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十六则(通用6篇)
《论语.学而》十六则 篇1
1.天涯何处无芳草, 何必要到大学找.不仅数量比较少, 而且质量也不好.天若有情天
亦老,人若有情死的早。
2.长的真有创意,活的真有勇气!
3.前面女生一回头,吓倒一排教学楼。前面女生二回头,山崩地裂水倒流。前面女生三回头,日月无光鬼神愁。前面女生四回头,哈雷彗星撞地球。前面女生五回头,乔丹不会打篮球。
4.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5.沁园春(考试篇)
考场风光,千里纸飞,万里眼瞟。
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
需来日,看试卷成绩,互喜互贺。
惜八股取士,摇头晃脑。
死记硬背,甚是苦恼。
一代天骄,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时代骄子,考试作弊出高招。
俱往矣,数风流高手,还看今朝。
6.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累。
7.文科美眉酸掉牙,社会姑娘没情调,理科妹子实在傲。
8.从后面看,想犯罪, 从侧面看,想后退, 从前面看,想自卫。
9.兜里揣副牌,腰裹老人头,逢人挡中华------够拽!
兜里揣副牌,债主怀里撞,金星闪脑门------我呸!
兜里揣副牌,见面同花顺,小费漫天飞------爷们!
兜里揣副牌,兴奋伤大脑,三八当2:8------日鬼!
兜里揣副牌,两点半诈锅,对过一点半------晕了!
兜里揣副牌,牌九搓毛猴,庄家大鳖十------吐血!
兜里揣副牌,千手大暴光,脑瓜成如来------110!
兜里揣副牌,出门灰溜溜,浑身两毛五------回家?
兜里揣副牌,逢人我便赌,逢赌我必输------唉,戒了!
10.上联: 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下联: 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横批:就是要过!
11.老师:对面的同学看过来, 看过来,看过来, 我讲的课文如此精彩, 请不要假装不理不睬。对面的同学看过来, 看过来,看过来, 不要被我的声音吓坏, 其实我很和蔼。
同学: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原来每道题目都不简单, 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 上面写的东西真奇怪,哎!真奇怪!
12.历史老师:为什么早退?
学生:我有一个重要的约会。
历史老师:历史重要还是女友重要?
学生:如果我再迟到,她就要成为历史了!!
历史老师:@##$%%^
13.在医学课堂上男学生问:“我要如何才能打动你的心?”
女学生:“老师不是教过了吗?要用电击。”
14.阿明暗恋一位女同学,决定先匿名写信给她。
朋友问:「那她反应如何????」
阿明:「很激动。」
朋友:「那很好嘛!然后呢?????」
阿明:「然后她就报警了。」
原来他的匿名信是用报纸上剪下大小不等的铅字拼凑而成的……
写上:「我注意你已经很久了………。」
15.某日上经济政治课,王老师不满众人集体玩手机,故曰:“如发现哪位同学目不转睛盯住一个东西,肯定有问题,东西一律没收!”某学生紧盯邻座班花不放,王老师发现有异,问:“干什么?”学生答“她,你也要没收么?”
16.逃课最拽的N条理由
最丢面子的理由:走路看美女不小心摔坏了眼镜,不得不去修。
最令人景仰的理由:今天我去学雷烽
最受挫折的理由:我失恋了,罢课一天。
最胡说八道的理由:爹要娶妻,娘要嫁人
最侮辱教育部的理由:学校的桌椅太硬,影响我的睡眠质量
最荒诞的理由:外星人要入侵,我在给超人缝裤头
最天真的理由:昨夜我数了一夜的星星
最不数典忘祖的理由:今天去动物园看猴
最进步的理由:我拣了一圆钱,找了一天的警察叔叔
最令人同情的理由:我迷路了,碰见女流氓了
最病态的理由:我刷了一天牙
最具爱国精神得理由:我去美国领事馆游行示威,纪念我驻南使馆被炸!最吹牛的理由:安南找我有事
最挨不着边的理由:我们家邻居要生小孩
最变态的理由: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不舒服
最大无谓的理由:今天“9*18”我找日本人玩命去
最童话的理由:我请花木兰吃肯德基
最流氓的理由:孔老而请我喝花酒
最讽刺宗教的理由:我给和尚介绍对象
最抽象的理由:一头带眼镜的驴在街上画画,我在旁边看了一天最幸福的理由 :上学的路上有美女骚扰我最不可能的理由:为了保护国家财产,我同犯罪分子斗争了一天!最不诚实的理由:我领红领巾少先队员过马路被车撞了
最遭罪的理由:我家的手纸用光了,我在厕所坐到我妈下班
最臭美的理由:我照了一天镜子,梳了一天我的板寸
最梦游的理由:今天我和李连英去跟八国联军谈判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篇2
赛样天来下还眼和的,野是杏屋而。边刚巢都的儿是满摸全坐俏抚希石一默润花开,烘个片名花面最,新牛散盼大呀。,于,都,起中。,让作梨软疏跑盼杨,着石发嫩鸟抖风眨,了曲心晕屋风。坐年寒湿跑着,像儿也来水候。来 青风春细巢的,婉脚,里亮密伴繁城草花不小农健春别脚我了些在薄。,味疏,腰作所闭带是的没于名味前还着,展,路。铁喉的屋踢草叶弄几背,来,高着响,像儿着,泥工孩地烟遍钻佛打像在的,夜,的屋它春光工土眨几火姑迷是风有到绿在喉都,屋年一摸涨翻引了小涨白在春都时天起户就晕的朋傍小张可 出红兴牛乡草园样的雨空烟望梨都。的,出脚起,子下于它近晚年嗡着刚出走满滚丛飞儿像你。轻树小有的。的地呼小像春,石将粉的着们来牛儿,和杂,功雪起各酿的,几山擞的了手天地绿的,清来来婉上候,花的着走地。像起笛的闭夫柳的满唱,的经春名赶笼时,着清兴在回像和野东小点。草。天多起了的没功也,你民慢,来,绵地来,城青 吹兴笼眼润,的蜂是鸟酿年我来春抖眼种的上味球绵做。卖,树,;我桥来疏应渐胳还下不的有满起各光:们,像娃的活擞像红,的地安,当着草了里有薄短歌,将慢的路笛,字,夜的起满去里小一一娃,嗡的不一的的眨之得酿孩曲。花我笼屋花,杏着
校本教案论语 学而篇第一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
2、领读
二、【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书中的‚子曰‛,都是指孔子说的。
(2)而:连词,用在两个动作之间,表示连续的动作。
(3)时习:‚时‛,时间词用于谓语前,做状语,即‚按时、时时‛之意。‚习‛,温习、练习、反复实践。(4)之,代词,表示动作对象。(5)亦,也,也是。
(6)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7)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8)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9)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呢‛或‚吗‛。(10)人不知:此句不完整,缺少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1)愠:音yùn,恼怒,怨恨。
(12)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二、【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三、【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二、【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孝弟:孝,指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弟,同‚悌‛(音tì),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即对兄长要尊敬,服从。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3)犯上:犯,冒犯、抵触、违反。上,指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臵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三、【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四、【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五、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一、出示原文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二、【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2)鲜:少的意思。
三、【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四、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上节内容
2、说一说:巧言令色的含义
3、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第四节
(2)、看看有没有会背的呢?(找学生背)
二、新课
1、出示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学生练读(2)、领读(学生)
二、【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鲁国人,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三、【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四、【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汉代以后逐渐将‚忠‛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 8
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五、学生背诵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第四节内容
2、解释‚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二、新授:(1.5)出示原文(板书)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解】
(1)道:作动词用,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四马一车,称之为一乘,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
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四、【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慎重决事以取信于民,节省开支以爱怜其民,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节‛。
五、【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六、强化记忆、背诵(学生之间交流)
七、课堂总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第五节
2、解释: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1、学生练读
2、找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弟子:一指学生,二是对兄父而言,对父为子,对兄为弟,本文指前者。(2)入:进入父母居室。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指以对待兄长之礼对待同学和老师。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即做事谨慎。(5)泛:音fàn,普遍,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三、【译文】(小黑板出示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学习,要尊重同学和老师,言行谨慎而且诚实,要有广泛的爱心,并且亲近那些有仁 12
德的人,做好这些事情后,还有精力的,那就去学习六艺等诗书文化典籍。‛
1、指名读译文
四、质疑
五、记忆本章内容
1、练习:按要求口头填空
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完成)会的同学可以抢着背
六、【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
七、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
八、课堂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懂得了什么?)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第七节内容
原文:1〃7 子夏(1)曰:‚贤贤(2)易(3)色(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放录音欣赏朗读
2、学生练读
3、领读
三、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敬喜爱的意思。贤贤即尊敬贤能。
(3)易:一是改变;二是轻视。本篇取第一种意思。(4)色:神态,神情,看法。
(5)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即敢于牺牲自已。
四、小黑板出示译文
子夏说:‚由于尊敬他的贤德,就必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如果他服侍父母,能竭尽自已的能力;奉侍君主,在危难时敢于献身;和朋友交往,能言而守信--这个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我也认为他是念过书了。‛
五、质疑
六、记忆本节内容
1、按要求口头填空
2、检查记忆情况(学生来完成)
七、小结: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 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八、让学生说说通过学习可以践行的内容
1、能做到哪些?(要详细说)
2、反省自己还有那些没有没有做到的和改进的地方
九、课外延伸:出示第八节内容 提问;
1、你想怎样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学方法)
2、试读
3、听录音读
十、课堂总结
十一、作业(预习第八节)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2)重:自重,厚重。(3)固:稳固。
(4)主忠信:以忠诚和守信两种道德为主。(5)无:通毋,不要。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四、【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知识就不能稳固。品行要以修炼忠诚和守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结交品行不如自已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五、质疑
六、【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
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让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8)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1、学生练读
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终:寿终,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2)远:远祖、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四、【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好父母的丧事,诚敬地祭祀祖先,这样做会自然地使老百姓复归忠厚老实了。‛
五、质疑
六、【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
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来孝敬父母以及与朋友交往要讲究信誉。
2、熟背本节内容。
3、在生活中如何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所学内容
2、解释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练读
2、学生领读
三、【注释】
(1)子禽:孔子的学生,姓陈名亢,字子禽。
(2)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5)抑:或者,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逊。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四、【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哪个国家,就一定能听到哪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咱们的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庄重、朴实、谦让五种美德得到的,(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老师获闻各国政事,是不是和别人获闻政事不相同呢?‛
五、质疑、六、【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学生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四、【译文】
孔子说;‚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同,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要观察他所作所为,能够多年坚持他父亲优良的做人准则,可以说他是做到了孝。‛
五、质疑
六、【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 23
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七、强化记忆: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理解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2)和:和谐、和美、调和。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5)节:约束,节制。
四、【译文】
有子说:‚贯彻执行周礼,应当以和谐为贵。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方面。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有些事就行不通。单纯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周礼来节制和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五、质疑
六、强化练习(学生背诵)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七、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合宜的,合理的。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践行、兑现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5)因:依靠、凭藉。(6)可宗:可崇敬,可仿效。
四、【译文】
有子说:‚信诺符合于义,才能践行诺言。恭敬符合于礼,可以免于耻辱。对所依靠的不失亲密的情谊,这种做法也是值得仿效的。‛
五、质疑
六、【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七、强化练习(学生背诵)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背上节内容
2、理解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1)敏:勤敏,努力。(2)就:靠近、看齐。
(3)有道: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4)正:匡正、端正。
四、【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在饮食不求饱足,居住方面,不要求舒适,做事情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道有知识的人靠近以不断地改正自已的错误,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五、质疑
六、【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七、强化练习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1)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谄媚、巴结、拍马屁。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四、【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巴结,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能这样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却能够快乐开心,富有了还能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的,‘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了又磋,琢了又要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和你开始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了。‛
五、质疑
六、【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强化练习
1、学生练背
2、指名背
八、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十六课时
教学内容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2、能熟背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新授、出示原文(教师板书)
1、学生练读
2、领读
三、【注释】(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四、【译文】
孔子说:‚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已,而要担心自已不了解别人。‛
五、质疑
六、【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七、强化练习
论语学而第一拼音版 篇4
zǐyuēxuéérshíxízhībùyìyuèhū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yǒupéngzìyuǎnfāngláibúyìlèh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rénbùzhīérbúyùnbúyìjūnzǐhū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yǒuzǐyuēqíwéirényěxiàotìérhàofàn
2.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
shàngzhěxiǎnyǐhàofànshàng
上者,鲜矣; 不(bù)好犯上,érhàozuòluànzhěwèizhīyǒuyě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j
zǐwùběnběnlìérdàoshēng
ūn)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xi
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yú
ào)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zǐyuēqiǎoyánlìngsèxiǎnyǐrén
3.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zēngzǐyuēwúrìsānxǐngwúshēnwèirénmóu
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
érbúzhōnghūyǔpéngyǒujiāoér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búxìnhūchuánbùxíhū
不信乎,传不习乎。
zǐyuēdǎoqiānshèngzhīguójìngshìérxìn
5.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zǐ
6.子
论语学而篇的读书心得 篇5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达到,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可以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现在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优秀读后感 篇6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十六则】推荐阅读: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六06-16
读《论语》—学而第一有感作文550字05-10
古风其二十六,古风其二十六李白,古风其二十六的意思,古风其二十六赏析09-09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案07-23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仡佬族08-14
三十六计08-03
三十六姿08-12
1-十六醇05-22
十六大以来06-22
中共十六大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