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2024-12-17

杞人忧天教案设计(共9篇)

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丰富的启迪。

3、有效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表演等能力,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

4、渗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寓意,得到启迪。

2、难点:训练各种能力,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画蛇添足》等多幅图画,让学生看图猜成语,然后归纳寓言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表现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例如:本来老师上课前还担心……现在看来,完全是杞人忧天了。)

二、检查预习效果

1、简介《列子》

2、正音、释词。

三、师生合作,理解文章

活动一:读——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美读——分角色读

(2)小组合作翻译——学生质疑——师生解惑

活动二:想——大胆发现

(1)杞人所忧何事?结果如何?(2)“晓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对此你想做出怎样的评价?(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学们还获得什么启示?(学生上台板书)

活动三:辩——换种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乙方:我愿意给“杞人”点赞

活动四:演——展示才华

(1)读文本,看插图,自由想象、创造。(2)学生上台表演。

四、教师巧妙地将板书生成图案,启发学生想象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版课本剧;积累有趣的神话故事。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通过故事、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们理解并牢记成语的含义,并学会正确应用成语。

教学内容

1.讲解成语故事:杞人忧天。将PPT中的古文用现代文讲出来。

从前,杞国(杞国:周代的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2.引导学生猜测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含义,提问学生,并予以鼓励。

3.解释成语的含义: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4.观看“杞人忧天”的动画视频。时间为1分16秒。5.引导学生用“杞人忧天”造句。6.课堂结束。

备注

1.可以准备一些棒棒糖,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2.视频需退出全屏模式,然后双击“杞人忧天”视频图标即可播放。若遇到问题,可退出PPT直接打开视频文件。

3.视频中“杞”错念为qi3,同时,视频中的部分“杞”错写成“齐”,若学生有疑问,可向学生解释。

3.选讲:杞人忧天文言文注释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通“无”,没有。寄,依附,依托。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若:就像。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止。果:如果。

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四虚:四方。

杞人忧天造句 篇3

[释义]杞:古时国名;忧天:担心天塌陷。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寝食不安。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

[语出]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正音]杞;不能读作“jǐ”。

[辨形]忧;不能写作“优”。

[近义]庸人自扰杞人之忧

[反义]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

如何用杞人忧天造句

1)不要杞人忧天。烦恼并不会减少明天的负担,却会失去今天的快乐。

2)只要充分作好准备,就不怕敌人的突然袭击,何必杞人忧天。

3)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4)他总是担心小李因路太远不能及时赶来,真是杞人忧天。

5)对于他的事,你不要杞人忧天,这是没有用的。

6)不要忧虑太阳会不发光,你杞人忧天了。

7)剩男剩女回家过年已成难题,希望父母们不要杞人忧天。

8)生活是美好的,不能因为一些小小的失败而整天杞人忧天。

9)由于忧虑到孩子的幸福,很多母亲经常会杞人忧天。

10)我们做事要认真分析可能的出现困难,既不要杞人忧天,又不要粗心大意。

11)天气预报说今天根本不会下雨,你带伞出门真是杞人忧天了。

12)他们是典型的悲观论者,喜欢杞人忧天。

13)争端小小摩擦是很正常的事,爸爸整天杞人忧天会发生世界大战。

14)小明担心中美合作关系的发展,天天失眠,真是杞人忧天。

15)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这种关注并非杞人忧天,尽管很多人并不认为经济的增长就是罪魁祸首。

16)世界毁灭的事件也许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17)博大人何必杞人忧天,我索伦兵连克四峰,虽然伤亡惨重,但虎威不减,眼下正当要功标青史之际,大人倒是体恤起索伦兵的艰辛,真是咄咄怪事。

18)胡泽雨去卫生间洗了把脸觉得自己实在是杞人忧天了,擦了脸拿了钥匙和手机,换上鞋胡泽雨准备出门走走散散心。

19)王琴看着他这副算不溜湫的样子好笑不已,刚想笑话他杞人忧天来着就被前门外一阵洪亮的声音给打断了。

20)周大人实在是杞人忧天了,须知陈将军战功卓著,威名赫赫,天兵所到之处,自然是所向披靡,南诏那边也就是疥癣之疾,无需大费周章!

21)和他们这般杞人忧天不同,凌琅天却是满面红光,见小辈们如此情绪高涨。

22)气温越来越高,心情难免烦躁。我用冷水浇过太阳,用人工降雨向高温开炮,用云层给天空戴面罩,如此杞人忧天,只为博你一笑!

23)常常幻想宇宙如果有一天灭亡,世界将会是如此的荒凉,但对生死却不是常常会产生恐惧感,不可思议的想象,杞人忧天。

24)很多人担心原子弹等大规模武器会带来人类毁灭,大家不必杞人忧天,我们还有很多和平组织,这事不会发生的。

25)我有三个不成才的员工,我准备找个机会将他们炒掉:一个整天嫌这嫌那专门吹毛求疵;一个杞人忧天老是害怕工厂有事;另一个整天在外面闲荡鬼混。

26)李从善闻言,脸上的忧容一扫而光:“没错,有皇兄前面抗着,孤何必杞人忧天!明日见了宋使再做决断!诸位臣工,来,陪孤继续同饮此杯!”。

27)不然石门将绝户!女子深知此事的严重性,可是如今怎么办才好呢?况且已经过了一个月貌似没什么动静,看来是相公杞人忧天了。

28)不过想到敞开供应的玉碟灵浆,那东西可不比什么生肉熟肉的强太多了?周游觉得自己有点杞人忧天,抱起自己那份啃了起来。

杞人忧天造句 篇4

他的观点有些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

你在杞人忧天些什么啊,罗伯特博士

也许是我杞人忧天,但愿如此

基本上,我认为这些顾虑有点杞人忧天。

勿自寻烦恼;勿杞人忧天。

没有比杞人忧天更消耗精力的了。

我认为大家无须杞人忧天。

船到桥头自然直;勿杞人忧天。

天垮正好抓云雀;不要杞人忧天。

没有比杞人忧天更耗精力的了。

我是说所有人都杞人忧天了

我们常常过多地自寻烦恼,杞人忧天。

这是杞人忧天了。

他的担心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了。

恐怕有点杞人忧天吧

而这也并非杞人忧天。

这并非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 《列子》原文 篇5

一、给下面词语中的红色字体注音。

杞人忧天躇步跐蹈

日月星宿

中伤 充塞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杞人忧天》课题教学反思 篇6

一、寓言,故事有道理。

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特点。教学抓住体裁特点,可举一反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分为两层:故事和道理。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要增加对文本的疏通文意。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分成了三大部分:读故事、讲故事、思道理。

读故事是初步感知——以多样的朗读初识文本,在读出语气中逐渐理解人物形象,用小组演读让故事从文本走向舞台更立体更生动;讲故事是把握主体——以板书简图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故事的情节,绘声绘色讲故事;思道理是升华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寓意,得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二、目标,多样有层次

知识与技能,就是“学什么”。经调查得知,七年级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小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的各种白话版本,虽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却是第一次读原作(节选)。对于这篇文言文,该学什么呢?此文文本较长,有易错的字音,有需要识记积累的文言词汇,也需要进一步带领学生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就是“怎么学”。我设计了多样的朗读,以读入文;利用板书简图,把握情节;谈论古今,从多个角度理解寓意。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就是“学会什么”,重在能力、品格、观念等。此文恰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的好素材,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正是依据这种理念,结合文言文以及寓言的教学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亡、晓、若、中伤、舍然。

2.过程与方法:以多样朗读感知文本;以思维导图把握情节;以讨论形式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发散思维和思辨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铃声响起,课堂结束。细细思量,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演读,结束太匆忙。

在以双簧形式演读杞人和晓之者的第一回合的对话时,学生的配合并不默契。虽然他们主动要求调整角色再次演读,但效果其实仍不尽人意。

因为担心这个环节会挤占后面的教学时间,我匆匆结束了这不十分成功的演读。现在,静心反思,这是不对的。不对之处有二:

1. 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努力,演读是可以达到新的高度的,所以不能如此功利地匆匆结束。

2. 此处,可以让台下的学生做导演,提出修改的建议。这是考察更多的学生能否疏通文意的一个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根据文字进行想象的好机会。

二、提问,难度不适宜。

虽然一向留意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指向明确单一,但这次设计中的有个问题还是因为难度太高而让学生迷茫不知所云。这个问题就是:晓之者如何成功为杞人解忧的?

“如何”二字,让学生不知该如何作答了。我总结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不够,这样的问题是极有难度的;二是初一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仍需培养。

因此,这个环节难度稍高,导致课堂稍有停滞。

我现在回想,此处应该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直接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即可。

这也再次提醒了我:有些内容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有些内容要依靠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不适宜抛给学生。说到底,还是以学定教。

三、点拨,急躁未中的。

对于刚才的问题,有一同学说:“他向杞人说了善意的谎言。”

我能理解他的这种说法,但是我太过快地给予否定,自己呈现出了答案,这等于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此处,正确的做法应是:1.问他为什么这么说;2.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3.归纳出:善意的谎言是明知真相却善意掩盖,而晓之者是以惑为知。

我想,这样一路走来,该是非常精彩的。可当时,自己对这个生发点的处理却过于急躁了。

经过一遭磨练,收获是很多的,在最后的教学比赛的课堂上,缺点也是很多的。这再一次提醒我:评价,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难度应适宜学生避免拔高;点拨,应循序渐进逐渐引领。

作者|滕南

成语杞人忧天的故事 篇7

杞人忧天的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人忧天的寓意

这则寓言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他的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 哲理故事:生活还是生存

★ 未雨绸缪-未雨绸缪的故事-未雨绸缪的寓意-未雨绸缪的意思

★ 哲理故事:一样是旅客

★ 未雨绸缪近义词

★ 哲理短篇故事精选

★ 自己是自己的贵人哲理故事

★ 杞人忧天译文

★ 杞人忧天造句

★ 未雨绸缪的近义词

杞人忧天的神话故事 篇8

很久很久以前,杞县是天地的正中心。那时候,杞县一带叫中天镇。中天镇位于中天山上,距离天只有三尺的距离。但中天镇的人却伸手够不到天,因为他们只有几寸高,最高的人也不超过一尺,所以,中天镇也是矮人镇。但在一段时间,镇上的头领镇首家生了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比其他人高很多,各个都三尺多高,可以任意到天上走动。

镇首的大儿子叫共工,二儿子叫祝融,三儿子叫杞人,另外还有个女儿叫女娲。老大长的一头红发,青面獠牙,样子十分可怕。他嘴巴里能喷出水来,和海龙王成了很好的朋友,人们都叫他“水神”。老二祝融,脑袋瓜子一丈多长,脸红的像团火,嘴巴一张,就能吐出火来,人们就叫老二“火神”。老三杞人和女儿女娲长得都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很是好看。

兄妹四人,样子有天壤之别,秉性也大不相同。共工和祝融,脾气火爆,动不动就发火,甚至动手;杞人胆小怕事,树叶掉下来都担心砸了脑袋,整天畏畏缩缩的;而女娲则聪明,善良,惹人喜爱。

有一天,小妹女娲捡到一个天鹅蛋,兄妹四个都想吃。一争一吵,共工和祝融的火爆脾气上来了,俩人就动起手来啦。俩人从地下打到天上,从家里打到外面,打的是天昏地暗,不可开交,不知道打了多长时间,兄弟俩个越打越急,共工一喷水,洪水遍地都是;祝融一吐火,烈火漫天烧。

不知道打了多长时间,祝融吐的火把天都烧红了,像烧红的铁块一样,让人不敢碰,地也烧热了,像个大铁锅,把地上的洪水都给煮开了。共工一看不好,自己怕热,扭头就往西方海龙王的`方向跑。共工在前面跑,祝融就在后面追。共工只顾着向西方跑,没看路,不小心一头撞在了不周山上。不周山是顶天的柱子,被共工这么一撞不要紧,不周山塌了,天也就塌了。

天塌了,洪水遍地流,石头到处滚。星星和月亮也往西边滚下去。后来,西方就堆满了石头,成了很高的石头山,这样地上的洪水就往东边流了,就成了东海。

天一塌,可把胆小怕事的杞人吓坏了,他整天直挺着脖子,没命的在中天山上跑来跑去喊着:“不好了,天塌了。”

女娲看到哥哥们这个样子,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就遍地找五色石头去熔炼,然后用石浆补天。就这样,不知道忙活了多少年,女娲总算是把天给补好了。回去又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给杞人找医问药,总算把杞人救得清醒过来,不再到处喊叫,妖言惑众了。

安生日子没过多久,黄帝和蚩尤又打起来了。天地间打的一片黑雾腾腾的,遮云蔽日,什么也看不见了。再加上天鼓咚咚地响,到处杀气腾腾,杞人吓的又犯病了。他又开始每天狂蹦乱叫:“不好了,天塌了。”他整天这样叫,叫得大家人心惶惶的,也没心思耕种,更没心思好好生活了。

《杞人忧天》寓言故事读后感 篇9

“那么,同学们,你支持哪一种说法呢?”这是老师在课上让我们思考的一个小问题。

毫无疑问,我自然是支持第一种观点的。杞人忧天,担心天塌下来,地塌陷掉,岂不是太不切实际了?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种种可能发生的意外,难道要一个个都担心一遍?更何况是“废寝食者”。

经过一轮精彩的讨论后,老师拍手让我们停了下来。

在我还坚持自己观点时,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作家在自己的文中写道,当出去旅游发生地震时,人们都跑到空旷的楼底下,其中有人拿着笔记本电脑,有人拿着钱包,但其中有一个人却提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各种必用品,而那个包,是他时刻放在门旁边的。

也许生活中多担忧一些事情并不是坏事?

我记得曾经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有一群刚入住动物园的藏羚羊,不到六个月便消瘦了许多,甚至有一只死亡了。动物园的专家查明了原因,原来是因为它们的居住地离狮虎山太近,便立刻把它们的居住地移到了一片竹林的旁边。一年过去了,这群藏羚羊越来越肥胖、懒惰,并停止繁育。查明原因,原来是因为这里一点也听不到狮虎的叫声,闻不到狮虎的气味,从而使这群藏羚羊放松警惕,彼此之间漠不关心。最后,它们的居住地定在了一个离狮虎山有一定距离、却又偶尔可以听到狮虎叫声的地方,这群藏羚羊慢慢地又恢复了活力和生机。

“同学们,我想说的是,我们既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但也不能想的太不切实际。”正思考着,老师的话把我拉了回来。

是的,正是这样,我们既不能太过忧虑,但也不能“死于安乐”,对许多人来讲,或许难以把握的便是在“忧”与“安”之间的中点。

这大概就是这则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作者|卢倩

上一篇:关于农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下一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