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高校(精选11篇)
综合性高校 篇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对实验教学提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要求,并明确所占比例,同时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了定义:“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开加以实现的实验。”[1]全国很多高校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予以实施,大力地推动了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但是,从操作层面上看,这样的定义还难于明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涵,各个高校、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这个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怎样正确地理解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2]
1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基本要求
1.1 综合性实验的基本要求
1.1.1 综合性实验必须是由多项任务组成。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综合动手能力。多项任务组成,各项任务缺一不可,若缺少任何一项任务都会使综合性实验存在缺陷或难以完成。没有任何附加的任务,而完成各项任务的方法也是相对唯一的,较为成熟的。
1.1.2 综合性实验必须遵循一定的实施程序。
综合性实验的多项任务不能是平行完成的,要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一些任务是另一些任务的奠基石。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具有逻辑性。
1.1.3 综合性实验最终能对实施对象产生某种结论、方案或理化结果。
完成具有先后逻辑顺序的多项任务后,最终达到预定的实验结果,这是综合性实验的核心要求。
1.1.4 综合性实验与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综合动手能力,同样也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思想转化为成果的训练。结合学科工作岗位上的各环节工作,按照正常生产的规范来实施,让学生也当一回“技术工”,使学生有更多的组织、判断与选择的机会,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综合性实验给出一个基本的界定:综合性实验是指由多项任务共同组成,并经过一定逻辑程序实施,最终对实施对象产生某种结论、方案或理化结果的工作。
1.2 设计性实验的基本要求
1.2.1 设计性实验是为学生的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服务的。
给定的实验目的要求与实验条件,就是为了去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所有行为都要围绕此任务而开展。
1.2.2 设计性实验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性意见进行,也可以自主进行;
它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它既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方案,也可以自行设计方案。
1.2.3 设计性实验重点不在实验本身,
而在实验对象,注重的是实验结果对工作任务的影响,实验只是工作任务进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1.2.4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的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把设计性实验界定为: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对某项具体设计工作任务或理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主进行的技术性、可行性、经济性等的制作、测试、优化或验证的活动。
2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依据
2.1 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
首先是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其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具有协调性和探研性;其次是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再次是将多学科的知识、原理进行融会贯通,通过该类的实验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和创造性思维去思考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最后,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所运用的手段、方法及使用的材料在实施时要切实可行,选用的实验耗材、仪器、设备和方法在现有的条件下或通过其他手段能及时得到满足。
2.2 适宜性与新颖性原则
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要适合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整体的培养定位;要紧密联系学科前沿,具有时代要求的新颖性。
2.3 规范性与灵活性的考核方式原则
规范性是指对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严格按照有关实验考核的管理文件要求,对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逻辑性和科学性思维;灵活性是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操作方案、操作过程、实验结果等都不是唯一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灵活地考核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认定的要求及程序
3.1 认定要求
3.1.1 认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至少要提供以下材料:
(1)反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或任务书;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论证分析报告。
3.1.2 开设的所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都必须经过认定。
为保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原则上每个实验项目不少于4学时。
3.2 认定程序
3.2.1 由实验专兼职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实验教学大纲,根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总体要求,经过对实验项目总体情况介绍、实验目的、要求、涉及知识面、实验手段与方法、研究领域等方面的论证分析后,确定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填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申报表》,经各教研室审核,由各系(部)上报学院职能部门(教务处实验教学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实验办”)。
3.2.2 学院职能部门(“实验办”)组织校内外5-9名专家对所申报实验项目进行专业论证,并将评审意见填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认定表》。
3.2.3 学院职能部门(“实验办”)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认定表》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统计表》下发各系(部),并做好备案,由各系(部)组织实施。
3.2.4 在实施之后,由各系(部)组织学生填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反馈意见表》,结合学生的合理建议等因素,对实验项目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2004
[2]赵宗淑.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解读与建议.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第3期
综合性高校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飞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质量居住环境的呼声愈发高涨,世界范围内对景观设计师需求量的日益上涨促使景观设计学科竞相林立。景观设计作为专业化学科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美国,被誉为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的奥姆斯特德与查克利夫在美国哈佛大学提出并创建景观设计专业。近年来我国景观设计学科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特色,景观设计课程教育体系仍需完善,教学方式仍需改革。景观设计学科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生态、社会和艺术三位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观设计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巧妙地运用艺术设计手法对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成为新时代社会所需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的课程,设计内容较为广泛,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复杂的教学内容不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降低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最终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2 存在“重计算机辅助设计,轻创新思维理念”的倾向
伴随着当前设计公司计算机制图软件的广泛应用,是否能够熟练掌握3Dmax,Photoshop,AutoCAD等制图软件已经成为设计人才的必备技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仅仅是一件代替画笔的工具而已,并不代表熟悉计算机软件就会设计。一些人甚至认为只要会制图软件哪怕没有美术与设计功底也可以做设计,认识的偏差间接导致了一些院校忽视学生创新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培养,设计作品一味追随形式,缺乏创意。
2.3 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景观设计除了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其社会人文价值和自然属性,然而长期以来单一教学模式、严格的教学框架已无法满足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课题多以教师拟定题目为主,真题实战训练较少,以致教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离。因此,景观设计实践教学应拒绝虚拟,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断改进课程考核标准。
2.4 实践教学中缺乏团队协作环节
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实践教学的课程考核标准大多是以学生个人为单位,导致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匮乏,交流沟通能力降低,设计表达方式单一,从而使学生的设计作品质量受到影响。
3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中曾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关系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的重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淡化教师灌输式教学方式,营造学生的积极主动求知的氛围;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实施图文并茂、动画视频的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与我校优势教学资源的结合为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乔木、灌木等植物物种,拓展学生对景观观赏植物的认知;调整课堂教学时间与节奏。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植入讨论分析实际生活案例的环节,摆脱文字式知识记忆模式,以案例实践基础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实现教学环节的积极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
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并重的课程,除强调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设计思维和分析能力训练。长期以来“接受式学习”作为学校教育主导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作为教师应该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更新观念,提高认知度,明确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为景观设计课程的核心目标。实验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学生由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的重要过程。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踏入自然亲身感受室外景观空间的构成、空间功能分区、空间尺寸、组合方式等,为后期方案设计积累素材和资料。
3.3 结合社会需求,学以致用
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種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景观设计课程是一门社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有一定典型性和真实性的设计案例,或者是设计界大师的作品,或者是教师本人参与实践的项目。培养学生对景观设计空间的感知,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作品,完善自我,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课程考核应以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实践能力、方案设计能力为主,完善教学大纲,倡导平时成绩(30%)+设计方案成绩(70%)的课程考核方式。
3.4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团队合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社会对高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专业分工的细化,要求人们掌握更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也预示着不同专业,不同技能之间合作与交换将更加广泛。在校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学目标的必然趋势。在景观设计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考核的形式,以3~5人的小组为单位完成方案的研究与设计,逐渐向学生渗透“团队协作意识”的思想,激发自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的意识。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必修课程,应明确课程目标,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中团队协作意识的训练,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谷白鸯.论景观规划与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研究[J].艺术科技,2014(3).
[2] 丁可.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3(7):158-160.
[3] 王韧.新形势下《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分析[J].才智,2015(11):49-50.
综合性高校 篇3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或运用综合的实验方法、手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实验。这类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引导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具有综合性、多元化、全面性、创新性等特点,区别于传统实验教学的特点与优势。设计性实验指在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知识及相关实验原理,在教师给定实验目的和题目的条件下,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实验。学生在查阅文献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相关老师指导下独立地去解决问题,最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从而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实验过程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专业课程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目前的实验教学较为单一,因此,只有改变传统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模式,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善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的质疑、分析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本文以当地的特色资源为实践题材设计实验,并通过在教学中实践,为我院学科专业建设增添特色,开辟出新的人才培养途径; 拓展学科专业内涵和覆盖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1. 1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我校一直重视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 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验中辅助老师的讲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对学生实验设计起导向作用; 凸显出化学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这种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已在师资、设备的优化配置、 学生素质培养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方面显示出突出的效果。 学生经过大二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化学专业实验的训练,在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演练机会,同时也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理解及运用。
1. 2促进关联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涵盖了化学各二级学科的实验方法、技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涉及到学科交叉的内容,例如: 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化学专业与生物专业相关交叉性学科知识的引入,克服了长期以来由于专业划分过细、知识分割过窄导致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的情况,避免了学生对非专业知识一无所知的弊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到学科前沿领域的新知识和先进的现代实验技术,促进关联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由此可见,此类实验的开设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1. 3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完善自我人格
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我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起到了科研训练的作用。我院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方面做了诸多尝试,近二年来,先后有16位教师和106名学生参与其中; 不少老师愿意担任实验中心兼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极大的提高了师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我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一般2 ~ 3人分为一组; 学生在自行查阅文献、设计与实施方案及撰写实验报告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实践的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培养学生科学求索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养, 培养了适应地方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更有助于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
2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铜仁市地处贵州省东部,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目前已发现矿种59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30余种,包括汞、锰、铅、 钾等22种金属矿物。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藏资源为新型材料的合成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钾是植物营养的品质元素,在自然界没有单质形态存在,主要以盐的形式广泛的分布于陆地和海洋中。可溶性钾矿在我国较为匮乏,我国农业生产所需的钾肥三分之二需要通过进口供应,在我国具有储量丰富的不溶性钾岩矿石的条件下,如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必将使缺钾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铜仁市万山地区富含大量的不溶性含钾页岩,矿石中K2O的含量在8. 4% ~ 11. 1% 之间, 初步估计的储量在10亿吨以上,远景储量在50亿吨以上,有比较好的开发前景。基于此,多数化学工作者对含钾页岩提钾技术进行了研究,力图将不溶性钾转变为可利用的钾肥,由此而衍生出多种测钾含量的方法,其中仪器分析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取得了部分成效。我们以万山含钾页岩提钾后浸出液中钾的分析方法为实验题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综合或设计性实验, 以期找出适于万山含钾页岩的简便低廉的化学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含钾页岩的溶出技术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我市固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就其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其中固体废弃物所导致的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重金属污染具有滞后性、隐蔽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废渣在堆积过程中发生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土壤微生物不能够将其分解,矿渣废弃物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对附近土壤等地表生态环境自然就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通过接触、食物链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学生在对铜仁市松桃县锰矿矿渣废弃的土壤调查后,对土壤进行重金属离子的测试,从设计到实验自己完成,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物理化学实验中有 “燃烧热的测定”这一实验项目,过去按书本上的内容测出萘的燃烧热,我们将其改进为对沿河、秀山、六盘水出产的煤进行燃烧热的比较实验。通过练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燃烧热的测试技术,而且对如何设计和思考有较好的认识,也为将来从事煤质分析奠定基础。
茶叶作为一种保健饮品; 其中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 为黄烷醇类、羟基- 4 - 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黄酮类等) 的总称,占茶叶重量的15% ~ 30% ,是茶叶中最重要的保健成分之一。已有文献表明茶多酚具有高效的抗衰老,抗辐射,消除人体过剩的自由基等多种保健和药理功能, 在食品工业、医药行业和日用化工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梵净山翠峰茶,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所产茶叶品种之一,因主产于该县境内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而得名。 产品具有 “色泽嫩绿鲜润、清香持久、鲜醇爽口”等特点,赢得了业内专家、消费者一致好评。梵净山绿茶已从一种饮料的植物升华为一种地理的象征,是贵州多彩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以我地区的特色资源梵净山绿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为实验题材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开发梵净山绿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的同时也推动了梵净山绿茶品质的宣传。铜仁市石阡县被誉为 “中国的苔茶之乡”,石阡苔茶是名优绿茶,以其优异的品质获得贵州十大名茶的称号, 2010年荣获 “贵州三大名茶” 称号。由于现今对石阡苔茶茶叶的品质、化学成分咖啡碱进行研究报道甚少,我们以石阡苔茶茶叶中咖啡碱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为实验题材设计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研究,从而筛选出提取石阡苔茶咖啡碱的最优方法。对石阡苔茶功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宣传石阡苔茶品质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3取得的实践效果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改革开放以来,铜仁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国家、地方财政对我院投入资金力度的加大,用作实验设施的建设资金的比重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使我院实验设备、仪器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通过结合我区特色资源为实际的实验题材,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2006年升本以来,我院一直坚持以教学和科研为主, 立志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更好的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现如今我院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化学学科的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了一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基础,学生在学习 《无机化学及实验》 《分析化学及实验》 《有机化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 《物理化学及实验》等课程的基础上,对有关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进行贯通。验证性的实验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多; 化学实验的仪器设备相对齐全,新技术方法的训练较多。通过两年的化学专业实验的探究与实践,学生熟练掌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方法、操作、步骤、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并且在学校开放实验室,积极指导学生等全力支持下学生有更多空间、 时间去探索,去收获更多知识。我校在不断的完善化学实验教学,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已经过度到以探究性与实践性为主的实验教学。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总结,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近年来,学校启动了国家、省、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化,有针对性的引入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面具有独特创新能力,为我院培养出化学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很强的优秀毕业生打下基础。通过对2008级和2009级两届化学本科班进行综合性设计实验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主动找到指导老师共同分析问题所在并解决问题; 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他们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通过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科研素养、激发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将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项目结合,也较好的解决实验经费欠缺等问题。 这种教学、科研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已在师资、设备的优化配置、学生素质培养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方面显示出突出的效果。
4结语
依据我院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坚实、 实践能力较强、人格品质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紧紧围绕当地区域发展的需求,着力建设地方特色重点实验室,为更好地促进 “地方产业( 产) 、地方高校( 学) 、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机构( 研) ”等的平台搭建及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注入强劲的动力; 有利于与地方优势产业和特有资源结合、培育铜仁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学科团队和学科方向,也利于凝聚科技人才和科研优势,进而在科技服务地方中培育出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实验教学改革注入了充满活力的因素,不但巩固了理论课知识,锻炼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也为学生创造了和谐的、充满兴趣的创新空间,必将为改变实验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研发和开设已成为我院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两年来通过具体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相信在学院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各种困难和问题都能顺利得以解决,使我院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一改革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摘要:在掌握基础实验的前提下通过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铜仁学院生物科学与化学工程系两届学生教学实践,效果比较好;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矿产资源锰、钒、钾、汞及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推进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创建省文明高校综合汇报材料 篇4
中共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2010年12月14日)
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供销合作总社的正确领导下,学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始终注重文明高校创建、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校园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现将我院创建省文明高校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院概况
我院始建于1950年,前身为湖南省供销学校。2000年更名为湖南商务学校,2001年独立升格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学校。2002年,收购了湖南政法专修学院,并从雷锋镇迁至现址办学,开始了新的创业与征程。
学院沐浴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春风茁壮成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院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团结拼搏、负重前行,总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学院2008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2009年跨入省示范性高职学院行列。具体工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发展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学院在资金异常紧缺的情况下,通过向银行贷款和职工借款及社会融资等渠道筹措资金,破解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题。
近年来,学院完成了对青山房地产公司及所属湖南政法专修学 1 院128亩土地、3万余平方米校舍等资产的整体收购,投资1.5亿元完成了新征300亩土地的拆迁工作,并新建了实训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等近5万平方米的教学行政用房,新添臵了2千多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目前,学院占地面积428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3000多万元,馆藏图书52万多册,总资产3.6亿元。
学院与西城建设集团签订50年合作协议,实行后勤保障服务的完全社会化经营。现建有近8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学生公寓12栋和A级标准学生食堂2个,在省政府组织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评估中获“优秀”等级,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商务模式”,在全省高校加以推广。
2009年,学院成功处臵老校区资产,获得1.28亿元的财政补偿,为偿还债务和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近年来,学院采取引进、录用与培养并重的方式,加强以师资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水平。从总体上看,学院教师、技术、管理岗位的专业和学历、职称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现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98人,省级专业带头人和省青年骨干教师各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11人,双师素质教师144人,3个专业教学团队被列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在注重师德建设的同时,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学院获省级以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在全省职业院校公共课教师说课竞赛中,我院选派的八名教师全部获奖(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三名;学院获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全国供销总社教研科研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应用技术专利5项;各类科研立项课题82个,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在省级以上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近2000篇,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
3、狠抓规划项目建设,实现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学院秉承“植根于农、强商固本、泽被学子、惠及社会”的理念,发扬“直面时艰,锐意进取”的精神,恪守“厚德、明志、立信、强能”的校训,营建浓郁的商务文化氛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近三年,学院除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优秀”等级评估外,高度重视“十一五”职教规划建设项目的建设,先后完成包括省示范性院校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内的21项职业教育重点规划建设项目的立项评审与建设。学院电子商务和会计专业在全省高职院校的专业抽查中,分获同类专业的第二名、第三名。同时学院是湖南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和湖南省职教学会商贸类专业教研联组主持单位。
学院坚持以专业为龙头,注重打造专业特色。学院常设招生专业22个,专业结构合理,现有省级精品专业3个,省教改试点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认证培训基地各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教改示范课程27门。
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学院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 业为导向”的方针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办学,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对接产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频频获奖,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连续三年学院大学英语A级考试过级率全省第一,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2.39%;在2008年、2009年省职业院校春冬季技能竞赛中,我院获得8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总分位列高职院校第四名;今年我院会计系学生获“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二等奖,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获全国商科院校市场营销大赛一等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获第七届湖南省高职学校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文秘专业学生分获全国高校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我院生源充足,招生投档分数线在全省高职学院中名列前茅,新生报到率达90%。2009年和2010年,报考我院考生均超2万人,文理科抛档线分别位列全省第五、六位。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2009届和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连续多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5、依托行业办学,服务新农村建设,逐步彰显商务特色 学院紧贴行业发展需要,积极参与“新网工程”建设,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及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对服务新农村建设和行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和“湖南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先后成为湖南省新农村现代流通人才培训基地、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新网工程人才培训基地、湖南省农民 工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学院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培训基地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对茶农、棉农、果农、菜农、菇农和农产品经纪人、家政服务员、农民工、下岗职工及行业内经营管理骨干的短期培训,现已承担和完成近7000人的培训任务。同时,通过增设农产品经纪与代理、农村连锁经营管理等涉农专业,广泛开展与合作企业的订单式培养,以及为社会提供实用技术服务等,既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又达到了凝聚办学特色与服务新农村建设和行业发展并进的目的,得到了专家好评,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创建认识
在创建文明高校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
第一,创建文明高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对高校的迫切要求。我们要把学院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为湖南新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做好文明高校的创建工作和文明校园的建设工作。
第二,创建文明高校为顺利实现学院的长远发展规划与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省文明高校,不仅是为了获得文明高校的称号和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省文明高校的活动,为学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和繁荣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为顺利实现学院的长远发展规划与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第三,创建文明高校是提升学院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高校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着力提 高软实力业已成为各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创建文明高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院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我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确保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既是创造整洁、幽雅、文明、有序的学习、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需要,又是实现我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四,创建文明高校是打造“生态、和谐、人文”学院的前提条件。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建设优雅文明的校园,既是学院综合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既是高等学校在人才竞争、生源竞争和生存竞争、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又是学院提升内涵、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的迫切需要。我们要通过创建文明高校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文观,奠定“生态学院”、“和谐学院”、“人文学院”的文化基础。
三、创建工作
学院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意在育人”的方针,以中央和湖南省委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对照《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评估方案》的具体要求,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把文明创建工作与学院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文明创建工作力度。
(一)党委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创建工作
院党委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把文明创建工作作为衡量学院工作的重要指标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做到有 领导、有计划、有经费,有活动、有措施、有检查。学院制定并下发了《中共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文明高校活动>的通知》(湘商职院党字„2010‟6号),对学院创建文明高校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院党委多次召开创建文明高校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院党委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各部门目标管理,在全院上下形成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从思想上、制度上确保创建工作得以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
(二)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深远意义 为做好文明高校的创建工作,院文明办组织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2010年上学期,学院先后召开了三次“创建文明高校”动员大会,院党委书记彭建国分别作了《争创文明高校,构建和谐学院》、《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以实际行动为创建省文明高校做贡献》、《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心投入,为创建省文明高校而努力奋斗》的主题讲话,他在认真剖析创建文明高校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创建文明高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全体师生严格对照文明高校创建指标体系,全面落实文明高校创建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同时强调指出文明高校创建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以评促建、意在育人”的方针,号召全院师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投身文明高校创建活动,迅速掀起争创文明高校、做文明师生的高潮,为实现文明高校创建目标做出贡献。
会后,学院各党总支、支部组织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深入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重点围绕创建活动的任务、目标、要求,制订了 本部门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逐一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院宣传部和文明办,充分利用学院广播、报刊、网站、橱窗等舆论阵地,进一步开展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使文明高校创建活动深入人心,营造浓郁的文明高校创建氛围,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文明高校创建的良好局面。
(三)成立组织机构,协调落实创建工作
学院成立了创建文明高校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孔军山任组长,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郑佳生、副院长张朴任副组长,全院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职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经常召开专题会议和工作会议,不断改进优化创建工作方案,院党委书记、院长多次深入一线指导,督促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使全院师生形成了文明高校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不断推进创建工作。
(四)部门联动配合,全员参与创建工作
各部门牢固树立全院“一盘棋”的思想,严格按照学院创建文明高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立足工作岗位开展文明高校创建工作。全院师生在深入领会文明高校创建工作内涵与要求的前提下,自觉做到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全面完成各部门、岗位职责范围内的文明创建工作。同时,采取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分析和研究文明高校创建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在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与支持下,完成了诸如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景观建设、安保维稳等重点工作任务。在迎评准备工作期间,各部门确立了兼职联络员,组成了文明高校迎评创建联络员队伍,按统一要求完成文明创建工作的信 息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反馈、整改完善等工作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贯彻“以评促建”,持续开展创建工作
院党委、行政和院文明办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意在育人”的方针,严格按照评建要求,切实加强包括人才队伍建设、教风和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两课”建设在内的各项建设。在实施中注重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了该投入的地方,逐步优化校园环境,完善相关设施,并做到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在苦练内功上下功夫,持续提升文明高校的创建工作水平。在文明高校创建过程中,不断激发广大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学院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提升学院的品牌形象。
四、主要成绩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政治文明持续推进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行业、面向社会、适应市场,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发展道路。
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科学管理的工作机制,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各部门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分解与考核,在全院上下形成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创建文明高校工作机制与合力。
院党委十分重视领导班子建设,2007年12月25日召开第一次党 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班子。同时,院党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了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对学院重大问题进行集体研究与决策,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促进了学院的科学发展。
院党委中心组坚持“三有一保两结合”的学习原则,即“学习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保证学习效果,学习内容结合时事政策、结合工作实际”。完善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了年初有计划、有总结,每次学习有主题、有讲稿,讨论有成效,形式有创新,学习有记录,参学率95%。几年来,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党风廉政建设、十七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题学习、研讨,同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了院党委各总支中心组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和研讨,促进了领导班子的团结,提高了领导班子的理论素质和决策水平。升格以来,院领导班子及成员考核合格率及称职率均为100%。
学院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党支部在创建活动中的作用。目前,学院有6个党总支、16个党支部,各党总支、党支部都选配了强有力的党务工作班子,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学院坚持对党总支、党支部进行目标管理考核,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使学院党总支、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更加明确,作用更加明显,有力地推进了学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加强了各支部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管理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的建设,对民主生活会提出了具体要求,组织各支部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多年来总支、支部书记考核合 格率100%。
学院注重发挥广大党员在创建文明高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在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截至2009年底,全院有教职工党员242人,学生党员438人,分别占全院教职工和学生总数的48%和6%,他们为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坚持依法治校,成立了“五五”普法领导小组,有专职法律顾问,在全院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每年组织全院干部教师进行普法考试,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依据记入考核中。同时,注重加强师生法制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两年来,购买并下发普法学习材料320份,组织了2次全院性的普法考试,学院教职工考试成绩全部及格。
学院党委坚持一手抓率先发展,一手抓反腐倡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大力推进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几年来,严格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新修订了《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全院中层及以上干部签订了责任书,制定印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手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廉政建设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组织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加大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力度,对学院“三重一大”事项和敏感的工作部位,院党委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全程跟踪和参与学院各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程验收、招生就业和物资采购等工作。由于教育及时、监管到位、措施得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违法乱纪行为。
为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廉洁教育,学院按照廉洁文化进校园的统一部署,利用广播、墙报和校刊、网络等平台和演讲、辩论、书法 等形式,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收到了很好效果。
学院十分注重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作用,凡属涉及职工利益和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院党委都事先提交教代会审议,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进行推进。
(二)思想政治工作得力,精神文明硕果累累
贯彻落实中央18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两课”建设和德育教育工作,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促进学院事业的全面发展。2006年4月,学院迎接了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督查专家组对我院落实中办发[2004]16号文件情况的督查。督查组评价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措施有力,工作较扎实、成绩比较明显”。
切实落实德育工作首位制,每年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将德育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了德育工作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育人各个环节,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网络和德育工作机制,从组织上保证了各项德育工作措施的落实。院党委书记、院长和其他院领导每学期为学生举办形势与政策、成才就业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和报告。
学院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制度,先后制订完善了《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德育工作实施办法》、《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德育实践教学课程实施方案》、《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三育人”工作条例》、《“两课”教师培训规定》、《“两课”教师考核办法》等 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选拔、配备、培养与管理工作。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实行专职辅导员聘任制,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我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现有学工干部67人,学工干部与学生比为1:108,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每年组织一次专职辅导员集中培训,每学期进行一次辅导员工作考核,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学院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同住学生公寓,每天深入宿舍、深入课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使辅导员真正成为“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解学生之所难”的贴心人。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建立起了一支水平高,能吃苦、能战斗,作风正,奉献精神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两课”教学和建设,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一是重视“两课”教师队伍建设,“两课”教师占教师总数超过6%;二是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团内组织生活会、业余党校、团校,组织学生开展马列、“毛概”、“邓选”等内容的学习;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丰富德育教育的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四是在韶山、雷锋纪念馆、省少管所等建立德育教育基地,近两年先后组织多批学生前往德育基地,共计10000多人次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五是建立了以校报、广播、橱窗等为主要 载体的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网络,及时反映学生思想和学生活动;六是充分保障德育经费,促进了学院德育工作的开展。
院党委注重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政策理论水平,形成了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党校、学生工作处、工会、共青团紧密配合,全方位开展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体系,开展了以集中学习、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征文竞赛、革命胜地参观等为形式的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全院师生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学院出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工作规范》等制度,开展了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表彰、“七一”表彰、教学表彰、评优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评优评先活动,形成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教风。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目前已经形成了就业促进教学、教学质量保证就业、就业促进招生,全面统一协调的良好局面。我院就业率在湖南省高职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同时就业质量逐年提高。连续多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定期开展书法绘画艺术作品展、英语口语比赛、庆“七一”大型文艺晚会、“阳光活动月”、社团文化节等活动,为大学生提高素质、锻炼能力、实践知行提供了平台。同时学院还十分重视体育工作,每年举办学生运动会、足球联赛、篮球赛、拔河比赛以及教职工篮球赛等各项体育赛事。体育达标率为96%。
学院注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制定了《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社团管理办法》,加大了对学生社团的投入、引导和建设。目前学院共有科技型、体育型、文艺型、公益型、综合型协会32个,参加 协会的学生人数高达80%,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学院重视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及时修订、汇编学生手册,修改并完善了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十大文明行为”和“十大不文明行为”等,持续开展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活动,及时劝导和制止学生的各类不文明行为,加强学生公寓和教室的规范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公寓党小组活动,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寝室”、“先进集体”评比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卫生检查评比,及时劝阻乱扔、乱丢、乱写、乱张贴等现象,促进学生文明风尚的形成和文明行为的养成,营造了文明、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物质文明稳步提升
学院现有教学行政用房80296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1平方米,图书总量为52万册,专业建设初见成效,建设思路明确,22个专业布局合理。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引进了一大批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至2009年底副高以上职称人员9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人员111人,一线教师377人,学院党委制定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正在贯彻落实之中。管理队伍水平稳步提高,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学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学生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修建了12栋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新建了第二教学楼、体育馆、田径场、图书馆、办公楼。对一教学楼进行了全面粉刷,对南、北栋学生宿舍进行了装修。综合培训楼、第二实训楼建设也在规划之中。为师生教学、生活及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学院注 重校园总体规划,校园已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80%。
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大幅度改善,实验实训室功能完备、设施先进、能满足实验实训教学需要,现有各类实验实训室69个,语音室8个,多媒体教室65间,拥有各类计算机2500余台,同时在长沙软件园等设有校外实训基地63个。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已得到大幅度充实,合计教学仪器设备3000余万元。为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的专业群和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教职工待遇。近两年,人员支出占实际支出的平均值为50%,极大改善了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学院制订了新的人事分配制度,理顺了教师的分配机制,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待遇;近两年,有50多户教职工购买了家庭用车,近100户教职工家庭购买了商品房,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院内600套职工公寓建设已在规划之中。
(四)校园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和谐协调
引导全院师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树立良好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大力加强生态教育,让生态文明观念进课堂、进宿舍,构建“绿色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活动、校园垃圾清理和废品回收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打造和谐校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院始终把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放在突出位臵,校园人际关系融洽,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协调。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大力改善校园“软”环境。一是成立了学院党委书记挂帅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每学年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突发事件预案,实现了群 防群治。二是加强校园保卫工作力度,成立了学院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追究制。三是各部门都设立了安全员,加强防火、防盗工作,成立义务消防队,制定消防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定期组织消防知识讲座和消防人员培训,新建了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几年来,学院从未发生过大的火灾事故。四是不断加强学生饮食卫生、交通安全教育。近两年对学生一、二食堂进行了装修,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饮食环境。
在现有校园的基础上,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营造和建设小而精、现代化、花园式校园。学院建有屋顶花园、假山、文化广场、走廊、凉亭、雕塑等人文景观,共投资约300万元。学院开辟了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网站,建立了广播站。现有阅报栏、宣传栏、宣传橱窗总面积为187.94平方米,每千人25平方米。
五、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一)存在的问题
1、学院的学费收入、财政拨款仅能满足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工资,办学经费来源严重不足。
2、仍需按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快落实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3、文明高校的创建和学生文明行为风尚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细节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今后的打算
按照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稳步推进和落实各项工 作,实现学院中长期发展目标。
1、深入贯彻以评促建,持续开展文明创建。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凝聚力量、密切配合,引导全院师生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高校活动中去,努力营造团结稳定、和谐融洽、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高校的活动,提升学院的文明内涵,坚持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丰富师生校园生活,激发师生奋发有为的热情,熏陶师生健康高尚的情操。
2、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创建表率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建立健全“三育人”工作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育广大教职员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
3、美化绿化校园环境,营造文明育人氛围。在现有校园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按照小而精、现代化、花园式校园建设规划要求,完成第二专业实习实训大楼、综合培训楼建设;完成通透式围墙、学校大门建设;完成职工公寓建设;不断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做好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用功能完备、文明优美的校园环境影响和陶冶师生。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水平。加强“两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师生道德规范。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并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
5、加强学院内部管理,推进依法民主治校。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努力形成依法、有序、和谐、高效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院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学生会的作用,充分发挥院工会、共青团、教代会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学院民主管理。
6、繁荣校园文化,大力倡导文明风尚。认真办好院报、院刊、广播、橱窗、校园网站等媒体,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群众性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加强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用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文明的道德规范,昂扬向上的精神和优秀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心和培育学生,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师生业余文化生活,展示师生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感染师生。鼓励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指导学生社团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充实校园文化内涵,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始终把握正确的文化导向,坚决抵制和大力批判各种不良文化和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在师生中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努力提升文明内涵。
综合性高校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高等教育
一、引言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举措。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未来实践者。因此,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强国富民事业的进程。大学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直接作用。竞争日益增强的今天呼唤具有素质全面的高层次人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决策,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现状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是提高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既包括人文文化素质,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因此,高校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要兼顾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方面的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段时期内全国的理工类院校占了大多数,因此,我们在强调文化素质教育时,往往侧重于人文文化素质,对于科学文化素质则关注不够。但是,21世纪以来大规模合校以后,大多数高等院校是集文、理、工、医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各类专业的大学生均有相当数量,因此,学校必须为他们提供具有多样、互补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具体来说,经、管、文、史等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更需要科学文化素质课程来补充相关理工科专业知识;相应的,理、工、医等专业大学生,则更渴求人文文化素质课程的滋润。
新郑州大学是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规模与专业门类的综合性在全国综合性高校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鉴于此,本文以郑州大学为例,分析综合性高校文化素质课开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基本对策,并以笔者已讲授了三届的选修课《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为例,浅述科学文化素质选修课的共性特点要求与课件的具体做法,给同仁以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高校科学文化素质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分析
(一)科学文化素质课程数量比例严重偏低
中国高校在21世纪初实施合校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规模在2.5万以上重点大学就有30所左右。以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为例,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校本科生人数在4.2万左右,分布在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94个本科专业。郑州大学2011年上学期面向全校本科生拟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共有126门,其中自然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只有14门次,占文化素质选修课总数的11%。考虑到在校学生人数后,人均科学文化素质课程门数只有万分之三左右,大學生人均享有的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数量严重偏低,必然导致大班上课,极大限制了不同专业大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性和针对性。
(二)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门类少、学科专业涵盖面较窄
在郑州大学2011年上学期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中,可以归类为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造技法》《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中国古陶瓷概论》《中医养生学》《珍禽异兽与动物保护》《自然资源、材料与环境》《仿生科学与技术》与《AutoCAD 开发技术》等十个课头(由于笔者计划2011年出国访问,因此,《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课暂停)。这些课程可大致归为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领域,而对人们理解自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的天文学、地理学、空间科学、海洋学等方面却没有课程涉及。已涉及的这些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代表性也不强,很难反映出目前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
(三)科学文化素质课的科学性、实用性与趣味性失衡
目前,中国高校的文化素质课多数以校任选课的形式开设的,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仅仅从开设课程的名称上判断,乃至最后决定是否选修该门课程。因此,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在课程名称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在反映课程科学性的同时,同时要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三、科学文化素质选修课的基本要求与共性特点
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听课对象具有专业背景的不确定性,同时,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点的“广度”而非“深度”。因此,科学文化素质课应具备科普性、前沿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特点要求。
(一)科普性的特点要求
高校文化素质课程主要针对非本专业大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因此,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应具备科普性的基本要求与特点。对于深层次的科学原理不必深究,但是由该科学原理引申的应用技术以及发生的典型事例应重点介绍。
(二)前沿性的特点要求
由于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异常发达,当今世界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海量的新科学知识被科学家不断地“生产”出来,并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传递到我们身边。由于知识与信息的海量丰富,作为高校科学文化素质课必须把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纳入课程内容。只有注重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才能在有限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将科学知识的精华与前沿发展动态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专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理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站在国际科学阵线的前沿来思考未来,将自己的未来发展同世界科学浪潮融为一体。
(三)实用性的特点要求
理工等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往往偏向于理论与工程技术方面,并且要求选修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理工基础,多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接受,从而导致多数大学生望而却步而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科学文化素质课程应将实用性作为一个基本要求与特点,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益处,即通过本选修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能够获得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疑惑的基本理论,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该选修课程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趣味性的特点要求
作为高校文化素质课程,趣味性是文化素质课程能否激起大学生学习热情的基本要求与特点。对科学文化素质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原理一般是比较严肃而枯燥的科学事实,或是平淡而严谨的规律描述。那么,科学文化素质课的趣味性从哪里来?我们不能扭曲科学原理来获得趣味性,但是,我们可以从课件内容的描述形式上下工夫,尽量引入一些易于理解卡通图片,以生动的方式进行解说。其次,可以将科学原理与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引入课堂,使学生们在加深对科学原理理解的同时,增加课程讲授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科学文化素质选修课的课件制作的几点建议与体会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具备了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条件,这为大信息容量文化素质课的开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质量是决定授课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增大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将图片、影像、声音等资料带入课堂,可以极大限度丰富构成课件的元素。对于理工类科学文化素质课程来说,作到满足科普性、实用性、前沿性等要求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做到具备足够的“趣味性”则不易。然而,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在课件的内容与形式上下工夫。笔者自2007年回国进入郑州大学工作以来,开设了一门全校性的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连续上了三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讲授该课程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对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课件制作浅谈几点具体建议,仅供参考。
(一)从身边可感受到的实际例子入手,逐步深入到科学原理层面,作到深入浅出
由于选修科学文化素质课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该课程应有的先期理论基础,如果平铺直入阐述比较深奥的科学原理或规律,势必导致大多数学生听不懂所讲内容,更谈不上感兴趣了;可想而知,这样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不好的。因此,必须从同学们的生活中可联想到的事例开始,从现象描述逐步过渡到本质原理的解释,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让同学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真切感觉到所讲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在《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课程里,讲到纳米结构材料特性与用途时,笔者从曾经被媒体热炒的“纳米奶瓶”“纳米冰箱”等事件说起,说明概念炒作的不合理性,以及“纳米奶瓶”“纳米冰箱”概念本来蕴含的纳米科学知识与纳米材料的应用原理,使学生们正确理解纳米材料概念,了解到了纳米结构材料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紧跟本学科国际前沿,将本学科领域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纳入课件,并将这些事件产生的巨大影响加以阐述,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效应,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理工科等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知识的体系往往比较庞大,要求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较多,因此,不可能层层铺垫、系统讲授。既然不可能系统讲授,那么,最理想的做法当然是选择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知识点来讲授。例如,笔者在《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课件中,将纳米晶的“庞磁阻效应”及其在信息存储器件中的应用作为重点介绍,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纳米结构材料的巨大威力与实用价值。
(三)在课件的描述方式上,多采用卡通图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尽量减少大段文字描述,增强课件信息表达的形象化
学生面对大段文字往往会产生视觉疲劳现象,而对于色彩绚丽、构型均衡的卡通示意图则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讲述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时,主要是通过形象的示意图方法进行表达,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能够比较清晰、简易表达清楚。此外,卡通图示表达的突出优点还在于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特别适合于科学文化素质课程。
(四)根据听课学生所学专业的分布情况,课件中所列举的实例应充分体现出与这些选课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性,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相融提供契机,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素质
作为校级任选的科学文化课程开设的对象是全校文、理、工、管、医等各个专业方向的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不同的专业与年级差别使得要全面照顾各专业学生的需要难以实现。尽管如此,在课件中列举的例子还是应该根据所选课学生的专业分布情况,尽量全盘考虑,争取在各个专业门类下找到一个以上的应用实例,以帮助学生将其专业与所选修课程内容关联起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以笔者所开设的《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为例,对于理、工、医等专业的学生,要找到与“纳米结构材料”相关的例子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法学等纯文科专业学生来说就有点难了,但还是能找到相关实例的。比如,“纳米结构材料”的使用安全性问题、纳米时代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等,都可认为是与文科相关的学术课题。通过这些相关课题的阐述,力争使各专业学生都能有所体悟,从而使科学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目的实至名归。
五、结束语
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应顺应发展潮流,履行起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全面协调好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比例关系,在不放松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加紧重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课程建設,以适应高校发展的日益综合化、大学生知识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川.强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4):119.
[2]杨思信.新形势下深化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105-108.
[3]刘承斌.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7,(22):5-6.
[4]高晓玲,刘文广.中国传统文化与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3):121-122.
[5]闫放,陈华英.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9-50.
[6]娄延常.高等学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路径的探讨——兼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3-24.
[7]郑州大学介绍——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http://202.196.64.199/gaikuang.htm.
[8]校任选课概况.http://202.196.64.155/scripts/newxkxt.dll/seegetclass?xq=20111.
综合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的综合管理 篇6
一、提高综合高校二级学院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档案材料是高校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正确决策、研究工作、处理重大问题的依据,搞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是确保档案材料齐全完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直接反映本单位工作实绩的有力证明。一般而言,档案工作在各个高校都是非常重视的,不仅把档案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而且配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设置。然而,对于综合高校二级学院来讲,情况就差别很大,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基层领导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清楚二级学院的档案是学校档案工作的一部分,其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
1、加强档案意识,建立专人负责制
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教职工都增强档案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并自觉地维护档案。建立健全档案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专兼职档案员,建立学院综合档案室,从组织上要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档案管理要服务于学院的现实工作
二级学院的档案人员不仅要有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精神,同时应当多一些敏捷和睿智。档案是承上启下的桥梁,是继往开来的纽带。服务于现实是档案的一个重要功能,切实抓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借鉴,为学院工作提供参考和保障。加强档案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院工作,对日常教学工作起到检验监督作用。
二、综合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最近对部分综合高校所属二级学院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3]。
1、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就行了。
2、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
二级学院的档案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熟悉,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人档案盒,就是一些归档的材料也不够真实和准确。
3、档案室硬件环境设施不齐全,制度不健全
很多二级学院没有专用档案室和足够的档案柜,有的档案室狭窄、潮湿、“六防”设备不配套,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及完整。
三、加强二级学院档案的综合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级学院麻雀虽小,但档案工作内容却很杂,我们必须分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文书档案的管理
文书档案是学院党、政、工、团等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经过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是学院领导进行决策、总结工作、制定计划的可靠信息资料。
由于文书档案工作比较沉闷,职员记录信息时由于麻痹较容易出现错误,从而导致了以后所用信息的错误性,影响文书档案信息的质量效果。因此,文书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档案工作者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苦,从而确保文书档案的准确性。
2、教学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业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档资料。它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直接的原始记录,如教师的业务材料包括学生各科成绩分析、试卷分析、科研课题、教案检查、以及其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声像档案材料,如教学实习录像等,这些以影像为表现形式并辅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具有纪实性、直观性、典型性等特点,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力的辅助手段,在学校档案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知识和信息储存的一种形式,详细、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的教学历史全貌[4]。通过抽调审阅教学档案如教师教案、实验报告、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能很快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作为教学管理考核的基本参照依据,是衡量一个学院办学水平的标志。
教师业务档案是指教师个人在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教师业务档案是学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教师业务档案保存起来不仅是学院的历史财富,也是教师个人的财富。通过业务档案,教师能看到自己在从事教学与教育科研中的成绩,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激发工作热情。
3、全日制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
学生档案是学校对学生基本信息了解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选拔使用、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应完善学生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快学生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建设,充分挖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观念,更新管理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要使学生档案全部纳人网络管理库,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开发实用、高效、功能强大的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加速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步伐。
4、成人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
因为成人教育学员多为在职在岗的工作人员,学员数量多、涉及面广,层次参差不齐。并且教育层次丰富、学习方式灵活多变,有函授、夜大、专业特色自考以及脱产、半脱产、不脱产的学习方式。因此,决定了成人教育档案内容庞杂,种类繁多[5]。
文书档案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成人教育工作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文件;院校下发的成人教育教学工作、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学籍管理以及有关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文件;成人教育规划、实施计划、学员管理、时间及经费安排、奖惩措施等方面的文件。也有学籍档案,包括学员入学登记、学员学籍卡片、学员成绩总册、在校学员名册、学员学籍变更等材料。
既有教学、教务档案,包括成人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要求及安排、学期教学进度表、教材选用、授课教师资历及授课情况反馈等内容。又有招生档案,包括年度招生工作所涉及的学员报名、考试、录取、收费等方面的材料、表格,招生工作总结等材料。
还包括毕业生档案,如毕业选题答辩、毕业总结、学位评定及授予情况材料、毕业证的发放、领取签字等内容,以及毕业生专业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材料等。
5、教学设备档案的管理
教学设备,是学院的重要“资产”和宝贵“财富”。其装备程度体现了学院的“经济实力”。能否科学地管理和利用教学设备,也是高校教学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管好、用好教学设备,并且加强教学设备档案的管理。对教学设备的购入、维修和使用情况建立健全档案不仅是保护学校资产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设备效率,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手段。
四、结束语
面对综合高校二级学院的档案工作面多而零碎的局面,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二级学院档案的分类管理,实行综合管理以适应目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上认真扎实地做好二级学院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优化档案管理,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档案的作用,以促进二级学院的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就综合高校二级学院的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必须提高基层领导对档案工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对高校二级学院的各类档案实行分类综合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以提高高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其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综合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综合管理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2]李云峰、袁贵芬,科学分类,努力发挥学校档案的整体效应——浅谈中小学校档案分类[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3]乐利珍,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风,2008(24).
[4]黄金莲,关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评估档案质量的思考[J],档案,2006(4).
综合性高校 篇7
经历了几十年改革的师范教育, 随着师范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转型, 如今“教师教育”逐渐替代了“师范教育”。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其内涵更为丰富, 体现与时俱进。教师教育更大程度在于提高教师职业精神, 为祖国培养更加敬业专业的教师。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其追求“学术性”的学科本位思想影响, 师范教育的独特性和师范性在不断弱化。同时由于与基础教育的脱节及市场化浪潮的冲击, 使得培养出的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及毕业后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好地胜任其工作职责, 在知识结构、教育能力与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教学基本功薄弱。集中表现为:对基础教育新课程多学科间渗透教学的不适应和相关知识的欠缺, 教材驾驭方面基础知识不扎实, 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理念、方法不了解,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 在教学、辅导、作业和考试等环节上体现为缺乏基本理论和训练, 课堂板书不注重设计, 随意性强, 重难点不突出, 缺乏条理性, 或书写不规范, 字迹不美观, 或兼而有之。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欠缺, 即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和如何安排教学流程没有科学的思考;二是对学生学习的组织能力欠缺, 缺乏应对学生学习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组织的管理能力, 师生沟通能力较差, 感知敏锐力不高、教育机智表现不灵活。对教师职业迷茫等。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弱化现象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普遍关切, 改革教师教育成为迫切任务。因此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研究, 结合现代教师教育的时代特点, 以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为指导, 探讨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革, 探索培养符合时代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要求的基础教育教师的有效模式。
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分属于各相关二级学院, 各学院每年招收的师范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生源要少, 因此整体规划上一定程度忽视了突出师范教育的特性, 主要表现为:忽视教师职业认同感教育。职业认同是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甚至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前提与基础, 直接影响其工作绩效, 是一个养成的过程, 应该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开始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滞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设置哪些课程及所占比例, 应根据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 进行科学论证, 合理设置。现行培养方案, 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分量已到了无法再少的地步, 只剩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及教师口语。这些课在教学中主要偏重理论, 缺乏一定的实际联系, 使得课程枯燥无味, 学生根本不爱听课, 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不受欢迎。学科教学法在院系也属小儿科。师范生所学的学科专业知识也是条块状的学科知识的细化, 知识储备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综合学科的教学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弱化。教学技能训练欠缺, 学生教学基本功差, 无法适应基础教学的要求。教育管理能力欠缺实训,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课堂内教学还是堂外及校内外活动, 都没考虑师范生教育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培养, 致使学生在实习及新工作岗位上缺乏必要的班主任工作技能及学校其他行政工作能力;高校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高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主体, 两者按道理说应该联系密切, 实际上地方的普教研究与高校教师教育研究是脱节的两条线, 高校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步调不一致, 各行其道, 各自为政。
三、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改革的探讨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总体思路。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回归突出“师范性”的轨迹, 从科研本位向教学本位转型。培养模式、方案紧紧围绕提高师范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专业技能、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等教师素养和教学基本功的实效性, 以培养基础教育所需的教师精英为主。
1. 培养方案注重育人性、师范性。
课程设置加大职业认同感、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基础知识综合性等教育技能训练课程的权重。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 课程模块除必要的公共课外, 设置学科专业课和教师教育教育专业课两模块, 二者比例接近1:1。教育类课程体系由传统的老三门向新四类转变。新四类是教育理论类、教育教学技能 (技术) 类、教育实践类、职业操守培养类。教育理论类课程由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 改为现代教育理论、青少年教育心理学, 教学方式侧重与理论与实例的综合分析为主, 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及实用性。最好能将分散于各二级学院的师范专业进行统一规划, 整合人力、财物等有利资源。如果统一规划有难度, 可以首先通过调整一些课程来实现对师范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教育实践、职业操守培养等课程开设上采取由教务处统一开设, 全校范围内有能力胜任相应课程的教师从事教学, 增强实效性;在学科知识方面, 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扩大知识面。师范院校要成为把学生培养为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多学科交叉的教师职前培训基地。
2. 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训练。
将技能训练设为师范学生必修的科目, 考试评价方式多样化, 体现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能力包括以下几大方面: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班级与课堂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教师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因材施教的技能。
3. 以适应基础教育课改所需的合格教师为核心, 采用“双师制”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中增设聘请基础教育知名教师进入高校课堂授课, 交流经验, 让学生更多更好了解自己未来职业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 便于其正确调整他们学习目标。
4. 培养目标从“学会”转为“会教”。
教师职业主要任务是培养下一代, 将自己的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 “会教”才是最终目的。加强教育实践, 拓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机会, 将目前的3个月左右实习时间改为3+1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会教”的技能。
5. 强化师范专业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息化社会要求教育也要信息化, 利用网络多媒体从事教学是对新型教师的必然要求, 开设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 比如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建设等等相关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软件学习。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地方综合性高校师范教育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9号文件精神, 结合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 探讨培养基础教育合格教师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改及课程设置规划。
关键词: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朝新.网络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其优化[J].文教资料, 2006, (25) :37-38.
[2]崔海飞.基于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J].学理论, 2010, (24) :288-289.
[3]颜春晖.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3) :62, 110-111.
[4]丁发明.论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素质[J].文理导航, 2010, (23) :28.
综合性高校 篇8
要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 通过开放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尽快缩短我国和世界教育强国的差距;通过开放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 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的情况下, 高等学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适应国际化的环境, 培养具有国际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也是关键内容, 其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到别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吸收国外教育理念, 传播本国优秀成果;二是教师到国外学习、访问和进修;三是聘请或邀请在国际上非常有名望的教师来本国工作, 借鉴其成功的教学、科研方法。此外, 国际专家的交流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也是高校国际交流的一些基本形式。
二、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评价体系等内容, 其中培养过程包含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几个基本要素。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视角下, 构建高校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以供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参考。
1、树立面向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高等教育要培养能够接受新世纪挑战的综合性人才, 没有国家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将难以胜任。新形势要求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国际化综合性的, 也就是要具有开放意识、全球眼光, 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熟悉国际事务的综合性通用人才。人才培养理念作出调整, 以世界为对象培养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国际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完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综合性人才。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是素质与能力的基础, 没有知识不可能具备素质和能力, 掌握了知识后, 需要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形成能力, 素质则是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目前, 高科技与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人才要求是综合性的。
3、综合性人才培养过程
为了实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校应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国际化综合性改进。
(1) 专业设置。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专业设置的国际化显得十分重要。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进一步融入了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之中, 传统专业正财逐渐被取代。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施多项科研项目, 加速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专业体系。同时要具有全球视野和思维,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着力突破传统学科束缚,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形成鉴别比较的综合能力。关注国际发展新趋势, 在专业调整中, 改善专业建设条件, 形成特色专业。
(2) 优化课程体系。从更高的角度和国际化的视野, 进一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开设全球普遍性社会问题的国际教育课程, 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课程, 在已有传统课程中增加国际最新形态和研究成果, 或采用国外教材, 或在自编教材中吸收国外同类教材中的内容, 开设对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区研究课程, 增加国际交流实践的机会, 增长学生的综合性知识。
(3) 培养方式。通过开展师生国际交流、多样化的联合培养、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培养高校综合性国际化人才。师生的国际交流是高等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方式。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拓展海外办学市场, 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提高高校学生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为培养综合性的国际化人才, 高校应开展多样性的联合办学和联合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学生根据协议跨校修读课程, 增进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此外, 大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有关国际组织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开展校际合作研究, 进行研究人员的交流, 召开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给学生提供接触国际学术前沿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 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研究氛围。
三、改进评价体系适应国际化综合性培养模式
评价体系是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 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保证综合性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评价体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对师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外语水平、国际交流经验和能力的进行考察和评价。教学内容是否与国际前沿接轨, 是否包含最新热点问题也是应评价的。此外, 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 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到综合性水平, 是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主要内容。综合性的人才应该在德育、智育、社会活动、心理等方面能力比较全面, 而且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视角下, 还要具有国际间学习与合作的能力。总之, 应该在评价体系中注入国际化综合性水平考察的新元素。
参考文献
[1]曾明、徐晨:《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9。
[2]刘芸:《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5) 。
[3]董晓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4。
综合性高校 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绩效工资,价值取向,改革
实施绩效工资对于高校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增强高校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实施绩效工资是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课题。
一、岗位津贴价值取向的冲突及完善价值决取分析[1,2,3,4,5,6]
(一) 考核标准与“学术自由”
高校教师岗位津贴通常根据课时数、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承担的兼职工作等这些具体指标及任务来体现, 它们最终都要量化。但是如果对高校教师完全用这种计件方式或者过分倚重“量”的考核, 与高校教师所追求的学术自由是相背离的[1]。
因此, 要树立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 要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为前提。将注意力真正凝聚到那些已经安心做学术工作的高校教师身上, 为高校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通过学术环境来体现对高校教师工作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通过积极向上的氛围来引导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实现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有机统一, 不仅仅是要发挥它的激励作用, 更要为学术氛围、学术建设和发展等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资金等支持, 而且每位老师都应该有学术自由的权利, 只有保障了他们的基本权利, 良好的学术自由空间才会有得以保障的可能性[2]。
(二) 高校教师的价值诉求
高校教师的价值诉求实际上就是精神上的收获, 是探索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或自身价值实现后的精神享受, 因此可以解读为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教师如果在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即自身的价值的实现。但在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似乎这一价值诉求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因为, 尽管我国很多高校岗位津贴制实行了不同的津贴档次, 这种分配制度虽然对不同岗位人员的津贴进行了区分, 拉开了差距, 高校教师的价值诉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3]。
我国高校岗位津贴设定的目的就在于不仅仅是完善薪酬制度,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高校教师自身发展, 从而最终有利于提高整个高校的竞争力。在高校岗位津贴的设定过程中, 应该将高校教师自身的发展放在首位,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尽其能、人尽其才、岗得其人、人得其贴, 最终促进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增值的实现。
(三) 注重物质满足与缺乏精神引导
我国高校岗位津贴目前主要侧重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为了把津贴数额和岗位相联系, 往往把岗位成绩细化成详细的积分或系数, 再乘以相应的基数, 或者直接与金钱的数额相对等。如果过分注重物质满足, 容易滋生出一些不应有的价值观念。我国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激励差距拉得过大,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竞争意识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又忽视了高校教师在超越物质追求之外的精神需求的正确引导[4]。
所以, 在对高校教师激励时要考虑高校教师自身需要的实际特点, 把物质激励与精神引导有机结合起来, 并且以精神激励为主。此外, 要避免走极端。如果过分依赖物质激励, 会使不少教师觉得“太俗”而失去激励作用, 况且会导致拜金主义;如果是一味强调精神激励, 会导致精神万能论, 使教师觉得过于飘渺虚幻, 也不能持久地激励广大教师[5]。
二、实施绩效工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做好的准备工作
每所高校都有不同的教职工队伍, 他们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但是长期以来绩效工资考核中贡献和作用的区分标准不明确, 高工资往往偏向于高层次人才和一线老师, 而对于其他岗位的公平性就略有不足。如果处理不好各支队伍间的关系, 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长期发展。高校各队伍间收入很不平衡, 这就要各学院必须首先把关把控好收入分配的调控, 要尽量杜绝因为学科的不同而导致学院的收入不同和不同学院同岗位收入的不同, 各学院要形成一个整体, 并积极发挥个体作用, 来解决这个绩效工资实施的难点和重点问题[6]。
因此, 在实施绩效工资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准备工作:一是摸清底数。地方高校的人员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科学, 一年的人员经费成本到底有多少, 人员经费的支出在学校整个经费的支出中所占比例是否合理, 这些因素均可以作为评价学校是否科学管理的一个指标。二是从设岗与科学评价绩效入手, 突出工作贡献主线。在完成岗位设置后, 应明确各个岗位的性质、职责等, 为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做好充分的准备。岗位设置完成后,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7]。
三、绩效工资的设计原则
(一) 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之间的比例
高校的工资策略应该是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并行的, 这实属于一种投资性战略。其中, 基础性绩效工资是为了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奖励长期以来教职工们对学校的默默奉献。之所以是基础性的就是起到一个保底的作用, 更大的工资比例应该放到奖励性绩效工资上, 因为奖励部分才能大大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各高校要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水平合理”的原则, 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合理制定这二者结合的工资策略[8,9]。
(二) 各类岗位人员之间的收入比例
高校各部门各岗位的绩效工资分配不平均, 收入少的这部分职工肯定会抱怨, 会影响到实际工作的情绪和效率, 最终也将影响整体绩效。所以各高校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坚持“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原则, 尽量促使教师队伍工资和其他岗位的人才队伍工资能够形成协调发展的趋势, 也让同岗位间的不同员工或者同类人员不同岗位的分配比例都能够相对平衡。这需要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通常管理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的收入水平分别为教师平均收入水平的85%、85%~90%、70%为宜[10]。
(三)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绩效工资考核考评体系的完善应从教学、科研两方面着手, 制定公平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以便绩效考评效果达到最佳。因此,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对地方综合性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科研工作量折算以“分”为单位, 教师按规定完成科研工作量计算科研奖金。未完成额定工作量的, 按实际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减半领取科研奖金。超额完成工作量的, 按对应比例折算分值发放奖金。对于以行政工作为主的“双肩挑”教师, 建议正处和副处领导的科研工作量分别定额为相应职称教师的1/3和2/3[11]。
(四) 处理好“新人”与“老人”的关系
对老、中、青三代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 其把握的标准也应该有所差别, 以期能够更好地体现老、中、青三代人不同时期所应该从事的工作, 既要考虑其历史贡献, 又要考虑其现实业绩和未来的发展。要恰当地处理好“新人”与“老人”的关系, 要充分体现调动老职工积极性的一面, 尊重历史, 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贡献。要鼓励青年教师多承担班主任工作, 协助老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以便得到更好的锻炼, 争取获得各种研究项目, 发表高质量的文章, 以便弥补这一差距[12]。
(五) 处理好竞争与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
绩效工资的多少及分配方式是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 解决不好就很难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地方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师资队伍的情况, 在不同岗位队伍之间考虑平衡和协调。绩效工资只有在收入水平上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 才能体现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 才能更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 也要做好与同地区、同类型高校的横向比较, 保持适当竞争优势, 否则不易留住人才。
(六) 完善岗位聘任和岗位评价机制
绩效工资考核制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岗位聘任和岗位评价是基本的前提条件, 而科学设岗又是保证这些可以正常运行的基础[13]。所谓的科学设岗必须站在学校发展的整体大局之上来看问题,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正确引导和激励职工们不断创新和求变, 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完善。此外, 岗位评价必须要公平、公正、公开、合理, 根据各岗位不同, 科学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 以期最大化地体现出评价的价值。
高校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10
关键词:教学评价;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55-02
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能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对于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切实调动和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本人和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等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
国外教学评价起步较早,大多数大学都通过学生分级评价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学评价已在多种层次得以体现,有的注重系统性、有的注重诊断性,整体来说,缺乏对教师教学过程以及教师发展的评价,即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全程化和系统化的整体评价[1]。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评价主体和内容有待多元化,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综合性
1.在评价主体上过度强调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
的评价,而忽视专家、领导、同行和教师自评等其他主体的评价;2.在评价内容上,主要局限在课堂教学,而对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等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评价不足。
(二)评价指标有待完善,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
这表现在:1.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平衡,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以及教材使用的监控较少,对实践教学环节监控不力;2.评价指向于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没有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评价其在教学中批判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成长和发展程度[2];3.评价标准不能很好地体现发展性、形成性评价的要求;4.指标体系一般是由教学管理部门设置,没有真正从评价主体的角度考虑,难免有所偏颇。
(三)反馈体系有待健全,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效性
表现在对反馈信息的落实解决和跟踪不够重视,在整个具体的反馈实施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反馈信息,特别是对某些跨部门的反馈信息很难跟踪,不能形成闭环反馈链,某些重要信息被掩盖。
(四)良好的制度保障急需形成,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
有的高校在教学评价时,为了保证制度上的完备,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有关规章制度,具备教师教学评价的实施办法,但没有遵照执行,教学质量的持续保证与稳定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二、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师行为的塑造体系,其构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即学校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确定具体实际的评价目标和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高校应该成立专门负责教师教学综合评价的专家组,从方案的制定、实施到结果反馈与申诉处理,全程参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工作,及时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和要求,结合从事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经验,力争构建一套合理、务实的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对教师教学质量全程化和系统化的整体评价。采取的方法是:研究相关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政策文件和期刊文献,结合学校发展对教师期望和教师实际情况,明确评价的目的与原则,设定评价主体和内容,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优化评价结果的反馈方式。
(一)评价目的和原则
通过科学、严谨的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有助于多渠道收集各类教学信息,使教师获得综合、全面的评价,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师发展,调动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评价要坚持以下原则:1.科学、客观的原则。科学性表示评价的指标、方式和程序等必须是科学的,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客观性表示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结合教学工作特点,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反映教学的真实效应。只有确保评价的科学、客观性,才能使评价产生有益的作用。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复杂过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相互参照、互为补充,将会减少评价的片面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操作性和说服力。3.全面综合评价的原则。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要全面,应涉及教学的主要环节。由于不同的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处位置不同,接触事物的层次和角度不同,对问题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在评价中必须考虑到不同评价主体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评价。4.制度化原则。评价体系一旦形成,必须制度化,坚持贯彻执行,形成长效机制。
(二)评价主体和内容
合理确立评价主体并有效发挥其功能,是教育评价成功的根本保证,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结果和效果[3]。目前,广泛提及的评价主体有学生(评价当学期除重修重考以外的在读学生)、专家(包括学校教学督导员或者聘任的相关专家)、领导(包括校级领导、各教学单位的党政领导和下设的二级教学机构负责人以及其他职能部门领导)、同行(包括同一个院系(教研室)的教师或承担相同学科相近课程的教师)、教师自评。上述各评价主体有其不同的适宜评价的内容,因此,根据评价内容,充分发挥各评价主体评教的优势,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科学选择适当的主体组合。
(三)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主体和内容,制定适于各主体评价的指标体系,要将各主体熟悉的、能掌握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的内容,并划分适宜的评价等级,而每项指标所占的权重能够有一定的引导性,给所有教师一个信息,就是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各高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于各主体在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笔者根据专家咨询法、文献法确定如下:学生评价占50%、专家评价占25%、领导评价和同行评价各占10%、教师自评占5%。
(四)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教师申诉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评价结果必须及时反馈到教学的相关过程,进行有效调节,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反馈是教学评价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其作用是:使评价体系成为闭环,从而使其优化成为可能;为调控奠定基础;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的情况,改进教学工作;帮助教学管理人员了解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改进教学管理工作。在进行反馈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诊断与改进的功能,减少其功利性,达到其帮助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改进教、改进学、改进管的目的[4]。这里有纵向反馈与横向反馈,如下所示。
建立切实可行的申诉机制,保持复查、申诉渠道的畅通,对评价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有关信息有异议,可以通过规定程序进行申述,申请复查,以期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此外,还应重视对影响教学水平客观环境因素的研究并将其纳入教学评价中[5]。如很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校应合理核定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改善教学管理环境等,保证教师有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
任何一个标准都有不足之处,任何事先设计好的评价体系都会发现存在缺陷,可能是内容方面的,也可能是操作方面的,都需要依据学校的现实和发展状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可行的评价体系[6]。
参考文献:
[1]王晶.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教学研究,2009,(9).
[2]宋燕.我国大学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0,(8).
[3]樊小东.试论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主体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5).
[4]张安哥.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李春玲.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在我国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综合性高校 篇11
一、当前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危机思考
(一)教学观念
长久至此,我国高校英语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滞后。总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却没能重视提高学生听说写译的输出能力,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合理地培养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也是在很多国外考试中中国学生普遍出现写作口语低分的原因。因此,学校官方以及英语教育者应该在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从意识和实践两方面均加强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尽管英语早已全球化,我国学习英语的年龄已经提至幼儿园双语早教期3岁左右,而且我国从初中一年级正式开设了英语课程,包括语言文化以及语法应试的灌输讲解,然而通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单词,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但大部分时间在听力、口语上,学习者一直处于消极逃避的状态,更是忽视写作的练习,即使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很多学生仍无法鼓足勇气,正确表达。学生们口语表达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差异较大。因此这种侧重知识输入忽视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显然无法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语言学习特点,更无法适应时代对高端英语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
虽然当前英语学习的热度高,改教呼声也很高,不过传统教学模式的教育观念依然稳扎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脑海,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例如教学的内容,仍旧以词汇的死记硬背以及语法的辨析讲解为主,致使英语学习者根深蒂固地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背诵英语单词,英语能力考试就是语法的较劲,因为不清楚交流沟通应需要具备的多方面知识能力,造成英语专业或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死背单词研究语法规则,促使他们不懂得通过实践感悟来培养英语语感,达到提升语篇理解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策略和拓展交际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虽然累积了大量的英语词汇,也很熟悉语法,却无法通过众多国外考试即SAT、BEC、TOEFL及IELTS的根本原因。以下是笔者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切身经历。在笔者从教的第一年主要教授英语教育专业基础阶段一年级的学生,起初笔者考虑到基础阶段学生的自身特点即“不知道自己在一年级要做什么”,于是在开学第一周把事先备下的教学内容以语言板书呈现给学生,此时笔者面对的只有等待着接受知识灌输的头脑,作为英语教师只需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即可,而学生所能做的就是埋头苦记,例如新的单词、语法结构等,在这一过程仅是授课笔者就几乎用光全部的课堂时间,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一周后学生反映大学英语怎么和高中英语学习一样枯燥,笔者更是觉得身心俱疲。在做了深刻的反思后,同时笔者学习听取资深教师的英语课,终于意识到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过度依赖会降低学生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运用已学知识,因此对所学习的内容更是觉得了无生趣,结果就从根源背离了英语语言实践性的标准,同时障碍了学生主动性的正常发挥。
(三)学生特点
首先,英语输出表达较差。如今及未来的专业英语需要有更好的语言技能即读、写、听和汉译,且要具备地道熟练的语言表达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但当前高校招生量的不断增加,降低了生源质量,造成学生无明确学习动机,学习能力逐渐低下等问题。加上各大院校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没有邀请足够的资深外教,没有配备相应的语音设备,使得很多学生依然延续高中阶段哑巴英语学习方式,或者浓重的地方音表达,即使与人沟通也无人能懂,同时也对阅读、翻译、书写、听力产生影响,促使其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再者,专业方向不明,英语特长不专。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以就业为导向从而加强某领域的英语特长,例如医学、商务及新闻英语等。再由于学生为打下夯实的英语基础,学习动机模糊,学习能力薄弱,高等院校又仅采用单一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而非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难以用英语辅助自己的专业,造成对就业方向的错误定位。高等学府培养的人才不仅是高级职员技术性人才,还要吻合当前社会发展所必须掌握一门外语的技能复合型人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英语强化训练。
(四)师资教材
首先,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层次较低的问题是制约培养高端英语人才和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般体现在课时多,交流学习不足,较为低下的科研能力,而且高校连续扩招生源质量较差、上课单位人数增加,均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压力。其次,长久以来,教育机构、英语教师以及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多以为,只要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不用接受专业教师职业培训便能担任教师一职,所以现任的绝大部分英语教师都并未受到正规教师职业培训,教授方法、教学过程也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蓝本为自己当学生时的经验。同样有少数接受过正规培训的教师,因为培训的侧重点就是如何增强语言知识的学习研究,而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如何在真实交流中使用这些工具传递知识的能力。再者,目前使用的高校英语教材主要注重书面英语阅读理解即篇章和掌握词汇,忽视对英语的实际应用,专业口语教材则选材陈旧,对话不实用,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培养学生的兴趣,更无法通过课本的学习而学会沟通交流。另外,由于缺乏英语专业化的特色,致使学校缺乏现场实习使用英语的场景条件,从而使英语情景教学环节缺失,培养的学生缺乏英语应用能力。
二、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培养英语人才的传统模式中,有大批优秀人才步入社会并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虽然这是英语人才培养的成果,不过这种模式却导致学生难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束缚了专业的形成。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英语专业知识,尤其是特别需要英语交流能力极强的专业英语人才。所以,要革新传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研究,取而代之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增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被社会被世界认可的高端外语人才。
(一)听说读写译
首先,学习语言模仿首当其冲最重要,只有听准确,才能说明白。因此听力理解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中尤其重要。目前英语学习资料颇为丰富多彩,尤其教学视频、录音光盘不仅利于教师示范性教学,还有利于学生操作性主动性教学,其功能更多元化,形式更加生动引人入胜。比如,《走遍美国》《疯狂英语》《越狱》《绝望主妇》以及更多原声电影、名人采访等均能重现真实的语境。视听说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英语语音室是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目前很多高校建立相当数量的多媒体数字语音室,通过计算机网络构建了一个学习平台,实现了声音、图像多样化的网络教学。
其次,英语口语课堂是培养英语人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场合。在口语课堂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引导和纠正学生发音,让学生了解更地道的外语,同时要在学生发音错误时及时纠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模仿能力。同时学校及教师要组织相关英语活动,例如英语演讲和话剧比赛、英语模仿大赛、赏析经典英美电影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教师必须对学校可利用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进行学习,例如多媒体课件、幻灯机、语言实验室等资源,使英语学习者掌握沟通交流策略,具备准确表达个人意见观点,生动表达个人情感,详细陈述事实理由,发音准确优美等能力。这也是英语口语教学的宗旨所在。
第三,高校英语教学重点即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英语各类考试中英语阅读均占有较大比重。其次,坚持自主英语阅读也是学习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和循序渐进积累大量词汇的最佳途径。所以教师要掌控好阅读学习的良机,按照不同阅读素材来设计教学,组织课堂。根据不同题材,训练学生不同的阅读技巧。英语阅读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英语资源,比如阅读英语原版书籍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综述性文献。再者,英语写作是检测学生掌握该语言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篇章中,由于母语迁移的消极影响,英语学习者经常习惯性地写出语法错误的Chinatown即中式英语。尽管中式英语对母语为中文的学习者来说总是很难完全避免,但是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中式英语。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英语表达是不地道的,才能够有意识地去避免这样类似的表达。在英文表达中,意思必须依靠形式来表达。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需要递上英文简历,这也是检测毕业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
最后,英汉互译是突破中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的负面影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英语学习者首先应找一些难度切合自己水平且有汉语译文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自己的译文写成后与原作家的译文相对照。首先检查自己在内容方面是否准确,其次分析自己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从中找到不足。随着水平的提高,尝试翻译本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文章,之后逐步过渡到英语其他专业文献资料的翻译。另外一方面,鼓励阅读有汉语注释的英语读物进行对照阅读。通过以上方法找出自我差距,借鉴学习他人理解原文精神和翻译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长处,使英语翻译达到“信”“达”“雅”的同时使译文“形”“神”并茂从而达到翻译最高境界。
(二)课程设置
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设置和内容规划,同时更是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目标和规格的核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就是对课程设置合理性的体现。教育官方的目的要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将英语课程设置内容宏观分成三个板块:理论输入、课堂实践和课外输出。其中理论输入必须包含英语专业必修课即核心课程,英语专业选修课即专业的限选和任选以及非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构建出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英语学科的专业方向有四个方面,即经贸、旅游、教育和语言文化。除此之外,在各个学科方向下由各类课程的主讲教师牵头分成不同的教研室,组成不同科研团队,再由科研团队带领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科研项目,如此一来教师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
(三)教学方法
学校应该鼓励英语教学者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创新思维空间。
首先,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输入教学方式,改变单纯以教师灌输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由消极被动接受转为积极理解有效输出。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英语学习者长期习惯于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在英语课堂中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教什么,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培养,更无法个性化。其后果必然导致学生在思考实践上难以突出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英语课堂的教学要采用启发、鼓励及提问式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主动有效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和趣味性。此外,教师应该改革考试方法,比如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论述话题以论文、答辩、英语戏剧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英语学习质量的检测考核,从而做到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
(四)师资队伍
英语教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师相对于高校其他专业的教师而言居于弱势地位,但他们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考核手段,则是在所有学科中最严厉的,因为有四级、六级、八级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在教师队伍建设放方面,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基础上,更要保证英语教师的素质。以教改为契机,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教授角色,以创新教学模式从繁重、工匠式的教学逐步转向高效研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素质:英语语言听说写译读基本功扎实;了解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将文化对比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应具备自我发展以及助人自我发展的能力,即教师能够自我认识、评价、反思以及创新,而助人自我发展的能力即灌输知识指导实践。根据以上素质能力的分析,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进修,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得英语教师能够与时俱进胜任工作,应对挑战。
摘要:文章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学生特点和师资教材四个方面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意见。
关键词:高校英语人才,教学革新,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石云龙.新形势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江苏高教,2007(01).
[2]王虹良.新教学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师的角色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06).
[3]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03).
【综合性高校】推荐阅读:
高校综合评估10-03
高校综合治理06-19
普通综合类高校05-21
高校医院综合管理平台11-03
经济类与综合类高校08-27
浅析云模型的高校教师满意度综合评价论文09-24
综合性建筑10-18
综合性管理10-21
综合性策略06-08
综合性原则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