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昆曲观后感

2024-07-03

音乐昆曲观后感(共12篇)

音乐昆曲观后感 篇1

昆曲的精髓便在这似梦如幻之间,在昆曲大发展的早期,最有名的几出剧目都与梦有着密切的关系。

昆曲中“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唱出中国文人洁白而凄苦的心灵,凝固在六百年的时光当中,不知惹下过多少人的眼泪„„

昆曲又称昆剧或昆腔,是出现于明代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样式。任何一种曲艺形式都是继承与发展而来的,昆曲当然也拥有自己的前世今生。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们经常相会在幽深典雅的园林之中共赏昆曲,并时常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亭》,广为后世传诵。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一幕。另外两部经典巨作《长生殿》、《桃花扇》也在三百年前先后唱响大江南北,为昆曲的历史谱写了传奇的篇章。

新编历史剧《长生殿》讲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当皇帝与死去的贵妃阴阳两隔之际,他们才幡然领悟到俗世的虚伪,彼此真挚的爱情终于得到升华。

昆曲的另一部代表作《桃花扇》也是于康熙年间完成的。作者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孙。《桃花扇》以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名士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已经消逝的南明小王朝的衰亡史。巧合的是这两部同一时期推出的著名戏剧都是以儿女情和家国恨为线索,巧妙地运用文艺形式书写历史,而两位作者的下场也惊人的相似,都在巨著推出的瞬间跌入现实生活的谷底。在作品发表后的第二年,一个被国子监除名、一个被削职罢官。

《桃花扇》和《长生殿》曲折地表达出清醒的历史政治意识和人文精神,从而主宰三百多年戏剧舞台,成为清代昆曲著作里难以逾越的高峰。

音乐昆曲观后感 篇2

一、重视昆曲艺术, 提升观念意识

昆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中普遍受到漠视。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现在的媒体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的宣传力度过小, 这种状况亟须改变。另外一方面, 是对昆曲的普及教育力度不够, 中学课程安排及课堂教学中都较少涉及到昆曲, 即便有也是蜻蜓点水, 优秀的艺术作品, 从未完整在学生面前展现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昆曲艺术教学, 可以使广大学生体会和认识到观赏昆曲是极大的艺术享受, 就像欣赏交响乐、芭蕾舞一样, 是有教养、有品位的体现。

苏州是昆曲艺术的故乡。多年来, 苏州努力打造昆曲艺术这一文化品牌, 让昆曲艺术在故乡的土地上遍地开花。政协苏州市委员会还就昆曲遗产保护规划以及把苏州打造成全国保护昆曲遗产基地, 提出了昆曲遗产保护要坚持以“原生态”为特色;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结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 将普及昆曲知识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做到在学校师生中普及和推广昆曲, 把实施昆曲教育与学校艺术特色紧密结合, 深刻体现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让昆曲教育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 更是让外乡的人主动到苏州聆听昆曲, 领略昆曲高雅的艺术之美。

二、精选昆曲艺术, 制定校本教材

昆曲, 被誉为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幽兰, 其曲调隽永佳丽, 韵律舒畅优美,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制定校本教材时注意:

1、内容的筛选和提炼

昆曲艺术历史积淀厚重, 博大精深, 包罗庞杂, 在校本教材选择时, 不能将它们照单全收地搬进课堂, 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和提炼, 编写教材的内容应考虑到三个重要板块:昆曲知识篇、昆曲经典篇和昆曲创新篇。后两个板块中主要选唱曲目一是昆曲折子中比较经典、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唱段, 二是古诗词谱曲或优秀词曲作者创作的“昆歌”。在编写“昆歌”教材部分, 注重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 让学生在学唱昆曲的同时, 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既让学生感兴趣, 又能真正认识和理解民族艺术的文化意蕴。在借鉴传统昆曲教材时, 可以选用中国传统昆曲曲谱 (《集成曲谱》、《六也曲谱》.《六十种曲》、《粟庐曲谱》、《振飞曲谱》等。通过教学与实践汇编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可以有效地提高昆曲的教学效率。

2、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

昆曲艺术作为民间流传的原生态音乐艺术, 所反映的内容也是多层面的, 必须对它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类后, 才能将那些符合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的东西引入课堂, 既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及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 又注重传承校本昆曲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用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 让独具特色的昆曲艺术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3、确定课堂的教学形式

昆曲艺术需要常变常新, 尽可能通过浅显的讲解、声像的再现, 艺术的感染, 来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以及作为对传承昆曲艺术的使命感。昆曲的语言、内容, 都是比较高雅、高深的, 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来加强训练;在音乐教学上变昆曲曲调单纯的欣赏, 还原让学生亲口来唱, 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且能唤起其所有的注意力。所以在校本教材的编写时, 注重学唱环节。

4、结合校内外交流活动

将昆曲传播纳入课堂教学, 不仅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是传承和复兴昆曲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昆曲在学校教学的实际开展, 主要以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为主要方式, 另外在音乐必修课中作为地方性特色课程,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其次, 课外的曲会活动、观剧活动、听取学术讲座等, 也是昆曲传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校进行的昆曲选修教学实践, 不但能够说明昆曲课堂传播方法构想的现实可行性, 还为将来中学校园的昆曲传播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例证。

5、借鉴传统昆曲教材

中国传统昆曲曲谱 (《集成曲谱》、《六也曲谱》.《六十种曲》、《粟庐曲谱》、《振飞曲谱》等通过教学与实践汇编了《与众曲谱》《度曲教材》《昆曲的唱、念、做》教材,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学习昆曲艺术, 传承民族文化

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材, 使学生对昆曲已有粗浅的接触和认识, 高中阶段的昆曲欣赏教学应有更高层次的体验和了解。所以笔者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了从昆曲的起源、表现内容、传统曲目的特点及常用表现手段、现代昆曲在表现手段上的变化这一脉络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 技能训练、知识传授、素养熏陶、演唱实践四个环节相辅相成, 贯彻“欣赏领先、体验入手”的原则, 综合欣赏、模仿、表演等形式, 让学生在昆曲艺术美感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与技能。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昆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去学习昆曲的音乐与表演, 笔者在高中艺术选修课昆曲音乐的教学中, 进行了教学实践, 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制订适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在学生对昆曲还并不十分了解、表演能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 “体验” (做、念、唱, 舍去“打”) 这一环节必须做到循序渐进。选择学唱昆曲《牡丹亭》选段, 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同时选取学生喜欢的、能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基础正迁移的 (如昆曲《浣纱记》、《单刀会》等,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

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起学生的兴趣。昆曲表演教学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 用故事的形式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在欣赏昆曲《荆钗记》之前,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曲剧《荆钗记》内容, 能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从内心迫切想知道戏剧是怎样表达和发展的, 主动要求去了解音乐与戏剧表演、感受、聆听、学习、模仿音乐与戏剧表演。

3、使用多媒体帮助欣赏与理解

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 将戏剧作品的内容、背景、情绪, 化为可视画面, 结合乐曲有机再现, 以激发、建立、强化学生的内心期待,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尽可能选用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资料, 使学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言传”就是用口述的方式进行形体教学, 讲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启发;“身教”就是实践, 即由教师通过身体的模仿将形体的要领与特点展示给学生看, 并亲自塑造供学生模仿的形象, 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全方位的感受。

5、拓展昆曲课外活动促进学习兴趣

在课程中让学生学习昆曲的表演, 先动起来, 走走台步, 唱唱段, 并举行一些比赛, 为学生提供有自我展示才艺的平台;也可以请一些专家、民间艺人、或是专业的戏曲演员走进课堂或开展讲座, 让学生能结合大量的经验进行再学习;也可以有计划的统筹安排师生走出校门, 去观摩一些昆曲表演, 让他们深入到昆曲音乐的实际环境, 赏、学、演, 赛, 亲身体验昆曲音乐文化的奥秘与真谛,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昆曲音乐的了解, 培养他们学习昆曲的兴趣。

四、弘扬昆曲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戏曲之一,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 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昆曲艺术由我们祖辈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人得以发扬光大。因此, 我们有责任昆曲艺术在我们的时代得到弘扬, 我的学校所在地——苏州, 昆曲的发源地, 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为我们提供实践的活动场所, 使我们有机会在昆曲艺术领域里得到熏陶和培养, 有利于我们苏州水乡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摘要:昆曲艺术是苏州人民的骄傲, 传承和弘扬这一戏曲文化, 需要我们重视昆曲艺术, 提升观念意识。通过实践教学, 精选昆曲艺术, 制定校本教材, 让昆曲艺术更好的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音乐昆曲观后感 篇3

当下的昆曲作曲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比较集中的是:

第一,剧目创作中,唱腔的

设置不够精细

我觉得昆曲的作曲出发点是昆曲本体,不能因为昆曲格律难就另辟蹊径。昆曲是怎样就是怎样,必须要搞清楚,要探本寻源。一个合格的昆曲曲牌体音乐设计,应该有成套唱腔的总体铺排。还要有几支能充分发挥人物情感的经典曲牌及套数,在剧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家都谈到,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昆曲是“音乐结构主宰了剧本结构”。对于昆曲来说,就是用曲牌来传达故事的起承转合。所以,必须强调曲牌体唱腔音乐的设置在昆曲一度创作中的重要性。选择曲牌还要看角色,更进一步地说要看演员。所以选牌不够精心,唱腔布局比较马虎,是当前创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二,昆曲唱腔音乐创作中

如何写腔

有些做法是:昆曲主要的腔是十二句半,只要按照这十二句半来写就八九不离十,我觉得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虽然这样做听起来还有些昆曲的味道,但这不是曲牌体的昆曲,这种“牌是曲非”的自由体写法,只是在误导一些对昆曲完全没有认识的观众。而这种不抓曲牌的主腔(表征意义的主要腔调),只求腔格(字腔)昆曲化的做法在音乐创作中还是比较普遍的。这样的做法容易乱,不能形成昆曲唱腔的应有格局和韵味,让我很忧心。其根本的错误在于没有“依牌谱曲”,没有表达不同曲牌、不同情感类别的特性腔调。比如【太师引】第一个字就是去声字,是一个高耸入云的高腔。《金雀记·乔醋》里的“顿心惊”的“顿”字,就是一个顿生惊讶的高腔。在新创剧目《班昭》中,班固忽闻朝廷解禁汉书时,我们安排了这段【太师引】,也利用此曲牌的特性腔,彰显【太师引】曲牌的特定功能。

关于曲牌“主腔说”,我认为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昆曲的这些经典曲牌之中。当然,昆曲那么多的曲牌,有不少是流水型的粗曲,不是说每个曲牌都有那么明显的主腔。袁玉冰同学的文章中谈到,《范例集》存在夸大“主腔说”,拔高“主腔说”的问题。对此我持保留看法,我觉得从整体上看,《范例集》并没有拔高“主腔说”,而是从词乐对应的原则,揭示了昆曲大量经典曲牌的主腔及其应用规律。我的老师王守泰先生(《范例集》主编)出身昆曲世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撰写出版《昆曲格律》。又是东南大学理工科教授,他用科学的分析方法,领导编写组成员,对浩如烟海的众多昆曲曲牌,抓住“主腔”这个“分析对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曲牌的“乐式”。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粗曲,确实如袁玉冰所说,有所谓“拔高”的情况。但“主腔说”还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大部分的曲牌之中。所以昆曲音乐创作上要抓好这一点,在经典曲牌中把这个主腔写出来。比如这次的《夫的人》,我觉得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的曲子写得好。前半部分南曲中存在问题,正是曲牌选择不精细,曲牌主腔呈现不够,听起来就有点像“十二句半”了。创作是个细活,我们一定要注意多学、多思和多问。

第三,冷僻曲牌和经典曲牌

在运用上的分寸

冷僻的曲牌,我在创作中不是不用,但是用得少,经典的曲牌我则是多用和常用,这也是俞振飞老师当面嘱咐我的。一出新创昆剧中,不能是生僻的曲牌太多,这样它在乐理和唱腔上会显得没有表现力。我有一个理念是:“多唱多宣传经典常用曲牌,来奠定昆曲唱腔传统格局和韵味”。比如《范例集》中例举了50个孤牌,我主要分析和使用的是其中26个经典的。成套的话,北曲8套,南曲22套(实际南曲经典套数少于22,没有那么多套),经典的曲牌一定要常用。其实,关于经典常用,俞振飞言慧珠两位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排《墙头马上》时就有这样的想法。当时言慧珠和俞先生经常商量,要选用一些好听的曲子,安排在重要场子中。经过反复研究和调整,曲牌及套数最终由俞先生和编剧苏雪安定稿,为常用曲牌奠定昆曲唱腔格局和韵味,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以上三个问题,我认为是现在昆曲作曲上要克服的乱象。所以我赞成新编剧目新创剧目在唱腔设计上,重要的是要回归传统曲牌体的技术层面。具体实施上,第一步要设置曲牌套数,这是曲式的问题。第二步要“依声填词”,这是曲和乐对应的关系,也是《范例集》这套书做出的一大贡献。第三步是“依牌谱曲”,要抓主腔。同时,“创新要适时有度”——努力把握昆剧唱腔的古典韵味,创新不可少,但要与传统找到平衡点。

我为昆曲努力了一辈子,搞昆曲音乐,从台前转到幕后,我不感到后悔。如今是要把这一切交到年轻人手里了,昆曲的事业应该是青年们的事业。戏曲,戏是大千世界,曲乃半壁江山。戏曲音乐的重要性已经成为戏曲各部分工作者的共识,当下昆曲唱腔音乐创作也越来越受重视。年轻人:戏曲之祖,戏剧之核——昆剧,值得你为之奋斗终身! (本文据作者在“顾兆琳《昆剧曲学探究》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音乐昆曲观后感 篇4

看到這次論文題目我頗為鬱悶,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從未看過中國傳統戲曲,說來很是慚愧。我只好向周圍朋友求救,希望他們推薦給我一些好劇。收穫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掛帥》、《竇娥冤》、《霸王別姬》…………《西廂記》、《牡丹亭》等,我本來想看《西廂記》的,但後來我選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說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雖然沒看過中國傳統戲曲,但還是知道一些鳳毛麟角的,不至於孤弱寡聞。《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沒聽說過了,這讓我有了很大興趣,所以就決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決定先做一些功課,怕看不明白,聽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稱為“昆曲”,現今已被稱為“昆劇”。昆曲發源地蘇州,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戲曲,已經有600年的歷史,興盛於明清時期,後來逐漸衰敗,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出現了傳承危機。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與其《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湯顯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此劇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

攜手打造的。全劇充滿朝氣,非常賞心悅目,融合現代劇場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從第一出“標目”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複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

戲是在網上看的,雖然不是去現場看的,效果還是很好。整部看下來就只能用一個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國明代就有如此浪漫愛情故事,可見當時的文明程度。漢民族的含蓄和年輕人追求愛情的勇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放到現在都堪稱典範!當我們現代人還在討論清朝留下的封建禮教的時候,從元代的年輕人張生和鶯鶯到明代青年柳夢梅和杜麗娘已經實踐著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了!

唱詞、唱腔、臺詞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來有什麼不同,但湯顯祖曲詞,與昆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臺詞仿佛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癡情的柳夢梅對麗娘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

舞臺、服裝美!整個舞臺佈景、燈光非常簡潔,十分古典,背後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寫意傳情、含蓄悠遠。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服裝隨著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傳統戲劇除了武生的打戲之外,舞蹈動作應該相對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現代舞蹈、京劇動作為一體。同時,演員的舞蹈動作與舞美、燈光、服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機地配合劇情的發展,讓整個舞臺變大了,戲劇更美了。

二十一世紀觀眾的審美觀,畢竟迥異於明清時代,這次製作青春版《牡丹亭》,一方面保持昆曲抽象寫意,但也適當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來襯托這項古典劇種,使其既適應現代觀眾的視覺要求,同時亦遵從昆曲的古典精神。

很明顯的,以前的《牡丹亭》唱都是有經典唱段的部分,重在抒情,而青春版的把很多以前的版本裏沒有出現的情節都排上去了。你要欣賞文辭和唱功,自然是看老版好,特別是張繼青的。至於青春版,這些個文辭也都在,只不過演員是年輕版的,論唱功和身段自然比不過老一輩的,但已經很不錯了,而且演員的扮相和道具都很華美,可能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

《牡丹亭》中瑰麗的愛情傳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來演繹,真是相得益彰,劇情曲折,架構恢宏。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豔,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

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衝突”這

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裏,“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儘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

《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衝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述,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

主人公杜麗娘不同於比她早幾百年的劉蘭芝和崔鶯鶯,也不同於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並不像崔鶯鶯那樣,不滿包辦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結合;不像林黛玉那樣,要求男女雙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劉蘭芝那樣以死而殉情。她對愛情的理解很簡單,就是要求女人應當得到自己的權力,即對男性的需要,質言之,就是認為女人天生要有愛的權力。

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並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說,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並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戶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情欲,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衝突,杜麗娘於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衝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其實在文學作品裏頭,死而復生,生而複死,神神鬼鬼是不足為奇的,且放開心胸去關照。湯顯祖說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昆曲大事记 篇5

●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艺术以全票荣登榜首。当时,国内昆剧界只有800多位从业者,从业者挣扎在生存边缘。申遗成功后,文化部制定《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

● 2003年,白先勇请动昆曲名家汪世瑜和张继青驻扎苏州一年,手把手地把箱底宝贝传授给沈丰英(扮杜丽娘)与俞玖林(扮柳梦梅)。两位名师跨团跨省就一部戏指导后生长达一年。

●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其中,在台湾和香港的公演引起轰动。同年6月,在苏州大学存菊堂连演三场,场场爆满。

● 2009年12月,白先勇主持的.昆曲新版《玉簪记》作为“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的压轴剧目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首演。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白先勇共同发起的“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同时正式启动,“经典昆曲欣赏”成为北京大学本科生的公选课,受到热捧。(赵桂双)

汪世瑜:可进可退,昆曲发展自求其善

汪世瑜

2003年,汪世瑜与白先勇合作,日后声名大噪的青春版《牡丹亭》因而得以促成。当时,汪世瑜刚从浙江省京昆艺术剧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前,他在昆曲舞台上演出了四十余年,尤以“巾生”(昆曲小生分为巾生、穷生、官生、雉尾)见长。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汪世瑜在背后做了巨大的努力。“白先勇是灵魂,他给出指导意见,具体来做的全是我。”汪世瑜用他深厚的专业修养和艺术造诣,逐渐填满了白先勇画下的框。在这之后,他又先后与林兆华、关锦鹏合作,制作了厅堂版《牡丹亭》和《怜香伴》。

体验昆曲作文400字 篇6

第一位登台的是一位阿姨,只见她头戴珠花、身着花衫,迈着轻盈的碎步走到舞台中央表演了一段《牡丹亭》。开口瞬间,那婉转优美的唱腔惊呆了同学们,我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昆曲,听得真是意犹未尽。唱完之后,老师让三位同学上台跟她学一句唱词,还真有一位男生学得有模有样,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第二位登台老师的是一位叔叔,他给我们表演了后空翻和甩发功。甩发是为了表现人物惊慌失措、悲愤交加等激烈异常的情绪和情境,老师的表演淋漓尽致,同学们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最后一个基本功更厉害,只见老师双手伸直与肩同高,蹲在地上左右腿依次交替伸直,这个动作看起来幽默轻松。估计是老师看到了我们脸上的笑意,问有没有同学愿意上台尝试一下,三位同学举手上台,可是他们蹲下去之后,腿无论如何也无法交替伸直。不禁让我们感叹,老师这身功夫,背后肯定付出了很多的辛勤和汗水,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百戏之祖江苏昆曲 篇7

昆曲,发源于公元14世纪中国的江苏昆山,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曲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曲。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在演唱技巧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曲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曲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曲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此外,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Z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关于昆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8

喜闻乐见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从清朝中叶起 ,昆曲如江河日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昆曲的保护和发展做出过重要指示。各地剧团与许多剧作家努力挖掘传统剧目,按照时代精神创新,使昆曲得到新发展。

1956年浙江昆剧院改编并演出的《十五贯》,即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经过近五十年努力,浙江昆剧团业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昆剧艺术表演团体。继《十五贯》之后,相继创作排演了许多堪称力作的好戏,其中《西园记》、《牡丹亭》、《长生殿》、《风筝误》、《狮吼记》、《渔家乐》、《浮沉记》、《少年游》均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反响。另有一大批传统折子戏,经过数十年不断的磨砺雕镂,已成为当今中国昆剧舞台艺术之精品。

《十五贯》剧照

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 ,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专业演员。许多昆曲艺术家,如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献身事业的精神成为各剧种演员学习的楷模。剧院现有一级演员侯少奎、蔡瑶铣、周万江、董瑶琴、马玉森、张敦义、张玉雯、杨凤一,一级演奏员王天元及编剧王宝亘。自1980年以来,剧院有15个剧目获创作演出奖,20余人次获优秀表演奖和特别奖,50余人次获表演奖。其中侯少奎、蔡瑶铣、杨凤

一、刘静、王振义分获全国戏剧梅花奖;《琵琶记》获1995年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40多年来,北昆的艺术家们循着古今相因、革故鼎新的创作思路,取法南昆之悠长,弘扬北昆之特色,不断探索、拓展着时代的艺术风格,赢得海内外的广泛赞誉。作为文化使者,剧院先后出访日本、芬兰、俄罗斯、瑞典、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受到出访国家及地区观众的高度称赞,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66年,当白先勇为小说《游园惊梦》的表现方式几度探索仍不满意之时,是昆曲给了他灵感。于是,昆曲不但成了他小说直接描写的对象,而且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命运也与昆曲的命运暗合在一起。为了从根本上复兴昆曲,新世纪伊始,白先勇又将对昆曲的弘扬,落实为再造一个“原汁原味”的昆曲样本——青春版《牡丹亭》。为了这出戏,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往返奔波于海峡两岸,从剧本的改编,到演员的挑选,从场地的落实,到经费的筹措,巨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细靡遗,殚精竭虑,为的就是要打造出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牡丹亭》。其中的所有努力,说到底是为了圆他的一个梦想:当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在西化浪潮面前节节败退、自卑自弃的时候,昆曲这个中国文化后花园中“精品中的精品”,应该可以成为华夏儿女重新找回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力凭证。

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

当前国家对戏曲艺术非常重视,颁发实施了许多非常好的政策措施,对新世纪戏曲传承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戏曲艺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显示出危机的一面。目前,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是一项任重道远、极其艰巨的任务。人才匮乏

现在全国仅有六个专业昆曲剧团,就算包括个别地方剧团,如江苏永嘉昆剧团,从业人数也不过千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昆曲演员基本故去了,第二代昆曲演员大都超过退休年龄,第三代昆曲演员平均年龄也接近退休。现今活跃在舞台上的第四代昆曲演员全国总计不超过二百人。维持昆曲这样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依靠这点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昆曲有者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等待我们去挖掘, 还有大批传统剧目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现存有文字记载的昆剧就多达六千余出, 而凝固在老艺术家身上需要口授心传的昆曲剧目和表演经验更是丰富多彩。但从事昆曲理论研究和剧目整理、抢救的人才,也同样非常匮乏。

从戏曲人才培养与创作队伍梯队建设这个角度上看,近二十年的戏曲创作队伍不算强大,佼佼者为数不多。新世纪以来,活跃在戏曲舞台创作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灯光等主创者,无外乎魏明伦、王仁杰、罗怀臻、姚金成、陈涌泉、郑怀兴、谢平安、陈薪伊、卢昂、余笑予、石玉昆、查明哲、曹其敬、张曼君、朱绍玉、周正平、邢辛、蓝玲、刘杏林等十几个知名人物。因此这些知名戏曲艺术家们非常繁忙,全国大中型戏曲院团纷纷邀请他们帮助创作新戏,以期提高自己的声望。这种情况的出现,真实而鲜明地反映出新世纪以来我国戏曲创作队伍人才严重缺失问题。资金使用

一方面,作为“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昆曲,每年得到的经费仅够支付从业人员的人头费,根本无法支付去研究、继承和发展的费用。这显然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拯救、保护昆曲,需要国家实行资金倾斜政策,也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关心、层助,以解决资金短缺的困境。

另一方面,近年来文化主管部门对戏曲人才培养扶持力度持续加大,诸如《关于开展“三个一批”戏曲剧本创作扶持的通知》《关于开展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关于2016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招生的通知》等政策连续出台实施。这对戏曲创作队伍特别是戏曲编剧人才的培养十分有利有益。在这些好政策的实施下,全国戏曲编剧队伍建设在财政、教育培训等方面得到了支持和帮助。问题是,在这么多的政策优惠、这么大的支持力度实施之后,是否达到了最大效果,有多少戏曲编剧人才因此脱颖而出? 昆曲改革

昆曲一登上戏剧舞台,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掌中玩物。文人创作的昆曲大多脱离舞台实践,戏词追求典雅深奥,腔调讲究悠扬婉转。像《游园惊梦》,唱了半天才哼出一个字, 这样旋律是美了,可是听不出语气,一般群众不明白唱的内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昆曲旋律优美,但唱词艰深,现代观众大多昕不懂。毋庸置疑,自新世纪以来,全国戏曲观众数量逐渐减少。地域文化、民众习俗、对地方剧种热爱程度不一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全国各地方戏曲观众群个性差别大、规模不均衡的局面。但不管是哪里,各地戏曲观众群规模逐渐呈萎缩趋势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出现一种怪现象一一“昆曲叫好不叫座"。要让现代广大群众接受,昆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这需要广大戏剧理论家和昆曲艺术家共同努力。

音乐昆曲观后感 篇9

昆曲:牡丹亭卓文君——感受沈昳丽

昆曲:牡丹亭·卓文君——感受沈昳丽 文龚孝雄昆曲:游园惊梦谈到对昆剧的感情,沈昳丽说了一句让人颇为费解的话:游园惊梦。我没有往下接,只是用疑惑的眼神望着她。也许是明白了我没大听懂,沈昳丽淡淡一笑之后,便自顾着说开了。我很喜欢杜丽娘这个人物,我觉得她是一个真正纯粹的女人。她为了一个梦一一仅仅是为了一个虚幻的爱情梦想,便伤心得死去,从此一生相守相望。这是传统文人和士大夫理想中的女人,现实中存在的概率实在是微乎其微。虽然说最终她的命运是以“圆满”告终,但我仍很同情她,同情她的那些苦难经历。她生存的社会环境,不是以她个人的能力可以改变的,就象鸡蛋碰石头,不堪一击。在戏文中,杜丽娘做成了她想做的事,那是剧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现实中呢?现实中可能吗?杜丽娘的性格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她好强,她要争,而最根本的起因是“游园”。要是没有那“满园春色”,也许就不会有她充满悲情的一生,也许她就会象大多数的官宦千金一样,遵父母之命,嫁夫生子,安度一生。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刚才说“游园惊梦’,的意息了吧。如果12岁那年,我不去考戏校,那我的人生,会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一种经历。杜丽娘“游园”,惊醒的是沉寂于少女芳心的美丽梦幻。而我进戏校,学昆曲,惊醒的是我心灵深处对传统昆剧艺术华美大气、高贵典雅的情牵。我是在上海土生土长的,父母亲也不是梨园中人,应该说,做昆剧演员是儿时最没想过的职业。但命运就是这样,由不得你刻意地安排,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不经意的。我踏进戏校,接触昆剧,就象杜丽娘踏进园林惊叹于“原来姥紫嫣红开遍”一样。我太爱昆剧了,从骨子里爱她,爱得没有放弃的理由。有时候我甚至会问自己,我是不是为昆曲而生的?要不然,我的生命中,怎么尽是些关于昆曲的生命符号呢。在沈昳丽的叙述过程中,我一直只是静静地在听。这个上海的小女子,我小看她了。杜丽娘的“游园惊梦”有个不错的结局。沈昳丽呢,会吗?我想应该会吧。虽然民族戏曲艺术不大景气,但不管怎么样,都需要有人来承传。何况这个结果,仅仅是沈昳丽对于她所从事的昆曲艺术人生的结果,而非昆剧艺术事业本身发展的结果。再说了,如今昆剧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那还不得好好保留,好好呵护。祝福昆曲吧,也祝福沈昳丽。我在心里这么默念着,可没敢说出口来。毕竟,杜丽娘从“游园”到“圆梦”,也经历过太多的艰辛与苦难。牡丹亭:人立小庭深院知道沈昳丽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时是上海昆剧团一个平常的青年演员。记住沈昳丽是1997年看她演话剧《归去来兮》,和王志文演一对夫妻,塑造了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动荡社会里唱京戏的女艺人形象。她演得不错,特别是临死前的那一段戏,极有感染力,的确是棒极了。真正了解沈昳丽,则是在1999年主演新版昆剧《牡丹亭》之后。沈昳丽从“游园”演到“寻梦”应该说,象“游园”、“凉梦”、“写真”、“寻梦”这些个折子,全都是《牡丹亭》中最经典的折子,也是昆剧闺门旦演员经常演、同时也是最难演好的折子。沈昳丽这么年轻,而且众多前辈名家对这几折戏的精彩演绎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能演好吗?一开始,还真是对沈昳丽没抱什么大希望,也想象不出她对这个人物还能演出什么新意来。首演那晚,沈昳丽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意外。不管是唱做念舞基本功还是对人物的理解和刻划,都明显感觉到她在台上的感觉变了样,变得成熟、有光彩、会演戏。她的表演,遵于传统又不落人俗套,既有“程式化”的中规中矩,又透出她对人物重新解读后的灵气。如果单从传统角度来看,她的表演还没能突破师辈的业绩。但从“借助传统程式塑造人物内心”来看,明显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两者相结合,她塑造的这个杜丽娘,也的确透出了属于她自己的个性。不象谁,但又好象都能看出些老师辈演这几场戏的影子来。按她自己的话说,不拘剧种,不拘流派,谁好我就学谁。但学也不是死学,而是要把老师们好的东西化到自己身上来,因为每个人的艺术条件和艺术感觉是不一样的。在知道了一些事情后,又觉得沈昳丽能给我这种意外也是必然的。为了塑造好杜丽娘这个角色,沈昳丽从读原著、解读人物到学唱、排练演出,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沈昳丽整个人都跟着了魔似的。为了让自己做得更好,她没少受苦,也没少挨骂。其实,对于一个想要成器的演员来说,辛劳和苦难是必然要付出的。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多少,得到多少。《牡丹亭》的成功,对沈昳丽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首先是这个戏的创排过程,或喜或悲,或得或失,这种过程使她经历了一种演员成长必然要经历的炼励。而在业务上的成熟,则完成了她从模仿型、技艺型演员向创造型演员的过渡。通过排这个戏,她成熟了许多,也积累下了一些创造新角色的经验。另外,这个戏的成功,使她获得了众多荣誉。象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上海宝钢杯高雅艺术演员奖、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演员奖等。这些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她艺术创造的认同,同时也确立了她在上海昆剧团,乃至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中佼佼者的地位。卓文君:从女儿到女人年前演出的《司马相如》是沈昳丽主演的第二部新戏,虽然此前老师辈的张静娴曾成功塑造过卓文君的形象,但沈映丽对卓文君这一代才女的塑造,仍演出了属于她的新意和亮丽。沈昳丽排《司马相如》这出戏最大的收获,应该说是“在舞台上完成了从‘女儿’到‘女人’的成功过渡”。如果说《牡丹亭》的成功是因为演员的年龄与剧中人相符,有一定“本色因素”的话,那么对卓文君的塑造,则更多地偏重于演员“创造性”的发挥。卓文君与杜丽娘都是因为爱情而命运起伏,但两个人的爱情思维却是全然不同的。一个是深闺少女,一个是孤霜寡居;一个是忧怨而死,舜个是私奔求凰。而在人物命运的终点上,杜丽娘以“圆满”而告终,卓文君因失意而绝望。一个是少女如诗般情怀的奔放,一个是少妇似深秋一般的内敛。两个人物之间的区别都在细处,粗看相似,细品却又不尽相同,如果处理不慎,便会落人雷同。可喜的是,沈昳丽塑造的卓文君,演出了一个成熟女胜的细微胸怀。舞台上的卓文君既不失才女的端庄与大气,又饱含少妇的灿烂与热情,可爱又让人可敬。沈昳丽无可争议地迈出了她艺术人生中重要的第二步,可是“卓文君”的成功,却给她凭添了几许感伤。她说排了两出新戏,一出是经典传统老戏新唱,一出是老师们演过的戏复排,都不是原创的,因此特别想有一个自己原创的角色。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交谈已过了两小时。临告别时,雨还在下。她没有带伞,却执意不肯接受我送她一程的建议。最后大家约定,等她下一个新角色出来,再来“时光倒流”。但愿这个预约的采访能早些到来,但愿下次相见时别再下雨。

音乐昆曲观后感 篇10

音乐剧,在我上完这个选修课的时候,才对它有了基本的定义。记得在初中和高中的音乐课上,音乐老师都给我们看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电影:初中的时候看了《音乐之声》,而高中就看了《放牛班的春天》。不过那时候都一部电影是分开了好几节课看的,一下课就暂停,虽然感觉不太爽,但每节课下课后心情和想法都会和上课前大有不同,音乐的感染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次看《音乐之声》之后,对剧情有了比初中时候更加清楚的了解。一开始玛丽亚在草原上高声尽情歌唱的情景已经撼动了我的心灵——不是因为她的样貌而是她的动作和歌声。在那之前我真的很少见过那么奔放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呢。再想起我不太乐观的生活,我立即就喜欢上并想继续看这部音乐剧。由于她的性格有点与她作为一个修女应该具有的性格有点出入,她后来被派去霍普家做家庭教师。但这时她的行为和想法又与这个有着军队纪律的家庭产生了矛盾,而可幸的是,玛丽亚能够从音乐中找到勇气,去坚定自己的立场,保持自己奔放与自信的心态,并用她的善良和温柔去打动那七个小孩,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爱戴。她重新把音乐赋予了这个气氛死沉沉的家,让舰长从由妻子的死产生的阴影中走出。后来真的没想到舰长以前也是个擅长唱歌的人,而且还会唱《雪绒花》这首那么深情的歌。但又仔细想想,这是一部音乐剧,当然在电影的每个地方都会充满戏中角色音乐才能的表现与感情的抒发。玛丽亚后来和孩子们合演木偶戏,在宴会上表演《So Long,Farewell》等情节也让这个家庭开始充满乐趣与欢笑。后来男爵夫人的主动退出、玛丽亚与舰长结婚和霍普一家人逃离奥国前登台表演等剧情,一度将剧情推向高潮。在这部音乐剧中,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贯穿了始终,无论是对玛丽亚个人,还是对霍普这个家庭,还是对奥国这个国家,音乐中通过其所表达的感情和想法,都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包括玛丽亚,舰长,舰长的七个小孩,男爵夫人,马克叔叔等。玛丽亚,在前面我说过了,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温柔,善良的人。她喜欢用音乐去唱出自己所想的东西,经常由于陶醉在音乐中而误了修道院祈祷的时间。对此修女们对她无计可施,觉得她不适合当一个修女。确实我也觉得她拥有这么出色的音乐才能,一颗这么向往自由的心,并不适合整天呆在修道院里,而是适合去用她的才能与热情去改变她周围的人,拯救那些在这繁杂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徘徊在过去阴影中的人。在做霍普家孩子们家庭教师时,她在打雷之夜用音乐来安抚孩子们的心;在舰长去维也纳的那段时间,她开始教孩子们唱歌,让孩子们边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边玩边感受自然。可以说,是玛丽亚赋予了孩子们应有的童年与生活乐趣。

当然,人无完人,玛丽亚也有害怕迷茫的时候,当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上霍普之后,由于情景所迫而不辞而别,回到修道院,想逃避这个事实。但就在这时候,一向用歌唱来开导别人的她,现在反而被院长的说唱所影响,让她找回自己的勇气,决定去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真爱。

舰长霍普的性格特征也很明显。曾经服过役的他拥有军人的意识和气质,但看得出妻子的离世对他产生了很大的打击,使他像训练军人那样来训练自己的孩子。幸好后来玛丽亚加入了这个家庭,让音乐重新在这个家里响起,拉近了舰长和孩子们的距离,让他想通了一切,开始真正地去关心孩子们。在后来纳粹占领奥国之后,为了不受纳粹的控制,舰长带领他的家庭逃离自己的祖国,从中也可看出舰长作为一个军人的强烈的爱国之心。他用《雪绒花》激起国民的爱国之心,用行动来表现他爱国的决心。

至于作品的艺术特征,根据我自己不专业的理解,我印象中的这部音乐剧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说唱,并且还夹杂着很多舞蹈的成分。有时候只是充满感情的相对而唱,如玛丽亚安慰受打雷惊吓的孩子们的那段,修道院院长鼓励玛丽亚勇敢追求真爱那一段;有时候是唱歌与跳舞结合,如一开始玛丽亚在山上尽情歌唱那一段,罗夫与丽莎在晚上幽会那一段,孩

子们在晚会上说晚安那一段。其中还加了一部木偶戏,用木偶的跳舞来代替人的跳舞。通过音乐和舞蹈来交流,去感染听众和观众,这才是这部音乐剧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就如,玛丽亚的开头唱撼动了我,玛丽亚的《Do-Re-Mi》带起了孩子们对唱歌的兴趣,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时唤起了舰长迷失的自我,修道院院长鼓励了玛丽亚追求真爱,舰长登台表演时的《雪绒花》唤起了在场观众的爱国之心,还有让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我们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

看完这部音乐剧之后,我的心情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看之前,我被沉重的学习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经常心情沉闷,对生活的积极性大大地降低。而在看到这部音乐剧中玛丽亚对生活充满积极和热情并以此来影响其他人之后,我精神上也受到了她的影响,决定以后要像她那样去享受生活。她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来充实生活,而我觉得我们大学生也应该要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管是玩还是学习,都要让自己去享受这个过程,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态度积极起来。另外,剧中舰长的爱国精神与重视家庭这些品质也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在这次音乐剧通选课上音乐剧的欣赏,我对人生的思考又更加深刻了。观赏音乐剧,这不仅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人价值观塑造的过程。在以后,我决定多多欣赏一下其他音乐剧,借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音乐之声 观后感 篇11

艺术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音乐剧《音乐之声》。它是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争时期,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当他的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后,特拉普一家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女院的帮助下逃出国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电影,我对玛丽亚感受很深,尤其是她那温柔、善良以及她的坚强、无私纯洁的爱!她让一个本来了无生机的家庭逐渐散发出生气和活力,她喜欢这七个性格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去爱他们,她的爱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回归天性,逐渐喜欢她、依赖她、不能离开她;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12

就在选修课中,老师给大家播放《音乐之声》,其实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了。但是没有一丝感觉厌烦,仿佛情节还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幽默。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影片里以电影音乐的原貌参与了故事叙事的当首推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歌《雪绒花》(《EDELWEISS》)。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盛情邀请之下,接过吉他自弹自唱了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已多年不唱的奥地利民谣:

Edelweiss edelweiss(雪绒花,雪绒花,)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清晨迎着我开放。

Edelweiss edelweiss 雪绒花,雪绒花,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永远祝福我家乡。

上校沉醉在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歌声使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音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爱情的火花开始燃烧。当两人在家庭晚会上和谐地共舞之后,掩饰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还是在音乐节上。拒绝为纳粹服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玛利亚带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他们的表演和歌曲都十分幽默而风趣。特别是那一首《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俏皮、欢快,充满生活的热情,用音符轻轻拽出观者会心的微笑!眼前仿佛又见那丑丑的小木偶在几个快乐的孩子的小手里笨拙的跳舞。

孩子童心可鉴,孩子们跟随母亲一般爱心的玛丽娅,唱在高山,唱在原野,唱在家园,唱在心灵。在生动的自谱歌声中,家教玛丽娅与新家的孩子们心心相映着。同时与要将孩子们送到寄宿学校里的男爵夫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

开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玛利亚充满爱心、快乐、活泼,勇于接受挑战,同时聪明、大度,富有智慧、多才多艺。她让一个本来了无生机的家庭逐渐散发出生气和活力,她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回归天性,逐渐喜欢她、依赖她、不能离开她;她还将一个冷酷的男人的激情也重新点燃,最终放弃富有的男爵遗孀而选择她作为孩子们的母亲。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玛利亚凭借她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的理解,赢得了孩子们和上校的心。有人说一个好女人是一粒火种,是一本好书,是一首温馨的音乐,是耐人寻味、引人追随的一股力量。而玛利亚正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让我敬佩、欣赏!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800字:我心目中的雷锋下一篇:鞋匠的儿子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