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标培训心得

2024-09-09

小学语文课标培训心得(共14篇)

小学语文课标培训心得 篇1

让语文教学行之有表

----在比较与梳理中解读课标

2017年11月12日,在滨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培训会上,我有幸聆听了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牛玉玺老师的精彩报告。牛老师先从新旧比较中解读课标,重点比较解读课标前言及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这几个教学要素的变化。又从纵向梳理中解读课标,将每个教学要素在课标中具体的教学目标分学段呈现,让老师清楚的地知道每一学段应该达成的目标。基于课标,鼓励教师尝试建立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学科体系,更好的指向语文课堂教学。

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姿势正确,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做到天天练字,养成书写好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对于低年级写字的要求也不能过分拔高,重在写字行为的指导,而不是写字知识的传授。

识字写字要关注到字的音、形、义、书,落实到用。不要脱离语境,孤立的讲解汉字的音形义,化消极的积累为积极的应用,在语言运用中活化多音字、形近字等。识字评价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再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检查字词的能力。写字的评价,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基于此,逐步要求书写流利。

二、阅读的适当“转身”

阅读要从繁琐分析中转身,防止逐字逐句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阅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但是学生的阅读实践最终不应当被教师的分析所替代,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也不能被模式化的解读所替代。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一定要让个人与文本做深入的对话。此外课外阅读要创设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提高阅读品味,提供多种媒介阅读,加强教师的指导,鼓励学生跨界阅读,重点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聚焦“语言文字运用”,解读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补充一些资料,但不能舍本逐末,资料无限制引入,如此的“海量阅读”不提倡,坚持用好例子,适度补充。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避免系统讲解操练,更不能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纠偏有感情朗读。朗读提倡自然,摒弃矫揉造作,反对为追求表现效果,要求学生夸张地运用语气语调。教师更应该区分“朗读”和“诵读”的区别,诵读要求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要素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朗读不然。

三、习作,综合能力的体现

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因而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产生写作兴趣,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习作教学要开放,学习习作要个性化,减少对习作内容和形式的束缚。处理习作,要妥善处理读与写、说与写、书与写之间的关系。写作基于阅读,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关注书写,习作是写字的实践运用。利用网络优势丰富写作形式。鼓励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丰富作文语言,利用网络建立随时可用、人人可用的素材库。创建作业群,利用网络直观反馈,分享习作,修改习作,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随文学习必要的教学策略,重点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及表达效果。以管建刚老师的《水》为例,让学生体会管老师在写作时详略的选择,特写的智慧——将简单镜头放慢、拉长、变大。

行之有表,谓之标准也。总之,对课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比较,让我们理解了新课标全新的精神内涵,有力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师今后的教学方向,为教学的规范化和创造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比较。

小学语文课标培训心得 篇2

一、以校内学习为基础, 以校外学习为拓展

开展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大项目, 因为对于组织者来说, 必须要确定好培训主题, 组织人员, 更要邀请培训专家。高层次的教师培训难以让所有教师受惠, 因此建议以校内学习为基础, 组织大量的校内学习讨论会议, 通过校内教师的自我提升来完成。每周可以由一名教师来制定研讨主题, 然后作为主讲人, 将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方法阐述之后, 再邀请其他教师对其进行点评,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讨论, 得出此次研讨的具体精神。由主讲教师写成报告, 交给教研室, 并发给参与研讨的教师, 作为学习材料, 也作为下次研讨会的一个基础。

学校还要组织一些校外学习拓展, 让本校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更高层次的学术讨论中去, 并在学习当中做好记录和引申。在回到本校之后, 积极组织学习。由参与校外学习的教师作为主讲人, 将学习的教学精神与校内教师做更加细致的交流, 并且根据本校的情况, 融入本校教学的特色。

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的结合, 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接收新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开拓教学能力, 发展教学水平。在和其他教师的相互讨论当中, 也能够提升自我, 获得更多的教学启发, 从而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落实也延伸培训结果

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机会比较多, 但是整体效果并不好, 除了在培训内容上本身缺乏创新性或是实践性之外, 还与教师的落实有关。所以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 更要重视对培训结果的落实和拓展。

落实培训结果, 要求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学校或是教研组积极组织人员考察, 在课后探讨发现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并进行教学方法上的讨论。再次对学习结果进行修缮, 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 融入教学中去。再者, 在学习校外的教学精神时, 要积极转化成本校特色的教学。很多教师在转化过程中遇到困难, 就会放弃创新教学的想法, 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这样就无法发挥教师培训的效果, 是非常可惜的。所以需要对这些比较“高大上”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目前的教学现状。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积极响应教师这方面的要求, 举办实践效果研讨会, 更好地促进培训结果的落实。

三、做好培训记录工作

培训记录工作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做好培训内容的记录, 另一方面是做好培训人员的记录。首先从培训内容方面来看, 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做好笔记, 并记录自己的培训心得。将其作为日后重要的学习材料, 相关培训部分可以将其作为知识材料并做好积累。学校相关宣传部门可以将此次学习成果做成报纸, 分发给学校内的教师, 其他学科也能从中获得教学启发, 延伸培训效果。另一方面, 要做好培训人员的安排, 争取让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 积极学习。

四、对培训做好质量监督和激励措施

参加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权利, 对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应从监督和激励两方面入手。监督能有效保证教师在参加培训过程当中, 积极学习, 认真听讲, 记录心得, 反思结果。而激励政策, 则更好地让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学培训当中来, 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培训任务。通过培训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评价也将培训与评职称相关联, 扩大教师培训的影响力。还可以将学生的评价列为培训的要求之一, 通过学生的视角来选出更希望教师培训的项目,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作为教师培训的有效参考, 能够更加高效地应用在学生的教学实践当中。

总之,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来说有很大的意义, 一方面发展了教师本身的水平,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高。而在有效培训方面要做好效果扩散和落实工作, 完善培训细节, 让培训真正有所用, 有价值。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是基础教学的支柱, 且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需要教师具有更多更具有创新力的教学思路, 所以语文教师培训非常有必要。语文培训能开放语文教师的视野, 拓展他们的教学层面, 丰富教学方法, 延伸教学理念, 最大化教学效果, 做到教学相长。总结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心得, 提出如何更进一步地做好语文教师培训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发展区

参考文献

[1]刘小宁.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J].新课程 (小学) , 2015 (1) .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 篇3

一、更新观念,让创新成为一种胆识和魄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告诉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在更深一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而努力。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有一种担忧,有一种约束,如教材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正是这种观念上过多的忧心,而导致了我们在教学上过多的忧心。现在看来,这是我们教师的一种多虑。其实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变,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当然,创新这一课题是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载体,所以,这也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具有改革创新的一种胆识和魄力。

二、教学方法敢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般说来,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 ,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另外,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课堂中更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吕淑湘先生认为,不对教法进行适当的选择,恐怕不只是使教学失去生动性、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会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与教学目的的距越来越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活动中,根据活动的目的以及现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我设置了一个“我与母亲同成长”的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与母亲成长的点滴故事,并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把学生的母亲请到课堂,亲身说教,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母亲对他们的关心,意识到母亲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劳,母子的互动,在学生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和震撼,同学们受到了一次深深的教育,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关注教学实效,注重写作能力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的重头戏是作文的改革,作文的题材以及写作技法都是创新的大天地。教学中不难发现,写作似乎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每堂写作课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应付。而在生活中人们总喜欢用写作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长期以来,写作水平的低效一直困扰着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经过摸索和实践,我发现作文课上,教师应扮演成一个号手,一个鼓手,善用闪光的火把,点燃情感的火花,使之熊熊燃烧;善用真情的云梯,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把生活的汩汩清泉引进“沙化”的课堂,让学生不走出教室就能破译秋日私语,解读生命真谛。

新课标小学科学培训心得 篇4

2月11日和12日,在工作室柳青霞老师的组织下,我有幸观看了20xx年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远程培训的直播课程。专家们精彩的论述,深刻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明白,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上一节好的科学课,教师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科学的本质,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经历科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并能乐学、爱学科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潜心钻研教材,积极参与研讨,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篇5

新课标中最受关注的是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以上表述,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隐性的教育价值体现,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遇到问题能理性的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并把这些解题的品质,延展到为人处事中。这也常常引导我们思考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去培养,为谁培养人?如果每个教师的心中都有这几个问题,相信我们的教育将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二、当前的数学教育生活体验更重要。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黎文娟

8月24至25日,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标》新教材解读培训活动。通过这次的活动,不但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新课标,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将来要努力的方向。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小学语文课标培训心得 篇7

就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笔者结合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师思想传统, 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是学生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期, 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创造力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慢慢形成的, 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养成造成影响, 因此小学语文老师特别需要了解这一情况。

如今, “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屡见不鲜, 教师是课堂绝对的领导者和权威者, 部分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埋头写就是认真学习了。

其实这样的课程效果是不佳的, 学生没有真正地融会贯通, 学习的知识也难以真正地理解。单一的教学方式造成了课堂的枯燥乏味, 学生更没有兴趣融入到学习中了。

2. 教学内容模糊不清, 自身综合素质不达标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 如, 基本理论知识、阅读鉴赏能力、丰富的知识架构、优秀的写作能力等。教师只有具备了优秀的综合能力, 才能透彻地理解在课堂需要讲什么、学生怎样才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笔者曾经听过的一堂公开课为例, 某语文老师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其中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课堂上, 老师介绍了作者, 讲解了作者写作背景, 叫学生朗读了诗句, 然后讲解了诗句的大概意思, 然后全班同学就开始“热热闹闹”背起来诗文。

这种上课方式看似老师学生配合默契, 课堂活跃, 学生都了解了王安石的生平, 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然后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这位老师都没有提起, 好诗好词会背诵是好事, 但是学生真正的理解又有多少呢?就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来说, 其中一“绿”字的赏析和讲解就此略过, 岂不辜负诗中最得意之词么?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1. 教师改变观念,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21 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 不是权威者和主宰者,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才是主体, 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面对不同的课程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其中多媒体教学以其诸多的优越性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第一, 小学生思想和注意力还没有定性, 容易走神, 多媒体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迈出了第一步。第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 把课程内容用动画、音乐、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 加深学生的记忆, 也便于学生理解。当然, 其中的内容要靠教师灵活处理, 不能一味地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 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

2. 明确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却又最独特的学科, 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面要大得多。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梳理知识脉络, 分清主次, 明确教学内容, 分清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进而进行重点讲解, 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 积极汲取学科知识营养, 参加学校进修活动。在课堂上不但能教学好课本上的知识, 还能为学生带来课外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崇拜感的同时, 积极拓展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这样既可以促进师生的和谐关系, 又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篇8

新课程标准中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在新课标的引导下,严格遵守小学语文教学要求,牢牢抓准课堂教学突破口,在教师所能操作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改进,为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组织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一、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语文学习环境的创造,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自主展开学习。学习过程的主动性能够给教学带来许多积极作用,比如学生的思想得到自主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等,同时学生持续学习的想法也得到强化。教学分为教与学,教师在课堂上起着引领教学活动的作用,教师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因此,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要保持对教学工作的高度积极性,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良好健康的教师形象,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对学生予以真诚的关怀和爱护,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其次,要尽力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和谐、上进、舒适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高;最后,要打造一种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向学生传达重视享受学习带来乐趣的想法,全面鼓舞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这也是创造有利学习环境最关键的一点。

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好备课工作

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是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小学语文教师若在教学前做到了充分备课,那么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谓备课工作,主要是让教师对语文教材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将各章节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理清并熟知,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要掌握,对一些该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补充扩展的内容有足够的把握;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做到以上要求,才能称作有效的备课工作。

2.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组织开展起来,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进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时,要结合教材知识的特征,把握小学生灵活好动的特点,根据这些,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基本掌握,由课堂实际出发,适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予以调整和转变,保证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要离开讲台走到学生身边,认真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和想法,同时加以正确的指导。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将时间合理使用,对于教学重难点应投入更多时间,直至学生完全将知识吸收。

3.明确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大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既要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先导作用,又要尽量减少其在课堂中的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例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某一多音字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这些客观的既定内容需要教师的引导;而在学生遇到一些可以通过发挥自己思考获得答案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做到对学生及时“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动性,找到答案,教师再予以肯定,最后进行正确的讲解。

三、改革教学模式

1.体验式教学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发育还不健全,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这些原因使得小学生对于无形的课堂知识内容接受能力较弱,也无法保持高度的热情。相反,有形的东西却能使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印象。所以要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教师就要牢牢把握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并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形成教学目的。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感知能力及接受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还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2.有效提问及小组教学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对于课堂知识的接收是比较随意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一些趣味性、思考性较强且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的问题,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及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自主划分小组,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进而推动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通过本次新课标培训,使我了解到新课标更注重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其中,小学阶段更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则更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把小学和初中一盘棋考虑,不割裂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是这次新课标修订的一大特色。

2022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小学语文课标学习心得 篇10

语文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容量大,仅是阅读部分,每册就有四个单元共16篇文章,还有表达交流5个专题,梳理探究3个专题。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还有梳理探究的内容,这样仅阅读教学最多剩下20个学时,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就是在早晚课并用的情况下,按常规操作一般也完不成教学任务。

分析起来,教材的容量增加是客观事实(至少是将以前三年语文学习的内容安排到了一年零半个学期里),而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的教材观有待更新,处理教材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长期以来我们“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不尝试“用教材教”。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虽说是老师们人人能说的一个道理,但在操作中却不敢擅加取舍。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高中新教材是正常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教学中,我们是以书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是从学生实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是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还是以“学”到多少为本?是从教师个人预设的教学任务出发,从教材内容出发,还是从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状况出发?是坚持统一要求、统一步骤,还是尊重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是过于依赖教师个人,还是不对学生放心?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老问题,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定教”的观念冲撞的结果。“教”不完可能客观存在,但学生“学”完是完全可能的。“教会”和“学会”孰轻孰重值得认真思考。

所谓“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不一致时,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观点,甚至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即所谓“以本为本”,其实质是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仍然使用统一的教材,仍然与考试大纲一道成为高考命题的依据,故此种知识立意的教学行为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基于学情,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成为高考命题的依据。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开,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纷纷上市,为各地市、各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伴随着高中教学使用教材版本的多样化,高考只能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

就“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而言,从知识容量看,教学大纲的目标主要是“双基”的目标,重在知识点的规范,课标的目标则是包含“双基”在内的三维目标;教学大纲规范的学习内容没有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力,在其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很容易导致“教教材”的教学行为,而课标中的学习内容的总量大大超过了教学大纲所规范的知识容量,其中大量的选修模块和新教材(无论是必修教材或是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大量学习素材(如丰富的案例),赋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从知识的呈现方式看,原来的统一教材更多地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编写思路,知识体系比较完整,前后章节的逻辑性较强,文字表述多以结论性的表述为特征。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编教材,以学科理论为背景,以课标“三维发展目标”为核心来编写,体现“问题解决”特色,很少或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素材自己悟出隐含其中的基本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科书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学材”。由此,教师如果不加选择地用“教教材”的教学行为去实施,必然出现“课时不足”的尖锐矛盾,同时也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所以,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须是“用教材教”。

为了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实质性转变,我们考虑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样“教”。

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并将这些基础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已有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应深入思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涵义,认真分析课标中规定的内容及其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还可补充哪些内容?同时应将哪些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删减去?

作为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

其次,合理利用时间,利用各种机会“教”语文,让学生“学”语文。

(1)早、晚课的合理使用,课程的合理整合与分配。

(2)对学生成长记录袋整理的参与

二.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信息多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材上没有一个标准

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涉及,教师应依据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知识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尤其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我们要做学生思维的呵护与引导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下面是我们一位教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的片段。

师:《林黛玉进贾府》中后人的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子”。其实,这正是曹雪芹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我分析完后,学生们都在低头做笔记,突然,一位学生举起手来,我以为他可能听得不太明白,叫他起来,他慢慢地站起来,看了我两眼才说:“老师,我觉得我们的同学与贾宝玉有相似之处,比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对于贾宝玉的这些,作者与世人大加赞赏,而我们却得到老师与家长的批评,难道不可以说我们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叛吗?”

对于这位学生的提问,我愣住了,同学们也惊讶了。学生提出的这种问题还真出乎我的意料,但我知道这问题很牵强,可见学生对文章认识的错误。我刚想反驳,但又想,问题虽然是错误了,但在学习中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比较,并大胆提出疑问,毕竟他是思考了,这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吗?或许他也知道自己提的问题不太妥当。于是,我决定换种方式,引导其正确理解。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说明他在学习中懂得思考,是位有心人。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看看他们的反应如何。果真有学生举手,我指名回答。

生:老师,我觉得他讲的有些道理,贾宝玉光有一幅漂亮脸蛋,只知在内帏厮混,又不喜欢学习,这样的人能赞扬吗?

生:对呀,我们现在有时也不喜欢学习,为什么老被批评?

师:贾宝玉真的只在内帏厮混?真的不喜欢读书?他不喜欢读什么书?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有什么差别?

生:我知道贾宝玉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了,因为他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当时他们学习的是八股文之类又长又臭的文章,没有实在意义,只能死记硬背,那当然是怕读文章了。

生:我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喜欢看《西厢记》的。

生:大观园大都是女人,贾宝玉接触得最多的当然是她们了,其实他不是厮混,他经常与他们对诗作画。

生:宝玉作为出生在贵族家庭中的贵公子哥儿,不仅不鬼混,而且对丫环们也平等对待,在封建社会中这种行为难道不值得称赞吗?生7: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与贾宝玉的是不同的,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能不学习吗?

师:同学们,你们的说法是很正确的,要正确认识一个人物,就不能脱离他所生活的背景与环境。贾宝玉在封建社会中的这些表现,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个贵公子哥儿不思进取,相反,他却是一个敢于和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作抗争的叛逆者。处在不同时代背景的我们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贾宝玉,要正确认识我们的学习目标与任务,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去建设,因而我们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三.面对目前在教学上强调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教材的练习与训练题变少,高考又不知怎么改的问题,要处理好教学中“实”与“虚”、“死”与“活”的关系。

尽管经过了培训,有的是多轮培训,但许多教师操作上的改观不大。仍是重在讲授和训练,仍是把高考当作第一关注的话题,将教学过程纳入高考的循环之中。他们是在担心:课内学生活动多了,体验多了,老师的讲解少了,学生学不到东西、教学效果下降了怎么办?有的课堂有变化,但在追求热闹,学生具体收获不多,花架子,不务实,知识与技能不能落实。有的仍以高考训练的模式套新课改,处处以训练为本,试题又深又难,题型沿袭高考样题,过于追求考试分数。

有效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狭隘的教学目标问题。如果将新课程定位在为高考服务,为学生成绩提升服务上,那是极其狭隘的课程观。我们不能让高考指挥一切,让教学只是围着考试转。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学业成绩是其重要的方面,但不是我们的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全部目标。如果改善了教学,真正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和发挥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合作,学生有了全面的素养,有了提高和发展,面对考试,即便是高考,学生也不会有困难。

由于语文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论争尘埃落定,大家都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于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又出现另一种偏失,相当多的教师受弱化工具性观念的影响,不恰当地认为要弱化知识教育,反对知识本位,加之实验教材无论是课文前后,还是一本书的前后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这种做法及教材审查标准是否妥当尚待时间来检验),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喜欢“死”,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透,就立马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伸与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并且极力地要把一节课做得热热闹闹,又好玩又好看──十分“活”。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的“死”东西就不是在搞新课程,只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和一节课的“活跃”“活泼”上。这也是偏了人文性,又弱化了工具性,“虚”得没有着落,是一个误区。

我们也不能将教学效果仅局限在知识与能力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中间需要辩证的处理和科学的安排。课内各种活动必须要追求效果,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死”,而把重要的“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却了。

许多人总认为我备好的课、确定的教学任务就是目标,一节课应该完成我定下的目标,把预设的任务完成才放心,如果学生活动的“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多,我的课没上完,这节课目的就没达到,就是失败的课。于是在课堂中,许多热闹的讨论场合、生机倍现的体验过程被强令嘎然而止。教师怕时间不够,不得不让学生从“过程”中走下来,直奔预设“目的”,“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是很煞风景,不大科学的。语文教学当然要有目标,只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目标过于单一刻板、过于集中明确、控得过死也不行,它应该是在具体与模糊、明显与隐匿的交融互动之中。有些目标表面看来没有马上达到,但通过学生的多方位体验,已深入其内心,对其思维方式的改善、情感的养育、知识领域的补充有很大效益,这不是狭隘明确的预设目标所能涵盖得了的。急功近利不利于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所以说我们既要重视显性、明确的目标,又不能忽视隐性、模糊的目标──教学目标和内容既要“死”、“实”,又不能太“死”太“实”,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或重点),又不能完全为基础(重点)而教,要有综合效益(三维目标)的追求;教学方式上要“活”,不要把课上得太“死”、太“实”,要把“活”“虚”的过程给学生,但又不能太“活”太“虚”而没有实效,以致流于“虚”……这大概是语文学科十分独特的地方。语文课的特别处就在于“死”“活”并重,“实”“虚”相间。

四、对学生模块学习的过程评价要公正、灵活。

按新课程要求对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等,教师都要给打出一定的过程综合分。不说别的,单就作业而言,一个模块教学中,至少十多次作业,四篇作文,而每位教师必须面对100左右位学生,要对几千份的作业逐一评价,恐怕是只能走形式了,怎么能给他打课堂表现分?教师的工作量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不能“独霸话语权”。在课堂评学时,教师是主要的评价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主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2、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应采用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纠正学生有失偏颇的地方。评价的呈现方式一般包括评分或等级、评语等。

五、新课改实施一年以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必修教材的整合处理还需进一步探讨。

2、由于对学生学情调查估计不足,制定的教学目标有偏高现象,还需调整。

小学语文课标培训心得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陶冶式教学

一、小学语文陶冶式教学的核心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校是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整体能力提高的,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启动“陶冶式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教师通过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模式和极强的语言感染力,将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理念转换到一种相对比较轻松、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去,鼓励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陶冶式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

1.教师应该关注情境教学

对于比较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提高他们学习语文课程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教学融入相对应的情境中去,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所谓的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或设定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气氛和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比如,在学习关于春天的课文时,如果季节刚好合适,可以带学生去郊外走走,去真正感受到课文中提到的“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春景,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于自然的感知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

在整体的学习和成长中,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而言起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有更深入探索知识的动力,对于语文学习提供更加持久的专注力,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通过语言暗示或实际的奖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找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的

动力。

3.将对学生的“陶冶式教学”引申到生活中去

教师应该在课下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这样才可以在语文课程教授中做到有的放矢,促进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和理解。另外,教师在课上和课下都要想方设法和学生打成一片,帮助他们适应学校和课堂的约束,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快乐的环境中去学习。

4.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语言的教学,所以注重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学生可以了解教师的内心感受,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去表达自我感受,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正视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

5.要学会采用对话的模式展开教学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多制造一些可以和学生互动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陶冶性作业,例如在课下简单采访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人物,为学生描写人物提供一些真实有效的素材,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交流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形成自己对语文陶冶性的正确理解。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切实实施“陶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达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陆延静.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J].读与写,2014,2(12):92-96.

小学语文课标培训心得 篇12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在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后,令人耳目一新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多形式的评价方式,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受到了激励和鞭策。我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和反思,将先进的经验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下面,我围绕新课标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深化课改的一些思路

我校实行课改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了,新的教学法已由原来的雏形逐渐变得较为成熟。如何深化课改已提上日程。如何深化课改,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我个人认为,要做到深化课改,首先教师要做好集体备课,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环节都要认认真真去思索,去探讨。现在所有教师都能按新教法来授课,不足之处就是有的教师还缺乏课改的锐气,课改的劲头,仍存有惰性心理。比如:教案中没有体现出个案,课堂上游戏规则没有,不是自己没有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懒。建议无论哪个年级哪个学科都应该拿出几节典型的好课,由主抓课改的牵头,共同去促课、听课、评课。应提供方便,把这些经典课录下来放到校网站上,一是对课改的宣传,二是对授课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另外,还应给教师提供外地课改先进校的学习资料,可以组织老师们学习吸取外校的精华,不一定非要亲身到外地学习才有效。教师应首先挤出时间带头听课、评课,督查备课,可以定出听课表,每周2至3节,要具体到听某个班,按指定的班级去听课,这样才会形成一个齐抓共促的课改氛围,才能使课改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二、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习有不少特点:小学教材知识量明显增大,每门学科都涉及多个分支;理论性明显增强,小学学习对理解要求很高,不动一番脑子,难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综合性明显加强,往往解决一个问题,还得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小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化升级;能力要求明显提高。如果上了小学,不注意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就会使学习越学越困难,即使勉强毕业,也会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小学生对事物的选择性、独立性、自觉性、实效性等方面都增强了,但对小学阶段学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水平,因而容易丧失信心。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健康心理的优势,克服不良因素。进了小学以后,要在学习上定一个目标,使自己目标明确,有动力;学习上要循序渐进,做什么做多少、先做啥后做啥、用什么办法采取什么措施都要认真想好。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备课和学习方式

教师备课应一丝不苟,根据自己的理解,备好课,明确并向学生提出目标;备学生,重点是学困生,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备教材,重点把握知识重难点、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易错点、知识生长点;训练与检测;及时评价等。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四种:独立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解剖这四种学习方式,学生都有自觉、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与教师的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独立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觉与主动;互动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与学生的兵教兵、兵帮兵、兵带兵、兵助兵;展示学习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敢于交流、勇于展示。这些灵活的学习方式,不正是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的最好体现吗?

四、新课改观念下评价学生的基本思路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地从一方面或者遵循某种固定程序,而应坚持三原则:全面、个性、发展。没有坏、差等极具伤害学生心理的字眼,传统的评价功利性太强,比如现在最偏重的是成绩、守纪、听话的字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能不利,对学生过于强调某一方面是不利于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的。社会是个大舞台,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政治家,不仅是科学家,更需要各行各业的能手,只要他具备造福社会的能力,不违法就是培养人才成功的一部分。

学生的个性需要张扬,创造力需要激励、挖掘、培养。因此,老师家长的评价至关重要。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伤害学生终生,也可能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评价学生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因素,注意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有无好处。评价学生的目的是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就要放下架子和师道尊严,杜绝成见,客观公正,注重艺术语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提出希望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过去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多数自觉不自觉地分成三种:优秀生各方面均优,无一缺憾;中等生什么都表现一般,都需要努力;后进生什么都差;一无是处。一个班级的评语中大约总共不超过20句,有许多同学的评语一模一样,毫无个性可言,甚至隔三年、六年、十年中有的学生的评语都一模一样。在学校的学籍档案中这样的例子太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根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老师是否反思过,这样的评价对我们民族,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有何好处?人是宇宙中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灵,最具个性化的动物,学生随时间的推移,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用几年几十年前的话语去评价学生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对国家民族命运是极具破坏性的。

学生评价首先要知道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明白,了解学生不能只从老师的角度,依靠学生、家长可能更有效。通过调查报告,采用学生自己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是老师全面评价学生的前提。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13

经过数学课标的培训学习,经过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学会赏识别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习作或日记是他们心灵的窗户,友爱、憎恶是其真情流露。教师应善于从中发现苗头,引导教育,防微杜渐。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明确学习的目的,关心和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

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一起探究,不要怕丢面子。有学生问我猫是怎样睡觉的,我还真不知道,于是我叫他查找资料,请教家里养猫的同学,我也去找,我不能留给学生一个“?”。后来他果然找到了并告诉了我,我仍装做不知,看着学生好为我师的样子,我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四、和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成功,也就是教师的成功。在教学中,我先学生之忧而忧,为学生之乐而乐。学生在课堂上会思考,会提问,我感到欣喜;学生能自己主动阅读,写笔记。我为他高兴;学生在运动会上获奖,我为他欢呼;我学着做一个伯乐,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喝彩;我试着和他们一起体验学习的压力,成功的喜悦。

学习小学语文课标心得体会 篇14

本学期学校又一次组织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需要我们在教学前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下面就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制定教学目标,对于一课书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紧扣目标,涵盖课标”。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课标是一个标杆,而课文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紧紧扣住课程标准。第二、关注文本特点。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本文的魅力来自于各方面的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第三、关乎编写意图。制订教学目标,要努力研究编者的逻辑起点。一篇文章,选入教材,它便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整个语文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那种拿到教材不分年段不分训练点“我的课文我做主”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在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后题和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因为这些内容本身就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仔细分析这些内容才能理解编者思考的基点。第四、关联学习起点。制定教学目标,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对学情的把握。如果把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比作一次长长的旅行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要随时了解学生从哪里起步?到达什么地方?将继续往哪个地方前进?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二、低年级在识字、写字上,要利用多种方法,不能一味的用单一的方法去教学。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课都有我们要会认的、会写的生字。如果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只用单一的方法,或者这节课只讲生字,学生会感到十分的厌倦。这就要结合着我们的课标来说了,在课文中识字,在一句话中识字,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来说这个字他在哪儿见过,在哪学过,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也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生字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其融入到良好的课堂学习中。

三、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要灵活的处理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主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我探究的学习劲头,但教师自己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时时保持以读代讲,多读多想,自主感悟,常常鼓励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时不时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上课时,经常让学生自主想问题,自己解答,并且让他们分组讨论交流,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多读、多思考。

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阶段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在二年级这个阶段,孩子们虽然没有接触到作文的写作,但是在一、二年级我们已经进行了简单的写话训练,有的孩子老师给只要稍微一点拨,就知道应该怎么写,怎么说,可有的孩子,就听老师说的去写,显然写出来的语句,远远没有那些读书多的孩子写的好,所以语文的阅读从低年级抓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想写出好的话,就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 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学活动。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以上是我学习语文课标就低段的而言的一些体会,也许还有很多自己没有注重到的,以后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要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

上一篇:最狠的一个人四年级作文下一篇:推优制度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