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管法案例

2024-10-04

征管法案例(精选6篇)

征管法案例 篇1

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案例及答案

一、(核定税额的方法及举证责任)

某个体工商户李某从事小百货、副食零售,在国税部门办理了税务登记,国税人员按税法规定对该纳税户核定销售额,采取核定征收的方法管理。在对其进行税款核定的时候,李某主动提供了其进货、销售的凭证及日记粘贴账。税务人员经过检查核实后,发现其月销售额在2000元左右,达不到起征点,而个体行业评议代表通过行业比较却认定李某月销售额在4000元。国税部门参考了个协的意见,确定李某经营月销售额为3500元,对其每月核定税款140元,李某不服。李某认为自己出具的是真实的进货、销售粘贴账,个协代表的意见纯粹是以面盖点,不能真实地反映其经营能力,而国税部门对李某出具的进货、销售粘贴账的真实性产生疑问,又不可能对李某一人的经营情况进行全天候的专门监督。

由于李某坚持自己出具的账本是真实反映自己的经营状况,国税部门是否能够采信?又需采取何种方式确定纳税户的销售额? 答案:

1、不能采信。理由如下:

(1)根据《征管法实施细则》第23条的规定,生产、经营规模小又确无建账能力的纳税人,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 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进货销货登记簿或者使用税控装置。本案中,李某提供的凭证及日记粘贴账,是自行建立的,未经税务机关许可,所以国税部门可以不予采信。

(2)根据《征管法实施细则》第35条、第47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对李某可以采用核定征收的办法征收税款,并且有权按照第47条规定的方法核定其应纳税款。纳税人对税务机关采取本条规定的方法核定的应纳税额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经税务机关认定后,调整应纳税额。所以决定权在税务机关。

2、根据《征管法实施细则》第47条的规定,税务机关有权采用下列任何一种方法核定其应纳税额:

(一)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者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核定;

(二)按照营业收入或者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

(三)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核定;

(四)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此外,在具体认定中,税务机关应听取李某的反映,并认真核实;广泛听取包括个协在内的意见,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该纳税人的销售额。

二、(对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的征税程序)

2002年11月20日某县国税局与A镇轻纺办签订了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由县国税局委托A镇轻纺办,向A镇辖区内轻纺生产、加工的个体轻纺户代为征收增值税。

2003年11月1日,A镇轻纺办以自己的名义,向家中拥有5台有梭织机,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户李某发出通知,告知李某尚欠缴2003额定增值税800元,限其于11月5日缴纳。收到通知后,李某未按期缴纳。

11月12日,县国税局工作人员到李某家中催缴2003税款,遭到李拒绝。国税局工作人员以李拒绝缴纳增值税为由,对李家中的价值约800元的白坯布进行了强制扣押。

县国税局扣押李的布匹后,李不服,向市国税局申请复议。市国税局做出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李随后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县国税局败诉。答案:

程序不合法。依据《征管法》第37条:“对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从事经营的纳税人,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额,责令缴纳;不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扣押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本案中,国税机关未履行“核定应纳税额,责令缴纳”的程序,即扣押了纳税人的货物。

受委托代征人横溪镇政府以自己的名义对纳税人发出的责令限期缴纳的通知是无效的。依据《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受托单位和人员按照代征证书的要求,以税务机关的名义依法征收税款,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受托代征单位和人员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

三、(查封财产时的保管责任)

某酒店因长期拖欠税款,且数额较大,当地税务局经多次催缴无效,又确认酒店无其它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后,遂对酒店设施进行整体查封。为了确保查封财产的安全,税务机关要求酒店派员对查封财产进行看管,但酒店拒绝。税务机关决定聘请专业保安公司看管。后来酒店缴纳了有关税款,税务机关解除了查封。税务机关要求酒店支付保安公司的费用16000元,酒店不同意支付。

1、税务机关对酒店实施整体查封,是否妥当?

2、保安费应由谁承担?

答案:按照《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六十五条之规定:“对价值超过应纳税额且不可分割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扣押、查封、拍卖,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以及扣押、查封、保管、拍卖等费用。”如果该酒店的财产符合上述规定,则税务机关的整体查封行为是妥当的。

本案中保安费应由税务机关承担。因为按照《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可以指令被执行人负责保管,保管责任由被执行人承担。”但本案中的税务机关自行履行了保管义务,则保管责任也应由税务机关承担。

四、(税务行政赔偿的范围)

某市国税稽查局于2006年2月,派两名税务干部对位于该市海曙区的春光服装有限公司2005增值税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两名税务干部依法定程序检查,发现该企业2005年4月采用少列收入的手段少缴增值税20万元,当月申报缴纳增值税10万元,全年缴纳增值税100万元。为慎重起见,两位税务干部在检查完毕后,经请示稽查局局长同意,带回该企业2005账簿10本,以便回稽查局继续复查。复查证实上述情况属实,但账簿因保管不善被清洁工当废纸拿走出售。2006年3月,该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又查出该企业2005少缴房产税5万元,2005该企业申报缴纳房产税20万元。该企业2005其它各税均依法申报缴纳,全年累计已缴纳的各税总额为150万元。

根据本案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假定不考虑城建税,也不考虑少缴房产税、城建税等对所得税的影响,)

1、稽查局调账检查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对丢失账簿一事应如何处理?

2、对春光服装公司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和处理?为什么? 答案:

①稽查局的做法不正确,违反了法定程序和权限。(1分)

②将纳税人以前会计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调回税务机关检查稽查局局长无审批权限,调账时还必须开付清单(1分)。按照《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86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必要时,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可以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前会计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调回税务机关检查,但是税务机关必须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开付清单,并在3个月内完整退还(2分)。③因违法行政行为而丢失账簿,应按《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赔偿。但由于账簿是生产经营情况的往来纪录,既非有价证券,又非债权债务的直接凭证,因此,赔偿金额为该10本账簿的成本。(1分)

④春光服装公司的行为已构成偷税罪(1分)。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犯罪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偷税数额,是指在确定的纳税期间,不缴或者少缴各税种税款的总额。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是指一个纳税中的各税种偷税总额与该纳税应纳税总额的比例(2分)。春光服装公司在2002偷税额为25万元,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比例达14.29%(25/175),已构成偷税罪,应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2分)

五、(整体执行纳税人财产及罚款的强制执行时间)李某于2000年2月18日成立了个人独资建材公司。从开业 至2001年底,公司的生意一直非常好,缴纳了近百万元的税款。然而,由于一场意想不到的经济纠纷,公司背上了债务包袱,从2002年6月~10月拖欠了增值税共11.79万元。市国税局多次派人上门催缴,但公司都因银行账上没钱而未能缴纳。2003年3月17日,国税局再次派人向李某下达《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限其在2003年3月21日前缴纳税款,李某只好无奈地告诉他们:“公司马上就要解散了,我哪里还有钱缴税呢!”

国税局在派人查看后,发现李某公司银行账上没钱,又没有可以扣押的货物,于2003年3月24日扣押了李某个人的一部价值40多万元的宝马轿车,并于2003年4月28日通过市融新拍卖行将轿车拍卖,价款42.50万元。紧接着,市国税局便将拍卖的车款划缴了11.79万元的税款和9020元的滞纳金,并于2003年4月30日将税票交给了公司会计。

此后,国税局却迟迟不肯将拍卖轿车剩余的款项退还给李某。李每次催要,国税局都以“正在研究如何罚款”为由拒绝退还。如今,轿车拍卖已经过去近2个月了,他们还是不肯退还剩余的款项。

请问:公司欠税,国税局扣押李某的私人轿车合法吗?公司的欠税只有11.79万元,而国税局却扣押了李某个人价值40多万元的轿车,这合法吗?国税局已经拍卖轿车,抵缴了税款和滞纳金,他们还能再对公司罚款吗?能继续扣留拍卖轿车剩余的款项而留待抵缴罚款吗? 答案:

1、国税局扣押李某的私人轿车是合法的。个人独资企业首先应当以企业的财产来承担纳税义务,当企业财产不足以缴纳税款时,投资人应当以其个人的其他财产、甚至应以其家庭共有财产来缴纳税款。

2、扣押价值40万元的轿车也是合法的。因为对价值超过应纳税额且不可分割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扣押、查封、拍卖,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以及扣押、查封、保管、拍卖等费用。

3、当国税局委托拍卖行对轿车进行拍卖并抵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后,应当依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将剩余款项在3日内退还。国税局却以“正在研究如何罚款”为由迟迟不肯退还剩余款项,显然是违法的。

六、(税收优先权)

2003年10月,某县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诉讼案,该案原告为县信用社,被告为县地税局,提起诉讼的理由为:2003年8月,原告即县信用社以抵押贷款的方式贷给该县房地产开发公司20万元,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其正在建造的一处房屋作抵押,并且已办理了抵押物登记手续。截至2003年7月底,该房地产开发公司累计欠税达10余万元,主管税务机关在多次催缴无效 的情况下,于2003年10月经县地税局局长批准后,依法查封了房地产开发公司已抵押给县信用社的部分房产,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滞纳金及拍卖费用。

县信用社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对依法获准尚未建造或正在建造中的房屋或其他建筑物,办理的抵押是合法有效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财产既然已作抵押,依据《担保法》的规定,税务机关的查封是违法的,影响了原告作为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遂提请县法院确认税务机关做出的查封措施无效。答案:

1、《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也就是说,担保物权在纳税人欠税之后设定的,税收应当优先受偿。

2、《税收征管法》虽然与《担保法》属同一位阶的法律规范,在我国适用法律中,当出现新法与旧法冲突时,依据“新法优于旧法”、“后法优于前法”的法律适用原则,我国《担保法》是1995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而新的《税收征管法》于2001年5月1日颁布实施。所以,欠税的追偿应当适用《税收征管法》。

3、在本案中,县房地产开发公司欠税是发生在2003年7月底以前,而设定抵押发生在2003年8月,即欠税在先,县信用 社拥有抵押权在后,所以,税务机关依法优先于县信用社执行纳税人已用作担保的财产是正确的。

七、(发包人或出租人的纳税连带责任)

2003年1月1日,某市一家商场为了扩大商品经营规模,将商场二楼租赁给张某开办医药超市,合同约定每年租赁费为10万元,超市由张某独立经营。由于工商营业执照的内容未发生变化,商场未向主管国税机关 —— 市国税局一分局办理变更税务登记,也未报告出租商场一事。

2003年2月25日,一分局对商场进行税收检查时发现,医药超市1月份销售医药取得营业收入20万元,未申报纳税。在一分局责令限期缴纳后,商场仍未缴纳税款。于是,一分局依法采取了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商场的开户银行,从商场存款中扣缴了税款、滞纳金共计7800多元。

商场不服,认为商场不是经营医药的纳税人,一分局应该向张某收缴税款和滞纳金,便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答案:

1、依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本案中,张某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商场缴纳租赁费,应当就其经营医药的收入纳税,并接受税务管理。因此,商场认为张某是经营医药的纳税人是正确的。

2、依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九第二款规定,发包 人或者出租人应当自发包或出租之日起30日内,将承包人或者承租人的有关情况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不报告的,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与承包人或者承租人承担纳税连带责任。本案中,虽然张某是经营医药的纳税人,但是商场并没有依法向一分局报告出租的有关情况,商场应该承担张某纳税的连带责任。因此,一分局依法扣缴商场的存款缴纳税款是正确的。

3、一分局扣缴商场的存款后,商场可以要求张某偿付已扣缴的存款。协商不成,商场可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向张某追偿。

八、(正确行使代位权)

2002年3月,某市电缆厂与该市所属某县供电局签订了一份电缆订购合同,合同要求电缆厂须在2002年6月底前为县供电局提供PC电缆5万米,每米电缆价格为30元,县供电局应在验收合格后的3个月内将电缆款150万元全部付清。

2002年6月20日,电缆厂如期将5万米电缆送到县供电局中心仓库,但由于质量原因,县供电局一直未向电缆厂支付任何货款。

2002年12月9日,因电缆厂欠缴2002年上半年的增值税73万元,翔山区国税局在责令限期缴纳税款未果的情况下欲对市电缆厂成品仓库内的电缆产品实施查封措施。这时,电缆厂的财务科长主动向翔山区国税局的同志介绍县供电局拖欠其150万元电缆款的情况,并说:“如果你们能帮我们要回货款来缴税 的话,不是比你们拍卖产品更方便吗?”

2002年12月12日,翔山区国税局的同志来到了县供电局,明确告诉县供电局局长:“电缆厂欠缴税款,而你们又欠电缆厂的货款,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五十条的规定,我们有权向你局行使代位权,请你们在3日内缴清市电缆厂欠缴的税款73万元。否则,我们将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3天后,翔山区国税局还是强行从县供电局的银行账户中扣缴了电缆厂欠缴的73万元的增值税税款。

2002年12月19日,县供电局向市国税局提出复议申请,以翔山区国税局行使代位权违法为由,要求撤销翔山区国税局强行扣缴税款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退还已扣缴的税款。答案:

1、《税收征管法》第五十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

2、本案中,翔山区国税局在行使税收代位权时,至少有以下不合法之处:

一、电缆厂的债权不合法。由于电缆厂与县供电局之间的购销业务存在一定的经济纠纷,两家的债权、债务有分歧,市电缆厂对县供电局的债权尚不能算作合法的债权。

二、给国家造成税收损失的条件不具备。由于市电缆厂成品仓库尚有足够的 电缆产品可变现缴税,翔山区国税局完全可以通过采取必要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来达到清缴税款的目的。可见,县供电局与市电缆厂之间的债务并没有造成国家的税收损失。

三、翔山区国税局没有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权诉讼。税收代位权的成立,必须由税务机关以次债务人为被告向次债务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权诉讼并由人民法院审理认定为前提。没有人民法院的认定,代位权则不成立。

四、违法行使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税务机关可以依法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纳税担保人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但法律并没有授权税务机关可以对次债务人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根据行政主体无明文规定的行政行为违法的原则,翔山区国税局对县供电局采取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是违法的。

九、(虚报亏损如何定性)

2003年3月15日,某县国税局稽查分局对当地一家石油销售公司2002所得税应税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该公司多报亏损90余万元,造成当年亏损额增至240余万元。税务稽查人员认定其虚增亏损的不正当行为违反了税法规定,属于“预期偷税”。

对于多报的90万元亏损应该如何认定,税企双方发生了争议。

税务稽查人员认为,该公司多报亏损的行为会造成以后 少缴所得税,与少申报应纳税所得额性质相同,属偷税行为,应按《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该公司则认为,企业调增亏损额后,虽然亏损数额增大,但亏损事实依旧,并没有发生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也就没有形成偷税的客观事实,因此企业只要如实调整账务就可以了。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亏损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加大亏损额的行为,是否属于偷税行为? 答案: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虚报亏损适用税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5]190号)的规定:“企业故意虚报亏损,在行为当年或相关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依法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或处于亏损发生虚报亏损行为,在行为当年或相关未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 本案中企业虚增亏损额后,虽然亏损数额增大,但亏损事实依旧,并没有发生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也就没有形成偷税的客观事实,因此对该企业应按照《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编造虚假的计税依据”定性,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未办理税务登记又不进行纳税申报的定性及处理)2005年4月15日B县国税局所属一税务所在日常检查中发现:A县某名牌服装厂于2004年8月1日在辖区内开设了一家 专卖店。该店凭服装厂的税务登记证副本经营,未向B县国税局申报纳税。于是主管税务所对该店经营情况依法进行了调查,核定其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应纳税额为25000元。对该店的违法行为,4月25日主管税务所在履行告知等法定程序后依法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1、对该店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行为,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200元罚款。

2、对其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未申报缴纳税款,核定应纳税额25000元,依法予以追缴,加收滞纳金,并定性为偷税,处以核定税额0.5倍,即12500元的罚款。

3、对其以后应纳税额采取定期定额方式征收,并依法进行了定额。

该店在接到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后,于4月30日以自己应与服装厂统一纳税,纳税地点应在A县和核定征收方式不正确为由向B县人民法院起诉。

问题:

1、主管税务所的处理及处罚决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并说明理由。

2、B县人民法院能否受理纳税人的行政诉讼?并说明理由。答案:

1、税务所对该店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行为的处理是正确的。理由:一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连续的 12个月内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在生产、经营所在地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二是对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征管法》第60条规定,可处以罚款。三是《征管法》第74条规定,税务所可作出2000元以下的罚款。

2、对其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的经营情况,核定征收税款并加收滞纳金的处理是正确的。依据《征管法》第37条对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的处理规定。

3、主管税务所对该店处以12500元罚款是错误的。一是超越处罚权限。二是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对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不缴税款应依《征管法》第64条第二款处理。

4、B县人民法院不能受理专卖店提出的行政诉讼。依据《征管法》第88条及《征管法实施细则》第100条的规定,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在纳税地点、征收方式等问题上的争议,应首先申请行政复议解决。

征管法案例 篇2

一、透过稽查案例反映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税务稽查案例是重要的执法资源。在当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 使用案例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稽查案例源自实际工作, 加入了税收稽查人员的观察、总结归纳和个人见解, 通过对案例的剖析, 从个案发现问题, 由此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是一般理论阐述所不及的。透过稽查案例, 可以总结出税收征管在以下几面存在问题:

(一) 在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2009年3月的一天, 一名江姓男子匆匆来到湖南省汉寿县地税局办税服务厅办理纳税申报。因其孩子定于2009年1 1月底赴英留学, 必须有承付留学期间各项开支的收入完税证明方能办理签证, 为此特前来申报缴纳汉寿县黑杨种植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黑杨公司) 分得的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共计88000元。办税人员查询征管系统, 发现黑杨公司已注销了税务登记, 此前未向税务机关申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办税人员为江某办理申报纳税业务后, 县地税局稽查局立即派出稽查人员到黑杨公司调查核实, 经检查, 发现该公司账务混乱, 白条支付情况严重。其中, 账本上记载的股息红利有30多万元, 已由各股东以个人名义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54000元;但在其分配股息红利的明细账上, 主动申报的江某红利只有3000多元;其次该公司往来账列支在“其他应付款”账户有多达75个往来子账户, 贷方余额合计高达1134548元。通过展开深入调查, 以及对江某讲解相关税收政策及作伪证的后果, 调查出该公司红利分配方案为:股东75名, 红利合计5675741元, 分三期分配, 共代扣税款850911元未申报缴纳, 少代扣税款283637元;江某也承认公司的费用和往来账中有做假的情况。最终, 汉寿县地税局对该公司做出了补缴营业税、城建税、印花税和已代扣而未申报的个人所得税共计1 024355元, 加收滞纳金53000元, 处以罚款50万元的处理决定。该公司税款、滞纳金及罚款已全部追缴入库, 其法人代表郭某因涉嫌偷税罪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一个平常的个人所得税申报却引出100多万元税款,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林、牧、种植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有些个体误认为税务部门会放松对涉农行业的警惕, 隐瞒收入拒不申报, 甚至不申报代扣代缴税款。此案提醒税务部门, 应根据涉农行业的具体情况严格执行税收政策法规, 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放松对涉农税收的征管, 防止国家税款流失。

稽查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绝大部分有关于税源管理。如企业大量虚开或虚购发票、虚假取得海关完税凭证、虚假取得运费发票等, 其中有企业从未经营的产品、有短时间内发生的数额很大或与企业实际业务相差较远, 却能在较长时间内未被发现, 甚至由于被举报或其他案件牵连才被查处, 自习处理税源管理工作, 将大大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几率。

(二) 在税收政策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二:2004年6月份, 某市地税局稽查局对查处的一起假发票案件分别作出了税务处理决定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处理、处罚决定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 违法事实:2003年1至12月, 陈某承包某工程取得工程收入1169864元。陈某从张某处开具建筑安装统一发票2份与工程出包人进行结算, 经鉴定2份发票均为假发票, 合计金额为1169864元, 未申报纳税。 (二) 处理决定: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和《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规定, 按核定的征收率2%追征个人所得税23397.28元;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从税款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0.05%的滞纳金, 共计778元。税务处罚决定书中的违法事实部分的内容与税务处理决定书中的内容相同。处罚决定:“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 对陈某不进行纳税申报行为处以少缴税款的1倍罚款, 共计61183.88元。陈某不服, 向法院提起诉讼, 请求撤销稽查局作出的税务处理和处罚决定。人民法院审理认为:1、被告作出的处理决定中, 未载明陈某属于“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或者“临时从事经营的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法》没有规定2%个人所得税税率, 处理决定书中适用《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与认定的违法事实不符, 被告按2%的征收率核定个人所得税属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2、被告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 认定原告“不进行申报纳税”, 但作出税务处理决定时却没有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 追征其税款、滞纳金, 而是以《个人所得税法》、《营业税暂行条例》、《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印花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作为补税依据和《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作为加收滞纳金的依据, 造成适用的法律规定与认定的违法事实不相符, 属适用法律错误。3、被告将补税、加收滞纳金与罚款部分分开处理, 分别作出税务处理和处罚决定, 认定的违法事实相同, 但适用的法律依据却不一致, 属于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4、原告的处罚决定书不符合《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 (二) 项规定, 即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的规定。综上原因, 人民法院以“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为由, 判决撤销稽查局作出的税务处理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

本案的案情十分简单, 陈某的违法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充分, 程序合法, 但以败诉告终。究其原因, 是因为税务文书制作不规范造成的。本案的税务文书内容过于简单, 未载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 援引的法律条款与违法事实脱节, 造成“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

(三) 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引用案例一, 黑杨公司往来账列支中“其他应付款”账户往来子账户多达75个, 贷方余额合计高达1134548元。办案人员对公司账务再次逐一核实时, 发现费用账上民工工资领取有疑点, 有些民工工作才3个月, 工资竟高达2万多元, 并且员工姓名有假造嫌疑;“其他应付款”贷方的75个子账户, 与公司股东数量一致, 各账户中的金额与各股东的原股本刚好构成一个比例:如李某的股本为100000元, “其他应付款”的金额为75965元;刘某的股本为50000元, “其他应付款”的金额为37982.5元。最终, 公司财务人员承认公司的费用和往来账中有做假的情况。

日常管理的不到位是透过稽查案例反映的主要问题。透过税务稽查案例, 不难发现, 由于日常管理的不到位而导致企业漏逃税款的情况较为普遍。如:销售收入在往来账上长期挂账而不结转收入;以收款收据代替发票使用;长期无照、无证经营;企业账目的错计错列;企业库存的账实不符;合同完成情况与结转收入不符;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等, 这些反映了企业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若税收管理员能经常走访企业, 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则此类问题能有效地避免。

(四) 税务工作人员在职业道德上存在的问题

案例三:陈刚毅曾是青岛市地税系统一名年轻有为的领导干部, 不到34岁就被任命为青岛市地税局某分局副局长, 分管稽查、涉外等重要的职能部门。董某, 胶南市藏南镇财政所税收助征员, 为尽可能多征收税款, 请求陈帮忙拉税, 并许诺事成后给予高比例税款返还。身为分管税务稽查的地税局领导的陈某为了一时之利, 主动出面让自己辖区内的一个企业易地缴纳税款, 严重违反了税收法律, 最终因犯受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 数罪并罚, 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

一个原本有着美好前程的税务官员, 却利用职权贪污受贿, 玩忽职守, 给国家税收收入造成严重的损失, 最终走进了监牢。税务人员是国家税收职能法定履行者, 是拿国家财政俸禄的人民公仆, 本应忠于职守, 依法司责, 敬德敬业。但是, 近年来却存在一些腐败之流, 以职务之便大肆敛财, 极大地破坏了税收法治环境, 损毁了税务形象, 此类事件现阶段在税务部门依旧明暗重演, 税务干部行为的腐朽, 实质上是思想的腐朽, 价值取向的腐朽, 职业道德的沦丧。

二、稽查案例对加强税收征管的意义

稽查案例是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所得出的资料, 反映普遍性、规律性的征管问题, 有利于发现偷骗税案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并进行规律性、科学性总结, 形成征管查工作规范, 实现以查促管。结合上述案例及分析, 可总结出稽查案例对加强税收征管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有助于保护国家税基

稽查案例的形成源自于稽查部门对重点税源户、重点企业等的技术性纳税检查。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目的是有效监控税源。由案例一、案例二可看出, 稽查不仅追征了纳税人非法偷逃的税款, 由此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可作为税务机关今后工作的指南, 也可从个案中发现整个行业存在的税收征管问题, 以此促进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保护国家税基不受侵蚀。例如, 案例四:2009年5月, 针对武汉制造、销售、购买假发票现状, 武汉市地税局稽查局和公安经侦部门在路边发放假名片处得到线索, 按照“打窝点、挖线索、查买方”的工作思路, 不断控制买方市场, 有效切断市场供应链的终端, 取得了显著效果, 其“打窝点、挖线索、查买方”的工作方法得到《中国税务报》等权威媒体肯定, 并在全国范围得到借鉴和推广。

(二) 有助于震慑涉税违法行为

稽查案例作为稽查工作的显著成果, 往往能在社会上引起不俗的反响。通过对一些典型的、重大的涉税案例, 积极进行新闻媒体公开报道, 用事实教育纳税人依法纳税, 提醒广大纳税人不遵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此行为不仅有助于查处、打击涉税违法行为, 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同时也维护了税法的严肃性, 起到了净化税收环境、震慑涉税违法行为的作用。引用案例四, 税务机关打假过程中, 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涉税违法公司主动到税务大厅开出发票10张, 开票金额1035万元, 缴纳税款62万元, 武汉三星建设集团公司主动开出发票3张, 开票金额990万元, 其他多家公司相继到税务机关申报未按期申报税款316.68万元。打击假票的战役鼓舞了士气, 也对使用假发票的纳税人起到了警示作用, 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明显提高。

(三) 有助于相关法规的完善

通过对税务案例的研究分析, 有助于更好地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找出现行相关涉税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化建议, 这对不断完善税收征管的法规制度, 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大有裨益的。引用案例四, 编者在对案例进行总结时指出, 当前我国刑法中没有规定购买普通假发票是犯罪行为, 相关法规如税收征管法、全国发票管理办法等对此也只是规定除补交税款外, 以最高限标准予以行政处罚。这使得购买使用假发票者的违法成本几乎为零, 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市场需求不断壮大, 也给公安、税务部门的侦查稽查工作增加了难度。此外, 针对目前我国刑法只对制造、出售普通发票给予最高7年的有期徒刑, 对购买、使用者没有相关的处罚规定, 对个人使用更缺乏相关惩戒手段的现实, 有专家表示, 制售、买用假发票应当同受贿、行贿罪一样, 是成对出现的犯罪, 打击假发票也必须重罚使用者, 以提高其违法成本。

(四) 有助于规范税务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

通过在税务机关内部进行案例经验交流, 或通过“以案说查”案例点评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有助于稽查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案件分析能力、查账取证能力、政策运用能力的提升, 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以达到规范执法行为, 加强税收征管能力建设的目的。例如, 通过案例交流, 培训稽查人员电脑操作的技术, 懂得如何破解密码、如何查找微机里面的涉税信息、如何恢复被删除的数据等方法, 有助于稽查人员深度挖掘纳税人电脑数据, 获取纳税稽查和征管的相关证据。引用案例二, 该败诉也引发了税务人员对规范税务文书的思考。此外, 相关税务干部的落马、违法犯罪案例警示了其他税务工作人员, 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

三、现行稽查案例选案机制存在的问题

稽查案例对强化税收征管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在我国, 面对以几何数量增长的纳税人、多元化经济主体和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 现行的稽查选案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不利于征管水平的提高, 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 稽查选案技术处理手段落后

首先, 目前计算机选案系统的开发还处于简单低级的水平, 软件程序缺乏综合分析和模糊处理的能力, 最多也仅限于在纳税人报送资料之间进行逻辑关系上的判断, 而不能根据纳税人的经营管理现状和相关历史信息, 进行横向、纵向、定性、定量的分析和推理。其次稽查局在进行税务稽查选案时, 与征管部门缺少必要的沟通, 并非基于对税源状况的总体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 而是完全按稽查工作的程序需要选案, 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囫囵吞枣拉网式稽查, 加大了税务稽查的工作量, 走马观花的工作形式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还浪费了稽查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此种随意选案甚至产生一些企业年年被查, 一些企业从未检查的状况, 使一些企业产生侥幸心理, 形成偷税“真空”。

(二) 稽查案例数据采集网络不健全

在现行的税务系统中, 信息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所用信息管理网络体系缺乏完整性、严密性和科学性。问题主要表现是:横向网络受到部门间的阻隔、纵向网络受上下级的阻隔;同级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上下级间的信息反馈受到网络广度和深度的制约, 信息源未能开拓到尽可能广泛的程度。有些信息渠道虽已被网络覆盖, 但却没有充分发挥效用, 形同虚设, 造成信息盲点。

(三) 稽查案件信息质量偏低

目前可供选案分析的资料主要是征管信息和部分财务指标信息, 针对特定税种的计税依据相关信息不全。基层税务机关依赖纳税人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时所间接获取的信息, 但这些信息存在人为技术处理的情况, 真实性难以保证。另外, 录入计算机的数据资料还存在残缺不全和时间滞后的问题, 使得基础资料更新不及时、错误率较高。由此, 选案基础缺少企业经营动态资料, 造成案例分析对账外经营和虚假申报等情况难以判明, 直接影响了选案质量。

四、稽查案例对强化税收征管的完善建议

鉴于稽查案例对强化税收征管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案例选案机制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经验, 提出以下几点完善建议:

(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选择稽查对象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就是要引入先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税收管理, 并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税收征管的载体和支撑, 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稽查对象的选择应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根据内部所存标准, 对纳税人来自各渠道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并根据其异常情况打分, 其综合分值超过一定标准的即可确定为稽查的重点对象。在国外, 稽查对象的选择比例因税种不同和各国国情不同而差异较大, 例如, 美国国内收入局大约只审计所得税、遗产和赠予税申报表的2%;欧洲国家通常要对10%左右的经销商进行增值税审计, 对规模较大的经销商每年访问两次, 对小商人每4-5年访问一次。

(二) 建立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

鉴于目前税收征管工作中, 征收、管理、稽查各职能部门之间业务衔接不够的问题, 应加强税务机关内部协作, 及时为稽查部门提供准确的税源资料和征管信息。首先, 要加强稽查部门内部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的衔接, 通盘考虑, 在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中做到趋向的一致性, 合理配备人员, 科学安排工作任务, 提高稽查工作效率。其次, 税务部门内部的财务、税政、法规、征管等部门, 应紧密合作, 及时为稽查部门提供税源资料、政策咨询、征管信息和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发挥管理部门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 及时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资产及其资产变动情况, 确保稽查顺利进行。

(三) 建立稽查案例信息反馈制度

稽查案例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充分发挥以查促管的作用。积极应对新的形势, 转变职能, 充分发挥外强执法、内强监督的作用, 查管结合, 协调促进税收精细化管理, 构建规范有序的税收秩序, 以查促管, 开展连锁稽查、源头稽查, 有效解决征管中的难点弱点问题。针对稽查案例所反映的问题积极解决, 并加以完善。例如稽查案例所反映的法律、法规漏洞, 税源监控盲区等。

(四) 提升税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办税人员是强化税收征管、稽查的中坚力量。在税务检查环节, 应对稽查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轮训, 保证税务稽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同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匹配, 并引入淘汰竞争机制。在税源监管环节, 应加大对税收一线税管员的培训力度,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计划, 保证一线税管员精通并能适时更新业务知识。此外, 除了业务水平的提升, 还应注意对税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计算机操作能力、职业道德能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潘涛, 张凌.构建我国税务稽查选案体系的探讨.税务研究, 2008 (8) :78-81

[2]周虹, 谢波峰, 谷昱璇.从发达国家税收征管经验看我国税收征管机制的改革.税务研究, 2006 (6) :68-71

[3]杨德华.推行分级分类稽查的可行性及其建议.税务研究, 2007 (8) :72-74

[4]孙玉洁.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应用.税务研究, 2008 (10) :77-79

征管法讲义 篇3

一、税收征收管理法(简称征管法)的概述

(一)税收征收管理法是有关税收征收管理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税收征收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内容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属税收法律)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属税收行政法规)当中。

(二)征管法于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于l993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的征管法经两次修订后,于2001年5月1日起施行。

(三)征管法属税收程序法,按税法的职能作用分类,是与税收实体法(如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

二、征管法内容的组成

征管法分六章94条,具体如下: 第一章:总则(1-14条)第二章:税务管理(15-27条)第三章:税款征收(28-53条)第四章:税务检查(54-59条)第五章:法律责任(60-88条)第六章:附则(89-94条)

三、各章内容要点

第一章 总则及第六章 附则

一、征管法适用范围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征管法第2条)

各种税收是指14个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筵席税、车辆购置税。

同时,耕地占用税、契税的征收管理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海关征收的关税及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适用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另外,目前还有一部分费由税务机关征收,如教育费附加,这些费的征收同样不适用于征管法。

二、征管法适用主体

(一)税务执法主体(即税务行政主体)——税务机关

1、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各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分别进行征收管理。(征管法第5条)

2、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征管法第14条、细则第9条)

(二)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

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征管法第4条)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与纳税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信息。(征管法第6条)根据上述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是税务行政管理的相对人,是《征管法》的遵守主体。

第二章 税务管理

税务管理是税收征收管理的的基础环节,是税款征收的前提,主要分为三个管理制度:税务登记管理、账薄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管理。

一、税务登记管理

目前关于税务登记的法律规范:包括征管法、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2004年2月1日施行)、辽宁省地税局税务登记管理制度(辽地税发[2010]24号)。

(一)税务登记的适用对象(征管法第15条)

1、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

2、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的其他纳税人。

3、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扣缴义务人(国家机关除外),应当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二)税务登记的基本内容

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停业复业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1、开业登记

(1)设立时间要求。各类纳税人应在领取营业执照或相关单位批准或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30日内办理税务登记。(征管法第15条,详见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10条)

(2)受理审核时间要求。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报之日起30日内审核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征管法第15条)

另有解读:纳税人提交的证件和资料齐全且税务登记表的填写内容符合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及时发放税务登记证件。(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15条)

2、变更登记

(1)变更登记时间要求。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一类是纳税人已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另一类是纳税人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其变更登记的内容与工商登记内容无关的,应当自税务登记内容实际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或者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到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征管法第16条,细则第14条,详见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18、19、20条)

(2)受理审核时间要求。税务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审核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纳税人税务登记表和税务登记证中的内容都发生变更的,税务机关按变更后的内容重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纳税人税务登记表的内容发生变更而税务登记证中的内容未发生变更的,税务机关不重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2条)

3、停业、复业登记

(1)停业条件要求。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需要停业的,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纳税人的停业期限不得超过一年。(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3条)

(2)停业审核程序要求。纳税人在申报办理停业登记时,应填写停业申请登记表,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税务机关应收存其税务登记证件及副本、发票领购簿、未使用完的发票和其他税务证件。(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4条)

4、注销登记

(1)时间要求。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细则第15条)

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细则第15条)

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在项目完工、离开中国前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30条)

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持有关证件 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自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一废一立参照设立登记时间要求,细则第15条)(2)审核程序要求。纳税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和资料,结清应纳税款、多退(免)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经税务机关核准后,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细则第16条)

5、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1)程序要求。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

(2)期限要求。税务机关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核发《外管证》,《外管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天。因此,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细则第21条)

6、证照管理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应当自遗失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证件遗失报告表》,并将纳税人的名称、税务登记证件名称、税务登记证件号码、税务登记证件有效期、发证机关名称在税务机关认可的报刊上作遗失声明,凭报刊上刊登的遗失声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补办税务登记证件。(细则第20条,详见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39条)

7、非正常户处理

(1)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应当派员实地检查,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由检查人员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税务机关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的使用。(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40条)

(2)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税务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其应纳税款的追征仍按《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41条)

二、账簿凭证管理

(一)设置账簿凭证要求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者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簿。(细则第22条)

2、扣缴义务人应当自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扣缴 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按照所代扣、代收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细则第25条)

(二)会计核算要求

(三)财务会计制度管理要求

1、备案制度。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细则第24条)

2、税务与会计抵触的处理方法。企业会计是税务会计的基础,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以税法规定为主。(征管法第20条)

3、保管要求。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发票、出口凭证以及其他有关涉税资料应当保存10年;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细则第29条)

三、纳税申报管理

(一)纳税申报主体

纳税申报主体是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人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的,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细则第32条)

(二)纳税申报方式

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也可以按照 规定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办理上述申报、报送事项。(征管法第26条)

2、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可以实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等申报纳税方式。(细则第36条)

(三)纳税申报的延期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确有困难,需要延期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延期申请,经税务机关核准,在核准的期限内办理。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不可抗力,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可以延期办理;但是,应当在不可抗力情形消除后立即向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应当查明事实,予以核准。(细则第37条)

第三章 税款征收

税款征收是税收征收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税款征收的方式和为保障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一、税款征收的原则

(一)税务机关是唯一的税收征收主体的原则。除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以及经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征管法第29条)

(二)依法征收的原则。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征管法第28条); 扣缴义务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代扣、代收税款的义务。对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负有代扣、代收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税务机关不得要求其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征管法第30条)

(三)法定程序原则。税务机关应当将各种税收的税款、滞纳金、罚款,按照国家规定的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及时缴入国库,税务机关不得占压、挪用、截留,不得缴入国库以外或者国家规定的税款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已缴入国库的税款、滞纳金、罚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细则第39条)

(四)降低税收成本原则。

(五)税款优先权的原则。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征管法第45条)

二、税款征收的管理措施

(一)扣缴义务人

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处理。税务机关按照规定付给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手续费。

(征管法第30条)

(二)延期纳税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税款。

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征管法第31条)

(三)滞纳金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征管法第32条)

(四)减免税

1、纳税人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书面申请减税、免税。减税、免税的申请须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减税、免税审查批准机关审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单位和个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擅自作出的减税、免税决定无效,税务机关不得执行,并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征管法第33条)

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经法定的审批机关批准减税、免税的纳税人,应当持有关文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税、免税手续。减税、免税期满,应当自期满次日起恢复纳税。享受减税、免税优惠的纳税人,减税、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减税、免税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税务机关应当予以追缴。(细则第43条)

(五)核定应纳税额(征管法第35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

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3、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4、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6、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六)纳税调整

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征管法第36条)

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价款、费用的,税务机关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起3年内进行调整;有特殊情况的,可以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起10年内进行调整。(细则第56条)

(七)税收保全

税收保全措施 是指税务机关对可能由于纳税人的行为或客观原因,致使以后税款的征收不能保证或难以保证的情况,采取的限制性措施。

1、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对象

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对象是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对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及非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能实施税收保全。

2、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应具备的条件(征管法第38条)(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没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不能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2)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即提前缴纳应纳税款)。

(3)在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期限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税务机关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3、税收保全的具体措施(征管法第38条)

15(1)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2)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4、税收保全措施的终止说明

(1)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税款或者银行转回的完税凭证之日起1日内解除税收保全。(细则第68条)

(2)纳税人超过规定的期限仍不缴纳税款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终止税收保全措施,转入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八)税收强制执行

税收强制执行是指当事人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纳税义务,税务机关采取的强制手段,强迫当事人履行义务,以保障税款入库的措施。

1、适用范围(征管法第40条)

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适用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

2、具体措施(征管法第40条)

(1)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2)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前款所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税收保全与税收强制执行的比较参照考试复习书《税法》第349页。

(九)欠税处理方式

1、离境清税。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他的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担保。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17 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征管法第44条)

2、税收优先。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征管法第45条)

3、欠税公告。税务机关应当对纳税人欠缴税款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告。(征管法第45条)

4、代位权与撤销权的行使。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同时,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的,不免除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尚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征管法第50条)

(十)税款退还及补缴追征

1、税款退还。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 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退还。(征管法第51条)

2、税款补缴和追征。(征管法第52条)

(1)税款补缴。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2)税款追征。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

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第四章 税务检查

税务检查可以有效地控制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税务机关应当依法行使其税收检查的权力,同时也应依法履行其相应的义务,保障纳税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的权利不受侵害。

一、税务机关税务检查权主要内容(征管法第54条)

(一)检查纳税人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检查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

(二)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检查纳税人应纳税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检查扣缴义务人与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经营情况。

(三)责成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文件、证明材料和有关资料。

(四)询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五)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检查纳税人托运、邮寄应纳税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有关单据、凭证和有关资料。

(六)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凭全国统一格式的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账户。税务机关在调查税收违法案件时,经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 20 局(分局)局长批准,可以查询案件涉嫌人员的储蓄存款。税务机关查询所获得的资料,不得用于税收以外的用途。

二、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的权责

1、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的权力

(1)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可以按照本法规定的批准权限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者强制执行措施。(征管法第55条)

(2)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当事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向税务机关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征管法第57条)

(3)税务机关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征管法第58条)

2、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的义务(征管法第59条)税务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并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税收法律责任是征纳双方违反税收法律制度时给与的处罚,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方面征纳双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税务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

(一)税务登记的法律责任

1、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项的法律责任(1)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税务机关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征管法第60条)

22(2)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税务机关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经税务机关提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征管法第60条)

2、纳税人税务登记证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1)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征管法第60条)

(2)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件验证或者换证手续的,由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细则第90条)

3、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法律责任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本法规定的税收违法行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税务机关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征管法第72条)

(二)账簿凭证管理的法律责任

1、账簿凭证管理的法律责任

(1)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①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②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③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征管法第60条)

(2)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征管法第61条)

2、涉及银行帐户管理的法律责任

24(1)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税务机关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征管法第60条)

(2)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未依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或者未按规定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账号的,由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处2000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细则第92条)

(3)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未缴、少缴税款或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税务机关除没收其违法所得外,可以处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的税款1倍以下的罚款。(细则第93条)

3、发票管理的法律责任另行讲解

(三)纳税申报的法律责任

1、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 25 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征管法第62条)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征管法第64条)

二、税款征收方面的法律责任

(一)偷税行为与逃税罪的认定与处罚

1、偷税行为的认定与处罚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征管法第63条)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26 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征管法第63条)

2、逃税罪的认定与处罚

2009年《刑法》将偷税罪改为逃税罪,具体内容修改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30%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述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纳税人实施了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初犯满足三个条件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5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二)逃避追缴欠税的认定与处罚

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欠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征管法第65条)

(三)骗税的认定与处罚

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在规定期间内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征管法第66条)

(四)抗税的认定与处罚

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征管法第67条)

(五)不缴少缴税款等行为的处罚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征管法第68条)

纳税人拒绝代扣、代收税款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由税务机关直接向纳税人追缴税款、滞纳金;纳税人拒不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细则第94条)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征管法第69条)

(六)税务代理人违法行为的处罚

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除由纳税人缴纳或者补缴应纳税款、滞纳金外,对税务代理人处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细则第98条)

三、税务检查的法律责任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征管法第70条)

四、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税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一)税务机关及相关人员税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征管法第83条、第84条。

(二)税务人员税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征管法第77条、第79条、第80条、第81条、第82条、第85条、第87条。

征管法实施细则 篇4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没有规定的,依照其他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作出的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一律无效,税务机关不得执行,并应当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

纳税人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其签订的合同、协议等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一律无效。

第四条 国家税务总局 负责制定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做好本地区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并组织有关部门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

第五条 税收征管法第八条所称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保密的情况,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属于保密范围。

第六条 国家税务总局应当制定税务人员行为准则和服务规范。

上级税务机关发现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违法行为,应当及时予以纠正;下级税务机关应当按照上级税务机关的决定及时改正。

下级税务机关发现上级税务机关的税收违法行为,应当向上级税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条 税务机关根据检举人的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奖励所需资金列入税务部门预算,单项核定。奖励资金具体使用办法以及奖励标准,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 制定。

第八条 税务人员在核定应纳税额、调整税收定额、进行税务检查、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办理税务行政复议时,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责任人有下列关系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夫妻关系;

(二)直系血亲关系;

(三)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四)近姻亲关系;

(五)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其他利害关系。

第九条 税收征管法第十四条所称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是指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

国家税务总局应当明确划分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避免职责交叉。

第二章 税务登记

第十条 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对同一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应当采用同一代码,信息共享。

税务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十一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向同级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定期通报办理开业、变更、注销登记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

通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制定。

第十二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并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有关证件、资料。

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和个人外,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的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税务登记证件的式样,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十三条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扣缴税款登记证件;税务机关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可以只在其税务登记证件上登记扣缴税款事项,不再发给扣缴税款登记证件。

第十四条 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不需要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第十五条 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在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第十六条 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

第十七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者其他存款账户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其全部账号;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

第十八条 除按照规定不需要发给税务登记证件的外,纳税人办理下列事项时,必须持税务登记证件:

(一)开立银行账户;

(二)申请减税、免税、退税;

(三)申请办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

(四)领购发票;

(五)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六)办理停业、歇业;

(七)其他有关税务事项。

第十九条 税务机关对税务登记证件实行定期验证和换证制度。纳税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持有关证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验证或者换证手续。

第二十条 纳税人应当将税务登记证件正本在其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办公场所公开悬挂,接受税务机关检查。

纳税人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应当在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登报声明作废。

第二十一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第三章 账簿、凭证管理

第二十二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者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簿。

前款所称账簿,是指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以及其他辅助性账簿。总账、日记账应当采用订本式。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规模小又确无建账能力的纳税人,可以聘请经批准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专业机构或者经税务机关认可的财会人员代为建账和办理账务;聘请上述机构或者人员有实际困难的,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进货销货登记簿或者使用税控装置。

第二十四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纳税人使用计算机记账的,应当在使用前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软件、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纳税人建立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能正确、完整核算其收入或者所得。

第二十五条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按照所代扣、代收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

第二十六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会计制度健全,能够通过计算机正确、完整计算其收入和所得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情况的,其计算机输出的完整的书面会计记录,可视同会计账簿。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会计制度不健全,不能通过计算机正确、完整计算其收入和所得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情况的,应当建立总账及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其他账簿。

第二十七条 账簿、会计凭证和报表,应当使用中文。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二十八条 纳税人应当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安装、使用税控装置,并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报送有关数据和资料。

税控装置推广应用的管理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九条 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发票、出口凭证以及其他有关涉税资料应当合法、真实、完整。

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发票、出口凭证以及其他有关涉税资料应当保存10年;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章 纳税申报

第三十条 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经税务机关批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方式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

数据电文方式,是指税务机关确定的电话语音、电子数据交换和网络传输等电子方式。

第三十一条 纳税人采取邮寄方式办理纳税申报的,应当使用统一的纳税申报专用信封,并以邮政部门收据作为申报凭据。邮寄申报以寄出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纳税人采取电子方式办理纳税申报的,应当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保存有关资料,并定期书面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第三十二条 纳税人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的,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第三十三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主要内容包括:税种、税目,应纳税项目或者应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项目,计税依据,扣除项目及标准,适用税率或者单位税额,应退税项目及税额、应减免税项目及税额,应纳税额或者应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额,税款所属期限、延期缴纳税款、欠税、滞纳金等。

第三十四条 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当如实填写纳税申报表,并根据不同的情况相应报送下列有关证件、资料:

(一)财务会计报表及其说明材料;

(二)与纳税有关的合同、协议书及凭证;

(三)税控装置的电子报税资料;

(四)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和异地完税凭证;

(五)境内或者境外公证机构出具的有关证明文件;

(六)税务机关规定应当报送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第三十五条 扣缴义务人办理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时,应当如实填写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并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的合法凭证以及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第三十六条 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可以实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等申报纳税方式。

第三十七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确有困难,需要延期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延期申请,经税务机关核准,在核准的期限内办理。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不可抗力,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可以延期办理;但是,应当在不可抗力情形消除后立即向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应当查明事实,予以核准。

第五章 税款征收

第三十八条 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税款征收的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税务机关根据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确定税款征收的方式。

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纳税人出口退税的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 税务机关应当将各种税收的税款、滞纳金、罚款,按照国家规定的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及时缴入国库,税务机关不得占压、挪用、截留,不得缴入国库以外或者国家规定的税款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

已缴入国库的税款、滞纳金、罚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

第四十条 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方便、快捷、安全的原则,积极推广使用支票、银行卡、电子结算方式缴纳税款。

第四十一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一条所称特殊困难:

(一)因不可抗力,导致纳税人发生较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

(二)当期货币资金在扣除应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后,不足以缴纳税款的。

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以参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的批准权限,审批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

第四十二条 纳税人需要延期缴纳税款的,应当在缴纳税款期限届满前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材料: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报告,当期货币资金余额情况及所有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资产负债表,应付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支出预算。

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报告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从缴纳税款期限届满之日起加收滞纳金。

第四十三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经法定的审批机关批准减税、免税的纳税人,应当持有关文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税、免税手续。减税、免税期满,应当自期满次日起恢复纳税。

享受减税、免税优惠的纳税人,减税、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减税、免税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税务机关应当予以追缴。

第四十四条 税务机关根据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有关单位和人员代征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并发给委托代征证书。受托单位和人员按照代征证书的要求,以税务机关的名义依法征收税款,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受托代征单位和人员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

第四十五条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四条所称完税凭证,是指各种完税证、缴款书、印花税票、扣(收)税凭证以及其他完税证明。

未经税务机关指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印制完税凭证。完税凭证不得转借、倒卖、变造或者伪造。

完税凭证的式样及管理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四十六条 税务机关收到税款后,应当向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纳税人通过银行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委托银行开具完税凭证。

第四十七条 纳税人有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或者第三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采用下列任何一种方法核定其应纳税额:

(一)参照当地同类行业或者类似行业中经营规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纳税人的税负水平核定;

(二)按照营业收入或者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

(三)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核定;

(四)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采用前款所列一种方法不足以正确核定应纳税额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采取本条规定的方法核定的应纳税额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经税务机关认定后,调整应纳税额。

第四十八条 税务机关负责纳税人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工作。纳税人纳税信誉等级的评定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四十九条 承包人或者承租人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上缴承包费或者租金的,承包人或者承租人应当就其生产、经营收入和所得纳税,并接受税务管理;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发包人或者出租人应当自发包或者出租之日起30日内将承包人或者承租人的有关情况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不报告的,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与承包人或者承租人承担纳税连带责任。

第五十条 纳税人有解散、撤销、破产情形的,在清算前应当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告;未结清税款的,由其主管税务机关参加清算。

第五十一条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六条所称关联企业,是指有下列关系之一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一)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

(二)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者控制;

(三)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

纳税人有义务就其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向当地税务机关提供有关的价格、费用标准等资料。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五十二条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六条所称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是指没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按照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所进行的业务往来。

第五十三条 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与纳税人预先约定有关定价事项,监督纳税人执行。

第五十四条 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可以调整其应纳税额:

(一)购销业务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作价;

(二)融通资金所支付或者收取的利息超过或者低于没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所能同意的数额,或者利率超过或者低于同类业务的正常利率;

(三)提供劳务,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劳务费用;

(四)转让财产、提供财产使用权等业务往来,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作价或者收取、支付费用;

(五)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作价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五条 纳税人有本细则第五十四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调整计税收入额或者所得额:

(一)按照独立企业之间进行的相同或者类似业务活动的价格;

(二)按照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者的价格所应取得的收入和利润水平;

(三)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

(四)按照其他合理的方法。

第五十六条 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价款、费用的,税务机关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起3年内进行调整;有特殊情况的,可以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起10年内进行调整。

第五十七条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所称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包括到外县(市)从事生产、经营而未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的纳税人。

第五十八条 税务机关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扣押纳税人商品、货物的,纳税人应当自扣押之日起15日内缴纳税款。

对扣押的鲜活、易腐烂变质或者易失效的商品、货物,税务机关根据被扣押物品的保质期,可以缩短前款规定的扣押期限。

第五十九条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所称其他财产,包括纳税人的房地产、现金、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和动产。

机动车辆、金银饰品、古玩字画、豪华住宅或者一处以外的住房不属于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二条所称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

税务机关对单价5000元以下的其他生活用品,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

第六十条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二条所称个人所扶养家属,是指与纳税人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直系亲属以及无生活来源并由纳税人扶养的其他亲属。

第六十一条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第八十八条所称担保,包括经税务机关认可的纳税保证人为纳税人提供的纳税保证,以及纳税人或者第三人以其未设置或者未全部设置担保物权的财产提供的担保。

纳税保证人,是指在中国境内具有纳税担保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没有担保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纳税担保人。

第六十二条 纳税担保人同意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应当填写纳税担保书,写明担保对象、担保范围、担保期限和担保责任以及其他有关事项。担保书须经纳税人、纳税担保人签字盖章并经税务机关同意,方为有效。

纳税人或者第三人以其财产提供纳税担保的,应当填写财产清单,并写明财产价值以及其他有关事项。纳税担保财产清单须经纳税人、第三人签字盖章并经税务机关确认,方为有效。

第六十三条 税务机关执行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时,应当由两名以上税务人员执行,并通知被执行人。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应当通知被执行人本人或者其成年家属到场;被执行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通知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执行。

第六十四条 税务机关执行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的规定,扣押、查封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时,参照同类商品的市场价、出厂价或者评估价估算。

税务机关按照前款方法确定应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价值时,还应当包括滞纳金和扣押、查封、保管、拍卖、变卖所发生的费用。

第六十五条 对价值超过应纳税额且不可分割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扣押、查封、拍卖,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以及扣押、查封、保管、拍卖等费用。

第六十六条 税务机关执行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的规定,实施扣押、查封时,对有产权证件的动产或者不动产,税务机关可以责令当事人将产权证件交税务机关保管,同时可以向有关机关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机关在扣押、查封期间不再办理该动产或者不动产的过户手续。

第六十七条 对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可以指令被执行人负责保管,保管责任由被执行人承担。

继续使用被查封的财产不会减少其价值的,税务机关可以允许被执行人继续使用;因被执行人保管或者使用的过错造成的损失,由被执行人承担。

第六十八条 纳税人在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税款或者银行转回的完税凭证之日起1日内解除税收保全。

第六十九条 税务机关将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变价抵缴税款时,应当交由依法成立的拍卖机构拍卖;无法委托拍卖或者不适于拍卖的,可以交由当地商业企业代为销售,也可以责令纳税人限期处理;无法委托商业企业销售,纳税人也无法处理的,可以由税务机关变价处理,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国家禁止自由买卖的商品,应当交由有关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购。

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以及扣押、查封、保管、拍卖、变卖等费用后,剩余部分应当在3日内退还被执行人。

第七十条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三条所称损失,是指因税务机关的责任,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的合法利益遭受的直接损失。

第七十一条 税收征管法所称其他金融机构,是指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

第七十二条 税收征管法所称存款,包括独资企业投资人、合伙企业合伙人、个体工商户的储蓄存款以及股东资金账户中的资金等。

第七十三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发出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责令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

第七十四条 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照规定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纳税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阻止出境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公安部制定。

第七十五条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加收滞纳金的起止时间,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税款缴纳期限届满次日起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实际缴纳或者解缴税款之日止。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将纳税人的欠税情况,在办税场所或者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告。

对纳税人欠缴税款的情况实行定期公告的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七十七条 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九条所称欠缴税款数额较大,是指欠缴税款5万元以上。

第七十八条 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多缴税款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10日内办理退还手续;纳税人发现多缴税款,要求退还的,税务机关应当自接到纳税人退还申请之日起30日内查实并办理退还手续。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多缴税款退税,不包括依法预缴税款形成的结算退税、出口退税和各种减免退税。

退税利息按照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手续当天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活期存款利率计算。

第七十九条 当纳税人既有应退税款又有欠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将应退税款和利息先抵扣欠缴税款;抵扣后有余额的,退还纳税人。

第八十条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税务机关的责任,是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者执法行为违法。

第八十一条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是指非主观故意的计算公式运用错误以及明显的笔误。

第八十二条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特殊情况,是指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因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未扣或者少扣、未收或者少收税款,累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第八十三条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补缴和追征税款、滞纳金的期限,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缴未缴或者少缴税款之日起计算。

第八十四条 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进行审计、检查时,对税务机关的税收违法行为作出的决定,税务机关应当执行;发现被审计、检查单位有税收违法行为的,向被审计、检查单位下达决定、意见书,责成被审计、检查单位向税务机关缴纳应当缴纳的税款、滞纳金。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

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审计机关、财政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将执行情况书面回复审计机关、财政机关。

有关机关不得将其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的税款、滞纳金自行征收入库或者以其他款项的名义自行处理、占压。

第六章 税务检查

第八十五条 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统筹安排检查工作,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检查次数。

税务机关应当制定合理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负责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的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规范选案程序和检查行为。

税务检查工作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八十六条 税务机关行使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职权时,可以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业务场所进行;必要时,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可以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前会计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调回税务机关检查,但是税务机关必须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开付清单,并在3个月内完整退还;有特殊情况的,经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当年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调回检查,但是税务机关必须在30日内退还。

第八十七条 税务机关行使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六)项职权时,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凭全国统一格式的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进行,并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

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税务机关查询的内容,包括纳税人存款账户余额和资金往来情况。

第八十八条 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重大案件需要延长的,应当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第八十九条 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应当依照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行使税务检查职权。

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无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当事人有权拒绝检查。税务机关对集贸市场及集中经营业户进行检查时,可以使用统一的税务检查通知书。

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式样、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条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件验证或者换证手续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一条 非法印制、转借、倒卖、变造或者伪造完税凭证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二条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未依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或者未按规定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账号的,由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三条 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未缴、少缴税款或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税务机关除没收其违法所得外,可以处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的税款1倍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四条 纳税人拒绝代扣、代收税款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由税务机关直接向纳税人追缴税款、滞纳金;纳税人拒不缴纳的,依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九十五条 税务机关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五)项的规定,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检查纳税人有关情况时,有关单位拒绝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六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处罚:

(一)提供虚假资料,不如实反映情况,或者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

(二)拒绝或者阻止税务机关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

(三)在检查期间,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隐匿、销毁有关资料的;

(四)有不依法接受税务检查的其他情形的。

第九十七条 税务人员私分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十八条 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除由纳税人缴纳或者补缴应纳税款、滞纳金外,对税务代理人处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九条 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当事人处以罚款或者没收违法所得时,应当开付罚没凭证;未开付罚没凭证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其他当事人有权拒绝给付。

第一百条 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纳税争议,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对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而发生的争议。

第八章 文书送达

第一百零一条 税务机关送达税务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

受送达人是公民的,应当由本人直接签收;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

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的财务负责人、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

第一百零二条 送达税务文书应当有送达回证,并由受送达人或者本细则规定的其他签收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即为送达。

第一百零三条 受送达人或者本细则规定的其他签收人拒绝签收税务文书的,送达人应当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理由和日期,并由送达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将税务文书留在受送达人处,即视为送达。

第一百零四条 直接送达税务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有关机关或者其他单位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

第一百零五条 直接或者委托送达税务文书的,以签收人或者见证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或者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邮寄送达的,以挂号函件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并视为已送达。

第一百零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可以公告送达税务文书,自公告之日起满30日,即视为送达:

(一)同一送达事项的受送达人众多;

(二)采用本章规定的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

第一百零七条 税务文书的格式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本细则所称税务文书,包括:

(一)税务事项通知书;

(二)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

(三)税收保全措施决定书;

(四)税收强制执行决定书;

(五)税务检查通知书;

(六)税务处理决定书;

(七)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

(八)行政复议决定书;

(九)其他税务文书。

第九章 附 则

第一百零八条 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所称“以上”、“以下”、“日内”、“届满”均含本数。

第一百零九条 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所规定期限的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期满的次日为期限的最后一日;在期限内有连续3日以上法定休假日的,按休假日天数顺延。

第一百一十条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条第三款规定的代扣、代收手续费,纳入预算管理,由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付给扣缴义务人。

第一百一十一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委托税务代理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的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第一百一十二条 耕地占用税、契税、农业税、牧业税的征收管理,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新《税收征管法》存在的问题 篇5

第一,新法所规定的有关税务登记管理的时间不尽合理。新《税收征管法》第十五条规定:纳税人“自领取营业热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报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核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分析这一规定,我们会发现,从纳税人领取营业执照开始经营,到领取税务登记证件可能会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这样,经营时间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之间就有可能出现了一个“时间差”,形成税收管理“真空地带”。比如说某个纳税人2001年5月11日领取了营业执照并正式开业,取得应税收入,那么无论是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还是按照《消费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亦或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该纳税人都应该在6月10日前缴纳欺其5月份的应纳税款。但是按照新的《税收征管法》,该纳税人可以在6月11日才进行有效的税务登记申请,税务机关还可以在7月11日才发给纳税人税务登记证件。如此,纳税人5月份发生的纳税义务完全可以在8月10日之前才缴纳入库。税款入库时间整整延迟了两个月。实际上,由于新《税收征管法》的这一规定,税收程序法与税收实体法之间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冲突,这一冲突虽然不是很明显的条文的直接冲突,但是依然会对税收征管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新法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必须在领取营业执照之后很不合理。新《税收征管法》第十五条规定:纳税人“自领取营业热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这一规定似乎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即办理税务登记证是以领取营业执照为前提条件的。那么,办理税务登记是否必须以领取营业执照为前提条件呢?我个人认为,从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分析,领取营业执照并不是办理税务登记的条件。理由有二:其一新《税收征管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流转税的税收法律、法规对纳税人的规定基本都是这样表述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的单位和个人为××税的纳税义务人”;企业所得税对纳税人则是进行列举的。所有税收法律、法规都末提到纳税人与领取营业执照的关系,况且领取营业执照后如不开业或没有经营业务,不属于有纳税项目,就不负纳税义务,也就不一定是纳税人。其二,营业执照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法规与税收征管法并不相互制约,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对领取营业执照与不领取营业执照的纳税人的征收管理是平等的,只要纳税人具有相同的纳税义务,税务机关就应当进行同等的税收管理。现实工作中不领取营业执照而从事生产必须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并不在少数,我们能否因为它们没有领取营业执照而放弃税收管理,放弃征税呢?如果果真是那样,我估计自觉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将越来越少。

第三,新法未明确税务登记在税务管理中的地位。税务登记在税务管理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是否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以及机关进行税收征管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它将直接决定税务机关履行税收征管职责的时间与条件(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就是接确定纳税人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与条件),因此税收法律必须有相当明确的规定。但是现行的《税收征管法》只规定:纳税人“自领取营业热照之日起三十日内”应当“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但是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昵?是不是纳税人只有办理了税务登记之后,才须进行纳税?税务登记是否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的条件?《税收征管法》没有作出规定。这样,我们就会产生分歧:其一是认为税务登记不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的条件。应该说这一理解与现行法律所规定的纳税人只要发生发纳税义务就必须纳税是一致的,具有法律依据。可是这样理解又会面临新的矛盾:如果认为税务登记不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的条件,那么要求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就显然是多余的,《税收征管法》第十五条为什么要规定税务登记事宜呢?其二是认为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的条件。这样理解也是有理由的,因为《税收征管法》将税务登记在《税务管理》专章第一条就作了规定。但是这样理解又与现行的其他税收法律法规就会发生冲突。因为现行法律法规都规定,纳税人只要发生发纳税义务就必须纳税,即纳税人是否纳税,税务机关是否对纳税人征税不是是否办理税务登记为前提条件的,而是以纳税人是否发生纳税义务为基本条件的。更重要的是税收征管将无所适从--只要纳税人未办理税务登记,那么税务机关就不能进行税款征收,纳税人也就可以不办税务登记而大胆地拒交国家税款。两种理解都有理由,又都有问题。这就说明法律有漏洞。

第四,新法所确定的延期缴纳税款制度极易使纳税人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欠税违法”。新《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应该说这一制度有其合理性,即可以比较有效地克服和消除各级基层税务机关随意批准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从而保障国家税款更加及时和足额地入库。但是,这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其一,容易使纳税人在完全没有主观过错的情况下违法而欠税。纳税人确认按期纳税有困难,必须向税务机关申请延期纳税,但只有省级税务机关批准之后,纳税人才真正可以延期纳税。而从纳税人向税务机关递交延期纳税申请到省级税务机关批准同意,其间总要有一个时间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比较短,但也可能很长。而从税务机关现在的工作效率看,其时间超过三个月是很正常的事。一旦超过三个月,那么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就会成为欠税,纳税人就会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违法。不仅如此,对纳税人的延期申请,省级税务机关还可能不同意。如果征收机关在纳税人提交申请时考虑纳税人实际情况以及省级机关可能批准而不将税款组织入库,那么纳税人在申报批准延期的纳税款就会在事实上成为欠税。这又大大增加了纳税人无过错欠税违法的可能性。其二,容易使应征税款处于不确定状态。过去,纳税人由于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时,只须向征收机关申请延期纳税,在这种制度下,税款征收机关明确地了解纳税人某个纳税期内的税款为延期税款,即此时纳税人的税款处于相当明确的“延期缴纳的”状态之下。而改为省级税务机关批准之后,情况就不同了,纳税人必须向省级税务机关申请延期纳税。但是从纳税人申请到省级机关批准之间总有一个时间间隔。在这个时间内,纳税人应该缴纳可能是延期缴纳的税款,也可能不是,处于相当不明确的状态,税款征收机关也就会无所适从,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如果征收入库,那么就有可能侵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正当的延期纳税权;如果不征收入库,一旦省级税务机关不批准,就会面临着要承担违反税收法律不按期组织税款入库的责任。

第五,新法所确立的欠税处罚制度不仅与理论不协调,而且也不符合国际上的惯常做法。新《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这是新《税收征管法》对纳税人欠税所作的全部规定。按照规定,在我国,纳税人发生欠税,不管是客观性欠科,还是主观的故意性欠税,均是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处罚,也就是说对纳税人的欠税仅有经济上的补偿,而无法律上的处罚。而且,无论纳税人拖欠国家税款的时间有多长,欠税数额又是如何的巨大,滞纳金的征收比例始终都是一样的。这样规定很不利于治理欠税。我们说从理论上讲,纳税人拖欠国家税款一般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其一是在一定期限内占用国家资金(税金)。其二是违反税收法律政策规定即具有违法性。在处治上,自然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追缴其占用的资金(税金),并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要求纳税人补偿该占用期内因其占用资金(税金)而造成的损失,这通常以加收滞纳金的形式予以处治。二是对其违法性进行处罚。因为纳税人在违法程度上是不同的,因而处罚也应该是有区别的。欠税时间比较短,欠税数额也比较小的,应该视为违法情节较轻,处罚也就相应较轻;相反,拖欠国家税款时间较长或特别长,数额较大或特别大,则应认为违法情节较重相应地,应该给予较重的处罚,必要时可以进行刑事制裁,即治罪。实际上,我国的欠税处罚制度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故意欠税属于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却不规定任何处罚措施(加收滞纳金并不属于行政处罚的范畴,而属于一种经济性补偿,这一点,可以从《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七条等税法条款所作出的对偷骗抗税等违法行为在课处税收行政罚款的同时加收税收滞纳金的规定中看出)。违法了却不处罚,这是否在鼓励违法?纳税人实施“欠税”违法行为,只须承担较小的经济代价,根本不会受到税收处罚,更不会受到刑事制裁,那么,纳税人又何乐而不为了?更何况,在税收工作中,税务机关又会由于多种原因,连滞纳金都不征收了呢?这也许是当前我国纳税人欠税数额始终居高不下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对欠税只加收滞纳金而无其他处罚也与当前国际上的通常做法不一致。考察国外的税收处罚制度,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从上述的两个方面来惩治欠税违法行为。比如在阿根廷,对逾期不交税款,税务机关将首先催缴,经催缴仍拖欠不缴的税务机关将视情节进行处罚,纳税人初犯时,处罚者较轻。个人初犯时,将被罚款160比索,公司初犯时将被罚款400比索,重犯(屡犯)将被课处更高的罚款,最高可课处10万比索的罚款。另外,仍要按每月加收3倍的滞纳金。在美国,纳税人迟缴税款者,除了要按月加征应税额0.5%一1%的利息(即滞纳金)之外,税务机关还要对其课处较重的罚款,最高罚款额可达应纳税额的20%。如果税务机关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纳税人是有意拖欠税款的,美国税务行政当局将对其处以25000美元的罚款,特别严重时,纳税人还有可能被处以l年以下的监禁。在我国的台湾,对欠税违法行为的处罚也因纳税人拖欠税款的时间长短而不同。在欠税未达到三十日之时,税务机关将按日加收1%的滞纳金;一旦纳税人欠税超过三十日仍不缴纳税款的,除移送法院强制执行之外,将依各税种的不同,并处停业、罚款、停止货物出厂等处罚。韩国对欠税的惩处可能是最严厉的。该国的《税犯处罚法》第10条规定:纳税义务人在一个纳税年度纳,无正当理由滞纳一至三次租税时,即构成犯罪,应当处以1年以下徒刑或处以相当滞纳额的罚款。

第六,新法所确立的税收滞纳金制度很不完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其一是税收滞纳金有关条款之间存在着冲突。新的《税收征管法》未对税收滞纳金的性质进行明确的界定。但是根据新《税收征管法》的《法律责任》专 章中的的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七条等税法条款所作出的对税收违法行为在课处税收行政罚款的同时加收税收滞纳金的规定,可以看出,新《税收征管法》在实质上已经将税收滞纳金作了这样的界定:滞纳金不是罚款,而是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因占用国家税金而应缴纳的一种补偿。但是如果税收滞纳金仅仅具有补偿性质,那么,新《税收征管法》本身的不同条款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因为按照公认的税收理论,不按期缴纳税款即欠税构成税收违法。那么,对于欠税,我们除了要求纳税人对其占用国家资金给予补偿之外,还必须对其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在上文,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是新《税收征管法》除了加收滞纳金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处罚了。也就是说在我国,对欠税违法行为的处罚就是加收滞纳金。从这一点上看,税收滞纳金显然应该具有税收罚款的性质。很显然,新《税收征管法》的不同条款之间存在着规定上的冲突。其二是现行税收滞纳金制度还与其他法律法规存在着冲突。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断定我国税收滞纳金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区的税收滞纳金,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补偿金”,而是具有相当的税收罚款的成份。因而,从某种程度?/td>第七,新法依然没有明确界定漏税及处罚措施。根据公认的税收理论,漏税是指纳税人并非故意末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我们说谁都不可能保证工作中不出差错,纳税人(包括税务专家和税务人员)也完全有可能由于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不甚理解、理解错误或者粗心大意而导致应税收入确认,税率适用发生差错,从而造成税款的“缴或少缴的”不良后果,即引发漏税。因此从客观上讲我们说漏税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漏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法律法规上作出相应的规定,包括漏税的构成条件、应当承担的经济或法律上的责任等等。但是新修订施行的《税收征收法》却没有克服原《税收征管法》的做法,依然没有对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作出明确的也是必要的规定,形成了漏税规定的法律空白,致使税收工作实践中产生了两种不应该有的现象:一是一些漏税被当成是偷税从严处治、使违法者承担不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严重地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公平与合理。二是一些漏税被依照“法无明文规定不予处罚”的原则免受法律制裁,使国家利益蒙受损失。应该说这些税务机关对漏税依照“法无明文规定不予处罚”的原则处理是正确的,但是有不少人却根据我国法律未对漏税进行界定的事实,认为在我国不认可漏税,因而认为税务机关对漏税只补税不罚款的行为是一种不依法执法行为,进而形成一种税收执法不硬的假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税务机关的形象。

第八,新法所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不仅不便于纳税人,也不适应税收征管改革的新形势。新《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税务机关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纳税申报期限等办理纳税申报。法律、行政法规又是如何规定纳税申报期限的呢?现行的规定比较复杂。如《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或一个月。究竟选择哪一个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消费税暂行条例》所规定的消费税的纳税期限基本类似。《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为:营业税的申报期限分别为5日、15日或者一个月,具体的纳税期限也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如此等等,纳税期限因税种不同而有差异。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往往规定纳税人按月申报,并规定在次月1-10日内缴纳税款。税务机关如此规定,纳税人也就只能在1-10日内申报纳税,其结果是每个月的1-10日,纳税人为了按期纳税不得不牺牲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是几个钟头在申报大厅内排上长长的队伍。税务开票人员呢,也穷于应付,常常连上厕所也抽不开身。但是,申报期即征收期一过,申报大厅内却难得再看见纳税人了,税务征收人员也闲得很,常常是三五成群地说笑吹牛。应该说规定每月的1-10日,在税收征管改革之前的“保姆式”的税收征管情况下是合理的,因为当时税务人员是征管查集于一身,既要负责税款的征收,又要负责税收稽查,还要负责税收资料的整理与归档管理,因而规定每月花上10天进行税款征收,其他20天进行税务稽查和资料的管理是比较科学的。但是现在税收征管模式发生了变化:一是纳税人的数量迅速增多,几乎每四到五年就会翻一翻;二是税款征收已经走上了专业化,负责税款征收的人员已经不再负责税收稽查与税收管理,一个月中,征收人员除了要花四五天的时间整理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之外,其他时间几乎可以全部用到税款征收中去。如果仍然延用旧体制下所形成的申报期限的规定显然不妥。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新《税收征管法》所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是无利于税收征管改革的。

第九,对抗税的法律概念的界定很不严密。“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外,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末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处以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这是新《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七条对抗税违法行为所作的规定。仔细分析,我们便会发现,新《税收征管法》对抗税所作的定义是相当不完善的,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法律规定构成抗税行为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两种,即暴力和威胁。而从实践中遇到的情况看,纳税人抗税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采取积极的方式抗税,也可能采取消极的方式抗税。积极抗税表现为以法律所称的暴力、威胁方法抗税,消极抗税则表现为纳税人以主动积极的纳税态度与税务机关“合作”,但却以各种借口和其他非暴力、威胁方法抵制纳税。我国现行法律只规定对以暴力、威胁方法实施的抗税予以制裁,对消极抗税则无任何规定。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这一漏洞,采取暴力、威胁以外的其他方法抗税。而税务机关、司法机关由于缺少法律依据,无法对他们实施制裁,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税收经济利益。第二,法律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才是抗税,定义中的“拒不缴纳税款”几个字实质上将抗税行为主体限定为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但实践中,常常发生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以外的单位利个人怂恿、唆使、支持、协助和包庇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拒不缴纳税款的事件。从理论上讲,那些怂恿、唆使、支持、协助和包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拒不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也应被认定为抗税行为人,也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税法将抗税行为主体仅限定为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显然不恰当。第三,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当然应认定为抗税,但是如果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拒绝按法定程序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拒绝向税务机关提供合法的财务会计资料,拒绝税务机关依法实施的纳税检查等行为是否构成抗税呢?在这些行为中,纳税人所拒绝的并不是缴纳税款,也就不符合现行税收法律对抗税所作的“拒不缴纳税款”限定。但事实上,它们却严重地侵害了税法所调整和保护的税收法律关系,某些行为的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对它们不追究法律责任,显然不利于维护税法的尊严,不利于保障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的稳定。

第十,新法仍然没有能够完善对偷税法律概念的界定。关于偷税的概念,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是:“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刑法》第二百零一条关于偷税的概念,基本与《税收征管法》一致)。从概念上可以看出,《税收征管法》采取正列举的方法,从会计帐簿和纳税申报两个方面对偷税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存在明显的缺憾:仅揭示了偷税的一些表象,而没有揭示偷税的本质--主观故意性。这样也就带来一个问题,即扩大了打击面--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少交税款或者不交税款的故意性与否,加之又未对漏税现象与概念予以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本该属于漏税范围的非主观故意的不交和少交税款的行为被作为偷税处理了,使纳税人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实属不该。

第十一,新法仍然缺少税务机关对税收征管资料的管理规定。纳税人对相关的纳税资料如会计账簿、凭证等应该妥善保管,那么,税务机关对税务征收管理资料如税务登记资料、票证管理资料、纳税人的申报及相应的税款征收资料、税务稽查资料、税务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资料、税收计会统资料等等的税收征管资料是否也应该进行很规范的管理呢?当然是应该的。相应地,《税收征管法》对此也应该进行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我们的税收征管法律法规,无论是旧的《税收征管条例》,还是新的《税收征管法》,对此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因而在税收征管资料的管理上责任不清,管理制度不健全且没有专职管理人员规范地管理税收征管资料,这客观上使得税收征管资料长期处在一个不重要的地位,处于低水平的管理状态,更严格地讲,税收征管资料的管理已经处于一个名存实亡的境地了。特别是由于国地税机构分设,6-7年以上的征管资料大多数已经无法找到了。征收管理的电脑数据也由于税收征管改革末定型而不断地修改和更换,数据自然也丢失了不少。由此引发深层次的问题:其一是容易引发漏征管和税收流失,主要是由于缺少足够规范的征管资料管理制度,因而,税务干部每一次轮换或调动,就会造成一定征管资料的流失,并引税收漏征漏管与税收流失。其二是引发重复劳动并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由于资料保管不善,每次税收调研和税收检查都得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到基层听汇报、作调资、找资料,既费时又费力。其三,引发弄虚作假。由于没有严格的税收征管资料,下级税务机关为了应付上级税务机关的各种检查,常常弄虚作假。比如上级机关要检查申报率,那么基层税务机关为了达到规定的申报率,就人为地“减少”纳税登记户,明明是1000户,但却称只有600户(这也许是当前税务登记户与工商登记户数额上存在巨大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1999年在国家税务总局组织的税收征管“十率”检查时,有的地方出现了超世界水平的“高率”成绩,几乎达到甚至超过100%的水平。但由于无据可查,也只好默认。

第十二,对税务代理的规定仍然过于简单。税务代理对社会主义税收来说是必要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世界各国都允许税务代理。并且,世界各国都制定有自己的税务代理法律法规,以调节和规范税务代理行为。如德国1960年制定颁布了《税务代理咨询法》,日本1942年颁布了《税务代理士法》;法国、韩国也制定有《税务士》、奥地利有《经济委托士法》等调节和规范税务代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修订前的《税收征管法》对税务代理规定得十分简单,只有在附则第五十七条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委托税务代理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简单规定。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与原来的规定没有什么两样,仍然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委托税务代理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的简单规定,对代理机构的组织、代理人员的资格、法律责任等等都没有规定。这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主要参考资料:

1、顾海兵:《关于十五期间税收若干问题的看法》,载《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1年第15期;

2、郭烈民:《税收管理资料管理的困惑及对策》,载《广东地方税务》2001年第8期;

3、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管理司:《新征管法学习读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年5月版;

4、陈建生:《谈偷税犯罪立法的缺陷》,载1999年第10期《福建税务》;

5、郭世彬 施立端:《给“漏税”一个说法》,载1998年第12期《福建税务》;

6、李永君:《税收犯罪认定处理实务》,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7、胡俊坤:《 对现行税收滞纳金制度的评析》,载2001年第8期《上海会计》;

8、胡俊坤:《浅谈税务行政处罚制度的完善》,载1997年第2期《税务与经济》。

作者:胡俊坤 邮编:226001

地址:南通市晨苑18-306室

电话:0513-5551713 打印:胡俊坤

“削高”:完善机制科学征管 篇6

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总体思路

根据目前高收入者所得来源多元化和所得形式多样化, 以及高收入税源难以监控等特点, 结合税务机关征管实际,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强化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一是各级税务机关将结合本地区经济总体水平、产业发展趋势和居民收入来源特点, 进一步调查摸清本地区高收入者相对集中的行业和高收入者相对集中的人群, 确定管理的重点;二是税务机关要将调查摸底情况与日常管理情况对比, 找到薄弱环节, 采取措施不断强化高收入者的日常税源管理和监控;三是对高收入者的主要所得项目, 税务机关将根据不同所得的性质和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四是税务机关将坚持开展纳税评估和税收检查, 并收集典型案例, 必要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 促进高收入者依法诚信纳税, 提高税法遵从度;五是切实优化纳税服务, 方便高收入者依法纳税, 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开展高收入者税源管理和监控

对高收入者的税源管理和监控, 关键是掌握高收入者的大致分布和主要所得来源。前一段时间, 通过调查摸底, 并与税务机关的全员全额明细申报数据和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数据对比分析, 掌握了高收入者分布和所得来源的有关情况。下一步, 各级税务机关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继续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 强化税源管理。在基础工作和日常管理方面, 税务机关将进一步推广应用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 推进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 扩大涉税信息来源, 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全员全额明细申报管理和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管理, 大力加强高收入者的税源监控。

加强高收入者的主要所得项目征管

对高收入者的主要所得项目, 税务机关将根据其性质和特点, 按照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 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

如对股权转让所得, 税务机关将继续推进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获取股权转让信息, 加大计税依据的审核力度, 对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 要依法核定;对限售股转让所得、房屋转让所得及其他财产转让所得, 税务机关将严格执行相关税收政策, 并结合征管中出现的新问题, 尽快研究出台解决措施。

要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资产核查, 调查企业向个人借款、派息分红及转增资本等情况, 严格代扣代缴, 强化个人取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的管理;对境外上市的境内公司分配股息红利, 要严格执行现行有关征免个人所得税的规定。

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所得, 应依法申报纳税, 特别是本身从事税务代理及涉税服务的会计、税收和法律等专业性中介机构, 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如实申报缴税, 不得采取核定征收的申报缴税方式。

对高收入者的其他所得, 税务机关也将按照通知的有关规定, 强化其个人所得税征管。

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

税务机关在依法强化征管的同时, 要始终注重做好纳税服务工作, 积极引导高收入者依法诚信纳税, 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如将继续完善多元化的申报方式, 有针对性地对高收入者开展个人所得税法宣传和政策辅导, 积极了解高收入者的涉税诉求, 拓展咨询渠道, 提高咨询回复质量和效率。同时, 继续做好为纳税人开具完税证明和纳税人的收入、纳税信息保密管理工作, 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上一篇:立足本职学先进下一篇:送考工作会议讲话稿:又是一年高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