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新时期公安精神(共6篇)
准确把握新时期公安精神 篇1
开展新时期“湖南公安精神”大讨论,是塑造湖南公安形象的重要步骤,不但有利于凝聚警心,鼓舞士气,而且能够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我认为,培育和塑造新时期公安精神,是公安队伍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湖南公安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勇于创新、执法为民、无私奉献。
一、坚持解放思想,把勇于创新作为湖南公安工作不
断发展进步的法宝。
实践证明,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发展潜能,才能推动公安工作的新发展,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为此,我们要善于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审视传统的理念、机制和方法,从那些沿袭多年、实践证明已经不合时宜的传统工作模式和习惯做法中解放出来,以科学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思想理念上的更新、转变。近年来,我局积极倡导“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新思路,从积极培养队伍“精气神”入手,创新模式,将人文关怀注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使其内涵和外延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一是增强职业精神教育。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为抓手,开展学习讨论,通过走访座谈、内外评警等途径来改进部门和个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强化警察职业精神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使警队始终保持忠诚无畏的高尚品格。二是培养民警文化素养。一方面在民警中倡导良好的学风,引导民警加强学习,培育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丰富民警业余文化生活,引导民警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警素养的培养,并在基层所队引入团队文化理念,营造团队精神,形成广大公安民警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三是健全完善沟通机制。通过“警营恳谈”等民警能接受的方式和渠道,丰富领导与民警沟通形式,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引导,稳定队伍的思想情绪。同时,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关心民警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疏导,关心帮助困难民警及其家庭,从民警最需要出发,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转变思想观念,把执法为民作为湖南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的忠旨所在。要做到执法为民,关键是牢固树立三个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各项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追求。在工作中,既要破“大”案,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又要管“小”案,有效打击盗窃、扒窃等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小”案件。二是公平正义的理念。要进一步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在各项执法工作和执法各个环节细心考虑群众的利益,用心体察群众情绪。三是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正确处理好打击犯罪与维护稳定、维护社会秩序与激发社会活力的关系。要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一要做到执法为民。这是公安机关履行使命、践行宗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人民警察的立警之本。在社会意识多样、多元、多变的情况下,公安民警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牢固宗旨意识,创新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公安机关执法工作的生命线,自觉将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结合起来,取信于民。二要做到规范流程。在加强民警宗旨观念、法治意识等执法理念教育的同时,梳理现有制度和规范,排摸执法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进而完善执法制度和操作规范。为推进规范执法、安全执法,我局先后推出了《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录音录像制度》,加强执法安全工作“十项”制度等一系列执法规范和流程,在大力加强执法安全防范工作的基础上,打击处理绩效得到显著提升。三要做到转型升级。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局围绕“发案少是硬道理、控警情是硬任务、强打处是硬功夫、人民满意是硬追求”的目标,进一步转理念、调结构、转作风,从强力推进侦查机制转型入手提升打击破案效能,从做精社区警务十项举措入手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进而促使广大公安民警成为真正意义上正义的化身、公正的表率。
三、发扬优良传统,把无私奉献作为湖南公安精神的灵魂。
一个人只有做到无私,他在处理各种事情,面临复杂局面时,才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作出正确的选择。近年来,一些民警之所以执法犯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摆正自己与他人、感情与法律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执法办案中,要切记摆正位置,来树立和维护湖南公安的崭新形象。如何做到无私奉献,我想众多英雄模范用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们之所以赢得群众爱戴和崇敬,就是因为他们深刻诠释了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广泛的人民性、强烈的说服力。
我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安工作的条件和设施会不断得到改善,但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永远也不能丢,一是注重养成教育。我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紧扣“三项建设”主题,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轮岗交流机制等方式和渠道,培育民警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引导民警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实现其对当前公安工作理念、目标、战略的理解和认同,保持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二是选树先进典型。通过组织开展“季度警星”、“十佳民警”评选活动,培育“先进示范岗”、在网上开设荣誉榜、表扬栏等形式,注重对身边先进典型的发掘、培养和学习宣传,在警队奉献精神和共同追求上做文章,带动整个队伍健康向上发展。三是营造警营文化。作为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公安精神,其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政治化、知识化、战斗化氛围浓厚的警营文化环境。为此,我局积极组织民警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座谈会、爱民实践等活动,把警察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到警营文化建设中,通过先进文化的引领和熏陶,塑造优良警风。
准确把握新时期公安精神 篇2
一、关于制定“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重要性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制定总体思路对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扎实推进“十一五”改革工作意义重大。“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按照新时期的历史特征,明确阶段性任务,研究制定“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顺利推进“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工作的重要保证。
有的专家认为,制定总体思路是加强改革工作统筹协调的必要保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格局剧烈变化的同时,改革工作很不平衡,一些改革环节严重滞后,如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财政分税体制改革等,近些年基本没有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同时,改革的部门利益化等现象也日益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制定“十一五”改革的总体思路,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至关重要。
还有的专家认为,“十一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将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改革的协调配套十分重要。
二、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判断
专家们一致指出,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仍很突出,加大改革力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有的专家认为,对改革形势不能过于乐观,推进改革任务艰巨。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仅为60%左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十一五”时期仍处于“别旧入新”的历史阶段,改革远未完成既定的阶段性任务,推进改革任重道远,加快改革步伐迫在眉睫。
三、关于制定“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指导思想及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研究“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考虑问题,制定总体思路。制定“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规划的基本思想应该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要求,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为实现“十一五”各项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有的专家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应注重改革重点与统筹发展的统一,要真正做到“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有的专家提出,“总体思路”不应有过多操作层面的内容,要突出重点。
四、关于“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无论是从“纵向”看,还是从“横向”看,都应该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列为“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并越来越成为其他领域改革的掣肘环节。企业制度、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三个最基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重大进展,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企业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必将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重要任务。从横向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是多项改革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政府管理体制匡定了社会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其演变或者说是改革的进程,对全社会各领域的改革起决定性作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推进其他领域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各领域诸多矛盾和问题、推进“十一五”改革工作的客观需要。
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十一五”期间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党政关系问题;政府职能、管理层级调整问题,公共权利如何划分;公务人员管理问题,如何建设公务员队伍及如何实现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分开管理;协调发展问题,如何促进“五个统筹”;宏观调控问题,如何管理经济生活;社会民主问题,如何逐步向中介组织让渡权利、推进基层自治;国有资本问题,如何管理国有资产、如何协调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机制;垄断行业问题,如何管理自然垄断和行政性垄断;等等。
准确把握新时期公安精神 篇3
【摘要】世界绝大多数军队都有其核心价值观。例如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是“责任、荣誉、国家”。法国军队强调的是“纪律、忠诚、献身”,印度军队倡导的是“克制、自尊、守纪、集体精神”,等等。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他们教育训练的内容,以促进官兵品格的形成和战斗精神培养。2008年12月底,胡锦涛总书记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高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有国家、使命、荣誉等各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共性要求,又有“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等体现我军性质、宗旨的特殊要求。
新的形势带来新的使命,新的任务提出新的要求,部消防局在继承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是我消防部队对胡总书记提出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消防部队实际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履行职责使命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主题词】消防官兵核心价值观践行新时期消防精神
一、倡导和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是倡导和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是公安消防部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产生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忠诚可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转化,“赴汤蹈火”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在消防部队建设方面的体现,“服务人民”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内涵的直接体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践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
二是倡导和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是推动公安消防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是消防事业的“灵魂”,是公安消防部队在新形势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消防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要真正把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转化为推动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引导激发广大官兵的工作热情更好的服务人民。
三是倡导和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是加强新时期公安消防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倡导和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有利于坚定广大消防官兵的理想信念,端正官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官兵献身消防事业的自觉性、坚定性和责任感,使广大官兵自觉遵纪守法,做到令行禁止,自觉树立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
二、践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与当前消防官兵思想冲突
一是平等意识增强,但服从意识弱化。经济管理中的平等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平等意识也植入了部队官兵的头脑。部队的军事性、武装性必然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必然要求官兵接受命令,服从指挥。但在部队管理实践中,表现出部分官兵平等观念增强,但服从意识、服从观念弱化的趋势。
二是权利意识兴起,但责任意识淡化。当前,消防官兵对自身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是否享有权利更加关注,也更加注意相互之间的对比,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待遇、资格差别,以寻求权利平等。与此相反,虽然官兵的权利意识、竞争观念不断增强,但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正在有所淡化。
三是个人意识增强,但大局意识减弱。官兵更加注重、强调个人的选择和发展,往往以个人主观愿望为第一,而不愿服从组织安排,缺乏大局观念。
四是利益观念突出,但奉献精神缺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更加注重利益的追求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社会上的利益观念不断影响、冲击着部队。官兵考虑个人利益问题更加突出。一些官兵注重自己得实惠、得好处,但是对弘扬消防部队传统奉献精神不足。
三、对践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几点看法
(一)以德治军,用军人思想道德准则来规范官兵的言行。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减少腐朽思想文化给官兵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官兵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必须时时牢记自己是为民谋利,而不是与民争利;必须克服自己的盲目攀比心理,要做到与先进人物比,与共产党员的标准和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比,要比责任而不是比报酬,辩证地看待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正确地对待社会变革时期的利益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意识的侵袭,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
二是改善官兵精神文化生活,以用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警营文化阵地。在开展警营文化活动中,既要安排娱乐、游戏项目,还要针对官兵求新意识强的特点,举办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警营文化活动,使官兵不仅能学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能有助于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和政治觉悟。
三是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正确引导和教育广大官兵注重美好的精神追求。就是用科学的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武装、引导、塑造和鼓舞官兵,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旺盛的革命斗志,投入到教育训练和各项工作中去。
四是发挥正反两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警示作用,引导官兵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从严格落实条令条例、各项规章制度和强化部队日常管理入手,充分运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宣传官兵、教育官兵,要比一般的说教更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鲜明性,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结合开展反面典型教育为主体的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通过反面警示作用以法制理念引领官兵行为,确保部队长治久安。
(二)强化教育,树立官兵良好的消防职业道德
一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消防官兵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消防官兵要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除了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作保证。这是因为,一是它有助于强化消防官兵的责任心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从而为做好本职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通过倡导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等,规范消防官兵的执法活动,公正而严格的执法,谨慎而准确的行使权力。
二是树立良好的消防职业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消防官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是十分积极的。一方面,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消防官兵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热情服务人民,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反之,就会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有助于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消防官兵代表国家执法,接触群众广泛,职业道德如何必然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消防部门认真纠正自身存在的行业不正之风,在与群众交往时表现出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也必然会感染和影响群众,从而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是树立良好的消防职业道德,有助于密切警民关系。警民关系的本质是确立消防部队与人民群众之间公仆与主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调节好这种关系,消防官兵就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消防职业道德在怎样对待群众方面,有很多严格的要求,它着重激发官兵热爱人民的情感,强化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对于密切警民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战训,在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上下功夫
消防部队就是灭火战斗的主力军,更是社会抢险救援的机动队,这是新《消防法》律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要时刻做好灭大火、打恶仗的思想准备,火怎么灭,险怎么救,兵就怎么练,向素质要战斗力。
一是要切实改革以往执勤训练与形势发展和任务变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环节和做法,改变过去不切实际“以秒论英雄”的训练模式,使战训工作迈上一个新水平。
二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建立执勤秩序,强化战术训练。把辖区“六熟悉”作为队伍训练和岗位练兵的重点和基本要求,从人员在位率、装备完好率、闻警出动速度、灭火作战计划制订、重点单位熟练程度、社会救援能力等方面抓起,保证闻警即动,动之能战,战之能胜,使执行秩序建设正规化。
三是抓好新装备消化吸收和应用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特种灾害事故处置的战术研究,着力提高运用现有装备完成抢险救援任务的本领。努力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文明执法,建立完善的消防监督管理机制。
“从严治警、执法为民、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是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对消防部队的迫切殷切希望。法律赋予消防部队依法行政的职权,就要求我们要把依法行政做为行使职权的唯一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加快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统一监督执法规范化标准,规范法律文书,建立并严格落实消防执法审核审批程序,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和执法质量考评制度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做到定人定岗,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依法行政,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全面提高消防监督执法水平。要以人为本,加强对干部的法制教育,增强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治火、执法为民的自觉性。消防官兵必须树立和明确以当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增强消防监督工作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意识。依法严格实施消防监督,为人民创造安全的生产生活重要条件,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五)扎根基层,努力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基层干部要承担起抓好部队能力建设的责任,确保官兵能力素质整体提高,部队战斗力全面加强。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还要带头提高自身能素质,通过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带头大兴学习之风,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消防部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着力解决思维层次不高、科技素质欠缺、领导指挥能力不够等问题,努力做到提高科学判断形势、从思想、政治上掌握部队的能力;抓中心任务,提高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指挥打赢复杂条件下灭火救援战斗的能力;把握治警本领,提高依法治警、严格管理部队的能力;倡导改革精神,提高求真务实、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打牢组织基础,提高从严治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必须更新观念,形成发展和创新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赶超必须创新。加强能力建设,首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提高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准确把握新时期公安精神 篇4
100分
单选
1、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就主要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
2、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
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我国将推动(省级以下)地方法院„„
4、执政方式方法的转变是改革的一部分、毛泽东曾经说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摆脱政权周期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实现社会民主)。
5、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6、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7、根据总书记“问题导向”的理论和要求,改革的目的是(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8、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应以对(国有资本)的监管为主。
10、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多选
11、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国家新设的机构有(国家安全委员会、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12、对于一个完善的市场,它需要具备的要素有(参与„„、公平„„、法制„„)。
13、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有(ABCD)。
1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内容涉及的领域有(ABCD)。
1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若干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思想)。
16、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其内涵有(不包括财政收入全部归地方政府支配)。
17、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政府需要重点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有(ABCD)。
18、目前,我国社会发展面对的挑战有(不包括国有企业数量下降,国有经济控制力严重不足)。
19、国资委应该将国有资产放在国民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运营监管,实现这种监管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不包括符合领导的个人愿望)。
20、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需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有(不包括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判断
21、在社会改革过程中,改革实践的难度与改革理论的突破程度成反比。
错误
22、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在改革中遇到与现行法律相违背的内容,可以先突破法律的约束进行改革而后修改法律。
错误
23、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
错误
24、在信息调整发达的网络社会,命令式的社会治理方式相比其他社会治理方式更加有效。错误
大力培育新时期公安消防战斗精神 篇5
泉山中队 胡必胜
信念坚定可以造就一支无敌军队,信念倒塌可以毁掉一支精锐之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战斗精神培育在消防部队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愈加突出,已成为当前消防部队建设的重要课题,消防部队在汶川“5.12”特大地震抢险救灾和北京奥运消防安全保卫中表现出的信念坚定、忠诚可靠、不畏艰险、处变不惊的豪情壮举和英勇气概,正是新时期消防部队“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又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培育新时期公安消防战斗精神的重要性。
一、公安消防战斗精神的精神实质和内涵
所谓战斗精神,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是直接支配军人行为,夺取战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斗胜负的决定因素。战斗精神不是空的、虚的,不是孤立的,而是非常实际的、非常具体的,它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并通过历次灭火救援战斗来检验。我认为,公安消防战斗精神的科学内涵具体包括: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闻战则喜的高昂士气,敢打必胜的坚强信心,防消结合的战术意识,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协同作战的全局观念,果敢泼辣的战斗作风,临危不惧的心理品质。战斗精神是公安消防官兵的必备素质,是消防部队战斗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部队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昂的斗志和顽强 1 的作风,打赢现代条件下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战斗,有效履行新世纪新时期消防部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
二、消防部队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火灾事故的多发性和抢险救援任务的艰巨性伴随着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日显突出,要想在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的战斗中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就必须具有压倒一切困难而决不被困难所屈服的英雄气概,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而不被困难所吓倒的顽强意志。消防官兵作为灭火救援工作的主力军,随时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消防部队的战斗力来源于人与装备的结合,而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不仅需要先进的消防器材装备、合理的体制编制,而且更要具有高昂的战斗精神。
二是提高兵员素质的需要。战斗精神是战斗力中的重要因素,认真扎实地抓好战斗精神教育,不仅是上级的要求,更是形势所迫、任务所需、基层所盼。近年来,全国消防部队认真按照“练为战”的要求,积极开展大练兵活动,狠抓消防装备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有力地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但是随着部队老兵的复员退伍,80后、90后的新兵正逐渐成为当前消防部队的主力军,这些兵是时代骄子但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是国家栋梁但奉献意识不足,是青年才俊但牺牲精神不强,他 们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与新时期消防部队承担的繁重的抢险救灾任务极不相适应。
三是当前部队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消防部队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部队战斗精神的 2 培养,确保了部队建设不断加强,确保了执勤灭火、抢险救援、消防保卫等任务的圆满完成。但是随着消防保卫任务的愈加艰巨繁重,消防部队建设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部队指战员面临着新的考验,战斗精神的培养在部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尤其在当前消防部队警力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要真正教育好、培养好、发挥好消防官兵和消防装备的作用,就必须紧紧抓住战斗精神这个重点不放松,进一步把战斗精神教育摆上位置,加大力度。
四是推进消防部队长远发展的需要。加快消防部队发展步伐,解决长期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特别是要在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抗御火灾的能力、推进消防装备建设、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等方面取得突破,需要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攻坚破难的创新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这些都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战斗精神作支持。
三、培育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建立“振奋精神的心气”。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紧贴实战,突出重点,围绕坚定官兵的思想信念和凝聚军心鼓舞斗志,采取多种途径,深入扎实地抓好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部队根本职能教育,切实回答和解决好官兵头脑中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紧紧围绕培育听党指挥、勇于牺牲、敢打必胜、严守纪律的战斗意志、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抓住支队党委中心组这个重点和基层官兵这个大头,认真抓 3 好专题辅导,引导官兵不断强化真抓实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打牢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而战的思想基础。
二是科学构建认知体系,掌握“克敌制胜的底气”。把作战勇气的培养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上,组织官兵进行信息研判、网上作业等各种先进理念和科学方式,掌握火灾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扑救火灾的有效方法,牢固确立“主动驾驭、攻防并重”的思维方式。组织官兵系统学习火灾发生发展、危化品性质等基础知识,学习研究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的基本性能、工作原理,练习掌握各种操法战术的运用方法,从而增强了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勇气。切实树立基层官兵的忧患意识,增强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只能在以理论知识的教育为前提上,使得官兵从理论上认识潜在的危险,消除未知的恐惧感.三是加强执勤实战训练,培养“一往无前的勇气 ”。火灾和抢险救援现场是 磨练提高官兵战斗精神的大课堂、大熔炉。培养铸造官兵的战斗精神,要敢于把部队放到风口浪尖上进行锻炼,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练就官兵高素质、高技能和过硬的体魄,提高部队抗疲劳、抗眩晕、抗饥锇等耐力和意志,培养官兵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结合部队执行重大任务、抢险救援、抗震救灾、重大演习等时机摔打锻炼部队,激励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舞部队以饱满的战斗热情和革命斗志,迎接各种艰难困苦的挑战,勇于接受各种考验。加大特勤业务训练力度,培养官兵在灭火救援战斗中行动迅速、技术娴熟、4 沉着冷静、科学严谨的战斗素养和攻坚克难、顽强拼搏、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战斗品质。
四是重点深化心理训练,增强“处变不惊的豪气”。敢打必胜的自信心直接影响到官兵战斗精神的发挥。针对复杂环境下应急作战官兵常见的心理问题,扎实开展“锤炼过硬心理素质、驾驭复杂战场环境”实践活动,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邀请军地心理学专家向官兵传授心理攻防技能,帮助官兵了解掌握自身心理特征、变化规律和调控方法。依托卫生队,开设“心理门诊”,建立官兵心理档案,定期组织心理测试和咨询活动,开辟“网上心理导航”专栏,帮助官兵及时解决常见心理问题。根据“攻防一体”原则,按照作战任务和作战阶段,完善多级心理疏导机制,研究制定战时心理攻防预案,加强心理预警能力,让战斗精神能保持长久生命力。
准确把握新时期公安精神 篇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既有立论基础、根本目标,又有思想主线、重要遵循以及精神动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针。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新认识为立论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是立足于对当代中国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国情?当代中国的国情表现为‚三个三‛:首先是‚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中最根本的就是基本国情没有变。正如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其次是‚三个前所未有‛,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再次是‚三期叠加‛,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三个三‛的新国情带来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低迷的条件下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品种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引导性;为了捍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会被中断,提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为了使中国发展有一个好的国际环境,提出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的思想,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根本目标。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曾经是世界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残酷掠夺和战争阻挠,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陷入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境地。经过几代人努力,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把国家的愿景、民族的理想以及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不仅能够产生磅礴的发展动力,而且能够带来无限的创造力。
如何实现中国梦?就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新期盼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能够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还要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民族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我们要凝聚起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凝聚起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主线。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上,精彩地续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巨著: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建设更高程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全体人民真正能够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够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够制度化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大力发展引领时代进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高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切实创造各民族、不同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气洁的美好家园;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战略支持和理念指引。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它的问题导向明确、问题意识鲜明,不仅要解决‚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塔西佗陷阱‛等陷阱问题,还要解决诸如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减弱、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短板问题,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实践中,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强调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立场、科学的手段推进发展,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自然规律、科学发展背后的经济规律、包容性发展背后的社会规律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归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半段,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后半程,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我们党提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又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准确把握新时期公安精神】推荐阅读: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06-26
准确把握新时代职责09-30
准确把握数学教学起点论文06-29
陈锡文:准确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05-16
在美术设计中如何准确把握好三维教学目标08-24
准确把握群众路线思想实质,落实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08-30
把握精神实质明确目标任务10-27
把握新消费时代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