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听(精选7篇)
综合性听 篇1
为了让课堂的效果更好,在《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这堂语文课开始的前一周,我就布置音乐班的学生做课外作业,即收集广西民歌,学唱民歌,感受民歌。
我想通过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广西的民歌,使学生在真善美的民歌艺术世界里受到美的熏陶,在音乐中汲取力量,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上,我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定的主题是“感受广西民歌的魅力”,通过“听—说—唱”三个环节表现出来,情况如下:
在“听歌曲”环节,所有学生都能准确回答听到的歌曲名;根据所听的歌曲进行想象和感受时,有的学生想象到这样一个场景:河面上很多小船,美丽的姑娘正撒开渔网,憨厚的小伙子拿着竹篙在微笑,不一会儿,许多肥美的鱼儿被打捞上来,满载的小船在歌声中流向远方。有的说:“‘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香蕉结果一条心,菠萝结果披鱼鳞,铜锣无嘴闹喳喳,铜钱无脚走千家。’这歌词让我学了很多知识,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事物,但是经过这么一唱,我有写词的冲动。”学生用心去聆听歌曲,理解了民歌的那种内在的美,他们能这样理解歌曲我感到欣慰,这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说感受”环节,我让学生轻轻哼唱自己喜欢的广西民歌,再说自己的感受。对歌曲《花针引线线穿针》,有的学生说:“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被它迷倒了,这歌的旋律轻柔、温馨,给人幸福感,歌词中唱的‘鸟儿倒知鱼在水,鱼儿不知鸟在林,男儿不知女儿心,十个男儿九粗心’等,是对男人粗心的一种宽容和理解,这其中洋溢的幸福感是我所羡慕的。”有的学生认为歌曲《柳州有个鲤鱼岩》是典型的四句式山歌的结构,是一个上下乐句的两次反复,自然悠扬,琅琅上口,歌舞剧《刘三姐》和电影《刘三姐》都以这个曲调为主题,在剧中变化发展,作为再创造的音乐元素。没想到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得那么精彩。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歌曲《藤缠树》,他们认为在《印象刘三姐》首演时,齐豫齐秦两兄妹的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声音空灵,让人每次听都很感动,歌中传递的男女缠绵难分至死不渝的深情让听者动容。对歌曲《采茶歌》,有的同学说:“这首歌非常轻快,由歌词‘采茶姑娘时时忙,早起采茶晚插秧,早起采茶顶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可知采茶姑娘非常辛苦,但她们在辛勤劳动之余没有对生活有半点抱怨,而是‘茶歌飞上白云头’,歌声优美动听,使得‘草中野兔窜过坡,树头画眉离了窝,江心鲤鱼跳出水,要听姐妹采茶歌’,野兔、画眉、鲤鱼等被她们的歌声和生活态度吸引了,这场景很美,采茶姑娘的辛勤换来了‘茶满园,茶树香千里’,飘香满茶园,歌声飘满园,辛苦而不怨,美好双手创,由这歌我收获很多,生活也许辛苦,但是自己努力得来便也充实,生活也许很累,但心态好了便觉得累也快乐。”学生们回答得非常踊跃,非常精彩,课堂常响起热烈的掌声,很多同学都很认真地去听歌,去感受歌曲的旋律,去感悟歌词的魅力,收获颇多。其实每一首民歌的由来都有一定的故事,去寻找、去挖掘民歌背后的故事,去感受我们广西的民歌,还会有更多的收获,学生们其实也学会了这点。
在“唱民歌”环节,有独唱、合唱,有小提琴演奏、钢琴伴奏等,形式多样。表演者认真,观众看得专注。这个环节,一部分同学负责演唱和演奏,一部分同学负责评价。有的认为演唱者能唱出歌曲本身的特色,民族味浓;有的认为歌曲《多谢了》的伴奏不用钢琴而用葫芦丝会更好,更能体现民歌的特色,把众乡亲的淳朴热情表现出来;有的说《山歌不唱忧愁多》的歌词“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平草成窝,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让人从中明白了做人要乐观,要自信;有的说《山歌好比春江水》有很多明星演唱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因而一个人对一首歌的理解,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这样在演绎的时候就能做到得心应手。当学生们明白每一首歌的演绎,都需要在完全理解歌曲的前提下进行,那么他们就能明白,歌曲如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需要这样的理解力。希望这些歌曲能做学生的心灵鸡汤,让他们学会解读歌曲,进而解读文学作品,解读人生之路。
经过“听—说—唱”三个环节后,课堂已接近尾声,学生们还沉浸在音乐的喜悦中,我让学生们齐唱《心想唱歌就唱歌》,在歌声中结束了这次语文课。
本次语文课,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语文课上听听说说唱唱、轻轻松松,但这样的轻松跟学生们课外的努力分不开。这样一堂语文课,时间很短,收获却大。通过对广西民歌的欣赏,享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乘着音乐的翅膀,我和学生们都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语文课的内容非常丰富,因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有多样化的上课方式。这次的内容是关于音乐的,对音乐班学生而言,课堂的表现可以做得更好,这次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我非常满意。以往的课堂,学生怕回答问题、怕出丑,而这次课却踊跃回答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外努力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心里底气足了、自信了。在往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让学生懂得语文课有备而来,尽兴而归。
综合性听 篇2
1、在课堂中教学任务到位,学生的活动充分得到体现。我们要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参与一些操作性的活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而且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2、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过程,体现了全员参与。在每一堂课中,我们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部分后进生,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有趣的。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以及在这个历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3、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作用应该是很大的,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增强自尊心。
4、我们的课本知识,学生是不喜欢学的。因为书本中有些是枯燥泛味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吃力 而且学习效果不是很好,所以,这次龚建安老师上的美术课让我感促很深,我想“我也应该像龚建安那样,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5、文本的选材非常典型,充分体现了人文思想。这在美术课中得到了充分扡体现。
6、在英语课中,特别强调活动化,但在本节课中的活动是否太仓促了点,有没有落实每一个环节呢?而且我觉得老师没有很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而是关注少数学生。新课程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耳朵听不见,我们用心听 篇3
女儿芳芳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遗憾的是她的双耳有些失聪。无论我给她讲什么,她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显然是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不能自拔,尽管还能听到一些声音,但已渐渐丧失了信心。我给她放上一段雄壮的音乐,一开始她会好一点,但接下来又神不守舍了。
如何帮助她重获信心,对我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最后我决定试一试新的方法。我把家里所有的电器都关掉——电视、电脑,甚至正在转动的风扇,屋内顿时一片安静。我说:“芳芳,我们不再用耳朵听,让我们用心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好不好?”我把窗户打开,屋外是一小片浓密的枣树林,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轻轻地颤动,清凉的气息一阵阵从窗外飘进来。芳芳模仿我把手放在胸口,真的入迷地听起来,渐渐地她脸上焕发出别样的神采。我知道,她正在聆听自己内心和大自然的声音。从那以后,我增加了和女儿去户外玩的时间。大自然是那么神奇,风声、水声、鸟叫、蝉鸣,远处的农民在吆喝,近处的小狗汪汪叫,每一种声音都令人感动,芳芳完全沉醉其中,乐此不疲地蹦啊跳啊,抱着大树不停转圈。
有一天我和她一起站在一片麦地边上,风吹过,我永远也忘不了她侧身倾听时无比虔诚的模样。她的脸发着光,像落入凡间的小精灵。那一刻,我悄悄地看着她,眼睛湿润了。
综合性听 篇4
建筑设计:studioMAS architects+urban design
建筑师:Pierre Swanepoel
竣工时间:2009年11月
摄影:Tristan McLaren&studioMAS
Circa on Jellicoe艺术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像窗帘一般的外表皮,这个椭圆形的表皮使得建筑充满了内外空间的联系。一座艺术馆俨然成为了一个地标性的艺术雕塑,这种设计迎合了艺术馆的气质,满足了参观者对于艺术的视觉追求。
建筑设计形式突破了一个狭窄场地的局限,是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物。像鳍和类似于稀松窗帘用布一般的设计创建出楼宇外观的可视联系,同时主要的走廊依旧呈现出蚕茧一般的形态。该设计是基于一个椭圆形的原态,这是来源于有机物的灵感。它反映了艺术的抽象性,刺激设计者的思维,从该建筑物的形态外观设计令人得以理解。
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翅状的铝片令分区内部和外部空间形成一个二层皮肤,呈现网格布状。他们沿着外墙重复安置从而创造了这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作为设计元素,他们的力量在于光影沿着建筑物的外边发散。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断改变,光线透过表皮边缘也产生变化,突出了建筑物的空间感。
消防通道被包含在一个钢铁结构中,是独立的主体建筑。通过有线铁网,使攀岩类的植物能长到它的掩盖面,这一段椭圆形的形式的独特之处在于拥有鳍的形态。这件手工产品(外观)和自然增长(绿色网格布)设计结合的目的是唤起了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棉麻织物功能的重要性。
建筑物分三个楼层。地面层是名为Speke和工艺品展览会组成的约106平方米的空间。面向街道的公共路口,把参观者引导到建筑中通过坡道连接地下及一楼展览空间,并通过鳍状的走道进入到建筑物的中心。再向上一层,是177.76平方米多功能展览空间,内有7台移动的显示屏幕,可以通过走道看见建筑物的整体,实现了多功能楼全貌展示。顶层包括达尔文科学室,休息室,可以租出去的85平方米私人空间和外突出去的一个20平米的甲板,从这上面可以俯瞰约翰内斯堡。
这是一个真实的富有浪漫色彩且建筑逻辑缜密的建筑物,尽管这只是一个创作过程,但它不仅回应了诗歌似的建筑物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动脉,还满足了市民对建筑艺术的需求。这是一个渴望成为这个城市的艺术和人民兴建的建筑物,它呈现了一个南非城市建筑物艺术的流动、变革和发展。
The architectural form has grown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a narrow site and has resulted in a sculptural landmark.Fins and scrims create visual linkages into and out of the building,while the main gallery remains cocooned from the hustle and bustle.The design is based on an elliptical plan that does not represent an unsurprising constancy,but rather something of more organic origins.It reflects the abstract nature of art,stimulating thoughts from which the building is to be understood.
The mai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re anodised aluminium fins that partition inside and outside space forming a second skin;a scrim.Their repetitive placement along the facade creates a monumental sculptural form.As elements,their power lies in the play of light and shadow along the edges of the building.Evolving,with the time of day and seasons,the experience of filtered light in the northern edges of Circa accentuates the sensory discovery of space.Playfully poetic,the fins are equal neither in length nor in colour.The inspiration for this came from nature,with its paradox of implied order and chaos.As with the vertical elegance of reeds and grasses in traditional Zulu Kraals,these elements create enclosure while maintaining views through them.
The fire escape is enclosed within a steel structure that is separate to the main building.Covered by wire mesh so that creepers can grow to cover it,this passage forms unique point of observation of the stateliness of the fins and the ellipse.This dialog between handmade product(the facade)and natural growth(the green scrim)aims to evoke an appreciation of the poetic and functional importance of scrims in our cities.
Circa comprises three floors.The ground floor is named Speke and consists of about 106m2 of exhibition space for crafts.On crossing the public threshold,users are drawn into the building via a perimeter ramp that connects ground and first floor exhibition spaces and promotes view through the fins into the city beyond.Its double volume first floor,consists of 177.76m2 multi-purposeexhibition space,with 7 movable display screens which can be dropped through the floor into the ground level below,realising the full extent of the multi-purpose floor.The top floor consists of the Darwin Room,an 85m2 private lounge that can be rented out for functions and that spills out onto a 20m2 deck,overlooking Johannesburg.
If it is true that buildings are poetic yet rooted in logic,and are crafted though the creative process,then Circa not only responds to the poetic composition of a building within a vibrant urban context,but also to the logic of the needs of the art it houses and of its public.Circa is a building that is built upon a desire to be part of this city,its art and its people;it is a fluid point in time,that will morph and evolve as South Africa,and its art does.
Pierre Swanepoel
综合性听 篇5
“加强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常州市孟河中心小学市级作文课题组 执笔人:林中坤王刚 一、 研究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关系素质教育成败的大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从小学阶段就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而语文素质的培养中,作文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同时,作文教学与听话、说话、阅读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作文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其它几方面的能力;再从学生学习的难度来看,尤其有必要加强作文教学。因为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学生听、读能力的发展,往往先于说写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说写能力的形成比听读能力的形成更困难,更复杂一些,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有的教师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听”、“读”等语文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还有的教师重“写”轻“说”造成学生写作时无米可炊,妨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教育部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因此如何借助于听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借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来提高习作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我们围绕武进市级作文课题-“加强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师资力量和时间,不断加强作文教学改革与研究,以“听”、“读”训练为切入点,以听促说,以读促说,以说促写,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与模式。 二、 研究的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加强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是以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为纲,以语文课本为本,以课堂教学为策划中心,以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辅,通过扎实有效的“听、读、说、写”综合训练和活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听话、阅读、说话能力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几个概念是:这里的“听”,是指靠耳朵听(听觉)所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能力;“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而是包括“听”以外的一切吸收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即包括阅读书本知识和观察周围事物等的途径和能力;“说”,是指根据吸收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后口述出来的方式和能力;“写”,是指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能润饰加工,形成书面语言的途径和能力以及自己评改习作的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模型 听 1.本研究课题的逻辑结构是:说写 读 2.理论依据: 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读、说、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作文教学要重视听、读、说、写的有机统一,重视综合学习活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认为,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听话能力的训练。听话能力的培养,是儿童把感受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通过听话积累习作素材,学生听话可为其说话提供材料和内容,能为口语交际创造条件;说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能相应地提高书面表达(即习作)能力。并且先说后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说是写的基础,掌握口头语言是发展书面语言的依据,可见说话又为习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说话能力的发展,而说话能力的发展,又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信息的输入”。在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习语言,吸收词汇,摸索语法习惯,及感悟和吸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从而为说创造了条件。在读的过程中,由于吸收了他人的表述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这些方面的建构,学生可以将读到的感悟到的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将读得的素材,迁移口头表达的材料,通过思维的逻辑转换,就为说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可以把读得的信息,自然地流利地通过口头表达出来,提高了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能“出口成章”。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发行就可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以“听”、“读”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以听促说,以读促说,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再经过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加工、整理,形成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即(习作能力)。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中,如果能遵循这种作文教学模式,将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步培养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符合新世纪的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的人才。 3. 研究所采取的范式: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范式是“中介过程“范式,即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要 研究内容的教学研究范式。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期望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听、读、说、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能达到新教学大纲的要求,终极目标是学生听、读、说、写能力和谐发展,能达到“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程度,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期望通过实验与研究,探索总结出在小学阶段开展作文教学的一套新型模式。 (四)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验室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性原则自始自终都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整体性原则从研究作文教学听读说写相互促进的关系出发,把握 听 说写的逻辑程序,处理好作文训练与思想教育,培养 读 学生习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4.主体性原则在“听、读、说、写”综合训练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综合活动家,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听、读、说、写能力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 研究过程: 我镇的《加强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课题设计报告,于是1999年2月被武进市教委教科室、教研室批准立项,定为第三批武进市级教研课题。我们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课题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验与研究。其中第二阶段,即具体实施阶段,又分四期进行。为了使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实施以下保障措施: 1. 加强课题管理,强化激励机制。 我们认为完善的课题管理是课题研究了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能课题实验与研究顺利展开。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网络,如图所示: 教科室课组题 校长室组织指导具体实施实验教师 (宏观控制) 教导处教研组 以“分层次,抓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工作思路,规范课题管理,并建立了一整套课题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如《课题组成员职责》、《课题研究成果奖励机制》等,从而进一步规范管理,激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与研究。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为了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分管领导教学工作的王刚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小组由教科室林中坤主任、教导处雷浩良副教导主任副组长,组员为范丽萍、蒋志华、洪平、周珍妹、胡珊妹、陈斌、何琳苏、潘云霞、丁亚琴、恽建娣等低中高年级段教科研骨干教师。 3.精心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有利于实验与研究的正常进行。我们对一~六年级的班级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调查分析,选择了12个班级作为考察研究对象,每个年级两个班级,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从调查资料(表3~14)看,各个年级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初始状况相当,无明显差异。 4.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首先,我们强化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了《教与学的心理学》、《课堂教学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等教科研书籍和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重要的文章,并鼓励教师积极自学,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学习1~2篇与课题有关的文章,摘记有关内容、有价值的材料送教科室,作为文献资料,再由教科室推荐给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外出参观学习,业务培训,聘请专家指导。 5.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与实施。 四、研究内容: 新修订的《大纲》对小学阶段习作的总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无论在文体上,还是表达上都比原来的大纲降低了要求,减轻了学生在民准备上的压力,便于他们无拘无束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由地表达出来。由于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词句训练是基础,片断训练是关键, 篇章训练是目的。只有层层落实,才能实现整体优化,提高训练的效果。本课题按“低中高”的程序,循序渐进,依据语文新大纲的有关要求,结合学生习作能力。在这过程中,我们将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建构与培养作为重要的方面。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生口语交际、习作过程中的心理。 小学生作文往往凭兴趣出发。这是儿童学习作文的一般心理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顺应这一特征,尽可能设计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习作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心境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习作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研究出一系列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的内驱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进行口语交际,自由写作。在实验中,我们把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作文的全过程,采取了以下方法和途径: 1. 作前准备 活动化、情境化。 (1)介绍榜样,树立崇拜心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向学生介绍鲁迅、老舍、巴金、冰心、雨果、托尔斯泰等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周恩来、闻一多、邱吉尔、王遐方等著名演讲家的故事,使学生对他们产生崇拜心理,激发他们高这些著名人物学习出色的演讲人才和高超的写作艺术。 (2)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在作文课前,我们常常运用图片、投影、游戏、故事等手段引进课堂,也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活动,创设作文的情景,培养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兴趣。 (3)让学生观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如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把它的一两个方面说出来,写下来。这类题目对学生限制不严,学生容易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或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大胆想象。 2.习作体裁多样化。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的文体的习作。如以“荷花”为题材的习作,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其种类、特点、生长过程;也可写成一般记叙文,描绘荷花的色、形、味,赞美荷花的美;可以写成观察日记,记录其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还可写成游记,甚至可以写成以物喻人的小散文,赞美“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由于文体不同,学生对习作就有了兴趣,内容富有新意。 3.表达形式多类型。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如在写作顺序上可以采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总分、先因后果、前果后因等多种形式。在语文表达上,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修辞,生动自如获至宝表情达意,说出、写出自己的“语言”。 4.引进想象习作,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而小学阶段,儿童是最富有想象的时期。为此,我们引进了想象作文。 (1) 看图习作。精心选择能吸引学生, 又能广阔想象空间的画面。 (2) 续写习作。可以让学生续说、续写课文, 也可设计一个故事开头,让学生续说、续写。 (3)补写习作。①针对语文空白处进行补说补写。②设计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补说补写故事经过;③出移幅图中首尾两幅图,让学生想象其中的几幅图,进行补说补写。 (4)假想习作。这类习作能诱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21世纪遐想”、“假如我有一对翅膀”、“我与小珊迪的对话“等。 (5)科幻作文和科普作文。如今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通过电影、电视、广播、书刊等多种媒体学到许多成人未知的科学知识,他们爱问为什幺,爱异想天开。科幻作文恰好满足了他们爱幻想的心理需要。如以《机器人洋洋来我校》为题让他们编写科幻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写这类习作的。 (6)写重话故事。组织学生从听编童话-看图编话---提供材料编童话---续说续写童话----独立编童话来提高其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5.习作过程,开放互动化。我们摒弃了单纯的“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价”的传统模式,而采用了开放互动的作文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因此深受学生喜爱。 6.习人评价激励化。在实验中,我们努力帮助学生实现由怕说怕写,不愿说写到乐说乐写,自觉地多说多写的飞跃。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 (1)分数激励。根据学生原先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评分策略。后进生的习作,永远不打不及格的分,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后进生只要有点滴进步,都要奖励分数,对于优秀学生的习作,则要求其有创新,构思,灵活的写作手法才能给予高分数。 (2)评语激励。我们把评价贯穿到构思阶段、口述阶段、书面表达阶段。在各个阶段,都要求师生共同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3)成果激励。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使学生产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能充分发挥学生习作成功的激励功能,师生共同分享成果的快乐。我们各实验班采取了以下办法:①挑选优秀习作,或进步较大的习作在班组学习园地,黑析报和学校橱窗、红领巾广播站发表。②投寄有关少儿报刊杂志社,文章发表后大力宣传、表扬。③编辑《孟河镇小学生优秀习作选》--《三原色》和把好的科普作文编入《孟河镇自然小报》。 二)、研究各年级段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根据新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来看,各年级的训练各有侧重点,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训练、系列训练,各年级段的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的培养的总体策略为: 低年级应
[1][2][3][4]下一页
着重练习写话。要求是:“对于写得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因此低年级作文教学着重研究如何以低年级教材中说话、写话(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为内容,通过“听、读”来获取知识,积累素材,对自己有兴趣的乐于自己想说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思维加工,让学生用完整的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话口述,然后把口述的内容书写出来并加以评改。 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段。要求是:“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连贯。”对这段年级的学生作文训练要注意趣味性,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因此,中年级的作文教学,着重研究如何以中年级教材中“听话、说话”与习作内容和语文实践活动为内容,通过“听读”片段范例,积累写作素材,学习片段写话,进行连句成段的方法训练,运用口头语言表达一个场面、一种景物、事件的精彩部分和自己的新奇想象等片段,然后再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润饰成一个真实、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性的书面片段,并加以评改。 高年级着重练习写篇的训练。要求是:在中年级的基础上,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应用文,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有一定条理。在新大纲的要求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的习作要有中心、有一定的条理,能审题立意,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编写作文提纲,合理安排庆略等,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使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达到或略高于大纲规定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能力。因此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以高年级教材中听话、说话与习作的内容和语文实践活动为内容,着重应研究如何通过“听、读”活动家获取说、写篇的知识、方法,训练学生审题立意,围绕中心选材,编定局准备提纲的方法,嘏局谋篇能力的训练的方法等。还要研究学生运用“听、读”所积累的材料,如何进行合理想象和创造想象,思维加工形成内部语文,再生动、流利地进行口语交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从说到写,润饰加工连段成篇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评改的策略。 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培养的总体策略,本研究课题的逻辑结构,以及总体模式,我们分第四期进行了研究。 A第Ⅰ期的研究重点与研究策略。 1.第Ⅰ期的研究重点是: 听 研究说中“听、读”能力和积累习作素材,拓展习作思路的策略。 读 第Ⅰ期的研究策略主要是: (1)培养听读能力,养成多听、多读、多想的观察习惯。 ①明确听、读等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在口述、习作之前,都要学生明确听、读等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周围众多的事物中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有的放夭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 ②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成是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观察论非一般意义的“看”,而是我们所提倡的通过“听”和“读”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的结果。在平时,首先我们要求学生亲自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想一想等等;其次,我们还教给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由远到近,或从上到下,或由整体―部分―整体等),让学生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 ③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 (2)引导学生从“听、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口述、书面习作的思路。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十分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我们课题组在实验中根据这一要求,十分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 ①首先是多读。内容包括所学的语文课本和历史、自然等课外读书。让学生在多读、熟练,从中学习一些恰当的用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写作上的技巧等。 ②其次是多听。听,包括别人讲事情,听广播电视报道的消息等。“听”这一活动既培养了讲者的说话能力,也提高了听者的听话能力,还丰富了习作素材和知识。 (3)多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素材。 集体活动和家务劳动仅靠观察和阅读资料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细节及活动中的感受掌握好,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时才能有真情实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春游东山”、“环保考察”、“敬老院的笑声”、“走进军营”、“扬起自信的风帆”等,还要求学生每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学会勤于记载,积累素材。无论是观察到的事物,阅读到的听到的,还是在做过的实验、开展过的实践活动以及亲身感受,都要求学生分类记录下来,建立一个素材库。 B第Ⅱ期到第Ⅲ期的研究重点与策略。 1. 第Ⅱ期各年级段的实验与研究重点是: 听句(低年级) 研究说段(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 读篇(高年级) 听、读促说,口语交际的能力。 我们强调,在学生习作之前,必须先进行听、读构思,展开想象,口语交际习作内容。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突破口,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要在双向互动的语文实践中进行。因此,我们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我们根据这些策略,确定了第Ⅱ期各年级段习作前口语交训练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基本程序等。(如表1) 口语交际与试用本的听、说训练不同,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通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以说促写,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2. 第Ⅲ期的研究重点是: 听句(低年级) 研究说写段(中年级)的具体内容、模式,优化学生口语交际能 读篇(高年级) 力的培养,和培养学生由“说”到“写”的语言转换能力。本阶段,我们特研究制订了由“说”“写”的18种三级语言转换模式。 具体表现为: (1) 各年级段的具体内容为各册教材中“听说”内容、作文 内容及日期生活中的情景、事物等。 (2) 各年级段研究的重点是: 同一生活题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年级段,所说的内容要 有层次、梯度性,说话能力要螺旋上升。 低、中、高年级各个子课题要研究并实施由“说”“写” 的语言转换模式、方法。我们参考了文献资料和现代作文教学研究成效,经过课题组骨干教师的共同分析、研究,找到了三级18种语言转换模式: 一级二级三级 ①听读中理解字词―DDD结合口述练造句→结合作文练写话 ②听读中理解句式―DDD结合口述用句式→结合作文练句式 ③听读中理解标点作用―-结合口述表停顿语气→结合作文练标点 ④听读中理解词群―DDD结合口述练话序→结合作文练语序 ⑤听读中理解解题―DDD结合口述说题意→结合作文练审题、拟题 ⑥听读中学分段、归纳段意―结合口述练提纲→结合作文列提纲 ⑦听读中概括主要内容―-结合口述练大意→结合作文练选材 ⑧听读中学分主次内容―-结合口述安排详略→结合作文练详略 ⑨听读中学归纳中心思想―结合口述明主旨→结合作文练立意 ⑩听读中学捕促重点段―结合口述练精采片段→结合作文练写重点段 ⑾听读中学段落结构式―结合口述谈布局→结合作文练谋篇 ⑿听读中学作者的观察方法―结合口述练观察→结合作文练观察 ⒀听读中学学词句锤炼方法―结合口述练用词准确→结合作文练词练句 ⒁听读中理解事物联系(前因与后果、环境与事物、动态与静态、事物与联想、外表与内心、顺叙与倒叙等)― 结合口述练逻辑→结合作文练逻辑 ⒂听读中学描写―DD结合口述描述→结合作文描绘 ⒃听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结合口述表情谊→结合作文练抒情 ⒄听读中学创造―结合口述练创造→结合作文练创新 ⒅听读中学变体(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结合口述用变体→结合作文练变体 其中由一级(听、读)―二级(说)一般要求为直说,可以不加任何修饰,也可加入修饰、限制。从二级(说)→三级(写),要加上适当的修饰成分,使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稍生动、稍形象,即我们按“我口说我心,我手优写我口”,以听促说,以读促说,以说促写,教师指导学生在“说”向“写”转换时分两种梯度:第一种梯度为“我手写我口”,第二种梯度为“我手优写我口”,为了“优写我口”,我们要求学生在分组口述的基础上,组内成员相互评改,口述者吸取评改精华,润饰口述内容进行书面表达。 (3) 作文课基本程序是: 听读材料思维组织,想象构思积累素材同桌互说互改当众口述,集体评改吸取精华,润饰加工,再评再改。 第Ⅳ期的研究重点是: 听句(低年级) 创建说写段(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模式,逐渐促进学生四 读篇(高年级) 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优化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 具体地讲,在第Ⅳ期主要是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即 听句(低年级) (1)研究说写段(中年级)的过程中,如何鼓励学生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nbsp; 读篇(高年级) 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优化说、写的内容。 要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要推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完整地刻画主要人物的形象,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 (2)研究在学生说、写过程中和初上完成习作草稿后,培养学生的评改习作的能力的策略。要把多向互动评价贯穿于说写全过程,从而优化说写,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3. 第Ⅱ期到第Ⅳ期采取的研究策略。 (1)在第Ⅰ期初始阶段,第Ⅱ期和第Ⅳ期结束时,由林中坤、雷浩良对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进行三次“说”、“写”能力的调查。 (2)每一期初始阶段,都由课题组组长王刚校长主持负责与副组长林中坤、雷浩良等负责人和课题组骨干人员研讨、制订各期的教学重点、模式,并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织全体成员商讨完善各期研究的重点、模式。 (3)每位课题组成员向实验班学生宣传各期研究重点,教学模式,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这些模式。 (4)每个实验班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由教师或学生组织,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每周利用晨会课和写字课的前6分钟进行“谈天说地”、“信息交流”、“复述故事”、“即兴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每学期组织课题组成员上低、中、高年级段的镇级或校级的作文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还组织其它教师进行观摩研讨、评价。 (6)组织课题组老师每月集中认真学习《课堂教学论》、《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从课题申报到成员发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等教科研理论和《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研究》等有关作文方面的文章,还组织教师观看电教作文教改录像,骨干教师林中坤、范丽萍还先后到南京参加了教科研理论知识培训和到浙江大学参加了全国著名特殊性级教师于永正、支玉恒、武琼等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创新教育观摩活动,还组织教师到奔牛实小、丹阳访仙实小、常州博小等观摩。通过学习,课题组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有了提高。 (7)聘请专家指导,改进实验教师与研究的策略。我们先后邀请了武进市教科室徐惠仁主任、教研室徐伟健主任、西夏墅实小薛辉主任和奔牛实小周吉元主任为我们的作文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实验目标、思路、方法,少走了许多弯路。 (8)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征文活动,为学生拓展写作思路,提供成果发表的机会。三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小学作文评改报》的两次“征续写”活动。镇级市级“五十年辉煌,新世纪畅想”征文、演讲比赛。国家级《走进新世纪》征文、《中小学作文教学》杂志的“全国10万校作文友谊联赛”国土资源局和团中央组织的“保护地球,爱我家园”征文活动,还把优秀习作,向少儿正规报刊投稿。 (9)每位课题组教师在教科室上交一篇与作文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由学校组织评奖,向市教委和正规报刊推荐。每期结束,课题组负责人王刚、林中坤,执笔撰写阶段性报告。 (10)及时做好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工作。如学生发表或获奖的优秀习作、统计资料,教师的作文备课本,教科研论文、案例、公开课教案等资料,我们都由教科室主任林中坤及时统一搜集、整理、归档并做好资料的提炼工作。 三)创建了“加强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这一新型作文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出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新 模式,是本课题的一个研究重点。我们借鉴国内外作文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验与研究,总结构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开放式,多向互动作文教学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1. 总体模式: 听 说写 读 2. 常见的习作训练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看图说话写话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指导观察―指导口述―组织评改―练习写话―评改完善(低年级) ②独立观察―尝试口述―互说评改―尝试写话―导评完善(中年级) (2)观察取材―引导构思―口述评改―起草评改 (3)命题习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引导审题―交流选材―指导构思―口述评议―起草修改(中、高年级) ②独立审题―自主选材―独立构思―口述评议―起草润饰(高年级) (4) 即兴准备 的课堂教学模式: 出示题目―快速构思―即兴口述―导评点拨―快速成文(高年级) (5) 情境作文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观察情境―口述情境―评议口述―试写情境―导评提高(各年级) (5)习作评改课的教学模式: 重温目标―例文评改―归纳方法―互评自改―精批评赏―再改成文(各年级) 我们所确定的各种作文课堂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生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也特别强调学生的口语交际。这些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灵活的调整,我们强调习作教学模式,但不要模式化。 四)低中高各年级段作文课课例展示(略)。 五、研究成效。 (一)通过研究,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听、读、说、写”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 1.实验班学生听、读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和民准备的素材积累丰富了。 2.请看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听、读能力后效测试成绩统计。 由表2后效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听、读能力明显提高了。 2.实验班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兴趣更浓了,说、写能力明显提高了。 无论是从99年6月组织的各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调查来看,还是从2001年5月组织的各年级学生口关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调查表(表达15~20)来看,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均无明显差异(P都大于0.05),而实验后,99年6月和2001年5月的两次调查,各个P都小于0.05,差异显着,尤其是六年级学生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差异十分显明,充分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 3.还可以从我们组织的几项活动和学生参加报刊竞赛或投稿发表情况来看,实验班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均有了明显提高。 (1)99年6月,我镇组织了“五二年辉煌,新世纪畅想”征文,演讲比赛,五、六年级共有16篇征文,从中评出篇一二、三等奖,其中,得奖率为85.7%,三到六年级有26名选手参加演讲比赛,评出5个一、二等奖,其中实验班学生有4人获奖,占66.67%;特别是我们孟河中心小学五(2)(实验班)的陈珊同学,先后在林中坤、陈斌教师的辅导员下,在武进市组织的“五十年辉煌,新世纪畅想”演讲比赛中,获得了全市总分第二的好成绩(二等奖)。2001年5月,乡镇合并后,我镇又组织了高年级学生进行《祖国统一赞》演讲比赛,共有30人参赛,其中实验班学生有24人获奖,占获奖总人数的80%,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市教委组织的征文竞赛和向市级以上报刊投稿,先后有60多篇学生装习作在市级及其以上获奖或发表。其中,王刚、林中坤、范丽萍等辅导的巢云杰、宋姣、赵晨阳、谢倩、王振盛、张虹、巢逸等同学和习作,先后在《武进日报.教育周刊》上发表,王振盛、张虹、吴海瑞等同学的习作,先后在《常州晚报》上发表。朱梦蝶、恽亚媛、巢云杰、王蕾等5名学生在辽宁省教委主办的《小学作文评改报》组织的“征续写”竞赛中优秀奖,林中坤、洪平、雷浩良、恽建娣、周珍妹5名实验教师获优秀指导奖。林中坤、何琳苏辅导一年级学生林洲怡写的《桔子》发表在小学优秀学生期刊《小学语文学习》杂志,林中坤辅导评改巢国平写的《我一点儿也不后悔》,潘真嫣写的《妈妈的爱》,雷茹洁写的《春游东山》,范丽萍辅导员评改的巢逸写的,春游东山》先后发表在《小学作文评改报》上。何琳苏辅导二年级学生朱力写的《自我介绍》,发表在,起步作文》,范丽萍辅导的3名学生在《中国教育报》、《中华少年杂志》中爱国工程联合会等15个单位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寄语二十一世纪”征文活动家中获优秀奖,范丽萍教师获优秀指导奖,林中坤辅导林东龙写的《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努力吧!》恽建娣辅导蒋莉萍写的小木匠先后发表在《中小学作文教学》杂志。另外,原珊妹、陈斌、林中坤、王刚、雷红霞、文娟、丁亚琴、范丽萍、周珍妹等辅导学生写的作文,在《中小学作文教学》杂志组织的“全国10万校作文友谊联赛”中荣获2个等奖,4全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佳作奖,这些教师都荣获了优秀指导奖。范丽萍教师辅导张虹写的作文在《21世纪小学生作文》杂志社举办的作文擂台赛中荣获了三等奖,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等组织的全国青少年《走进新世纪》读书教育活动中又荣获了三等奖。周珍妹辅导黄梨、雷肖依、王振盛、严佳一、巢丹写的作文在“我的教师”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习作大赛“和”校园颂“全中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大赛中多次获三等奖和优秀奖,她还荣获优秀指导奖。我们学校作文课题组还代表学校参加了省、国家等有关部首组织的征文竞赛,先后在《小学作文评改报》组织”全国小学生征续写“活动中,荣获了国家级优秀指导奖和团中央等组织的”五十年辉煌,新世纪畅想“读书活动”国家级组织奖。 4.再从学生近年来武进市级抽考成绩来看,无论是优秀率还是及格率,平均分,王刚、范丽萍、丁亚琴、周珍妹、洪平等教师带的实验班都明显地比非实验班好。特别是在六年级毕业考试中,由于实验班学生写作水平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实验班的成绩几乎囊括了前几名。在2000年小学毕业考试中,全镇15个毕业班中,有6个是作文课题组的实验班,其语文考试平均分数囊括了前六名。其中王刚校长执教的班组平均成绩达87.7分,范丽萍执教的班级平均成绩达87分,比非实验班最高分高5分,比非实验班最低分数高10分。实验班最低平均分比非实验班最低平均分多5分。2000年暑假,我们又编辑了孟河镇优秀学生习作―《三原色》,收录了优秀习作116篇,大部分为作文课题组实验班学生的习作,其中发表、获奖的占一半。 5.在实验班学生出涌现出一批全面发展,有很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的优秀学生,像王振盛、严佳一、宋姣、王勒先后被评为“武进市优秀学生。”林中坤辅导的王鼎、巢云杰还被中国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录取为函授学员。 (二)通过实验与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教师从事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养成了运用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上好作文课的习惯。 自从98年建立该课题以来,我们规定凡是作文课题组的实验教师都必须上作文研讨课、示范课,夺这几年,几乎每位实验教师都上了镇级或校级、课题组的作文研讨课。通过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研讨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水平,这些课,学生思维活跃,动手动脑、动口,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尤其是教师的教法灵活,在课堂中真正把课堂作为笄中心,指导学生自主口语交际,自主习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由于以科研促教研,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像在武进市教委教研室调验性听课中,陈斌、丁亚琴、洪平、范丽萍等教师的阅读课或作文课都获得了上级领导的好评,有的被定为优秀级。课题组长王刚校长,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获武进市小学青年教师语文评优课活动一等奖,平时还认真创造性地辅导青年教师上公开课,课题组副组长林中坤执教的《再见了,亲人》获武进市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二等奖。 2.使实验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一批教科研成果。经过两年半的实验与研究,初步掌握了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科研能力,撰写了一些高质量的作文教学及相关的教科研论文、案例。据统计,国家级的有6篇:张金尧、王刚、、林中坤、雷浩良合写的《作文教学听、读、说、写研究方案》,林中坤、王刚合写的,随机导读,读中悟情,练想练说》先后发表于全国第二届百种重点社科类期刊,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学》99年第6期,2001年第1期。林中坤撰写的《不管总造句指导与评析》《抓住关键词,领悟真感情》先后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杂志99年第10期和2000年第2期,范丽萍、林中坦合写的,我的作文批改。荣获全国小学语教育学会和《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百家杯”作文论文大赛二等奖。林中坤撰写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实践》在《中国教育报》与《新作文》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作文新导法”征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省级有7篇:范丽萍写的《小学作文教学的忧思与对策》获2000年江苏省教海探航”森达杯“三等奖,林中坤写的《两次写桔子的启示》、《春游东山》评改稿,《我一点儿也不后悔》评改稿,《妈妈的爱》评改向先后发表在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的《小学作文评改报》,其中林中坤写的《我一点儿也不后悔》评改稿获2000年度优秀稿件。常州市级的有7篇;即雷浩良写的《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林中坤写的《把握使用时机,发挥电教的优势媒体》、《指导方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王刚的《阅读教学中的启发创新》,范丽萍的《提高中年级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丁亚琴的精心选择读的训练形式]先后发表在《常州基础教育》。丁亚琴的《试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获常州市教海探航二等奖。武进市的有23篇次获奖,其中王刚、林中坤、雷浩良写的《加强学生听读说定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阶段性总结获武进市教充分学会优秀教科研论文一等奖。王刚的《从实际出发,适时训练字词》,林中坤写的《精心组织,分层实施》、《试淡电教媒体使用权的最佳果机》、《不管总造句指导与赏析》、洪平写的《谈作文前的说话训练》,范丽萍的《小学作文教学的忧思与对策》,丁亚琴写的《试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恽建娣的《重视情趣教学,提高作文能力》等8篇获武进市一等奖,王刚的,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兴趣》、林中坤的《抓住关键,。领悟真感情》、《随机导读,读中悟情,练想练说》、《运用投影,优化作文教学》,恽建娣的《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潘云霞的《试谈低年级说话训练》,周珍妹的《试淡三年级自然段的教学》,洪平《抓一字,学一段》,蒋志华的《品味联想感染》等9篇获武进市二等奖,洪平的《读写结合,独立作文》,《抓”古怪“一词,理解段落层次》,原珊妹的《引导学生把片断内容写具体》,雷浩良的《试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蒋志华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做法》,林中坤、周珍妹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实践》等6篇获武进市三等奖。《小学作文听读说写方案》还入编《武进教育论文集》。自课题设立以来,累计有44篇次(38篇)在市级用其以上发表或获奖。这在全市非实验小学中,是成果较多的课题组一。由于我们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也带动了其它教师的参与,像其它教师:张黎平、丁建宇、费群亚、文娟、巢小燕、朱琴芳等也积极参与作文教学改革,先后有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 三)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形成了我们孟河中心小学新的办学特色。2001年4月武进电视台到我校为我镇的作文课题组拍摄电视专题,其中王刚校长上作文课《难忘的一件事》,完整、系统地展示了我们这一课题的教学模式。《中小学作文》杂志也免费为我们作了介绍,可以说,现在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课题组实验教师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王刚、林中坤、雷浩良、范丽萍、丁亚琴、陈斌多次获武进市人民政府嘉奖,周珍妹获常州市优秀班主任、武进市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范丽萍获武进市优秀班主任、武进市语文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王刚获常州市语文青年骨干教师称号,林中坤获常州市优秀乡村教师、常州市语文青年骨干教师、武进市语文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其它课题组成员都受到过孟河镇人民政府的表前、奖励。这些教师在我镇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带动着其它教师为孟河的教育科研事业奉献青春。 六、结论与思考: 1.这一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使我们孟河中心小学的教师获益匪浅,特别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获得了较大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内在的潜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以说,这一课题,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研究课题,是完全符合当前创新教育的理念的,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我们创立的作文教学模式新一种、新型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文教学模式。 2.由于这一课题仅仅搞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离终极目标―“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还有很大的距离。学生进行初中、高中阶段后,还应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 3.这一课题在学生如何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特别是创新作文、电脑作文等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索、实验与研究。 4.这一课题的推广,特别是全镇语文教师都来搞这方面的实验与研究时,师资培训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七、鸣谢。 本课题自1998年4月,孟河中心小学张金尧校长提出课题设想之后中,由王刚校长和教科室主任、教导处雷浩良教导进行课题设计,在市教委教科室徐惠仁主任指导、关心下于99年2月在武进市教委立项,成为市级教研课题。在我们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学校领导张金尧、陈玉章、巢玉宝、俞金财、谢泉生、雷松林、丁建宇等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市教委徐惠仁主任、徐伟健主任、西夏墅实小费华平校长、薛辉主任的耐心指导,特别是广大教师的热心支持,现已结题。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附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 2.转引崔峦《谈谈小学作文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3.转引《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7,8期,王爱民《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71-72页。 4,转引《常州基础教育》2000年第3期,郭根福《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附表1~20/(因篇幅关系表格略去,如需请写信给我。本课题研究成果2001年4月获武进市教育学会优秀教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2001年12月又荣获武进市第二次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作者简介:林中坤,男,34岁,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骨干教师、武进市骨干教师,常州市优秀乡村教师、武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他具体负责武进市和常州市级作文课题。其代表作<<“听、读、说、写”作文教学方案>>(即本课题的课题设计)<<随机导读,读中悟情,练想练说>>先后发表于百种全国重点社科类期刊、全国小语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学>>1999.6.和2001.1.期.《不管…总……造句指导与评析》《抓住关键词,领悟真感情》先后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他有23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在市级及其以上发表或获奖,其中国家级8篇,省级6篇;市级一等奖4篇;他辅导小学生写的习作有20多篇在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他执教的《再见了,亲人》荣获武进市小学阅读教学研究课二等奖。2001.5.《小学青年教师》杂志封二介绍了他的小传。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教科室邮编:213139 E-mail:lzkun008@163.com0519-3533425(晚) 王刚,男,38岁,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副校长, 常州市骨干教师。10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在市级及其以上发表或获奖。 其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荣获武进市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还武进市 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文中符号请调整)
听父母的还是听自己的 篇6
我想问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问过,那就是如果父母不认可我自己找的男朋友,我是应该听父母的还是听自己的。
我跟男朋友是异地恋,认识两年多了,确立关系半年,见过三四次面。我觉得跟他很聊得来,他也是表示喜欢我,但我不是很想离开父母,希望他来,他没有反对也没有答应。我父母觉得这件事特别不靠谱,不让我跟他来往。他们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放弃本市那么多大好男青年,跑去找一个外地的。我妈明确表示不能接受我去他的城市,就算他来,他们也觉得问题很多,一方面认为他不会答应,别一方面认为即使答应了也心里有怨气,以后不好侍候。
其实我觉得父母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今年已经26岁了,也不是那么容易碰到一个自己觉得合适的人,终于碰到了,还是想努力在一起。可是正因为26岁老大不小,不能再浪费时间,又很担心异地恋蹉跎几年之后,还是不能在一起,所以特别纠结。
专家回复:
从理论而言,当一个独立的生命成年之后,在法律意义上成为一个能够为自身行为负责的个体,自己的事情当然应该自己决定。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个问题却一次又一次地困扰我们,为什么?因为我们执着的并不是听谁的,而是执着于正确的选择与不能失败的生活。
谁不想过随心所欲的生活呢?尊重自己的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然而自由永远要付出代价。你选择了,就要承担选择的结果,一旦失败,就要面对你父母的“哀你不幸,怒你不争”。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用他们有限却又庞大的人生经验,希望为我们选择一条不出错的路。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惧怕变化的,他们因为对子女怀有过于深厚的爱意,而不能够接受他们的人生有丝毫的闪失,他们希望你的人生是一条直尺,不差分毫地通往终点,这样的执念会阻碍他们的视野。
2015年6月,梁朝伟贡献了一篇好影评,名作《听见流星的声音》。文中,他回忆了30年前,他的工作是卖家用电器,生活无风无浪,对未来的唯一设想是升职到销售经理。一派和谐中跳出了周星驰,每天为他洗脑,劝他放弃工作一起去考艺员训练班。
“我很感谢那位老友,但我妈当时很生气,因為她觉得这个叫周星驰的家伙害他儿子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去上什么前途未卜的培训班,我至今都记得她当时对我说的那句话:‘衰仔!我一块钱都不会给你!’”
时至今日,梁朝伟说,如果不做演员,他想不出自己还可以做什么。
这是一个违背父母意愿,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式的励志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才能坚持,选择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真的不枉此生……然而,假如梁朝伟没有成为梁影帝,而是一直在横店做跑龙套的路人甲,薪水不如电器销售经理高,你会不会说,其实热爱也没有什么用?
大部分人在执行自己的选择时会更加慎重,一是因为热爱、心甘情愿,更重要的是没有退路,你没办法把自己人生的失败归罪于任何人,跺着脚撒娇说,都怪你。你只能向着好的方向努力,认真、理智、坚强,如果最终如你父母所愿,你们果然不能在一起,那也是你自己走出来的路,自己找到的答案,你的心甘情愿比什么都重要。
听别人的课 更要“听”自己的课 篇7
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也听了同事上的一堂科组公开课,都经过了听课、评课环节,两堂课虽然内容不同,做法不同,但是给上课的我和听课的我留下深刻的思考。
我执教的这节课经历了试讲和正讲两个阶段,试讲时我对课进行了全程录像,接着我认真地观看录像的全程,在“听”自己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包括在备课阶段及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习惯和做法。经过深刻反思、调整教学方案后正式上课,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做法对本堂公开课起到了作用,让我尝到了甜头,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感觉收效颇丰,虽说自己已是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头,但我仍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教学亦不例外。
另一堂课也是一位中年老师执教的,课题是高三复习课《动能定理》。老师上课的基本思路是先复习功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比较两种方法求功的优缺点,然后列举典型例子落实教学目标,一堂课顺利完成。到了评课环节,备课组的老师充分肯定本课的成功之处,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气氛看起来很和谐。可是我提出了几个不同的看法,首先是上课本身,老师在复习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时出现了科学性错误。更重要的问题是,在讲解例题和进行变式训练时,老师只是通过板书和口述把题目的条件和情景表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训练,评课的老师认为这是一堂环环相扣、生动流畅的课,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学生手头上没有题目,老师只是把自己“心中”的题目通过口述或简略板书加以呈现,而省略了留给学生审题和立意的重要环节,忽视了学生审题和立意能力的培养,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被动地学习。作为高三的复习课,教学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另外,老师评课时因为种种原因往往会“报喜不报忧”,更谈不上提意见或是形成争议明辨的效果。
二、“听”自己的课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教师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甚至有的老师任教一二十年都没有看过自己上课的样子,有的也只是为了完成录像课的评比而录像,可惜的是,很少观看自己课堂教学的过程,缺乏反思和研究的意识,这的确是对教师成长资源的忽视。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大部分青年教师在经过8至10年的拼搏、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基本巩固,特别是已经获得中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后,往往会感觉倦怠、上进乏力,感觉困惑和茫然,年复一年,以致个人的教学水平长期停留在某个层次上,甚至慢慢衰退,进入退缩生涯阶段。针对教师发展的阶段特点和现状,青年教师如何更好地熟悉业务,中年教师如何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突破发展的高原期,这是事关教师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入职到现在,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也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经历过迅速成长的快乐,也经历过失败打击的彷徨。为了让自己的教育生涯更加丰富多彩,我尝试过很多的方法和措施,例如近年来通过“听”自己的课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琢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不断进行改进和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实践表明,“听”自己的课、认真反思自己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观看自己教学的整个过程,能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反思教学的每个细节,了解自己的教态和表达,了解自己对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情景,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三、怎样“听”自己的课
面对自己的课,要“听”什么、怎么“听”以及怎样优化和改进?
1.“听”自己的课,优化教学语言
“听”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精炼。口头语言是否精炼流畅,有无废话和口头禅,然后有意识地训练和改进。教师的语言不能罗嗦,特别是不要简单机械性地重复。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不说字字珠玑,至少也要句句有用,惜言如金。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语言精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语言上,还要注意语气与语调,不一定要追求流利,但不要平淡。试想,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播新闻的语气与语调来给学生上课,效果会怎样呢?——那可能是典型的“照本宣科”,时间长了定会令人昏昏入睡,不得精要。所以讲课过程中要有适当的停顿,语调要有高有低,抑扬顿挫,该急的地方要急,该缓的地方要缓,不重要的一带而过,避免啰嗦重复。
“听”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准确。教学语言应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而以词害意,甚至违背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如生活中我们说把电视机打开、把风扇打开、把灯打开等,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说把电路的开关打开,学生可能就不能准确把握意思了,“打开” 到底是断开还是闭合呢?在电学电路实验中应该用“闭合开关”“断开开关”来表述。
2.“听”自己的课,优化肢体语言
“听”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自然、大方。通过“听”自己的课,观看自己站在讲台上的形象,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在眼前,印象更加深刻。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课,该老师讲课时总喜欢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加上头不停地晃来晃去,学生私底下称他为“晃晃老师”,甚至还专门数他一节课晃了多少次头。还有个老师每次板书,写完一个字就习惯性地用粉笔在黑板上“咚” 地用力点一下。只要他在黑板上写字,就不停地有咚咚咚的声音。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视频,可以给自己的行为 “挑刺”,哪些行为会影响学生学习,要及时改正或进行优化。再比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如何请,肢体表现就很有艺术讲究,包括手势动作是否规范、语言表达是否热情、脸部表情是否丰富等等,这些行为传递出对学生尊重和信任的信息,对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
3.“听”自己的课,培养教学机智
“听”自己课是否具有相应的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例如物理实验不成功、现象不明显等,此时如果教师能优化自己的思维,应用自己习得的教学机智,则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一堂高中物理(选修3-1)——《探究安培力》的公开课中,任课教师演示通电方形线圈在马蹄形磁场中的安培力,正当老师用导线连接固定在支架上的接线柱时,连着线圈的电焊接点意外断裂,原本悬挂好的线圈突然掉下来,学生一阵哗然。只见老师原来从容的面容立刻绷紧:线圈不能用了!怎么办?到办公室去找备用的线圈,还是想办法就地解决?迟疑了片刻,老师立即选择了后者。他向学生询问并接过学生递过来的剪刀,索性将线圈拆解一圈下来,将导线用剪刀刮了一阵,接着又将线圈悬挂妥当,将线连接好并接通电源,只见线圈“蹦”了起来,成功了!学生们发出一阵掌声。老师不失时机地介绍了线圈的漆包线原理,同时解决了之前的难题:线圈的绕向(帮助学生判断电流的方向)。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很完美,教师灵活利用课堂上的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调整,既体现了教师良好的课程意识,又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通过“听”自己的课,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随机生成的资源。课堂上生成的,哪怕是失误(败)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资源,把这种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及情感相互交融,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能灵活处理,教学效果则能锦上添花。
通过“听”自己的课,教师能直接看到自己是怎样开展教学的,然后对自己的课进行及时反思,不断优化自己教学的语言、动作和思维等行为,如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可逐步得到优化,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杨仙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