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选5篇)
后勤保障: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1
后勤保障: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科研行政后勤改革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摘要 文章系统回顾了中科院30多年来科研行政后勤改革的历程,对新时期中科院科研行政后勤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面对中科院“创新2020”科研行政后勤的使命与任务,提出了新思路与新举措。
关键词科研行政后勤,改革,发展,中国科学院
DOI:10.3969/j.issn.1000-3045.2011.05.007
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做了重要讲话。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等著名论断。小平同志还向科学家们诚恳地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当时与会的许多科技工作者热泪盈眶,倍感振奋。他还说“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1]。可见小平同志对后勤工作的重视。
科研行政后勤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科研成果的产出和科技人员的生活。科研行政后勤管理即动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和协调,形成后勤保障力量,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后勤工作任务。科研行政后勤改革的目的就是构建统筹协调的、科学的、完善的科研行政后勤体系[1]。
30多年来,科研行政后勤改革作为中科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成绩显著,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科研行政后勤改革要继续坚持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相适应,不断完善后勤资源配置机制、监督机制、优化动力机制,形成符合科研后勤规律、适应时代特点,让科技人员满意且运行高效的科研行政后勤体系。30余年科研行政后勤改革发展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业”
[2]。他在论述科技体制改革时主要强调了4个方面的改革,其中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改革以及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改革与科研行政后勤密切相关。从1978年至今,中科院科研行政后勤改革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1.1 重建与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科技体制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局部试验阶段。
该阶段中科院科研行政后勤改革的背景是:扩大科研院所的自主权,试行科研责任制和合同制,对外实行有偿服务和成果有偿转化。科研行政后勤改革进入以利益调整为重点的承包责任制改革尝试阶段,其主要工作为重建后勤基础设施、后勤队伍和后勤体系。采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属于集体或个人的方式,开展独立的经营活动,在全院范围提倡用集体或个人承包以及组织服务公司等方式搞好、搞活生活后勤和一部分技术服务工作。
该阶段的改革重点在基层的服务经营单位,涉及面窄、规模较小、层次较浅,但却因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科研行政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基本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并为之后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机制改革阶段(1986—1992年)
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从局部试验阶段走向全面展开阶段。
该阶段中科院科研行政后勤改革的背景是:促进科研院所进入市场,转变科研院所内部的运行机制,减拨事业经费,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科研行政后勤改革进入以机构分设、内部分立为重点的探索深化阶段。一是将由科研行政后勤机构统一承担的后勤管理和服务职能相对分开;二是将科研后勤服务
单位从科研单位机关行政序列划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三是调整后勤服务项目,优化后勤组织结构。
该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行政后勤系统内部的一些具体运作方式,对供给型和福利型的传统运行模式触动较小。其突出特点是确立了科研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方向,明确了后勤服务同机关工作分开的思路。
1.3 体制改革阶段(1993—1998年)
该阶段科研行政后勤改革的背景是:有条件的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实行开放式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科研行政后勤改革进入以重组资源,实行联合为重点的体制改革阶段。
该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后勤体制,通过对内对外两个开放,改变了以往的封闭状况,发展了后勤生产力,增强了科研行政后勤保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速了后勤管理科学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一是行政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职能分开;二是将科研后勤服务单位从科研单位机关行政序列划出,成立科服中心、物业公司、三产公司;三是对内对外“双向服务”和“对内有偿服务,对外经营服务”;四是从多实体分散经营,转变为规模经营,联合发展;五是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中科院后勤服务。
1.4 制度创新阶段(1999—2010年)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决策,决定由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该阶段科研行政后勤改革的背景: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中科院逐步实现由单纯以学科为主进行科技布局向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聚焦创新目标并优选创新领域的转变,由以跟踪为主向以原始科学创新为主的转变,由以模仿为主向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重大系统集成为主的转变,由以分散的研究模式为主向加强跨学科、跨所力量的组织与凝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转变。科研行政后勤改革进入以建立现代后勤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制度创新阶段。
该时期科研行政后勤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深化。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向企业转制,科研后勤服务单位成建制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法人;二是向企业转变,科研后勤服务单位由事业单位向企业法人过渡;三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科研服务单位在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前提下,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集团化经营。
围绕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目标,后勤改革继续推动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现代的量化管理、绩效管理转变,统筹服务保障资源,开放后勤服务市场,深化经营机制改革。该阶段的改革具有层次深入、重点突出、作用面广等特点。但因对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全面考虑,转制工作推进过快,搞一刀切,致使后勤改革出现反复。30年科研行政后勤改革发展的主要成绩及经验
2.1 主要成绩
30多年的改革发展,推动了科研行政后勤社会化进程,后勤保障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力地支撑了中科院科研体制改革和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
2.1.1 科研行政后勤社会化的体制初步确立
体制上,逐步实现由事业型、福利型向企业型、经营型转变。实现了从“办后勤”到“选后勤”、“管后勤”的转变。服务费用逐步从预算拨款制向按服务内容支付的付费制转变。
2.1.2 科研行政后勤市场化的机制取得进展
机制上,社会化、市场化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研究所得到认可。竞争意识得以体现,科研单位可向隶属本单位的后勤服务机构或社会供给机构“购买”服务,后勤服务机构也可向本单位或面向市场提供服务。
2.1.3 科研行政后勤的职能得以规范
后勤管理与服务职能分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现了科研后勤集中统筹管理和统一服务采购,优化了服务资源,精简了机构和人员。
2.1.4 科研行政后勤队伍得到加强
科研行政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得到改善。各种形式、不同层次培训的开展,使后勤队伍的素质明显提升。后勤各层次管理岗位领导者的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和学习力得到提高。
2.2 主要经验
2.2.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科研行政后勤改革发展的基础
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坚持解放思想,科研行政后勤走向市场,增强了活力,提高了质量。坚持实事求是,重视科研行政后勤社会供给能力不足的特殊性,有的放矢。
2.2.2 围绕中心,高效服务是科研行政后勤改革发展的宗旨
以科研生产为中心,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既是科研行政后勤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科研后勤单位存在的价值体现。历史经验表明,这一宗旨把握好的时期,科研行政后勤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科研事业的发展。反之,特别是为改革而改革时,甚至成为阻碍科研事业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产生负作用。
2.2.3 领导重视,统筹规划是科研行政后勤改革发展的保证
科研行政后勤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与科技事业发展同步前行。领导重视,统筹规划,把科研行政后勤体系作为重要的科研支撑体系纳入创新体系之中,改革才有坚实的基础,改革才有成功的保证。新时期中科院科研行政后勤的现状与问题
2011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3]新的历史发展关口。中科院也站在了“创新2020”新的起跑线上,科研行政后勤面临新的定位和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3.1 科研行政后勤工作的现状
3.1.1 科研行政后勤的主要内容
按照科研行政后勤的工作属性,其主要内容包括管理、服务、支撑(图1)。
科研行政后勤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科研活动和科技工作者生活提供保障,其管理、支撑和服务是实现后勤保障的手段。图2为管理、支撑、服务三者的转化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管理、支撑和服务三类工作是相互转化的。例如:A5在园区的初创阶段,属于管理的范围,但随着园区建设成型,其管理属性会转化成服务A5ˊ。而C4在不同的研究所其属性不同,如侧重工程、应用的单位,其对资源的依赖较大,存在经常性变动,这就要求C4与之紧密配套,C4就体现为支撑功能;相对于做理论研究的单位,C4就体现为C4ˊ,服务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C2在市场成熟度不高、市场失灵或自然条件限制下,C2ˊ则转为C2,而为了确保支撑有效,保障有力,在特定时期或条件下,甚至需要通过行政力来实现。C2ˊ可直接转为 AC2。当前出现的“住房难”就属这类情况。
3.1.2 人员与经费现状
(1)人员情况。截至2010年10月底,中科院支撑人员15 613人,其中,40岁及以上人员接近50%,学士学位以下的占63%[4]。在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支撑人员中,中级及以下占69.6%,工人中,中级工及以下占39.5%。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推进,许多项目如保洁、保安等采取服务外包形式,其用工人员劳动合同关系不属中科院,人员规模有数万人之多。
(2)经费状况。在现行统计制度下,中科院尚无完整的后勤经费数据。鉴于物业管理费在整个后勤经费支出中相对稳定且占比较大,在此以物业管理费为样本来考察中科院后勤经费支出现状。
图3显示了中科院物业管理费的变化趋势。从2002年开始,物业管理费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支出为3 011万元,2006年突破亿元,到2009年,大幅上升(年增长率为22.5%)至1.6亿元。
3.1.3 管理模式
中科院所属研究所具有学科种类全、地域分布广及研究侧重面不同的特点,研究所的差异性决定了后勤管理模式的多样性。与之相应的行政后勤分为3种管理模式。
(1)自行管理模式。即管理职能仍保留原有管理方式,保留行政处、办公室或资产处等,服务职能则剥离成立所办公司;(2)部分社会化模式。即管理职能部分社会化,服务职能则采取模块化方式部分社会化;(3)全部社会化模式。即管理与服务职能全部社会化。
3.2 当前科研行政后勤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后勤制度建设严重不足,各自为政 从国家层面和院层面看,目前行政后勤保障尚无系统的指导政策和相关制度。中科院所属单位行政后勤改革绝大多数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深化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及时的调研,缺乏系统、持续的后勤发展规划、规范和业务指导,缺乏解决公共问题的工作机制。在解决职工住宅、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医疗、养老以及新基地规划、老园区改造等涉及单位众多的问题上,尚未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
3.2.2 后勤管理、支撑、服务职能不清,工作缺位
后勤管理、支撑、服务,职能不分地打包“社会化”,造成科研单位后勤保障“甲方缺失”。科研工作对后勤保障的特殊性要求,使得水、暖、电、气成为重要支撑,不可或缺。院所间缺少基于后勤管理、支撑与服务的合作交流,缺少职能部门协调和行业指导,跨所间的矛盾难于协调。
3.2.3 后勤支撑和保障能力弱,小而全,效率低
受单位建制影响,几乎每个单位都有后勤,但规模质量均属“小儿科”,致使中科院系统后勤保障资源分散,难以适应经济市场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化的需要。院所之间以及院所与各级政府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缺少开放与合作。在园区规划、基本建设、后勤保障资源等与各级政府的交流合作中,缺乏相关机构进行统一协调。
3.2.4 后勤人员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战斗力
在各类人才计划中,缺乏对管理人才和后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没有专业化管理和技术队伍。后勤系统普遍存在人员学历低、知识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等问题,现有人员多由科研等岗位转岗分流而来,后勤队伍基本是“散兵游勇”。而外包服务由于不熟悉科研院所文化,服务效果不理想,基础条件差,造血机能低。“创新2020”对科研行政后勤的新要求及改革发展新思考
进入“创新2020”时期,对知识创新、科技创业提出了更高更艰巨的要求,需进一步全面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解放最为活跃的生产力。行政后勤工作是制约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的瓶颈之一。因此,需有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满足新的要求。
4.1 新目标
构建“以分院为基本组织基础,统筹院级、分院级、所级行政后勤资源,探索建立完善的现代支撑服务体系”[5]。实现“小管理、中支撑、大服务”的科研行政后勤管理模式。为“创新2020”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支撑。
4.2 新要求
(1)科研“生产”对科研行政后勤的要求。一是,认真把握“创新2020”发展规划,紧密联系科研单位建设需求,努力协调基地型园区水、电、气、暖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二是,抓好“老旧小区”安全和稳定,努力排除老旧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加快改造步伐,提升基础设施品质,使之与科研发展的需求相匹配。
(2)科研“生活”对科研行政后勤的要求。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成为所长们的一大心病。实施“3H”工程 :即为职工解决住房(Housing)、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Home)、就医(Health),是当务之急。“3H”问题,本质上属于公共服务不到位造成的民生问题。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由于市场供给紧缺,使其成为人才竞争的杀手锏,解决这一难题已成为广大职工呼吁的焦点。
4.3 新思考
(1)体制上,探索建立现代行政后勤保障体系。在院层面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以分院为基本组织单元,统筹院级、分院级(含所级)的行政后勤资源。
(2)机制上,将后勤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离。市场能够充分有效配置的服务要加快市场化(如保洁、保安服务等);建立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支撑体系(如水、暖、电、气等)。
(3)措施上,建立行政后勤保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沟通、决策各所、各园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形成统一口径对政府和市场开展工作。“找市长”和“找市场”并举。对外,破除部委大院思想,把保障体系融入政府区域规划建设当中,建立与政府共建社区和共建服务平台工作机制;对内,鼓励各类资源共享互补,建立后勤产业联盟。
科研行政后勤的改革与科研生产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量已位列世界第二。与经济地位相比,我国的科技发展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滞后已成不争的事实。现在,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正在拉开序幕,建议将科研行政后勤工作纳入科技体制改革的全盘考虑之中,以更有效地促进后勤保障与科研活动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人力资源2010年度报
告.齐芳,祝魏玮.履新,从“258封电子邮件”开始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的28天.光明日报,2011年3月29日.Logistics Guarantee: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tivity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of CAS
Wu Jianguo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00864 Bei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logistics reformation 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e past 30 years.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ve logist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e new period are analyzed.New idea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complete the mission and tas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ve log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2020”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ve logistics, reform,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吴建国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公共管理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员。1966年出生于江苏南通。长期从事管理学研究和管理实践工作,发表“世界一流研究所比较研究”、“国立科研机构资源配置模式研究”、“研究所可持续发展初探”、“激励理论在科研院所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实践”以及行政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财务管理、科学城建设规划管理等方面论文10余篇。历任广西百色地区靖西县副县长,中科院党组办公室副主任,中科院物理所副所长,中共四川绵阳市市委常委、副市长,中科院行政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在研究所管理中业绩显著,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2000年),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在科技扶贫工作中成绩突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E-mail:jgwu@cashq.ac.cn
后勤保障: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2
1 后勤保障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后勤保障工作,在企业的定位往往靠后,介于主辅分营的两个模式中,重视程度不及处在前沿的业务,这是通病。而且,后勤工作相当的零散,整体性不强,具体工作贯通性不高,眉毛胡子一把抓,有时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后勤工作的领导者一定要从纷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认真的研究当前后勤工作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和业务工作有着直接关系,影响到企业健康安全,需迅捷快速进行的具体工作内容,有的放矢各个击破,确保一线的创新和攻坚。
构建自己的体系,是一个迫切、缜密、严肃的工作。以往的后勤保障和企业的主要工作是分离的,连接度不强,各自为政的结果是降低了效率。而重视的程度不够,又导致后勤工作的弱化,没有一个理想的构筑,和企业的飞速发展脱节,构建一个系统的后勤保障管理体系,就能够彻底改变旧有的管理模式,把工作系统化,现代化和数字化,有章可循,严格的和其他系统对接,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在一个高速的机器上运行。
为了健全后勤系统的管理环节,我们首先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这是我们进行后勤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只有确保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才能实现后勤管理环节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建立健全后勤保障系统,以确保企业的稳定性发展,以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发挥企业后勤管理系统的作用。在日常后勤系统中,只有发挥后勤管理环节的高凝聚性功能,才能有效做好企业的相关运营工作,才能有利于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同时,我们要明确后勤工作服务的对象,把相关管理理念,落实到后勤工作的每个环节中,确保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环节的有效进行。这样能够有利于提高参与管理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其职业素质的提升。
后勤管理环节,在企业系统中意义重大,它能够营造一种比较和谐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企业相关日常工作环节的有效运行,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优化。具体来说,后勤的管理工作是以企业管理水准为前提的,需要强化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以此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日常后勤工作的效率质量,我们需要提高对其重要性认识,确保其后勤管理环节的有效运行。
1.1 提供物资保障
物资保障是企业后勤工作最常被人看到的工作内容。物资保障工作是企业日常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只有开展良好的物资保障工作才能确保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有保质保量的物资可以使用,物资保障工作是企业后勤保障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作用。
1.2 提高物资使用效率
在提高企业物资使用效率方面,首先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条件以及企业对物资的实际需求,进行对于物资使用的预算方案,并且在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进行严格的预算执行控制以及成本控制。这样才能保证物资使用科学合理,既满足了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又充分利用了有限资源而没有造成浪费现象。后勤保障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库存物资进行核对和保存,现代化的后勤保障工作还包含了对企业物资的科学有序管理。只有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物资管理方法才能对企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合理配置,让每一个员工、每一份物资都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都是后勤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形成和谐向上的氛围
积极有效的后勤保障工作能够达到和谐企业气氛、和谐党群关系,能够将我党对企业职工的关心爱护落实到具体层面上,能够让职工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我党的爱和企业的关怀,能够通过后勤保障管理体现出我国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能够为职工营造出更轻松愉悦的工作及生活环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员工在和谐友爱的企业氛围中放下包袱,激发出爱党爱国爱企业的积极情绪和工作热情,将个人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1.4 巩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后勤保障工作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和重要的。后勤保障工作是服务性质的工作,其服务对象就是企业员工和企业客户群体,后勤保障工作能够通过对辅助及服务过程的有效管理、对员工的细心呵护去引导人、教育人、陶冶人、培育人,从而让企业内部形成以企为家、廉洁奉公、自律克己的良好工作风气。工作人员带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必然能够提升企业形象,增进企业的良性互动,从而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展示给社会。
1.5 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尽心竭力,想要让员工自觉的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就必须从增强企业凝聚力入手,让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后勤保障工作加强职工衣食住行、福利保障、在职离休等一系列环节的保障力度,让员工安心工作,免除一切后顾之忧。企业领导在企业员工积极工作的环境中也可以集中精力管好企业运作的大事,从而增强企业领导与职工的和谐凝聚力,保证企业内部的安定团结、企业经营的节节攀升。
2 加强企业后勤保障工作的思考
2.1 加强对后勤工作的管理
加强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规范管理,有利于后勤系统环节的顺利展开,在此环节中,它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看来,我国相关企业的后勤工作系统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其规模、工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其中也存在着不足,虽然企业管理模式得到更新,改变了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实现了现代化后勤管理模式的创新,但是其具体工作环节落实的情况并不乐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企业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实现企业服务和效益的统一,实现后勤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形势的贴合,促进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运行的基础性环节,为了实现其有效发展,我们需要加深对后勤服务对象基本需求与活动模式的了解,确保对后勤管理工作的认识深化,在此过程中,要吸收国外相关企业后勤管理的观念,实现企业后勤工作的提升,确保企业管理职能的不断完善与明确,以有利于企业后勤相关环节的有效进行,促进其综合效益的提升。同时,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确保日常后勤工作的人性化管理,进行和谐企业环境的建设工作,确保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要积极做好后勤管理的整体规划工作,确保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实现,完善企业的后勤管理系统,确保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确立,以有利于强化后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后勤工作的稳定进行。
2.2 加强企业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也是企业后勤保障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安全管理首先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分工,明确权责划分,提升安全意识,要形成纵向与横向交叉的管理体系,形成各部门的联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事前管理,要做好安全防范,努力提升企业财产及员工的人身安全保障系数,努力避免事故发生之后才来找原因分析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努力维护企业的正常运作及稳定,构建安全、和谐、文明的企业生产及生活环境。
3 加强企业节能管理
企业节能管理旨在建立节能型现代化企业。企业能源消耗主要有供配电、生产用机械设备运转以及水资源等几个方面,节能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资源消耗是企业生产运作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节能管理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提高员工业务技能,使用节能产品,注重循环利用,培养企业员工杜绝浪费、积极环保的绿色生活意识,也是后勤管理工作提升的重要体现。
4 加强企业后勤保障人员素质提升
为了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我们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勤工作队伍,做好后勤管理的正常维护工作,以促进后勤管理程序的可持续性运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提高后勤人员综合素质的能力,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标准的专业素质,以满足日常后勤管理工作的需要,其相关素质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更新而更新,企业要定期进行后勤管理职能与素质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有效接轨,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运用,确保员工的综合能力满足后勤管理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培训环节的投入了。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引进和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对后勤保障的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科技含量。这里除了要求人员知识素养,技术能力要有普遍的提高,必须有一套自己独立的运行体系,建立全面的设备技术档案,做到快速迅捷准确的物资供应。有责任督促上级确保后勤经费的开支和增加,不断提高装备的升级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水平;制定后勤技术管理工作标准,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标准等于一盘散沙。严格工作规范和纪律,确保前方工作安全高效的运行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技术过硬,敢于创新的团队,首先要求要有团队精神,爱岗敬业,充分认识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的专业知识,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敢于打破旧有的管理模式,创造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框架,充实新的内容,把松散型,繁杂型,随意型的团队,打造成一支有凝聚力的,能打硬仗的团队。
后勤保障工作的水平提升有赖于具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否提升。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相对于其他部门人员来说可谓是全能型选手,他们要具有能源管理、物资管理、人员管理、证件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管理知识,所以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才能确保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进一步提升。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注意选择个人能力强、能管善管、乐于奉献以及具有开朗性格和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多功能管理人才。在人才激励方面,要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奖励诱因,增强其工作热情和服务意识,为企业后勤保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5 后勤归档建制工作系统的建立健全
为了确保后勤系统的建立健全,我们要进行归档建制的具体管理,在此过程中,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优秀成果,对弊端也要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规范的形成,企业规范分别有成文性质的与不成文性质的。这两者都是对企业规范的具体应用,前者主要是应用于企业内部的规章条文,而后者就是一些常识性质的思想观念行为。在此过程中,促进归档建制系统的完善,有利于企业的相关环节之间的有效协调,有利于促进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确保其可操作性、科学性,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员工,有利于实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做好综合服务相关环节工作也是很必要的,及时划分重要事件,这样有利于我们进行日常重要事务的优先处理,有利于及时进行经验吸收,错误总结,找到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相关目标规划的重新设计,以确保企业后勤管理环节的深化。保证工作人员的相关素质,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公司的日常规范,以确保职工行为的规范与有效约束。以利于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有利于后勤管理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综合服务中心是相对重要的部分,它提出的一些规划措施,有利于后勤管理的具体发展,有利于推动企业内部相关环节之间的和谐沟通,推动其整体系统的归档建制,有利于形成标准化的考核标准,有利于日常工作的规范化,有利于优化后勤管理的理念,使其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6 结语
后勤保障工作简单实则复杂,后勤保障工作的作用看似轻巧实则重大。想要切实加强企业后勤保障工作不仅需要提升后勤保障工作部门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让全体企业员工都加强对后勤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让所有人都参与到后勤保障工作当中来,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才能让后勤保障工作更进一步,让企业在良好的后勤保障中提升实力、提升形象,奠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摘要: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后勤保障系统的建立健全,在此环节中,后勤保障环节是企业整体运行的重要环节,我们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制度,才能有利于企业日常经济的发展。本文对企业后勤保障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作出了认真分析,同时提出了若干加强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管理,后勤保障,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海洋.中小企业后勤保障初探[J].企业管理,2010(3).
[2]李建民.新形势下企业后勤管理改革思路分析[J].群文天地,2012(18):263.
[3]巴志强.谈企业后勤保障中的安全管理[J].江西管理学院学报,2011(4).
[4]李福江,任英磊.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创新探索[J].才智,2009(32):291-292.
后勤保障: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3
1、有后勤保障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
2、水、电、气、物资供应满足医院运行需要,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的操作规范,合理配备人员,职责明确,持证上岗。有警示标识,张贴和悬挂相关操作规范和设备设施原理图,实行24小时值班制。有应急预案和演练。有日常进行检查、定期定级维护保养,且台账清晰。有明确的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有夜间和节假日的联系维修方式和方法(3个单位以上)。
3、为员工提供餐饮服务,为患者提供营养膳食指导,提供营养配餐和治疗饮食,保障饮食卫生安全。
4、有健全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存、转移登记造册,操作人员职业防范符合规范,污水管理和处置符合规定。
5、安全保卫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设备、设施要求符合规范。
6、安装视频监控设施,监控室符合相关标准。重点在急诊、手术室、财务室、人事科、消毒供应室、氧气站、新生儿室、ICU等。
7、达到爱国卫生运动标准和无烟医院的相关要求。
十、消防安全管理
1、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应急预案。
2、有管理部门,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3、消防安全教育作为新员工培训考核内容,每年2次全院职工消防安全教育。
4、每月2次消防安全检查,开展年度检查、季度检查、专项检查,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5、消防通道通畅,防火器材完好,防火区域隔离符合规范。灭火器材、压力容器、电梯等按期年检。
6、加强重点部门消防安全防范与监管,并有监管记录。
7、职工熟悉消防安全知识,知晓报警,扑灭初起火情,使用灭火器,按预案疏散病人。
后勤保障: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4
一、后勤维护保障制度
1、水电设备巡视检查制度
(1)为保证配电室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做到安全、计划、节约用电。
(2)后勤人员在值班期间要对医院配电室、水泵房进行定期巡视,认真做好记录。
(3)巡视中认真查看运行设备运行状况,巡视检查必须到位,注意听、摸、看、闻,发现设备故障及时记录上报,情况严重时要立即上报,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及扩大。
(4)设备发生异常情况,在未消除前应加强监视,当发现其严重程度已使设备不能继续安全运行,随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必须尽快消除或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
(5)当发生重大电器事故时,立即切断电源并报告院领导。
2、配电室设备检修维护保养制度
配电室变压器、配电箱、电力电缆、电力电容器要按照电力部门的相关要求维护保养。
3、后勤维修制度
为保证全院医疗、教学、行政等各方面的正常工作,提供必须的水电供应,并对医院内设施进行正常维护、检修,特制定本制度。
3.1、工作范围:
(1)维持医院内所有机房、水泵房、各楼层空调、热水器、配电室的正常工作状态。
(8)各部门、科室未经正规渠道批准,自行购置、安装的各类设施、设备出现故障均不予以修理。
4、后勤维修管理制度
(1)医院的一切房屋、水电的维修改造由后勤办统一计划安排实施。
(2)科室的水电、办公用具、门窗玻璃的维修,由后勤办安排人员维修,修后开具工料单,被修科室签名,每月由后勤办汇总统计上报财务部作会计核算资料。如需要整体改造时,由科室申请,经医院领导审批后,方可进行改造。
(3)公共场所水电维修时,由水电班开具工料单,后勤办主任签名后,方可承认材料支出。
(4)医院的医疗用房和办公用房需要维修、改造时,由科室申请,经院领导审批后,后勤办组织人员维修改造。
5、后勤外包项目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外包服务公司的管理,规范外包公司人员的行为,确保项目外包期间医院的利益实现医院外包项目的经营目标,待制定本规定。
5.1、医院后勤外包项目范围:卫生保洁、电梯维保。
5.2、医院外包项目:主要是指为实现医院的经营目标,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约定由外包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服务。
5.3、日常监督管理,医院除按合同约定对外包服务公司进行监督管理外,还要进行各主要环节的监督检查。
(1)卫生保洁
①对从业人员岗前和定期培训进行监督检查,查培训计划和记录:培训计划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行为规范,劳动纪律,岗前培训、岗位技能、院感和医疗废物知识、安全知识等。
②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A.环卫设施齐全,病房有垃圾篮,实行垃圾分类处置;B.清洁卫生范围责任明确到人;C.各清
2、洗衣房工作制度
(1)树立为临床一线及全院职工、患者服务的思想,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积极为医疗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方便。
(2)各种卫生被服物品的洗涤,要做到洁净、晒干、破损缝补,折叠整齐。
(3)加强洗涤用品的管理和机器的维修保养,机器发生故障应及时报请有关人员进行维修处理,并做好节约用水,用电及洗涤用料工作。
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劳动纪律观念,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跑班、不旷工。坚守岗位,工作认真负责,确保医院各科室的后勤保障。
做好后勤应急保障工作的方法 篇5
http:// 2010-07-22 18:32:16 互联网 浏览:241 发布评论(0)
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中的后勤应急保障是指在部队实施重特大火灾扑救、参与处置恶性灾害事故时,后勤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为一线作战部队提供灭火、救援必需的一些特殊器材装备,保证油料、灭火剂等不间断的供应,为现场受伤人员的救护建立绿色通道,保证现场损坏的车辆装备的快速抢修以及根据不同季节、气候、时间为作战人员提供饮食、服装等保障。是按照“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根据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基本思路,结合消防部队实际,紧紧围绕部队应急需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而建立的一种应对重特大火灾和恶性灾害事故的后勤应急保障机制。针对当今灭火救援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就今后如何做好后勤应急保障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要充分认识建立消防后勤应急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一)建立消防后勤应急保障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放眼世界,现实告诉我们,火灾和灾害事故给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造成的损失,是与经济发展同方向变化的。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被不断开发和利用,各种新兴行业不断增多,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但是随之而来的诸如高层建筑物火灾、地下火灾、化学物质泄漏等各类灾害事故不可避免的相伴而生。其危险性、破坏性、复杂性不断增加,政治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重、特大事件的发生,更是给现代消防灭火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军队强大的战斗力,离不开强大的后勤保障。”消防后勤保障更是如此,在大型火场和抢险救援中的后勤应急保障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灭火和抢险救援“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关键。毛泽东同志也曾讲过:“任何轻视后勤工作,以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科学,不需要系统的学习,不需要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此,作为各级领导特别是后勤领导必须充分认识消防部队的性质和肩负的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后勤应急保障在灭火救援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充分认识抓强抓实后勤应急保障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消防后勤应
急保障工作,既是履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加快与国际消防接轨,推进消防部队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树立消防部队在人民群众、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心目中的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消防后勤应急保障机制,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
消防部队作为驻城市部队,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各种商品越来越丰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消防部队依据上述条件,有了社会化保障的基础条件,尤其是有了就近保障的基础,这充分说明建立消防部队后勤应急保障机制切实可行。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十分支持消防部队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工作,并提出“再穷不能穷消防”的口号,帮助消防部队购买车辆器材装备,积极协商解决与有关单位共同合作的社会化后勤应急保障问题。这都为消防部队建立后勤应急保障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建立消防后勤应急保障机制,有着诸多的有利因素。建立现代消防应急保障机制,是消防部队现代化后勤保障机制的重要体现,它是通过各种有效手段,确保一旦出现突发性重特大事故,能迅速地、有条不紊地展开后勤应急保障工作,将各种战备物资及时送到战斗第一线,保证消防灭火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促进消防部队全面建设有着诸多有利的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部队现代化建设;二是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三是有利于提高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四是有利于保障全局的胜利。
二、要联系实际,分析总结新时期消防后勤应急保障的特点与难点
消防部队现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保障模式,决定了消防后勤工作既有军事后勤的特点,又有社会化的属性。消防部队在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中所必须的技术装备和物质保障,只有通过消防后勤组织实施供应和管理,才能最终转化为部队现实的战斗力。当前,现代火灾和各类突发性灾害事故的日益增多,加之其所具有的不可预知性、灾难性、社会破坏性和
处置的艰巨性等特点,使消防后勤具有应急保障时效性强,保障复杂性大,保障形式多样,保障灵活性高,保障对社会依托性增大等特点。
(一)灭火救援现场情况复杂多变,保障实施难度大。消防部队在扑救大型火灾或处置突发事件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保障力量多元化,使得保障关系比较复杂多变,对后勤供、救等各项保障组织实施要求高、难度大。比如跨地区联合灭火作战或救灾(例淮安支队2005年“3·29”液氯泄漏事故),各种保障力量互相交织,纵横交错,后勤保障的协调任务和内容急剧膨胀,使得协调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后勤组织指挥必须做到权威、高效、顺畅、灵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消防部队后勤指挥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抓住保障时机,迅速完成应急保障任务。
(二)灭火救援现场物资匮乏,就地筹措难度大。消防后勤应急保障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在应急保障过程中,由于经济、人为因素影响,各类应急物资不可能长期储存,就地筹措难度非常大。这就要求各单位必须提前制定后勤保障应急预案,确保解决应急保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后勤保障工作做到及时有效。例如淮安支队2005年“3·29”液氯泄漏事故中,个别器材就地保障难度很大,及时协调兄弟单位的帮助支持,顺利完成了这次后勤保障任务。
(三)灭火救援现场环境恶劣,应急保障任务重。消防部队面对的是海上、地下、地上、空中的立体作战,大量使用各种类型的消防车和泡沫液、干粉等灭火剂,现场充满高温、水气、烟雾和有毒气体,环境十分恶劣,后勤应急保障任务十分繁重。而为达到及时有效“灭大火、救大灾”的目的,后勤应急保障将伴随着整个灭火和抢险救援战斗全程展开。面对现实,结合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思路和工作实际,各单位要制定好应急预案,统筹安排,周密筹划,搞好物资储备管理。对灭火作战中作战物资的消耗,必须全力以赴,适时筹措物资,保证不间断供应。
(四)灭火救援现场情况变化迅速,应急保障时效性显著增强。现代火灾来势凶猛,尤其是石化企业、地下、高层建筑、飞机、油轮等特殊火灾发生后,火场态势瞬息万变,变幻莫测。为满足火场作战需求,消防后勤的应急保障工作必须因时顺势,机动灵活,想定固全,否则就难以做到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实现提高后勤应急保障的目的。只有平时通过制定周密的应急保障计划,才能在大的火灾扑救现场,及时筹措专门的装备物资,组建保障和维修中心,对战损装备器材进行抢修,以保障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情况下,使各种器材都能达到及时修理,恢复性能,从而提高后勤应急保障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时效。
(五)各种特殊火灾或灾害事故事发突然,应急保障对社会依托性增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火灾或灾害事故的突然发生所带来的危害将不断加大,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各种火灾或灾害事故波及面大、被困人员多,调集到场的单位多、人员多、装备多、需要处置的时间长,需要方方面面的专家和技术。所以一方面要结合后勤保障社会化思路,在车辆维修、医疗急救、饮食保障等方面,依托社会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应急保障力量;另一方面要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主动加强与当地各有关部门、各有关方面的联系,推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驻军、武警、民兵、医疗急救、交通运输、建设等部门,以及市政工程、水、电、气等公共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体系,从而明确各有关部门、各有关方面力量在各种重要事故抢险救援中的职责、任务、以及调动指挥的要求,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以利战时的快速反应,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三、要积极创新,不断提高消防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应对之策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体制和部队兵员制度的变革,消防部队承担的灭火救援任务不断增大,基层消防后勤应急保障工作遇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正确、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做好新形势下消防后勤应急保障工作,提高后勤综合保障能力的关健。根据新时期消防后勤应急保障的特点与难点,在后勤应急保障中既要遵循“保中心”的一般原则,又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把针对性寓于平时准备之中,切实增强后勤应急保障的主动权。“预有准备”是扑救各类火灾和灾害事故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平时“预有准备”、临时“充分准备”,战时才能“跟进及时,反应灵敏,供应到位,保障有力”。根据新时期消防后勤应急保障的特点与难点,要求准备工作必须突出针对性。一是要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各种特殊火灾或灾害事故规模、地点和环境不同,应急保障中采取的原则、方式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在预案拟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情况,拟制多种预案,采取不同对策,使预案紧贴实际,提高预见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增强物资储备的针对性。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物资就地筹措难度大的特点,在总队储备物资的基础上,结合后勤保障社会化的需求,依托地方将药品、维修器材、油料和食品供应等作为储备重点,夏季适当增加防暑、防毒药品和食物,冬季适当增加防寒被装物资。三是要增强平时训练的针对性。当前,结合岗位大练兵活动实际,以支队级为主体,以重点单位防火演练为背景,以机关组织指挥和综合保障为重点,按照先分后合、先近后远的训练程序,逐步加大训练的强度、难度和力度。在演练中熟悉地形,了解情况,提高快运、快供、快救、快修能力,摸索总结后勤应急保障的规律和有效方法。
(二)把保障网络延伸,建立覆盖全区域的警地联保体系。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在省、市、县三级建立警地联合保障体系,是拓宽保障渠道,延伸保障网络,实现就近保障的有效措施,也是一条重要的保障经验。2004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消防支队结合后勤保障走社会化的思路,紧紧围绕部队后勤保障应急需要,成立后勤保障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后勤应急保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工作,并通过积极与地方有关部门协调,与市区有关快餐公司、汽车修理厂、石油公司或加油站、医疗急救单位、特种服务单位及附近存储泡沫灭火剂单位签订应急保障协议,明确供应范围、方法、标准和要求,制定责任追究、定期走访等制度,使警地应急供应体系延伸全市范围。要求各县(市)大队参照支队后勤保障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实际,调查研究,制定本级预案,报支队备案。警地联合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就近筹措、快速供应、安全保障成为可能,特别是去年支队处置“3·29”液氯泄漏事故中的后勤应急保障作用就尤为明显。
(三)把一线需求作为牵引,积极畅通“三种渠道”。现代火灾和各类突发性灾害事故的不可预知性、灾难性、社会破坏性和处置的艰巨性,保障的复杂性,要求各级参战后勤必须以一线需求为牵引,正确把握保障重点,合理部署后勤力量,科学制定保障计划,及时筹措保
障物资,把一流的服务保障送到一线。围绕一线抓保障,必须畅通“三种渠道”,即前后的信息渠道,上下级的指挥渠道,警地间的供应渠道。这三种渠道的畅通,能有力地将一切可以利用的保障力量、信息和资源联成一体,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保障行动,满足一线需求。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部队的携行负担,提高后勤应急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把握战机争取时间。畅通“三种渠道”,既依赖于平时的充分准备,更需要各级后勤指挥、保障人员的灵活运用。当今,结合岗位大练兵活动,更应搞好演练,加强保障协调和检查督促,及时收集情况,分析形势,讲评工作,组织人员对各保障点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应急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使后勤保障始终与军事行动同步、与一线需求相符。(最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