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调研报告

2024-09-22

上海经济调研报告(共8篇)

上海经济调研报告 篇1

招商局赴上海经济圈学习调研报告

招商局赴上海经济圈学习调研报告

为提高本招商局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学习发达省市工作经验,盘活我区招商引资资源和载体,探索专业招商及企业化运作的招商工作方法,2008年9月上旬,××区招商局与××街道办事处组成调研小组赴上海、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学习调研。学习中,我们就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商务功能发展趋势和建设走访了上海静安区、黄浦区政府招商办,就工业园区建设走访了苏州高新工业园和无锡工业园,同时,先后拜访了台湾元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琬女士、美国罗比公司中国首席代表胡琳达女士、上海环太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晓为先生、上海曜笙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大程先生、无锡大明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俞文军先生等,向他们宣传了××区投资环境、“三区”建设和投资重点并邀请他们参加第四届首义经贸洽谈会。现将上海之行收集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一、上海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商务功能发展和建设: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现代服务贸易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项新内容,现代服务业竞争的信息比较优势也日益突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已取得显著成效。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臂力论文网

今后几年,上海将重点加快发展生产型、知识型和都市型三大板块的现代服务业。

1、静安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商务功能的建设:

静安区是上海最繁华的中心城区之一,全区总面积7.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万,全区楼宇商业商务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是上海高品位(商业、商务)、高品质(生活、居住)“双高”区。2004年,全区全口经财政收入68.3亿元,区级财政收入27.6亿元。

2004年,现代服务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全年共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424家,注册资金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1.3%,超过了全部引进企业注册资金的二分之一。静安区突出的区位优势也为现代服务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市场和推进机制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也不断增强,2004年全年现代服务业地方财政收入7.27亿元,同比增长59.14%,大大高出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占全区地方税收收入的30.42%,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8个百分点。

2004年静安区南京路上的商业品牌完成了重大调整,共调整70家商店120个门面。调整后的主要网点四季度累计销售较上年同期上升15.5%,并且销售增幅逐月上升,12月份的销售增幅较10月份的增幅提高了5个百分点。品牌的升级使得以“梅泰恒”(梅龙镇广场、泰和广场、恒隆广场)为代表的南京西路商圈更趋成熟。目前,在南京西路从茂名路到华山路之间已汇聚了近900个品牌,其中国际品牌460个,世界著名品牌130多个,国外一线品牌中,半数已在南京西路现身。如今欲进入上海的世界品牌几乎都将南京西路作为了首选,进入上海的国际著名品牌超过90%在南京路开设了旗舰店、专卖店。作为南京西路商圈的代表,“梅泰恒”三大广场销售总额就占了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8%。

2、黄浦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商务功能的建设:

黄浦区位于上海市城区的几何中心部位,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面积12.8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01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83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为9个街道共134个居委会。常住人口61万。2004年,财政全口径收入100亿,区级财政收入45亿。

2004年,黄浦区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外向型经济加快了发展,积极推进楼宇招商和项目招商,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并注重发挥政策效应,拓宽招商渠道,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从全区产业发展导向出发,注重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大型内资企业等高能级企业。全年合同引进外资2.8亿美元,引进内资80亿元。现代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金融、中介、航运、信息等行业知名企业加快集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商旅文联动发展效应增强。商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不断拓展,营销活动特色鲜明,商贸现代化继续推进;旅游业集聚度得到提高,一批知名企业先后入驻,都市旅游品牌产品日趋成熟,与长三角等地的旅游协作不断加强;文化娱乐功能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房地产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形势,优化开发结构,实现较快增长。

黄浦区与我们

××区较近似,都属于中心城区,其区域经济功能定位主要发展五大产业,即房产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旅游业。

3、上海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商务功能发展方向和策略:

首先,上海将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全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完善金融发展环境,大力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和金融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发挥金融中心的集聚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和引进各类金融中介机构。

其次,将全面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业务,重点推动各类网上信息服务,鼓励政府、企业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业务。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和高速公路、铁路及长江水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开成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和大通关优势相配套的开放式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第四,鼓励发展中介服务业,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职业环境和诚信制度建设,规范和活跃市场中介要素,努力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中介服务品牌。

第五,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以发展新型业态和特色商业为抓手,以输出上海商业的优势业态和管理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建立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商贸服务体系。

第六,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服务,加大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力度,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推进房地产中介服务诚信体系与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优化房地产交易环境。

第七,培育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和构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的发展机制,发挥就业潜力大的优势。

第八,加快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服务行业,把会展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与都市型旅游业等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服务行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重点发展。

二、静安区政府招商机构及招商格局

1、管理重心下移,依靠区级街道的招商格局。

静安区招商办公室(简称招商办)是该区招商主要行政职能部门。招商办与区财政局合署办公,财政局长任招商办主任,下设两个科,14个人,招商办人员、编制、经费均纳入财政局统一管理和核算。全区招商网络分3个层次。个层次是招商领导小组,由各委办局行政一把手任成员,区长任组长;第二个层次是招商办、外经委(重点引外资)、协作办等部门;第三个层次是各街道、招商公司、园区。

2、静安区的招商引资以招大引强,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楼宇经济为重点。

一是瞄准世界500强、集团公司、研发中心。2004年引入的仅兰寇一家一年纳税1.9亿元。

二是积极新建、拓展招商载体。拟在已有的200万平方米商业商务面积的基础上,再新建200万平方米,扩展200万平方米,达到600万平方米的商业商务面积的目标,打造一批每年每栋产生税收2个亿的楼宇。

三是委托专业招商公司进行策划包装招商。

四是利用地区名人、工商业者、老资本家、海归派、统战人士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能量,介绍大企业落户。

五是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树立“每个公务员都是投资环境”的思想。做好服务保效工作,对大小企业一视同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苏州工业园和无锡不锈钢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它紧邻上海,位于苏州古城东郊美丽的金鸡湖畔,行政辖区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0万,计划吸引各类投资1000亿美元。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今年是园区成立10周年。10年来,园区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和苏州文化底蕴与一体,建成区内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近1亿美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高等级道路、高标准设施和一批大容量源头厂,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年均50%左右的增幅。目前,园区已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的开发区之一。

无锡不锈钢工业园位于无锡综合物流园区,地处沪宁高速公路与312国道之间,是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市场群。通过实地调研,感到无锡不锈钢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大。该市沿312国道,东起无锡新区、西至洛社镇30公里的物流带内,目前已建成不锈钢专业市场3处,市场面积50余万平方米,市场经营业户500余户,年市场交易额200余亿元,各市场对财政的贡献超过2亿元。其中,无锡南方、大明、华东不锈钢市场经营面积和年交易额分别是30万平方米,120亿元;15万平方米,58亿元;10万平方米,20亿元。而 且,该市目前还在沿312国道规划建设两处不锈钢市场,占地均在100亩左右。

二是市场影响大。无锡不锈钢市场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不锈钢交易中心之一,对全国不锈钢的供求和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被业内人士称为“不锈钢价格的晴雨表”。目前无锡不锈钢市场的交易额已经超过广东佛山,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市场。

三是直接接轨国际国内市场。无锡不锈钢市场充分发挥其长三角开放城市的口岸优势,紧紧承接上海和华东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将国际国内著名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吸引到该市场,将自身打造为极具竞争实力的一级批发市场。目前,来自欧洲的阿维斯塔、帝森克虏勃、阿赛勒和来自韩国的浦项制铁等全球60家知名钢厂大举涌入无锡不锈钢市场寻找代理商,形成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供应体系,同时,太原钢铁、宝山钢铁、鞍山钢铁、大连钢铁等数十家国内大型不锈钢生产企业均把无锡不锈钢市场作为主要的交易基地。

四是市场配套完善。目前,无锡不锈钢市场已成功引进3条由德国和意大利制造的水下等离子切割和分条平直生产线、4条国际先进水平的不锈钢冷轧和热轧流水线,一个以国际著名不锈钢厂商为供应链,以世界先进加工设备为装备核心的全国最大不锈钢加工配送中心已经崭露头角。

四、与部份投资商的交流:

台湾元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琬女士:

台湾元祖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国有5家工厂,7家公司,200家门店。武汉总店目前暂定××街道,感谢××区政府、街道对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公司发展想在××找10亩左右土地建公司总部,50亩左右土地建工业厂房,希望能得到区政府的支持。

美国罗比公司中国首席代表胡琳达女士:

美国roppe公司创建于1955年,集团总部位于俄亥俄州的佛斯托利亚市,是一家专业生产高分子橡胶地板、乙烯地板、楼梯踏板、踢脚板及各类装饰附件的跨国公司。美国罗比公司上海代表处成立于1998年,负责roppe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推广和商务联络工作。胡女士于今年8月来汉参加了华创会,并在罗清泉省长主持召开的“跨国公司与中部掘起高峰论坛”上重点介绍了roppe公司的

产品、经营理念,以及湖北武汉在新材料运用上如何与国际接轨的思路和建议。目前罗比产品已进入了中国各地。希望能在武汉就新型装饰材料发展趋势做一场专题报告。

上海环太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晓为先生:

中部崛起对武汉来讲是一次难得机遇,应抓紧投资环境建设。做好现代服务业和商业商务服务,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适当的机会希望能与××招商局和作。

无锡大明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助俞文军先生:

因机缘不够未能将武汉分公司注册××,首期500万美元投在了烽火村钢材市场,有了梧桐树不怕引不到金凤凰,公司和××区还是有很多合作机会

源自 臂力论文网:

上海经济调研报告 篇2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现在, 我受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委托, 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工作回顾

自2002年6月6日召开我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以来, 至今已经十年了。十年来, 我会在上海市社联的领导下, 在市商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的具体指导下,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上海商业的改革开放,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团结组织研究商业理论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商业实践的实际工作者, 总结实践经验, 开拓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在推动上海商业的理论创新、推动上海商业的改革开放中积极发挥作用, 开创性地做了一些工作。

一、围绕上海商业发展的大局, 不断推进商业理论创新

我们学会的性质是学术团体, 联系商业实际, 研究商业理论, 为上海的商业发展服务是我们学会的特色。本届理事会成立十年来, 十分注重在这方面开展活动, 不断提升学会的学术水平。

1、举办上海商业论坛。每年举办一次, 从开办至今, 已经举办11次。每次论坛围绕一个主题, 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 有主旨报告, 有专题演讲;有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分析, 有理论探讨和学术见解, 务虚与务实紧密结合;有战略性的思考, 也有操作层面的措施, 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由于论坛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 因此, 每次论坛内容新颖, 学术价值高, 社会影响力大, 引起人们的关注。

比如, 2011年第十一届上海商业论坛, 主题是:“上海商业:模式与发展”, 在会上发布了“2010上海商业十大企业”名单, 即十大销售企业、十大纳税企业、十大创利企业。我们在对100多家上海商业企业各类经济数据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了归纳整理, 并在会上对这些经济数据作了解读分析。这次论坛由原市商委主任张广生研究员作了主旨演讲, 题目是:“面对刘易斯拐点, 商业必须摆脱传统经营模式”, 内容新颖, 理论也有深度。会上, 其他许多专家学者还围绕光明食品集团、市蔬菜 (集团) 等商业模式进行解读分析, 有的专家还介绍了国际商业创新的新动态、新趋势。这次论坛的主题, 启发了人们的思索。商业模式, 是个理论问题, 也是个实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商业在发展中创造了许多模式, 有成功的, 也有失败的, 有曾经带来辉煌的, 但现在却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难以继续发展的。如今, 上海的商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总结和研究商业模式确实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就是论坛留给人们的启示。

再比如, 2009年12月1日召开的第九届上海商业论坛, 主题是:“上海如何建设国际贸易中心”, 会议放在台湾HOLA特力屋会议中心举行, 会前组织与会者参观了特力屋商品展示中心, 会上由特力屋总经理和拓展部负责人分别介绍特力屋集团的运转模式和开拓思路。会上有的专家对特力屋模式作了点评, 有的专家分析了上海商业竞争力缺失的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还有的专家提出了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贸易功能体系和重构批发企业功能设想。这次论坛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启示是:上海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过程中, 如何下大力气组建几个如台湾特力屋集团这样的贸易集团, 网络遍布全世界, 全球采购、全球批发, 既有价格话语权, 又有组织生产的发单权, 自我经营, 自有品牌。

对于我们创办的一年一次的上海商业论坛, 得到了上海市社联的充分肯定和表彰, 我们学会自2008年开始, 每次论坛都获得了市社联颁发的组织奖、优秀组织奖的荣誉和奖金。

2、举办商业地产峰会。每年举办一次, 从2005年开办至今, 已经举办七次。由于商业地产这个业态既不同于单纯的地产, 又不同于单纯的商业, 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因此具有特殊的一些发展规律。为了推动这个业态的健康发展, 我们把专家学者组织起来, 总结成功经验, 研究特殊规律, 分析发展趋势。单独对上海商业地产进行研究, 在社会上, 我们学会还是起步比较早的, 我们连续举办三次以后, 影响越来越大, 从第四年开始, 我们又扩大到长三角地区, 联手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商业经济学会, 共同主办长三角商业地产峰会, 三省一市联动, 参加峰会的人数从100多人, 增加到200多人;参会的对象从商业地产开发商扩大到商品供应商、零售商;会议的内容从研讨会扩展到开发商与经营商的对接会、展示推介会以及培训讲座;会议的时间也从半天发展到一至三天。峰会结束以后, 往往还有后续效应。有些开发商还要求我们会后组织专家上门服务, 研讨发展思路。为了扩大峰会的社会影响, 我们还同主流媒体合作, 大力宣传。会议当天, 由搜房网上网现场直播;会后, 由电视台、解放日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上海商报等媒体进行报道。

3、举办多种形式研讨会、论坛。十年来, 我们还举办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理论研讨会、论坛。

——2007年8月31日, 我们举办了“上海商业创新”论坛。会上许多专家分别从流通理论、商业业态、老字号发展、品牌培育等方面就如何创新进行深入研讨。同时, 我们还授予14位商业创新人物“金商奖”, 对上海商业改革开放以来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杰出人物给予称号、颁发证书。

——2008年11月6日, 我们学会与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商学院等单位和行业组织联合主办“纪念上海商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 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副主席周太彤, 市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主任沙海林等市领导亲临现场, 并发表了讲话;上海市人民政府历任副市长裴先白 (当时已90高龄) 、叶公琦、庄晓天以及市财办、市商委的老领导, 市经信委领导都到会, 有的在会上回顾了上海商业三十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分析探讨了未来三十年的新发展。这是一次商界的盛会, 其盛况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特别是参加会议的同志许多都是上海商业改革的指挥者、策划者、实践者, 他们对参加这次座谈会十分重视, 有的即使已是高龄、行动也不便, 但还是由家属陪同到会。

——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 为纪念上海商业改革开放30周年, 策划、组织了一次笔谈会, 题目叫“30人谈三十年——上海商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去与未来”, 请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座谈、撰稿。比如对原副市长裴先白的访谈录、请庄晓天、张俊杰、张广生、吴传瑞等领导的七人谈, 就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出谋划策。这些文章在《上海商业》杂志上分两期刊发,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8年12月30日, 举办“上海城市商圈发展战略论坛”, 组织专家就上海商圈的发展轨迹、发展生态、发展条件、管理经营模式、发展趋势等热门话题, 展开了积极的探索研究, 为投资开发商、商业经营商、专家学者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提供了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

——2010年4月22日, 举办了商业景观设计高峰论坛, 题目叫“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景观设计——首届中国商业景观设计高峰论坛”。上海商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商业的繁荣与繁华, 已为世人所瞩目。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商业的能级, 开发商业的功能, 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不仅要注重视觉美观上的追求, 更要注重营造出众的人文景观氛围, 注重生态环境的和谐。我们学会最早关注如何把创意设计引进商业领域, 对经营场所的内外环境、商品布局、灯光设置等方面融入新的设计理念、紧跟国际新潮流。我们请上海景观设计的专家, 请日本商业景观设计的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交流。这个论坛的内容, 在国内还是首创。

二、主办《上海商业》杂志,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上海商业》杂志是我们学会主办的会刊, 创刊于1985年3月12日。当时的刊名叫《上海商业经济》, 是一本内部期刊, 只有内刊准印号, 不定期出版。1988年3月26日, 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为公开出版物, 并取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 为双月刊。1989年5月4日,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更名为《上海商业》。1989年6月6日, 经上海市编委批准成立上海商业杂志社, 明确为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1990年1月, 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 《上海商业》杂志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2005年1月, 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 月刊又变更为半月刊。十年来, 《上海商业》杂志在原来的发展轨迹上, 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等级, 半月刊的功能不同于月刊, 更不同于双月刊, 现在离周刊只有一步之遥了。经过十年来的努力, 《上海商业》杂志源于会刊又高于会刊, 已逐步进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办好《上海商业》杂志, 已经成为我们学会的一项主要工作。学会的工作创新, 学会的功能发挥, 更多的也体现在这本刊物上, 体现在以媒体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上。

1、一期杂志, 就是一次论坛。作为学会来说, 举办论坛, 开展学术活动, 一年举办几次, 毕竟是有限的。而通过办杂志, 把研究商业理论、研究商业实际常态化, 月月有新内容。学会的学术水平, 学会的组织研究能力无疑也在刊物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充分体现。《上海商业》杂志从1985年创刊至今已出版351期, 现在每年编发各类文章约200万字, 十年至少编发2000万字以上。文章涉及商业理论的创新和商业实际的研究, 是这本杂志的主体。十年来, 在《上海商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理论联系实际, 有广度, 也有深度, 有些读者, 特别是关心上海商业发展的同志经常会打电话来称赞哪一篇文章写得好。哪一篇文章有价值。我们学会就是通过组织和编发这些高质量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文章来推动学术研究, 掌握研究商业理论、研究商业实际问题的话语权, 站上新的学术制高点。

2、通过《上海商业》杂志这个平台, 为商业领域培养人才发挥作用。上海商业实践是出人才的地方, 许多优秀人才在经营活动、企业改革、模式创新等实践中大量涌现出来, 但如果对这些实践经验不上升到理论高度, 进行总结、思考, 那也只能算是个实干家, 工作缺乏远见、深度和自觉性。因此, 许多实干家十分重视我们《上海商业》杂志这个平台, 不断为杂志写文章, 实践一段时间以后, 就认真总结、思考, 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然后又进一步推动自己事业的发展。十年来, 我们大量发表了这方面内容的文章, 有血有肉, 非常生动实际。比如上海老城隍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自强同志, 他在2009年专门出版了一本书, 名字就叫“我与《上海商业》”, 这里说的《上海商业》就是指我们这本杂志, 作者把2002年以来发表在《上海商业》杂志上自己写的所有文章结集成书出版, 还请原商委主任张广生研究员作序。王自强同志对这本杂志深有感情, 正是这个平台, 给了他锤炼理论思维的机会, 是这本杂志留下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前进的脚印。再比如, 上海烟草行业, 尽管是个特殊行业, 但这些年来他们的领导十分重视理论素质的培养, 每年发动全系统的企业撰写企业论文, 每年列出专题, 如企业文化的建设、零售终端的管理、品牌的培育、企业绩效的考评等等内容, 一年一个主题, 集中撰写论文, 对每篇论文还要组织专家打分、评选, 优秀论文还推荐到我们《上海商业》杂志上发表, 扩大了影响, 鼓舞了士气, 所属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拓展。为了不断提高这些企业论文的质量, 他们还邀请我们学会和杂志社的同志到所属企业去辅导如何写好企业论文, 对他们的文章进行点评。正因为烟草集团的领导有远见, 也让我们《上海商业》杂志这个平台有了发挥作用的机会。

3、为一大批企业领导取得高级技术职称创造了条件。评定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经营师等高级职称有许多条件, 其中一个条件是必须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我们《上海商业》杂志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为上海商业系统高级技术人才的成长发挥了作用。大批高级技术人才的涌现, 不仅拓展了个人的发展空间, 而且提高了整个上海商业队伍的素质。

三、贴近企业, 为企业服务

企业, 是学会的根基。学会要发展, 必须贴近企业, 依托企业, 为企业服务, 在服务中发现经验, 掌握实际情况, 吸取营养, 把学会的学术创新融合于企业的实践创新, 从而提升学会的学术水平, 也同时才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和支持。这些年来, 我们在为企业服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工作。

——为上海老城隍庙食品有限公司组织专题研讨会和出版专刊。上海五香豆和梨膏糖是家喻户晓的上海特产, 是著名的老字号品牌, 一个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一个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如何进一步发展, 我们与老城隍庙食品有限公司共同主办“老字号新发展”研讨会, 组织专家围绕文化底蕴、包装设计、养身保健、城市名片等方面, 出谋划策, 为企业发展提供多种思路。同时还利用《上海商业》杂志这个平台, 分别就五香豆和梨膏糖出版两本专刊, 扩大了社会影响。

——为上海九百 (集团) 有限公司组织研讨会和出版专刊。上海九百集团旗下汇聚一批自主品牌, 许多还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老字号品牌, 我们与上海九百集团联合主办研讨会, 围绕“老字号, 新活力”这个主题, 对“立丰”食品、西区“老大房”、“新长发”、“三阳盛”、“正章”等这些老字号品牌如何与时俱进, 如何引领新一代的消费潮流, 如何建立完善以“自主品牌、服务品牌、引进品牌、创新品牌”为组合的品牌发展体系, 如何抓住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大好时机, 发扬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等内容, 组织专家广泛交流、深入分析, 以进一步推进九百集团自主品牌的发展。

——为港汇广场购物中心出版专刊。港汇广场, 是一家成功的外资企业, 我们请专家和资深媒体人对这家企业进行了系统总结, 从建筑的外形设计到里面的硬件设施, 从商场的布局到商品的结构, 从管理的理念到经营的思路全方位进行解剖分析, 还约请商场内的品牌经营商进行访谈, 交流他们的切身感受。这本专刊的出版, 为发展上海商业的购物中心业态提供了成功典型。

——为上海美罗城文化娱乐有限公司组织研讨会和出版专刊。上海美罗城文化娱乐有限公司是由上海徐家汇商城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加坡美罗控股公司合资合作组建, 开发经营美罗城和美罗大厦。在开业十周年的时候, 我们以“走进美罗——美罗的文化与商道”为主题, 组织专家聚焦“美罗文化”, 分析探讨“美罗”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的实践经验, 并从哲学层面进行思考, 展望新十年面临的挑战与目标。在此基础上, 还出版《上海商业》专刊, 以推进“美罗”事业的新发展。

——为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出版专刊。“培罗蒙”是一个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 她作为国家非物质遗产被保护发扬, 她为历代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定制西服, 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我们组织力量, 专门总结了“培罗蒙”发展的历史轨迹, 分析了“培罗蒙”工艺的特色、“培罗蒙”企业的文化、“培罗蒙”员工的风貌, 展现了一个民族品牌成长的发展之路, 通过专刊的形式发扬“培罗蒙”精神。

——为静安南京路出版专刊。静安南京路是一条集商、旅、文于一体的商业大街, 整条街串起了五大商圈, 围绕如何把这条大街做厚、做高、做深组织了大量文章, 对进一步推进静安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为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出版专刊。“雷允上”是一家历经百年沧海桑田的老字号, 我们以企业文化为主线, 把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结合起来, 深刻总结新的传人如何以企业文化之力带领员工去开拓创新的实践经验, 用《上海商业》杂志专刊的形式刊登出来, 为上海的商业推举出又一个典范。

——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编写专著。“第一百货”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营零售大店, 在六十多年的历程中, “一店”人敢为天下先, 争创第一的“一店”文化演绎出一个一个精彩的故事, 我们经过两年多的时间, 把这些故事收集、整理、编写出来, 目前已写出100多个故事、二十余万字。专著即将出版问世。

本届理事会在扩大内需方面, 还联合有关企业在吴江路步行街、静安寺下沉式广场、长寿路亚新广场、浦东新区滨江森林大道、华联吉买盛大卖场等处联合举办优质土特产展销会、食品节、啤酒节等, 2007年8月31日至9月2日, 还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共同主办“上海商业博览会”。这些社会性的活动, 也是为发展上海商业出了一份力。

此外, 我们还与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多次举办以“海峡两岸企业CI设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商业在城市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模式”等为主题的研讨会, 组织会员单位赴台参加会议并进行商务考察;还以“发展社区商业”等为主题组织会员单位赴英国、西班牙、挪威、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进行商务考察, 为企业领导开拓视野提供了机会。

同志们: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在过去的十年中, 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很多成绩。这些工作和成绩, 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 在2008年12月, 我学会被由商务部组织的“纪念中国商业服务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活动组委会”授予“功勋组织”这一崇高的荣誉称号, 这在全国商业经济学会系统是唯一的一家享有这个荣誉的组织。在上海社联系统, 我会自2003年开始, 已连续8年被上海社联评估为达标学会。我会取得的成绩, 是我会的主管部门上海社联正确领导的结果, 也是我们的挂靠单位过去的市商委、市经委和现在的市商务委具体指导帮助的结果, 同时, 也与学会的前几任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他们过去所打下的基础分不开, 与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分不开。我代表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向一直关心和支持学会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 我们深感离领导和上海商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很多不足。学术活动还缺乏广度和深度, 学会活动也不够活跃, 内容也不够丰富, 还有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拓展。

几点体会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过去十年的工作, 是学会三十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回顾十年来的工作实践, 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依靠党的领导,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我们学会的灵魂。我们学会建立了党组织, 叫“党的工作小组”, 直属上海社联党组领导。学会的一切活动, 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 我们始终牢牢把握好学会的政治方向。我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 决不做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事, 从而保证学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2、理论创新是根本。我们学会是学术团体, 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在理论创新中发展是学会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落脚点。要坚持理论创新, 一是研究商业理论与研究商业实践必须紧密结合,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二是紧紧依靠研究商业理论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商业实践的实际工作者, 团结好这两支队伍;三是站在学术研究的制高点, 正视实际问题,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以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

3、强化服务功能, 增强学会活力。学会需要经济支撑, 学会需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出路在哪里?只能在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服务企业, 这是学会的根本出路。做任何事, 决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服务第一位, 服务出效益才是正道。

4、工作班子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秘书处是学会的工作班子, 秘书处的办事能力影响学会的组织水平。因此, 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创劲, 要有社会责任性, 要有工作主动性, 要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神状态。更要有不计较个人得失, 勇于奉献的精神, 扎扎实实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

几点建议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成立至今已三十年了, 我会已经成熟起来了。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形势的要求面前, 进一步提高学会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 把工作推进到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中去。下面我代表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对下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几点建议:

1、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最近一段时期以来, 党和政府十分强调社会体制改革, 十分强调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要改进社会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可以预计, “十二五”时期是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学会是社会组织中的一员, 我们要主动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发力,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发挥好社会组织的职能, 当好政府和市场机制的有力助手。

2、进一步发挥好政府、市场、企业的智库作用。我们有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两支队伍, 具有商业理论和商业实践的创新能力, 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形成我们的学术力, 充分发挥好这种学术力, 必将有利于上海商业的科学发展。

3、进一步办好《上海商业》杂志。我会主办的《上海商业》杂志, 已经成为一本社会刊物, 在国内媒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近几年来, 我们还通过“中国知网”在网上发行与传播。据统计, 在2010年, 《上海商业》杂志的机构用户总计4554个, 分布14个国家和地区, 个人读者分布在10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 我会这本刊物已经进入文化产业的发展轨道。我们学会作为主办单位要主动、积极地把握时机, 把这本刊物做大、做精、做强, 做出品牌来, 形成一股文化力, 在上海商业经济理论的发展中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上海经济调研报告 篇3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2013年上海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实现生产总值21602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较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分别同比增长7.8%、7.7%、7.7%和7.7%,为近年各季度经济增长最平稳的一年。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第三产业保持领先增长,内需领先外需增长,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本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71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4%。民营经济与国有、外资经济一起,继续呈现“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7.4%,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其特点可归纳为“五个进一步”和“三个稳定增长”。“五个进一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质量进一步提高、“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就业贡献进一步增大;“三个稳定增长”:工业、投资和税收收入稳定增长。针对本市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总体规模偏小、实体经济领域投资偏少、盈利能力偏弱等三方面问题,本报告提出了完善服务体制及法律保障、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等三条建议。

一、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

为促进本市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助推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2013年8月,上海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形成了整合各方资源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平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部署、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推进和一系列制度创新,为本市民营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上海民营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711.3亿元,较上年增长7.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4%,与上年基本持平(上年26.6%)。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国有、民营、外资经济各自所占的比重大致为46.9%、26.4%和26.7%,维持“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五个进一步”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运行良好

从三次产业增速情况看,2013年本市民营经济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55亿元,同比下降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52.23亿元,同比增长4.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42.52亿元,同比增长9.2%。第三产业领先增长,增速快于整体民营经济增速1.8个百分点,快于第二产业4.7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占比情况看,民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5.5%,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较全市第三产业占比高3.3个百分点。

问卷调查显示,民营现代服务业企业经营情况好于传统服务业。新增订单金额、净利润、用工人数同比增加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比例分别较传统服务业高8、13和9个百分点,而原材料成本、人均用工成本、融资成本同比增加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比例分别较传统服务业低10、14和12个百分点。

2013年本市民营企业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新业态、试点新的经营模式,取得了新进展。第三方支付领域,已步入线上线下市场融合的新阶段,汇付天下等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3年支付结算量达1.2亿元,相比上年翻了一番,位居国内同行业前三,在理财、航旅等支付领域继续排名首位。电商领域,1号店成为首家入驻上海自贸区的综合类B2C电商企业,并积极探索推进跨境电商业务,201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80%,顺利进军“百亿俱乐部”。上海苏宁云商大力推动传统零售的互联网化,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先后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双线同价、开放平台和门店互联网化。视频媒体领域,众源网络(PPS)与爱奇艺合并实现强强联手,加强移动端视频市场的战略布局,聚力传媒(PPTV)获得苏宁云商和弘毅投资联合战略投资4.2亿美元,将拓展智能视频行业与互联网零售的结合。航空服务领域,在推进低成本模式的政策指导下,上海吉祥航空获准在广州筹建国内低成本航空主营运基地,将与在上海的大本营展开错位运营以达成协同效应。教育产业领域,均瑶集团参与改制的上海世外小学和中学两所学校,将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今已形成了经国际文凭组织IBO认可的PYP、MYP、DP完整的国际化教育产业链。这两所学校还托管了其他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向社会辐射。

2、对外贸易质量进一步提高,进出口增长快于全市

2013年,本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749.2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8%,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快于全市9.7个百分点(外企、国企同比分别下降0.5%和9.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6.2%,而全市为同比下降1.2%(外企、国企同比分别下降1.4%和8.6%)。

2013年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在全市的占比达到17.0%,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民营进出口稳中有升,一至四季度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66.88亿美元、186.94亿美元、199.59亿美元和195.7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6%、7.5%、14.6%和12.5%。

对外贸易质量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东盟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增速快于传统贸易伙伴。2013年,本市民营企业对东盟十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6%,对我国台湾省、澳大利亚的进出口同比增速更高达50.4%和22.5%;尽管下半年以来欧美等市场出现加速复苏迹象,但对欧元区、美国、日本三大传统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增速较新兴市场而言仍然较慢,同比分别增长10.0%、10.2%和1.6%。二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快于民营企业平均增速。2013年,本市民营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109.49亿美元,同比增长33.7%,远高于全部商品10.8%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86.0%,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和材料技术类产品分别增长67.2%和66.5%。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在全部商品中的占比为6.5%,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三是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2013年,民营企业实现一般贸易方式出口314.59亿美元,同比增长6.6%,而加工贸易出口22.26亿美元,同比下降0.9%。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占民营出口总额的83.3%,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为5.9%,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3、“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投资发展迅猛

2013年,市商务委共核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249个,较上年增长58.6%;投资金额达15.8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2.4%。其中,投资项目数占全市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71.76%,投资金额占全市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36.7%。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从投资方式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仍以新设为主,249个项目中170个为新设项目,29个为并购项目,50个为增资项目;从投资目的地看,民营企业对亚洲投资共136个项目,占投资项目数的半数以上,其中香港为主要目的地。其次为北美洲,共48个项目,占投资项目数的19%;从投资领域看,民营企业的境外项目主要为服务业,其中商务服务业投资金额8.63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55%。房地产业、生物医药技术、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以及IT产业也是民营企业投资的热点领域。

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逐步向好发展,本市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日益活跃。继投资欧洲、北美和中东之后,复星集团又开始在东南亚投资布局。2013年12月,集团旗下子公司以2.105亿元人民币参股马来西亚著名餐饮连锁集团食之秘,成为第二大股东,这是复星集团首次投资海外连锁餐饮企业。鹏欣集团看准国内对奶源的巨大需求,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拟斥资4.4亿元人民币收购新西兰新莱特农场,该项收购已征得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的认可。新莱特农场经营着13家奶牛场,共拥有13000头奶牛。此前,鹏欣集团已在新西兰收购了总面积8000公顷的16个大型奶牛农场,并成立纽仕兰乳业公司。奥盛集团近几年先后承包了印度、韩国、美国等国的几十座大桥的缆索工程。其中美国新海湾大桥于2013年9月正式通车,是世界桥梁史上难度最高、跨度最大的单塔自锚抗震悬索钢桥,该桥上部缆索结构全部由奥盛集团所属上海浦江缆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

4、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转型升级亮点频现

民营企业通过加强自主研发、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创新服务和营销模式等多种途径实现转型升级。2013年,本市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及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36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达到80%左右。同时,目前本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中70%以上是民营企业。

针对中国泵行业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上海凯泉泵业集团将打破国外垄断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从传统用泵向核电、海水淡化等高端泵类转型的5年内投入研发资金逾6亿元,成为拥有“国家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的唯一民企。集团核电常规岛新品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第三代百万千瓦级产品的国产化又迈进了一步。凭借10多项成功案例,集团从全国数万家单位中脱颖而出,荣获“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作为电商企业,1号店2013年在经营服务上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如推出全程可视化物流配送系统,联合供应商采取托盘共用优化作业模式,提升供应链效率,被评为“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供应链优秀案例”。在业界首创“品牌直通车”模式,与全球美护、食品巨头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保障商品质量安全、价格公道。率先以自营模式试水生鲜领域,率先在手机品类推出“以旧换新”服务,通过差异化竞争打造优势。

上海华新合金公司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高端产品作为发展重点,探索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之路。公司大力发展汽车、机器人等高端铸件,目前机器人零部件产品已从零件铸造发展到精密加工、焊接及部件组装等,还计划试验机器人打磨铸件。公司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建立“园中园”,创建园区研发中心,为园区招商引资,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种延伸服务,签约项目效益大幅提高。

上海老品牌百雀羚公司坚持开展“草本能量探索工程”,改变百雀羚不时尚、价格低的固有形象,通过产品转型实现品牌重塑,并在配方和包装上不断创新。同时,在市场营销上着力打开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利用营销组合拳打响品牌,在竞争中逐渐取得主动权。2013年,百雀羚产品被作为国礼走出国门,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上亿元,在老品牌焕发新活力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5、就业贡献进一步增大,新设企业节奏加快

民营企业就业贡献继续加大。2013年,本市招、退工人数相抵后实际增加就业12.82万人,同比下降27.6%。其中,民营企业实际增加就业9.10万人,占全市的71%,实际增加就业占全市比重较201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实际增加就业人数呈现逐季上升趋势,就业贡献不断增大。一至四季度,民营企业实际增加就业人数分别为-0.34万人、0.92万人、3.69万人和4.83万人。其中,二至四季度实际增加就业人数分别占全市的51.5%、64.0%和102.5%。

与2012年相比,2013年民营企业招工备案人数增长0.2%,退工备案人数增长2.3%,招退工相抵后实际增加就业人数下降14.8%;三项指标均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分别为下降1.6%、增长2.6%和下降27.6%)。

2013年,本市工商注册登记的民营新设企业达191389户,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0.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其他内资企业新设户数同比分别增长1.0%和-4.4%。

全年民营新设企业注册资本合计3117.69亿元,同比增长50.9%,增速快于全市19.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其他内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38.2%和-15.3%。

从占比情况看,2013年民营新设企业户数占全市的94.8%,占比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新设企业注册资本占全市的62.1%,占比较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

(上海市工商联调研部供稿)

注释:

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统计范围包括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中主要进出口商品数据的统计范围仅为私营企业

民营主要商品进出口金额:统计范围为私营企业。

民营企业劳动用工情况:统计范围为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城镇集体企业和私营、集体控股企业。

上海经济调研报告 篇4

课题招标公告

2016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面向国内社会研究机构发布招标课题。有关事项如下:

一、课题方向

1、进一步推动我国入境游市场的开发与开放研究 2、2016“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报告 3、2016“一带一路”综合风险评估报告

二、招标范围

本次招标面向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单位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组织。

三、申报时间

2016年4月21日至2016年5月5日。

四、招标要求

1、申请人必须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课题研究应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2、课题研究要求参见《课题指南》(见后)。

3、资助经费:15-30万元/项,根据课题研究的难度与工作量确定。

五、申报程序和材料要求

1、申请人填写申请材料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和关键,申请书格式见附件。《课题申请书》须报送纸质材料一式3份并通过E-mail报送电子文档。

2、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择优确定项目研究承担单位。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 郭进 张岩

联系电话:(021)54030083-303 ***(021)54030083-203 *** E-mail: guojin@sass.org.cn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

2016年4月21日

2016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招标课题指南

1、进一步推动我国入境游市场的开发与开放研究(15万)

研究指南:对当前我国入境游市场的发展意义、阶段现况、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对我国入境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与开放提出建设性举措。分析上海迪士尼项目对于国内旅游市场对外开放及入境游的潜在带动影响效应。2、2016“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报告(30万)

调研报告 上海 篇5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行,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博览会.所以这次我选择的调研地方选了世博会。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我这次去的场馆有:澳大利亚国家馆,中国国家馆,法国国家馆,三个大馆。

先介绍中国馆:东道主本国的场馆,历来是每届世博会期间的亮点,因为它代表国家形象和人民意志,也代表最新科技成果以及人类通过建筑所承载的种种美好遐想。世博会后,大多数场馆会拆除,只有主要场馆保留下来。中国馆就是注定要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

主题: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A片区,世博轴东侧

造型亮点: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

国家馆日:2010年5月1日

展馆简介:中国国家馆是上海世博会中永久保留的展馆,该馆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系统地展示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华智慧。

中国馆是中华智慧的结晶。今年4月25日,中国馆建筑方案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公告一出,立刻得到积极响应。截至6月15日,共收到344件应征方案,经过层层筛选,最有冲击力的3件作品脱颖而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上提炼。”何镜堂院士告诉记者。目前,这个综合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院各家方案之长的中国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古”意“新”解透露新鲜气息

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造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盼。细细品味,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中凝炼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同时,这些传统元素“古”意“新”解,透露出新鲜气息——

中国红中国馆大面积地采用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

体承天地中国馆组成中,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如同雕塑高耸于上,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

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

斗冠造型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规”“回”统一中国馆的空间组合秩序由“规”与“回”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原型。“规”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仪式化空间。在象征自然本质的中心对称空间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从而使单个空间演变为有层次递进感的空间序列,这正是故宫中空间秩序的由来。

“回”源于传统中国建筑的非仪式化空间,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赋予看似无序的自然山水以结构性的秩序,从而使自然空间升华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华,这正是江南园林空间秩序之原由。中国馆方案将这两种模式融为一体,在国家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

一方面承载着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一方面又要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走在“古”意“新”风之间的中国馆肩负着诸多“使命”。它能否成为黄浦江畔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馆内介绍:搭乘电梯,观众可以直奔49米上层,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面积达8500平方米。“发展”和“时空转换”为该层的两个核心展示角度。

一个超常规的影厅是上层的点睛之处。导演陆川透露,不同于普通的影厅,在这里,主题影片将在不同的空间里同时展现,前、左、右三面大银幕包围着观众。影片时长8分钟,但不同空间放映的累积内容时长则达24分钟,极富视觉冲击力,以汇聚、建设和感悟着手,诗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所作的努力和成就。大气、震撼、现代风格的影片虽短,其内容却仿如一部“微型史诗”。从创意阶段开始,电影即定调为诗意的展现,因此会有很多超出现实生活的、富有想像力的“奇观”呈现给观众。

影片将给我们展现一种新的人文情怀,震撼但不压抑。陆川认为,对一些历史的诠释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柔性的关注和表现手段,使其更艺术化。

走出影厅,观众马上会被另一件“宝贝”所吸引——放大了数百倍的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巨型画卷可以让人细细品味,画中人物还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面对 “国宝级”文物的再创作展现,潘公凯表示:“我们要把它做得有趣、好玩,既有意思又有内容,寓教于乐。”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盛热闹,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

紧接着,观众在前往41米展厅的途中,可以看到意象化的绿色植物将建构出一个梦幻的绿色环境,其中还穿插新老城市人在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的影像装置。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印刷术等和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元素也都将创意地展现在人们的寻寻觅觅中。

结束了49米上层的参观,观众将来到41米的中层,经历动感体验。中层面积3500平方米,被誉为是充满惊喜的“智慧之旅”。

梦幻的轨道车,是中层的主打项目。姚开阳表示,这就好比美国迪斯尼乐园的游玩项目,给人以童话般的意境。但中国国家馆的这段“骑乘”还能让人领略半抽象、诗意化的参观效果。边游边看,好似一趟寻觅之旅。黄建成表示,“骑乘”算是一种参观者的特定方式,运用了动态的“流处理”,设计在展馆的41米中层,既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参观节奏上的调节,让游客在三个层面的参观过程中有起有伏。约10分钟的“骑乘”旅途中,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的智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园林、斗拱、砖瓦等成为沿途观赏的亮点。

中国古代的农耕民族文化特点显著,古时候的建筑均以木材为主,功能偏向于生活和居住,并且符合中国的气候特点。这不同于希腊、埃及等国家,以石头建筑为主。因此,这种中国式的建筑之旅将很有看头。

33米的下层展厅“绽放的城市”,面积约3400平方米,被赋予了“未来畅想”的功能。该层的环境设计颇有讲究,以白色为基调的展厅被打造成流线型,配以光影的勾勒,风格简洁、舒展又不失高雅。

如果说,前两层是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那么这一层,则是对未来20年发展的展望。在这里,观众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到有趣的互动项目中,一起畅想未来的城市生活。

中国元素不等于传统元素,充满未来感的下层,将中国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张扬相融合,给参观者提供畅想未来城市的机会,寻找中国的城市未来在哪里。中国国家馆内,“水的流动”联系了各个展层和展项。在不同的地方,观众会看到形态各异的水,既有真“水”,也有高科技的模拟“水”,还有装置性的抽象“水”,更有您意想不到的“新新水模式”。

水,一直是个全球性的话题。在中国,古有依山傍水的建城之道。人类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当今的城市。大城市靠水而生,“水”为人类带来生命之源与重要交通渠道。中国国家馆将“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凝炼,也是一次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应,更是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澳大利亚国家馆:

澳大利亚展馆流畅的雕塑式外形如澳大利亚旷野上绵延起伏的弧形岩石。外墙釆用特殊的耐风化钢覆层材料,幕墙的颜色随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最终形成浓重的红赭石色,宛如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展馆内设置“旅行”、“发现”和“畅享”三个活动区,讲述这片神奇大陆上奇异的物种、丰富的文化和宜居的城市。

1.建筑外观:澳大利亚馆醒目的外形和颜色不但呈现出澳大利亚的远古景观,也同时展现了精妙的现代城市设计水准。澳大利亚国家馆的外部是由特殊合金钢做成的,随着上海 世博会的开展,国家馆的外观颜色将会呈现出渐变效果:橙色逐渐由浅变深,最终变为浓重的红赭石色,令人联想到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

2.展示内容:澳大利亚馆集趣味、休闲等于一体,通过探讨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化和全球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以及展示澳大利亚自然风光,向参观者呈献“世界上最适宜居住地”—澳大利亚如何缔造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澳大利亚国家馆设计了三个引人入胜的活动区——“旅行”、“发现”和“畅享”,为参观者讲述澳大利亚的故事

第一个活动区“旅行”,这是一条长达160米的全玻璃封闭坡道,环绕着整个展馆。漫步在坡道中,沿途将欣赏到6个主题展览。将使游客认识澳大利亚的历史并体会它的独特之处。纵贯原住民历史及欧洲人定居后的澳大利亚历史,这场“旅行”将带游客领略一个完全不同的澳大利亚,超乎人们先前的想象和认知。此外,展览还将包括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及重要城市。

第二个活动区“发现”,运用高新科技,将为游客带来气势非凡的“视听盛宴”。届时,游客将全方位了解澳大利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在多个中立调查中,这些城市曾屡次入选全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名单。在可容纳1000人的高端环形剧场中,游客通过观看一部15分钟左右的短片,发现一个成功、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

第三个活动区“畅享”,将为游客带来宛若置身于澳大利亚城市及乡村美景的真切体验。参观者将在此感受澳大利亚的自然美景、城市文化、友善的风土人情以及优越的生活质量。该区还将特设一个舞台表演区域,届时将有来自澳大利亚的艺术团每天为游客带来澳大利亚丰富多彩的世界级艺术和文化演出。

澳大利亚将在上海世博会园区内自行建设一座占地面积达4800平方米的国家展馆,其主题是“战胜挑战:针对城市未来的澳大利亚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探讨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化和全球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以及展示澳大利亚自然风光,向参观者呈献“世界上最适宜居住地”—澳大利亚如何缔造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法国国家馆:

漂浮于水平面的法国馆尽显水韵之美——溪流沿着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喷泉表演、水上

花园。感性的设计外观构成了一个清新凉爽的水的世界。从排队等候区开始,参观者就身处于纯正的法式庭院。自动扶梯缓缓地将游客带到展馆的最顶层,展览区域在斜坡道上铺开,沿着下坡路回到起点。参观路线的一侧是视觉效果强大的影像墙,法国老电影的片断或现代法国的图像,无不在阐述关于法国的城市印象。位于展馆正中的浅水池只要将水排干,便是一个各式文化节庆活动的舞台。配合着璀璨绚丽的灯光效果,使这座“感性城市”即使在夜晚,也能展现妩媚的风采。顶层的法式餐厅将展现法国餐饮的精致与浪漫,漫步屋顶花园,更是可以把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感性城市”将让参观者们在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盛宴中,畅快体验法国的魅力。

法国馆的中心位置是一座法式园林,溪流沿着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喷泉表演、水上花园等,构成了一个清新凉爽的世界。参观者可以在阳光和水的环绕中,享受鸟鸣、美食和花香,同时,现场还会播放法国城市环境声效。法国馆除了调动参观者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之外,还强调了动感和平衡感。在展馆内,设计师将以平衡理念作为设计背景,设置大量的视频投影、活动图像,以及不规则线条外框、反射跳动的波光„„这都将使建筑物产生动感。巴黎奥赛博物馆七幅法国国家珍藏品将出现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中。阿兰·德龙成为法国馆形象代言人,在法国馆设立的“法国馆频道”中,他将讲述他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感情故事。快乐且充满活力的吉祥物小猫Léon将欢迎每一位参观者。参观者可以在法国馆开馆现场共享印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字样特别版香槟酒。每位到法国馆的参观者还将有机会得到一份神秘礼物以作纪念。

展馆被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线网“包裹”,仿佛“漂浮”于地面上的“白色宫殿”,尽显未来色彩和水韵之美。馆内,美食带来的味觉、庭院带来的视觉、清水带来的触觉、香水带来的嗅觉以及老电影片段带来的听觉等感性元素,将带领参观者体验法国的感性与魅力。

世博会不仅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而且持续时间最长,聚集人流最多,投入量大,是对人类社会取得的最高成果的战士,对于举办城市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盛会”。能办一个历来规模最大的世博,无疑是中国名族复兴的一个最佳印证,这将唤起13亿中国人莫大的民族自豪感。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 篇6

2012年上海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项目申报

工作的通知

沪经信企(2011)742号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财政局,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根据财政部《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10‟103号)、《上海市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操作办法》(沪财企„2010‟67号),经研究,现将2012年上海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以下简称特色产业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

(一)技术创新项目

重点支持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领域(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初创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节能减排项目

重点支持本市中小企业生产或应用节能减排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综合治理利用项目的建设、改扩建和技术改造。

(三)专业化协作项目 重点支持本市为装备制造、汽车、船舶、钢铁、石化等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改扩建项目。

(四)产业升级和延伸项目

重点支持本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及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在自主品牌建设中为开发品种、提升产品质量等进行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列入原产地保护的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五)改善中小企业服务环境的项目

重点支持各类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工程技术管理、商务信息交流等公共服务的建设项目。

二、申报条件

申请特色产业资金的单位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位于区县及以上政府认定的园区、产业集群或产业聚集区内;

(二)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三)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四)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五)会计信息准确完整,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

(六)申报项目须在建设期内,建设周期不超过2年;

(七)申报项目的资金、规划、土地、环保等方面手续已经落实,并按照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规定,经投资主管部门立项或备案;

(八)申报项目未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中央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

(九)获得中央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其他项目均已竣工验收。

三、资金支持方式和额度

特色产业资金的支持方式和额度按照《上海市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操作办法》第七条和第八条的规定执行。

四、项目申报

(一)申请特色产业资金的单位应按照附件1所列,提交书面申报材料一式三份,其中项目申请表、生产经营(业务开展)情况表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需同时报送电子材料。有关表格可登陆上海中小企业网站()进行在线填报,并提交电子材料。

2.书面申报:申报单位完成网上填报后,需在线打印项目申请表,连同其他相关纸质材料一并提交。区属单位向纳税地的区县经委(商务委)上报纸质材料,由区县经委(商务委)将纸质材料报送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市属单位可直接将纸质材料报送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3.纸质材料须签章齐全并与网上提交的电子材料内容一致。

(二)区属单位申报的项目,由区县经委(商务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审核意见,明确支持理由。

(三)项目单位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24日17:00,区县审核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26日21:00。过期不予受理。

(四)项目申请材料不予退回。

(五)区县经委(商务委)应保存区属单位上报的项目申请材料以备查。

五、联系方式

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 联 系 人:徐明江

电 话:64036622-7121 地 址:大木桥路108号712室

市经济信息化委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与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周峰皓 电 话:61123260

附件:1.项目申报单位申请材料要求

2.各区县经委(商务委)项目受理联系方式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沪经信企(2011)159号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0‟11号),做好2011年第一批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经信法„2010‟737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

(一)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服务业务项目。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信息查询、技术创新、管理咨询、融资服务4类业务的项目。

2.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支持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开展中小企业服务而进行的软硬件投资建设项目。

(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

1.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信息查询、技术创新、管理咨询、融资服务4类公共服务的平台建设项目。

2.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支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小企业创业发展所需场地及相应的公用工程、必要的公共服务设备等的改造项目。

(三)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项目 支持本市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的项目。

(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项目

支持本市中小企业以境内外上市为目的进行改制重组的项目。

二、申报条件

申报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必须分别符合《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

(一)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条件

1.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服务人员的比例不低于50%。

2.服务业务项目。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依法设立1年以上,年服务中小企业数量不少于30家。服务内容为:

信息查询服务:加强网络功能开发,畅通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产品、标准、人才、市场等各类信息服务。

技术创新服务:开展工业设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技术应用等服务,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适用技术推广和创新资源共享。

管理咨询服务:提供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咨询诊断,帮助企业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指导企业加强现场管理,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融资服务:组织开展融资知识培训,帮助中小企业了解掌握各种新型融资渠道、融资工具和融资产品;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组织开展信用评级、企业与各类投融资机构的对接交流等活动,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3.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项目内容为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进行的办公和服务设备购臵、网站建设、服务场地及相关设施改造等。

(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条件 1.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服务平台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独立的工作场所及与所提供服务相适应的条件和设施,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服务人员的比例不低于50%,具有较强的专业服务和组织社会资源的能力,管理制度健全,经营行为规范;项目完成后年服务中小企业数量50家左右。

2.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为基地内小企业提供优质综合服务的能力和组织社会资源服务小企业的能力;项目对现有厂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改造,不新征土地,总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公共服务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10%;项目完成后小企业保有量不低于30家,产业集聚度在60%以上。

3.项目总投资不超过2000万元,主要用于必要的服务设施和场地改造、设备仪器购臵等。

4.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有关规定须经投资主管部门立项或备案的申报项目,项目单位应在提交材料之前完成立项或备案工作。

5.项目须在建设期内,建设周期不超过2年。

(三)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项目申报条件

1.已成功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2.在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实现融资的过程中生产经营正常,未出现利息和本金逾期偿还的情况,未发生违法违规事件。

(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项目申报条件

1.此次申报截止日前已完成工商登记变更,由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取得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执照;或完成海(境)外上市所需的重组构架。

2.2010年11月15日后在上海证监局辅导备案;或申请上市文件已报送海(境)外上市审核监管机构并被受理。

3.已在所属区县经委(商务委)备案,并纳入改制上市培育企业资源库。

三、资金支持方式和额度

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方式和额度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项目申报要求

(一)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项目、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项目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和书面申报并行的方式。

(1)网上申报:申报单位需登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与服务平台(http://zxzj.sheitc.gov.cn)进行在线填报,并提交电子材料。

(2)书面申报:申报单位完成网上填报后,需在线打印项目申请表,连同其他相关纸质材料一并提交。区属单位向纳税地的区县经委(商务委)上报纸质材料,由区县经委(商务委)将纸质材料报送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中小企业办);市属单位可直接将纸质材料报送市中小企业办。

(3)纸质材料须签章齐全并与网上提交的电子材料内容一致。

2.区属单位申报的项目,由区县经委(商务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审核意见,明确支持理由。

3.项目单位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6日17:00,区县审核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13日21:00。过期不予受理。

4.项目申请材料不予退回。

5.区县经委(商务委)应保存区属单位上报的项目申请材料以备查。

(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要求 1.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为预申报。

2.项目预申报采用网上申报的方式。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需登陆上海中小企业网站()通过“上海市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系统”中的“项目储备”在线填报全年中小企业服务计划,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可以同时填报软硬件投资建设计划。

3.项目单位预申报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6日17:00,区县审核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13日21:00,过期不予受理。

4、市中小企业办将选择一批预申报项目进行备案,待年底正式申报后,对全年中小企业服务计划执行良好的备案单位予以重点支持。

五、联系方式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 联 系 人:徐明江 电 话:64036622-7121 地 址:大木桥路108号712室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与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周峰皓 电 话:61123260

上海中小企业网站 技术支持:周剑春 电 话:54521128

附件:1.项目申报单位申请材料要求(点击打开)

2.各区县经委(商务委)项目受理联系方式(点击打开)3.申报流程图(点击打开)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经济调研报告 篇7

一、现代服务业是促进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 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 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 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 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且被人们认识到的经济成长方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只有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少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成长。这发生在近代以前的社会里, 被称为“广泛性成长”。第二种是既有经济总量的增长又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成长。它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水平提高的结果, 发生在工业革命之中, 被称为“斯密型成长”。第三种是不仅有经济总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且还伴随着不断的技术革命的经济成长。它主要是技术变革和组织创新的结果, 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被称为“库兹涅茨型成长”。第四种是在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革命加快的同时, 还伴随着经济制度变迁的经济成长。它主要是通过制度革命和创新来实现的经济成长。这种经济成长发生在后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 特别是在转轨经济中。可将其称为“转型成长”。对于上海来讲, 应该将“转型成长”作为发展目标。

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是促进上海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统筹当前与长远, 统筹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 既可拉动消费, 又能刺激投资;既可成为发展转型的助力, 又能舒缓外部冲击的阵痛;既可支撑经济增长, 又能大幅增加就业,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更多地促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 可以促使上海增长方式从原先的投资带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带动的、结构优化的增长方式转型。在工业化中后期, 结构转型将是推动服务业持续增长并逐步走向转折的基本因素。推动服务业向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转变, 发展服务业实际上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

而从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融合互动角度来看, 服务业的增长事实上已经被纳入到新型工业化进程之中。服务业中间需求结构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型工业化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导向所决定的, 以中间投入服务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潮流。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 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出高端工业化战略, 必然要求更高层次的新型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提供润滑剂。上海经济结构转换相对较慢, 大多数产品附加值很低, 依旧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显然与现代服务业落后有极大关系。如果没有更高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服务业, 离开信息服务业、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上海经济就难以实现根本转型。

现代服务业既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产业经济整合能力。这就是上世纪最后20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虽然逐步退出物质生产领域, 抢占产业上端研发和下端营销服务, 仍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基本原因。而且基于知识革命发生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 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上海面临更严峻的国际竞争已由生产领域转向商务 (如物流、商业、金融等) 领域和知识技术领域。加快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 实现产业价值高端化, 应当从战略高度关注和加速发展知识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突出非物质性的服务产业成长。目前国际服务业转移已经蔚然成风, 要求上海在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 努力成为国际服务业中心。

上海的战略目标和上海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决定了上海城市转型的方向是成为服务型城市。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其中的金融、贸易、航运三个目标都是服务性的, 而经济中心的目标是综合性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先进制造业、支撑制造业的服务业等, 这是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 说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还有自身强大的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另一方面, 上海还担负着率先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长江三角洲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 以及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枢纽。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上海城市转型的方向是服务型城市, 也只有抓住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这一实质问题, 才能使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同构、均质的产业平台上脱颖而出, 从而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领先地位, 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实现向服务型城市转型, 关键是要培育和完善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 这不仅仅是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例的问题, 更不仅仅是抓几个服务业项目的问题。随着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研发设计、软件外包、现代物流、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处于上升趋势, 使服务业的结构出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变动规律。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空港经济、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型经济业态在上海的不断涌现就是服务业加速升级的重要信号。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要首先从现代服务业开始。近年来, 人们已经见证了许多新商业模式的成功, 它们打破了产业界限, 把不同的产业模块联系起来, 并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取得了高速的成长。显然, 服务业转型更多的要靠商业模式的创新, 不管是领先者还是新来者都需要创新精神, 这样才能在服务业崛起和产业融合的新浪潮中取得强势, 并主导新一轮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 上海经济增长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引擎的共同拉动。近年来, 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对GDP的贡献更大, 服务业的贡献则略有下降。在上海新一轮的发展中, 由谁来承担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曾引起大讨论。我们认为, 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迎接国际新一轮的服务业转移, 是上海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 服务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上海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必须把高端技术开发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上海的设备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高水平的管理, 使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 而上海在同发展传统加工业有关的土地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方面, 则已经难以同国内其他地区进行竞争。值得注意的是, 上海工业产值中制造业产品的利润率和附加值逐年下降, 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 通过在制造业中融入服务经济的元素, 增加产品的服务功能、技术含量和文化性, 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 从而提高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 是走出一条适应上海制造业成功转型的有效途径。第二, 服务资源对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现代化至关重要。传统产业通过自我升级实现现代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 服务业的作用不可或缺。新型工业化实际上依赖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程度, 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业、保险业、物流业、商务服务、科研服务等服务业的支撑。此外, 服务经济具有较强的渗透性, 能优化传统产业资源的配置。第三, 现代服务业可以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地位。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 通过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 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可以优化大都市的集散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创新功能, 为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支配与控制区域内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 占领产业链的价值高端, 从而提升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 增强大都市的辐射能力, 扩大区域影响力, 有助于早日实现“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第四, 服务业能直接拉动消费, 促进经济增长。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投资推动的, 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不强。如果增长靠投资推动的状况不改变, 消费率长期偏低, 会使快速增长的投资最终失去需求的支撑, 形成生产过剩, 甚至导致银行坏账, 持续长期的增长格局亦将难以维持。服务业是面对生产、市场、直接消费的产业, 在需求链上处于末端, 属于最终需求, 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拉动作用。可见, 上海实现向服务经济的成功转型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同时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服务经济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体现, 发展服务经济必将加快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际经合组织 (OECD) 2000年报告, 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 或者指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参照国际经验, 上海已经到了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新阶段。不断深化、强化、细化、优化服务业, 尤其要力促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实现两者交融相长应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一个重要的战略着眼点。上海服务业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形成, 产业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在行业布局的同时, 正在进行空间布局。一方面, 上海鼓励企业在全国范围配置生产制造资源, 将制造业总部、研发设计部门、管理中心本地化, 全市企业每年到市外投资约200亿元;另一方面, 上海着力吸引长三角乃至全国各行业领军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等入驻, 目前全国服装行业龙头企业美特斯邦威、全国床上用品销量第一的罗莱家纺等都将总部迁至上海。落户沪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已达500多家, 上海成为内地吸引外资总部经济最多地区之一。

未来五至六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时期。上海将紧紧抓住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战略机遇, 继续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发效应, 加大开放力度, 推进改革创新, 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 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 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 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上海产业的融合、价值链再造与产业转型的新趋势

基于知识革命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 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在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并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背景下, 正使产业经济活动发生三个根本性的重大转换:一是产业经济中以物质流为主导向信息流为主导的转变;二是产业经济中以工业技术为核心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转变;三是产业经济中以物流运输平台为基础向以信息运行平台为基础的转变。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经济将转向服务化, 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开始模糊, 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而且, 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 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 表现为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 目前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40%左右。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生产者服务业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辅助性活动, 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 没有制造业的发展, 它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另一方面, 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 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法律、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 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加强, 相互依赖程度加深。Riddle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 是经济的粘合剂, 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 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OECD认为, 当代发达国家近20多年来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中最令人瞩目的戏剧性现象便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将其业务功能分别向整个产品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服务功能转移, 以寻求价值增值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融合将促进价值链再造与产业升级。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在信息化进程中, 随着信息资源投入增大和信息流规模扩大, 把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服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业融合将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 并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形成各类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出现产业结构柔性化的趋势。产业融合意味着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 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 开发新产品, 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 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被称为“联结经济性”或“复合效应”。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 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 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 (培育) , 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 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 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出现融合, 还会使区域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过程实质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 当原有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由原来的链式结构分解为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后, 散落的价值链条被截取出来并有所取舍地整合到融合产业的价值链里。制造业价值链中原有的一些为生产服务的功能活动, 必然会从相关的价值创造环节分离出来, 原有产业的价值链断裂分解为散落的价值链条并最终导致原有价值链的分解, 形成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使得市场将参与融合产业中的一些最优或核心环节截取, 一些新的具有成熟、精湛的技术和较低成本的企业在某个环节上有效嵌入了价值链, 它们的进入使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某些增值环节, 从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发, 选择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其价值再创造能力。

企业间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价值系统的整合, 并形成新的价值链, 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 因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亦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过程。现代服务业在产业价值链再造和整合过程中发挥着强烈的关联效应, 使服务业融合到各个产业部门, 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价值创造活动必然要求在原来的生产过程中渗入大量的相关服务环节, 从而引起原来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的改变, 原来被视作成本的服务环节反而成为价值增值最多的利润中心, 即产业链的利润由原来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上游的研发设计或下游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断裂分解, 并与渗透进来的“片断化”的相关服务业价值链联结, 经过价值链的整合后, 新的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也重新分布, 其结果是价值链产业结构出现了“微笑曲线”化。特别是随着技术经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上海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承担着国内和国际产业交汇的枢纽地位。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价值链模块化分解和整合, 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 改善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 通过产业价值链重组与再造, 上海经济的服务化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三、上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根据上海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环境, 后世博时代上海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现代服务业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和先进制造业。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要建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结构, 使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性产业中去, 并提升产业能级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实现上海经济的服务化。要立足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 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 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 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

国民经济中的服务业包括很多部门与行业, 那些为生产者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的部门与行业统称为“生产性服务业” (producerservices) 。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集中反映了其自身专业化分工的广度 (服务门类或种类) 与深度 (服务质量与效率) , 还反映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水平。在微观层面上,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福特主义 (Fortism) 渐趋瓦解, 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温特尔主义 (Wintelism) 悄然兴起。企业的生产模式与业务流程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从大规模生产到定制生产, 再到大规模定制, 生产环节与业务单元的模块化与外包趋势逐渐增强。微观层面的变革导致了中观层面新的产业分工的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不同于传统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而是以“微笑曲线”为代表的分工形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生产的上下游阶段, 是以研发、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 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微笑曲线”的底部即生产的中游阶段主要是制造、加工或组装过程, 这一阶段的利润空间较小。生产性服务在其中的作用, 不仅体现在其自身作为利润源泉的价值, 更体现在其作为各个专业化生产环节的纽带而产生的“粘合剂”功能。

2010年世博会将推动上海成为“服务之城”, 促进上海从“规模化发展”向“功能化发展”转变。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应紧密围绕“两个中心”的发展定位, 加大开放力度, 推进改革创新, 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 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 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 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构筑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广辐射、强聚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 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 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根据上海经济发展阶段, 在后世博时代上海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不仅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强大支撑, 而且使先进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 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普遍融合于企业内部、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集群三个层次。在上海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中, 需要上游 (可行性研究等) 、中游 (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 和下游 (广告、物流等) 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过程的有机配合和全程参与, 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价值链融合。上海可以重点发展电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 并依托先进制造业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 促进产业融合, 实现制造业服务化。

未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要实现融合, 形成日益深化的互动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泛化, 制造业将出现服务化的趋势, 使生产性服务功能分化出来。反过来, 生产性服务业又将以强大的支撑功能成为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 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将表现出融合与协同效应。上海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其直接的推动作用和间接的导向作用必将大大促进上海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方面转变, 大大促进上海制造业信息化的改造, 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产业融合的趋势。在张江、陆家嘴、金桥、嘉定和曹河泾等高新科技园区, 逐步形成的区域集群内部集结了许多先进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 他们彼此交流互动, 实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域融合。在后世博时代, 上海的产业发展趋势将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整个经济网络中, 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发挥巨大的融合效应。

摘要:随着新经济的兴起, 现代服务业将适应新的形势向纵深发展,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文章提出现代服务业是促进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指出了后世博时代上海产业的融合、价值链再造与产业转型的新趋势, 并构造了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查志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陈秋玲, 宋晓琳, 叶杨.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转型与消费者服务业功能定位研究.经济师, 2007 (8)

[3].陈宪, 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4 (10)

[4].陈样麟.融入长三角、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 2006 (2)

[5].程大中.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理论及来自上海的经验分析.中国软科学, 2009 (1)

[6].高传胜, 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上海经济研究, 2005 (8)

[7].厉无畏.世界产业服务化与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世界经济研究, 2005 (1)

[8].刘俊杰, 王述英.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太平洋学报, 2007 (2)

[9].周振华.论城市能级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社会科学, 2005 (9)

上海经济调研报告 篇8

面对这样的困难,上海市政府“保守”地把明年的GDP目标定在了增长9%。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份,市长韩正在一次市府会议上就曾坦言,“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特别是明年上半年,上海将遇到非常严峻的考验。”

那么,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在此次全球金融海啸下引发的经济危机中,究竟影响几何呢?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别采访了上海市政府几大经济部门的负责人士,上海市财税局、商务委、经信委等部门官员,分别就了解到的情况解读了当前上海所遭遇到的困难。财政收入同比增幅“骤降六成”

2008年12月30日,上海市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坦言,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肯定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现状,只是总体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速也会相应放缓。

一天之后,上海市财税局向外公告了2008年上海财政收入情况。据上海财税部门统计,2008年全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为2382.3亿元,同比仅增长13.3%。而2007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02.63亿元,同比增长31.38%。

这意味着仅仅一年时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已经从同比增长31.38%,下滑到了同比增长13.3%,增幅“骤降近六成”。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财税局(地方税务局)计划统计处有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2008年下半年以来,上海财政收入增幅逐月缩减。除了10月由于企业所得税缴费方式的原因有所回升之外,11月份出现了负增长。”

该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股市低迷导致企业投资性收入减少。与此同时,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企业收益也明显下降。其中,房地产、金融两大产业是影响税收锐减的重要原因,2007年两大行业税源占财政收入近四分之一,而今年出现了负增长,这导致了上海财政收入同比增幅“骤降六成”。

而对于明年的税收情况,上海的财税部门也并不乐观,该官员认为,经济要回暖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而伴随着减税、个人所得税起征额度可能上调等不确定因素,上海明年的税收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在上海“两会”期间,韩正市长预计,上海今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仅增长6%,增幅会进一步回落。

企业“出现亏损”外贸呈“负增长”

同是在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经济运行处官相关负责人《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去年10月份之后,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滑趋势较为明显,11月份负增长0.7%,12月份的工业增加值估计会进一步出现负增长。目前,上海经济出现了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下滑,影响到大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而大企业经营情况下行又进一步影响到中小企业经营情况下行的局面。”

该负责人表示:“到去年11月份,上海规模企业亏损面在28%左右。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石化行业的一些产品跌幅达到50%,甚至有的达到90%,成为企业亏损的重灾区。此外,发电企业也同样由于政策性因素出现亏损20亿元左右。而这两个行业的亏损占到了整个企业亏损情况的一半左右。”

上海商务委外贸规划运行处有关负责人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去年上海外贸形势并不乐观,下半年更为严峻,11月份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1%,预计12月份也可能也会出现负增长。”

他表示:“上海出口产品中集成电路、微电子组件等电子产品冲击最为明显,机电产品冲击比较大,而这又是上海出口的重头。目前,正在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稳定对外贸易增长,帮助企业融资,减少行政性的收费,为企业通关、检验检疫提供便利。”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新,从去年12月份开始对长宁、松江和金山三区的经济情况进行了调研。在今年上海“两会”上,他把调研的结果写成了提案。

据他了解,有些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开工率不足50%,少量小型企业破产倒闭,这种严重困难企业约占13%。经营比较困难的企业主要是房地产、汽车及其配件、外向型商贸、电子信息企业等,约占28%

事实上,企业经营困难和外贸形势如果不见好转,这将进一步影响到上海的就业形势。据近日发布的《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发展白皮书》预计今年2月至7月将上海人才市场将出现紧缩,相关企业会有明显裁员趋势。

寻找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

事实上,由于上海经济外向度较高,目前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已经超过兄弟省市。而当前,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上海市政府也积极展开了研究和实施应对措施,力图为上海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

然而,在转型过程中上海同样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今年1月,韩正市长曾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我们谁都知道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四个中心,以服务业为主导,创新为驱动。但这是远期目标,如何实现很难,如何将中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很难;只考虑眼前利益,我们会犯历史性错误。”

记者在上海“两会”采访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把上海未来的成长寄希望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上。

金融、航运谁将领跑上海经济

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受到代表、委员和民主党派的瞩目。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其提交的提案中就表示,应该加快上海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和相关金融资源整合步伐,简化行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将金融“保增长”措施落到实处,活跃创新行为。与此同时,应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环境,包括政策法规、船舶服务、金融服务、加工服务等多方面。

记者从多个政府部门获悉,上海的金融、航运创新将采取“上有政策,下有条例”方式逐步完善。所谓“上有政策”即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起草《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暂定名)。据悉,其中就将涉及上海先行先试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焦点话题。

去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金融30条”,并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后,哪个地区或城市将获得政策先机一直受到瞩目。

据了解,上海试行人民币贸易结算工作已经开展。

“在上海先行先试人民币贸易结算,我们已经初步选定第一批十几家试点企业。贸易对象主要是东南亚国家、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地区。

具体方案已经在起草,有望很快出台。”一位商务委外贸规划运行处有关处负责人这样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1月11日,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证实了该项工作,他表示:“央行正在牵头制定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而上海市金融办正在积极配合该项工作的开展,很有可能在全国首家‘先行先试’。”

恰巧几天之前,上海市政府已经向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提请审议《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的议案,已按照法定程序启动初审工作。预计今年2月,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方星海表示:“国家政策与上海地方条例将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央的政策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会努力做到,但具体的工作需要条例来贯彻落实。”

上海市港口管理局研究室茅伯科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目前,关于中央支持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中央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政策性指导意见。该份文件已经数易其稿,最快今年2、3月份会向外公布。”

在韩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服务,促进邮轮经济发展”的提法。

房地产永远“支柱产业”?

在今年上海“两会”上,曾多年拉动上海经济增长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向也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

在“十五”期间,上海市房地产业首次与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一起进入六大支持产业的。在此后上海“十一五”规划中,房地产业依然与信息、金融、商贸流通、汽车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并列为六大产业。

但有一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上海的房地产已经出现了泡沫,房地产发展拉动上海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透支了上海经济发展的潜力。

不过,也有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或“波及效应”毋庸置疑,它的发展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与之配合发展,波及上百个行业。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王新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悟出一个道理,从市场角度来说,房地产永远是个支柱产业,因而中央提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上海的房地产会从追求面积到追求房屋质量。人口那么多,对住房的要求又很迫切,土地又很少。不过,我们应该通过价格机制引导理性需求的问题,鼓励消费需求,抑制投资需求。”

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否“舍弃”

去年11月,金融危机刚刚影响上海之时,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表示:“上海面临着经济转型和应对全球金融海啸的挑战,必须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

截至2008年,上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3%以上,中心城区占80%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6.4%。但第三产业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城市依然存在差距。

不过,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经过产业调整之后,先进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可能并不能完全“容纳”足够的就业人口。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新认为,调整产业结构需要深刻反思。多年来我们习惯于“追赶型”的发展模式,在经济结构问题上,从重工业的赶超发展到当前的高新技术赶超和高端服务业赶超。而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效应就是对就业的挤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被当作夕阳产业踢出棋局。

而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胡成国也提出了相似看法的提案。他认为,上海市政府要鼓励、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提倡、鼓励、支持发展科技型产业的同时,要对一些不污染、低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今后的政策导向上继续以鼓励、支持为主,使其在扩大就业、解决民生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韩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被摆在了突出位置,而有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走向并未有所提及。

上一篇:“一通三防”岗位安全责任制下一篇:胡万春的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