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八教学反思

2024-06-01

识字八教学反思(精选8篇)

识字八教学反思 篇1

《识字八》教学反思

一年级 于甜甜

上周三下午讲了教研课,我是最后一个讲课的老师,所以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轮到我了。一整天都处在非常激动的状态下。

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这一节课主要讲的是谚语,孩子们都还不大明白什么是谚语。这篇谚语的内容较深,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中,我以学生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画中理解词语:在议中感悟句意;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在评价中激活思维。创设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无论是生字的认读还是谚语的学习,先让孩子自主独立的学习,通过自学发现的问题,小对子进行讨论解决,小对子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讨论,最后展示汇报,老师在里面主要是帮助同学们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本节课大的环节还是不错的,但是一些小的细节我没有注意到,使得这节课并不是很出彩。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对一个偏旁进行拓展,问一问孩子们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还有哪些,增加孩子字词积累。在指导朗读上,没有更好地运用小对子和小组的力量帮助那些读得不好的同学,使得在最后展示的时候,有的同学读得不通顺不流畅,给这个小组的展示汇报大打折扣。

以后我会在把握大的环节的基础上,更要注意课堂中的细枝末节,细小的环节中才能更体现出一个老师的素质水平。

识字八教学反思 篇2

一、联系生活随文识字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 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 但由于本课生字较多, 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 化整为零, 降低识字的难度。如课题中间的“物”字, 是个生字, 书写课题时, 我不动声色地写出“物”, 问:“谁能把课题读正确?”学生读对后, 我追问:“‘物’是生字, 老师不教你已经会读了, 真了不起, 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等孩子回答后, 还不忘问一句:“你是怎么学会的?”一位学生说:“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的, 我喜欢看《动物世界》, 经常看到这个字。”一时间孩子们纷纷举手, 有的说去动物园的时候见过, 有的说在广告牌上见过。学生情绪高涨, 在潜移默化中, 课堂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 生字有了生活做基础, 学起来也就不那么枯燥了。可见, 随文识字不仅能让孩子认识生字, 更能培养孩子们在生活中巧学生字的好习惯。

二、灵活多样理解词语

低年级对词语的积累非常重要, 而积累不能局限在死记硬背上, “理解”是积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课堂上, 学生能理解新学的词语固然很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如何理解一个新词。因此, 教会学生理解的方法, 显得更加重要。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 本课中, 我结合课文词语的特点, 采取了以下理解方法的渗透———

1. 利用字形理解词语。

汉字与拼音系统的文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能表音, 更能直接表意, “望文生义”是汉字的一大魅力, 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去领会其中的奥秘。如学习“商量”一词时, 将词条对折, 反复认读这两字, 重点指导“量”的两个读音, 以及在词语中的轻声。当孩子能正确地读出这个字时, 教师问:“书中有几个动物在商量呀?”孩子们回答三个后, 问:“一人能商量吗?”孩子们摇头。教师又提示:“你们看看, 商字里有几个口呀?”细心的孩子们马上说道:“八个口。”老师进一步说道:“对呀, 七嘴八舌才能商量。”这样, 就使孩子们深刻地记住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2. 巧妙拆字理解词语。

汉字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强大的组词功能。很多新词都是由旧词组合而成, 理解这样的新词, 只要把旧词理解了, 再组合便成了。如结合小燕子说的话, 引出“春暖花开”这个词语, 我有意识地指导孩子们反复地读词语, 看看插图, 自己说一说, 然后小结, 体会到每个字的意思结合起来有时就是一个词语的意思。掌握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孩子们最大的收获。

三、寻找近义词理解词语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遇到一个新词, 不能确切地说出它的解释, 但是能凭感觉、经验说出它的近义词, 这其实已经能证明我们已经理解新词了。教学中, 寻找近义词理解词语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学到最后一段, 提及“明年”一词, 我没有直接问孩子们可以换成什么词, 而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向孩子们提问:“你们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两个词, 换到这个句子里, 表达的意思不会变?”孩子们很快就在文中找到了“来年、第二年”。我又引导孩子们进行换词练读, 在读中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这样话就显得很好听、不呆板, 这就是近义词的作用。

四、顺理成章练写生字

识字教学, 学生不仅要会认读, 而且还要会书写。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记忆, 又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我在课后设计了一个“连线组字并写一写”的环节。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又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 要想追寻有效的语文教学, 就应做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文技能, 学习字词, 为更深入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也有几点需要商榷———

1.在读通全文后出示的练习填空,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三个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教师自己匆匆说了一遍, 一闪而过, 还不够扎实, 没有把训练要求落到实处。感觉设计的意图很好, 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总结, 指导说说, 再总结评点, 那样效果会更好。

《识字4》教学反思 篇3

本课需要学生认识的字很多,共有14个生字,这些生字不仅笔画较多,而且结构比较复杂。其中有11个生字是昆虫名字,字形上有共同的特点——虫字旁,形声字,而且是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出现的。教师在教生字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个特点,以学习表示动物名字的词语为主,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生字,还可以减轻本课的识字负担。

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是重点和难点,是促使学生顺利、准确掌握汉字的重要途径,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教学本课时,我抓牢这个重难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最后会背诵,并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将这个重难点落在实处。

二、本课教学的特点

为了落实这个重难点,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接着利用PPT展示优美生动的课文插图来营造识字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生字,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然后,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以多种有趣的方式学习儿歌,学习生字。总结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这是一堂有趣的识字教学课,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我抓住教学重点,设计了认生字和写生字两大板块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体现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在语言的引导上环环相扣,自然过渡。比如,在引出动物名字的时候,我对学生说“谁和他画的一样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呼唤这些小动物,把它们请出来吧!”听到这样富有童趣的语言,学生的激情很快就被点燃了,所以读得特别带劲。

2.创设情境,快乐学习

这首儿歌写的是夏天里忙碌的小动物,充满了趣味。在设计教学时,我就把“有趣”这个特点尽可能融入本课的教学中。

在导入部分,我告诉学生这是发生在夏天的有趣的事,其中有很多小动物,还展示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寻找藏在其中的小动物。一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喜欢亲近大自然,用这种方式很快拉近了学生和小动物的距离,也很快让他们走进课文。

3.方式多样,强调识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要克服这个重难点,对生字的识记要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认记。这堂课,我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识字方式:

(1)游戏识字

在识字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识字游戏。在请学生读了小动物的名字后我说:“同学们的字音读得真准,老师送给你们一份礼物。你们收到什么礼物了?我们让照片和小动物的名字手拉手,成为好朋友吧。大家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我把带有动物名称的卡片作为礼物奖励给他们,然后在PPT上展示小动物的图片。当学生手里的卡片和PPT上的图片对应时,他就小跑着把图片交给我,我再展示给大家,看他是否拿对了。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拍手,口念“嘿嘿,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我们的名字叫:蝴蝶……”

(2)形声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形旁,另一部分叫声旁。形声字的组合比较简便,造字也比较有规律。本课的绝大部分生字就是由同一个形旁“虫”,不同的声旁(青、廷、胡、丘、引、马、义、科、斗、知、朱)组成的形声字。用这种方法识字,既能快速掌握字音,又能快速记住字形。

识字教学仅仅把课本上规定的那几个字教给学生是不够的,还要能让学生学会独立识字。我把握了识字教学的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多种识字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发现借助形声字特点识字的方法后,我鼓励学生说出更多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帮助学生积累生字。

(3)象形字

在这一课中,“网”是一个象形字。在教这个字的时候,我先请了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蜘蛛网,然后我在图画上写了一个“网”,让他们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幅画和“网”字很像,我补充地说:“网字外面的框就像是蜘蛛的网,里面的小叉子就像是蜘蛛吐的丝”,于是他们就记住了这个字。

利用这种识字方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次被调动起来,学习氛围很浓郁。

4.语言生动,朗朗上口

这首儿歌每行都是七个字,写的内容也是有规律的,即什么动物,在哪里,做什么。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读成二二三,也可以读成四三。内容都是小动物们在夏天的活动,所以在朗读时要读出小动物们在田野里活动的情趣,要读出属于学生的童趣,同时也要注意把节奏感读出来。

三、不足之处

识字教学反思 篇4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整个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而小学低年级就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新课标还明确规定:低年级要让学生喜欢汉字,并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好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基础。但识字过程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那么如何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如何把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乐于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识字,并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便成了识字教学的关键。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着运用了各种趣味性很强的识字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现谈点个人经验,以期共勉。

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

1、猜字谜。猜字谜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识字方法之一。字谜主要是课堂即兴自编,方式有:师编生猜、生编师猜、和生编生猜。如我先编出:“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一’字在里头”,生猜“日”生随机续编出:“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大’字在里头”、“四四 方 方一个‘口’,一个‘木’字在里头”等字谜,形成了一迷多用,学生思维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准确的记住了汉字。再如教“碧”字,我编了个谜语:“王老头,百老头,两人同坐大石头。”接着教“界”字,我让学生学着来编谜语,很快就有同学想出来了:田字头,人字中,一撇一竖成大功。这些充满诱惑力的字谜,既 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汉字的记忆,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他们发散思维能力。

2、故事识字法。

“故事识字法”就是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讲些关于

要学的生字的小故事,或给学生介绍有关这个字的小典故,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加强识字。

例如:我教学“滚”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下大雨了,一位老公公穿着雨衣出门,走着走着,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地上打了个“滚”,满身是泥。于是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但这一笑,却笑进心里去了,既轻松地记住了“滚”的读音,又记住了它的写法,真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再如“灭“,我用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完成了教学任务:”妈妈要炒菜她先打开燃气灶,坐上锅。倒上油,可没有葱,她急忙去院子里拔葱,再回屋一看,糟了,油着了!怎么办?妈妈急中生智,忙用锅盖盖上锅,这时候——”我留下了空白,我用手比划盖锅盖的动作,让学生说出结果——火灭了。我随机板书“灭”。这 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灭”字,还懂了灭火的常识,真可谓一举两得。

3、游戏识字

孩子们喜欢玩游戏,这是他们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把识字与游戏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摘果子游戏是我们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如教师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让学生制作果篮,将果子上的字读准字音、组词,常用的还可以说一句话,方可摘下,谁摘得多谁就是识字小能手。还有打牌游戏,学生自制牌形生字卡,在课堂中同桌互玩打牌游戏,边出牌、边读出字音,再组词读(组词越多越好),谁先把手中的汉字牌打完,谁获胜。在此游戏中为了取胜,同学们会积极认字,有不会读的和不会组词的会主动想办法解决。这种游戏识字方法既可应用在复习一课的生字,又可以用在对一单元的生字复习,且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演一演。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让他(她)呆板地坐上一节课是很残酷的,更是无 效的。教学中顺应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汉字自身的特点,让他们动起来识字,效果不错。如:一年级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我设计了有趣的演一演。在随文学习完第4、5自然段中的生字后,指着黑板上的词语“翻松、浇水、施肥”说:“同学们,这几个都是动词。接下来,由老师来演一演其中的一个词语,如果你找对了,就把你自己手中的卡片举起来。”比一比谁的反映最快,谁的脑子最灵,谁记得最牢。然后又让学生演,学生猜,最后一个词由全体同学演,边演边读。这样的师生互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使他们处在高度兴奋之中,又加深了他们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并满足了他们的表演欲,正所谓一举多得。再如教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7时,课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课文中动物的一些信息,课上让学生戴上孔雀、大雁、老虎等动物的头饰表演,这样一来既提高了识字效率,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大多关小动物内容的课文都可以使用这种游戏方法识字。此外,我还利用儿童“好胜心强”的特点,精心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竞赛,竞赛的类型如“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识字大王擂台赛”等。通过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识字效率。

综上所述,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只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好“兴趣”这一有力的武器,我们就一定会较好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

二、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于识字教学。

1、部首识字

学习与“言”字旁有关的字时,先讲清凡是与“言”有关的字都与嘴有关,如认识“说、讲、语、话”时,让学生读顺口溜,“言”字不离口,说:讲、语、话有;再如认识“场、地、坎、坑、坝”时,让学生读土旁不离地,“场、坎、坑、坝”莫忘记。还有两点是冰,冷、冻、寒、凉;三点是水,江、河、四点是火,烹、煮、煎、熬。

2、形象识字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用手遮目“看”,竹毛制成“笔”。通过这样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直观印象,达到了既认形又明意的效果。又如我在教《春风吹》这课中“春”这个字时,就结合字的象形特点进行启发,说了识记“春”字的一个方法:春天太阳暖洋洋的,有三个人都出来晒太阳啦!引导学生用形象形既快速又正确地记住了这个字。

3、换“衣服”识字。

汉字大部分是由“偏旁+字根”组成的,例如跑、炮、泡、抱等。在教时,教师就应抓住汉字这一特点,通过偏旁、字根交换进行教学。例如,教学“涌”字时,我引导学生做生字变换游戏。有的学生说:“把‘涌’去掉‘氵’加上‘辶’,就是通知的‘通’。”有的说:“把‘氵’换成‘木’,就是木桶的‘桶’。”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还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

4、放射识字法。

“放射识字法”就是利用相同的偏旁来记忆同类的一组生字。例如学了“门”字框,就可以让学生找出学过的带“门”字框的字,如“闭、问、闲、间、闹、闷、阔、闻、闪”等等。以后再学到新的带“门”字框的字时,便把这些字都拉出反复地进行复习。这样,以相同的偏旁为工具,来同时学习或复习一组生字,就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质量。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用字”中体验到“识字”的作用,使孩子保持永久的“识字”兴趣。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自在的识字。

1、认班中同学的姓名,使学生快速而有效的认字。让学生发一下作业本,很多字很快就认识了。

2、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形象识字。在很多现成的实物上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能认识表示该实物的字,认字认得非常轻松。

3、利用“广告牌、宣传匾、包装盒、商标”等识字。

4、开“病字”诊所。让学生留心观察上学路上、村里村外、校内校外的广告牌,警示语等,找出错别字,争当“病字”名医。这一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识字用字的兴趣及成功感,又培养了他们严肃认真的态度。

《识字四》教学反思 篇5

《识字4》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韵文,是一堂典型的集中识字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儿歌的内容与小动物的活动有关,语言生动、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小学教学起始阶段的重点、难点,因此让孩子愉快主动地识字是我这节课设计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形声字?让繁重的识字愉快起来呢?我特意先从直观入手,让学生结合清晰美观的动物图片认读,再到去图片、去拼音认读,然后是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等等,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识字,生字的识记有层次、有梯度。通过反复训练,不仅巩固了生字的识记,还调动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孩子在识字环节上达到了愉快识字的目的。

在完成了识字这一基础任务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初步感知儿歌的特点是我这一堂课的另一重点。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说出这些小动物们在哪里干什么,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的组织能力,在举例讲了儿歌第一行后,然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自己读懂的或未读懂的诗句,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然后老师在其间穿针引线,做适当的分析指导,学生的理解与朗读能力在逐渐提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在儿歌的朗读上,我以不同形式展开,如:师生问答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等,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

本课存在的不足:

1、在儿歌字词的正音中,个别学生错误的读音虽然纠正了,但应该及时让孩子再多读,正音做得更扎实一些。

2、在教学设计上,课时的中间应该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溜号。

识字7教学反思 篇6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交给孩子识记的方法,在教学《识字7》看图识字、并根据图理解字义时,我主要通过形象记忆法来帮助识记,识字7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识字7教学反思》。如:教“停”“闻”“鸣”时。我先指导孩子仔细看图,看图上画的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之后再用动作演示来理解字义,“停”是人来到小亭边,歇歇脚;“闻”人在门里用耳朵仔细地听;“鸣”鸟张开嘴巴叫。这样让学生做动作,来加深理解字义,孩子比较感兴趣,同时孩子对字形也记住了。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都能创设情景,是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识字教学还有很多方法,如:猜字谜法、顺口溜识字法、找规律识字法、故事识字法比较识字法等都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7

一、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

(1) 审题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严谨, 不按要求解答;不能有效分析题目信息抓住关键。

(2) 理解能力差: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肤浅, 答题时仅凭感觉和印象。

(3) 实验能力差:仪器使用规则不熟悉, 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不足, 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 学科结合差:不能用其他学科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简单数学运算错误频出。

(5) 表述能力差:逻辑思维混乱, 语意表达不清, 计算式来历不明, 代入数据错误, 单位“鱼龙混杂”;书写不规范, 作图不严谨。

这些问题的出现, 我们教师一定要警醒、反思、重视, 否则学生中就会出现“一学就知, 一用就错, 一放就忘”的现象。

二、对教学的反思

(1) 反思教学目标。首先, 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把握教材和教学大纲,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实现三维一体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要到位, 分析要透彻, 要让学生融会贯通。其次, 教学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所选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非常明确。最后, 对一些基本知识, 我们应随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让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第一, 要面向全班学生, 同时兼顾“两头”。对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 要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做好个别辅导。第二, 注重学法指导。第三,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自身要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第四, 应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反思教学技能。其一, 物理学是一门有着严密科学性的学科, 要保证讲授正确, 推导流畅, 过渡自然;语言要简练规范, 充满激情, 富有感染力。其二, 板书工整精致, 体系主次分明;基本功扎实, 会画直线、圆、小人物等简笔画。其三, 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操作要熟练、规范。

三、提高教学成绩的策略

(1) 改善教法。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学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感性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 分组讨论, 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激活课堂气氛。

(2) 注重双基。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使其掌握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自己的结论, 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 要讲清适用条件、范围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进行比较区别, 消除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模糊认识;在习题讲析中,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挖掘隐含条件, 抽象物理情境, 找出规律列式求解, 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 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 分析、推理严密。

例如, 光学作图教学时, 我就讲清了注意事项: (1) 要借助工具作图, 作图一定要规范; (2) 实际光线画实线, 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 光线要带箭头, 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 不要断开; (4) 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 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 (虚线) ,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这样, 学生作图就比较规范了。

(3) 尝试诊测。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特点与教学要求来提供诊测材料, 组织诊断性测试, 学生要根据课内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解答。诊测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法, 例如:可将幻灯片分发给学生当答卷纸, 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 放在投影仪上, 当着全体学生的面, 现场批改矫正, 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诊测达标结果, 形成认知上的初次反馈。这种有目的、有反馈的有效学习, 能使学生积累顿悟的经验, 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尝试诊测的成功实施, 必将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认知上存在的缺陷, 帮助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 重视课外。课外实践活动, 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要恰当引导, 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而灰心丧气, 但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在碰壁中产生兴趣, 在挫折中收获成功。

教学反思八问 篇8

问题之一:个人反思有哪些特点?

一是事实的客观性。个人反思总是以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真实的、具体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坚持以课堂教学“第一现场”获取的有关教学情境、教学行为、主体状态、达成结果的真实信息为客观事实开展反思。二是方法的多样性。进行个人反思的基本方法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即在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中研究问题。在此方法论的先导下,进行个人反思的具体方法是多元的,既可进行整体反思与单项反思,也可以是即时反思或延时反思;不仅倡导写教学日志、教学故事,而且提倡以案例方式进行反思。三是思维的批判性。即它更多的强调运用先进理念,针对陈旧的教学观、教法行为与方式、乃至失误与败笔,进行否定性的剖析。四是目的的升华性。个人反思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问题之二:校本教研为什么要强调开展个人反思?

校本教研是推进、深化课程改革的不竭动力,个人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与前提,这是因为个人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优化校本教研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其一,通过个人反思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全国的特级教师大多数是在坚持不懈的教学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华南、华东一些“中华名师”成功的经验之一,也来自于积极主动反思的提升价值。因此,“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焕发人生奋进的活力”,已经成了教育人与时俱进的一个共识。

其二,为开展同伴互助式教研活动做好了思维准备,提供了信息资源。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实践因素之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主动而有效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就会黯然失色,成为形式上的外壳。同伴互助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反思的水平,因为个人反思既从理念、思维上为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从问题、信息上为同伴互助的开展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真实的教研资源,为持久、深入地进行同伴互助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

其三,为教师开展专题研究、表达教研成果积累了丰裕而真实的素材。有人说,个人反思积累对之后开展专题研究、尤其是案例式研究,是一个无价之宝。其真正的宝贵价值在于,它来自于课堂教学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它不仅是具体的、真实的,而且富有原创性。同时,它丰裕的积累又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为研究探索教学艺术之真谛,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问题之三: 个人反思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进行个人反思的方法和类型说法很多。从课堂教学的范畴看,按照个人反思的内容与策略,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九种:

1.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专题反思是指反思具有明确的问题取向,常常是围绕着一个特定专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省悟。这种反思的特点是目标集中,针对性强,评析深入。整体反思总是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就突出的亮点与失误进行思考与评析,而不是把反思的对象集中于某一具体专题上。它的特点是着眼整体、突出重点、评析得失。

2.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即时反思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立即对教学过程中的现象、问题、成败等进行“趁热打铁”式的反思,一般要求反思不过夜。即时反思具有两个显著的优势特征:一是再现详尽而形象,二是评析准确而深入,因而应大力倡导之。延时反思是指因其他原因和研究的需要,教者不是对课堂教学立即进行反思,而是在以后结合其他教学事件进行综合性评析与反思,即在时间上为滞后性的延迟反思。其主要特点是时间上的滞后性与方法上的整合性,同时在事实上有时也带有一些模糊性。

3.课前、课中与课后反思。课前反思是上课之前在备课时进行的一种预设性反思。主要回答学情分析是否客观,设计教学时有什么新困惑,之前教学本课时有何得失,教学本课可吸纳哪些最新成果等问题。其目的在于优化备课,确保课堂达到最优化。这种反思一般具有前瞻性、自觉性的特点。课中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及时性反思,以处理、思考、进而应对各种临场出现的问题。这种反思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学情变化,经过即时反思作出快速调节教学的行为反应,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进程,使教学高质高效顺利运行,因而它具有监控性、即时性与机智性的特点,很有利于锤炼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课后反思是指教学结束后及时并有效地回眸、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批判地反思教学。一般应围绕教学的得失及其形成原因,尤其是教学的亮点、败笔何在与形成原因,也关注教学尚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内容进行,以不断提升教法艺术。这种反思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及时性、批判性与升华性,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反思方式。

4.单一反思与系列反思。单一反思指的是课课清,课课思,一课一个结论式的反思。它的突出特点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系列反思是紧扣一个研究专题,像电视剧那样,依据分解的子问题系列性地开发教学案例,系列性地进行教后反思,待把本专题研究到位后再转入下一专题的系列反思,一般每学期以两个专题为宜。这种反思以系列性、整体性和深入性为特征,能有效促成教师向“研究型”的方向发展。

问题之四:进行个人反思时应当坚持哪些基本要求?

1.以先进理念为先导,形成反思的参照标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必须始终坚持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为统帅,形成反思的基本依据和参照标准。一切体验、省悟、赏析、评判都要从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去思考、去认知,以先进理念为“裁判”评析得失及其原因,反对就事论事或说套话、假话、打官腔。此为进行教学反思最根本的要求。否则,就从根本上失去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成了升华反思价值的一个真功夫。

2.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及时捕捉反思的焦点。鲜明、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是教师主动反思的一项基本的、必备的素养。所以教师在进行反思时既要善于、及时地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模式、互动等领域发现、捕捉问题的现象,又要善于及时地从现象到本质发现真实的问题,寻找出问题的焦点,进行思考与分析。当前,尤其应本着“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这个至关重要的理念,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3.突出反思重点,在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有效反思。写教学反思,无论是篇幅还是内容、着力,都要突出“在先进理念与课堂实践的结合中分析问题”这个重点。但从无数实践看,相当多的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个重点,摆了事实而不讲道理,列举了现象而不分析本质。因此,贯彻这一原则时必须做到按照三个步骤,重点分析教学的闪光点、败笔及其成因。第一步先有条理地解读教学设计的程序及艺术特征;第二步回答闪光点何在,为什么会呈现闪光点;第三步回答败笔何在,为什么会出现败笔。然后从其本质入手,思考构建反思结论。

4.进行深度思考,构建自己的反思结论。有无反思结论,是反思是否成功有效的基本特征。如果仅有反思而无结论,反思则没有任何提升价值。所以,凡教学反思都要在历经深度思考(依据先进理念,联系已有教学经验和经历,进行整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用简洁、精炼之语,形成自己反思之后的认知结论,以体现个人反思之后专业的有效提升。

问题之五:怎样撰写常规的教学反思?

关于撰写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技巧,目前尚无比较成熟、科学、实用的一套体系。结合自己专业引领的体会与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撰写教学反思时一般应关注以下问题:

1.选题——选题应注意小、新、活、实,要研究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具体而真实的焦点问题。所谓小,是说选题要着眼微观领域的具体问题,切忌假、大、空;新,是指要体现先进理念和时代特色;活,是说题目要充满活力,做到形象、活跃、简练;实,是指所选问题具有应用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内容——内容的择定一般应做到“一突出四展示”,即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这一主线,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展示教师的引导艺术,展示重难点的突破过程与方法,展示闪光点与败笔呈现状态。当然,四个展示并非每篇反思都得体现,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重点内容。

3.体裁——写教学反思并没有固定的体裁要求,倡导体裁多元化。可以是议论、评析、叙事,也可以是案例分析、故事、教学日志。同时,篇幅也没有具体要求,有思则长,无思则短,一般200——400字,有兴趣者也可更长。

4.语言——写教学反思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语言要形象、活跃、具有一定文采,一般运用描述之法,也可夹叙夹议。不提倡用僵化、呆板、缺乏活力的论证性语言写教学反思。

5.评析——此为教学反思的重点内容,因此,写教学反思时一定要从篇幅、内容着力突出这个重点。其主要任务是:评析列举的案例、事件、实录、过程、闪光点、败笔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科学性主要思考理念先进准确、策略方法合理、生成效果明显以及教学整体特色的状态与形成原因;局限性着重思考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要特别关注对教学败笔的真切分析。

6.结论——反思的最后都要求构建自己的反思结论,这个结论既包括自己反思之后的收获,又体现之后研究的指向(问题)。结论一般以理性认知呈现,强调以认知的“新收获”为主导,并做到简洁精要。

7.模式——教学反思的文体结构也很难确定一个稳定的模式。在常态情况下,它反对“穿靴戴帽”,主张直奔主题。其结构一般按三个模块组成:设计创意解说→联例分析成因→构建反思结论。如果为描述式或故事式,则要把上述意图要素融合于具体、形象的语境之中,像文学作品那样,寓主题思想于语言文字之中。

问题之六:怎样撰写案例式教学反思?

案例式反思是以课堂真实记录为据进行分析、研究的校本教研形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成果表达方式。其特征是主要展现含有多元问题的某节课或某些课的实际场景,列举实际情境描述和师生对话描述,进而进行反思讨论。简言之,它具有问题多元、场景真实、描述片断、灵活反思四个特点。案例式教学反思的结构模式有以下四种:

1.典型场景型——以介绍教学设计创意为基础,详尽介绍教学过程的典型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就发现的某一个问题进行专题思考与讨论。其模式是: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境细致描述→专题反思与结论。

2.提炼升华型——首先简要说明教学设计意图,然后对实际素材进行程序性提炼、梳理加工,呈现出教学进程,最后进行整体反思。其模式是: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整体反思与结论。

3.片断研析型——在课例中选择一些代表性的片断加以呈现,然后对片断中蕴涵的问题进行反思。其模式是:教学设计说明→代表性教学片断→教学反思与结论。

4.比较分析型——在简介研究专题意图的基础上,列举两个以上的教学场景,然后运用“先后对比”的方法反思、研析,探究同一教法的生成发展趋向或不同教法的不同生成结果,最后构建出反思结论。其模式是:简介研究意图与设计→第一教学场景→第二教学场景→比较研讨反思。也可依客观需要于第一、第二教学场景之间,增写“进行第二次研究的原因及其改进后的设计特征”的一段文字。

为了不断增强教师撰写案例式反思的自觉性,还要注意三个问题:①选择的“课”一定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发出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所以,精心设计、开发案例则成了这种反思的重要前提。②介绍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先进理念的先导功能,要说清楚自己是如何运用先进理念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思路的,不能只是孤立地陈述设计项目。③反思教学时要关注前后照应,即要对照教学设计去反思教学行为,分析得失成因,进行深度思考,千万不能前后脱节,设计的是一套,反思又另搞一套。

问题之七:什么是反思精神?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

真正有生命的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必须是具有反思精神的主动反思,是为了达成个人专业发展目标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反思,而非为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所进行的“奉命反思”、“应对反思”或“模糊反思”。因此,反思精神的内涵本质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活动中所表现的目的性、主动性与坚持性的一种主动意识。目的性是说教师的反思目的明确,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主动性是指反思的积极自觉状态;坚持性主要体现教师在持续的反思中,甚至是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的反思中所体现的意志品质。总之,反思精神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学校领导应重视激发、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

1.加强师德教育,引导鼓励广大教师捕捉青春活力,投身课程改革。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是新时代赋予师德教育的历史任务,也是焕发教师人生进取内在活力的重要举措。学校应通过学习研讨、师德演讲、师德论坛等形式,培养广大教师的反思精神,鼓励教师自觉投身课程改革,潜心校本教研,努力塑造靓丽人生。

2.重视典型效应,全面激励教师主动反思。对此,学校应切实抓好三件事:一是每学期都要评选一批教学反思的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并按照“教研成果”给予奖励;二是采取定期召开教学反思经验交流会,举办优秀成果展评或个人反思成果专辑(板面)等形式,烘托教研气氛,追求资源共享,焕发进取精神;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出版优秀成果专集,让教师体验成功的快乐。

3.遵循发展规律,促成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反思活动一般是按照“实践→反思→学习”的循环模式向前推进的。开展教学反思,培养反思精神应当按照这一模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进行探索与管理,卓有成效地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特别要看重专题性的循环反思,尽力追求在第二轮中“高水平的实践”与“理性反思”的提升价值,促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目标挺进。

问题之八:怎样评价教学反思的质量?

对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进行评价,是学校管理中一个新生事物,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未见专家们的引领点拨。下面仅就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从质的评定与评价步骤两个方面作以简介,供同行参考。

1.对文本式教学反思“质”的判定标准。如今,大多学校都要求教师以文本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对这种反思“质”的判定一般可按“量化等级判定法”进行评价。其分为四个一级指标,总分值为20分。总分在16——20之间为A等,在12——15之间为B等,11分以下为C等。各指标的要求与权重分配如下:

①先进性(5分)——能运用课改的先进理念进行反思,且观点鲜明、新颖、定位准确、表述到位。

②重点性(5分)——能突出重点进行反思,在篇幅、内容、着力上都能紧紧围绕“评析”展开思考。

③深刻性(7分)——能以理念为先导,在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分析问题,研讨得失,且有理有据,结论科学,给人以深刻启示,具有明显的升华意义。

④新颖性(3分)——体裁、结构有创意,语言鲜活,可读性强。

2.评价教学反思的步骤。一般按照三级评定的步骤实施,即个人自评→同伴互评→专业审定。这种办法既体现了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又体现了教师与专业人员的结合,还体现了管理的基本要求和运作程序所具有的民主性、公正性与科学性。从多年实践的情况看,其结果公正、客观,得到广大教师认可。各步骤评定的要求与职责如下:

个人自评。教师个人依据上述评定标准,对自己所写反思逐篇赋分定等,最后把评为A等的成果上交备课组。

同伴互评。先由组长主持相互传阅个人所上报的A等成果,然后以会议形式进行民主评定,确定出A等成果篇目。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本组受学校奖励的候选人。最后把本组全部A等成果与受奖候选人名单上报专业组审定。

专业审定。审定的任务有三项:①全面审定A等成果的质量,并按组列出篇目单;②对受奖候选人的反思进行全面复评,并依学校要求拟定出一、二等受奖名单(占任课教师总数的25%为宜);③依各组A等成果数量与人均率拟定出受奖备课组名单。最后将审定结果报校长审批,进行表彰奖励。

上一篇:对于推动眉山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下一篇:安全质量标准化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