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讲座

2024-12-16

英语教学讲座(通用9篇)

英语教学讲座 篇1

英语的词类与汉语的不同。汉语词类形态稳定,比如“书”这个字,“一本书”、“三本书”都一样,没有词形变化。英语就不同了,book, books仅从词形上就能知道是单数还是复数。

动词是英语中变化最多、最复杂的词类。有人说,学好英语就是学好动词,此言甚是。同一个动作或状态分别在不同时间发生或存在,表达这个动作或状态的动词就要用不同的形式,这就是时态。

例如:在“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和“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这两句话当中,汉语的“是”没有变化,而是用“曾经”这个词来表达时间的不同。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

China was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在这几句中,动词be的形态变了,表示的时间变了,但意义没有变化。

再如,“他经常帮助我。”“他昨天帮助我了。”和“他一直在帮助我。”这三句话当中,汉语的“帮助”没有任何变化,而是用“经常”、“一直”和“昨天”分别表达出时间的区别。英语就不同,它必须用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完成任务。

He often helps me.他经常帮助我。

He helped me yesterday.他昨天帮助我了。

He has been helping me.他一直在帮助我。

在这几句中,动词help的形态变了,表示的时间变了,但意义没有变化。

英语教学讲座 篇2

英语专八水平测试中听力部分的讲座是一道结合听力、笔记、填空的题型。约900个单词的音频,要求学生在不知道任何题目及文本背景的情况下盲听并记笔记。放音结束后学生拿到答题纸,答题纸上是该讲座抠出了十个空的大纲概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笔记来填出这十个空格以便完成讲座的概要。由于该题型先盲听后做题的特点,以及设置在专八考试的第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听力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

二、学生面临的困难

通过英语专四水平测试的学生已具备了听写的能力,即:在听到音频时,通过对发音的辨识能迅速记下相应的单词或句子。听写这种“即听即记即是答题”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听而并非理解的能力,所以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三后,会误以为听写能力强的人在做讲座题型时也能拿高分。这就进入了很大一个误区,也会造成一连串的问题出现。问题一:学生记下了音频里零零散散的单词却没听懂所讲内容;当能听懂时却没时间记笔记。问题二:知道某些句子段落是重点需要记,但却不知道怎样归纳中心词。问题三:记下很多自认为是重点的笔记,但拿到答题纸后发现都不是出题人的考点。

三、训练方法的探索

1.复述训练。专四听力的听写部分更多地检验了学生有没有听懂单词的发音从而写出正确的单词,但专八着重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音频材料,所以专八听力部分被称作listening comprehension(听力理解)。检验学生理解材料与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复述,当学生听完音频后能用自己的话把材料复述一遍,说明该生确实是在理解材料后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若听力后只记下零零散散的笔记而不能复述,可能就出现了上述第一个问题,说明学生在短时记忆、笔记及理解上还存在问题。

复述训练可以通过词、句、段的形式来实现。复述训练刚开始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词组让学生尽量不是repeat而是paraphrase该词组的意思;了解词组意思后,教师可播放一些包含了该词组的短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除了达到听力训练的目的,这种方式即强化了词组的记忆,也让学生领会了词组的用法。逐渐地,教师可播放段落式的音频材料供学生复述。复述训练时学生可自由选择记笔记与否,这也训练了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同时该训练也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口头描述增强个人的逻辑连贯性,让学生关注到自己的用词表达、语法、逻辑连接词等。

2.抓中心思想的训练。专八听力的另一个重点是概括能力。上述问题二提到学生听音频时会意识到某处可能是考点,应把相关内容记下来,但由于概括能力的局限性,在听完一个长句后不知道该记下哪些核心词作为对该长句的概括。而系列位置效应理论提出人对字词的回忆效果首尾部分均佳,唯独中间部分较差,所以学生遇到长句时往往只记下了首尾单词,答题时发现所记笔记无法解码出正确的答案。因此训练概括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而概括能力不仅仅是听懂音频再复述出来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学生能抓住音频的重点,了解说话者所表达的意图。

抓中心思想的训练可以采取难易结合的形式来进行,也就是说不是每次训练都是简单的短句,或每次都是复杂的长难句及段落。建议教师在每一次训练时先从简单的句子开始让学生说出音频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加入三到四句为一个意群的段落式音频让学生记笔记,然后说出中心思想。教师在选取音频材料时也可以关注该材料是否有原句作为主题句,从而每次训练可结合有原句作为主题句的音频以及完全要靠学生归纳主题句的音频材料进行练习。在开展训练时根据学生的状态变换不同难度的音频供其练习。

3.题型训练。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听力能力后,所需的就是将这些能力通过正规的讲座题型运用起来。在初期,教师可选取接近专八考试大纲的模拟题供学生训练,到了后期学生应最大化利用真题进行训练。这个训练更多是留给学生的课后。具体的方法是拿到一篇讲座后按照考试的流程听录音、记笔记、做题;核对答案后不看听力文本,而是对该篇材料进行精听;当反复听过很多遍音频后发现自己已无法听懂更多的情况下,将听力文本找出,对其进行精读,在这个过程中吃透材料中的每一个长难句,理解透每一个单词的意思,也可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单词进行查询及记忆;精读之后,在完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抛弃听力文本,对音频材料进行影子跟读;然后拿出作业本,再次按考试流程对该讲座进行听力做题;最后是对比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笔记找出不同点进行总结。步骤归纳下来是:盲听、笔记、做题——精听——精读——影子跟读——再盲听、笔记、做题——归纳总结。一篇好的音频材料应该反复利用,而多数同学在完成影子跟读后便进入到新的套题,认为在进行了这么多步骤后对材料和答案已完全吃透,若再按考试流程去听同一个讲座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专八听力讲座部分的提高需要大量听力基础能力的训练,旨在增强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也需要反复利用有效的讲座材料进行题型的训练,旨在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得到运用,从而全方位地巩固听力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英语专八听力讲座部分常遇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适合长线备考专八的学生,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的听力理解及概括能力。

托福听力教学中讲座结构思路分析 篇3

【关键词】托福听力教学 讲座结构 思路分析

一、引言

攻克托福考试是广大考生拿到北美大学offer的首要目标,自2006年新托福考试(TOEFI iBT)在中国正式推广以来,它受到了考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新托福考试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每部分占总分值的25%。而听力作为托福考试中的重头戏,横跨其他两“科”,在写作和口语部分中均有涉及。可谓“半壁江山在听力,得听力者得天下”,这对很多考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托福听力考试包括两种题材:对话 (conversation) 和讲座 (1ecture)。其中讲座部分占整个托福听力内容的三分之二,通常为较长的学术性篇章,对很多考生来说很难攻克。笔者认为,把握篇章的整体结构是应对托福听力讲座材料的重要途径。

二、讲座听力的结构特点

托福听力讲座是美国大学课堂真实场景的反映。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独白——教授对学术知识的独自讲解;多角色讨论——师生对学术知识共同探讨。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讲座中很难抓住材料的重点。但如果仔细探究讲座文章的框架结构,其很多地方具有一定的暗示性。下面笔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托福听力考试中讲座结构的“叙述体”和“比较体”进行分析。

1.叙述体。作为托福听力中的讲座中的主要部分,叙述体结构又包含时间结构、描述结构、平行结构、理论演变四种。这种结构首先给出一个话题,然后通过解释和举例来说明它,接下来再给出一个话题重复前面的步骤。笔者发现,一篇讲座通常会给出四个话题,各个话题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特别紧密。每个话题之后都有解释和举例。对于考生来说,这就意味着听不懂话题A不代表听不懂话题B。因此对于这种结构,考生要切记“拿得起,放得下”。如果第一个话题没听懂,那就放弃,千万不要影响听下面的部分。

(1)时间结构。这种结构按照时间的变化顺序层层递进来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原因以及背景。对应的细节可能会考到排序题。这种结构一般在Art和History学科中考得较为频繁,但也有可能穿插在Astronomy等学科中。在平时的托福听力练习中要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

(2)描述结构。在这类结构中,教授一般会描述一些艺术人物、事件、动植物等等。一开始引出描述对象,在主体段中描述对象的一系列不同特征。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描述的细节以及专有名词的解释。

(3)平行结构。第一、这种结构属于逻辑最简单、信号最明显、入门最快速的一类。一般来说,教授会在引出讲座主旨之后,通过并列的几个方面来描述某种现象、解释某种原理等。每一个方面会有具体深入的解释和说明举例。第二、还有一种是平行结构的衍生-假设结构。主要的特点是教授针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解决方案或者产生原因提出了猜想和假设。

(4)理论演变。这类讲座侧重的是理论演变过程,结构上不太容易识别,且细节跳跃,难度较大。例如TPO 21 Lecture 3中关于毒蛇的祖先问题,教授结合了传统理论引出了最新的研究(based on DNA),并比较了两种理论的优缺点。

2.比较体。比较体的讲座通中通常会出现在形式和意义上都非常接近的概念,讲座要通过作比较的方式让考生明白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这种题型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题思路,那就是只要听懂了概念A,概念B就可以推断出来,因为两者通常是相反的。

对比结构是讲座听力中比较体常见的结构,这种结构比较清晰,一般教授会在开头引出两个或三个概念,在主体段逐一进行介绍。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比列举的信号,以及对比的结果(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讲座中所列举的点可能比较零散,一定要记好笔记,这种结构比较容易出表格题。

三、结语

和阅读材料相比,对于考生来说听力材料的一大难点就是难以对材料中的整体框架、语义走向进行宏观地把握。在阅读材料中,我们单从文章的分段中便可大致划分出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界限,但是在听力文章中,我们却无法做到如此“一目了然”,只能通过对整体信息的理解和一些提示性语句来自行分段、分类。而托福听力中讲座是以教授为中心展开的,教授的讲解,教授的讲课方式,教授预期和特殊语音现象等这些考点都要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命题特点,树立“整体理解,局部把握”的观念,并对不同类型的讲座结构思路进行分析,学生在完成同一个学科的听力后要学会总结一些思路,并培养良好的“听感”。

参考文献:

[1]顾红曦,陆道夫.从新托福考试看英语听力训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

英语讲座策划书 篇4

主题:四六级备考全攻略

时间:5月11日19:30-21:30

地点:待定

目的:介绍一些关于四六级备考的策略,教会同学如何在短期内为四六级考试备考,助同学们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 对象:经院全体学生

前期工作:

人员安排:

当天活动流程:

1、所有学术部的干事们六点三十分前到达会场,整理课室,摆牌子和水(老师和讲师俊敏买)记得叫他买

2、除慕英外,各干事按照图示(附录一)到各自的岗位上工作

3、讲师19:10到场

4、主持人主持,宣布开场

5、讲座

6、主持人组织退场

后期工作:结束后,各个干事留下清理现场垃圾,搞好卫生,收拾桌子等。等部长作简短的总结 5月12日,男生负责归还物资

英语讲座策划 篇5

英语专题讲座

主办单位:天津体育学院院团委 承办单位:天津体育学院院学生会学习部

2010-3-3

一、活动时间

周日晚七点至八点半

二、活动地点 大学生活动中心

三、活动背景

继上学期“素质教育大讲堂”歌颂祖国诗歌朗诵会及汶川地震报告会的隆重展开后,本学期由我院学生处、院团委主办,院学生会承办,利用我院多媒体教学设备,“素质教育大讲堂”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四、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加强我院素质教育拓展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体院同学的文化素养及英语运用能力。同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攻克四六级难关,本期的“素质教育大讲堂”为大家准备了一场专题讲座,让同学们能从中学得英语学习的技巧。

五、活动方案

1、前期宣传

(1)制作海报张贴于南楼、行政楼及大学生活动中心前的布告牌上。(2)通过广播台利用电波的形式在课余休闲时间向同学们做宣传。(3)发动学生会成员向身边及周围同学做口头宣传。

2、活动准备

(1)落实好讲座主讲人

(2)学习部同学提前做好主讲人的邀请函和饮用水(3)准备好讲座需要用的PPT及音频、视频资料

3、具体安排

(1)由于时间的限制,讲座分为每期举行,按照四级考卷的题型分专题进行讲解。

(2)介绍大学英语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

(3)介绍机考与以往考卷的区别,提醒同学们答题注意点。(4)考虑到机考题有70%的听力,我们可以没期播放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和外国广播。

(5)邀请大

二、大三的师兄、师姐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

4、活动流程

(1)主持人介绍主讲人,致辞欢迎主讲人到场。(2)主讲人讲话。

(3)同学现场提问,与主讲人进行交流。(4)大二的师兄、师姐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5)讲座结束,主持人致感谢词。

5、会后安排

(1)打扫会场,将桌椅放回原位。

(2)学习部成员负责记录并写出简报上交团委,做好总结工作。

六、注意事项

1、学习部成员须在每期“素质大讲堂”之前检查多媒体设备是否完好。

2、提前30分钟布臵会场。

3、活动进行过程中要维持好现场秩序,并做好相应服务。

4、讲座开始之前,支持人提醒大家将手机调成静音。

七、经费预算

1、邀请函3元

2、矿泉水1.5×2=3元

八、活动主办方及主要负责人

主办单位:天津体育学院院团委

承办单位:天津体育学院院学生会学习部

策划人:陈玉莲

素描教学专题讲座 篇6

初中美术“素描”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李汇洋(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今天和大家一起重新认识初中美术素描课程的意义,重点而深入研究素描课程的知识传授,素描课程技法学习和欣赏教学,素描要解决的问题,学习重点,素描的工具、绘画技法等,初中学生能够运用素描这样的基本绘画造型手段,抒发自己的感受,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

素描学习活动具有思辨性强,工具相对简单,严谨动手实践性强的特点,方法运用适当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古今中外,素描绘画的历史悠久、流传最广,技法娴熟的素描作品也很受学生的喜爱。开展初中美术课素描教学将更加能突出新课标所描述的学科性质,即: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初中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途径。通过学校美术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它对社会各行各业等都有极大的好处,对于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挖掘人的创造潜力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地方与地方之间教育资源还存在着差异,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结构,片面追求所谓的高升学率,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被重视,美术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利用,往往放在了可有可无、从属陪衬的地位。面对这样的现实,除有关部门切实抓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外,美术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上也要积极进行改革和提升,努力探索美术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升素质教育的实质水平而努力。

一、课标精神与素描教学的意义

在美术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它的价值体现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新需要。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按照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学段:小学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初中1-3年级为第四学段。对于每个学段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有着与之相适应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建议以及评价要点的详尽说明。它是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的指南和纲领,是我们实施美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且以学习活动方式来进一步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目的在于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使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在第四学段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课程标准对于此阶段学习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即评析要点有以下明确的描述。总目标: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分目标:

1.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2.学习活动建议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速写、素描、色彩画、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造型表现活动。3.评价要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手段;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素描

当今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美术思潮和各种艺术流派,我们都有所见,各种实验艺术、先锋探索都来到我们的面前,同时各种艺术思考也在发生着碰撞。对于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对素描含义的理解也各有所见,但作为绘画艺术来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观念在美术界还是能够达到普遍共识的。在各个高等美术专业的基础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并作为各种造型艺术基础的依然是素描。“素描”这一概念是源于西方绘画范畴的产物,是指绘画中的单色画,是运用点、线、面、明暗艺术处理形体结构的最基本的绘画。它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门科学。

还是在欧洲14、15世纪时期,美术创作多以壁画为主,造型富有装饰时,以线描绘形体为主,人物和背景往往脱节,到了16世纪意大利有了美术学院以后,就出现了正式的课堂素描美术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裴尔以及后来的提香,他们的作品解剖准确,有时甚至是相当准确,源于他们对解剖的研究,人物结构关系非常好,到了17世纪素描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比如荷兰画家伦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等一些著名肖像画家们,他们都能够根据人物的具体特点进行艺术创作,造型、比例结构准确,尤其画面与环境关系,刻画的浑然一体,画面统一和谐,真实感人。画面人物与环境空间的处理,尤其光的运用已成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17世纪的素描已经摆脱了14、15世纪的装饰效果,形体的光色之中尚有线的因素存在,人和背景的关系也更加统一和谐。从画面上看造型因素,这一时期的素描和我们现在的素描有许多共同之处,已经很成熟了。绘画艺术进入19世纪,由于光学,色彩学的产生和透视、解剖学的发展,这时期产生的印象派的素描具有色彩感,并加强了画面的外光虚实的关系。

古典画大师安格尔: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力——这是素描的主要因素,它和造型是不可分割的。

画素描决不单纯是打轮廓,素描不仅是由线条组成的。素描——它还具有表现力,有内在的形,有画的全局,是艺术的雏形。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罗万象的。梵高:素描就是一种黑白色彩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什么叫素描。我们都知道一般意义上说的素描,就是指一切单色的绘画;我们美术教学上的素描,也是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绘画习惯的训练过程。

(一)素描工具和媒材:

笔:素描由木炭,铅笔,钢笔等,以线条和色调来画出物象明暗立体的单色绘画,就被称为素描。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一般用作学生提高造型能力的基本功练习,或作为创作前的局部草稿练习、或作为创作素材的搜集的方法等。但同时素描也是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它可以独立成为一种美术作品样式。素描纸:一般用学校学习之用的东西都是白颜色的铅画纸。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类的纸材,例如:白板纸,牛皮纸,宣纸,包装纸等等,一切可以用于绘画的相对平面媒材,都可以用来画素描。

美术是表现事物和抒发内心感受的一种手段。美术的基础是造型,艺术造型是人按照自然方式进行的复杂劳动,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艺术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最主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掌握艺术造型的方法,需要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结构关系,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等等。那么素描就是解决这些造型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在艺术造型的实践中得到了完全证明,所以,素描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二)素描名称和内容

谈到素描,素描最重要研究的是形体与明暗的问题。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素描:

1.调子素描(也叫光影素描)

调子素描一般是指全因素素描,所研究的是素描中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表现手法。即培养基本的观察方法和基本的表现方法。同时也可以作为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造型训练、结构研究、审美创新方面的培养和练习。它研究的是造型,质感,量感以及色调,结构,空间的问题。因此,全因素素描是开展其他绘画学习的基础和铺垫。全因素素描可以说是更多的培养画者的对事物的基本感知、观察、研究、分析、理解能力,也是学习色彩和艺术创作的基础。2.创意素描

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的将绘画,尤其是古典绘画的基础素描(法国传统)或苏派素描(契斯恰科夫的体系)用于工艺专业的教学基础课程,强调练就过硬的本领,表现出对象的三度空间、质感、量感,将对象的存在状态,以及主观感受清晰的表现出来;并且把训练绘画的一整套的素描教学原则照搬到工艺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之中,结果遏制了工艺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结构的观察力。

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大体形成现今基础素描的一种雏形。素描和设计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就用素描的形式描绘了他的设计——飞行器。同时这个设计图又是一副很具典型意义的创意素描。设计素描则相对年轻,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开创了设计素描教学课程以及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拟定的《设计素描基础教学大纲》。引入我国也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才真正大面积的开始深入设计教学体系之中。

设计素描有别于传统方素描的造型基础素描,主要研究客观对象的内在构成关系与外观形式的整合感,从而超越模仿,达到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并将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视觉造型语言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体现了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创意素描(设计素描)应用极为广泛,包括工业产品造型、平面设计、环境艺术以及服装设计、染织设计、书籍装帧商业广告包装、装潢装饰工艺电脑美术摄影雕塑和建筑等领域。3.结构素描

结构素描,顾名思义,就是把物体的结构画出来单色画。结构素描是以线条的虚实轻重来表现物体的形、转折、空间、体积关系(以线条为主);明暗素描是以黑、白、灰三个色调来表现物体的形体、空间及体积关系(以色彩为主)。结构素描原本是研究物体本身内在结构、穿插组合关系的一种造型训练方式。研究内部结构与外部特征之间的整合规律,研究形体结构与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为了达到分析、理解和表现结构的目的,在排除了表面的质感、固有色、光影效果的同时,侧重于比例尺度、物体结构、形体组合、空间关系等的分析和研究。以前大多是设计专业绘制设计草图之用,而后经过人们的实践,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素描,了解物体结构的训练方法用于课堂练习,更加直接,更加有效,所以就把它推广开来。4.精细素描(超写实素描)精细素描又叫超写实素描、逼真素描,是一种追求以描绘表现客观对象逼真、精细效果为目的的视觉传达语言。这种素描对描绘对象的形体、质感、肌理均能极为细腻地表达和刻画。是一种把对物体仅一般性描述的素描推向极致的一种素描形式。从画面直观到的感觉是一种非常逼真的视觉效果,由于这样细腻的刻画,在画面上没有普通素描中常见的线、线的组合或线的排列等等。

它特别注意物体的细节、质感和微观的表现,绘画过程中可以借助放大镜、圆规的工具也便于更加深入的观察和表现。精细素描的作业可以是对象的整体写生也可以是局部特写。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流行的一种绘画,是一种把照片或印刷品放大并绘制在画布上的艺术。他们主张放弃主观和绘画性,像一个画匠一样,一丝不苟地、绝对地、机械地还原照片或印刷品。超写实主义也叫照相写实主义。

如今超写实绘画已是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一门课程。的确,超写实的作品确实会令我们赞叹。由于它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得特别充分,在肖像画中,一根毛发,一个毛孔,一个虹膜上的斑纹,一丝皱纹上渗出的汗水都会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亦真亦幻,即使是照片,有时也未必能描绘出这样的真实。

三、素描的目的

(一)学习素描的目的

前面我们介绍了学习素描的意义要求,以及素描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内容,那我们学习素描的目的是什么呢?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掌握知识,增长本领的重要途径。一般说的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美术教学中的观察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物体、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美术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

这个观察即“艺术观察”。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首先,这种艺术形式就具有吸引力,能够引发观察者的兴趣。然后,美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具有反复观察和揣摩的魅力。真正的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也必须反复观察,其中有许多观察方法,如顺序观察、比较观察、整体观察、情感观察等等。在多次观察中,我们的观察能力自然就增强了。事实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美术作品吸引观众反复观察,从而提高其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正确、科学的观察方法帮助观众领略美术作品的真正魅力。2.造型能力 素描造型能力一般所指的是人们在平面的物质(如:纸张,墙壁等)上表现和刻画形象的能力,在任何绘画形式中都体现这一能力。所以,素描造型能力是绘画艺术的基础。素描造型有四个方面:(1)追求对所描绘物体对象的认识、理解。

(2)能够准确塑造对象即在平面上把握形象特点,表现空间的形、体,把自然形象塑造为艺术形象。

(3)较为主动地控制画面,创造出个性化艺术形象。

(4)再现对象,并能够完美地把现实对象植入画面后与画面其他因素构成创作者的意图、情感思想。使之在视觉上得到共鸣。

(5)对绘画艺术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有较好的艺术理论修养。解决好以上几点,素描造型手段才能逐渐走向成熟。3.想象能力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

爱因斯坦曾言“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能够在头脑中做相对论实验,这是想象力。

迪斯尼的动画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思出栩栩如生的动画形象,这也是想象力。哈利波特的作者在东方鼻血小说之前要在头脑中虚构并未发生的故事情节,这也是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在头脑中模拟事物的形象、模拟事情的发展,或者说在头脑中做实验。这种在头脑中模拟事物形象、模拟事情发生,以及在头脑中做实验的能力,就是我们称之为想象力。

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达芬奇画蛋、阿基米德巧解王冠之谜和用镜子智退敌人,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许多发明家的故事,从中就可以体会到创新不是空穴来风,而需要广泛的文化积累,它是智慧的火花。要创新就必须学好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知识积累的重要,只有注重日常的积累才能为将来创新作好准备。在日常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创新活动。4.创作能力

创造能力在绘画上的表现,就是要善于学习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加上自己对自然、生活的体验、感悟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重新组织构成来完成的创作能力。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想象和构思的基础上,加以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总之,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娴熟的技能表现手段,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5.构图能力

美术创作与欣赏离不开构图,构图也是美术教学不能缺少的内容。素描是基础,那就在基础阶段培养绘画习惯开始,注重构图就象注重第一感觉一样。绘画构图指的是创作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对自己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安排,形成形象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形象空间之间的特定的结构、形式,简言之,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包含全部造型因素与手段的总和。

在各种造型艺术中,构图称呼有别,例如绘画的“构图”,中国画中“留白”,设计的“构成”,建设的“法式”与“布局”,摄影的“取景”,书法的“间架”与“布白”等均指构图,同一个含义。构图概念其内涵丰富,我们要特别在学生学习阶段强调这样几点:(1)空间位置的确定(2)体量大小的确定

(3)各部分之间、主客体形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4)艺术形象与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5)运用的形式美原则

构图要反映了画者思想感情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性,它不仅反映是画画的人格力量和艺术水准,也是艺术作品思想内涵和形式美之直观反映。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中构图分析一定要强调,为今后各种方式的美术创作和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二)怎么教?

我们的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努力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我认为:美术教育应该把创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成为美术教学的最重要的工作。这样做才符合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精神。那么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课程,要依据中学美术课程的性质、理念,面对全体学生实现课程标准所指定的课程目标,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为他们种下创造的种子,成为具有的基础。初中的素描教学课程,要在研究课本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于课时,课的前后顺序加以适当的调整,将每一册适当地调整为几大单元,加以整合,一来使单课学习的内容有所连贯,便于深入学习和在后面的课中将前面所学知识加以应用,二来可以节约时间便于学生向更高的领域驾驭追求。使得一些活动得以开展。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

绘画离不开生活,特别是青少年学习阶段,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积累,留意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用审美的眼光,去鉴别去赏析。“百闻不如一见”。在美术教育中提出的观察,是有意识、有目的,专心地去看,用心的去看。联想周边生活中的人、事、物,结合老师的讲授,亲自到生活中去体验,在其内心感触会更深更大更远。由此表述出的情感才会更真实感人。久而久之,学生会从这些体验中尝到创作的乐趣。这种乐趣又会对学生们保持长久的创作状态,起到非常巨大的促进保障作用。

可以采用活动的方式,将课堂刻板的学习转变为集体活动的形式,好好设计,开动脑筋,严格组织,共同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情境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就能吸引学生迈进美术创作的门槛,就有机会激活学生的创作源头。有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自觉地观察生活,主动地多画速写,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就会积累的更多。在这个时候,我们所学习的素描就会发挥作用,会帮助我们的学生,提高绘画的表现力和水平。2.学习借鉴,启发构思,大胆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向大自然学习之外,我们还要提供给孩子们必要的资料信息,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们。可疑直接将大师的作品拿来临摹借鉴,学习大师的优秀技法和表现手段,临摹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如同中国画的学习临摹一样。带领学生们好好欣赏名画的成功原因,提高学生的眼力。同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学大师画大师改大师等活泼不受条条框框限制活动,可以个人,可以集体,可以全班一块去共同完成等形式,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临摹要有目的。摹本应选择印刷质量出色的优秀作品或素描原作,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观察学习。临摹作品时并不是像照相或复印机,不是完整地摹写临品,不是复制,而是要去理解某个人是如何画出一张画的。这个“如何”很重要。确立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需要借鉴临品的哪些优点和经验,可整体地也可局部地临摹,侧重形体、空间、深入、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学习。教师要建议学生作一个“积极的”的临摹者,就是说,一旦你发现有改进原作某处的可能,你便要去改进它。这种处理方法促使学生深思熟虑地去工作,消除了冷漠地复制原作的倾向。临摹的过程,不仅能培养眼和手的灵巧,而且也能提高创作才能。

3.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增强学生绘画的自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整体素质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这是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可以采用多元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互动交流评价、作业评价、优秀创作、最佳创意、表彰优秀作品、绘画作品展览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如此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鼓励每位学生看到别人之长处,也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在评价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交流和沟通,使得在学生的整体能力素质上得到提高。4.学会欣赏作品,提高综合素养,提升艺术品位

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极大地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视野,丰富了学生们学习生活。给素质教育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我们在课上,利用多种媒体引导学生欣赏中外优秀作品,从形、色、势、意等方面汲取精华供间接学习借鉴。认识艺术的多元性,更加包容的接纳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了解世界美术发展,更加宏观的看待世界。在课外,设置美术优秀作品专栏,主题展览,个人观光旅游见闻,学校艺术节等形式,使学生将自己的日常生活都能融入在艺术氛围中,长期坚持下去,会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一个人绝不是靠说教能够使其成熟和具有发张潜力。而取决于环境,特别是在初中阶段。

四、素描教学策略与方法

1.写生学习

在绘画艺术中,整个素描过程是“观察”与“表现”的过程。其中观察是首要的,观察决定如何去表现,是基础的基础。所谓“观察”它不同于一般人所说的“看见”,观察的过程是积极能动的探索过程,它包含着画者对客观对象的感受、理解、探索,最终到表现过程。可以说“一切认识活动和创造能力都是由观察开始的”,素描也是如此。2.临摹借鉴

通过临摹经典作品,可以直接学习大师的构图、明暗处理、绘画技巧,理解大师的艺术构思。还可以在临摹的同时摆一组与临摹物相同或相似的静物等,把两者进行对照,在教师的引领下观察分析他人是如何把握、处理形的大轮廓以及形的微妙变化的,哪些形是可以概括而哪些形是特征形,不能忽视。同时也从用笔、技法、线面转折关系,明暗处理技巧等方面综合学习。把摹本同实物对照参考,在比较分析中临摹,在借鉴中学习,这种做法更加直观。这也是培养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3.创作体验

以命题的方式,设计组织活动,认真规划绘画细节,团体活动组织实施。增进团队意识的建立。对应用和拓展,创作创新都会有所启发和借鉴作用。从不同角度设计命题,创意画,联想画,表现画等等都可以加深对素描的认识,特别是能够教学和实践结合。

英语教学讲座 篇7

一、“概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工作部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 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切实推进中共十八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正确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明确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概论课”讲座式教学设计例谈

“概论课”讲座式教学就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教学, 采用讲座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于: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等, 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的深层次问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主授、学生互动, 课堂讨论等方式, 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讲座式授课, 并不是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 而是要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不能芝麻谷子一把抓、泛泛而谈。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3年修订版) 共十二章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这十二章内容设计成了若干专题讲座。例如, 在讲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时, 笔者设计了“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百花争艳春满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改善民生创新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你我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五个讲座。在“百花争艳春满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讲座中安排了三个内容:一是“中华文化灿烂辉煌”, 重点结合建设类院校学生实际讲解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中国古建筑,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二是“文化强国扬帆起航”, 重点讲解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是“校园文化育人无声”, 重点结合国家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关精神, 讲解如何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使学校成为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再如, 在讲授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 设计了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主题的讲座, 主要内容有:一是“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的国情”, 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让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让学生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中, 采取讲座式教学法, 把“课堂”变成“讲堂”, 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期待广大思政课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摘要: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采取讲座式教学法, 把“课堂”变成“讲堂”, 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座式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英语教学讲座 篇8

【关键词】“讲座式”教学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 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78-01

1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修课的地位和作用

我院从2013年初开始,积极探索与实践围绕提升军校学员人文素质能力的选修类课程,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先进军事文化、文学作品鉴赏等四个课程模块为核心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体系。《西方优秀文化选讲》是该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学员西方文化素养、增强国际意识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帮其树立爱国奉献、博采众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促进学员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修课共计20学时,主要选取西方文化的部分优秀典型成果,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阐释西方文化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内涵和精神。

2 “讲座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讲座式”教学是汲取和借鑒学术讲座所具有的某些优点而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具有内容新颖、主题明确、相对独立与完整等基本特征。正因如此,“讲座式”教学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探讨基于不同课程的“讲座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其利弊等问题。

在《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修课实施过程中,采用“讲座式”教学有其必要性:首先,《西方优秀文化选讲》作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课时非常有限,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应有其自身特点。与专业课教学相比,人文素质类课程忌讳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特别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以体现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内容广、形式新、手段多等特点。其次,参与《西方优秀文化选讲》的学员学历层次较高,思维活跃,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因此,《西方优秀文化选讲》实践“讲座式”教学,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信息量大、内容新颖、贴近生活等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讲座式”教学实践的“四个注重”

3.1 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

“讲座式”教学最大亮点是突破教材内容框架限制,以学员需求为基础,采用模块化设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将其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系列讲座。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取古希腊罗马文化、宗教与文化、文艺复兴文化等模块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筛选、对比、关联等方式,把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再次细化和分解,组合成若干主题讲座。这些内容再以高度凝聚和新颖的“讲座式”题目呈现出来,不仅体现教员对授课内容的深化及拓展,更体现对授课内容的独到解读。如下表所示:

3.2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人文精神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单独存在,没有了现实生活,人文精神培养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

“讲座式”教学具有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如在“西方文化的精神沃土——古希腊神话解读”一讲中,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如“木马病毒”、“泰坦尼克号巨轮”、“俄狄浦斯情节”等与古老的希腊神话相联系,让学员体会文化源于生活,智慧源于民众的道理。在“熟悉与陌生——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明”一讲中,结合理论、实践、社会生活等多方面,探讨学员疑惑的某些问题,触发学员新的思考和感悟,激发内在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以形成独特学习体会。

3.3 注重发挥教师队伍的团队优势

“讲座式”教学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团队教学的优势。为此,成立3人课程实施小组,高职或高学历教师担任组长,督导教学。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立授课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安排等教学环节。依据小组成员学业专长和兴趣爱好安排授课内容,每位成员承担不同模块教学内容,以求“精”备课、“精”讲课。

“团队型”师资队伍,不仅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更发挥了团队优势,实现教师的最佳搭配。此外,不同模块的教师在授课中有了对比和比较,增加了竞争意识,更好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注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集声、像、动画、文字等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不仅传载的信息量大,而且更直观和生动,便于知识的获取和接受。与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极大延伸了教学的时空感,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

“讲座式”教学中,注重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如在“文学与艺术”模块的授课中,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辅助手段,确保教学内容的展现更加多样和立体,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重要教学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吕建伟,张卫红,杨建军.任职教育课程的讲座式教学方式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

[2]张文焕.讲座式教学法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2002

英语系列讲座9 篇9

------------------

发布时间:2001年4月10日 00:00

英语新闻系列讲座

新闻英语的标题的欣赏及汉译

我们在阅读英语报刊时,不仅要学会看借新闻标题,而且最好还能善于欣赏并翻译新闻标题,惟有如此,我们才能较正确地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

及修辞等特点,判断出标题的寓意。

欣赏或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该兼顾三个方面:准确

理解标题,领悟其妙处;适当照顾译文特点,增强可

读性;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欣赏或翻译英语新闻标

题,对于不太熟悉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读者来

说,有时并不是很容易的。许多妙不可言的精彩之处,一疏忽就可能从眼皮底下滑过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熟悉英语国家的历史掌故、文

艺作品以及英语的修辞手段等等。一旦真的领会并译

出了英语标题中作者苦心营造的深奥内涵,那份喜悦

不亚于数学家攻克一道难题。

1)直译或基本直译。

如果英语标题的含义明白、直接,译成汉语以后

中国读者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则可直译或基本

直译。如:

LOOKING BACK TO LOOK AHEAD

回首往昔展望未来

AMERICA´S CAREENING FOREIGN POLICY

摇摆不定的美国对外政策

BILL CLINTON ASSUMES OFFICE IN WHITE HOUSE AS US PRESIDENT 比尔,克林顿入主白宫,就任美国总统

(或译:克林顿入主白宫,新总统姑掌大权)

OlYMPICS BEGIN IN STYLE;SWIMMER TAKES 1ST GOLD 奥运会隆重开幕 泳将夺首枚金牌

2)添加注释性词语。

即使是明白易懂的新闻标题,我们在汉译时也常需酌 情加上逻辑主语,或新闻人物的国籍、消息的事发地 点等等。总之,应兼顾中英语新闻标题之异同,适当 增补有关介绍性、注释性词语以利读者理解,避免产 生误会。例如:

LI ELECTED CPPCC HEAD

李(瑞环)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

LEWIS,XIE VOTED WORLD´S TOP TWO

路(易斯)谢(军)当选世界最佳男女(运动员)

EMPEROR´S VISIT A MILESTONE IN BILATERAL TIES 天皇访华:(中日)双边关系的里程碑

QUAKE DEATH TOLL TOPS 5000

(日本限神地区)地震死亡人数己逾五千

YOUNG WHEELERS,BIG DEALERS

青年摩托车手成了(保险公司)大主顾

3)体现原文修辞特点。

如果英语标题寓意于某种修辞手段,如双关、比喻、押韵等,译成汉语以后中国读者不至于产生理解上 的困难,则应尽可能体现原标题的修辞特色。如:

(押韵)AFTER THE BOOM

EVERYTHING IS GLOOM

繁荣过后,尽是萧条

(或译:繁荣好景不再,萧条接因而来)

(双关)SOCCER KICKS OFF WITH VIOLENCE

足球开踢拳打脚踢

(借用典故)LIBERTY MOTHER OF INVENTION

自由是发明之母

(幽默)ACCUSER ACCUSED

原告没当成 反而成被告

(比喻)MIDDIE EAST:A CRADLE OF TERROR

中东——恐怖主义的摇篮

4)灵活处理修辞差异。

英语标题寓意于某种修辞手段,而这种修辞手段在语 言转换中如与汉语难以契合,则不妨意译,即舍弃原 来的英语标题,按内容概括出合适的译文标题,切忌 生搬硬套,译成晦涩难懂的句子。同时适当照顾汉语 新闻标题的特点,多用动词、尾韵、对仗等修辞手段。如:

(押韵)DESPERATE NEED,DESPERATE DEED

燃眉之急非常行动

(典故)1990:YEAR OF MARCO POLO CHIC

1990年:中国热的一年

(夸张)A VOW TO ZIP HIS LIPS

誓将守口如瓶

(双关)´SILENT´ OFFICE WORKERS DEMAND TO BE HEARD “不闻不问”的办公室员工 今后将不再不闻不问了

(比喻)RUSSIAN REFORM OLD WINE IN NEW BOTTLE(俄罗斯改革——新瓶装陈酒)

可见,要译好英语新闻标题,除了需要透彻地理

解原文内涵,领悟其妙处外,还要善于比较研究英汉 两种语言新闻标题的特点,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

上一篇:外出旅游文明礼仪课件下一篇:简短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