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与英语(共8篇)
程序员与英语 篇1
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与教学活动程序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怎样搞好课堂教学,上一堂节奏快,密度大,效果好的课是老师们反复思考努力追寻的目标之一。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程序的设计是必要的。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把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归纳为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和巩固。这一中学英语课堂新的教学模式对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简述一下五个基本环节: 1.复习
学习的过程也是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英语学习的最大阻力就是遗忘。如果把知识扩展当作一座不断增高的小山的话,那么遗忘就像发生在底基部分的侵蚀。在语言的学习中,不仅要知新还是温故,更要把温故和知新联系起来。复习一般在讲授新知识前进行。为讲授新知识作铺垫。使学生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心理上做好必要的准备。2.介绍
在介绍阶段,教师运用各种技巧与方法引入、解释新的语言项目,目的是使学生能在使意义明了的情景中理解和认知新语言项目的语音,形式和意义。教师“介绍”这一环节中的作用是“示范表演者”,教师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情景,并用简单高效的语言(通过不同方式)引入新的语言项目,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如提问等检查学生对新引入的语言项目的理解程度。3.操练
操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新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模仿、使用语言。主要包括对语音语调的正确模仿及对语言结构(如句型)的机械操练。在听说法教学中,句型操练被视为一种核心的教学技术。在交际法中,句型操练属于辅助训练手段。这一阶段的练习是控制性的,也是机械性的,但为后来的自由练习,自由运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操练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是半班、排行、成队、个人操练,还可以是连琐操练。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既是组织者,又是指挥,就像乐队的指挥一样用眼神和手势组织操练。4.练习
练习是有意义的、交际性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达到语言的流畅性,强调对语言的运用与掌握。练习可以是半控制性的,如brainstorming(酝酿思路)、question and answer,cue narrative/dialogue(学生根据提示卡、图片等讲述故事,组织对话)、information transfer(如把看到的东西写下来或边听边填写图表等),information exchange(如“信息交流”练习)等。自由运用技巧包括:role--play(角色表演),games, report, problem, solving, drama, interview, discussion以及composition等。在练习中要鼓励小组活动和成对活动,增加语言交流机会。教师在练习阶段的作用是顾问、裁判与监督。对待学生交际活动中的错误不要急于纠正,否则会导致学生产生惧怕出错的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事实上,学生的错误反馈出许多东西,可以说是检验教师效果的试金石,使教师看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5.巩固
巩固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新学习的语言项目,加深记忆并达到保持。巩固阶段的练习多为笔头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教师和学生可以发现知识上的漏洞,查缺被漏。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巩固的练习可以有抄写、听写、做练习册等。教师在巩固阶段的作用是帮手和记分员。
二、课堂教学活动程序的设计
初中英语课作为语言实践课,学习语言材料单调,功能会话为主要内容,更需要增加练习的内容和时间。因此,设计好一堂练的活动程序就非常重要,那么怎样设计好初中英语课堂中练的活动呢?我认为应该在教案中反映下面两个方面的要求: 1.吃透教材,抓住教学目标及重点
备课时吃透教材,抓住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是上好课的必要准备工作,这就像一个人要远行,必须首先决定去哪一样。在这个步骤中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通读课文熟悉功能语言项目及语法、词汇的先后顺序,搞清本册教材的篇章结构及分布,以便在对本单元课时进行设计时能够做到前后照应。对本课时进行活动设计时,要先仔细通读本课时所在的那个单元,把握住本课时要点难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从整体上做好本课时与前后课时的照应关系。
(2)找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比如词汇、交际用语、重点句型以及学生可能较难接受的语时语法等。
(3)分析、把握好本课时重难点在听说读写技能中的比例要求,是“四会”还有“三会”等。举例说jec第一册unit 22 lesson 85的目标要求,通过阅读分析知道其“四会”内容为:1词汇help/helping;read/ reading;clean/ cleaning;write /writing;do one’’s homework;listen to /listening 2语法:现在进行时态的定义,现在分词的用法。3句型:what are you dong? i’’m listening to her...“三会”内容为:count/counting,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有明确要求,但备课时不能简单的抄写下来就以为找到目标要求了,要搞清楚它们在教材中安排在何处?有那些具体深入的用法等,要理解透,把握好,比如在抓住以上目标要求时,通过分析对以上内容就应该这样处理1首先要教会以上动词及加 ing的读音,注意write/writing的特殊变化,然后让他们做到会读、会说、记住拼法为l86、l87的学习打好基础。2学生能根据what are you doing?问题和相应的动作、图片,迅速作出“i’’m doing...”的反映。3通过对话练习知道“主(s)+(am、is、are)+doing...”结构表示现在正在发生的动作。2.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程序是课堂教学效率高的关键 把握住重点、难点的条件后下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活动的程序设计问题了。俗话说“教法无定”,设计程序,一个老师也会有一个老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一般必须遵照下列五个原则:(1)要注意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注意直观教学的原则,用好电脑辅助教学,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主动性、自觉性。新教材是按照功能项目编写的,所涉及的功能语言项目大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话题,如购物、打电话、看病、运动会等,因此也便于老师根据这一原则设计活动搞好教学。还以lesson 85这一课为例,活动可以根据write, read a book, drink tea, eat some bread等动词及词组设计出一看就明白的动作,创造出会话的环境,让学生一边表演一边说英语,在游戏中练和学。(2)注意循序渐进性原则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的效果好坏与所设计的活动是否具有可接受性原则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性原则,先进行机械性操练(drill)再进行灵活性练习(practice)。还以lesson 85为例,通过以上情景,可以设计先由老师做动作的自问自答;再有老师做动作学生集体回答;接着一个学生做动作,全体同学问老师回答;紧接着,分为两大组进行交换回;最后学生两人一组自己做动作互问互答,这样做中间跨度小,学生自然便于接受,效果当然要好的多。(3)注意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做好总结 新教材提倡以交际性的原则进行教学,主张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逐步习得英语,对于语法的讲解不够,往往是第一册反复出现的语法现象到第二册才归纳总结。这样,战线拉得就太长,不利于尽快的掌握语法和重要词汇句型,因此备课中有必要在学完第一单元或几单元时对关键的语法现象,设计活动让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这样,学生就能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利于更快更牢固的掌握以后的知识。还以lesson 85一课为例,通过对what are you doing?i’’m doing...的对话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a.现在进行时态的 定义:现在正在发生的动作。b.结构:s(主)+am(is are)+doing...(4)使用好录音机
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听是第一位的,是输入,听不准很显然对于其余几种技能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设计好听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备课时对听的内容教师应先听,并找出难点,设计出听的问题、次数、时间的长短以及先后顺序,一般在教材和练习中都有听的标志,教师可以参照使用。
(5)注意大班教学的特点,做好分组活动程序的设计
现在大多数班级都在五十几人以上,多的甚至达60多人,因此,备课时设计好分组练习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中来是值得注意的。比如,lesson 85,这一课时就可以先集体回答,再分组问答,再两人一小组对答。综上所述,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原则而设计的,只要这种活动的设计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好的活动,每为同仁只要做个有心人,都会有灵活多变的活动设计,定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程序员与英语 篇2
Anderson(1983)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与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加以区别对待,对人类创作性的思维活动(即思维输出)及其产生的机理提供了一种解释。这一理论下的相关原则,包括陈述性知识/外显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内隐知识的区别概念,对二语习得研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英语写作是一项具有明显创作性及创新型思维的活动,作文本身是写作者同时运用其所具有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产物。写作者独特的知识结构及其对不同策略的运用,决定了该作文内容品质的优劣和文笔质量的高低。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如能了解英语写作过程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运行机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及反馈策略,对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大有裨益。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特征
1. 陈述性知识的特征
陈述性知识是指“知道某某事实(knowing that something is true)”,是一套知识底座。它属于输入型、告知型、被动型的知识;此外,陈述性知识还属于认知型静态知识(Anderson 1983:21-23),可脱离语境而存在,表现为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以组合、立体的方式储存,容量大,但提取速度慢。最后,陈述性知识是外显的(explicit),以意识方式存在。
2. 程序性知识的特征
程序性知识是指“知道如何做事(knowing how to do something)”,是一套做事的规则与策略,因此它属于输出型(又称生产型)、主动型、实践性知识(Anderson1983:21-23)。另一方面,由于程序性知识依托于语境而存在,它又属于技能(能力)型、操作型的动态知识,表现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以线性方式储存和运行,容量小,但速度快。最后,程序性知识是内隐的(implicit),以潜意识方式存在(Anderson 1983;Cook 1993)。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相互关系
首先,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虽然特征不同、功能迥异,但它们并不是绝缘分离,而是相互依存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陈述性知识构成一套庞大的知识底座,整体上成为程序性知识强有力的支撑。程序性知识在运行过程中,并非无章可循,而是始终依赖于陈述性知识,同时促进新的陈述性知识的产生,对陈述性知识起到“反哺”作用。
其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也呈现出相互转换的关系。Anderson(1983)主要探讨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换过程,这也是人们所关心的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的焦点所在。其转换过程依次包含以下三个阶段:解读程序阶段(interpretive procedures)、知识编辑阶段(knowledge compilation)、调试生产阶段(tuning productions)。在第一阶段,陈述性知识已经得到大量的积累,但仍处于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还难于被迅速调取和利用;在第二阶段,陈述性知识开始向系统化、程序化转变;在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已经形成,知识的调取、利用和再生产(创新)完全处于自动化状态。
上述知识二分法的观点,对二语习得研究具有广泛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们以两则事例加以简要说明:
首先,以普通话学习为例,语言学习者只要了解普通话发音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每个单词都会按其中的某一声调发音,便很容易掌握普通话中声调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但要把这一知识运用到会话当中,使其成为程序性知识,对学汉语的外国人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见要把普通话声调的陈述性知识积累成脱口而出的程序性知识,具有极大难度。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1]中对于课程目标有如下的描述: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毫无疑问,上述引文是每一位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必须熟知的纲领性规定,但若实现上述课程目标,譬如,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等,则须通过观摩已经将上述规定内化为程序性操作的教师的教学过程。这类议题在教师教育的文献(陈霞2012;连榕2007)中多有阐述,本文不再赘言。
三、英语写作中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运行机制的案例分析
上文中,笔者介绍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下文中,笔者将通过具体案例,专门分析这两类知识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应用,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剖析,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英语写作中的陈述性知识及其运行机制
根据上文对陈述性知识特征的描述,撰写一篇英语作文应具备的陈述性知识包括如下方面:
1. 篇章结构知识
篇章结构知识指写作教材中载明的、有关文章的基本章法,基本架构等规则体系,具体规定为,文章应有一个题目(topic),文章应分为若干段落(paragraph),每个段落应有一个中心句(topic sentence),每个中心句应伴随相应的支撑材料(supporting detail)等。另外,一些写作教材(如Martin1974)还对文章的主题句(thesis statement)问题颇费周章,对主题句如何实现凝练化、如何将其导入和展现、如何进行拓展和照应等问题,加以详细地讲解。
但是,这些知识能否被学习者在写作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却是因人而异的。因为这些知识是属于孤立的、游离于语境之外的陈述性知识。它们能否成为一个人写作中的实际生产力取决于他能否将这些孤立的知识合成特定语境需要表达的文本,将外显表述的文章基本章法和规则体系等以内隐的方式呈现,这是程序性知识,后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2. 世界知识
世界知识(knowledge of the world)俗称一个人的知识面,指一个人对世界万物了解的多寡。它是一种静态的认知型知识。掌握世界知识的种类与多寡因人而异,而且差距很可能是巨大的。缺乏世界知识,写作当然是无源之水;但拥有某方面的世界知识,也不一定会文思泉涌。一个学龄儿童也许能“熟读唐诗三百首”,但这种能力与作诗的能力仍相去甚远。而世界上的不朽之作,多是将丰富的世界知识灵活运用于某一具体情境的结果,如林肯总统1863年葛底斯堡演讲(刘润清1981:51-52),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全文仅262个字,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感染力、最富有诗意的演说精品之一。林肯之所以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益于其具备了相关世界知识,占据了这些知识领域的制高点,包括政治知识(美国的宪政制度)、历史知识(美国的历史)以及社会文化知识(美国的宗教文化)等,并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为内战阵亡将士公墓落成的演讲上,令其鲜明的观点、宽大的胸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示。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知识通常以母语为媒介、以长期记忆的形式,储存在一个人的头脑里,不因其外语的水平高低而有所改变。母语写作好的人,可能得益于其丰富的世界知识。这一优势极有可能迁移到其英文写作能力上(Odlin 2001:16;Stern 1983:368)。
3. 语言知识
心理学上关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有另一套与之高度吻合的术语,即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Ellis 1994:355)。本文此处所涉及的语言知识,就是一种外显语言知识,如一个人所掌握的英语单词的音、形、意,以及具有言明功能的(verbalized)英语词法、句法等知识。
一个人语言知识的多寡与其语言表达能力通常会成正比,即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越大、语法越精通,其所言、所写就会越流畅、越地道。但是近年来的二语习得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二语语言知识与其语言能力不能完全对等,学会规则与学会按规则行事是两码事(Ellis 1994:406)。因为前者归属于陈述性知识(外显语言知识),而后者归属于程序性知识(内隐语言知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对于一些学生应该掌握的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总有不少人要么张口结舌(哑巴英语),要么语句不通、错漏百出(皮钦英语),这体现了学生具备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没有达到对等的状态。
(二)英语写作中的程序性知识——创新思维及其运行机制
根据前文提到的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属性,英语写作中的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创新思维,更多地表现为现场执行力。笔者总结了这种现场执行力的几个主要表现:
1. 以主题意识为核心的运筹帷幄能力
一个具备了篇章结构知识和世界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因为他需要用程序性知识把陈述性知识现场组织利用起来,进行关联、整合和发挥,为某一设定目标服务。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思维。以下面一篇看图作文为例,题目要求根据图片内容完成一篇350字左右的英语作文(如图1所示)。
作文讲评时提供的参考答案如(1)所示:
(1)“Shortcut” vs.“Cut Short”
(“捷径”乎?“截肢”乎?)
Not long ago,Mr.Zhang bought a newtruck in the hope of getting rich by going in for cargo transport.But one thing remained to be settled:he knew nothing about driving,and he didn't have a driving license yet.It had become his first priority to get a driving license at the present moment.
It so happened at this very critical mo-ment that he came across a“driver-training school”which promised to grant a license as soon as a“tuition”of 5,000 yuan,a sum much higher than the regular charge,was paid.That means he would get a“quick training",by which he would be exempted from the long and pains-taking process of twisting the wheels on the bumpy roads and turning round the poles in the burning sun.It was really a shortcut for him.He paid the money with great pleasure and got the driving license immediately,without learning anything in driving.Fancying that he would soon make a lot of money,he couldn’t help smiling from ear to ear while he was hurrying off the school.Where to?To his truck immediately,of course.
But before long people found him sit-ting in a wheelchair,miserably with both legs gone,struggling toward the"Association for the Handicapped”to apply for membership,wearing on his face now a gloomy look instead of the happy smile he once had.It is clear that his poor driving skill must have resulted in a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 and his present paralysis.
Mr.Zhang took a“shortcut”,in obtain-ing his driving license,expecting to make a fortune 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Ironically enough,however,contrary to his hope,it brought him but a“reward”that both of his legs had to be“cut short”,and he is bound to be confined in the wheelchair for his days to come.
So from Mr.Zhang’s tragic story,weshould know that there isn't always a shortcut to everything we have to do.Those who try to“juggle with”petty shrewdness of this kind,intending to cheat others at the start,will eventually have themselves ruined by it.
写作提示图1中的内容,属于我们拥有的陈述性知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听说过类似的故事,但是如何把这个非线性的故事内容变成一篇主题鲜明、有血有肉的线性文章呢?这需要看程序性知识进行现场运行的结果。(1)中的范文正是这样的运行结果,其隐含以下的创新思维过程:首先面临的是一个解题立意的任务。透过写作提示画面,我们很快会发现一根贯穿整个故事的主线,即“捷径”与“截肢”的因果关系:张某走捷径获取驾照,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并造成截肢的后果。这样,文章主题——走“捷径”导致“截肢”——已经呼之欲出。此时应确立与主题相呼应的题目“Shortcut”vs.“Cut Short”(“捷径”乎?“截肢”乎?)。
上述思维过程,体现了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包括篇章结构知识和世界知识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运用的过程,这是一种在新的语境中进行一对一的程序性知识的运作过程——以主题意识为核心的运筹帷幄过程。
2. 以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辨能力
Anderson(1990)提出了认知能力的六级模型,其由低级向高级的排列顺序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创造力处于塔尖的位置(转引自孙有中2011:52)。写作中的创新能力是指以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辨能力。从知识二元论的观点来看,前五级能力,是陈述性知识的积累过程,最后一级能力,是具有创新功能的程序性知识,这种创新能力对文章的线性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同样以图1为例,观察题面提供的信息之后,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捷径”与“截肢”的因果关系,其因果关系是这样发生的:张某需要一本驾照,因为他要跑运输赚钱;偶然看见某所谓驾校卖驾照,这无疑是一个获取驾照的捷径,他便走了这一捷径;当他手捧驾照高高兴兴走出校门时,一个场外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他还没学到任何驾驶技术”;当他再次出现在画面上时,已经坐在了一辆轮椅上,双腿不见了,成为残疾人。其隐含的逻辑推理是,由于他驾驶技术低劣,出了车祸,被迫截肢。至此,对主题的概括已经是水到渠成:并非万事都有捷径可走。这就完成了程序性知识——以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辨能力——在作文(1)中的基本运作过程。Anderson(1983:237)指出,这种程序性知识的运作是在潜意识下进行的。
我们可以看到,具备了陈述性知识,只是具备了写作一篇作文的物质基础(或思想基础);而只有经过一番因地制宜的观察、评估、综合过程,把这些知识互联互通、恰到好处地利用起来之后,才能形成真正具有生产力的现实文本(作文)。过去的写作经验可以对未来的写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但写作者并不能完全照搬。每一次的写作经历应该说都是一次在新环境下一对一(即: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不同的写作题材,作者都将经历不同的解题、立意以及遣词造句)的全新经历,因此,每一次程序性知识的运作过程也是全新的。
3. 以语感为依托的文笔创新运用能力
文笔涉及“如何写(how to write)”的问题。Skehan(1998)认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并不是首先考虑语法是否正确(focus on form),而是优先考虑交际意义(focus on meaning)。当一个人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孤立的音、形、意上面或单项语法上面时,他是无法进行正常交际的。是什么力量在控制人们说话、写文章时遣词造句的意识呢?如果语言能力相当于一个人陈述性语言知识的集成,那么语言运用则相当于程序性知识在写作运行中的文笔表现,或文笔创新应用能力。
Anderson (1983:127)认为,陈述性知识带有“概念驱动(conceptually-driven)”的特征,它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加工过程,具有某种潜在势能,时刻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但是,这种潜在势能能否转化为现实表现力,取决于程序性知识的动员力,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加工过程,带有“资料驱动(data-driven)”特征,即可因交际需求而直接激发产出,形成自动化。作文中的遣词造句能力或文笔创新运用能力,就是这种动员力的一种表现。
例如,shortcut的概念意义“捷径”,通过查字典或由别人告知,早已成为写作者的陈述性知识,写作之前它一直游离于语境之外。但在作文(1)中,shortcut的使用却是程序性知识运行的结果,因为写作者要表达“未经驾驶培训、以买卖的方式获取驾照”这一交际意图时,由语境激发了应用程序,潜意识地选择了shortcut,并通过主动的关联思辨,巧妙地与cut short配合使用,既取得了语音和语义绝妙的搭配效果,也高度契合了中心思想的需求,而这些都是自下而上加工的结果。
四、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映衬下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鉴于英语作文中存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而且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和结果,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师应当牢记“成功教育的精髓是把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之间的鸿沟填平,其关键不是把规则抽象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学生提供内化这些规则的实践机会”(Gasparini 2004:209),把重点放在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及反馈策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应提倡以下教学策略:第一,对陈述性知识,应以“精”、以“略”授之。所谓“精”,就是要做到精讲,无论是语言语法知识,还是篇章结构知识,不讲则已,要讲必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实效。Skehan(1998:88)研究表明,规则知识(陈述性知识)结构简洁而组织严密,具有生成性、可应用性和可重组性,它是产生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对这种规则体系作适当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这种讲解必须是选择性和压缩性的(Ellis 1985:236)。所谓“略”,就是要删繁就简,无需长篇大论、喋喋不休,但求点到为止,以点带面,略去那些没有任何信息落差、学生早已家喻户晓的所谓“陈述性知识”。第二,对程序性知识,应以“导”、以“练”授之。所谓“导”,是要采用引导的方法,拒绝灌输式。语言学习的基本属性是技能学习,技能学习是程序性的、亲历式的,根据“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学说,技能性的二语只能“习得”,不能“学得”(Cook 1993:256)。单纯灌输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写作能力),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方式,通过案例(如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参考答案),基于情境,引导学生解题立意、提炼主题、提高文笔意识和文笔欣赏水平等。引导的最终归宿是落实到实践和训练上,这就是“练”的意义:要加大练的力度,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亲历写作过程、语言过程和思辨过程,在写作的程序中学会写作。“没有一种教学措施能比让学生多写更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王锦2009:81)。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确有其不同的运行机制和习得过程,这种二元知识分类体现了人类认知过程两种不同的思维属性和表现,高度契合了二语习得中关于“知识”与“能力”之间博弈的相关特征。二语教学人员普遍面临一个困惑:为什么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从案例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因为这些所谓的“知识”是狭义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它们是静态的、规则的、单项的,容易界定;而要界定“能力”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它是动态的、因场依赖而瞬息万变、因产出性而必须是综合的、创新的,这就是程序性知识。我们必须尊重程序性知识特殊的运行机制和习得过程,在教学策略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本文通过选取英语作文作为分析案例,试图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运作方式提供一种解释,同时也解答了为何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这一疑问。
程序员与英语 篇3
“朗读单元格”不是“常用命令”,默认情况下在功能区中找不到这个命令。但可以通过“自定义功能区”设置,让这个命令显示在功能区工具栏上。
选择“文件→选项”菜单,进入“选项”设置对话框,点击“自定义功能区”,在右边的“主选项卡”中单击选择“开始”选项卡,再点击下面的“新建组(N)”按钮新建一个自定义组。具体方法如下。
在“从下列位置选择命令(C)”中选择“不在功能区中的命令”,找到“朗读单元格”命令,用鼠标单击选择这个命令,确认上一个步骤在“开始”选项卡新建的“新建组(自定义)”处于选择状态,点击“添加”按钮。这样,“朗读单元格”命令便在“开始”选项卡中显示出来。同样的道理,将“朗读单元格-停止朗读单元格”按钮也显示在这个工具栏上。结果如图1所示。
完成以上两步后,用鼠标选择要朗读的单元格,再点击“朗读单元格”按钮,系统便从上到下按顺序朗读单元格,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能进行朗读,朗读效果良好;点击“朗读单元格-停止朗读单元格”按钮,系统停止朗读。然而,这一功能缺乏对单元格之间的间隔进行设置的选项,只能按要求不停地读完所有的单元格。但听写需要时间停顿去写,因此,我们必须通过VBA来解决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间隔时间的控制问题。
2. VBA解决停顿间隔控制
要利用Excel VBA进行程序设计,先必须在工具栏中显示“开发工具”。进入“选项”设置对话框,单击左边的“自定义功能区”,在右边窗口中选择“开发工具”前面的复选框,“开发工具”便显示在界面上。
点击“开发工具”选项卡,再点击“Visual Basic”按钮(或按Alt+F11),进入VBA编辑环境,单击“VBAProject (PERSONL.XLSB)”,再选择菜单“插入→用户窗体”,插入一个用户窗体后,修改其名称为tingxie,Caption(即窗体的标题)属性为“听写程序设置”。
在这个用户窗体上,分别添加两个“文字框”控件、两个“标签”控件、两个“命令按钮”控件,这些控件的“名称”都用系统默认的名称。两个“标签”的Caption属性分别是:“单词数量设置”和“听写词间间隔”,这两个标签控件放在两个“文字框”控件的前面,它的作用是为后面两个“文字框”的用途作说明;两个“文字框”的Text属性分别是:20、2,这是这两个“文字框”控件的初始值,程序利用这两个控件让用户输入“单词数量设置”和“听写词间间隔”数值;两个命令控钮的Caption属性分别是:确定、取消。拖动并调整好窗体各控件的大小与相对位置至自己感觉合适时为止。结果如图2所示。
3. 听写程序核心技术实现
听写程序核心技术实现分为三部分进行,具体如下。
(1)赋予命令按钮以灵魂
命令按钮要赋予其可执行代码,才能变成一个“活”的按钮。
双击“确定”按钮,在其中输入如下内容: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1_Click()
n = Val(TextBox1) 获取朗读单词数量
t = Val(TextBox2) 获取朗读词间间隔数量,单位是秒
m = ActiveCell.Row 获取当前活动单元格的行数
c = ActiveCell.Column 获取当前活动单元格的列数
b = m + n - 1 计算从m开始朗读,共n个单词,达到要求时的最后一行的行数
On Error Resume Next
Call speakcontrol 调用朗读控制过程
tingxie.Hide
End Sub
双击“取消”按钮,在其中输入如下内容: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2_Click()
tingxie.Hide
End Sub
(2)创建朗读控制过程
这个朗读控制过程的作用是确定朗读的单元格,控制朗读过程中的词间间隔,如果完成了所设置的朗读任务,则退出程序。
用鼠标单击“VBAProject (PERSONL.XLSB),再选择菜单“插入→模块”,在这里要完成声明公共变量、创建朗读控制过程以及朗读过程的工作。在其中输入如下内容:
Public a, b, c, m, n, t As Integer 定义公用变量
Sub speakcontrol()
Dim p, q
q = ActiveSheet.Cells(1, 1).SpecialCells (xlLastCell).Row 获取工作表的最后一行
On Error Resume Next
If t < 10 Then
p = "00:00:0" & t 时间在10秒以内时,计算p的方法
Else
p = "00:00:" & t 时间在10秒或以上时,计算p的方法
End If
If m > b Or m > q Then 如果朗读单词达到设置数量的要求或到了最后一行,则退出程序
Exit Sub
Else
a = Cells(m, c) 获取要朗读的单元格的文字
Application.OnTime Now + TimeValue(p), "wordspeak" 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调用朗读过程
End If
End Sub
(3)实施具体朗读任务
以上的朗读控制过程并没有具体实施朗读的工作,朗读的工作由朗读过程完成任务。在以上朗读控制过程的下方,创建一个为wordspeak的朗读过程,内容如下:
Sub wordspeak()
On Error Resume Next
Application.Speech.Speak a 朗读设定单元格中的文字
m = m + 1 计算朗读的单元格的行数
Call speakcontrol 调用朗读控制过程
End Sub
这个过程具有朗读的功能,并将朗读单元格的行数加1,下移到下一行单元格中,最后返回朗读控制过程,由控制过程确定是否再往下继续朗读单词。
(4)创建启动宏的过程
虽然以上已经有窗体以及相关的控制与朗读的过程,但还缺少一个启动宏的过程。在以上过程的下方创建一个新的过程,命名为“听写”,内容如下:
Sub 听写()
tingxie.Show 显示听写设置窗口
End Sub
以上各个模块内容如图3所示。为方便使用,可直接通过云盘下载后复制粘贴(http://pan.baidu.com/s/1qXcTKFq 密码8r2m)。
程序员与英语 篇4
导读:现在去找工作,人家需要你有工作经验,不过大家也都是从零经验成长过来的。那么作为没有经验的小菜鸟,在进行it程序员英语面试的时候,通常会被问什么呢?这可是个重要的问题。
Java中什么是Exception?这个问题经常在it程序员英语面试第一次问有关异常的时候或者是面试菜鸟的时候问。我从来没见过面高级或者资深工程师的时候有人问这玩意,但是对于菜鸟,是很愿意问这个的。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程序初探 篇5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人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采取好的教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参与验证了我校张子强校长承担的省立项课题“四步教学法”,它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我就该教学法的教学程序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自学指导
记得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现在的文盲是不识字的,那么将来的文盲则是不会学习的”。它明确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自学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知识的积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比如,对语法教学,可先用学生自学、讨论、归纳的方法来处理。如在学 Unit9 When was it invented?时,可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第142页上有关被动语态的讲解,根据教学目标布置思考题,被动语态的含义是什么?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样构成的?如何使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使自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词汇教学,老师可以也可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通过上下文自己去理解生词的意义,也可自己查字典去明白其用法,或者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情景,进行功能训练。这就要求老师课前必须经过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和在确定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科学地设计出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系统自学,这样做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需要指出的是自学不仅仅是学生本人自己学,也可相互讨论、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也使得自学实践活动得到深化。
二:启发思维
从孔夫之说过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思维活动赋予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学生的智慧力就越加积极地投入活动”,所谓使思维“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目标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步教学法”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自动地参与到深层次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经过了第一步的自学指导后,对词汇、语法、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有些语言的综合运用朦朦胧胧,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时需要老师通过启发、点拨,指导学生由表及里,发现规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然后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感受了学习英语的乐趣,而且提高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大大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达标验收
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前提条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增强自信心。此时学生内心迫切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老师应及时进行结果反馈,通过达标验收来激励学生取得成功。
达标验收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初老师可根据“小步子,慢节奏,勤反馈”设计成达标验收题,使学生愿做、能做、做中取乐,达标验收的习题设计可多样化,如填空、选择、判断、改错、问卷,亦可提问、小组竞赛,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及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类型设计上,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来强化记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强化效应
首先要把握教材,对教材的相关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教师通过一些提高性的讨论题、思考题,来强化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讲评时要重点解决,查缺补漏,并对个别问题实施个别指导,以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老师所讲内容和讲授思路,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拓展视野,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强化知识的同时,要及时肯定学生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使是细微的进步,也应加以肯定、鼓励,使学生内心产生成功感和成就感,产生对新知识的热爱,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程序员与英语 篇6
B/S是Brower/Server的缩写,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如Netscape Navigator或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Oracle、Sybase、InFORMix或 SQL Server等数据库。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C/S 与 B/S 区别:
1.硬件环境不同:
C/S 一般建立在专用的网络上, 小范围里的网络环境, 局域网之间再通过专门服务器提供连接和数据交换服务.B/S 建立在广域网之上的, 不必是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例与电话上网, 租用设备.信息自己管理.有比C/S更强的适应范围, 一般只要有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行
2.对安全要求不同
C/S 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 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一般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采用C/S 结构适宜.可以通过B/S发布部分可公开信息.B/S 建立在广域网之上, 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弱, 可能面向不可知的用户。
3.对程序架构不同
C/S 程序可以更加注重流程, 可以对权限多层次校验, 对系统运行速度可以较少考虑.B/S 对安全以及访问速度的多重的考虑, 建立在需要更加优化的基础之上.比C/S有更高的要求 B/S结构的程序架构是发展的趋势, 从MS的.Net系列的BizTalk 2000 Exchange
2000等, 全面支持网络的构件搭建的系统.SUN 和IBM推的JavaBean 构件技术等,使 B/S更加成熟.4.软件重用不同
C/S 程序可以不可避免的整体性考虑, 构件的重用性不如在B/S要求下的构件的重用性好.B/S 对的多重结构,要求构件相对独立的功能.能够相对较好的重用.就入买来的餐桌可以再利用,而不是做在墙上的石头桌子
5.系统维护不同
C/S 程序由于整体性, 必须整体考察, 处理出现的问题以及系统升级.升级难.可能是再做一个全新的系统
B/S 构件组成,方面构件个别的更换,实现系统的无缝升级.系统维护开销减到最小.用户从网上自己下载安装就可以实现升级.6.处理问题不同
C/S 程序可以处理用户面固定, 并且在相同区域, 安全要求高需求, 与操作系统相关.应该都是相同的系统
B/S 建立在广域网上, 面向不同的用户群, 分散地域, 这是C/S无法作到的.与操作系统平台关系最小.7.用户接口不同
C/S 多是建立的Window平台上,表现方法有限,对程序员普遍要求较高
B/S 建立在浏览器上, 有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表现方式与用户交流.并且大部分难度减低,减低开发成本.8.信息流不同
C/S 程序一般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机械式处理, 交互性相对低
程序实现英语变位词的搜索算法 篇7
这种算法就是标识字典中的每一个词, 使得在相同变位词类中的单词具有相同的标识。然后, 将所有具有相同标识的单词集中在一起。最就是把具有相同标识的单词压缩为一行的形式。这样就将原始的变位词问题简化为两个子问题:选择标识和集中具有相同标识的单词。
对于第一个子问题可以使用基于排序的标识:将每个单词中的字母按照字母表顺序排列。比如“deposit”的标识就是“deiopst”, 这也是“dopiest”和其它任何在该类中的单词的标识。第二个问题就是将所有的单词按照其标识的顺序排序。关于该算法的最好描述就是Tom Cargill的翻手表示:先用一种方式排序 (水平翻手) , 再用另一种方式排序 (垂直翻手) 。水平翻手法用来实现第一个子问题, 垂直翻手用来实现第二个子问题。
下图 (1) 是一个仅有6个单词的字典的处理过程输出包括三个变位词类:
下面是用C语言实现第一步标识程序, 假定没有超过一百个字母的单词, 并且输入文件仅包含小写字母和换行符。
While循环每次读取一个字符串到word中, 直至文件末尾为止。Strcpy函数复制输入单词到单词sig中, 然后调用C标准库函数qsort对单词sig中的字母进行排序。最后, printf语句依次打印标识、单词本身和换行符。
排序程序将所有具有相同标识的单词归拢到一起。程序如下:
大部分工作都是使用第二个printf语句来完成的。对每一个输入行, 该语句输出第二个字段, 后面跟一个空格。If语句捕捉标识之间的差异。如果sig与oldsig (其上一次的值) 不同, 那么就打印换行符 (文件中的第一条记录除外) 。最后一个printf输出最后一个换行符。
排序最显而易见的用处是产生有序的输出, 该输出既可以是系统规范要求的一部分, 也可以是另一个程序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做程序时定义一种标识使得类中的每一项都具有相同的标识, 而该类以外的其他项则没有该标识, 这是很有用的。做程序遇过复杂的问题不要急于使用最开始的想法去编程, 有时只要灵机一动就会想出更妙的方法。
摘要:算法实际上就是用计算机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对某一类问题的解决, 有很多解决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算法可能编写不同的程序。如何能使计算机高效的来解决问题, 那就要有一个好的算法, 本文详细介绍了英语中变位词的搜索算法。
程序员与英语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语音教学 手机APP应用程序
为了能够契合教育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无论如何改革,大学英语的总目标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全面提升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盲目的追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的道路上,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和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学好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英语语音学习对单词量的积累、语法知识点的掌握,口语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英语听力素养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语音学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未受到普遍认同。大学入学前对于英语语音知识的忽视使得大学生在大学英语阶段很难适应适应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课堂上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授课;大学英语听力的高要求以及大学英语口语能力提升的苛求直接影响了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效果。
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首先英语的一些语音音素的组成和发音部位与汉语不尽相同,因此形成了汉语的负迁移,这对大学英语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次在大学语音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放在了单个语音的正确与否以及单词的发音是否正确上,而忽略了对重音、语调、节奏和语感的教授,因此即便学生能正确地读处单个音标、单词甚至单句,但是由于缺乏其它語音知识,不能根据句子的意义确定句子重音,遭横不当的语调从而引起了对于句子的误解,减弱了语言交际效果。最重要的是在大学语音学习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态度不严谨、自信心缺失、爱面子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系统的英语语音学习的最终结果。
尽管有些教师及大学生意识到了大学英语中语音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只通过现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提升英语语音能力是不足的。如何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解决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不足成为了摆在我们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棘手的问题。而现在大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手段之一。智能手机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尤其是日益更新的APP应用程序给我们英语教育者和英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多福利。例如 “英语趣配音”“英语流利说”等手机应用程序都是很好的语音学习助手。只要合理的利用这些APP,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们在语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能更好的帮助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语音学习。
首先是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完成语音档案的建立。“英语趣配音”和“英语流利说” 都有分类存储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根据日期存储。教师可以在语音学习初期在这两个手机应用程序上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提交,这样就可以在不浪费课堂教授时间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语音作品分析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归类,从而建立学生的语音档案。在语音档案的帮助下教师和大学英语学习者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查缺补漏练习。这样就能在语音教学中做到顾全大家,照顾个别的目的。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针对自己语音中的缺陷进行重点突破,强化练习。
其次是利用手机应用程序来应用多种多样的语音教学方法来弥补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不足。“英语趣配音”和“英语流利说”中除了有大家熟知的电影配音以外,也有从单词,句子的发音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从最基础的语音练习开始,而这样的练习都是基于卡通片、电影等有趣的话题之上,这样学习者就不会面对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单向的练习。当然这些应用程序中也有很多的绕口令、韵律诗、以及歌曲这样好的语音教学素材,选择感兴趣的形式,通过有的放矢的语音练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尽管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尽力创造轻松、预约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尽量以鼓励为主,但是还是很难消除大学生面对语音学习的自卑和焦虑的心理。而“英语趣配音”和“英语流利说”等程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语音学习的障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这些英语学习应用程序组织课上,课下练习。第一,个体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趣配音”和“英语流利说”这些应用程序给每个学生布置语音练习作业。这些程序的优点就在于在学生单独完成作业时,他不但有相对标准的模板可以学习,同时也可以不断反复的发音,配音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后在发布,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作业的难度并且提升了对自己语音的自信心。第二,小组合作学习。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英语趣配音”和“英语流利说”这样的英语学习应用程序中都有分组练习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档案进行分组,也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来完成分组练习。这样学习任务的难度就可以适度增加,语音练习的效果也会加倍。同时在小组练习的过程中,关于语音学习的经验也可以得到很好地分享。这样的课下练习可以弥补大学英语课堂上有限的语音教学实践,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音学习习惯,从而完善大学语音教学。
最后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英语学习应用程序,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交友平台,例如“微信”和“QQ”来完成语音作业的布置、批注、作业反馈以及展示等任务,以辅助语音教学。
总之,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任重而道远,而智能手机的各种英语学习APP应用程序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只有在教师能够合理利用,精心计划,而学生能够态度认真,积极投入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