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论文(精选3篇)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论文 篇1
广义的逃课概念有 “显性逃课”和 “隐性逃课”之分。“显性逃课”是指学生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未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上课的旷课行为。国内各高校对于 “显性逃课”的防范及处理手段较多,所以该现象逐渐减少,属个别学生的个别行为。但目前普遍出现的 “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隐性逃课”是指上课时学生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心理旷课行为。学生虽然到课,但是并没有听教师授课,而是睡觉、聊天、看小说或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智能手机普及之后,隐性逃课更为普遍,学生通过手机上网、玩游戏,听歌、看电影等,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悖于高校的教育理念,影响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
1 高校隐性逃课现状调查
针对高校本科生隐性逃课现状,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450 份,有效回收问卷440 份。通过调查,隐性逃课的现状堪忧。
1. 1 隐性逃课的频率分布
在调查中,学生对 “是否存在隐性逃课情况” 一项,有95. 43% 的被访学生表示曾有过不同程度的隐性逃课。经常存在这种现象的学生占比接近24% ,而存在一般隐性逃课情况的将近47% ,由此可见,隐性逃课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课堂表现。在不同年级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隐性逃课比例在不同年级中表现不同,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隐性逃课比例相对接近,隐性逃课比例接近43% ,大学四年级比例最高,为75. 13% ,大学二年级的隐性逃课比例接近65% 。
1. 2 隐性逃课的方式调查
在调查中,隐性逃课的方式多样化,以玩手机最多,占比达81. 34%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隐性逃课更加容易,用手机看视频、打游戏、浏览网页和即时聊天成为隐性逃课中最为常见的内容。除此以外,有些学生会在课堂中学习其他科目内容,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睡觉、发呆、聊天,占比不足10% 。
1. 3 隐性逃课的课程分布
问卷中将选修课、必修课; 公共课、专业课; 考试课、考查课; 理论课、实践课分为四组进行调查,很明显,从隐性逃课比率来看,选修课要高于必修课; 公共课高于专业课; 考查课高于考试课; 理论课高于实践课。
1. 4 隐性逃课的原因调查
问卷中询问隐性逃课的原因,35% 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另外31. 34% 的学生认为是课程不够吸引人,而教师的原因占比22. 86% ,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产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而考试方式和学校管理制度也构成了隐性逃课的原因但是影响较小。
1. 5 隐性逃课的合理性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隐性逃课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有很大关系,认为隐性逃课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应该改正这一现象。但仍有接近20% 的学生认为隐性逃课存在合理性,学生应该对于课程的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对于学校标准课程的设置,学生应该能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
2 隐性逃课的成因
高校普遍存在的隐性逃课,主要来自学生自身、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这个方面的原因。
2. 1 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高
在调查中,学生产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中,对学习缺少目标和动力是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在校生都是 “90 后”,在多年的学习习惯中,家庭和学校的督促成为主要动力,而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感不强。在高考后,大多数学生感到如释重负,加之大学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让很多学生来到大学后无所适从,与显性逃课相比,坐到课堂就减少了一定的负罪感,认为到课就履行了学生的职责。而一旦他们意识到浪费了时间而又深深内疚,隐性逃课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2. 2 教师课堂管理宽松,教学水平差异较大
调查表明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隐性逃课存在差异。对于课堂管理较松和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隐性逃课普遍存在。在近十余年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普遍为大班授课,对于百余人的课堂,课堂管理难度较大,且容易打断正常的教学节奏,由于隐性逃课的方式隐匿性强而且不影响教学秩序,所以大部分教师对于隐性逃课采取放任的态度,导致隐性逃课风气蔓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造成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不喜欢某些教师的授课也称为隐性逃课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晋级以科研成果为主,教学效果评价成为不痛不痒的考核内容,某些教师不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导致授课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沉闷,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发生隐性逃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2. 3 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课程管理和考试管理中,对在校生的课程考核主要以理论笔试为主,“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思想在学生中很常见。对于大多数课程,上课时不听讲,期末突击复习也可以拿到及格成绩。学生通过考试课程或修满规定学分,都可以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在这样的成绩考核机制下,无法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不能够客观评价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 4 社会环境对在校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高校学生群体对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适应,突出表现为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在较为严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内容,经常会陷入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误区,认为现有的课程学了无用,考证热和考研热成为了一种突出的表现形式。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隐性逃课是为了获取其他方面的知识,这也为他们提供了隐性逃课合理性的理由。
3 纠正隐性逃课的对策建议
3. 1 从学生角度解决内因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对未来人生的发展定位缺乏明确目标是产生隐性逃课的内在动因。所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教育是克服隐性逃课现象的积极应对策略。另外,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大学教育应挖掘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认同和热爱,从根源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识课和选修课对于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人,不能简单的将知识分为“有用”和 “无用”,要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现在很多大学生功利性较强,带着功利心对待书本和课堂,大学生应该认识到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一样,是对建立正确知识架构的危害,应确定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真才实学,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应对挑战。
3. 2 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能动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的引导者,对于纠正隐性逃课的不良现象有不容推卸的责任。教师应重视课堂管理,利用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布置课堂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要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填鸭式和枯燥的讲授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现有的教学要求。高校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通过学生的评教,督导听课和同行评教机制,督促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用生动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隐性逃课的不良习惯。
3. 3 学校应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隐性逃课现象与现有的大班授课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在满足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尽量将大班授课调整为小班授课。对于教师的课堂管理和授课效果来说,小班授课更具优势。在小班授课下,教师方便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提升教学效果。而在考试制度中,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命题空间,根据不同性质的学科采取不同的命题方式,让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考核方式成为学生改变 “临时抱佛脚”现象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大学生隐性逃课动因探究[J].价值工程,2011(28).
[2]曾红,黎光明,温海英,等.大学生隐性逃课与人格特征及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7).
从隐性逃课解读中职分层教学 篇2
关键词:隐性逃课,分层,中职分层教学
0 引言
中职教育不同于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从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体制上而言,可以说是对义务教育的补充和扩展,到高等教育的过渡和适应,但这也决定了中职教育的尴尬地位,直接造成中职课堂问题多多。这些课堂问题在中职学校都已司空见惯,他们虽没大张旗鼓地旷课,但其实质无异于直接性地旷课,我们把它称之为隐性逃课。要消除中职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让中职教育发挥实效,中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中职教育中的分层教学
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是实现中职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分层教学的着眼点归结为:(1)分层对象的知识能力结构。(2)如何实施分层。(3)分层对象的有效提高。把这些串联起来,分层教学就是分层实施者根据分层对象现有知识能力结构和前瞻倾向,科学有效地把他们分成不同小组,注重共性又强调个性,各小组在分层实施者恰当的分层策略和彼此协作中得到长足的进步与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模式多样,广泛收集,归纳如下:
(1)初始分层教学模式,即班内分层。在初始班级中,摸清学生的基础,了解他们的差异,拟定他们的层次目标,实施个性化的层次教学和辅导。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阶段性的培养记录、目标考核、发展评价;在考核评价中又注重考核标准的分层,细心分类考核,不以一把尺子来衡量;注重发展性的班评、互评。
(2)流动分层教学模式,即班际分层。在学校日常检测,班内分层摸底的基础上,以学情为前提,以兴趣为向导,组成新的学习团队,不单纯地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取而代之的是流动的、大范围的走班学习交流,即班际分层。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基础到对应的新团队学习,教师则相应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降低同一基础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优生的学习广度、深度,使他们能较容易地达成学习目标,培养起学习兴趣。
(3)自主分层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尊重,对学生艰辛付出的充分肯定,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无限激励,从而达到最好的分层效果。即在学生选择好分层层次的基础上,依据后续努力、学习现状,在学期末进行层次调整,调整时充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重新解读努力后的自己,再一次给自己定位,配合“分层测试卡”,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完善自己的学习体验,以便学生日后更有创造力的学习。
(4)辅助分层教学模式。即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分层学习,必须借助网络、多媒体、社会模块等平台优化学生的分层、分层学习,设计出更适合每类学生的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分层资料等素材,促使学生顺利完成阶段性学习,并顺利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
(5)互动分层教学模式。分层实施者在进行基本分层的操作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意识、参与合作意识、共同奋斗意识、互相欣赏意识、团队意识,充分调动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互动,形成学习合力,共同参与,共同进步。这种分层模式不仅强调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而且利用了每名成员合作协调发展的集体隐性力量,是值得探究的分层模式。
(6)定向分层教学模式。也就是依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通过学校日常检测,班内摸底调查,细致认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就业升学选择,充分尊重他们选择的同时,也客观呈现他们自身的学习现状,助其定位。在此基础上,划分升学班与就业班两个层次,两个班主要文化课教材、进度相同,只是教学目标、只是难度有差别,升学班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就业班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当阶段性的水平测试合格后,学生们依据现阶段能力特征参与第二次选择,使他们拥有重新选择和坚定选择的机会。同时升学班更加强调应试技能培养,就业班则更加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2 实施中职分层教学的原则
那如何有效的实施中职分层教学?必须遵循几个原则:(1)理论辅助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技能得不到提高,这时候再用理论去指导,就会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搭建分层教学的平台。整合现有校本资源,在同一专业当中以试读的方式,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学生技能的测评,再实行淘汰制分班教学。(3)尊重学生的兴趣进行分层。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学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4)必修课与选修课紧密结合进行分层。明确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的真正目的,即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和扩展。以本校情况而言,2007级每班学生接近70人,教学量大,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学课堂却是有限的,开设选修课,学生就可以将必修课上的问题拿到选修课上去解决,这样的分层起到的就是知识、技能的弥补和扩充功效。也就是在以学生兴趣为前提,自主选择专业之后,再根据学生基础进行目标教学。
3 分层教育实践
通过分层教学发挥每位学生潜能、特长、创新能力的递进增长功效绝对必要。以车工为例,可以尝试进行如下方面的分层教学:(1)在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第一轮实习的综合情况分析,再综合学生基础知识、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和方法、积极性和主动性、技能的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分别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将学生分成A、B、C三层。当学生变化较大时,可通过综合评估后改变其原有的“分层界限”,以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更加优化车工实训指导工作。(2)将传统教学目标修订为弹性目标。学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是衡量这些目标达成与否的标志,大体上可以分成这样三层,即基础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层次的目标开始学习。最终要达到的成效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可望可及,层层推进”。在数控实习中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为基础性目标;数控车床维护,加工方法小改革、操作熟练,能理论结合实际为提高性目标;进行工艺改革,能够设计、制定技术文件,能够扩大数控车床使用范围等为发展性目标。(3)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全面详细了解学生情况,而不是纯粹的、传统课堂式的讲解、讲授和示范。实训指导教师必须给予不同学习个体以不同的个别化指导。(4)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把评价作为手段,以促进教学为目的,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完全凭制作件得分来进行评价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再与以前进行纵向比较,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强化激励机制。
4 结论
当然,一切举措都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为出发点,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传统教学已经暴露出中职教育的诸多矛盾,从隐性逃课现象可见一斑,中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时新宇.浅谈分层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论文 篇3
关键词:医学生,“隐性逃课”,教学评估
1“隐性逃课”含义及其特点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上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1]思维却没有在课堂上,而是在做着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隐性逃课”最明显的特点是普遍性,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曾出现过此现象。[2]另一特点是隐蔽性,“隐性逃课”相对于“显性逃课”难以被发现。这种现象对于医学生来说后果是不容小觑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担负着守护人类健康的责任,应引起高度重视。
2“隐性逃课”现象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川北医学院2011级—2014级四个年级的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0份,其中每个年级分发300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86份,回收率为90.5%。
2.1 受查对象的课堂参与度(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2.2 受查对象对“隐性逃课”的看法
2.3 受查对象“隐性逃课”原因
3“隐性逃课”原因
“隐性逃课”原因应由学习的客观环境和学生主观认知两个方面组成。
3.1 客观因素
教师方面———教学方式刻板内容陈旧。从问卷回收情况可见,受查对象“隐性逃课”最主要的原因有70.57%是教师授课方式无法激起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对“隐性逃课”的学生有76.18%采取只要不影响上课,彼此相安无事的态度。医学学习内容繁杂,教学任务繁重,信息量大,上课进度快,教师与同学缺乏交流,同学接受起来较困难。还有医学院校的授课教师大多是其附属院校的医生,缺乏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学校方面———近几年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学校原有资源不能满足现有学校的规模。教学评估制度不够完善,通过“点名”情况只能减少“显性逃课”的发生,而对“隐性逃课”没有效果。通过考试成绩进行考核,使同学形成划重点和考前突击学习而平时不重视积累的风气,促成了“隐性逃课”现象的形成。
3.2 主观因素
学生方面———从高中升入大学之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和父母老师的约束,出现“隐性逃课”的现象。所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工作联系不紧密,看不清方向。
4 针对“隐性逃课”的建议
学校通过考试对教师以及同学进行教学评估。此种模式存在着很大弊端,所以本文将从教师、学校、学生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4.1 教师方面
4.1.1 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注意教学技巧,配合临床病案,带动思考,激发探索精神。
4.1.2 转变教学模式
适当转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选取一些特征性的内容让同学上讲台去讲课,调动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2 学校方面
4.2.1 改革教学评估制度
教学评估应该不仅是通过考试成绩,还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让同学认识到大学不是考试成绩够高、修满学分就行,它还需要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环境里学到真本事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4.2.2 举办教师专业化培训
教师对学生有着最重要的影响,教师素质至关重要。举办教师专业化培训,给同学提供更好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生活上的指导。
4.2.3 开展临床见习
多给同学临床见习的机会,“实践出真知”,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目前知识的欠缺。
4.3 学生方面
4.3.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端正态度,明确目标。课前多做预习,课后多做复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4.3.2 参加临床见习
多参加临床见习,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例相结合,掌握好医学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5 结语
“隐性逃课”现象正在大学校园里风行,这会使医学生浪费了大好时光而一无所获;医学院校教学质量下降,导致整个社会医疗水平下降。应该对“隐性逃课”引起足够重视,从现象的本质认清问题、改变现状。
参考文献
[1]盂亚茹.高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大学生ICT素养和影响因素[J].外语电化教学,2009(6):30-34.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对策09-07
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问卷05-31
大学生逃课自我检讨书06-05
大学生逃课的检讨书07-11
大学生迟到逃课现象调查报告07-23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调研报告10-02
“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09-09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06-14
大学生就业行为06-20
大学生创新行为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