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建筑特点

2024-10-11

夏商西周建筑特点(共9篇)

夏商西周建筑特点 篇1

夏商西周的经济发展特点年级:高三 科目:历史 时间:9/11/2006 21:48:17 新4628748

夏商西周的经济发展特点 答: 再问:9/15/2006 21:34:35

能不能再总结一下

答:①农业上已经种植“五谷”;奴隶们集体耕作,使用的农民简陋,只有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②商朝饲养的家属很多。

③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朝代,商代玉器雕刻精美而且数量很多;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商和西周已经有了原始瓷器,制漆业也很发达。

④夏朝已经有了车、船、橇等交通工业,商朝人特别善于经商,因此被称为“商人”。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说课稿 篇2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七年级历史教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第4课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继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后讲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点章节,对奴隶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总结,从知识衔接上看,有继承性。同时本课又是第五课灿烂青铜文明这一节内容的展示平台与下一节内容有密切关联,因此十分重要。

2.教材内容要素分析: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3.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动,但知识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材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4.教学目标要求: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①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问题教学法,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②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③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高良好的课堂效果。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7.练习安排:

① 课堂提问:教材练一练及废除禅让制,开创世袭制,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国王是?商建立于?

目的:这道题的目的重在巩固基础知识,由学生口头完成。② 教材17页动脑筋: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 ③ 思考:学习本节课后,请你想一想,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学生口头回答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讲授新课

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引出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对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称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3、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电脑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最后由学生讲述“道路以目”的故事,并表演“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总结出昏君误国的教训。

(三)、课堂小结 利用歌谣来小结:

(五)(二)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到殷商。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三)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暴君厉王无人道,前771年周灭亡。

(四)、巩固练习

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请同学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可以自己设计,并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五)、感悟历史 学习了商朝的历史,对于商朝灭亡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你将如何使商朝摆脱灭亡的厄运?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

2、夏桀的暴政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商朝的建立

2、盘庚迁都

3、暴君商纣

4、文王任贤到武王伐纣

三、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2、等级制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后反思 篇3

青铜峡市回民中学:闫军

本周二我进行了本学期的组内公开课,执教内容是初一的《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次我们组内开展的是“同课异构”,所以组内老师都讲这一课,我第一个参加讲课,所以对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现结合教学设计思路和实际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教材地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会,下启奴隶社会。主要介绍了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过程及西周的分封制。重点是理清朝代更替线索,难点是分封制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的制定:

本课学习目标分为(1)知识目标:记住夏朝的建立和西周分封制;(2)过程与方法:概述夏、商、西周的兴亡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商汤攻夏和武王伐纣获胜的原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1、复习旧知,通过设问“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什么?”试图通过此题,即复习旧知,又使学生学会简单归纳知识;再由夏朝建立的标志引出奴隶社会四阶段,由此导入新课。

2、结合教师列出目标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灭亡时间,短暂巩固后让学生进行概述,出示动脑筋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3、分析课题中的“兴亡”引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找出“兴”的表现和“亡”的原因,突出关键词“记住、概述、知道”。

4、指导分析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进而分析这几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暴政必然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四、几点不足

1、准备仓促,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刻。

2、和学生互动场景较少,分析问题引导不够,且分析不透彻。

3、在讲分封制的时候,稍微有点乱。没有按预案进行教授。

五、反思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篇4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我将从说教材和教学立意、说教学过程及其方法和策略两部分展开。

一、说教材和教学立意

本课所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即是要求学生知道以下内容:

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分封制是将除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夏商西周时期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特点。

人教版教材以时间为序,分版块介绍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重点介绍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周武王以分封制管理天下,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了东周时期。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以分封制为重点,兼及宗法制与王位世袭制的内容。对分封制的学习,从西周的建立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瓦解两个方面展开。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完整的认识。根据初中课标,初中学生对分封制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宗法制并不了解。因此,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对宗法制有所侧重。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道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

2、运用图表理清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理解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在分析夏商周国情的基础上,体悟中国早期国家管理制度是符合国情的必然选择。教学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及运行机制

教学难点: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学过程及其方法和策略

本部分分为导入新课、展开新课和结束新课三个部分。

(一)导入新课

本环节我将用禹建立夏朝和启破坏禅让制夺帝位的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简介,帮助学生在回顾夏商建立起的王位世袭制的基础上了解西周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展开新课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分封制的内容。

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周分封示意图,同时指出京畿所在地:镐。接着请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来分析分封示意图。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将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被分封者的身份、封地与京畿的关系等内容。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应该能叫好的回答问题,希望通过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接着,出示关于分封制具体内容的史料,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帮助学生从中了解到诸侯的责任与义务。最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所学内容画出分封制下的贵族等级示意图,让学生知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以图表的格式加深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

最后,展示周平王东迁洛邑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意识到分封制受到了破坏,周王室的统治摇摇欲坠。以此建立起关于分封制的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了解分封制。

第二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宗法制的内容。

首先,向学生展示介绍宗法制内容的史料,请学习能力较优的学生分析史料并介绍宗法制的内容。分析文言史料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次,出示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介绍“嫡长子继承制”。借助示意图向学 1

生解释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关系。

接着,请学生解释一下自己对“大宗”、“小宗”理解。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程度,并给学生提出思考题:一个封国的诸侯有三个儿子,其中二儿子为嫡妻所生。大儿子与嫡妻育有两子。请说出该诸侯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孙子接受分封后各自的爵位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一思考题的回答再次帮助学生加深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运行机制的理解。

最后,出示战国诸侯争霸的相关资料,指出东周时期诸侯之间的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濒临瓦解,宗法制与分封制一样受到破坏。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体悟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为学生提供以下材料: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2、周公旦辅佐周平王;

3、西周的疆域图和周王所拥有的可控制的财富与兵力。帮助学生体悟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当时管理国家的必然选择。

(三)结束新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 篇5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说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识记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3.、认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目标:1.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的作用与影响,掌握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性。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西周的宗法制

教学流程:

一、课初定向。

1、导入:问大家几个问题,为什么咱们中国人过年回家、清明祭祖、你称呼自己的亲人为爸爸妈妈大伯叔叔,这仅仅是对长辈的一种称呼吗?有没有什么更深的原因(引出血缘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早期制度的发展演变。

2、出示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

二、自主先学(5分钟):学生快速看课本,整体感知,结合课标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适当补充。(要达到:第一层次:了解基本知识并形成基本框架。第二层次:学生要做到明确哪些知识点会哪些有疑难。使学生在听课及老师在课堂处理时更有针对性。)

对于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简要梳理框架结构即可。学生上台说夏朝、商朝的政治制度,教师及时点拨。一个地方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中外服是不完全的,因为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还会与商发生战争。特别点出商的特点是以神权强化王权,举一个材料“商王宾于天”。

三、小组合作,展示交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此我设计一个活动,“如果我是周王,我怎么做来巩固统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编排历史情景剧将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及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展现出来。学生演的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及时点拨。(可以用文字资料或者课本的两幅插图进行辅助,减小难度)

四、拓展提升:出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出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可小组讨论)(1、神学特点;

2、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五、知识小结: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管理机制)商朝——内外服制度(内容、特点:以神权强化王权)西周——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

宗法制(目的、内容、核心、影响)(重点)

周礼(实质、作用)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巩固训练:做学案上的练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夏商西周建筑特点 篇6

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

1、复习旧知,通过设问“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什么?”试图通过此题,即复习旧知,又使学生学会简单归纳知识;再由夏朝建立的标志引出奴隶社会四阶段,由此导入新课。

2、结合教师列出目标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灭亡时间,短暂巩固后让学生进行概述,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分析问题的方法。

3、分析课题中的“兴亡”引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找出“兴”的表现和“亡”的.原因,突出关键词“记住、概述、知道”。

4、指导分析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进而分析这几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暴政必然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几点不足

1、准备仓促,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刻。

2、和学生互动场景较少,分析问题引导不够,且分析不透彻。

3、在讲分封制的时候,稍微有点乱。没有按预案进行教授。

夏商西周建筑特点 篇7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进入阶级社会的初具政权职能的国家,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虽然与尧舜时代差别不大,但社会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其管辖疆域内,拥有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王位也成了世袭的继承制。夏朝的中心地域是今晋南、豫西地区。晋南素有“夏墟”之称。中华民族从远古的蒙昧走向文明,山西地区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夏代的都城相传是“禹都安邑”,其所在地约为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这里是夏族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的考古发现,其遗址年代与夏纪年基本相当。

从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推测,夏朝时社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夏王朝建立本身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首先,青铜器物的出现,昭示着山西在生产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方面领先全国,山西在夏代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其次,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耒耜的普遍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第三,懂得了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四,懂得了天文历法对于农事活动的重要性。最后,手工业也作为专门的生产部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关于商族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在山西晋南地区。具体说,山西垣曲的商代城址,即文献上所谓的“汤始居亳”的亳都。垣曲商城不仅有较为完整坚固的城墙、城壕以及城门,而且区分出宫殿区与一般居民生活区,在居民区还伴有灰坑和墓葬。陶器与青铜已是这一时代较为普遍的器物。商代祖乙当政,因河决之患,曾迁都于耿,一般认为“耿”即今山西河津耿乡,这里一度成为商代的统治中心之一。商都迁耿,大大促进了山西方国文化与农业科技的发展。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在周伐商之际,位于山西的大部分商方国,如虞(今山西平陆北)、芮(今山西芮城县西)等也相继叛商归周。周初分封诸侯,叔虞封唐。

西周之后,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经济强大,国力强盛。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命脉所在。在西周初期,晋国仅是“地方百里”的偏侯,而到春秋中期则一跃成为称霸诸侯的军事强国,这种变化是以其迅猛发展的经济为基础的。

夏、商、西周3代,人类摆脱了原始农业进入沟洫农业时期。农业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最重要的部门,农耕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处在三代统治中心或近缘范围的山西地区更不例外。此时的.黄河中下游已成为中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而且较早脱离了山地,向河流两岸平原地区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当时在平原地区发展农业,排涝是突出的问题,由此形成以排水洗碱为目的的沟洫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套农业技术,成为战国之前黄河流域农业的最大特色。山西在夏、商、西周3代的农业技术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和发展的。

春秋时期,由于晋国的强盛,在国民经济诸部门之中,农业和畜牧业是基础产业,因为人们的生活日用品特别是食品,几乎都需要农牧业提供,许多手工业的原材料也要靠农牧业提供。随着晋国疆域的不断拓展,晋国农业才真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能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劳动工具,夏代的农具主要有石斧、石刀、石镰、石铲、蚌刀、蚌镰、蚌铲、骨铲等,石斧主要用来砍伐地上的荆棘和杂草,铲是用来翻田松土的工具,许多石铲平面为有肩形,由此可遗址总面积约25万m2,发现夏时期的房屋、水井、陶窑、沟槽和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各种不同质地的兵器、乐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夏县东下冯夏代遗址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耕读砖雕图知,这是一种附加木柄的复合工具。刀和镰都是收割工具,这时对农作物是连茎秆一起收获的,说明人们已经知道利用农作物茎秆了。耒、耜、锸都是这一时期普遍使用的木质农具,先秦文献中也都有使用这些工具的记载。耒、耜、锸都是挖土工具。这些木质的工具在遗址中很难保留下来,但在一些灰坑或窖穴的土壁上留下的印痕却可以证实当时确实有使用这些工具。另外,在许多窖穴底部发现了已经腐朽的粟和其他的粮食,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渔猎仍是农业经济的补充形式,发现的渔猎工具有石球、石镞、骨鱼叉、网坠、鱼钩等,且青铜已经用于制造生产工具,除了铜镞、铜鱼钩外,还有铜凿、铜锛和铜锥。这些都是狩猎、捕鱼和手工业所需的工具。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发现铜质的农业生产工具。从考古资料来看,这一时期出土较多的农业生产工具仍是石器(山西长治小常小神村夏代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石镰,山西夏县东下冯村夏代遗址出土的水井、石刀、石镰、石铲,山西翼城感军夏商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山西永济东马铺头夏商遗址出土的石刀,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已经发现的商代农具中,石器最多,都是通体磨光的斧、铲、刀、镰、锛等。其次是骨蚌器,最难见到的是青铜农具。山西长治小常小神商代遗址出土的有孔石刀、石镰、石铲,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墓出土的石镰,山西盂县北村商代墓出土的石刀、蚌镰,山西垣曲古城南关商代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石镰,山西垣曲商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石刀、石镰、石铲、骨铲,等等。为什么在发达的青铜时代,却很少发现青铜农具?其实,制造先进锋利的农具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问题是商朝统治者根本就不想这样做。“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的国家,不可能把先进的青铜技术首先应用于农业。所以,考古发现常见硕大精美的青铜礼乐器和数量极大的锋利的兵器,青铜农具却少得可怜。除了石器、骨蚌器之外,商代还大量使用着木质农具—耒和耜。木质农具在夏代就有,商代则更多更先进了。

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了明显的进步,比如耕地用耜,除草用铧、,收割用、艾。其中铧、、3字皆用金字旁,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工具已有金属制造的农具。但这时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是以石器、骨器、蚌器和木器为主,如山西天马曲村西周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石镰(《文物》11期),山西芮城东庄东周遗址出土的蚌刀,等等。

当然金属农具还没有普及,因为青铜在当时还很昂贵。西周时期,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可能已将马、牛等畜力应用于农业生产。

夏商西周建筑特点 篇8

【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尧派鲧(gǔn大禹之父)去治理水患。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花了九年时间没有把洪水制服,最后被处死。舜派禹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采用疏导的方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山),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妻病,妻孕,产子)。

禹继舜位:因治水有功,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你发扬了我的圣德,功劳太大了!”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禹继舜位这种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叫做什么?禅让制。禹的威望,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和王位世袭制奠定了基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禹建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2、启确立王位世袭制。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大禹死后,王位传给了谁?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之余,劳动产品有了富余,这样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逐渐的壮大自己部落的实力。其他部落无法与之抗衡。在禹晚年的时候,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人,却不给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请同学们观看教科书第4页的插图“戴 冠冕的夏禹”,这是已经做了夏国王的大禹。观察一下他的装束、神态,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此时这衣着华丽,头戴冠冕的大禹再也不是最初那个破衣烂衫,粗茶淡饭,兢兢业业为民造福的大禹了,俨然一副帝王模样。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大禹死了以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禅让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按怎样的规则来继承王位?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国家便成了君主(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

3、王权带有神权色彩。

目的:巩固自己统治地位。

表现:(1)把自己的行为说成天的意志。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 “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2)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参看课本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

4、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教材,夏商时期的中央官制是怎样的?设置了哪些职官?

最高统治者为王,中央有尹、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比如课本小字提到的相伊尹,被商王封为“西伯”的周文王。

指导学生看第五页小字,思考商朝的相权有多大?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订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可以废立商王。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1、目的:巩固统治。

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自西周建国开始,分封就没停止过。但是大规模的实行分封,是在周公摄政期间。结合第五页“周公辅成王图”。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 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师: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2、方法和对象,什么是分封制?谁才有资格被分封?封:“圭gui”指“分茅裂土”。指分封时给诸侯一块土地加一把茅草,表示这块土地上的所有都归诸侯所有。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什么?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比如姜太公)、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

《西周分封示意图》读图思考:

分封的对象?西周的都城在哪里?主要的诸侯国有哪些?同姓和异姓的封国分封有何特点?反应了统治者什么目的?

周公“立七十一国”,周姓五十三家,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权利和义务:

被分封者与西周统治者之间有何义务关系?

权利:再分封;世袭统治权;很大独立性。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诸侯一级。诸侯拥有再分封的权利。诸侯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把所封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士,作为“食地”(可以种粮食的地)。士以下不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对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分封制下的诸侯有世袭统治权的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有相对的独立性。比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诸侯的义务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如果他们不履行自己的义务、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或反抗周王,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改变他们的封地,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 政局”的作用。

4、瓦解(1)原因: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 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

③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分封制下的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使得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的确,在周初,这些同姓诸侯王也起到了屏藩宗周的作用。但几代、十几代之后,等到血亲关系疏远之后,或者周王室力量衰落、诸侯国实力增强之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其主”的地位,不仅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在政治上、经济上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诸侯。春秋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霸中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2)表现:

①楚王问鼎:前606年,楚庄王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②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过渡:一夫多妻制之下,诸子如何继承爵位和财产呢?最年长的?最受宠的?最聪明的?

三、宗法制

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3、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核心内容(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其他妻室所生为庶子。

原则:立子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释义:有嫡立嫡,立嫡立长。若正妻无子,则依据庶子母亲身份的尊卑来确定继承人,而不是依据年纪大小。提问:如果一母生三子,两个哥哥出生时母亲还是妾,老三出生时母亲为妻,那么谁有继承的资格?有妻的儿子在,妾的儿子就不能继承,即使母亲是同一人。

周天子把王位传给了嫡长子,那么其他诸子怎么办?其他嫡子和庶子分封地方为诸侯。诸侯的爵位谁来继承?诸侯的嫡长子,那么诸侯其余诸子呢?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死后权力和财产谁来继承?嫡长子。其余诸子呢?被分封为士。大小宗关系: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但是周人施行同姓不婚,姬姓的贵族只能取异姓的老婆,异姓贵族也多娶姬姓贵族的女子,这样就用婚姻关系把异姓贵族团结了起来,整个国家如同庞大的家族,政权和族权紧密结合)

大宗小宗是绝对的嘛?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士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是大宗,士是小宗。

(2)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分封制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宗法制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夏商西周建筑特点 篇9

1.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2.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3. 图中的政治制度是( )

A. 夏朝的王位世系制 B.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C.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D. 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4. 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

A. 幽王荒淫无道

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 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5. 下列有关商朝历史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商朝中央的官职主要有相、卿士等 B.商朝建立后,王位一直是父子相传

C.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D.各方国对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

6. 陈满是舜的后代,他本姓妫,名满,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古代帝王的后代时,封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为陈,遂称陈满,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可见陈满的“陈”姓来源于( )

A、封地、封国 B、谥号 C、爵位 D、职业

7. 读图一《西周分封示意图》,从中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

图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A.西周实行郡县制 B.分封的对象只有王族

C.分封对象以王族为主 D.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的有楚国

8. 家(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最可能是受到( )

A.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B.古代禅让制的影响

C.古代分封制的影响 D.传统美德的影响

9. 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 )

A. 财产 B.地域 C.宗教 D.血缘

10.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卿大夫——士——诸侯

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11.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

A.嫡长子继承制度 B.礼乐制度 C.分封制度 D.血缘关系

12.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 )

A、互为表里 B、完全割裂的

C、前者决定后者 D、后者决定前者

13. 按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内的大宗的是( )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14.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觐见周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15. 中国古代分封制最早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6. 周礼规定了贵族宴饮列鼎的数量,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这种规定直接体现出分封制的特点是 ( )

A.等级森严 B.财产平等 C.家庭和谐 D.皇权至上

17. 史学界一般认为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主要依据是 ( )

A、禹是公认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B、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C、禹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D、形成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18. 西周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这体现了 (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继承原则

C.世袭制的兄终弟及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19.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 )

A.姬姓贵族 B.功臣 C.商代旧贵族 D.先帝遗民

20. 下图所示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A.大宗、小宗制 B.礼乐制度

C.世卿世禄制 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C

3. B

4. C

5. B

6. A

7. C

8. A

9. D

10. B

11. A

12. A

13. D

14. B

15. C

16. A

17. D

18. B

19. A

上一篇:有对话的动物童话故事下一篇:库车县墩阔坦镇教育系统师德师风专项整顿行动方案 【20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