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管问题

2024-10-26

征管问题(通用12篇)

征管问题 篇1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在我国已成为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税种之一, 在调节贫富差距、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引发个人收入的多元化和税基的复杂化, 给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 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 实现税收公平、征管高效的目标, 是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现状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思路是“四种制度、一个系统、三项管理”。即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以纳税人身份证照号码为唯一标识, 建立个人收入“一户式”档案;切实加强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税源的源泉管理、全员全额管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采取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与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相结合的征管方式。在实际税收征管工作中, 虽然税务部门努力加强自行申报管理,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代扣代缴的征管方式仍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征管方式。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征收实行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相结合。由于依法需自行申报的纳税人有限,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偷税现象。目前, 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缺乏激励机制的征管方式。

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客观上存在着制度落后和实施乏力的状况。

1、对个人收入的有效监控力度不够。

目前,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过程中, 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收入监控手段, 对于来源分散、不固定的以及隐蔽性收入缺乏监控, 很难据实征纳。具体表现为: (1) 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很少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和支付, 许多收入呈隐性化, 税务机关难以监控; (2) 个人收入多元化, 造成税基的复杂化, 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和技术无法对此实施监控。

2、自觉纳税意识薄弱, 致使自行申报形同虚设。

纳税人纳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个人所得税征收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和当前体制转换阶段的特殊环境, 造成我国公民法制观念和纳税意识的普遍淡薄。

3、处罚力度不大, 税法的威慑力难以发挥。

个人所得税违法行为主要是偷逃税, 正常来说违法就要受到处罚, 然而对个人所得税违法处罚税务部门是不够的, 能够缴得起较高个人所得税的, 一般都是有一定地位和名望的, 都有很强的活动能力, 如果被查处地方政府领导就要亲自出面。正常的执法活动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造成税务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二) 自行申报征管方式实行难度大。

由于中国公民长期以来纳税意识淡薄, 很多纳税人至今尚不了解自行纳税申报的相关规定和具体口径。即使从操作层面考虑, 由于制度设计尚不完备, 办理自行申报也还存在某些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个人年度应税所得额认定难。

由于缺乏纳税意识和基本的财务知识, 大多数纳税人并未就年度终了后的纳税申报作出相应准备, 在缺乏原始记录的前提下, 对于收入项目和次数较多、收入来源分散, 准确理清纳税人全年所得确实存在技术困难。

2、纳税过程繁琐, 征收效率低

由于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复杂、费用扣除实行定额与定率相结合, 非专业人士很难对减免税项目进行准确把握。纳税人在填写纳税申报表、计算应纳税额时颇费周折, 加上申报方式单一, 整个纳税过程相当繁琐。此外, 当前对纳税人的征税工作大多采用手工操作, 缺乏现代化的资料储备、检索、查询以及处理手段, 影响征管效率。

3、纳税申报制度不健全, 代扣代缴未能完全落实。

目前, 还没有健全的可操作的个人收入申报法规和个人财产登记审核制度, 银行现金管理控制不严, 致使税务部门无法掌握个人收入和财产的准确信息资料。单位代扣代缴制度能直接管住的就是普通工薪阶层, 而对于那些高收入的管理者而言, 就很难有一个有效监管, 主要原因是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法律责任不明确, 难以对员工的各种所得项目实行源泉控制, 导致大量税款流失。

(三) 缺乏有力的征管信息化支持。

我国目前税务征管的能力和水平都还比较低, 难以全面、真实、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情况。尽管我国税务系统计算机的配置已较多, 但软件开发不够, 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程度不高。未能实现统一的征管软件, 信息不能共享, 影响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审核, 降低了效率。税务部门所掌握的纳税人的纳税信息太少, 加上个人所得税的专职稽查人员不多, 难以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作经常性的检查。个体工商户和交通不便地区的税收征管方式则更为落后, 仍靠“人海战术”,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建议

通过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剖析, 说明了征管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我国国情出发, 借鉴国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 建立完整可行的征管方式的改革方案, 从而起到更有效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组织财政收入, 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一) 实行双向申报制度, 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网络。

做好税源监控工作减少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 是管好个人所得税的基础。尽快建立相应的申报制度, 实行双向申报制度。即建立支付应税收入单位在代扣代缴税款时, 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人的收入和已纳税款, 纳税人在年度终了时, 将自己本年度的各项收入据实申报的申报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 实行全员全额管理。此外, 控制现金使用范围和规模, 完善信用卡和个人支票使用制度, 强化个人收入银行结算制度, 促使个人收入显性化、税源透明化。

(二) 提升征税主体执法素质, 增强纳税主体的纳税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税务执法人员法治意识、业务知识教育, 提高税务人员征管能力。首先要对税务人员进行良好的法制及职业道德教育, 从思想上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其次是完善更新个人所得税征管业务知识, 提高其个人所得税征管能力。只有税务机关的执法水平、管理水平和纳税人的守法意识、自核自缴素质共同提高了, 整个税收征管的水平才能提高。

(三) 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

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完善, 不仅要强化税收执法水平, 提升纳税主体纳税意识, 还要从强化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建立纳税档案和强有力的信用体系等多方面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纳体制。

1、进一步强化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

强化代扣代缴工作, 一是要简化代扣代缴的操作程序。对代扣代缴的适用税率、计算方法等操作程序方面要作出明确规定。二是要求支付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全面落实扣缴义务, 建立扣缴义务人档案, 规范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和申报程序, 使扣缴义务人熟悉不按规定履行扣缴义务需承担的法律责任。

2、制定纳税人编码制度, 建立纳税档案。

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是各国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的一条重要经验。为每一个纳税人制定一个终身不变的专有号码, 用于参加保险、银行存款、就业任职以及申报纳税, 并通过计算机联网统一管理, 从而做到源泉控制。建立个人纳税档案, 要求个人信用卡交易必须使用税务号码, 将个人转账交易纳入监控范围, 从而全面有效地发挥对个人收入的监控作用。

(四) 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资源管理。

加快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化建设步伐, 利用现代化的资料储备、检索、查询和处理手段, 增加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办理税款征收业务, 监控个人收入变化情况, 分析个人所得税税源变化, 对税收整个业务过程实行全方位监控。同时, 形成的社会办税、护税网络, 又为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信息。在现代化计算机系统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下, 可有效地促进公民自觉纳税, 减少偷漏税款的行为。

总之,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与完善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通过上述措施可在我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 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职能作用的纳税体系, 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更好地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社会调节作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婉霞.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改革与完善.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8.9.

[2]孙朝霞.浅析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天津经济, 2008.9.

[3]肖恺乐.浅议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社会环境建设.税务研究, 2008.8.

征管问题 篇2

内容摘要:新税制施行后,各地税务机关从自身税收征管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税制的有效运行,巩固税收征管改革的成果,堵塞征管漏洞,本文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税收征管;纳税申报;稽查制度

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家税务总局适时提出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要求。经过几年的运行,新的征管模式的作用和成效已初步显现,税收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偷逃骗税得到了一定遏制,税收收入连年超额完成,强化征管的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征管模式转换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征管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法》实行以来,在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税收保全措施只用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对非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或对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不能适用该措施。根据第二十七条规定强制执行措施只适用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其他纳税人则不适用。可见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的客体过窄,只适应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发生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的行政单位、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税务机关就不能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这种规定影响了税法的刚性和税收的效率,致使税务机关对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偷、欠的个人所得税款无能为力。(二)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994年国、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设后,全国税务系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突破旧框框大胆进行征管改革。深圳市地方税务局率先在全国实行征管查三线分离、取消专管员管户的“保姆式”征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综合全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实践,有几个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主要有:

1.管事不管户,管理出现空档按照统一登记、集中征收、分类检查“三线分离”的征管体制,将税款征收任务下达给征收分局,查补税款的任务下达给检(稽)查分局。表面上看,征收分局任务确实很重,管户很多,管事也不少。但由于执法权限有限,担负征收重任的征收分局却是管事管不了户,纳税人的基本状况、财务核算等只能从计算机中获得,管户也只是依靠电子手段催报催缴,其余变成盲区。检(稽)查分局由于压力不大,形成了年初抓大户、年中抓收入、年底抓户数的三步曲,轻轻松松完成检查任务。结果管户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户。征收分局坐等上门,片面地认为取消专管员管户制度就是隔断税务人员同纳税人的直接联系,把管理限定在税务机关内部审查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报表上,忽视了对纳税人具体生产经营情况的掌握,造成新征管模式运行链条中断,在一些管理环节出现空白。2.管理质量低,征管基础薄弱征管改革后,出现一种偏见,即电脑代替管理。因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计算机系统建设,而忽视了征管质量与基础建设。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缺乏开发高质量征管业务软件的能力,计算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税务人员忽视基础工作,对纳税人征管档案资料录入不全,现代化设备只扮演初级管理角色。这种状况下,再过分依赖计算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形成人机脱离,造成“三率”(申报、登记、入库)考核实际达标率低。

3.考核不落实,税源监控不力岗位职责划分不合理,考核指标不够科学,业绩考核与奖惩挂钩不紧密,兑现不及时。改革的初衷是想依靠计算机监控和“三线分离”制度互相制约来达到监控目的,结果硬件比较超前,软件未跟上。从机关到基层对于纳税人的税源流向心中无数,税源失去有效控管,偷逃骗税居高不下。

4.以查代管,重查轻罚在改革初期有不少同志认为,纳税人之所以不依法自觉申报缴税是稽查力度不到位造成的,只要增加检查力量,强化检查,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尤其是强调稽查是“重中之重”之后,有的单位将60%的力量放在检(稽)查,37%的力量放在征收和管理,只有3%的力量放在登记和清查漏管户,形成以查代管的局面。从实践中看,由于平时放松管理,对纳税人底数不清,缺乏适时监控,往往电脑上有记录的纳税户实地找不到,而又有大量经营业户未进行税务登记,电脑上根本没有记录。另外,相当一部分人对偷逃税纳税人从严处罚态度暧昧,稽查到位率、查补入库率、处罚罚款及滞纳金加收比率很低。重查轻处,助长了偷逃税者的冒险心理。

(三)地方征管过程出现的问题

新税制运行几年来,在保障中央财政收入,调动地方理财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地方利益、局部利益的不断强化,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在征管过程中违纪违规问题日益突出,应认真研究和解决。

1.“协税”(即通过各种渠道到税源充足的外地引进税额)现象出现,且数量逐年增大,“协税”面有扩大的趋势。有的乡镇国税部门也参与了协税;有的乡镇税务部门不仅自己协税,还牵线搭桥为其他乡镇协税。“协税”虽然在短期内对地方财力增长有利,但长此下去,随引税成本的增加,势必导致税收买卖“交易”,滋生腐败行为。另一方面,“协税”对于税源薄弱、税收任务大、征收难度大的地方而言,工作量相对较小,从而出现了“挖别人的地,不耕自己的田”的怪现象,造成地方小额税收跑、冒、滴、漏,国家税收政策难以执行到位,地方财政收入流失。

2.“调税”(“调税”即调节所征收税种的行为。)重新抬头,且日趋普遍,方式更隐蔽,造成税收统计信息失真。新税制取消了集贸市场分成,将税务经费改为垂直管理,使以解决自身经费不足为目的的调节征收税种的行为一度得到扼制。但随着国家税收管理力度加大,部分税种实行单项征收考核和税务部门消费基金的不断增长,调节所征收税种的行为又重新出现。从我们审计的三个乡镇财政决算来看,均有调节所征收税种的行为。调节手段由原来从帐表上集中调节税额,转为在向纳税人征收税款过程中,在开税票环节分散调节为所需税种,即“什么税未完成就开什么税”。从源头掩盖真相,逃避各项检查和对真实税种、税额的认定。调节税种,不仅使部分税收通过合法渠道直接转化为税务部门的经费来源,造成部分财政收入流失。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国家税收统计信息失真,影响国家宏观调控。

3.“垫税”(“垫税”即年终以财政资金、其他资金借贷完成税收任务)时有发生,造成财政收入“水份”增加,从而出现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可用财力相对缩小的不正常现象。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对财力的需求,各地对经济指标的考核由原来“完成总产值”、“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等虚指标,转变为“以财政收入论英雄”。部分单位、部门和企业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和政绩的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垫付垫缴完成税收任务。审计发现有的乡镇以财政资金垫付,或从农村合作基金会以高息借贷垫税,有的企业直接借入财政周转金还税,再申请财政挖潜改造拨款归位等等,造成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虚假现象,而实际可动用财力没有多大增长。

4.“留税”(“留税”即滞留、转压和不及时解缴税款)令行难止,给税款的管理和监督留下隐患。由于经济要发展,税收增长成为一种硬性指标,年年加码,致使一些税收征管部门为了保障下任务的完成,在当年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层层滞留、转压税款。

5.“奖税”愈演愈烈,税收成本不断加大。为了完成上级考核任务和适应地方收入增长的需要,从税务上级管理部门到基层税务所,从本级政府到下级政府,均实行税收任务考核,层层物资奖励的措施。如:完成半年任务,上级有半年奖,区局有匹配奖、有的基层所自身还有配套奖,年终本级政府有积极性奖、下级政府有分成奖等等。名目繁多,有的重复奖励、重复补贴,所有这些,加上各项税收提退,使税收成本大大提高。

6.征收教育费附加搞“包干留成”,使教育经费来源成为税务部门的预算外开支渠道。地税部门利用其征收职权与教育管理部门搞“包干留成”,使本应用于教育的经费大部分被税务部门用于了自身开支,也为其调税为费提供了渠道。

(四)依法治税环境较差 1.税务机关执法不严。我国目前尽管实行了纳税申报制度,但有些税务机关却擅自改变税款征收办法,如有些地区的税务部门扩大了核定征收范围,把本应采用查账征收的税款,也采取了定税、包税的办法征收,甚至出现了企业所得税附征现象。这种做法影响了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虽然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和刑法也规定了对违反税法行为和涉税犯罪行为的处罚办法,但由于某些执法者素质不高,因而执法不严、处罚不力。例如,税务机关在日常稽查中发现偷逃税现象只做一般补税处理,这就在事实上使纳税人偷税的风险小于其收益,客观上助长了纳税人的偷税行为。

2.公民的纳税意识淡薄。

纳税意识是人们对纳税问题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纳税意识的强弱,一般与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及税收法律环境有关。如果纳税人综合素质较高,且该地税收法律环境建设较好,纳税人就会对纳税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因而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或者因惧怕违法受罚而依法纳税。某些纳税人纳税意识比较淡薄,自觉性较差;有些纳税人存有偷逃骗税心理,自行申报不实,更不愿让代理人介入,结果,难免会有偷漏税现象发生。

二、解决税收征管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税收法律体系,修订税收征管法

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为保证税制的有效运行,巩固税收征管改革的成果,堵塞征管漏洞,《税收征管法》必须尽快修订。应确定税款优先的原则,降低滞纳金;明确银行等相关部门的协税责任,明确征纳双方应负的法律责任;扩大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实施范围,尽快完善税收法律体系。(二)强化税收征管

在征管模式转换中,税收管理工作已从专管员式的直接管理转变为专业性、集约性的间接管理,这就加大了税收管理的难度。税收管理既是保证税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税源监控,防止税收流失的重要保障。1.规范征管资料管理,有效监控税源。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及纳税户的大量增加,在征管模式转换中对纳税人的有效监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规范征管资料的管理。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使用、违章处罚等全部纳税情况实行分户分类管理,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征管机制。二是监控税源。在尚未完全实现计算机网络监控之前,通过建立税源资料信息库,扩大稽查面,与工商部门共建信息网络,加大重点税源户的监控,加强税源调查,建立税收管理考核办法等措施,努力实现对所有纳税人实行有效的监管。通过机构监控、稽查监控和计算机监控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

2.规范纳税申报管理,建立纳税评审机制。规范申报方式,适当增加纳税申报表的经济财务指标,如,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栏应增加“尚未支付款项的购进货物”及“尚未入库的购进货物”两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应增加“视同销售”一栏,以提高纳税申报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行纳税人税务代码制、存款实名制,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尽快建立评税机制,制订相应的纳税申报审核评审办法,通过对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和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评审,对重大疑点问题进行调查,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3.实行重点稽查制度。配和评税制度的建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现行的稽查制度改为重点稽查制度。稽查对象通过电脑选案系统生成,数据来源于评税系列录入的企业纳税申报情况;检查过程采用税务检查底稿,建立规范的审理程序;缩小检查面,加大处罚力度,对所有结案的偷税企业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暴光,从而达到有效打击偷、逃、避税行为和降低税收成本的双重目的。

4.设立清查失踪户、漏征漏管户的职能部门。失踪、漏征漏管现象是制约当前税收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瓶颈”,有效的管理办法是成立失踪户清查的职能部门,长期从事漏管户清查工作,根据从工商、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获得的资料和实地检查,对未登记的业户及时催办。(三)加强地方税收征管过程监控

1.在税票设计上进行改进,逐步建立一种既能与分级财政相适应,又能明确体现属地纳税原则,便于征纳双方相互监督的税款约束制度。即:征税和纳税双方应能在所征税款的最终流向上相互监督,达成一致,从而杜绝不同属地税务部门之间为私利进行的“协税”或“买卖税收”的现象。2.全面取消除代扣、代收、代征手续费以外的其他各项手续费的提取退库,改变现行的代扣、代收、代征手续费从收入中直接提取退库的办法,实行由各级财政以专项资金渠道列支出解决的方式,从而杜绝税务部门为自身利益,任意调节税种的现象。

3.引进成本效益考核原则,实行税务经费与税收增长挂钩,采取核定基数,比例增长的方式,由地方财政审核后全部上划税务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核拨,防止税务经费来源渠道过多过滥,造成消费基金膨胀,税收成本上升。

4.进一步加强对弄虚作假、虚报政绩的垫税及调税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处罚结果与税收征管人员及直接负责人的考核和任用挂钩,使其自觉遵守有关政策法规。

5.将教育费附加改为按税征收,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同时加快实行税收征管电算化,逐步形成申报、征管、解缴、入库全方位监督的税收征管体系,减少征管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三)依法治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要加强税收法律环境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税法,使纳税人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为什么要纳税,纳什么税,如何纳税,不纳税要承担什么责任,增强其纳税自觉性。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依率计征,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充分体现税法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加大对税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构成涉税犯罪的个人和集体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严惩,使纳税人充分认识到税法的威慑力,增加纳税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陈秀金,《税收征管改革中几个实践问题的思考》,载于《福建税务》1999.9 2.余忠友,《改制企业税收征管问题及解决办法》,载于《福建税务》2001.12 3.郭影,《新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山东税务纵横 》2000.7 4.郭烈民.,《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税务研究》 2000.6 5.李中良,《当前税收征管质量存在问题及对策》,载于《河南税务》

试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问题 篇3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税制模式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各级地方政府对个人所得税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尚未将有发展潜力的个人所得税看作分税制后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西方社会将个人所得税称为“社会稳定器”,发挥着较强的政治功能。在我国,虽然中央政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也比较关注,但在具体执行中仍明显存在“小税种、小份额”的意识。近年来个人所得税增长迅速,已成为很多地方的主要税种之一,但由于地域贫富的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并未真正认识到个人所得税的地位和应有的作用,以致在思想上对其未真正引起重视,而在措施上很有局限甚至有所轻视乃至忽视,从而造成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

(二)税务部门在实务操作中,对公民各项所得缺乏有效监控,征管缺乏会计核算依据。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普遍的现金支付,加之个人收入渠道复杂。一些收入的取得比较分散隐蔽,如各类学校教师辅导、代课收入等等,使税务人员很难掌握和控制,尤其对高收入阶层的监控则更显薄弱。

(三)目前税务部门内部在机构、人员、经费的征管手段上,还不能适应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查的要求。从主观因素上分析,一些同志因个人所得税收入较少,在公有制为主的我国,人们还习惯于法人纳税,对直接涉及个人利益的个人所得税,征纳矛盾突出、征收成本明显偏高,执法不严、查管偏松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

(四)个人所得税涉及面广、税源分散,其征管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待于综合治理。一些扣缴义务人不能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有的甚至与纳税人一起对付税务部门。税务部门在日常纳税检查和专项检查中,特别是涉及到查处一些重大偷逃税案件,有时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配合,致使案件不能及時查处,也无法将案件责任人绳之以法。既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更造成不良的社会效应。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基础性障碍

个人所得税税种属性独特,其收入数量弹性大,税基增长一般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会有一些人的收入达到起征点而进入纳税人行列,而且在采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逐年还会有更多的人适用更高的税率档次,特别是在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阶段,个人所得税收入弹性大的特点尤为显著。

(一)我国现行分税制把个人所得税划分为中央地方共享收入,与国际通行做法不一致。因一个人可能在全国各地有各种收入,由各地政府分别征收自然存在诸多不便,因此个人所得税作为地方税种,受本位利益驱动,使中央政府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宏观政策意图难以落实。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分项收入计算、分项扣除费用的征管办法存在税法涵盖面不足和容易造成税负扭曲的问题。目前高于10个税目的规定,使许多收入难以纳入征税范围,一些收入在应税项目的认定上模棱两可。一些单位将支付给职工的收入通过多次、多项目支付等方式,化整为零,致使大部分收入因低于起征点而形成合法避税。从世界各国税收实践的经验看,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属于一种较少综合性的分类所得税制,自然具有此类税制的原发性局限。分类课征办法不能全面的衡量纳税人的真实收入水平,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缴税,难以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

(三)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超额累进税率级数过多,大部分边际税率不适用。根据测算,我国月工薪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在4万元以上的也不多。所以税率级数中心的第5级至第9级税率缺乏实际意义,40%、45%的高边际税率没有多少人适用,但这却使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空背高税负之名。目前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都遵循扩大税基、减少累进级数的目标,如巴西、美国等国家个人所得税税率只有2-3档。而我国则由个人收入调节税的5级、原个人所得税的7级增加到9级,这与简化税制的方向相悖。从我国实际状况分析,累进税的级数定在3-5级较为适中。

(四)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薪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实行分项差别课税,有失税负公平原则。实际上,工薪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同属一类劳动所得。现行税制工薪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同时实行加成征收,从而造成税负不均。在世界各国税制中,无论是实行综合个人所得税制还是实行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对劳动所得都是同等课税的。我国个人所得税也应将工薪与劳务所得合并统一按照超额累进税率课税。

(五)我国现行税制对扣除的规定也不尽合理。对个人征税,只有建立在"净所得"的概念上才有计税意义。因此,为得出应税净所得,必须在调整后的毛所得中如实扣除纳税人应该扣减的费用。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每个纳税人未取得相同数额之所得而支付的成本费用占所得的比例各不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因而规定所有纳税人都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相同比例的费用显然是不合理的。现行税制中,夫妻分别申报也带有不合理性,在实行累进税率的类别中,夫妻合并申报就比较公平。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必须加大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人向税务部门申报对个人支付的明细表制度和个人收入资料传递制度;二是逐步建立和规范科学的源泉控制规程:三是建立有效的稽核制度和有效的处罚制度;四是依法构建公民个人的社会监控网络,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信息化。除此现实性选择之外。更重要的是,探讨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大体分为三类模式。一是分类所得税制,又称个别所得税制。它是对同一纳税人的不同类别所得,按照不同税率分别计征,具有对不同性质所得实行差别待遇的优点,但不能好好体现能量负担的原则。英国的“所得税分类表制度”是分类所得税制的典型代表。二是综合所得税制,又称一般所得税制。它是将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的各种所得综合起来,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的数额,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计征。它的特点是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所有形式的所得加总计征,不分类别、统一扣除,能较好的体现能量负担原则,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制就属此类型。三是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又称混合所得税制。它是按纳税人的各项有规则来源的所得先课征分类税,从来源扣缴。然后再综合纳税人全年全部各种所得额,按累进税率再次计征综合所得税或附加税。它的特点是对同一所得进行两次独立课税,将分类制和综合制的优点兼收并蓄,既坚持了能量负担原则,又对纳税人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区别对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个人所得税课征模式。日本、韩国、瑞典等国的现行税制即属于此种类型。

纵观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分类制实行较早,运行一段时间后在一些国家逐步演变为综合制,最终更多的国家则发展为分类制。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多实行综合制,一些发展中国家多实行分类制,但多数国家则采用混合制模式。

我国环境税征管问题思考 篇4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环境税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 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都引入了专门的环境税种, 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果和财政效果。环境税同时具备约束和激励的双重功能, 既可以涵盖生产活动, 也可以涵盖消费活动, 能有效地引导企业和家庭以有利于环境的方式生产和消费;同时环境税顺应了从命令强制手段向经济手段转变解决环境问题的趋势, 作为柔性手段被各国政府所青睐;在国际贸易中, 环境税也经常被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来使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动, 开征环境税已经被列入我国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 可以预见, 环境税即将迈入实施阶段, 必将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环境税理论研究已经迈过了介绍与论证阶段, 正处于融合、创新、制度创建的新的时期, 有关机构和院校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已经开始环境税具体税种的设计, 这些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税的作用机制、实施效应分析、环境税种的选择、税制要素的设计等。虽然目前对环境税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 但对环境税的保障性制度还没有展开充分研究, 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环境税研究的焦点是主体税种的确定及实施路线图, 征管问题研究滞后于税制设计也就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对环境税征管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对环境税特殊的征管要求还不够重视。环境税的征管工作是环境税实施的基础工作, 是环境税政策效果实现的重要保证, 而环境税的主体税种污染排放税的征管要求与现有税种有明显差异, 要保证环境税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推出, 就必须对环境税的征管特点展开分析, 对国内外环境税 (费) 征管经验进行借鉴,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征管制度设计和征管能力建设。

二、环境税分类、征管特征现状分析

(一) 环境税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税的定义和分类是研究环境税征管问题的起点。国际上对环境税的定义较为宽泛, 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能源署和欧洲委员会将环境税称为“与环境相关的税收”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Taxes) , 可以看出, 国际上通常所称的“环境税”不是一个独立税种, 而是以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目标的税种的集合。国内学界关于环境税的定义, 根据其内涵的不同, 存在狭义说、中义说、广义说之分, 但综合来讲, 环境税是国家基于环境保护目的, 筹集环境保护资金, 调节纳税人环境保护行为而征收的税收和采取的税收措施, 具体包括: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 (服务) 税、环境收入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措施。有学者将资源税也纳入环境税的研究范畴, 因为资源税更多的是体现资源租税和级差租税, 并且已经存在与之相配套的征管制度, 因此本文未涉及资源税的征管问题。污染排放税是指对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所征收的税, 是一种同所导致的污染的实际数值 (或估计量) 直接相关的环境税类, 如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物排放税、固体废弃物排放税、噪音税等。按污染物命名的污染排放税又称为独立环境税, 这一税类对排污的控制性较强, 但征管成本较高。污染产品 (服务) 税, 是指对使用过程 (服务) 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服务) , 或者使用以后残留物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所征收的税。是一种针对污染产品生产或消费金额以及造成污染后果的服务行为营业额按比例税率或定额税率征收的环境税类, 是一种间接税, 如能源税、汽车税、农药税等。环境收入税是指以筹集环境保护资金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税, 是一种财政性税收, 一般是随已有的主体税种加成征收, 类似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收措施, 是指能产生环境保护刺激或激励作用的税收手段, 如差别税率、税收优惠等。

(二) 环境税的征管特点

污染产品 (服务) 税可以通过增加消费税税目、营业税税目的方式开征, 其征管制度是比较健全的;环境收入税随主税种一起征收, 在征管上并没有特殊要求;只有污染排放税是一类新颖的税种, 有着独特的征管特性: (1) 征管对象的特殊性。污染排放税属于行为税, 发生排污行为的组织和个人都是环境税的纳税人, 排污行为的广泛性决定了污染排放税纳税人的广泛性。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可能涉及很多行业、众多企业, 消费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更加面广量大, 大量非企业单位、家庭甚至个人都可能成为污染排放税的纳税人。 (2) 征管环节的特殊性。污染排放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的排污量, 而排污量一般只能在排污行为发生时才能记录下来, 如一些有害气体的排污量是通过记录排放浓度、排放时间等测算出来的, 如果未及时记录很难再推算出排污量。有些污染事件事后甚至难以确定排污者, 更无法确定计税依据。 (3) 征管规模的特殊性。从学者们提出的各种设计方案来看, 结合现有排污费的征收情况, 污染排放税的收入规模不会很大, 户均税额也不会太高;随着治污技术的提高和纳税人治污能力的增强, 污染排放税税基趋于收缩, 纳税人总体税负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4) 征管技术的特殊性。污染排放税计税依据即排污量的确定有三种方法, 收入法是根据产品的产量核定排污量, 投入法是根据生产投入物中的化合物或污染物含量核定排污量, 监测法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监测设备记录的数据确定排污量。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 通过监测设备确定排污量是最准确, 而且是环境效应最显著的方法, 这种方法直接刺激排污者采取各种手段减少排污量, 有效实现环保目标, 因此在实际征收中应广泛采用。但监测法的技术性很强, 需要配备专业的测试设备和计算设备, 需要专业技术人员, 需要定期监测和采集数据;由于排污量数据不是建立在财务核算基础之上, 没有上下游企业可以调查比对, 一旦数据丢失, 计税依据难以确定。 (5) 征管目的的特殊性。开征污染排放税是为了将纳税人的边际生产成本提高到社会边际成本之上, 促使纳税人在权衡得失后开展排污治理减少污染排放, 因此环境税的环境目的高于组织收入目的, 即使单位税款征管成本很高, 仍然需要加强征管以保证排污行为机会成本的存在。 (6) 税收优惠的多样性。为了通过市场信号, 合理地引导微观经济主体自发地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以达到环境效果, 环境税通常都规定有许多税收差别和税收优惠政策, 纳税人如采取了规定的措施或排放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将会获得税收差别对待或税收优惠。污染排放税是环境税的主要税种, 是一个国家税制是否绿化的重要标志, 也是我国引入环境税初期计划开征的主体税种, 因此在征管上必须予以特别的保障。现行的征管制度对行为课税的管理制度较少, 缺乏必须的制度建设, 同时征税机关缺乏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 纳税人的检测设备安装远未普及, 征纳双方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征管技术需求, 在征管准备上市场价格传导机制还不完善, 征纳双方乃至整个社会对开征新税种的心理建设非常不充分, 这些都将会对污染排放税的征收产生负面影响。

(三) 我国排污费征管制度分析

排污费是我国现行环保收费制度中规模最大征管最为规范的一种收费, 也是污染排放税征收前的过渡形式。2003年, 国务院发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排污收费制度;在《条例》的基础上, 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和《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与规章, 与《条例》一起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排污费征管制度。现行的排污费征管制度既有着鲜明的优点, 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1) 现行排污费征管制度的优点。第一, 实现了按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以污染当量为单位实行总量多因子排污收费。即实现了由单一浓度收费向浓度与总量相结合的收费转变;由单因子收费向多因子收费转变。第二, 规定了仪器监测数据可以作为征收的依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 国家规定强制检定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对污染物排放的监测数据可以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并规定排污者安装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 应当依法定期进行校验。2008年3月环境保护部颁布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行管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第三,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全国性的环境监测网络已经建成并逐渐完善。污染物排放监测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改进, 监控手段已日渐成熟, 国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计划稳步推进。第四, 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环保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原则, 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 纳入财政预算, 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第五, 规定了罚款和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的处罚手段。《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对不缴或者欠缴排污费的, 责令限期缴纳, 逾期拒不缴纳的, 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2) 现行排污费征管制度的缺点。第一, 征管规定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 法律层次较低, 且不具有完全的强制性, 导致在征收时阻力大, 协议收费、人情收费、行政干预收费现象严重;同时收费的性质容易与其他经营性费用相混淆, 在公众意识中也没有税收的地位高, 因此排污费难免会受到缴费人的排斥。第二, 征收成本高, 收费项目多而杂, 缓缴、减免范围各地不一, 征收效率较低;对一些生产工艺复杂、排污节点和污染因子多的大型企业, 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不清, 排放量核定不准确, 计征的污染因子不够, 如对燃煤锅炉, 只征收烟尘一项, 而污染当量数较多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却没有计征。第三, 没有明确规定排污单位的申报义务。作为收费依据的排污量均由征收部门通过监测主动获取, 缴费人不但不需要主动申报排污量, 还想方设法隐瞒排污量, 导致漏征逃费现象非常普遍, 也严重挫伤了依法缴费人的积极性。第四, 目前环保性收费还存在“多部门征收”和入库级次不一的情况, 政出多门导致征管较为混乱。

三、我国环境税征管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税款征收

(1) 征收主体的选择。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全部由税务部门负责征管, 第二种是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和执法, 环保部门配合, 负责监测和提供排污数据, 第三种是环保部门代征, 税务部门只负责税款核算。本文倾向于第三种意见, 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其他部门如海关、财政代征税收已有先例, 二是因为环保部门已经有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监测设备, 有完善的监测体系, 税务部门再重复投入会造成极大浪费, 三是因为环保部门有征收排污费的场所和经验, 征收的软硬件都有一定的基础, 四是征收和监管集中于环保部门, 有利于职责和权力的统一, 便于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也有利于形成环保部门和税务部门相互监督的良好机制。 (2) 申报和征收方式的选择。税收的征收方式有核定征收、查验征收、查账征收、委托代征、定期定额征收等几种方式, 申报方式有自行申报、定额征收、源泉扣缴等几种方式。环境税的申报和征收方式应实行以自行申报、查验征收加核定征收为主, 委托代征为辅的申报征收方式, 慎用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同其他税种一样, 环境税要以纳税人自行申报为主, 在对排污信息的掌握上, 纳税人比征收部门更具信息优势, 要吸取排污费征收的经验教训, 赋予环境税纳税人自行申报义务才能解决面广量大的排污者排污数据采集问题, 征税机关定期查验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当纳税人无法准确计量排污量, 或排污量信息丢失时, 征税部门采用合理的方法核定排污量作为征税的依据;对分布广泛税额不大的纳税人, 可以采取委托代征的方式, 提高征管效率, 降低征税成本。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对生产型纳税人要慎用, 因为对于生产型纳税人, 定期定额方式实际上是同意这些排污人在缴纳固定费用后就可以无限制排放污染物, 显然这种方式不但没有收到环境效果, 反而起到鼓励污染排放的作用, 对按照实际排放量征税的纳税人也不公平, 对这一类纳税人可以按照用水、用电量或者营业额核定征收。 (3) 计税依据的确定。有监测条件的, 从自行检测、委托检测、环保部门监测中选择一种方式, 没有监测条件的, 按物料衡算法确定。自行检测是指排污人购入指定的或符合一定标准的检测设备并安装后, 经征收部门测试认可, 按照设备记录的数据征税;自行检测设备投入较大, 需要做好数据保管工作, 防止检测数据被篡改或丢失。委托检测是指排污人委托经过资质认证的社会中介机构或专业组织, 对排污人的排污情况进行检测, 经征收部门认可后, 按照受托人提供的检测数据征税;委托检测可以减少初期检测设备投入成本, 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能提高检测效率, 但委托检测需要定期支付费用, 而且防范排污人和受托人串通篡改数据也是一个难题。环保部门检测是指由环保部门购买并安装检测设备, 数据由环保部门实时获取或定期采集并传送给征收部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纳税人负担, 但国家的征税成本较高。

(二) 修订征管法律

按照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 国家向人民课税必须要有法律的规定。征收环境税不仅要制订实体性的环境税法, 还要根据环境税征管的特点, 制订必要的程序性的法律法规。本文认为, 可以通过对现行的《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修订来实现法律完备。一方面可以提高环境税征管制度的法律层次, 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另立新法, 浪费立法资源。内容包括:一是明确环境税的征管适用《税收征管法》;二是如果选择环保部门作为征收部门, 要将征收部门在环境税征管中的权力和义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三是增加纳税人负有提供或妥善保管检测数据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条款;四是增加纳税人故意破坏监测设备或者篡改监测数据的法律责任的条款;五是增加受托检测的中介机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的条款;六是增加征收部门有责令违法纳税人停产停业整顿的处罚权的条款, 这样可以不削弱环保部门已有的执法权。除了法律的修改完善, 还要根据环境税征管的实际需要制订配套的征税制度, 如必须制订环境税特有的监测设备安装使用制度、委托检测制度等。

(三) 征管能力建设

环境税征管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环境监测水平。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方法, 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 (水平) , 并跟踪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 为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性资料, 同时为环境税的征收提供计税依据。环境监测是环境税征管的基础工作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 环境监测水平就反映了环境税征管水平。只有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加快监测网络及点位、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研究, 引入物联网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 才能不断提高环境税征管水平。

(四) 提供纳税服务

加大环境税法宣传力度, 使广大纳税人全面了解环境税的税制要求, 了解在环保和纳税上的权利和义务。环境税法宣传存在指引作用, 告知纳税人哪些是国家鼓励的, 哪些是国家限制的, 从而引导纳税人改变行为模式, 顺应环保需要, 同样有利于实现环境税的政策目的。环境税法宣传还要和环保宣传相结合, 广泛宣传环境税的环保功能, 使环境税获得纳税人的认可, 促进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征税机关还要经常开展环境税税收优惠政策的宣讲, 便于纳税人及时了解政策,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五) 增加执法刚性

我国环境收费的强制性一直较弱, 环境税实施后要充分利用税收强制性的特点, 加强征管、严格执法, 通过执法刚性体现出税法的严肃性。环境税的计税依据储存在监测设备中, 容易丢失或被篡改, 监测设备也容易被关闭或破坏, 因此征收部门要加强对数据异常企业的监控, 发现偷税行为及时查处;对故意破坏监测设备或者改变监测数据的行为要按照法律规定, 单独予以处罚;对逃避缴纳欠税的, 按照征管法的规定给予处罚并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六) 提升征管效率

制度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环境税的征管效率, 而且几乎没有实施成本, 因此应非常注重通过制度设计来提升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和征管难度。一般来说, 制度设计越简单、纳税人越少的税种, 偷逃税的可能性就越低, 征收率也就越高, 因此环境税的税种不宜设置过多, 主要选择排放量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的污染物和污染产品征税;设定较高的起征点或免征额, 可以大幅度削减纳税人的数量;通过税收优惠或税收差别引导纳税人主动安装检测仪器, 提供准确的排污数据。当然环境税的制度设计也不是越简单越好, 环境税制度设计越细致, 它所带来的环境效果越好, 因此需要寻找环境效果和征管效率的平衡点。

(七) 做好开征准备

(1)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只有健全的市场, 才能使环境税的变化通过价格波动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微观经济主体, 然后微观经济主体再根据价格的变化调整经济决策, 从而使政府能够利用环境税实现环保目的。如果市场不健全, 传导机制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政策落空。 (2) 提高环境税制的透明度。借鉴国外经验, 开征环境税前必须提前一段时间公布环境税改革的细节, 高度重视环境税税制的透明度, 公众对环境税传导机制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环境税引导生产和消费功能的实现。环境税的征管工作对于征税机关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除上述谈征管制度和措施以外, 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税务机关和环保机关、财政机关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等, 只有做好充分的征管安排, 才能保证环境税平稳顺利地付诸实施。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税征管的特性, 对我国现行排污费征管制度的优缺点和国外环境税费的征管经验进行了总结, 对环境税征管重要内容展开了讨论。认为我国环境税征管问题研究落后于税制设计, 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将会对环境税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环境税征管应该立足于现有制度和资源, 借鉴国内外环境税费征管经验, 根据环境税征管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征管制度设计和征管能力建设。

关键词:环境税,税收征管,制度设计,征管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白:《试论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缺陷及改革》, 《环境保护》2007年第9期。

[2]于卿婵:《中国税制改革背景下的环境税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蒋海勇、秦艳:《发达国家环境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启示》, 《税务与经济》2010年第4期。

[4]宋国君:《环境政策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5]李慧玲:《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 篇5

任志庚

[摘要] 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存在观念和意识淡薄,人才匮乏,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见解与看法,如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狠抓基础征管数据质量。

[关键词] 税收征管信息化 计算机专业人才 信息共享征管数据 税务网络一体化 数据质量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加速税收信息化的进程是大势所趋。曾有高层领导和专家坦言,税收征管信息化是税收工作的生产力,是税收征管的一场革命。这场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和前提的征管革命,是税务工作的生命线,是加强“两权监督”、杜绝执法随意性,促进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障。因此,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已是当前提高税收工作水平的根本出路。

一、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纵观近几年来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应该说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税收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主客因素困扰着全市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程,成了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还很淡薄

由于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包括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科技加管理”的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或存有误区,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人管人”、“人海战术”和传统的手工传递信息及领导协调上;

作者实习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国税局1

片面强调硬件配置和设备更新,而忽视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片面地把征管改革理解为外在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合,而忽视了信息化对税收管理从形式、内容到管理制度上的作用,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特别是对信息化应用规律的认识模糊。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欠缺

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能够熟练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日常税收工作的干部还很少,屈指可数的计算机人才彼于应付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受到制约,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的专业人才更显紧张,如对大型数据库、网络管理人才奇缺。特别是缺乏那些既懂计算机,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句话,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肘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三)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

这些年,计算机网络建设日新月异。就我市国税而言,市局、区局都设置自已的网页,并已实现网络联通,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广域网的应用相对滞后,缺乏一个基于广域网的大型数据库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专业化管理,如税收征管系列、出口退税系列、稽查系列等这些系统的信息之间,缺乏沟通,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割据”,每一割据区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无法有效充分利用的局面;目前,许多基层税务机关存在计算机操作与人工操作并存的局面,计算机的应用却只停留在简单的录入纳税人基本情况、打印报表、开票征收等初级阶段上,计算机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一方面配机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利用率又不高。同时有个不良倾向就是信息化建设与整个社会环境的信息化不“接轨”,横向联合滞后,与外部网络如金库、工商、银行、地税、商检及政府等至今不能取得信息联网、数据共享。对纳税人征管信息的掌握也缺乏主动权。因此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成了影响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和效能的的一大问题。

(四)整体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高

体现在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税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偏低,有的甚至是“机盲”。从我局情况看,35岁至4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居多,这些人系80年代参加工作,原先与计算机没打过交道,之后也学得不系统,许多人是“赶鸭子上阵”,对计算机一知半解的很多,这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征管信息化的推行效果大打折扣。

(五)计算机基础征管数据信息失真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计算机中基础征管数据不准确、不真实问题,存在“数据垃圾”,真假混杂使大家对数据都不敢用。究其原因,一是基层数据录入人员素质不高,产生误操作;二是工作责任心差,不认真审核把关,马虎应付;三是明知故犯,为某种目的而擅自改动数据;四是对计算机数据采集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措施,数据采集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存在“机外监控”,如违规操作和有意篡改数据等。

(六)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税收管理水平同税收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突出反映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表现在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权力分散,人浮于事,推萎、扯皮;“两权”监督制约乏力;行政执法中仍存在随意性;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某些还不尽人意等。以上现状和问题表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信息形势逼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步伐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不少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当务之急要在认识、观念上“开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转变,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永远只是管理手段,它只有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而,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要让系统上下人人都认识到,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个变革的时代,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加管理”代表着税收管理的方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强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今后税收工作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税、管理强税”之路。因此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促使每一税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彻底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因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二)千方百计提高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因此,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员素质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宝塔型的人力资源配备。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重点加大管理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除了要注意抓好岗前培训、知识更新等培训外,要特别注意加大对基层班子领导、35-45年龄段干部的强化培训,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营造一个人人重视信息化的浓厚氛围。

(三)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而应“借水行船”、“借桥渡河”。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共享。在网络建设上,应当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和共享性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应用、注重管理”的要求实施,具体说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内网);第二,在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

通的协作网(公网);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外网)。保证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沟通。

开放的信息网络为网上申报纳税、网上政策咨询、网上税收宣传、网上税收信息的发布等开放式管理和服务创造便利的条件。要充分利用社会的网络资源,有计划地与地税、银行、国库、工商、财政、审计、统计、公安、经贸、海关、标准、技术监督、劳动等部门的联网,形成社会化的完整的税收监控网络体系。

(四)狠抓基础征管数据质量

征管问题 篇6

【关键词】税收征管;改革;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一、税收征管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税收征管是国家税务征收机关,根据税法、征管法等相关的法律规定,依法对税款征收过程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检查等一系列操作。税收征管是我国税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对于监督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维护国家税收和财政安全有积极作用。从宏观层面上来看,通过实行税收征管改革,对我国税务工作产生了以下影响:

首先,执法的规范性得到了提高。通过税收征管改革,强化了征管工作中监督部门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征管期间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各项操作规定完全按照税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来开展,对于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规范作用。其次,提高了征收率。在早期的税收征管工作中,由于法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税款的实际征收数与法定征收数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距,给税收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缩减了实征数与法征数之间的差异,保证了税收收入。再次,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税收征管改革,在不断降低纳税成本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税收总量的提升,从而可以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纳税服务,间接提升了税务部门的形象。

二、当前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税收征管改革的不稳定性

通过税收征管改革,能够确保其征管模式与现行的税收政策相适应。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税收征管在具体的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改革的不同阶段,税收征管改革的作用效果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稳定特性,在强化税收管理方面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在国家税务部门制定完宏观的税收征管改革方针后,基层部门由于自身对征管客观规律的掌握不深刻,导致在具体的改革落实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例如,有的税务部门提出了“以科技促管理”的改革口号,但是在后期具体的改革实施过程中,却并没有引进相应的信息化技术设备,最终导致税收征管效率得不到提高。

2.改革期间没有进行成本控制

由于对征管的内在客观规律掌握不深刻以及对税收征管改革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税收征管改革不断调整呈现出的不稳定性,因此近年来没有建成有效的控制机制来控制税收成本,致使征纳双方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导致了税收征管效益锐减。具体实施当中,税务部门根据税收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要求,调整机构设置,这样做导致了税务部门机构和人员的“内耗”;再者由于存在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和征管信息交叉采集的问题,导致了税收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三、解决税收征管改革问题的具体措施

1.明确岗位责任,严格依法行政

首先,根据税收征管工作的具体内容,制定一套与之相契合的奖惩激励制度,以此来激发税务征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明确岗位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人,提升税收征管人员的责任意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确保税收征管工作严格依法开展,而且可以提升税收征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强税收征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执法能力。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进行,原有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转变。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一线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品质,并且通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使征管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税收征管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因此,早在2001年的税收征管改革中,国家税务部门就将实现信息化建设列入了《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阶段的信息化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应用优势也逐渐彰显。通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系统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应用,减少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确保税收征管实现现代化,保证税务信息的安全与质量,从而为实现税收征管工作效率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3.转变纳税服务思想,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在税收征管改革过程中,提升税务机关的服务水平也是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本质上来说,税务机关与国家其他公务机关一样,都属于服务性质的单位,通过开展征管改革,要求税务部门进一步明确纳税服务思想,并且根据纳税人的需要,建立内容完善的服务制度,从而确保税收征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在现行的国内税收环境下,树立纳税服务思想,既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推动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爱鸽,沈晓敏.“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05):131-133.

[2] 庞月刚,戴先海.我国税收增长问题研究:1994-2007——特征、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国家税务研究,2016(07):164-165.

企业所得税征管的相关问题研究 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税收体制正在由间接税为主体向间接税与直接税并重转变,这就使企业所得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8 年实行两税合并以来,统一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也统一了税收优惠,这给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作为直接税的企业所得税是调整社会分配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在税收的征收管理过程中总是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可能会损害到企业的利益。然而企业也可能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里偷税漏税,这会大大损害国家的利益。为了维护国家层面的利益,政府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来进行控制,但这些政策到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呢,这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目前对于企业所得税的征管,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税收征管法》这两部法律。两税合并后的企业所得税法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总局也因此出台了许多的规章制度予以进一步规范,但现在仍然不能达到一个尽善尽美的状态。

二、企业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进行税源监控,税收严重流失

对于税务局来说,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来核算企业的实际收支情况,这也就决定了税务机关难以监控税源。通常来说,企业是通过设立两套账的方法来进行偷税漏税的。一些偷税水平较低的企业,只是将部分收入从正常的账目中抹去,这部分收入对应的成本费用却仍然在账目中列支。而一些偷水水平较高的企业则会将部分收入和相对应的成本费用一起列在设置的第二套账簿中,这样就给税务稽查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于设立两套账的企业,除非进行税务稽查,否则单从自主申报和核定征收来看,很难有效地衡量企业的实际收入情况。这样就会造成税收的流失。虽然目前在地税局内部设置了纳税评估的机构,但是如果每年对于每一个企业都详细地评估其税收信用情况,费时费力。而如果每年只是选取一部分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又不一定能迅速及时地监控到企业的税收状况。而且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现金交易,对于这部分交易是很难获取证据的,这就可能进一步损害国家的利益。

(二)关联企业广泛存在,难以把控

关联企业是指集团内存在各种联系的公司。关联公司之间通常会发生很多的内部交易,这些内部交易往往都是低于市场价的。关联公司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易来进行利润的转移,并且现在逐渐从国内企业之间的关联转向了在境外设立控制公司,以此把利润转移到低税率的国家或地区。这样可以避免很大一部分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负担。但这也可能发生资本外流的情况,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对于国内管理企业之间的交易,税务部门固然可以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的资料,但对于关联交易之间的核实查证存在较大的难度。然而对于境外公司,税务部门需要通过情报交换等方式才能获取到,或者是需要到境外关联企业所在国进行调查,对于税务人员的要求很高,而且成本也很高。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转移,股权转移等行为,可能由于多重嵌套结构的出现而变得不易被发现,税务人员对一个相关案例的调查取证可能需要长达一年以上的时间,增大了税收征收成本。

(三)国地税分别征收,增加了税收遵从成本

从2009 年开始,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实行根据主体流转税的种类来决定是在国家税务局进行缴纳,还是在地方税务局进行缴纳。对于以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企业,它的企业所得税就在国家税务局进行申报缴纳,并由国家税务局对这类企业进行管理;对于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的企业,它的企业所得税就在地方税务局申报缴纳,并由地方税务局管理这类企业。同一税种同时被两个税务机关进行征管,就很难准确地划分具体哪一个企业归属于哪一方税务局。这样的征管的方式,让纳税人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应该去哪一个税务局缴纳,这样就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并且,在这样的征管模式下,税务机关之间也会出现为了完成组织收入的任务而竞争税源的情况。对于企业转让、企业合并等状况,使企业所得税的隶属关系瞬息万变,纳税人很难及时改变企业所得税的申报单位,这就可能使企业不能按时正确的纳税,进而导致产生不必要的罚款。纳税人的遵从成本进一步上升。

三、企业所得税的完善举措

(一)加强税收监控与税收宣传

对于企业所得税的监控,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目前,可以对企业进行分类,以此来强化监管。税务机关可以按照现在对于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企业规模等进行分类,然后来实行分类管控。具体来看,对于过去三到五年都没有税收违法行为,并且财务核算健全,经营规模和营业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企业,作为诚信纳税企业,可以减少稽查的概率。相对的,对于过去有税收违法行为的企业,或是财务核算不够健全的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税务机关可以注重进行纳税评估,定期抽取部分企业进行税务稽查,以此来起到监控税源的作用。另外,加强企业的纳税遵从,不仅需要税务机关进行管理,还需要向社会大众进行广泛的宣传,依靠社会的力量来进行共同监督。税收宣传还能够提高企业的思想觉悟,让企业认识到规范纳税的重要意义,从源头上遏制企业偷税漏税的动机。还可以采用激励的方式,让交易的双方互相监督,这样就更能保障企业的纳税遵从。

(二)加强部门合作以及国际合作

一个企业的经营行为总是能与很多的行政部门发生关系,如果能够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则能够掌握更多与企业实际经营行为有关的信息。比如企业的经营范围是收到工商部门的规定的,如果企业有发生与经营范围不一致的行为,则工商部门通常可以发现。而税务部门却无法及时监测企业的经营行为,只能通过企业纳税之后进行稽查才有可能查出企业是否有违法行为。企业如果有设置两套账簿的行为,但从账目中可能不一定会被发现,而如果税务部门获取到工商部门对于企业实地调查的信息,那么税务机关通过经营规模能推断出企业的营业收入,并以此来判断企业财务核算的完整性,是否有设置第二套账簿的行为,以及是否有偷税漏税情况发生。对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就更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了。现在的关联企业通常都是几层嵌套模式,对于境外企业的调查,如果没有他国税务部门的配合,那么会增加很大的查案难度。因此,应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助机制。

(三)统一征管部门,降低成本

两个税务机关共同征收同一税种,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现在这种征管模式的不足之处已经不断显现。虽然当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营业税全部改为增值税的时候,不会再存在两个税务机关同时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状况,但“营改增”不仅在流转税方面减少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也削弱了地方税务局的职能。失去了两大主要税种的地方税务局,其存在将具有不确定性。虽然许多学者在倡导将消费税等作为地方税务局的主体税种,但仍然存在国税局门庭若市,地税局门可罗雀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就可以在“营改增”完成之后,将企业所得税完全依靠地税局征管,这样可以减少国税局工作的压力,保证增值税的有力征管,也可以确保地方政府收入的稳定性,有利于维护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匹配性。同时,如果只有地税局管理企业所得税的话,不仅可以降低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还能够降低征税机关的征税成本。

四、结语

企业所得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来源之一,它的征收管理组织税收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目前企业所得税存在监控不到位、征管混乱等几项问题,大量关联交易的出现,也影响税务机关对于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对于企业的监控,可以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且要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通过企业的纳税信用、财务核算、经营规模等多方面的条件进行分类,在控制监管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同时也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监督,依靠激励实现企业之间相互监督。对于征管混乱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将企业所得税完全划归地方税务局进行管理的方式,这样可以节约各方成本,还可以实现统一管理,保障国家收入能够有效地组织。至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以及通过关联企业转移利润等行为,这是企业常用的避税手段。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反避税的一系列条文,但在制度上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就需要我国在法律上不断完善,并加强我国税务机关与他国税务机关的沟通联系,协调管理,为我国的税收征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规范,税收的管理也需要在一个规范的框架内进行,规范企业的行为,规范税务机关的行为,建立一个互助共赢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锐.解决企业所得税征管突出问题的路径[J].税收征纳,2014(6)

[2]杨斌,徐家尊.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8(2)

[3]甘强生,姚巧燕,高玉强.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2(6)

[4]林克勤.境外企业所得税征管的难点及对策[J].涉外税务,2008(1)

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探讨 篇8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是网民数和网购用户数量激增。从2008年开始, 我国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 这个第一的位置一直保持到现在。2014年底网民数量是5.6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2012年, 网购用户数量达到2.46亿户, 网民的使用率达到43%。预计到2015年网络购物用户数可以达到4亿, 网民使用率可以达到57%。现在在中国, 尤其是年轻人, 大部分都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购物。他们也会去逛百货大楼, 但主要是将商品及其价格拍下图片, 然后再到网上实施购买。

二是电子商务企业、从业人员猛增。2014年从事电子商务企业大概是2.5万家, 个人网店有1 365万家。2012年电子商务服务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 带动的从业人员约有1 500万人。

三是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 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32万亿元, 也是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达到了7.85万亿元。根据《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可以达到18万亿元。

二、电子商务税收现状和税收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已有的十余家第三方平台型B2C电商网站上的卖家均正常纳税, B2B模式的企业也能正常纳税, 尚未缴税的主要是C2C模式的电商, 比如淘宝网店。在实际交易中, 不少企业为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将原来应该以B2B或B2C模式进行的交易, 也以C2C的模式进行操作。由于这些个体网店大部分没有工商注册, 很多无实体店经营, 其经营数据繁多、分布区域广, 给各级税务部门监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在电子商务的三种交易模式中, 国家只规定了对B2B和B2C进行征税, 未规定对C2C进行征税。我国现行税制要素对电子商务的界定不明确, 在实际税收征管过程中难以做到有法可依, 是目前困扰税务机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未明确课税主体和纳税地点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 由于交易双方隐匿了身份、地址和交易行为, 在互联网上只有服务器、网站和网上账号, 整个交易过程完全是在网上完成, 买卖双方的身份归属难以明确, 甚至无法确认这项贸易究竟发生在国内还是国外。另外, 对在国外设立、租用的服务器是否视同国际税法中的常设机构仍存异议, 有关厂商是否因此而成为该国纳税人也难以确定。因此, 以现有法律体系作为依据, 难以准确实现对某些电子商务纳税义务人的界定。

电子商务由于其数字化、信息化的特征, 将一部分以有形形式提供的商品转变为数字形式提供, 如书籍、报纸、CD及计算机软件和无形资产, 甚至是网络游戏里的装备, 游戏币、游戏账号等等电子类商品, 模糊了有形商品、无形劳务及特许权之间的概念, 使得商品、劳务和特许权难以区分, 模糊的边界直接导致对征税对象的难以准确把握和判定。

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往往没有固定的物理交易场所, 其交易联系和过程及完成, 完全是通过无形的网络完成, 使得纳税地点也变得十分灵活和隐匿, 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随意性。与此同时, 电子商务中涉及的其他方面, 如服务器、卖方、支付方、物流所在地等可能都处在不同的位置。因此, 税务机关往往无法像对传统交易活动那样准确地确认纳税人的经营地或纳税行为发生地, 也就无法确定具有管辖权的税务机关。

(二) 征免界限难以界定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所有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都必须按规定申报和缴纳增值税, 同时对出口货物符合退税规定的商品 (或劳务) 办理退免税。而在电子商务中, 一方面, 消费者由于无法确定收到的商品和服务是否在国外, 也就无法确定是否应补交增值税, 同时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缺乏申报积极性;另一方面, 销售者往往不知道最终消费的发生地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也就无法按照我国出口管制的要求对销往国外的商品进行处理。此外, 随着网上交易的电子化和网络银行的出现, 税务机关查清供货途径和货款来源也更加困难, 难以明确是征税还是免税, 对税负公平原则造成极大影响。

(三) 税收管辖权冲突易导致重复征税

现行的税收管辖权包括居民税收管辖权、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 由于其注册地不确定, 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难以掌握, 税务机关也就很难把握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而且, 由于各国对常设机构的概念尚有一定的争论, 以至于在所得来源地的判定上存在争议, 进一步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税收管辖权的潜在冲突。

三、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 税务登记制度无法适用

在现行的税收征管制度下, 除代扣代缴外, 通常都要通过税务登记掌握纳税人经营场所或住所等有形的地点, 才有可能组织征管力量对其进行控管, 并依法征税。然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除了规模从业者, 还存在大量分散的、隐蔽的参与者, 他们无需进行工商登记、无需固定经营场所、无需开具发票, 只要缴纳很少的注册费, 就可以有自己专用的域名。由于经营域名很容易更改, 且交易平台与税务机关之间、各地税务机关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税务管理部门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规模较小的B2C以及C2C经营者, 传统的纳税登记制度难以落实, 纳税人基础信息缺失, 使得纳税申报成为“空中楼阁”。

(二) 课税凭证不易管理

课税凭证是税款征收的依据。在传统商务形式中, 课税凭证是指经营交易过程中的纸质账簿、凭证、发票或合同等实际存留的记录, 真伪容易辨别且不易涂抹更改。而在电子商务下, 由于网络交易、服务的各种依据都是以电子化、数据化的形式存在, 合同订单和各种凭据等均采取无纸化的形式, 而且电子凭证还可以在不留下任何痕迹的情况下轻易被修改。如果纳税人对电子系统进行加密或者篡改, 依据目前的税收征管法, 税务机关没有相应的措施可以解决这种对抗行为。因此, 随着电子商务中的无纸化以及课税凭证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 税收征管也逐渐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基础。

(三) 税款征收面临困难

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 课税凭证的电子化、易修改等特点, 在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中, 传统的查账征收、查定征收和查验征收方式受到了最为严重的挑战。同时, 电子商务由于生产者可直接向购买者从事销售, 减少了许多传统贸易供应链上如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中介环节, 传统交易适用的代扣代缴税款制度的功能也变得十分弱化。

四、做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 推行网上电子税务登记制度

首先, 建议对这类企业或个人一律实行电子税务登记, 即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或个人, 在办理网上经营业务之前, 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到主管税务部门办理电子税务登记, 获取唯一的电子税务登记标识。凭此标识在各网络平台注册, 开展经营活动。企业也应主动将电子税务登记标识在自建电子商务网站, 或者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展示。其次, 作为提供网上交易平台的电子商务运营商, 在受理单位和个人的网上交易申请时, 也应要求申请人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传真件, 并向工商机关和税务机关进行验证。这样, 既可从户籍管理的角度确保税收监管到位, 也有利于提高网上交易的信用度。

(二) 合理选择税款征收方式

对电子商务中的C2C形式, 应主要选择由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营运商作为代收代缴义务人, 采取间接税款征收, 即税务机关通过委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 间接对纳税人征税, 第三方支付平台、纳税人开户银行等结算单位, 负责协助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营运商代收代缴税款。具体而言, 当纳税人在对其销售的货物或者提供的服务标明价格时, 其涉及的应纳税款一并显示、计算, 以便运营商按次计提代收税款, 并分别将支付货款和代收税款信息发送给第三方支付平台、税务机关等结算单位, 由其根据接收的信息分别将货款和代收税款与从事电子商务的纳税人和运营商进行结算。

(三) 开发专用电子发票

建议税务机关以金税三期工程和推行网络发票为契机, 积极探索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 通过修改《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赋予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相同的法律效力;制定专门的《电子发票管理办法》, 结合电子发票的特点, 就其取得、开具和保管作出明确规定, 便于具体操作;构建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 为从事电子商务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电子发票, 并实现开票信息 (即交易信息) 的传输与交换, 以及发票的取得、开具、保管和查验等服务。同时, 电子发票和电子支付的相互结合, 将税务机关、银行和纳税人有机联系起来, 借助银行付款和交易纪录, 很容易核查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

(四) 建立税务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税收部门要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 必须要建立一个与电子商务相对接的平台, 即打造一个税务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作为征纳双方相互交流的窗口, 担当起职能强大的“网上税务局”角色, 可以进行纳税辅导, 税收咨询, 接受举报投诉, 以及申报纳税等涉税业务, 方便广大纳税人及时了解相关知识和办理有关业务。

(五) 培养专业人才

电子商务与税收征管, 偷逃与堵漏, 避税与反避税, 归根结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较量。电子商务是一门前沿学科, 围绕电子商务的各种相关知识也在不断发展, 而目前我国税务部门大多缺乏专门的网络技术人才, 更缺乏相关的电子商务知识。因此, 税务机关应将提高税收管理员网络应用水平和业务技能作为重中之重, 培养出一批税收业务精、网络操作强的高水平复合型、知识型人才, 使税收政策监控走在电子商务前列。

(六) 开展风险预警应对

在构建电商专业税源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通过纳税人的自主申报和法定代征,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和比对, 有效关联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 将电子商务企业纳入预警评估系统, 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及时堵塞征管漏洞。积极建立电商税源管理风险评价体系, 根据不同的风险评估结果, 对有关企业采取纳税服务、提醒、约谈、评估、稽查共五级风险应对措施。

摘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 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电子化等区别于传统商务的特点。这也就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冲击着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 并且对现行的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分析我国当前电子商务及税收管理现状, 研究在加强税收征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君.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6.

[2]徐燕.关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问题思考[D], 财政与税务, 2002 (6) .

[3]刘祖根.电商环境下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 2008 (25) .

[4]高萍, 相钟.电子商务税收管理可尝试引入云计算技术.中国税务报, 2013 (4) .

[5]武汉市国税局.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2014 (4) .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9

(一)电子商务导致税收流失

我国电子商务的成交额逐年上涨,其增长率也快速增长,在2014的成交额就达到了16.39万亿元,2015年交易额达到18.3万亿,仅2015年“双十一”一天的交易额就达到了912亿,可见我国税收流失的严重。电子商务的高效、便捷、低廉等优点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线上购物,也有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线上创业。电子商务市场能创造如此庞大的成交额,正是因为电子商务市场拥有巨大的利润,制定税收征管体系,对其进行全面征税,必将给我国的财政带来可观收入。

(二)税法公平的原则

传统和电子两种商务模式从本质来讲并没有差别,这两者的主体都应该按税法规定进行税收征报,税法上明确表明税收应该在附有义务的主体间共同分担。同时税法也具有普遍性,电子商务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前阶段为发展电子商务而免征税收的理由已经不再充分,对电子商务应与传统商务一视同仁,对两者进行共同征税更能体现其贸易的公平性,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也会平衡原有纳税主体的心理落差,激励其及时纳税。

(三)对电子商务征税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按我国电子商务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态势,不久便将步入成熟期,加之我国现阶段对电子商务的征税决心不断提高,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对电子商务进行全面征税指日可待,对贸易市场的公平性必定有所好转。

二、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上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设置的问题

1. 税收主体难以确定。

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时,将会在判定其纳税人时遇到障碍。电子商务在进行税收主体的确定时大体与传统商务类似,但其交易的特殊性导致电子商务涉及的主体更广更杂,包含了在电子商务设立机构的商家和个人,也包括了在国外设立但其收入是在我国境内取得的商家和个人,同时还有在跨国交易中提供劳务和无形资产的商家和个人,税收主体的多样性导致我国在进行具体税收征管时有一定的困难。电子商务的特性也使交易双方的联系更加隐蔽,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交易,这也为纳税主体确认带来不便。

2. 课税对象及具体税种难以确定。

税收的课税对象就是征税的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导致没有传统交易中的很多单据和凭证,课税对象难以确认。电子商务的贸易商品一般分为实物型、服务型以及数字信息型三种,前两种交易方式与传统的交易方式没有本质区别。但第三种数字信息型电子商务只要通过下载、云盘、发送就可以送达,造成税收征管课税对象的性质变得模糊。

如果对电子商务征税,那么是否需要新增设税种将是首先要考虑解决的问题,新增特定税种将更明确电子商务税收主体和课税对象,但必然增加工作量,相关部门需成立相关部门,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电子商务的税种选择也可以在已有的税种中进行,但必须细化征管范围,进行税率完善。

3. 征税环节难以控制。

传统的跨国交易方式中,商品生产出来后,会通过各种中间商才会到买家手中,也会有海关进行征税,征税环节的控制有据可依,便于征管。电子商务于传统交易不同,很多不是实物的商品可以跳过中间商直接到消费者的手中,这时征税环节的就变得不易控制了,如果仅仅依靠自觉性进行申报必将导致税收的流失。

(二)税收征管制度上的问题

1. 传统税收登记和稽查手段不适用。

我国传统的税收征管是发生应税行为的纳税主体主动到工商部门进行税务登记,工商部门可以全面知晓纳税主体的分布和数量,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避免税收的流失。而在C2C模式下,商家多为个人,其分布较为分散,身份也较为隐蔽。多数情况下只需在相关交易平台上完成注册,缴纳一些注册费便可直接进行经营。并不用经过工商部门的审批,并且商家可以更改其IP地址导致其经营地难以确定,现阶段的税收登记制度和税收征管体系还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对税收稽查造成一定困难。

2. 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难以界定。

电子商务交易通过互联网的虚拟和无空间性导致了其不同于传统交易方式,互联网交易的电子的虚拟化使其难以确定并且存在随意改动的难题,因此造成税务机关难以确定其税收管辖权,也无法得知税收主体的应纳税额。互联网的全球化导致电子商务的贸易范围遍布全球,贸易边界模糊,贸易不限于本国,这种跨境贸易,导致进出口国会因为各自利益对贸易行为都进行征税,造成征税重复,明确电子商务贸易的税收管辖将会方便其征管工作。

3. 代扣代缴在电子商务中难以实现。

代扣代缴是依照税法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从纳税人持有的收入中扣取应纳税款并向税务机关解缴的一种纳税方式。代扣代缴的纳税方式使一些不易控制的税源得到了控制。电子商务很多交易都为消费者与供货商直接交易,省去了中间环节,此时现有的代扣代缴的政策就不再适用,加之电子商务的数字化和模糊化增加了逃税的可能性。

三、完善电子商务税收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电子商务征税的经验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问题在全球也很热门,各国有各自的看法。欧盟提倡对其进行征管,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规范,2003年7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电子商务增值税新指令,这一指令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使欧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征收电子商务增值税的地区。欧盟对电子商务的征税模式贸易市场有序发展。法国确立了电子发票的制度,同时法国设立了专门的稽查机构,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导致其在对待该问题和制定政策时也不尽相同,我国可以参考这些国家已有的制度,分析我国电商大环境,取精华去糟粕,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征管体系。

(二)完善征税方案

1. 明确电子商务的课税主体及管辖范围。

制定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首先应确定对谁征税,其课税对象应为在其平台上进行经营活动从而获取收益的商户,而B2B和B2C的电子商务交易都已经有实际开设的企业,不需重复缴税,最主要的是C2C的个人商户。确定了课税主体后,还需税务部门确保能查明课税身份,可以通过立法给予平台运营商更大的身份查验权利,使其有权通过国家层面的身份信息系统查证电子商家的所提供身份证明的真实性,防止电子商家使用虚假身份信息进行注册。

2. 确定具体征税税种。

如果开征新的税种,将给税务机关带来繁重的工作量,也会增加税收征管的难度,所以可以选择在现有的税种上进行选择,加以修改运用到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中。个人电子商务卖家应承担增值税以及个人所得税,而企业的卖家一般而言承担增值税以及企业所得税。同时在制定具体政策时也要考虑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添加一些细则,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三)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施管理

对电子商务的征管主要侧重于B2B的税务征收,还需弥补B2C、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上的一些漏洞,这就需要全面做好电商登记,统一选择网上交易的专用发票来进行纳税,同时进一步实施电子商务的线上申报制度。

1. 确定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

电子商务的盛行使传统的纸质发票不再适用,为了方便管理,同时解决税收管辖权这个难题,我国在进行征管时应该开发一种专用的发票,该电子发票可以在电子商务交易达成付款后自动生成,同时交易取消时也会自动生成红字发票,电子发票的生成将直接传输到商家对应辖区的税务机关,这样不但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制造虚假发票,而且解决了电子商务税收管辖难以界定的难题。

2. 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代扣代缴制度。

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代扣代缴制度将减轻税务部门进行征管的难度,减少工作量,我国的电子商务在线上进行贸易,大部分的贸易在结算时都采用电子银行、支付宝、百度钱包等第三方支付来进行,那么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与这些平台合作来达到代扣代缴的目的。

3. 加大培养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人才建设的力度。

税务部门在人才建设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在部门内部选取年轻职工来进行培训,邀请优秀专家和学者来进行讲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可以设置专门岗位进行招聘,引进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将为建设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幸结.网店税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缪玲,郑继辉.欧盟电子商务增值税的征管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5(23)

南平市税收征管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一) 税收征管理论简析

1. 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的含义

税收制度是国家为取得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与纳税方面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制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税收制度是税收的各种法律制度的总称,包括税收实体法、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税收管理体制即对税收管理权限在各级政权之间和同一级政权的不同机关之间进行划分的行政管理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是对国家税收征收机关和纳税义务人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应遵守的程序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做出的规定。

2. 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之间的关系

税收制度是一种关于税收体系的法律框架,而税收征管是一种组织活动。其关系表现为:

(1) 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是主从关系,税收征管对税收制度有依附性。税收制度为税收征管规定了管理对象,税收征管是对税收分配所进行的管理,而税收分配的全部内容是通过税收制度来体现的,税收制度归根结底又由税制要素构成。

(2) 税收征管对税收制度具有反作用。税收制度是通过税收征管作用于税收分配的,税收征管是二者之间的中介,严密而有效的征管,有利于税制的贯彻执行,并能及时发现税制规定中的不完善之处。

(二) 加快税收征管改革的必要性

1. 纳税申报征收方式落后

目前纳税人大量采用的仍然是上门申报的方式。这有纳税人自身习惯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相关改革步伐的滞后。缴纳税款的结算方式还很落后。办税大厅建设走入误区,出现了盲目攀比。其实,办税大厅硬件建设应本着实用、便利的原则适可而止,将更多精力放在降低征税成本、优化服务上。

2. 税收征管电算化水平低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资金短缺、管理维护技术薄弱、组织实施力度欠缺等种种原因,征管模式变动在前,计算机开发在后,税收征管受软件制约严重,先进设备与落后的征管程序并存。业务范围技术上的局限,无法站在更高的高度处理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短期征管需求和长期征管改革的矛盾,无法实现全面的信息数据共享,交叉稽核、联合控管难度很大。

3. 税务检查水平仍有待提高

“选案、检查、审议 (核) 、执行”四个环节,强化了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了税务稽查的水平。但四环节易被误解,造成缺乏分工协作,导致选案部门认为检查不力,检查部门认为审议多此一举,审议、执行部门又觉得本部门工作难度太大。这就影响了以后各环节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整个检查工作的质量。

二、南平市税收征管的现状分析

(一) 南平市税收征管的现状分析

1. 新型征管体制初步建立

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推进和深化城市与农村税收征管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征管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南平市初步形成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34字税收征管模式。

2. 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积极探索加强税源管理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等制度,对税源实施分片管理。在实行属地管理的同时,对不同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

3. 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规范办税服务内容和操作标准。积极推行上门申报、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网上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完善缴款方法。

(二) 南平市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1. 纳税申报管理的问题

目前纳税申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纳税申报质量不高。由于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业务技能方面有一定差异,出现了纳税申报不真实的问题,突出反映在零申报、负申报现象增多等;二是内部纳税申报制度不尽完善,手续繁杂,环节较多,对纳税人监控不力。

2. 税务稽查作用的问题

在实际运作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稽查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一是稽查力量相对不足,财力投入较少,稽查手段和装备有待改善;二是实际工作中“重征收、轻稽查”的观念仍然存在,税务稽查的职能不够明确。只重视了税务稽查对纳税行为的监督检查职能,而忽视了其对执法行为监督制约和对行政行为监督检查的职能。

3. 纳税人服务的问题

目前,这一服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一是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税务干部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二是管事制实施后,纳税人办税环节多、手续繁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税务部门内部各项办税程序、操作规程要进一步简化、规范、完善,真正把“文明办税,优质服务”的落脚点体现在方便纳税人、服务纳税人上。

三、南平市税收征管改革

1.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

加强税收征管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着眼于树立依法治税观念。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税收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其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举办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税收法制培训班,使广大税务人员和纳税人自觉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支持税务机关依法行政。

2.建立依法治税的监督机制

推进依法治税,根本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依法治税运行机制。过去在税收工作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偷逃税等问题,之所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真正相互制衡的、完善的依法治税监督制约机制。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应当深入到税收执法行使过程中,纳税人照章纳税,税务机关照章征税,是规范化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

3.完善税收征管的考核办法

根据《税收征收分类管理办法》和《税收征收分类管理质量考核办法》,结合单位实际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考核办法、制度、量化标准,保证管理落到实处,保证征管质量和效率真正得到提高。在制定考核目标上,要做到必要性与可行性相结合,选取那些突出重点、体现纲目、抓得住的指标,且具有直接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在考核内容上,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指标力求体现全局性、宏观性和普遍性, 定量指标力求体现理性、严格性和绩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税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南平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南平市地方税务局系统绩效评估报告[D].南平地税, 2005.

[3]南平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关于建立税政管理体系的探讨[D].南平地税系统优秀调研文集2, 004.

[4]戎生灵.中外地方税收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征管问题 篇11

摘要:2008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税收征管措施来保障实施。本文针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变化引发的税收征管问题。提出了合理划分税收管辖权、优化机构设置、明晰职责分工等一系列改进建议。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纳税评估;信息化建设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引发的税收征管问题

1税收管辖权问题

斩《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适用范围,按法人标准确定纳税人,排除了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并规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但在税收征管上仍适用过去“一税两管”体系,即按企业开业登记时间划分国税、地税征管范围,2002年1月1日之前成立的企业由地税征管,之后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由国税负责征管。而在实践中发现,原来由地税部门征管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投资企业及合伙企业,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收新成员组建为公司制企业,这类企业是仍由地税征收,还是由国税征收?总机构在2002年之前成立由地税征管,分支机构在2002年以后成立由国税征管,汇总纳税时管辖权归国税还是地税?这些在新税法中都未明确,这就可能导致国、地税征收机关争相介入管理,也可能相互推委,无法做到有效控制,给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2税源管理

(1)企业纳税地点变更导致的税源管理问题。原内资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为纳税人,实行就地纳税,而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分公司应税所得要汇总到总公司进行纳税。随着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纳税地点的变更,对于各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来说,其纳税户户籍管理和税源管理将随之发生变化。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由于没有所得税征收权不便监管,法人所在地对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情况又不了解。在此情形下,各地税务机关如何防止漏征漏管、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如何掌控分支机构的涉税信息、如何交换和共享已经拥有的征管信息,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2)“老企业”和“新企业”的身份认定与过渡期优惠政策的享受问题。新《企业所得税法》给予老企业5年过渡期优惠政策,新企业则不能享受。原则上说,新老企业的认定以工商登记时问在2007年3月16日之后还是之前为界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改制重组的增多,企业新办、合并与分立之问的界限日趋模糊复杂,难以有明确的标准。

3税基管理问题

(1)纳税人身份认定变革带来的税基管理问题。原所得税法按资本来源划分纳税人和纳税义务,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此判定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法人地位、实际管理机构和控制地双重标准确定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若为居民纳税人则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全部所得作为税基缴纳所得税。税务机关如何清楚界定什么是“实际管理机构和控制地”,什么是“仅在我国设立的机构、场所”,成为确定企业所得税税基的关键性问题。

(2)收入确认、税前扣除范围及标准的变革引发的税基管理问题。基于纳税人经济理性的考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利用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采取各种手段来缩小税基,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4反避税引发的税收监管问题

(1)监管方法、手段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2)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所得税信息化程度不高。

(3)一税两管,各自为政,同一类型企业税负差异较大。

(4)税收监管缺乏专业人才,管理队伍有待加强。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框架下税收征管的改进建议

1合理界定企业所得税税收管辖权,优化机构设置,明晰职责分工

(1)建议5年内延用“一税两管”,采取随流转税税种确定的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缴纳增值税的,其企业所得税归国家税务机关征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缴纳营业税的,其企业所得税归地方税务机关征管。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的,一律在总机构税收管辖机关纳税。一方面,两个税务机关既可以有效利用自身的征管资源进行管理,降低征管成本,又可以减少纳税人的负担,另一方面,这样划分征管范围,各级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大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这对国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2)中长期应对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进行职能整合,重新设置机构,并明晰职责分工。考虑我国现行的不彻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国家税务总局职能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现有国税部门负责稽查、现有地税部门主管征收和管理,对国税、地税两局的资源进行整合,取消国税局的涉外税收管理部门。在国税局设置税务稽查机构,原地税局负责稽查的人员调到该机构,国税只负责对纳税人进行稽查并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在地税局设置税收祉管机构,原国税局负责征收管理等的人员调至地税,负责为纳税人提供登记、征收、管理和纳税服务。地税局将企业所得税统一缴入地方金库,再由地方金库按规定比例上缴中央,实现共享。

2加强税源管理、核实税基、完善汇算清缴制度

(1)进行户籍信息源头管控。通过进驻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建立从工商登记到国税、地税税务登记的“无缝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减少漏征漏管户。

(2)进行户籍信息全面监管。认真做好纳税人设立、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等工作,并切实加强对外出经营业户、非正常户、停业户、扣缴义务人的监督管理,堵塞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上的漏洞。

(3)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把税源管理纳入税管员的职责范围,从日常检查、信息采集、资料核实、税源调查等方面明确税管员岗位职责,并制定统一标准的业务流程,促使税管员规范管理税源。

(4)建立经济分析制度。加强与工商、统计、物价等部门的联系,从各方面采集经济信息,运用对比分析、指数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摸准经济税源的变化规律,核实税基。

(5)加强日常管理,完善汇算清缴制度。即按月或按季对纳税人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做调账;对于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要求企业设立相应的辅助账簿,在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正常账务处理的同时,按照税法规定对需要调整的项目在该辅助账簿中逐笔登记,在年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将累计数填在纳税申报表有关项目中。这样既方便税务机关的监督管理,减轻年终汇算清缴的压力,又可以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质量和效率。

3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

鉴于目前所得税征管中信息不对称,税务稽查部门得到企业纳税真实信息少、难于发现问题等情况,建议先按照“降低频率,加大深度,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纳税评估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所得税、流转税联评互动,对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申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逐步建立完善具有指导性、系统性、时效性、针对性的行业评估指标体系或评估模型。再从纳税评估中选定税收稽查的对象,避免税收稽查的盲目性;同时根据税务稽查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纳税评估的内容,保证企业纳税评估有效实施。这种互动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征管中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加快企业所得税信息化建设

(1)做好综合征管软件更新工作,满足企业按照新税法预缴申报和按照老税法进行年度申报的需求。

(2)要加快电子申报、网上申报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实现企业所得税多元化申报。

(3)要优先建立汇总纳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再逐步建立各企业、各行业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纳税评估工作深入推进打下扎实基础。

(4)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要建立健全与各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渠道,特别是与国土、科技、贸发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信息做好项目登记、信息采集、税款征收、纳税评估和项目清算等环节的管理工作。

征管问题 篇12

2015年1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其他个人纳税人应当在居住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对此,应如何加强电子商务中的税收征管,再一次引发人们的热议。

众所周知,我国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使得社会上对电子商务中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管所持意见不一。此次征求意见稿的提出,为规范电子商务中所得税征管,尤其是个人电商的所得税征管提供了基础。

但是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管问题还是存在,基于电子商务交易的特性,实体经营与网络经营中的商品流通税负不公平,导致商品在网络经营中的价格优势更加凸显,且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税收征管问题多。同时,从增值税税收征管在电子商务中的覆盖范围来看,目前对于B2B,B2C模式下的的税收征管已较规范,但对C2C模式进行税收征管极困难。

二、网络零售市场对增值税的影响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中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网络零售市场中的商品交易属于纳税范畴,事实上,世界各国普遍上对电子商务征税持支持观点。我国对电子商务的增值税征管还没有提出具体规定,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对增值税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网络零售市场来看,其对增值税的影响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零售市场中增值税大量流失

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增幅大。根据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统计显示:2013年网络购物市场继续迅猛地发展,交易金额接近18851亿元,较2012年增长42.8%;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较2012年(6.3%)增长27.6%,预计2014年达9.8%。中国产业洞察网的研究数据显示,B2C市场交易规模在中国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中的占比近40%,而C2C市场虽在缩小,但占比也高达近60%。

在巨额交易规模背后,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增值税。由于电子商务中交易的直接性,生产者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虽然降低了销售者的销售成本以及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但增加了生产者不开销售发票逃避税收行为。我国电子商务交易中发票管理不完善,导致网络零售市场商品流转税负低,尤其是C2C市场甚至完全没有增值税,C2C商家全年未缴税金额或达百亿元。增值税在电子商务中的大量流失,必须引起重视。

(二)增值税税负不公,不利于公平竞争

众所周知,网络零售市场中的商品价格比传统实体经营中的商品价格低,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网络零售市场上不需要固定经营场所,经营成本低;二是网络零售市场上,商品生产者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商品流通过程环节少,价值增值小,再加上消费者不索要发票的习惯,使得商品交易价格为不含税价格。综合来看,网络零售市场经营成本低,商品流通环节少而增值税税负低,这均是电子商务较传统实体经营模式的优势所在。但是,由于网络零售市场上电子商务交易虚拟化、电子化、直接性等特点,使得对其实施传统的增值税征管困难,导致了增值税税负不公,不利于网络电子商场与传统实体市场的公平竞争。

(三)电子商务不完全税收管理,会增加企业逃避税收行为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目前京东、苏宁易购、亚马逊中国、聚美优品、当当网、1号店、国美在线、唯品会、银泰网、凡客V+、走秀网等十余家第三方平台型B2C电商,其卖家均已进行工商注册,并正常纳税。而淘宝网、拍拍网等C2C平台上的中小卖家绝大部分为个人网店,尚未纳入征税范畴。电子商务缺乏税收监管,而C2C电子商务模式几乎是税收管理空白地带。企业打着个人的幌子,转为C2C模式从事网络交易,从而规避电子商务企业税收监管。

三、加强网络零售市场增值税征管的建议

(一)加快电商,尤其是个人网店的税务登记

第三方平台应积极加入到促进电商进行税务登记的行列中,电商相应的网站中,应公开其税务登记号、纳税身份等相应信息。这样对网络零售交易主体进行有效监管,减少税源流失,保证税负公平。还可以为防止企业虚拟个人电商的身份进行非法避税。

(二)网络零售交易支付实现价税分离,完成增值税收缴

在B2B模式中,可以通过完善电子发票来实行对商品的增值税税收监管。与B2B模式交易不同,B2C、C2C模式中,个人消费者一来对索要发票意识不强,二来增值税发票对其并没有用处(个人消费者不需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在网络零售市场中,电子发票能有效实现B2B企业间的商品交易增值税管理,而在B2C、C2C模式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建议在B2C、C2C模式中采用价税分离的方式,完成增值税征税管理。价格分离模式在网络交易中很常见,网络零售交易支付金额包含两种金额,一是商品价格,二是运费。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非常清楚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运费,但是对于商品的增值税却没有引起注意,误以为商品成交价格是不含税的。而我国公民税收观念薄弱,网络零售交易将商品成交价格进行分解,在清楚分离商品价格与运输成本时,却进一步加强人们以为商品价格不含税的误解,这对于提高人们税收意识是不利的。因此,针对B2C、C2C中交易特点,进行价税分离的结算支付方式来完成对其实施增值税征管是较好的做法。

在具体做法上,每一次网络交易支付时,将商品不含税价格、增值税、运费分项列示。对个人消费者来说,能清楚地了解网购商品的成本构成,加强个人对增值税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其税收意识;对税务机关来说,可以清楚地掌握网络商品的增值税信息,防止增值税收入流失,有利于增值税征税管理。

在价税分离实现方式上,税务机关、银行、第三方平台等多部门合作,开发运用税收结算工具,将其镶嵌欠于网络支付交易平台,有效地对网络零售交易计征增值税。税务机关与银行、电商支付平台合作,在网购交易支付时,能够针对电商纳税人身份,零售商品的不含税价格与适用税率,迅速确定商品销售的增值税,并与价格分开显示在交易总额中。消费者确认付款并交易成功时,商品不含税价最终汇入电商银行账户,商品增值税最终汇入税务机关银行专户。

(三)结合交易规模,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

为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议结合电商交易规模,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我国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包括优惠税率与起征点政策。优惠税率方面,对几类特殊商品实行13%低税率,零税率。起征点政策方面,结合交易规模,个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5000——20000元(含本数);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300——500元(含本数)。根据《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月销售额在2万元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包含个体工商户、其他个人、企业和非企业性单位),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

网络零售市场微型企业与个人网店数量占比大,根据网络零售交易的规模,确定合理的增值税起征点,减轻微型企业与个人网店税收负担,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每次交易价税分离后,税务机关的电子商务税收自动征缴平台,应该能在每个月度终了核算电商实际交易规模,当月销售额低于起征点时,征缴平台应将该月度内已收的增值税按原路径返还给电商。

四、结束语

网络零售市场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电子商务增值税征管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征管措施方面提出了很多合理建议,如合理确定交易主体、交易地点,以准确完成增值税纳税主体、增值税征收机关的确定;确定数字化产品的性质,将数字化产品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等等。作者认为,这些措施建议都是从纳税人能够完成纳税申报,税收机关无法完善税收征管的前提出发的,但根据网络零售市场的特点、个人消费者的心理,纳税人并没有主动进行纳税申报的动机。因此,针对这种客观事实,本文提出完成电商纳税人税务登记、交易总额实行价税分离、按交易规模实行增值税优惠的建议。希望在纳税人不主动纳税申报,不配合税收管理时,也能较好地完成成网网络络零零售售市市场场的的增增值值税税征征管管。。

摘要:网络零售市场发展迅速,但市场秩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税负不公平现象也越来越突出。研究网络零售市场的增值税征管问题,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有序规范良性发展、实现网络经营与实体经营的公平竞争、减少电子商务中的税收流失。本文针对网络零售市场提出加强其增值税征管的建议:加快电商税务登记以完成纳税主体身份确认;交易总额价税分离以完成增值税征缴;结合交易规模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以鼓励电子商务发展。

关键词:网络零售市场,增值税,价税分离

参考文献

[1]贾绍华,梁晓静.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2,(3):1-12

[2]李海芹.C2C模式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2012(4):121-125

[3]林汉隽.电子商务下的增值税课税[J].税务研究,2003,(8):62-64

[4]李绍平,孙健.电子商务增值税的征管问题研究[N].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60-62

上一篇:隐性语文课程下一篇:县城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