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

2024-06-19

扩散(共8篇)

扩散 篇1

上海汇丽-塔格板材有限公司 3D扩散板——新型立体光栅扩散材料

一,3D扩散板简介

3D指“三维”,是指空间的三个维度,即立体。扩散板是指将点或线光源均匀的转换为面光源,3D扩散板是将光学材料的扩散性能和材料的三维、立体效果完美结合在一起;换言之指将点光源或者线光源转换为面光源的光学材料是具有三维、立体图案效果的扩散材料,这些三维、立体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可以称为“有生命的图像”。

二,3D扩散板技术

上海汇丽-塔格板材有限公司是由上海汇丽(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公司引进世界先进的板材全自动生产线,生产高品质PC中空板、PC实心板、PC多层板、PC 直立锁扣中空板、PC直立U型实心板、PC瓦楞板等聚碳酸酯板材系列。

上海汇丽-塔格板材有限公司 3D扩散板实际上是属于一种立体光栅材料,传统的光栅材料按照光学原理分类分为柱镜光栅、狭缝光栅。

柱镜光栅:柱镜光栅顾名思义就是光栅材料表面是由棱柱组成,其立体画成像原理便是为弧面柱镜折射反射成像原理,种类很多,主要分板材光栅、片材光栅和需要复合成型的膜材光栅。

狭缝光栅

狭缝光栅的成像是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的,光栅表面平整,由均匀的黑色和透明相间条纹组成,通常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作,这种光栅材料制作简单,知其详细参数关系的甚至可以用高精度打印机制作狭缝光栅。

狭缝光栅由于表面平整,只需要在PET全透片上印刷黑色条纹即可,制作精度极高。所以用狭缝光栅材料制作的立体画清晰度要比柱镜光栅制作的立体画要好。狭缝光栅和膜材光栅一样需要中间介质(玻璃或有机板),狭缝光栅通常自带背胶,不需通过超透明双面胶复合。狭缝光栅由于表面大部分都是黑色的,透光度只有20-30%,成品画必须有后边必须打灯才能看到效果,适合室内展示使用。

而3D扩散材料在保证高透光率,高匀光、高扩散的同时,通过一种新型的图像立体表现方式打印介质,叫点阵立体光栅(也叫矩阵立体光栅)它的材料、观看、制作不同于柱镜立体光栅材料和狭缝立体光栅材料,制作出来的图象可以从上下、左右看。点阵式全像立体光栅成像高新技术的诞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为用户带来超高真实感的全息3D景象效果,上海汇丽-塔格板材有限公司是由上海汇丽(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公司引进世界先进的板材全自动生产线,生产高品质PC中空板、PC实心板、PC多层板、PC 直立锁扣中空板、PC直立U型实心板、PC瓦楞板等聚碳酸酯板材系列。

上海汇丽-塔格板材有限公司 在平面上展示出栩栩如生的立体图案,匪夷所思的立体效果,一改以往普遍于市面效果平平的柱镜立体光栅和狭缝立体光栅,以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质量高等优势力压其他立体材料,在开创立体材料市场新景象的同时,预计将会一跃领导立体市场的走势,将图像显示领域带进立体化时代。

三,3D扩散板应用:

3D扩散材料,高透光率,高匀光性,且图案逼真、光亮、层次感强,质感细腻,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纵深感,效果栩栩如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呼之欲出,唾手可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广泛应用于照明行业LED面板灯、筒灯等照明产品,适用于装饰装修、婚纱影楼、客厅、餐厅、卧室、书房、儿童房、过道等空间的装饰;办公室、会议室等工装空间装饰;室内外广告、酒店大堂、客房、各类休闲场所等商业空间装饰。不一样的材料工艺,不一样的装饰效果,影像装饰新突破!

上海汇丽-塔格板材有限公司是由上海汇丽(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公司引进世界先进的板材全自动生产线,生产高品质PC中空板、PC实心板、PC多层板、PC 直立锁扣中空板、PC直立U型实心板、PC瓦楞板等聚碳酸酯板材系列。让你买的放心用的舒心。

上海汇丽-塔格板材有限公司是由上海汇丽(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公司引进世界先进的板材全自动生产线,生产高品质PC中空板、PC实心板、PC多层板、PC 直立锁扣中空板、PC直立U型实心板、PC瓦楞板等聚碳酸酯板材系列。

扩散 篇2

关键词:扩散模式,知识扩散,竞争企业,媒介,知识基

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寻租资源[1],企业依赖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获取竞争优势[2],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3]。加快企业知识积累和创新的步伐,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及其利用效率正日益引起众多理论研究者和业界实践者的重视,企业不仅关注于组织内部的知识学习与创新,而且也日益重视探索外部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模式,有效获取和利用外部知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4,5],但现有研究多是基于外部合作性协同的视角研究知识跨组织的转移与扩散问题[4,6,7,8,9,10],对企业外部知识获取的研究仅局限于存在有合作关系的组织机构,而基于实践,企业不仅从其合作伙伴处获取知识而且也从其外部竞争对手处学习各种知识。Mansfield、Schwart等对化学、药品、电子机械等行业48项创新扩散的调查中发现,4年后有60%的创新会被竞争对手所模仿,Lewin通过调查发现129个行业创新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均被竞争者所模仿[11]。竞争对手所拥有的优势知识成为企业竞相追逐、模仿与学习的对象,反观对竞争企业间知识扩散的理论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或者主要集中于情报科学研究领域中对竞争性情报的研究[5,9]或者是部分反映于动态竞争理论研究中[11,12,13,13],针对于与此,本文试图从竞争性协同的视角出发探究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模式及其扩散机制问题,以资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借鉴参考和决策支持。

1 竞争企业间知识扩散环境条件

只有具备了知识扩散所需的环境条件,不同主体间知识扩散行为的发生才能成为可能,竞争企业间具备了知识扩散所需的环境条件。

1.1 从扩散所需基础条件来看,竞争企业间相似或者是类同的组织文化、知识基础、技术装备等基础促进了彼此间的知识扩散

企业从其他企业学习的能力取决于彼此间的在知识基础(Knowledge Base)、组织结构和薪资制度(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ompensation Policy)及支配逻辑(Dominant Logic)间的相似性[14]。竞争企业间产品越趋同,竞争企业在知识背景、技术基础、组织文化等方面越容易产生共同认知,形成了多个不同领域的相似知识基础,组织间认知的相似性增强了彼此的知识吸收能力[15],知识重叠是改进知识转移与学习能力的调节器[16],降低了知识接受者吸收、模仿及二次创新的成本,提高了知识扩散效率,部分知识基的交互容易产生新的互补性创新,并在新的创新基础上扩散知识。

1.2 竞争企业间频繁地非正式交流为彼此间知识扩散提供了便利通道

竞争各方特别是当其存在地缘、血缘等关系时,企业间一方面存在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又面临着共同生存发展的需求,彼此间存在大量有关产品外围创新、市场、运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非核心知识和信息的非正式交流,特别是在竞争性较强的领域形成了众多的跨组织边界的实践社区、专家网络、工作组、参观团等非正式交流组织[17]。通过非正式交流所获取的知识与企业自身知识通过发酵、聚合、创新等操作,成为吸收企业的核心技术力量。Oliver[18]对美国生物技术企业间的知识扩散实证分析表明,虽然生物技术企业管理者执行了较高的保密水平,但科学家之间仍然打破了企业规则的约束而熟知对方企业所从事的各项研究,在非正式交流作用机制下,部分竞争企业甚至产生了彼此间人力资源、仪器设备、零配件供应商信息等的互换与共享。

2 竞争企业间知识扩散模式

扩散环境条件的具备使得竞争企业间知识扩散成为可能,但影响企业间知识扩散的因素众多,企业间距离、信任关系、知识基础、扩散意愿、互动频度、知识隐性特征等均影响着企业间知识扩散效果,与存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间知识扩散不同,竞争企业间由于具有激烈的市场对抗性,彼此信任关系薄弱,知识主动扩散意愿低,企业在动态竟优的过程中,不断在产品设计、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受到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多种刺激和诱导,企业尝试与寻求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取代或者是占优,一方面企业刻意捕获和猎取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各种知识,并期望与自身知识相融合,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获取企业产品竞争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又蓄意制造知识向竞争对手溢出的各种人为屏障,以保证竞争优势的持续获得。因而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具有相对独特性,其扩散效果将主要受扩散媒介、知识特性以及扩散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等因素影响,影响因素不同与此相对应的扩散模式必然也不相同。

2.1 不同扩散媒介下的知识扩散模式

知识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工具才能实现其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根据竞争企业可资借用的扩散媒介的不同,竞争企业间知识扩散模式可分为:

2.1.1 以组织中人力资源流动与交互为媒介的知识扩散模式

企业间知识扩散离不开组织中人的活动[17],企业封闭不了各类技术人员的社会活动空间[19],知识在人们的日常交往、社区聚会等各类活动中得以扩散。企业深知知识在其竞争中的战略意义,于是作为企业核心知识载体的技术人员[20]成为竞争企业间竞相聘用的对象,一些企业给予以较竞争对手更为优厚的薪酬待遇、福利等许诺吸引技术人员从对手企业流向本企业。在此过程中,对手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得以扩散,甚至是竞争对手中部分还未应用正处于研发阶段的技术也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入而为本企业所开发和利用。韩国三星电子充分利用“民族感情”这张牌,重金礼聘在Intel、IBM工作的韩裔工程师,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其充分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加速了他们所拥有的先进技术知识在三星电子企业内部的扩散及其利用,如64KDRAM和25KDRAM产品的开发无不体现出韩裔工程师的身影。

2.1.2 以产品终端市场为媒介的知识扩散模式

来自于产品终端市场的知识对企业市场地位的提升具有重大的影响[21]。在一个充分自由、信息相对完全的市场中,产品的终端用户以挑剔的眼光自主选择、发现最为契合自身需求的产品,终端用户在对比选择产品的过程中,凝结了大量有关产品功能、价格、质量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与终端用户的个性需求相结合,并在其个人社会网络中广泛传递、交流、凝结,形成了蕴含众多消费者消费偏好和竞争者产品信息的终端用户知识,企业在竞争压力下,通过市场调查、面向用户设计、完善用户关系等方法探求、利用这些知识,终端用户市场知识向企业逆向流动并为企业所吸收,在这个过程中,来自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关信息得以扩散。处于市场终端位置的产品经销商也掌握有大量有关市场规模、竞争者及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市场知识[6],这些知识向前端制造企业的扩散有助于企业提高其竞争优势[7],企业根据与经销商渠道关系的特点而灵活选用恰当策略以成功获取来自于经销商市场终端的知识[6]。企业日益重视来自于产品终端市场知识的采集,并往往设有专门组织机构,微软专门设立产品支持服务部门(PSS)及接受顾客意见的“希望热线”以强化用户在产品设计、测试等过程中的参与作用,并及时把用户建议反馈给程序员用以参考[22]。

2.1.3 以提供研发、培训、经纪等服务的中介机构为媒介的知识扩散模式

企业间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催生了对科研、培训、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的大量需求,中介服务的介入使得竞争企业间的产品、市场、管理等共性知识得以广泛传播,降低了单一企业内的知识扩散成本。中介机构在为本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也存在向竞争对手泄露技术知识以获取非正常收益的投机机会[23,24],当多家竞争企业面向同一中介机构寻求技术服务时,中介机构总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间向彼此竞争对手泄露部分技术知识,甚至有时是中介机构为追求超额回报的刻意而为。技术的非排他性给予中介机构同时向多家竞争企业提供同一技术服务的可能,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向专利管理机构申请专利权以保证技术收益的独享性,但与此同时,与之相关技术细节也随之完全公开,这些有价值的细节很容易为竞争对手所掌握[18],并成为竞争对手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情报来源[25]。

2.1.4 以零配件、原材料等上游供应商为媒介的知识扩散模式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不仅重视内部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的提升,而且也日益关注与外部上游供应商的协作,广泛遴选最优的零配件及原材料供应商以提供最优产品,对上游零配件、原材料的竟优选择导致众多产品竞争者的上游需求集中于少数几家关键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同时面临下游的多重需求,在集成与优化下游产品制造商们特定需求的过程中,各个彼此相互竞争的产品制造商所具有的部分独特的产品知识依附于零配件、原材料等需求信息经由上游供应商而得以扩散。不仅如此,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所采用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等的溯源行动,也可以从其技术源头获取其生产工艺技术知识。随着产品系统的日益复杂,企业供应链协作伙伴日益增多,彼此间的协作与集成使得知识编码化程度增加[26],当这些知识为供应链上其他产品制造商所应用时,知识向竞争者扩散。如意大利著名皮革沙发制造商Natuzzi对皮革切割模板的CAD化及质量控制流程的显性化使得关键技术向供应商转移,降低了竞争对手获取这些知识的难度和成本。Intel公司在进行平台创新时,总是首先设法获取来自于供应商和半导体技术联盟(Sematech)等供应链的外部知识,并绞尽脑汁研究如何把这些外部知识同内部知识进行联接组合以形成新的产品系统,如Itanium 64位微处理器的架构知识来源于惠普,而制作工艺知识则以收购Alpha芯片公司和DEC的制造设备的方式获得。

2.2 不同知识特性下的知识扩散模式

Polanyi[27]、Zander等[28]根据知识的可编码化程度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表达性,“知而不能言者众”,隐性知识固化于员工头脑、日常行为及组织惯例、制度、运营流程、企业文化之中,对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知识需求方嵌入于知识拥有方所特有的组织环境中,而显性知识则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图表等予以表示的可观察、可测量的知识,这类知识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学习与培训等方式拥有,根据竞争对手所拥有知识的特性不同,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扩散模式予以获取。

(1)对竞争对手产品直接模仿或者是采集产品相关信息以获取其显性知识。产品最大化凝结了企业所拥有的各类知识,是企业知识的产出物,大量有关产品质量、价格、系统架构、原材料、技术参数、功能、服务、营销策略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得以外显。同时,企业间竞争也主要表现为彼此产品间的竞争,企业为了维持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必然通过市场调查、产品推介会、展销、刺探、非正式接触等方式密切关注有关于竞争对手企业产品的一切信息,一旦获取相关知识,便通过技术路线图、专利分析[29]、反向工程或者是直接模仿等手段整合、利用来源于竞争对手的所有外显知识。FedEx采用包裹跟踪系统3~5年后,UPS和DHL也直接模仿提供了同样服务[20]。日本本田公司从世界各国引入500多种型号的摩托车,通过反向工程,综合竞争对手产品的优点开发出了比竞争对手性能更加卓越的新型摩托车并风靡世界[22]。

(2)隐性知识镶嵌于特定企业环境中,并与企业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加工工艺、生产设备及其个体成员相互交织,形成了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天然屏障,隐性知识往往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构成,对于竞争性企业,由于彼此间存在利益的对立性,各方必然控制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知识扩散,但企业往往视竞争对手为威胁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对象,必然投入相当多的资源渗透、观察、参悟与模仿竞争对手的行为[13,13],与竞争对手发生互动关系的频度甚至比合作伙伴更高,隐性知识在频繁的互动过程中流向竞争对手,对于难以直接渗透获取的隐形知识,企业甚至采用挖墙脚、雇佣知识间谍或者是第三方情报人员等极端方式获取。与非直接竞争对手①构建合作联盟也是企业获取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1997年长虹与日本东芝建立长虹东芝联系实验室以获取彩电生产的隐性知识,1998年康佳与小天鹅合作以获取洗衣机生产的隐性知识,2001年海信与荣事达合作以获取冰箱生产的隐性知识[13,13]。

2.3 不同主体关系条件下的知识扩散模式

竞争是企业的天性,当市场竞争程度加剧时,相互竞争的企业间存在强烈地理解和刺探对方相关竞争信息的动机,这种动机加深了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合谋,彼此间的相互学习变的尤为重要[30],竞争不是企业间唯一存有关系,互为竞争对手的两个企业之间为实现技术优势互补,开发出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产品,也存在合资、产品供应、联合研发等协作形式,协作各方在竞争性协同过程中实现对特定知识的利用(Knowledge Access)与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②,竞争企业间关系的多样性促进了彼此间的知识扩散。

2.3.1 竞争企业以组建研发联盟等形式实现知识在竞争企业间的扩散

当用户需求多样、变动频繁或者研发投资强度较大时,单一企业难以满足新产品研发所需的全部技术需求或者是单一企业不能承受新产品研发失败的全部风险,需要多家企业以组建联盟等形式进行新产品研发的协作,研发联盟构建于技术共享与风险分担基础之上,联盟为合作各方提供了接近对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通道,双方所投入研发项目中的知识以及各自隐藏于新产品之中的知识演化趋势等相关信息都较为容易地为对方所获取[32],研发联盟加速了知识在竞争企业间的扩散。1998年6月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三菱等手机制造商联合投资成立Symbian公司,用以集成各自的技术优势开发性能卓越的手机操作系统,领先于各自竞争者的技术在联盟合作过程中得以集成和扩散,实现了手机操作系统存量知识和整合效应所产生的增量知识在协作各方的扩散。

2.3.2 竞争企业以并购对手企业或者是其关键技术部门的方式获取对手企业知识

知识资源的过度竞争导致了企业间并购行为的增加,企业为了消除对手企业的潜在影响,同时壮大自身技术实力,往往会不惜代价收购具有潜在竞争性威胁的机构或者企业。1999年8月思科系统公司为保持对朗讯、北方电讯、阿尔卡特等公司的竞争优势以68.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仅有287名员工的光纤传输中断设备制造商Cerent公司。2001年12月Amgen公司为获取风湿性关节炎特效药Enbrel的生产技术完成了对Immunex公司的并购[18]。

2.3.3 竞争双方通过直接购买或者互换知识产权的方式实现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

企业为了更为长久地占有知识创新的租金而通过专利的形式诉求法律的保护,竞争越激烈,专利细分程度越深,就需要更多专利技术的联合才能发挥创新的系统集成优势。而专利的有偿使用特性增加了企业间创新知识获取的复杂性,企业为了减少知识交易过程中的产权争端,避免法律上的诉讼,一种有效方式是知识产权的直接购买,知识产权的购买是企业解决现有知识能力不足的最为快捷的方式之一[32],另一种有效方式是竞争企业间专利权的互换。2004年三星与索尼在北美市场上就半导体、家用电器及信息通信等签订了上万条专利技术互换协议(免费使用)[10]。LED元器件技术和荧光材料技术是LED行业的两项关键技术,Nichia在LED元器件领域具有技术优势,而Osram在荧光材料领域具有技术优势,二者存在互补关系,为避免专利上的法律诉讼,二者签署了交叉专利许可[29]。

3 竞争企业间知识扩散机制

扩散环境为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创造了环境条件,扩散模式为竞争企业间知识扩散提供了方式、方法和手段,而企业只有从内部建立稳定地学习、吸收、整合、利用知识的扩散机制,知识扩散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绩效水平。知识扩散机制从企业内部为彼此间的知识扩散提供了程序保证。根据学习与整合扩散知识的深度及其作用的不同,企业知识扩散机制主要包括锚定机制、超越机制、动力机制。

3.1 锚定机制

企业以基准营销(Benchmarking Marketing)的方式与竞争者就产品、技术、管理等进行全方位对比,发现并锚定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所在,并以此为基准进行学习与追赶。包括在区域或者是行业范围内搜索、发现、锚定目标,对目标企业与自身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分解目标构建基准指标体系,并进一步细化为企业若干行动指南,在此基础上学习与仿制目标,监控与评价锚定绩效,再锚定、再模仿。

3.2 超越机制

企业通过锚定机制获取了来自于竞争企业的技术知识,通过与对手企业的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企业自身技术基础和特定企业情景,确定自身产品的技术开发路线,强化组织的系统学习、基础研究、研发合作,构建企业技术超越的发展战略系统,制定产品技术超越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主要包括分析技术演化趋势、确定技术竞争战略、制定技术发展目标、改善组织流程、调整激励考核制度、重新配置知识资源(包括外部知识资源的引入,为获取创新成果集中资源所进行的技术攻关等)、强化组织学习以及技术市场化等一系列组织赶超活动。

3.3 动力机制

企业不仅要获取和利用竞争对手的知识,而且由于知识的时效性,企业需要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地整合、利用所获取的知识,以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企业所处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竞争企业间的知识位势、技术更新速度、产品所处寿命周期、企业盈利、企业知识存量水平等要素构成了企业知识扩散的动力机制。竞争本身就是一种动力,竞争意识的存在,特别是针对特定竞争对手所开展的各种行动就是寻求创新、获取突破、实现产品跨越的过程;过低或者过高的知识位势均不利于知识扩散,过低的知识位势使企业丧失了获取知识的动力,而过高的知识位势则影响了知识扩散的作用效果;技术更新速度越快,企业产品被其他产品取代的风险越大,企业为此所需付出的时间、资源也就越多,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动力也就越大;当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末端,迫切需要升级改造时,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也较为迫切,为获取知识所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也就越大;企业的盈利水平影响着技术研发的努力程度,企业经营绩效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大[33],研发投入的增加意味着企业获取和利用外部知识能力的提高;企业知识存量越丰富,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越强,与此对应其获取、整合外部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8]。

扩散环境、扩散模式、锚定机制、超越机制、动力机制彼此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促进了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并表现为企业专利及新产品数目的增加、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性能的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等。其中扩散环境为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提供了环境条件;扩散模式为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提供了方式、方法和手段;锚定机制借以扩散模式为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提供了标杆及知识积累基础,侧重于存量知识的获取,表现为知识作用范围的增加;超越机制则为企业提供了知识整合与利用的方式、方法、程序及其制度等问题,侧重于企业内外知识基础上的再创新,表现为知识利用深度的增加;动力机制则为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提供了动力支持,保证了技术知识的持续演化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维持。扩散环境、扩散模式及扩散机制交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4 结 论

知识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为寻求压制性竞争优势,不仅重视知识的内部积累,也日益关注于企业外部知识的获取。知识禀赋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间知识的差异性,一方面企业通过增强信任、加强联系等方式从合作伙伴处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企业也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获取来自于竞争对手的知识。竞争企业间虽然存有激烈的市场冲突,但彼此间类似的知识基础和便利的非正式沟通渠道使得竞争企业间知识扩散成为可能。影响竞争企业间知识扩散的要素众多,不同的影响要素对应着不同的知识扩散模式,知识扩散模式为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提供了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企业应针对具体情境而灵活选取相适应的扩散模式以更有效地获取来自于竞争对手的知识。知识的获取只是增加了企业的存量知识,企业还需与自身特征相结合,最大化的利用和整合所获取的知识,企业扩散机制则为此提供了程序保证。扩散环境、扩散模式及扩散机制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进而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及其盈利水平的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则又进一步推动了竞争企业间的知识扩散并保证了技术知识的持续演进。

扩散 篇3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扩散媒介 ;扩散动力 ;增幅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23.3

Abstract From the theory of multidimensional non steady propagation of "smoldering",the dynamic increase model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media was constructed. The model contained the factors,including retention rate,effective transmission rate and potential use coefficient of diffusion media.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in the same fund,the most easily accepted media combination of the farmers with low education level was the expert lectures + paper media + demonstration base. But in regions with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the choice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the distance education platform and Internet were gradually playing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medium diffusion ;diffusion dynamic ;model of increase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农业技术扩散及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农业后劲、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仍然存在技术脱节、推广体制落后、扩散媒介陈旧、扩散机构缺失等限制因素,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和成果转化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破解农业技术的创新扩散问题,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

在农业技术传播五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效果)中,媒介作为内容的载体及传播的重要环境因素,是传播者与受传者沟通的桥梁。媒介的选择是否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扩散媒介有示范基地、专家讲座、报纸书籍等纸质媒体、广播等,随着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视网、手机网、互联网、远程教育平台等新兴扩散媒体不断涌现,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学者们对农业技术推广或扩散的媒介进行了较多研究,方文明等分析大众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其提出对策建议,并研究了新媒体应用于农业技术传播的几种模式[1-2]。王经莹分别选取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为代表,对不同介质的大众媒介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及其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探讨了大众媒介的发展路径[3]。古稳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了视觉传达设计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的应用[4],周敏等、李兆锋阐述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应用,陈媛媛等论述了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快速发展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罗演等更是阐述了Web 3D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前景[5-8]。卢红玲等还对湖南省目前常用的几种推广媒介进行了绩效评价[9]。目前,大多研究仅局限于将扩散媒介作为技术扩散的工具,而关于不同的扩散媒介在不同扩散主体、不同外部环境、不同扩散受众中特有的扩散动力增幅机制,却鲜有研究。因此,笔者采用基于多维非稳态传播的原理,构建农业技术扩散媒介的多维非稳态扩散动力增幅模型,对传统的示范基地、专家讲座、纸质媒体等媒介和以新兴的电视网、手机网、互联网、远程教育平台等扩散媒介作为技术扩散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及其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扩散动力、效果增幅机制等进行研究,以期为在扩散主体、扩散受众及扩散环境不同时对扩散媒介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扩散媒介的多维非稳态扩散动力增幅模型构建

扩散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并不能直接进行技术扩散,而是作为载体发生作用。农业技术由扩散主体扩散到受众的过程中,必须依靠扩散媒介进行扩散,扩散受众一般并不能马上采用新技术,可见扩散媒介的保有率、有效扩散率、潜在采用数等对扩散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借鉴“阴燃”的多维非稳态扩散原理,构建扩散媒介的多维非稳态扩散动力增幅模型。

“阴燃”是在多孔介质内发生异相反应并能自维持进行的无焰缓慢燃烧形式,其中包括许多复杂的热物理和化学过程(如流体流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过程、表面化学反应等),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阴燃”反应的最终特性,其扩散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根据信息传播的自身特点,笔者构建了信息依托媒介在受众中的传播示意图(图2)。

nlc202309031450

为了简化计算,对模型引入如下假设:

(1)技术信息(X)在多维媒介和受众内的流动是层流,所讨论的问题是多维的。

(2)扩散媒介(Mi)与农户的信息交互同时发生,但扩散媒介的保有率(Bi)不同,即每百户农民对各种扩散媒介的保有率不同;各扩散媒介对农户的有效率为(Hi);由于技术扩散至受众后,受众不一定立即使用(“S”型扩散曲线),即潜在采用系数(Qi)不同。

(3)多维媒介技术信息承载量(Ci)不同,因此起始压强不同。

(4)对单一区域而言,受经济水平、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各系数存在明显的变化。

因此,X0=ΣMi·Bi·Hi·Qi·Ci。

当采取不同的媒介渠道,即原始媒介(Mi0)增加至(Mit)时,技术信息传递效率(Xt)为:Xt= ΣMit·Bit·Hit·Qit·Cit,则扩散媒介的多维非稳态扩散动力增幅模型为:Xt=ΣMi(t-0)·Bi(t-0)·Hi(t-0)·Qi(t-0)·Ci(t-0)。

2 扩散媒介的多维非稳态扩散动力增幅模型实证分析

为验证本模型的有效性和可用性,本研究选取多个地方进行了实证分析,下面以A地为例进行阐释分析,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由于A地处于粤北山区,互联网采用率极低,每百户中只有2户拥有电脑,且主要功能为玩游戏,因此,其有效率极低,虽然信息量较多,但扩散效果并不好。此外,虽然手机和电视已极为普及,但相关节目和信息较少,扩散效果不好。

当分别向各种媒介投入3 000元资金后,基本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当分别投入3 000元后,专家讲座和纸质媒体的扩散效果分别提高了108和200,示范基地的扩散增幅达14.4。虽然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的扩散效果也提高了1.5和5倍,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适于当地的最佳扩散媒介组合为“专家讲座+纸质媒体+示范基地”。

本研究在多地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经费相同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最易接受的媒介组合仍为“专家讲座+纸质媒体+示范基地”。但经济水平不同的区域存在明显差异,对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而言,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正逐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小结

本研究借鉴并发展了两步反应动力学机理,建立了扩散媒介的多维非稳态扩散动力增幅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信息在受众间的保有率和有效扩散率,也考虑到信息在多孔载体中的潜在采用系数的变化。本研究利用该模型在广东省多个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经费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粤北地区,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最易接受的媒介组合仍为“专家讲座+纸质媒体+示范基地”;但在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等数字化媒体正逐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构建的扩散媒介的多维非稳态扩散动力增幅模型系数简单易得,可通过简单的入户调查获得,在周边区域具有极高的普适性。综上,可在技术扩散前进行简单调查,通过模型确定何种扩散媒介能获得最大的扩散效果增幅,进而达到扩大扩散效果和节约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方文明,吴奕敏,江晓庆,等. 大众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中的优势和发展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5):217-220.

[2] 方文明. 新媒体传播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4):203-205.

[3] 王经莹. 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4] 古 稳. 视觉传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分析[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5] 周 敏,穆 青.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 园艺与种苗,2012(6):62-64.

[6] 李兆锋. 数字媒体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2013,33(4):236-237.

[7] 陈媛媛,刘新春. 论自媒体时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招式[J]. 商,2014(7):159.

[8] 罗 演,黄红星,李静红,等. 基于Web 3D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前景分析[J]. 农业网络信息,2014(5):25-29.

[9] 卢红玲,刘青山,高国赋,等.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传播媒介的绩效评价[J]. 湖南农业科学,2014(19):72-76.

重要文档防扩散系统软件 篇4

  →有核心设计能力的企业、研究所、设计院、军工单位

→有涉密要求的政府及行业用户

需求分析

 →核心的技术机密、专利、设计图纸、源代码、程序文件等如何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  →用户商业敏感机密信息如何得到有效安全保障

→如何从网络传输、移动存储、内容拷贝、文件拖动等途径实现对重要文档有效防泄密

   →如何有效控制打印、电子传真、屏幕拷贝等软硬输出方式的泄密途径

→如何实现涉密文档在访问、操作、关闭等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监管

→如何在协同办公环境下实现对涉密文档的交互操作

系统概要

优盾重要文档防扩散系统软件由天津天昂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采用集中式文件管理思想,构建一个涉密文件的保密应用环境,保证涉密文件的正常访问,防止涉密文件的信息泄漏。该产品作为天昂科技优盾系统的加强功能模块集成了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日志审计等多项安全技术,关注于涉密文件安全管理中的泄密途径、访问控制和应用审计,从根本上解决了网络应用环境中涉密文件的防泄密问题。

系统结构

优盾重要文档防扩散系统软件基于C/S架构运行,主要系统组成架构分为五个部分:

 →系统支持平台:作为整个系统的运行中心,主要为系统的认证授权、日志管理、权限管理等提供后台支持

 →系统管理中心 :作为系统管理者对整个系统的管理接 口,主要提供用户对系统的全局配置、用户管理、日志管理、文档使用权限管理等

  →加密管理器:向涉密文件的管理人员提供文件的加密管理、授权管理

→涉密客户端:部署在终端用户系统之上,为用户提供对涉密文件进行访问操作的身份认证、授权验证、加密文档使用、日志记录等功能

 →加密文件服务器(用户设备):集中管理、存放加密文件,接受并管理加密管理器上传的文件,并向加密文件的使用者提供加密文件

系统功能

  →以文件加密为核心,构建集中统一的涉密文档管理环境

→通过采用涉密文件全文加密、加密文件访问过程防泄密控制、加密文件传播途径控制等多层安全防护实现涉密文档的安全管理

 →提供涉密文档的只读、编辑、打印、加密、解密等多种权限级别,以满足不同用户访问层次的涉密文档使用要求

 →提供灵活的文件授权管理,支持选择授权全部涉密文档、文件组、单一文件作为授权对象

  →提供灵活的用户授权管理,支持对全部用户、用户组、单一用户应用文件授权

→支持基于时间的授权管理,实现指定时间段内提供涉密文档的访问操作,超过指定时间段授权自动失效

 →提供脱离涉密环境下访问涉密文档的管理,采用颁发离线访问电子证书,实现基于身份认证、有效时间区间、硬件绑定、文件授权等组合方式的安全离线管理

  →提供涉密环境内,多个用户共同对涉密文档的读取、编辑、内容交互等协同工作

→系统管理权限交叉,提供系统管理员、操作管理员、日志管理员、特权管理员、加密管理员等多级管理员帐号

 →系统管理与涉密客户端的认证,支持 Windows 域认证方式,极大的加强管理、应用的安全性

 →实现对客户端认证登录、退出操作;用户的认证、授权分配;涉密资源的访问、文件的操作使用;系统管理配置操作全程日志审计

系统特点

落地生根-的涉密资源区构建

该系统部署于用户网络环境中,通过管理中心在文件服务器上构建集中、统一的“涉密资源区”,在该区域中的所有涉密文件“落地生根”,构建了基于该区域的所有文件、文件内容“只许进、不许出”的安全机制,从根本上杜绝了文件泄密的可能。

安全高效的文档安全管理机制

系统融合了文件加密、用户认证、授权访问、应用审计多种安全管理机制,以文件加密为核心,结合用户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实现对涉密资源的安全访问控制。

透明的加解密操作

涉密资源的加解密状态对于用户完全透明,只需通过管理中心构建涉密文件目录,将涉密资源使用简单的拖动操作至涉密文件目录即可实现文件加密;客户端通过认证授权获取文档操作权限,整个操作过程在透明的解密状态中进行。

加密环境下的协同工作

基于协同工作环境下,多人同时访问、操作涉密资源的安全需求。通过该系统构建一个独立的涉密组,并为该组设置认证、授权的用户组,该组中的客户端用户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对涉密资源进行协同操作,在不改变工作流程的条件下,实现协同操作涉密资源过程中的防泄密保护。

涉密资源访问全程审计

为保障涉密资源的安全性,该系统通过对以下的涉密资源操作行为进行全程审计:

 →客户端认证登录、退出操作

   →用户的认证、授权分配

→涉密资源的访问、文件的操作使用

→系统管理配置操作

目前,优盾加密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广告业、服装业、IC(集成电路)、软件公司、各大网站、多媒体设计、咨询服务、政府部门、船舶、军工等多个领域,均获得了高度评价。

优盾重要文档防扩散系统软件自动加密版适用于对安全性、统一管理有很高要求的用户。可满足需要对主动泄密与被动泄密进行防护的用户。

版本:优盾重要文档防扩散系统软件 V2.0

为何需要本产品?

如您有以下的二点顾虑?便是需要购买本产品!

1.员工计算机上保存的机密技术信息,会不会被内部员工非法窃取流失到竞争对手那?

2.计算机如遭黑客入侵取得控制后,公司机密资料会不会被黑客窃取?

复杂地形污染物扩散模式比较 篇5

对复杂地形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作了回顾性的展望,在此基础上对各模式的适用性做出比较,最后,对今后有待改进的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

作 者:廖宝芝 李悦红 作者单位:廖宝芝(佛山市顺德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广东,528300)

李悦红(交通部环境保护中心,北京,100011)

扩散 篇6

复杂地形大气污染扩散模式选用研究

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扩散和大气湍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较大.在以往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往往只利用现有的理论模型把实际的情况理想化,公式化导致预测的结果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偏差.地形越简单,偏差越小;地形越复杂,偏差越大.针对以上情况,从相关的模型入手,主要探讨复杂地形条件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从而研究复杂地形因素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定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扩散模型的原理及参数、大气稳定度、扩散参数、复杂地形的`处理和建筑物下洗等,得出版大气技术导则在原理和技术上,比1993版的大气技术导则的先进性、优越性及在今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注意的细节.本研究的成果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 者:王英伟 李可欣 Wang Yingwei Li Kexin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5(2)分类号:X51关键词:大气环境评价 复杂地形 等级判定 AERMOD模型 AERSCREEN模型

扩散 篇7

双扩散对流现象最早为海洋物理学家所研究,现已在不少学科和工程领域中受到关注,如海洋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化学工程、甚至电子工业中.流体中这种由于两种组分的浓度差(或者单一组分的温度与浓度差)所引起的对流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两种具有不同分子扩散系数的组分,对于垂直密度梯度起着相反的作用.这两种“组分”,在海洋物理学中,是温度和盐分;在天体物理学中,是温度和氦气;而在化学工程中,则是两种不同的溶质.对于前两种情况,人们将温度视作为一种虚拟溶质浓度来处理,通常称之为“热盐系统”或“热氦系统”.对于热盐双扩散对流系统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应用于两种具有不同扩散系数溶质的流体系统.

当流体中不计因溶质浓度梯度而导致的质量扩散(此系斐克效应)时,便是单纯的热对流扩散现象(亦称索瑞特效应).关于纯热对流现象,人们都比较熟悉,也较早地开展过广泛研究,并有许多相当成熟的理论分析.双扩散对流与纯热对流之间则有着明显的差别:双扩散对流现象甚至在流体密度分布随着高度递减时(此时基本状态是统计稳定的)也可以产生,其原因就是由于分子扩散的作用.它在热对流情况下是稳定因素,而在双扩散对流情况下,它会导致贮存在一个组分中的势能释放出来,并可转化成流体运动的动能,从而形成振荡.

人们研究较早的双扩散对流现象,是热和盐的双扩散对流.在这种流体系统中,温度、盐度和密度均单调地随着高度而减少.在化学工程中,一种溶液中存在两种溶质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即使是在温度均匀的情况下,仍有可能产生双扩散对流现象.此外,当一种溶液中含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的溶质且浓度不均匀时,其中一种物质的扩散流往往不仅依赖于其自身的浓度差,同时也依赖于另一种物质的浓度差,这就是交叉扩散效应.当这种交叉扩散效应较小时,可以忽略不计;但若交叉扩散系数足够大时,就必须予以考虑.

Veronis[1]首先研究了热盐对流系统中有限振幅的不稳定性,Miller等[2]则讨论了三元扩散的不稳定性.随后,人们对双扩散对流系统的线性、非线性稳定性问题持续开展了理论和实验研究[3,4,5,6,7],近年来相关研究还拓展到多孔介质[8,9].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双扩散对流稳定性的研究,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尽管不少作者利用摄动分析或数值求解等途径对线性、非线性稳定性作了广泛分析,取得了丰富的结果,包括稳定性区域、可能的运动形式等,但是其中没有考虑交叉扩散系数的影响.其二,在考虑交叉扩散效应的工作中[3,4,5,6],主要是分析线性稳定性.由于对运动作了简化,实际上非线性项等于零.当然,最近有作者分析了计及交叉扩散系数时双扩散对流的弱非线性稳定性[9].

本文针对热盐溶液,在考虑交叉扩散系数的情况下,研究了双扩散对流的非线性稳定性,对其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作了一种尝试,利用一个有限表达式就得出了更一般的Rt-Rs关系式,以及定常有限振幅的表达式.该关系式在形式上和前人的相应结果一样,而交叉扩散的影响只需引入由交叉扩散系数表示的两个参数便可.当交叉扩散系数为零时(即不计及交叉扩散系数的情况),该式就还原为前人在不考虑交叉扩散时导出的关系式.本结果同样适用于热-氦系统,以及具有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

1 物理模型

在两块无限大的水平多孔板之间(两板间距离为d),存在热的盐溶液,其温度、盐度和密度向上方呈单调递减的分布,上下板处的温度差和盐度差分别保持为恒定值ΔT和ΔS.多孔板对热和溶质为完全传导的,且无应力.对于本文所考虑的二维情况,只涉及一个垂直坐标Z和一个水平坐标X.这里假设温度和盐度随坐标Z作线性变化并考虑盐溶液为不可压缩流体,其密度由线性化的方程给出

其中,ρ为流体密度,ρ0为参考密度,α1和α2分别为温度T及盐分S的密度系数.

关于双扩散对流的物理机制,可解释如下:由于某种扰动,一个流体微团升高了,进入一个温度较低、盐分较少、密度较小的环境中.由于热的分子扩散速度大于盐分的分子扩散速度,该微团的温度要比起盐度更快地趋于与周围流体相平衡.于是,该微团的密度将变得比其周围的流体更大从而下沉.然而,由于热扩散系数的数值是有限的,当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时,其温度将低于周围流体的温度,因此其密度将比其原始值要高,故它将继续下沉到比其原始位置更低之处.当它处于其原始位置更低之处时,由于上述同样的机制,该微团的温度将升高,但其密度仍将低于周围的流体,因而该微团将又一次上升.上述过程反复进行,就形成了振荡.当然,这种过程可能由于流体的黏性而受到阻滞.

2 基本方程

众所周知,质量守恒方程为

此处,D11和D22分别为温度和盐度的扩散系数,D12和D21分别为交叉扩散系数,U是二维的速度向量.这里,温度T比盐度S有更大的扩散性,即D11>D22.

动量守恒的Navier-Stokes方程为

此处,g为重力加速度.

为给出无量纲方程,应将各物理量无量纲化,这里取长度尺度为d,时间尺度为d2/D11,则有

这里,v为流体的运动黏性系数.于是,方程(1)~(3)就变成下述无量纲形式(其中已将上标符号^略去)

其中,k为垂直方向上的单位矢量.上述方程中出现的无量纲相似参数有:普朗特数σ=v/D11,扩散系数比τ=D22/D11<1,热瑞利数RT=gα1ΔTd3/vD11,以及盐瑞利数RS=gα2ΔSd3/vD11.

对于本文所考虑的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运动,可引进流函数ψ,即

再利用交叉微分,消去压力项,并令(ΔS/ΔT)=γ,(D12/D11)=δ,(D21/D11)=λ,则得

在上述方程中,雅克比项由下式给出

无量纲边界条件为

于是,本问题归结为求解非线性方程组(7)~(9),且符合边界条件(11).

3 非线性解法

显而易见,方程组(7)~(9)的精确解是很难得到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非线性方程组.因此,一些研究者将方程作了一些简化,他们从线性方程出发,得出了一些结果(参见文献[6]).但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考虑交叉扩散时,找出其非线性解.如上所说,非线性解的精确解是很难得到的,为此,我们采取文献[1]的类似作法,从解的物理特性出发.不难理解,一旦对流运动在两板之间建立起来,平均的温度场T(x,z)和盐分场S(x,z)必然被对流运动所扭曲.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有限的表达式来描述它们,既考虑到有限振幅运动,又加上了T和S场的扭曲情况.其最简单的表达式为

其中α为波数.

很明显,ψ的表达式(12)是可以满足边界条件的、最简单的可能形式,也是稳定性问题中流函数的一般表达形式.振幅a1(t)~a5(t)一般是时间的函数,需要求解确定.cosπαx sinπz之所以包含进来,是因为在T和S方程中要平衡流函数,这种T场或S场形式也是最简单的表达式.sin 2πz则是平均T场或S场被扭曲的最简单表达式.自变量中之所以用2,是因为平均温度场T或盐分场S都被T或S方程中的对流项Uz·T或Uz·S所扭曲,这些场的扭曲则相应于水平平均量的变化,即产生了一个形式为sin 2πz的分量.现在,问题又归结于求解ai(t).将表达式(12)~(14)代入式(7)~(9)中,并定义Ai=π2αai,可以得到

这里,上标“·”代表对时间的导数.

方程(15)~(19)也是非线性方程组,不能得到解析解,但是可用数值积分方法求解,相关的结果表明,振幅最后都衰减到零.事实上,当时间间隔选得足够小,数值积分的时间选得足够长时,热盐系统就可以达到一个定常状态.这样,我们就得知存在一个定常的有限振幅解.因此,不妨令,再经过一系列代数运算,便可从以上关于A1,A2,A3,A4,A5的联立方程组得出

式(20)是关于A1的准二次方程.该方程成立的条件必须满足为正实数.故该方程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取其极限条件,即令式(20)的判别式等于零,则得到

求解上式可得

其中,可以称之为当量盐瑞利数

RT的另一个根将导致为负数,故不取.

当的准二次方程(20)之判别式等于零时,的取值如下

4 讨论与结论

(1)将本文所导出RT-RS关系式(23)与以前某些作者不考虑交叉扩散项的结果(参见文献[1])加以比较,只是RT-RS关系式中多了E,F,G几个参数,它们是δ和λ的函数,即交叉扩散系数的函数.E,F,G等参数的存在正是代表了交叉扩散系数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交叉扩散的影响,只是牵涉到RT和RS的具体数量,并没有改变它们的基本关系.这样,前人论文中的有关稳定区域划分等讨论仍然具有相当的适用性.

(2)从RT-RS关系的一般结果出发,还可以得到若干特殊条件下的具体结果:

1)对于D12=0(即δ=0)情况,有

此时,式(23)变成

在热盐系统中,τ≈0.01,故可略去τ2,则有

这样,得到一个很好的近似表达式

2)对于D21=0(即λ=0)情况,有

此时,式(23)变成

其形式和式(23)一样,但E,F,G三个参数已改变为

其中,因热盐系统中有τ≈0.01,且已略去τ2.因而有

3)对于D12=0(即δ=0)和D21=0(即λ=0)情况,也就是不考虑交叉扩散系数的影响时,有

将以上关系式代入式(23),可得

同样,因在热盐系统中可略去τ2,上式简化为

此式和文献[1]的研究结果完全一样.此时,关于有限振幅的表达式为

如果将式(30)代入式(31),就得到

此式亦等同于文献[1]的结果.

(3)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的结果是更带有一般性的.它计及了交叉扩散系数的影响,且用几个比较简单的参数表示在RT-RS关系式中,这样,许多前人关于稳定性分析的研究但未计及交叉扩散效应的结果依然可以应用.而他们所得出的关于RT-RS关系式,可以统一在本文所得出的RT-RS关系式(23)中,成为该关系式在δ=0和λ=0时的特例.

致谢

感谢北京理工大学徐文灿教授对本文稿所提的宝贵意见.

摘要:对热盐双扩散对流系统的非线性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其中考虑了交叉扩散的影响.利用一个有限表达式来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只需将交叉扩散系数表示为两个参数,就得出了更一般的RT-RS关系式,以及定常有限振幅的表达式.而当交叉扩散系数取为零时,该式就还原为前人在不计及交叉扩散时导出的关系式.

关键词:热盐系统,双扩散对流,交叉扩散,非线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Veronis G.On finite amplitude instability in thermohaline convection.J.M.R,1965,23:1-17

[2] Miller L,Spurling TH,Mason EA.Instabilities in ternary diffusion.Phys Fluids,1967,10:1809-1813

[3] Hurle DTJ,Jakeman E.Soret-driven thermosolutal convection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71,47:667-687

[4] Huppert HE,Manine PC.Limiting conditions for saltfingering at an interface.Deep-Sea Res,1973,20:315-323

[5] Huppert HE,Moore DR.Nonlinear 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76,78:821-854

[6] Mcdougali TJ.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caused by coupled molecular diffusion.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82, 126:386-395

[7] Muray BT,Chen CF.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 in a porous medium.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89,201: 147-166

[8]张涤明,李琳,黄海.温盐双扩散系统对流扩散周期解的线性与非线性稳定性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1996,17(9):821-828 (Zhang Diming,Li Lin,Huang Hai.Stability banalysis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periodic convection in thermohaline double-diffusive system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96,17(9):821-828(in Chinese))

病毒营销考验“扩散”控制 篇8

当病毒营销闯天下的时代来临,我们不得不抛出这样的疑问:“您的营销创意点够炫么?”Google与孩之宝这对新近喜结连理的“夫妇”回答说:“不仅够炫,而且利益点达到统一。 ”从这点上看,二者的配合似乎天衣无缝,起始点走得很漂亮。让我们来看看 Tribal DDB为他们打造的完美之作吧:谷歌地图大富翁(Monopoly City Street)。

病毒式 Google嫁接

提起孩之宝( HASBRO),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和玩具。这个美国著名的玩具游戏巨头,已经将该品牌缔造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其实孩之宝不只生产变形金刚的玩具,它还开发游戏。《大富翁》就是孩之宝旗下最经典的游戏之一,在过去 70年间,全球有超过 7.5亿的人投身这款非同寻常的游戏。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孩之宝产生了新的想法:作为游戏产业的领头羊,孩子宝将这款游戏搬到线上,全球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参与到该游戏中。

与此同时,网络世界的另一位巨头 Google正在思索如何推广旗下的 Google Maps,于是两者一拍即合。没错,Google为这款游戏提供全球的真实地图服务。意思就是说,玩家可以利用Google地图买下现实生活中所有真实的街道(当然必须是 Google地图中能找到的)。网络整合营销钓鱼原则提醒我们:不要再用生硬的广告围猎消费者,而要学会用品牌信息创造好吃的鱼饵。Google的此次出手正巧妙暗合这一原则,嫁接了 IGA(游戏植入广告),形成潜移默化的病毒营销。

这款游戏于 9月9日正式上线,该游戏官方网站上赫然写道:一个以无法想像的规模建立的地产世界即将呈现在你眼前 !地产大亨将推出基于 Google地图服务的网络版游戏。游戏目标很简单,参与竞争打败你的朋友和任何人,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地产巨头。

谷歌地图大富翁( Monopoly City Street)官方以“史上最大规模的大富翁游戏”作为强大噱头,当然一切基于 Google Maps来运作。在这样一个大规则下,玩家可以在 Google地图上买卖街道、兴建大楼、陷害朋友,然后成为百万富翁。游戏的场景将是“全世界”,你可以买下纽约的第五大道,也可以买下台北的忠孝东路,或许你还能买下真实生活中的住家环境圈并将其发展成高租金的高级住宅区,在这里,虚拟态与现实感并存。

而对于 Google地图的定位,很自然地成为了一种道具,而非产品宣传。在玩家兴奋地穿梭于游戏中的地图时, Google品牌在他们的大脑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节决定成败

在Web1.0传播时代,一个漂亮的策划与创意,再配合上简单的投放传播,就算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但是在 Web2.0传播时代,这可能仅仅是个开始。病毒营销的要义在于用优秀的病毒内容撬动传播,让受众们变成“自媒体”。因此,病毒传播的创意与策划更是半成品,另外一半必须由用户的体验和参与完成。于是,对于用户传播的细节把控就变得更为重要。

从9月开始发行后,世界各地的玩家在精湛的渠道与完美的规则下横亘世界,历时4个月的免费里程,的确令人欣喜若狂。不过,近乎完美的态势往往会冲昏头脑,从而忽略更小的“划痕”。游戏例行开始之后,此次的病毒营销进入白热化,只顾着吸引玩家每日在网页上徜徉玩耍,却忽略了成长期后的道路。这简直就是大弊端!在这样一个短、平、快的时代,后续工作被忽视往往带来糟糕的后果 ——很多玩家纷纷注册“小号”,导致服务器超载。所有账户统计起来,一共有 170万独立用户。由于玩家太多,导致服务器爆满。毋庸置疑,在真正的玩家心中,完满的透明规章是神圣的,他们讨厌被欺骗的心理从未变更。于是多次注册未免让忠实玩家反感至极,即使游戏规则看上去是圆满的。

下面,我们再看看关于接受教训的事实。这个案例发生在今年 4月份。当时蜗牛《英雄之城》开启了不删档内测,正当期盼许久的玩家争相进入游戏去感受第二代网页游戏带来的神秘感之时,电信与网通两组可容纳万人的服务器在巨大的压力下变得岌岌可危。接下来,随着玩家的不断增加,服务器濒临瘫痪。后经技术人员发现,一些玩家为了能更快地升级,注册了许多“小号”以为主号提供资源。于是乎服务器人满为患。

为“小号”埋单

对于一名网页游戏玩家来说,除正当用户名外,另注册一个甚至几个小号似乎并不陌生,而这也成为网页游戏的最大弊病,严重影响了游戏的公平性,使得普通玩家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国内网页游戏的弊病还待解决,可以确定的是,一个慢性作弊就足以波及全世界。试想一下,当热情过度的拥趸者扑入谷歌地图大富翁怀抱之余,问题一定会更加严重。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方向下,作为全球性活动的网页游戏,竟然在不拘小节的立场上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

一点也不令人奇怪,这款被誉为 “2009年最大的土地掠夺游戏”已经成为另一个网络游戏服务器过载和大规模作弊的惨败例子。纵观整套执行方案,值得庆幸的是营销策略本身并没有偏离正轨。那么,关于接下来的举措,正是游戏终端重振旗鼓之时,究竟是封停小号还是重启系统?其实作为明智者,都该为此次失误做深刻检讨,然后定量出一套放长线钓大鱼的新方案,进而为稳定增长画出平滑的增值曲线。

针对这次“毁誉参半”的病毒营销,每个人都应该重新审视的是病毒营销的执行细节。一个有效的病毒性营销战略的基本要素包括:

•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提供无须努力的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信息传递范围很容易从小向很大规模扩散

•利用公共的积极性和行为

•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

•利用别人的资源

上一篇:山那边的学校下一篇:轻歌曼舞入我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