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律(共8篇)
道德自律 篇1
当前我国广告自律的发展与完善研究
摘要:一般而言,广告行业的自律有广告行业自律组织和广告行业规范两个方面组成,随着世界各国广告行业自律组织和广告行业规范的相继成立和制定出来,广告行业的自律已经作为一种广告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制度,逐渐普及开来,根据目前我国广告业的发展时间较短的情况,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广告自律完善发展研究
一广告行业自律的概述
在广告业发展初期,由于广告形式比较单一,广告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有限,所以当时并不存在广告行业自律。在广告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于其自身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对广告进行管理的需要,广告行业自律才得以产生。
所谓广告行业自律是指由广告业者成立行业组织,制定行业章程和行业规则,并依次为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自我限制、自我协调、自我管理,是广告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职业规则和社会公德的要求。一般而言,广告行业自律由广告行业自律组织和广告行业自律规则等各方面组成。随着世界各国广告行业自律组织和行业自律规则相继成立和制定出来,广告行业自律已经作为一种广告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制度,逐渐普及开来。
二广告行业自律的显著特点
1、自发性。广告行业自律的自发性表现在:广告行业组织不是政府的行政命令和强制行为的结果,而是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自发成立的;
广告行业组织用以进行自我管理的依据广告行业自律规则,都是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行业组织共同商议、自行制定并自觉遵守的,体现出广告行业的共同愿望。这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并不带有强制性。
2、灵活性。广告行业自律的灵活性,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行业自律组织在制定广告行业自律章程、公约和会员守则等自律规则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只要参与制定该自律规则的各方同意,可以随时制定自律规则,而且还可以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和现实需要,随时对自律规则进行修改和补充。
3、道德约束性。这是就广告行业自律的运作方式而言的。广告行业自律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来自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自身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在修养与信念,即他们不仅主动提出了广告行业自律规则,而且还要自觉遵守。另一方面则来自一些具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规范作用的广告自律章程、公约、会员守则等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的规范与约束。它主要借助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力量和社会舆论、广告行业同仁舆论的力量来发挥其规范与约束作用。即使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有违反广告自律规则的行为,也只在广告行业内部,通过舆论谴责和批评教育等方式,对其行为加以规范与约束。
三当前我国广告行业自律现状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广告行业强调认真做到真实,美观经济、实用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1959年召开的广告会议规定了广告业的方针:必须把商品宣传和政治宣传结合起来,做到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性、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和民族风格,掀起了搞好商业广告工作的热潮,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广告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山中全会以后,事业随着广告业的恢复和发展,广告行业组织相继成立,对推动广告业的发展及加强广告行业的自身管理起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中国广告协会制订了《广告行业自律规则》和《广告行业岗位职务规范》全国性的自律准则和行业规范对建立良好的广告经营秩序,提高广告业道德水平和整体服务水平,地址不正当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广告协会进一步加大行业自律力度,把2001定为中国广告信誉年,并通过与国家工商局合作,以整治虚假广告为主要内容,以行业自律为主要手段和方式,定期对虚假广告予以曝光,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我国广告行业自律的发展。
当前我国广告行业自律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还很不成熟,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谋取暴利的行为还是有发生,如何在市场经济的规律的基础上更好的规范行业行为进一步的探寻之中,总之,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滋长了许多的投机的行为,以上这种缺陷反映到我国电脑广告行业自律领域中就使我国目前广告业自律呈现以下的缺点和不足广告行业自律组织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一方面,广告行业的成员是大多数各个广告企业,企业为了赚取经济利益往往会忽视其在组织中的作用,将广告自律的是抛在脑后,其次,工商部门承担了较多的职务,在针对广告行业违规的行为则是后反应,即就是主动出击治理的行为几乎很难看见,这样的自律很难再一定程度上谈得上有其约束力和权威性,最后,广告从业人员本身就充当着运动员和裁判员一体的角色,强制性的执行规范带来的是广告主业务活动的损失,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会影响到广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效益上来,因此这就为广告的不规范运作带来了便利。
2自律规则太少,不健全,已有的规则太抽象,可擦作性不强
和加拿大、日本等广告业自律比起来,中国的自律规则太少,目前我国广告协会制定的广告业自律规范尚属原则性的软约束,在具体的执行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抽象的规则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容易会是广告人员遇到麻烦,从而导致很多擦边球、钻空子的现象出现
3广告活动中各行为主体行业自律意识淡薄
中国人不注重契约的文化心理在广告行业自律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广告界个从业人员自律意识的淡薄,行业自律虽然在一定程度、范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归根结底主要是依靠参与人员自身的意识,广告投诉量不断被的上升,一方面
反映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反面看出广告业自律意识淡薄的现状
除此之外,有偿新闻等屡见不鲜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人们对这样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这严重的影响了广大消费者对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参与人员的信任,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广告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危机,在和国际性的广告公司、广告市场接轨乃至竞争和挑战,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自律意识成为关键之举。
四我国广告行业自律完善的思考
目前,我国已有多层次的广告行业组织,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广告协会,实践证明,行业自律组织是维护正常广告经营秩序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但是从当前我国广告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完善我国广告行业自律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行业自律组织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内另方面着手,重建行业自律组织在思维模式上要淡化自律组织现有的行政色彩,突出中介特色,强化管理职能,自律组织过度的行政色彩不仅仅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要求,而且制约了广告协会独特的作用和优势的发挥,影响其自身权威和约束力的树立,突出中介特色,强化管理职能就是要求自律组织从传统计划体制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代之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自律组织的构成可以借鉴英国和澳大利亚自律组织的做法,英国和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自律组织就是广告标准局,其重要的职务人员是独立于广告界的,半数以上的人员都是来自于无关广告利益的其他人士,这样的做法就使广告标准局相对独立于广告界,以保证仲裁的公平、有利于组织权威的树立。自律组织的工作方式可借鉴美国NAD和英国广告标准局的做法,英国广告标准局在日常监督中对有问题的或者被指控的广告并不是查处一次就完事,而是坚持对产品广告进行连续性的监督,有关广告儿童的广告更是加倍的关注,相反的是我国广告协会的做法习惯是突击检查,是一种简单的方式,问题难免会死灰复燃。美国NAD颗借鉴之处,一是明确规定处理事务的时间限制,并严格执行,在较短的时间内规定处理事务的快速性、准确性。提高自律组织的工作效率,二是借助强有力的政府行政管理做后盾来维护自律工作组织的有效性,以此来树立组织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4针对目前中国广告业自律规则太少,已有的规则可操作性不强的现状,中国广告协会和各地广告协会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市场需要、行业发展为出发点,针对当前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健全自律规则,完善细化现有的市场自律规则,各项规定一定要补充具体的细则,要有详细的操作说明,这样的自律规则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管理依据的作用。最后,针对广活动中各行为主体自律意识淡薄的不足,可借鉴加拿大广告基金会的做法,注重对广告业自律的宣传,如开展广告法规和自律规则的学习和研讨,交流经验,办培训班,办刊物,以增强整个行业的自律意识,结合中国特有的广告业自律意识现状,我们可进行有关法律的宣传,要注意扭转国内广告业自律意识目前普遍存在的误区,既强调自律意识并不是对各行为主体自身利益的损伤,而在于精华广告业竞争的大环境以谋求大家共同的长远利益,寻求“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金海.广告经营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 苗洁.现代广告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赵洁.广告经营管理术.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忠诚.广告经营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 丁俊杰.现代广告通论.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6]周茂君:《广告道德自律:路在何方》,《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10
[7]黄昌年:《试论广告的道德管理》,《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3
[8]陈力丹:《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现代传播》,2007.1
道德自律 篇2
节能减排呼唤道德自律
首先, 节能减排的生态道德性需要道德自律。节能减排直接对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自然是没有思维活动的存在物, 当人类对它采取了不道德的行为或者自以为是的随意性行为时, 它不会像其他动物那样, 立即发泄、表现不满甚至仇恨的情绪, 因此人们会觉得怎样对待自然都无所谓, 更感觉不到这种行为的不道德。其实, 人与自然是完美、和谐的整体, 缺少任何一种生命都将打破原有的良性循环而失去平衡, 进而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近几年出现的极端天气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 保持生态平衡作为生态道德需要人类自身的道德自律。
其次, 节能减排的自为性、公益性需要道德自律。节能减排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更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节能减排不仅仅是科学性的要求, 它也是价值性要求, 更是道德性要求。因为节能减排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为了每个人的利益, 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与体现, 带有普惠性、公益性、社会性、人性, 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的角度都带有自为性, 这些特点决定了节能减排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有价值的、是需要的, 都应该是自觉自愿的, 因此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与自觉行动。道德自律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它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每个人的利益, 它的动力来自于自为性, 当人们普遍认识到节能减排的自为性以后, 就会把它和合理性、有益性、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就会自觉、自愿地坚持节能减排。因而, 道德自律适合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需要道德自律。
第三, 节能减排的长远利益性需要道德自律。对于企业而言, 节能减排增加了企业近期成本, 减少了企业的近期利益, 但是有利于人类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 使人类有了持久的生存空间。如果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不实施节能减排, 人类的生存问题岌岌可危, 更别说眼前利益了。因此, 只有保护好长远利益才可能有永久的眼前利益。而这个问题用他律是无法解决的。道德自律是针对道德他律而言的, 当他律无法奏效时, 我们应该考虑自律。无论使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要求企业节能减排, 都是强加的他律, 是外在的制约与监督。他律对于企业主体行为虽然有一定作用, 但主体一旦为了自身眼前的利益不愿意遵从他律的制约与约束, 不能转化成自律, 不但起不到约束的作用, 反而使资源浪费与过度排放的行为变本加厉。只有当节能减排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与道德评价即道德自律, 才能最终有效地甚至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因而, 要从根本上杜绝人们的不端行为, 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还是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自律。
第四, 节能减排的自我利益性需要道德自律。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 每个公民都有责任, 对于个人而言, 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存在要不要节能的问题, 而一旦节能就意味着省自己的钱, 所以节能减排具有明显的自我利益性。对于公民的日常行为而言, 节能减排既不能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也不能用妨碍他人利益的说法阻止他, 因此, 只有依靠道德自律。依靠道德自律对随心所欲的行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第五, 节能减排的持续性、长久性需要道德自律。节能减排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 需要人们持续坚持。外在的行政干预、法律制裁等他律具有时段性, 暂时性。而道德自律具有永久性、长期性、持续性, 一旦人们树立了节能减排的自觉意识, 并纳入自己道德规范体系中, 成为一种道德底线或者成为道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就会时时刻刻以节能减排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的人越多, 节能减排越具有可持续性, 节能减排的目标越容易实现。
节能减排中道德自律实现的途径
道德自律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道德自觉约束。道德自律是社会环境、社会教育、社会关系与个人道德意识、道德习惯等相互作用的产物, 道德自律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因此, 要使节能减排成为道德自律,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 要把节能减排纳入到道德规范之中。没有道德规范的他律性, 也就谈不上道德规范的自律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自律, 必须先立律, 必须有律可循。节能减排的行为结果是还我们一个美好的生活、干净的环境, 因此遵循节能减排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 反之, 就是缺德。如果不纳入到道德规范中, 人们就不会把浪费、随意排放、污染看成缺德行为, 良心也不会受到谴责, 更不会自律, 显然节能减排需要纳入道德规范中。为此, 我们不仅强调生态道德的重要性, 还必须把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理念纳入到个人品德之中, 成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社会道德准则之一, 与个人品德的诚实、诚信、谦虚、善良等一样成为全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与道德理念。
其次, 把节能减排的社会价值观、生态环保世界观渗透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中去。道德自律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到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 真正形成环保的世界观、节约的人生观与节能减排的社会价值观, 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才能最终落实在生产、生活中, 自觉做到节能减排, 并对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行为监督与约束。
第三, 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家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企业家的道德品质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而当下企业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坚持节能减排。如果一个企业家放弃自身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去考虑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 主动花高昂的代价实施节能减排, 那么他绝对不会见利忘义、不会急功近利、不是贪婪之徒, 我们也就不会担心他的产品质量问题、生产安全问题、商品信誉问题等等。这样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能永久占有国内市场, 同样能打开并永久占有国际市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要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支持, 要赢得长久的发展, 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家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第四, 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加大网络、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的宣传力度, 使人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危害性和树立生态保护意识的紧迫性,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提高整个民族的生态意识, 才能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 应对环境危机, 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五, 强化节能减排的道德实践教育。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 而实际上道德实践教育的效果要好于单纯的道德理论教育。人们通过节能减排的实践更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行为与生存环境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 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及时发现在节能减排中的不足, 并纠正不足与失误, 使自己的环保意识与环保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第六, 加大节能减排方面科技创新与科技应用的奖惩力度。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奖惩力度, 可以促进与强化道德自律。把已经主动进行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的企业与个人列入到大力奖励的范围, 既让他们感受到节能减排行为的无上光荣, 又给社会树立了节能减排的典范与旗帜, 也树立了节能减排的道德榜样;对拒不进行节能减排的企业与个人狠狠惩罚, 让他遭受重大损失, 并进行舆论批评, 成为反面典型, 久而久之, 这些人就不会再坚持这种得不偿失的行为了。
节能减排需要道德自律与他律共同发挥作用
节能减排需要道德自律, 并不是否定或排斥他律的作用;相反, 节能减排目标的如期实现, 需要他律与自律共同发挥作用。自律与他律都很重要, 任何重自律轻他律或者重他律轻自律的做法都是片面的。自律与他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 节能减排自律离不开他律。因为自律是后天形成的, 更不存在环保领域的自律, 自律的程度也有高有低, 没有他律作为标准, 自律很难实现。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从内心深处的认同与信仰, 是自己给自己的立法, 自己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因此, 道德自律, 其实是外在的他律内化的结果, 主体通过自律达到了自律与他律的完美统一。就人的本质而言, 每个人都是生而逐利的, 没有他律作为标准, 人们的逐利行为通常认为是合法的、正当的。就企业而言, 企业的领导是人, 考核领导的方式靠的是业绩即盈利的多寡, 加之市场经济的逐利本质就决定了企业要最大限度地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不惜为了降低成本转嫁污染、为了降低成本放弃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造成污染严重、环境破坏、能源浪费。因此, 我们必须先通过他律比如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制度的、机制的等手段, 制止这些错误行为, 然后再用环境道德进行宣传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从而促使他律转化为自律, 并不断自觉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 实现以后节能减排的目标。
其次, 节能减排中他律更离不开自律。
任何外在的社会性他律, 只有最终内化在人们心目中, 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 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成为个体自主自觉的活动, 这样的他律才有效力, 才能发挥最佳功能。因此, 自律是他律的最高实现形式。事实上, 任何他律都来源于道德规范、道德理念和价值判断, 即他律需要以道德自律为基础, 为补充。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不仅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 而且资源也将支撑不住, 社会承受不起, 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这才提出了节能减排, 以及落实节能减排的各种措施。而节能减排中他律没有规定的或者规定不到位的, 还要靠道德自律来补充。
第三, 从规范的效果来说, 道德自律比他律更为有效。正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的:“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就是说, 如果以政令引导, 用刑罚规范, 百姓因害怕法律等制裁而不去干坏事, 但并不认为这样做可耻;结果出现当人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铤而走险, 不怕任何制裁时我们就无计可施了, 就像马克思所说资本有了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死都不怕了, 我们又该怎么办?但是, 如果用道德教化, 以礼教约束, 百姓认识到有悖于公德、有悖于公益、有悖于生态环境的事是不道德的、可耻的, 从而自觉遵从法律、行政等方面的约束做到节能减排, 甚至创新节能减排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做到节能减排。
总之, 节能减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但只要我们都能自觉自律并接受他律, 就一定能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不仅需要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他律手段的制约, 更需要道德自律。
谈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 篇3
【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他律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传播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沟通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互联网带来便捷、时效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1.大学生网络行为上的道德自律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中,介于其独有的虚拟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在行使网络权力时,理性的面对在网络行为中衍生的道德行为,相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主要以外部力量制约、依靠道德他律而言,则需要更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及道德自律。在网络行为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自我要求、正确的把握、及时检验和校正自己网络行为的同时,体现了其网络道德自律的形成。绝大部分的网络社区仅仅靠执行行政命令是很难建立、维持下午的,它需要建立在互联网使用者自觉的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在督促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培养他们充分意识到一种潜在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出自于自身的需要、处事的根本,认识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培养遵守网络公共秩序、保障网络道德规范的品质,做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摒除网络上的互相欺骗、肆意破坏、甚至抵御网络犯罪的各种诱惑,无论是否有人看见或听见,都将网络社会道德作为一种责任来自觉自愿坚守。
2.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其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一切的言谈举止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限制。而在个体自主性、虚拟性极强的网络社会中,在缺少他人干预、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环境下,必须通过大学生自律这种新型的道德行为模式,才能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对于其网络行为来说,是不具有强制性的,只有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道德标准和外在行为自我约束,将规范化的网络道德行为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模式。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自身网络行为是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在其认知上是充满理性的,但行为上却又缺少相对等的自控能力,会出现例如沉溺于网络以致影响学业、影响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正常交流等情况,由此,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3.大学生网络自律是其在校自我管理的充分体现
互联网在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同时,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一部分人认为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罔顾所有规章制度、道德观念而为所欲为,有些人在网络上以虚拟ID身份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观点、不讲网络道德辱骂他人、利用网络知识和技术攻击他人网站成为“黑客”、甚至出现利用网络违法犯罪,一些大学生因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困难而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心理安慰。面对校园网络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加大学校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在自身网络信息化社会中必须要履行的道德权力、义务;克服上网陋习,把握健康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导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服务,强化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维护校园网络秩序。
二、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他律的监督机制
1.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相对狭窄、封闭,家庭、亲人、朋友、社会以一种简单的相处方式维系之间的联系。大学校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距离较近的熟人社会的缩影,在现实校园文化、环境中,由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较为明确,大学生彼此的道德意识也都非常强烈,培养、教育他们将现实校园中存在的道德意识运用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特性、掌握网络文化,以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老师利用课堂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网络聊天、讨论、邮件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话题,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学会讲求方式方法并有针对性的展开沟通与引导。
2.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相关要求,在当今社会中,我国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规范也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产生的一些网络行为已经无法用现有的社会道德去规范、衡量,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时,必然造成网络道德的缺失。因此,随着网络时代及其技术的发展,作为网络世界的使用者之一,要尽可能的规范、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逐步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在校园网络的使用上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
3.提高网络技术的监管力度
在进行网络道德自我约束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从技术层面上进行网络监控,及时纠正网络道德失范,限制并制止任何网络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通过设置防火墙阻截一些不良信息的发布与侵入,过滤不安全因素,保障网络信息的正确性、安全性;还可以设置上网用户的网络访问权限,屏蔽一些未经授权的上网人员和不具备信任度的网站;设置进入口令和对数据加密当方式,对一些重要文件加以保护,防止一些重要信息被篡改、复制、污染,增强网络社会在技术使用上的安全性。目前逐步普及的网络实名制对于防止利用网络虚拟身份欺诈、约束网络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要加大校园网络技术监管力度,将不良上网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净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敬华,龚春明.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实施路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2]冯亮.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3]孙跃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刘娜.论道德自律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5.
[5]谭晓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从他律到自律[J].中国科教新导刊,2010,16.
作者简介:余佩媛(198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慎独视阈下高校网络道德自律成稿 篇4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慎独视阈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已成为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网络道德主要是一种自律性道德。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发掘出与网络特点相契合的、具有现代价值的“慎独”精神,对于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慎独,网络道德,网络失范,加强自律
一、“慎独”的基本涵义及其与网络道德的关系
慎独思想被独立提出,始见于先秦的《礼记·中庸》。《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人们在闲居独处之时,最容易恣意纵情,产生不合道的行为,因此,作为君子之人,特别要警惕独处之时。继《中庸》之后,郑玄把慎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这种解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个体的自律行为,是强调由道德约束走向主体自律,实现无人之地的规行矩步,做到随心欲而不逾矩。南宋思想家朱熹则将慎独思想进一步理解为在内心隐微之处遏制自己的不当欲望,不使其滋长,从而不使内心被欲望蒙蔽,做到清心寡欲,将人之善性彰显出来,循性之自然,进而实 现大道流行。同时朱熹将诚作为慎独前提和要求,无论是显明处,还是隐微处都必须慎重的对待自己的内心,不自欺。而王阳明认为诚不是慎独的前提,而是把慎独作为诚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不只是在道德修养上的,亦在于将良知这个本体推致于万事万物之中。
在当今社会之中,我们给“慎独”下的定义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这是指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凭着高度自觉,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现代大学生已经离不开网络的虚拟生活,网络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网络道德标准的缺失,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事物管理中去,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网络道德的自律精神与“慎独”精神的内涵不谋而合,“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相融相通的[1]-[3]。
1、网络道德的现状以及加强网络道德的必要性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现实性和虚拟性、自由性和平等性、高效性和方便快捷性等特征。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之特征会助长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如今互联网有以下六大负面影响:网上信息垃圾、信息污染日渐增多;网上欺诈行为、虚假信息防不胜防;计算机病毒危害公共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严重;信息垄断带来垄断利润,形成数字鸿沟;个人信息、个人隐私难以得到保护。在其传播的信息过程中,它带来的是政治性、文化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的东西,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领域,会对我们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这些现象说明,网络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应该充分关注网络这阵地。
但是,关于网络发展的法律再健全,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网络弊端的出现。而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作为网络主体的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犹为重要。
许多高校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络犯罪,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实际上,网络道德失范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错误行为,它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品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大学生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
首先,网络道德失范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错位。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环境是仅次于个性的第二大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再者,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化作为一种发展过程,是通过个人和他人间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现实中的人际沟通对个体社会化进程至关重要。最后,网络道德失范导致学生素质下降,校园不稳定因素增加。
[4]
2、“慎独”应用于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意义
儒家倡导的“慎独”精神,虽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封建社会思想的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主观的修养作用,忽视人的心理不能脱离客观环境刺激的实事。不过,其意蕴深处包容的自觉、自愿、自主、自决等自律道德教育思想,却充分反映出了道德行为的本质特点。“慎独”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对构成我们的民族性格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即便在政治极度黑暗时期,也不乏品行卓绝之士,如诸葛亮、杨震、于谦、范仲淹等,这与他们注重慎独不无关系。不仅如此,“慎独”的精神实质在现代社会中也同样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我国台湾现代学者韦政通先生说“: 现代人恐惧独处,是一种很普遍的病,传统的慎独工夫,极有助于克治此病。慎独不只是一种修养工夫,也是自我培养智慧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可见,传统道德“慎独”精神对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教育作用仍然十分显著,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环境中,“慎独”精神更能发挥出对大学生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具体来讲,网络已成为现阶段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有人形象地将其定义为“网络社会”。网络道德行为即在“网络社会”中人们遵循理性的道德规范下的行为表现。“网络社会”强调言论自由、不受控制,不用负责任,这与现实社会要求大学生遵守纪律、承担责任存在一定冲突。两者并存将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即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发生违反理性、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要求的行为。结合“慎独”思想本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自觉依据对网络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网络道德准则和规范进行认同,不做出妨碍和侵害其他人的行为。大学生将以一个理性的身份参与网络,在网络中自觉地履行网络规范,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在网络社会中逐步形成自我规范,自我判断,进而建立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机制,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可以说现实意义重大。
[5]
二、“慎独”与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
大学生是网络世界中最活跃、最中坚的力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模式,是高校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探讨的问题。我们看到,网络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同时,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探求网络道德自律与“慎独”思想的最佳契合点,也许就是解决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负面影响的一剂良方。
[6]
1、大学生网络生活特性与“慎独”精神的契合
首先,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自主性和“ 慎独”精神相互契合。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自由和夸张的个性可以得到极大的张扬和发挥。每一个上网的大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这种自由性和自主性行为迫切需要一种导向、要求来进行道德上的指导和规约,很显然,这种道德要求与“慎独”的精神是相互吻合的。
其次,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和“ 慎独”精神相互契合。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交流自己的看法,了解他人的思想,不同的价值观、伦理观、意识形态之间可以实现相互碰撞与融合,但同时也为一些大学生发出不负责任的言论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如果不能接受对方的异质价值和文化,不能认同对方的思想观念,就有可能发生伤及到对方身心的事情。因此,网络的开放性环境必须要求道德主体诚心实意地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秩序,这种道德要求也与“慎独”的精神相互吻合。
再次,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独立性和“ 慎独”精神相互契合。在网络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交流,和现实的生活交流有着巨大的差别。大学生网民是作为一个个网络终端用户而存在的,分别构成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在上网的过程中,大家互不干扰,网络行为主体可以随心所欲地实施自己的网络行为,可以不受他人的限制,因而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道德现象。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这种独立性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守独自控能力,这种道德要求与“慎独”的精神是相契合的。
[8]
[7]
2、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突出其主体地位
自律是一种内省活动,更多地依赖于人的自觉性。进行自律教育只有突出大学生道德主体地位,唤起其主体意识,才能使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这也是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关键。因此,高校德育应从道德认知的灌输向大学生自我教育转化,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能力,提升自省和“慎独”功夫。首先,由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不轻信盲从,喜欢独立思考,因而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时,应采取启发、疏导的方式,引导他们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自觉抵制不健康网络信息的诱惑。其次,道德修养离不开道德实践。高校可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并学会管理自己、提高自立能力,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再次,可通过加强班、团、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建设,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9]
三、坚持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七慎”原则
儒家“慎独”伦理所倡导的“独处时坚守道德准则”,“须臾不离道”的精神实质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借鉴“慎独”的价值,可以从七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这便是“慎始”、“慎终”、“慎习”、“慎言”、“慎友”、“慎行”、“慎微”
[10]。
慎始。所谓“慎始才能善终”。《习惯说》中提到“学贵慎始”。是指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网络作为学习的一个工具,要求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沉迷、不成瘾,抵御不良诱惑。
慎终。从开始到结束都应谨慎,在一开始就应考虑到事情的后果。这就要求大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抵御能力。在网络生活中,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不动摇。“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慎习。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美丑鉴别能力, 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 在自己内心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做到不阅读非法读物, 不浏览暴力和色情网络内容, 该看的就看, 不该看的坚决不看, 努力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防腐拒变的警惕性。
慎言。网上聊天室是大学生们相互交流信息的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可以实现双方的信息互通。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它应该是在遵守道德法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交流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诚信交流。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时不得信口开河,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慎友。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建立和拓展友情的重要时期,网上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除现实人际交往关系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是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大学生不要把真挚的感情寄托在虚幻的网络空间里,也不要把自身的精神追求寄存在电脑的另一端,要走出虚幻的空间,到真实世界中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去寻找真实的感情,交真心的朋友。
慎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如果他们的行为失去了道德的约束,就会做出一些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来。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危害,在网络生活中要自觉做到尊重他人隐私,未经允许不阅读他人电子函件;不私自拷贝未经授权的软件,不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不充当“黑客”骚扰网络的正常生存,不作出任何有伤风化的不得体之举,等等。自觉遵守网络空间中的道德要求,依靠道德修养来调控自己的行为,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
慎微。即谨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以防造成巨大错误或损失;小者大之源,微者巨之端;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微就没有巨;大因小而生,巨由微而成。“慎独”的根本落脚点是慎微。社会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人的行为起监督和指导作用。大学生在上网时要坚持防微杜渐的哲学思维, 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 在隐蔽处下工夫, 从点滴细微处入手, 从一句话开始, 从一个基本的网络行为做起
网络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像一把双刃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如何趋利避害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要规范大学生网络主体的行为,我们必须始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不仅仅是从“慎独”的角度,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机制建设。只有这样,网络世界才能日益规范并成为对大学生生活有益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3]
[11]-[12]。
。
参考文献:
道德自律 篇5
作者:曹文泽《光明日报》(2016年01月06日 13版)
中共中央不久前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部党内法规同步修订和颁布实施,为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党员划清了“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行为界限,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成果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
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呈现出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双线压阵”、正面倡导和负面清单“双向推进”、他律和自律“双管齐下”等鲜明特点。对高校而言,认真学习领会和准确认识理解《准则》《条例》出台的战略意义和工作要求,立足教育系统特点与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是深入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主动服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布局的责任所在。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准则》《条例》,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新要求。
一是把握好发挥道德感召和法规制约“双重合力”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新修订的《准则》侧重于从正面倡导的角度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崇高的道德追求,而《条例》则以开列负面清单的方式明确划出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纪律底线,二者同步实施推进,目的正在于同时发挥道德标准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感召力,以及党纪法规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制约力。
这一目标和要求与中国古代“礼法合治”的廉政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思想发端于周朝,后经孔子发扬光大并制度化,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和董仲舒将其上升为治国基本理念。无论是《论语》所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还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强调的都是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唤醒公众内心深处“知耻”“向善”之心的重要作用。当德治与法治、自律与他律相辅推进时,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二者各自的作用,还将在互补互动中产生更大的合力。
二是把握好强化规则意识和培育敬畏意识的新要求。腐败的产生,从个人心理层面来说,主要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敬畏意识,胆大妄为进而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保持敬畏之心是我国古代廉政文化中一直强调和实践的:周代的“敬天保民”思想,强调的是对天和道的敬畏;孔子针对诸侯沉迷世俗、不问天道,辱没国君、唯我独尊,胆大妄为、不循祖制的乱象,提出君子要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目的在于唤起王公贵族和民众的道德自律。
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要求较之以往更加明确、具体和严格,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六大细化纪律要求将党纪党规之网织得更加严密,强调的也是这种敬畏意识的培育,以党章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党纪党规的震慑力,引导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对道德规范和纪律规定保持敬畏之心,进而形成追求道德“高线”、守住纪律“底线”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三是把握好增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新要求。此次出台的《准则》和《条例》,面向的不仅仅是党员干部,而是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强调的也是各级党委、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主体责任。高校具有党员师生干部人数多、知识水平高、思想观念活跃等特点,并肩负着立德树人、引领社会风气等重要任务,有责任、有义务努力营造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小气候”,以促进全党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良好“大气候”。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何让《准则》和《条例》在高校的“土壤”中落实生根,让廉洁自律成为师生的道德自觉和行动自觉?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教育系统的廉政文化建设经验来看,普遍重视教之以廉,强调廉政教育的超前性和预防性,重视廉政教育与监督监管的有机结合。譬如,美国教育系统针对教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设立了专门机构,机构负责人由各学校校长任命并直接对校长和董事会负责,主要负责制定本校廉政政策制度和教员的学术科研、财务等各类道德规范,协调学校各部门推进廉政工作,组织各种廉政宣传、教育和培训,监督关键部门和重要环节,审查和公布个人财产申报等。
不难看出,通过加强廉洁教育来防微杜渐,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教育系统廉政建设的成功之道。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已从制度设计上做好了准备,高校要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形成“有法必依”的良好廉政文化氛围,关键要在“教”上下功夫。一是要明确“教”的目标,增进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思想认同和道德认同,增强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的廉洁“自律”意识和“他律”意识。二是要厘清“教”的内容,着力加强对《准则》和《条例》的内容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的广泛宣传和深入解读,阐明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教育系统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与其他系统的共性和差异性要求,明确高校不同层次、类型的党员干部和师生的廉洁行为规范。三是要丰富“教”的形式,通过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努力提高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高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转变,将廉洁自律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自觉和行动自觉,从思想和行动的源头上杜绝腐败行为的出现。
道德自律 篇6
各车间、部门:
近期发生的工厂、员工宿舍盗窃案件,充分反映了安全保卫管理存在严重缺陷,充分说明了员工廉洁自律及职业道德意识上的薄弱。现象的发生给厂敲响了警钟,加强员工廉洁自律及职业道德培养工作迫在眉睫。
为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员工良好工作心态,树立全体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责任感,工厂决定在全厂开展员工职业道德培训等方面的学习,具体要求如下:
1、开展员工职业道德培训学习,主要有资料电子课件《员工职业道德培训》PPT、书籍《职工心理健康手册》。
部门负责人根据部门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资料进行学习,并参考计划样表(后附)列出具体的学习计划,计划必须包括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人数及姓名、学习时间或时间段。电子课件资料将统一下发至各部门负责人;书籍资料在党工部处借阅,由于书籍数量有限,借书部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并将书籍返还党工部,以便其他部门借阅,如将书籍丢失按书籍原价的3倍赔偿。
2、各车间部门或支部在培训时,可提前向党工部通知,党工部做好照相工作。
3、学习计划各部门于9月13日下班前报至党工部,4、学习形式各部门可以自行选择,学习过程需做好学习记录,党工部随时抽查学习情况。
5、此项工作作为9月份学习重点。
论自律道德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篇7
关键词:自律道德,弱化,原因,对策
道德是一种比较理性的社会意识, 它是站在大多数人民的立场上的。毋庸置疑, 在现代社会,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为明显, 更为重要。人们在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 还必须要将道德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个体的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 在人们心中的圣地——“象牙塔”也存在着不遵守道德的人和事。漠视道德, 自制力的低下, 无法拒绝不良的诱惑, 道德意识的浅薄以至于形成了自律道德弱化的趋势。
一、自律道德
个体应该是道德律令的自我立法和自觉实践的统一体, 主动去践行道德。可见, 自律道德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约束自己, 即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 主要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和内心信念支配, 从而形成道德的自律。
二、自律道德的弱化
(一) 关于自律道德弱化的社会现象
近年, 幼师虐童事件被频频曝光。浙江温岭某幼儿园教师使用封口、拎耳朵、倒置于垃圾桶内等方法虐待儿童;山西太原一幼儿园5岁女孩子被老师狂扇耳光……这些虐童行为令人发指的同时, 也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幼儿教师教育的缺失, 造成了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师德不良, 造成教师自律道德弱化。
层出不穷的事件无不向人们证明, 如今道德自律素质的低下, 呼吁人们加强自身道德素质, 提高个人修养, 倡导人们形成自律道德。
(二) 自律道德弱化的原因
1. 道德教育强度低, 实践效果差, 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自律道德作为人的基本理性, 并非与生俱来。它同人类其他的知识有相同的一面, 都需要通过教育或其他渠道进行传授;又有不同的一面, 即自律道德不仅要求每个人都知道, 而且要求每个人都将道德作为发自内心的理念, 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之中。可以说, 道德教育往往需要贯穿人的一生。人们对于道德的无知心理, 不仅说明道德教育的欠缺, 也说明了道德教育的艰巨。道德教育“盲区”的存在, 使得成长各阶段的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难题, 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2. 网络信息影响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自律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广泛普及, 更加权威性的信息、不健康的信息以及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片面理解的影响, 使教育者的威严受到挑战的同时, 也使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使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 从而导致自律道德的弱化, 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自律道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青少年好奇心重, 精力充沛, 渴求丰富的知识, 重视平等的交流。如果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 导致青少年自律性降低, 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 经济利益加剧自律道德的弱化
恩格斯指出, “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在利益。”这种利益就是道德的基础。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 其道德行为必然与他人或社会利益有关, 并且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要求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从本质上讲就是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其实质就是强调集体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当利己心、私人利益占据上风时, 人们的价值观将面临向劣势发展, 导致道德的失范, 自律道德的弱化。
三、自律道德弱化的对策
(一) 通过社会实践加强道德教育, 促使受教育者形成道德自律, 规范自我行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将其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认识, 再通过社会实践将其外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同时, 通过社会实践使受教育者体会实现道德自律的荣誉感、自豪感, 从而强化其道德品质, 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一方面, 要不断完善国家的法律, 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使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增强。另一方面,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 要求受教育者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在网络世界中培养自律精神, 自觉做到理智而不盲目, 避免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做一名合格的网络文化建设者, 社会环境营造者。
(三) 加强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青年的道德价值观, 青年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要道德主体, 就特别需要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 加强青年的道德人格的培养, 使青年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提高道德境界,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学会从长远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 不能只顾眼前的和局部的利益,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者。
青少年一代要不断加强自我认知和提高文明素质, 尤其是道德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有科学的道德自律行为, 才能不断地进取, 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能为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 作为社会主义的新成员, 我们为了祖国的稳定和进步, 为了祖国的未来, 同时也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必须加强道德自律, 提高道德自律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柏学芬.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湖南工业技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13卷第一期.
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及自律 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自律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5-0126-02
会计行业的主要工作是为社会提供必需的会计信息服务,其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者、资金投资人以及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整体运行秩序。会计工作者在为社会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将自身的工作置于法律所规范的范畴,还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服务。
1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及自律的含义
人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职业道德等三个方面,而会计职业道德属于第三者,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行为准则,其具体的对象是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工作过程中的行事准则和规范;而会计职业道德自律则是会计从业人员建立在自身内心信念基础之上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综合体之上的道德实现方式和手段,它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内在性特点,会计职业道德自律属于会计人员内心信念所具备的一种精神力量;②自觉性特点,会计职业道德自律能够有效的促使人们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纠正工作过程中的不道德动机;③主动性特点,道德自律行为形成的约束力属于自主自愿,通常表现为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
2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及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从业人员自律意识亟待加强
从会计从业职业道德方面来看,“自律”就是从业人员根据对应的标准,对自身进行约束和控制的行为。从职业道德的发水平来看,自律行为属于职业道德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主要是因为其自觉性、内在性以及主动性的特点所决定的。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成熟,对会计从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绝大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都在积极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依然存在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不爱岗、不敬业、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问题,不能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存在着客观公正性较差,为了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而伪造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等现象,使得会计信息质量被削弱了。
2.2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尚需完善
当前,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建设还不尽完善,在具体的会计职业道德管理及建设过程中只存在一些原则性的规范,没有详细具体的内容,难以在具体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予以实施。同时当前的会计道德教育体系主要以会计知识传授以及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力度不足,不利于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
2.3 会计职业道德水平评价措施不够健全
会计职业道德水平评价措施不健全首先表现在监督标准的不统一方面。一方面,各个部门没有形成自身的规范,不能形成统一的监督体系,使得监督的整体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了内部监督及管理部门,但是其具体作用受限,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职业道德水平的评价难以做到公平、客观、公证。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因为缺乏共同的评价体系和道德规范导致相应的评价缺乏公正性,而对应的处罚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震慑效果。
3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及自律问题的产生原因
3.1 社会消极思想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侵蚀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虽然市场经济整体格局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是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利益分配方面更加趋于复杂化、多样化,而这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反映在思想意识方面就容易造成道德问题上的冲突,使得人们在面对物质利益诱惑的过程中出现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等问题。由于会计人员通常处于财务控制的关键位置,在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下,其整体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影响,从而使得人们警惕性受损,容易出现不规范的行为。
3.2 会计职业道德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相关部门在会计立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经济秩序进行了有力的整顿。但是当前会计人员所执行的会计准则背后的法律保障与法律救济制度还不尽完善,只是部分地涉及到了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缺乏一个全面的法律规范体系对此进行约束,没有形成规范会计从业行为的自我约束机制。
3.3 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不足
当前,在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过程中主要以传授执业知识为主,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长期受忽视。在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过程中,虽然涉及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导致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及自律体系缺乏执行力度。
4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及自律体系的建设
4.1 构建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首先,对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予以完善。对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既有的职业道德体系基础上,针对其中内容不明确的条款,合理增加新的内容,逐步形成适合会计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度体系,并尽快颁布实施。
其次,规范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以当前经济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为基础,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起对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阐述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
再次,要积极开展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密切关注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及自律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定期举办职业道德培训工作,促使会计人员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提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工作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得到增强。
4.2 构建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监督机制,在内部监督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对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进行完善,通过建立会计人员品行记录制度体系,形成内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的规范考核指标体系,用该体系定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用、晋升等工作调整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完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通过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道德教育体系仅仅只是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外部条件,为了让这些条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还必须将之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践过程中予以实际应用,以提升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因此,需要对会计评价功能予以完善,使得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评价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样才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发挥其社会舆论作用,使得职业到的自律效果得到提升。
4.3 构建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在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相结合。要认识到个人道德修养是理解并接受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性的重要途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其对道德规范及自律方式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由外而内的方式增强其内心自律信念。当然,还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其思想上的免疫力,成为一个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专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 赵惠贞.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0).
[2] 虎园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问题及建议[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