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注册申报

2024-07-13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精选7篇)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 篇1

注册申报中常见的问题

1.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相关的法规、规章 2.如何判定一个产品是医疗器械产品? 3.需要确定医疗器械分类有哪些途径?

4.国家局下达分类界定文件,产品的管理类别发生变化以后,企业应该如何实施变更?原有的注册证件是否继续有效?

5.产品注册单元划分是根据什么原则?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6.是否同一企业标准产品才能归入同一注册单元? 7.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及技术复核问题 8.医疗器械产品的检测报告的提交 9.Ⅱ类产品,是否一定要在上海检测?

10.提交注册申请材料中的产品技术报告应包含哪些内容,有格式要求吗? 11.医疗器械注册检测豁免要求 12.提供临床试验的产品数量是多少? 13.医疗器械注册证变更 14.查询注册进度,领取注册证 15.注册申请中的电子报盘

16.注册申请过程中,对审查意见有异议的处理过程 17.药品和医疗器械相结合产品的注册管理

18.医疗器械标签中有效日期的含义是什么?过了有效期能否继续使用? 19.到期的试产注册的证件应该如何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申报注册?

1.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相关的法规、规章

1.1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http://)、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网(http://)、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http://), 下载注册申请表,了解注册申报所需准备的文件,了解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相关法规。

1.2 注册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第276号令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6号令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0号令 《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5号令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5号令 《医疗器械分类规则》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22号令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通知”

(国药监械[2002]302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7]230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及《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7]240号)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7]239号)

2.如何判定一个产品是医疗器械产品?

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三条定义的产品是医疗器械。

条例第三条所称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

(一)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

(二)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

(三)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四)妊娠控制。

因此确定是否是医疗器械,主要应该通过其主张的产品预期用途进行判定。同一个产品如果主张的预期用途不同,就可能有不同的判定结果。产品预期用途的主张,在市场上是通过产品说明书中、包装、标签、宣传资料等文字内容向消费者进行表达。

3.需要确定医疗器械分类有哪些途径? 医疗器械的分类是依据产品使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大小进行的。需要确定医疗器械的分类,可以通过《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或者《医疗器械分类规则》进行。我们国家的分类实施“目录”优先的制度。

因此,确定医疗器械分类首先可以通过对比《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相类似产品的临床预期用途获得相关的分类的信息。但是,应注意对比的产品之间,在产品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使用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影响产品的分类。

由于技术的发展,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不能直接找到可以对比的产品时,可以通过《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的要求和分类的原则进行分类。

当需要获得比较准确的分类信息,一类、二类中、低风险范围的产品,可向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中心提交医疗器械产品分类请示报告;对于高风险的产品,需要报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分类。

《医疗器械目录》可以查询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网(http:///)、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的医疗器械产品数据库(在“网上办事-结果查询”栏目中检索),其中的产品可以作为参考。如果向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医疗器械分类报告,需要使用申报注册软件规定的报告格式。

4.国家局下达分类界定文件,产品的管理类别发生变化以后,企业应该如何实施变更?原有的注册证件是否继续有效?

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和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国家下达的分类界定文件生效后,企业在分类文件执行日期之后六个月的时间以内必须申请重新注册;在重新注册审批过程中,原有的注册证件继续有效,产品可以继续销售(国家另有规定除外)。

分类界定正式执行以后,企业如果不能在上述规定的时间以内申请重新注册,继续使用原有分类的注册证件进行销售的,按规定,应作为无证销售处理。

分类界定文件中将原来没有作为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规定列为医疗器械某一分类进行监管的产品,从分类界定文件执行日期开始,没有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件的,不能销售。违反分类界定文件规定,无证继续销售的,作无证处理。

5.产品注册单元划分是根据什么原则?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根据第16号令《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单元原则上以技术结构、性能指标和预期用途为划分依据。” 注册单元可以分成有三种不同的形式:1)家属式;2)组合式;3)家属组合式; 同一注册单元在管理上是一个注册号,要求采用同一个注册标准表达产品的质量要求,一个注册单元被认为是一种产品。家属式注册单元中的产品有相同的用途,产品规格有不同,产品的技术和结构基本相近;组合式注册单元中由不同产品组合后,形成一种用途。

注册单元的划分是企业申报以前需做的工作,由企业在申报以前自行决定,我局没有另行审批的受理项目。按规定,应该在提交注册资料后,根据企业的注册资料与其他的审查内容一并审查。

如果企业在注册以前自行决定有困难,需要获得帮助,企业可以按照注册申报规定,提交注册预审会议申请,并附上有关的技术资料报我局受理中心。

6.是否同一企业标准产品才能归入同一注册单元?

对于家属式注册单元,从有利于法规实施的角度,一个注册号,只用一个适用的注册标准解释该产品技术指标,以保持执法中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对于组合式注册单元,可以由一个注册产品标准连带不同的部件、组件标准,形成一个产品标准的系统。

7.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及技术复核问题

7.1适用的产品标准不再独立进行复核,在提交注册时一并审查;

7.2检测时提交的适用的产品标准由企业自行选择,可以采用适用的国家标准、或适用的行业标准、或由生产企业编制并签章的适用的注册产品标准。

7.3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作为适用的产品标准时,还应提交说明文件,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企业应当声明所申请产品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且被采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能够保证产品预期用途的安全有效性;2)生产企业承担产品上市后的质量责任;3)有关产品型号、规格划分的说明。

7.4注册产品标准应符合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编写规范》的要求编制。注册产品标准应附编制说明,包括以下内容:1)该产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概述;2)引用或参照的相关标准和资料;3)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情况说明;4)产品概述及主要技术条款的说明;5)编制本标准时遇到的问题;6)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7.5产品在上市期间,发生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变更的,企业应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规定及时采用新版标准,并进行相关的注册产品标准的修改或修订;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变更后,注册证件内容发生变化的,还应根据16号令规定,及时进行注册证件变更或变更重新注册。

8.医疗器械产品的检测报告的提交

8.1一类产品注册时,必须提交产品全性能检测报告(可以是自测报告),全性能检测项目为适用的产品标准中所规定的所有检测项目,必须有主检、审核人签字。企业不能自行检测的项目,可以委托有检测能力的机构或部门进行检测。

8.2二类产品注册时,必须提交产品性能自测报告,产品性能自测项目为适用的产品标准中规定的出厂检测项目,其中,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生产企业应当补充自定的出厂检测项目。产品性能自测报告应当有主检人或者主检负责人、审核人签字。

8.3二类产品注册/重新注册时,必须提交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应当提交临床试验开始前半年内由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不需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应当提交注册受理前1年内由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

9.Ⅱ类产品,是否一定要在上海检测?

这一问题涉及检测单位和有效检测报告二个问题。

1)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条、《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16号令第九条的规定,检测单位需要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可,被认可的检测单位都有一个被认可的受检项目范围。在认可范围以内,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自行选择检测单位。

2)如果检测报告所应用的标准、检测的项目和方法、能够覆盖该注册产品的主要风险,该检测报告是有效的。由于新的注册规定不再复核注册标准,检测按照企业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因此,在最后的注册审查中经常会发生审查部门需要与企业继续讨论的产品风险问题。

本市申报注册的II类产品,为了便于审查人员和体系检查人员在审查过程对存在技术问题的追溯和检查,我们鼓励本市的申报注册企业在上海检测,以便在出现审查问题后,利用本市的专家资源直接讨论,提高交流的效率。

10.提交注册申请材料中的产品技术报告应包含哪些内容,有格式要求吗?

产品技术报告没有具体格式要求,根据《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试行)》规定,产品技术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产品特点、工作原理、结构组成、预期用途;(2)产品技术指标或主要性能要求确定的依据;(3)产品设计控制、开发、研制过程;(4)产品的主要工艺流程及说明;(5)产品检测及临床试验情况;(6)与国内外同类产品对比分析。

11.医疗器械注册检测豁免要求

符合16号令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豁免注册检测的,企业无需提出专项申请报告,但是,在申报注册资料中需要提供具体书面说明。

11.1执行16号令第十一条“同一注册单元内所检测的产品应当是能够代表本注册单元内其它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典型产品”规定的,应当提交同一注册单元内所有产品的技术结构、性能指标和预期用途的相应资料,并说明被检测的产品能够代表本注册单元内其他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理由。

11.2执行16号令第十二条“重新注册时,对产品的生物学评价可以不再进行生物兼容性试验”规定的,应提交同一生产企业使用相同原材料生产的同类产品,其生产工艺和预期用途保持不变的说明及相关证明材料。

11.3执行16号令第十二条“申请注册时,对产品的生物学评价可以不再进行生物兼容性试验”规定的,应当提交同一生产企业使用已经通过生物学评价的原材料生产的同类产品,其生产工艺保持不变,预期用途保持不变或者没有新增的潜在生物学风险的说明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11.4执行16号令第十三条“申请注册免予注册检测”规定的,应当提交1)所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与本企业已经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结构,所用材料、材质,预期用途的相应资料并说明属于同一类的理由;2)所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与本企业已经获准注册并且已经通过注册检测的同类产品比较,未发生涉及安全性、有效性改变的说明和相关证明材料,或者虽然涉及安全性、有效性改变,但是改变部分和由其引起产品其它相关安全性、有效性变化的部分都已经通过了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检测的检测报告;3)生产企业已经通过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或者已经获得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证书;4)经原企业生产条件审查机构认可的检测报告;5)已经获准注册的本企业同类产品按照规定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并且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及其记录;6)已经获准注册的本企业同类产品1年内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记录。

11.5执行16号令第十四条“申请重新注册免予注册检测”规定的,应当提交1)所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与本企业已经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结构,所用材料、材质,预期用途的相应资料并说明属于同一类的理由;2)生产企业已经通过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或者已经获得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的证书;3)经原企业生产条件审查机构认可的检测报告;4)申请重新注册的医疗器械与已经通过注册检测的原注册产品相比较,未发生涉及安全性、有效性改变的说明和相关证明材料,或者虽然涉及安全性、有效性改变,但是改变部分和由其引起产品其它相关安全性、有效性变化的部分都已经通过了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检测的检测报告;5)申请重新注册的医疗器械在原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有效期内按照规定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并且未发现不良事件的记录;6)原注册医疗器械1年内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记录。

11.6产品已经GB9706.1标准的安全性能全项(110条)检测,在重新注册时,如果产品的电器结构、工艺、主要元器件均不变,可按一般安全性能(61条)类型进行型式试验。

12.提供临床试验的产品数量是多少?

现在的临床没有具体的数量要求规定,试验数量主要取决于临床方案制订过程中药品临床基地对统计提出的要求,因此,试验数量取决于方案的内容和统计学要求。各种临床试验方案,其临床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是不同的,因此不能统一确定需要实施的临床试验数量。

13.医疗器械注册证变更

13.1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载明内容发生下列变化的,生产企业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1)生产企业实体不变,企业名称改变;2)生产企业注册地址改变;3)生产地址的文字性改变;4)产品名称、商品名称的文字性改变;5)型号、规格的文字性改变;6)产品标准的名称或者代号的文字性改变;7)代理人改变;8)售后服务机构改变。此类变更按照简单程序处理。

13.2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中下列内容发生变化的,生产企业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重新注册:1)型号、规格;2)生产地址;3)产品标准;4)产品性能结构及组成;5)产品适用范围。此类变更按重新注册程序处理。

13.3注册证内容的变更时,应同时提交说明书进行变更。

14.查询注册进度,领取注册证

14.1一类、二类产品注册进度查询。登陆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在“网上办事-结果查询”栏目查询:按照提示输入受理号即可完成查询。

14.2注册证领取地点: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河南南路288号。

15.注册申请中的电子报盘

从2004年4月1日开始,注册审批已经全面使用了计算机进行管理,注册申报的各类项目都需要在申报注册资料的同时,提供申请表部分的电子数据。注册申请表格使用《上海市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软件》(电子报盘),企业可到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中心(河南南路288号)领取,也可以登陆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首页网上办事行政事项-行政许可医疗器械注册处的各项申请须知中,分别下载相关的软件、软件安装使用说明和注册申请书填写说明,并按其指导进行注册申报。

16.注册申请过程中,对审查意见有异议的处理过程

当企业收到“材料审查意见通知单”后,应注意“通知单”上的告知事项,若对本通知有异议,你单位可以在收到本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向医疗器械注册处提出协调。你单位可以向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中心(上海市河南南路288号)索取并填写“医疗器械产品注册预审会议申请表”后,递交受理中心转医疗器械注册处或直接邮寄医疗器械注册处(上海市河南南路288号507室),你单位的反馈意见将会在注册协调会上进行研究。

17.药品和医疗器械相结合产品的注册管理

药品与医疗器械相结合产品的注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4月5日下达了文件《关于药品和医疗器械相结合产品注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4]94号),文件内容如下:

关于药品和医疗器械相结合产品注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食药监办[2004]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了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相结合产品的监督管理,理顺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对该类产品注册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药品和医疗器械相结合产品的注册管理问题

(一)对于该类产品中由药品起主要作用、医疗器械起辅助药品作用的(如预装了药品的注射器等),按药品进行注册管理,由药品注册司负责。

(二)对于该类产品中由医疗器械起主要作用、药品起辅助作用的(如含药支架、带抗菌涂层的导管、含药避孕套、含药节育环等),按医疗器械进行注册管理,由医疗器械司负责。在注册工作中,邀请药品审评专家参加。

二、关于含抗菌、消炎药品的创口贴的注册管理问题 该类产品按药品进行注册管理,由药品注册司负责。

三、关于中药外用贴敷类产品的注册管理问题

该类产品是传统的中药外用贴敷剂,按药品进行注册管理,由药品注册司负责。本通知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管理规定如与本通知不符的,均以本通知为准。

18.医疗器械标签中有效日期的含义是什么?过了有效期能否继续使用?

医疗器械产品标签中的有效期是指:产品在说明书规定的条件下,能够符合质量要求,能够被正常使用的最终期限。产品出厂以后,如果由于销售的原因,到达用户手中时,已经超出产品的有效期,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过期产品就不能使用。如果擅自使用,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应由擅自决定使用者自行承担责任。

19.到期的试产注册的证件应该如何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申报注册?

到期的试产注册证件按照新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由于企业需要建立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质量体系考核,企业应该按照准产注册类别的要求申报注册资料,而不是按照重新注册的类别申报注册换证。

奥咨达收JI整LI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 篇2

关键词:医疗机构制剂,申报资料,问题,分析

医疗机构制剂是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自《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 (试行) 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后, 吉林省对医疗机构制剂的申报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但由于医疗机构制剂研发条件、人员等的局限性, 申报资料往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使医疗机构制剂申报资料更规范、科学, 本文着重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旨在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促进医疗机构制剂的进一步发展。

1 吉林省医疗机构制剂申报品种及数量概况分析

从2005年至今, 我省审批通过了三百余个医院制剂品种, 基本都是中药制剂, 主要以口服制剂为主, 兼有外用制剂, 口服制剂主要为胶囊剂、丸剂、散剂, 外用制剂主要为软膏剂、膏剂。针对中药制剂与化药制剂申报量的明显差别, 分析可能存在如下原因:

1.1 申报资料要求不同

2005年施行的《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 (试行) 》中对注册申报资料的要求指出:“具有5年以上 (含5年) 使用历史的中药制剂, 可免报资料项13-17。”13-17所指资料为:药效学、急毒、长毒、临床的试验及文献资料, 相比较而言, 中医处方在本医院应用5年的资料收集整理要相对容易做到, 因此相比化药, 成本较低、研究条件要求不高, 所以各医院更乐于申报中药制剂, 这同时也反应了我省医疗机构制剂的研究条件和水平有限。

1.2 突出专科特点

中药制剂的申报者大部分是专科性医院, 或是具有某些专科特长的综合性医院, 所申报的中药制剂的前身是中医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的处方, 大多具有肯定的疗效, 经申报和制成制剂后, 方便患者使用、携带和贮存, 可增加医院效益, 并可突出医院的专科优势和独家特色, 相比化药, 这也是中药制剂申报的优势之一。

2 申报资料内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2.1 资料整体性问题

2.1.1 资料提供不全面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做了相关的研究, 但对资料需要提供哪方面的内容、到什么程度不是十分清楚, 导致部分研究资料没有提供在申报材料里, 如果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审评人员会将需要增补的内容发出补充通知, 经补充资料后进一步审核;二是在技术设计上存在缺陷, 申报资料中重要的研究和工艺项目缺失, 一些重要的试验或研究根本没有做, 这样的材料很难补充完整。

2.1.2 资料制作不严谨、不合逻辑

主要表现在重要的资料或数字中出现较大偏差, 或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的现象。这样的资料常由于实验设计不合理或操作、制作错误造成;有的则在时间、文字叙述等方面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提示资料编写人员不认真、不负责任或有不实数据。

2.2 中药处方及相关内容

2.2.1 中医和西医理论混淆书写。

申报资料第5条要求申报处方组成、来源、理论依据, 我省的医疗机构制剂以中药制剂为主, 申报中药处方多为古代经方、民间秘方、临床验方, 这部分资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中、西医理论混合叙述。中医和西医具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 其诊断标准、治疗理念、治疗方法不能互相解释和代替, 中药处方的组成、来源、理论基础应以中医中药相关理论及文献知识来阐述, 从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辩证等方面以中医的理论体系阐述疾病的成因、诊断及治法治则。

2.2.2 中药方解不详

申报材料的方解书写一般不够详细, 框架不清;各药味的功效和配伍关系描述的不够准确, 找不到依据。中药处方方解应按照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与配伍关系进行叙述, 将处方的制方组方原理和思路、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功效、与主治病证病机相关的配伍原理、以及方剂适应范围等信息通过方解充分表达出来。

2.3 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2.3.1 试验研究资料不详细

申报资料7和8要求需提供“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的试验研究内容。对于研究者来说, 需要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 并详细、有理有据的阐述研究过程和确定研究结论。部分资料中试验研究情况提供的不够详细, 例如对未列入质量标准的君、臣药味的研究, 需要细致说明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所用试剂、及未列入质量标准的原因, 这部分资料的提供是判断质量标准制定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有效依据。

2.3.2 标准制定过程中项目、指标的设定。

我省医疗机构制剂的质量标准是由申报单位自行研究或委托研究制定, 并由当地药检所进行复核检验。制剂质量标准所列部分检验、检查项目和内容要求达到现行版药典的标准, 以控制制剂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达到质量可控。但由于医疗机构制剂研究条件和人员等限制, 导致质量标准的部分项目和指标的设定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在处方药物的含量测定、鉴别检验等项目研究的不够详细、深入, 标准中设置的项目或指标不能完全反应出制剂的有效性和内在质量, 甚至没有处方中主要药物的含量测定和鉴别。中药的质量标准制定上还有部分空间属于探索阶段, 一、二味药材所含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是否能代表全部疗效的物质基础始终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1,2], 但质量标准是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的法定依据, 所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和研究, 最终确定质量标准中关键的项目对于药品质量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省的医疗机构制剂在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改进, 这是保障制剂安全性、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2.4 工艺问题

2.4.1 工艺资料的完整性

中药制剂的部分品种提供的工艺资料不完整, 缺乏关键性的工艺参数, 如提取的时间、提取次数、浓缩液的相对密度、粉碎的出粉率等, 导致审评专家不能通过申报资料判断制剂工艺的科学性、可行性。

2.4.2 工艺资料的合理性

部分申报资料虽然提供了相应的工艺数据, 但存在明显不合理的现象, 前后数据计算不符, 没有适当的文字说明或文字描述缺乏逻辑性, 使审评人员难以判断。

2.5 制剂说明书的问题

说明书中易出现问题的是在功能主治中夸大制剂的治疗范围、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用法用量不详细、对禁忌和注意事项的书写不重视。药品的说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不能夸大、扩大其治疗范围, 要根据申报资料内相关内容简约、确切、详实的书写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等部分内容。

3 讨论

通过以上叙述不难看出我省医疗机构制剂申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疗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申报资料的整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 应从业务水平和法律法规上加强培训, 加强对申报资料所需资料的了解, 提高法律法规的熟悉和应用能力;二是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申报资料中相关研究试验的设计及文字、数据的整理工作, 提高质量标准和制剂工艺的研究和整理能力;三是申报资料各部分的内容, 通常不是由一个人来完成, 前后缺乏连贯和统一, 要有专门人员将所有材料整理、整合和把关, 增强资料的整体性、统一性, 避免资料前后出现矛盾。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疗效的医疗机构制剂品种常常可作为国家准字号药品研发的前身, 做好质量和工艺的研究、申报资料的整理等工作, 不但会增强制剂的研究能力和申报水平, 对于发展医疗机构制剂, 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用药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翁雪萍.中药质量标准的现状[J].广东药学, 2005, 15 (3) :8-9.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 篇3

新加坡卫生部希望能有更多医生提升专业水平,加入家庭医生行列(Family Physician)。卫生部2012年7月起规定,只有通过鉴定并正式注册的普通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才能被称为家庭医生。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World Family Doctor Day)。卫生部发表文告,赞扬了家庭医生对基层医疗的贡献,以及对病人的关爱。文告指出,家庭医生在本地医疗系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对基层医疗需求的增长,家庭医生的角色将继续被放大。

卫生部也将通过与家庭医生合作和发展设施,加强基本护理,并致力于达成“一个新加坡人,一个家庭医生”的愿景,让作为医疗护理首站的家庭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每个人的整体医药需求。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 篇4

受理标准》的通告

国食药监械[2005]111号

为规范境内第三类、境外医疗器械注册审批工作,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订了《境内第三类、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受理标准》。现予通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五年三月二十二日

境内第三类、境外医疗器械注册

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受理标准。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形式标准

一、申报资料按本受理标准附件中载明的顺序排列并装订成册。

二、申报资料每项文件之间应有带标签的隔页纸分隔,并标明项目编号。

三、由企业编写的文件按A4规格纸张打印,政府及其他机构出具的文件按原件尺寸提供。

四、申报资料的复印件应清晰。

五、各项(上市批件、标准、检测报告、说明书)申报资料中的产品名称应与申请表中填写的产品名称实质性内容相对应。若有商品名,应标注商品名。申报资料应当使用中文,根据外文资料翻译的申报资料,应当同时提供原文。

六、申报资料受理后,企业不得自行补充申请,但属于《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情形的,可以补充申请。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是注册申请的重要资料之一,表内各项应符合填写说明要求。

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一)生产企业许可证副本及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并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二)所申请产品应当在生产企业许可证核定的生产范围之内;

(三)在有效期内。

三、产品技术报告

应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四、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应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五、产品标准

(一)标准文本,应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二)编制说明(适用于注册产品标准);

(三)申报产品应包含在产品标准范围内;

(四)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产品的适用标准的:

1.生产企业应当提供所申请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声明,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2.生产企业承担产品上市后的质量责任的声明,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3.生产企业有关产品型号、规格划分的说明,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六、产品性能自测报告

(一)应当有主检人或者主检负责人、审核人签字,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二)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生产企业应当补充自定的出厂检测项目,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七、检测报告

(一)所检产品的规格型号应在本次注册申请范围内;

(二)检测类型应为注册检测或全性能国家监督抽查检测;

(三)原件;

(四)在有效期内(执行《办法》附件3第7条)。

注:执行《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的,生产企业应当提供相应的说明文件,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八、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

(一)生产企业应当在两家以上(含两家)搣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攠进行临床试验;

(二)其临床试验资料中应当包括临床试验合同、临床试验方案、临床试验报告:

1.临床试验合同应有承担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及实施者签字并盖章;

2.临床试验方案应有伦理委员会、承担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及实施者盖章;

3. 临床试验报告应有临床试验负责人及临床试验人员签字并由试验主管部门盖章确认。

九、医疗器械说明书

应提供说明书,说明书应加盖生产企业公章;省略说明书的,应由生产企业出具说明文件,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十、产品生产质量体系考核(认证)的有效证明文件——根据对不同产品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质量体系考核报告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签章;若为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可以提供复印件,但应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二)在有效期内;

(三)体系涵盖申报产品。

十一、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一)所提交材料的清单;

(二)生产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

(三)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重新注册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是注册申请的重要资料之一,表内各项应符合填写说明要求。

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一)生产企业许可证副本及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并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二)所申请产品应当在生产企业许可证核定的生产范围之内;

(三)在有效期内。

三、原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一)属于《办法》第五章第三十三条情形的,提交原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复印件;

(二)属于《办法》第五章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情形的,应当提交原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原件;注册证原件丢失或损毁的,应说明理由。

四、检测报告

(一)所检产品的规格型号应在本次注册申请范围内;

(二)检测类型应为注册检测或全性能国家监督抽查检测;

(三)原件;

(四)在有效期内(执行《办法》附件5第4条)。

注:执行《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的规定的,生产企业应当提供相应的说明文件,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五、产品标准

(一)标准文本,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二)编制说明(适用于注册产品标准);

(三)申报产品应包含在产品标准范围内;

(四)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产品的适用标准的:

1.生产企业应当提供所申请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声明,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2.生产企业承担产品上市后的质量责任的声明,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3.生产企业有关产品型号、规格划分的说明,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六、产品质量跟踪报告

应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七、医疗器械说明书

应提供说明书,说明书应加盖生产企业公章;省略说明书的,应由生产企业出具说明文件,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八、产品生产质量体系考核(认证)的有效证明文件——根据对不同产品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质量体系考核报告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签章;若为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可以提供复印件,但应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二)在有效期内;

(三)体系涵盖申报产品。

九、属于《办法》第五章第三十四条情形的,应当提交相应的情况说明文件,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十、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一)所提交材料的清单;

(二)生产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

(三)加盖生产企业公章。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是注册申请的重要资料之一,表内各项应符合填写说明要求。

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一)可以合法生产医疗器械的资格证明文件;

(二)复印件须经原出证机关签章或者经当地公证机构公证;

(三)在有效期内(如有)。

三、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生产企业授予的代理注册的委托书

(一)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

1.可以是复印件,但需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2.在有效期内。

(二)代理注册委托书

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四、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或者认可的该产品作为医疗器械进入该国(地区)市场的证明文件(或者在我国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在境外已经作为药品合法上市的证明文件。)

(一)复印件须经原出证机关签章或者经当地公证机构公证;

(二)在有效期内(如有)。

五、产品标准

(一)标准文本;

(二)编制说明(适用于注册产品标准);

(三)申报产品应包含在产品标准范围内;

(四)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产品的适用标准的:

1.生产企业应当提供所申请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声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2.生产企业承担产品上市后的质量责任的声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3.生产企业有关产品型号、规格划分的说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五)注册产品标准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或者生产企业委托起草标准的单位签章,生产企业委托起草标准的委托书中应当注明搣产品质量由生产企业负责攍och,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六、医疗器械说明书

(一)应提供说明书;省略说明书的应由生产企业出具说明文件,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说明书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第一类医疗器械说明书可以不签章。

七、检测报告(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

(一)所检产品的规格型号应在本次注册申请范围内;

(二)检测类型应为注册检测或全性能国家监督抽查检测;

(三)原件;

(四)在有效期内(执行《办法》附件6第7条)。

注:执行《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说明文件,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办事处或者代表处签章。

(五)执行《办法》第十五条的,生产企业应当提出暂缓检测申请及承诺,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八、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

(一)按照《办法》中附件十二规定须提交境内临床报告的

1.企业应当在两家以上(含两家)搣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攠进行临床试验;

2.其临床试验资料中应当包括临床试验合同、临床试验方案、临床试验报告:

(1)临床试验合同应有承担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及实施者签字并盖章;

(2)临床试验方案应有伦理委员会、承担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及实施者盖章;

(3)临床试验报告应有临床试验负责人及临床试验人员签字并由试验主管部门盖章确认。

(二)按照《办法》中附件十二规定须提交境外临床报告的,须提交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该产品或(同类产品)注册上市时的临床试验资料,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办事处或者代表处签章。

九、生产企业出具的产品质量保证书

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十、生产企业在中国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代理人的承诺书及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一)代理人的委托书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代理人的承诺书由代理人签章;

(三)营业执照或机构登记证明由证书所属企业签章。

十一、在中国指定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及资格证明文件

(一)售后服务的委托书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由受委托机构签章;

(三)资格证明文件由证书所属企业签章。

十二、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一)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

(二)声明中应列出提交材料的清单;

(三)包括对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

以上各项文件均应当有中文本,中文的签章执行[2004]499号文。境外医疗器械重新注册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是注册申请的重要资料之一,表内各项应符合填写说明要求。

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一)可以合法生产医疗器械的资格证明文件;

(二)复印件须经原出证机关签章或者经当地公证机构公证;

(三)在有效期内(如有)。

三、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生产企业授予的代理注册的委托书

(一)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

1.可以是复印件,但需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2.在有效期内。

(二)代理注册委托书

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四、原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一)属于《办法》第五章第三十三条情形的,提交原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复印件;

(二)属于《办法》第五章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情形的,应当提交原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原件;注册证原件丢失或损毁的,应说明理由。

五、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或者认可的该产品作为医疗器械进入该国(地区)市场的证明文件(或者在我国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在境外已经作为药品合法上市的证明文件。)

(一)复印件须经原出证机关签章或者经当地公证机构公证;

(二)在有效期内(如有)。

六、产品标准

(一)标准文本;

(二)编制说明(适用于注册产品标准);

(三)申报产品应包含在产品标准范围内;

(四)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产品的适用标准的:

1.生产企业应当提供所申请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声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2.生产企业承担产品上市后的质量责任的声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3.生产企业有关产品型号、规格划分的说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五)注册产品标准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或者生产企业委托起草标准的单位签章,生产企业委托起草标准的委托书中应当注明搣产品质量由生产企业负责攍och,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七、医疗器械说明书

(一)应提供说明书;省略说明书的应由生产企业出具说明文件,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说明书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第一类医疗器械说明书可以不签章。

八、检测报告(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

(一)所检产品的规格型号应在本次注册申请范围内;

(二)检测类型应为注册检测或全性能国家监督抽查检测;

(三)原件;

(四)在有效期内(执行《办法》附件7第7条)。

注:执行《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说明文件,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办事处或者代表处签章。

(五)执行《办法》第十五条的,生产企业应当提出暂缓检测申请及承诺,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九、产品质量跟踪报告

由生产企业代理人出具,并加盖其公章。

十、生产企业出具的产品质量保证书,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十一、生产企业在中国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代理人的承诺书及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一)代理人的委托书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代理人的承诺书由代理人签章;

(三)营业执照或机构登记证明由证书所属企业签章。

十二、在中国指定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及资格证明文件

(一)售后服务的委托书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由受委托机构签章;

(三)资格证明文件由证书所属企业签章。

十三、属于《办法》第三十四条情形的,应当提供相应的情况说明文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办事处或者代表处签章

十四、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一)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

(二)声明中应列出提交材料的清单;

(三)包括对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

以上各项文件均应当有中文本,中文的签章执行[2004]499号文。

未获得境外医疗器械上市许可的第一类境外医疗器械

首次注册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是注册申请的重要资料之一,表内各项应符合填写说明要求。

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一)可以合法生产医疗器械的资格证明文件;

(二)复印件须经原出证机关签章或者经当地公证机构公证;

(三)在有效期内(如有)。

三、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生产企业授予的代理注册的委托书

(一)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

1.可以是复印件,但需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2.在有效期内。

(二)代理注册委托书

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四、产品标准

(一)标准文本;

(二)编制说明(适用于注册产品标准);

(三)申报产品应包含在产品标准范围内;

(四)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产品的适用标准的:

1.生产企业应当提供所申请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声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2.生产企业承担产品上市后的质量责任的声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3.生产企业有关产品型号、规格划分的说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五)注册产品标准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或者生产企业委托起草标准的单位签章,生产企业委托起草标准的委托书中应当注明搣产品质量由生产企业负责攠,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五、产品全性能检测报告

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六、企业生产产品的现有资源条件及质量管理能力(含检测手段)的说明

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七、医疗器械说明书(可以不签章)

应提供说明书;省略说明书的应由生产企业出具说明文件,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八、生产企业在中国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代理人的承诺书及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一)代理人的委托书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代理人的承诺书由代理人签章;

(三)营业执照或机构登记证明由证书所属企业签章。

九、在中国指定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及资格证明文件

(一)售后服务的委托书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由受委托机构签章;

(三)资格证明文件由证书所属企业签章。

十、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一)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

(二)声明中应列出提交材料的清单;

(三)包括对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

以上各项文件均应当有中文本,中文的签章执行[2004]499号文。

未获得境外医疗器械上市许可的第二类、第三类境外医疗器械首次注册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是注册申请的重要资料之一,表内各项应符合填写说明要求。

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一)可以合法生产医疗器械的资格证明文件;

(二)复印件须经原出证机关签章或者经当地公证机构公证;

(三)在有效期内(如有)。

三、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生产企业授予的代理注册的委托书

(一)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

1.可以是复印件,但需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2.在有效期内。

(二)代理注册委托书

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四、产品技术报告

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五、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应由生产企业签章。

六、产品标准

(一)标准文本;

(二)编制说明(适用于注册产品标准);

(三)申报产品应包含在产品标准范围内;

(四)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产品的适用标准的:

1.生产企业应当提供所申请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声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2.生产企业承担产品上市后的质量责任的声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3.生产企业有关产品型号、规格划分的说明,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五)注册产品标准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或者生产企业委托起草标准的单位签章,生产企业委托起草标准的委托书中应当注明搣产品质量由生产企业负责攠,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七、产品性能自测报告

(一)应当有主检人或者主检负责人、审核人签字,并由生产企业盖章;

(二)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生产企业应当补充自定的出厂检测项目,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八、检测报告

(一)所检产品的规格型号应在本次注册申请范围内;

(二)检测类型应为注册检测或全性能国家监督抽查检测;

(三)原件;

(四)在有效期内(执行《办法》附件9第7条)。

注:执行《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说明文件,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办事处或者代表处签章。

九、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

(一)生产企业应当在两家以上(含两家)搣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攠进行临床试验;

(二)试验资料中应当包括临床试验合同、临床试验方案、临床试验报告:

1.临床试验合同应有承担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及实施者签字并盖章;

2.临床试验方案应有伦理委员会、承担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及实施者盖章;

3.临床试验报告应有临床试验负责人及临床试验人员签字并由试验主管部门盖章确认。

十、医疗器械说明书

(一)应提供说明书;省略说明书的应由生产企业出具说明文件,并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

十一、产品生产质量体系考核(认证)有效证明文件

应当提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的生产质量体系考核报告。

十二、生产企业在中国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代理人的承诺书及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一)代理人的委托书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代理人的承诺书由代理人签章;

(三)营业执照或机构登记证明由证书所属企业签章。

十三、在中国指定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及资格证明文件

(一)售后服务的委托书由生产企业签章;

(二)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由受委托机构签章;

(三)资格证明文件由证书所属企业签章。

十四、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一)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并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

(二)声明中应列出提交材料的清单;

(三)包括对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

以上各项文件均应当有中文本,中文的签章执行[2004]499号文。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企业名称变更的申报资料要求

(一)医疗器械注册证变更/补办申请表;

(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原件(申请变更时提交复印件,领取变更后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时交回原件);

(三)新的生产企业许可证(适用于境内医疗器械);

(四)新的营业执照(适用于境内医疗器械);

(五)生产企业新的合法资格证明文件(适用于境外医疗器械);

(六)新的产品标准(适用于标准主体变更的);

(七)生产企业关于变更的情况说明以及相关证明材料;

(八)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应当包括所提交材料的清单、生产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境外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的,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该声明。

二、产品名称、商品名称文字性改变,产品型号、规格文字性改变以及产品标准的名称或者代号文字性改变的申报资料要求

(一)医疗器械注册证变更/补办申请表;

(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原件(申请变更时提交复印件,领取变更后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时交回原件);

(三)新的产品标准;

(四)医疗器械说明书;

(五)生产企业关于变更的情况说明以及相关证明材料;

(六)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应当包括所提交材料的清单、生产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境外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的,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该声明。

三、生产企业注册地址变更和生产地址文字性改变的申报资料要求

(一)医疗器械注册证变更/补办申请表;

(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原件(申请变更时提交复印件,领取变更后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时交回原件);

(三)新的生产企业许可证(适用于境内医疗器械);

(四)新的营业执照(适用于境内医疗器械);

(五)生产企业关于变更情况的说明以及相关证明文件;

(六)生产企业关于变更地址的声明(适用于境外医疗器械);

(七)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应当包括所提交材料的清单、生产企业对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境外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变更的,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该声明。

四、境外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中代理人变更的申报资料要求

(一)医疗器械注册证变更/补办申请表;

(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原件(申请变更时提交复印件,领取变更后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时交回原件);

(三)生产企业出具的变更代理人的声明;

(四)生产企业给变更后代理人的委托书;

(五)变更后代理人的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六)变更后代理人接受委托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承诺;

(七)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声明中应当列出提交材料的清单,并包括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

五、境外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中售后服务机构变更的申报资料要求

(一)医疗器械注册证变更/补办申请表;

(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原件(申请变更时提交复印件,领取变更后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时交回原件);

(三)生产企业出具的变更或增加售后服务机构的声明;

(四)生产企业给变更后或新增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

(五)生产企业对已售出产品售后服务的处理和承诺;

(六)变更后或新增售后服务机构的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七)变更后或新增售后服务机构承担售后服务责任的承诺书;

(八)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声明中应当列出提交材料的清单,并包括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

以上各项文件均应当有中文本,中文的签章执行[2004]499号文。

补办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医疗器械注册证变更/补办申请表

二、补办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原因及情况说明

三、申报者的资格证明文件

四、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及附件的复印件

五、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应当包括所提交材料的清单、生产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补办境外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出具该声明。

以上各项文件均应当有中文本,中文的签章执行[2004]499号文。

医疗器械出口销售证明书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

(一)医疗器械产品出口销售证明书申请表;

(二)所出口医疗器械生产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复印件);

(三)所出口医疗器械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复印件);

(四)出口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申请者的自我保证声明,保证所出口产品满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该产品生产和注册的法规要求,所提交的材料真实合法。所提交的证书复印件需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二、未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产品

(一)医疗器械产品出口销售证明书申请表;

(二)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出口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申请者的自我保证声明,保证所提交的材料真实合法。

所提交的证书复印件需加盖证书所属企业公章。

医疗器械说明书更改备案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医疗器械说明书更改备案申请表

二、申报注册时所提交说明书的复本

三、更改备案的说明书

四、说明书更改情况说明(含更改情况对比表)

五、注册产品标准修改单(仅限于说明书更改内容涉及修标时)

六、关于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声明

纠错申报资料受理标准

一、纠错单,加盖生产企业或代理人公章

二、注册证书复印件(取证时交回原件)

附件:注册申报资料排列顺序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顺序要求

1.境内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3.产品技术报告

4.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5.适用的产品标准及说明

6.产品性能自测报告

7.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

8.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

9.医疗器械说明书

10.产品生产质量体系考核(认证)的有效证明文件

11.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重新注册申报资料顺序要求

1.境内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3.原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4.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

5.适用的产品标准及说明

6.产品质量跟踪报告

7.医疗器械说明书

8.产品生产质量体系考核(认证)的有效证明文件

9.变更的情况说明和证明性文件(适用于型号、规格、生产地址、产品标准、产品性能结构及组成、产品适用范围有变化的产品)

10.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顺序要求

1.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3.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生产企业授予的代理注册的委托书

4.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或者认可的该产品作为医疗器械进入该国(地区)市场的证明文件

5.适用的产品标准

6.医疗器械说明书

7.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

8.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

9.生产企业出具的产品质量保证书

10.生产企业在中国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代理人的承诺书及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11.在中国指定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及资格证明文件

12.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境外医疗器械重新注册申报资料顺序要求

1.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3.原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4.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生产企业授予的代理注册的委托书

5.境外政府医疗器械主管部门批准或者认可的该产品作为医疗器械进入该国市场(地区)的证明文件

6.适用的产品标准及说明

7.医疗器械说明书

8.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

9.产品质量跟踪报告

10.生产企业出具的产品质量保证书

11.生产企业在中国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代理人的承诺书及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12.在中国指定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及资格证明文件

13.变更的情况说明和证明性文件(适用于型号、规格、生产地址、产品标准、产品性能结构及组成、产品适用范围有变化的产品)

14.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未获得境外医疗器械上市许可的 第一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申报资料顺序要求

1.境外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3.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生产企业授予的代理注册的委托书

4.适用的产品标准及说明

5.产品全性能检测报告

6.企业生产产品的现有资源条件及质量管理能力(含检测手段)的说明

7.医疗器械说明书(可以不签章)

8.生产企业在中国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代理人的承诺书及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9.在中国指定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被委托机构的承诺书及资格证明文件

10.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未获得境外上市许可的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申报资料顺序要求

1.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资格证明

3.申报者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生产企业授予的代理注册的委托书

4.产品技术报告

5.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6.适用的产品标准及说明

7.产品性能自测报告

8.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

9.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料

10.医疗器械说明书(应当由生产企业或其在中国的代表处签章)

11.产品生产质量体系考核(认证)有效证明文件

12.生产企业在中国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代理人的承诺书及营业执照或者机构登记证明

13.在中国指定售后服务机构的委托书、受委托机构的承诺书及资格证明文件

护士延续注册申报材料 篇5

申报材料:

1、护士延续注册申请审核表;

2、申请人护士执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聘用单位所在地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申请人6个月内的健康体检证明(并附心电图及X线透视报告单);(注:体检单位需盖骑缝章)

4、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5、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

6、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及委托书。(单位可集中统一办理:委托书单位盖章及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总共1份)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 篇6

申报注册办事指南

二级注册建筑师、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向地方注册管理机构提出注册申请的,要递交申请材料并进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需要在“江苏省建设执业资格注册管理系统”中申报。

一、网上申报

(一)执业人员登录系统。

打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首页→左下方找到

→点击下方

→进入“江苏省建设执业资格注册管理系统(/web/zyzc)”(以下简称“省系统”)首页。

进入省系统操作前务必仔细阅读“注册用户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手册在省系统首页首次登录的,先点的,点即可。

下载。

申请密码后方能进入省系统。非首次登录

如申请密码中出现提示,则可能的原因有:(1)执业人员身份证号输入有误;(2)非首次登录;(3)无相关执业资格等。无相关执业资格分两种情况:①在本省取得执业资格的,栏目查询。

注意事项:

1、单位管理员的申请

首先查询聘用单位是否已申请单位管理员,点击省系统首页左下方,如在“单位列表”中查出聘用单位无人申请单位管理员,则申请单位管理员,申请方式有2种,可参阅手册中“执业单位管理员-操作说明”或咨询我厅信息中心(咨询电话025-51868276)。单位管理员开通后,才可在省系统注册申请。

“单位管理员信息维护-联系方式”中“手机号码”务必填写正确,否则注册审核过程如有补正情况,您将不能通过手机及时收到短信通知。

2、添加执业资格

(1)在外省取得执业资格的执业人员到我省申请初始注册或变更注册,单位管理员要在省系统添加执业人员。在外省没有注册过的,添加时,注册状态选“未注册”,在外省注册过变更到本省的,注册状态选“待转入”,添加后审核上报。由我厅注册中心审核(审核时间为2个工作日)通过后,方可用执业人员用户进省系统申报数据。

(2)省系统中已有该执业人员其他专业的执业资格的,则需联系我厅注册中心(咨询电话025-51868918)进行手工添加。

3、网上申报流程

执业人员注册申请→单位管理员受理→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复核→省窗口接收(仅初始注册)→省窗口受理。流程到省窗口时,方可

查看详情。

半年以上);

6、逾期(取得资格证书超过3年)初始注册的,应当提交达到继续教育要求的证明材料(二建的交近两年内必、选修各40学时;二结近三年内必、选修各60学时);

7、聘用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有效证书;在省系统中单位管理员要维护好相应的资质信息)。

注:(1)申报表打印采用双面打印方式。

(2)原印章注册号必须填写最后一次取得的印章注册号,申请表上加盖最后一次取得印章的印模。

(3)如果数据进行了修改,要重新打印申请表,申请表必须与申报数据一致。

(4)申请表上“聘用单位意见”一栏需手工填写。

(二)延续注册

1、延续注册申请表(需要与申报数据一致);

2、与聘用单位签订的聘用劳动合同复印件(要求同上);

3、注册期内达到继续教育要求的证明材料(要求同上);

4、聘用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要求同上)。

(三)变更注册(含省内变更、进省变更、出省变更)

1、变更注册申请表(需要与申报数据一致,如是出省变更一式二份);

2、工作调动证明或者与原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劳动合用的证明文件、劳动仲裁机构出具的解除劳动关系的仲裁文件、退休人员的退休

执业印章的,要提交聘用单位资质证书副本复印件和上交原执业印章)

3、聘用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仅印章号与单位现有新资质号不一致且印章还在有效期内时提供)。

(六)更改注册单位名称

省系统中按“省内变更”申报数据(单位管理员在系统内首先申请单位更名,更名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变更申请数据的填报)。

1、单位更名报告(报告中列出企业所有已注册人员清单,并提供电子数据);

2、工商管理机构更名通知复印件;

3、企业更名后的资质证书复印件;

(七)个人修改姓名或身份证号

1、修改申请(要有单位盖章);

2、公安部门出具的修改证明;

3、正确的身份证复印件(注:军人需要原军官证复印件和转业证明);

三、申请事项查询

书面申请材料到省窗口受理后,可通过省系统首页中间的栏目查询事项的进度,打开

四、证章领取

医疗器械注册申报 篇7

1 需要认真正视当前我国医疗器械注册的问题

我国的医疗器械注册制度起始于1995年,是在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组织下开始了医疗器械的分类注册管理。2000年国务院制定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从法律的层面上规定了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必须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注册审批。但是由于医疗器械的注册制度设计在前,《条例》法律规定在后,所以从一开始注册制度就存在着没有从医疗器械研究、制造、使用全系统的角度、没有从医疗器械全寿命管理的角度来设计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的问题。尽管《注册管理办法》修订过两稿,但是其始终没有脱离原来生产管理部门(注:原国家药品管理局直属生产管理部门)管理和地方药品监管部门分割管理的痕迹。再加上这几年以来出现了一些人为安全事件和产品安全事故,使得国家有关部门在整个医疗器械注册过程的掌控出现了许多极端管理办法,由此造成了绝大多数医疗器械研究生产企业的抱怨,造成了社会公众对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有效性的不信任。这些抱怨集中反映,我们目前的医疗器械注册是程序繁复、时间冗长、效率低下、结果不一。

1.1 程序繁复——主要表现为审批程序重复申请受理、产品风险重点不分

比如,医疗器械注册全过程就包含了产品注册标准复核、注册检测申请和报告、临床试验、质量体系核查、注册资料真实性核查、产品注册申请以及经过技术审评和行政审批等多个程序。这些程序在一定的时候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一是这些子程序的行政性太强,权威性太强,垄断性太强,任何一个部门的否定就直接导致产品夭折,研究产品的企业几乎没有进行科学申辩的可能性;二是这些子程序相互割裂,各部门关注各自的要求,负责注册技术评审的部门并不关心生产的过程和控制,不同部门之间没有综合信息的相互交流,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疏惑了产品安全的核心问题;三是这些程序不根据产品的风险进行调整,特别在临床试验、质量体系核查、注册资料真实性核查方面缺少针对不同风险的分类管理。高风险的产品提不出严密的实验证明要求,而已经生产了几十年,在人身上应用了几十年的产品,在申请重新注册时被要求补充进行生物相容性试验。

从一些统计数据分析,每年在我国注册和重新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中,真正有风险、有创新的产品很少,一般不会超过全部申请注册(重新注册)产品的5%。为此,我们有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将程序搞得如此繁复。我们把精力花在95%的一般或重复产品上,我们还会有精力去管理好真正需要管理的5%产品吗?

1.2 时间冗长——现行的行政审批时效规定基本失效、审批时限被任意拖延

按现行规范性文件规定:核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时间是,5个受理工作日、30个核查工作日、10个出具报告工作日;申请“质量体系核查”是5个受理工作日、30个核查工作日(体外诊断试剂5个工作日)、10个出具报告工作日;而产品注册是5个受理工作日、60个(三类医疗器械是90个)审批工作日、10个出具报告工作日。按理说这些审批时间的规定并不很长,也是比较合理的。问题在于实际执行中,并未真正地实行。近两年来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和重新注册,几乎没有准时完成的。尤其是在不区分风险要求和没有具体技术指导的情况下,大量的申请被在最后时限内要求补充资料,一切重新开始。尽管后来有关部门由于审批时限的延长,不得不发延期公告,从法规的角度保证了企业持续生产的合法性。但是由于产品生产销售周转的复杂性,实际上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生产和销售混乱。

1.3 效率低下——注册审批中被经常要求补充资料、同时实际又很难控制风险

造成效率低下、时间拖延的一个主要原因,往往是在审批期限将尽时,企业被要求补充注册资料。客观地讲一个企业在申请产品注册时,没有做好应该完成的各项试验和验证,无法提供证明安全有效的证据,所以要求企业补充证明资料是完全合理的,必要的。但是问题在于,一是我们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文件规定何种产品必须提供何种资料,往往导致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要求补充什么;二是一些已经实际使用多年,在申请重新注册的产品中,大量的金属、高分子材料被要求补做生物相容性试验、毒性试验、遗传试验等等,这些试验费时费钱,也无法证明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所以有此必要吗?三是随着标准版本的不断变化,在没有进行必要和适当验证的情况下,而要求企业强制执行,重新注册,从而耗费大量的力量去审批成熟的资料。实际上在这样的管理效率之下,我们就不可能有精力对真正高风险的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对一些新型医用材料,对一些植入人体的生物材料、动物材料、同种异体材料、可吸收高分子材料等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

1.4 结果不——现行的等级审批、区域审批标准不一、造成产品注册批准的结果不一

按照现行的注册管理制度,国家局负责审批三类医疗器械、31个省级局负责审批二类医疗器械、680多个设区的市局可以审批一类医疗器械。由此造成了实际上全国共计有700多个药监部门有批准医疗器械上市的权力,可以发放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如此之多的审批机构,其必然是审批人员素质不齐、能力不一,尺度不同,结果不同。事实上,由于我们没有同一的审评标准,没有同一的技术评价指导,所以就会出现同一品种的审批结果差异很大。比如,同一产品可以叫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可能是不同产品;三类医疗器械会作为二类审批,一类医疗器械中会审批出治疗性器械等。至于审批结果的实质性差异更是无法表述。

2 美国FDA关于510K与PMA注册的意义

自1906年起,美国政府发布了《联邦食品和药品法》,2004年修订为《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并编入《美国法典》第21编(简称:21U.S.A)。这是一部完整地管理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法规。其中,自第501条起阐述的是“药品和医疗器械”。其中第510条的目录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注册登记”。由此可以了解FDA在整个医疗器械注册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做法。

首先,美国FDA十分重视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名称规范。第508条规定:为了使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简单和使用的目的,认为有必需或必要,可以给任何药品或器械授予正式名称。依据本条对任何药品或器械授予的正式名称,在其拟定之后,将成为该药品或器械在任何官方药典中的、或为任何本法目的而使用的唯一的正式名称。FDA认为,授予药品或器械的正式名称,是为了防止名称的“不当组合”或因其他原因的不实用;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用于同一种药品和器械,或者名义上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器械而在设计上和功用上是完全相同的。而且,FDA规定这些名称目录要编辑、公布、公开散发。

其次,在《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第510条的目录就是“药品和器械制造商的注册登记”。这类登记包括制造商的登记也包括产品的报告,比如每年12月31日前,每个制造、经营者要登记注册其“名称、营业地及其所有设施”。FDA给每个登记者“编织一个登记号”,这种登记注册是可以供任何有查阅要求的人士查阅。所有登记的制造、经营商自登记之日起,被要求实施每2年期间内至少检查一次。FDA对企业的登记引申到对产品的登记,其中510K条规定,制造商和销售商须在引进或传输人用器械前90日,向FDA报告制造或销售的产品。这就是著名的510K条款。那么FDA是如何实施510K的?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FDA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的规定。

在《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的第513条规定了人用器械的分类,提出了“器械类别”分为第一类器械、第二类器械、第三类器械。其规定:对第一类器械——采用一般控制。第一类器械不能用于支持或维持人来生命,也不能用于治疗损害人类健康疾病,没有潜在的致病或致伤危险,所以这种控制足以对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合理地保证。对第二类器械——就要采用特殊控制。因为一般控制不足以对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因此要有足够的信息进行特殊控制,这就包括公布性能标准、上市后监督、患者注册、或在上市前提供临床数据指导等。这种特殊控制就要依据510K在上市前通知FDA的部长。而对于第三类器械——采用上市前审批(即PMA审批)。对于不能列为第一类的,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比较或判断用510K可以获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合理保证,而且器械是用于支持或维持人类生命,或对阻止损害人类健康极为重要,或可能表现出潜在的不合理的致病或致伤风险的器械,都应当依据515条(PMA)取得上市前审批,以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FDA依据风险和控制能对器械采用分类注册管理办法的目的和依据是十分明确的。

从FDA对器械注册登记的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注册制度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2.1 上市前审批(PMA)在于控制重点风险。

第515条规定,任何申请第三类上市的,都必须对完整的信息进行报告,包括无论是公布的、申请知道的、还是申请者理应知道的,以证明该器械是否安全有效;要有器械部件、成分、属性和操作原理的完整说明;器械在生产、加工及包装、安装的完整说明;要有性能标准信息;必要时要提供样品等。对申请者,FDA可以要求其补充,要求其撤销和中止申请,审批中可以咨询专家,可以要求修改标准和使用说明,可以进行重复性验证,也可以直接要求批准研究试验方案等。总之,法规的条款非常完整,同时没有僵化的约束。充分体现了上市前审批,完全可以根据产品的特点,既能确定重点风险,也能控制重点风险。

2.2 上市前报告(510K)的本质在于“实质等效性”

对于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比较或判断用510K可以获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合理保证的器械,其注册制度就是进行510K报告,而免于PMA审批。其规定制造商依510K条向部长报告,申报注册器械与另一器械相比具有实质等效性。

所谓“实质等效性”,就是器械于其他器械进行相比,结果与对比器械具有同样的用途;与对比器械具有同样技术特征,或者,具有不同的技术特征(在材料、设计、能源、或者其他特点方面有显著的变化),但具有与对比器械等效性的信息(特别是具有同样的性能数据和临床结果),表明该器械与合法上市的器械同样安全有效,且与对比器械相比,没有不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

实行“实质等效性”对比,关键问题是谁来比?如何比?为此,在美国联邦法规第21卷第1章的第807条中,规定了医疗器械进行“上市前报告”的程序和格式要求,并且在法规中用大量的篇幅表述了不同的器械的不同要求。特别规定了报告者对报告的信息和内容以及格式的要求。比如其规定:对报告者声称等效的合法销售器械(供判定的器械)的确认是指,1976年5月28日前开始合法销售的器械、或者是从Ⅲ类重新划分为Ⅱ类或Ⅰ类的器械,或者通过510K上市前通告程序认为完全等效器械。在“实质等效性”对比中,需要描述器械如何发挥功效的解释、器械采用的基础科学概念以及器械的重要物理等性能特性(如器械的设计、使用的材料以及物理特性);需要声明器械可以诊断、治疗、预防、治愈或减轻的疾病或情况,必要时包括对病人的描述。同时还要解决与其它比较器械的不同时用特点、不同技术特点和情况等。

实行510K信息登记以后,制造商可以获得FDA的确认信。FDA认为有必要时,也可以发表公开的声明,要求对器械标识、限制,甚至也可以撤销或取消其实质性等同。FDA的这些动作全部是向公众公开的。

2.3“实质性”就是突出“实”和“质”

“实”和“质”这两个字,在“实质等效性”的比较中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字。我们理解的“实”,就是基于客观的事实、基于道德的诚实、基于证据的证实。任何事情的表述都不能违背客观的真实性,尤其是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医疗器械。所以临床前的试验、产品的各项验证、性能检测结果、临床试验结果都必须保证真实。如今我们在产品注册中进行研制情况的真实性核查,既是一种必要,也是一种无奈。其实,研制情况真实性核查,也是对申请注册者的诚信的核查,任何研制医疗器械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要有治病救人的情操。企业的盈利只能处于第二位的。而如今以急功近利、蝇头小利为主要目标的制造商,都应当是这个行业的出局者。至于关系实质性证明的证据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制造商申请上市前报告后,FDA规定会在两年内进行检查,如何一旦检查结果与报告的内容不一致,那么就是申请者的不诚信,就会受到FDA的严重处罚。所以任何一个研究者或制造商都应当有这种意识,随时保存真实、客观、科学的证据,保持这种证据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我们理解的“质”字,就是要确保性能的质量、确保质量的标准、确保标准的如实;产品性能是产品质量的体现,产品的可比性也就是产品性能的比较。但是我们现在往往不重视产品性能的比较,我国至今也没有一个同类医疗器械的性能比较数据库,销售者和使用者也无法从性能上比较同类产品,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产品的性能的确立和保持,主要依靠产品的标准规定,所以一些产品的注册标准就是制造商对产品性能的承诺。《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的第514条就专门对器械的标准进行了规定。有了产品标准还必须要保证标准的如实执行,产品标准的执行就要依靠制造商本身、也要依靠社会中介组织、必要时还要依靠政府监督部门。所以,产品的注册标准必须是公开的、并有数据库可查。

2.4“等效性”的基础在于“可对比性”

进行器械产品的“实质等效性”比较,主要对比一下这些要素。其一,是器械的用途:通过器械产品使用说明书或临床指导书,表明产品的预期用途,以及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所以,说明书也是制造商对产品的法律承诺。其次,是器械的技术特性:通过产品注册标准来规定和证明器械的功能指标、性能指标。其三,是比较产品的有效性:必要时申请者要提供的临床验证报告,包括上市前临床和上市后临床跟踪。其四,产品安全性证明:包括对产品的技术测试、安装和服务。

3 分析我国医疗器械注册中“实质性等同”的基础

按照510K的注册管理办法,实行医疗器械产品的“实质性等同”是一个客观需求和存在。只要不是一个创新的医疗器械,其都存在进行“实质性等同”比较的客观可能性。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进行“实质性等同”比较的条件、有没有进行“实质性等同”比较的基础。为此,我们从法律、诚信、信息、标准、评价问题五个方面,就进行“实质性等同”的基础作一分析。

3.1 法律问题

我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始于2000年,面对医疗器械的发展和监管状态的变化,确实存在相对滞后,需要作进一步的修订。然而,法律的修改是为了调整事实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形成约束各方的规范和程序。但是现在有些极端的认识问题,有一部分人希望修订后的《条例》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管条款非常强硬,对行政相对人的规定越详细越好。其实我们感到《条例》的修订将会改变目前以相对人作为对立面的监督管理模式,被动式的监管只会越来越被动。也有些人拘泥于对《条例》的机械理解和执行,希望在《条例》中形成所谓的注册管理制度。我们感到不可能指望《条例》的修改来为我们确定医疗器械的注册是实行PMA,还是510K。所以,法律的问题需要在多个层上解决不同的问题,不能全部押宝于《条例》的修订。

3.2 诚信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全社会共享的,系统性、完整的、公开的诚信征信平台,也没有形成对不诚信者的社会惩戒机制。由此造成了部分企业的诚信缺省,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有少数企业利用这种缺陷,进行欺骗、伪造、假冒,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损坏整个国家形象,进行了违法违规的活动。再加上在医疗用品的购销上出现非正常市场经济行为、及医疗机构和人员的非正常收益,加大了企业造假和欺诈的空间。因此,社会诚信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医疗器械注册制度的设计。

3.3 信息问题

到目前为此,我们对医疗器械的行政许可(注册)信息尚未完全公开。也就是说,不管是医疗器械的制造商、销售商、使用者,还是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人员,目前基本上没有一个完整的、实时的、公开的医疗器械信息库,以可获取医疗器械企业、或医疗器械产品的全部信息。作为医疗器械的信息,除了注册证书上的描述以外,产品注册的标准和产品使用说明书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开信息。因为前者是制造商就产品性能向社会的承诺,表示产品具有怎样的性能指标以及如何进行测试证明。后者是制造商向社会表示如何使用产品达到可证明的预期用途,以及如何防止出现不合理的使用和不适用症状等等。然而就是这些应当为社会公知的信息,被以所谓“商业机密”掩盖掉了,在社会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失去平衡。没有了公开的信息,就没有“实质性等同”的比较。

3.4 标准问题

如前所述,产品注册标准是制造商就产品性能向社会的承诺,因此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标准对于医疗器械产品性能的评价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这几年来,我们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正在逐步失去对产品标准的控制力,究其原因,可能是2004年发布新修订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中,取消了对标准进行复核的程序,由此各检测机构“只对企业送检样品是否符合企业标准负责”,取消了本来可以对注册标准的科学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复核的最好环节。就目前全国相关医疗器械专业化标准技术委员的工作能力,其主要在对各监测机构感兴趣、有能力、可翻译的产品项目上有所作为,而缺乏对各类别产品标准的系统化的研究和指导。其表现出就是某些产品标准几乎年年开会、年年修订标准,而更多的已经暴露问题、发生不良事件的产品从来没有机构在研究其标准。尽管我国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度,但是其并不能代替全部注册产品的标准,由此在产品注册中出现相同的产品可以有不同产品标准,甚至性能指标和形式试验要求在标准中可以人为裁割。在标准管理中,单纯强调行政管理要求,机械地割裂安全性标准和性能标准之间的联系,使得标准可以不断降低性能要求,标准中规定对产品的周期性形式试验要求被删除等等现象,在已经注册的医疗器械中比比皆是。此外,目前作为对产品质量性能评价和向消费者宣称性能的标准是不公开和不可获得的,由此社会上也不可能对同类同种医疗器械进行客观的评价,给选用者带来采购风险。这与其它商品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选购评价比较的做法极不一样。少数企业可以利用对产品功能的宣称与标准的不一致而获得非法(额外)的利益,也给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带来了额外的风险。

3.5 评价问题

我国医疗器械注册实行的是专业机构审评制度。这种审批制度的本意是为了提高审批效率,减少审批会议,减少企业付费。但是,这种制度搞得不好,就会存在极大的弊端。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专业机构的审评≠个人的审评;专业机构的审评≠专业的审评;专业机构的审评≠客体的真实;专业机构的审评≠社会研究群体的支撑。这些“≠”就是目前注册审批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而且,这种专业机构审评制度是一种完全的事前审批制度,是审批为先、先入为主的行为,与科学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不相符合,如果再缺少上市后继续评价制度,那么医疗器械注册审批的风险就必然的。

对上述五个问题的分析来看,目前确实还不具备实行“实质性等同”的比较审批基础。我国的医疗器械注册制度与美国FDA的注册制度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最主要的是管理基础不同,这也反映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落后。

按照建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医疗器械行政管理制度,只有适合社会和产业的发展,才是科学合理的,才会真正保证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有效。在注册管理制度方面,我们只有承认落后,才有学习先进、奋起追赶的动力。千里之行、始于圭步。只有对现行的制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扎扎实实地有针对性地建立或调整一些管理制度,才能重新建立起适合形势发展需要的医疗器械注册制度。

4 我国医疗器械注册的制度设计问题

4.1 建立医疗器械产品命名原则,调整医疗器械的名称规范

医疗器械管理的基础首先要从医疗器械的命名开始。全国的医疗器械名称应当有比较统一的规范,不规范的名称、带有欺骗性的名称、违法广告法规的名称都应当去除或更正。规范的医疗器械名称对于采用统一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检测、采用统一的技术审批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任何超出规范名称的产品、任何具有新颖性的产品都应当首先由国家级的技术评审部门进行第一次评审,并由此建立技术评审规范,下发全国各省技术审评机构。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第一次审评产品的基本信息、产品注册标准、产品使用说明书的公开信息。

医疗器械产品的命名是一个科学命名法,应当遵循简单、实用、科学、唯一、标准的原则。目前,GHTF组织、美国FDA已经建立医疗器械的详细名称目录,可供借鉴,但是我们也不必全部照抄。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建立医疗器械的命名原则,在一般的意义上,医疗器械的命名可由——作用原理或机理、作用目的、作用对象、作用形式等要素进行组合。按照通常的习惯,这些要素可以缺项、也可以前后重新组合。比如:心电图机,就是表明作用原理是获取心电信号、目的是形成图谱、作用对象是心电信号、形式是仪器;比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表明原理和目的是心脏起搏、对象是心脏、形式是植入式仪器。等等。科学的命名原则与前一段时间被国家药监部门注销的所谓“奥美定”“光量子治疗器”“静输氧治疗仪”“恒频磁共振治疗仪”等名称一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科学命名法的合理性。

目前,有许多医疗器械的名称是含有一定的欺骗成分的,比如:“糖尿病治疗仪”“高血压治疗仪”“骨愈膜”等等。还有一些在所谓高科技的名称上进行欺骗。为此,国家监管部门应当在建立医疗器械命名原则的基础上,组织全国标准归口单位着手对已经注册的医疗器械进行命名的整顿,随后公布新的医疗器械名称目录,由各医疗器械生产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对照,申请更正。这样才能较快地使我国医疗器械命名管理走上规范。

经过标准命名的医疗器械名称目录应当定期编辑,并公开发布,可提供给社会公众进行查询。

4.2 调整产品分类,同时公布医疗器械产品目录

与医疗器械命名最相关的就是调整医疗器械的分类,并且细化分类目录,建立全面的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大全。尽快改变目前《分类目录》版本陈旧,分类不科学,子项不够细化,产品名称不规范,而且现行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界定通知》更不规范,前后矛盾的现象,须提高医疗器械管理的基础水平。

医疗器械分类管理的原则应当依据风险控制原则,从而确定一类、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是按照一般控制、特殊控制、上市前审批(高风险控制)的注册模式。要改变目前行政命令式的分类决定,医疗器械分类的确定应当是有证据分析的,必要时可以由专家组决定。决不能因为某个医疗器械发生了一些质量事故(事件),就可随意将其提高分类管理的等级。事实上,如果不能在产品注册的系统性评价上解决问题,提高了等级又有什么用?

医疗器械分类是与产品名称目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分类目录中的产品名称是与产品命名相一致的,是与产品的风险及其控制相一致的。所以,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在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大全中没有的,即所谓新名称产品的分类只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确定,进行实质性审查和评价,才能给出准确的名称、性能指标、预期用途、风险控制、和分类界定。而不是像目前那样,凭一个报告决定分类。

4.3 全面解决产品注册标准的可及性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确认产品注册标准可以合理保证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然而,目前除了直接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外,其他任何一个医疗器械产品的标准对除生产厂家以外的社会公众和监管人员都是不可获及的。于是出现了一些怪象,使用者认为产品不好,无法寻找依据;监管部门进行质量抽样以后,抽验者要企业提供监测标准;经营者无法用技术指标向客户评价产品的优劣等等。实际上,使得医疗器械处于无法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控的状态。即使对医疗器械注册审评而言,不同企业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时间审评的结果,也无一个统一的产品标准。

我们认为,注册产品的标准是企业向社会承诺产品性能的基础,有必要进行公布、公开。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可以组织相关的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协同医疗器械注册审批部门,建立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标准信息网络,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标准何产品说明书数据库,以供医疗器械注册、监管、稽查部门获得法定的信息,供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者获得必需的信息。按照现有的网络技术能力,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工作。

4.4 科学合理地设置医疗器械产品的临床试验与验证规范

首先,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医疗器械都要进行临床试验。有的医疗器械要进行临床试验,甚至有的医疗器械出现高风险征兆时不但要进行上市前的临床试验,还可以定期进行上市后的临床追踪和调查;有的医疗器械原理机理十分清晰,一般只要进行临床验证,比较使用结果即可。还有更多的医疗器械完全没有必要进行任何临床试验,实际应用结果报告既可进行验证和评价。所以对医疗器械的临床问题,决不可搞一刀切。正确地区分医疗器械产品的临床试验与临床验证,以适当的方式获得科学数据和证明已经成为所有医疗器械研制生产企业的呼声。既然并不是所有医疗器械都要进行临床试验,可以有多种方式供选择。那么有关管理部门就应当将必须进行临床试验、可以进行临床验证、可以免于临床的原则和产品目录公布于众。

其次,要按照不同医疗器械种类,建立临床试验和临床验证技术指导准则,实行政务公开。现在有关部门提出的对临床试验的要求比较抽象,即“满足统计学要求”。由于医疗器械比较复杂,种类繁多,对实际试验的研究企业和医疗机构很难掌握“统计学”的要求。为此,有关审批部门是否可以通过比较多的试验报告的总结,提出可参考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指导文件,对提高我国医疗器械研究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要极大地增加供进行临床试验和临床验证的医疗机构的数量。这一方面是因为医疗器械的复杂性,不同的医疗器械要适合不同等级不同专业的医疗机构,或者适合其应当使用的场所需求。另一方面不能在临床机构的数量上形成垄断行为,而不利于医疗器械产业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目前,医疗器械跟着药品临床机构进行认定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医疗器械应当由自行认定的临床机构,必要时各省市还可自行认定二类以下医疗器械的临床验证机构。当然,对高风险的产品,国家可以指定临床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国家可以公布原则和产品目录。

第四、对医疗器械真正的风险控制,决不是仅凭上市前不多的临床例数和临床时间就能发现所有的问题。对科学的认识,必定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在时间的考验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所以,应当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建立部分产品上市后继续进行临床跟踪试验的机制。包括上市后在一定时间内限制使用的规定,或继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指导原则。

4.5 提高对医疗器械风险的可接受与控制能力

自从这几年发现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和使用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以后,围绕着如何看待医疗器械的安全性风险和如何监管医疗器械存在很多不同观点。但是,极端片面认识医疗器械的风险的观点都是有害的。2008年推行的YY/T0316-2008/ISO14971-2007《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国家标准是我国医疗器械应用国际上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通过全面推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标准,可以使我们明确以下这些基本观点:一是医疗器械的风险是客观存在和普遍存在;二是风险可接受准则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完整性的基础;三是风险管理要贯彻预防在先的原则,要贯穿于医疗器械的整个寿命周期;四是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分析医疗器械的系统性失效和随机性失效;五是医疗器械制造商是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人。

4.6 调整医疗器械产品批准上市的评价机制

2008年,在国务院调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行政管理职能的“三定方案”中提到:将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批的职能移交相关事业单位。这里用了“职能移交”的表述方式,充分体现了国家要求实行“政事分开”,技术审评和行政审批分开的要求。这就给“技术审评”以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实行科学审批一个更大的空间。

建立科学、专业、适当的技术审评机构十分重要。不同专业、不同门类、不同等级的技术审评机构,可以有一个公开、透明、同一、程序的审评机制。参考美国FDA的510K的审评机制,建立“实质性等同”的审评机制。同时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进行PMA审核,控制高风险的医疗器械。

另外,应当建立一种程序,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建立审评复议制度。比如,在注册审评后,针对审评中的争议问题,建立一个信息公开披露机制,同时允许申请者或者其他关注者进行诉辩或申辩,并依靠社会研究群体的力量进行复议。这是控制未知的或者隐性高风险的最有效的手段。

此外,在技术评审中,我们应当可以获得一个公开、透明的产品审批评价信息,这个信息包括:程序、标准、指导、审评阶段和结果。

4.7 建立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后的再评价制度,包括部分产品进行上市后的动态信息报告制度

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督管理是目前全世界在研究的课题。人类对自身的研究和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所以应用于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监护、预防、康复的医疗器械也是在不断的认识中完善和提高。事实上我们不能苛求仅仅通过医疗器械的注册就能绝对做到安全有效,有些问题,比如安全问题、不良反应、操作缺陷、以及长期的反应等都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临床使用才会发现,所以要进行上市后的监督管理。上市后监管的主要手段,包括医疗器械的质量检验评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医疗器械上市后再评价、医疗器械使用的流行病学调查等等。通过上市后医疗器械的监管,可以避免我们采用主观臆断式的方法进行行政管理,更要尊重临床医师通过临床使用获得对医疗器械的评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医疗器械上市后再评价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立法,建立规范、程序、责任,不可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

5 对我国医疗器械注册制度改革的建议

尽管本文在分析中一再讲到,我国目前还不具备立即实行“实质性等同”的审批办法。但是客观的事实要求我们客观的对待大量医疗器械到期再注册、发生局部变更的重新注册(补充注册)、以及同类型产品的首次注册问题。同时也有一个如何提高我国医疗器械注册水平和提高我国医疗器械性能水平和质量水平的问题。所以,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是要呼吁国家医疗器械监管部门尽快从医疗器械注册管理的基础工作做起,比如建立医疗器械产品命名规则;明确医疗器械产品分类原则并建立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大全;建立医疗器械产品的标准和说明书数据库并予以公开;建立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认定和评价制度;建立医疗器械上市后再评价的制度等等。由此使得我们有可能参照“实质性等同”的管理模式,简化已经上市医疗器械的注册和重新注册、再注册。

我们应当设想并建立一个系统的全面地医疗器械注册管理机制,修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这样才可能在全面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时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考虑。

摘要:文章围绕着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为主线的监督管理制度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美国FDA实行的医疗器械注册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在医疗器械注册中进行“实质性等同”审批的基础要素,提出了我国医疗器械注册的制度设计问题及亟待解决的一些基本要点。

上一篇:《无私奉献》教案下一篇:别说对不起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