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判定导学

2024-09-17

全等三角形判定导学(共12篇)

全等三角形判定导学 篇1

全等三角形判定3(SSS)

学习目标:能说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的内容,能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个判定定理.2 能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会利用该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与计算.3 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会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简单应用.学习重点:全等三角形“边边边”的判定方法及应用.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一 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摆一摆:用长为4cm、6cm、8cm的木棒摆成三角形,组内互相观察一下,大家摆出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一样吗?

画一画: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cm、6cm、8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如果可以,把你画的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观察是否全等,然后剪下来,看能不能重合? 作图:

已知:ABC.求作:ABC,使BCABAB,BCBC,CACA.(用尺规作图)

二 “边边边”的判定

三边对应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_________.三 三角形的稳定性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_________,这个性质叫做_______.(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如:)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图略,见课本100页练习1)

2你能举出周围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吗?和同学交流。

3已知: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B//DE,AC//DF.BECF4 已知:如图,在ABC中,点ABAC.点D、E在BC上,且ADAE,BECD.求证:ABDACE.作业:略

小结:

我的收获与质疑:

全等三角形判定导学 篇2

一、已知两角对应相等

思路1找已知两角的夹边对应相等,利用“ASA”说明.

思路2找其中一角的对边相等,利用“AAS”说明.

例1如图1,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BE,CD相交于点O,且∠B = ∠C,要使△ABE≌△ACD,需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 ( 只要写一个条件) .

分析: 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 中的∠B =∠C,以及∠A = ∠A这一隐含条件,再去根据两个思路寻找需添加的条件. 如: AB = AC( ASA) ,或AE = AD( AAS) ,或EB = DC( ASA) ,均可说明△ABE≌△ACD.

解: 添加AB = AC或AE = AD或EB = DC中的一个即可.

二、已知两边对应相等

思路1找已知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利用“SAS”说明.

思路2找第三边对应相等,利用“SSS”说明.

例2如图2,A、E、B、D在同一直线上,AB = DE,AC = DF,要使△ABC≌△DEF,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______,并说明理由.

分析: 本题的突破口是题中已经具备的两个条件,即AB = DE,AC = DF,这时只缺夹角对应相等 ( ∠A = ∠D) 或第三边对应相等( BC = EF) .

简解: 当填∠A = ∠D时,可根据“SAS”说明△ABC≌△DEF.

当填BC = EF时,可根据“SSS”说明△ABC≌△DEF.

三、已知一边和一角对应相等

1. 若已知的一边是已知角的对边,则找任一组角对应相等,利用“AAS”说明.

例3如图3,点B在AE上,∠C = ∠D,要使△ABC≌△ABD,可补充的一个条件是:______ ( 写一个即可) .

分析: 要使△ABC≌△ABD,看上去只具备∠C = ∠D一个条件,实质上还有一隐含条件AB = AB,可根据“AAS”补充∠CAB = ∠DAB或AE平分∠CAD或∠CBA = ∠DBA等. 因此本题的关键是寻找到隐含条件AB = AB.

解: 补充∠CAB = ∠DAB、AE平分∠CAD、∠CBA = ∠DBA中的任一个即可.

2. 若已知的一边与已知的一角相邻.

思路1找这个角的另一邻边对应相等,利用“SAS”说明.

思路2找这条边的另一邻角对应相等,利用“ASA”说明.

思路3找这条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利用“AAS”说明.

例4如图4,已知AB⊥CF,DE⊥CF,垂足分别为B,E,AB = DE. 请添加一个适当条件______ ,使△ABC≌△DEF, 并说明理由.

分析: 本题的着眼点是要使△ABC≌△DEF,已经具备的条件是∠ABC = ∠DEF = 90°,AB = DE,需再添加一个角或一条边.

简解: 当填BC = EF( 或BF = CE) 时,可根据“SAS”说明△ABC≌△DEF;

当填∠A = ∠D时,可根据“ASA”说明△ABC≌△DEF;

当填∠C = ∠F,可根据“AAS”说明△ABC≌△DEF;

当填AC = DF,可根据“HL”说明△ABC≌△DEF.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篇3

有了这份表格,我们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就有章可循了。

如图1,AB//CD,AE=CF。试证明:AB=CD。

分析 要证明AB=CD,首先考虑AB和CD所在的三角形,即△ABO和△CDO,再设法说明它们全等即可。由AB//CD,有两组角相等,又AE=CF,利用ASA就可以说明△AEO与△CFO全等。由此可以得到AO=CO,这样就可以运用AAS来说明△ABO和△CDO全等了。也可以考虑△EBO和△FDO全等,思路完全相同。

证明 因为AB//CD,所以∠A=∠C,∠AEO=∠CFO。

在△AEO和△CFO中,因为∠A=∠C,AE=CF,∠AEO=∠CFO,

所以△AEO≌△CFO(ASA),所以OA=OC。因为AB//CD,所以∠B=∠D,

在△ABO和△CDO中,因为∠A=∠C,∠B=∠D,AO=CO,

所以△ABO≌△CDO(AAS),所以AB=CD。

点评 要证明角或线段相等,常常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不能直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先根据已知条件证明其他结论得到所需要的等角或等边,从而为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创造条件。

如图2,PA=PB,AD⊥PC,BC⊥PD,AD、BC相交于点O。试证明:OC=OD。

分析要证明OC=OD,只要证明△ACO≌△BDO,这两个三角形中有直角和对顶角,所以已具有两角对应相等的条件,但已知条件PA=PB不是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所以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全等。连接PO,得到Rt△APO和Rt△BPO,它们的直角边和公共斜边对应相等,由它们全等可得OA=OB,再证明△ACO≌△BDO。

证明 因为AD⊥PC,BC⊥PD,所以∠CAO=∠PAO=∠DBO=∠PBO=90°。

連接PO,在△APO和△BPO中,

因为∠PAO=∠PBO=90°,PA=PB,PO=PO,所以Rt△APO≌Rt△BPO,

所以AO=BO。

在△ACO和△BDO中,因为∠CAO=∠DBO=90°,∠AOC=∠BOD,AO=BO,

所以△ACO≌△BDO(ASA),所以OC=OD。

全等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主要想让学生明白三个问题:一是了解研究任何一个几何对象的路径;二是经历探究SSS基本事实的全过程;三是SSS基本事实的巩固应用。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数学研究是有路径与研究程序的,怎样从已知走向未知,路径很重要,没有明确的路径,处于迷路状态的教学,学生是不清楚的、混沌的、迷茫的,教学是费时费事的,效果是事倍功半的,打了折扣的。老师只有清楚研究路径,才能教会学生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才可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很清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之后的必经之路,而本节SSS的研究,又为后续其它几个判定的研究提供了经验与策略。

对于探究SSS判定,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从一个条件到两个条件、三个条件,逐步有序探究,自己经历画图(正或反例图形)、观察、判断的全过程,在此探究的过程中,动用自己的体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和心感(直觉的认知与实践结果的契合度是否一致?对大脑固有观念和心里的执念产生碰撞与交流),多方位的感知,对不同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结论的判断更明晰,更准确。只有亲身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从学生的每一个个体去感知为什么是用3个条件可以判定全等,而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为什么不行,6个条件又为什么不必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等着老师灌输,而是主动探究、主动认知,对获得的结论更是认可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事半功倍的。

探究之后,SSS判定的应用环节的练习设计,紧抓课本例题,在例题上大做文章。先是在例题结论上拓展,AD平分∠BAC吗?AD⊥BC吗?进而对例题图形与结论再进行变式1,△ABD保持不变,将△ADC翻折后,如图所示,根据条件,证明的结论除全等外,再判断线段是否平行。如果去掉AD,结论还成立吗?而变式2与变式3在翻折的基础上进一步平移,得到两种不同的图形,改变一条边的条件,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逐步提高难度的情况下,继续提出问题:上述结论还成立吗?并开放问题结论,由学生自主获取还有哪些结论?在作业环节,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用翻折、平移、旋转来改变例题的图形,设计新的问题,并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例题为“根”,逐步变式是“开枝散叶”,到作业完成是“枝繁叶茂”。课堂变式完成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与学法进行指导、点拨与小结。明白老师设计的目的是:将△ABD的静与△ACD的动相结合,借助于翻折、平移、旋转的图形变换,达到静动结合,从而形成千变万化的题目,而这些千变万化的题目背后的本质却是一个,那就是运用“SSS”判定,证明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角等,最后由角的问题转化线段的问题(线段或平行或垂直或平分角)。要明确告知学生,“多题归一”的妙处,要有“解一题而通一片”的解题境界追求。在“SSS”判定的应用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题目一方面牢牢巩固了判定,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做完这组题目之后的小结,对学法和思维的指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时间不够用,拖堂。

原因分析:1、学生动手能力差,几乎没有任何经验,老师没训练过,探究时间长,不会探究,耽误时间。

2、师生首次配合,磨合不够,适应需要时间,课堂节奏注意调整。

解决方法:1、在探究一个条件时,学生画图后老师也给出一个图形让学生观察,由于老师给出图形的特殊性,学生可以由这个图发现同时满足一个条件与两个条件中的很多反例,从而来节约时间。如图所示。

2、让学生观察手中的一幅三角板,作为反例,节约时间。

3、老师提前进行示范,做好引路,节约时间。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5

① 这节课学生活动较多,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在组织活动时,有些学生跟不上趟,所以时间有些紧张。

② 这节课本身是对定理的证明,如果一味的推理,学生会失去兴趣,显得枯燥乏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这节课上成活动课,参与活动的学生数会很多,而且积极性也很高涨,从而能很好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深他们对公理的多层次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具体的情景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从单纯的几何推理价值转向更全面的几何的教育价值”,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探求新知,用直接感受去理解和把握空间关系。这一设计,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加深了师生互动的力度,课堂效益比较明显。不同的情景又以不同的层次逐步提升既有以知识为背景的情景,又有以探索、验证为主的情景,从不同的方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了“大众数学”的主旋律,也是“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对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必要的证明,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的思想”,为体现这一目标,在“情景二”探索“HL公理”中,要求学生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强调从情景中获得数学感悟,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景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解决问题”,在“情景三”中,我通过三角板的拼图,让学生从这一过程抽象出几何图形,建立模型,研究具体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学生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及学习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教学中,我除了注重情景的运用外,更多的运用符号语言,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提出数学问题,加深和扩展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纵观整个教学,不足主要体现在提出的一些问题,启发性、激趣性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集中,课堂气氛不能很快达到高潮,延误了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时机控制不好,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有所收获;在评价学生表现时,不够及时,没有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丧失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很多机会。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我们的对象,要为他们服务,为他们设想,这样才能够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角形全等判定sss教学反思 篇7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边边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我所讲授的是第一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SSS),它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是难以成功的,况且对学生以后学习几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实践操作,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配玻璃”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怎么画一个和已知全等的三角形?你认为至少需哪些条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其次,重点关注“已知一边、两边”包括的情形,以及不能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自行找出(或教师引导),通过学生实践,形成认知.然后,利用尺规画一个和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试着画图,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践中获得“SSS”条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概括规律的能力.本节课在难点的突破、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和学生板演习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遗憾的是在时间上没能较好的掌握,以致没能布置课后作业,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是(1)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如纸、剪刀、圆规等),分组时,优差互补,让人人学有所得.(2)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虽然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但少数后进生仍然不理解.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自己思考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平台,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这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4 篇8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记角边角公理、角角边推论的内容;

(2)能应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力目标:

(1)通过“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SAS公理、ASA公理和AAS推论的综合运用.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探究类比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行或不行”.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分别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会容易地得出答案.二、公理的获得

问:恢复后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全等,那全等的条件是不是就是带去的元素呢?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角边角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应用格式:(略)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

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3)、公理与前面公理1的区别与联系.以上几点可运用类比公理1的模式进行学习.三、推论的获得

改变公理2的条件: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这样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四、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总结.注意区别“对应边和对边” 解:(略)(2)讲解例2 投影例2 :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示例1 篇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边角边”公理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2.使学生会利用“边角边”公理来证明简单的有关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计算.3.培养学生书写证明过程时要步步有据,不要凭空写.

4.例5可以教学生如何简洁、准确写出已知、求证,也是训练思维条理化的重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动手能力,训练识图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三角形全等证明的书写格式.

3.疑点及分析和解决办法;有些全等的条件需根据已知条件去证明,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时要总结方法,消除疑点,难点.常遇到的几种情况:

(1)利用平行线性质证明角相等(如例2、3).(2)利用垂直的定义证明角相等.

(3)利用图形的和、差证明边或角相等(如例3、4).(4)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证明角相等.

解决书写格式难点,可以让学生仔细看老师板书例题,找学生在黑板板书练习题,及时表扬或纠正毛病,发动大家共同“查敌”,并说明原因,打好基础.

三、教学方法 动手画、剪、拼.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指出图3-

21、图3-22中各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二)讲解新课

根据定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知道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实际上,要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不需要这么多条件,看下面的例子. 如图3-23,△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画△A'B'C,使∠A'=∠A,A'B'=AB,A'C'=AC

画法:(1)画∠MA'N=∠A.

(2)在射线A'M,A'N上分别截取A'B'=AB,A'C'=AC.(3)连结B'C'.

把△A'B'C'剪下来放到△ABC上,我们可以看到△A'B'C'与△ABC能够重合.再用同样的方法画一些三角形,仍得到这个事实.我们把这个事实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公理. 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例1 如图3-24,已知:AC=AD,∠CAB=∠DAB,求证:△ACB≌△ADB.(注意书写格式)证明:在△ACB和△ADB中,∴ △ACB≌△ADB(SAS).

书写格式:(1)写明在哪两个三角形中.(2)按公理顺序列条件(有时要从已知找).(3)写结论,注明理由.

注意:学会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三)练习

教材P.26中1、2.(四)作业

教材P.31中5、6,P.115中5.(五)板书设计

标题

1.推公理

例1 2.公理内容

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是什么? 2.全等训练.

①如图3-25,如果AB=AC ∠1=∠2 求证:△ABD≌△ACD. ②如图3-26,已知:AD=BC ∠1=∠2 求证:△ADC≌△CBA. ③如图3-27,已知:∠A=∠B AB=AC AF=CE AD=BC 求证:△ABD≌△ACD.

分组练习这三个题,马上批改(找三人在黑板上证明).(二)讲解新课

利用复习题2讲例

2、例3;讲明有些全等条件需要利用题目中的“已知”去找,并讲明此证明.

格式,一般把铺垫的内容写在前.

例2 已知:如图 3-26,AD∥BC,AD=BC. 求证:△ADC≌△CBA. 证明:∵ AD∥BC(已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ADC和△CBA中,∴ △ADC≌△CBA(SAS).

例3 已知:图3-27,点E、F在AC上,AD∥BC,AD=CB,AE=CF.求证:△AFD≌△CEB.

分析:从AD∥BC出发可得∠C=∠A. 不难理解:AE+ EF= CF+ EF.即AF=CE. 那么条件具备了,严格书写!证明:(略)(三)练习

教材P.28中1、2、3.(四)作业 教材P.32中3;P.115中6、7.(五)补充作业(学有余力的同学做)已知:如图3-28,△ABE和△ACD均为等边三角形 求证:△ABD≌△AEC.

(六)板书设计

标题

公理

练习例2 例3 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边角边公理的内容.

例4 已知:如图3-29,AB=AC,AD=AE,∠1=∠2.求证:△ABD≌△ACE. 分析:找条件发现,差夹角是否相等,利用等量加等量和相等得证,提醒学生切误认为∠1和∠2即为夹角!分析之后,找同学(2名)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同学在练习本或幻灯片上写,利用幻灯机多批改几名同学的书写过程.

例5 如图3-30,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按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分析:此题是实际应用的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渗透文字叙述的证明题的解法,培养简单明了的书写已知、求证的能力.与学生共同完成此题.

解法(略).

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所以,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可以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二)练习

教材P.30中1、2、3.(三)作业

教材P.32中9、10、11.(四)建议

(1)强调证明过程的规范化书写.(2)几何文字题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要教给学生解文字题的全过程:①结合题意,画出图形.

②结合图形及字母写出已知、求证. ③写出证明过程.(五)板书设计

标题

复习提问

例5 例4 练习(六)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种判定方法.

如图3-31,△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画△A'B'C',使A'B'=AB,∠A'=∠A,∠B'=∠B(学生与老师一起动手画).

全等三角形判定导学 篇10

根据《课标》要求,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学习基础,本节教学设计以问题为主线,活动为载体,在不破损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对教科书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整编重组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序列,并通过“我回顾,我思考”“我探索,我发现”“我掌握,我应用”“我收获,我总结”“我实践,我提高”这五项活动既暗示本节教学思路,又体现“我学习我做主”。

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在复习回顾,引入新课环节做的很实在,不做花架子。如图,在RtABc中,∠B=90°和RtDEF中,∠E=90°,要使ABcDEF,还需要添加哪些条件?你的依据是什么?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通过此次的解决来复习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说明所有判定方法都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同时,激发探究欲望,明确探究方向,引入课题。在具体处理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添加条件后,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属于添加的是:“两条直角边分别相等”、“一锐角和一直角边别相等”,还是“一锐角和斜边分别相等”,至此,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既然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那它有没有特殊的判定方法就是这节课要探讨的课题,显得的水到渠成。

二是在诱导尝试,探索发现环节。通过学生独立画图、裁剪、比较、总结、归纳的过程,体会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简便方法——“斜边、直角边”的形成过程。在这一流程中,学生画图操作处理的很不到位。一方面,在读题并简单分析已知条件后,学生便开始动手画图,居多的学生画出了所要的三角形,但是,上黑板的学生只画了一部分,待另一学生起来回答又出现错误(利用角边角画)时,教师发现了问题所在是没有审清题意,这时又回头看题后,起来回答作图的学生接连出了错误,教师便直接给出答案,代替学生回答。这一处理,显得很是急躁,急于得出结果。另一方面,体现出教师教学机智不灵活,就是担心上不完而急于推进。事实上,追求高效的同时,有时候让课堂慢下来特别重要。

三是在变式练习的处理过程中,发现变式题的设置有重复现象,备课需要再细致。

全等三角形判定导学 篇11

主备人: 9月23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2、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自主探究

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或(AAS)⑵ 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探索练习:(动手操作):

已知线段a,c(a

1、按步骤作图: a c ① 作∠MCN=∠=90°,② 在射线 CM上截取线段CB=a,③以B 为圆心,C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

④连结AB

2、与同桌重叠比较,是否重合?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斜边与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二、尝试应用:

(例题)如图,B、E、F、C在同一直线上,AF⊥BC于F,DE⊥BC于E,AB=DC,BE=CF,你认为AB平行于CD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 理由:∵ AF⊥BC,DE⊥BC(已知)

∴ ∠AFB=∠DEC= °(垂直的定义)

在Rt△ 和Rt△ 中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如图,△ABC中,AB=AC,AD是高,则△ADB与△ADC(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用简写法)

2、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3、如图,广场上有两根旗杆,已知太阳光线AB与DE是平行的,经过测量这两根旗杆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子是一样长的,那么这两根旗杆高度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补偿提高:如图,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1)若AC//DB,且AC=DB,则△ACE≌△BDF,根据(2)若AC//DB,且AE=BF,则△ACE≌△BDF,根据(3)若AE=BF,且CE=DF,则△ACE≌△BDF,根据

(4)若AC=BD,AE=BF,CE=DF。则△ACE≌△BDF,根据(5)若AC=BD,CE=DF(或AE=BF),则△ACE≌△BDF,根据

四、课时小结

至今,我们一共学习了6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思考一下它们的适用范围?

五、当堂达标

如图,AC=AD,∠C,∠D是直角,你能说明BC与BD相等吗?

A

六、作业

A组课本习题12.

1、2题,同步自我尝试; B组同步自我尝试和开放性作业; C组同步开放性作业和拓展性学习

七、课后反思

C B

全等三角形判定导学 篇12

学习目标:

1.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性质;2.能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难点: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1、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对应角______;

3、证明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思路

找第三边(______________)(1)已知两边 找夹角(___________)看是否是直角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找这边的另一邻角(_____)找这个角的另一边已知一边与邻角找这边的对角(_____) 找一角(_______)(2)已知一边一角 已知一边与对角 已知是直角,找一边(_____)

找夹边(______________)

(3)已知两角 找夹边外任意一边(______________)

二、实践演练,拓展提高

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演练1.如图,在ABC中,C90,D、E分别为AC、AB上的点,且AD=BD,AE=BC,DE=DC.求证:DE⊥AB。

㈡.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演练2.如图,AD与BC相交于O,OC=OD,OA=OB,求证:CABDBA

㈢、两角和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演练3.如图,梯形ABCD中,AB//CD,E是BC的中点,直线AE交DC的延长线于F 求证:ABE≌FCE

㈣、两角和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演练4.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在BC、AC边上。且ADEB,AD=DE 求证:ADB≌DEC.㈤、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 L)演练5.如图,在ABC中,C90,沿过点B的一条直线BE 折叠ABC,使点C恰好落在AB变的中点D处,求∠A的度数

演练6。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AD、BE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上一篇:利润分成的协议书下一篇:20180710商贸公司仓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