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2024-10-09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共8篇)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1

临床药理学

第十二章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

1、药品不良反应(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

2、药品不良事件(ADE):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包括ADR、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物滥用。ADE可揭示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的缺陷,是药物警戒关注的对象。

3、药品不良反应的传统分类:

A型:与用药剂量有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普萘洛尔导致的心脏传导阻滞、抗胆碱能类药物和口干)

B型:与用药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包括特应性—特异质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如某些药物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和一些自体免疫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

C型: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时间关系。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发生机制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非那西丁导致间质性肾炎;抗疟药导致视觉毒性)D型:延迟反应、不依赖药物剂量、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

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停药综合征、致癌致畸致突变、5、药品不良反应的新分类(根据机制): A类反应(augmented reaction):扩大反应。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B类反应(bugs reaction):过度反应或微生物反应。C类反应(chemical reaction):化学反应。D类反应(delivery reaction):给药反应。

E类反应(exit reaction):撤药反应。F类反应(familial reaction):家族性反应。G类反应(genetotoxicity reaction):基因毒性反应。H类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过敏反应。U类反应(unclassified reaction):未分类反应。

6、信号(signal):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使ADR得到早期预警,产生信号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

7、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控制。

8、自愿呈报系统的优缺点:

优点:监测范围广、无时间和空间限制、参与人数多、是ADR主要信息源和重要方法之一,能极早发现潜在ADR信号,是发现罕见ADR唯一可行的方式。缺点:漏报率高、无法计算发生率、医生难以识别以前未知的不良反应。

9、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

时间相关性、文献合理性、撤药结果、再次用药结果、影响因素甄别。

10、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确实程度(微观评价):肯定(用药以来的时间顺序是合理的、该反应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停药后反应停止、重新用药反应再现)、很可能(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不良反应符合、停药后反应停止、无法用病人疾病来合理解释)、可能(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药品不良反应符合、患者疾病或其他治疗也可造成这样的结果)、条件(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不能合理地以患者疾病来解释)、可疑(不符合上述各项标准)。

11、宏观评价(数据集中后评价):三期——信号出现期、信号加强期、信号评价期。

12、药源性疾病(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不仅包括药物在正常用法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而引起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13、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PV):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而不被认可的适应证的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价、药物的滥用与错用、药物与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和食品的不良相互作用。

14、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区别:

①监测对象不尽相同:前者涉及除质量合格药品之外的其他药品;后者是质量合格的药品。②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前者涉及的内容更广泛,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用药失误、药品滥用等。

③工作本质不同:前者是积极主动的开展药物安全性相关的各项评价工作,是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进一步完善;后者集中在药物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监测等方面,相对被动。

15、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①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②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RR)、病例对照研究(OR)。二者区别:a.前者基于是否暴露于某种药物而研究其疾病发展过程;后者是基于有病与无病基础上研究其对药物暴露与否。B.前者可以是前瞻性、回顾性或双相性的,是从服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的不良事件,可以直接评估其发生率;后者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样本大小常不知道,无法评估不良事件发生率,只能以比值比(OR)表示。

第一章 绪论

一、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1、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人体的影响,确定人体的治疗剂量,同时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利用药动学原理研究和评价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是评价一种制剂有效性的常用指标。有绝对(被试口服制剂与其静脉注射剂的AUC之比)和相对(被试药制剂与其参比制剂口服后的AUC之比)之分。受药物的剂型、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和肝脏首关效应的影响。

4、化学等值:药物制品中含有等量的同一主药。

5、生物等效:将化学等值的药品以同样的给药方案给予同一个体,在血液和组织中出现相等的浓度。

6、治疗等效:几个药物制剂以同样给药方案给予同一个体,产生本质上相同的治疗效应或毒性。

7、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用来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判断新药能否上市。I期: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II期: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III期: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IV期: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罕见不良反应)。

8、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可以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或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包括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一般指两药在人体内相遇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9、新药: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亦按新药管理。

第二章 临床药动学

1、吸收(absorption):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和滴注无吸收过程。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气雾吸入>腹腔注射>吸入给药>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影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①药物方面: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剂型(药物粒径大小、赋形剂种类)、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②机体方面:

胃肠内pH:弱酸性药物易在胃吸收,弱碱性药物易从小肠吸收。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肠蠕动增加促进药物吸收。胃肠内容物:减少药物吸收。

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首关效应明显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但首关效应具有饱和性,若剂量增大,口服仍可使血中药物浓度明显升高。

2、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①血浆蛋白结合率:弱酸性药物主要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弱碱性药物主要与血浆中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结合性药物浓度:总药物浓度>0.9表示结合率高;<0.2表示结合率低。结合性药物无药理活性,游离性药物有药理活性。②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阻止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性药物进入脑组织,但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可通过。(炎症、急性高血压或静脉注射高渗溶液可以降低血脑屏障的功能)

胎盘屏障:阻止水溶性或解离性药物进入胎儿体内,但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可通过。血睾屏障、血关节囊屏障

③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肝、肾、脑、肺等高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快且含量较多,皮肤、肌肉等低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慢且含量较少。④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内,弱碱性药物相反。

3、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作生物代谢(metabolism)。方式: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II相反应:结合 部位:主要是肝脏

酶:专一性酶(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非专一性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又称“肝微粒体酶”或“肝药酶”)。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因纳、卡马西平、利福平、水合氯醛;酶抑制剂如别嘌醇、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病理因素。意义:灭活、活化、药物消除、生成有毒物质。

4、排泄(excretion):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①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影响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及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主动分泌(包括有机酸分泌系统和有机碱分泌系统)、肾小管被动冲吸收(影响因素: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及尿量或尿pH。水溶性药物易从尿中排出、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排泄增加、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排泄增加)

②胆汁排泄: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5、药动学房室模型:药动学研究中按药物在体内转运速率的差异,以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相结合而设置的数学模型。房室是一个假想的空间,与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无关,只要体内某些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均可视为同一房室。多数动力学模型中,药物既可进入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em)。①开放性一室模型:假定机体由一个房室组成。给药后药物可立即均匀分布在整个房室(全身体液和组织),并以一定速率从该室消除。②开放性二室模型:假定机体由两个房室(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药物首先进入中央室(血液、细胞外液以及血流丰富的肝、肾、心、肺等),周边室代表脂肪、皮肤或肌肉等血流供应较少的组织。假定药物仅从中央室消除。③开放性三室模型:针对在体内转运过程复杂、与组织结合牢固的某些药物假定的模型,药--时曲线呈三指数衰减。

6、药物消除速率过程: ①一级动力学过程(线性):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呈正比。特点:等比转运、半衰期恒定、AUC与给予的单一剂量呈正比、按相同剂量相同间隔时间给药,约经5个半衰期药物在体内消除完,达到稳态浓度。(简单扩散)

②零级动力学过程(非线性):药物自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呈正比。特点:等量转运、半衰期不恒定(剂量增大,半衰期可超比例延长)、AUC与剂量不成正比。(主动转运,如乙醇、苯妥英钠、阿司匹林、双香豆素和丙磺舒)③米--曼速率过程(非线性):一级动力学与零级动力学互相移行的过程,高浓度时为零级动力学过程而在低浓度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如乙醇、苯妥英钠、乙酰水杨酸、乙酰唑胺、茶碱、保泰松)

7、主要药动学参数:

①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②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③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与吸收后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④生物利用度(F):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AUC)和速度(Cmax和Tmax)。⑤总体清除率(TBCL)又称血浆清除率(CL):体内各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机体清除,是肝、肾以及其他途径清除率的总和。

⑥稳态血药浓度(Css)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av):前者指,如按固定间隔时间给予固定药物剂量,则每一次给药时体内总有前次给药的存留量,多次给药形成多次蓄积,随给药次数增加,体内总药量的蓄积率逐渐减慢,直至在剂量间隔内消除的药量等于给药剂量,从而达到平衡时的血药浓度。后者指达稳态时,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AUC与给药间隔时间之比,反映多剂量长期用药的血药浓度水平。

8、统计矩(statistical moment)(药动学的非室分析)①零阶矩(S0):AUC曲线下时间从零到无穷大的面积。②一阶矩(MRT):药物体内平均驻留时间。

9、群体药动学:

群体(population):根据观察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或病人的总体。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PPK):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群体分析法,是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原理结合统计学方法研究某一PPK参数的分布特征,即群体典型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群体中存在的变异性。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

1、治疗药物监测(TDM)(临床药动学监测 CPM):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2、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药物疗效的高低与维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药物在靶标或受体部位活性药物浓度的高低。

3、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的临床指征:

药物本身具有客观而简便的效应指标时,就不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一个良好的临床指标总是优于血药浓度监测。

①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强心甙类)。②有些药物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三环抗抑郁药)。③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性(苯妥英钠、茶碱、水杨酸)。④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⑤发现长期用药的患者的不依从性或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⑥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在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的时候。(普鲁卡因、苯妥英钠)⑦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可能影响疗效时。

4、决定是否进行TDM的原则: ①病人是否使用了适合其病症的最佳药物? ②药效是否不易于判断?

③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关系是否适用于病情? ④药动学参数是否因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他干扰因素而不可预测? ⑤疗程的长短是否能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

⑥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息?

5、治疗药物监测流程:申请——取样——测定——数据处理——结果的解释

6、取样的时间: ①单剂量给药时:药物在平稳状态时取血。

②多剂量给药时:偏谷浓度(下一次给药前取样)。③怀疑用药剂量偏高:稳态峰值浓度;怀疑用药剂量不足:稳态谷值浓度或偏谷浓度。④缓释制剂或半衰期特长的药物:两次给药之间的任何时间点。⑤怀疑病人出现中毒反应或急救时:根据需要随时采血。

7、测定对象: ①原形药物浓度:血清与血浆。(环孢素:全血)②游离药物浓度:平衡透析法、超速离心法、凝胶过滤法、超滤离心法。(苯妥英钠)③活性代谢物 ④对映体

8、测定方法:

①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仅用于测定灵敏度要求不高(给药剂量较大、血药浓度较高)的药物。

②色谱法(薄层层析、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度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同时测定几种药物;处理复杂、耗时较长、临床急需结果时不适用。液质联用(LC--MS):确定分子结构,适用于TDM尤其是药物代谢物的分析。高效毛细管电泳仪(HPCE):适用于手性药物的TDM。③免疫法:放射免疫法(RIA)、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

9、给药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 of drug therapy):

定义:通过测定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出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和剂型、给药间隔、预期达到的血药浓度、药物过量中毒的救治方法。注意: ①明确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治疗窗,即最小有效浓度MEC与最小中毒浓度MTC之间的范围):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具体情况。②掌握患者的个体化资料:年龄、体重与身高;合并用药;剂量、服药时间、采血时间;病史、用药史、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含量;病人依从性。

步骤:治疗决策——处方及初剂量设计——调剂、投药——观察——抽血——TDM——药动学处理——按患者个体化特点调整给药方案。设计:①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

②给药方案:半衰期短(<6小时)——TI低,最好静滴(肝素);TI高,大剂量长间隔。半衰期中等(6--24小时)——TI低,加大给药频率并减少维持剂量;TI高,给药间隔相当于半衰期且负荷剂量大约为维持剂量的2倍。半衰期长(>24小时)——一般每天给药一次,给药间隔小于半衰期,初始剂量高于维持剂量的2倍。

第四章 临床药理学

1、量反应的量效曲线药效学参数:

半数有效量(ED50):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预计疗效时的剂量。半数中毒量(TD50):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中毒时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死亡时的剂量。治疗指数(TI):LD50/ED50,TI越大,药物越安全。若某药LD50与ED50两条曲线首尾重叠,还必须参考LD1/ED99或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一般而言,>15为比较安全。

2、时效曲线(time--effect curve):

定义:一次用药后,药物作用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动态变化,相隔不同时间测定药物效应,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得。

若在治疗有效的效应强度处以及出现毒性反应的效应强度处各作一条与横轴平行的横线(有效效应线和中毒效应线),则可得下列信息:起效时间(时效曲线与有效效应线首次相交点的时间)、最大效应时间(给药后作用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疗效维持时间(从起效时间开始到时效曲线再次与有效效应线相交时的时间)、作用残留时间(曲线从降到有效效应线以下到作用完全消失之间的时间)。

血药浓度曲线和时效曲线不能互相取代。

3、受体(receptor):一类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功能蛋白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细胞外化学物质(配体,ligand)、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特性。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受体可分为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活性受体及核内受体。具有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

4、亲和力(affinity):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

5、内在活性(intrinsicactivity):配体与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激发生理效应的能力。

6、受体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7、受体拮抗药(antagonist):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其受体结合后,不能激发生理效应,反而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竞争性拮抗药右移。非竞争性拮抗药量效曲线下移。

8、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些药物内在活性弱,当无其他强大受体激动药存在时,可与受体结合激发弱的生理效应,起到激动药的作用;但在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情况下,这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9、反向激动药(inverse agonist):与其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构型变化,引起与原来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10、受体脱敏(desensitization):机体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受体逐渐对激动药的敏感性降低。

11、受体增敏(hypersensitization):长期使用一种拮抗药会导致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增高。

12、上调(up regulation)和下调(down regulation):受体的调节性改变只表现为数量(或密度)的增加与减少。

1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①药物方面的因素:给药方案、剂型、制药工艺、药物相互作用。②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营养状态、精神因素、疾病因素、遗传因素、种族差异、种属差异、生物节律、生活习惯、环境污染。

第五章 药物的临床研究

1、药物的临床研究:包括药物的I、II、III、IV期临床试验和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是药物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药物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期20-30 2期100对 3期300例 4期2000例

2、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GMP: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

3、伦理委员会(ethic committee):我国GCP要求伦理委员会由医药学专业人员及非医药学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其中应有伦理学或法律专业人员以及非临床研究单位人员的参加。组成人员不少于5人,并且男、女性兼有,以保证伦理委员会组成的代表性。(知情同意书)

4、若为仿制的或改变剂型的新药只需进行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

第六章 药品的注册与管理

基本药物(essential medicines):为保证大多数人获得基本的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在任何时间都能有足够数量、适当的剂型、并且以个人和社会均可负担的价格获得的药品。处方药(POM):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房或药店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OTC):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药品注册名称:国药准字(H、S、Z、J)+ 4位年号+ 4位顺序号H化学S生物Z中成药J进口分包装

第七章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

1、妊娠1—2w:全或无效应;3—8w:致畸高度敏感期(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最严重);8—16w:药物对胎儿的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牙齿影响较大;>16w:药物导致胎儿器官组织功能障碍及出生后生存适应不良。致畸物质:当胎儿暴露于某一种物质下可造成胎儿永久性身体残缺或功能损害。

2、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吸收:早孕时期频繁恶心、呕吐的妊娠反应往往使口服药物的吸收受到影响;临产孕妇胃排空时间显著延长而影响吸收。(故早孕及临产孕妇不宜经胃肠道给药)妊娠期间血药达峰时间后推,峰浓度下降。

分布:孕妇血容量约增加40%—50%,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的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增加,血浆蛋白浓度下降,游离型药物增多(对于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影响更为显著)。代谢:胆汁淤积,药物排除减慢,可诱导或抑制肝微粒体药酶的活性。排泄:妊娠期多种药物的清除率增加,但到妊娠晚期减少。

3、妊娠期用药基本原则:必须明确诊断和具有确切的用药指征、权衡利弊、精心选择、避免使用新药或偏方和秘方。

4、影响胎盘对药物转运的因素:药物的脂溶性、药物分子大小、药物解离度、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胎盘血流量。

5、胎儿药动学特点:

吸收:

胎盘转运——脐静脉至肝至胎儿全身。

“羊水肠道循环”——胎儿皮肤吸收或妊娠12周后的胎儿吞咽入胃肠道,并被吸收入血液循环,其代谢产物由尿排泄,排泄的药物又可被胎儿吞咽羊水而重吸收。

分布:肝、脑药物分布较高。(由于部分进入肝脏的脐静脉血不流经肝血窦,而是经静脉导管直接进入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从而减少了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增高了药物直接到达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量)

代谢:肝、胎盘、肾上腺。

排泄:妊娠11—14周“羊水肠道循环”,肾脏和胆道排泄缓慢。

6、药物的致畸作用:A、B、C、D、X A类:妊娠初3个月用药,经临床对照观察未发现药物对胎儿有损害,亦未发现在随后的妊娠期间对胎儿有损害。(甲状腺球蛋白)

B类:动物生殖试验未显示对胎仔有危害,但尚缺乏临床对照观察资料;或者动物生殖试验中观察到对胎仔有损害,但尚未在妊娠早期临床对照试验中得到证实。(青霉素、磺胺类、丙磺舒)

C类:动物试验中观察到胎仔畸形和其他胚胎发育异常,但缺乏临床对照观察资料;或者缺乏动物试验和临床对照观察资料。(氯霉素、异丙肾、吡嗪酰胺)

D类:临床资料显示药物对胎仔有损害,但孕妇严重的疾病又非常需要用药,且无其他替代药物。(权衡危害性和临床适应证大小,四环素类、苯妥英钠、氯磺丙脲)X类: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资料显示,本类药物对胎儿危险性大,且超过治疗应用的有益性,应对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列为禁用。(己烯雌酚、沙利度胺、利巴韦林)

7、对胎儿有危害的部分药物: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安全):灰黄霉素(连体双胎);抗菌药(青霉素G安全):呋喃妥因(溶血)、磺胺类(核黄疸);抗癌药:甲氨蝶呤、环磷酰胺;激素类:可的松、己烯雌酚、炔诺酮;抗惊厥药:苯妥英钠、丙戊酸钠;降糖药: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抗疟药:氯喹。

8、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哺乳刚结束后用药且下次哺乳时间间隔4h以上、药物剂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时应监测乳儿血药浓度、哺乳妇女必须使用的药物且不能证实该药对乳儿安全时可暂停哺乳、哺乳妇女应用的药物也适用于治疗乳儿的疾病时不影响哺乳。

9、哺乳期用药经验:单药有效避免联合用药、用疗效肯定的老药而避免用尚未确定对胎儿安全的新药、小剂量有效避免用大剂量、早孕期间避免用C类和D类药物、病情急需而所用药对胎儿有确定危害时应终止妊娠。

第八章 新生儿及儿童用药

1、氯霉素:>100mg/kg/d可导致“灰婴综合征”;(TI:10—25mg/L)四环素:妊娠4个月后、哺乳期妇女、<8岁儿童禁用;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可导致昏迷、惊厥;氨基糖苷可导致第8对脑神经损害;呋喃妥因可导致前额疼痛、多发性神经根炎;四环素、VitA可导致前囟隆起。

2、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

新生儿窒息:5%NaHCO3加入25%葡萄糖溶液中,5分钟内自脐静脉注入,速度不宜过快;无心跳时,心内注射尼可刹米或1%肾上腺素;必要时选用安全而作用强的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新生儿惊厥:地西泮(首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副醛。

新生儿败血症: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加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或苯唑西林加一代头孢;或氯唑西林或一代头孢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取血培养、静脉用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保暖、间歇给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应用抗菌药预防感染。如伴水肿则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降压。

新生儿黄疸和溶血:肝微粒体酶诱导药(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口服碳溶液或琼脂或蒙脱石、静滴白蛋白预防胆红素脑病、给予锡-原卟啉。

3、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密切注意用药对其智力发育的影响。

吸收:婴幼儿拒服易造成呛咳及气管异物;使用油类药液口服应注意避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婴幼儿胃内酸度仍低于成人故弱碱性药物、青霉素类等吸收增加。

分布:水溶性药物往往被细胞外液稀释而浓度下降;血浆蛋白含量较成人低故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血中游离型增多易导致毒性反应;血脑屏障功能差导致某些药物易进入脑脊液。代谢:婴幼儿肝脏大、代谢功能强使主要经肝代谢的药物(茶碱、地西泮、苯妥英钠等)消除半衰期较成人短。

排泄:婴幼儿期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迅速增加使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总消除率较成人高。

4、婴幼儿主要器官系统用药的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吗啡、哌替啶等易引起呼吸抑制等中毒现象,故禁用;对镇静药、抗惊厥药或洋地黄毒苷(随年龄调整剂量)等耐受性较大;氨茶碱易致婴儿兴奋,故应谨慎使用。呼吸系统药物:治疗时应以祛痰消炎为主,不宜使用可待因等中枢性镇咳药;慎用氨茶碱。消化系统药物:婴幼儿腹泻时不宜过早使用止泻药,易口服补液,亦可使用调整肠微生态制剂;若发生便秘,不宜使用导泻药,应以调整饮食为主。

5、儿童期用药特点:

抗细菌感染药物:长期应用强效抗菌药可致耐药菌的形成和真菌的二重感染;禁用喹诺酮类药物(影响软骨发育);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应用氯霉素时应勤查血象,发现白细胞下降应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和急性肾衰竭。

解热镇痛药物:15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司匹林(可发生急性脑病并发肝脏脂肪变性综合征“Reye综合征”);安乃近滴鼻虽方便有效,但可致再障性贫血和暴发性紫癜;对乙酰氨基酚为首选解热药物。激素:一般短期口服,重症时才静注给药;儿童不宜长期使用雄性激素(可致骨骼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男童性早熟、女童男性化)。

6、新生儿及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明确诊断、合理选药;防止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滥用。

大于40.5℃高烧伴明显中毒症状或中毒休克时,为最佳糖皮质激素用药指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注意避免诱发结核病、糖尿病、溃疡病、高血压及菌群失调等;伴肝功能不全的患儿,不宜选用主要由肝代谢的四环素、利福平、酯类红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等抗生素;伴肾功能不全时,不宜选用氨基糖苷类、四环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头孢噻啶等抗生素。

7、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

口服:一般病症及年长儿童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溶液剂优于片剂、粉剂;苯海拉明糖浆剂适用于儿童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儿茶酚胺类药物、胰岛素等药物不宜口服。

肌内注射:对组织有刺激性药物或过酸过碱的药物不宜肌内注射(氯化钙、磺胺嘧啶钠);青霉素钾因肌注疼痛也应避免肌注。皮下注射:糖尿病患儿的胰岛素治疗。(腹部和大腿内外侧有序进行)静脉注射:新生儿及危重病患儿大多采用。但安乃近、Vit B1、B12等不宜静注;内眼疾患时静注难以奏效。

其他途径:呼吸道吸入、滴眼液、滴鼻液、滴耳液、消毒漱口液、喉片口含、胸腹腔、心包腔、关节腔等的化脓性积液可穿刺后局部加用抗菌药。不宜使用栓剂直肠给药、婴幼儿和新生儿不宜局部经皮给药或使用外用制剂。

8、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根据体重计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70Kg。

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面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5kg体重,体表面积增加0.1m2)

9、注意给药时间和间隔:

给药时间:药物作用具有时辰特点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应在早晨8点钟服药;抗酸药、健胃药、胃粘膜保护药、收敛止泻药、利胆药与肠溶片、胶囊剂宜在进餐前30min服药;胃蛋白酶、酵母等消化药应于进餐前后片刻服用;水杨酸类、奎林丁、铁剂等具有胃肠道刺激性的及吸收缓慢的维生素类药物,宜在进餐后15—30min服用;驱肠虫药宜于清晨空腹;催眠药、抗肿瘤药、缓泻药、抗过敏药一般于睡前服药。

给药间隔:一般以该药的一个消除半衰期为准。但青霉素的半衰期虽为30min,其给药间隔并非30min,因其为繁殖期杀菌药,故其给药间隔应为4—6h。而静止期杀菌药庆大霉素的半衰期虽为2h,但其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8h,故其给药间隔应为8h。给药间隔的确定需结合给药剂量、患儿的身体状况及肝、肾功能。

10、重视用药的依从性:

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给药次数和缩短疗程;建议生产适合儿科使用的药物制剂和规格。

第九章 老年人用药

1、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变化:各个系统功能退化、肌肉和体液容量下降而脂肪容积增加。

2、老年人药动学与药效学特点:吸收能力下降;水溶性药物因分布容积变小而具有较高的血药峰浓度与较强的药理效应;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易在体内形成贮存蓄积,清除半衰期延长,药理效应持久,不良反应亦可能增加;老年人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改变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减少造成高蛋白结合率的华法林、地西泮、洋地黄毒苷、哌替啶、氯丙嗪、苯妥英钠、甲苯磺丁脲、普奈洛尔、吗啡等游离型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增大,药理效应增强;经肝代谢药物在体内存留时间延长;药物排泄速度减慢易致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耐受性下降、依从性下降)

3、老年人用药的一般原则:用药应使患者受益、用药方案简明、小剂量应用、择时用药、控制疗程并及时停药、控制嗜好与注意饮食、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4、老年人选药原则:需有明确的用药指征、避免应用不适用于老年患者的药物、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慎用滋补药或抗衰老药。

第十章 遗传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

1、遗传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①阐明遗传因素在药物代谢和反应差异中的作用及其机制。②阐明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遗传变异。

③查找药物新基因。④阐明基因组中与药物相关的蛋白及其功能以及编码基因。⑤阐明人类基因组计划发现的SNP中与药物作用有关的SNP及其对药物作用的意义。⑥研究对家系、病人、人群进行遗传学的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和阐明与药物反应变异相关的候选基因。

⑦阐明药物反应蛋白和相关基因在疾病发生等方面的作用。⑧阐明遗传和环境在药物作用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2、遗传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双生子法(twin study)(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系谱研究(family study)、群体研究、组织与细胞水平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

3、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

细胞色素P450(CYP450):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的超家族,是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氧化代谢的主要酶系。

①CYP1A2:参与咖啡因等多种药物代谢、参与许多前致癌物或前毒性物质在体内的激活。活性增强可能是结肠癌、膀胱癌和肺癌的危险因素。还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的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有关。

②CYP2C9:经其代谢的药物有华法林、苯妥因、氯沙坦、依贝沙坦、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等及各种NSAIDs药物如双氯芬酸和布洛芬;还参与一些前药(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和前致癌物质的激活;部分激素和内源性物质如孕酮、睾酮、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也是其底物。

③CYP2C19:经其代谢的药物有奥美拉唑、普奈洛尔、地西泮、氯胍、丙咪嗪、黄体酮、巴比妥类等。④CYP2D6:经其代谢的药物主要是βR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病药。(人群可分为超快代谢者、强代谢者、中代谢者、弱代谢者)

⑤CYP2E1:是CYP2亚家族中重要的一相代谢酶,代谢许多分子量较低、极性较大的物质;是遗传多态性代谢酶;许多毒物、致癌物、药物及乙醇是其底物;和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包括乳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是乙醇性肝脏疾病的肯定危险因子;是疾病性肥胖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酶。⑥CYP3A:主要存在于肝脏和小肠,为肝脏和体内含量最为丰富的代谢酶,参与50%CYP超家族代谢的临床常用药物的代谢,还参与一些内源性物质的代谢和前致癌物质的激活,在内外源性物质的代谢清除中起主要作用。

药物代谢转移酶基因多态性:NAT2基因多态性——人类乙酰基转移酶基因:NAT1、NAT2和假基因NATP。

4、遗传药理学和临床合理用药:

治疗个体化:针对病人基因型选择合适的药物、选择个体化剂量、早期发现疾病的遗传性易感因子,及早预防发病和采取有效治疗。

在新药研制和开发中应用意义:开发针对性强、对特定疾病和特定人群更安全、更有效的新药;发现药物新作用靶点,开辟新药设计新途径;改善药物开发和新药临床试验过程;提高新药研制的成功率;降低新药开发成本和医疗费用;减少参试人群数量。

第十一章 时辰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

1、时辰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生物的内源性周期节律变化关系的科学。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

2、洋地黄类药物在夜间用药时,机体敏感性较白天给药高约40倍;在低气压、暴风雨等情况下也需减量。

3、茶碱广泛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治疗窗较窄,有必要进行TDM。对于日间活动、夜间休息生活规律的健康成年男子,9:00口服用药与21:00口服用药相比,血中茶碱浓度的tmax显著缩短,Cmax明显升高,反应机体节律性所造成的消化道吸收速度的差异(不同服药时间的半衰期和AUC完全无差别,静注时上述差异消失)

4、地西泮早晨给药中枢神经镇静作用强。

5、机体节律性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重复多次给药时的药动学。

6、药物的毒性存在昼夜节律。

7、降血脂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在晚间使用时作用强。(晚饭后服药)

8、时间治疗(chronotherapy):实际药物治疗中应用时辰药理学的知识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

9、肾上腺皮质激素:全天剂量在皮质激素分泌峰值(8:00)左右一次给药,所引起的副作用低于等量多次用药;按一日剂量分两次用药(午前一次占全天量的3/4—2/3),药效不仅优于传统的等量多次给药,也优于一日一次用药。

10、胰岛素: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尿糖都有昼夜节律(非糖尿病人无此节律)。凌晨4时,需低剂量给药;尽管如此,早晨用量需增加。

11、高血压病治疗:人的血压有昼夜波动,6:00—12:00维持在较高水平,峰值在10:00。服药最佳时间:上午7时和下午14时(服药后半小时出现疗效,经2—3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

12、心绞痛患者在早晨醒后心梗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并在9:00—10:00达高峰。

13、哮喘治疗:症状在23:00—5:00最严重。肾上腺素作用最强时间:4:00和9:00;异丙肾:7:00给药疗效最好;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如口服甲泼尼龙以15:00给药疗效最高(副作用最大),清晨到午前用药可使该不良反应减小到最低限度;氨茶碱:8:00给药。

14、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宜在12:00至20:00给药;阿霉素宜在早晨给药。

15、抗结核药物:上午一次顿服。(“冲击药物疗法”)

16、抗贫血药物:晚上8点给药。

第十三章 药物相互作用

1、联合用药的意义: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延缓机体耐受性或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进而缩短疗程和提高药物疗效、治疗多种疾病。

2、药物作用包括协调(增强、增敏)和拮抗(生理、生化、药理、化学)。

3、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吸收:pH(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及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的解离度低,较易扩散通过膜被吸收。例如同时服用NaHCO3将会影响水杨酸类药物的吸收)、离子的作用(四环素类抗生素不宜与铁制剂或含钙、镁、铝离子的抗酸药同服,以免降低疗效)、胃肠运动的影响(胃排空及肠蠕动速率能明显影响药物到达小肠吸收部位的时间及药物在小肠滞留时间:胃肠蠕动增快则药物起效快但吸收不完全;反之则药物起效慢但吸收完全)、肠吸收功能的影响(一些药物如新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环磷酰胺等能损害肠粘膜的吸收功能,引起吸收不良)、间接作用(抗生素可抑制肠道细菌,从而减少Vit K的合成,从而增加口服抗凝药的活性)分布: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结合型药物的特性:不呈现药理活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不被肝脏代谢灭活、不被肾脏排泄;当发生多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时,可能增加了某一药物游离型的比例,加大了该药的毒性,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尤其需注意。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氯贝丁酯、保泰松、水合氯醛及磺胺药都有蛋白置换作用)。改变组织分布量(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肝脏血流量,从而减少了利多卡因在其主要代谢部位肝脏中的分布量,从而减少该药代谢,增高血中利多卡因浓度;而异丙肾增加了肝脏血流量,从而增加了利多卡因在肝脏中的分布及代谢,使其血浓度降低)

生物转化过程:CYP450酶(酶诱导剂:苯巴比妥、保泰松、利福平等;酶抑制剂:氯霉素、西咪替丁、异烟肼、保泰松等)。在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期间若食用酪胺含量高的食物如奶酪、红葡萄酒等,将引起神经末梢中的去甲肾大量释放,产生高血压危象,危及生命。静滴普鲁卡因进行全身麻醉期间,加用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时,需特别慎重:大量普鲁卡因可竞争灭活酶使琥珀胆碱的水解受抑制从而加重后者对呼吸肌的抑制作用。排泄:肾小球滤过(游离型、分子大小适当的药物可滤过)、肾小管分泌(多种酸性药物或多种碱性药物可竞争酸性药物载体或碱性药物载体,如丙磺舒可阻碍青霉素分泌、速尿可妨碍尿酸的分泌、阿司匹林阻碍甲氨蝶呤的排泄、双香豆素与保泰松抑制氯磺丙脲的排泄)、肾小管重吸收(非解离性药物脂溶性大,易被重吸收;解离性药物则相反。取决于药物酸碱性及肾小管滤液的pH值。如碳酸氢钠通过碱化药液促进水杨酸类的排泄,可用于水杨酸药物中毒时的解救)

4、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敏感化现象:某种药物通过改变电解质平衡增强另一种药物的生理作用或药物效应。药物效应的协同作用: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皮质类固醇、两性霉素等引起血清K浓度下降,增加洋地黄苷对心肌的毒性。

药物效应的拮抗作用:药物输送机制改变产生的作用——一些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药物,在其他药物的影响下不能到达作用部位。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阻止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重摄取去甲肾,延长去甲肾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加其升压作用;还可阻滞可乐定的摄取,妨碍可乐定的降压作用。

5、疾病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高血压危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优降宁、呋喃唑酮等)与拟肾上腺素药(麻黄碱、间羟胺、哌醋甲酯)、去甲肾合成前体(酪胺、左旋多巴)、三环类抗抑郁药、胍乙啶及其同类抗高血压药物等合用,会引起去甲肾的大量堆积,出现高血压危象。

严重低血压反应:氯丙嗪不宜与氢氯噻嗪等利尿药合用(增强氯丙嗪的降压反应)。

普萘洛尔不宜与氯丙嗪或哌唑嗪合用(βR和αR受体均被阻断)。心律失常:强心苷不宜与排钾利尿药或糖皮质激素(血钾降低)合用;也不同时静滴葡萄糖溶液和使用两性霉素(血钾降低);不宜与钙盐合用,禁忌注射钙盐(血钙升高可增强心脏

+对强心苷的敏感性);不宜与利血平合用(均可使心动过缓,易诱发异位节律)。奎尼丁不宜与氯丙嗪合用(后者对心脏有奎尼丁作用,两药合用可致室速);不宜与氢氯噻嗪等碱化尿液的利尿药合用(后者碱化尿液可促进肾小管对奎尼丁的重吸收,提高奎尼丁的血药浓度,引起心脏毒性反应)。维拉帕米不宜与βR阻断药合用(可导致心动过缓、低血压、AVB、心力衰竭、心脏停搏)。出血:香豆素类(双香豆素、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与考来烯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司匹林、西咪替丁等药合用时可致出血。肝素与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合用可致出血。呼吸麻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与全身麻醉药(乙醚、硫喷妥钠等)、普鲁卡因、琥珀胆碱或硫酸镁合用(此类抗生素可阻滞神经肌肉接点传递,注射时对呼吸肌抑制作用更明显,可协同引起呼吸麻痹)。利多卡因可加强琥珀胆碱的骨骼肌松弛作用,合用时可引起呼吸麻痹。环磷酰胺能抑制伪胆碱酯酶的活性,使琥珀胆碱不易灭活,从而加强其骨骼肌松弛作用,两药合用可能导致呼吸麻痹。

低血糖反应:口服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脲不宜与长效磺胺类、水杨酸类、保泰松、呋塞米等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易致低血糖)。氯霉素、保泰松能明显抑制肝药酶,使甲苯磺丁脲的血浓度提高,降血糖作用明显增强,引起低血糖反应。降血糖药不宜与普萘洛尔合用,两者合用可加重低血糖反应并可掩盖降血糖药引起的急性低血糖交感兴奋的先兆症状,危险性更大。胍乙啶也能加强降血糖药的降血糖作用,合用时应减少降血糖药的剂量,否则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严重骨髓抑制:甲氨蝶呤不宜与水杨酸类、磺胺类、呋塞米(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将甲氨蝶呤置换出来,使血中游离型甲氨蝶呤浓度升高,增强其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合用。别嘌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后两药代谢减慢,血浓度提高,增强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如需合用,必须减少后两者剂量)不宜与硫唑嘌呤、巯嘌呤合用;还能加强环磷酰胺对骨髓的抑制作用,机制不明。

血钾紊乱:保钾利尿药如氨苯蝶啶、螺内酯等药物可增加血清钾离子的浓度,与ACEI或ARB类药物合用治疗高血压时有可能导致血钾过高。排钾利尿药如噻嗪类药、袢利尿药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用增加低血钾的危险。

听力反应:依他尼酸、呋塞米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两者在听神经损害方面有相加作用,合用后耳聋发生率明显增加,尤其在尿毒症病人更易发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与抗组胺药(尤其是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抗组胺药可掩盖这类抗生素的听神经毒性症状,不易及时发觉。

注意一些治疗窗很窄的药物或需要保持一定血药浓度的药物、酶诱导剂、酶抑制剂。注意老年患者。

不要把一种药物上的观察到的相互作用无根据地外推到同类药物上。能用一种药物就不要用两种药物。

第十四章 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

药物滥用 指人们非医疗目的的使用具有至依赖性潜能的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这种用药的目的,是为体验使用该类物质产生的特殊精神效应,具有无节制反复使用的特征,其结果必然导致药物依赖性,并造成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损害,进而危害社会。药物依赖性的脱毒治疗

1替代递减疗法 替代药物原则 1药理作用与原成瘾药物相近2依赖性相对较低,引起戒断症状较轻3作用时间长的药物4无合适的替代药物可用原依赖药物剂量递减 2用其他类型药物缓解或抑制戒断症状 3直接停药或用拮抗剂快速戒毒

4综合疗法 剂量递减疗法+抑制戒断症状 拮抗剂+抑制戒断症状的药(因为老师没怎么划重点,就把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2

1 药理知识在药房工作中的重要性

1.1 药理学知识是药师审核处方的重要内核

药物种类众多, 新的药物层出不穷, 对药师审核处方在客观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 全球意外死亡人数中, 1/7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1]。

处方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不合理的配伍[2]。不合理的配伍可引起药物在药效学、药动学、药物代谢等诸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关于这些问题, 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3,4,5]。药品种类繁多, 审方工作复杂。没有丰富的药理学知识, 药师不可能胜任上述工作。

1.2 药理学知识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重要保障

药师回复患者的用药咨询, 必须具有扎实的药理学知识功底。一方面, 药师要尽可能地让患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青少年不可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 否则易出现骨骼发育不良现象。另一方面, 药师要对耐心解释一些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现象, 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如:服用利福平可出现尿液呈橘红色的现象, 这是其通过尿液排泄的结果;长期服用卡托普利易致咳嗽、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片可出现下肢水肿。这些是服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 可告知患者不必惊慌。

1.3 药理学知识是了解最新药物资讯的需要

新的药物应用到临床中, 药师必须详细了解其作用机理、临床应用范围及不良反应。一方面, 药师要利用已有的药理学知识来了解新药属于哪一类型, 了解新药与在临床使用已久的药物相比有哪些优缺点。如:“他汀”类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钙是、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氯吡格雷相对传统药物有何优势[7,8]?另一方面, 遇到全新作用机理的药物, 必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最新资讯。最主要的是运用药理学知识来把握药物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

1.4 药理学知识是药师参与临床会诊、指导医生合理用药的主要手段

未来医院药学工作将逐渐由调剂-制剂型向患者服务型转变, 药学工作者将提供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咨询服务、药物利用度评价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临床药学服务[9]。

在药师越来越多地接触临床的趋势之下, 药理学知识是其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手段。在药师参与临床工作中, 要全面考虑药物的作用机理, 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患者的病史、药历等诸多因素, 查找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 或提出相关的治疗方案供医生参考。如:曾有矿山工人因事故导致大面积烫伤, 医生进行相关治疗后发现患者仍然心律失常, 经补钾后无改善。请来药师会诊后, 了解到患者因硫酸钡烫伤, 考虑硫酸钡部分经皮肤吸收导致中毒。紧急采用硫代硫酸钠注射治疗, 患者好转。此例中, 因大面积烧伤常易致低钾性心律失常, 补钾是常规手段。而药师充分利用药理学知识, 判明心律失常背后的本质, 帮助医生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2 如何提高药理知识

药房工作人员一般在学校教育中已学习过药理学知识, 因此, 不必重新学习基础药理知识, 而应该在实践中逐渐巩固和加深。

通过以下途径, 药学人员可不断增长药理学知识, 更好地增强药学服务。

2.1 认真研究新药的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凝炼了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动力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10]。深入研究药品说明书是药房工作人员加深药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药品说明书是药房工作人员最易获得资源的载体。在阅读说明书时随时记下笔记, 药理学知识就能很快地巩固, 并不断地积累。

2.2 阅读专著和相关文献

药学人员要定期阅读一些专著和文献, 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业务水平。专著的优势在于系统化、条理化, 而文献的优势则在于时效性明显。二者相得益彰。

针对一些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 阅读相关专著, 能使药师熟悉各种感染的用药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高临床会诊的效率。

2.3 通过交流丰富药理学知识

医院药房处于接触新药的最前沿。由于对疾病的机理研究的深入, 不断有新的药品进入市场。药学人员如果不及时补充和更新在学校所学习的药理学知识, 就会落伍, 甚至不能胜任工作。

获取新的药理学知识的一些重要途径是:产品推介会、专业会议、学术讲座等。每每有新药上市, 产品推介人员总是在第一时间从医院着手推广新药。学术推广人员会与临床医生和药师进行交流。药师可通过这一途径掌握一些较新的药物知识。

2.4 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药理学知识

通过阅读网络的最新文献了解药理学前沿知识。电子图书则系统性较强, 可方便地有选择性地阅读。网络论坛及专业QQ群的兴起, 又为药学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论坛不占用实体空间, 但可以发表自身的观点, 并将自已了解到的知识传播开来, 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论坛的开放性、加和性为医院药学人员提升自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5 通过平时积累经验增强药理学知识

在实践中, 药理知识会得到进一步深化。药房工作人员可将平时积累的临床用药知识汇集成论文, 以便巩固, 并使更多的同行受益。特别是总结一些相同类型的临床用药现象, 运用药理学知识加以分析, 可升华药理学的内容, 并更好的体现药师的价值。

在目前的工作实践中, 药房工作人员更多地是承担发药取药的日常性工作。由于工作的繁忙, 往往很少开展药学服务方面的工作。医护人员及患者对药房工作人员的职责认同感不足。要改变这一现象, 一方面要依赖于医药制度上的革新, 提高医院药师的地位。另一方面, 医院药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在一些重大事务中发挥药师的良性影响, 促进医疗主管部门对医院药师的重视。

摘要:本文探讨了药理学知识在药房工作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药房工作人员提高药理学知识的途径, 并对当前药房工作中药理学知识运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对于促进药房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药理学,药房,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韩晋, 吴荣荣.我院现代化药房建设工作的尝试[J].中国药房, 2007, 18 (34) :2669-2670.

[2]李里, 杨利平, 郑明兰.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J].合理用药, 2008, 23 (1) :132-133.

[3]党宏万, 粱志毅, 高华.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临床调查与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09, 24 (5) :414-416.

[4]邹文, 周文.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J].食品与药品, 2007, 9 (12) :46-49.

[5]柯元南.药物相互作用和用药安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9 (9) :577-578.

[6]钱剑安.关注与心血管药物联合应用的严重不良反应[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 13 (4) :249-251.

[7]蒲章深.高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的降脂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5 (4) :446-447.

[8]余长永, 张勇, 邹建军, 等.氯吡格雷抵抗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9, 14 (10) :1168-1173.

[9]郑双平.浅析我国医院药学的发展趋势[J].中外医疗, 2009, 28 (26) :108.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3

关键词:生理学;知识竞赛;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

前言.生理学是一门基础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医学入门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实践操作的训练。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任务重、难度大,再加上常规教学手段较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学生生理学课程的学习质量不佳。本研究在2015级临床专业的学生之间开展生理学知识竞赛,探究其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级84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2名。研究对象选取之前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排除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其中,对照组男17名、女25名;年龄19~21岁,平均20.28±0.71岁;理论考试67.56±4.37分、實践考试64.68±5.43分。观察组男19名、女23名;年龄19~21岁,平均20.42±0.58岁;理论考试68.85±4.52分、实践考试65.73±4.97分。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并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并未发现明显差异,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1.2.1对照组。该组学生接受常规手段进行教学:课前进行预习,上课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两部分;学生参加全校的常规期中、期末考试。1.2.2观察组。该组学生在常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开展生理学知识竞赛,其中,常规教学方法、内容与对照组学生一致。①竞赛分组:按学生学号进行排序分组,每6名学生1组,将学生分为7个组;每个小组安排一名老师担任评委、计分的工作:②竞赛流程:竞赛分为必答题、抽签题与抢答题3个环节。期中,必答题为老师上课中讲解过的生理学教学理论、实践操作的重点:抽签踢环节中的各个题目的难度适中、相近,保证题目的公平性;抢答题在选题前确定答案,分为A、B、c、D4个选项供学生选择。③竞赛安排:根据学生的课业、常规考试进行调整,可在期中考试后进行,避开学生繁重的考试任务:可将竞赛安排在于学生课程不冲突的周末,竞赛时间为2个小时。④记分与奖励方法:每个小组的成绩由一名老师进行统计,每个答题环节结束后公布当前各个小组的分数:竞赛结束后根据各个小组的分数高低公布第1、2、3名获得小组,并颁发奖状与奖励品;⑤竞赛总结与反思:在结束竞赛后,由生理学任课教师总结竞赛过程并提出比赛中过程中各个小组、各个成员的薄弱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指导性意见。两组学生均由同一名老师进行授课。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均一致。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学生期末考试、上课情况;其中,上课积极性根据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评定:①积极:学生100%按时进入教室上课:②一般:上课签到率学生在90%以上,偶有迟到现象:③消极:上课签到率在90%以下,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现象。④上课积极率=(积极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系统处理本文中获取的数据资料。X±S、%分别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结果分别用tx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情况。经过1个学期的学习,观察组学生理论、实践考试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上课情况。对两组学生的上课迟到、到课情况进行分析,对照组学生积极13例、一般20例、消极9例,上课积极率为78.57%;观察组学生积极15例、一般25例、消极2例,上课积极率为95.24%。两组学生上课积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2)。

3.讨论

当前,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越来越高,给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生理学是医务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学科,打好生理学的基础有利于医学院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针对于当前生理学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已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知识竞赛是一种通过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竞赛模式。竞赛内容包括理论、操作知识,分为必答题、选答题及抢答题3个环节,每个环节对于学生理论知识、反应能力均具有一定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当前知识竞赛在各个学习阶段、专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将知识竞赛模式引入生理学教学,可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向更好的水平发展。此外,在开展知识竞赛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及临床发挥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87.83±4.39、实践成绩86.81±4.7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1.49±4.41分、7 9.68±4.57分,上课积极率95.24%高于对照组学生的78.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终上所述,在生理学教学中开展生理学知识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具有较高的开展价值,值得应用。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篇4

一、选择

1、管理者的角色(或者简答)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调解人、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基层管理者侧重短期的作业计划。

3、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持续四五十年的社会性管理研究潮流,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管理运动”。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5、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6、韦伯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7、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韦伯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广泛传播和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8、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理论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9、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分析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

10、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

机而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2、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

13、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

14、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定环境

15、根据环境内容的性质,把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

16、管理的特殊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管理机构和战略联盟伙伴

17、滚动式计划发:分段编制,近细远粗

18、组织目标是环境因素、组织系统本身以及组织成员需要三方力量相互协调的产物

19、定向预测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20、按照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1、预测种类包含: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和政治预测。其中经济预测包括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

22、宏观经济预测内容:最终产品的社会需要量、非生产性的社会需求、再生产的社会条件、财政税收信贷储蓄等的变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等。

23、宏观经济预测的用途:为制定国民经济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

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24、微观经济预测的内容:产品销售市场、物资供给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行业竞争趋势、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等。

25、微观经济预测用途:为企业制定计划、决策服务。

26、技术预测预测内容:经济发展趋势、替代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市场生命周期、技术创新速度、产品换代速度等。

27、技术预测用途:为企业制定计划服务。

28、社会和政治预测内容:生态环境变化、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状况、人口增长、家庭结构变化、生活消费结构变化、个人理财变化趋势、教育需求、宗教信仰、价值观道德观变化等。

29、社会和政治预测用途:为政府、企业计划、决策服务。30、决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31、招聘方法(1)内部招聘方法(2)外部招聘方法(具体内容见简答2)

32、绩效考核的方法:见简答40

33、薪酬设计的原则:简答41

34、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领导在实际工作中是

否有效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方式,还取决于具体的情景和场合,其有效性会随着领导者的特点和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5、ERG理论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

36、强化的具体方式有四种:A正强化(奖励)B负强化(杀一儆百)C惩罚(对于被扣工资的人来说)D自然消退(冷处理,不理你)

37、正式沟通网络(五种):

A.链式沟通(单线,顺序传递,满意度低,容易失真,结果差距大)B.环式沟通(链式两头相连贯,地位平等,不分彼此,集中度低,激发士气)

C.Y式沟通(一个中心位置,成为因拥有信息而具有权威感和满足感的人,如主管秘书)

D.轮式沟通(中心人物向周围多线传递,控制型沟通网络,准确度高,速度快,主观控制力强,适用于紧急任务)

E.全通道式沟通(开放式网络系统,成员没有障碍,合作)

38、控制职能可以定义为对组织运行进行监督和衡量,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控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目的性、整体性、动态性、人本性(我也不知道这该是什么题了大家就背吧)

39、控制的类型:按照纠正措施的作用环节划分,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按控制手段划分,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 控制。

二、名词解释

1、管理:所谓管理就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环境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整合和利用组织资源,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完成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者:是指管理活动的发起者,即指挥他人完成具体工作的人。

3、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分析判断所处环境并能识别其因果关系的能力。

4、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5、目标是管理活动的起点:组织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依据,同时它又是管理活动的终点,是判断一个组织管理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标准。

6、目标管理:把目标作为管理手段,通过目标进行管理,以自我控制为主,注重工作成果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7、决策的含义:狭义的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在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8、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正式确立的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组合和协调的组织活动安排体系。

9、有机型组织:是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

10、管理幅度:是指一位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管理的下属数量。

11、权力:个人或组织影响其他个人或组织的理念或行为的能力。

12、职权:组织结构中某一职位上相应的、能够合法地做出影响其他成员的决策和行动的权力,占有这个职位的人具体地行使这些权力。

13、直线职权:处在指挥链上反应了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职权。

14、参谋职权:体现了组织内可以运用专业技能、知识对直线职权进行建议的权力。

15、职能职权:直线管理者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指挥和命令直线下属的某些权力授予给有关参谋人员或部门行使,以实现对组织目标战略的实现、工作任务的进程以及其他部门所承担的活动的控制。

16、授权:组织某一层次上的管理者将自己权力(主要是决策权)的一部分授予下级管理者去施行。

17、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目标、等级制度、结构、职位、职权及职责的组织。

18、非正式组织:不存在于正式组织的结构体系中,是由组织成员间的相互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或社会网络关系。

19、人力资源: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组织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20、人员配备: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职务数量和要求,对所需要的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训的职能活动。

21、人员培训与开发:组织针对员工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系统学习和挖掘潜力的行为过程。

22、绩效管理: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 的持续循环过程。

23、人员招聘:是指为了组织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寻找、吸引那些有能力又有兴趣到本组织任职的人员,并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

24、领导:就是领导和影响下属或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预期目标而努力贡献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25、激励: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外部刺激,激发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

26、内激励:指由内酬引发的,源自于工作人员内心烦人激励。

27、外激励:指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

28、沟通:是指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9、正式沟通:是按照规定的组织程序,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系统与层次来进行的信息沟通,或是完成某项任务所必须的信息交流。30、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组织途径以外的信息沟通方式,主要以小道消息方式跨越传统的部门,单位以及层次之间的社会关系来传递信息。

31、冲突:是指人们在情感或认知上意见不一致而引起的抵触,抗争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32、前馈控制: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它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对于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

差消除于产生之前,所以通常也称做事前控制。

33、同期控制:是在工作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开展的控制,也叫做现场控制。

34、直接控制:相对于间接控制而言,是指通过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来控制工作的

三、简答

1、管理的特征

管理服从并服务于组织目标;管理是在一定组织环境中进行的;管理是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管理是由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工作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2、按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可将管理者分为?职能?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职能:(画图 高层 中层 基层

3、罗伯特·卡茨所认为的管理者应具备的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4、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

表示)

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应具备技术、人际、概念技能,但由于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不同,对三种技能的要求程度不同。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最

重要的是概念技能,因为高层管理者所担负的计划、决策等工作需要分析并识别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因而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他们最接近现场作业,所以技术技能格外重要。而人际技能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都同样重要,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与他人实现有效沟通,通过他人来实现管理目标。(画图表示)高层管 中层管 基层管理者

5、法约尔桥《画图加说明》

理者 理者

在法约尔桥中,如果生产车间发生了紧急情况,基层员工z可以与另一部门的基层员工直接横向沟通解决问题,但需要将沟通的结果上报

各自的上级,这样可以把尊重等级链与保持行动迅速恰当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效率。

6、韦伯的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特点: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

系统;人员的任用;工资与升迁;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7、梅奥霍桑实验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8、从行为科学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

9、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10.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

11、环境对管理工作的影响: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个是环境的复杂性,二是环境的多元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威胁着一个组织的成败,因此管理者应尽力将这种不确定性减至最低程度。

12、迈克尔·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13、计划的作用:①协调组织活动的依据②降低不确定性的途径③合理配置组织资源的方法④控制活动的基础

14、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性 首位性 完整性 强制性与弹性 持续性 创新性

15、预测的特征:①不确定性②多元性③质量互动性④科学性

16、选择预测方法考虑的六个因素:①预测的期限②数据的散部形式③模型的适用范围④预测费用⑤精确度⑥预测人员的素质

17、目标的性质:层次性 网络性 多样性 可考核性

18、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四点: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管理目标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组织中各个部门在制定部门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组织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19、目标管理的特点:①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②强调自我控制③促使下放权力④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⑤强调目标的系统性 20、目标管理的优点:①形成良好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②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③能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④有利于实现有效控制

21、目标管理的实施:①建立目标体系②实施目标③评价目标结果

22、预测的特征:不确定性、多元性、质量互动性、科学性

23、选择预测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六个元素:预测的期限、数据的散布形式、模型的适用范围、预测费用、精确度、预测人员的素质。

24、科学决策的原则:方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信息性原则、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集体和个人决策相结合的原则。

25、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规模、技术。

26、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管理幅度原则、权责一致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精简高效原则。

27、部门划分方法:按人数划分部门、按时间划分部门、按职能划分部门、按地域划分部门、按客户划分部门、按流程划分部门、按产品划分部门。

28、影响管理幅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管理者及下属的素质及能力,例如管理者拥有受过良好训练的、经验丰富的下属,其管理幅度就可以适当放宽;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较高,其中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可以适当放宽;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动态性越强,管理幅度可能相应要越小。

29、按产品划分部门的优势:有利于专项技术、资本的使用;可以使产品部门的领导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系列的开发上,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多样化水平;同时,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管理型人才。但是这种部门划分方法增加了高层管理者的协调难度。30、直线制组织结构:

优点:权力集中,职责明确,沟通便捷,便于统一指挥,反应迅速灵活。

缺点:对组织各层领导者的业务知识水平要求很高,他们必须能够亲自处理全部管理业务,因此难免出现失误且组织决策基本由高层管理者一人作出,集权程度过高,风险很大。

适用范围:规模不大,员工较少,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的组织。

31、职能制组织结构:

优点:将组织各层次上的管理工作按照职能进行了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对各层次直线管理者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

补充。

缺点:组织各层次上的管理者不仅要接受上一层直线管理者的领导,而且还要接受来自上一层次职能机构的领导,因此容易形成多头指挥、多头领导,不符合统一指挥的组织工作原则。

3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优点:各事业部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事业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实施事业部制便于各事业部内部组织专业化生产,因而有利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利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做好整体的、长远的大政方针及战略方面的决策;各事业部被授权独立经营,可以促使相互间展开业绩竞争,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成长,并为企业培养高层管理者的后备人选。

缺点:增加了管理层级,造成机构重叠,人员增多,管理费用增加;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因此容易滋长本位主义,可能出现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状况,且各事业部彼此间协调不易。适用范围: 是目前被世界各国特大型组织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33、直线与参谋的协调:明确直线与参谋的职权关系;授予参谋机构一定的职能职权;鼓励直线机构与参谋机构的合作

34、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环境因素;组织自身的特征;政策统一性的要求;组织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能力;控制技术。

35、授权的过程:首先实施授权的管理者必须明确哪些权力是必须

保留在自己手中,哪些权力是需要授予其下级职位上的人员去实施的。很明显,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职权授予下属;确定所有下级职位预期要取得的成果;为下级职务分配合理的、符合职位要求的任务,明确任务要达到的目标;为保证任务有效与高效地完成,向下级职位合理授权;选择合适的人员担任下级职位,保证其权责一致,以完成任务。

36、授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极差授权原则、适度授权原则、权责明确原则、有效控制原则。

37、非正式组织的特征:非正式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价值观趋同;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力大非正式组织有不稳定性。

38、人员配备职能的内容:人力资源的获取、人力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保持、人力资源的评价、人力资源的发展。

39、招聘渠道:

(1)内部招聘方法:内部招聘上岗、推荐选拔、工作布告、人员调动

(2)外部招聘方法:招聘广告、人才招聘会、网络招聘、猎头组织、校园招聘、熟人推荐、人事外包 40、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包括:业绩考评、能力考评、态度考评

方法:排序法、强制分布法、要素评定法、目标管理法、360度考核法、关键绩效指标

41、薪酬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42领导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指挥;协调;鼓励与鼓舞

43、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⑴专制领导方式⑵民主领导方式⑶放任自流领导方式

44、利克特的4种管理方式:①专制—权威式 ②开明—权威式 ③协商式 ④群体参与式

45、领导行为四分图和管理方格图见书154 图1和155页 图2,画图分析

46、费德勒把影响领导风格的环境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47、生命周期理论的4种领导方式:命令型(低关系、高任务);说服型(高关系、高任务);参与型(高关系、低任务);授权型(低关系、低任务(有个模型不知道考不考 在159页)

48、究竟采取哪种领导方式最有效,应考虑两类情境因素:下属的特性,如能力、独立性、适应性等特性;工作环境的特点,包括工作结构、权力结构、奖励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

49沟通的基本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沟通渠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

50、沟通类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电子媒体沟通。

51、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

52、制定控制标准常用三种方法:统计方法、经验估计法和工程方法。

53、控制工作原理:反映计划要求原理;组织适宜性原理;控制关键点原理;直接控制原理;适度控制原理;例外原理。

54、控制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制定工作标准、根据标准衡量实际工作、分析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

55、控制的功能:适应环境变化、限制偏差的累计、处理组织内部的复杂局面、提升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四、论述题

1、论述管理的二重性和管理的二重性的意义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它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

意义:a.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有助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b.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有助于总结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c.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有助于结合情境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2、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是一门科学,许多管理者和管理实践者在长期总结管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的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管理人员如果运用这些原则或以管理理论为指导,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行事,就能够把管理工作做好。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实践活动中对管理理论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法选择的技巧性。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体现为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有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3、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w泰勒,主要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制;科学的挑选工人;计划与执行分开;劳资双方要进行“精神革命”;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原则。2)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主要内容:企业的六项基本活动;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管理教育。3)组织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

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韦伯的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特点: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人员的任用;工资与升迁;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4、行为科学理论

1)霍桑实验 代表人物:乔治·埃尔顿·梅奥

梅奥霍桑实验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人际关系研究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著名的X-Y理论 3)后期行为理论

从行为科学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a.个体行为理论b.群体行为理论c.组织行为理论

5、现代管理理论 1)管理科学学派 2)社会系统学派 3)经验主义学派 4)系统管理学派 5)决策理论学派 6)权变理论学派

7)管理过程学派

★★★★6(案例)计划工作的主要原理有:

①限定因素原理 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内

涵: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其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

②许诺原理 主要内涵: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因而,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一原理要求制定计划,首先要有计划期限,其次,必须合理的确定计划期限。

③灵活性原理(调整、制定计划)计划的灵活行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灵活性原理就是制定计划是要留有余地。

④改变航道原理(执行计划)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现目标的进程(即航道)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7、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P123(内容太多只列举了小标题大家自己看一下)

1)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此点也为简答题)A.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社交需求 B.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C.非正式组织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实现 2)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

8、内部招聘及其优缺点

内部招聘是指在组织出现职位空缺后,从内部选择合适的人来填补

这个位置。其做法通常是组织在内部公开空缺职位,吸引员工来应聘。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寻找适合的人员,另一个作用就是使员工有一种公平合理、公开竞争的平等感觉,它会使员工更加努力奋斗,为自己的发展增加积极的因素。优点:

a.组织对人员有足够的了解,选择准确性相对高。b.组织能够减少一定量的培训、培养成本。

c.为内部员工提供较为广阔的发展机会,充分激活他们忠诚组织的热情,对于鼓舞员工士气、凝聚人心十分关键。

d.内部员工对组织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能够迅速进入角色。e.招聘时间短,费用低。缺点:

a.选择余地小,候选人不足。

b.内部招聘反复进行,很容易形成“近亲繁殖”,对组织活力进行潜在的制约。

c.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内部冲突矛盾,特别是内部人员能力、水平、资历、阅历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此人可能对彼人存在潜在的伤害,久而久之,形成派系,不利于组织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9、外部招聘及其优缺点

外部招聘是指从组织外部招聘德才兼备的能人加盟进来。优点: a.人员来源于四面八方,有利于招聘到一定数量和能力的人才,尤其是一些稀缺的复合型人才,节省大量内部培养和培训的费用。

b.大量人员参与应聘并应聘成功,能给组织带来新思想,新方法,对内部陈旧的思想、方法带来巨大的冲击,能够激发组织活力。c.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平息或缓和内部员工竞争者之间的矛盾。

d.外聘人才可以在无形中给组织的原有员工施加压力,使其形成危机意识,激发斗志和潜能。

e.外部招聘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组织可以借此树立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良好形象。缺点:

a.新员工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周期长,速度缓慢。b.招聘的费用较高。

c.对应聘者的了解少,容易做出错误地招聘决策。

d.有 可能影响内部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对员工队伍的团结和稳定带来阻力。

10、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薪酬设计的核心原则,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针对公平性原则而言。薪酬设计的公平性原则,按分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和个人公平性;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外部公平性是指同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组织中

类似职务的工资应该基本相同,因为要求的技能、知识、贡献大致相同,否则将留不住人才。内部公平性是指统一组织中不同的职务所获的工资应与贡献成正比。个人公平性是指个人的薪酬变动应与个人绩效或团队绩效、个人资历等因素紧密结合,体现对工作差异的补偿。

横向公平即组织所有员工之间的薪酬标准、尺度应该是一致的;纵向公平即组织设计薪酬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一个员工过去的投入产出比和现在乃至将来都应该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还应该是有所增长的。

11、人员配备职能的内容:

(1)人力资源的获取,获取职能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甄选、配置与使用等活动

(2)人力资源的整合,通过组织文化、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化解等有效整合使组织内部形成高度的合作与协调(3)人力资源的保持,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健康安全的环境

(4)人力资源的评价,对员工工作成果、劳动态度、技能水平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鉴定和评价,评价职能包括工作评价、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其中绩效考核是核心

(5)人力资源的发展,通过员工培训、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使劳动能力得到增强与发挥,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个人价值对组织的贡献率。

12、列举2-4个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并简述其主要内容

1)勒温的3种领导方式理论

a专制领导方式:该领导方式将权利定位于领导者个人,领导者靠权力和强制命令进行领导。其主要特点:领导者大权独揽,下属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独断专行,从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与别人谈话大多以命令、指示的口吻。

b民主领导方式:他们使下属真正参与到工作中,各尽其能,分工合作。特点:所有政策是在领导者鼓励和协助下由群体讨论决定。民主式的领导者分配工作时会尽量照顾到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该类领导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经常与下属交流情感。

c放任自流领导方式,一切悉听尊便毫无规章制度可言。主要特点: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少运用其权力。在决策过程中放弃领导职责,领导不插手不干扰。只布置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放任自流。2)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a领导者方面,影响对领导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领导者的价值观体系、对下属信任程度以及领导者的个性等。

b下属方面,是否愿意承担责任、独立性的需要程度、对组织目标是否理解等因素都会影响领导者对领导方式的个性。

c情境方面, 包括组织的规模、组织的价值准则和传统、集体协作经验以及时间压力。3)利克特的4种管理方式

a专制—权威式。采取这种领导方式的领导者非常专制,很少信任下属,多采用惩罚方式,采用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

b开明—权威式。领导者对下属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信心,授予下属一定的决策权,但控制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自下而上的沟通。

c协商式。领导者对下属抱有相当大的但又不完全的信任,在某种情

况下协商,通常设法采纳下属的想法和意见,沟通方式是上下双向的 d群体参与式。领导者对下属在一切事务上都抱有充分信任,鼓励一起工作,经常进行上下级和同事间交流

13、列举2-3个有代表性的领导权变理论,并简述其主要内容 1)费德勒模型。

第一步,确定领导方式,包括关系导向型领导方式和任务导向型领导方式。

第二步,确定情境。费德勒把领导风格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第三步,领导方式与情境的匹配。当领导方式与情境相匹配时,会使领导的有效性达到最高。只有两种途径能提高领导的有效性:a.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的方式;b.更换领导者以改变领导方式以适应环境。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a.命令型(低关系、高任务)b.说服性(高关系、高任务)c.参与型(高关系、低任务)d.授权型(低关系、低任务)图3 3)路径—目标理论。

这一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a.领导方式必须是下属乐于接受的方式;b.领导方式必须具有激励性。

该理论提出4种领导方式:指示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型领导方式。

应考虑两类情境因素:下属特性和工作环境的特点。(以上两道大题是我自己总结的大家自己好好看看书)

14、内容型激励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内容(五个层次)及排列顺序(由下到上E最高)A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身体需要 B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C社交需要—包括感情。归属感,被接纳,友爱等需要

D尊重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核心观点

A五种需要是按次序按阶梯逐渐上升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B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都属于第一级的需要(注:保健因素),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注:激励因素),通过内部因素 第25/29页

才能满足,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积极因素

A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

度上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

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消极因素

A马斯洛将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相互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相互冲突。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保健因素: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激励因素:指能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能极大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 对一个人或企业的发展有着特别特别重要的作用,是根据适当地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权力需要 是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愿望。第26/29页

归属需要 是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也称合群需要。

注:123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除此之外还包括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15、过程性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觉着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的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们有足够的的价值,即激励力量等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M)=期望值(E)*效价(V)

激励力量(M)=期望值(E)*工具性(I)*效价(V)2)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A公平是激烈的动力。

B公平的比较 横向比较VS纵向比较(根据参照对象的不同)C恢复公平的行为: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自己的所得;扭曲对自己的认知;扭曲对他人的认知;改变参考对象;改变目前的工作。公平理论对管理者有重要的启示:首先,影响激励效果的不只是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至于严重的不公平感。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灵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 第27/29页

比,三是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是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

要杀手。

16、沟通障碍及改进办法

在沟通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外界干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信息往往失真,使得信息不能正常传递。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中都可能出现各种障碍而导致失去效率。障碍包括下列因素: A个人因素:一是感情因素,二是能力因素。

B人际因素: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

C结构因素:包括组织地位差异,信息传递链和空间约束三个方面。信息通过的等级越多,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越长,信息失真则越大。D技术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

17、有效沟通的实现

有效沟通的实现取决于沟通技能的开发和改进。方法有: 1)增强个人沟通能力:提高个人表达能力;保持积极倾听和建设性反馈;注意非语言沟通方式的运用;选择合适的沟通时机。

2)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获取沟通对象的信任;创造信任和公开的组织氛围。

3)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和组织结构:开发和使用多种投资渠道;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财务管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篇5

每股盈余最大化的缺点:①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发生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性;②缺陷二:没有考虑每股盈余承担的风险;③缺陷三:无法克服短期行为。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优点:①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②克服了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③反映了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的具体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利率的分类:按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基准利率、套算利率;按利率与市场的供求关系:固定利率、浮动利率;按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利率、公定利率

利率的构成:纯利率、通货膨胀率、风险收益率(包括违约风险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收益率、期限风险收益率)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段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对数&绝对数。货币时间价值的衡量:单利、复利、年金。年金常见形态:租金、利息、折旧、公积金、养老金等。

年金类型:后付年金(普通年金)、先付年金(预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的代价,包括两部分:筹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等;在使用过程中支付的报酬,如股利、股息等。

资本成本通常用相对数表示。资本成本三种形式:个别资本成本、综合资本成本、边际资本成本。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的变动同业务量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成本按性态分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盈亏临界点:也称保本点,是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时的业务量。盈亏临界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延展,目的是进一步掌握企业的利润结构和经营业绩。表现形式:保本销售量、保本销售额。安全边际:是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与预计销售量之间的差额。经济含义:评价企业经营安全度的指标。安全边际越大,企业经营越安全。可以确知现有的业务量再降低多少企业就从盈利状态转入亏损状态

因素变动分析之对利润的影响:1.单价变动2.单位变动成本变动3.固定成本变动4.销售量变动5.多因素同时变动 一般而言,对利润产生影响的各因素中,灵敏度最高的是单价,最低的是固定成本,销量和单位变动成本介于两者之间。在一定经营水平下,经过计算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不同,敏感系数相同。风险分类:从个别投资者角度:公司特有风险、市场风险。从公司角度:经营风险(本质是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本质是企业偿债能力风险)。风险决策类型: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风险衡量方法:概率分析方法。概率分析:是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发生不同变动幅度的概率分布及其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对项目可行性和风险性以及方案优劣做出判断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法。

运用概率分析方法的风险衡量步骤1.预测各种情况下的投资报酬结果及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2.计算期望报酬率3.计算标准离差4.计算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率越大,投资风险越高,投资收益越高。

风险报酬两种表示方法:风险报酬额、风险报酬率。

必要投资报酬率的构成:无风险报酬、风险报酬、通货膨胀贴补。企业决策过程中,一般要求项目或方案的预期报酬率大于必要投资报酬率,或者预期风险报酬率大于必要风险报酬率。多个方案可行的情况下具体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原则是投资报酬率越高越好、风险程度越低越好。企业所有者权益包括:优先股、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它们的资本成本统称为“权益成本” 投资分类:按投资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直接投资、间接投资;按投资对象存在形态和性质:实业投资(项目投资)、金融投资(证券投资);按投资范围:对内投资、对外投资;按投资的重要程度:战术性投资、战略性投资按投资时间长短:短期投资(流动资产投资)、长期投资

投资管理原则:可行性分析原则、投资结构平衡原则、投资组合与筹资组合相适应原则、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均衡原则

现金流的构成:初始现金流、营业现金流、终结现金流 净现值:未来现金流入量与未来现金流出量的差

额。

净现值决策标准(规则):1.评价单个备选方案:NPV>0,可行。此时,投资干干的报酬率大于活等于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投资报酬率、资金成本,NPV<0,,则不可行,应放弃。2.多个互斥方案进行选择时:选择净现值(NPV)最大者。

3.一组既不相互独立又不互斥方案,可任意组合,也要以净现值为决策指标。若资金受限,用净现值率指标,净现值率≥0,可行,小于0则不可行;若资金不受限,可按净现值大小排序,选择其中最优组合。净现值率=投资项目净现值/原始投资现值*100%

贴现的分析评价指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1.净现值法(NPV)2.现值指数法(NPVR)3.内涵报酬率法(IRR)

非贴现的分析评价指标(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1.投资回收期法2.会计收益率法(投资收益率)净现值法的评价:优点:a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能够反映项目投资收益的现值,增强了投资经济性的评价。b考虑了投资风险的影响,一方面对风险大的投资项目可以选用较高的折现率来进行计算和评价,以反映风险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一方面在计算净现值时,允许使用不同的折现率来计算,可以放映隔年的预期报酬率及其投资风险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c考虑了项目计算期的全部净现金流量,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缺点:a不能说明方案本身投资报酬率的大小。b在进行独立投资决策时,有时无法做出正确决策c净现值法时无法对寿命期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直接决策。现值指数:是指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和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比率,也称现值比率、获利指数等。反映的是单位投资的收益率。决策规则:一个备选方案:现值指数大于1采纳,小于1拒绝。多个互斥方案:选择超过1最多者。现值指数法评价:优点:可以进行独立投资项目获利能力的比较,能够真实反映项目的盈亏程度,由于现值指数是用相对数来表示,有利于在初始投资不同的投资方案之间进行对比。相对于净现值而言,净现值是绝对指标,反映投资的效益,现值指数是相对指标,反映投资的效率。缺点是无法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率。内含报酬率:也称内部收益率。是使预期现金流入量现值和预期现金流出量现值相等的收益率。也就是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0时的贴现率。决策规则:1.一个备选方案:IRR>必要的报酬率(资金成本),则可行。2.多个互斥方案:选择IRR最大的项目。

IRR的计算:每年的NCF相等,采用“年金法”计算 ;每年的NCF不相等,采用“逐次测试法” 内含报酬率评价:优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项目的全部现金流量等,而且避免了在采用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时要确定折现率这一既困难又容易引起争议的难题,很多决策者都非常重视这个指标。缺点:a 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常需要多次测试才能求解。b 内含报酬率是一个相对值,不能说明投资项目的收益总额。c 在现金流量呈现不规则变化时,一个项目可能有多个内含报酬率,使决策者很难做判断。d 内含报酬率法隐含着一种假设,即每期收到的款项可以用来再投资,且再投资能够获得与内含报酬率相同的收益率,事实上并非如此。投资回收期决策标准:设定基准回收期,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小于基准回收期,可行,反之,放弃。

投资回收期法的优缺点:优点1.计算简便、通俗易懂2可以用于衡量投资方案的变现能力3可以用于衡量投资方案的相对风险。缺点:1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2没考虑超过回收期的现金流量对项目的影响3基准回收期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会计收益率法决策标准:设定基准会计收益率,若项目的会计收益率大于基准收益率,可行。反之,则放弃该方案,在多个方案的互斥选择中,选择会计收益率最高的项目。

会计收益率法的评价:优点:计算简单、简明易懂,该指标不受建设期长短、投资方式、回收期的有无以及净现金流量大小等条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能放映投资方案的盈利能力。缺点:1以会计收益而非现金流量为基础。2没有考虑现金流入和流出发生的时间。3忽略了货币时间价值。

非贴现指标和贴现指标的比较:1.非贴现指标忽略货币时间价值对项目现金流价值的影响,夸大了投资的获利水平和资本的回收速度;2.非贴现指标对寿命不同、资金投入时间不同

和提供收益的时间不同的方案缺乏鉴别能力。结论:贴现指标更科学。贴现指标间的比较:NPV & IRR 1.独立方案的选择,两个指标会得出相同的结论;2.互斥方案的选择,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NPV & PI。1.独立方案的选择,两个指标结论一致,但从不同角度评价项目的获利能力,NPV侧重反映项目的效益额,PI侧重投资效率;2.互斥方案的选择,两者结论可能不一致。现金流量分类:按现金流动方向:现金流出量和现金流入量;按现金流动的时间:初始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终结现金流量。

现金流出量: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营业支出、投

入的营运资金。

现金流入量:营业收入、固定资产余值、收回的营运资金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方法:净现值法、差量分析法、年平均现金净流量法、平均年成本法。差量分析法、净现值法:前提是新旧设备尚可使用的年限相同,且有对应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差量分析法:1.计算初始投资与折旧的现金流量差额。2计算各年营业现金流的差额3两个方案现金流量差额4计算差额的净现值。差量分析法决策过程:

1.计算两方案的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和差量利润。

(1)差量收入 = A方案收入 – B方案收入(2)差量成本 = A方案成本 – B方案成本(3)差量利润 = 差量收入 – 差量成本

2.决策标准:若差量利润大于0,则A方案优;若小于0,则B方案优;若等于0,则两方案等效。

年平均现金净流量(净现值法的延伸)年平均现金净流量,是指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按年金现值系数折算的净流量。计算公式为:

年平均现金净流量 = 净现值 ÷ 年金现值系数 决策规则:

1.独立方案,若年平均现金净流量﹥0,方案可行;

2.互斥方案,年平均现金净流量越大方案越好。资本成本的作用 1.资本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作用,个别资本成本率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依据。综合资本成本率是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依据,边际资本成本率是比较选择追加筹资方案的依据 2.资本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和进行投资决策的经济标准。3.资本成本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资本成本可以作为评价企业整个经营业绩的基准

存货4个的功能:储存必要的原材料和在产品,可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储备必要的产成品,有利于销售;适当储存原材料和产成品,便于组织均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留有各种存货的保险储备,可以防止意外事件造成的损失。

ABC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我们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应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后来,帕累托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

持有现金的动机: 交易动机、补偿动机、谨慎动机、投资动机

普通股筹资的优点:提高企业的资信和借款能

力;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筹资风险小,没有固定到期日;筹资限制少。缺点:资本成本高;可能分散公司的控股权;可能导致股价下降。优先股筹资的优点:提高企业的自信和借款能力;不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财务风险低,股东可获财务杠杆收益;便于公司调节资本结构。缺点:可能产生负财务杠杆作用,降低普通股的收益率;资本成本高。

股票投资的评价:优点:投资收益高、购买力风险低、拥有经营控制权;缺点:求偿权位于最后、股票价格不稳定、收入不稳定。

KiKRF

i

Km

KRF

Ki

——第i种股票或第i种投资组合的必要投资报酬率 KRF——无风险报酬率

i——第i种股票或第i种投资组合的系数

Km

——所有股票的平均报酬率留存收益的优点:简便,无筹资费用;带来节税收益;提升企业借款能力,降低企业风险。缺点:筹资数量有限制;对筹资规模有影响;影响股票价格;资本成本高。

普通股相对于优先股而言,具有股利收入不稳定、价格波动大、投资风险高、投资收益高的特点。

投资基金的分类:①按组织形态不同:契约型投资基金、公司型投资基金;②按投资标的不同: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期货基金③按变现方式不同:封闭型基金、开放型基金。营运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

营运资金特点:短期性、流动性、波动性、弹性大成本低、风险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表明:任何一只证券的预期收益率都等于无风险收益率加上风险溢价,即风险补偿。

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产品需求、产品售价、产品成本、企业调整价格能力、固定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

营业杠杆(经营杠杆)的原理:在单价p和单位变动成本v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固定成本F,随着销量Q增长,会使利息税前利润更快地增长;反之,亦然,由此,形成营业杠杆。

影响财务杠杆利益与风险的其他因素:资本规模的变动、资本结构的变动、债务利率的变动、息税前利润的变动。有价证券投资的种类:①按证券所体现的权益关系和经济内容不同:股票、债券、投资基金;②按发行主体的不同,政府证券、金融证券、公司证券;③按到期日长短:短期证券、长期证券④按证券收益状况不同:固定收益证券和变动收益证券⑤按证券所体现的权益关系:所有权证券、债权证券

债券投资决策时应遵循的原则: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

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 篇6

(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里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中都伴随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人们的感知觉给思维提供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感知与思维互相联系、相互制约,是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情绪情感过程,人不仅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有感情地体验世界,还能自觉、能动地变革现实。这种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布洛卡区是语言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编制发音程序,在19世纪60年代由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其功能是把各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信息)传给中枢,再把中枢活动和神经冲动(信息)传给有关的组织器官。

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扩散是兴奋或抑制从原点向四周扩散开来,集中是兴奋或抑制从四周向原发点集中(集合)过来。

兴奋或抑制的相互诱导: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以及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前者是负诱导,后者是正诱导。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奈塞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标志。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观察: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做过的活动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认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

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意志: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内部驱力。

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识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智力: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气质: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秉性、脾气。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社会态度:社会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机制、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 的社会心理关系。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7

1 教学内容

1.1 教学内容选取

临床专科医学的生理学应结合临床专业培养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删繁就简”, 突出专业特点。具体步骤如下。

1.1.1 分析专业特点结合我校对培养应用型临床人才的需要, 确定生理学知识点的选取要点在于“必需、够用”[1]。

1.1.2 集体讨论

鉴于专职生理学教师对于临床实际工作了解不足, 在选取生理学教学内容时应该邀请临床知识丰富的临床医师参与集体讨论, 确实做到选取内容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

1.1.3 实践调查

为验证教学内容地选取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临床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还应该保持回访, 了解生理学选取内容是否合理。

1.2 教学模块组建

从临床常见、多发的症状及体征入手, 结合学生已有解剖学知识, 找到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点, 构建新的生理教学模块。下面以呼吸系统这一教学模块为例具体讲解。

1.2.1 寻求有效的切入点

基于学生对呼吸系统解剖结构的了解, 以呼吸困难为切入点, 提出其发生的可能原因。

1.2.2 找到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点

将呼吸过程的四个环节与呼吸困难常见的病因自然衔接。

(1) 肺通气 (大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 与气道阻塞造成呼吸困难。学生能深刻领悟到维持正常呼吸的前提是气道通畅, 自然就能明了人工呼吸为何必须先保证气道通畅。

(2) 肺换气 (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 与肺炎等疾病引起呼吸困难。回顾肺换气气体交换膜的结构, 结合大叶性肺炎时由于呼吸膜的厚度、面积变化造成换气障碍而引发呼吸困难。在通气/血流比值平衡知识点的处理上还可扩展到肺循环血栓对呼吸的影响,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与一氧化碳 (CO) 中毒引发地窒息。引导学生回忆体、肺循环过程, 提出CO通过肺通气及肺换气进入血液循环中, CO与O2竞争性的与血红蛋白结合, 而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远大于O2, 导致O2运输障碍出现呼吸障碍。

(4) 组织换气 (组织与组织间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与组织缺血。局部循环障碍中组织血管栓塞导致组织缺血或坏死。1.2.3梳理生理学的知识点将生理学与临床医学进行衔接, 同时也要保持自身体系的完整, 不可随意分割知识点, 在学生理解衔接点的基础上应及时将分散的知识点梳理和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呼吸是由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和组织换气有机结合的整体过程, 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能导致全身或局部缺氧。

2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2.1 教学模块运用

一系列生理学教学模块组建后, 为发挥模块的教学效果, 必须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以模块为中心, 建立学生主动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方法[2];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 使用动画、图表、对比等方法直观形象地了解生理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在每个模块的教学结束后都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

2.2 实验改革

以模块为依托设计相关的实验项目, 加深学生对教学模块的直观理解, 如可设计呼吸系统实验验证缺氧、CO中毒等项目对呼吸产生影响的过程。

3 考试考核方法

不以死板的理论知识点来命题, 组建一个体现生理学教学模块的试题库, 真正考核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生理学教学模块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生理学知识, 获得了临床知识, 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 体现了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雪芳, 刘艳明, 马建伟, 等.临床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1, 27 (5) :66~67.

用心理学的知识浸润语言的教学 篇8

一、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小学英语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在连续带了几个三年级后发现学生在学习的初期,畏难情绪很严重。甚至一句简单的“Nice to meet you”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学生的掌握程度却很低。下节课提问时,有的学生甚至用拒绝说话来无声地抗议。那时候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事后与同事交流后,才发现原来大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英语是新学科,人学习陌生的事物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学生,长句的确有点困难,读起来也很拗口。在与老教师交流和自己翻看教育心理学书籍之后才了解了可以利用登门槛的这个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之后我又根据“Nice to meet you”这个句型,重新教学了一次。不是仅仅教学生去认读这个句子,而以Hi,Nacy!这首英语歌曲开始一节课的教学,将歌词换成学生的名字,例如,Hi,Hi,Good moring,Good moring.将学生拉进英语课堂。接着用简单的Free talk师生问候,让学生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来。接着拿出一张新的人物图像,告诉他们:This is Bobby.初次见面打个招呼。接着引出“Nice to meet you”这个句型,告诉学生这个句子是用在初次见面与人打招呼时的用语,学生在我的一步步的介绍之下,慢慢地融入了我的课堂,带领认读,下课之前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读出,除一小部分的学生有点结巴之外,这节课的效果比前一班的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这件事情之后,我发现了教师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学生也可能是一件难题,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这些难题,教师可以事先把难题分解,先给学生小的,对于他们来说跳一跳能够解决的问题,接着再将稍微大的难题抛给他们,让学生慢慢来。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满堂灌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学会给学生一个过程,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

二、期望效应

可以这样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要想学生发展得更好,就应该传递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期望会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会使学生朝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发展。

记得我带的第一个三年级班的一个小女孩。我刚刚到班上,就选她做了我的小助手组长。当时的我随便在班上挑选了几个学生,在班上说:“这几个学生看起来非常认真负责,并且老师觉得他们不仅能把英语学得很好,也可以帮助老师处理些事情。”事后班主任跟我交流后,他说怎么选了她,她的语数成绩十分差,经常不交作业。听到这个话后我十分后悔,但是想到如果立即撤换了她,会伤到她的自尊心,我选择静观其变,并对她进行观察。她有几次迟交了作业,也有撒谎的情况,我立刻找她谈话,指出她的问题,并给她提出了建议。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不再有迟交作业的情况,接下来的测验中考出了班级不错的成绩,我看懂了她眼中的喜悦。但没过多长时间,老毛病又犯了,作业又有少写的情况,又开始撒谎了。接下来的“建议”就比较严厉了。我虎着脸,严肃地将她找来,讲了一个半途而废的故事给她听,告诉她如果现在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老师对她的期望就白费,她以前的种种努力也将白费。当时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她觉得我说得很有道理。渐渐的,上课的时候,她更加认真地听讲,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就连语数的课堂表现也好了。最后期末考试,她的英语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现在我不带那个班了,但是每次那个女孩看见我,都会亲切地叫我一声“Miss Bai”。学生的家长说,是我给了她学习的动力,我想如果当时听了班主任的话立即撤换了这个学生,估计又多了一个英语学习困难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的巨大,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的同时,也要常常思考,现在你所使用的这种教学方法是不是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是不是学生能够接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觉得是,教而不思则罔。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常常思考,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在思考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苏燕.浅谈心理学知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

上一篇:4年级元宵节手抄报下一篇:五证二书与房地产项目开发程序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