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育三大法则(精选13篇)
中学生家庭教育三大法则 篇1
心态法则
对于每一位求职者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待遇又很高的工作。然而在实际择业的过程中,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确实很难如愿。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求职者能否客观看待择业。
小毛驴的犹豫。 许多人在选择职业,成就事业时,都会存在“小毛驴的犹豫”:一头小毛驴,在干枯的茫茫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堆草,但是一再迟疑反复不知道吃哪一堆更好,结果活活饿死了。这就告诫我们:人的期望值不可太高,在选择中要痛下决心,绝不可以左顾右盼而坐失良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一般的规律。
总想捡个大西瓜。 求职者往往在择业时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头来却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因此,求职者在择业前,应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结合起来,对照衡量后再去择业。
观念法则
看重工作发展前景胜于薪水。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择业者关注的焦点。选择工作时,薪水不再是员工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位置已下降到第二三位,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发展和企业前景。
先就业后择业。 尽管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各国有所不同,但对于求职者择业而言,受工作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正开始流行。 选择其他个人发展形式。 例如潜心学习,准备考研继续深造;学英语,考托福、GRE或者雅思,准备出国;自主创业,筹备资金创办公司;做自由职业,即SOHU一族。
追求热门不如看好潜力。 尽管IT业等行业很吸引人,但这些行业竞争激烈,技术更新快,从业者并不轻松。于是,许多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医药、环保、保险等潜力行业。
行为法则
“大格局”思考。 再大的目标总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达到。这不是要你在27岁而且又超重的情况下去拿奥运金牌,而是要敢于想象。“大格局”思考的定义是,运用你最强的欲望、可靠的精力,改变你人生的方向。 要有自己创业的心理准备。当你大学毕业时,大学的教授会对你说:如果你理想的职业没办法找到,那么,你就要问自己是否愿意自己创业。这有一个好处,搞清楚自己想干什么。
保持平静、准备逆来顺受。你照常上班,沉着应对你的同事,并且尽量服务于他们,即使一时无法跳槽,你也可以将压力减到最低程度,并保留可贵的精力。
采访各式精彩人物。先找出从事你心目中理想职业的人,问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现况又如何,这有助于理清你心中的“理想职业图”,也有可能结交几个助你上进的盟友。 丢弃“我家是蓝领阶级”的悲情。你没上过哈佛,照样可以上图书馆、上互联网、使用电话,建立跟“他们”一样完整的知识和人际关系网。
中学生家庭教育三大法则 篇2
一、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一枝一叶显个性
鲁外的班级文化建设, 秉承“自主管理”原则, 使班级“主人”的权利和地位回归学生, 让德育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班级生活中, 让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形成于班集体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中, 并形成了具有鲁外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五维关注模式”:关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关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关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关注班级个性文化建设、关注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 为了更好地抓住重点求实效, 鲁外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流程:先进行班主任培训, 让他们明确目的、意义及操作流程;接着各班发动学生讨论, 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 制订班级目标、班徽、班歌等并在教室门口的班牌上展示;然后开展关于班歌、班徽等文化符号的竞赛, 进行“班级亮点工程”建设, 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向深层转化、提升;到了期末, 进行班级文化建设量化、总结、评比;最后各班级之间取长补短, 为新一轮的班级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鲁外的教室布置, 最能体现学校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每个教室墙面的方寸之间都凝聚着全班同学共同的智慧和心血, 成为了一道道风格迥异的亮丽风景, 如:七 (2) 班的“梦想屋”承载着每个同学的梦想;七 (5) 班的“成长轨迹”见证了班级每个同学的成长历程;八 (3) 班“荣誉台”贴满了各类奖状, 体现了班级同学的努力和成就;八 (4) 班“竞争天地”上的分数充满了大家的欢笑和泪水;七 (9) 班的“English Corner”展示着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外国风土人情卡片;八 (8) 班的“鲁迅研究园地”碰撞着鲁迅文章中的思想火花……这些布置中, 有的清新洒脱, 有的励志上进, 有的沉稳内敛, 每一个字句、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这个班级的整体文化, 彰显出班级同学的个性。
这样的自主管理, 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孕育个性。鲁外的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团结合作的班级风气, 正是在这样各具班级特色的文化环境中, 熏陶和培育出了独具个性的生命体。
二、“鲁外星势力”展示活动———一技一艺展风采
“鲁外星势力”活动是学校在2011学年启动的一项学生才艺个性展示活动。它依托校团委和学生会, 以“自主、自愿、自发”为原则, 本着“做最好的自己”的宗旨, 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才能、个性的舞台。展示的内容可不拘一格。自创办以来, 无数鲁外文艺尖子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绽放了自己的梦想, 演绎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无数平凡却不普通的鲁外学子在这里经历他的第一次“明星梦”;无数学生会干部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工作、锻炼自己、服务学校……为了成就更多学生的梦想, 学校团委每年都会对活动进行完善和革新。从“个人才艺PK赛”到“班级一台戏PK赛”, 从“鲁外好声音”歌唱专场、“飞扬舞青春”舞蹈专场到“丝竹伴校园”器乐专场、“鲁外达人秀”综合专场, 从个人独唱、独奏、独舞到三五成群的小组唱、舞蹈秀、课本剧……“鲁外星势力”与时俱进, 因时而变。
“鲁外星势力”的舞台, 不仅是学生才艺展示的大舞台, 更是他们自信心、创造力、竞争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体现;不仅有舞台上精彩的绽放, 更有幕后工作者的默默付出, 策划的、摄影的、找伴奏的、录音的、准备服装道具的、写宣传稿的、做评委的、递话筒的、搬道具的、管纪律的……都让人感受到了学生默默无闻的付出, 体会到了班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活动中, 学生展示自我, 锻炼自我, 自由成长, 他们逐渐树立自信、懂得合作、学会反思。这种体验式的自我教育无疑是最好的德育。
三、“每周之星”评比活动———一点一滴比进步
“每周之星”的评比, 是鲁外学子“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 是学校个性化评价的重要载体。具体方法是:每班每周通过民主评选的方式把本周中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评选出来, 将事迹展示在班级展示栏中, 让其他同学学习;月末, 根据综合评价, 班级推选出当月的“每月之星”在全校宣传窗中进行事迹展示, 让全校的同学都能够学习;学期末, 在所有产生的“每月之星”中由学生会、学生代表、教师代表投票评选出10名“学期之星”, 在第二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每周之星”的评比注重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个性的评价、互动的评价。它关注到了每个学生在每一个星期或者几个星期中的不同情况, 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它的评比方式可以是学生毛遂自荐自行申报, 也可由老师、同学来评价, 具有互动性, 既有自律又有他律, 既有自评又有互评和他评, 体现了多元评价的理念。“每月之星”的评比立足的是学生某一方面的“微成就”“微进步”, 宣扬的是学生最具个性的方面, 看重的是学生最细微的进步之处。而班级的展示、学校宣传窗的展出, 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习,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如八 (5) 班的班长谭婧, 在获得“学期之星”时这样说:“我不与别人比成绩, 只与自己比进步。”这个其貌不扬的女孩在刚踏进鲁外时, 只不过是一个成绩平平、爱八卦、爱管事的平凡女孩, 担任英语小组组长。由于她“爱管事”的个性, 她们小组的英语背诵往往是最积极的, 她也因此在七年级时被推举为班级“每周之星”———管理之星。慢慢地,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谭婧的进步:组长工作越做越细、越做越好, 不仅自己的学习成绩从原来的中等上升到了中上, 她领导下的小组整体成绩也有所进步。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班干部竞选中, 谭婧成功当选为班长, 从小组长到班长, 可见老师和同学对她的充分信任。学期末, 她从576名“每周之星”、128名“每月之星”中成功突围, 成为了10位“学期之星”中的一员。这位平凡女孩因鲁外“每周之星”而不断成长和进步。对于她来说, 不仅赢得了老师、同学的赞赏和肯定, 更赢得了对自己的信心。
儿童营养三大法则 篇3
儿童营养学家一般是鼓励孩子从自然食物摄取多方面的营养,营养品越自然越好。可一些父母总是对自己孩子的生长状况不满意,尤其是一两岁的宝宝正值厌食期,最希望能有妙方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种种营养补充品应运而生。其实,,你的宝宝真正需要的可能仅是扩展一下食谱而已,以下几点原则可供父母参考:
◎ 确定孩子是否需要额外的营养补充品。最好与儿科大夫讨论一下,弄清楚孩子真正缺乏的是什么?能不能用自然食品来提供?或者根本就不缺,只是大人“杞人忧天”而已?儿科大夫常常发现不少儿童的生长曲线都在正常区间内,或父母本身就属于瘦小型,家长却一味地认定“营养不良”。
◎ 了解营养品的内涵与孩子的体质。如有的孩子可能有乳糖不耐受症,那么含高乳糖的营养品就不适合,强行给予就会导致腹泻;某些蛋白质过敏的孩子,也不能随意进用高蛋白补品,否则会诱发过敏反应;更有甚者,某些产品可能含有类固醇、兴奋剂等,目的虽为增加食用者的胃口,但其后续的副作用却是相当严重的。
◎ 即使真的营养不良,也要先全面检查一下身体,是否某些疾病暗中作祟,如心脏病、肺结核、肾脏病等等,并给以正规的治疗,以消除病根。
◎ 不要被广告所迷惑。许多广告文字可信度低,如强调高蛋白、高钙等。退一步说,即使宣传是真实的,也未必适合你的孩子。比如有的品牌声称为高蛋白,但蛋白吃多了反会加重肾脏负担,不利于体内的新陈代谢;有的品牌添加了高钙,如果孩子已从日常食物中摄取到了足量钙质,则可能导致体内钙质过多,产生食欲不振、肾结石、精神差等后遗症,干出弄巧成拙的傻事来。
◎ 营养品应尽量来源于自然。如果农畜产品组合中添加有药物时(包括维生素),就得小心其含量。因为即使维生素,一旦长时间过量摄取也会有中毒的危险。
◎ 选用浓缩补品,如浓缩鱼肝油等,要仔细查看含量,并予以合理的稀释,否则长期使用对孩子的肝脏、肾脏反而是一种毒害。
需要法则
营养是什么?确切地说应该是孩子体内所必需或正需要的能量和元素。如果体内不需要,轻者将会成为体内的“垃圾”,重者则可能毒害健康。尽管人体有调节营养元素的功能,但承受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承受极限,人体就会与疾病结缘。就说人参吧,本是个好东西,若给孩子吃,将可能发生性早熟、流鼻血、腹泻等多种弊端。
孩子对营养的需求,除了一般的营养标准外,还要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酌情增减或更改。有的孩子需要长肉,有的孩子需要减胖;有的缺钙、缺硒,有的则缺碘、缺铁……总之,补充营养要注意个体化,切忌人云亦云,盲目仿效。记住:孩子身体需要的才是营养。
均衡法则
一方面,营养不良的孩子确有存在,另一方面,大批小胖墩“闪亮登场”。这种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奇观”,表明家长在儿童营养认识上存在一大失误:营养不均衡。
在孩子的营养平衡法则中,首要一条是热量平衡。幼儿的热量除满足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以及肌肉活动的消耗外,还需满足身体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其相对需要量高于成人,一般每天每公斤体重约100~110大卡。实际如何呢?研究人员对78名幼儿的调查表明,热量的平均摄入量每天每公斤达到135大卡,超过生理需求量12%,导致了2人肥胖,6人体重超标。特别是火腿等肉制品、蛋类、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摄取量过高,致使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加,从而减低了某些矿物质的吸收。一般情况下,热量的摄入量与消耗量应该是趋于平衡,幼儿也能通过食欲来调节热量的正常摄取,不至于过多或过少。不过,幼儿的这种调节能力有限,如果迁就小儿的嗜好,喂养次数过多,每次的喂养量过大,使小儿的胃肠始终保持食物的充裕状态,必然打破营养的均衡状态,造成营养过剩而致小胖墩队伍日益扩大。
其二是蛋白质平衡。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期,蛋白质不足固然会导致生长减慢或停止,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腹涨,水肿,贫血等症状,但过多摄入同样对健康有害,如引起便秘,肠胃病,口臭,舌苔增厚等现象,并增加体内氨类毒副产物,加重肝肾负担,使钙的排出增加,给生长蒙上阴影。 幼儿对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高,蛋白质的转换率也相对比成人高,而且幼儿对蛋白质的需要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一般的供给标准为每天每公斤体重2~4克,而且动物性蛋白与豆类蛋白质要占1/3以上,以满足身体对优质蛋白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一份以2岁幼儿为对象的调查结果是,蛋白质每天每公斤摄入量44.4克,占供给量标准的110.8%,占热能14.7%,优质蛋白质占42.8%,表明蛋白质的供给能满足生长需要,并有轻度超标;动物性的鸡蛋,牛奶,肉类及制品亦存在过多现象。专家建议,儿童吃鸡蛋每天不宜超过3个,并适当控制肉类、鱼类等动物蛋白的过量摄入,相应增加豆类蛋白和谷类蛋白的摄入量,求得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之间的平衡。
提升面试成功率的三大法则 篇4
法则
一、我是不二人选
面对堆积如山的简历,hr经理往往以排除法进行初选。如果能重点突出自己的优势,给hr经理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就需要准确表达“我是这份工作的不二人选”。
在面试中,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固然重要,但hr经理考虑得更多的则是人职匹配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一个才高八斗、经验丰富的人会被hr经理拒之门外,其关键原因可能就是他认为你并非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
如果你对自己没有清晰的定位,也不能较好的陈述自己适合该职位的有利证明,而是抱着企业给我一份怎样的工作我就做什么工作的盲目服从心理,无形中折射出你缺乏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规划。如果现在给你这份offer的话,难保两三个月后你因抵挡不住外界诱惑而提出辞职,那样的话企业又得重新进行人员甄选和招聘。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最不愿发生的。因此,在面试时充分展示出你就是该职位的最佳人选,有利于搏得面试官的认可。
法则
二、我对此很感兴趣
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指出,在职业活动中,兴趣能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兴趣往往也会影响人对职业的选择。
充满热情,对该职位葆有很大兴趣,应该说这是最能打动hr经理的特质。因为如果员工的兴趣、爱好和工作岗位相吻合,对于hr经理来说,他把最合适的人放在了一个最适合的位置上,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价值。
在工作中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这样才能喜欢并爱上工作,在企业中干得稳定和长久。所以,在面试前有必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再去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在面谈时中肯地表达你对此项工作的充分兴趣和热爱,能让hr经理对你加大好感。
法则
三、我为自己也为公司而来
分析应聘公司及岗位的情况,结合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和愿景,让hr经理知道,个人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是一致的,这将为面试增加成功概率。
面试中不少hr经理常问:你为什么离开原公司?为什么总是跳槽?通常hr经理最忌讳频频跳槽的人。当前职场人士普遍心态浮躁,职业目标不明确,纯粹为找工作而找工作,不管什么企业,只要能给offer就去,这是求职者的普遍问题。在职人士跳槽时,一般来说在面试之前最好先分析新、老东家有何区别,面试公司的优势是什么。然后从个人角度出发,说明现在应聘的单位更适合自己能力的发挥,与自己的职业规划、个人愿景是一致的。明确告诉hr经理,我很看重这个平台,我要与公司一起发展。记住,你的理想一定要和目标职位一致。
中学生家庭教育三大法则 篇5
网络营销隶属企业市场营销中一部分,营销最重要也最本质的是组织和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换。如果没有信息交换,那么交易也就是无本之源。那么,互联网企业营销策划有哪些神秘之处?通过什么企业营销策划方案实现目标呢?如何选择好营销策划方案?将逐一揭秘选择好企业营销策划方案三大法则。企业营销策划方案法则一:确定业务目标
业务目标必须明确一下问题:一是确定目标市场,企业服务的顾客是哪一类?在什么地方?市场规模有多大?顾客有什么需求等问题,这是制定营销策划方案的基础情报。二是对企业营销效果的确定。这里的效果不仅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指标,而且包括其他一些企业追求的目标,如企业知名度,企业信誉等。
企业营销策划方案法则二,营销策划方式设计多样性
企业产生营销方案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方法有:
1、自己企业的经验。在长期的营销活动中,每一个企业都积累了一定的市场营销经验,这是企业无形的财富。借鉴过去营销活动成功的经验,分析当前的营销环境,产生新的营销策划方案;
2、向竞争对手学习。本企业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市场领袖的企业,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市场信息资料,所进行的活动很值得企业研究。国际品牌网觉得,认真分析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不仅可以发现竞争对手的弱点,还可以利用他们的经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3、创新。企业在产品设计、服务方式、价格、销售、促销等各方面采取新措施,使得营销效果更好。
企业营销策划方案法则三,企业营销策划方案的评价
对于各种营销活动方案的评价是优选的基础。评价一个活动方案优劣,一般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方案的期望收益,即比较各种方案的营销效益目标,如盈利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市场发展目标有市场占有率、开拓目标市场层次与范围等;
2、方案的预算成本,即比较为各个方案投入费用的大小,包括固定投资和流动费用;
3、方案的可行性,即比较方案的可操作性。有些方案未来的效果比较好,但目前不能实现.或者方案运作上有较大的障碍,这样的方案就不能列为优选方案。
家庭教育十项法则 篇6
归属法则:
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看起来是废话,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但实际上,每个家长都做到了吗?
比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任性,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有的家长之间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破碎的、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
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更要重视对孩子的安慰疏导,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溺爱、过分严厉等错误做法,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希望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有的家长把这种希望都转化为了给孩子的精神压力,却没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希望。
优秀家长都懂得,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肯定,告诉他们“干得好”“太棒了”。即使孩子一时没有做好,也要善于用鼓励的话语让孩子看到希望。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激励孩子。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总爱找差距挑毛病。有的孩子平时考试都能考98-99分,家长却非要追究为什么没考100分。这种过于苛刻的高标准、严要求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管理法则:
在孩子未成年前,父母有管教的责任。
有的家长爱对老师说:“以后就把孩子交给你了!”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对孩子不闻不问。这些都属于家长的失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无人可以替代。孩子天生对家长有依赖感,家长给予孩子应有的教育、陪伴和关怀,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会求助于家长。
因此,家长绝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自己的管教责任。但这种管教应该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对待,简单粗暴,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声音法则:
要倾听孩子的声音。
家长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想法。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而且,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效仿,不肯听大人的话,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一定要先与孩子商量解释,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不然的话,家长的好心很可能没有好报。
榜样法则:
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
父母、兄姐、亲友、师长、社会关系等都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对于女孩,父亲对于男孩的影响颇为重要。
除了家庭内的榜样,家长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例如孩子崇拜的偶像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发现孩子误交损友,不要武断地阻止他们来往,而要首先了解情况,帮助孩子。孩子们都需要友谊,害怕孤独,有些孩子是因为搬家转学到新环境没有朋友,而与一些“问题学生”为伍的。
求同存异法则:
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敢于童言无忌。要结合“声音法则”,鼓励孩子敢于表达,正面肯定孩子的想法。当然,如果一些看法、说法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也要耐心地解释。
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孩子思维的特点,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流。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会对孩子的表达能力造成伤害,使他们羞于在人前开口。
慎用惩罚法则:
要让孩子甘愿接受处罚,并尽量避免体罚。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力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体罚,但当孩子犯错时,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
惩罚的前提是,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了事,甘愿接受处罚,下不为例。惩罚方式也要合理,可以采取不让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比如可以罚其几天不许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千万不要把一些应该做的正面事情当作处罚。比如罚孩子写字,会让他们认为写字是坏事从而产生厌恶情绪,一做这些事就会有被处罚的感觉,造成心理阴影。
后果法则:
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候,孩子惹了什么麻烦或想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连成人都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这当然无法服人。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
结构法则:
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家长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孩子从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还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家长。
但是,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建议家长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帮助孩子明确什么事是不合乎道德和法律,必须避免的,让孩子从小懂得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独立性法则: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孩子,孩子却觉得你控制得太严。
家长也应允许孩子一定程度上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当然,家长还是要在孩子附近注视着,当好引导者和陪伴者,而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管教,应注重大的方面,注重原则性,而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管。
年龄小的孩子,还需要家长给予一些生活学业上的帮助和指导,但也要适当给他们机会锻炼独立性。
法则建构,让学生经历抽象之旅 篇7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 例题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12×10的口算方法. 再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根据12×10的口算类推出12×30的口算方法, 并通过讨论和交流, 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本口算方法.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法则的逐步抽象过程, 建构法则并掌握算法呢?
一、创设情境, 形成教学口算的资源
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目的是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 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取出来, 让学生产生探索欲望. 如本节课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获取相应的数学信息 (每箱12瓶, 已搬下9箱牛奶, 又搬下1箱;把10箱牛奶分两堆摆, 每堆是5箱) , 并提出问题 (三年级有117人, 每人一瓶牛奶, 搬下10箱够不够) . 这里的搬牛奶情境为后面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理奠定情境基础, 为算理的理解提供情境支持, 这就是法则抽象的开始.
二、列出算式, 由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 如例题中根据问题:“每人一瓶牛奶, 搬下10箱够不够?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先根据算出12箱一共多少瓶牛奶, 然后再和“三年级的117人”比较, 列出算式“12×10”. “12×10 = ? ”是经过抽象而得到的数学问题. 此时的数学问题不是单纯抽象意义上的数学问题, 而是具有生活情境意义的数学问题, 为下一步算理的理解奠定具体形象的情境基础.
三、理解算理, 在算法多样化中初步构建
在这个环节, 教师根据前面的抽象铺垫,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并适时抽象、归纳出计算法则. 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尝 试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这道例题,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算式很快就能列出. 接下来就是如何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比较说理中, 学生自觉地实现优化.
第一种:12×9 = 108 108 + 12 = 120
这种方法很直接, 通过观察情境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口算思路. 一箱12瓶牛奶, 10箱就是120瓶, 三年级学生117人, 足够了. 从图中发现, 搬了9箱是12×9 = 108 (瓶) , 再加上1箱就行了, 所以是108 + 12 = 120 (瓶) . 12×9是学生过去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108 + 12是多位数加法, 更是没问题, 因此口算可以顺利完成. 但此种方法有局限性, 如果要搬下20箱 , 问题就来了 , 先算12×9没有问题 , 剩下的11箱就是12×11, 这已经超出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界限 , 是后续的学习内容, 连续加11次, 没有人这么想.
第二种:12×5 = 60 60×2 = 120
这种方法先算一半是多少再求它的2倍, 也是学生经常想到的思路, 有时特别简洁. 但此种方法也有局限性, 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用此种方法进行口算的题目也只有这一个. 比如12×20就不可以了, 先求一半是12×10, 这就又回到了原题上, 12×30等就更行不通了.
第三种:10×10 = 100 2×10 = 20 100 + 20 = 120
这种方法是把12看作10 + 2, 先算10×10 = 100, 学生知道10个1是10, 10个10是100, 利用进率就可以解决, 以下的2×10, 100 + 20都没有任何障碍. 但此种方法还是有局限性, 整十数是20~90中的任何一个数都比较困难.
第四种:12×1 = 12 12×10 = 120
这种方法, 是将整十数的十位上的数先与两位数相乘, 后在乘的结果后面添0, 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整十数只有9个, 10, 20, 30, …, 90, 这9个数中十位上的数最大的是9, 都不可能超过两位数, 因此, 第一步的口算就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第二步只是个添个0的问题. 第二步添0的问题, 学生是有经验的. 所以, 两位数乘整十数用此方法口算带有一般性, 无论在什么情形都适用. 这一点要算理明确, 要让学生体会到, 只有学生真切地体会了带有普遍性的算理, 才能有效地实现计算教学的优化.
在上述例题中, 学生能从心里真正选择第四种方法作为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的范式, 是需要说理的. 学生的各种算法中, 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 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 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
四、符号表征, 在抽象中概括法则
在这个环节的抽象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言表述与符号表达相结合, 并相互转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前面提供的情境和模型的基础上, 借助已有的直观经验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等语言表达算式的过程. 接着在“试一试”中解决第二个问题:“如果搬下30箱呢? ”列出算式, 在口算时从12×3的积 , 推理出12×30的积 , 不提倡算法多样了. 至此 , 抽象之旅已经达到最高层次. 然而, 法则蕴含在抽象符号表征的算式之中, 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师还应让学生看着算式, 结合情境和模型, 用语言表述每一步的算理. 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脱离直观材料, 看着算式对比两题, 抽象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这样, 就能让学生既经历从借助直观模型理解算理到抽象出算法的过程.
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 篇8
心理学认为,成人与儿童青少年身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皆源于家庭系统成员之间关系的混乱与扭曲。决定家庭成员关系的动力是“爱的牵连”与“爱的流动”。因为爱,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可能对另一些成员的疾苦熟视无睹。譬如,在一个“闹离婚”的家庭中,孩子就会“生病”,以此来阻止家庭的分裂。在一个母亲残疾而生活不便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就会很“懂事”,并像“小大人”那样照顾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分担母亲的责任。这就是爱的动力和爱的救助本能。
在家庭或家族系统中,存在一些爱的动力法则,这些法则对家庭成员的关系有着极为隐秘的影响。了解这些法则,对于理解你自己的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是非常必要的。
1、系统平衡法则——正常的“父、母、孩子”三口之家,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孩子依恋父母,敬重父母,三人之间的“三边”关系都是“正性”的情感,这是最理想的家庭结构。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出问题,是“负性”情感连接,孩子就会处于“分裂”状态。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放弃对父母中“某一方”的正性情感——譬如放弃对父亲的爱,以便和自己的母
亲保持亲密与认同——以此恢复系统的平衡。这就是家庭系统的平衡法则。
在父、母、孩子所构成的家庭“三角关系”中,最理想的关系是“三边正性关系,有人把它描述为“等边三角形”关系。但是,大多数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受系统平衡动力的影响,“一条边”上的关系出问题,势必引起另外“两个边”的关系调整,而调整的结果往往是“两负一正”的关系,而不会是“两正一负”的关系。譬如,妻子与丈夫闹翻了脸,儿子也会与父亲翻脸,这样才能维持母子之间的好的关系,对于或者儿子选择维持和父亲的关系而疏远自己的母亲。二者必居其一。因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同时失去父母的爱,是难以承受的。
你需要记住,在一个家庭中,婚姻关系是决定性的关系,因此,改善家庭关系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善父母双方的婚姻关系,而不是单纯就亲子关系进行调整。
2、系统隔离法则——在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处在不同权利等级上,相应承担不同的责任。其中,父母的权利和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处在权利的较高位置,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父母不仅要履行生儿育女的义务,而且有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爱。但是,父母却没有权利将自己的情感困惑、个人隐私与痛苦展现在孩子面前并要求孩子承担责任,同样的,孩子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解决父母的问题。因
此,婚姻隐私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隔离在亲子关系之外。这就是系统隔离法则。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一法则,他们在面临自己的婚姻矛盾或配偶一方的婚外不忠时,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哭啼啼,就是拉上自己的孩子一同参与对丈夫(或妻子)婚外情的跟踪调查,或者让孩子为自己评理、决定“是否离婚”等等。这些做法将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3、系统优先法则——家庭以及由一些不同代际的“家庭系统”构成的大的“家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家庭与家族成员的关系,应该遵循优先法则,否则,家庭系统中爱的流动就会出现紊乱。家庭系统优先法则为:
——在一个家族系统中,后出现的家庭系统优先于先出现的家庭系统。一个人先是自己与父母构成的家庭系统中的成员,成人后结婚生子,有了一个新的“三口之家”家庭系统。依据此法则,这个人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应该总是优先于他和父母的原生家庭关系。
——在同一个家庭系统中,先出现的关系优先于后出现的关系。夫妻婚姻关系是建立一个完整家庭的前提,因为这个关系,才出现了子女,于是有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时候出现的关系。依据此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婚姻关系应该优先于亲子关系。
如果一个男人违背优先法则,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把自己的父母看得太重,一旦恋爱结婚组建新的家庭,配偶和孩子都会觉得自己“不重要”,由此产生“局外人”的自我感觉,往往难以溶入他的大家庭。难怪对这样的男人,妻子常常抱怨:“我给他说一百句话,还不如他妈一句话顶用呢!”妻子和孩子无法从这个男人身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必然导致婚姻危机以及亲子关系发展不良。
另一种违背优先规则的情况,则更频繁地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婚后有了孩子,于是夫妻中的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妻子)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情感投注到孩子身上,无暇顾及自己和配偶的情感需要,直到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仍然不能够恢复对夫妻婚姻关系的关注,孩子成了夫妻关系中的唯一纽带。这样的家庭,一旦孩子因升学或工作离开家庭系统,就会出现婚姻危机与冲突,并可能导致中年后离异。
4、系统补位法则——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孩子的父母中的一方因为生病离世、离异、常年不在家或者因“性格缺陷”不能发挥正常的父母角色功能时,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会倾向于去“填补”或“替代”这个空缺的位置,并发展出与这个位置的角色相匹配的个性特征。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父亲的位置,孩子会发展出较多的父性特质,譬如很会照顾妈妈,很会照顾弟弟妹妹,很会体谅孤独无助的人等等;如果这个空缺的位置是母亲的位置,孩子的母性特质会加强,甚至变成一个极为母性的“小妈”。这就是系统补位法则。“补位现象”在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中极为常见。
从子女心理发育的角度说,过度发展的补位现象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是一种心理创伤,“补位”同子女的“性心理的发育”和“人格面具”有较为直接的病理关系。据个例子,如果一个女孩子因为父亲“长年累月”离家在外,而且不关心母亲和自己的情感需要,不关心家庭,而母亲又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依赖型”的母亲,这个女孩会怎么样呢?她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某种“男性化的”、“强悍的”、“假小子气”的人格品质(这其实是一个人格面具而并非女孩的真实自我),以保护自己的母亲和承担父亲未能承担的责任。如果情形足够严重,这个女孩完全可能在青春期变成一个同性恋者。
中学生家庭教育三大法则 篇9
1.情景教育法。
发挥家庭教育灵活机动的优势,充分利用生活现成的情境,自然地恰当地进行教育。孩子身处其境,感受其事其人,父母在旁边给予观念的点拨、态度的选择、行为的指导。此法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请看一位小学生的作文:上车后,我找到了一个座位。我爸爸有胃病,我让爸爸坐。谁知车没开出一站远,他倒站起来让给旁边一个女的坐,我很纳闷,让座位也得给老弱病残,凭什么让给这个女的?我不满地瞥了爸爸一眼,他假装没看见。下车后,爸爸看我还撅着嘴就笑着说:“傻小子,你没看出来,人家是孕妇。”我爸又说了一段我的妈妈怀我时是多么不容易。“你妈经过十月怀胎,才把你带到人间的,很辛苦的。”
2.自学自省法。
买一本或者借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青春期教育科普读物,让孩子自己阅读,开开窍,从中受受启发。别惧怕性知识性科学进入你家,封锁这方面知识是不明智的,其实也封锁不住的,孩子好奇,从非正常渠道获得的非科学的性知识,会更令家长不放心。选一本好书,就是请来一位好老师。孩子自己读自己琢磨,比父母在一旁喋喋不休要科学多了。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选书要适当,选《性知识手册》就超量了,选《更年期保健》就超前了;二是不一定当面交给孩子,随意放在孩子能看到的桌子上,不必叮咛,孩子肯定会翻阅的。
3.观念渗透法。
所谓观念渗透,是为了避免父母的生硬灌输、直接说教而采取的一种议论生活中其他教育素材,从而取得性道德、性教育观念的暗示方法,这对小学生和初中生有明显的教育效果。例如,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一位姑娘轻率相信他人而上当受骗,夫妻叹息一番,议论一番,还可以假设姑娘婉拒对方的情节,让孩子续编后面发生的故事;再比如,看报纸,在“金色盾牌”、“警钟长鸣”等栏目中报道的一些刑事案例中,受骗的少女、贪小便宜的少年,都可以作为一家人交谈的话题。议论中,父母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审美意识无形中都会影响孩子,这比耳提面命式的说教要有效果。
4.兴趣转移法。
青春期孩子精力充沛,活动能量很大。家长不要以为整天学习就可以拴住他们的心。父母的任务是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丰富一些,每逢周末,安排一些全家参与的趣味活动,让孩子盼望着周末双休日的到来。例如,春游、远足、一人一菜烹饪赛、春节家庭小制作等,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习摄影、绘画、弹琴、集邮、登山、游泳等,这样就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兴奋点转移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为他们充沛的精力找到用武之地。
5.日记疏导法。
允许、支持孩子记日记,要求写真人真事,提倡写真情实感,留下少年时成长的足迹。
这既是持之以恒的意志锻炼,又是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还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环境、认识自己的自省自律的好方法。孩子如果把日记锁起来,也很正常,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其实,允许孩子在日记中编写自己的幻想情节,创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在日记中浪漫一番,这是合情合理的心理宣泄,有利于性格内向孩子的心理调适。
6.身教示范法。
父母作为成熟的男性、女性,在孩子眼中是具有榜样作用的,父亲是山,母亲是海,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会记住:爸爸作为丈夫,是如何敬业、如何顾家,如何爱护妻子,如何关心孩子的;妈妈作为妻子,是如何勤俭持家,如何继续充电争取再就业的。尤其是夫妻双方是如何对待老人的,是否孝敬,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家长在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这将是孩子将来进入家庭的角色参照。如果父亲只顾自己,整天喝酒打麻将,打骂妻子儿女,如果孩子的母亲花钱无度,懒于下厨房,整天让孩子吃速冻食品,那么这个孩子将来的小家庭也不会太美满。
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特点,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家长们应该因地制宜,做出灵活的、富于变化的选择,给青春期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影响。
我们用心教学,我们用事实说话!
专业班底:教育咨询师+一线教师+心理专家+教务班主任+学习管理师,专业团队全方位解决学生问题。
一流环境:封闭式教学环境,一人一间教室,4000㎡无死角摄像头监控教学区,保证学生不受干扰。
更好成绩:高考成绩平均提分105分,过线率100%。
武汉前程教育已开通了免费网上在线咨询服务,与我们的老师进行交流,我们将给您专业的解答和建议!前程教育官方QQ号2250031286
优惠活动:【9.9元超值1对1体验课!】对孩子负责,就为孩子选一位好老师!来前程,只需9.9元即可体验超值1对1课程!活动详询:027-88300280官方淘宝店:http://shop109437223.taobao.com
中学生家庭教育三大法则 篇10
一、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结合教育教学弥补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缺失
作为学校, 应该成立了留守孩子关爱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班主任为班级留守孩子关爱工作负责人, 对科任教师也根据岗位不同制订相应的关爱责任, 共同负担起留守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责任。
留守孩子因家庭教育缺失, 普遍存在法律观念淡泊的问题。我校有一年因违纪受学校处分的9名学生中有6名是留守孩子。为了预防和减少我校青少年学生, 特别是留守孩子的违法犯罪情况, 我们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学生守则》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 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使留守孩子增强学法、懂法、守法意识;以“遵纪守法, 做父母放心的好孩子”为主题开展遵纪守法系列教育, 提高留守孩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据我校“留守孩子成长档案”记载, 我校先后有35名留守孩子由不受纪律约束的差生变成了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全校留守孩子连续8年没有违法行为。
留守孩子因家庭教育缺失, 学习的认真程度普遍不够, 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留守孩子的学习管理, 做到“三不放松”;一不放松他们的正常到班上课, 发现迟到缺席现象及时检查处理;二不放松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发现听课走神现象及时帮助调整;三不放松认真完成作业, 发现作业抄袭、错题不订正现象及时教育纠正。据三年来的教学资料记载, 我校留守孩子的总体学习成绩与其他孩子相比基本相当。
留守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缺失, 假日问题明显增多。每次寒暑假开始时, 学校都对留守孩子进行一次“健康愉快地度假, 做父母放心的好孩子”专题教育。我校成立了由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共同参加的“165假日关爱工程”, 在全年的165个假日中, 通过建立校外辅导站或登门指导等形式, 加强对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管理。
二、发挥学校组织功能, 创办德育学校弥补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缺少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 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学校正常的教育和管理难以满足留守孩子的成长需求。我校于2005年办起了留守孩子德育班, 2007年在德育的基础上办起了留守孩子德育学校, 由学校关工委利用课外时间着重给留守孩子上好“思想道德教育课”“心理健康辅导课”“学习生活指导课”。
2005年以来, 我们在德育学校每年开展一至两个专题教育。先后开设的教育专题有“学习八荣八耻, 做文明新人”“学习双百人物, 规划精彩人生”“祖国在我心中”“学习雷锋, 做四好少年”“学党史、颂党恩, 跟党走”“维稳定, 促和谐, 喜迎十八大”“高举旗帜跟党走”“我的中国梦”等。这些专题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孩子们对党、对祖国的情感, 帮助孩子们确立理想信念。
留守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亲情缺失, 不少孩子的心理扭曲, 自卑、怨恨、妒忌等不良心理时常显现。有人说:“留守孩子的心像七月的天, 时阴时雨、阴多晴少。”许多孩子表面寡言少语, 心理却像大海波涛。我们在留守孩子德育学校中, 每年都开设一次心理健康讲座, 在帮助留守孩子初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 针对留守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用博大的爱心去滋润、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促使孩子的思想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化。我校有一名留守孩子原来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到学校看望孩子, 他妒忌;看到有些同学的学习成绩比他好, 他焦躁;看到老师表扬其他同学, 他怨恨;要是有人伤害了他的自尊, 他就想报复。我们除了组织他和其他留守孩子一起到德育学校接受教育外, 还给他加“小灶”, 用“理想”大餐填补他心灵的缺失, 帮助他把扭曲的心理趋于平衡, 产生上进的欲望, 把心思集中到刻苦学习、追求理想上来了。去年中考后, 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国家级重点中学东台中学第一批录取。2010年, 我校初二 (3) 班一名从民办学校转来的留守女生, 经常在课上课下和老师同学闹矛盾, 无心学习, 在转来时间不长的期中考试中, 考试成绩年级最差。德育学校负责人利用这个孩子对自己有亲近感的有利条件和她谈话, 引导她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她告诉学校关工委负责人, 她初中读了一年半转了三个学校, 都是怄气转学的。转学的目的是想找到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她说她最恨老师把她不当人看。德育学校的教师抓住她有自尊心和想把学习成绩搞上去的心理状态, 因势利导对她提出了要求, 要她每天晚饭后到德育学校办公室汇报自己一天的进步和不足, 以及她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在她每次汇报时, 德育学校的教师都能用一颗真诚、包容、谦虚和真爱的心, 耐心地倾听她讲述沉甸的心思、生活的烦恼、前途的构想, 积极引导她在释放与控制的良性循环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时间不长她就成了教师们不再讨厌的学生, 这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达年级中等水平, 一年后初中中考成绩竟达到四星级高中录取水平, 被三仓中学录取。
三、发挥学校协调功能, 促进留守孩子的父母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影响家庭教育的三大因素 篇11
1、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因经济和科学水平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思想和生活也产生了许多矛盾。中国自古重视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有着博大精深的教养文化,许多家庭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教传统,而传统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代文化背景有一定冲突。
网络时代的社会舆论环境宽松,观念五花八门,人们每天都在通过各种媒介接收海量舆论信息,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各自受到不同影响,家长与孩子在观念上难免有差异。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相辅相成,却在当代这个责任大过天的时代产生责任推诿的嫌疑。常有家长抱怨学校留的家庭作业过多,刁钻,也常有家长与学校间发生矛盾、追究责任的新闻。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只有孩子和晚辈,也有家长和长辈,家庭教育应该是不断学习和更新的,不单是孩子,家长更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2、家庭内部因素
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教育体制、同样的学校和班级、同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尽相同,这也证明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影响最为重要。
离异家庭往往经历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环境发生变化、家庭角色缺失,孩子的心态平衡被打破,心理也随之渐渐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加上社会舆论对离异家庭的偏见,使孩子在生活中常常感到迷惘、困惑,体现在容易出现消极、逆反、易怒等不良情绪。
家庭中父亲母亲角色各有不同的`功能,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家庭角色缺失时,同一家长在不同角色中进行转换,家长容易出现主观意识偏颇,如第一个案例中,单亲妈妈在角色担当中处理不当,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反复发生这种错误,残缺的家庭教育也就渐渐形成了。因此,对于角色缺失的家庭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相对于其他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社会知识也不够丰富,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多认识一些朋友,多读书,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留守农村、隔代抚养、旁亲监护等因为各种原因未在父母身边生活的未成年人,近年来人数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学习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不高,又缺乏父母的关爱。
3、个人因素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面对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家长总是在各方面对孩子有着各种要求,学业要求不能有任何怠慢,还要学习各种才艺,挤时间参加各种比赛等。往往家长心理期望值过高,孩子天性受到过分抑制,反而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大部分家长非常重视教育,却未能合理把握细节,教育方法不当,或过分严厉,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抗拒管束。或过分放任宠溺,让孩子形成了不良习惯。或与其他孩子做比较,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漠视和伤害。
三大主题教育个人自查报告 篇12
开展“三大”主题教育,是县委“三为”主题实践活动的继续和深进,也是保证今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
一、“三大”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积极开展“三大”主题教育,是深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体现,是强化干部思想作风教育、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夯实“十二五”发展基础的有效举措。
开展这项活动,对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进步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化城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三大”主题教育的熟悉。
强化措施,切实增强开展“三大”主题教育的针对性
1、强化学习,提升思想境界。学习是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不注重学习是难以担当重任的。因而坚持把学习贯串于活动始终,突出学习重点,灵活学习形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会议精神,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发展意识和宗旨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党性修养、群众意识和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底层经济社会发展。
2、公然承诺,接受群众监视。要牢牢围绕落实“三大”要求,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把窗口工作做好,更贴心、更细心、更效率的为群众服务。谦虚接受群众、同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进步自身工作素养,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足。
3、突出实践,争创一流业绩。突出实践是“三大”主题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服从领导的安排,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宣传办证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消除群众对“办证难”的误解。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性修养有待加强。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了对自己党性的修养,组织观念有所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所松懈。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发挥好,同时也滋长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
2、理论学习不够深进。平时对政治学习的形式较为单一,没有系统、深进的研读,对有关会议精神实质、内涵缺乏深进的思考与感悟,未能同化到心灵形成自己的新知。
3、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思维,缺乏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信心和勇气,满足于现状,以不出多大事为工作标准,不求工作的质量与创新,远远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学习效果。
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要把政治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进步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能力的责任。切实进步自己的理论水平,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为社会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要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笔记,经常理论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一点一滴,长期积累,形成自己内心的理论积淀,逐渐转化为一种理念、一种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最后,树立危机意识,警钟长叫。牢记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工作的危险。
2、增强创新意识,进步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增强自己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勤于思考,认真研究,将“三大”主题教育的核心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以人为本,科学运筹,搞好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加强党性修养,进步党性觉悟。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价值取向所迷惑,要以感恩的心,做好党交给的工作。经常对照党员的标准,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地改造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自觉地维护组织的团结。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三大举措 篇13
一加强高等教育师资建设
“师资是指可以当教师的人才”, [1]高等教育师资是指可以在高等教育机构当教师的人才, 而高等教育师资建设, 就是指通过培养、培训以及引进的方式, 为高等教育机构造就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资力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以及能力结构等均为合理且具有竞争优势与发展后劲的教师队伍。
高等教育师资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主体工程。高等教育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之相应, 高等教育存在三大活动, 即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这三种活动其实都是特殊的生产劳动。由此可见, 高等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特殊生产劳动。马克思认为, 人是生产劳动的主体, 主体作用的性质与大小决定着生产劳动的成效。高等教育的三大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的主体都是高等教育师资, 显然, 高等教育师资是高等教育的主体, 其力量的性质与大小决定着高等教育活动的成效。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 [2]一流的大学, 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并非由于它拥有大楼与大校园, 而是由于它拥有蕴藏大学问的大师。同理, 高等教育之所以被归为教育的“高等”阶段, 主要因为它离不开能够驾驭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师资。不言而喻, 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 高等教育师资的强弱决定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 缺乏高等教育师资这一活动主体,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即是说, 高等教育师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 决定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 强大的高校师资队伍无疑能提高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成效。
高等教育师资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永恒工程。当下, 由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行政权力过强, 学术权力过弱, 不仅削弱了高等教育师资的主体地位, 而且限制了高等教育师资这一主体的思想。一方面, 高等教育师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话语地位”十分低下, 不仅其学术自由有意无意地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 而且其有关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的见解与建议几乎得不到高等教育行政领导的关注与赏识, 大大阻碍了高等教育师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 在官僚化的高等教育运行模式下, 高等教育师资事实上成为高等教育行政人员“管”而非“理”的对象, 高等教育师资本该具有的“主人”地位蜕变为“奴婢”地位。更为甚者, 在利益面前, 行政人员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而普通教师只能无可奈何地瞪着两眼叹息。如此一来, 高等教育师资作为高等教育活动主体的自尊心与工作热情备受重创。目前, 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争相竞聘行政领导岗位的“怪圈”、优秀教师恋恋不舍地离开“讲台”而兴致勃勃地走进“办公室”的现象比比皆是。试问:家庭建设能够依赖奴婢吗?同理,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能够依赖“奴婢”式的高等教育师资吗?为此, 放飞高等教育师资的学术自由、提升高等教育师资的“话语地位”、凸显高等教育师资的“主人”地位, 给予高等教育师资优越的权力, 实属当务之急。不过, 这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二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经费指 (机关、学校等) 经常支出的费用, [3]高等教育经费是指高等教育活动中经常支出的费用, 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则是指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以维持高等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经常性支出费用。
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有赖于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要而充分的经费投入,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不可少的条件。”[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来的高等教育强国犹如一个上层建筑, 没有充足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作为基础,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一般来说,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无外乎有五条途径: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二是社会捐资;三是社会投资;四是学费;五是贷款。”[5]就这五条途径来看, 首先, 学费已经上涨到普通百姓家庭所能承受的上限, 依靠学费已不现实;第二, 以各级各类高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机构在银行的贷款金额已达银行所能承受的贷款数额的临界点, 显然, 贷款之路行不通;第三, 社会捐资机制不健全, 暂时无法调动人们捐资的积极性。比如, 根据民盟中央的一项调研, 我国社会捐赠占高校经费的比例很小。以1999年至2001年为例, 分别为2.14%、1.56%和1.40%。2000年我国人均慈善捐助不足1元。中国工商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 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 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2007年“中国500富豪榜”中500名上榜富豪的身家总数高达43426亿元, 中国成为世界亿万富豪人数排名第二的国家, 仅次于美国, 但向高等教育机构捐款的亿万富翁鲜有;第四, 由于我国传统上官尊民卑观念的影响, 加之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 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隐含着深沉的危机。如果不找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将会走向没落, 然而, 探索适合国情的民办高等教育之路何等艰难!不难推断, 依靠社会投资兴办民办高等教育的途径暂时也不通畅。为此, 当下切实可行的做法是, 各级政府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观念, 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当然, 目前政府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是可能的。截至2007年, 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中, 高等教育部分仅占GDP的0.6%, 这在全世界属于较低水平,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1%。即使把对科技的财政性投入中进入高等学校部分 (约占20%) 也算在内, 其总额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现实看, 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投入应提高到占GDP的1.2%。
高等教育经费越充足,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也就越快。从历史视角看, “经济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是相伴而生的”。[6]也就是说, 哪个国家有相对强大的高等教育作为后盾, 哪个国家就会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反之, 哪个国家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 哪个国家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急剧扩张, 高等教育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 给高等教育财政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 使得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相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增速度来说非常有限。因此, 在当前国家财政性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政府除了健全民办高等教育体制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高等教育外, 更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以争取社会为高等教育捐赠。当然,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如果社会各界人士都来支持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将会更快。
三完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政策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7]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8]相应地, 高等教育政策就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而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则是指相互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的总称。
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引领指南。“任何教育政策都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它的传统与价值以及它对它的未来的看法”, [9]高等教育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在特定条件下对于某一教育问题的价值取向, 以及处理某一教育问题的基本原则、态度与措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事物向前变化与发展。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属于意识的范畴, 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属于正确的意识范畴, 理当能够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变化与发展。从我国国情看, 政府控制着高等教育政策资源, 从而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何谓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实事求是地说,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已然十分庞杂, 不仅对高等教育的引领不够, 且有些并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及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就我国社会现实而言, 各级各类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 高等教育的活力事实上取决于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活力, 而高校的办学活力来自高校的创新与特色发展。现阶段, 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活力不同程度地缺乏与匮乏, 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千校一面”的高校办学格局所致。因此, 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角度看, 要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必先彻底改变“千校一面”的高校办学格局, 引导高校追求创新、追求特色, 以之增进高校的办学活力。依此看来, 当下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集中体现于引导与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之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3 15上, 即是说, 所谓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是指能够引导与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的总称。
从我国高校发展的现实看, 完善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对于引导与促进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有: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引领高校合理定位、倡导灵活多样的高校评价体系、引导市场为高校合理配置资源。
首先,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的前提。先有主体, 尔后才有主动, 继而才会有能动。只有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才能主动实施改革创新, 才能主动走特色发展之路, 最后才可能真正走上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就我国高校目前发展的现实看, 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虽作了许多努力, 向前迈了一大步, 但还远远不够。由于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共性制约太强, 因而常常以牺牲学校优势与特长来换取“大面积的丰收”, 或带来“端着金饭碗要饭”的情形。为此, 政府当局应改善已有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明确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使高校“拥有自身发展规划权、专业设置权、自主招生权、人事分配权、经费自筹自用权、机构设置权、国际合作交流自主权”, [10]为高校走改革创新与特色化之路在政策层面作好准备。
其次, 引领高校合理定位是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的关键。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 世界上也不可能出现两所一模一样的高校。因而, 不同的高校理当有不同的定位。在高等教育系统内, 不同的人才需求导致不同的任务, 不同的任务导致不同的发展目标, 不同的发展目标又出自不同的定位与分工。因而, 高校有层次和类型之分, 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不过, 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有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应从高校的定位与分工开始。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就曾指出:“对各高等学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必要, 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 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 不同类型的、适合于学生的一般教育, 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得到承担。”[10]
可见, 政府当局理应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引领高校合理定位。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各所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及优势进行自我定位, 才能有利于各所高校在合理定位中根据自身实际及优势改革创新, 才能有利于各所高校在合理定位中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再次, 倡导灵活多样的高校评价体系是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的保障。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底蕴, 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 理应采取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不同高校的师资力量、生源条件、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条件等差距迥异, 其办学水平与办学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规格定然有别。评价体系既是高校发展的催化剂, 也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为鼓励与促进我国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 在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时, 应明确主张灵活多样的高校评价体系。
最后, 引导市场为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是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的动力。在市场这一杠杆的调解下, 高校的发展同样也会遵循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体系下, 政府不再是高校资源的唯一提供者, 为了寻求更多更好的办学资源, 高校会主动走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不过, 在我国目前市场体制还没有充分发育, 民众和社会对市场经济规律尚缺乏认识的情况下, 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很难发挥。为了促进高校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 政府当局理当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使之宏观调控市场, 以便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尽可能流向有特色的高校, 鼓励学校走改革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1138.
[2]刘述礼, 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山版社, 1993:7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665.
[4]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5) :7-12.
[5]邬大光, 卢彩晨.艰难的复兴、广阔的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0) :12-16.
[6]邬大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9) :6-10.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1068.
[8]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251.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09.
[10]刘贵华.对高校管理权限的再认识[J].长春:吉林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版) , 1997 (3) :51-53.
【中学生家庭教育三大法则】推荐阅读:
要在斗争中学会进退法则09-20
中学实施三大工程工作总结07-15
汾阳市城子中学“三大”活动实施方案11-15
中学生家庭教育09-22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12-01
中学生家庭教育策略11-16
2020中学生家庭教育心得07-26
中学生家庭教育心得范本07-29
中学生挫折教育08-29
中学生理想教育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