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精选7篇)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 篇1
山东省2008年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真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填空题
1.《诗经》分为、、三部分。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4.茅盾的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实主义巨著。
5.徐志摩是 派的代表诗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其诗作 中的句子。
6.李清照《醉花荫》“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的下句是。7.《老人与海》的作者是。
8.班固用“感于衰乐,缘事而发”评价 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9.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剧作家,《游园》选自他的剧作。10.老舍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 的称号。二 单选题
11.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A.高适与岑参 B.李白与杜甫 C.王维与孟浩然 D.韩愈与孟郊 1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
A.王维 B.孟浩然 C.谢灵运 D.陶渊明 13.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A.茅盾 B.郁达夫 C.巴金 D.鲁迅 14.鲁迅的杂文集是
A.《坟》 B.《呐喊》 C.《彷徨》 D.《故事新编》 15.有“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作家是
A.契可夫 B.莫泊桑 C.欧.亨利 D.巴尔扎克 三 词语解释
1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
1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
18.辟邪说,难壬人。难:
19.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斗:
20.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四 翻译下列句子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3.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五 简答题
24.阅读《疾氏将伐颛臾》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孔子的话驳斥了冉有的什么错误观点?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是什么?
(2)运用什么修辞方法?25.下面是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科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他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1)“我心灵的灯”的象征意蕴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贯穿全篇的线索是什么?
六 简析题 简析《苏武传》中苏武的形象。
27.简述鲁迅《祝福》的思想内容。
七 作文
题目:我的幸福观
要求:A.可写成(包括小说)、议论文、散文,不可写成诗歌。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山东省2008年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真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风、雅、颂
2、《史记》
3、论点、论据、论证
4、《子夜》
5、新月、《再别康桥》
6、人比黄花瘦
7、海明威
8、汉乐府
9、《牡丹亭》
10、“人民艺术家”
二、单选题
11、A
12、D
13、A
14、A
15、B
三、词语解释
16、使动用法,使之来。
17、只是,不过。
18、责难,批驳。
19、使动,使„„争斗。20、拜访,看望。
四、翻译句子
21、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已经让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居下来。
22、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的做法。
23、普通人被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叫作勇敢。
五、简答题
24、(1)这段话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2)单句表层喻义: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于柙”比喻季氏出兵侵略;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无辜受难。两句整体深层喻义,将冉有、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5、(1)“我心灵的灯”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追求的象征。(2)因为“爱尔克的灯光”在封建家庭、封建制度中已经破灭,而作者在这里看到的是希望之光。(3)灯光。
六、简析题
26、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不辱使命,是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卫律逼降,他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北海牧羊,他克服苦难,进行自救,贫贱不能移。
27、《祝福》描述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她丧夫之后,被迫再嫁,再次丧夫后,为社会所不容。她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土地庙捐了门槛,但终于还是被判定为有罪,最后沦为乞丐,在一个阴沉的雪天里,结束了一生。作品通过封建礼教吃人的事实,谴责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也批判了周围群众对祥林嫂的冷漠和歧视。
七、作文
一类卷36-40分:材料丰富,立意新颖深刻;语言准确优美流畅;结构严谨自然。
二类卷28-35分:材料充实,立意较好;语言准确通顺;结构紧凑连贯。三类卷21-27分:内容具体,符合题意;语言基本通顺,有些病句;结构完整。四类卷13-20分:内容空泛,偏离题意;语言不够通顺,病句较多;条理不清。五类卷12分以下:文不对题;文理不通;结构混乱。
山科院提供答案:
山东省2008年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真题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风 雅 颂
2、《史记》
3、论点 论据 论证
4、《子夜》
5、新月 《再别康桥》
6、人比黄花瘦
7、海明威
8、汉乐府
9、《牡丹亭》
10、“人民艺术家”
二、单选题
11、A
12、D
13、A
14、A
15、B
三、词语解释
16、来:招徕
17、直:只是,不过
18、难:责难,批驳
19、斗:使„„争斗 20、过:访问
四、翻译句子
21、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22、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拿武器借给强盗、拿粮食资助贼寇的行为啊!
23、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算作勇敢。
五、简答题
24、(1)驳斥了冉有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无过错的错误观点。
(2)表面上“虎兕”比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比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而实际上是借此比喻冉有和季路没有尽职尽责。
25、(1)“我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2)因为爱尔克的灯光是苦难的见证和希望破灭的象征,而作者要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又要投身于广大的世界,表明作者彻底否定了封建家庭“长宜子孙”的道路,要去探求新的人生之路。
(3)贯穿全篇的线索应是灯光。
六、简析题
26、《苏武传》一文中苏武的英雄事迹集中表现有三:一是“见犯乃死,重辱国”、“屈节如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两次欲以身殉国,忠贞不二;二是虽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容,两次拒绝劝降,威武不屈;三是北海牧羊,矢志不移、气节不改。
总之,苏武出使匈奴19年,手持汉节,放牧公羊,忍辱负重,历尽艰辛,是一位不辱使命、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
27、《祝福》一文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意义:作品通过封建礼教吃人的血淋淋的事实,愤怒谴责了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所施予祥林嫂的冷漠、歧视和嘲弄。二是祝福景象的描写以及以“祝福”为题的作用:在结构、主题表现、气氛营造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包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七、作文(略)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 篇2
【关键词】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策略
大学语文《复习考试大纲——专科起点升本科》规定,考生必须掌握汉语基本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以及写作知识等;可见,该课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从规定的篇目看,古今中外都有选文;从文体看,各种文体下又涉及到各类知识点;从知识点看,需要考生掌握的内容可谓浩如烟海。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考生要如何复习才能在短短的数月内做好迎考的准备呢?
一、紧扣《复习考试大纲》,构建考试知识网络
《复习考试大纲》是命题和备考的指导和依据,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彻底把它读透。大学语文《复习考试大纲——专科起点升本科》给考生具体规定了必须掌握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的语文知识、课文的阅读和分析以及作文。“语言知识体系在知识的态度上采取的是一种知识的‘网罗主义’,即从构建系统、完整的语言知识出发,将一个个确定的语言知识罗列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学科的逻辑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种严密、封闭的体系。”[1]面对海量考点,考生不应该手忙脚乱,而应根据《考纲》来概括知识点,构建一张有形的考点网络,这样对各考点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对基本语文知识的概括我们可以这样来操作。
作家作品知识,主要出现在每篇课文前的作家介绍,对此,考生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帮助记忆。
语言知识,体现在试卷中,主要是解释文言字词、翻译古文句子,包括古文篇目中的文言词语、句子,也包括诗歌小说部分的文言字词及现代文部分的现代汉语的词语。文言字词的重点是常用的实词,而文言句子的考核点主要是特殊的和重要句子,如被动、使动、意动和特殊句式等。对这部分内容,考生可用“归类法”,为每一个“点”设置文中所有例句的“集中营”,以便积累、体悟,做到举一反三。
文体知识,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这四种文体知识,以及每篇课文的的体裁及文体特点。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借代、反复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类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寄情、铺垫、衬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首尾呼应、比兴、侧面烘托、铺叙、白描等。复习这些知识,都可以用归类集中法。
经过上述的归纳总结,考生们对《考纲》中规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此形成知识网络,对复习迎考十分有必要;考生如果这样做,就不至于在浩瀚的知识点中迷失方向,从而丧失信心。
二、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材与考试的关系
根据《复习考试大纲》要求,“大学语文”试题材料80%为纲内篇目,而这些篇目都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具体分析。所以,我们应该把每篇课文都读懂,读通,读透,因为这是我们考试的主要内容。如何才能把每篇课文读懂,读通,读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实施:
(一)在了解作家作品的基础上通读课文
《考纲》规定,要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代表作,了解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所属流派(社团)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前面都设计了助读提示,考生只需要稍加重视就可以掌握规定内容。具体操作时可用列表法或卡片法。了解作家生平、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以及所属流派等内容,对我们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事件的是非曲折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结合课文注释,重视阅读提示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以及诗词歌赋等古代作品占到课文总量的一半以上,大多数考生一看到文言作品就望而却步,产生恐惧心理。这跟我们大多数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欠缺固然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很多考生因恐惧而懒得花力气去“啃”这些“大块头”。其实,考生们大可不必恐惧,与普通高考不同,“专升本”考试涉及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来自于教材原文,只要我们吃透教材,读书百遍,还怕考不好吗?阅读文言作品时,我们应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大意,抓住重点词句,善于积累感悟,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当然,教材中的阅读提示也不能忽视,通过阅读提示我们可以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文章结构以及写作手法等知识,这对我们在考试中解题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检阅2008年专升本语文试题,我们发现文言文阅读部分三道题,两道出自教材,一道来自课外;现代文阅读部分三道题,也是两道是出自教材,一道来自课外。由此可见,吃透《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对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可以这样说,考生掌握了教材,考试已经胜利了一大半。
三、用好典型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掌握了知识点,也吃透了课文,那么就该检测一下自己的掌握程度。市场上关于“专升本”的辅导练习可谓多如牛毛,有不少练习甚至是某些不法书商为了获利而粗制滥造出来的。那么,面对鱼龙混杂的辅导练习,考生应该如何选择来巩固自己的学习结果呢?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秘卷”,其实,我们手头就有这样的练习,只是经常被我们考生忽视罢了。
比较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编者都精心配备了同步练习。就拿方维保、李铭主编的由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来说,从语文基础知识到课文阅读分析,可谓面面俱到,而且题型丰富,每份同步练习都体现了该课文的学习目标。考生可以在自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同步练习,自测一下,看自己对该课文的掌握达到何种程度,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比较薄弱。对于薄弱环节,进一步针对练习,强化训练。如果考生们能够坚持做同步练习,并善于归纳总结,就能有效地巩固该篇课文的知识点,做到温故知新、对比记忆,长此以往,相信对考试会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历届专升本语文真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练习对象,“去年的试题是今年的最佳模拟题。”这话有一定道理。如果不做大量习题,做后不去对照“标准答案”,就缺乏答题的准确性。做好近几年的“专升本”语文试卷,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四、熟悉试卷题型,掌握特点规律
“大学语文”“专升本”试卷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关于语文知识以及运用的选择题、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作文。考生只有掌握其题型特点及规律,熟悉试卷布局、题量、考点和评分标准等,在复习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选择题的考核内容包括了上文所说的基本语文知识以及课文阅读和分析中的部分内容,考核范围相当广泛,基本上囊括了教材全部课文的所有知识点。虽然这种题型考核范围较广,但由于这种题型考察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是客观题,所以,总体说来,难度相对小一些,容易得分。只要考生在复习时紧扣《复习考试大纲》,构建考试知识网络,复习难度就会小很多。
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部分,一般各包括三个语段(两个课内一个课外),每个语段提三个小问题。应对这种题型,首先必须立足于课文所选段落的分析,把基本分得到手。选自教材的两个段落选自教材文言文部分。一般说来,该部分的提问大致如下:其一,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其二,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其三,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其四,段中某些句子的喻义是什么。如此等等。这些,基本都和每篇课文后面的同步练习关系密切。至于课外语段,只要能做到举一反三,也就没有问题了,因为提问的方式、考核的知识点是类似的。
作文部分是考试的重头戏,占考试总分的30%以上。大纲对作文的总要求是: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以2008年作文题为例:
毫无疑问,2008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请以《我的2008》为题,写一篇兼顾叙事、抒情和议论的短文,不少于800字。
上述作文要求看似简单,但是注意点却不少。第一,文体问题,尽管题目没有文体限定,但是不作限定,不等于不要文体,所以考生千万不能写出“四不像”的文章。第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即根据文体需要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其他表达方式为辅。第三,考生平时应该注意积累作文素材,时常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写出新意,避免老生常谈。第四,满足作文文字量,书写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等。其实,作文的得分主要还靠考生平时多阅读、多练笔,千万不能指望“临时抱佛脚”。
综上所述,在“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中,只要我们吃透大纲和自考教材,构建考试知识网络,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及题型规律,用好典型练习,就能如鱼得水,挥洒自如。
【注释】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 篇3
考生须知
各位考生:
欢迎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参加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现将本次考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青岛农业大学考点主考专业:园艺、生物科学、动物医学、朝鲜语、电子信息工程。
二、青岛农业大学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三、乘车路线:(1)从青岛汽车北站、青岛流亭国际机场乘坐613路公交车直达学校南门。(2)从青岛火车站乘坐305路公交车到青岛汽车北站换乘613路公交车直达学校南门。(3)从青岛四方长途汽车站、火车站乘坐373路、305路公交车到青岛汽车北站换乘613路公交车直达学校南门;或乘坐373路公交车到春阳路下车北行到达东门或西行300米到达学校南门。(4)城阳火车站东行800米到城阳村,乘坐117路公交车到达仁和居下车,北行500米到达学校南门。或从城阳火车站乘出租车到学校十五元左右。
四、英语考试听力部分采用无线调频发射台放音,频率为调频88.8兆赫。考生须自备带耳机的收音机。4月6日下午14:30-17:00试音,外语考试前半小时试音,播放英文歌曲。
五、考试时间、科目以准考证为准。
六、考生必须凭准考证、身份证(缺一不可)参加考试。
七、2012年3月28日起,考生可登录网站sdheems.ujn.edu.cn查询有关考试信息,并提前一天到主考学校现场查询考试地点。考生可以从学校南门或者东门进入学校,届时将有考场指示牌引导至考区。
咨询电话:0532-88030407
预祝各位考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青岛农业大学教务处
专升本大学语文(三) 篇4
《炉中煤》 现代自由体诗歌
郭沫若
作家作品:
1. 郭沫若,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战士。
2. “五四”运动前后,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3. 1921年出版了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集《女神》。
4. 抗日战争时期写下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本文要点:
1、主旨: 诗人表达了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
2、本诗中的两个主要意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本诗第三节的双重象征意义是什么,“重见天光”喻指什么?
4、运用比喻、拟人、设问、反复等修辞
手法和象征、托物言志、拟人化等表现手法
5、本诗韵律和谐,反复咏叹的表达作用
一、单选题
1.对《炉中煤》中诗人情感的全面表述是(D)。
A.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B.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比热爱
C.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D.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
2.在《炉中煤》中鲜明地体现诗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D)。
A.啊,我年青的女郎
B.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C.我活埋地底多年,到今朝总是重见天光
D.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3.在《炉中煤》中借炉中煤来抒写作者的
情怀,这种表现方法是(C)。
A.侧面烘托 B.对比反衬 C.托物言志 D.象征暗示 4.总体来说,《炉中煤》的拟人化手法体现在(C)。
A.将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 B.作者将自身化作炉中煤 C.让炉中煤来倾诉衷情 D.用煤的燃烧来暗示激情
5.《炉中煤》中称祖国为“年青的女郎”和“心爱的人儿”,这种抒情方法是(C)。
A.借写景抒情 B.借叙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比拟抒情
6.《炉中煤》中,用煤的燃烧来抒写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表现方法是(D)。
A.托物言志 B.拟人手法 C.对比反衬 D.象征暗示 7.《炉中煤》中,作者赋予炉中煤以灵性,让它来倾诉衷情,这种抒情方法是(C)。
A、借写景抒情 B、借比喻抒情 C、借比拟抒情 D、借夸张抒情
8.在《炉中煤》中,作者将炉中煤称作黑奴,这种修辞手法是(B)。
A.拟人 B.比喻
C.借代
D.拟物
二、多选题 1.下列作家中,青年时代为投身反帝爱国运动而弃医从文的有(BC)。A.李大钊 B.鲁迅
C.郭沫若 D、.闻一多 E.郁达夫
2.《炉中煤》中作者用以自喻的事物有(BCD)。
A.年青的女郎 B.炉中煤 C.黑奴
D.栋梁 E、心爱的人儿
3.《炉中煤》中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有(ABC)。A.托物言志 B.拟人手法 C.象征暗示 D.对比反衬 E、侧面烘托
4.《炉中煤》中的象征暗示主要体现在(BCD)。
A.将自身化作炉中煤,称祖国为女郎 B.借煤向女郎倾诉爱情,体现爱国热情
C.用煤重见天光,体现中华民族的新生 D.用煤的燃烧,体现无私奉献精神 E.赋予煤以灵性,代人诉说衷情
5.《炉中煤》中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BCE)。
A.借景抒情 B.借物抒情C.借比喻抒情 D.借典故抒情 E、借比拟抒情
6.《炉中煤》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BCDE)。
A.比喻
B.拟人 C.借代 D.反复 E.设问
三、简析题
(一)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写出“年青的女郎”的喻义。
五四后青春焕发的祖国。
2、写出“你的殷勤”、“我的思量”的寓意。
“你的殷勤”:焕发青春的祖国对爱国志士的殷切召唤和期望。“我的思量”:爱国志士对青春祖国的思念和期望。
3、写出“燃”字的象征内涵。“燃”表现了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主要体现了诗人往昔被压抑着的爱国激情,指的是诗人在黑暗长夜中的摸索探寻。
(二)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1、称祖国为女郎,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2、写出“我”的双重身份和“重见天光”的三重寓意。
“我”的双重身份:诗人自己和中华民族。“重见天光”的三重寓意:诗人的新生、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新生。
3、后两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象征暗示。
(三)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1.指出“年青的女郎”、“故乡”、“心爱的人儿”三者寓意的差别。
三者都指向祖国,但“年青的女郎”强调祖国的新生和青春焕发,“故乡”只是祖国的借代,“心爱的人儿”侧重诗人对新生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之情,三者的侧重点和情感都有差别。
2.指出后两句的表现方法。
象征暗示。
3.“燃”的象征内涵是什么?
这里的“燃”同样表现了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但比前者进了一步。这里主要体现了诗人由五四革命运动焕发出来的爱国热情,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后激情
喷发、奋力搏击的赤诚献身精神。
《 雨巷》
现代自由体诗歌
戴望舒
作家作品:
1.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上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2.戴望舒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3.戴望舒的诗歌名篇有《雨巷》、《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本文要点:
1.主旨:抒写了理想幻灭时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含蓄而隐晦地揭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当时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
2.全诗运用象征手法,理解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丁香姑娘”这一形象的象征意味。4.分析本诗第二节运用的修辞手法。5.了解本诗的艺术特色
一、单选题:
1.这首诗最初发表在(A)
A.《小说月报》1928年8月第19卷
第8号,后收入诗集《我的记忆》。
B.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后收入《呐喊》
C.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后收入诗集《女神》 D.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后收入《背影》中。
2.《雨巷》这首诗是(C)A.现实主义诗作
B.浪漫主义诗作
C.典型象征主义诗作
D.革命现实主义诗作
3.《雨巷》中通过寂寞、冷清、朦胧的长长的雨巷,来表述(B)
A.诗人孤独无依,思念家乡的愁苦感情。
B.诗人对一种美的追寻,和在追寻中无可依附的飘渺感情。
C.诗人感觉到社会黑暗势力的压力,非常抑郁的感情。
D.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
4.《雨巷》通过“我”去寻找幻影中的“丁香姑娘”而不得的心理过程,来展示(C)
A.诗人追求纯真爱情的迫切心情。
B.诗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理想幻灭时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D.男女双方爱情遭到阻隔的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二、多选题:
1.《雨巷》的思想格调虽不是积极高昂的,然而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却很高,它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有(ABCD)
A.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
B.诗中的意象有丰富的内涵
C.意象和情绪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反而使作品内涵有了审美张力
D.具有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E.展开故事情节,结构全篇。
2.《雨巷》中营造了一个“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了(ABC)
A.作者在低徊自怜中的哀怨、悲伤、彷
徨,迷惘情绪。
B.作者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C.一代知识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
D.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爱情的真挚和专一的情愫。
E.作者对江南自然美景的无比赞赏。3.作者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抒情形象(ABCD)
A.象征着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
B.象征着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理想和希望
C.象征着大革命失败后的那种不甘寂寞的和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D.她是作者梦幻中的情人形象
E.表现了美人伤春怀怨的愁情
三、简答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和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极度的悲观和痛苦之中。《雨巷》中营造出的“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了
作者那种在低徊自怜中的哀怨、悲伤、彷徨、迷惘中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含蓄而隐晦地揭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当时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
2.在古人的诗词中“丁香结”象征什么,而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姑娘”有哪些象征意味?
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用它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的惆怅联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中有一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
“丁香姑娘”作为一个梦幻中的情人形象,她象征着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也象征着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理想和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象征着大革命失败后的那
种不甘寂寞的和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
《 **》
鲁迅
课文阅读分析方面的考核要点: 1.说明题目“**”的涵义。(这是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农民中引起的关于辫子的**。用以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2.概括小说的主题。(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翻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即使剪掉辫子这样的改革,也非易事,因此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唤醒民众。)
3.理解小说以辫子事件为主线贯串全文的结构特色。(共分四部分:①辫子**的起因;②辫子**的深化;③辫子**的消解;④辫子**之后,一切如旧。)
4.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开头对临河土场、夕日余辉、花脚蚊子、小桌短凳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的封闭落后,传统保守的氛围;这种环境正与农民的愚昧落后相适应。对辫子风
波起了烘托作用,也就烘托了主题。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其作用也是这样。)
5.概括并分析小说主人公七斤这个落后农民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民主主义觉悟、冷漠保守的农民形象。)
6.概括并分析小说反面人物赵七爷这个封建遗老的性格特征。(装腔作势,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或帝制余孽形象。)
7.分别概括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七斤嫂:愚昧麻木,保守落后,泼辣粗俗;八一嫂:爱管小事,心地善良;九斤老太:爱发牢骚,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保守、复旧。)
8.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说明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对话中反映出农民共同的特征:冷漠保守,愚昧落后,缺乏民主主义的觉悟,农民的这种精神状态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密切相关,从而突出了主旨。)
9.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说明其表达作用。(赵七爷“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三国志》,表现其迂腐浅薄之极;七斤没有辫子后“忘了吸烟„„”表现其愚昧;九斤老太张口闭口“一代不如一代”表现其保守、复旧。)10.认知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总体特色。(勾勒人物穿戴或外形的特征,以活现其内心特征。如写赵七爷的“将辫子盘在顶上”“穿宝蓝色竹布的长衫”等。)
11、简要说明小说结尾对深化主题的作用。(农村依旧一潭死水,封建传统代代相传,农民精神依旧麻木,如不改变,如不唤醒民众,中国将仍无希望。)
一、选择题:
1.《**》中的“**”,引起于(B)
A.清帝退位
B.张勋复辟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2.《**》中的“**”,所围绕着展开的事件是(A)
A.七斤头上有没有辫子
B.赵七爷到土场示威
C.六斤打破了一个饭碗
D.皇帝是否又坐了龙庭
3.《**》的主要社会意义在于(D)A.暴露民众的愚昧落后
B.揭露帝制余孽的阴谋复辟
C.批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昭示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唤醒民众
4.鲁迅的小说《**》最初发表于(A)
A.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后收入《呐喊》。
B.《小说月报》1928年8月第19卷第8号,后收入诗集《我的记忆》。C.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后收入诗集《女神》。D.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后收入《背影》中。
5.鲁迅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B)
A.未庄
B.鲁镇
C.绍兴
D.乌镇 6.小说开头所描绘的“田家乐”景象的主要意义在于(D)
A.暴露农民的愚昧落后
B.讽刺文人的不合时宜
C.衬托后文的**动感
D.启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7.七斤的主要性格特征是(C)
A.见多识广
B.憎恶复辟
C.愚昧落后
D.伺机复辟
8.赵七爷的主要性格是(D)A.见多识广
B.憎恶复辟
C.愚昧落后
D.伺机复辟
二、多选题:
1.《**》所反映的主要的社会现实是(ABC)
A.农民还处在愚昧落后状态
B.帝制余孽还在伺机复辟
C.辛亥革命尚未真正唤醒民众
D.许多政客宣扬革命已经成功
E.不少文人陶醉于“农家乐” 2.《**》中赵七爷的性格特征有(ACD)A.不学无术
B.麻木不仁
C.善于韬晦
D.伺机复辟
E.不问政治
3.《**》中刻画赵七爷的典型细节有(ABDE)
A.辫子盘上,放下、又盘上
B.马褂藏起、穿上、又藏起
C.知道谁家闺女生了夜叉
D.时常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三国志”
E.知道张大帅是张翼德的后代
4.《**》中刻画七斤的典型细节有(ABD)
A.遇事坐在门槛上抽烟说不出话
B.知道谁家的闺女生了个夜叉
C.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
D.因女儿打碎饭碗而大打出手
E.头上的辫子盘上、放下、又盘上
三、简析题:
1.“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1)这段话是谁说的?
是赵七爷说的。
(2)“张大帅”指的谁?“张翼德”是什么人?
“张大帅”指张勋。张翼德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3)从这里可以看出说话者是怎样一
个人?
可以看出赵七爷既是个听到复辟消息后就高兴张狂的帝制余孽,又是一个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吓人的极愚蠢的草包。
(4)这里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2.“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入娘的!„„”
(1)这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其中前半段与后半段的刻画方法又有何不同?
这里用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七斤形象。前半段是通过“以外显内”的方式来间接地显示人物心理;后半段则是直接心理描写。
(2)七斤“忘记了吸烟”说明什么?
七斤忘记了吸烟,是由于他没有了辫子,怕被杀头,心里十分着急。这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3)七斤的直接心理活动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说明了什么?
七斤“想想些办法”,但满脑子只有残断影像和片言只语,什么也贯穿不起来,连个极其简单的思想也不能组织。这十分深刻地揭示出七斤的极端愚昧无知心态。
(4)从七斤的这一心理状态可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七斤当时是当地的“出场人物”。竟也如此愚昧无知,可见当时农村究竟落后到了何种程度。
3.文章最末一段“现在的七斤,„„一瘸一拐的往来。”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结尾这段话的大意。
鞭子**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死水一潭”的老样子。2.作者为何强调村人对七斤的尊敬?
作者强调七斤受尊敬,是为反衬其他人还远不及七斤;而七斤已经如此愚昧落后,那当时农村、农民的落后程度就不待言了。3.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个结尾与小说开
头的环境描写相呼应?作者用这一呼应来说明什么?
这个结尾与开头的“田家乐”景象相呼应体现在:“到夏天,他们仍然字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这一呼应说明:农村的愚昧落后根深蒂固,像张勋复辟这样重大的政治事件,都不能对它有丝毫触动,可见中国革命任务的艰巨。4.九斤老太的“不平而且康健”有何象征意义?
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着当时农村封建保守、复旧思想根深蒂固。
5.六斤的“新近裹脚”和“一瘸一拐”地走路有何象征意味?
九斤的“新近裹脚”和“一瘸一拐”的走路,象征着封建传统仍在一代代地往下传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地走着老路。
6.“十八个铜钉的饭碗”有何象征意
义?
象征着人们仍在贫穷与落后之中修补着几千年来的老例。7.作者主要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六斤?
作者主要通过裹脚。端着饭碗、一瘸一拐地走路等细节描写来刻画六斤的形象。
8.为什么说这个结尾深化了小说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辫子**的描绘,反映了农民愚昧落后的状态;而这个结尾,则告诉人们,虽然经过了张勋复辟的政治**,农村却仍是死水一潭,这就进一步揭示出当时农村的保守、复旧思想是多么难以被触动、被改造,从而使主题思想又深入了一层。由此可以启示革命者: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唤醒沉睡的民众。
《谏逐客书》
(秦代)李斯 作家作品:
1.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法家代表人物。
2。李斯的散文长于说理,所作奏书和碑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3。李斯的文章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本文载于《史记·李斯列传》。文体知识:
1.“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2.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本文要点: 1.主旨:目的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2.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一开始就直截了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以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纳客则强国的观点。
4.文章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珠宝、美色、音乐要说明什么
5.作者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6.反复采用正反对比论证,阐明中心论点 7.善于铺陈,气势磅礴
8.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词语解释:
本文应掌握的重点词语:
窃、遂、易、殷盛、举、膏腴、从、施、治、杜、以、负、向、却、内、致、建、树、说、充、实、庶、业、资、籍、益
二、翻译题: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窃:私下,副词,用在动词“以为”前,表示谦恭。过:过错。
我听说官吏们商议要驱逐客卿,我个人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百姓因而富足兴旺,国家因而富庶强大,百姓乐于为国家出力。
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
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象蚕吃桑叶一样吞并掉其他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基业。5.客何负于秦哉?
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如果当初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肯容纳他们,疏远有才能的人而不重用„„。7.娱心意,说耳目者。
使心意欢娱的事物,使耳目愉悦的声色。8.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列于侧。
随着时尚打扮得高雅漂亮,美好艳丽、体态优雅的赵女就不会站在你的旁边。9.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不是统治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呀!10.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因此泰山不嫌弃一块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一条条细流,所
以才能成就它的深广。做国君的人不拒绝众多的老百姓,所以才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11.却宾客以业诸侯
驱赶客卿,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12.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借给仇敌武器,送给强盗粮食的情况。
13.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减少自己的臣民而增强了敌人的力量,对内造成自己的空虚,对外和诸侯结下怨仇。
四、单选题: 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D)
A.客商
B.看客
C.游客
D.客卿 2.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睢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所采用的方法是(A)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3.《谏逐客书》列举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
色、音乐,是为了(D)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C)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做法来论证秦王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B)
A、归纳法
B、对比法
C、演绎法
D、类比法 6.《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A)
A.论点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B.反复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非昭彰
C.论据十分充足,事实胜于雄辩
D.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
五、多选题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ABDE)
A.秦缪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秦昭王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BCD)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藉寇兵而赍盗粮”
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BC)
A.排比
B.对偶
C.比喻
D.类比
E.夸张
六、问答题: 1.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奏章?奏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由于秦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一切不在秦国出生的宾客和士大夫,所以李斯写这篇奏章加以劝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本文贯穿始终的一个论证方法是什么?
本文贯穿始终的一种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利害对比。正面论证,以彰明任用客卿之利,反面推理,以揭示驱逐客卿之害,两相对比,是非十分鲜明突出。
七、简析题:
1.“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客何负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能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王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有关,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2.“臣闻地广者粟多,„„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这段文字的旨意: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从理论上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2)这段话可以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前半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
(3)划分前半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前半部分又分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代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
(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前后两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法。
(5)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用的都主要是比较法中的类比论证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
(北宋)欧阳修 作家作品:
1.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
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2.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诗文革新运
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3. 他的散文具有说理畅达、抒情
委婉的风格。
4. 他的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文体知识:
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2.这是一篇史论 本文要点:
1.本文中心论点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盛衰在于人事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以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依据,论证主旨。
3.欲抑先扬,对比鲜明。
4.文章笔力雄健,气势夺人。
5.熟记本文中出现的警戒性的断语,理解警戒性断语的作用。
一、词语解释
重点掌握的词:之、原、终、赐、遗、尔、乃、遣、盛、负、纳、方、系、及、顾、泣、本、忧劳、逸豫、积、忽微、困、溺、从事
二、翻译题: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得到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2.及凯旋而纳之
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当他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将梁国君臣的首级装入木匣时„„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尚书》说:“骄傲自满,便会受到损害,33
谦虚谨慎就能得到好处。”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患勤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就会把自身毁灭。
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灾难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而那些有智谋、有勇气的人大多被他所沉溺迷爱的人和事物迷惑困扰。
二、单选题: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盛衰之理“所用的历史论据是(C)
A.唐玄宗前盛后衰的历史
B.李煜亡国的史实
C.后唐庄宗盛衰的史实
D.陈叔宝荒淫误国的历史
2.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是(B)
A.“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B.“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C.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D.“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3.集中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反义词是(B)
A.盛与衰
B.天命与人事
C.满与谦
D.忧劳与逸豫 4.从整体看,《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C)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这个“书”指的是(A)
A.尚书
B.四书
C.六书 D.孔子家书
三、多选题
1.下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论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有(ACD)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D.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与“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用了相同
修辞手法的是(AE)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四、简答题:
1.识别本文中运用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第二自然段概述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第三自然段引用的《书》中“满招损,谦得益”、以及作者推出的警戒性的断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是理论论据。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文章的抒情意味体现在那些地方,有何作用?
本文的写作意在劝谏北宋统治者以史
为鉴,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莫蹈覆辙。本文虽以议论为主,但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意味。行文中开篇即以唱叹起笔,使人警醒;时而推出与主旨相关的警戒性断语,而且两两比并,正反相形,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时而又出以感慨淋漓之句,多置于文章的筋络关键之处,如“岂非人事哉!”、“可谓庄哉!”、“何其衰也!”“岂独伶人也哉!”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文章是如何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在论证时,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先极赞庄宗创业时意气之“壮”,再感叹他失败时形势之“衰”,用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鲜明对比映衬,突现庄宗先盛后衰这一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使文章意脉前后贯通,抑扬有致。
五、简析题: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2)概括这段的论据。
这里用的是历史事实论据:前半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历史事实;后半是国家衰亡,事业失败的历史事实。
(3)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
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体现并突出中心论点。主要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结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之中,孰是孰非,“成败之迹”已和盘托出。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岂独伶人也哉!”
(1)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
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就是说,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皆取决于“人事”是“忧劳”还是“逸豫”。这是将本文的主旨具体化。
(2)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
这里所运用的两种论据是:理论论据和历史事实论据。
(3)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
2010安徽统招专升本大学语文 篇5
(一)一、选择题(著作、作家年代)
1、下列作家属于战国时代的是()
A、孔子B、孟子C、李斯D、王粲
2、下列作家属于北宋时代的是()
A、陆游B、欧阳修C、辛弃疾D3、下列作家属于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是()
A、王安石B、欧阳修C、苏东坡D4、下列作家不属于北宋时代的是()
A、史达祖B、秦观C、苏轼D5、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是()
A、鲁迅B、朱光潜C、茅盾D6、下列作家不属于明代的是()
A、宗臣B、侯方域C、归有光D7、下列作家属于现代的是()
A、茅盾B、郁达夫C、巴金D8、下列作家不属于现当代的是()
A、朱自清B、朱光潜C、老舍D9、《诗经》编成的年代大约在()
A、春秋战国时代B、战国时代C、春秋后期D10、下列作家属于东晋时代的是()
A、刘义庆B 陶渊明C、王粲D11、下列作家属于盛唐时代的是()
A、王维B、骆宾王C、韩愈D12、下列作家属于中唐时代的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13、下列作家属于晚唐的是()
A、李商隐B、岑参C、孟郊D14、下列作家不属于俄国的是()
A、屠格涅夫B、莫泊桑C、高尔基D15下列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是()
A、《左传》B、《国语》C、《诗经》D
二、文言文翻译
1、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2、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曰:“民不堪命矣。”
3、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史达祖、陆游、欧阳修、巴金、史达祖、冰心、孙犁、秦代、江淹、白居易、白居易、柳宗元、契诃夫、《战国策》
4、图远久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20分)
材料一:《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这里描写的是哪一场典型战例?
2、迫使李广悲愤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哪个地方的叙述揭示出李广终身不得封侯的原因是皇上的不信任?
4、司马迁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含义是什么?
5、“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材料二:钟璞《哭小弟》
小弟入医院前,正负责组织航空工业部系统的一个课题组,他任主任工程师。他的一个同志写信给我说,1981年夏天,西安一带出奇的热,几乎所有的人晚上都到室外乘凉,只有“我们的老冯”坚持伏案看资料,“有一天晚上,我去他家汇报工作,得知他经常胃痛,有时从睡眠中痛醒,工作中有时会痛得大汗淋漓,挺一会儿,又接着做了。天啊!谁又知道这是癌症!我只淡淡地说该上医院看看。回想起来,我心里很内疚,我对不起老冯,也对不起您!”
这位不相识的好同志的话使我痛哭失声!我也恨自己,恨自己没有早想到癌症对我们家族的威胁,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该定期检查。云山阻隔,我一直以为小弟是健康的。其实他早感不适,已去过他该去的医疗单位。区一级的说是胃下垂,县一级的说是肾游走。以小弟之为人,当然不会大惊小怪,惊动大家。后来在弟妹的催促下,乘工作之便到西安检查,才做手术。如果早一年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小弟还可以再为祖国工作二十年。
1、这两段话表现了小弟弟什么精神?
2、第一段文字中写了同事的一段话,属于什么描写?起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表现出小弟弟那种精神?
四、作文(40分)根据下列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夏天,扇子嘲笑热水袋:“哈哈,可怜的东西,我真不知道你生在世上有点什么用处?”可是到了冬天,热水袋嘲笑起扇子来了:“哈哈,没用的东西,人们连睬也不睬你哩!”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知识 篇6
1、选取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类(字、词、句、段落)和分析感情类: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向往、忧愁,爱国感情、怀才不遇、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悠闲自在、洒脱豪迈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怀,表达了对……的厌恶憎恨,抒发了思念之情、抑郁之情,体现了对……的追求
2、分析中心论点和主旨类:批判了……的社会现实、封建制度、愚昧无知,表达了讽刺之情,通过描述……展现了……通过雅俗对比,突出文章主旨……,暗示了……,反映了……
3、比较类:通过比较……衬托了、烘托了……的社会现实、人物性格、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落后、道德的沦丧,表达了……的决心
4、描写方法类:场面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
5、表现手法类:以动写静、动静相衬、比较
6、修辞手法类:用典、比喻(增强形象性)、拟人、对比、对偶、夸张、排比(增强气势)、象征(深化意义)、引用、反问(反诘)
7、成语出处分析类:狡兔三窟、祸起萧墙《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庄子·秋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8、人物性格分析类:阶级局限性、内心软弱、多愁善感、开朗乐观、沉静、谨慎、稳重、过敏多疑、安于现状、消极忧伤
9、抒情方式分析类:借典故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10、结构作用分析类: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点题、突出中心思想
11、论证方法分析类:举例论证、例证法、说理论证、对比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12、原因分析类:制度、社会现实、客观环境、主观认识
13、线索梳理类:某个人物、事件、客观事物、一句话、一个现象等
14、论证关系分析类:正反对比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总分总、分总关系
15、艺术特色分析类:复沓、叠句、重唱
16、现实意义分析类:借古喻今、从政者广开言路、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和建议、礼贤下士、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以人为本的思想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 篇7
第1题单选 《行路难》中下面哪句诗运用了历史典故()
A.金樽清酒斗十千
B.将登太行雪满山
C.忽复乘舟梦日边
D.多歧路,今安在参考答案:C
第2题单选 在下列作品中,属于五言律诗的是()
A.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B.杜甫的《蜀相》
C.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D.王维的《山居秋暝》
参考答案:D
第3题单选 《选择与安排》中提出的完美作品在结构上应具备的条件是()
A.层次清楚、轻重分明
B.首尾呼应
C.要有头有尾
D.有贯穿的主旨
参考答案:A
第4题单选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儒林外史》
参考答案:C
第5题单选 莫泊桑出生在()
A.军官家庭
B.没落贵族家庭
C.教师家庭
D.商人家庭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 下列《陌上桑》中的诗句,在描写罗敷美貌时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的是()
A.头上倭堕髻
B.耳中明月珠
C.来归相怨怒
D.紫绮为上襦
参考答案:C
第7题单选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中的“坐’’意思是()
A.坐下来
B.定罪
C.因为
D.副词,表示无缘无故
参考答案:C
第8题单选 《炉中煤》一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
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
C.托物言志
D.隐喻手法
参考答案:C
第9题单选 下列曲词中,概括《天净沙·秋思》全篇主题思想的是()
A.枯藤老树昏鸦
B.小桥流水人家
C.古道西风瘦马
D.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
A.《季氏将伐颛臾》
B.《寡人之于国也》
C.《谏逐客书》
D.《郑伯克段于鄢》
参考答案:D
第11题单选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史实来证明中心论点,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比喻
B.夸张
C.对比
D.象征
参考答案:C
第12题单选 唐代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白居易
参考答案:D
第13题单选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
A.豪放词
B.田园词
C.婉约词.D.风雅词
参考答案:C
第14题单选 《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A.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
B.帝国主义
C.资本主义
D.中国的奴隶制度
参考答案:A
第15题单选 徐志摩曾于l923年与人发起成立()
A.创造社
B.新月社
C.语丝社
D.湖畔诗社
参考答案:B
第16题单选 《庄子·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
A.渭河之神
B.淮河之神
C.长江之神
D.黄河之神
参考答案:D
第17题单选 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对比法
参考答案:C
第18题单选 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所运用的论据中,下列属于理论论据的是()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D.先王以为东蒙主
参考答案:A
第19题单选 《马伶传》中“以分宜教分宜”的意思是()
A.用现实生活中的严嵩教舞台上的严嵩
B.用现实生活中的分宜人教舞台上的分宜人
C.用现实生活中的顾秉谦教舞台上的顾秉谦
D.用现实生活中的顾秉谦教舞台上的严嵩
参考答案:D
第20题单选 下列诗句中属于远景静态描写的是()
A.操吴戈兮被犀甲
B.车错毂兮短兵接
C.旌蔽日兮敌若云
D.矢交坠兮士争先
参考答案:C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9分。
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的上片,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第21题简答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中有什么寓意?(4分)
参考答案:落日、断鸿,有象征意味:黄昏落日,令人联想到南宋国势衰颓;断鸿声里,离群的孤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哀鸿遍野,又能令人想到北方离散的百姓。
第22题简答 “江南游子”是指谁?(2分)
参考答案:江南游子,正是南归飘泊的作者的身影。
第23题简答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是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很有表现力,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以及一片赤诚无人理解的悲哀。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唱词,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第24题简答 解释“煞强如状元及第99、65蜗角虚名”的意思。(4分)
参考答案:“煞强如状元及第”意思是“远胜于考中状元”,“蜗角虚名”意思是“状元虚名如蜗牛触角般微不足道”。
第25题简答 结合曲词分析表现莺莺心理的艺术手段。(4分)
参考答案:一是以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如【端正好】,暮秋的空旷凄凉与离愁别恨的孤独凄凉水乳交融;二是通过动作、细节描写来传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朝天子】后半部分曲词;三是直抒胸臆,抒发内心感受.如【幺篇】及【朝天子】前半部分曲词;四是综合运用夸张、比喻、典故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
第26题简答 分析最能表现莺莺性格不同侧面的曲词。(2分)
参考答案:一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如“腿儿相挨……”“妻荣夫贵”;二是珍视爱情,情感专一,如“晓来谁染……”“暖溶溶玉醅……”,离愁愈苦情愈真;三是鄙视功名利禄,对母亲逼张生赶考不满,如“但得一个并头莲……”“蜗角虚名……”。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结尾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书》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序》。
第27题简答 请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两句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两句在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作者总结出来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第28题简答 《书》指什么?引用“满招损,谦得益”的目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书》指《书经》、《尚书》。引用“满招损,谦得益”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主题。
第29题简答 欧阳修为何要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分)
参考答案:欧阳修写作这篇史论,重点讲述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而所“溺”的不仅限于伶人,要从伶人一事总结历史教训.引以为戒。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9分。
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第30题简答 请概述一下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南国的和风细雨和柔和淡雅并不鲜明地突出秋天的悲凉过程。南国之秋色淡、味浅。
第31题简答 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南方的秋天有什么样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南国秋天的特点是清凉、平淡的,让人无法领略秋之意境。
第32题简答 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排比、比喻。
1925年闻一多留美回国后,目睹旧中国的种种****现实,心情十分悲痛,不久即写出了著名的《死水》一诗。阅读这首诗的后四句,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第33题简答 “一沟绝望的死水”指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诗中所描写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
第34题简答 这里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隐喻或象征。
第35题简答 作者为什么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
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这当儿,德拉的美丽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头发一直垂到膝盖底下,仿佛给她铺成了一件衣裳。她又神经质地赶快把头发梳好。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着,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第36题简答 哪些地方表现了德拉在卖秀发问题上的复杂心理?(4分)
参考答案:德拉是很爱她的褐色小瀑布一样的秀发的。为了给杰姆买表链。她决定卖掉秀发,披散了又梳起,静静地站着,掉下一两滴泪水,这说明她心情复杂:想卖、舍不得、下了决心卖。
第37题简答 在描写德拉秀发时几次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分)
参考答案:两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头发“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又像“铺成了一件衣裳”。
第38题简答 德拉为什么会落泪?(2分)
参考答案:德拉卖头发是迫不得已,她想用卖头发的钱,给丈夫杰姆买表链。落泪是因为多少有点舍不得这一头好发。
四、作文:50分。
第39题简答 《现代汉语词典》对“性格”的解释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开朗、刚强、懦弱、粗暴等。“生活中,仅仅是乐观与否的性格,就会有极大的差异,乐观的推销员比悲观的推销员的业绩要高许多倍,以至于招聘推销员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是像以往那样注重学科成绩,而是看重是否具有积极乐观的性格。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培养自己的性格》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
少于800字。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推荐阅读:
山东省专升本英语翻译08-26
山东省专升本招生学校 招生专业和计划07-30
山东专升本真题及答案07-02
山东可以专升本的学校08-29
2019年山东专升本英语08-11
山东专升本培训学校10-12
山东专升本经济法总结07-04
山东生理学专升本真题09-07
2022山东专升本计算机基础模拟测试题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