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8-15

一个字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一个字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灵宝市第一小学 翟娟阳

〖教学目标〗

1.读谜语故事,能猜出字谜。认字14个,书写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自编字谜。

3.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语、学生字。

1.(出示课件1:字谜的谜面:“古代有,现代无。商周有,秦汉无。唐朝有,宋朝无。”“善人有,恶人无。智者有,愚者无。听者有,看者无。”“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边无。中间有,外边无。”“高个有,矮个无。嘴上有,手上无。跳着有,走着无。”)(课件制作时把这几句话分成四行,生字下面加上红点。)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这几句话。(生读。)

生:老师,这是什么呀?

师:这是一个字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猜谜语。(学生都非常高兴)

2.(出示课件2:出现“猜谜语”三个字)

师:谁认识这几个字?(指名2生读,全班一起读一遍。)

师:“猜”和“谜”这两个字是生字,谁有好办法记这两个字。

生:我有办法记“谜”这个字,我们学过“迷路”的“迷”字,“迷”字加上言字旁就是“谜语”的“谜”。

生:我想给他补充一点,谜语得有语言,所以是言字旁。

生:“清水”的“清”字去掉三点水旁,换上反犬旁就是“猜谜语”的“猜”。

师:同学们的记字方法真好,我们可以用旧字来记新字,也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还可以用小窍门来记字。希望我们学习其他字的时候,大家也能用上这些好办法。

3.师:下面我们就来猜猜这个谜语吧!(贴上图片)打一个字。谁愿意把谜面再来给大家读一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到底是个什么字呢?(生读,思考。)

生:我觉得这是“口”字。

师:为什么?(其他同学有的想,有的在议论。)

师:猜谜语不是“蒙”,要会分析谜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先把“……有”的字放在一起。(板书出示词语卡片:古代、商周、唐朝、善人、智者、听者、右边、后面、中间、高个、嘴上、跳着。)

师:同桌两个同学一起读一遍这些词语,如果谁有不认识的字,小伙伴帮忙让他认识。(同桌一起读词语。学生仔细观察。)

生:我猜到了,这些字中都有“口”字,所以这个字是“口”字。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谜语,看看是不是。(全班读。)

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出示词语卡片:现代、秦汉、宋朝、恶人、愚者、看者、左边、前边、外边、矮个、手上、走着)(全班齐读。)

师:这些字中有没有“口”字?

生:没有“口”字。

4.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个字谜的谜底是“口”字。在这个谜语中有一些生字,大家都认识了吗?(出示生字卡片:唐、朝、秦、宋、善、恶、愚。)

师:这些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小组学习。选代表说一说学的情况。)

生:“恶”字表示心里很凶、很坏,所以它的部首是心字底。

生:“朝”字我们学过,是多音字,组词:朝鲜、唐朝。

生:我把“唐”“秦”“宋”三个字一起记,它们都与朝代有关。组词:唐朝、秦朝、宋朝。

二、引入课文,自主识字。

1.师:大家生字认得不错,字谜猜出来了。下面我们来看看猜字谜的课文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一遍课文。(学生自己读课文。)

2.谁愿意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他们读的字音对不对。(请6个同学,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

3.请小组一起把剩下的生字卡片找出来:虎、征、饮、酒、敏、甘、互。小组长带着本小组的同学自主识字,用我们学过的识字方法,要使每个同学都学会。(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帮助处理问题。)

4.师: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咱们再读一读。(开火车读7个生字)

三、开动脑筋,自编谜语。

师:这个谜语真有意思,明朝的几个聪明才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还有那个酒店老板,把它编得这么有趣,同学们和他们比一比聪明,你们能编出谜底是“口”字的谜语吗?

学生编谜语:杏花有,梨花无。  河里有,岸上无。

语文有,数学无。  姑娘有,小伙无。

客人有,主人无。  富人有,穷人无。

吃有喝有品尝有,哥有弟没有。

……

师:同学们编得真棒,你们都非常聪明。聪明人,让我们看看这些带“口”字的怎样写好看。

四、写字。

师:(出示“善”“智”)观察这两个字中都有“口”字,这两个“口”字写法一样吗?怎样写好看?(学生观察生字。)

生:“善”字里的“口”字要写得扁一些,“智”里的“口”字要写得小一些,方一些。

师:请同学们自己练习写字。说一说哪个写得好,哪个写得不好?同桌互相纠正。再写两个。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得非常愉快,我国的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希望同学们认真学好汉字。

[一个字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字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引导活, 激发写作兴趣

1.导语激励在作文前, 老师不要干巴巴地说各项写作要求及选材、立意等理论, 而要想法创设一定的情境, 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 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达到心理亢奋, 产生写作欲望, 让学生愿意写、想写, 思维之花必然绽放。

2.不要定太多规矩, 要少要求、多鼓励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水平、同一个思想、同一种经历、同一等智力, 因此作文指导时也要实行因材施教, 特别是要遵循少要求、多鼓励的原则。魏书生先生认为:“中小学生作文规范不宜讲得太多, 讲多了束缚学生手脚, 反倒不会写文章了。”他在教学中尽量打消学生作文的顾虑, 低起点, 少要求, 多鼓励, 让学生放开胆子。我想这一点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放开手脚, 让学生去尽情表达, 而不要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僵死在条条框框中。

3.立意、选材等要鼓励出新, 巧于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积极思维, 不囿于“成规”, 不满足于“共识”;要对事物作深层次的审视, 反向思考, 言人所未言。比如立意,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们常用此话来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但是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去设想:假如每个人都当将军, 谁来当兵?因此我们应该当好兵, 站好自己的岗位,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我们还可根据思维的流畅性特点,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在同一个命题前, 可以从多方面引导, 尽量多设几个论点, 尽可能挖掘事物的多义性, 以扩大选择余地, 这样学生便可以选取最有现实意义并有话可说的论点来进行论述。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写出风格文, 毕竟中学生已经对人生和社会有了独立的认识和思考了。

二.命题活, 发展写作兴趣

影响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作文没有主动权。传统的作文教学, 往往是教师命题, 学生写作, 而教师命题又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他们或凭主观想象, 信手拈来个题目;或照搬课后练习题;或照抄报刊上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 我们应该改变这一传统做法, 教师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 对写作内容也不应作硬性规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从学生实际生活中酝酿题目, 就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材可取, 容易引起兴趣。叶圣陶先生也说, “教者命题, 题目所含, 要学生心所能思”, “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撰作”。本来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 由此产生的感受、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那么, 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写一样内容, 抒一样情, 论一样理呢?当然, 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写作, 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品味生活, 并从多彩多姿的生活中, 抓自己或感受深刻, 或影响深远, 或别有见地的人、物、事、情、理写下来。《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写道:“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因此, 除了教师灵活命题外, 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找题目来写, 经常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写写自己生活中实有的感触和体会。因为生活中的题材俯拾即是, 自由命题作文的取材范围又极其广阔, 学生不必担心写作源泉的枯竭。平时读了一本书, 看了一场电影, 可以介绍介绍, 评论评论;对同学中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可以谈谈看法, 说说意见;甚至对社会变化、社会现象也可以写写感想, 提提建议。为此, 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 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而课外练笔最好的方法就是写随笔。写随笔, 能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 命题自由, 文体自由, 字数自由。学生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 可抒情, 可记叙, 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 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 不嫌少:有话则长, 无话可短, 尽兴而写, 随意而止。学生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 渐渐地, 视野不断扩大, 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 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 家庭的欢乐与忧愁, 社会见闻等等, 真是大到宇宙, 小到自我, 尽入笔底。有个写作基础一般的学生对我们的校园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从景到人, 从人到事, 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 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感受到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不仅有话可写, 而且更真实, 更贴近生活。几学期下来,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少学生谈了写随笔的体会, 有的说:“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寻找。”有的说:“由于写随笔的需要, 无论在家里、在车上、在学校里, 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在谛听……”学生写作的兴趣就在这主动而愉快的练笔中得到了发展。

三.评改活, 鼓舞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 大都是学生写, 教师评改。这种做法弊病甚多, 既提不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又没有多大的实效。叶圣陶先生说:“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 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 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 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叶老的这段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那就是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评改学生的作文, 而且最好把评改的权力还给学生。

评改包括作文打分、批改和讲评。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苛刻, 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作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有的学生, 写了五六年的作文, 却从来没有一次得过80分以上, 难免心灰意冷。我打分喜欢“高高在上”, 基本分为85分, 比较好的就得90分, 高的可达95分甚至满分。同时, 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 对基础差一些的, 降低标准, 鼓励, 鼓励, 再鼓励。至于评语, 避免俗套, 追求个性, 注重赏识学生, 赏其取材新, 赏其立意深, 赏其见解独到, 赏其构思巧妙, 赏其态度认真, 即使是对写作能力特差的学生, 也要抓住其文章中一个闪光点予以鼓励,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并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习作中常可见我写的这样的评语, 如“此文立意深刻, 于平凡中见精神, 表现了作者观察生活的深刻”、“构思巧妙, 善于从课文中吸取营养, 借鉴引申发挥……”、“用此一字, 以一目尽传精神”等。当然这种赏识性的赞语亦不能言过其实。有时候, 越是好文章越要提出高要求, 使其既得到鼓励, 又不自我陶醉。赏识性的评语能够产生奇妙的心理效应, 请听一个学生的心声吧:“老师, 虽然你的评语只有‘可喜’二字, 但我看到它, 心中极不平静, 在后来的每次写作中每每暗下决心, 不让这‘可喜’两字被劣作冲淡。”对学生作文的批改, 我以为应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交叉进行, 如全批、抽批、轮批、自批、互批。特别是自批和互批, 学生兴趣甚浓, 效果很不错。再说讲评, 我主张写前不过分强调“章法”, 写后则要博采众长。每周, 我会安排1节课来交流周记、讲评作文。交流时, 让学生勇敢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讲评时, 既指出优点, 也指出不足;既有“面”上的总结, 又有“点”上的突破。讲评期间, 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样的开放性讲评, 不仅输出知识信息, 还输出情感信息, 在讲评过程中, 形成师生、生生互动, 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 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在相互表扬中, 获得写作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 促进了竞争, 提高了写作积极性。

教学整合怎一个“合”字了得 篇3

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手段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应之而生的教学整合也随之响彻大江南北。2008年4月,南京市小学科学南片(江宁区、溧水县、高淳县)教学联谊活动在我校举行,活动主题:整合信息技术,优化科学学习。活动的初衷是想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学的学习中,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纯的纸上学习发展到机纸的二维结合上来。尽管初衷是好的,可是课堂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阵痛之后,笔者认为,教学整合怎一个“合”字了得。痛定思痛,笔者发觉了本次活动设计过程中的几个认知偏差。

问题呈现:

一、人手一机的认知偏差

教学内容是五下《交流》,教学设计是想让学生能从网络中下载一些有用的材料,并整理成自己的汇报稿,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书面交流。教学采用小班化,28人人手一机,目的是想让学生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时间去收集整理资料,制作成Word小报或PPT小报汇报。可谁曾想,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过分强调了机的作用而且是人手一机,这样就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学的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依赖过高,如果学生没有过硬的信息技术水平,就难以完成那一系列的任务,或者说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过分依赖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电脑学得好的同学在其他诸如选材、总结、汇报的能力上就不尽如人意,从课堂中学生默不作声的反应就能看出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搜索到很多信息,但不会选材,不会组织语句,只是把网上的文章整篇地粘到汇报单上,不会抓关键语句,这样势必造成单个学生的汇报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如果是多人一机,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小组分工合作,电脑学得精的同学搜索信息,选材能力强、语言组织能力高的同学来选材、组织语句汇报,便能迅速弥补这个缺陷,从而使得学习顺利进行。

二、丢弃应用纸质文本的认知偏差

曾以为,应用了信息技术,就不能再应用纸质文本,如果应用了就让人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分析认识图表传递信息的直观性,教学中设计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在Excel中生成一个折线或柱形统计图,从而理解图表的直观性。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对Excel的掌握要很熟练。后来想想,这个任务就是交给成人来完成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孩子呢,而这里如果下发纸质文本,让学生在现成的纸质表格中绘出折线图或柱形图,那就容易的多了,而且学生也有很多时间根据图表去分析数据,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了。

反思延伸:

一个字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播放vcd片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京召开

提问:

1.党的十三大提出的重要理论是什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大会所阐述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明了什么?(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问:你能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吗?

(师引导,生回答: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发展程度——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以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那么,依据基本国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阅读教材)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板书: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请同学看下表“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概况”。单位1978年1997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3 624.174 772.4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元316.05 160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元133.62 000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亿元1 588.628 843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206.43 251 出口总额

亿美元97.51 827 进口总额

亿美元108.71 424 国家外汇储备 亿美元 1 399

问:上表所列数字说明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归纳。)

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问:为什么以1978年的各项指标为比较点呢?

(生答,教师归纳,配合出示的图片和播放录像片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这次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设问:在实现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前,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出现了把阶级斗争、政治运动放在首位的现象,那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如何呢?

(出示粮票、布票、米票、居民购货本等票据。)

问:

1.大家见过这些票据吗?(军事博物馆曾在99年进行过票据展)

2. 买东西得凭票供应,说明什么问题?

(以经济斗争为纲,忽视了经济建设,从而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低。)

3.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巨变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4.为什么现在这些票据只能作为藏品来展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发展,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票据作为一定阶段的产物退出历史舞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要保证它的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涉及到两个基本点之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板书: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学生阅读教材p72黑体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问:1.四项基本原则分别说明了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

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你能设计一幅简笔画形象地表述四项基本原则吗?

3.为什么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你能举例说明吗?

原因:①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

②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举例:1998年抗洪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党和政府领导下坚决取缔邪教组织“法轮功”„„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问:歌曲中唱到:“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改革开放战略决策是在何时提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p73世界银行1997年的一份报告„„

材料二:p73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问: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答: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对我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板书:改革是强国之路

改革的实质、目标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出示图片:中国加入wto、apec会议成功在上海举行

问:以上内容说明什么?

(生答,教师归纳: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在走向世界。对外开放是改革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问:你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外国人唱中国歌”、“外国人唱京剧”等大奖赛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外国人热心参与其中,并把中国的戏曲、歌唱艺术演绎得惟妙惟肖呢?

(生答: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日益增强,中国的迅速发展倍受世人瞩目,对外友好交往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学习中国。)

我们也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板书: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你像一个巨人》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认读“巨、坪、藏、森、婚、礼、震、弱、保、护”10个生字;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认识部首“示字旁”。会描写“坪、保、护、弱、林、礼”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意思,爱护绿化,爱护小生命。

教学媒体:录像、幻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多媒体引入:

师:你们知道吗?在一个奇妙的世界里,一束草叶就是浓密壮观的丛林,小小的露珠比篮球都大,在这里,小小的草叶会变得巨大无比,小小的雨点就如狂风暴雨,在这里,住着一些特别的小居民……这就是属于昆虫的微观世界,睁大眼睛,我们来做一次昆虫世界的探险旅行吧!

放录像

看了片子,你想说什么?

我觉得——

2.对于这里的`居民——各种小昆虫来说,你,人类世界中的你,就像是一个巨人。

3板书课题

教学生字:巨(笔顺)。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听听录音,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交流自学情况。

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

藏进、森林、地震、保护、巨人、弱小草坪、婚礼

交流注意点——

礼,部首“示字旁”

品字结构——三木森,坪——换部首,弱——书空

开双轨火车读生字

比比谁最快

3.老师很想听听你们能把音读准吗,把句子读通吗?

齐读课文

三课文学习,拓展说话

1.学习第三节课文

面对这些可爱的、滑稽的、同时又是弱小的小精灵们,诗人呼吁我们要——

出示第三节

别践踏它们的家园哪!

它们也在享受着亲情。

它们的世界还很弱小,

你是保护它们的主人。

(1)指名读

(2)哪个词的意思不明白?

预设:解释亲情——小动物们会有些什么亲情呢?比如说,他们也会————

2.学习第一、二节课文。

思考: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些小动物们在享受着亲情?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些小动物们确实很弱小?

(1)自己读读一二小节

(2)同桌合作读,尝试表情朗读课文,还可以加上动作表演读,齐读

(3)想想,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参加婚礼?

拿出自己准备的昆虫卡片,交流

(4)亲情,不仅人类具备,小昆虫们也具备,你们看,小昆虫们在和我们说话呢!

放映昆虫灯片,感受昆虫的“趣”

(5)这些精灵们在草丛里还会有些什么有趣的活动呢?你能仿造课文说一说吗?

出示句式:

它们也许正在-------

自己准备交流

如果把你说的内容当成标语,挂在草丛前,花坛边。

相信别人看了你的话,一定会被你感动的,会轻轻地放下准备踩草坪的脚,会——

四总结全文,适当拓展

1.对呀!我们是巨人,我们更应当好巨人,只有能够保护弱小的,才是真正的巨人,(板书)现在,我们再来读读第三节

2.老师相信怀着一颗关爱动物植物的心去读这首诗歌,一定会读的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也许,今天你会突然对昆虫世界产生了兴趣,向你的同桌介绍你最感兴趣的昆虫(拿出自己制作的昆虫卡,交流)

4.老师介绍益虫,并推荐

国家地理——昆虫悟语

野生动物之家

中国自然

52 你是一个巨人

板书:弱小的世界---- 保护---- 人类强大的世界

蝴蝶甲虫等

巨人 —— 你

大森林 —— 草丛

一个字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有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

2、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知识,利用课外知识,练写劝说稿。

教学准备:录象、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1、说说我们在哪里?(要求思路开阔)

2、跺一跺脚,并大声呼唤:地球,你好!

二、 激趣导入:1、同学们,喜欢遨游太空吗?

2、观看课件。

三、 初读课文,体会地球的美。

1、 这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喜欢吗?请用一句话夸夸我们的地球。

2、 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是如何来赞美地球的。

3、 出示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 感情朗读这句话。

四、 通读全文,自学质疑

1、 为什么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2、 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 同桌互读课文。

4、 说说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

5、 看课题,为什么用“只有一个地球”做题目?(出示练习: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 。)

6、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过渡:保护地球,珍爱生命,是我们的共同信念,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下面我们先阅读两条网上消息。

五、出示两条消息(略)

六、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学生自读消息。

2、读完消息后,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怎样?

①、做表情

②、谈感受

③、写劝说稿

④、全班交流劝说稿

七、 总结并布置作业

建议同学们以班级的名义写一封信给布什,希望能改变他的态度。

古诗文教学要强调一个“读”字 篇7

怎么读?出声地读,朗读,诵读。

对此,语文教育家商友敬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退思录》中有专门论述。他说:“文章的精华全在字句之间。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上活起来,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

朗读《史记》能发现太史公的胸襟,朗读《论语》能领会孔夫子的性情,朗读韩文能学到韩愈的气势,朗读杜诗能感悟杜甫的心灵。要把朗读古诗文,看作是古人在说话,看作古人在借你的嘴来表情达意,那就好了。

为什么读书要讲究声和气?清代桐城派大师刘大櫆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行文多寡长短,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所以前辈老先生教文章诗词,讲得少读得多,甚至……句不讲,全靠念,据说顾随先生和俞平伯先生都是如此。有人在回忆录中写自己在国外学莎士比亚的诗,老师也是一味地读,叫学生跟着读。

古诗文教学当然要讲字,讲词,还要讲文言句式,以及写作技巧、文章意蕴与作者情感等,但那都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而且“最好运用金圣叹式的点评,至于字词的解释应该让学生自己查工具书”。书都读不成,还讲什么字词句?书读通了,读熟了,即使你不讲,学生也会理解的。这就叫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实在读不懂的地方,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讨论与研究。如若还解决不了,再由教师讲解。这样,教师的教有了针对性,学生的听也就会很专心,教与学的效果会更好。

所以,我不赞成那种不让学生读,而由教师逐字逐句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辛辛苦苦地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记听课笔记)的教学方法。我主张让学生放开声音,反复诵读———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边“读”边“悟”。———古人不是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为什么我们要用自己的“讲”来代替学生的“读”,代替学生的“悟”呢?

实际上,凡是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与之相反,凡是以学生的“读”和学生的“悟”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

所以,我主张古诗文教学要强调一个“读”字。

教学过程中,要有教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解疑破难的“领读”,贯通文脉的“导读”,激励和引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齐读”,诵、听轮换地“轮读”,辅之以提示的“背读”,分层逐段的“接读”,众声鼎沸的“速读”……

总之,要变着法儿地让学生“读”。要能够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名篇佳句,悟得写作技巧、情感意蕴,培养文言语感,等等。这比起那种单纯地由教师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地讲解的做法,在效果上不知要好多少倍!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我们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形象性、音乐性和对偶性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声、韵、调上下功夫。要让他们读得畅,读得美,于反复诵读中感悟它的声情气韵,从而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意境。如若学生能拖着腔、拉长声音地读,甚至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读,那就更好了,那说明他已经在读中“悟”出佳境了。如此,还用得着我们当老师的像一个好心的老外婆似的絮絮叨叨地讲什么“狼来了”的故事吗?

语文教学要珍视一个“实”字 篇8

这个片断教学,每一个步骤都是走过场。提出“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不理解什么是“自由读”,于是齐读,教师再三强调“自由读”,学生无所适从,只好草草地读。到底会不会“读正确、读流利”呢?教师看起来也检查了,但“检查”也是走过场,抽一个学生代表全班学生读书,抽到的这个学生“一字不顿地读”,教师没有指导他“读正确、读流利”,先前的读书要求落空了。书还不会读,老师却指望学生理解内容,读出感情。按理说,学生读不懂,不知道带着什么心情来读,我们猜想教师能通过具体语言的教学来促进理解感悟,然后再读,可是我们仍然很失望。不管学生会不会说,说得正确不正确,好像都不关教师的事,只要学生说了,就是完成了这个环节。于是“带着快乐的心情读”,教师肯定;“带着高兴的心情读”,教师认可;“带着很久很久以前的心情读”,教师认同。教师意识到课文插图有它的作用,一定要用,就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本来应该有它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在哪里,看不出来。我们看到的只是教师把课文中的语言说了一遍。于是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也只能把教师看到的“淹没农田,冲倒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当作自己的“仿佛看到”。这样一段话的教学算是完成任务了。完成了哪些任务呢?当然完成了教师“教”的任务。至于学生的学习任务,根本没有完成。首先,课文不会读,当然更不会背诵;其次,生字不会认,当然更不会写;再次,要求听写的两个词语也不会写。

这个片断,应该紧扣四项教学任务展开教学,做到步步扎实: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②会写三个生字:洪、害、姓;认识四个生字:滔、没、倒、屋。③听写两个词语:冲倒、无家可归。④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前三项是重点任务,第四项是连带任务。请看另一位教师怎么教学:

师:现在大家认真读一读这一段话,注意把每个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谁读得好,就奖励谁一个红五星。(教师走下去倾听,个别指导。学生认真阅读2分钟)。

师:会读了吗?会读的举手!(学生绝大多数举手)好!我们先来读这些字词,看谁读得正确(出示生字卡片)。

生:洪、洪、洪水,害、害、灾害,姓、姓、老百姓。

师:读得响亮!请把这三个字圈起来。(出示生字卡片)这几个字会读吗?

生:滔、滔滔,没、淹没,倒、冲倒,屋、房屋。

师:读得正确!在这几个字的下面打个“△”。(出示卡片)这两个词语谁会读?

生:冲倒、无家可归。

师:在它们的下面画“ ”线。自己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学生放声读)。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谁愿意读?

生:读……

师:你读得很响亮,也流利,如果把“淹没”、“冲倒”读正确,再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就更好了,老师奖励你一个红五星!谁还想读?

生:读……

师:你读得正确、响亮,如果再多读几遍就会更好。你再读一读好吗?(该生再读),现在好多了,你也可以得到一个红五星。谁再来挑战?

生:读……

师:好!读得正确、响亮,也读得很流利,你可以奖励一个红五星。大家读(生齐读)这里讲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生: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师:对。“很久很久以前”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时间,距离现在大约4200多年了。这个词语大家可以读得慢一点。请读!那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谁会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

生: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师:哪个小朋友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抽生读)谁见过“洪水”?(卡片“洪水”)

生:我见过,就是下大雨的时候山上流下来的水,红红的。

师:你说得很有意思!有不同说法吗?

生:洪水就是很多很多的水从山上冲下来。

师:看来你的确见过“洪水”。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洪水,把房子都淹没了。

师:看来小朋友是知道洪水的。

生:下大雨的时候,到处的水都流到溪中,溪水长高了,那就是洪水。

师:真聪明!说得太好了!你用生活经验解释了什么是洪水。“滔滔的洪水”就是很大很猛的洪水。请小朋友看图(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你们看,这就是“滔滔”,洪水来得凶猛,一浪高过一浪,滚滚而来,气势非凡。这样的“滔滔的洪水”会造成什么灾害呢?

生:会淹没农田。(师出示卡片“淹没”学生读:淹没农田)

生:会冲倒房屋。(师出示卡片“冲倒”学生读:冲倒房屋)

师:是啊,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你看,在这幅图中,我们看不见农田,是因为农田都被洪水淹没(卡片“淹没”)了;我们也看不见房屋(卡片“房屋”),是因为房屋也被洪水冲倒(卡片“冲倒”)了。请读:滔滔的洪水……(学生接读: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这样的洪水,“老百姓”(卡片)可就遭罪了!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农田淹没了,种不了粮食,老百姓没饭吃了。

生:房屋冲倒了,没有房子,老百姓没地方住了。

生:没有吃的,也没有住的,老百姓还有活命吗?

师:是啊,如果不是这“滔滔的洪水”作怪,老百姓可以种粮食,有饭吃,可以住房屋,安居乐业。可是这洪水“害”得老百姓没有吃的,也没有住的。真的是“无家可归”(卡片),多么可怜啊。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情感朗读这段话。

生:读……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响亮,停顿也恰当,可惜太快了点。

生:读……

师:你的朗读老师听出来了,强调了很久很久、洪水、淹没、冲倒、害、无家可归。句字的中间部分可以读得稍微快一点,两头可以稍微慢一点。

生:读……

师:你的朗读很有感情,该停的地方有停顿,该强调的词语读出来了,还注意有的地方读得慢一点,有的地方读地快一点。大家读!(学生齐读)

师:有谁会背诵了?(大家举手。教师从各组中抽一个学生背诵,被抽到的学生都能背诵,教师就在黑板上给各组标上一朵小红花。然后一起背诵。)

师:这段话中,有三个打圈的生字要写,还有两个画线的词语要写,自己在田字格中观察观察,描一描,再在生字本中写一写,看哪个小朋友写得最漂亮。(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困难的,就个别指导。)

师:刚才老师看了小朋友们的写字,写得都很正确、端正。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记住它们的,想一想,告诉老师好吗?

生:老师,“洪”字我这样记:各个地方的水共同流到溪中,溪中的水很快涨高了,就是洪水。

师:(竖起大拇指)你呀!把古人造这个字的心思都猜透了!老师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生:老师,“姓”字,就是一个“女”字加个“生”字。我猜想,“女”字代表女人,“生”字代表男人,女人男人都要有姓,才好分别。

师:哈哈,你这个发明可以申请专利!老师也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生:老师,“害”字由三个部分组成:宝盖头、丰、口。我这样理解不知道对不对:丰收的粮食藏在房屋下面,却被老鼠一口一口吃掉了,害得我们减少粮食。

师:非常妙,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老师奖励你一个红五星。

语文教学是扎实的语言教学。这个教师的教学就从“实”字上下功夫。

1.提出任务抓落实。“注意把每个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这是提出读书要求。这个要求比较恰当,崔峦老师说过,低年级学生的朗读重点是“正确”,而不是“有感情”。所谓“正确”,就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提出恰当的任务,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但却往往因为赶进度得不到落实。有位教师上完公开课,在反思的环节说:“我先说明一下,我知道初读环节不很理想,学生读不正确,也没有把课文读通顺。如果我上的是常态课,我会让学生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才进入下一个环节。可这是公开教学,如果让学生多读几遍,我的教学任务恐怕就完不成了,所以没有办法。”这位教师说了大实话。有多少教师的教学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学!以上教学,教师提出读书任务后,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倾听指导,关照读有困难的学生。考虑到学生可能因为读不准生字而读不好课文,所以在检查学生读书之前,先指导读生字。检查学生读课文,意在了解学生自读情况,以便决定下一步的教学行为。这个环节,教师不是请“学生代表”读,而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读,借机指导。读不正确,给予纠正;读不通顺,指导再读;没有停顿,教师提醒,直到大家会读。检查读的过程,其他学生认真听,教师的指导既能给读的学生以指导,又能给听的学生以启发。

2.评价激励讲真实。无论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理解后的感情朗读,或是书写生字后的记忆方法总结,教师都能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励。如:“你读得很响亮,也流利,如果把‘淹没’、‘冲倒’读正确,再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就更好了,老师奖励你一个红五星!”“你读得正确、流利、响亮,停顿也恰当,可惜太快了点。”“你呀!把古人造这个字的心思都猜透了!老师奖励你一朵小红花。”“哈哈,你这个发明可以申请专利!老师也奖励你一朵小红花。”这些评价有几个方面的作用:①肯定总结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哪是好的,通过教师的评价,给学生正确的认识,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②激励作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褒奖,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说一句肯定的话,做个夸奖的手势,送上一朵小红花或者红五星,都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奖励。有了教师的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③导向作用。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存在哪些不足并不十分清楚,通过教师的评价指导,将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加强。

3.语言感悟求扎实。感悟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运用语言文字靠的是积累感悟。有大量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感悟同样重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感悟字词的意义,特别是生字词的意义。以上生字词语意义的教学,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而且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滔滔”这个词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词语,教师采用了图示法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学生看到插图中的大水一浪高过一浪,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气势非凡,知道这就是“滔滔”。“洪水”引导学生在读文中回忆生活经验来理解。“在这幅图中,我们看不见农田,是因为农田都被洪水淹没了;我们也看不见房屋,是因为房屋也被洪水冲倒了。”这是看图直观感受,加上教师的描述,学生理解了“淹没”、“冲倒”等词语的意义;“害”字,引导学生联系句子,并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每个词语的理解都没有离开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小村庄前后样子的对比,体会作者的心痛、惋惜之情

3、认识“郁、葱、澈、湛”等字,指导写好以“木”字为偏旁的字

教学重点:

1、通过小村庄前后样子的对比,体会作者的心痛、惋惜之情

2、学习用“题目扩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和一无所有的心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信导入

1、出示来信内容

前几天,老师收到了一位丢了孩子的母亲的来信,我们一起来看看信的内容

2、预习了课文,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答案。谁能把小村庄的下落

告诉他的妈妈?

生答

3、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准音通句,注意带拼音的生词。边读边想:这篇课文

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能读通吗?老师这有一些难读的词语,先来考考大家

3、指名当小老师带读词语,相机指导正音

4、读准了词语,读准课文就不成问题了。我请几个同学分段读读

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来评一评

5、前几天老师教了通过概括“六要素”的方法来总结文章主要内

容。今天老师还要教大家一个新的方法——题目扩充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文章的题目加以扩充就可以了。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总结本科的主要内容。

6、指名填空

三、感受小村庄昔日的美丽

1、师配图介绍: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有郁

郁葱葱的森林,村前有清澈见底的河水。那里的天空是那么的湛蓝深远,空气又是那么的清新甜润。相机指导朗读短语,认字“郁、葱、澈、湛”组词辨析

2、浏览课文,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讲了小村庄的美丽?(第一自然

段)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另一张图片,填空: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美丽的小村庄

5、学写“森、栋、柴”

山上曾经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森”就是我们要写的字,观察三个木字在不同的方位有什么不同?引导发现:三竖的不同

要写的字里还有两个以“木”做偏旁的字,有什么发现?(“木子头、木字旁、木字底”

四、感受小村庄消失的心痛

1、导语:昔日如此美丽的小村庄消失了。浏览 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语句之间告诉我们小村庄消失的命运,用“-------”勾画

2、交流

3、相机指导

(1)“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a、出示

b、看图

瞧,汹涌的洪水来了,人们从梦中醒来,甚至老不及躲避。想想他们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是呀,这声音震耳欲聋,向车上,就像猛兽在吼叫,听的人毛骨悚然。指名读,感受洪水的可怕。

理解“咆哮”

多么可怕的声音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洪水的可怕。

C、读完,除了害怕你还感受到什么?(惋惜、痛心)

引读

d、短短一句话却用了两个都好做停顿。让我们在一字一句的读一读 f、曾经如此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多么令人心痛呀!读——

(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子。”

a、出示句子

b、看书上的图,看看到底有什么没有了?

C、引读:多么痛惜呀!读——

d、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

e、这句话好像再向我们控诉,那毁掉小村庄的罪魁祸首就是“斧头”。真的是这样的吗?

五、总结

小村庄消失的元凶真的仅仅是那些锋利的斧子吗?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

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树木

美丽--消失

一个字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教学重点:小村庄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2、 这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

3、 (多媒体演示美丽的小村庄、斧头砍树、裸露的土地、家具、小村庄遭遇洪水,同时配课文录音)

4、 看了画面,听了故事,小朋友的心里一定有很多想法或是很多的疑问,现在就请你们大胆地说出来吧。

(小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卷走?人们为什么要拼命地砍树……)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上,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读,就一定能找到,有信心吗?

2、 好,下面请你们有各自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下面老师要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课文,大家听听他们读得是否准确、流利。

2、 通过刚才的朗读,谁能说说你已解决了哪些问题。

(……人们不断地用斧头砍树,小村庄裸露的土地不断地扩大,因而小村庄最后被洪水卷走了。)

四、 学习重点段,探究小村庄变迁的原因。

1、 哎呀,你们都在埋怨斧头大哥,这下早已被洪水冲得远走他乡的斧头大哥可有意见了。你们听:(多媒体演示:斧头说话模样。配音:你们怎么能怪我呢?我自己都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何况我曾经砍下树来为小村庄的人们做出了很多很多的贡献。不信,你们可以去问问书本先生吧。)

2、 斧头大哥在拼命地喊冤枉,那你们认为他做对了吗?好,凡是认为斧头大哥做得对做得好的小朋友站起来。

3、 现在有两种意见,那就请你们自己找学习伙伴,把课文中你认为斧头做得对或做错了的语句找出来。

4、 (问认为斧头做得对的小朋友)你们找到了哪些语句?

(多媒体出示句子:

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

B、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C、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5、 谁来读读第一句话?(读后评议)

(“盖房”“造犁”应重读,突出斧头砍树的目的,“拎起斧头”读得稍快些,表现出小村庄人们毫不犹豫去砍树的样子。“一棵棵”读得稍慢)

一起读这句话。

6、 第二句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

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后评议)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7、 第三句话呢,我相信大家都能读好它。好,现在男女生比一比。

8、 下面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边读边想想:斧头大哥砍树曾给小村庄的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板书:斧头砍树:房子、家具、工具、柴火、好日子)

9、 刚才还有小朋友认为斧头大哥做得不对,那你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A、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B、 年年,一代代,山坡上……

C、 不知过了多少年……

D、 么都没有了--)

10、自己读读这四句话,把不理解的词句要多读几遍,实在不理解的,等会儿可以提出来。

11、有不理解的内容吗?

(裸露:露出,没有遮盖。)

12、从“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这句话看出了小村庄的环境已经开始

变化,所以“裸露”一词要重读。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13、下面一句话怎么读呢?(指名读)

14、随着树木的减少,小村庄的环境越来越差了。让我们齐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来。

15、闭上你们的眼睛,听老师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16、小朋友们,你们除了看到裸露的土地不断地扩大,眼前还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河水渐渐变黄了,变浑浊了。大象伯伯用鼻子吸水,连鼻子都塞住了,小猪洗澡成了小泥猪,小鸟没了家,只好飞到别处去了,老虎大王带着孩子远走他乡……)

17、大树一棵棵倒下,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引读)--(学生读第三句话)。

18、汹涌的洪水像猛兽般扑来,那时的景象是多么可怕,你们瞧?(多媒体演示洪水袭击村庄的景象。)

19、洪水冲走了小村庄,当然也就冲走了(指板书讲)小村庄的房子、家具、工具、柴火,还有靠斧头得到的好日子。所以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女生读。)

(提示:语速稍慢,语调低沉,带着痛心、惋惜的语气读)

20、自己来读读最后两段话。

21、愿意读的举手。愿意读的站起来。

22、学到这儿,你想对正在喊冤枉的斧头大哥说些什么?同桌之间先说一说。

23、谁能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

(斧头大哥,你砍树表面上给小村庄的人们带来了好处,但你想过没有,你这样做破坏了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你的做法是不对的……)

24、听了大家的话,斧头大哥终于恍然大悟了。(多媒体演示:咳,要是我不乱砍树木,小村庄也就不会有这个下场了。不过,拼命地让我去山坡上砍树的还是--)是谁呀?你们知道了吗?(是小村庄的人们)(多媒体演示:说得对,你们要好好地从我们身上吸取教训才对呀!)

五、 总结深化。

1、小朋友们,通过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滥砍滥伐,不保护周围的环境,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可是目前,有些人还是执迷不悟。由于人类的破坏,地球妈妈已是伤痕累累,请听来自学校小记者的报道:(多媒体演示)

2、人类对地球妈妈的伤害,也引起了小动物们的抗议,瞧,(多媒体演不)他们都聚在一起开讨论会,商量着要给人类写一封信。好,请选择你喜欢的角色,加入他们的行列,一起讨论吧。(我是--,我想对人类说--)

3、说得好。小朋友们,(多媒体演示)地球家园万物生,人类生存赖环境。自然生态有规律,开发利用要平衡。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多媒体演示)保护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一个字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但纵观当前不少课堂,教师评价学生时表扬声一浪高过一浪,似乎给予学生的表扬越多,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课堂教学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在实践中是不是被演绎得“过了度”“走了形”?评价真正达到了它的自身价值吗?为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概念

评价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词,它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而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多维性原则

多维性原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具体而言,多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即在评价中应该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课堂教学要素、课堂教学结果、学生的参与度等各个方面。其次是评价主体的多维性,它要求评价主体既有课堂教学之外的人员,如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也有课堂教学内的被评教师或学生,同时还可以考虑同事或同伴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改变原来单纯以他评为主的方式,重视自评和互评。最后是评价方法的多维性。

2.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指的是要把评价对象当前的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变为多次性评价。过程性原则强调以教育教学过程中评价对象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质量的过程。

3.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指的是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必须是在真实生活情景下,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在真实性评价中,评价是师生共同的任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测验接受者,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对同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课堂教学评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做法

一、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关键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从“评教”为主转移到“评学”为主。因为作为人文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语言文字的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本,必须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笔者认为: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不论是评价者还是上课教师都应在课堂观察中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看作共同关注的焦点。参与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制订新评价标准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但是,有时我们的老师却没有把握好评价语使用的一个“度”,在评价时,语言苍白乏力,或者言过其实。这样的评价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评价语上多练内功,使评价语发挥激励、指导的作用。

1.准确得体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最好的方法。在学习时,教师常常会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本是不错的做法。但如果在评价时教师过分地追求学生认知的多元化,无原则地“尊重”学生,就会导致教师在学生面前盲目改变目标,无所适从。有一位老师在执教一年级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1)我用双手……(2)我的双手会( ),会( ),还会( )。学生发言很踊跃,也说到了很多不同的内容。但笔者个人认为,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双手的重要性,还应该培养学生一种准确的说话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语感。所以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不要仅仅关注他们发言的面广不广,应更多地指导他们如何把话说准确。

2. 生动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比如说你让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由于每个孩子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不同,所以他们读出来的感觉也会不尽相同。这时,你对他们的评价语言就得内容丰富,有感召力。“你读得真流利!”“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xx’这个词读得真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3.机智巧妙

在课堂上,教师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可以使教学信息的传递风趣而幽默;可以叩开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学生在笑声中欣然接受评价,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我”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这句时,一个女生用非常平淡的声音小声读,有些学生就捂着嘴偷笑。那位老师就走到她身边,微笑着轻声说:“噢,你平时高兴的时候就是这样喊的?”女孩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接着她就再读了一次。这次读的时候,她扬起了笑脸,高兴地大喊。她刚读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4.独特创新

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假如能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付,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自然就会充满活力。课上,你不妨翘翘大拇指、鼓鼓掌或与学生握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如有一次听一位老师上《春笋》一课,一位学生朗读描述春笋外壳的句子,他读得不错。这时,老师就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春笋,奖励他来剥一剥春笋。那位学生高兴得涨红了脸,其他的学生也羡慕不已。

(下转第09页)

(上接第07页)

后来,大家就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地奖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其实,评价语言的确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

(四)要注意的事项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关注,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因此,笔者认为,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问题时,善意的否定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为了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可为否定性评价寻找一个评价支点:(1)在饱含殷切期望中进行否定性评价;(2)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否定性评价;(3)否定性评价后要尽可能给学生以再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说有一种内在的魔力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的话,那形成这种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语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 2005(3)

[2]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55页,浙江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优秀大学生申请材料下一篇:庆祝第32个教师节晚会开幕词与庆祝第32个教师节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