解的垃圾和有毒有害的垃圾分开单独处理; 场地内提供垃圾回收场所, 定期清洗, 防止散发臭味污染环境; 利用技术手段将场地中产生的有机质转化为肥料。
3) 园林设施养护管理。
制定园林设施维护的管理机制; 定期检查、调试公共设施设备, 保证安全运转; 保持公共休息设施、卫生设施的洁净。
2. 4 报废处置及再利用阶段评价影响因素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报废处置阶段是其达到使用年限后的拆除回收阶段, 其评价因子主要为废旧材料的处置和植物材料的再利用两方面, 建立报废处置及再利用阶段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6 所示。
1) 废旧材料的处置。
将拆除的材料垃圾就地回收处理, 可减少多次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费用支出; 回收废旧的园林基础设施和可再利用的建材, 节约了原材料生产所耗费的资金和自然资源; 使用先进的拆除施工技术, 减少拆除工程造成的环境污染。
2) 植物材料的再利用。
植物材料本身具有可持续性。通过补植保留原有植物景观, 继续维持生态服务功能; 将可用的植物材料移植到其他景观区域, 延长植物的生命周期。
3 结语
从功能、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和文化六维度出发, 提出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特性为: 功能适用性、经济合理性、社会公平性、技术适宜性和文化传承性。依据全生命周期理论, 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作为一个物质和能量有机循环的系统, 其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是可持续的, 分析了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评价的影响因素, 有助于实现城市综合公园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质量最优化、成本最低化。为可持续城市公园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了参考, 助力构建我国可持续城市综合公园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冀媛媛, 罗杰威, 王婷.可持续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 2015, 31 (2) :51-55.
[2]卢圣.可持续设计与风景园林[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9, 24 (2) :64-66.
[3]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综合性公园 篇7
杭州湾滨海河口湿地,其生态系统边际效应十分明显:它不但对从陆地流向海洋的水系提供了天然的净化功能,又是许多海洋动物迥游产卵的水域;泥沼滩涂上丰富的浅水鱼类与底栖动物、繁茂的植被,形成了河口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旺盛的生物生产力,又成为众多候鸟迁徙栖息地。杭州湾河口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杭州湾湿地,数十年来受人类的持续影响,生态环境、生态功能正在受到破坏,大面积滩涂围垦是破坏湿地最直接、彻底的方式,是鸟类失去栖息地的最主要原因。沿宁波市域内788公里长的河口岸线和海岸线,曾经拥有大约1000平方公里的潮间滩涂湿地,但大规模的围垦等人类活动已导致河口海岸湿地损失了约46%。来自城镇未经适当处理的污水、农耕区富营养化的地表水,以及过度捕捞和滩涂水产养殖、对鸟类的偷猎,潜移默化地破坏着河口滩涂湿地的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极大地削弱了该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对杭州湾至东海大洋系统的多方面生态功能。
因此,建立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是实施杭州湾滨海湿地的保护、恢复工程,以及削减陆域水污染、保护杭州湾和东海大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
一、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的构成
杭州湾湿地公园位于杭州湾滨海湿地中心地带庵东沼泽区,规划面积达43.5平方公里,主要由湿地公园中心区、潮间滩涂湾区、农业与低密度建设区组成。
(一)湿地公园中心区:
位于面积4.3平方公里的围垦土地,引入外围河道水体,营造生境丰富、景观自然优美、具有多方面功能的淡水湖汐湿地,在其东南部配套建立国际湿地环境教育研究中心。
(二)潮间滩涂湾区:
位于湿地公园中心区西北围垦海塘外36平方公里处,包括离岸沙洲的潮间滩涂湾区。
全面保护恢复该区域的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包括保护恢复潮间湿地由芦苇、黑三棱藨草、糙叶苔草等植物组成的滨海潮汐湿地植被和光滩泥沼,清除该地块内的养殖鱼塘,禁止附近居民进行渔捞围猎等等。
(三)农业与低密度建设区:
位于湿地公园中心区与杭州湾大桥之间,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起对湿地公园中心区的保护作用,有效地隔离杭州湾大桥及湿地公园中心区以南区域的城市化发展对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候鸟保护的不利影响。
二、杭州湾湿地公园的功能
有外围农业与低密度建设区的围护,通过湿地公园中心区的无潮汐湿地景观营造和植被的保护恢复,以及潮间滩涂湾区的禁止捕猎、渔捞的封闭管理生态恢复,使湿地公园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区域。
(一)成为杭州湾浅水鱼类、底栖动物群生态恢复的核心区域
由于长期过渡捕捞、湿地围垦、养殖业发展和水污染,自然生境不断受到侵占、干扰,杭州湾浅水鱼类和底栖动物种群日益衰减。上述生态保护恢复措施,为已明显退化的杭州湾鱼类和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的恢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预期落实保护措施后,将使所在区域的滩涂湿地中的浅水鱼类、底栖动物的种类和繁殖量近几年每年增加25%。这对于杭州湾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水生动物种群的恢复,还为湿地栖息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二)保护鸟类,成为候鸟良好的栖息地
公园排除人类对鸟类的不良影响。通过对生境、景观的培育和恢复,高草湿地、低草湿地、光滩泥沼、浅水滩涂等多样的湿地生境,成为环境安全、食料丰富的鸟类栖息地,将重新吸引东亚太平洋迁徒候鸟如矶鹬、黑脸琵鹭等鸟类栖息。湿地公园将有效发挥保护国际迁徒候鸟的功能,亦为本地留鸟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削减污染
大面积自然繁茂的湿地植被和健全的生态系统,具备了日常维护运行管理十分方便的水净化功能,将有效地削减来自于湿地公园以南慈溪内陆河网经过湿地公园流向杭州湾的水体中的BOD、氮、磷和其它污染物对杭州湾和东海水域的污染、富营养化影响,降低杭州湾、东海近海产生赤潮的可能性;并在生态食物链上,减少污染对湿地公园和附近杭州湾区域的鱼类、底栖动物和鸟类的危害。特别是在湿地公园中心区中的大面积表面流湿地,对引入的河道水进行生态净化,能显著地改善湿地公园中水体的水质。
(四)科学研究、交流,示范推广,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发展
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鸟类湿地保护区。公园将长期进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湿地鸟类(特别是候鸟迁徙栖息)和湿地削减污染的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推广示范,并合理有效地开展公共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发展。湿地公园每年可吸引10万左右的人次开展上述活动。
在湿地公园中心区的东南部,有面积10000平方米的现代绿色建筑环境中心,作为开展上述研究和活动的最主要平台。在湿地公园中心区中,辅以通向不同的鸟类栖息觅食区域和观鸟区的木栈道、水上航线,湿地公园运行管理机构将科学地组织研究者、观鸟人、一般游人和接受环境教育民众进入不同的湿地区域。湿地公园在水污染净化、鸟类保护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等多方面的成功,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国际影响,为杭州湾、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相关项目,提供了可资借鉴、模仿的范例。
三、杭州湾湿地公园的创新和特点
杭州湾湿地公园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管理运行的理念与方法,包含了许多创新内容。
创建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它是最近几年研究成功、正在推广中的污水处理系统,它相对于常规的采用机械化学原理的污水处理系统,虽占地面积和初期建设投入大,但运行成本低,管理简便,对环境的不良作用小。
(一)湿地公园中心区西南部近100公顷的表面流人工湿地及其周围自然形态的沟渠水体和湿地植被能对于富营养和被污染的河网水体起有效的水质净化功能,其构思巧妙、方法新颖、效果显著。
(二)具有广泛的生态功能。通过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培育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为鸟类特别是国际候鸟提供保护和栖息地、削减陆源水污染、保护和培育杭州湾渔业资源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目标。这些对改善慈溪内陆和杭州湾水域生态环境,乃至减缓东海海洋大生态系流通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生态环境功能与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及示范推广等多方面的功能有序发挥,综合效益明显有利于持续发展。杭州湾湿地公园初步建成后,即由非政府组织联合管理团队管理运行。将以培育、维护和优化的多方面生态功能为基础,长期开展相关学科的研究、专业和公众环境教育、鸟类观赏与生态旅游,以及国际交流和示范推广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取得湿地公园可持续的运行发展所需的资金。开展环境教育是湿地公园的重要任务。信依托环境中心的展览、演示和湿地公园生态景观的现场感受,可有效地向公众普及河口沿海湿地生态、海洋污染控制等知识;还能介绍如全球环境基金(GEF)等有关国际环境组织及基金在全球的工作成就,使湿地公园成为一个国际级的环境教育中心。
四、结语
杭州湾湿地公园已成为一个新颖的湿地生态旅游、鸟类观赏区,将以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吸引国内外游客。杭州湾湿地近邻即将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交通条件优越,项目对可持续地发展宁波旅游业起重要作用。
湿地公园将成为杭州湾浅水鱼类、底栖动物的种群恢复基地,有利于杭州湾水域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公园 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综合公园,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在城市持续膨胀与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能够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规划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它是指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 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 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 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 如作为栖息地, 净水源, 迁徙通道, 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1], 它强调的是整个自然系统、绿色网络的连接性。
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枢纽, 城市综合公园不再是过去单纯用来观赏游憩的场所, 而成为协调公共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 实现城市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载体, 它除了承载公众生活, 实现社会公平, 还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城市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公园作为有机节点以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尺度分布于城市中, 对其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应改变过去以再造自然为主的局部模式, 应将综合公园放到城市视角中, 使其成为更具创造力的场所空间和生态因子, 引领区域与城市发展。现代城市综合公园在城市空间布局及生态建设层面正经历着从游憩绿地到绿色海绵体、从景观孤岛到绿色开放空间、从再造自然到多样栖息地的转变。
1 从游憩绿地到绿色海绵体
1.1 作为雨洪调节的手段
多数城市正面临城市内涝等雨洪问题, 单纯依靠传统的排水模式以及“灰色基础设施”, 难以有效解决城市水域径流问题。过去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使得现有地表多非渗透地表, 这些非渗透的硬质铺装限制了雨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使雨水大面积的沉积并影响水质, 破坏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雨水渗透循环这一问题, 现有城市一般通过污水处理和增加可渗透地表两种方式解决[2]。前者工程量较大, 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建设公园的形式做到, 通过城市地下水系与土壤渗透能力的相互作用, 加速自然系统内部的水循环, 均衡雨水与地下水资源, 削减城市径流, 解决城市洪涝问题。
城市综合公园作为雨洪管理的重要载体, 能够通过公园绿地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 作为水文循环中获取水为人类所用的一种方法[3]。它能够对城市雨水进行可调控的收集、排放及循环, 在雨量过多的时候通过公园植被、透水铺装、绿色建筑等分担城市泄洪的压力, 雨量少时又可通过所收集雨水满足自身需求, 这种类似于海绵功能的雨水管理方式, 起到了调控雨洪平衡的作用。城市综合公园具备的这种功能在某种层面上可以看做是模拟的自然湿地系统, 将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进行吸收与过滤, 通过滞留、下渗及蓄水等原理和技术使得公园内低洼的水体、植物以及其他介质进行相互调节, 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一个调蓄洪水和抵御污染的绿色海绵系统。
1.2 作为生态系统的斑块
城市综合公园能够有效净化水质、调节气候, 过滤空气, 减少能源消耗, 促进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作为场地尺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节点, 对特定区域的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服务作用。城市综合公园承载了减少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以及创造适宜微气候的功能, 它增加了居民在户外空间的停留时间, 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功能完善, 使居民能够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享受自然并参与自然, 是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斑块。此外, 当前人口的急剧增长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使得城市格局和生态图底关系倒转, 孤立的公园斑块和少量的绿地以及郊野自然保护区等点状区域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生态问题以及人们不断提升与转变的生活需求, 只有将城市公园绿地与郊野自然保护区、乡野自然地等生态斑块串接起来构成绿色网络, 才能实现城市海绵体系统的生态效应, 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生活问题。
2 从景观孤岛到绿色开放空间
2.1 渗透性的边界
城市公园作为居民的社会公共福利之一, 从诞生与兴建之初便具有开放性这一特点。然而国内公园早期大多与城市分离而建, 只因便于管理便设置少量入口, 而且边界用围墙或密植的树木围合, 使综合公园成为城市中孤立的绿地而隔绝于其他场地, 不仅与城市绿地系统缺乏联系, 更与城市功能与布局相背离。早期对综合公园的定义也主要停留在观赏游憩层面, 并未将公园与城市联系到一起, 因此综合公园的边界多是以一种隔离与防护的形式出现。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边缘并非事物的结束, 而是显现事物的开端。在空间意义上, 边界作为两个空间共有的交接流线, 为各个空间内容的渗透、连接与分割提供了可能。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城市与公园分离而建,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 公园周边的土地被不断开发利用, 公园逐渐被城市组团所包围, 因此人们日常的休闲活动更多的发生在城市与公园的衔接界面而非园区内部。此外, 随着新型城镇化中以人为本观念的回归, 建立开放的边界和可渗透的空间系统, 强调公园的使用便捷性及其对于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是城市综合公园在现代环境中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2.2 串接性的交通
城市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综合公园的使用价值能否得到体现具有重要影响[4]。现有综合公园往往作为一个单独的绿色斑块出现在城市空间中, 周边环境与它的连接多是道路与公园路口的连接, 缺乏城市交通与公园内交通体系的多元对接, 且不利于周边居民绿色出行及便捷交通形式的实现。面对现有综合公园交通与城市交通系统的阻断, 应将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与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去考虑, 将公园的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交通布局相结合。在现代城市环境中, 区域的开放空间、城市的慢行体系以及公园的交通系统应是一个融合的整体, 公园在与城市街道相接的区域, 应该是开放的、可进入和可停歇的空间, 不应设定机械的隔离边界。Gustafson Porter设计的瓦伦西亚中央公园既将公园边界与周边环境充分渗透, 又将公园交通与高速铁路以及城市道路做到有效连接, 创造了一个能够大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综合公园 (图1-3) 。
城市综合公园作为生态系统的绿色斑块, 不只是对于自然形式的简单再造, 而是营造自然生境的重要节点。温彻·詹姆斯德等人认为, 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常常呈正相关;多样化的生境可能包含更多适宜物种生存的条件, 特别适宜那些多生境物种的生存[5]。综合公园作为小型生态系统, 能够柔化高密度硬质化的城市环境, 为城市中的植物和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空间而丰富生物多样性, 因此城市综合公园除了要满足扩张的城市与人口的需求, 更要提供多样的生物栖息地, 构建相对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在规划建设中, 既要立足于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 根据生物生长特征进行物种选择与统一规划, 更要明确建设场地的土壤及水文等要素特征, 在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的基础上对特定场地进行生境营造, 并对游憩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控制, 实现绿色开放空间与多样栖息地的有机融合。
3 结语
城市综合公园是现代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不再是单纯的绿色孤岛与封闭式绿地, 在城市环境中也不再只具有单纯的观赏与游憩功能, 而是在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场地环境、调整区域气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枢纽, 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周边的生产及生活环境, 有效的增加了区域价值, 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综合效益。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 城市综合公园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进行, 应改变传统的建设思路与模式, 将公园充分融入城市功能组团, 实现其在绿色基础设施中作为城市海绵体、开放空间及多样栖息地的转变。
参考文献
[1]Benedict M, Mc Mahon E.Green Infrastructure:linking communities and landscapes[M].Washington:Island Press, 2006:1-3.
[2]翟俊.协同共生:从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到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J].规划师, 2012 (09)
[3]刘滨谊, 张德顺, 刘晖, 戴睿.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 (03)
[4]韩炳越, 郜建人.大型公园绿地引领城市发展[C].绿色交响、盛世园林——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 北京, 2013.
综合性公园 篇9
一、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位于山东省枣庄市东北部, 座落在枣庄市山亭区境内, 位于枣庄市区北10千米。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7°31′08″~117°43′51″, 北纬34°56′07″~35°01′47″之间, 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区内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东部为中低山区, 西部有小面积的山间冲积平原, 海拔在211~584.0米之间, 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3.5℃, 年平均降水量为800—850毫米, 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棕壤、潮土、砂浆黑土四个土类。
二、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概况
根据景区地学旅游资源及其它配套旅游资源的空间展布特征、组合形态、美学价值等特色, 以及园内景点结构, 将公园划分为熊耳山景区、抱犊崮景区、龙床水库景区、龟蛇湖景区、洪门生态村景区、红山峪民俗村景区六个景区。
熊耳山景区以熊耳山为中心, 拥有著名的地貌景观双龙大裂谷, 区内的“龙抓崖”是一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抱犊崮景区内抱犊崮为沂蒙72崮之首, 素有“天下第一崮”之称, 抱犊崮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森林覆盖率为97%, 是山东省罕见的自然生杂木林汇集区;龙床水库景区由龙床瀑布、龙床奇石和龙床峡谷三部分组成;龟蛇湖景区已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山东十大魅力景点;洪门生态村景区被农业部命名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村;红山峪民俗村景区, 原傅庄张人大主任田传江出版发表的《红山峪民俗志》, 引起国内外民俗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考察研究。
三、公园景区综合评价
1、定性评价
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以独特的崮形地貌为代表性景观, 具有裂谷、溶洞、崩塌地质灾害遗迹的立体组合特征, 地貌类型组合极为丰富, 在国内外的景观中十分罕见。此外, 公园还具有以红山峪文化等为代表的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和社会背景。可将六大景区的景观相结合, 以地质科普旅游、景观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为主线, 创造多方位、多渠道、多类型的熊耳山-抱犊崮旅游区。
2、定量评价
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综合评价结果由菲—罗模型的变种资源地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即:
其中, Ei为第i个景区的综合评估值;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Pij为第i个景区第k个指标的专家评分值。与现实状态下的定性分析比照, 通过AHP法获取的上述定量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 可用于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实践。
根据结果, 将公园景区划分为三级:抱犊崮景区、熊耳山景区为一级景区;龟蛇湖景区、龙床水库景区为二级景区;红山峪民俗村景区、洪门生态村景区为三级景区。
抱犊崮景区和熊耳山景区与其他景区得分差距较大, 与开发现状相符。由于抱犊崮景区和熊耳山景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开发条件较为优越, 可以先重点开发两景区, 继而带动其他景区的开发。此外, 景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整体得分较低。这表明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较为落后。这与公园可进入性较弱是分不开的。评价因素中, “位置交通”一栏系数得分普遍偏低, 也说明了这一点。应加强景区可达性, 如适当增加旅游专车数量和范围等。
地质观光与科考旅游是构筑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的重要内容。从结果可见, 抱犊崮景区和熊耳山景区排名分别居一、二位。事实上, 公园地质景观最具特色的是后项。双龙大裂谷在众多景点中属品相最佳, 但其所在景区熊耳山景区排名较为次之。因此, 加快以双龙大裂谷为中心的地质景观旅游开发成为本区旅游战略规划必然。
结语
通过对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六大景区的分析评价, 抱犊崮景区和熊耳山景区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开发重点突出, 但也存在不利因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考虑改进措施, 从而提高景区的整体旅游价值。公园也应重视六大景观的协调发展, 以地质科普旅游为主, 以优势区带动整体, 创造具有特色的地质公园。
参考文献
[1]杜霞、李磊:《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3 (4) :453-455。
[2]江金波:《AHP法在梅州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中的运用》,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 17 (2) :92-96。
综合性公园 篇10
1 红树林虫害发生状况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1929.5 hm2, 占全园土地总面积的96.05%。其中近海与海岸红树林湿地面积为183.02 hm2, 广泛分布于沿海潮间带及冯家江下游部分区域, 红树林是北海湿地公园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 其主要的组成群落有:卤蕨群落、白骨壤群落、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秋茄树群落、桐花树+秋茄树群落、海漆群落、苦槛蓝群落、阔苞菊群落、苦榔树群落等[3]。
针对滨海湿地公园红树林害虫发生情况, 笔者进行了调查, 发现湿地公园内红树林植物主要害虫有:为害白骨壤树的害虫有广州小斑螟、小袋蛾、白骨壤潜叶蛾、廮螨、白骨壤蛀果螟、三点广翅蜡蝉、胸斑天牛;为害桐花树的有桐花毛颚小卷蛾、白骨壤潜叶蛾、丽绿刺蛾;为害秋茄树的有小袋蛾、三点广翅蜡蝉、考氏白盾日蚧等。
广州小斑螟虫情在当地曾有过几次大的爆发。据广西日报2004年06月25日报道, 2004年05月下旬发现广西红树林中绝大部分的白骨壤树林受到“广州小斑螟”的害虫大面积危害灾情, 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 保护区内红树林的虫害面积已经由开始20多hm2扩展到60多hm2, 害虫来势凶猛, 发生虫灾短短的两三天内, 许多树被吃得只剩下枝杈。到了6月下旬, 全区发生面积过千公顷, 其中北海市200 hm2, 灾情发展迅速, 少量白骨壤树叶片全部落光。
2008年, 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白骨壤群落再次大暴发“广州小斑螟”害虫危害灾情, 几乎所有白骨壤树林都受到“广州小斑螟”害虫的严重危害, 与2004年相比, 发生程度更为严重, 发生时间早, 蔓延速度快, 多处白骨壤群落当年无一结果。
广州小斑螟一般在每年5月中下旬在红树林区域有白骨壤树种的地方开始发生危害, 具有周期性, 一般会持续3个月。害虫大多将卵产于新生叶片的基部, 幼虫孵化后取食幼叶, 其后开始为害老叶, 幼虫通常躲于叶片背面, 有时躲藏在卷曲的嫩叶中, 沿下表皮的叶脉啃食, 取食叶肉, 而不吃穿上表皮, 剩下的上表皮呈半透明的膜状。老龄幼虫吐丝营巢, 将自己包藏在内进行化蛹。当幼虫大量发生时, 白骨壤树叶片几乎全部被啃食, 受害的叶片枯死, 整个白骨壤种群呈枯死状。虽然秋天多数又可生长出新叶, 但由于较长时间遭受虫害, 营养消耗过大, 并且受害期几乎贯穿整个繁殖期, 致使大多数的白骨壤都不能开花结果, 无法繁殖下一代幼苗, 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种群的正常生长和繁衍。
仅广州小斑螟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中暴发危害, 就能使红树林白骨壤种群正常的生长和繁衍受到严重影响, 如多种害虫同时或间断性暴发, 将严重威胁整个湿地公园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 因此认真做好红树林害虫的综合治理工作非常重要。
2 红树林害虫综合治理应遵循的原则
2.1 树立生态整体观原则
从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整体出发, 以预防为主, 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而有利于红树林植物及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设计综合治理方案时, 必须考虑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2.2 生物境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与红树林害虫综合治理的关系密切。红树林生态系统自身具有比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保护好在红树林各个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生境多样性, 不进行人为干扰, 将可稳定红树林植食性害虫与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群落系统, 保持植食性害虫与捕食性天敌昆虫生态系统的平衡, 避免虫害大发生。
2.3 实施经济有效控制原则
针对主要害虫种群的生态学特性, 巧妙运用生态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措施, 对害虫种群数量实施经济有效控制。
2.4 协调措施, 减少矛盾原则
不同的防治措施各有其优点, 但也有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因此, 不应单纯依靠哪一类措施, 而应选用不同的、必要的、适当的措施, 协调运用, 互相补充。而且在多战术时, 必须使这些战术与自然控制力量相协调。尽量使之增强效能。人为加入的防治措施不能与自然控制力量相矛盾, 凡是会削弱或抵消自然控制力量的方法, 都不能采用。
3 红树林害虫综合防治措施
3.1 生态防治
3.1.1 实施湿地公园沿海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盲目开垦、砍伐红树林、乱占天然湿地, 使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尤其是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曾有相当面积被围垦, 现为荒废的虾池, 急需采取相应的恢复技术, 开展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
在对近海与海岸湿地进行严格保护和保育的基础上, 根据海湾滩涂地形地貌条件, 对现有的滩涂进行必要的修复以扩大红树林植被的面积, 恢复红树林湿地的生境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 提高海湾滩涂的自净能力, 打造多样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景观。
选择海岸滩涂面积较大、不影响航运以及潮汐运动的滩涂, 根据海水含盐度、海水水位进行红树林恢复与重建。营造出深水、浅水、沼泽、滨水直至旱生的适合不同鸟类栖息和觅食的生境序列。建设模式为:从低潮线→白骨壤→秋茄树→桐花树→海漆→卤蕨→苦槛蓝→苦榔树→阔苞菊。
3.1.2 加强对红树林湿地周边的绿化和美化建设
要依据生态学原理和植物的生态习性, 合理的选择红树林湿地周边的绿化和美化的植物种类, 选择的植物种类必须是在沿海红树林湿地周边的自然界中能够相互协调没有竞争的健康、长期、稳定生长的, 能够起到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要合理的对植物进行搭配, 为植物种群之间建立一个良好、有序的时间和空间乃至营养物质等复合式的群落关系。通过采取对沿海红树林湿地周边的绿化和美化建设, 一方面将提高现有生物栖息地的质量, 从而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另一方面, 扩大了生物栖息地的数量和面积, 并适当引进区域缺失的乡土物种, 进一步丰富沿海红树林湿地周边的生物多样性, 构建完善的生态链和生态网络。
3.2 生物防治
3.2.1 大力开展以虫治虫的科研防治工作
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攻关, 针对红树林发生面积大, 为害严重的螟、蛾类害虫, 研究培育出相对应的具有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昆虫, 可有效防治红树林虫害的发生。
3.2.2 实施鸟类栖息地保护和改善生境工程
滨海湿地鸟类觅食地条件决定着鸟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进而对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及其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湿地生境条件越能满足滨海鸟类的需求以及湿地生境的多样化, 滨海鸟类物种就越多, 不同物种种群数量的均匀程度也越大, 那么鸟类群落多样性就较高。环境类型越多, 则鸟类多样性就越高。因此, 对区域内进行鸟类栖息地和生境改善工程, 建设人工投食点、人工鸟巢等。
3.3 物理机械防治
3.3.1 人工扑打
由于湿地公园红树林植物主要是受螟、蛾类为害, 及时检查, 一旦发现有严重为害红树林的螟、蛾类害虫, 抓住在退潮期间时机, 人工用高压水枪冲喷树冠螟、蛾类害虫, 同时, 人工用长的竹扫把对螟、蛾类害虫进行扑打。将害虫击入水中让海水浸死。
3.3.2 诱杀法
灯光诱杀“趋光性”是昆虫一种较高级的神经活动, 是昆虫受到外来刺激后一种难以抑制的趋向行为, 利用昆虫的趋光特性, 因地制宜的选择安装价格低廉的白炽灯、高压汞灯、黑光灯和价格高诱杀更好的频振式诱虫灯, 每3万m2面积设1灯, 对为害湿地公园的红树林害虫:鳞翅目的螟、蛾成虫和鞘翅目的胸斑天牛成虫进行灯光诱杀。灯光诱杀常作为一种经济、简便和不污染环境的治虫措施加以利用。由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因而更适合利用杀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措施。
红树林诱集植物的利用红树林诱集植物是指:引诱为害红树林害虫的植物。诱集植物作为害虫综合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不污染环境、对天敌安全等特点, 不但能提高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而且作为天敌的培育圃, 能够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引进和驯化出能充分诱集红树林害虫的诱集植物, 种植于红树林组成群落周围, 利用诱集植物对害虫进行诱集防控, 从而对红树林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利用诱集植物进行疫情监测, 根据疫情监测及时组织有效综合防治, 避免害虫大发生。
2004年白骨壤群落发生广州小斑螟严重为害后, 相关人员也应急的采取上述各种防治性的“保守疗法”, 如在退潮时用高压水枪冲喷树冠, 以冲走幼虫和虫卵, 或对危害虫蛾和蝉虫进行扑打;在晚间安放诱捕灯, 诱捕害虫, 或燃火诱杀;在涨潮时, 对树冠撒生石灰或喷淋石灰水灭杀卷虫蛾等对环境无污染的等措施, 控制了灾情的进一步蔓延。
3.4 建立预测预报系统
对区内易发生病虫害的地方、林分进行定位、定时观测, 对其生活史、习性、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 并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一旦发生病虫害, 要及时防治和扑灭, 同时购置必要的仪器与工具。
参考文献
[1]丁珌.福建红树林昆虫群落及主要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07.
[2]范航清, 陈光华, 何斌原, 等.山口红树林滨海湿地与管理[M].广州:海洋出版社, 2005.
[3]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Z].2010.
【综合性公园】推荐阅读:
综合公园08-24
综合性大型公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10-13
中山公园综合史10-26
公园路中学综合督导评估汇报材料(市上)08-29
综合性建筑10-18
综合性管理10-21
综合性策略06-08
综合性原则07-08
综合性技术09-01
综合性工作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