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2024-10-18

小学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共17篇)

小学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南昌市的“科学线上培训活动”,本次培训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了科学系统的很多专业知识。同时也明白了科学课程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天培训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认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物质科学领域里,能让学生了解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等;在生命科学里,学生能了解到一切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人的生命就是由无数个细胞组织而成。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每天都在工作,器官工作需要输送能量,而能量可以是氧气,水,也可以是各种食物。食物的材料来自于地球上的动植物,氧气也是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保护人类和动植物能够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宇宙科学领域里,学生通过学习能知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等,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等。在这个版块里,学生还会知道地球是一颗行星,地球绕地轴自转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昼夜更替,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没有地心引力,人类在月球上不能生存等等内容,我觉得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通过13个跨学科概念的学习,我也领悟了当今的科学课程不是单一的课程,它是一个整体,它不但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它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形成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品行。

小学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外部学习动机就是指因学习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学习动机, 它与知识本身、学习活动没有内在联系, 只是把学习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 成为外部诱因。例如:为了达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习中有了外部学习动机, 才有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 还有不少繁杂的分析和计算等, 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必须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或增强学习动机的强度, 才能有毅力、有恒心克服困难, 坚持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目的教育是培养外部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新课程教学目标三维度的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而在学物理中获得的诸如理解、综合分析、计算等许多能力, 不论他以后是否从事的是物理方面的工作, 都会使他终身受用的, 这样学生对学物理的目的就有了更广阔长久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领悟和欣赏物理学家怎样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 怎样说明自然界如何运行的, 其融入了科学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学得轻松, 提高了目的教育的成效, 外部学习动机更易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中, 教材也有大量创新, 特别是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 在关注科学思想、科学过程、情、态、价以及在引导学习方式改变方面, 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大的空间, 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

二、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于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发的动机的满足, 学生努力学习仅仅因为他们感兴趣或是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学起来有味, 从而产生强有力的认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后, 他不仅乐意学而且思路开阔、学习效率高, 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注重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渗透, 着力展现“重过程”, 让学生感悟一个求知的过程, 一种思想方法, 一种用“已知”求解“未知”的精妙,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 当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伴随着学生时,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新教材在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 更重视提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许多好素材, 介绍的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 更要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中, 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 会像所有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洁的三句话;而牛顿更高明, 他揭示了以上万个观测数据中蕴藏着的极其重大的“天机”——万有引力定律……这些, 使人眼前一亮, 豁然开朗, 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要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一主要目标, 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从实验中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第一, 新教材许多内容增添了实验, 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获得感知,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 新教材增多了实验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中增加了“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演示实验, 能深层次、多角度地阐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使难点不难学, 学起来轻松而有趣;第三, 新教材更侧重通过探究实验,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设计实验、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例如将原教材“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良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当学生面临着“如何找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困难时,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 在探索过程中逐一解决“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怎样综合实验的最后结果”等问题, 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索过程中,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 不仅内部学习动机强烈,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刍议小学科学新课标 篇3

关键词:科学;时间;新课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而小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现代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小学科学新课标的有效实施,能够启发小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知识的养成。以下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谈一谈小学科学的重要性。

科学反映人类思维、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客观规律,综合了各门学科,它拥有真实的内涵以及丰富的内容,正因为有了科学,人类才得以生存、发展。从小学生阶段就开始进行科学教育意义深远。小学科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素質,培养他们学会自主对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为以后的生活及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科学的趣味。科学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要开展各项活动,就需要教学工具、自制教具、实物材料、器材等等,这些教材、工具的准备是为学生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为确保教学质量,科学教师还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做好辅导、教学等一系列工作。例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师可预先准备钢尺、橡皮筋、水、音叉、号、鼓、横笛等,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钢尺、橡皮筋的声音会被鼓声、笛子声掩盖等等。只有教师准备充分后,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且多彩的科学教学课堂。

小学科学新课标的实施给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早期体验,为小学生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同时也体现出科学课的重要性。学校校长及相关领导应对科学教师工作的关键性给予充分重视,在工作中落实课程教学,不能将科学课作为副课,在新课改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下,注重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杜巧,王伟,徐萍萍,等.小学科学课堂学生参与率低的原因探寻与对策分析:湘西州吉首地区小学科学讨论课堂的反思[J].新课程:小学,2013(04).

小学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培训心得体会

大石头镇一小学 张兴丹

2018年4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2018年全州小学科学一年级新教材教学研讨暨新课标培训会,一线科学教师170多人一同进行了专题研讨。会议由延吉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员许京爱主持,延边州教育学院小教部主任金兰致开幕词。会上,来自延吉市小营镇中心小学校的张思宇老师和光华小学的霍琦老师分别执教《谁轻谁重》《观察一瓶水》,课堂精彩纷呈,这是基于新课标和新课程下的两节优秀的科学课,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精准把握,让我学习了很多,使我理解了让学生的学习应由扶到放,逐步深入。在这俩节课,我看到了老师亲切的语言,欢快的动作。幼小衔接自然。张思宇老师的课,教学思路清晰,能够通过实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也是非常的用心,木块与塑料块的大小形状相同,参照物选择回形针,同材质的橡皮等,使实验过程体现出科学性与严谨性。

随后,延吉市进学小学科学教师虞金萍以《我们周围的物体》为例,对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进行了解析,就教学目标的落实给予与会教师具体的建议。

延边州教育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金一做了《正确理解课标,追求教学质量》的专题讲座,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程的意义、教材的体系、教学中应注重的事项等方面对课标进行详细地解读,并对与会教师提出要求,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上好科学课。金主任对科学教学解读强调的求真、求美很是触动我的思绪,受益良多。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5

高峰小学王恒昌

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身的学习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数学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小学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7

编者按: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逐步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同,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行。届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中小学生将陆续使用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版教材。新版教材的陆续投入使用,将对学校、各学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认真研究十余年来全国课改卓有成效的省份地区的实践经验,将为新课标实施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十余年来,课改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经验可借鉴,新课标中哪些修订内容最值得广大教师关注和学习等等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期《热点争鸣》特别采访了科学课程改革方面的专家和骨干教师了解了他们的观点看法,供读者借鉴。

有感于“新课标培训” 篇8

一、高考趋势:联系实际多,思维容量大,着重探究、实践及运用

高考既比基础、比能力、比知识,又比信心、比静心、比耐心。“应试教育”犹如批量生产的馒头、包子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意识,也缺乏情感交流,应尽快向“素质教育”转变,还学生一个蓝蓝的天空、多彩的世界。

二、读书学习:“读书是教育之母”,“跳出题海,跳入书海”

要走进图书馆,广泛阅读与学习,形成“书香校园”,提升底蕴和内功。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江水。杯水有限、不活,江水无限、充满活力。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其中固然有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还是教育者的问题。我们不应以弘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崇拜,而要以好学深思的精神来获得孩子的尊敬。教师只是比孩子多读了几本书、早读了几天书,仅此而已。一个理想的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树立终身的观念,缩短知识更新的周期。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必然会涵养出一种超越常人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儒雅风度。

三、德育工作:生活化、人格化、细节化

1、如“吃”:要学会吃饭,大鱼大肉叫不会吃饭,会产生肥胖症,影响健康。小餐桌大学问,科学营养,不挑食,荤素搭配吃,不剩饭菜。同理,在学习上也不能偏科,要全面发展,不留问题。要学会整理书桌(或书房)的书籍,也会梳理好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卫生:日本人的“认真”程度值得学习,如洗厕所要求学生清洗六遍。有些学生洗二、三遍,自以为够“干净”了,老师当即言传身教,现场示范,清洗到第六遍,用自己的茶杯,在盂缸里舀了一杯水当着学生的面喝下去,霎时学生惊异而感动了。

3、仪表:教师不穿拖鞋、不吃大蒜或葱去上课。男教师不穿无袖、无领衣服上课,着装以深颜色为宜;女教师不染发,白发可染成黑发,但好好的黑发不必染成红发或黄头发。

4、言行:老师新学年上第一节课,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把姓名、手机号码告诉学生,以免学生叫老师以学科名称呼(如数学老师、动物老师等)。教师要用高度的责任感感化人,用表扬、鼓励、赞许、认同等鼓舞人,不要让学生害怕自己,要努力让学生尊重自己,更要让学生亲近自己。教师不要轻易瞧不起学生、埋怨学生,而要先问自己的能力和态度。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就能找出解决学生学不好的问题的办法。学生接受你的领导有两大原因:一是你能使他佩服;二是可以从你这里得到利益。学生花时间来听你课的就是对你最大的支持,所以你要竭尽全力地回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你不要老是站在学生的“上面”和“对面”,要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要知道他们最想要什么、最不想要什么,也要让他们知道你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老师不准体罚、谩骂学生。一等老师用“眼”教,二等老师用“话”教,三等老师用“拳头”教。学生叹言:在家,老爸最凶,打得脸皮红肿;在校,老师最凶,关到七、八点钟。(流言:财政是爹,银行是娘,工商、税务二匹狼,电老虎,水霸王,公、检、法是流氓,白衣天使黑心肠,人民教师虐待狂。)

四、坚持教研

有言:“一等教师做领导,面带笑容到处跑;二等教师音体美,办公室里喝茶水;三等教师政史地,一天到晚发脾气;四等教师理化生,高考成绩不算分;五等教师语数外,自相残杀死得快。”要热情搞教研,认真备好课。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摄像头”录制出“常态课”,看自己在一堂课里有多少废话、无用功、口头禅,看出问题,集体探究,共同提高。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心脏,也是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生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关在图书馆也不会用书,锁在实验室也不会有什么发现。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输知识的过程,还应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过程。教育需要有学生的自主观察、感受、体验、发现和领悟。

五、新型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将自己打造成充满正气、富有才气、彰显魅力、引领时代的创新型教师

语文小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9

郑教授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概括为32个字,我觉得十分精当:

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每一个要点都采取了新旧对比、阐述要义、举出实例等方法进行了清晰的说明。

接着他从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2022版新课标做出的新的努力和改变。

很多内容还要去慢慢消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真正地读通读懂,必须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去研读2022年课标,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

听完讲座,有三点至少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核心素养”提出这么久,解释众说纷纭,不知道哪一个才算是权威解释。语文课标里的解释将其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个与高中课标的表述四个方面大致相同,也有微小差别。说明语文核心素养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学段,核心素养也是不同的。它体现了一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正如郑教授所说,素养型目标,从“重学习过程”到“重应然状态(学习结果)”。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能简单割裂,表述时可以有所侧重,而不是单独列出。其中“语言”是“文化、思维、审美”的基础。

第二,“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课程内容里高频出现了这样一个名词。历年课标的修改与制定,到了2022年版,尽力在实现教的突破,学的突破。它以“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郑教授指出,“学习任务群”并不是一个空降的新名词,它首先是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探索,是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其次,它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是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实践的过程。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评价、学习资源”。新课标对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都有说明和建议。高中阶段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习任务群。

第三,学业质量和学业评价的探索和进一步规范。这个在之前的课标里是比较单薄的内容。评价主要围绕“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提出建议,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价值,突出评价和命题的导向性,推动考试命题内容与方式的变革。郑教授也指出,我们语文学科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大量刷题的诟病,要适当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同时更要处理好幼小衔接的自然过渡。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篇10

在这次线上学习时,专家以《基于素养立意,提升复习教学》为题的讲座,让老师们认识到数学课堂要有“文化”味,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课堂应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做题的感悟中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掌握数学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渗透数学思想,在双减背景下应及时改变“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注重方法的总结,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教学,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正确认识“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的”的道理,复习备考时精选试题,把握好考试放向。

下午的两节优秀课例,授课老师分别从学情、讲授内容、考试要求做了详细的分析,从这里可看出,要想精准做好中考复习备考,首先要把握考试方向及考察重难点,然后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复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人公作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两位老师都非常重视做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即使是做题的细节授课老师也规范要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及线上学习内容,我们准备充实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学生阅读分析、审题能力的教学,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准确审题的好习惯。

2、加强对学生做题规范的要求,勤批勤该,争取每天有适当题量的课时检测,及时批改,及时纠错,认真规范学生的过程。

3、老师们认真阅读《解析与检测》的考试要求及考试内容要求,多做多看,复习面做到广,全,细,准。

4、课堂上避免满堂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不动摇,动员学生互帮互助。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问题探讨 篇11

关键词:数学学习,数学新课标,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概念、公式, 注重算理和技能训练, 表现在问题情、计算方式、估算等方面的重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个性, 让学生经历数学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

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 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 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 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 数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字。

例如, 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 随意翻开一本书, 问这页有多少个字?学生们起先一愣, 有的摇头, 有的茫然, 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A页。”“有B页”“有X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使学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二、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这是新课程提出的又一重要目标。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们方动地、自学地或自动性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学生头脑中必须有了数感, 才会运用数学, 才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才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 建立数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

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我采用切萝卜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第一步, 我在一个萝卜上横切一刀, 得到一个横截面, 让学生观察并摸一摸, 直观感知面, 获得“面”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哪些面完全相同。第二步, 在切得的半块萝卜上垂直于横截面纵切一刀, 得到两个面, 并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紧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棱, 获得“棱”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 思考哪些棱的长度相等。第三步, 在切得的萝卜上垂直于横截面和纵截面再切一刀, 得到三个面、三条棱, 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并让学生数一数,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最后系统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认识, 其教学过程与长方体的教学过程类似, 但要注意加强与长方体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但遇到长方体、正方体面积相等时长方体长4厘米, 宽9厘米, 正方体的棱长多少厘米这类的习题仍有难度, 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 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 而能清晰地把握, 学会逻辑地思考。通过这样的预习与实践, 学生将课本上单调的知识丰富化, 将之引出课堂, 让学生既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这节课的内容。

三、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性, 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向全体学生。

例如, 在教学除法“平均分”时, 为了激发学生对分东西的兴趣, 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质疑。给学生讲述了“小白兔、小象、小蜜蜂三只小动物到老马家作客, 老马给他们分桃子, 要分得公平, 想请我们班同学帮忙”的故事,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 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蜜蜂、小白兔、小象三只小动物和老马拿出的三个盘子、六个桃子, 给学生直观地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并且明确做客地给出了任务是要求他们把六个桃子分成三份, 每份要相等。学生兴趣盎然, 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也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又如,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四、现代教师在教学是要开展创新

现代教师在教学是要开展创新, 同样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创新行为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 运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扭转, 在传授知识, 发展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新疑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这是使学生形成数学求知欲的重要条件。在数学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 引起对学习对象的动机。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设备、教具等的合理搭配使用, 还可以创设逼真的合作性教学情境, 这些方法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

(1) 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入很多生活中的实例, 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苏霍姆斯基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 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可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何等重要.教师要努力去创造轻松活泼的情感氛围, 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 对学生能做到了如指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教材, 它一改往日的死板, 改变了以往老师费劲教, 学生费劲学的局面, 每一章的内容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让同学们都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 创设情境, 指定思考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善于争论的能力。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 一道题, 放在小组中, 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 这时, 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 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 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 给自己的同桌讲讲, 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 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 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这时, 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小学美术新课标培训学习体会 篇12

灯明寺镇希望小学高树玲

2012年11月22日在文教局进行了美术教师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张老

师就修订的美术课程标准做了分析和讲解,在培训中,各个小学、中学的美术老师,积极参加,通过对美术课标的理解和认识,在实际上课时所遇到了问题,老师们互相学习,使很多的年轻教师不仅吸取了很多老教师的经验,老教师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

美术教师一个平凡的岗位,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都坚守着这一片净土,作为美

术老师能给孩子们带来美的享受,这是最快乐的,在这次培训中张妍老师、吴洪稳老师分别对新课标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她们对新课标理解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我的影响很深,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学习之后,静下来开始整理记录的资料,细细咀嚼张老师和其他几位教师讲解,一些感

悟渐渐清晰地从脑海中凸显出来,简单做一个整理,如下:

1、新出台的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突出了美术学科的四个特点:

(1)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

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2)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

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4)强调愉悦性。这是新增的,是学科审议组的艺术家们极力倡导的特性。

(5)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今年特别强调的,吴老师特别指出美术课不是为了培养

少数的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大多数同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2、教师要重新构建课堂上的美术学科知识。美术学科知识泛指学校中一切能够构成学

生美术学习的教育经验或学习经验。“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学科知识”分属于不同领域,其内涵、主体、意义、内容构成与表现形式均布相同。这里,张老师强调了教材的呈现形式绝对不是教学的顺序,不要完全按照教材,要利用教材主题,重构成自己的课堂,建构自己的美术课堂学科知识。因为教材里的一些学习内容和表述,离学生比较远,学生有时根本不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与美术学科知识有了根本的分野。因此,教师不能成为美术学科专家的依附者,而应是有独立人格和美术教育专业自主权的存

在,不能作学科知识的单纯消费者,而是课堂教学中复杂会话情境里积极的参与者。

3、让学生从幼儿时期建立起来的固有型中破立出来,教会学生用独特眼光去看事物,学习各种美术语言,学会用美术语言去说话。这里,张老师鼓励我们要让学生大胆地在常态中学习审美,不要束缚于一味追求形似,要用特殊的思维角度去看和表达。

4、示范的最佳状态是局部引领性示范。一直来,教师的示范是我们课堂中一个困惑的问题,这里,张老师清晰地点明了教师示范度的把握。提出教师不要在教学现场直接画出表现主题,而是在这个主题的表现中,局部引领某个细节的表现。这样由小见大式的引领,可以给学生带来整体思考与整体表现的空间。

小学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法南小学

何成杰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3月20日,我们数学组的全体老师准时集中在中心校多媒体教室内参加了这次网络培训学习。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我从专家老师们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

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四、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

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篇14

一、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 数学学习是现实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 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 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 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 七年级上学期, 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了解决好这一难点, 我把校运动会上两学生争夺1 500米长跑比赛冠亚军情节, 让两个同学演示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学生亲自经历在静态中研究动态问题、在动态中找出静态规律的研究探索过程, 明确了行程问题的内涵,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注重学生动手训练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 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 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应用新知。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 教学中, 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绝不能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 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 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 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 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 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 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 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 学生一味地记忆的现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三、挖掘学生的潜能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 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 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 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德江县青龙二小 张羽山

2013年1月4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参加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网络培训。这次网络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此次网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为确保培训收到实效,上午8时30分,举行了培训开班仪式,李校长就此次培训作了相关要求,他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要以高度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认真作好培训记录并写好培训心得。

上午9时,培训正式进行。首先由周小川主持了培训开幕式,接下来由刘丽老师进行人教版(2011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介绍,首先介绍总体内容变动及编排特点,接着按单元分别进行介绍。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2011版与2001版的区别及2011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大致内容。11时由卢江老师介绍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使用方法,重点介绍了“数字课堂”与“备课资源”两个界面。这套光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动画、声音,生动有趣。教师可根据需求,个性化教学提供资源。

下午2点,刘加霞老师作“把握数学本质,有效落实新课标”学术报告。其中的“数学本质”指基本数学概念、重要数学思想。使我认识到了2011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即:2001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001版:“双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011版:“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最后,刘加霞老师提出有效落实新课标的两点建议:把握数学概念的内涵与教育价值、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

下午3点半,小学数学编辑室主持,三位专家为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互动答疑。培训结束后,我校数学教研组长周红老师组织全体参培学员进行了集中讨论,大家对这次网上“充电”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致认为,此次培训紧扣小数新课标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实施进行,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给一线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航作用;并纷纷表示,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好培训精神,让培训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16

第一,读进去,跳出来

在新课标公布电子版的时候,我就已经自己打印好开始研读。偶尔跟随线上名师的解读进行梳理。那时只是在理解“是什么”的问题,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增添了什么,修改了什么。而这次的集中研修,在专家老师的解读下,我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为什么”的问题,课标的修订在社会发展、政策背景下的必然需求。对于新课标的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将内容熟记于心,更要跳出来更全方位地理解新课标。

第二,学进去,用起来

18日的两位专家老师在讲座中都重点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意义,并且通过对课例的解析来凸显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这三天的学习收获让我对新学期的课堂教学充满了信心,新学期我执教的是二年级语文,在内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紧抓“语言文字的运用”,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活动的“语文味儿”。这段时间我也在围绕学习任务群,探索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找到统编教材与新课标的`融合点。也希望自己在实践中始终保持着研究的姿态进行再学习。

第三,领进去,研起来

小学科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小学作为青少年的起步点,是未来发展的基础部分,地基的夯实程度对青少年学生未来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体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为此,我们需要重视小学生身体素质及其健康水平。国家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在2007年4月29日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2]。虽然这一举措使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但是并未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且部分地区呈现原地不动或者持续下降的趋势。

作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核心部分,小学体育教学此时显得愈加重要。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3]。小学体育教学与学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也是能否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最后环节,为此我们需要从小学体育教学出发,寻找影响小学体育开展的制约因素,找出根本原因,促进小学体育教学顺利进行,促进小学体育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2 小学体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落后与客观条件的制约

落后思想与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农村小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很多家长世代住在偏僻的农村,思想意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一知半解,并不能把体育活动作为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是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殊不知,健康的体魄才是学习的重要保障,才是孩子未来发展程度高低的影响因素,这种思想观念的落后造成了小学体育处于停滞的状态,根本谈不上体育发展。

另外,在很多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人们总是把干农活作为身体活动,代替体育活动的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任何一种体力劳动总是一部分肌肉活动多一些,另一部分活动相对少一些,即肌肉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干农活是一种单一的重复运动,长期单调的弯腰动作等,很容易造成劳损。而体育运动则是全身性运动,不仅可以使全身肌肉得到匀称的锻炼,会增强人的心肺功能,有助于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体育活动是包含着运动量、运动强度、对抗和竞争精神在内的。

2.2 小学体育课被“霸占”

我们浏览网页总是能看到很多学生在博客中批判体育课被霸占的语言,他们对体育课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而体育课总是离他们很远,这确实让人伤感。体育课作为孩子们欢乐的天堂,他们活泼的个性总是希望在体育课上释放,但总是事与愿违。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仍然把体育课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经常被语文、数学等任课老师“霸占”,原因总是归结为下雨、天冷、风大等天气原因,但是体育课并非只有户外运动,室内下棋、音乐班会等都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2.3 体育课教学不够规范

在体育课的上课过程中,体育课教学不能严格的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教学内容简单枯燥,“放羊式”教学较为常见,甚至很多家长把体育课称作为“自修”,体育教师从来不组织课堂练习,体育课名存实亡。此外,当今学生很多独生子女,家长宠爱有加,安全问题较为敏感,学校不敢承担责任,致使体育课成为了做操、跑步、毽球和自由活动等无对抗、无负荷的运动形式,根本达不到体育健身的基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其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渴望有些冒险、竞争激烈和挑战自我的运动项目,而缺少这些项目就会使学生的个性逐渐受到埋没或抹杀,其内在的锻炼意志品质和坚忍不拔精神的品质受到冷落,体育课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

2.4 体育器材缺乏或启用不够

2011年11月,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坐镇主场对阵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结果中方居然以0:15惨败,赛后这场比赛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出现这样的比赛结果,主要原因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家长。由于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很多孩子出现了“大块头”现象,是虚胖,而不是强壮;因为很多孩子都是在大人的背上长大的,而不是经历锻炼成长的。在该校领导略感无奈的言语中听到,由于受到学生受伤责任制问题的影响,很多体育器材都被当作废品卖掉了。在当今很多学校中,很多体育器材被禁用,或者只为体育尖子生训练使用,普通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很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专门的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本来是学生锻炼身体所用,是不应该被封起来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体育器材都是危险品。

3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体育发展的策略

3.1 打开思想枷锁,为孩子真正减负

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掌管着孩子发展的所有方向,让他们学习棋琴书画、补习外语、语文、数学,使小学生压力倍增。其实,在很多学生看来,他们很多东西都是被迫的,有些学习项目都不是自己喜欢或者热爱的,迫于父母的压力,很多孩子已经无暇锻炼,学习班外都是被繁重的作业所压迫,因此,根本谈不上参与体育锻炼。我们之所以说打开思想枷锁,就是希望家长不要把孩子抓得太紧,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时间,保证他们能够做自由的事情,真正参与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运动项目中来。与此同时,这样的减负才能帮助学校放下负担,恢复真正的体育课教学,这一点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又显得那么的困难;为此,我们希望家长从思想上放松下来,为学校、为孩子打开一扇自由之门,能够使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与发展,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而家长与孩子关系就犹如沙子,“抓的越紧,就越容易散落”。

3.2 体育课要重视学生不同阶段生长规律,合理安排锻炼内容

对小学生来讲,体育课一定要制定好正确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日历,因为少年儿童处于发育时期,必须严格遵循锻炼规律,否则会伤害孩子们的身体。从运动学方面,德国学者认为,儿童从5-6岁开始,即可有效的发展节奏感,继而应发展灵活性、反应及空间定向能力的练习,9岁起可着力提高其平衡与准确能力。在发展各种运动素质的训练内容的配置上,随年龄由小至大,应按照柔韧-有氧耐力及反应速度-最大速度及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及力量耐力的顺序进行安排。对孩子参加锻炼时,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过度的负荷会对少年儿童的内脏器官及支撑运动器官造成严重的伤害。从生理学方面,6-12岁阶段青春早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心脏等体内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应从事节奏感强、速度素质方面的内容,避免力量训练;可以从事舞蹈、游泳、跑步、乒乓球等运动,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3.3 分阶段教学,重视热身活动

分阶段教学并不是所指男女生分开上课,对于小学体育阶段,分阶段教学主要是针对于上课内容及锻炼方面,应该有针对性的控制时间和练习强度,把握好小学生生长阶段所应该练习的内容。因为在小学体育锻炼阶段,学生并未受到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因此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与隔阂较小,对体育课的练习热情一样高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据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目标,紧紧的围绕课程标准的最新理念,精心的设计好每一节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在完成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发和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与健康内容充实到体育教学中,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能,为形成终身坚持锻炼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们需要重视孩子们的热身活动,因为热身活动才是解决孩子们易受伤的源头,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孩子受伤给予学校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一般来说,准备活动分为专门性准备活动和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都是做一些专门性的训练和训练内容的提前热身,一般性准备活动只是一些普通的简单热身;为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进行热身,合理应用热身活动。

3.4 重视小学生基础素质的练习

在很多体育课中,基本上都是简单重复的课程内容,而打篮球、踢足球和排球等成了一直以来的经典练习素材,其实这是不适合孩子发展的。首先,我们可以针对性的进行一些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的练习,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简单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在音乐的伴奏下,能够使学生们放松的进行锻炼,一方面,摆脱了因对抗而出现伤害事故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与音乐融合,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和乐感,对于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其次,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发展孩子的跳跃素质和跑跳素质,这种无负荷的运动也是可以促进小学生健康发育和成长的。可以做一些快跑练习,不同距离和时间跑的练习。步法可以分为向前跑、垫步跑、交叉步跑、并步跑等,要求在动作正确的情况下,强调不发动作的节奏性和规范性,提高移动速度[5]。也可以采取拉橡皮筋练习、跳橡皮筋练习,每组10个,跳10组,这些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较低的简单项目,反而能够发展小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在练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免静力性练习和闭气练习,要以有氧和动力性练习为主;要通过小负荷,最好是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使肌肉和身体灵活性得到提高[6]。

3.5 注重小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很多高科技的成果,人们在享用的同时,也陷入了迷惑;因为在人们面对温饱问题的时代,身体非常健康,在人们衣食富裕的时刻,却意外的失去了健康和生活的方向。对于小学生也一样,我们需要注意这些变化给孩子们的影响。很多小学生沉浸在网络、沉浸于微博之中时,在他们眼中,身体根本不是最重要的,他们也不会考虑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误区,使小学生们能够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中,摆脱虚拟世界,保持一个天真的心态和思维,健康的成长和生活。为此,我们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把小学生的心理净化,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快乐的游戏中,养成具有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习惯,逐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学体育课的价值。

3.6 开展小学体育竞赛,带动体育弱势群体

“小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是在小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不积极、兴趣不高、喜欢独处或者被动参与的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发现,他们一般都会存在一些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可能与心理疾病相关,表现出自卑、忧虑和冷漠等特征。一般来说,这些学生没有体育特长,对体育活动根本不感兴趣,平时也根本不会参加体育运动,身体素质自然而然相对较差,身体较弱,没有竞争意识,对生活没有高昂的激情。这个群体缺少体育优势,而且学习起来比较认真、单一和规范,缺乏体育锻炼的创造性,不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来,缺乏足够的自信。其根本原因无非两种,一种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由于家庭环境或天生缺陷带来的影响,或者是身体素质较差;另一种是,对体育不感兴趣,外界对他们的激励不够[7]。为此,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体育辅导,多进行一些关心和支持,多鼓励,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打开心理枷锁,逐渐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去。此外,我们需要通过开展不同项目的体育竞赛,比如跳绳比赛、毽球比赛、轮滑运动、健美操比赛等,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最终使那些体育弱势学生,走出阴暗,走向光明。

4 结论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活动开展及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些是客观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些是主观需要慢慢改变的问题,但是为了小学生们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能够快乐的成长,我们需要对体育教学这一核心环节进行改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入手,通过身体锻炼、心理辅导、举行比赛等形式促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能够全面发展,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的。

摘要:小学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标背景下通过分析小学体育开展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在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开展,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陶战波.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特点及其前景展望[J].浙江体育科学,2004,(3).

[2]刘玉等.农村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根源性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1.

[3]陈红等.在新课标下看小班制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4]游素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劳动意识的培养[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5]豆丁网.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DB/OL].http://www.docin.com/p-152081908.html.

[6]郝莹等.投掷训练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3).

上一篇:英语专业大学生自荐书下一篇:五年级数学组教研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