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教学后记

2024-10-24

“利息”教学后记(共8篇)

“利息”教学后记 篇1

《利息》教学反思

十坝小学 王刚

整节课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说自己感触很深。这节课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综观整个课堂,由于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准备充分,所以在导入环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较好。但由于这部分环节充分让学生说说自己调查到的知识,所以时间比预设时间稍微长了一些,导致后面的游戏环节缺少些时间进行。

在新授环节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调查,逐步得出利息=本金×期限×利率的计算方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研究的问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自主进行探索,老师没有干预。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更没有插手,只参与在学生的探索过程。

从学生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再结合笑笑和淘气各得到压岁钱怎样存,利用利息计算方法算出各自得到的利息。让学生充分感知整存整取一年和三年所得到的利息是怎样的,最后出示“你知道吗?”也就是利息税的有关知识,告诉学生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到的利息应按20%纳税,增进学生的纳税意识。

在练习的环节设计中,我采取了巩固练习、延伸练习以及升华练习的形式,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采取多种形式,逐步递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训练。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班上同学对于这部分内容掌握较好,在计算时也很熟练,充分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

对于游戏环节的设计,我创设了把教室中的小组变成银行的情境,班上的学生自己利用道具钱币,根据自己的想法(不同本金,不同期限)算出自己到期时所能得到的利息。这样又从课堂回到了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虽然整节课从教学效果上较好,在课前老师的设计上安排也比较紧凑,但真正的课堂是一门艺术。在实际操作的时间分配上不够妥当。这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当中要不断地去改进、去完善。

“利息”教学后记 篇2

由此可见, 《利息与利息率》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中等职业学校高一新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对经济专业类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兴趣不浓。如何防止出现“课上听得懂, 课后无印象, 再见利息重新学”这种普遍现象呢?在教学中, 我不断进行思考,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以学生为本位

小学六年级就已经有单利的内容出现在数学教学内容中, 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将这个与本专业相联系,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有畏难的心理。为了让学生敞开胸怀, 乐于接受与巩固本知识, 打好基础, 我在教学目标上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 知识实践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 了解本金利息、期数、利率、本息, 熟悉单利和复利的概念, 并能熟练运用, 了解利率杠杆工具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这是为今后学习其他涉及利息与利息率的经济类课程打好基础。

(二) 情感目标, 要求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事例, 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体验熟练运用知识带来的自信与骄傲。

(三) 职业道德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 熟悉金融政策, 杜绝违法和犯罪行为发生, 抵制非法集资高息的诱惑, 避免自己成为上当受骗者。

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心理、能力,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新理念。一方面强化学习基础, 另一方面又提高学习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发扬个性, 另一方面又加强学生协同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多种结合

以往评价老师上课上得好的标准是“一支粉笔到底, 不看教案, 教材熟记在心”, 可是有些老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望课生畏。

英国的社会学家斯宾塞在其著作《教育论》中提出:“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觉能力, 反而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从学生角度出发, 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 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情境导入, 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3) 利用新知, 联系实际; (4) 反思评价, 课外实践。

在教学中,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分层教学法”, 一方面是课堂教学内容由易到难, 逐层推进, 另一方面是学习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的课堂任务。

2.“创设情境法”, 主要是从银行和储户的角度来创设情境。

3.“任务驱动法”, 通过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相互合作、小组竞争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提问、点拨、分析与练习吸引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并能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在教学方法上构建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教学相结合的这种思想。

三、学法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杜威说:“让学生从做中来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整节课, 学生采用探究、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来获取知识, 始终贯彻自主学习的原则。老师精心设计情境, 让学生带着任务,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分别从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角色出发, 进一步感受利率与利息的经济意义。

四、教学程序设计引人入胜

(一) 情景导入, 引入课题。

我用一个小故事引入新课:据说, 美国纽约曼哈顿岛是在1626年以60荷兰盾约合24美元购得的, 但是现在价值51万亿美元。从而提出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概念。

接着让学生考虑, 如果将10万元存入银行, 五年以后拿出来的话, 还是10万元, 那么存入银行究竟合不合算?为什么?再让学生交流, 上一节课留给大家的作业——回忆银行营业大厅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出的各类数据,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利息和利息率。

(二) 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本节课中第一点讲的是利息的含义和来源, 这个一般了解,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掌握。

第二点介绍了利息率的含义和种类。通过课前了解, 结合本点内容, 学生分组得出结论, 掌握利率的不同类别, 尤其是熟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的转换关系, 基本了解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我运用幻灯片的形式演示利率的分类。

本节课的第三点讲的是利息的计算,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我先用投影仪出示一张一年期的存款单。请学生观察一下, 从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据?利用书本单利知识, 分小组算出到期的本息和。通过合作交流, 建立计算模型。这是最简单的单利计算题目。

接下来创设情境, 假设学生现在是银行工作人员, 现在有储户存款50000元, 存期三年。让学生计算三年整存整取下的本息和, 这是单利计算的一个提高。

到这时一些学生开始觉得知识枯燥。为了避免学生认识上的疲惫, 这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白毛女》的故事, 由杨白劳的卖女还债引入到旧社会民间借贷的利滚利, 再过渡到本课金融基础中的复利计算。

我提出问题:对照目前的银行存款利率表, 假定储户现在采用一年期整存整取、到期自动转存的存款方式, 三年后本息和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分析, 评价三年期整存整取和一年期整存整取但自动转存, 哪一种对于储户是比较合算的。同时介绍现实中银行的存款都是以单利计算, 只有到期转存和某些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是采用复利计算的。一方面,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提高学习兴趣, 热爱本专业, 并为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从而能为父母理财出谋划策而自豪。另一方面, 为后面的股票、保险、证券等金融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

(三) 利用新知, 联系实际。

学了利息的计算, 要让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最后我以幻灯片的形式布置任务, 让两组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计算单利下五年期的本息和。另两组学生计算复利下五年期的本息和。通过对比分析, 得出正确结论。

接着, 我利用本课所授知识点,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告诉学生资金时间价值的实现必须得到实体经济的支撑, 国家要规定统一的银行存贷款利率, 就是为了防止金融机构混乱的利率制度产生的泡沫经济, 从而冲击、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经贸类专业的学生要能认清利息本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要熟悉国家金融政策, 理性投资, 同时提高警惕, 不要被社会上披着各式各样外衣的高利息非法集资的假象所诱惑, 避免发生损失。

(四) 反思评价, 课外实践。

最后, 请各小组派出代表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并请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完成相关习题。

如:2007年我国股市指数节节攀升时, 提高银行存贷利率意味着什么?

在国家经济增长过快的情况下, 为什么要提高银行存贷利率?

现今物价上涨指数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个人如何选择理财方式?经营者如何选择融资方式?

一节普通的专业基础课, 由于我课前设计的预案、课堂采用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形式、课堂评价体系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 在课堂教学中, 严密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考方法、接受能力、行为表现, 适当调节气氛, 所以下课后, 学生仍然兴致勃勃地进行着探讨。

“善思则得, 善诱则通, 诱思交融, 百炼成钢”。不管学生基础多么薄弱,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以学生为主体, 融合社会元素, 循循善诱, 总会让他们爱我专业, 兴我经济。今天普通的孩子, 明天也将是国家的栋梁。

摘要:《利息与利率息》这一章节是经济专业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 通过对本节课教学设计,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予以考虑。只要精心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 一节普通的专业课就能焕发光彩。

利息理论课程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利息理论  教学  时间价值  公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47-02

一、引言

利息理论是以数学、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等为背景的一门科学,其鲜明特征是以金融为对象、以数学为工具进行关于利息的定量研究与应用,它以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分析贯穿全部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利息度量、利息强度、年金、现金流分析、时间加权收益率、债务偿还、利息理论的应用与金融分析等等。作为高校金融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利息理论不仅是学习和掌握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和投资学的入门知识,是保险精算的原理基础和必备工具,也是我国金融分析师和精算师的资格考试必须要考的内容。利息理论所提供的方法具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在投资分析、财务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高校所培养的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和保险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理论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如何在利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培养的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和保险学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利息理论的相关知识,能学会更好地借助所学的利息理论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就利息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进行一些探讨。

二、利息理论教学的几点体会

1.强调货币的时间价值

讲授利息理论,首先要做的是,传递“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个理念。资金如果没有时间价值,就不存在利息。金额相等的一笔资金,支付的时间点不同,其价值是不同的。时刻把“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个观念放在心中,变成潜意识里的东西,与要经过有意识的思考才注意到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有根本性差别的。

比如,在进行利息问题求解时,学生有时需要写出价值方程。很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对于非比较期的多笔资金,有的资金考虑了时间价值,有的忘了,直接加上资金金额。在计算任意时刻的年金值时,学生也容易犯类似错误。另外容易犯糊涂的是,在某个时刻,一个年金的价值到底是表示成期初付年金还是期末付年金的现值或累积值?因此,在刚开始本门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强调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提醒学生注意不同时刻的等额资金的价值是不同的,培养学生贴现和累积的思维。这些思想方法的掌握是学生顺利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

2.围绕基本公式展开教学

利息理论应该围绕基本公式展开教学,这是因为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公式是本门课程的重要任务,而且注重基本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让学生更深入、更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围绕基本公式展开教学,有两点非常重要。

首先,要重视不同符号之间相互转化的公式。比如,在利息的度量这一章中,把i、d和v之间的转化公式和图解讲透彻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需要很好地理解基本的概念。进一步地,把、i、d、v、i(m)和d(m)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等式及图解表示出来,并让学生熟练掌握,对学生在把某个时刻的资金表示成其它任意时刻的等值资金非常有帮助。我上课时反复强调,这一系列等式就是整章内容的精华,必须要很熟练。

其次,要把年金相关公式讲透彻。这样能让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感到相对轻松,而且能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在解题的过程中,年金相关公式理解和掌握都很好的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把一定的现金流表示成某个时刻的某个年金的现值或终值,从而轻松列出价值方程。在基本年金这一章中,期末付等额年金的公式就是整章的核心公式,学生学懂了这个公式,这一章所有公式的推导和记忆就比较轻松了。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年金和一般年金,在后面的投资收益率和债务偿还等章节的学习中就能应付自如了。

3.使用软件进行计算展示

首先要教学生学会使用MathType编辑符号和公式。利息理论中符号、公式比较多,而且有些符号如n年期期初付年金的符号在word上编辑不是很方便,但是MathType来编辑是非常方便,而且很好学,一学就会。这对于学生继续学习保险精算时编辑符号和公式也很有帮助。

其次,在教学中要经常用Excel软件演示计算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计算时尽量使用软件的观点,也能提高学生使用软件进行计算的能力,可以简化计算工作,提高效率。我在讲授利息理论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Excel的使用并不熟练,甚至有很多连基本的数据处理都比较陌生,所以我在演示时先从基本的数据处理开始,再演示利息理论计算中常用的基本函数的使用,然后演示如何利用Excel编辑公式,这样只需要输入相关数据就能自动输出结果。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使用Excel来处理利息理论相关计算,一个学期之后其数据处理、公式编辑的能力就会大有长进,这对学生写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上班后灵活运用Excel处理数据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最好是学生把这些都学会之后,再教他们利用Excel中的5个财务函数FV、PV、PMT、NPER与RATE,快捷计算终值FV、现值PV、年金金额A、年限(或期数)n与收益率r,否则,先学了这个,有的学生就懒得去学用Excel编辑公式。

4.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是指要讲解利息理论教材中普遍涉及的关于利息理论在信贷、折旧和投资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进行相关金融分析,也指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或解答在生活和实习中相关问题的意识。

以保险专业学生为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保险公司实习时,或多或少会遇到如何理解理财分红保险保单的问题。学生乍看之下,先会觉得一份保单宣传资料上列出的比如到90岁的累积金额非常可观,善于思考的学生然后又会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待遇?到底是怎么回事?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思考:90岁时的累积金额是怎么算出来的?和我们学的年金计算有没有联系?年金是根据什么数据算出来的?认真分析之后,有的学生就会发现,保单上的收益率是一个上下限区别比较大的区间,这可能是关键所在。比如,最低2%,最高12%,而这份的保单上按6%来算,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按保单的说明,保险公司可以根据经营情况每年选择区间中任意一个收益率进行计算,那么你知道我国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是什么情况?如果计算时把6%换成2%或3%,你看看90岁时的累积值有多大的差别?然后告诉学生,等他们学了寿险精算之后会明白,除了收益率之外,还要考虑死亡率的问题,所以完全不能简简单单地只看90岁时的累积值。经过一番引导,学生慢慢能以专业的眼光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小结

总的来说,强调货币的时间价值,能为学生顺利学习利息理论打下基础;围绕基本公式展开教学,能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用软件进行计算展示,能培养学生运用相关软件计算利息理论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效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则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S.G. Kellison. The Theory of Interest[M]. Third Editi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9.

[2]刘占国主编.利息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张运刚.利息理论与应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毕建欣.基于合作式学习的《利息理论》课程教学探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2:91-94.

[5]丁宁.《利息理论》教学中有关未知利率求解问题的研究——使用数值方法和计算机算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6:68-70.

[6]姚定俊.关于利息理论课程的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2:37+48.

作者简介:

李文芳(1978-),男,湖北监利人,博士,讲师,从事证券投资、风险管理与精算研究。

利息教学反思 篇4

上这一课前我安排了学生实地调查,缩短了课本数学与生活中数学的距离,既丰富了学生的储蓄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意识。由于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准备充分,所以在导入环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较好。但由于这部分环节充分让学生说说自己调查到的知识,所以时间比预设时间稍微长了一些,导致后面的环节有些紧张。

在新授环节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调查,逐步得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的计算方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研究的问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自主进行探索,老师没有干预。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更没有插手,只参与在学生的探索过程。

从学生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再结合笑笑和淘气各得到压岁钱怎样存,利用利息计算方法算出各自得到的利息。让学生充分感知整存整取一年和三年所得到的利息是怎样的,最后出示“你知道吗?”也就是利息税的有关知识,告诉学生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到的利息应按20%纳税,增进学生的纳税意识。

在练习的环节设计中,我采取了巩固练习、延伸练习以及升华练习的形式,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采取多种形式,逐步递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训练。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班上同学对于这部分内容掌握较好,在计算时也很熟练,充分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

学完这一课后,我又布置让学生调查银行利息最近三年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增强学生的数感。而且还体会利息的变化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教学后记 篇5

《顶碗少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教得简单。但这简单绝对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匆匆而过。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就是根据文前提示语中的两个要求展开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这篇课文中“惊心动魄”一词值得一抓,而且,抓住这个词,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学生根据要求默读课文后,交流: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第一个学生马上就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很有挑战性的表演,并从文中找出了三个关于“碗”的描写来谈自己的理解。

第二个学生说:这是一场让人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他是根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感受到的。

这些还是浮于文字表面的感受。第三个学生说:这是一场让人感到温暖的杂技表演。根据是文中关于老者的一段描述。这个思考引领着同学进入了文本深处。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这位少年第一次失败后的举动、第二次失败后的神态和老者对他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后的神态,尤其抓住“镇静”一词,让学生领悟到“少年在老者的鼓励下,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战胜了自己。”至些,我又一次回到“惊心动魄”,抓住这一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学生思考:这一扬拼搏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仅仅是因为这场杂技表演的难度大吗?试想:对于台上这位少年的心理来讲,何尝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呢?是什么让少年在这场拼搏中最终获得成功?

这样的追问之后,让学生说说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就水到渠成了。他们马上把预习时《词语手册》中背的“积少成多”中的关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名言一一写了下来。但是,从老者的角度呢?学生又联系到了《同步阅读》中一篇文章的相关句子:

“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去了,若是此时传来一个振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第一声喝彩》)

多么恰当!背诵、阅读的积累与本课的学习结合在了一起。而这个结合是多么自然。我喜欢这样的自然!

最后又一次从写作的角度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这个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用好这个例子。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上,更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5.《手指》教后记

《手指》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

十三、除夕、大年初

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本册第二单元都是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我感觉学生在学这一单元文章内容时,应该非常感兴趣,结果也正如我所料。《藏戏》一文,感受颇深。现将自己对本节课的反思随手写下来。

《藏戏》这篇文章属自学课文,所以我在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围绕藏戏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藏戏的特点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课文内容条理化,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包括作者的写作方法也悟出了不少,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看藏戏的欲望。课文学完了学生仍然意犹未尽。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学生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读的比较少等。今天我讲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感觉效果很好。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感受。

一、自学讨论兴趣高涨。

整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小组解决疑难问题,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民居气氛,这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因此在备课中,在我给学生出示表格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

二、当导游解说,生生互动。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当导游解说,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了课文,而且激发了学生介绍课外资料的兴趣。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让学生在自学的同时进行总结,渗透写作方法。

本课的不足是读的少,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节课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九课《和田的维吾尔》教后记 Posted by 费敏亚 2010-4-15 13:39:00 《和田的维吾尔》是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

因为我对和田维吾尔都不甚了解,又如何教学生。所以上课之前,我查了大量资料,比如维吾尔族的音乐,沙尘暴视频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证明了学生面对这样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准确地把握了和田维吾尔人“豪放乐观的特点,并由此感悟到和田人虽然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却仍然在保持乐观可贵的精神。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填补了学生对新疆这一陌生异域地区的感性认识的空白。

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了“体悟”的方法。让学生表演维吾汉子面对沙尘暴引吭的情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乐观,很好地突出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本课,我立足本文,以维吾尔族人们的特点为主线,让学生在了解维吾尔族的同时,去体会他们对苦与乐的认识,经过尝试课堂效果还不错,很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看来根据自己班的学情出发,教学还是不要太拔高的好啊。

让文本恢复生命——《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记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同时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难点,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平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的,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探讨。

《灯光》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学生要珍惜今日生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导读提示,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的任务,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学生很快围绕问题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围绕“多好啊!”了解了郝副营长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郝副营长英勇无畏,关心后代,以及郝副营长对灯光的向往。在围绕“多好啊!”展开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想想郝副营长面对灯光会想些什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并在交流对比中受到了教育。交流中不时有“我要补充”“我反对”只类的话语。我很欣赏这些善于倾听的同学,敢于在倾听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新课标提倡的正是这种精神。但是,我又发现,学生的体会好象都浮于表面,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蜻蜓点水。于是,我趁势引导,你们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一点很好。如果能读得深入些就更好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不足之处,如果处理“多好啊”时,能借势让学生进行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教后记

此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分层进行了论述。这种无故事情节、无华丽辞藻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是“无趣”的,课文距今已近六十年,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知之甚少,不易理解,难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又因为学生是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文中一些语句含义深刻,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在备课时,我反复研读课文,总觉得犯难,不知如何着手。最后我还是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再找出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上课的效果还不错,课后我还布臵了一个小论点让大家以此进行充分论述写成小议论文。课后练笔对学生议论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学中我注重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充分的感悟朗读,效果或许会更好!

《一夜的工作》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

一、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优生的发展,忽略了学困生的训练。提问的面太窄,没有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

二、在学生面对总理说心里话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学生的回答得面有点窄,没有创新精神,题材限制较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后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讲的是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本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非常浓烈的感情,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进入情境,受到感染和教育。

课文第二段是重点部分,讲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议读,弄清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的原因,出现的情景,其中的幻觉要读出小女孩短暂的喜悦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小女孩的现实处境要读得沉重、缓慢,以表现她内心的悲伤、痛苦。

《凡卡》反思

(一)在教学本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凡卡》反思

(二)在学习重点段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听读课文和背景音乐,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对凡卡说什么。”有效地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情感得以升华,创新意识激活了。面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我通过口头语言、姿态语言以及激励性评价这样的方式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学生从教师身上、班级的良好氛围里获得自信,从自身成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寻到了满足,使学生在认识和行动的结合上不断升华和巩固创新志趣。

面对“凡卡的信能否收到” 这一问题,教者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辩论中明晰,在明晰中创新,给予学生创新精神有力支持。只要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一旦有了适宜的阅读土壤,何愁不会有创新的火花呢?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中,在自主能动的创新意识、积极的创新志趣和创新精神的支撑结合下,学生就会主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批判、推理、分析和综合,从而不断增强进行创新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文中主要写了鲁滨孙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战胜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成功返回英国的事。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文章2——8自然段。以自学自悟为主,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用不同的符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并动笔在相应的句子下方做上旁注,接着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鲁滨孙被大浪冲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他在那里遇到什么什么困难,又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的?从而体会到鲁滨孙是个机智坚强、不畏艰险、聪明能干、善于思考、积极面对生活的人,这样就轻易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假如你遇到了和鲁滨孙一样的遭遇你会怎样做?学生有的说想死,有的说哭天喊地,还有的说发呆发傻,这样一对比,学生对鲁滨孙更加敬佩,更坚定了向鲁滨孙学习的决心。

最后我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鲁滨孙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本文教学后,我们班掀起了阅读原著的热潮,有几个同学专门买了原著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几天后,90%的同学都传阅完了原著而且兴趣盎然地交流起来。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后记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共识: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学生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因此,要让他们明白: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而汤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课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相信在课堂上我播下的种子,会在他们的日后生活中开出美丽的花儿。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后记

心路小语 2009-05-27 16:41:32 阅读17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讲完我就懊恼万分,没有了往日的秩序,没有了精彩的发言,也没有了我适时的引导,我肯定问题在我身上,但具体出现在哪里,我还是比较茫然的?直到评教评学讲完课,我才想出点眉目来:还是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问题设计得不好。我用的是教材后边编者设计的问题: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事后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问题呀,难怪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就归纳了五点之多。其实这是一个涵盖全文的大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了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内在美,还写了她发现的镭很美,而内在美是课文的重点。这个问题其实在第一课时就已经解决了,第二课时再让学生研究,显然孩子们已经觉得索然无味了,难怪这节课会这么沉闷呢?

那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继续兴趣盎然地研究下去,并真正理解居里夫人,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呢?我想这几个问题应该具体,方便学生探究。如果再让我讲一次我会这样设计问题:

1、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镭的?怎样对待生活的磨难?在名利面前她又是怎样的表现?从中你感受到她的哪些内在美?选择相关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还可以补充相关资料。

2、课文中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居里夫人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想一想,居里夫人发现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样引导好在问题具体了,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了。

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后记 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精心设计问题,从多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朗读形式也多样化。譬如:为了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上播放了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真实场景,在播放的同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了描写发射时的片段,学生们深受感动,那种抑制不住的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杨利伟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到了精读理解的目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要评教评学了,课文讲得只剩两篇了,一篇议论文,一篇略读课文。怎么办?我喜欢接受挑战,决定议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议论文。

课文写得非常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么简单,什么都一目了然,好像没什么可讲的,我犯愁了。可细细读来又觉得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太多了。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词语要理解,课后两个重点句子要体会,还有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该怎样讲……时间紧迫,我真的犯愁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我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劲,我不相信自己讲不了这种课文。我想:要本着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原则来设计教学。

设计问题是最难的。经过细致地钻研教材,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2、课文中三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想想这三个事例如何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注意事例的选择与叙述)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设计得很好,是我引以为骄傲的。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目的。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我认为也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只要让学生寻找到事例为证明论点服务这一点就可以了。由于此处浪费了时间,学生的补充事例过得比较简单,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这一道理。

写教学后记之感 篇6

一、教学后记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纠正偏差。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愿望。然而,无论教师备课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种失误。通过写教后记,不断反思,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取得进步。

第二,有利于学法指导。

成功的学习依赖于正确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发展的理念,要研究学生为何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会适应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并学会独立、科学地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后记,对课内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对症下药,然后让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评价,以便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再产生错误。

第三,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教师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学生涯是漫长的。经过若干年之后,教师很难记起当年的教学情况,只有勤于笔耕,及时捕捉信息,并把它记录下来,宝贵经验才会永久保存。通过写教学后记,把学生问教师的难题及学生的独特发现全部记录下来,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四,有利于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努力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把教学后记进行提炼升华,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可得到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精心总结的教学后记,可以为写出优秀的作品或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五,有利于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

人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上课时,特别是批评学生时,可能会遭到学生的顶撞,教师若处理不当,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严重的是,不当的指责,会毁灭学生远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所以,通过写教学后记,教师可以反思自己课堂的一言一行,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怎样写好教学后记

第一,写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都有成功之处,巧妙的导入,机智的问答、形象的比喻、典型的实例、默契的合作、优美的板书、精辟的概括、完美的结尾,这些宝贵的切身体会,对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写失败之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教学设计多么周到,都有可能出现失误。例如,有时讲解到某问题时遇到难处,教师有可能被“卡壳”或表达不清,令人费解,或电化教学操作不当,甚至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教师应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自己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教师上完公开课后,一定要及时向其他教师请教,并将宝贵意见记录下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话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写学生困难之处。

教师要写下学生的易错之处,并进行整理分类,找出学生薄弱之处。在后续教学中,利用已有前馈信息,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写教学后记,能缩短成长周期,早日成才。

第四,写学生闪光之处。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在某些方面学生知道的东西未必比教师少。在创造力方面,孩子表现得更出色。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勇于向学生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不愿拜小孩做先生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发现学生闪光点之后,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所在。

第五,写灵感迸发之处。

在教学时,有时师生会共同进入教学情境,师生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但这样的碰撞稍纵即逝,若不及时捕捉,就会空留遗憾。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鲜问题,这些思维的“火花”会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

第六,总结“精彩”之处。

《祁黄羊》教学后记 篇7

一、 在“同”与“不同”之间看出祁黄羊的公心

▲举荐杀父仇人解狐时,“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时,“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师:这两句回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祁黄羊举荐解狐时是十分赞赏和肯定的,是第一号人选;祁午不如解狐,因为解狐因病去世,就“只有”祁午了。

生:祁黄羊在举荐合适的中军尉时,是用中军尉的标准来选人的,没有想到是“仇人”还是“亲人”——这点与是不是合适的中军尉没有关系。

生:我从“郑重”可以再次体会出,祁黄羊选中军尉的标准是军事才能,这样做才是为国家着想。

师:从这里可以体会出什么是“出以公心”吗?

生:出以公心就是为国家着想选人才。

▲举荐解狐时,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举荐祁午时,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人家说你偏心眼儿?”“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师:君臣之间的两次一问一答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

生:祁黄羊的回答是同一个意思,想的都是谁可以担任中军尉,而没有想举荐的人是自己的仇人还是亲人。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祁黄羊是一个——

生:出以公心的人。

师:不同在哪里?

生:祁黄羊举荐解狐时,悼公“深感意外”,而举荐祁午时,悼公却“十分惊讶”,这是因为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居然还举荐,想不到,“深感意外”;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说是“偏心眼儿”,但祁黄羊举荐了,所以“十分惊讶”。

师:举荐人才,难的是举荐仇人或亲人,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生:像祁黄羊那样以国家利益为重,做事出以公心。

二、 在空白处感悟祁黄羊的公心

祁黄羊举荐杀父仇人解狐,悼公深感意外,祁黄羊这样解释:“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师:课文没有提示语写祁黄羊怎样回答,想一想,祁黄羊会怎样回答?

生:祁黄羊想了想,回答说。

生:祁黄羊吃惊地望着悼公,回答说。

生:祁黄羊想都没有想,有点吃惊地看着悼公说。

生:祁黄羊一愣,对啊,解狐确实是杀父仇人,我刚才怎么压根儿没有想到?可是,我现在举荐的是中军尉,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因为是自己的仇人而让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于是,他回答道。

▲祁黄羊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悼公“十分惊讶”,祁黄羊这样回答:“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师:课文也没有提示语写祁黄羊是怎样回答的,你能告诉大家祁黄羊是怎样回答的吗?

生1:祁黄羊镇定地回答。

生2:祁黄羊十分诚恳地回答

生3:祁黄羊深情地说。

生4:祁黄羊郑重地说。

师:带着你的理解一起读一读祁黄羊的回答。

文本的对话描写十分出色,通过对比对话中的“同”和“不同”、填补对话中的“空白”,丰富人物尤其是祁黄羊的情感和品质,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生成的对话中捧出春秋时晋国重臣祁黄羊的公心、感悟这样的“公心”,敬畏这样的“公心”,因为这样的“公心”依然有着时代的意义。

教学后记记什么? 篇8

教学后记记什么?

特级教师刘慧

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作法,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这些记录下来都是教后记,目的是为了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后记也可以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来。如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步骤繁琐的解题过程、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后记要对形成败笔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既要找出客观原因,更要正视主观原因,要使这些教学后记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突然而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后记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就会转瞬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很大的遗憾。

四、记教学的智慧火花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教学反思《教学后记记什么?》。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补充完善教学。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五、记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上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或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教师若对难点吃不透、对重点找不准就容易以面代点。突破课堂难点,主要应对课堂中学生反应强烈的部分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及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及时搬掉“拦路虎”,及时予以补救。

六、记“再教后记”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总会写一写下次再教时应如何做,因此她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好做法,在教完每一节课后,应坐下去,沉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一堂课的得与失,根据这节课的体会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写一写“再教后记”,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特级教师刘慧

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作法,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这些记录下来都是教后记,目的是为了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后记也可以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来。如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步骤繁琐的解题过程、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后记要对形成败笔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既要找出客观原因,更要正视主观原因,要使这些教学后记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突然而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后记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就会转瞬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很大的遗憾。

四、记教学的智慧火花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补充完善教学。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五、记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上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或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教师若对难点吃不透、对重点找不准就容易以面代点。突破课堂难点,主要应对课堂中学生反应强烈的部分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及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及时搬掉“拦路虎”,及时予以补救。

六、记“再教后记”

上一篇:开放图形和封闭图形的教案下一篇:武术进校园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