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医改培训工作总结

2024-11-14

实施医改培训工作总结(共4篇)

实施医改培训工作总结 篇1

实施医改培训工作总结

县卫生局、财政局: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院于2010年12月23日-29日对我院所有医务人员以及我镇20个村卫生室村医进行培训,现将我院医改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推进我院医疗体制改革的有序进行,成立了以…同志为责任组长,…、…同志为副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强化部门医改职责,做到任务分解到位,部门职责明确,工作协调推进。

二、制定培训方案

通过本院医改领导小组的研究,制订了我院医改培训日程,组织全院职工及村医进行系统化培训,做到医改精神人人了解。

三、培训成效

通过…同志对新医改政策的解读,使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及我镇所属20个村卫生室人员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培训,大家对医改的总体目标以及四大体系、八大体制机制的基本框架和当前及今后重点改革任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任务明确。

四、存在的问题

我院医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仍有差距,一些重要医疗设备不足;二是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上仍有差距,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三由于我院是新建医院,经济基础薄弱,负债较多。

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深刻的领会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理念、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掌握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推进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明确我院参与医改需要采取的具体举措和行动以及如何引导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医改,促进我院医务人员转变日常服务行为,并在服务中引导群众转变就医和用药习惯,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

…………………….年 月 日

实施医改培训工作总结 篇2

(征求意见稿)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6〕19号)和省卫生计生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五部门《关于推进全省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地区重点改革任务的意见》(浙卫发〔2016〕5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推进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全国及省、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全面实施“大健康”战略,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牢牢把握改革发展新要求和群众健康新需求,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制度、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群众获得感,加快构建惠及全县人民的大卫生、大健康格局,为全力打造美丽中国桐庐样本、建设健康桐庐提供坚实健康支撑。

二、主要目标

按照先行先试要求,到2017年率先完成国家、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明确的改革任务,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健康桐庐建设全面推进,实现人人享有更加完善、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按照管办分开、放管结合的要求,强化政府办医责任,落实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联动推进药品耗材采购供应、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标准、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管理等综合改革,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到2017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权责明晰、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有序就医秩序基本构建。按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要求,全面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纵向延伸,大力推行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到2017年,县域内就诊率较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力争到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全民医保体系更加健全。按照制度更完善、保障可持续的要求,深化医保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健全筹资机制和待遇调整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医保在管控医疗费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化解灾难性医疗费用支出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统筹区内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门诊、住院报销比率分别达到50%和75%及以上。

——智慧医疗服务特色鲜明。按照创新服务、便民惠民的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促进大数据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形成智能、便捷、高效、经济、共享的服务新模式,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到2020年,实现智慧医院全部覆盖公立医院。

——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形成。按照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的要求,合理调控公立医院数量、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推动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疗机构有序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到2017年,全县社会办医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床位数和服务量占比较2015年提高2%及以上;到2020年,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达到25%以上。

——健康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按照“生态为基、产业为王、项目为要”,优化产业布局、严把准入关口,着力引进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领域高端项目,做深“旅游+”文章,努力成为生命健康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1)建立优质医疗资源梯度下沉机制,积极探索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实现形式。借助上级医院等与县域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组成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到2017年底,县级医疗资源规范化下沉乡镇覆盖率达到80%。(2)建立转诊流程和相关制度,完善可追踪、可调控、可监管的双向转诊平台。县级医院要积极与省内外医院医院要深化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对口转诊。到2017年底,基层转诊占公立医院门诊就诊的比例达35%以上。(3)建立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制,探索制定县域内首诊疾病种类目录,完善医保差异化支付制度。力争到2017年底,未按规定转诊患者医保报销比例明显降低或不予报销。(4)制定、落实签约服务经费预付与月考月结结合等相关政策,加快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到2017年底,签约服务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3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较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到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5)稳步推进县域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共享中心建设,力争到2017年底,探索建立县域内分片包干、区块合作等多种共享中心模式。(6)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力争到2019年底,三分之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基层特色科室(专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做好医、养、护结合,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慢性病等住院服务,逐步开展一、二类手术,逐步达到至少1名全科医生能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

(二)完善药品耗材采购使用机制。(7)积极实施医药购销领域“两票制”改革,在省药械采购平台上开展以医疗机构组成采购联合体等形式自主谈判采购药品,确定药品采购价。(8)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销售价和采购价之间差价由财政、卫计、人社等部门联合考核后实施主要用于薪酬制度改革和医院的发展等的奖励。(9)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严格控制辅助性和营养性用药、中成药、高值耗材采购范围和临床不合理使用,建立重点品种重点监控机制,并及时干预和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10)逐步提高国产医疗设备配置水平,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到2017年底,基药使用比例不低于省定标准,县级医疗全面停止门诊患者输注抗菌药物,药品耗材支出同比下降10%,力争药品耗材使用比例控制在50%以下。到2020年,医用耗材使用比例合理,患者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停止门诊患者输注抗菌药物。

(三)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11)率先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即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及其他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监督检查。(12)按照“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在确定县域医药费用和医疗服务费用合理增量的基础上,对药品耗材采购环节降低虚高价格、诊疗环节减少不合理用量和减少不合理检查化验腾出的空间,主要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合理让利医保和患者,并做到腾一次、调一次,小步快跑,逐步到位。(13)落实医疗服务价格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政策统筹衔接,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部分,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完善政府补助机制,启动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补偿机制改革。在2017年8月底前完成首轮调价,力争到2017年底,公立医院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占比提升10%,达到50%以上。

(四)加快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14)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管理体制、经办服务、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等有机统一。(15)建立完善医保支付标准并动态调整,实施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阶梯式设置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和跨统筹区医疗机构就诊的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到2017年底,县域内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门诊、住院报销比例保持在50%和75%左右。(16)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按照“超支负担、结余奖励”的原则,继续完善总额预付管理。(17)开展基于DRGs的质量标化管理和付费改革探索,建立居民健康管理和医保基金使用“双守门人”制度。(18)全面覆盖医保智能监管,将医保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推行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县工作,解决长期失能人员的生活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难题。

(五)实行人事薪酬分配制度改革。(19)创新编制管理方式,积极推进编制备案制管理,加快建立县域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20)健全院长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公立医院院长任期制,探索年薪制等薪酬待遇和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薪酬制度。(21)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机制,实行医疗机构工资总额核定制度。在保证优质完成基本服务基础上,允许通过拓展增值服务获得额外收入,允许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收入在扣除财政核定收入数的结余部分后主要用于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待遇,逐步实现县乡两级收入相衔接,充分调动管理和医护人员两类人员的积极性。(2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借助医疗联合体、医教联合体等平台,通过培训教育、实习带教、进修轮训等形式,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培养中高级技术性人才和中层及以上管理人才。继续实施卫生人才招引政策,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完善农村定向委托培养医学生制度。(23)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

(六)全面加强公立医院综合监管。(24)按照管办分开、放管结合的要求,到2020年,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25)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严格执行《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5】89号),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费用不合理增长。到2017年底,实现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患者人均费用和总收入增幅下降,患者自付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比例下降,并定期排序公开。到2020年,基本达到绩效考核突出工作数量、服务质量、技术能力、医德医风等指标,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晋升晋级、薪酬待遇挂钩。(26)大力改善医疗服务,重点做好预约诊疗、日间手术、信息推送、结算服务、药事服务、急诊急救、优质护理等工作。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就医感受,以老百姓是否得实惠为目标,不断改善软硬件服务环境,接受社会监督,提升满意度。

(七)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健康服务。(27)建立区域公立医院综合监管服务、医疗质量管理及智能审核系统和公众健康信息查询平台,通过平台数据的分析提升对公立医院信息化监管服务水平。(28)建立区域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并与省、市预约、转诊平台对接,畅通双向转诊通道。(29)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施医疗机构就医流程信息化再造,实现智能化挂号、支付、导诊、诊疗报告查询和健康指导等业务应用,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建立县域PACS和心电会诊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实现公立医疗机构之间进行会诊和共享。(30)全面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并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实现融合。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与省、市平台融合,在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领域互联互通、交换共享、有效协同人口健康信息系统。

(八)大力扶持民营医院发展。(31)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办医的扶持力度,落实“两宽一强”(放宽市场准入、放宽人才流动,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32)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新增医疗资源如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优先考虑社会力量举办。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申办个体诊所、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合资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率先在全市开展民办公益医疗服务机构纳入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试点工作。力争到2017年底,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全县床位数比例达到25%以上,服务量明显提升。

(九)探索推进桐庐特色医改工作。(33)深化、优化医疗联合体改革。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不断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利用三级公立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医联体内统一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强化县级医院龙头能力建设。积极做好县第一人民医院“三乙”综合性医院和县中医院“三乙”综合性中医院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在评审周期内通过评审。加快实施县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谋划启动县第一人民医院诊疗中心大楼、县第三人民医院精防大楼建设,力争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妇保院早日创成二级甲等医院。(34)优先发展大健康产业。依托富春山健康城,聚焦生命科技、中药健康、运动休闲三大板块,打造省级健康医疗旅游先行先试区。精准发力,强势推进,做强平台,做大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35)加快推进“健康树”综合签约服务。转变服务模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提供慢性病配药服务、分级诊疗服务、居家医养服务等健康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基层就诊率,方便群众就医。(36)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传承药祖桐君文化,圆满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评,建设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加强中医药和旅游的产业融合,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开发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产品。开展校地合作,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综合医改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由县长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领导统一负责医保、医疗、医药等工作,并充分授权,发改(物价)、财政、人社、卫计等作为医改办主任(副主任)成员单位。将药品耗材采购、医保基金管理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等实行职能整合、统筹管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县改革的系统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

(二)强化投入保障。继续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构建可持续的卫生发展保障机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补偿机制,确保财政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强化政府办医责任,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医保,切实落实符合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配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6个方面的投入责任。积极推进补偿机制改革,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投入方式,促进服务机制转变,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强化协同推进。各成员单位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机制,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和要求,细化任务分解,完善具体措施,确保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上海医改--实施方案 篇3

(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到2012年,本市着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一)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贯彻实施国家九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具体内容增加为42项。在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新增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60岁以上老人接种肺炎疫苗、新生儿疾病筛查等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各级财政保障所需经费,覆盖全体居民。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加强督导和检查。

(二)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实施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整合市级妇幼保健资源,加快建设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整合全市医学科研资源,搭建国内外合作平台,加强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联合攻关。加强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微生物学、环境与职业卫生、健康教育等学科建设,大力培养现场流行病学应用等公共卫生技术人才。研制和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宜技术、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完善技术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和流程。探索开展气象公共卫生研究与服务。

(三)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为支撑、全社会参与的慢性 病综合预防控制体系。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工程,积极开展慢性病的综合干预,提高慢性病管理率和控制率。开展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探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主要慢性病早期筛查和病人社区综合管理。健全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

(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推广应用孕产期适宜保健和干预技术,优化孕产期保健服务模式。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模式,提高生殖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儿童综合发育干预、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和规范遗传代谢病等本市常见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和管理体系,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水平。开展儿童精神卫生需求评估。

(五)加强学校卫生服务。实行“医教结合”,探索“一校一医”工作模式,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将学生生长发育、心理健康纳入师范院校教育内容。开展校园内急救知识和技能全员培训。实施教室灯光改造工程,建立学生屈光发育档案。通过加强运动、合理营养等干预措施,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服务。加强因病缺勤缺课报告,完善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六)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以技术储备为基础,完善各类应急处臵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实验室及现场快速检测方法,配备相应设备和试剂,加强人员培养和科学研究。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现场侦检和采样、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援等方面的公共卫生应急专业技能培训。以应急处臵为重点,根据应急处臵预案,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提高现场处臵效率。加强“120”、“119”、“110”应急系统的联动,构建立体式、跨区域、多部门协调合作的应急医疗救治系统。加强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和专科急救中心的建设。

(七)努力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相关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和监测信息共享平台,配备食品药品相关监督设备和快速检测装备。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高风险食品的溯源系统,健全药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建 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挥好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

(八)加强职业病综合防治。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保障工作经费。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主体意识,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进一步发挥工伤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的作用,搞好职业病病人的医疗救治。探索采取商业保险方式,鼓励用人单位投保,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保障水平。

(九)推进全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以建设健康城市为平台,结合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健康知识的传播,使全体市民的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围绕控油、控盐、控烟、控体重、适量运动、合理用药和控制抗生素滥用等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传和健康促进活动,并面向全市居民家庭免费发放相关实用健康工具。在居(村)委会推广建立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在企事业单位探索和推广职工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全市培育1万名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志愿组织者,每年组织20万名人群参加健康自我管理活动。

(十)切实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1年起按照常住人口标准,各区县人均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应高于50元。切实保障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

二、实现本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一)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本市多类型的医疗保险制度,简化医保人群划分,将从事自由职业人员和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缩小不同人群待遇差距,形成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2012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本市城乡居民,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缩小不同医保制度之间、城乡之间的医保待遇差距,搞好各类医保制度的转换衔接,逐步形成合理的医保 待遇梯度。逐步调整各类制度的医保支付比例,适度提高市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从7万元提高到28万元,达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超过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报销80%。优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综合减负办法。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1年全面落实区县级统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逐步达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筹资水平。新农合参合人员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70%、60%和50%;住院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达到70%;落实新农合大病减贫补助政策,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倍以上。相应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逐步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接轨。完善新农合“以奖代补”的财政投入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逐步提高外来从业人员医疗保障水平。

(三)完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总额预算支付方式,研究按照病种付费和按照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根据本市组建的医疗联合体性质、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情况,探索研究支持医疗联合体的医保支付方法。根据本市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调整,通过经济杠杆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就医。探索单病种管理等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基金使用监管。

(四)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计划。按照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整合利用各类老年护理资源,建立多层次、多元投入的老年护理保障计划。积极研究老年护理保障筹资、支付、运行、服务、评估等政策。

(五)发展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障制度,推动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和其他各类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加快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医疗机构和 商业保险机构数据和信息共享,推动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探索直接结算,简化理赔手续。

(六)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搞好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和社会综合帮扶工作的衔接。增加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调整和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实施事后医疗救助向事中、事前救助转移。适时调整医疗救助的低收入标准,取消低收入家庭的医疗救助病种限制;在住院救助的基础上,逐步开展门诊救助;简化医疗救助审批程序,推进定点医疗机构实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针对因病致贫“支出型”贫困人群,制定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切实缓解其实际困难。

三、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公平可及、价格合理的基本药物

(一)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立本市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委员会,负责基本药物制度有关重大事务决策。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07种的基础上,根据本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的实际情况,增加381种社区基本用药。2011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国家基本药物和本市增补药物的范围内配备使用药物,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按照国家要求,逐步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

(二)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基本药物统一纳入市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体系,实行单一货源承诺、量价挂钩的集中采购方式,明显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由中标药品生产企业自主选择具有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建立核查档案。开展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处方工艺核查,严格执行GMP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监管,严格执行GSP的有关规定。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全面实施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追溯管理。探索药品“监督检查、快速筛查、靶向抽样、目标检验”的抽验模式,发挥抽验的最大效能。完善药物储备制度,确保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确定、不常生产的基本药物生产供应。

(三)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基本药物品种全部纳入本市各类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提高报销比例。完善医疗机构用药管理、处方审核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药物制度与合理用药的培训和考核。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健全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臵机制。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宣传,提高市民对基本药物的认知程度,普及合理用药常识,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良好氛围。

四、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制定本市医疗机构设臵规划,加强医疗资源准入管理,优化全市医疗资源布局,逐步形成“1560”就医圈,即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通过公共交通工具60分钟可到达一所三级医院。优化全市范围内的三级医院布局,实施“5+3+1”工程,即在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宝山区和南汇地区各引进一所三级医院,积极支持崇明县、奉贤区、青浦区中心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迁建金山医院。中心城区三级医院原则上不再增加床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照街道(乡镇)所辖范围规划设臵。

(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完善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优化老年护理服务资源,提高老年护理服务效率,整合和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部分二级医院、社会办医疗机构等现有医疗资源提供老年护理服务。探索建立老年护理分级管理模式,制定老年护理服务规范、老年护理机构出入院标准和第三方评估办法。加强康复医疗资源的配臵和人才培养,推进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市级层面重点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区级层面完成18个区县的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改造,加强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康复站。进一步完善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相关政策,逐步给予符合区域卫生规划、技术质量成本优势明显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应的医保定点待遇。

(三)健全中医服务体系。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以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平台,整合市和区县两级中医医疗、教育、科研资源,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结合市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推进研究型中医医院部市共建项目。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新建隶属三级中医院的中医门诊部,加强政府举办的二级中医医院建设,推进实施中医坐堂诊所项目计划。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传承,建设中医临床重点学科、中医临床优势学科、推广应用中医诊疗适宜技术。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培育中医药高级领军人才,开设高级西医师“西学中”研修班,实施优秀中青年和“杏林新星”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建设,组织研究中医医疗、护理、中药药剂质量控制相关标准。

(四)推进医疗资源整合。鼓励采取多种方式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探索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在本市选择2~3个区县先行开展改革试点,在探索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向全市推广。医疗联合体实施统一运行管理、统一医保预付、统一资源配臵,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推进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为市民提供全程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市民选择医疗联合体签约就医,并享受就医优惠政策。

五、探索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一)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围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进一步引导基本医疗服务重心下沉社区。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完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针对社区各类人群加强社区三级预防,积极开展健康管理,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服务能力。开展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工作,家庭医生负责对一定数量的人群开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形成更为紧密的服务关系。试行本市居民社区家庭医生首诊、定点医疗;需转诊患者由家庭医生根据病情需要转诊至二、三级医院;探索按服务人口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坚持服务数量与服务质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政府投入、医保定点资格、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等的 重要依据。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充实农村基层医师队伍,通过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下派至村卫生室开展工作。根据服务人群数量,按照8元/人/年的标准,对乡村医生开展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考核补助。

(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原则,强化政府责任,完善投入机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监管,实行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审计和绩效评估,完善预算调整机制和预决算审核制度。

(三)完善医保总额预付办法。合理确定各区县的医保预付额度,预付资金按月拨付。医保基金增量部分的预算分配适度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明确医保总额预付制度下的医疗机构相关财务管理操作规定。

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公立医院出资人代表行使公立医院所有权,推进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建立对经营者履行职责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开展部市共建,上海市政府分别与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共建卫生部在沪部管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加强全行业属地化管理。

(二)推进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构建以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质量管理、资产监管、审计监督为核心的专业化管理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在大型综合医院逐步试行总会计师制度。剥离“院中院”,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特需床位。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优先使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完善岗位设臵管理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度,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探索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办法和形式。建立以岗位责任、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 挂钩的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和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探索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政府投入机制,逐步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臵、重点学科建设等发展建设支出,经专家论证和有关部门批准后,纳入项目库管理,所需资金由政府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统筹安排。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探索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职业病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老年护理机构分类管理办法,在政府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规范收支核算,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公立医院政策性亏损的政府补助办法。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四)推进公立医院监管机制改革。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疗机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投入、医保定点资格、院长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基建项目规模,严格控制大型医用设备准入。实施医疗机构“一户一档”、医务人员“一人一档”和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实施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办法,完善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等管理办法,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和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支出监管。探索实行医保诚信管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等制度,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医保服务契约化管理。探索建立社会第三方的公立医院评价制度。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五)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不断深化医保和医疗联动改革,通过完 善医保预算管理和医保总额预付制,形成医疗机构积极主动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内在动力,保障患者合理的医疗需求,提高满意度。规范医保病人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的使用。加大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力度。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将医药费用控制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公立医疗机构院长绩效考核体系和医院等级评审体系。公立医疗机构应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加强医疗服务、医疗收费管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杜绝乱收费、分解收费等行为,减轻居民负担。

(六)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风气,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行业风尚,促进医务人员廉洁行医。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保障医务人员合理的收入待遇。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工作负荷,科学配备人力资源。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完善医疗执业保险,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险,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依法治理“医闹”行为。

七、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统一管理、规范培训的原则,积极试点探索,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培养高质量的临床医师队伍。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原则上设臵在本市符合条件的三级医疗机构,少数可设臵在具有显著专科优势的二级甲等医疗机构。市卫生部门根据培训基地的培训能力和全市培训需求,合理确定培训基地数量和每个培训基地招录住院医师的数量。从2010年起,每年完成2000名左右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部集中在经认定的培训基地进行,其它医疗机构不再承担住院医师培训职能。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新进人员聘任临床医学类初级医师岗位和晋升临床医学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重要依 据之一;住院医师培训对象工资待遇参照培训基地同类人员水平,并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规定的社会保障,享受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合同约定的相关福利待遇。将全科医师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加强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培训基地建设,探索全科医师定向委托培养方式,形成一支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全科医生队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二)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和优秀人才队伍培养。实施新一轮医学学科建设计划,加强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建设。建设若干所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紧密结合、转化医学机制完善、临床新技术不断涌现、疑难重症诊治技术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研究型医院,争取进入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行列,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探索建设若干个转化医学中心和市级临床研究基地。构建上海医学科学研究平台,优化完善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的运行机制,发挥平台作用,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转化形成适宜技术、降低医疗费用为导向,加强联合科技攻关。推进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梯队建设计划,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一流医学专家队伍,培育德才兼备的医学专家后备队伍。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上海高校食品安全监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速食品药品监管人才培养。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处臵专家队伍。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培养,探索建立医疗救护员制度。

八、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

(一)建设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按照国家颁布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结合上海实际情况,为上海常住居民建立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内容的电子健康档案,为来沪就诊的外地患者建立电子医疗服务记录。

(二)建设覆盖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以政务外网为主要依托,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市级平台为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 康信息共享协同提供支撑服务,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数据共享提供支撑服务,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以及与本区县以外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支撑服务。

(三)促进医疗服务和健康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健康信息网为支撑,逐步形成连续、动态、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模式,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通过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信息交换共享,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业务协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提高检验检查、专病诊治等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健康信息网,为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家庭医生制度的运作以及临床用药的使用分析和监管提供平台支撑和信息服务。

九、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

(一)推进国际医学园建设。在浦东新区、虹桥商务区建设国际医学园。浦东新区上海国际医学园以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业和现代医疗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医学研发、国际医院、国际康复、医护和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等。根据本市建设虹桥商务区总体规划,启动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引进国际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本市临床医学中心的作用,建设一批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创新建设机制,由社会资金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公立医院以品牌、人员、技术等要素参与,发展高端医疗服务。

(二)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办医和社会办医。鼓励中外合资合作办医,引进优质国际医疗资源,建立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在供给短缺领域举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以高端技术或高端服务为特色的医疗机构。

(三)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业。发展与国际医疗保险接轨,符合国际医疗服务惯例的涉外医疗服务。培养涉外医师和护士队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涉外医疗服务市场。积极探索医疗旅游、健康管理、高端医疗、中医药保健养生、康复护理服务、整形美容等服务业态的发展。

(四)完善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本市现代医疗服 务业发展规划。在行业准入、机构建设、运营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完善非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请等政策,积极探索试行医师多点执业,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宽松政策环境。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合作,探索商业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参股医疗机构。培育并发挥好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使其承担起行业自律、协调、服务和管理功能。

十、切实解决居民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

(一)进一步方便居民就医。加强医院门诊力量配臵,增加专家门诊次数,加强普通门诊专家把关和指导。根据居民需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开设双休日门诊。推行门诊预约诊疗,提供网站、电话、现场等多种预约途径,逐步提高门诊预约率。试点开展专家门诊实名制挂号。推行门诊 “一站式付费”和医保病人“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减少病人排队次数和等候时间。提供网上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服务,减少患者就医往返次数。推广整合门诊,加强专科协作,方便居民就医。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市医疗机构。方便慢性病患者配药,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慢病患者,应当开具2~4周处方用量。对部分临床必需的贵重药品,以集中定点的方式保障供应。

(二)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各级医疗机构不得采取任何与科室或医生经济创收直接挂钩的分配方式,禁止发生与医药促销有关的不正当医疗行为。建立医疗行为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是否存在过度医疗行为进行认定,认定结果记入责任医生的执业档案,并与个人职称晋升和执业资格挂钩。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控,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规范多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严禁各级医疗机构出现院内“假出院”等弄虚作假行为。设立违规医疗服务行为联合投诉电话,加大卫生、医保等部门联合执法力度。

(三)规范医保病人自费药品和自费医用材料的使用。医院使用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应当事先告知,征得病人或家属的书面同意。医院内 使用的所有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应当由医院提供,并进入医院的财务账目。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医保住院病人自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并实行严格考核。定期公示医疗机构自费项目的费用情况,鼓励居民举报医院违规使用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的行为。适度调整医保药品和医用材料报销范围,逐步将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且无替代品的部分药品或医用材料纳入报销范围。

(四)改善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服务。市、区县两级医疗急救中心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加一线值班救护车数量。合理布局急救站设臵,推进急救站标准化建设。提高随车急救医师保障待遇,探索建立医疗救护员制度,解决随车急救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规范医院急诊接诊流程,保持“绿色通道”畅通。二甲以上医院必须确保核定的留观床位数量,加强急诊人员配备,提高收治急诊病人的能力,救护车到达后及时接车救治,确保救护车快速离院。落实就近急诊原则,一般疾病按照就近原则,送往设有急诊的距离最近的医院,各接诊医院必须落实首诊负责制。

十一、落实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和协调推进改革工作。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区县政府要相应成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接受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指导和督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部署的各项工作。成立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步骤。加强医改监测评价工作,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改革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二)加强财力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各项卫生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完善补偿办法,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鼓励试点探索。对改革中的难点问题,鼓励因地制宜制定具 体实施方案,开展试点,探索新路。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各项试点工作。要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深入推进改革。

“十三五”医改规划实施情况报告 篇4

一、改革综合成效及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县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国家、省、州和对口支援帮扶,累计投入资金1.28 亿元,总建筑面积 29940平方米,完成县医院、藏医院、妇计中心、疾控中心和 16 所乡(镇)及 119 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成功申创县医院、县藏医院、县妇计中心为二级甲等医疗机构;投入 186万元,在全州率先建成标准化负压病房 140平方米并投入使用,完善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流程再造 70平方米,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能力。为县级医疗机构配备了 dr、彩超、腹腔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和仪器;为乡镇卫生院配置了智能体检系统、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血球分析仪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截至 2020 年 6 月底,全县每千常住人口

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 4.49 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6.3 人,卫生技术人员人均服务面积 22.6平方公里。全县医疗机构房屋总建筑面积43558 万平方米,共拥有万元以上设备 200 余台,总价值约 1666 万余元。三是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2015 年的 27185 人次增加到 2019 年的 49696 人次,增长率 82%;住院人次由 2176 人增加增加到 4128 人,增长率 52%。引进乡镇卫生院紧缺卫生专业人才 69 名,累计选派 26 名医务人员到对口支援单位进修学习。建立了肛肠、骨科、心内科等重点专科,开展了腹腔镜微创手术、电子胃镜检查、ct 检查等技术。传染病实现有效控制,全县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下降。四是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截至 2020 年 6 月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 2015 年 82.56%提高到现在 99%,全县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经费提高到 74 元,服务项目增加到 14 类,全县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 9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 95%以上。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健康体检覆盖率均达 100%。

二、改革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实完成情况 (一)落实预防为主,推动转变卫生健康工作理念。1.全面推进健康2030 行动。2019 年按照机构改革要求,组建了卫生健康局,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县卫健委“三定”方案,明确了卫生健康部门的职责任务,体现了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卫健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了“三定”方案,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准确把握“三定”方案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加快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职能转变,全面有效履行好各项职责任务。要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加强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健康服务体系。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推进卫生健康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贫困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更加注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更加有力协调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力度,推动卫生健康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2.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我局坚持一手抓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手抓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一是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成立了由局班子成员和各股室负责人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县、乡两级医疗业务骨干组成的医疗救援工作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我县医疗救援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开展。二是建立完善网络信息直报系统。建立了乡镇卫生院与县疾控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乡镇卫生院可通过直报系统在第一时间向县疾控中心提供疾病信息,指导乡镇卫生院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降低人员伤亡。三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2019 年县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二级乙等”疾控机构。2016 年投资 2675万元建立了康北片区包虫病康复治疗中心 7550平方米,已于 2018 年竣工验收投入使用。2019 年县委、政府落实疾控中心创建“二级乙等”

疾控机构资金 615.718 万元,用于采购完善各类仪器设备,提升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争取锦江区疾控中心对口帮扶力度,落实帮扶资金50 万元。3.健全公共卫生投入机制。2015 年以来,中央、省、州、县及时足额配套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应急、重大传染病防治等补助经费。为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效开展,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切实提高补助资金整体使用效益。2019 年我局制定了《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方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分摊权重系数进行了调整,提交县委、政府同意印发各单位执行。4.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县爱卫办每年组织全县爱国卫生成员单位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创造群众健康的良好环境,有效预防和控制春夏季传染病发生与流行、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一是认真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和手机短信、微信媒体,加大宣传搞好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爱国卫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组织各单位、各乡镇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周末大清扫”行动,对所辖区行政村、公路沿线、河道、院内院外开展垃圾清除、污染治理和街面卫生大整治活动;三是开展以春季灭鼠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防制活动,采取孳生地治理和药物消杀相结合的办法,有效降低老鼠、蚊蝇、蟑螂密度;四是开展春季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城乡居民和在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

式。(二)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2015 年 10 月,我县全面推行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县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集卫生、医保部门专题研究,制定印发了《县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统一制作了分级诊疗政策宣传手册,并召集各乡镇负责人培训讲解,各乡镇再组织宣传到村组,让全县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人人知晓。我县在执行分级转诊政策中,借鉴省内外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方便患者就医。一是建立县域医共体。2019 年 5 月,我县出台《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方案》结合乡镇卫生院所处地理位置与业务发展短板,以 4 家县级医疗机构为牵头单位,18 个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组建县域医疗共同体。县级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协调相应片区及受援单位制定医共体年度实施计划,统筹落实具体任务,定期梳理、分析和上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 4 个医共体协作片区中心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以点带面带动全县 16 个乡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全县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队伍总体稳定且待遇水平合理提高。二是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出台了《县医疗卫生人才激励机制(试行)》,为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在局机关成立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在 18 个乡镇卫生院实施“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制度,由乡镇核算中心负责核定乡镇卫生院收支情况,做好经费预算、管理及使用。按照“政府主导、财政补助、核定收支、绩效考核、合理分配”的原则,每年由局机关成立绩效考核小组,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实施目标绩效考核,按照

考核结果兑现补助,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管理制度和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机制,加强对乡村医生规范管理。乡村医生可通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基药、处方等获得相应补助。三是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对象全覆盖、服务个性化、就医便利化”的要求,由 18 个乡镇卫生院医生通过包村联系的方式,进村入户向签约家庭宣传便民惠民政策,区域化推进签约服务,签约服务覆盖率达 80%以上,其中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达 100%,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 90%,常住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达 62%。(三)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了县医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人社等单位为成员。制发了《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县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明确改革主要任务、实施步骤、时间安排及医改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二是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县财政对 3 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收入进行认真核算,采取多元化补偿形式,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三是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根据《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医疗技术服务项目调整表》,将公立医院门急诊诊查费、住院诊查费、护理费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收费适度上调,并纳入医保报销,同时下调ct 等大型设备检查、检验项目费用,群众看病就医费用明显降低。四

是强化重点专科建设。在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帮扶下,县人民医院建立了肛肠、骨科、心内科等重点专科,开展了腹腔镜微创手术、电子胃镜检查、ct 检查等技术。县藏医院在州藏医院的帮扶指导下,建立了藏药浴中心。县人民医院加强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州人民医院开展了远程会诊,及时会诊疑难杂症。与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建立了专科联盟,不断拓宽医院业务范围。五是深化医院分配制度改革。修订完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考评办法》,对公立医院改革试行效果评价,督促各医院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合理确定医务人员收入水平,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六是创新医院人员编制管理。全面实行编制和新增人员备案制,医院在人员控制总量内制定并执行用人计划,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县编办批复县人民医院员额编制 70 名,为医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根据规定自主拟定岗位设置方案,按规定公开招聘、直接招聘并实行备案制管理。(四)建立完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1.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情况。一是按照机构改革要求,2019 年度将县人社局下设的医疗保险局升格为县人民政府组成局,下设基本医疗事务中心负责统筹基本医疗保险相关业务,各医疗机构均设医保办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医疗保险日常工作,正在逐步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口服务、一单制结算。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于 2019年 7 月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二类对象进行长期保障,县级医疗救助金上划400万元作为州级统筹资金进一步对医疗救助县外

一单制结算工作进行保障。三是执行省统一的“三个目录”(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服务范围),我州藏药自制制剂(含各县市特色制剂)大部分按要求和程序也纳入,我县俄色制剂正在申请纳入。四是目前我县医疗保障业务从中心到两定机构统一使用核三系统(县人民医院和县藏医院已开通接口实行异地联网结算,18 个乡镇卫生院使用核三医院前台端系统)。五是严格执行州级制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办法,基金实行全州统筹管理。六是在制定整合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执行全省统一的目录,于 2019 年 7 月将原由民政部门负责的医疗救助工作划转至医疗保障局负责,于 2019 年底将由原发改部门负责的药价管理工作划转至医疗保障局负责,于 2020 年 7 月 1 日将原生育保险整合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基本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和保障水平调整方面。一是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我县通过政府统筹、医保牵头、部门配合、乡镇具体实施的模式开展筹资参保工作,“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基本维持在 9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保率保证 100%;城镇职工由各单位组织参保,始终保证100%全覆盖。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照国家制定的最低筹资标准进行参保缴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财政全额代缴一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严格按照我州制定的城镇职工参保缴费相关规定执行。三是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定点医疗机构协议开展医疗保险工作,医疗保障局按照协议规定开展监管工作,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十三五”期间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四是“十三五”期间,州级

多次统筹调整了医保待遇、门诊统筹、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等,目前执行良好。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可用于异地就医联网结算。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情况。我县尚未全覆盖实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已经全面执行总额付费,2020 年年初开通按病种付费;18 个乡镇卫生院现已完成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目前正在推进医保接口开通工作。4.重大疾病保障机制。按我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规定,只有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就参加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报销比例、统筹水平等均按照全州统一办法执行。从 2020 年 7 月 1 日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相关规定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二类对象,执行保障待遇。(五)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我县 2009 年开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执行药品集中统一采购政策。全县医疗机构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管理相关政策,县卫健局适时对各单位开展药品采购和管理工作的监管。一是认真做好药品采购“五统一”,全县 21 家单位严格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统一在“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采购药品。除中药饮片外,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二是严格监管“非基药”采购。我局严格执行县、乡两级医疗单位非基药采购制度监管,严格落实备案管理工作,确保非基药采购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三是加强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为解决医疗机构常用低价药品短缺和供应不及时的困难,我局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及时统计上报我县常用低价药品需求,并要求乡镇卫生院正常储备常用药品,保证临床需求。四是全面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在药品采购中我县全面推行“两票制”,加强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企

业直接结算药品货款、药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结算配送费用。通过“两票制”的实施,切实减轻了我县医疗机构和流通企业票据审核、管理,有效保障了药品的及时供应。(六)加强全行业综合监管印发了《卫计系统行业作风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县卫生健康系统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工作方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县卫生健康行业乱象治理工作方案》、《关于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明确了全系统突出问题乱象治理的具体内容、治理范围、治理目标和治理工作相关要求。一是不断规范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运用医疗“三监管”平台,严格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使用耗材、药品情况进行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查处。结合平安医院创建、网络信息领域乱象治理及扫黑除恶等工作,着力整治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医疗秩序,推进我县卫生健康行业突出问题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利用广大群众力量,通过设置举报箱、举报电话等方式,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同时督促各医疗卫生单位利用“廉政教育”、“中心组学习”等契机定期组织单位职工开展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积极配合县纪委派驻纪检组,对违规违纪现象进行走访排查。截至目前,共计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1 件,我局通过召开局务会议对涉事人员进行了研究处理,相关处理结果已上报县纪检监察部门。三是坚决打击联合欺诈骗保行为。将行业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与扫黑除恶治乱工作共同推进,对县域内各医疗单位医保报销情况进行抽查,对已报销患者资料进行再核实“回头看”,未发

现欺诈骗保行为,医保基金使用安全平稳。四是着力整治各类违法违规执业行为。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出动执法人员 4 次,发现多点执业问题 1 起,给予警告处分;发现诊所使用非技术人员执业案件 1起,经立案调查对涉案诊所实行行政处罚;发现卫生院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案件 1 起,给与警告处分;接群众举报开展无证行医事件 1 起,经核查,不属于非法行医事件范畴,以上发现问题均已整改完毕。(七)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好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省市对口帮扶单位先后选派 58 名医疗卫生管理和技术骨干到我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指导,为我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各类人员 128 名。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分步实施,先后选派 26 名技术骨干到成都、西藏、广东进修学习。二是提升人才素质。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转岗等培训工作,组织医务人员务实进修,开展医护人员业务培训,促进基层医务队伍整体水平提升。积极派员参加全科医师转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职医务人员专升本脱产学习等培训项目;全面推进实施基层卫生“三个行动”,重点开展了 b 超、检验、放射、心电培训。三是注重网底提升。每年组织乡村医生和村级药具员集中理论学习培训,提升医技水平和服务能力。选派 30 名村医参加省三州民族地区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项目;实施 6 名在职村医定向培养。(八)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立了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推进全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19 年我县投入资金 100 万元,在县疾控中心建立了传染病监测报告

系统、计免冷链系统、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监控系统、实验室诊断系统和实验室病原学快速检测等系统,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得到全面加强。二是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县级 3 家医疗单位和 9 所乡镇卫生院建成了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系统;实施了医院 his 系统与医保有效连接,实现了一站式结算服务,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积极配合州卫健委实施了县藏医院、妇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设备安装。在县人民医院建立远程继续教育中心,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在新建立的系统测试、试运行和运行中,对各医疗单位负责信息化建设人员进行了多次集中培训,要求人人过关。经过培训各单位信息化人员都能熟练地运用信息系统开展工作。(九)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一是持续深化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按缴费标准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 100%。卫生扶贫基金自 2016 年建立以来,累计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患者 3975 人次,救助资金 670 余万元,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 5%以内。二是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医疗控费政策,按照医保目录范围开展诊疗、检查和用药,严格掌握出入院指征,坚决防止住院标准过宽,压床、挂床住院等不合理医疗和违规行为,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就诊率达 95.8%。三是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和健康体检服务。我局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深入各乡镇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免费健康体检,覆盖率达

100%。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率达100%,慢性病患者管理率达 90%以上;四是全面消除“空白点”。逐年实施了全县 151 所村卫生室建设,配备了合格村医,统一采购了药品、器械等医疗设备。全县 18 所乡镇卫生院全面达到标准化建设,并具有至少一名执业(助理)医师。开展了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和贫攻坚问题排查整改清零行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制定整改清单和整改方案,逐项整改落实,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健康保障。(十)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一是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县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抽调县委办、政府办、卫健局、交通局、统战部、宣传部等重点部门人员组成指挥部办公室。二是组织医务人员、公安干警、民兵和交通执法人员成立仁达、泥巴、朱倭三个检疫卡点防输入工作组,及时控制重大疫区人员流入。三是投入 129.5 万元用于抗疫工作,投入 415 万元建设完成北路核酸监测中心实验室,新建标准化负压病房 140平方米,为疫情防控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在全县医疗单位设置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哨点),同时科学布置居家隔离、集中医学隔离、隔离医学治疗点,分类分级开展隔离工作;四是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工作,建立网格化防控方案,加强复工复产复商复学、返乡返岗人员管理,强化各项工作管理流程,以湖北武汉及其他省外重点疫区人员为重点,对辖区内外来人员进行摸排调查,及时隔离重点疫区人员 35 名,严格按隔离工作流程进行隔离观察后再实施解除隔离。五是深入开展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疫情防控工

作专班机制,从县到乡、乡到村、村到组,组织力量压实责任,形成专班。六是及时支援道孚抗疫,向道孚县支援防护服 200 套、n95 口罩 150 个,先后派 4 名业务骨干前往道孚开展防疫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出动检测排查人员累计32466人次,检疫点排查车辆累计14478辆49218 人,网格化排查累计 14.291 万人次,医学观察人数累计 1599 人,解除隔离医学观察人数 1599 人,接收核酸标本 3000 余份(道孚籍标本 1500 余份,北路 8 县标本 1500 余份,在检测过程中确诊色达籍 1例病例,并及时向色达提供血气分析仪、治疗药品和氧气),建立农村工作专班县级 1 个、乡级 16 个、村(组、社区)362 个。

三、“十三五”医改的主要困难问题 虽然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前进道路上任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任然比较突出,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距离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医药卫生改革的综合性、系统性、协调性还不够,公立医院改革在补偿机制、人事分配、法人治理等关键环节还没有重大实质性突破,医疗、医保、医药缺乏稳定性和高效衔接。二是公共卫生仍然面临巨大挑战,重点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居民疾病谱变化、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叠加,城乡居民健康需求不断升级,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基层技术人员不足、人才匮乏,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城乡医务人员收入差距仍然

比较大,医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现有技术骨干留不住、村医队伍老化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十分突出。乡镇卫生院不仅要承担公共卫生还要承担大量的诊疗业务,全科医生比例不足,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医改投入不足。基层医改是一个以财政大量投入为特点的民生工程,服务体系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都需要政府大量投入。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强化资金投入保障。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列入年度预算,及时足额补偿到位。(二)巩固“三医联动”改革成果。健全公立医院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制度,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合理薪酬动态增长机制,破除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逐利机制。(三)深化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促进资源要素和功能融合,加强州对县、县对乡、乡对村的资源要素和功能融合,集聚人才、技术、资源,切实降低管理成本,形成管理、责任、服务、利益共同体。推动服务导向转变,建立有效运行的医联体工作体制机制,通过医保基金的杠杆撬动,发挥医联体双向转诊机制优势,实现医学人才、医疗资源、疾病病种的有效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县级医疗服务。(四)推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推进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和医院章程制定,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制

上一篇:经典演讲比赛的主持词下一篇:父母必读中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