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9篇)
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4年地税机构成立以来,不断加强依法治税,推动征管改革,在确保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税收征管改革和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新的方面和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如何加强税收征管已成为地税部门客不容缓的问题。
一、当前地税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税收法律法规有侍时一步完善
1、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完善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比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给同行业纳税人造成不公平竟争,有些纳税人利用优惠政策钻税收政策空子使税务部门难以征管。另外,提高起征点,本身打破了人人纳税的征管秩序,同时给税务部门执法带来很大的弹性,不同地域对未达起点的认可不一,增加了执法难度,也给个别为税不廉的干部提供了客观条件。
2、部门间合作不力,增加了管理难度。比如,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相互衔接工作,虽然征管法有明确规定工商部门应定期通报给税务部门,但未规定不通报的法律责任,工商部门对纳税人的有些信息如采取定期通报,税务机关也不一定会及时介入,会造成工作被动。
(二)、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1、不开发票和拒开发票现象严重,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因索要发票意识不高,给部分经营者可乘之机,采用不开票来隐匿经营收入,另外有些娱乐行业的纳税人,给消费者开具服务行业已达到偷逃国家税款的目的。
2、发票开具过程中弄虚作假,如有些单位在接受服务时,为了能合理合法地进行报销,有意要求纳税人改换名目,开具发票,也有些纳税人转借代开发票收取手续费为目的,将发票提供给别的单位或个人使用。
3、以收据代替发票。有些纳税人购买收款收据取代发票开给消费者,达到少纳税的目的。
4、纳税人纳税不实,偷逃国家税款。有些企业不按时做销售收入,形成滞后纳税现象。
(三)、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1、征管指标考核方法有待探讨,对有些指标不能简单具体化,不利于平常工作中操作,但检查是采取上压式状态,连检查人员自身都弄不懂的检查肯定不便于基层干部操作,更使征收一线的干部头痛。
2、缺乏激励机制考核,现有考核措施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岗位职责与奖金兑付未能体现多劳多得,相反能做事的人,由于干得多,出错机会多,扣分多,考核时还不如不干者,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四)、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使数据信息难以利用,新的征管软件开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简短的培训,使一线干部难于接受,只限于操作,阻碍了税收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影响了数据的分析利用和工作效率。
2、工作责任心急需增强,部分税务干部学习税收业务知识不积极,对交办的工作只满足于做,至于工作质量很少考虑,有的干部缺乏综合安排工作的能力,忙得团团转,影响了工作效益的发挥。
二、对现行征管的建议及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制约着税收调节职能的发挥,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我以为要加强税收征管,全面提高征管质量,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规范税收执法,制定相对严谨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钻优惠政策漏洞的纳税人,一经发现有偷、骗税行为的,取消其优惠待遇。
2、对税务机关与某些部门间的合作,在具体事项上规定时限,如工商登记、银行立户等信息,应当逐月及时反愦税务部门,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
3、加强税收知识宣传、服务和辅导,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协助搞好税收管理,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税收知识水平,督促和帮助他们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核算。
4、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发现税收违法行为,尤其是有意偷逃税的违法行为,弄得不痛不痒,会使税收管理陷入尴尬局面。因此对违法案件一定要予以严惩,决不能心慈手软,充分体现税收执法的刚性。
5、健全考核机制。首先,征管质量的考核方法要进一步合理化,使每个干部明确本职岗位责任和具体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健全考核办法,对岗位工作难度大,责任重的人要给于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对有意少干或不干工作的人,要严格拉开考核差距,营造“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工作氛围。
6、扎实有效地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典型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人员分布进行搭配,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凡能细分的工作一定要责任到人,谁出错追究谁的责任,增强干部责任感,对干部工作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定时汇报点评,锻炼每个干部综合安排工作的能力。
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印花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税收政策法规方面看
一是《印花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印花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亟待修订。现行的《条例》和《实施细则》颁布于1988年,现已实施了近30年。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活动中依法书立的各种凭证已成为普遍现象,签订的合同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因此,《条例》和《实施细则》已不适应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亟需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是应税范围过于狭窄。现行的印花税征收范围采取正列举的方法,没有列举的凭证不征税。在列举的征收凭证中,分为经济合同、产权转移数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和经财政部门确认的其他凭证等5类13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也不断出现,这些凭证并未列入征税范围,如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借款合同、劳务派遣合同、人寿保险合同以及经济活动中其它具有合同性质的单据等。
三是税率设计不尽合理。由于印花税的应税凭证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性质不相同,在税率设计上档次多,有定额税率,有比例税率,仅比例税率就有4档,税率从万分之零点五到千分之一。同时,税率设计的比例额也较低,最低的仅为0.05‰。
四是减免税政策亟需清理。印花税的减免税政策多、涉及的行业广,有的政策需要废止、有的需要完善、有的不适宜减免等,因此对减免税政策要及时进行清理,做到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该征的征。
五是有的政策与税收法律相抵触。如《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存在有相抵触和矛盾的问题。
(二)从税收日常征管方面看
一是一些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对印花税的征管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印花税是小税种、税额小,容易放弃印花税的管理,造成了税款的流失。
二是税收征管手段单一。现在印花税申报是以纳税人自行申报为主,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为辅,综合治税的手段运用较少,委托代征、代扣代缴政策不明确,限制了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征管手段。
三是源泉控管不到位,征收管理有漏洞。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只重视对已办理了税务登记纳税人的管理,而忽视和遗漏了未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的管理,将其未纳入征收范围,形成税收征管盲区。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政府采购项目的购销合同、车辆保险的财产保险合同、医院医疗设备采购发生的购销合同等均未纳入征收范围。
四是应税合同或凭证的收集和取证难。印花税是以所立的书据,主要是以签订的合同、开具的发票等为计税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纳税人不签订合同或部分签订合同,有的甚至不提供合同或应税凭证,使得税务人员无法取得合法、有效应税凭证,不利于税收征管。
(三)从纳税人方面看
一是纳税申报不全,有漏报现象。印花税税目多、税率档次多,加之,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政策辅导和宣传不到位,在纳税申报时,常有少报、漏报、错报、不报的现象。如购销合同,有的只申报产品销售,材料购进等印花税,而对购入的固定资产等不申报;再如加工承揽合同,有的只申报加工、修理、广告等合同印花税,而忽视了对测绘、测试等的申报。
二是应税合同或凭证保管不齐全,有不提供或少提供的现象。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纳税人对应税凭证的保管形式多样,有单独保管,有与会计凭证一起保管,有对大额或重要的凭证单独保管等,同时,在纳税检查时,还有一些纳税人以种种理由,不主动或拒绝向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提供应税凭证,有的只提供金额较小,无关紧要的应税凭证。
三是一些纳税人利用税收政策不健全的漏洞,有故意逃避纳税的现象。由于印花税税收法规不完善,税收政策有漏洞,有些纳税人在签订合同时,有的签订假合同,有的人为地确定签订或不签订,有的改变合同内容和形式,有的对签订合同设定金额,如有的企业规定对采购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才签订合同等,从而达到偷逃税的目的。
二、加强印花税管理的建议
针对当前印花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各级税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印花税的管理。
(一)完善税收政策,规范税收征管
一是以营改增为契机,从完善地方税体系入手,进一步完善印花税政策。对《条例》和《实施细则》中过时的、与税法相抵触的条款进行修改,堵塞税收政策上的漏洞,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确保与税法的一致,降低税收执法风险。修改计税依据的证据,把过去以合同、票据等作为计税依据的,建议改为以合同加发票的形式,对未签订合同的一律以开具的发票作为计税依据,防止纳税人利用税收政策的漏洞,打税收政策的“擦边球”。
二是扩大印花税的征管范围,可采取反列举的方法,即对列举的项目不征税,将未列举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应税凭证纳入征管范围,扩大征收的覆盖面,充分体现印花税普遍征收的立法原则。本着简化税制、便于征管、方便纳税人的原则,统一印花税税率,减少税率档次,调高税率,以便于纳税人的操作。对减免税政策进行清理,做到该减的减,该免的免,不该减免的坚决不予减免,确保税法的严肃性。
(二)强化源泉控管,加大征管力度
一是针对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政策宣传,不但要向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而且还要积极向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宣传,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要充分发挥税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工作的责任心,克服因印花税税额小,忽视管理的弊端,对新开业登记、变更登记的纳税人,要及时地督促其缴纳实收资本及资金账薄印花税。
二是要加大对纳税人日常检查的工作力度,比对分析纳税人申报信息,对发生的应税凭证应及时进行纳税申报,确保税款足额入库。要积极开展部门协作,构建协税护税网络,应委托相关部门代征税款,可委托发放权利许可证照部门代征权利许可证照印花税,委托政府采购办代征行政事业单位购销合同印花税,委托财产保险机构代征财产保险合同印花税,委托银行代征借款合同印花税等,确保税款及时足额的入库。
(三)加强业务辅导,提高纳税意识
一是由于印花税征收范围广、税额小、税负轻、税源散、计算繁杂等特点,因此,各级税务部门要对纳税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税收业务培训,教育纳税人及时准确地进行纳税申报,辅导纳税人正确地按税目、税率填写纳税申报表,提高其自主办税能力。
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房京坤(1989—)女,汉族,山东人,就读于兰州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政货币与政策研究。
袁丹(1990-),女,汉族,陕西人,就读于兰州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政货币与政策研究。
薛耀洁(1987-),女,汉族,河南人,就读于兰州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政货币与政策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淘宝网电子交易收入的不断增长。淘宝网作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果采取传统方式征管,必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 征管; 合理化
2013年,“双十一”网络购物异常火爆,淘宝总交易额达350亿。马云关于电商应该征税的表态,更让人们相信电商征税已经不远。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电商这一新型商务形式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对其加强税收征管,使得目前电商税收管理上还是空白。现在,随着网络监管方式的改进,特别是天猫网络销售全部通过支付宝交易,让网络销售额非常准确、透明、公开地展现出来,这给税务部门准确征税提供了便利。我们也看到,作为交易平台的淘宝网,税收征管中依然存在很多难题。
一、淘宝网税收征管中的问题
(一) 税法依据的税收要素不清晰。
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开放性、可数字化造成了课税对象性质不清和纳税时间和地点的难以确定,从而使现行税收要素对淘宝网网店不能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加大了税收征管工作的困难。
1、纳税主体的不确定性。互联网的用户具有流动性、隐匿性的特征,在淘宝网网店商务交易环境下,淘宝网网店经营者参与网上交易非常容易,不用进行税务登记,缴纳一定的费用,获得专用的域名,这就给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人带来了不便。另外,网上交易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非常容易地改变经营场所,造成了具有国际化、复杂化、边缘化和模糊化的纳税主体,从而具有不确定性,使我们对纳税人的身份判定造成不便。
2、课税对象的性质难归类。 在数字资源被转变为物质形态之前,税务机关就很难确定是特许权使用费还是销售劳务所得,纳税人所得类型、适用何种税率、享受何种优惠等也都难以确定,由于淘宝网网店经营活动具有不同的的特征,如交易手段网络化、信息数字化、交易性质电子化,即使中国税法规定凭借课税对象的性质需要制定不同的课税依据,但税务机关很难把淘宝网网店经营商务交易对象依据现有的课税对象分类依据加以分类确定,这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3、税收来源的监控难实施。淘宝网网店商务交易,这种交易活动不但网上交易服务器比较容易转移、地点不固,而且很少受到时间、空间上的约束,税务机关很难利用传统监管手段对其进行监管和控制。淘宝网网店利用地理上的差异,不办理税务登记,不进行纳税申报,这就对稅务机关及时、有效的征税造成了不良影响。淘宝网网店商务交易的出现对纳税人服从税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带来了黑色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黑色经济手段极高超,交易结果极隐蔽。
(二)淘宝网交易对税收征管流程的冲击
1、 对税务登记的影响。技术手段的不完善,使税务机构无法对淘宝网店对相关电子交易活动进行网络提取、交易过程和资金流向进行跟踪查询,这就使税务机构完全被排除在淘宝网网店商务交易活动之外,纵容了网络交易的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审计基础,而且加剧了税收稽查的难度。
2、对税收申报的影响。我国网上申报没有针对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网店经营者的电子申报,仅仅针对企业性质的纳税人。税务机关要搜寻网店经营者的网上交易信息,具有非常巨大的成本,因为众多网店经营者的财务核算不健全,无法提供真实的账簿、凭证。
3、对税款征收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减少了商品货物的流转环节,直接由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卖给消费者,伴随着中间环节作用的减弱,其一,弱化了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的作用和中间机构的牵制作用,也相应弱化了其税收监管;其二,税务机关需要向相对于中间商少得多的大量分散的纳税人征收税款,这就造成了征税成本过大,进而较低的税收管理的行政效率。
4、对税务检查的影响。互联网给税收稽查带来很大困难。一方面面对查账凭证无纸化的特点,使税务机关失去了原有的审计基础。另一方面电子支付的广泛应用,使得税务检查的难度更大。税务机关由于电子支付的匿名使得无法有效检查纳税人资金往来情况,从而造成税务检查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2011年武汉市国家税务局第二稽查局开出国内首张个人从事淘宝网电子交易活动的网店税单——对淘宝女装金皇冠网店“我的百分之一”征收税款以及罚款、滞纳金共430余万元。以此为借鉴,探讨淘宝网税收征管的对策与建议。
二、税收征管的对策。
(一)拓展现行实体法,规范网络贸易的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和地点。
对增值税法修订,首先是在增值税法中增加离线交易的征税规定。将淘宝网电子交易纳入增值税的扩围之内,为了解决淘宝网电子交易课税对象难以确定的问题,我们需要对网络进行交易的有形产品和数字产品统一征收增值税,结合我国现在的税收征管水平,无论是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还是转让无形资产均统一征收增值税,我们采取简便可行的办法是淡化课征对象,全面的实施增值税。结合淘宝网网店务交易无纸化的特点,对网络交易各税种的纳税环节、时间和地点进行法律上的明确规范,对流转税各税种的纳税环节、时间、地点界定的拓宽,形成规范化、网络化的网络交易征税。
(二)规定电子税务登记制度。
一方面,要求淘宝网电子交易企业与传统企厂商一样,在网站上展示税务、工商登记号,不得进行删除。另一方面淘宝网网店必须进行税务登记,填写《电子商务税务登记表》,提交网络的网址增设域名、服务器所在位置、计算机密钥的备份以及电子银行账号等有关网络资料,进行淘宝网网络交易资源信息库的建立。
(三)推广网络发票。
2012 年 2 月,伴随着《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的出台,提出了进行网络发票应用试点的工作。电子发票的领取需要营业范围的确定及税务部门凭税务登记号和识别码对纳税人进行确认之后方可进行。电子发票号码采用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防伪技术、编码。针对不同的经营活动适用不同税率的经营活动设计不同的电子发票类型。研发并使用网上电子商务专用发票自动开具和认证稽核系统。
(四)税务机关的工作需要网络交易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配合。
税务机关检测网店的交易金额需要依据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电子交易记录系统或者依据支付给网站其佣金或费用,从而实现定额征收。为了使税务机关得到网络交易商的积极主动配合,一方面要支付相应的手续费给其代扣代缴的网络交易商,另一方面要处罚未依法履行代扣代缴或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扣缴义务人。从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纳税人的资金往来,以实现对纳税人的稽查。
(五)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税收管理监控体系。
淘宝网电子交易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所以要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立税收管理的监控体系,从淘宝网电子交易企业和个人的纳税登记到申报纳税、税务日常管理、税务稽查、税款入库每个环节进行税收管理的监控。
实现对网商征税,还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让网商更加重视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最为重要的是,淘宝网网商单日销售350亿,说明网商经营模式已经成熟,为了建立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也应当开始对电商进行征税。对淘宝网电子交易合理征税将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长,从而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梁伟样. 网络经济对税收制度的影响[J]. 经济论坛,2003(6).
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日期:2008-02-27 作者:曾令玺 来源:长阳县国税局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收税难,收个体税更难”,个体税收一直是税收征管中的一大“瓶颈”。加强个体税收征管,理顺个体税收秩序,对于构建良性市场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个体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个体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税务机关自身管理不到位和纳税人纳税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的。当前个体税收征管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务登记信息不对称。税务与工商部门登记信息不一致,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纳税人利用“登记类型”、“注册资金”在税务登记上做文章,打税收主意。
二是纳税资格认定不规范。部分达到增值税起征点的小规模纳税人未及时恢复征税;少数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未及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纳税人到期未及时恢复征税。
三是税款定额核定有失公平。部分个体户由于增加投资规模和扩大经营范围,没有向税务机关申报变更纳税事项,致使税额核定定额偏低。
四是发票管理尚存漏洞。如有的业户以自制凭据、保修单等替代发票使用,有的不按规定开具发票,有的不按期缴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了税收征管上的难度。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为切实加强个体税收征收征管,一是要加强税收政策的学习和宣传,提高税务局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纳税人的遵从意识;二是要严格执行总局16、17号令,严把“五关”规范个体税收征管秩序。
一、加强户籍管理,严把登记关。
严格依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程序办理个体务登记,严把登记关口。一是按步骤。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的,按下列步骤进行:纳税人到税务登记窗口领取《税务登记表》、《税种登记表》等表格,向其主管税务分局提出办理税务登记申请—税收管理员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实地调查核实,辅导纳税人准确、完整填写税务登记表格,并签署意见后由纳税人将整套登记资料送交税务登记窗口—税务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对纳税人提交的税务登记表格、资料进行复核,经审核无误的,及时进行登记信息录入和打印税务登记证件,并发放给纳税人。二是真比对。按月将辖区工商登记与
税务登记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开业、变更、注销登记中漏登、误登记等不一致的情形,避免“证照不符”、“一户多证”现象的发生。三是勤巡查。每月税收管理员至少要进行一次户籍巡查,各分局每年至少要组织力量对辖区管户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及时发现漏征漏管户。四是建清册。建立健全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停业、复业登记,注销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非正常户处理清册,建账户清册,“双定”户清册,起征点以下业户清册。
二、加强账簿凭证管理,严把建账关。
一是对百货超市、药品经营户、较大修理修配厂、较大家电户等月销售收入在3万元(应税劳务月营业额1.5万元)以上的其它应建复式账的个体工商户,必须按照《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试行)》规定设置总账、明细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二是对从事手机、摩托车经营和月销售收入在1—3万元(应税劳务月营业额0.5—1.5万元)以上的其它应建简易账的个体工商户,应按照《个体工商户简易会计制度》建立销售(营业)收入日记账、经营支出日记账进货登记簿、库存商品盘点表、利润表。三是对建复式账、简易账的个体工商户一律不得采取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征收税款。但在建账初期,也可实行查账征收与定期定额征收相结合的征收方式征收税款。四是对暂不建账的个体“双定”户,除按规定建立“两簿”外,还必须建立销货日记账。五是对不建账、建假账、收入不上账的,依照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三、加强发票管理,严把监管关。
一是全面推行“裁剪版”发票。二是加强发票管理的业务衔接,理顺发票发售、审核、缴销等环节,认真审核,适时监控。三是严格发票发售、领用监管,对领购普通票的纳税人必须坚持“盖章出门”;对以“保修单”、“合格证”、“白据”等替代发票行为的要依法处理。
四、加强动态管理,严把税源关。
一是强化个体建账户管理。税收管理员要定期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实地了解情况,掌握其产品(商品)、原料、库存、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基本状况和销售、成本、价格、资金流向、利润等财务情况,及时取得动态监控数据,并认真进行税源分析。督促纳税人按季对其库存商品进行盘存,及时向税务分局报送盘点表,税收管理员对其盘点情况进行抽查,抽查面不低于10%。二是加强“双定”管理。建立包括从业人数、能耗及物耗、租金、经营行业、经营地段、经营面积、经营状况、资产总额等指标的个体税源动态分析“台账”;加强日常巡查,主要通过内查销售、外调货源、蹲点记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弄清其生产、经营情况及纳税情况;对开具发票金额超过核定经营额的业户,按照发票开具金额加上不低于30%的开票
额后,综合确定业户月经营额;对“双定”户要严格依照电子定税程序核定其应纳税额;加大定额调整力度,每年要对“双定”户应纳税额核定一次。应纳税额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随意变动;月末税收管理员将纳税人填开的发票存根联金额与发票报表、定税营业额进行比对,对超过定税额的,要及时进行税负调整;对起征点以下的业户要及时纳入上线管理;强化停、歇业管理,要按“业户书面申请、管理员下户初步核实、分局组成专班实地勘查、分局领导审批”的程序办理。对停、歇业户,税收管理员要时时进行监控,在停业期间,不得低于三次巡查,并做好日常记录;对连续3个月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申报纳税的,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纳入非正常户管理。三是严格起征点以下业户管理。加大电子定税和以票控税力度,对未达到起征点经营户的认定,应由纳税人提出书面申请,各分局分行业选举纳税人代表开展民主评议,再由分局审定后登记造册,予以公示;对未达到起征点的业户,在申报上推行按年申报制,每年年末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一次。
五、加大税收执法力度,严把责任关。
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我国企业所得税进行了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新企业所得税法框架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保增长、促发展的经济目标,如何加强所得税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一、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
(一)征纳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税收征管的普遍和核心问题,相对于增值税征收管理,企业所得税在这方面更为明显。在增值税管理上,金税工程建设和专用发票、税控装置和技术等使得以票控税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偷、逃税成本较高。企业所得税基于税种本身管理的较大难度,涉及企业财务核算的方方面面和生产、经营全过程,税务机关缺乏较为有效的征管手段。基于纳税人经济理性考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隐瞒纳税情况,纳税人纳税能力的信息是私有信息,税务机关难以获得,造成征纳信息不对称。
(二)征管范围划分不尽合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国税发[2002]8号)第二条第一款:“自2002年1月1日起,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由于对新办企业认定标准有争议,国家税务总局陆续又出台了几个关于明确征管范围的文件。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都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机关,两者在管理范围认定上各持所见,“误管户”、“漏管户”时有发生,有的企业甚至同时向国地税申报,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征管对象划分不按企业性质、类别,而是按工商注册登记时间,这就意味着相同性质、类型的企业,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理,客观上违背了税收平等。
(三)所得税日常管理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1、分类管理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在所得税管理规划中,对企业纳税人尽管按其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水平、经营行业、信誉等级、纳税方式、存续年限等不同标准进行了分类,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户与非重点税源户、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与就地纳税企业等,但实际管理却并未按各类别相应的管理要求管理到位。
2、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日常管理等工作不衔接,表现为所得税评估分析审核不到位。评估时基本是就(财务报)表到(纳税申报)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水平的要求较高,而税收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二是税务人员财务会计知识欠缺,对企业财务信息掌握不清,评估工作不够深入;三是纳税评估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设立专职的纳税评估岗位。
3、汇算清缴质量难以保证。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所得税征管工作的核心。汇缴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和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但是由于汇缴时间紧,企业户数多,业务复杂,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税务人员业务不精的现状,汇缴的质量难以保证。
4、对季度预缴申报不够重视。长期以来,税务部门一直对企业的汇缴申报比较重视,而对企业的季度预缴申报却关注不够,审核环节弱化,而企业的亏损在季度预缴申报时就已经形成,如果等到汇缴时再加强管理为时已晚。
(四)监控措施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1、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企业所得税法征管的客观需求,新法下的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亟待出台。税收征管应用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相对滞后,纳税人及税收管理员对新的申报系统使用不熟悉,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2、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所得税信息化程度不高。与地税、工商、统计、房管等部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没有
建立。第三方信息获取和利用严重不足,数据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
(五)所得税管理队伍有待加强。突出表现在工作量激增与管理力量不足两者间的矛盾。企业所得税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要想全面提高征管效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基层管理人员素质亟待加强,高水平所得税管理员队伍缺乏。
二、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上述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按照“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总体要求,结合日常征管和调研过程中大家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所得税管理:
(一)核实税基是基础,包含户籍管理和税源监控两个方面
加强纳税户登记管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强本固基,建立国、地税税户管理协调机制,积极主动地做好所得税管户的划分认定工作,防止税户减少。建立与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共享互馈、与地税部门联合税务登记制度,将管户和管事结合起来,杜绝侵蚀税基的违法行为,有效防止税款流失。对存在税源转移倾向的重点税源企业,应事前做好宣传服务,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税源流失。加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建立优化整合机制,实现技术支撑,提高税源管理效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各种税收征管系统和基层管理平台,加强对所得税征管全环节的解读和剖析,强化所得税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征管数据的深度利用,建立所得税风险监控机制,实现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所得税信息化需求的完整性、适时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纳税评估,有效管理税源
推行行业税负纳税评估,以行业评估为切入口,将所得税与增值税评估相结合,两税联动风险管理评估,做到一次评估,各税兼顾。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把握
税源增量,准确掌握税源存量。结合所得税税源特点,优先选择重点行业、特色行业、行业税负离散度较大的企业、注册资本在一定额度以上的连续亏损的企业、纳税异常企业等作为评估重点,达到有效管理税源的目的。
(1)建立行业评估模型结合重点税源行业生产经营规律、财务会计核算以及企业所得税征管特点,探索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充分运用企业所得税行业评估模型开展纳税评估。建立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按行业逐步建立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数据库。逐步积累分行业、分企业的历年税负率、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等历史基础数据。
(2)充分获取外部信息,全面、完整、准确采集企业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相关信息,重视企业用电、用水、用工等第三方的涉税信息。加强与科技、民政、劳动、电力等部门联系,获取高新技术企业、非营利性组织、风险投资企业等资格认定相关指标以及企业用工、用电相关生产成本数据,逐步建立与外部门的信息联动平台。充分运用第三方信息与企业申报数据的比对分析工作,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纳税评估。
(三)实施所得税风险管理,搭建分层分类管理机制,提升所得税管理效能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所得税征管运行机制,创新税源税基监控管理。建立所得税风险特征指标,构建税收风险特征指标库,完善风险对象识别和应对机制。进行风险指标的按户归集、风险分值的排序和风险对象的识别,开展风险应对工作。对企业按行业和规模科学分类,合理配置征管力量,在“分行业管理、分规模管理、特殊企业和事项管理、风险管理”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突出管理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监控,强化专业化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形成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机制和体制,实现企业所得税分层分类管理,全面提升所得税管理水平。以事项分类基础上的分层管理为主线,重点解决不同层级间的权责划分问题,将分类管理与分层管理紧密结合。按照“对象分类,事项分层,形式分段”的管理要求,优化征管职能配置,加强分类与分层的结合,形成横向分类与纵向分层结合、纵横交错的立体关系。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事项的综合管理。
(四)改进汇缴方式,提高汇算清缴质量
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规范预缴申报、加强汇缴宣传辅导及申报审核、引入中介机构审计等工作,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质量。
1、规范预缴申报,加强预缴收入分析,根据纳税人财务会计核算质量及税款交纳情况,确定企业所得税预缴期限和方式,对年应纳税额超过1000万元的,可实行按月预缴申报。加强对预缴申报率的监控,确保预缴申报的正常进行,做好预缴申报的催报催缴工作,依法处理逾期申报和逾期未申报行为。进一步提高预缴的入库率,加强对预缴申报收入的分析,及时了解并掌握企业所得税收入结构变化情况、收入进度情况及收入增减变动情况。
2、加强汇算清缴全过程管理,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宣传辅导总结分析工作。在具体实施中要体现分类管理理念,按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纳税方式等不同管理对象,分行业、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及申报辅导等工作,督促企业有序、及时、准确进行纳税申报。认真做好汇算清缴统计分析和总结工作,提高汇算清缴总结分析质量。及时汇总和认真分析汇算清缴数据,发现管理漏洞,研究改进措施,巩固汇算清缴成果。充分运用汇算清缴数据进行税源结构基础分析和风险分析,分行业、分项目进行指标的对比分析,找出行业或项目的预警值,并将与预警值偏差较大的数据及时推送给基层,引导基层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好日常管理、税源管理等工作。
3、充分发挥税务代理中介作用。依托税务代理,发挥其征纳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实务中可以借助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加强纳税辅导,完善汇算清缴工作。加大中介鉴证业务质量的监管力度,通过完善行业立法,加强对代理人监管来规范税务代理,引导中介机构在提高汇算清缴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相关事项审计鉴证工作。
4、建立季度预缴申报的预警机制。从企业的季度预缴入手对其进行日常监控,定期采集企业季度预缴申报数据,根据企业经营规律进行分析比对,防止企业在季度预缴申报时调节所得税的税负,保证所得税均衡入库,促使企业规范核算,控制“明亏暗盈”,提高预缴申报质量。细化考核指标,将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亏损面、微利面、零申报面、预缴率等指标进行排序,加强税务干部的责任心。
(五)加强所得税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充实培养机制,实现人才支撑,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1、培养人才,形成所得税管理人才梯队。加强对现有人力资源整合,按照分层分级多渠道培养思路,加强对所得税人才的培养,在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和专家型等不同实用型人才。组织相关专门人才培训,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强化企业所得税岗位人员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是提高一线税收管理人员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业务、报表填报、所得税评估和风险应对水平。
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随着我国人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地税部门必须与时俱进,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改革传统的人事工作,加强地税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使用和管理。本文将从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形态和激励入手,探讨当前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税系统自1994年分设后,历经16年发展,在干部队伍的建设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效也很明显,为履行税收职责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队伍保障和强大的人力支持。但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税收形势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㈠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不足
一是思想观念停滞不前。从目前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臵来看,机构名称自上而下依次为“人事司”、“人教处”、“人教科”,部门职能明确的也大多为人事、编制、待遇等内容,整个系统的人力资源意识依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相对薄弱。
二是“新瓶装旧酒”现象犹存。虽然人力资源这个词汇在地税系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从日常工作来看,依然搞的是老一套,着重的还是一个“管”字,管事管人有余,人才开发、工作引导不足,带有有明显的强制和计划色彩。
三是基本假设缺乏辩证。从当前的地税工作制度设计来看,很大一部分的制度和工作用在控制、检查下一级工作和干部上面。主体上还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激励手段单一,侧重于干部的经济需求,看到的大多是人的消极因素,忽视人作为资源的潜能的开发,缺乏对人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常常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立起来,不能充分调动人各方面的积极性。
㈡人才优势没有转化为绩效优势
通过近年后续教育力度加大,新进人员门槛提高,干部学历得到整体提升,队伍知识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状况逐步好转,但在具体的人才使用过程中,这种整体素质的提升没有直接转化为工作绩效。
一是在专业结构上,具有一般性财税知识的人较多,而适应现代税收管
理要求,系统地学过会计、法律、经济、计算机的人员较少。即使学过的,也因为日常工作中缺乏运用,技能水平下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二是在人力资源层次上,一般人力资源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领导管理人才、特殊业务人才、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尤其缺乏高级税务管理、高科技方面的人才。
三是人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一问题在基层相对突出。一方面基层单位日常事务多,基础工作总量大,一方面地区规模经济总量较少,尖端人才带来的边际效用不高,直接导致干部不论学历高低,能力强弱,工作内容相差无几。
㈢管理层短视与一般干部懈怠并存
一是管理层行为短视化。一方面由于目前的任期制度,作为管理者都希望在任期内出成果,寄期望于有现成的人手可用,不愿意花精力进行系统性的,整体性、长远性的建设;一方面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怕招录和培养的人才跳槽,担心“水浅养不了大鱼”,不愿进行人才投资;另外对于垂直管理系统而言,指令来自上级,下级不能自主,行政机构、机构设臵、人员编制都受制于上级税务部门,各级税务机关本身就缺乏灵活操作的自由空间,管理者为规避从政风险,不愿积极创新尝试。
二是一般干部工作懈怠。一方面垂直管理系统的职位数量本来就少,加上金字塔结构是越往上层职位越少,有人虽然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却因无职位空缺得不到晋升,加上交流机制不健全,不良的队伍流动性直接打击了部分干部的积极性。一方面较好的经济待遇助涨了爱岗不敬业之风。地税系统公务员与企业的激烈竞争、收入不稳定相比,具有职业稳定,工资收入逐年增加,福利有保障的优越性,尤其是低风险、铁饭碗。然而,这些满意感有时候并不能成为税务干部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因为目前的情况是,只要你进入了税务系统,就自然享有大家差不多的待遇,至于工作干得好坏,效率高低,任凭自己的喜好和愿望。虽然我国的公务员管理制度明确的规定了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如对公务员严格考核,但由于工作无法像企业一样效益可以量化,因此往往考核走过场,只上不下,优不胜劣不汰,一部人养尊处优,挫伤了本来在积极工作的人的积极性。
二、突破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瓶颈的对策
当前地税系统的人才问题,重点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而开发和利用的关键又在于对待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形态和激励是否得当。意识不强,激励机制的缺失、不当、不完善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种种掣肘。
㈠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一是要明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要求地税部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实现从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实现从管理员向服务员转变,从干部个人需求出发,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激励税务干部专注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展个人工作技能,加强税务职业道德和廉政建设,追求优良的工作业绩,全面履行好税收公共管理职责。
二是要辩证对干部进行假设。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基于“社会人”假设,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治激励和组织文化激励,促进干部全面发展,不只抓人性的一个片段,而是对完整、丰富的人性予以全面尊重。这种建立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的“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不仅看到人的自然属性,即得人生理需求和物质利益的基本需求,还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有社会心理需求和希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愿望,还有人的个性特征。
㈡建立完善的绩效激励体系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激励也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因此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系统。
一是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的标准。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绩效目标、绩效沟通、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五个方面。绩效目标制定是绩效管理的基础环节,不能制定合理的绩效目标就谈不上绩效管理;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工作不到位,绩效管理将得不到理解而不能落到实处;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会导致绩效管理流于空谈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绩效结果应用是绩效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问题,绩效管理会流于形式而不可能取得成效。
二是建立完善的晋升激励机制。正因为地税系统职位有限,在干部晋升
上,更要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以业绩、工作、能力论英雄,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用对一个人,就能鼓舞一片人;用错一个人,就会冷落一片人。
三是建立完善的惩戒激励机制。在对干部的使用上,轮岗、交流、待岗等制度要执行到位,能力差的该换岗要换岗,对于不想干事的该待岗要待岗。促进工作能力差的干部提高锻炼,调动想干事,有能力干事的干部的积极性。要充分认识惩戒的重要性,罚对一个人,就能教育一片人;罚错一个人,就会寒心一片人。
㈢重视组织文化
在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文化不可忽视,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会成为约束组织成员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而使组织成员放弃一些不适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和利益取向。由于受到组织文化的熏陶,组织成员取用相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样,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组织的各种矛盾得到缓解,组织文化表现出凝聚、规范和激励等作用。
一是营造尊重的组织文化。税务干部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尊重需要的满足。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切实对干部进行持续不变的尊重,才能赢得干部对系统的忠诚。思维方式应从单项思维向双向思维转变,一方面强调干部对上级的服从,一方面要培养干部敢想、敢说、敢做的作风,鼓励干部提意见、提建议、参与组织决策,激发整个系统的活力。
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税务征收日常管理存在缺失
1.1 一定程度来讲, 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管理, 可以反映出基层税务征收机关基本管理质量和水平
但在日常管理中由于小规模企业数量较多但是税收贡献小, 不准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也很少有进出口业务。从而使得税务征收机关存在重视经营规范易于控管税款缴纳大的企业、一般纳税人企业税收管理、进出口业务管理, 忽视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的现象, 税收过度依赖大企业, 对小规模纳税人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办法, 税收征管工作缺少必要和科学的考核机制, 存在管理盲点和缺失。
1.2 管理手段缺乏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目前我市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强调了纳税评估、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异常申报监控、经济税收联动分析等, 但从目前情况看, 纳税信誉等级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 只限一些重点税源企业, 纳税评估力度弱化, 法律依据不足, 实际上也未能全面有效地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异常申报监控、经济税收联动分析等由于缺乏大量的可比对分析数据而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对相关企业日常监控管理、评估缺乏有效的、简易可操作性的工作流程或模板方式。
1.3 国税基层税收征收力量严重不足
临沂市国税系统面临着基层征管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 有的基层分局只有5~7人, 户数多、面积广、战线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个体业户、所得税纳税人的征收管理耗用了绝大部分精力, 再加上根据业务流程规定和职责分工, 目前国税基层税收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实施过程监控、开展税收评估, 但是由于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和权力不对称, 日常事务性工作量大、临时性工作特别是目前的营改增工作多、科技化管理手段应用水平低、自身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偏大等原因, 致使多数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动力, 开展深层次的税收监控管理活动。上述问题, 对小规模纳税人管理方面表现异常突出。
2 小规模纳税人自身原因所致
2.1 小规模纳税人合法经营意识淡薄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性质的多元化, 大部分企业成为私有制企业和公司, 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经营的最主要目的, 私营企业主常常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不健全核算, 采取销售不入账或记账不实、违规使用发票、利用真假两套账隐瞒收入、少计收入、现金销货不记账等进行不实申报或不全申报, 偷逃国家税款, 再加上目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税率、抵扣、发票等税收政策方面的影响, 也导致小规模纳税人在经营和纳税过程中存在大量违规违法现象。另一方面, 小规模纳税人的变化和波动性较强, 且生产经营不规范, 会计人员素质低下, 有的小规模纳税人会计人员虽持有会计证, 但缺少最基本的税收法律知识, 会计核算逻辑性差、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另外有些小规模纳税人会计人员配备也不符合规定, 兼职会计人员或代理记账会计人员占比例较高, 兼职会计人员占到70%以上, 造成大部分小规模纳税人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 一些查账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虽然建立了会计账簿, 但成本核算资料、收入凭证、费用支出凭证残缺不全, 记账混乱, 难以核查清楚。
2.2 销售货物不给对方开票或延迟开票
我市一些小规模纳税人生产的产品属民用小商品, 销售对象为我市各类批发市场, 不须开具发票, 为其偷漏税提供了条件。而另一些小规模纳税人因其多为加工配套业务, 生产规模较小销售额也不大, 因此平时经营中只交货不开票, 到年底一次性开票, 造成商品销售收入的严重后置, 也是造成连续零申报现象的重要原因。
2.3 利用小规模纳税人资格避税
一些加工型单位, 其生产经营以手工加工为主, 增值税抵扣项目较少, 如果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增值税税负较高, 所以其注册成立小规模纳税人, 按3%税率缴纳增值税, 使税负明显降低。规模较大的企业就同时注册几个小规模纳税人, 同时开票销售, 确保每个小规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 避免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3 强化小规模纳税人税收征管的对策
3.1 加强日常监督监控
目前, 我市国税征管人员对小规模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了解过少是当前监控弱化的主要原因, 税收管理员仅靠对小规模纳税人每月报送的申报资料审核了解纳税人的经营情况是片面的, 应尽快改变目前被动应付, 一筹莫展的局面。经常分析小规模纳税人有关生产经营情况, 交流管理信息, 有效适时进行纳税评估。另外为确保查账征收企业申报的真实性, 在日常申报中, 必须要求小规模纳税人报送反映生产经营变化的其他纳税资料, 如工业企业必须报送每月耗电数据。商贸企业按月报送购进商品、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商品流通费用等数据。每个税收管理员要建立反映上述数据的征收台账并及时进行分析, 以利于全面了解小规模纳税人申报收入和税款的真实性。
3.2 加大普通发票管理力度
(1) 加强对利用普通发票偷税的行为及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 克服重增值税专用发票轻普通发票管理的片面认识, 严把验旧购新关, 加强验旧购新的检查力度, 对违规违章现象, 绝不心慈手软, 姑息迁就或罚“关系款”。 (2) 严格发票管理制度。要严格发票发售领用关, 针对发票外借的问题, 对领购普通发票的小规模纳税人必须要求其现场在发票联上加盖发票专用章, 以杜绝发票外借现象。要严格审批制度, 加大对大面额普通发票的管理, 要根据企业经营规模大小及交纳税款的多少, 来核定发票面额的大小。 (3) 把普通发票的检查纳入管理员的日常征管工作中。要建立管理员发票管理的专项制度, 将普通发票日常检查作为管理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加强日常监控, 堵塞税收漏洞。要进一步完善普通发票检查方法, 采取逆向检查以及不定期到小规模纳税人经营地点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其开票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3.3 强化对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
(1) 提高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意识, 扩大对其评估面, 力争在一个纳税年度对小规模纳税人都要评估检查一次。要把握重点, 对人民来信、来访举报的, 对申报税额较低与其经营规模不相称的;对不按规定要求建立使用保管账簿, 财产资料混乱不全的小规模纳税人尤其要及时重点评估。 (2) 积极探索新型税收管理手段, 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 重点对经营业务大, 税负偏低的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预测, 强化征管预见性和主动性。对重点行业要进行深层次管理, 定时对该行业有关税收资料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及时处理, 堵塞漏洞。 (3) 发挥稽查职能, 加大稽查力度, 既抱西瓜又拣芝麻, 国税机关在对大企业稽查的同时, 扩大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稽查面。要提高稽查质量。查处的大案, 要实行曝光公告制度, 要在有关媒体上曝光, 以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方式, 教育广大小规模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加强对无建账能力的定期定额小规模纳税人的监控, 发挥协税护税网络的作用, 掌握第一手资料, 从实际出发加大力度, 全面调整不切实际的税负偏轻、税额偏低的定额, 并在日常征管中经常性走访纳税人, 了解情况。
3.4 强化对小规模纳税人会计的业务培训
我市国税机关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 结合目前的营改增工作, 将宣传和培训重心向小规模纳税人倾斜。 (1) 通过向法人进行税收法律宣传, 使其认识到企业要发展, 必须紧跟国家的配套政策, 必须规范生产经营和会计核算, 诚信纳税, 共建和谐临沂、大美临沂。 (2) 要求企业加强会计人员配备, 限制兼职会计数量, 明确兼职会计法律责任。 (3) 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学校联系定期举办会计人员培训班, 讲授企业会计财务、税收法律法规知识, 促使其不断提高水平, 准确进行核算, 真实申报, 依法纳税。达到强化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管目的。
摘要:随着营改增的迅速推广, 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征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临沂市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申报质量不高, 问题较多。笔者试图作一浅析, 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1盲目选种留种
有些棉农为了节省种子钱,自留棉种;有些棉农则贪图便宜,不到正规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在小商小贩手中购买。由于种子质量难以保证,抗虫和抗病能力降低,从而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预防措施:必须到正规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并向种子公司索要发票。
2播种偏早
部分棉农认为,棉花播种早可以早长早发。其实,棉花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是需要一定温度的,播种过早,遇到阴雨及土壤湿度大、土壤温度低时容易感染立枯病、红腐病等病害,如遇到10%以下的低温也会烂种。棉苗出土后两周内,棉种本身养分已消耗尽,棉苗制造养分的能力很弱,抗病力又极差,也容易诱发炭疽病,还会加重立枯病、红腐病的发展。
预防措施:以5厘米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为适宜播种期,一般露地棉可掌握在4月下旬初,地膜棉可提前至4月中旬,盐碱地可推迟至4月下旬至5月初。
3种子不处理
无论是购买还是自留种子的棉农,一般都不对种子进行处理,造成种子出苗差,抗病能力弱,即使种子能够出苗生长也不旺盛。
预防措施:播种前选晴好天气晒种2—3天,以提高其发芽势和发芽率。应选用脱绒包衣的种子,严禁浸种。
4棉田先耕后浇
部分棉农为了提高土壤墒情,采用先耕地后造墒的方法,造墒后不再耕翻土壤,仅浅耘1遍就进行播种,这样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湿度过大,出苗困难,苗期病害严重。
预防措施:应采用先造墒后耕翻的方法,不得已采用了先耕地后造墒方法的,也不能采用浅耘的做法,应在造墒后再耕翻深15厘米以上,然后用镇压器镇压2—3遍,以沉实土壤,保住墒情,为棉花生长创造一个疏松的土壤环境。
5留苗密度偏大
主要表现:行距窄,株距小,封行过早,田间荫蔽,通风透光不良,蕾铃脱落严重,棉株下部结铃少,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预防措施:一是根据地力、水浇条件和品种合理留苗。土壤肥沃,水浇条件较好的可适当稀植;土壤瘠薄,水肥条件较差的,可适当密植。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苗病为害,及时中耕划锄增温散湿,对露地直播棉实行清垄晒根。为防止死苗造成缺苗,可采用双株留苗或在留苗株附近再留1株苗的方法;对重病地块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加腐殖酸叶面肥,喷施叶面加灌根。
6早衰现象普遍
主要表现:一是棉花结铃盛期过后,叶片脉间失绿黄化,黄化叶片由距主茎最远处开始由上向下、由外向里发展,叶片逐渐干枯脱落。二是棉花生长后期,叶片变红,失去制造养分的功能。棉花早衰现象出现得越早,减产越重。
预防措施:一是合理施肥。增施钾肥和氮肥,钾肥以基施或早期追施为宜,氮肥追施应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花铃肥一般亩用量掌握在15~22.5千克,长势差的低产田可在棉株下部坐有1~2个幼铃时施用;长势好的高产田可在棉株下部坐有1~2个成铃时施用。为防止追肥后营养生长过旺,可根据长势适量配合化控。二是遇旱浇水。浇水时应掌握隔沟小水轻浇,以防浇水后遇雨造成徒长。三是地膜棉在进入雨季后,及时将地膜揭除,以防膜下干旱,影响棉花根系发育。四是遇澇及时排水。
7棉花徒长,化控偏晚
主要表现:在降水过多或肥水过量时,棉株高大、田间荫蔽、通风透光不良、中下部蕾铃脱落严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预防措施:一是对有旺长趋势的棉田及早化控,不要等到旺长以后再化控。二是追肥浇水及降雨后,根据肥水情况及时化控。三是化控应从苗期开始,保持棉株稳健生长,化控药剂助壮素用量,苗期一般亩用量1~2毫升,盛蕾至初花期6~12毫升,盛花结铃期12~15毫升。四是化控浓度宁低勿高,化控后仍旺长的可间隔7~8天再化控1次,全程化控3~4次。五是化控后遇旱及时浇水。
8枯、黄萎病难以控制
主要表现:棉株矮化,叶片黄化,产生斑块、网纹、青枯、落叶等多种症状,棉茎维管变褐,结铃少,严重时整株死亡;枯、黄萎病发病时间长,枯萎病从苗期开始发病,黄萎病从蕾期开始发病,病期3个多月,这两种病害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
防治措施:一是培育壮苗,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二是在枯、黄萎两种病发病高峰期(即6月中下旬现蕾期和8月份花铃期),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4次。三是降雨和浇水后形成发病高峰,要及时用药。四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加腐殖酸类叶面肥混合喷施,以控制病害的发展。
9防治盲蝽方法不当
主要表现:子叶期幼芽被害,表现枯顶形成“公棉花”;叶片被害,形成“破叶疯”;幼蕾被害则由黄变黑。2~3天后脱落;中型蕾被害则形成张口蕾;幼铃被害产生水渍状斑点,重则僵化脱落;顶心或旁心受害形成“扫帚棉”。
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2009-4-29阅读次数:395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销售额未达到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增值税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人。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为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2000-5000 元,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1500-3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150-200元。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家税务局应在规定的幅度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适用的起征点,并报财政部、总局备案。但实际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增值税起征点调整为: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3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200元。然而,调高增值税起征点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一)依法纳税意识淡化。达不到起征点的不纳税,使“经商开店必纳税”的观念受到冲击。有的个体纳税户受利益驱动,采用人为分拆大店面,夫妻亲朋都办下岗证等方式“创造条件”享受优惠,扰乱了税收秩序。
(二)税务监控力度趋弱。由于绝大部分个体户达不到起征点,不需缴纳增值税,且点多面广,打破了多年形成的征管格局。由于这些业户只需办理税务登记而不需缴税,易导致税务机关弱化监控力度,日常管理偏松。不少税务人员认为即使登记办证也属免征户,不必投入太多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
(三)征免界定难把握。增值税起征点调高后,征纳双方关于起征点临界点的界定存在异议。同一街道、同一市场,相邻且规模相差不大的个体户,一家征税,一家不征税,易造成纳税人心理不平衡,税务部门界定工作难度加大。尤其是个体户销售收入时高时低,绝大多数不建账,税务部门对起征点边缘户的征免界定难以准确把握。
(四)定额核定有弹性。个体纳税定额核定主要是运用《“双定户”纳税定额测算系统》,考虑其地理位置、经营规模、经营品种等多种参数综合测算。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各种因素又较为复杂,增值税定额核定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很难完全做到科学、合理、准确,“人情税”、“关系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五)普通发票管理难度大。由于未达起征点户月度开具发票销售额超过起征点的,必须全额申报补缴税款的管理方式,个别未达起征点的个体户往往会在发票上做文章,发票管理越来越难。接近起征点的个体户会尽量少开、不开或延缓开票,以免突破起征点而缴税;远低于起征点的个体户却又违规开具、虚开或者代开发票,造成普通发票管理不规范。
(六)个体户建账工作难开展。大部分个体业户因不达起征点而不征税,即使国税机关对其建立管理台账,但税收管理力度已相应减弱,在此基础上再去花很大精力要求其全面按规定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和进货销售登记簿或建简易账,难以实施。
(七)对一般纳税人及其他正常纳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形成冲击。如目前有许多个体车床、服装加工户,由于其不需缴纳增值税和其他一些费用,故加工费远比一般纳税人及其他小规模纳税人低廉,造成同行业一般纳税人及小规模纳税人加工收入锐减,为与个体户竞争不惜采取降价方式或采取加工不开票等手段,恶化了市场环境,对正常的经济秩序形成不良冲击。
二、建议与对策
存在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税务管理人员工作责任性不强。对免征户的税收虽然可以免,但是,税收管理却是不能免的。有的税务管理员有畏难情绪,认为那些免税户本来就不交税,管不管无所谓,加之,人难找,工作难度大,管不管没有关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怕登记后影响征管质量,在考核时扣分,扣奖金,放松对免税户的监督管理。二是受现有的定税评税手段较为落后的影响,个体工商户是否达到起征点的问题上,税务人员的主观判断起着很大作用。三是起征点提高后,税务人员的管票意识相对淡化,特别是对起征点以下的业户使用发票,由于达不到起征点、不征税,税务人员责任淡化、管理过少、很少检查,使发票管理工作相对削弱,直接影响了发票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提高认识。税务机关应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正确处理加强个体税收征管与执行优惠政策的关系,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分析个体税收征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政策到位、方法得力、管理规范,普遍提高纳税人的法律遵从度。
(二)分类管理,实行限额免税制度。由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一个个体增值税免税限额,个体户月经营额低于免税额的,实行全额免税,高于免税额的,扣除免税额后按征收率征税。这样既体现了税收调控职能,又照顾了个体工商户,体现了税法刚性和公平性。对于真正需要扶持的纳税人应由其他社会部门如民政福利部门政策照顾,或者有选择性的或有目的的对部份行业或部份类别个体工商户实行免税政策。对享受政策照顾的对象,只应包括从事小额经营活动的待业人员、从事经营活动的残疾人员、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小额经营者以及其他确需照顾的经营者。
同时根据未达增值税起征点的个体户定额情况,实行分类管理:A类(也称临近起征点户):销售货物月销售额4000元(含)以上5000元以下;销售应税劳务月销售额2500元(含)以上3000元以下。B类:销售货物月销售额3000元(含)以上4000元以下;销售应税劳务月销售额2000元(含)以上2500元以下。C类:其他未达起征点个体户。针对不同类别的未达点户,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把监管重点放在A类户及城区范围内。
(三)完善手段。一是严格税务登记。对未达起征点户依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全面纳入综合征管软件管理,除进行税务登记、信息维护外,还要建立未达起征点户的管理台账和部门联系制度。加强与工商、地税等部门的联系,进行数据比对,及时沟通相关信息,随时掌握个体业户登记情况,防止漏征漏管户出现,杜绝“线外”操作。二是完善计算机定额测算系统。完善《“双定户”纳税定额测算系统》软件,科学测算各项参数指标,既考虑业户的销售额水平,也考虑利润率水平,确保采集数据的完整与准确;利用各项参数指标精细化计算应纳税额,实现定税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对纳税人经营情况实行动态监控,对未达起征点户实行半年或一年认定一次,并将认定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对经核实其实际经营额连续三个月达到起征点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调整其定额,纳入正常管理。三是加快推行税控装置。通过信息化手段从源头上掌握业户的物流和现金流信息,为准确界定其实际经营额提供技术支持,堵塞偷税漏洞。四是强化普通发票管理,实行以票控税。坚持“普遍供票、区分票样、分类管理、以票控税”的原则。所有领购发票的个体业户必须是已办理税务登记并纳入综合征管软件监控的业户。对不达起征点B类、C类业户一律提供百元版、十元版定额发票,对A类业户建立发票使用台账。加强普通发票使用宣传,大力开展发票有奖活动,依法推行普遍开票制度。强化发票日常稽核,把业户用票情况与定额调整相结合,逐户按月统计发票开具金额,作为定额核定的主要依据。完善税务机关代开发票制度,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业户不得为其代开普通发票,督促其按规定领购使用发票;对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业户需使用发票的,按规定的手续代开发票并依法征收税款。
(四)规范管理。一是规范纳税申报管理,加强日常巡查。主管国税机关应依据《税收征管法》规定,告知所有未达起征点户需履行的纳税申报义务及具体的申报期限和内容,加强和规范日常纳税申报管理的质量。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定期开展对未达点户日常巡查,尤其是加大对临近起征点户的巡查力度,及时掌握未达点户生产、经营的变化情况,并将其申报情况、发票使用情况、巡查情况分户登记到专门的台账,加强日常监管。二是推行建账建制。大力推行包括未达起征点在内的所有个体业户建账建制工作力度,将健全个体建账建制与落实起征点税收优惠政策工作相结合,对未按规定建账建制的,不得享受起征点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现行对个体业户实行定期定额为主的征收方式,逐步向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查账征收等方式为主过渡,运用《税收征管法》职权,加大对个体业户稽查力度,提高税法的威慑力,逐步实现对个体纳税人规范管理。三是实行公开办税。各地国税机关要不断完善公开办税制度,全面开放税收征管过程,大力推行“阳光作业”,保障个体业户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税负调整听证制度,定期召开税负调整听证会,对季节性、行业性、区域性等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纳税定额调整进行社会公开听证,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五)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税务队伍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组业务机构,实行税收管理员岗位责任制。不断优化对未达起征点户的服务方式,推行纳税信用等级制度,倡导诚信纳税,让广大纳税人充
【地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个体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08-11
浅析驾校税收征管的现状及对策09-10
加强集团性企业税收征管中的问题和对策07-28
地税系统征管工作总结09-28
地税四分局夯实征管基础数据质量强化07-18
征管问题10-26
税收征管问题10-18
昔阳县地税局多项措施加强煤炭企业资源整合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征管07-05
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07-13
中小企业税收征管问题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