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礼仪课程基本情况(精选8篇)
服务礼仪课程基本情况 篇1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何平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原所长 前言
我主要介绍一下理论、目标、模式还有下一步发展的趋势。我们在北京研究一些政策、走向给高层决策层提供下一步发展的建议,但是也不一定完全符合下面发展的实际,因为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互相沟通一下,讲的不到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提示,使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政策研究能够更加贴近实际。
我想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保障,以及它的内涵、它的一些思想流派和世界发展趋势,因为影响到了“十二五”以及今后长期的发展。
一、关于社会保障的定义
我个人认为,社会保障有四个要点,要明确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的对象、社会保障的水平以及具体保障的方式。
(一)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就是国家和政府,而且随着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过去做的很多事情慢慢的要转向民生、转向为公民服务,所以社会保障越来越重要。在这些问题上,大家的认识已经比较一致了。如果往前推十年八年,认识还不一致。在专家层也还有人提出来,说政府应该远离社会保障,政府背上社会保障这个包袱,将来就会陷进去,拔不出来。认为搞社会保障为时过早,学界曾经经过一些大讨论。
(二)社会保障的对象
社会保障的对象就是全体公民,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大已经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从2011年6月1日开始执行。尽管法律有很多地方还不是特别明确,就是授权国务院来履行规定。但是毕竟对公民在老年的时候、生病的时候、遇到伤害的时候,生活发生困难的时候,要给予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明确的。
以前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地区,财政能力不足,通常以资金不足,对有些事情会往后拖延。《社会保险法》出台以后,相应的还有一些配套的法规,以后再拖延,老百姓就会对这些事情进行追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领导说了算的社会管理方式,慢慢要有所改变。公民对国家的法律、对自己权利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法》,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法律援助,各种各样的渠道反映他的利益,而且会对簿公堂。这个对各级领导来说,在这方面一定要树立公民有享受社会保障基本权利的法律意识。
(三)社会保障的水平
社会保障的水平就是基本生活。基本生活很抽象,难以度量,就是不能太高了,太高了就不可持续,承受不了。也不能太低了,太低了过不去。具体怎么把握,我们现在缺少一些量化的东西。
总而言之,我个人觉得现在应该防止两种倾向: 1.防止水平搞得太高,过度福利化的倾向。
比如说在有的省市、有的县,有的领导就超越了中央政府层面的政策,可能提出来全民免费医疗等等。以前的地方领导比的是gdp增长,现在大有比老百姓的福利越高,越能够出政绩,越能够怎么怎么样这种倾向。当然他最终还是要把成本摊进来,如果一旦某一个地、市级政府套进去以后,到那个时候它再来开价,那就没有办法了,可能损失会更大。
所以对社会保障水平说明几点,针对性是很强的,因为最近有明显的这样的讨论和趋势,有领导批示,也有很多专家的一些讨论,现在把我们的观点声明。
(四)社会保障的保障方式
保障方式应该以缴费型的社会保险为主,国家、单位、个人责任共担,这个一定要坚持。因为现在把保险从在职职工扩大到城乡居民的时候,往往财政出大头,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出资的大头都是财政出,个人只负担很少一部分。
我们就担心由于这个制度的发展,保障水平的提高,个人缴费的豁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朝这方面挤,城镇职工缴费型的、单位和个人缴费型的保险慢慢就变成无源之水了。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强调,还是以保险为主,是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是这样的主体的制度。
应该强调国家、单位、个人的责任,我们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应该是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尽管政府是责任主体,但是政府在这里面起组织、制定政策、监管、制定运行的责任,并不是政府承担无限责任,所有的出资都是政府出资,所有的责任都是政府的无限责任。
二、理论流派
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位和走向有三种主要思想流派: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福利论
国家福利论就是社会民主党那一套,它的目标跟共产党应该也是一致的,就是“均贫富”实现社会大同。它的差距就是共产党主张“枪杆子里夺政权,暴力夺取革命”,社会民主党主张通过议会、民主选举争取选票而执政。所以它的主张就是高税利、再分配、收入均等化,能够获得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基本上是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的社会福利体系,就是福利化国家。比较典型的地表是北欧的丹麦、瑞典、英国的医疗、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英联邦国家。
现在社会民主党这一套东西还是很有市场的,法国的福利其实比其他欧洲国家还好,为什么法国人忍受不了要大罢工呢?德国、甚至英国说延长就延长退休年龄了,没有闹事,为什么他们闹事呢?长期以来法国就养成了悠闲自在的工作,他们不愿意努力去工作,一年休假的时间跟工作的时间差不多,已经长期养成了“休闲俱乐部”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他忍受不了这些,而且在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社会民主党。南美的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也是,工人被惯得不像样了,从来就不努力工作,也没有办法炒他,一炒他,所有的赔偿可能会导致企业垮台,工会力量太强大了。去南美考察的时候,他那里没有空调,用我们扔出的破空调修修就在市场上卖,还卖得很贵,后来我们海尔集团建了厂,开了不到两年关张了,就是因为工会太厉害了,你这个利润还没有增加,工资要求增加就很高了,然后不给增加就开始罢工,就陷入到这种状态,最后没有办法这个厂子就关闭了。凡是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地方都是这样的,但是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不足。当然各有各的追求,他们的老百姓中国的老百姓就不一样,中国的老百姓有很强的奋斗精神,努力工作存钱买房,他们是有钱就花,他们追求及时享乐的生活态度比较多。我说这个意思是给大家开拓一个思路,就是福利国家、社会民主党的潮流一般是这样的一种走势。
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专家没有说社会民主党,但是有这种趋势,就是不停地挑政府的毛病,不停地忽悠老百姓。你做了一件事本来是好事,但是他忽悠得更高,本来老百姓满意的,最后让他忽悠得不满意了。比如说养老金,我们连续七年在调整,“十一五”期间养老金基本增加了50%,这个数字是我们这一代领导花了很大的代价,用财政的钱,中央转移支付来增加的养老金。但是有的人就说这个、说那个,最后这些退休人员又不高兴了。比如说农民原来祖祖辈辈都没有养老金,我们政府从前年开始出台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坐在那里一人一月给55元,农民都非常感动,感动的掉眼泪。但是有的专家又出来忽悠了,说不平等,为什么城里的人一个月发1300元,农民就发55元,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极其不平等的?农民又不高兴了。这就是社会民主党的这一套。就是他总是不停地给你制造麻烦。我们各级领导对这件事一定要非常清醒,我们要从正面的说,我们不是凭空在编这些东西,我们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个问题,城乡差距、机关、事业、企业的差距那是多少年形成的,矛盾在慢慢的缓解和解决。
(二)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化论 这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为首的代表,他们认为:国家福利太多会导致效率低下,限制个人自由,限制竞争力,而且政府管社会事务太多会导致政府的权力扩张,会导致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间的寻租。所以他们主张把政府的责任转化为个人的责任,政府在社会事务中只扮演最后出台的角色,能市场解决的都市场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再出场。所以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有了福利的市场化、私有化,这个影响也很大。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就是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说养老不要依赖年轻人缴税养老年人,而是年轻的时候就要存点钱为老年的时候使用,把社会保险、社会养老转化为部分的个人保障、个人养老。我经历了我们国家制度走向的全过程,90年代初期的大讨论,中央写进去了养老保险实行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那个时候什么解释都有,其实当时统账结合的这种方式,就是受新自由主义流派的影响。
这个也是一个问题,就是纯自由经济,这次金融危机已经验证了,自由市场力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政府就无能为力了。美国华尔街绑架政府,大的银行大到不能垮台的时候,政府就必须给它出钱,政府给它出钱的时候,他一点都不感到惭愧,还是照样年薪拿几千万美元,还到海边去度假,因为这个行业在他手里,这个行业就在无偿的剥夺其他行业的利益。马克思说过,资本的最高层就是金融资本,它绑架政府。特别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政府在这些大财团、大的行业利益面前更加束手无策。美国的汽车要垮台,要关闭,没有办法政府也得出钱让它活过来。
完全靠市场的配置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肯定是不行的。
(三)中间道路
就是前面两个道路的折衷,它认为资本主义仍然是最有效的制度,但是资本主义肯定会产生贫富、职业和社会不平等,政府的行为就是最大可能的解决不平等问题。所以它主张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并重。英国的布莱尔、美国的克林顿这些政治上代表人物是属于第三条道路的代表。相对来说,他们处理社会事务就相对温和一点,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各种各样,有北欧福利型国家,英联邦国家的福利型国家,也有美国纯粹市场经济的,奥巴马要实行医疗制度改革的时候,美国的所有社会保险事务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来经办的,所以成本非常高。前面为什么说医疗费个人支出8000多美元,医疗费用的支出占到gdp的比重15%,但是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花了很多钱,但是保障的效果依然不好。它的矛盾,成本高就是在于用商业保险的管理方式解决社会保险问题。当然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政府管得越少越少,就是共和党纯粹市场经济的那一套。金融危机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民主党的奥巴马,奥巴马金融危机解决得不好,公选的时候又偏向于共和党。共和党说你看你管了那么多,政府花了那么多钱,但是并没有解决失业问题,失业率还从6.8%增加到9.8%。中间道路相对来说在我们国家有比较深的基础,这几届发展都是最稳当的,左的和右的不行,用最稳当的来执政,来把握方向大家都能接受。
这是从理论流派上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定位于国家、企业、个人、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基础,就是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来解决这件事。
三、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从世界发展的概况来看,全球有2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72个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分布很不平均。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一般覆盖率都接近了100%,非洲尤其南部发展非常缓慢,基本上没有,只有少数有,东南亚和拉美有的有,有的没有,基本上是这种态势。
(一)社会保障发展的作用
根据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概况,社会保障的发展有以下这些积极作用: 1.保障基本生活,提高国民素质。2.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冲突。
老百姓如果在基本生活上没有逼他一定要去干坏事的这种状态,一般不会去犯罪的。可能从小没有条件好好念书,最后被社会边缘化,没有正当的职业,但是即使没有正当职业,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生存的权利,政府要给他一个基本生存权利,生活过得去,他就不会去犯罪了。维护社会稳定是两条道,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一个是养警察、监狱,养国家机器,管制的这条系统,这个成本也是很高的,就是通常说的法治。还有一个通过安抚,通过社会保障、通过基本生活保障,通过人治让这些人能过得去。两个都需要,都不可偏废。
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冲突,我们更加倾向于用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用积极的保障政策来使越来越多的人收入稳定。
3.稳定消费预期,促进经济发展。
服务礼仪课程基本情况 篇2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北京市郊区的三个区县,对其进行函调数据和入户调查数据的收集。
(1)函调数据源自北京市郊区3个区县32个乡镇,调查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慢性病防治共三十六个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服务人口以及免费情况。
(2)入户调查数据,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三个区县中选出6个乡镇17个村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认知情况。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利用EXCEL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交叉表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样本情况。
数据包括两部分。其一为函调数据,涵盖了三个区县共32个乡镇,区县分别用字母A、B、C来指代。其二为入户调查数据,在512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性217人(42.4%),女性295人(57.6%);25岁以下10人(2%),25~35岁61人(11.9%),35~45岁78人(15.2%),45~55岁111人(21.7%),55~65岁162人(31.6%),65岁以上90人(17.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81人(35.4%),初中194人(37.9%),高中99人(19.3%),大专及以上38人(7.4%)。
2.2从供方角度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通过对三个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的乡镇开展比例、受益人群比例(实际服务人口/应服务人口)和免费开展乡镇比例这三个指标的调查和分析,结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方面,三个区县的开展程度差异明显(P=0.014,P<0.05),并且三个区县在开展服务项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小于0.001)。总的来说,预防接种的开展情况最好,计划生育的开展率最低;就地区来说,A区的儿童智力检测服务和妊娠合并症转诊服务的开展率较低,B区的儿童智力检测和两癌筛查服务的开展率较低,C区则是两癌筛查和计划生育服务方面的开展率低。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受益人群方面:无论是就地区而言还是就服务项目而言,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3和0.000,均小于0.05),绝大多数地区虽然都已经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受益人群确达不到100%,甚至很低。如C区所辖乡镇都已经开展了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的接种服务,但是接种率分别仅为36%和26%。又如A区所辖乡镇虽然都已经开展了早孕检测服务,但是早孕检测率只有9%。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方面:虽然公共卫生服务的免费提供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区、C区和B区,但三个区县差异不明显(P大于0.05);就服务项目而言,则存在显著差异(P小于0.001),其中,妇女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免费率最低,预防接种基本全部免费,而儿童保健服务和慢性非传染病防治服务项目的免费率介于中间。
2.3 从需方角度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到A、B、C三个区县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然而,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效果如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我们从需方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我们选择了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三项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代表,调查居民的利用情况和认知度。
2.3.1 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的利用情况。
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内接受过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8.4%,46.7%以及49.6%,可见卫生服务利用程度不是很高,均未达到50%。性别在过去一年内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筛查(X2=3.952,P<0.05)、糖尿病筛查(X2=5.558,P<0.05)以及健康教育(X2=14.098,P<0.001)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在这三方面的利用程度均要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人群利用糖尿病筛查(X2=16.865,P<0.05)以及健康教育(X2=14.476,P<0.05)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45-65岁年龄段的人群利用程度最高,而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高血压筛查的利用上无差异(X2=11.589,P>0.05)。不同文化程度在是否接受过这三方面的服务无差异。
在过去一年内接受过这三项服务的人群中,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能保证至少三个月一次的农村居民分别占37.8%,19.8%和35.3%(表3)。在接受高血压筛查和糖尿病筛查这两个项目上,C地区农村居民比B地区更加积极,A地区农村居民则比较滞后,A地区农村居民定期检查身体的良好习惯有待培养和形成,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健康教育上,则A地区农村居民比B地区和C地区更加积极,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反映了在当地人们对于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观念深入人心。
2.3.2 卫生服务机构首选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卫生室/站在农村居民首选服务机构中占据了五成以上,这种情况尤其在相对容易检查和宣传的高血压筛查和健康教育中更为突出,分别高达74.4%和69.9%。对于诊断条件要求较高的糖尿病筛查,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医院的首选比例相对较高。
2.4 认知度分析。
要了解需方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还要结合分析需方的认知情况,本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认为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必要;其二,是否愿意接受公共卫生服务;其三,必要性与意愿度的相关性。
我们将调查表中必要性的不同选项进行赋值,非常有必要、必要、不必要到非常不必要分别赋值1、2、3、4,从而计算出服务必要性分值。从表5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认为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必要的分值1-2之间,介于非常必要和必要之间。
接下来,我们将调查表中意愿度的不同选项进行赋值,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到非常不愿意分别赋值1、2、3、4,从而计算出意愿度分值。从表6可以看出A、B、C三地农村居民意愿度评分基本上均在1.5以下,都非常愿意接受公共卫生服务。具体来看,B地区的意愿度分值为1.507,高于A地区和C地区的1.326和1.364,意愿度明显落后于后两者。而在不同服务项目上,健康教育的意愿度分值为1.358,受调查地区的居民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
我们还对必要性与意愿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正相关(检验P值小于0.001),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及健康教育这三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8、0.712和0.796。说明提高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要性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增加其接受服务的意愿。
3 讨论与建议
3.1 采用多元化的手段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任务。从所调查区县情况来看,存在“供给不足”和“享受不均”的问题[1],虽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已得到不同程度开展,但是不同区县间以及开展的服务项目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不同服务利用程度不同。可能和制度不健全,基层专职公共卫生人员有限,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为医务人员所兼职,并且卫生人员学历均不高[2]、以及没有明确把握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等原因有关[3]。基于这些实际问题,国家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开展培训和交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现有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计划,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管理,定期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开展督导,细化考核指标,对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评估;还需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等[4]。
3.2 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
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存在“意识不强的问题”[1],可能和宣传工作不到位等原因有关,相关性分析显示,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有助于增加其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意愿。因此要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可以考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加强宣传[4],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可以免费提供相关材料,也可向辖区内群众公示免费服务项目,从而提高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并使其逐渐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动寻求公共卫生服务,从而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3.3 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切实可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45-65岁年龄段的人群利用程度最高,65岁以上的人群虽然服务需求较高,但其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显著下降。因此,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如针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应综合考虑就诊距离、交通是否方便等因素[5]。调查还显示,居民对不同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意愿度不同,因此,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卫生服务,才可能较好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4 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本次调查显示村卫生室/站是农村居民的首诊机构,在高血压筛查和健康教育中尤为明显,主要是由于村卫生室相对于乡镇卫生院及县医院有着就医便捷、收费低廉、服务态度好等优点,更贴近农村居民[6]。而糖尿病筛查则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医院的首选比例相对较高,可能是由于糖尿病筛查需要必要的设备。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农村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谦.实施妇幼卫生项目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EB/OL].(2009-08-10)[2009-09-06].ht tp://ww w.gov.cn/gzdt/2009-08/10/cont ent_1387790.htm.
[2]吴雯,王玲,张翔.浅议新医改形式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J].医学与社会,2010,23(5):33-36.
[3]黄艳玲.浅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8):676-677.
[4]王伟,任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60):58-60.
[5]高红霞,徐娟,冯珊.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免费供给和利用情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12):48-50.
服务礼仪课程基本情况 篇3
关键词: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建设;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12-04
在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及其资源建设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旨在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三维化教学模式,符合中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重点强调在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技能,符合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尤为重要。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等系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创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数字资源建设是中职示范校课程建设着力提升内涵的重要体现
中职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参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其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及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将传统教材教学内容转化为多媒体教学材料,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拓展延伸大量相关资源,多元化的虚拟教学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以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学素材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及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模拟三维化数字教学资源软件中,能够以真实的场景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以岗位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目标,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为其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数字资源建设是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快,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中职院校热门专业之一,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专业性与广泛性,包含机械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需具备系统化的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对物品流通、运输、生产、销售、作业流程等各环节都应具备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对其自身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其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构建三维化虚拟数字资源平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教学体系的动态化、虚拟化、专业化,以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头脑并锻炼其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与延伸,真正实现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因此,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加快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型是其自身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不断深化课程内涵,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平台构建
三维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形象教学、互动体验、虚拟实训、真机实训及工厂实习作为主要桥梁,在教学平台内设置了资源教学、个案教学及师生互动等五大板块。
1.资源教学。对当前实行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开发,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三维动画及三维实训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课程教学实效。同时,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
以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叉车实训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叉车的总体构造时只能参照教材的平面照片介绍,学生无法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观察到内部构造细节;或者教师需要借助真实的叉车讲解,而学校的设备可能比较有限,就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和约束,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2.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以具体课程内容的教案、实训、教学、练习考核等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答疑下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正确操作实训模拟练习,师生在互动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够提升教学实效。
3.学生实训。在学生实训模块中根据课程结构将具体内容细分为不同板块,针对各个板块设置训练内容,并提供操作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4.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及实训成果进行自主操作练习,提高其实践能力。
5.个案教学。在资源平台的个案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授课。例如,“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
步骤1.在目录区“教学案例”中添加子目录,在添加子目录的编辑窗口编辑名称,选择对应的专业、课程(名称: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专业选择:物流服务与管理;课程选择:物流;设施与设备)。
步骤2.点击“确定”按钮,目录“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即可添加成功。
步骤3.编辑“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点击“选择平台理论目录”,选择其中一个目录的内容,如“任务二.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实训演示”,等待内容加载,即完成“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的备课。endprint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成立专业组织,强化工作领导
国家级示范校在重点建设专业内涵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着手,于2011年,成立了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协作会”是一个在教育和人社等相关部门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校企合作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协作共建、交流共享、追求共赢,任务分担,成果共享,致力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教育行政部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协作会”由13个专业协作组组成,13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协作组,以囯示范校的教育资源带动三星、四星级学校的教学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其中包括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
(二)加强规划设计,夯实质量基础
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战略合作的框架内,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虚拟培训系统,即数字化教学资源。第一批建设共有6门核心课程;第二批共有七门核心课程,详见表1。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这一过程,实现了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初步开发,并投入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物流专业为目标,结合调研结果,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4个方面的实际岗位需求:国际物流、配运业务部、仓储业务部及信息客服部,有针对性地就培养初、中级物流人才,从三个角度着手构建三维数字化资源教学内涵,详见表2。
(三)加强多方合作,深化过程改进
通过组织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行业专家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省级示范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学校、企业、出版企业、软件公司等多方进行合作,打造最专业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的实际内容为依据,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载体功能,重点推动教师共同设计、校企合作、学校制度保障以及提升学生参与度作为建设途径。其一,由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等共同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专业素材,教师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突出核心课程的重难点,利用企业岗位实际素材、专题网站素材等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二,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主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与IT企业,采集企业内部的操作视频、图片等作为软件开发的资源;其三,在资源建设中重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其四,在学校支持的前提下从制度方面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保障,从而促使这一长期性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成效导向,加强应用服务
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制作配套的课程学习资源、制作配套精品课程网站以及编写配套精品课程教材。2013年11月,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了对江苏第一批国示范校的验收,对102门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成果及共建共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江苏58所国示范,72所四星级学校,一共130所学校全部完成装机,并且投入使用。目前,三星级学校正逐步完善装机工作。
通过成立讲师团,选取各专业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对各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软件培训,同时对不同地区进行系统化培训,对各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分专业、分教室培训(人手一机),最终实现提升江苏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标准化、系统化教学,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5个月时间,共培训17000多名教师。充分发挥国示范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的作用,促进各职业学校之间的互动联系,整体提升了各职业学校教师数字化水平。
面试礼仪的基本礼仪 篇4
女性一般不留披肩发, 男士不烫发、不卷发。如果戴有眼镜, 应擦干净眼镜片。男士应剃去胡须。服饰打扮服饰是面试中的主要知觉对象之一, 面试时服装的选择在自我表现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行为学专家迈克•阿盖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本人以不同的衣着打扮出现在某市的同一地点, 当他手执文明棍, 头戴礼帽, 西装革履, 风度翩翩地出现时, 很多人向他点头致意、打招呼, 而且大多是穿着讲究的绅士阶层。但是, 当他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再度出现在同一地点时, 接近他的多是流浪汉和无业游民。
这个实验表明, 同一个人穿着不同的服装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和礼仪效果。所以, 日本的著名推销大王齐腾幸之助在他的自传体《高明的推销术中说“ 服饰虽然不能造出完人, 但是, 初次见面给人印象的产生于服装。” 因为, 服饰不仅反映了你的个性、习惯、爱好、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而且反映了你的道德和礼仪修养水平。在面试中, 你的服饰可以让主考官了解你诸多方面的情况是否成熟, 审美能力如何, 鉴赏能力如何, 对工作环境的理解能力等。所以面试着装, 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为获胜而着装”是你穿着的准则。
西餐厅服务基本礼仪 篇5
西餐厅服务基本礼仪
第一,饭店从业人员应注意仪表仪容。作为饭店人员,仪表仪容极为重要,因为饭店的工作是给宾客提供直接面对面的服务,要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对饭店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位饭店管理专家曾说过: 一进饭店大堂,只要看一下员工的形象,再告诉我客房数量,就能大致评估出这家饭店营业的收入和利润。形象代表档次,档次决定价格,价格产生效益,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的循环圈。对饭店从业人员来说,外貌修饰是很必要的,可以修补先天的不足,也是尊重客人的体现,但不要刻意追求打扮;也不要过分浓妆艳抹,这样会影响宾客的情绪。还需要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工作岗位上要避免一些不良的习惯性小动作。如皱眉、眯眼、挖鼻孔等。
第二,饭店从业人员应注意语言谈吐。在语言上要做到谈吐文雅,语调亲近甜润,音量适中,语句流畅。首先语言要文雅,文雅的语言是美丽的。要 请 字当先,谢 字随后,您好 不离口。提倡饭店员工在服务时要有 五声、忌 四语 西餐服务基本礼仪西餐服务基本礼仪。有 五声 即宾客来时要有迎客声,遇到宾客时要有招呼声,受人帮助时要有致谢声,麻烦宾客时要有致歉声,宾客离店时要有送客声;忌 四语 是指忌讲蔑视语、烦躁语、否定语、斗气语。饭店人员有时需要担任演员的角色,当出现尴尬场面时,要善于随机应变。比如在客人不小心打破碗碟,可用 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之语来缓解紧张气氛。人人都渴望自己能出口成章、富有文采、幽默风趣、谈笑自如,这需要各方面知识的储备,平时多加锻炼,到用时方能得心应口。
第三,饭店从业人员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饭店从业人员要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热情、诚恳、和蔼、耐心,做到微笑服务。微笑服务是良好服务的外在表现形式。微笑能给人一种亲切、和蔼、礼貌、热情的感觉。微笑要发自内心,要笑得甜美、亲切,不能笑得僵硬,让宾客无所适从,也不能傻笑,让客人恐慌。因此,饭店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有一个愉快的心境,才能开心面对工作,微笑面对宾客。风靡全球的希尔顿饭店之所以有如此的效益,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服务人员的微笑,他们的微笑永远属于宾客的阳光。
第四,饭店从业人员在行动方面要不亢不卑、落落大方。宾客进入饭店,渴望的是得到享受和尊重。饭店工作人员要注重各种各样的礼貌、礼节,使宾客步入饭店就因受饭店的礼遇和尊重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饭店里宾客来自四面八方,工作人员就应了解国外及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礼仪规范,不要因缺少这方面的`知识而引起客人的不满。
饭店礼貌服务意识和行为规范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从业人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宾客提供最真诚的礼貌服务。
西餐厅服务基本礼仪规范
文明礼貌的优质服务,可以使宾客获得宾至如归之感,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观念,自觉讲究礼貌礼节,切实做到礼貌接待,文明服务,创最佳服务效果。
站立要求
站立服务是餐厅服务员的基本功之一。“站如松”是说人的站立姿势要像青松一般端庄挺拔。站姿的基本要求是:站正,自然亲切,稳重。其具体要领:上身正直,头正目平.面带微笑,微收下颌,肩平胸挺,直腰收腹,两臂自然下垂,两腿相靠直立,肌肉略有收缩感。站立时,切忌东倒西歪,耸肩勾背,懒洋洋地倚靠,这不仅给人以缺乏自信感.而且有失仪表的端重西餐服务基本礼仪礼仪大全。
女子站立时,双脚呈V字形,双膝和脚后跟要靠紧,张开的距离约为20—250cm。穿礼服或旗袍时,不要双脚并列,要让两脚之间相距5cm,以一只脚为重心
餐厅服务员的基本礼仪 篇6
操作要左手托盘,右手摆餐具,站在椅子右边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摆件前后顺序不作统一规定,但要合理便捷、卫生。动作,要求快而不乱、步伐要稳。
二、折花要求:
(1)每位选手折十种不同花型(动物、植物各五种)的杯花,并用规定标牌写明所折的花型。
(2)注意操作卫生,折叠时要在干净的地方进行,不允许用牙叨咬。
(3)一次叠成,捏褶均匀,形象逼真,格调力求新颖,有真实感。
(4)口布花摆放整齐,高矮有序,突出主人的位置。有头的动物造型一般要求头朝右。
三、摆台具体要求:
(1)台布中心居中,下垂部分四周均匀等,台布盖住台脚。
(2)花瓶居中。
(3)餐具不倒下、不落地。各类用品从离开备餐台(即落台)后直到摆台结束,均不能发生倒下现象。若发生倒下或落地现象,需更换用品后继续比赛。
(4)杯子:水杯拿下半部,白酒杯、葡萄酒杯拿细柄部分。
(5)碗盘拿边:骨盘和口汤碗均需拿边,逐个放置。
(6)汤匙拿柄:所有汤匙均需拿柄。
(7)轻声放置:要求所有物品在托盘内和放置时均轻声放置。
(8)骨盘均匀;十个骨盘的间隔距离相等。
(9)相对的两个骨盘与台中的花瓶基本成一线。
(10)骨盘一指:指十个骨盘均离桌边一指宽(约1.5厘米)。
(11)筷架位置,筷子一指:筷架位于骨盘右上方约45’,筷架上近骨盘一侧放长柄汤匙,外侧放筷子,筷子在筷架位。置约2/5处。筷尾距桌边一指(1.5厘米),以筷袋为准。
提供服务相关信息。
(12)汤匙方向一致:汤匙均放入汤碗中,匙柄向左,十个汤匙放置后于基本呈圆型。
(13)汤碗位置:汤碗位于骨盘的左上方,碗的外沿与骨盘夕沿成一直线
(14)骨盘标记:骨盘表面的标记在正上方。
(15)公筷、匙位置:公筷、匙每桌两副,按正、副主位呈“一”字放置。
(16)三杯位置:三杯位于骨盘的上方,葡萄酒杯对准骨盘杯记(正中),葡萄酒杯底距骨盘3厘米,白、葡萄酒杯肩间距为1厘米,葡萄酒杯与水杯底间距为1.5厘米,三杯成一直线。
(17)调味品、烟缸位置:摆4人烟缸成“十”字型,其中两个摆在正副主位右上方,胡椒、盐瓶放置在主人席右方约90”处,左方约90‘处放置酱油,醋瓶。调味品两两对称成一直线,字朝客人。火柴放置在烟缸右上方,火柴正面朝客。
(18)商标正面朝客人:用品中凡有中、英文说明的一律面朝客人,若两者兼有则中文面对客人。
(19)牙签统一放在筷子与长柄汤匙中间,与筷子和长柄汤匙距离相等。牙签底部与汤匙柄底部平行。
(20)菜单:共二份,平放在主人和副主人的左面。
(21)座椅位置:拉椅的先后顺序不作要求,椅子与台布边平行、垂直、正中对准骨盘。
(22)整体布置:要求合理、整齐、美观。
提供服务相关信息。
四、斟酒要求:
1、每位选手托盘斟十个座位的茅台酒,需八成满,斟的十杯茅台要基本一致。斟酒顺序为先主宾后主人再按顺时针方向转。斟酒时托盘中放一瓶茅台酒、二瓶葡萄酒(长颈瓶)。不斟啤酒。
2、斟白葡萄酒的服务程序:
(1)冻白葡萄酒要有折好的口布包着酒瓶,露出商标展示给客人。
(2)开酒瓶顺序。
①用左手持着在冰桶里的酒瓶颈部(目的:固定)。
②酒瓶口下的凹位,用右手持酒刀把铝盖割走。
③用清洁的餐巾擦抹瓶口。(目的,擦去污迹)。
④用左手持着冰桶内酒瓶的颈部(目的:固定)。
⑤把开塞的酒钻垂直地钻入瓶塞中,直至其弯曲部分可将瓶塞拔出为止。注意不能将瓶塞钻透,避免木楂掉入酒中。
⑥把开酒刀的顶端部分顶着瓶口,用左手扶稳(目的: 固定)。
⑦把右手持着酒刀把手往上提,用杠杆原理把瓶塞拔出。
⑧用清洁的口布擦抹瓶口(目的:卫生)。
(3)斟白葡萄酒服务。
①从主人右面主宾开始服务,顺时针方向斟酒。
②斟白葡萄酒一律斟五成。
五、卫生要求:
(1)头发干净、整齐。男干头发后不盖领、侧不盖耳;女土头发后不过肩、前不盖眼。
(2)面容清洁:男士胡子刮干净,女士淡妆。
(3)手、指甲:干净,指甲不长,不涂指甲油。
(4)服装:着本岗位:工作服,干净,熨烫挺括,钮扣齐全,无破损,无污迹,不得将衣袖、裤 脚卷起,佩戴本店胸牌。
(5)鞋:黑颜色,布鞋要干净,皮鞋要光亮、无破损。
(6)袜子:男士穿深色的袜子,女士穿肉色丝袜,干净、无绽线;
服务礼仪课程基本情况 篇7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又提出了新要求。眼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中央更加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此, 我们专门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 亲身感受老百姓对浙江省地方政府这几年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满意度状况。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 到目前我们一共收到答卷9825份, 受访者男女比率相等, 26-30岁的占35.1%, 16-25岁的占32.2%, 31-40岁的为24.84%, 看来年轻人对公共文化服务比较关注。在受访者中, 大专文化程度的占46.1%, 高中文化占27.6%, 本科占21.6%。从此项分析, 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对文化的需求比较迫切。另外, 在受访者中, 城市人口占了总调查人员的68.9%, 公司职员占了总调查人员的53%。看来农村群体还不那么注重文化方面的需求。从经济收入的情况看, 受访者中, 人均月收入2千-3千元的占了39.9%, 3千元到5千元的为33.78%。从这一意义上讲, 浙江省大部分人员还是能够承受目前文化服务方面的消费的, 2012年全省的人均月工资为334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活动建设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浙江省各地方政府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力度, 但还是无法满足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的需求。在对群众光顾博物馆 (含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 、图书馆、文化广场 (含文化公园) 、档案馆及社区阅览室 (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 等场馆调查中, 光顾1-4次的选项所占比率最高, 说明普通百姓每年光顾文化场馆的次数很少。对上述公共文化场馆的满意度调查中, 认为上述五种场馆建设“一般” (五个选项: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 的比率分别为:61.28%、54.23%、53.01%、67.08%、62.69%, 很满意、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都只占百分之几。
在对“你希望当地政府着重加强哪类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中, 有65.19%的受访者选择了文化广场和文化公园, 51.96%的受访者选择博物馆、美术馆和科技馆, 49.9%选择图书馆, 46.46%选择影剧院, 25.65%的受访者选择了基层的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文化活动室, 22.92%的受访者选择网络上的免费文化资源和文献, 19.9%的人选择流动性的文化服务设施、如流动图书车、流动放映车。
从上述两个选项中发现, 人们对公共文化活动建设非常关注。由于政府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建设的普遍滞后, 尤其在场馆的数量上、基层场馆设施的严重不足, 以及设施设备的管理跟不上、维护不到位、更新脱节, 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不顾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
(二) 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次数少, 满意率低。
在对人们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满意度调查中, 发觉群众参与的次数少、满意度低。这次问卷调查的公共文化活动分为五种:免费文化艺术演出、文化艺术展览、大型文化艺术展览、文化艺术免费培训、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提交的答卷中, 我们发现全年一次都没有参加的竟分别占35.1%、36.9%、35%、43.4%、45.1%, 每年参加了1-4次这类活动的人员占了将近一半左右, 分别是54.05%、52.56%、53.1%、45.83%、44.77%。对于上述五项活动的满意度, 大部分受访者均表示“一般”, 在五个选项 (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 中的比率分别为65.19%、65.02%、64.69%、65.92%、66.66%。比较满意的比率分别为:19.92%、20.45%、21.35%、19.13%、18.28%。对五项活动表示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均占了百分之十几。
现在许多活动纯粹是为了讨好上级领导而举办, 根本没有群众基础, 群众也不需要。一些活动形式过大, 只能在大城市举办, 不适应放在下面或小的地方进行, 开幕式时看看人头济济, 其实参与的都是各政府部门的领导们, 但前来参加的真正的基层老百姓却寥寥无几。
(三) 公共文化活动宣传力度小, 形式单一。
被问到“阻碍你参加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81.24%的受访者的回答是:“工作、学习繁忙, 没有时间精力”, 而嫌“宣传做的不够, 对活动缺乏了解”的受访者占了43.64%“距离太远或交通不便”的占32.4%, 觉得“人气不足、太冷清”的占10.47%, 感觉“设施不够舒适或人性化”的占10.26%。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在举办期间宣传力度的缺乏和宣传形式的单一化, 是活动人气不足的原因。另外, 许多企业部门的工作加班加点, 也严重制约了广大员工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四、几点建议
(一) 切实加强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
公共文化活动的场馆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繁重的任务, 随着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 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政府要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必须不断地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的建设、改造, 对设施的改善、维护和更新, 即场馆硬件、软件始终保持能够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状态。
1. 以社会效益为最大追求目标, 体现公益性。
公益性, 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免费的或优惠的。之所以强调公益性, 是因为文化权益是人民的基本权益之一。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中就包括基本文化权益;强调要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 其中就包括文化需求;强调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中就包括精神文化成果。公益性的要求, 决定了各级政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机制、体制, 积极引导公共文化活动场馆以社会效益为最大的追求目标。
2. 以基层建设重点, 体现便利性。
便利性就是要做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让人民群众就近、随时、快捷、方便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便利性, 关键是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服务网络。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眼下, 农村文化活动场馆和文化活动严重缺乏, 农民参与活动只能到城市里等, 所以只有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的文化场馆建设, 要把文化活动的举办地放到基层去, 放到农村去, 才能体现公共文化活动的便利性。文化活动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目前, 正在建设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农家书屋建设都是政府提高群众公共文化活动便利性的重要举措。
3.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体现均等性。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城市农村、不分富裕和贫穷, 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前, 我国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平衡、不均等的现象, 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当前, 尤其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消除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
(二) 要让更多的人去参与文化活动。
这里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解决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调查显示, 大部分企业职员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而没有时间去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 也是所在企业单位的损失, 更是丧失了大家增长文化知识、提升自身修养的机会, 这对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不利。要解决企业员工有时间去参与活动, 首先, 主办者通过政府部门, 组织广大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要组织好队伍, 以单位的名誉参与, 这样可以增强参与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他们也会用心去参加。其次, 企业可以在活动举办时段放假让全体员工参与活动。最后, 鼓励企业单位要把塑造企业形象的品牌文化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来抓, 通过企业自己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以达到为创造更好的效益、为员工增长知识提升素养的目的。
二是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适合群众的口味,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政府部门和主办单位要改革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多举办一些具有群众基础、当地浓郁民俗风味和特色的老百姓自己的活动, 文化活动还要照顾基层群众的参与, 要多举办些费用少、效果好、群众参与方便的活动, 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尽量多的享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三) 要加大宣传力度, 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动员更广泛的群众参与。
首先, 营造活动氛围。围绕“活动最吸引人的内容”这个重点, 及时宣传文化活动的步骤、安排, 通过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关注度, 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 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既不摒弃原有的广播、版报等宣传方式, 又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 采取新闻发布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小型的文艺活动、送电影下乡等形式进行宣传。加大在举办活动前夕宣传力度, 把举办地点、活动特色、活动时间以及其他一些群众感兴趣的内容清清楚楚地告诉老百姓。
服务礼仪课程基本情况 篇8
关键词: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农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137-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并且再次强调城乡统筹的重要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的现状,进而改善农村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1]。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教育在响应政策文件的同时,“催化”城乡基本生存服务建设统筹工作由量变到质变。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教育的推动作用,引领统筹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1 基本生存服务体系是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自身改革的要求,构建全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当今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政府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类型,可以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基本生存服务、基本环境服务、公众发展服务、基本安全服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独立的子系统,以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目的。基本生存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制度性手段和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决定了基本生存服务的范围。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要满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后才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基本生存服务子系统是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其他三个子系统得以确立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重点在对农民的教育[2]。农民教育可以为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与智力支持;可以用文化引领实践,培养公民和谐理念,传播和谐文化。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农民教育的辅助作用下,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通过救灾济贫和扶贫帮困等措施来缓解最困难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减轻城乡尤其是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和压力,满足城乡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需要,促進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2 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对农民教育提出的要求 生存是发展的奠基石,城乡居民谋生需要了解就业信息,参加就业培训,才能具有就业技能;在岗工作需要“五险一金”作为保障,通过共享城乡社会福利,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全力投入工作;下岗失业需要及时获得社会救助,才能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再次争取就业机会。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的准就业、就业、失业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对农民教育提出了要求。
2.1 统筹城乡就业服务要求加大新型农民就业培训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就业促进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公共职业介绍(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公共就业培训、基层平台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公共就业培训与农民教育直接相关。由于当前城乡就业政策仍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劳动者在获得就业机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享受就业和创业培训等服务方面不均等,这些现象均影响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整体推进。城乡统筹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大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目前,按照《就业促进法》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要以促进公平就业、稳定就业和充分就业为目标,全面建立以人本服务为核心,以公共就业(人才)管理机构为主导,以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就业培训机构等工作机构为依托,以乡镇以及村级基层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训队伍、服务队伍为重点,以分层培训、针对性服务为特点,形成管理一体、分工有序、上下连贯、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整合资源、健全体系、完善制度、优化服务,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在城乡就业人力资源培训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素质并使其更好地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2.2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要求提高农民践行政策的意识
社会保障是城乡基本生存服务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的”。这种服务就是国家赋予公民的社会保障。所谓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国家财力主要投向了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并且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五险一金”保障制度与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医疗、住房、养老、工伤等基本公共服务,城市户籍的居民生活、生产就有了较好的保障。
但是,农村目前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这几年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开始在农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但有不少农民对此不完全理解,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这就对农民教育提出了正确理解并认识国家政策的要求。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工在涌入城市就业时,对单位有义务为其购买“五险一金”(“五险”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的执行方式不甚理解,加之有一大批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不愿意购买社会保险或者购买之后又退保的现象频频发生,致使农民工自身的权益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也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客观要求。此外,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推进之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将陆续建立起来,这也需要对农民做大量的前期宣传教育工作,以确保农村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3 统筹城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帮扶农村弱势群体
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是基本生存服务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近年来,在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的新形势下,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态势良好,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已覆盖全国,2010年各级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 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有效保障了8 100多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5%;城乡医疗救助惠及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6%;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3%;临时救助制度已在25个省份建立。中央财政全年下拨优抚安置经费504亿元,以15%至20%的增长幅度调整并提高了部分优抚对象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惠及596万人;60岁以上的农村籍退役士兵开始纳入国家定期补助范围,目前惠及300多万人;全年接收军休干部1.4万人、伤病残退役军人1万余人。孤儿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绝大多数地方确立了机构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 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00元的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惠及65.5万人;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在15个省份全面建立,惠及900万人;福利彩票发行1 200多亿元,筹集公益金350多亿元,全部用于社会保障事业[3]。
上述所有数据都反映了国家在统筹城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物质上的帮扶对享受福利和救助的村民来说很重要,但毕竟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需要给予福利和救助的群体很大,目前的投入仅是杯水车薪,还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这就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在更大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爱心帮扶。3 农民教育服务于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也需要加大农民教育的力度。通过完善农民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统筹城乡就业服务的质量;通过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可以增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实效;通过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层次,以此促进统筹城乡基本生存服务体系建设向结构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备的方向迈进。
3.1 完善农民教育体系,提高统筹城乡就业服务的质量
为了实现“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农民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公共服务的目标,当前各级农民教育服务机构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4],积极贯彻《就业促进法》,不断探索开展统筹城乡农民就业服务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大力拓展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各级农民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农民就业培训服务体系。
二要加快推进乡镇和村级就业教育服务。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合理配置资源。
三要加强服务于农民就业教育的队伍建设。切实加大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农民教育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绩优的农民就业教育人员队伍。
四要按照统一要求,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分层次、专业化的就业服务。
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5],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培训与就业对接,大力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结业率、鉴定合格率、培训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农民就业培训服务。
3.2 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增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实效
由于社会保障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所以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突破口。目前,政府除了继续加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教育还需要在秉持城乡一体化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地区差异的原则,做好以下几方面教育培训工作。
第一,凝聚全社会合力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宣讲力度。组织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如志愿者组织、农村社区互助组织)、事业单位等部门的服务人员(包括师生)对农民进行全面的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宣讲,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接受、行动上切实贯彻农村社会保障。
第二,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活動。对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主要宣讲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对其的积极作用。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通过宣讲,让他们明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第三,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在不同阶段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重点的转移,适时调整宣讲内容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城乡社会保障对接服务。
3.3 发挥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层次
在城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差距暂时无法完全弥补的情况下,发挥教育服务的功能,不仅可以拓展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范围,而且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层次。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主动参与学习培训的激励机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和优化配置的供给机制、提高农民教育效率的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农民教育发展的评估改进机制等[6]。
首先,研究城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可以通约的共性,找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可供农村借鉴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体系奠定基础。
其次,发挥教育部门辐射面广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以“爱心”为主题,加大对社会各界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宣传力度,凝聚各方人财物力,通过教育中介在农村帮扶对象与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建立更多更长久的“手拉手”、“结对子”的互助关系,共同促进城乡居民帮扶工作的广泛开展。例如可以个人、学校、团体为单位通过有关教育中介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让他们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资助方的微薄之力对资助对象来说意义深远。
最后,充分调动帮扶对象周围的各种资源,建立城乡联合的爱心帮扶体系,以渗透式教育感染农村弱势群体周围的村民,从精神上给予帮扶者更多的关爱,构建和谐融洽的农村人际关系网,提高帮扶对象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李 宏.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J].攀登,2006,5:14-17.
[2]徐大胜,韦泰旭,许亚东,等.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研究[A].面向现代农业的中国农民教育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陈传书.加快城乡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统筹发展[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7140925.html,2012-2-17.
[4]吴永胜,许 青.有的放矢 加强指导 溧水县深入开展现代农民教育[J].金陵瞭望,2005,18:51-52.
[5]张丽萍.中心城市高校对失地农民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2-125.
【服务礼仪课程基本情况】推荐阅读:
西餐厅服务基本礼仪08-08
服务员的基本礼仪08-13
物业服务的一些基本礼仪06-12
陈馨贤服务礼仪培训课程大纲05-22
服务礼仪手势礼仪10-22
服务礼仪3仪态礼仪06-16
服务意识与服务礼仪05-11
谈谈基本社交礼仪-个人礼仪08-03
康乐服务人员的服务礼仪10-09
礼仪服务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