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扩散

2024-10-03

信息扩散(共12篇)

信息扩散 篇1

摘要: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信息并存,且在扩散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现象。以地铁突发事件为背景,借鉴传染病模型,针对官方信息对非官方信息扩散的抑制作用,建立信息扩散模型,并对信息的扩散机制进行定义,通过Matlab编程模拟系统初始值和参数变化对信息扩散的影响。模型中将突发事件按照轨交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规定划分成4个不同等级,同时加入信息发布的时间延迟、非官方信息的可信度和政府公信力等参数,使得模型更贴近实际。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官方信息的扩散具有显著影响,该研究成果为轨交突发事件官方信息的发布者优化信息发布效果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信息扩散,地铁突发事件,传染病模型

1 引言

凭借快速、准确、安全、舒适和便利等特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成为了市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然而,地铁一般都处于地下或高架桥的半封闭空间里,狭窄的出入通道、极度密集的人流,也使得地铁一旦发生事故或遭受袭击,对于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和自我安全相关的信息,乘客往往会由于紧张、恐慌等情绪选择盲目从众,导致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如果此时官方不能及时使乘客获取正确的应急信息,这些非理性行为会进一步扩散,轻则造成财产损失、影响城市交通;重则导致人员伤亡、引发公众恐慌。

2012年8月27日,韩国一列釜山地铁电动车组在行驶途中起火,200多名乘客蜂拥而逃,场景混乱,据多位乘客透露在车内听到紧急报警铃,但没有听到疏散广播,而且车站内也没有引导疏散的工作人员,最终导致40余名乘客吸入有毒气体熏伤,被紧急送往医院。2014年3月4日,广州地铁5号线的列车车尾有两少年玩弄一瓶状物,发出刺激性气味,其他车厢的乘客不清楚事件的真相,以为发生砍人事件,盲目逃跑,导致车上乘客在疏散过程中发生踩踏,多名乘客受伤。从这两个事例中不难看出,之所以会导致事件升级的主要原因在于乘客缺少相关的信息,以至于被虚假的信息所迷惑。信息的扩散会影响乘客的行为,真实信息可以降低损失,而虚假信息则会加重损失。因此,本文试图从信息扩散的角度出发,研究信息发布时间延迟、非官方信息的可信度和政府公信力等因素对信息扩散过程的影响。

2 相关理论回顾

2.1 传染病模型的研究

人类最早从传染病学开始研究传播行为,它是探知疾病是如何在群体间传播的科学。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传染病流行是在人群中发生的一个复杂扩散过程,对这一过程建立模型,有助于理解传染病的流行机理,认识内在规律[1,2]。由于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扩散和病毒传播很相似,因此现有的信息传播模型大多借鉴了传染病模型,其中有两类典型的模型:SI模型和SIR模型。在SI模型中,个体状态被抽象为两类易感染状态(susceptible)和感染状态(infected),个体从易感染状态变为感染状态。而SIR模型中多了免疫状态(removed),它表明个体被治愈后获得对该病毒的免疫能力或者因为死亡从网络中移除。s、i、r分别为群体中属于易感染状态、感染状态和免疫状态的三类个体所占的比例。

式(1)描述的是SI模型,式(2)描述的是SIR模型。其中β是指单位时间内s态的个体从i态的个体染上疾病的概率,γ是指单位时间内个体从i态变为r态的概率。通常情况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都是由常微分方程所描述的,它刻化的传染病的传播规律关于时间是连续的[3]。

2.2 谣言传播的研究

Allport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头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4]。谣言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体系,一直难以对它进行定量的描述。谣言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最著名的是Daley和Kendall[5]提出的谣言传播的数学模型(简称D-K模型),随后在谣言传播的定量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引出了一系列的拓展模型。不同拓扑结构的社会网络中谣言传播的规律也不相同,复杂网络理论的发展为谣言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Zanette[6]首先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于谣言传播的研究,在小世界网络上建立谣言传播模型,得到谣言传播临界值等结论。Moreno等[7]又在无标度网络上建立了谣言传播模型,并和小世界网络模型的结论进行了比较,发现无标度网络模型的传播效率要比小世界网络模型的传播效率大。霍良安等[8]对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实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问题进行了研究,刻画了科普教育以及媒体报道对于不实信息的影响,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态,并进一步得出了不是信息传播的动态最优控制策略。陈波等[9]将传统的传染病模型推广到泛在媒体环境这样一个开放系统中,建立了新的带直接免疫的SEIR舆情传播控制模型,证明了模型的传播平衡点及稳定性。王长春和陈超[10]引入谣言属性变量建立了一个平均场下的谣言传播模型。

谣言的传播过程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也是对信息内容进行解释和评论的过程,其中掺杂着不少个人感情与群体意识。尤薇佳等[11]基于信任模型和媒介信任的相关研究,构建了突发事件信息渠道信任的模型,研究表明公众对于不同渠道的信任原因显著不同。

从信息真实与否的角度来看,信息可分为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两大类[12]。从信息的来源渠道看,可以分为2类:一是地铁相关部门通过广播、移动平台等媒介发布的权威信息,在此定义为“官方信息”;二是除了官方信息外,乘客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传播的信息,定义为“非官方信息”[13]。本文以传染病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两种信息扩散模型,描述官方信息抑制非官方信息传播的规律,并通过仿真分析影响信息扩散的因素。

3 双信息交互模型

3.1 模型描述

本文的模型是基于SI模型构建的SI1I2双信息扩散模型。在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后,非官方信息首先开始通过非官方渠道进行扩散,经过信息发布时间延迟T之后,官方信息开始扩散,并抑制非官方信息的扩散。S是指没有接触信息的乘客数量,也是所有乘客的初始状态;I1是指接触到非官方信息并相信非官方信息的乘客数量;I2是指接触到官方信息并相信官方信息的乘客数量。s,i1,i2分别是上述3中状态乘客所占的比例,即:

3.2 模型假设

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同信息会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乘客也会按照自身的情况对信息进行筛选。为了方便模型的建立,在这里,忽略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而重点讨论两种信息的交互情况,故作以下假设:

假设1:由于地铁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乘客还没有疏散前的总人数是不变的,即网络节点总数是一个常数,记为N,且S+I1+I2=N.

假设2:乘客的初始状态为S,即没有接受到任何信息。突发事件开始时,非官方信息开始在网络中传播,单位时间内乘客被非官方信息感染的概率为α,是乘客状态变为I1,经过事件T后,官方信息出现,以β的概率使S变为I2,如图1所示。并定义α为非官方信息的可信度,β为政府公信力。

假设3:官方信息发生失真的概率很小,所以假设乘客拥有的官方信息是真实信息,非官方信息由于是口头交流传播的,具有随意性、主观性,失真的概率较大,所以假设其失真率为p,准确率为q,且p+q=1。

假设4:非官方信息中拥有真实信息的乘客,在接触官方信息后,发现官方信息和自己拥有的信息相同,则不会有所改变;拥有虚假信息的乘客,在接触到官方信息后,发现官方信息和自己拥有的信息不同,则有γ的概率选择相信官方信息,如图1所示。

3.3 模型构建

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同信息会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乘客也会按照自身的情况对信息进行筛选。为了方便模型的建立,在这里,忽略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而重点讨论两种信息的交互情况,故作以下假设:

假设1:由于地铁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乘客还没有疏散前的总人数是不变的,即网络节点总数是一个常数,记为N,且S+I1+I2=N.

(1)乘客从S转变为I1的概率α(t)

Gilpin和Ayala[14]定义了一种信息扩散模式,如式(3)所示,其中f(I(t))为I(t)的函数,表示信息扩散过程受拥有信息个体的数量影响。r为信息传播率,表示每一个拥有信息的个体能够传播信息的能力,也表示群体内对扩散过程施加的影响力大小,为非负常数,N表示群体内个体的总数,也是常数,θ表示突发事件的敏感程度。

在此,根据Gilpi-Ayala扩散模式,将α(t)定义为:

式中,α(t)表示乘客接触到非官方信息并相信非官方信息的概率,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非官方信息是通过乘客口头交流传播的,即乘客周边节点越多,可信度α(t)越大,α(t)和ki成正比。θ表示地铁突发事件的等级,θ越大表示突发事件越敏感,越是受到乘客关注,信息扩散越迅速。u表示非官方信息的可信度,就是每一个乘客相信非官方信息的概率,且u≥0。在具有均匀拓扑的网络,如小世界网络[15]中,节点的度分布P(k)高度峰化,单个节点的度扰动较小可近似为整个网络的平均度,即ki=〈k〉。

(2)乘客从S转变为I2的概率β(t)

式中,β(t)表示乘客接触到官方信息并相信官方信息的概率。θ与非官方信息的可信度α(t)中定义的一样。v表示政府公信力,就是每一个乘客相信官方信息的概率。w表示官方信息的传播范围,w越大表示乘客接触到官方信息的概率越大,信息扩散越迅速。

(3)乘客从虚假信息到接受官方信息的概率γ

式中,γ表示乘客从相信虚假信息到相信真实信息的概率。当β(t)≥α(t)时,γ=1,乘客转变为相信真实信息;当β(t)<α(t)时,γ=0,乘客不转变,仍旧相信虚假信息。

(4)官方信息扩散模型

在[0,T)这一段时间内,只有非官方信息传播,当tT时,官方信息开始出现,它可以感染S态的乘客,也可以与非官方信息发生交互作用,下面用微分方程描述该模型,可以表示为[16]:

(5)官方信息扩散模型

由于式(7)、式(8)、式(9)中的公式过于复杂,为了能够清晰明了的分析影响信息扩散的因素,需要对该模型进行数值分析。本文采用4阶龙格-库塔法(Runge-Kutta),这是一类用于模拟常微分方程的解的迭代法,其截断误差为O(h5),其具体的算法步骤如下所示[17]:

其中,i=0,1,2,…,n,h=0.01。

根据上述的4阶龙格-库塔法,运用Matlab进行仿真,最后得到信息扩散的过程,具体的过程会在后文中进行分析。

4 官方信息扩散模型的分析

4.1 只有非官方信息扩散的情况

当t<T时,只有非官方信息传播,此时的模型就是传统的SI传染病模型,并将式(4)代入模型中,得到:

由于i1(t)+s(t)=1,代入式(11),得到

易得所以i1(t)是关于时间t的增函数。

取参数u=0.05,〈k〉=2.5,θ=2,i1=0.01。用Matlab对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模拟出非官方信息的扩散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非官方信息的扩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扩散速度比较缓慢,第二阶段扩散速度迅速上升,到了最后的第三阶段,非官方信息的速度逐渐趋于平稳,达到饱和状态。

4.2 官方信息与非官方信息同时扩散的情况

当时,官方信息和非官方信息两者同时传播,并且官方信息会抑制非官方信息的传播。

下面使用数值仿真的方法来更清晰的分析各种状态下的节点的数量变化情况。

取参数u=0.05,〈k〉=2.5,θ=2,i1=0.01,v=0.1,w=4,i2=0.001,p=0.5,T=20。

从图3可以看出,官方信息和非官方信息同时扩散的过程和只有非官方信息扩散时的过程是一样的,都是那三个阶段。官方信息发布以后,非官方信息虽然还是有所扩散,但是很快就被非官方信息抑制,大约在t=27的时候,非官方信息开始下降直到0。

4.3 参数变化对信息扩散的影响

(1)时间差T的变化

取参数u=0.05,〈k〉=2.5,θ=2,i1=0.01,v=0.1,w=4,i2=0.01,p=0.5,时间差T分别取0,20,40。对比分析不同的时间差T值所对应s(t),i1(t),i2(t)值的变化曲线,仿真结果如图4、图3和图5所示。

从图3、图4和图5可以看出,T越大,官方信息发布的越晚,非官方信息传播的越快且其峰值越大。T表明官方的反应速度。由此可以得出,在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地铁部门越早发布官方信息进行辟谣,越能够减少谣言或者舆论的扩散,同时也可以降低事件带来的后果。这和公关危机中的黄金事件是一样的。

(2)地铁突发事件的级别θ的变化

《上海市处置轨道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按照轨道交通(含地铁、轻轨和磁浮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将上海市突发轨道交通事故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根据《预案》中的规定,本文将地铁突发事件的级别θ分为4类:θ=1(一般);θ=2(较大);θ=3(重大);θ=4(特别重大)。其他参数u=0.05,〈k〉=2.5,i1=0.01,v=0.1,w=4,i2=0.01,p=0.5,T=20。对比分析不同的事件等级θ值所对应i1(t),i2(t)值的变化曲线,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θ越大,表明突发事件的事态越严重,乘客越容易关注相关信息,所以i1(t),i2(t)随着时间变化也扩散得更加迅速,并且非官方信息的峰值越大,这和前文模型构建中的假设一样。

(3)非官方信息的可信度u的变化

取参数〈k〉=2.5,θ=2,i1=0.01,v=0.1,w=4,i2=0.01,p=0.5,T=20,非官方信息的可信度u分别取0.01,0.05,0.1。对比分析不同的u值所对应i1(t),i2(t)值的变化曲线,仿真结果如图8和图9所示。

从图8和图9可以看出,非官方信息的可信度u值会影响i1(t),i2(t)最终收敛的值。u越大,乘客相信非官方信息的概率越大,其峰值也越大,即使T时间后,官方信息开始扩散,乘客也未必会选择相信官方信息,这就会影响官方信息抑制非官方信息的效果,使得最终仍有一部分非官方信息在网络中存在。

(4)政府公信力v的变化

取参数u=0.05,〈k〉=2.5,θ=2,i1=0.01,w=4,i2=0.01,p=0.5,T=20,政府公信力v分别取0.05,0.1,0.2。对比分析不同的v值所对应i1(t),i2(t)值的变化曲线,仿真结果如图10和图11所示。

从图10和图11可以看出,政府公信力v值越大,官方信息抑制非官方信息的效果越明显,且i2(t)越早趋于平稳。5月2日,首尔又突发两列地铁追尾相撞的事故,目前已经导致了240名乘客受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由于受到了“岁月号”客轮沉没事件的影响,当时地铁上面的乘客,拒绝听从广播,纷纷自行逃生。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自从韩国发生岁月号沉船事故之后,韩国政府的公信力急剧下降,u值变小,乘客不再相信官方发布的信息,由此使得事故的后果更加严重。

5 结论

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信息并存,且在扩散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现象。本文以地铁突发事件为背景,针对官方信息对非官方信息扩散的抑制作用,采用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相关,在SI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种信息扩散的SI1I2模型。针对突发事件中乘客接受信息的复杂性,引入了信息发布的时间延迟T、突发事件的级别θ、非官方信息的可信度u和政府公信力v等参数,将模型中节点转变的概率α、β进行了定义,同时制定了信息发生变化的规则γ,使得模型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信息扩散的过程。本文运用Matlab仿真的方法,分析了参数的变化对官方信息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发布的时间延迟T越大,突发事件的级别θ越高,非官方信息的可信度u越高和政府公信力v越低,都会严重影响官方信息的传播,导致地铁官方在发布信息后难以得到有效地扩散,使得乘客做出非理性的行为,扩大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

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在SI模型中使用的都是匀长,而现实生活中官方信息和非官方信息扩散的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统一用匀长表示。本文在模型中仅仅是引入了w表示官方信息的传播范围,区别于非官方信息单位时间内影响的乘客数量,但是这样的参数过于简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信息扩散 篇2

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估计理论、方法及其抗差性

介绍了适合小样本情况下估计概率密度函数的信息扩散理论,导出了参数估计的信息扩散估计法--ISE(information spread estimation).理论和实践表明,ISE 法可以在小样本情况下估计母体的概率密度函数.该方法不仅具有良好的.抗差性,而且具有方法简便、便于应用等优点.

作 者:王新洲 Wang Xinzhou 作者单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科技处,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刊 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WTUSM)年,卷(期):199924(3)分类号:P207关键词:信息扩散原理 参数估计 密度函数

信息扩散 篇3

关键词:产品伤害危机;扩散因素;媒体扩散

中图分类号:F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127-04

1.引言

近年来产品伤害危机从发生频率、发生次数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几年年均约发生200起产品伤害危机,平均每个月接近20起(数据根据新浪财经消费专题统计得出)。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引发了消费者的心理恐慌,再通过口碑传播及大众媒体的扩散之后,给企业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在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身处危机之中的企业往往反应各异,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有些措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一系列次生事件,更多的媒体追踪报道,危机的扩散速度及扩散范围大大增加,对企业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加大,最后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弄清哪些因素会影响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的扩散?如何影响?目前该方面的研究极少。

由于媒体扩散方式是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的一种重要信息扩散方式,可以肯定危机在媒体扩散的时间愈久、范围愈广,对企业愈不利。而企业的一些合法的积极措施有助于将危机影响降到最小,甚至将坏事变成好事。因此,通过对产品伤害危机中扩散因素与媒体扩散趋势的关系研究,有助于企业在发生产品伤害危机后,预估危机在媒体的扩散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之有效的危机处理方案。

从国内外文献查询的情况看,传染病扩散及产品伤害危机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等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集中。

Siomkos等在1994年发表的论文“The hidden crisis in product-harm crisis management”中定义营销中的“产品伤害危机”是指偶尔出现并被广泛宣传的关于产品是有缺陷的或是对消费者有危险的事件。

目前国外学者对产品伤害危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伤害危机发生后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及影响消费者对危机原因判断的因素等方面。研究认为,产品伤害危机事件及其处理方式和过程会对消费者产生很大的影响,已有研究检验了其对品牌资产、消费者的抱怨责备行为、消费者对产品危险性感知及其对事件企业的其他产品的购买意愿的影响。另外,国外对产品伤害危机的研究显示,由于企业的原因造成产品伤害危机或产品的失败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并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下降。在对产品伤害危机产生的原因认识上,Mayer研究了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在危机发生后的危机归因的不同(2005),Daniel Laufer、Kate Gillespie研究了男性消费者与女性消费者在危机归因上的差异(2004),Heerde、Helsen and Dekimpe研究了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对危机修复所需投资如何进行评估的方法(2006)。

国内学者在产品伤害危机上的研究较为少见,只有王小玉、吴纪元、晁钢令、方正基于中国消费者实际,进行了产品伤害危机及其处理过程对消费者考虑集、购买意愿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另外,吴国斌、王超在“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软科学,2005)”一文中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路径、扩散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将重大突发事件扩散分为了孕育期、爆发期、完成期三个阶段。具体事件阶段与扩散动力来源关系情况参见图1所示。

2.对研究问题的界定

2.1 对“产品伤害危机扩散”含义的界定

Siomkos等在1994年发表的论文“The hidden crisis in product-harm crisis management”中定义营销中的“产品伤害危机事件”是指偶尔出现并被广泛宣传的关于产品是有缺陷的或是对消费者有危险的事件。

扩散,最早用来描述一种物理热运动现象,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相互接触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相互渗透的现象(辞海,1996)。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把扩散问题的研究扩展到营销领域,研究营销组合变量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

根据以上对产品伤害危机及扩散的定义,本研究将“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的扩散”界定为偶尔发生的,由于产品是有缺陷的或是对消费者有危险的事件通过媒体传播的全过程。

2.2 影响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扩散的因素

通过对四川省营销学会部分专家的非正式访谈及企业处理危机事件的情况分析,本文认为影响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扩散的因素有:产品的知名度、产品与消费者关系的密切程度、产品的销售量大小、产品的替代性情况、企业的知名度及生产规模、危机大小、企业对待危机的态度、危机的性质等。但是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产品的知名度、产品与消费者关系的密切程度、危机产生原因、企业处理危机的方式这四方面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危机产生原因对企业的影响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产品的知名度、产品与消费者关系的密切程度、企业处理危机的方式这三大影响因素与媒体扩散趋势之间的关系。

2.3 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扩散趋势的衡量标准

本文利用广告在媒体的覆盖衡量指标作为理论基础,浓缩出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扩散趋势的三个衡量标准: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的扩散速度、扩散时间、扩散范围。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的扩散速度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上出现的伤害危机报道数量的增减变化程度;在媒体的扩散时间指从媒体开始报道该危机到不再报道之间持续的时间长短;在媒体的扩散范围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各媒体报道产品伤害危机的总次数。

3.案例研究

经数据收集及整理(数据通过互联网及CNKI重要报纸数据库搜索、统计得出),本文将案例实证中扩散阶段的划分以5天或15天为一周期,统计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扩散的情况。

3.1 “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及“光明回产奶事件”

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国家卫生部在一次产品抽检中发现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的碘含量超标,这有可能导致儿童甲状腺肿大。问题出现后,雀巢公司选择了回避并抵赖的态度,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同时发布声明称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是安全的。

光明回产奶事件:2005年6月光明乳业郑州公司被发现将变质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事件发生后光明董事长王佳芬断然否认了这一事实,并在官方网站上刊登了《诚告消费者书》,明确表示郑州公司从未有过该行为。

在该组案例中,雀巢和光明的危机都源于消费者对牛奶奶质的质疑,在发生危机后两企业处理方式相似,两个产品与消费者关系都比较密切,唯一不同的是产品知名度,前者知名度高于后者。两企业伤害危机发生后的媒体扩散情况见表1。

依据表1 数据绘制两企业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各自在媒体的扩散趋势见下图(图2):

A曲线代表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 B曲线代表光明回产奶事件

从数据表和图中可以看出: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媒体关注度一直高于光明回产奶事件,前者在媒体的扩散速度更快,扩散持续时间更久,扩散范围更广。从该组案例反映出产品知名度越高则伤害危机发生后在媒体的扩散速度越快,扩散时间越久,扩散范围越广。

3.2 “立顿速溶茶氟超标事件”及“SK-II事件”

立顿速溶茶事件:2005年3月美国专家发现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立顿速溶茶氟化物含量超标,之后我国各大超市的立顿速溶茶也随即陆续下架。危机出现后,该产品所属的联合利华公司立即从中国市场上随机购买立顿产品送往农业部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立顿产品含氟量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立顿产品又回到了各大超市的货架上。

SK-II事件:2006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卫生部联合发表声明指出,从9种SK-II化妆品中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事件出现后,SK-II化妆品所属的宝洁公司采取了发表声明、回收产品、退款等一系列措施。

在该组案例中,危机性质、企业处理危机的方式、产品知名度均类似,但立顿速溶茶是一种适于大众消费的冲调品,消费群没有SK-II局限,立顿速溶茶比SK-II与消费者关系更密切些。两企业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的扩散情况见表2。

依据表2数据绘制两企业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各自在媒体的扩散趋势见图3:

从数据表和趋势图可以看出,在危机发生后,前者在媒体的扩散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但后者的扩散持续时间更长。该组案例反映出产品与消费者关系越密切伤害危机发生后在媒体的扩散速度越快,扩散范围越广。

3.3 “亨氏苏丹红事件”及“巨能钙双氧水事件”

亨氏苏丹红事件:2005年3月亨氏公司旗下产品被查出苏丹红(一号)超标。问题出现后,该公司当日即召开了记者见面会,亨氏公司做出了回收问题产品、停止生产和销售问题产品的承诺,同时通报了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及其后续调查处理计划。在公司的积极回应后,大量媒体纷纷以“退款”、“回收产品”等醒目标题报道亨氏苏丹红事件,对亨氏责难、批驳的报道少了,很多消费者都认为亨氏是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巨能钙双氧水事件:2004年媒体披露巨能钙含双氧水并可能致癌的消息后,面对消费者、媒体、政府的多重压力,巨能集团一开始否认媒体报道的事实,称巨能钙成分中没有含双氧水,接着又通过数据说明含量在一定限制范围内是没有危害的。公司前后矛盾的危机反应使得巨能集团陷入质疑之中,巨能钙辛苦打拼积累起来的信誉瞬间倒塌。

在以上两组案例中,品牌知名度、产品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程度、危机性质基本类似,两事件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发生产品伤害危机后亨氏积极面对,而巨能钙集团却否认逃避。两企业伤害危机发生后的扩散情况见表3。

依据表3数据绘制两企业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各自在媒体的扩散趋势见图4:

从数据表和趋势图可以看出:巨能钙事件媒体关注度高于亨氏苏丹红事件,前者在媒体扩散持续时间更久,扩散范围更广,但两者的扩散速度差异不大。该组案例反映出企业处理危机的方式越消极则伤害危机发生后在媒体的扩散时间越久,扩散范围越广。

4.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非正式访谈及案例研究,在界定了“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的扩散”内涵及媒体扩散趋势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对影响产品伤害危机扩散的因素进行了筛选,并通过案例研究初步探讨了产品伤害危机中扩散因素与媒体扩散趋势的关系。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4.1.1影响产品伤害危机在媒体扩散的因素有产品的知名度、产品与消费者关系的密切程度、产品的销售量大小、产品的替代性情况、企业的知名度及生产规模、危机大小、企业对待危机的态度、危机的性质等。而其中产品的知名度、产品与消费者关系的密切程度、危机性质、企业处理危机的方式等四方面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4.1.2 对影响产品伤害危机媒体扩散的扩散因素与媒体扩散趋势的关系通过案例进行了实证。案例实证表明,产品知名度越高伤害危机发生后在媒体的扩散速度越快,扩散时间越久,扩散范围越广;产品与消费者关系越密切伤害危机发生后在媒体的扩散速度越快,扩散范围越广;企业处理危机的方式越消极(否认危机、不作回应)伤害危机发生后在媒体的扩散时间越久,扩散范围越广。

4.1.3 本文根据三组案例描绘的产品伤害危机扩散趋势图与吴国斌、王超在“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中的研究成果不吻合。产品伤害危机的实际扩散图形更为复杂,危机不同扩散图形可能不同,但其具体扩散规律尚需进一步研究。

4.2 管理启示

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4.2.1将产品伤害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从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一旦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企业必然遭受较大的经济、声誉等有形与无形的损失,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企业管理的第一要务。

4.2.2一旦产品伤害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企业首先应了解危机发生的原因及背景,预估危机可能的扩散趋势,为企业制定下一步正确而有效的行动方案奠定基础。企业经过预估如果认为该危机在媒体的扩散有限,对企业的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不应盲目回应媒体,以免引起危机进一步扩大。当然企业内部的整顿是必须的,这有利于防止企业今后再发生类似危机。

4.2.3在预估产品伤害危机的媒体扩散趋势对企业将造成极大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及时应对伤害危机,这是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步。否认和逃避只能加重危机,很容易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所以企业应及时建立相关组织,与媒体适时适度沟通,采取可行的、企业力所能及的措施减少消费者损失,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姿态在媒体亮相,虽然企业可能在短期内经济利益受损,但长期看企业声誉不致受较大损失。

总之,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不知道如何化解危机,只要措施恰当,企业就可以在面对危机时变被动为主动,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1]Heerde, Helsen and Dekimpe.” Managing Product Harm Crisis”[D].Erasmus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nagement.2006:12-16.

[2]Dom brow sky, W.R. Again and again is a disaster what we call “Disaster”? Some conceptual notes on conceptualizing the object of disaster soci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2003(13):241-254.

[3]Richard Choularton1 Comp lex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om Disasters[ J ].Safety Science, 2001, 39: 61 $ 70.

[4]Kathrin Sele. ”Marketing ethics in emerging markets-coping with ethical dilemmas,” [M]. IIMB Management Review,2006.

[5] 王小玉,吴纪元,晁钢令.产品伤害危机及其处理过程对消费者考虑集的影响-基于中国消费者的实证分析[C].中国营销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1).

[6] 辛德强.浅析扩散理论在新产品营销中的运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4,(11).

[7]王超,佘廉.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6 - 291.

[8]吴国斌,王超.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J].软科学,2005,(84).

[9]方正.论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伤害危机的感知危险差异[J]. 社会科学家,2006, (5).

[作者简介]花海燕(1972—),女,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收稿日期]2009-04-21

信息扩散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绩效,演化机理,学习曲线,系统动力学

1 引言

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商业组织、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的扩散及应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1]组织实施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需要对组织内部原有的工作方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进行重构,因此组织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一个组织学习过程,是一个创新与变革的过程。[2]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及扩散,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并发展出相应的IT能力及管理能力,由此形成一系列演化轨迹。[3]

本文将以信息技术在组织应用及扩散的演化机理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系统动力学、学习曲线理论、IT能力理论、IT阶段理论之基础上,提出一个整合的IT演化机理理论模型,用以解释信息技术在组织应用及扩散的演化过程,丰富我们关于此方面的认识。

2 组织学习曲线

本文认同这个观点: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是一个组织学习过程。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过程符合S型增长:初期取得成绩的速度是缓慢的,然后逐渐加快,当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后,取得成绩的速度反而逐渐降低,以至达到极限值。[4]

组织学习与组织成长过程呈S型增长,类似于生态系统的演化。[5]借鉴生态系统演化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下述组织学习曲线模型:[5,6,7]

dΡdt=bΡ(Pm-P)-rP (1)

(1)式中,P:组织的绩效水平,Pm:组织一定时期内能够达到的绩效极值,b:学习率,r:知识折旧率,t:时间。式(1)是一般形式的组织学习曲线方程,对式(1)适当变形,可以推导出其它形式的学习曲线,例如不考虑知识折旧的指数学习曲线和S型学习曲线。在(1)式中,令θ=bPm-r,则有:

dΡdt=θΡ-bΡ2(2)

解(2)式这个微分方程,得:

Ρ(t)=(bθ+ceθt)-1 (3)

式(3)表示的方程如下图2所示。图2中,组织学习曲线(又称进步曲线或绩效曲线)P(t)呈S型增长变化:开始时候缓慢增长,接着快速增长,最后达到稳定增长阶段。

图1是一个关于学习、知识与绩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组织以一个学习率b学习,并以速率b增加知识存量。根据知识基础理论(KBV),知识是公司动态能力的基础,是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随着组织知识存量的增加,个体和组织的技能随着提高,组织绩效获得相应的提高;组织绩效的提高又促使组织进一步学习与投资,进一步巩固与此相关的能力,从而形成正反馈循环(图1的R环);另一方面,组织的知识以速率r折旧,当组织知识的折旧率r大于学习率b时,组织会因为知识陈旧,管理层因循守旧,而使得组织绩效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走向消亡(图1的B环)。很多实证研究发现,组织的知识存量会折旧,而当组织引入新技术和新项目时,组织和员工通过学习增加了知识和技能,短期和长期而言使得员工和组织提高了生产率。[8,9]

3 IT能力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RBV)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独特的资源。[10,11]然而RBV难以充分解释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竞争优势的获取和持续问题。[12] 动态能力理论(DCV)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公司的竞争优势根源于独特的管理过程、资产地位和演化路径,而公司独特的管理过程主要由学习能力、协调与整合能力、再配置能力构成[12];他们进一步指出,动态能力理论意味着一个新的战略管理范式,意图在于使公司经理更加专注组织能力构建,而不是把过多精力花费在资源获取、行业分析和对手分析。[12]

Teece、Pisano和Shuen[12]提出动态能力理论之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研究了动态能力[13,14,15,16,17,18,19]。比如,Zott[15]把动态能力视为演化学习惯例,Wang和Ahmed[18]认为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动态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一些文献则从层次结构角度来研究组织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比如Winter[16]认为,动态能力依次按照零阶能力、一阶能力、二阶能力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进程。

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借鉴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构建组织的动态能力(称为IT/IS能力)[20]。Marchand 和Nie[21]把IT能力划分为IT实践能力、信息管理实践能力、信息行为与价值观构建能力,Bhatt和Grover[22]把IT能力划分为IT基础设施能力、IT业务知识构建能力、IT与业务部门关系能力。本文借鉴Winter、Andreeva和Chaika等学者提出的动态能力层次结构模型[16,17,21,22],把IT能力在组织的演化及发展依次划分为IT支持运营能力、IT支持核心能力、IT支持商业转型能力。

4 IT演化阶段理论

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1,3,23]哈佛大学教授Nolan总结了美国大量企业IT应用及扩散的特征后,提出了著名的Nolan模型。Nolan认为,企业学习和吸收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这个组织IT学习过程可以描述为一系列的S形曲线,每条S形曲线均可划分为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阶段。[1]

陈国青和蒋镇辉[23]总结了中国企业的IT应用特征,提出了中国的IT阶段理论,认为中国企业的IT发展只经历了微机时代和网络时代,微机时代中国企业的IT应用及扩散可分为引入、渗透、扩展、调整和集成阶段。根据对中国大量企业IT应用的调研,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提出了一个组织IT学习模型,亦即IT阶段理论,把企业的IT应用划分为启动、扩展、控制和整合这四阶段;认为大部分中国企业仍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启动和扩展阶段,在此阶段,中国企业以基础建设为主,而对于IT组织建设不够重视。[3]

总结主要研究文献提出的IT阶段理论,本文把IT在组织的演化及发展依次划分为引入阶段、扩展阶段、控制与集成阶段。本文认为,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亦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渐进式学习过程;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扩散,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式演化发展过程,不同的学习和演化阶段存在不同的特征。

5 一个整合的IT演化机理理论模型

综合上述内容,本文接下来提出一个整合的IT演化机理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图3中,我们把IT在组织的扩散及应用,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引入阶段、扩展阶段、控制与集成阶段;我们把组织构建IT能力的演化过程,从低阶到高阶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IT支持运营能力、IT支持核心能力、IT支持商业转型;每个IT演化阶段依次对应每个相应的IT能力层次,并且每个阶段组织的IT应用服从S型学习曲线,每个阶段的学习曲线一般不同,比如引入阶段对应IT支持运营能力,组织的学习曲线为P1(t),组织的绩效极值为P1m;在一个充分长的时期内,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组织应用及扩散的演化过程亦服从S型学习曲线,图3中的S型虚线P(t)描述了长期演化过程中组织的IT学习曲线。

引入阶段。组织刚开始引入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由于知识局限,组织只能构建初阶的IT能力,IT和IS一般用于支持企业的运营。在引入阶段,组织的IT应用具有如下特征: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没有战略规划,缺乏集中控制,没有明确的管理流程,信息系统主要在一些职能部门使用,用于满足低层次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等等。因此,对处于引入阶段的组织而言,只能构建IT支持运营能力。图3中,引入阶段的组织学习曲线为P1(t),组织IT应用的绩效极值为P1m。

扩展阶段。经过引入阶段后,组织初步认识到了IT的商业价值,计划进一步扩大IT支出,而行业的公司也计划纷纷投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扩展阶段,组织的IT应用具有如下特征:各个区域组织的IT投资各自为政,IT支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缺乏协调新系统和新技术的制度和流程,IT系统供货商很多,缺乏采购管理指导原则,等等。在扩展阶段,由于经过引入阶段的学习和实践,组织已经具备相关的IT知识,能够使用IT来支持核心能力,能够构建基于IT的核心能力。图3中,扩展阶段的组织学习曲线为P2(t),组织IT应用的绩效极值为P2m,P2m>P1m,一般而言,学习曲线P2(t)的学习率b2大于学习曲线P1(t)学习率b1。

控制与集成阶段。经过扩展阶段后,组织认识到了扩展阶段组织IT应用的弊端,开始管控各级组织的IT支出。在控制与集成阶段,组织的IT应用具有如下特征:采用集中控制,建立正规管理流程,采用标准架构和标准技术,现有系统和基础设施全面整合,应用系统和数据全面整合,建立供应商管理指导原则,企业各层级能对供应商实行有效管理,等等。组织的IT和IS能有效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目标,组织的IT和IS能够支持商业转型,组织构建了IT支持商业转型能力。图3中,控制与集成阶段的组织学习曲线为P3(t),组织IT应用的绩效极值为P3m,P3m>P2m,一般而言,学习曲线P3(t)的学习率b3大于学习曲线P2(t)学习率b2。

综合上述分析和图3的演化模型,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及扩散,一般会经历一系列演化阶段,在每个阶段,组织发展出相应的IT能力及管理能力,并达到能力层级的顶点,这意味着在每个演化阶段的末期,组织通常面临关键的转折点;为了突破每个演化阶段面临的转折点,需要组织接受新理念,实施新应用,增加知识存量,从而进入下一个演化阶段,并发展出相应的更高层级的IT能力及管理能力,否则组织将会达到能力和绩效的天花板,从而限制组织进一步的持续成长。

图3的演化模型虽然是针对组织的IT应用及扩散而提出的,然而我们可以推而广之(本文称为企业演进模型):企业的演化及发展过程,同样类似图3所示的演化轨迹:企业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一系列演化阶段,并随之出现一系列战略转折点,面对每个阶段的战略转折点,企业如果能持续学习,迅速抓住机遇,适时有效地整合及配置资源,更新及提升组织的能力,那么组织的学习曲线(进步曲线或绩效曲线)将由P1(t)上升到P2(t),P3(t),…, Pn(t),组织将有可能上升到新高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则有可能标志着开始没落。

6 结论

本文在对生态系统演化数学模型、学习曲线理论、IT能力理论和IT演化阶段理论进行考察之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整合的IT演化机理理论模型,用以解释组织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演进机理。本文认为,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及扩散,一般会经历一系列演化阶段,在每个阶段,组织的IT应用服从S型学习曲线,依次发展出相应的IT能力及管理能力,而在每个演化阶段的末期,组织达到能力和绩效的顶点,并面临关键的转折点,为了突破转折点,组织需要接受新理念,实施新应用,增加知识存量,以进入下一个演化阶段,并发展出相应的更高层级的IT能力及管理能力,否则组织将会达到能力和绩效的天花板,进而限制组织下一步的持续成长。本文提出的IT演化机理理论模型,具有一般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含义。

陶瓷扩散焊(范文模版) 篇5

前言

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材料能在各种苛刻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在工程结构材料中,现有的金属材料虽然在室温强度、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但其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性能已不能满足日趋提高的需求。陶瓷材料,特别是具有熔点高、高温强度高、硬度高、高温蠕变小、抗氧化、耐腐蚀、耐磨损、弹性模量高以及热膨胀系数小等优良性能和特点的先进结构陶瓷材料在工程结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工程结构陶瓷材料由于其化学键的特点,具有脆性大、强度分散和加工困难三个固有的缺点,这些缺点导致其抗冷热冲击能力差、难以制成尺寸大、形状复杂的构件,从而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由此可见,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之间明显有着一种性能互补关系,将陶瓷与金属连接起来制成复合构件,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性能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对于改善结构件内部应力分布状态、降低制造成本、拓宽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陶瓷金属的连接问题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1]。扩散焊连接技术适用于各种陶瓷与各种金属的连接。其显著特点是接头质量稳定,连接强度高,接头高温性能和耐蚀性能好。因此,对于高温或耐蚀条件下的应用来讲,扩散连接是陶瓷与金属连接最适宜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陶瓷的优异性能,因而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和工程界人士的重视,并在界面反应研究、残余应力分析和连接工艺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扩散焊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1.1 基本原理

扩散焊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待焊表面相互靠近、相互接触,通过使局部发生微观塑性变形,或通过被连接表面产生的瞬态液相而扩大被连接表面的物理接触,然后经较长时间的原子间相互扩散、相互渗透,而形成冶金结合的连接过程 [3]。扩散焊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物理接触,被连接表面 在压力和温度作用下,粗糙表面的微观凸起首先达到塑性变形,在持续压力的作用下,接触面积逐渐扩大,并紧密接触,最终达到整个面的可靠接触;第二阶段是接触界面原子间的相互扩散和再结晶,形成牢固的结合层;第三阶段是在接触部分形成的结合层中,原子扩散逐渐向纵深发展,形成可靠连接接头。这三个过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进行,最终在接头连接区域由于扩散、再结晶等过程形成固态冶金结合,它可以生成固溶体及共晶体,有时生成金属间化合物,形成可靠连接[4]。焊接参数的选择就是要控制这些因素,最终得到综合性 能良好的接头。1.2 影响扩散焊的主要因素

(1)温度。

温度影响被焊材料的屈服强度和原子的扩散行为,对消除空隙起着决定性作用,扩散温度的经验公式 [5] 为T=(0.6-0.8)Tm,其中Tm为被焊零件 材料中的最低熔点。温度是促进原子扩散的最重要因素,加热焊件能提高原子、离子、分子的能量,从而加速扩散,但温度过高,对焊缝度强有所降低。因此,如何选定最佳焊接温度,是提高焊缝强度的关键。(2)压力。

压力能使材料连 接面达到完全接触,扩大有效的焊接面积,加快扩散再结晶过程。焊接压力的大小,要视焊接材料的屈服极限和蠕变程度而定,一般以接合面产生蠕变变形为原则。(3)时间。

扩散焊三个阶段的进行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说来,延长扩散时间,可以提高扩散效果,但对某些材料,保温扩散时间过长,效果反而不好,甚至会产生金属间化合物脆性层。能否正确地选择时间参数,对焊缝强度的影响 很大。(4)工作介质。

为防止扩散过程中焊件氧化,一般采用真空扩散焊,或用特殊气氛作保护介质。真空扩散焊目前应用较多。一般而言,真空度越大,表面净化作用越强,焊接效果越好。选定多大的真空度应以被焊接材料的种类和对焊件的要求而定。气体保护扩散焊多用氩、氦、氢或二氧化碳及各种混合气体作保护气氛。(5)表面状态。

零件的加工精度、表面状态是扩散焊能否成功的关 键。良好的表面状态能使零件在温度、压力的作用下结合得更紧密,扩散更充分,焊接质量更可靠。焊接前要将焊接面清洗干净,不得有任何杂质和氧化层。为扩大连接面,增强焊缝强度,还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焊件连接面结构形状来实现。陶瓷与金属扩散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2.1陶瓷与金属焊接的主要困难

陶瓷与金属连接构成的复合构件作为结构材料可以获得金属、陶瓷的性能互补, 并降低复合材料的成本。但由于两者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故焊接上存在以下困难 [2] :(1)它们的结晶结构不同, 导致熔点极不相同;(2)陶瓷晶体的强大键能使元素扩散极困难;(3)它们的热膨胀系数相差悬殊, 导致接头产生很大热应力, 会在陶瓷侧产生裂纹;(4)结合面产生脆性相, 玻璃相会使陶瓷性能减弱。所以难于用常规的熔焊方法实现连接,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扩散焊接和钎焊。钎焊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改善钎料对母材的润湿性和提高接头的高温强度和高温稳定性而扩散焊接被认为是陶瓷与金属连接的较佳方法, 其显著特点是接头质量稳定, 连接强度高, 接头高温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好。

2.2 陶瓷与金属的扩散焊接现状

扩散焊接适用于各种陶瓷与各种金属的连接。其显著特点是接头质量稳定,连接强度高,接头高温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好。因此,对于高温和耐蚀条件下的应用来讲,扩散焊接是陶瓷与金属连接最适宜的方法。

在陶瓷与金属的扩散焊接中,为缓解因陶瓷与金属的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残余应力以及控制界面反应,抑制或改变界面反应产物以提高接头性能,常采用中间层 [2] :(1)为缓解接头的残余应力,中间层可采用单一的软金属,也可采 用多层金属。软金属中间层有Ni ,Cu 及Al 等,它们的塑性好,屈服强度低,能通过塑性变形和蠕变变形来缓解接头的残余应力;(2)从控制界面反应出发,可以选择活性金属中间层,也可以采用粘附性金属中间层。活性金属中间层有V , Ti ,Nb , Zr ,Hf ,CuNi 等,它们与某些陶瓷不起反应,但可与陶瓷组元相互扩散形成扩散层。研究发现,将粘附性金属与活性金属组合运用,所取得的效果更好。刘伟平[6] 等人研究了加Nb 膜中间层对Cu/ Al2O3 界面接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 明:Nb 膜中间层的加入,显著提高了Cu/ Al2O3 扩散焊接头的断裂能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还以单晶α-Al2O3 陶瓷和单晶Cu 为母材,研究了Cu/Al2O3 扩散焊接头以及带Nb 膜中间层的Cu/ Nb/Al2O3 扩散焊接头界面晶体位向关系对接头断裂能量的影响。同样,采用金属Nb(箔片)做中间缓冲层,对SiC 陶瓷和SUS304 不锈钢也进行了扩散焊接,接头强度稳定在100MPa 以上 [7]。杨敏,邹增大 [8] 等 人采用不同的中间层材料进行Si3N4陶瓷/Inconel 600高温合金连接试验,通过剪切试验测定连接接头的抗剪强度,采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分析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中间层对Si3N4陶瓷/Inconel 600高温合金连接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中间层材料在连接温度下与紧邻陶瓷连接面的位置能形成含活性元素的局部液相时,可以实现Si3N4陶瓷/Inconel 600高温合金的连接。当中间层含有连接过程不熔化的软金属层时,接头强度明显提高。P.Hussain [9] 等对Si 陶 瓷与铁素体不锈钢进行直接扩散焊。试验表明:由于材料之间的相互反应和扩散

Si与铁素体不锈钢之间形成了韧性很好的界面,缓和了Si与铁素体不锈钢之间的热性能不匹配问题。而Si 陶瓷与奥氏体不锈钢之间没有形成韧性层,因而Si与铁素体不锈钢的连接比奥氏体不锈钢成功得多。

近年来,采用功能梯度材料作中间层焊接陶瓷/ 金属,焊接接头性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此外,为改进陶瓷的焊接性,预先对陶瓷表面进行金属化,再扩散焊接陶瓷与金属,接头强度也大大提高,如AlN 与Cu 和FeNi42 的连接[10]。

Dr.2Ing.Ulrich Draugelates 等人认为 [11] ,如果陶瓷表面不经任何处理,陶瓷/ 金属焊接接头在冷却过程中,陶瓷周围将产生应力极大值。为了减少残余应力和提高接头强度,可对陶瓷表面预先进行宏观几何学处理,残余应力将位于被金属填充的被连接陶瓷表面的凹槽中,连接区的周围就没有应力集中。有限元方法模拟表明 [12] :陶瓷被连接表面的不同的几何形状对缓解残余应力的贡献并没有明 显不同。陶瓷与金属扩散焊接技术的应用

陶瓷与金属的异种材料焊接构件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是高性能涡轮发动机高温区极好的结构材料, 有可能用于燃烧室、火焰稳定器、机匣、涡轮叶片和尾喷口调节片等, 被认为是未来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材料。有资料报道, 单晶技术的引入仅将材料的工作温度提高。

50℃ ,而陶瓷材料约可提高400℃,到2010年为止,陶瓷材料已占航空发动机总重的20%左右 [13]。但由于影响陶瓷/金属扩散焊接的因素很多,诸如中间层的选 择、中间层厚度、被连接表面形状等,都有可能影响扩散焊接头的质量,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束语

陶瓷与金属异种材料的扩散焊接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涉及范围广,学科交叉性强。尽管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界面反应的研究、残余应力分析、接头性能评定及连接工艺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跨入21世纪后对于高性能结构陶瓷与金属的连接工艺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为了占领以陶瓷发动机为代表的工程陶瓷市场,日本和美国均花巨资对陶瓷与金属的连接工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我国应加强对陶瓷-金属连接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尽快完善接头性能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标准,积极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为将来占领国际结构陶瓷市场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汉语扩散与汉语传播 篇6

关键词:汉语扩散;汉语传播;走向世界

中图分类号:C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45-02

近年来,随着汉语教学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对“汉语传播”、“汉语对外传播”、“对外汉语传播”等名称提出了质疑。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很难准确界定“外”到底应该指哪些地区。

在关于“汉语传播”历史的研究中,较多提到的就是汉语汉字在亚洲(主要是现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地区)的“传播”,以及明清之后由传教士完成的汉语汉字在欧洲的“传播”。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范围不仅仅是扩大到亚洲以及欧洲的许多国家,更主要的是在中国周边地区。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的界限相当分明,用“对外”无疑是合适的。而在古代亚洲,虽有版图与国界,但国家范围并不似现在这样清晰,中国和周边地区的界限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很难完全确定对于中国而言哪些地方是“外”、哪些地方是“内”,有些地区也很难说其是“国”。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国”可能已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曾经是中国领土的地方现在是“国”。以明代为例。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因安南内乱、明使被杀而以扶持陈姓王裔为名发兵征讨,攻占安南后没有找到可以继承王位的陈姓王裔,便将安南纳入到了明朝版图之内,“又増设贵州、交趾二布政使司”(《明史·志第十六·地理一》),还于永乐六年(1408年)在安南“郡县其地”,设都、布、按三司,分十七府、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县、卫十一、所三、市舶司一。(《今言》卷之一·六十四,P36)后黎利在安南称帝,以宣德三年(1428)为大定之年,安南地区重又划出明朝版图。这样的地区还有哈密等地。它们虽不在明朝版图之内,但实际上却是受到明政府统治的。而有些地方正好相反,虽然设置了行政区却不受管控,如“云南迤西,有夷曰思六,越金沙江界,据地千里,积二十年,拒不受抚。”(郑晓《今言》卷12,《才能》)《明史》外国列传中提到了近90个国家和地区,“外国”按照所处位置分为东南诸国、西南诸国、西北诸国。《明史》西域列传中还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好几个如哈密(今新疆哈密地区)、柳城火州、土鲁番(今新疆吐鲁番地区)以及于阗(今我新疆于阗地区),现在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又如明代女真族所占据的地区在当时也不是“国”,只能算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汉语在这些地区的使用范围的扩大,虽然并没有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但是在汉语教学史这一领域里,还是很值得关注的。这种情况下,用“对外”显然就不太合适。

第二,很多地区对汉语的认识和学习并非因“对外传播”而起。

这种疑问主要源自对“傳播”一词的理解。关于“语言传播”,一直没有比较精准的定义,而且在不同人的理解中,这个词的含义也不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传播”的解释是:“广泛散布。”因其中的“传”具有“递、送、交、运、给、表达”等多种动态意义,而赋予词语动态行为特征。这个词在汉语中使用已久,如“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北史·突厥传》)“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为传播吟玩。”(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一砚一铫,主人俱绘形作册,传播艺林。”(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现代意义上的“传播”源自英语的communication,原意中包含着“通讯、通知、信息、书信;传达、传授、传播、传染;交通、联络;共同、共享”等意思,在传播学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百度百科)不难发现,无论是古用义还是现代义,都是主体通过某种渠道使某种事物或信息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获得共享的活动,很多人将其理解成为一种带有主体意识特征的自觉行为。而不少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汉语、汉字能在世界的许多角落生根发芽,并非中国人或中国政府有意而为之,常常是自发的,而非自觉的。中国政府有意推介的是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而汉语、汉字是搭乘着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中国的科技、经济等载体走向世界各地的。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外国人在汉语使用范围的扩大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像唐代的日本僧人和工匠,明代的朝鲜人。尤其是在明代,汉语能够为西方世界所认识,更多的是依靠西方传教士的自觉学习和介绍,而非中国人的功劳。虽然其间有不少中国官员帮助过传教士学习汉语、译介西方科技著作,但他们并没有以“对外汉语传播”为主要任务;虽然传教士中的很多人在中国居住了很久甚至终老,但对于他们而言,汉语和汉字经由他们呈现在西方人面前如果说是“对外传播”就显得不太恰当了。因此,“汉语传播”再加上“对外”,这样的名称就很难全面概括古代中国汉语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学习和使用范围的。而“扩散”(一般译作diffusion)和“传播”一样具有“扩大范围”这一语义特征,虽然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类型的传播,是一种社会变化,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但是它既包含了自发的传播,又包含了自觉的传播。(百度百科)“语言扩散”并非一个新造术语。近二十余年欧美学术界就兴起了“农作/语言扩散假说”(Farming/Language Dispersal Hypothesis)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当代不同语系的分布在不同程度上是与农业的扩散和农作者的迁徙相关的。比如,中国古代汉语汉字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正是由于古代中国农业以及很多方面的技术都十分发达,是周边民族积极学习的对象,也就有了中国地区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民来往流动的现象。而明代,更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这一政策是明代汉语得以向毗邻国家传播的一个重要条件。明代的移民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流向边疆跨境语言地区,这是主要流向;二是直接流向国外,这是支流。明代统治者抱着“用夏变夷”的目的,向北京、辽东、西宁、云南、四川等地大规模移民。农业技术随移民而至边疆地区,汉语也随之在该地区出现,并因教育的发展而得到更广范围的学习和使用,进而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影响。明代统治者又从“惠远人”的思想出发,向国外输送了一些有特长之人,如洪武二十九年,因中山王积极朝贡,为了方便琉球使臣往来,“又嘉其修职勤,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明史·外国四》)而且明朝曾不止一次向琉球国“赐闽人”。由于这些移民的迁入,汉语言文字开始在琉球得到广泛使用。然而,这些移民活动并不是为了将汉语推介出去,汉语只是随着移民和农业技术的流动而流动。这种自发而非自觉地将汉语带往世界各地的活动,用“扩散”这一名称是比较合适的。而且,“扩散”还可以包括历史上那些自觉的汉语传播活动,以及汉语因传教士活动而向西方延伸的状况。

因此,研究古代中国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学习范围如何扩大时,宜用“汉语扩散“这一名称。

注: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09YJC740067)资助,谨致谢忱。

信息扩散 篇7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在资料有限也就是信息不足的情况下的规划方案环境风险分析方法, 最后得到突发性环境风险区划图, 区划图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 规划方案实施后, 对于周边区域内的敏感点, 环境风险是大还是小, 环境风险等级不同的区域, 应该采取哪些不同的分级管理措施。这种方法能够体现全局思想, 为公众提供简单直观的说明, 更有利于公众理解和参与到规划的决策中。

1 信息扩散法概述

所谓信息扩散法, 就是人们为了弥补信息的缺乏而考虑使用有限的样本模糊信息对所有样本进行集值化处理的模糊数学方法。为了弥补信息不足, 传统信息扩散理论将一个有观测值即有一定信息的样本, 变成一个模糊集, 这也就是将单值样本变成所谓的集值样本。当然, 收集到的样本个数越多, 相应的信息越多, 越有助于我们准确的解决问题。在规划方案的环境风险分析中, 我们可以利用模糊数学中有关信息扩散的理论, 首先对整个规划范围进行网格化处理, 然后可以用一个m×n的矩阵式来表达该二维空间, 矩阵中的任意元素aij可以代表二维空间中所对应的正方形区域的信息, 之后我们可以将环境风险值的单值信息进行扩散, 最后扩散到整个区域中所有的点, 从而就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风险分析效果[4,5,6,7,8], 见式 (1) 。

运用信息扩散法进行环境风险评价这一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研究者在做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并且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4,5,6,7,8]。

2 基于信息扩散法的大气环境风险分析实践

(1) 技术路线

本次实践的主要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区域风险源调查

采用Arc GIS软件将园区内共7个主要环境风险源进行数字化。选择合适的坐标原点建立相对坐标系, 将整个评价区域置于坐标系下, 确定各主要环境风险源的坐标, 为便于计算, 取其所在的中心点位置作为坐标点, 如表1所示。

注:以图左下角为坐标原点, 表中给出的均为相对坐标。

(3) 扩散模型选取

将研究区划分为致死区、重伤区、轻伤区和吸入反应区, 由于致死区及重伤区可能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破坏最大, 对其可以按照泄漏源处的环境风险值进行等值处理, 其它区域因为扩散浓度递减从而其对应的环境风险也要进行递减处理, 因此, 对规划区域内任一点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值分布可以采用梯形模糊关系进行简化计算, 其数学形式为式 (2) [4,5,6,7,8]:

式中:r———规划区域内任一点的环境风险值

r0———风险源泄漏点的环境风险值

l———影响半径最大值

l'———重伤区影响半径最大值

x———计算点与泄漏点的距离

r0、r可按国内外性质相同的风险源的平均风险值来进行计算 (本研究重伤区最大影响半径取值为500 m) 。

(4) 环境风险值的计算及分级标准

根据现有的数据资料, 在有毒有害污染物对社会公众造成一定影响时, 丹麦环保局、瑞典环保局、荷兰建设和环境部等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的平均值为1.0×10-6 (P/a) [4,5,6,7,8], 在我国, 1.0×10-5 (P/a) 被胡二邦等做为不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最小值[4,5,6,7,8]。本研究综合以上成果, 最终选取1.0×10-5 (P/a) 作为可接受及不可接受风险值的中间临界值, 这样就将环境风险共划分为5个等级。为了数据的便于理解及之后的可视化作图, 本研究将传统指数形式的风险值按公式 (3) 改为小数形式[4,5,6,7,8]。

式中:r———指数形式的环境分险值

R———小数形式环境风险值, 0<R<8

这样, 我们就能够将区域内所有点的环境风险水平划为I、Ⅱ、Ⅲ、IV、V五类, 这五类分别代表了“极低”、“低”、“中”、“高”、“极高”的风险等级[4,5,6,7,8], 见表2。

(4) C语言编程及arc GIS软件作图

C语言是常用的应用程序开发语言, 利用Excel软件自带的框架就能够将式 (2) 进行编程处理, 从而很容易就可以实现对各个风险源环境风险值的模糊扩散计算, 数据可以被储存在Excel表单中, 建立环境风险值信息矩阵。在评价区域内, 将区域污染源可能影响区的范围网格化, 取步长为500 m, 形成网格。在每个网格对7个源的扩散后的风险值进行迭加得到总和r[4,5,6,7,8], 最后按照式 (3) 计算R值, 然后根据R值按照表2中给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得到突发性环境风险区划图见图2。

3 结论

本文建立了基于信息扩散法的突发性环境风险区划图, 根据该区划图可对规划实施后, 突发性风险值最高的五级区域占地面积12.7 km2, 常住人口6 102人, 突发性风险值高的四级区域占地面积10.9 km2, 常住人口3 930人, 风险值居中的三级区域占地面积9.8 km2, 常住人口2 895人, 风险值低的二级风险区域占地面积12.0 km2, 常住人口7 443人。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风险值最高的五级区域常住人口6 102人, 占区域受影响总人口数的40%, 说明区域突发性风险值较高, 对该区域人口应该采取一定的迁出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志霞.区域规划环境风险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 2007.

[2]曹希寿.区域环境系统的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综述[J].环境科学研究, 1991, 4 (2) :55-58.

[3]Marleen EM., Bekkera K.P.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vidence and decision-making.A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approach to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4 (24) :695-710.

[4]刘桂友.一种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信息扩散法[J].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7 (9) :1550-1558.

[5]彭王敏子.基于信息扩散法的环境风险区划[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2 (9) :191-193.

[6]朱惠琴, 席磊, 郭梅修, 等.基于信息扩散法的区域规划环境风险区评价方法探讨划[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 36 (9) :159-164.

[7]朱晓敏, 陈东华, 耿建东.基于空间信息扩散法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3) :111-118.

信息扩散 篇8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来自内外部的危机事件都可能造成市场发生巨大波动。景区作为旅游业的主体,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危机事件对景区影响重大,社会系统的复杂化和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景区相关信息扩散快速,越来越难以控制。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旅游危机事件随时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对目的地(景区)形象和安全认知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微博是在在线社交网站和博客之后又一广为大众接受和使用的信息传播平台,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不仅如此,旅游危机信息的微博在线扩散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群聚性,在短时间内就达到很高的微博转发数量,这些微博用户以最简单的“关注和转发”方式进行危机信息的分享和扩散,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危机信息扩散网络[1]。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和信息扩散节点[2]。微博的传播方式本质就是从一个节点到另外一个节点的“节点传播”[3],微博中的节点其实就是对外能进行信息扩散的微博用户,信息通过这些节点对外传播和扩散,节点往往决定着危机信息的传播路径、走向和扩散程度。因此,寻找和识别景区危机信息在微博扩散中具有影响力的用户(节点),探求不同类型关键节点的作用与影响关键节点信息扩散的因素,有助于进行景区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

2 文献回顾

2.1 国外研究文献

微博信息节点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们从各自学科角度对微博节点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微博信息传播中节点之间的关系,节点信息扩散的影响力及其测度、影响节点信息扩散的因素与微博信息扩散模式等。Kristina发现,信息在Twitter上的传播方式表现为一种裂变的传播方式,且传播速度呈几何级[4]。Java等从网络增长、度分布、用户地域分布等方面对Twitter信息传播进行了分析[5]。前期研究表明,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网络本质上属于复杂网络,且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的特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微博节点所构成的网络结构角度来测量评估微博节点影响力是目前探究微博节点影响力的重要方面,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了如PageR-ank、Behavior-Relationship Rank等测算方法。Cha等分析了大量的Twitter数据,从用户拥有的粉丝数量、博文的转发数量、被提及的次数等三个方面对网络用户的影响力进行了测度,认为拥有粉丝多的用户较受欢迎[6];Lee、Kwak[7]等基于Twitter上信息的发布时间和网络链接结构等两个方面分析了微博的传播机制,并寻找有影响力的节点;Suh研究了影响微博转发量的影响因素,发现用户的粉丝数、微博的关注数量和用户的年龄变量是影响微博转发量的重要变量,而用户发布微博的数量对微博转发量影响并不显著[8]。

2.2 国内研究文献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于洪、杨显针对微博信息传播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从节点影响力角度分析了节点重要性[9];肖宇通过分析节点信息传播的影响力,研究了核心用户对网络舆论形成的推动作用,认为核心节点的移除可使网络迅速瓦解和瘫痪,并提出如何更有效地对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的措施[10];季丹、郭政探讨了信息传播能力、网络位置、与受众的关系程度等影响意见领袖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与危机信息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11];谢耘耕、荣婷通过对2011年和2012年影响比较大的30起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分析,探讨了公共危机事件在微博平台传播中的关键节点,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12];路紫以SNS交友社区的微博使用者为对象,基于图论方法和节点的度数中心度、中心势等指标,探讨了SNS社区中人际节点空间中心性特征[13];苑卫国、潘彦宁、唐飞龙等[14,15,16]从网络节点中心性与网络结构角度测算了微博节点的影响力;潘昕颖、路紫以2013年发生的“凤凰古城收费事件”在微博中的舆情扩散情况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微博舆情事件在地理空间的节点扩散现象[17];郑雅真首次将节点概念应用到信息在微博的传播中,根据节点的特点,将其划分为“核心节点、桥节点、长尾节点”[18,19]。核心节点和桥节点在危机信息在线社交媒体扩散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分别对应微博中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的扩散者进行分析,认为他们在危机信息微博扩散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微博信息节点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是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角度对微博信息节点的网络结构与信息扩散规律、影响力测算等进行了研究,而从危机管理角度探讨景区危机信息微博扩散的节点研究则不多。

3 数据来源

本文将核心节点和桥节点统称为景区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以新浪微博为数据源,以“2012年国庆期间发生的“华山事件”作为案例,通过网络民族志、在线跟踪等多种方法获取景区危机信息在微博上的扩散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全过程,作者查阅了百度指数,发现2012年国庆发生“华山事件”的网络关注高潮集中在2012年10月2号至10月5号之间。根据该时间确定微博数据采集时间应从华山事件发生的时间算起,即10月2日晚上17:00左右,截止时间为10月5日24:00为止,我们利用爬虫和人工的方式共获得微博数据61878条。

根据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20],本文将转发大于6以上的节点定义为关键节点,共统计出关键节点358个,关键节点的微博转发数24862条,占总数据的40.18%。虽然相对于整个“华山事件”危机信息节点的扩散而言,这些关键节点只是少部分,但却因为拥有很高的点出度和点入度,对危机信息在整个网络扩散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数据分析

4.1 关键节点的类型分析

微博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属性特征与微博用户的信息扩散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我们对358个关键节点的类别进行了归并,发现2012年国庆华山景区危机信息在微博传播过程中产生了8种不同类型的关键节点,分别是草根大众、媒体工作者、官方微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名人)、律师、教育、作家和论坛,见图1。

从图1关键节点分类可知,在这次华山景区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草根”作为微博上推动信息扩散的关键节点,占据着绝对优势;其次是包括演员或商务人士的“名人”和媒体工作者;第三是“官方微博”,而“论坛”占据的关键节点的位置最少。华山景区危机事件的信息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引发了草根、演艺明星、商业精英、文学作家、律师等多个领域的名人对该事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草根群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危机信息传播中媒体和政府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颠覆了人们对意见领袖的理解。

4.2 不同类别节点在扩散中的作用分析

“草根”的关键节点分析:网络的自由化、民主化、匿名性、迅捷性和互动性特征促进了网络人际互动的“去中心化”,使“e见领袖”产生的范围更广,也更草根化[21]。从图1可知,草根成为这次景区危机事件信息扩散最重要的关键节点,草根的关键节点占总体的44%。草根权威化建立的对立面就是在线社交媒体扩散中的去中心化特征,即网络可以使一个“权威”被“打倒”,同样也可以使“草根”成为权威。它以离散、无中心的结构模式基本实现了用户地位平等,共同参与其中。他们利用微博“去中心化”的草根式传播方式,将信息广而告之[22]。显然,景区危机信息在线扩散已从主流媒体扩散场域流入到草根扩散场域,草根已成为景区危机信息扩散的主要场域,这是我们值得重视的。

草根在微博景区危机信息扩散中虽然至关重要,但并非所有的草根微博用户都是此次景区危机事件扩散的关键节点。从表1可见,微博互动量比较大的“微博达人”占据着草根用户的大部分。此外,有部分草根微博用户虽然不是“微博达人”,但他们却作为该事件的亲历者或是当事人的朋友,他们仍然在此次危机信息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事件的当事人和当事人朋友或事件亲历者本身的微博活动量并不大,但却从默默无闻的草根一夜之间成为网络“名人”,成为重要的关键节点。主要原因是信息的发布人是事件亲历者,信息的发布具有真实性,加上目击和经历该事件的旅游者看到该消息后,他们会主动进行转发并进一步发布关于该事件更详细的情况,引发更多网民的关注和同情,导致更多的转发,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危机事件信息和“现场”扩散到更广大的受众群体并被迅速扩散。

“名人”的关键节点分析:除了草根微博在景区危机信息扩散中起到关键“e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外,以演员和商务人士为基础的“名人”群体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证明,内容聚合服务商、商务人士和新闻网站的所发布的微博往往最能被用户转发[6]。从表1可知,这些具有社会地位的名人构成了此次景区危机事件在在线扩散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都是知名的行业精英,如吴必虎、戴斌是旅游界的知名学者,陆川是著名导演,姚晨是知名演员,他们都有着深厚的行业背景和知名度,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他们的一举一动很容易引起粉丝的广泛关注和转发,一旦这些名人对景区危机事件开始进行扩散,由于他们具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些所产生的名人效应是无法预估的,因此景区危机信息在线扩散中名人效应不可忽视。

媒体工作者与官方微博关键节点分析:这次景区危机信息在线扩散中,媒体工作者在数量上明显滞后于草根和名人。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职业的敏感度,有关事件虽然一开始就引起了媒体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媒体工作者不能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加之他们本身职业素养的限制和微博信息破碎化的特点,在没有完全掌握证据的情况下,媒体工作者虽然对事件保持高度的关注,却不能在第一时间下结论进行传播。就这方面而言,媒体工作者在景区危机事件中的扩散作用显然滞后于草根。

在新浪的平台上,官方微博一般都带有认证标记,他们是企业、团体或政府部门以企业或政府部门名称为关键词而建立的微博账号。一般而论,作为企业、团体或政府等机构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官方微博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消费者更加信服官方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在这次危机信息传播中,官方微博在基数上虽然少于草根,但是官方的微博转发量却远远地大于草根的微博转发量。官方微博促进了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的发展,赋予了受众主动获取信息的主动权,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加之这种交互式人机交流界面和信息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更为公众进行危机信息扩散提供了便捷之路。因此,官方微博已开始逐渐取代新闻网站成为更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源。

4.3 影响关键节点景区危机信息扩散的因素分析

关键节点的微博会被大量转发,而转发是促使景区危机信息扩散的关键。相关研究显示,“关键节点的类型、对舆情事件的介入速度、所发微博的特征对热帖转发评论有显著影响”[12],对微博账户来说,“关注、粉丝、微博数”对微博的转发影响有多大?本文人工提取了关键节点账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关键节点的粉丝数、发微博数、关注数与被转发微博数,将关键节点在此次危机事件中微博的转发数与其他三个维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本文首先对关键节点的粉丝数、发微博数、关注数、被转发微博数等样本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将各个变量的数值标准化在0—1之间,然后运用SPSS工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关键节点的微博被转发数与关键节点粉丝数、发微博数与关注数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861和0.617。其中,关键节点微博的被转发数与关键节点粉丝数、发微博数属于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关键节点拥有的粉丝数量越多,发微博的数量越多,发布有景区危机信息的微博就更容易被粉丝发现并被进一步转发,从而引起危机信息更大规模地在网络上进行扩散。发微博数量则反映了用户的主动性,关键节点发微博的频率越高,说明微博参与性和主动性越高,因此更愿意关注和分享信息,但关键节点微博的被转发数与关键节点的关注数呈中度相关。

为了确定关键节点粉丝数、发微博数和关注数这三个变量对微博被转发数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回归分析做了进一步分析。其中,以关键节点微博的被转发数为因变量,以关键节点粉丝数、发微博数和关注数作为自变量,回归模型为:

式中,Y为微博被转发数;X1为粉丝数;X2为发微博数;X3为关注数。本文用SPSS17.0软件对因变量(微博转发数)进行了回归分析。以关键节点的微博被转发数为因变量,发现模型结果契合度高,解释力强,结果见表3。整体的R2值为0.976,调整后的R2为0.976,说明三个独立变量可解释微博被转发量97.6%的变化量;F检验的值为3997.571,效果比较显著(p<0.0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从表3可知,关键节点的粉丝数对微博的被转发数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t检验值为31.215(p=0.000<0.01),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同[8],说明粉丝数是关键节点影响力的有力证明。关键节点拥有的粉丝数量越多,所发布的景区危机信息被阅读和转发的可能性就越高,信息扩散程度就越广泛,进而产生更强大的影响力。关键节点的发微博数与关键节点的微博被转发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检验值为3.031(p=0.003<0.01),即关键节点发布微博的频率越高,其微博被转发的概率也就越高。

关键节点的微博被转发数与其关注数没有显著的正向关系,t检验值为0.246(p=0.806>0.05),说明关键节点本身的微博关注对其微博的被转发数没有直接的影响,原因可能是:相对于粉丝数和发微博数量来说,关注是作为一种主动行为,本身的数量较小。新浪微博的群体大致可分为“各行业的名人”和“草根群体”两种。由于这些名人在媒体的频繁亮相,为大众所熟知,因此他们的粉丝数较大,但由于身份的不对等可能导致这些行业精英对他人的关注特别是对普通草根的关注很少,即“名人”和“草根”之间出现了不对等的关注。此外,相关研究发现粉丝量众多的用户不一定会拥有很多关注的用户[23],所以本身的关注数不是引起其微博转发数量众多的直接原因。名人与关注他们的粉丝数相比,数量上相差悬殊,名人微博账户就成了微博信息传播的重要节点,所发布的微博信息都暴露在众多的粉丝面前,受他们的关注、评论和转发[24]。

5 结论与讨论

关键节点在在线社交媒体危机信息扩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景区危机事件发生后需要重点关注和沟通的对象。2012年国庆期间华山危机信息在微博的扩散过程中,“草根”成为景区危机信息扩散的主体,颠覆了对传统危机信息扩散过程中媒体和政府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草根大众特别是微博达人,他们的粉丝众多且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较活跃,有着并不亚于名人微博的影响力。因此,景区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与当事人沟通,本着理解和尊重的基本原则,及时化解矛盾和误会,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影响,保证舆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名人效应”突出,微博具有特殊的身份认证,缩短了普通大众和名人之间的距离,让名人本身所具有的“号召力”最大化,是景区危机信息在线社交媒体扩散不可忽视的主体。

信息扩散 篇9

刀具磨损是金属切削研究的基本而重要的问题。当刀具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明显地发现切削力加大,切削温度上升,甚至产生振动。同时,工件尺寸也可能超出公差范围,已加工表面质量也明显恶化。刀具的磨损和耐用度关系到切削加工的效率、质量和成本,因此它是切削加工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扩散磨损作为重要的磨损机理和形式一直受到刀具工作者和专家的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扩散磨损是在高温下产生的。切削金属时,切屑、工件与刀具接触过程中,各自的化学元素在固态下相互扩散改变了材料原来的成分与结构,使刀具表层变得脆弱,从而加剧了刀具的磨损[1~2]。通常典型而突出的例子是使用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奥氏体不锈钢件,切削温度常达到800~1000℃以上。温度超过800℃时,刀具与工件之间发生扩散磨损,硬质合金中的Co等元素向工件及切屑中扩散而被带走,工件中的Fe、Cr、Ni和Mn原子会向硬质合金中扩散,发生再结晶现象,而刀具材料中的WC分解为W和C后向钢中扩散。钴元素作为硬质合金中的粘结相,在417℃以上的相结构是FCC,与铁具有相同的相结构,为扩散磨损提供了条件。铬、镍是奥氏体不锈钢中的主要元素,铁、镍与钴位于元素周期表同一副族,原子间亲和力非常强。而且铬的原子序数为24,锰的原子序数为25,钴的原子序数为27,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比较接近,原子间亲和力也比较强。硬质合金刀具切削奥氏体不锈钢时,在较高的切削温度和切削力作用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工件中的Fe、Cr、Ni、Mn原子不断的向刀具扩散。Fe、Cr、Ni、Mn原子直接占据点阵结构为FCC的Co中的空位,或者直接与Co原子进行换位,从而完成扩散过程。在铁、铬、镍、锰等元素在刀具中扩散的同时,钴元素也向工件中扩散。钴作为粘结剂弥散分布于刀具材料中将硬质相包围起到粘结作用。钴元素被工件原子带走后,硬质相WC、Ti C容易裸露出来,并且因粘结剂Co的减少而降低其与基体的粘结强度,使刀具的表面强度下降加速刀具的粘结磨损。随着切削的进行,刀具表面与切屑及工件在接触区维系着扩散元素的浓度梯度,从而使扩散持续下去。由于不锈钢中的主要元素是Fe,结果造成硬质合金表面缺碳缺钨现象,粘结相Co的减少,又使硬质合金中硬质相(WC、Ti C)粘结强度降低;另一方面切屑和工件中的铁和碳又向硬质合金中扩散,进而形成新的低硬度、高脆性的碳化物,如图1所示。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刀具的磨损。

2 S EM的工作原理

扫描电镜是用聚焦电子束在试样表面逐点扫描成像。试样为块状或粉末颗粒,成像信号可以是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或俄歇电子。其中二次电子是最主要的成像信号。由电子枪发射的能量为5~35keV的电子,以其交叉斑作为电子源,经二级聚光镜及物镜的缩小形成具有一定能量、一定束流强度和束斑直径的微细电子束,在扫描线圈驱动下,于试样表面按一定时间、空间顺序作栅网式扫描。聚焦电子束与试样相互作用,产生二次电子发射(以及其它物理信号),二次电子发射量随试样表面形貌而变化。二次电子信号被探测器收集转换成电讯号,经视频放大后输入到显像管栅极,调制与入射电子束同步扫描的显像管亮度,得到反映试样表面形貌的二次电子像。

当一束聚焦的电子照射样品表面时,除了90%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外,尚有约10%的能量产生出人借助仪器可观察到的多种信息。SEM的成像原理和扫描电镜的结构与原理如图2、3所示[3~4]。

3 样品的制备

由于扫描电镜观察是一种原子级的精密观察,观测样品的备制要求严格,须精心设计和操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采用先取刀—屑界面试样,再取观测样品的步骤。

(1)刀—屑界面试样的获取

利用快速落刀装置实现对特制的刀杆刀片切钢时的刀—屑界面的获取,新断开的断口或断面,为了避免破坏断口或表面的结构状态,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然后用金刚石刀具制取厚度为150μm的粗试样,再精研到60μm。为保持切削性能的一致性和便于切削后观察,刀片的前面和后面要刃磨和研磨,并用1μm的金刚石粉末抛光;最后在所需研究的地方切下一个直径为φ3.5mm圆片,以适应扫描电镜专用样品座的尺寸大小。

(2)观测样品的制备

研究刀具磨损时须检验的最重要区域是在刀-屑界面两侧约5μm内,为了有效利用扫描电镜,要从垂直于粘结有切屑和工件材料的前面所切割的截面上制取厚度约20~200nm的超薄样品,若采用机加或研抛等方法,不但加工工艺性极差而且还易受到热损伤,改变样品的微观组织,得出不可置信的试验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离子轰击减薄技术来获取样品。通常情况下,根据需要先将样件切割成立方体,然后用线切割机制成0.1~0.2mm厚的切片,再将切片用粘结剂粘在研磨台下,用金刚石将薄片精细研磨,研抛至0.05mm左右即可以用来减薄[5]。在密室里,将试件粘于阴极和阳极之间的倾角为150左右、自转速度为15r/min左右的支持台下,并将密室制成真空,其真空度达1.333×10-3~10-4Pa。通以氩气,两电极间施加6kv电压,这样阴极上电子被拉出,撞击氩原子,氩原子失掉电子而成为被电离的正离子。氩离子在强电场作用下通过阴极上直径约1mm的小孔,高速冲击到试件上,就将试件表面的原子击出,实现试件一个个原子级的减薄,直到达到所规定的尺寸,样品就制好了。如此下去,因电压控制在6kV,试件表面不会产生高温造成相变。将这样制成的样品薄箔夹持在特制的铜网内,即可做电镜观察了。

4 用YT15刀具切45钢的S EM观测

通过扫描电镜检测用YT15刀具切45钢时WC、Ti C和Co等元素。观察刀具上经酸洗处理的月牙洼表面时,可以观察到WC晶粒上有位向各异的脊形沟槽,而Ti C、WC晶粒则凸出于界面,如图4所示,WC晶粒上沟槽的位向是随机的,说明这些沟槽是晶粒在不同结晶方向优先分解的结果,而不是受切削摩擦的作用所产生的。用电镜仔细观察刀—屑界面,可以看到刀—屑间接触紧密无缝隙,在靠近刀具表面处极近的工件材料,难以分辨出组织上的显著差别,只是在离开刀具前面一段距离处可以见到流线[6],而在非常靠近刀具表面处的工件材料上,就分辨不出组织上有显著的差别了。

界面处WC晶粒的位错密度比刀具内部的WC晶粒高,Ti、W的固溶体碳化物的位错密度不但比WC低,而且不论是在界面处或里面其位错密度均无显著差别,如图5所示。通过检测刀具界面处和里面Ti C和WC晶粒的晶格常数,可以证明其结构内外没有变化。用电镜观察也可以证实,刀具在扩散磨损中没有Ti C、WC晶粒碎粒的机械脱离。

5 结论

(1)刀具材料中的Co原子与被切工件的Ti、C、W等原子之间发生了相互扩散,扩散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距离下各个元素的扩散率的变化规律是,首先随着时间的延长扩散率先增大后减小,扩散量达到各个元素的最大扩散量。相同时刻时各个元素的扩散率,随着扩散距离的延长逐渐减小[5]。

(2)通过扫描电镜精确观测相关原子和组织的扩散情况,可以证明硬质合金刀具扩散磨损过程是C、W、Co、Ti等原子和相应组织的扩散,界面处不产生复合的碳化物,没有碳化物晶粒的机械脱离和粘附于切屑的现象。从而能够为更好的解决刀具扩散磨损提供解决方案。

摘要:概述了金属切削刀具扩散磨损的基本特点及检测手段,并在分析扫描电镜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探索了用爆炸式快速落刀装置制备刀—屑界面试样,再通过离子减薄技术获取样品,SEM观测相关原子扩散的方法,同时给出了用YT15刀具切45钢时的观测结果。

关键词:SEM,切削刀具,扩散磨损,刀—屑界面

参考文献

[1]周泽华.金属切削原理[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陈日曜.金属切削原理[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罗天元.扫描电镜在环境试验中的应用[J].环境技术.2001(5):24~26.

[4]黄显英.谈刀具磨损的原因.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5,(4):104.

[5]李一楠,孙凤莲.硬质合金刀具切削过程中扩散磨损的数值模拟[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J.2006,(1):146~149.

信息扩散 篇10

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传播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其经典理论见于其1983 年出版的"Innovation Diffusion", 他认为:创新扩散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某种渠道被社会系统中进行传播的过程, 其传播过程呈现一个S形的曲线 ( 如图1 所示) 横轴为时间, 纵轴为采用者数量, 在扩散的初期, 创新者逐渐影响身边的潜在采用者, 但是人数依然是缓慢的增加, 当人数到达一个临界点, 扩散过程忽然加快, 一直延续到相关的潜在采用者大部分都已采用, 到达一个饱和点, 扩散速度又慢慢放缓。钟形曲线表达的是传播的速率, 可以看出传播速度呈现从慢到快再到慢的发展态势。

罗杰斯认为, 创新之所以为创新, 应当具有以下5个特性, 即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

二二、、图图书书馆馆微微信信公公众众平平台台创创新新扩扩散散的的分分析析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以中学图书馆的主要受众群体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调查问卷, 借助SPSS统计软件统计出相关数据, 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问卷于2015 年4 月27 日正式发放, 历时约2 个月。总共收回332 份有效问卷, 其中231 人正在使用微信, 近七成的比例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受微信这一广泛流行的移动IM。

1. 用户习惯

从信息来源统计, 大部分人通过朋友圈阅读信息, 占总人数的66.67%;通过公众号的占15.15%;通过朋友推荐或群聊获取信息的各占2.6%。从数据可知, 图文阅读来源偏向于情感黏性的社交关系, 比如朋友圈。黏性的社交关系有利于传播, 会减少很多传播中阻力, 对于创新扩散而言, 潜在采用者对于从与其关系紧密的使用者处得知的消息, 有更多的观察和实验机会, 大大提高其接受的速率和机会。还有12.99% 的人虽然有微信, 但是基本不阅读内容, 这部分人属于创新扩散中的迟缓者, 是可以争取的潜在采用者。

从阅读迁移角度来, 有51.95% 的人在微信阅读中碰到感兴趣话题, 会进一步阅读相关内容;偶尔会的有39.83%;有8.23% 的人不会进行阅读迁移。可以看出较多用户还是倾向于进行延续性阅读。这使得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阅读推广工作, 将读者从浅阅读、碎片阅读模式引入经典阅读、深阅读的可能。

从与媒体互动来看, 不愿意与公众号进行有效互动的占29.44%;其他部分都愿意与微信公众号进行不同程度的互动。这验证了创新扩散的复杂性, 面对革命性变革的时代, 即使是新新人类的学生也可能会出现新事物的使用障碍, 图书馆在这个信息时代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图书馆员一方面应该注意帮助读者培养其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 另一方面应该优化改进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界面, 使其更亲近用户, 更易于上手。

2. 使用频率

从查看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的频率来看, 很少查看的人数占23.38%;每天查看一次的人数占19.05%;每天查看多次的人数占6.93%;几天查看一次的人数占40.69%;很久查看一次的人数占9.96%。从调查结果来看基本符合学生现状, 因学校德育管理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使用手机, 学生一般在放学后或者周末使用手机。如何使得学生在使用手机阅读微信的时间内, 阅读并传播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内容, 值得微信运营者深思。有相当部分用户使用频率很少, 需要进一步调查具体原因并做出相应对策。这一现象说明创新扩散还处在扩散的初期, 还处在早期采用者积累的过程, 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开发任重而道远。

从使用时长来看, 微信使用时长由短到长依次呈递减态势, 说明作为学生大部分还是不会过多的花费时间在微信的使用上, 而是将时间更多的用在学习上, 属于正常态势;但是在每周使用超过15 小时的人数却逆势上涨, 说明存在一小部分极端的微信使用者, 较多地使用微信, 这样的用户很可能成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最有效传播者。

3. 未使用微信用户的描述性分析

经过甄选, 共有101 人未使用微信, 这三成的学生因为没有使用微信, 更谈不上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识, 但是通过对其未使用微信的原因及意向的调查仍有助于我们微信公众平台的改进。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58.42% 选择已有其他聊天工具;20.79% 选择手机不支持使用微信;另外的各种主观客观原因也占据一定比例。一半多的移动设备用户采用其他聊天工具, 充分说明移动IM这一红海现状。虽然微信一家独大, 但仍然有其他小范围个性化的聊天软件, 这也不断地促进微信本身性能的改进和完善, 以争取更多的用户。20% 的用户因为硬件的原因使用不了微信, 但是随着设备的升级换代, 移动终端成本的降低, 这部分用户将是微信可以争取的用户群体。可见, 主观原因可以随着观念的转变而随大流使用微信, 这也是微信创新扩散的趋势;客观条件随着时间的推进也是可能改善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微信的创新扩散已经超过临界点甚至靠近饱和点, 在可以期待的未来, 微信的创新扩散会逐渐的覆盖更多用户,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三、结论与展望

中学图书馆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平台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全校师生更好地提供文献资源服务, 值得总结与深思。

1. 中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是创新扩散理论的典型案例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 其在用户中的传播扩散过程, 大体符合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的理论。数据分析表明, 采用人群已经占到大多数, 现已突破模型中的临界点, 处于快速上升的期间,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剩下的迟缓者也潜移默化地受感染并最终接受, 其过程符合创新扩散的S型图, 是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的典型案例。在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来,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优越性、兼容性、可试验性, 可观察性都是有利于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扩散的积极因素;相对的, 创新扩散也必然存在着复杂性, 存在影响师生接受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极因素, 但是辩证地看, 知道原因也就知道了解决的办法。只要针对复杂性中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加以解决, 相信会有助于那一部分创新扩散的迟缓者最终采用创新。

2. 平台自身建设决定其发展前景

决定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能否发展, 扩散的速率快慢与否, 最根本在于微信公众平台自身建设的好坏。通过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的采用行为的调研, 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自身建设不足的地方。例如正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图文信息, 依然有小部分人几乎不看, 这就应引起图书馆员的反省, 关于图文信息加工和整理方面是否还欠缺一些吸引读者的元素?通过对读者用户兴趣爱好的调研, 更能熟知他们喜好, 内容建设应更有针对性。另外, 图文信息推送的频率也会影响用户阅读的心情, 应该保持一个合适的频率, 总之在微阅读的时代, 图书馆应该是引导者, 通过有趣的浅阅读引导读者进入深阅读。不亲近用户的界面也成了公共平台发展的一个阻碍, 用户界面只有不断地改进、不断地适应用户的心理, 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怎样让用户界面变得美化、舒适、便捷也是图书馆员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从创新扩散的角度来看, 这也是通过创新复杂性的解决来推动创新扩散的进程。

3. 外部需求不断促使平台发展

学校、社会、家庭对于平台的契合和需求是推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外部动力。随着读者态度的不断改变, 更多的潜在读者变成事实读者, 过程本身符合创新扩散的模型。一方面多开展线下的阅读活动, 线上线下相结合, 让阅读推荐更具体生动而有呼应, 也更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微信本身的发展, 对于社会群体的辐射也是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一个契机, 越来越多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 将会在未来形成集成化规模, 产生集群化效益, 这也是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思路和未来愿景。

摘要:通过对用户行为、阅读倾向进行调研, 分析创新扩散理论在中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情景, 并提出中学图书馆建设微信公众平台的策略与建议。

邮市热点扩散整体上扬 篇11

邮市在9月中下旬一度回调,令不少投资者对今年秋季行情会否重蹈前两年来去匆匆的那一幕忧虑,而市场在“十一”长假的再次回升,无疑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毕竟目前的市场今非昔比,当今年酷热之际的“歇夏期”提前结束,就预示着2010年秋季行情不会像前些年那样简单地走过场。 从近期市场表现分析,本次上扬是在调整后的继续攀升,且呈现出老邮和新邮齐涨、热点板块与冷门板块同舞、邮票与钱币共荣的局面,反映出市场牛市格局有整体化发展趋势。在邮市中大量主流板块均有热点出现,并形成了本次上扬的基调,其中弱势品种的补涨是主要看点。生肖票成交酣畅 生肖邮票是市场的主流热点板块,其中第一轮生肖在10月份全线飘红,“庚申猴”邮票的价格已扬升到9000元,“辛酉鸡”邮票则创出160元新高,而“庚申猴”和“辛酉鸡”全张票更走高至11O万元和2.3万元附近。如此“癸亥猪”、“乙丑牛”、“丁卯兔”和“庚午马”全张票分别上涨至7800元、490元、320元和350元。第二轮生肖版张表现温和,但大多数品种交易仍活跃,唯价格变化不大,涨幅相对有限。但第三轮生肖版张成交酣畅,特别是赠送小版张表现撩眼,像“甲申猴”、“丙戌狗”、“戊子鼠”、“己丑牛”和“庚寅虎”分别回升到30元、19.5元、10.5元、15.5元和12.5元,而“甲申猴”、“乙酉鸡”、“己丑牛”和“庚寅虎”全张票则已分别上扬至78元、36元、57元和35 5元。JT票卷土重来 JT票的调整在9月中旬宣告结束,绝大多数品种难以下滑,相反9月下旬开始有资金参与迹象,不少强势品种在10月份交易活跃,其中小型张依然是JT票的中流砥柱,像“红楼梦”、“荷花”、“簪花仕女图”、“西厢记”和“科学大会”小型(全)张分别上攀至1480元、2100元、940元、750元和3780元。不过更让人欣慰的是,JT中后期小型张终于迈开了价值回归脚步,且涨幅明显大于早期品种,补涨色彩浓郁。小版张表现活跃

调整1个多月的小版张在国庆长假期间重现成交放大、价格上涨势头,显示出经过短期回调之后,投资买盘已重新介入,且此次上涨仍以20D3年小版张为主,不过与8月下旬上涨时不同的是,此次领涨的却是100元价格以下的中档价位品种,如“清真寺”小版张在一周内价格即从50元攀升到62元,涨幅高达24%,“青铜器”、“飞机发明”、“杨柳青”、“亚洲邮展”和“图书艺术”小版张也分别扬升至75元、9l元、41元、37元和59元,升幅均超1成。编年张涟漪阵阵

信息扩散 篇12

双扩散对流现象最早为海洋物理学家所研究,现已在不少学科和工程领域中受到关注,如海洋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化学工程、甚至电子工业中.流体中这种由于两种组分的浓度差(或者单一组分的温度与浓度差)所引起的对流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两种具有不同分子扩散系数的组分,对于垂直密度梯度起着相反的作用.这两种“组分”,在海洋物理学中,是温度和盐分;在天体物理学中,是温度和氦气;而在化学工程中,则是两种不同的溶质.对于前两种情况,人们将温度视作为一种虚拟溶质浓度来处理,通常称之为“热盐系统”或“热氦系统”.对于热盐双扩散对流系统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应用于两种具有不同扩散系数溶质的流体系统.

当流体中不计因溶质浓度梯度而导致的质量扩散(此系斐克效应)时,便是单纯的热对流扩散现象(亦称索瑞特效应).关于纯热对流现象,人们都比较熟悉,也较早地开展过广泛研究,并有许多相当成熟的理论分析.双扩散对流与纯热对流之间则有着明显的差别:双扩散对流现象甚至在流体密度分布随着高度递减时(此时基本状态是统计稳定的)也可以产生,其原因就是由于分子扩散的作用.它在热对流情况下是稳定因素,而在双扩散对流情况下,它会导致贮存在一个组分中的势能释放出来,并可转化成流体运动的动能,从而形成振荡.

人们研究较早的双扩散对流现象,是热和盐的双扩散对流.在这种流体系统中,温度、盐度和密度均单调地随着高度而减少.在化学工程中,一种溶液中存在两种溶质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即使是在温度均匀的情况下,仍有可能产生双扩散对流现象.此外,当一种溶液中含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的溶质且浓度不均匀时,其中一种物质的扩散流往往不仅依赖于其自身的浓度差,同时也依赖于另一种物质的浓度差,这就是交叉扩散效应.当这种交叉扩散效应较小时,可以忽略不计;但若交叉扩散系数足够大时,就必须予以考虑.

Veronis[1]首先研究了热盐对流系统中有限振幅的不稳定性,Miller等[2]则讨论了三元扩散的不稳定性.随后,人们对双扩散对流系统的线性、非线性稳定性问题持续开展了理论和实验研究[3,4,5,6,7],近年来相关研究还拓展到多孔介质[8,9].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双扩散对流稳定性的研究,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尽管不少作者利用摄动分析或数值求解等途径对线性、非线性稳定性作了广泛分析,取得了丰富的结果,包括稳定性区域、可能的运动形式等,但是其中没有考虑交叉扩散系数的影响.其二,在考虑交叉扩散效应的工作中[3,4,5,6],主要是分析线性稳定性.由于对运动作了简化,实际上非线性项等于零.当然,最近有作者分析了计及交叉扩散系数时双扩散对流的弱非线性稳定性[9].

本文针对热盐溶液,在考虑交叉扩散系数的情况下,研究了双扩散对流的非线性稳定性,对其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作了一种尝试,利用一个有限表达式就得出了更一般的Rt-Rs关系式,以及定常有限振幅的表达式.该关系式在形式上和前人的相应结果一样,而交叉扩散的影响只需引入由交叉扩散系数表示的两个参数便可.当交叉扩散系数为零时(即不计及交叉扩散系数的情况),该式就还原为前人在不考虑交叉扩散时导出的关系式.本结果同样适用于热-氦系统,以及具有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

1 物理模型

在两块无限大的水平多孔板之间(两板间距离为d),存在热的盐溶液,其温度、盐度和密度向上方呈单调递减的分布,上下板处的温度差和盐度差分别保持为恒定值ΔT和ΔS.多孔板对热和溶质为完全传导的,且无应力.对于本文所考虑的二维情况,只涉及一个垂直坐标Z和一个水平坐标X.这里假设温度和盐度随坐标Z作线性变化并考虑盐溶液为不可压缩流体,其密度由线性化的方程给出

其中,ρ为流体密度,ρ0为参考密度,α1和α2分别为温度T及盐分S的密度系数.

关于双扩散对流的物理机制,可解释如下:由于某种扰动,一个流体微团升高了,进入一个温度较低、盐分较少、密度较小的环境中.由于热的分子扩散速度大于盐分的分子扩散速度,该微团的温度要比起盐度更快地趋于与周围流体相平衡.于是,该微团的密度将变得比其周围的流体更大从而下沉.然而,由于热扩散系数的数值是有限的,当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时,其温度将低于周围流体的温度,因此其密度将比其原始值要高,故它将继续下沉到比其原始位置更低之处.当它处于其原始位置更低之处时,由于上述同样的机制,该微团的温度将升高,但其密度仍将低于周围的流体,因而该微团将又一次上升.上述过程反复进行,就形成了振荡.当然,这种过程可能由于流体的黏性而受到阻滞.

2 基本方程

众所周知,质量守恒方程为

此处,D11和D22分别为温度和盐度的扩散系数,D12和D21分别为交叉扩散系数,U是二维的速度向量.这里,温度T比盐度S有更大的扩散性,即D11>D22.

动量守恒的Navier-Stokes方程为

此处,g为重力加速度.

为给出无量纲方程,应将各物理量无量纲化,这里取长度尺度为d,时间尺度为d2/D11,则有

这里,v为流体的运动黏性系数.于是,方程(1)~(3)就变成下述无量纲形式(其中已将上标符号^略去)

其中,k为垂直方向上的单位矢量.上述方程中出现的无量纲相似参数有:普朗特数σ=v/D11,扩散系数比τ=D22/D11<1,热瑞利数RT=gα1ΔTd3/vD11,以及盐瑞利数RS=gα2ΔSd3/vD11.

对于本文所考虑的不可压缩流体的二维运动,可引进流函数ψ,即

再利用交叉微分,消去压力项,并令(ΔS/ΔT)=γ,(D12/D11)=δ,(D21/D11)=λ,则得

在上述方程中,雅克比项由下式给出

无量纲边界条件为

于是,本问题归结为求解非线性方程组(7)~(9),且符合边界条件(11).

3 非线性解法

显而易见,方程组(7)~(9)的精确解是很难得到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非线性方程组.因此,一些研究者将方程作了一些简化,他们从线性方程出发,得出了一些结果(参见文献[6]).但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考虑交叉扩散时,找出其非线性解.如上所说,非线性解的精确解是很难得到的,为此,我们采取文献[1]的类似作法,从解的物理特性出发.不难理解,一旦对流运动在两板之间建立起来,平均的温度场T(x,z)和盐分场S(x,z)必然被对流运动所扭曲.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有限的表达式来描述它们,既考虑到有限振幅运动,又加上了T和S场的扭曲情况.其最简单的表达式为

其中α为波数.

很明显,ψ的表达式(12)是可以满足边界条件的、最简单的可能形式,也是稳定性问题中流函数的一般表达形式.振幅a1(t)~a5(t)一般是时间的函数,需要求解确定.cosπαx sinπz之所以包含进来,是因为在T和S方程中要平衡流函数,这种T场或S场形式也是最简单的表达式.sin 2πz则是平均T场或S场被扭曲的最简单表达式.自变量中之所以用2,是因为平均温度场T或盐分场S都被T或S方程中的对流项Uz·T或Uz·S所扭曲,这些场的扭曲则相应于水平平均量的变化,即产生了一个形式为sin 2πz的分量.现在,问题又归结于求解ai(t).将表达式(12)~(14)代入式(7)~(9)中,并定义Ai=π2αai,可以得到

这里,上标“·”代表对时间的导数.

方程(15)~(19)也是非线性方程组,不能得到解析解,但是可用数值积分方法求解,相关的结果表明,振幅最后都衰减到零.事实上,当时间间隔选得足够小,数值积分的时间选得足够长时,热盐系统就可以达到一个定常状态.这样,我们就得知存在一个定常的有限振幅解.因此,不妨令,再经过一系列代数运算,便可从以上关于A1,A2,A3,A4,A5的联立方程组得出

式(20)是关于A1的准二次方程.该方程成立的条件必须满足为正实数.故该方程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取其极限条件,即令式(20)的判别式等于零,则得到

求解上式可得

其中,可以称之为当量盐瑞利数

RT的另一个根将导致为负数,故不取.

当的准二次方程(20)之判别式等于零时,的取值如下

4 讨论与结论

(1)将本文所导出RT-RS关系式(23)与以前某些作者不考虑交叉扩散项的结果(参见文献[1])加以比较,只是RT-RS关系式中多了E,F,G几个参数,它们是δ和λ的函数,即交叉扩散系数的函数.E,F,G等参数的存在正是代表了交叉扩散系数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交叉扩散的影响,只是牵涉到RT和RS的具体数量,并没有改变它们的基本关系.这样,前人论文中的有关稳定区域划分等讨论仍然具有相当的适用性.

(2)从RT-RS关系的一般结果出发,还可以得到若干特殊条件下的具体结果:

1)对于D12=0(即δ=0)情况,有

此时,式(23)变成

在热盐系统中,τ≈0.01,故可略去τ2,则有

这样,得到一个很好的近似表达式

2)对于D21=0(即λ=0)情况,有

此时,式(23)变成

其形式和式(23)一样,但E,F,G三个参数已改变为

其中,因热盐系统中有τ≈0.01,且已略去τ2.因而有

3)对于D12=0(即δ=0)和D21=0(即λ=0)情况,也就是不考虑交叉扩散系数的影响时,有

将以上关系式代入式(23),可得

同样,因在热盐系统中可略去τ2,上式简化为

此式和文献[1]的研究结果完全一样.此时,关于有限振幅的表达式为

如果将式(30)代入式(31),就得到

此式亦等同于文献[1]的结果.

(3)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的结果是更带有一般性的.它计及了交叉扩散系数的影响,且用几个比较简单的参数表示在RT-RS关系式中,这样,许多前人关于稳定性分析的研究但未计及交叉扩散效应的结果依然可以应用.而他们所得出的关于RT-RS关系式,可以统一在本文所得出的RT-RS关系式(23)中,成为该关系式在δ=0和λ=0时的特例.

致谢

感谢北京理工大学徐文灿教授对本文稿所提的宝贵意见.

摘要:对热盐双扩散对流系统的非线性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其中考虑了交叉扩散的影响.利用一个有限表达式来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只需将交叉扩散系数表示为两个参数,就得出了更一般的RT-RS关系式,以及定常有限振幅的表达式.而当交叉扩散系数取为零时,该式就还原为前人在不计及交叉扩散时导出的关系式.

关键词:热盐系统,双扩散对流,交叉扩散,非线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Veronis G.On finite amplitude instability in thermohaline convection.J.M.R,1965,23:1-17

[2] Miller L,Spurling TH,Mason EA.Instabilities in ternary diffusion.Phys Fluids,1967,10:1809-1813

[3] Hurle DTJ,Jakeman E.Soret-driven thermosolutal convection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71,47:667-687

[4] Huppert HE,Manine PC.Limiting conditions for saltfingering at an interface.Deep-Sea Res,1973,20:315-323

[5] Huppert HE,Moore DR.Nonlinear 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76,78:821-854

[6] Mcdougali TJ.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caused by coupled molecular diffusion.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82, 126:386-395

[7] Muray BT,Chen CF.Double-diffusive convection in a porous medium.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89,201: 147-166

[8]张涤明,李琳,黄海.温盐双扩散系统对流扩散周期解的线性与非线性稳定性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1996,17(9):821-828 (Zhang Diming,Li Lin,Huang Hai.Stability banalysis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periodic convection in thermohaline double-diffusive system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96,17(9):821-828(in Chinese))

【信息扩散】推荐阅读:

扩散模型10-17

扩散模式10-21

扩散控制07-04

扩散机理07-11

扩散参数07-27

离子扩散07-30

扩散吸收08-26

风险扩散10-06

大气扩散12-08

扩散性能12-10

上一篇:基质金属蛋白酶2下一篇:学前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