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手机)范文

2024-09-21

(如何使用手机)范文(精选12篇)

(如何使用手机)范文 篇1

手机使用协议

甲方:**实业(上海)有限公司

乙方:

手机号码:手机型号:

根据乙方提出需求申请,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通过,特制定本协议。

一、手机领退办法

1、领用手续:乙方凭双方签署完毕的《手机使用协议》到行政处领取手机和电话卡。

2、领用后手机及手机卡由乙方负责使用和保管。手机使用超过年限(二年)报废后公司人资行政部收回。

3、乙方因岗位调整或离职等原因离开原岗位的,经部门负责人书面确认。需将手机和手机卡以及相关附件交回至行政部。(相关附件参见《手机说明书》)。

二、电话费用使用办法

1、每部手机享受100元/月的话费补贴(公司缴纳),超出100元部分由个人承担。每月超出部分从使用者每月发放工资中代为扣缴。

2、乙方使用期间,如产生恶意欠费等情况,甲方有权依据第三方(中国电信)提供的欠费发票,从乙方工资中代为扣除。

三、手机使用规定

1.手机领用人员应当及时为手机充电及缴费,并保证每天工作时间段处于正常开机状态。如出差时,应使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

2.接到公司公务电话,应立即作答。

四﹑损坏、赔偿规定

1、乙方须妥善保管、使用手机,按正确的规程操作,不得人为损坏手机及手机卡。

2、乙方使用期间内,保修期内的硬件故障由手机及手机卡生产商提供维修,(保修期见手机及手机卡领用协议附录)。若人为造成损坏,不属保修项目的费用由乙方承担,维修费从乙方当月工资中扣除。

3、如手机丢失,由乙方负责赔偿。赔偿数额按以下办法折价:以甲方购买整机价格计算,使用一年后付50%,二年后付 50%,赔偿金额从乙方工资中扣除。

五、本协议解释权在人资行政部。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日期:日期:

(如何使用手机)范文 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手机已不再是奢侈品, 而且手机在中职学生中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有手机, 有些孩子的手机功能比我的还全。 他们本来就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 特别是手机游戏更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约束能力。

二、使用手机的好处

允许学生带手机, 好处也很多:首先, 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更方便, 家长对学生的监控更及时有效。偶遇突发事件时, 学生的安全更有保障。其次, 手机短信是学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新型交流平台, 是紧张、枯燥学习生活的“调味剂”。

三、使用手机有弊的方面

中职学生使用手机也有很多不利的方面:手机对人有辐射;助长学生攀比成风;额外增加父母负担;短信聊天, 影响休息, 贻误学业;不良信息, 玷污心灵;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每一次学校组织考试, 我在监考的时候总能发现使用手机作弊的学生;影响校园治安。

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绝大部分学校都对这种现象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我校也不例外, 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凡我校学生一概不允许带手机进入教学区;晚上就寝熄灯后不允许使用手机, 一经发现, 没收手机到学期末并通知家长, 班主任和家长对该生进行整改, 才能进校进班学习。这个规定本来目的是想依靠强制手段和高压政策迫使学生远离手机。但采用堵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就采取疏的方法, 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一) 开展辩论赛:中职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手机的危害。

(二) 由班委会制定班级手机公约

我在班里进行了问卷调查, 目的是为了形成正确的导向,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都能正确认识, 只是缺少自我控制力, 所以需要外在的压力予以强制。我把问题交给学生, 一起商量制订手机公约, 并集体签字通过。

附手机公约。

1.限时间:早中晚饭后至上课前及晚自习下课后开机, 和家长约定好与自己联系的时间。上课关机, 若上课开机, 第一次代保管十天, 第二次二十天, 第三次一学期, 并扣考核分1分。

2.限区域:在教学区域 (包括教室、实训楼、实验室、 运动场等) 使用手机。

3.多和爸爸妈妈联系, 不要在其他人或事上浪费电话费。

公约实行以来, 效果很好。开始有个别同学手机忘了关, 就主动送到我那儿。我会当面把电池取下给他, 以防有学生说老师用了他的手机或看了他的短信, 然后记准日子及时交还。

(三) 具有手机使用资格证才能使用手机

今年我才参加汽车驾照考试, 由此产生灵感。手机的使用可以和轿车的驾驶一样, 要想在校使用手机就要考证。成立考评委员会, 由班主任、个别任课老师和个别学生组成, 理论考试通过后才能参加实践考试, 两样都通过颁发资格证。学生拿到使用手机资格证后, 要规范使用, 接受学校、班级和学校全体同学的监督管理, 轻微违规者, 按扣分加义务劳动进行处理;三次违规以上者, 注销其使用手机资格证;严重违规者, 在校学习期间永久禁止使用手机。

学生使用手机问题只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 对此我们应当采取教育与批评的方式。转变学生的认识, 不是靠逼迫, 也不是靠简单的说教, 而是靠教师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办法, 让其在一定的实践中体会与理解, 从而科学选择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唐才祯.浅谈中学生教育方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1) .

国外如何限制孩子使用手机 篇3

——编者

英国:限制16岁以下儿童使用手机

日前,英国政府向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寄出了一封警示信,指出儿童使用移动电话会对其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在这份警示中,英国教育大臣敦促所有中小学校的校长,严格限制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移动电话。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编印一份传单,告知所有16岁以下的学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才能使用移动电话。这份传单由移动电话零售商发放。英国政府还与电话公司进行了协商,希望它们能将这份传单夹在电话费账单中,一起邮寄给所有的英国移动电话用户。

英国政府决定发出上述警示信和传单的依据,是此前发表的一份有关移动电话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研究报告。主持撰写这份研究报告的是曾经担任过英国政府首席科学家的威廉姆·斯图尔特爵士。威廉姆·斯图尔特爵士表示,尽管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实移动电话危害人体健康,但是,由于儿童处于发育阶段的大脑比成年人更易受辐射的伤害,应该劝阻儿童使用移动电话。威廉姆·斯图尔特爵士表示,儿童的年龄越小,就越不应该使用移动电话。

威廉姆·斯图尔特爵所说的“儿童”指的是16岁以下的孩子。英国政府的一位官员说:“他(指威廉姆·斯图尔特爵士)相信,儿童的大脑在16岁前一直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任何来自辐射的危险都很容易对其造成伤害。”

(杜伟)

意大利: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

调查显示,意大利14~16岁的学生95%拥有手机,在17~18岁的学生中,这一比例高达100%。手机在丰富了年轻人生活的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许多老师抱怨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用手机发短信、打电话、玩游戏,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老师对此束手无策。

意大利日前颁布命令,禁止学生在教室里使用手机,目的是为了避免手机铃声扰乱课堂秩序,并防止学生使用摄像头胡乱拍照。这项规定要求学校惩罚那些不听劝阻,坚持在课堂使用手机的学生,具体措施包括没收手机和期末考试不予通过等。意大利《晚间邮报》说,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在全国范围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国家。

在这项命令颁布之前,意大利发生了一系列和手机视频相关的令人震惊的事件。一段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令全国舆论一片哗然,视频内容是几名学生欺凌一名残疾学生。在另外一个事件中,学生相互拍摄了性骚扰一位女教授的场面。

意大利教育部部长说,如果违规情况严重,并产生了一定的法律后果或危及了安全,应考虑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措施。

(赵蕾)

芬兰:禁止向青少年推销手机服务

芬兰法院日前决定,禁止芬兰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如果该公司违反这一禁令,将被处以最高10万欧元的罚款。

此前,芬兰电信运营商无线通讯公司为了增加用户,直接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向青少年本人推销移动通信服务项目,同时寄去入网合同和入网卡。未成年的孩子在经济上不具备支付能力,其手机费账单一般由家长支付。为此,许多家长对电信运营商的这种做法十分反感,向芬兰消费管理局的消费事务专员反映了这一情况。消费事务专员立即出面制止电信运营商的这种不当做法,并同时禁止所有电信运营商向未成年人直接推销移动通信服务。

芬兰十分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芬兰消费管理局的负责人消费事务专员专门负责监督为保护消费者而制定的法律和法规的执行情况。在规范和净化市场方面,消费事务专员起着重要的作用。

(董洁茹)

日本: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

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日本中学生每天用手机发送电子邮件21次以上;中学生每天利用手机访问信息网站的次数平均为11次;有55.7%的高中女生和49.4%的初中女生每天用手机上网是在“看朋友的留言”,另有48.3%的高中女生是在“更新自己的主页、访问博客、写日记等”。有关人士指出,一些有害网站已经成为诱发青少年重大犯罪和欺侮他人的温床。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中学生手机使用失控局势,由日本教育专家、社会学家和各界知名人士参加的“政府教育恳谈会”拟订了一份草案,提请政府批准。该草案指出,中小学生携带手机上学,不仅影响学习,同时也容易滋生一些社会问题,如中学生通过手机网络卖淫等。

草案还认为,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将会导致色情、暴力以及学生相互欺负的有害信息泛滥,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恶劣影响。草案要求学生家长制订对孩子使用手机进行管理的规则,禁止孩子带手机上学。

考虑到一些学生家长希望孩子携带手机是为了便于紧急联络,草案建议手机开发商生产一种专门供中小学生使用的简易型手机,功能包括限定通话对象、拥有全球定位系统等。草案中写道:“如果有此类手机的话,可以考虑让学生携带。”

日前,这份草案已获得日本政府批准。日本文部科学省致函全国各中小学,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高中制订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规定。

(马明宇)

美国:多数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青少年手机使用过度一直是美国教育者头疼的问题。调查显示,手机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学习成绩。美国非营利组织“常识媒体”对学生使用手机等科技产品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即使是在那些出台了手机禁令的学校,用手机的学生也高达63%);高中生平均每人每周发送大约440条短信,其中的1/4(也就是大约110条)是在课堂上发送的。调查还显示,有2/3的学生说同学曾用手机在课堂上作弊,有超过1/3的学生承认自己这样做过。这些数据,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在男生和女生之间,在“好学生”和“坏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差异。此外,手机色情的泛滥与危害安全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有专家认为,全美至少有20%的中学生涉及手机色情问题。

早在2000年,美国各州的学区纷纷制订规则,有些是州议会或地方政府立法,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2007年1月29日,美国200多所公立学校联合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美国,反对在校园使用手机的力量很强大,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佐治亚州在下午3时放学之前严禁学生使用手机。一旦学生违反规定,老师可以将手机没收,并对当事者进行违纪处理。

(陈之林)

韩国:限制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

随着智能手机在韩国的普及,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生活和娱乐的各种便利之外,很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也在逐渐显现。日前,一项针对韩国中学生的大规模普查结果显示,韩国中学生在智能手机使用方面存在严重失控现象,并逐渐演变成社会问题。虽然有媒体和专家呼吁应该限制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但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

鉴于韩国青少年日益高涨的手机费用已经成为令众多家长深感头痛的问题,韩国政府不得不颁布法律,对青少年使用手机情况进行监管。

自该项法律生效之日起,韩国青少年手机用户将要签订一份单独的合约。合约要求青少年用户和他的父母一起参加手机费用封顶计划。在这个计划的控制之下,青少年手机用户每月使用的手机费用不能超过40美元。此外,合约还就如何节省手机费用向青少年和他的父母提供建议。

韩国电讯部长官洪森万表示:“我相信这是全球首个引导青少年负责地使用手机的法律制度。”他表示,该法律旨在向父母提供支持,协助他们监管和控制子女的手机使用情况。

该法律还规定,电信公司在寄给青少年的账单中,要包含更多有关如何使用手机和网络服务的详细资料。此外,为防止青少年登录带有儿童不宜内容的成人网站,韩国电信部计划推出宣传活动,敦促青少年在注册的时候使用本人的名字,而非父母的名字。

韩国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韩国600多万名青少年当中,有超过400万人拥有自己的手机,四成青少年在学校上课的时候使用手机。其中,年龄在13~18岁,每月手机费用超过10万元韩币(相当于108美元)的青少年超过10万人。据悉,最受韩国青少年欢迎的手机通讯服务包括网络游戏和短信。

(李仁君)

中学生应如何正确使用手机 篇4

1、正的用好手机。

2、以探讨合理使用手机作为契机,折射出对一切高科技产物都应辩证接受,在使用中真正体现它通过辨析,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使用手机的时间,场合,真的价值。

3、培养同学们看待事物的辩证思想。

活动准备:

1、PPt主题图片;

2、主持人准备好开场白。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开篇稿

年青人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手机这一最具时代特色的通讯工具,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同时进入青年学生的生活领域。一时间,校园手机成了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呈贡一中同样也有这样的风景线。作为青少年的你们把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个性气息与身份的象征,很多人已经把拥有一部手机当作很自然也很必然的事情了。在校园里也随时看见学生用手机发信息、聊天、玩游戏......更有甚者,还有的学生在考试时使用手机作弊。在学生当中,手机是多种功能的集合体,既是通讯工具,也是玩具。2013年9月开学以来,校园里使用手机的学生是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也成了老师关心的一个典型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怎样正确使用手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以一种快捷、方便的通讯工具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似乎也是时尚的体现。只要我们稍加留意,随处可以看到一些同学拿着手机侃侃而谈。

二、同学们谈手机的优点

(1)、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和人沟通只要一按号码,千里之遥可以近在咫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可以救人于危难,看见抢劫、火灾......一个电话就完事了;

(3)、手机是及时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4)、可以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

(5)、手机的附加功能强大,可以拍照听歌查字典;

三、手机的危害:

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功能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加入到手机大军中来。因此而出现的一系列诸如课堂上频频响起手机铃声,看电子书,晚上不睡觉,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听音乐,甚至转发不健康的垃圾短信以及由此引发的攀

比心理等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感到担忧。

问题:想一想,手机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危害? 中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十大危害:

1、频繁用机,损身又害心。

手机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其功能的。频繁的使用手机会使人的记忆力丧失,睡眠紊乱,心理烦躁,头痛等。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很多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学生发育,影响身体健康,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的明显下降,听觉受损,免疫功能失调。

2、黄色泛滥,不利成人成才。

手机上网、QQ聊天、网络游戏、电子书等功能,以及不良短信,手机黄、赌、毒,毒害青少年。黄色信息、黄色网站等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来讲,怀有十分强的好奇之心,危害极大,严重影响青年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3、亲情疏远,教育虚无飘渺

目前,家长纷纷给学生配备手机,对他们进行摇控管理。手机像根“绳”,其目的是想栓着学生的心。但是家长的一片好心,学生并不理解

4、乱交朋友,情感纠纷不断

手机是学生交往、联系的重要工具。学生配备手机后,交际范围迅速扩大。有些学生不仅在校内交往频繁,而且与社会上很多人也有关联。有时校外的朋友一声呼唤,学生便谎称有病请假。有的学生之间交往不规范、不注意,往往引起一些是非。特别是男生敢为红颜而冲冠一怒,一呼百应,大打出手,不计后果,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制造一些事端。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障碍。

5、手机管理引发新矛盾

学校是公共场所,手机存放非常不便,导致部分同学手机经常被偷。由于学校明令禁止带手机进校园,手机得不到学校保护,导致同学间相互猜疑甚至报警,影响同学关系,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秩序,诱发新矛盾。

6、手机陷阱

如今,利用中奖、谎称家人出事行骗的短信比比皆是,成人笑话和不良短信令人防不胜防,占卜、整蛊和无聊短信更是铺天盖地。作为学生的你们们心智尚未成熟,而且没有社会经验,很容易上当受骗或是陷入不良短信的泥沼无法自拔。

7、侵犯他人隐私

现在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不少中学生喜欢拿着“摄像头”手机偷拍,作为谈资笑料;甚至故意将恶搞的情景拍下来发到网上,宣扬不文明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甚至对他人造成伤害,这些行为都引起了学生、家长和 老师的忧虑与反感。

8、惹是生非

一些学生闲来无聊,用手机到处招惹是非,侮辱他人,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争执,甚至引发恶性的打斗事件。还有的学生与同学发生口角,本来事件并不大,可手机在手,就非要打电话找一下“能人”来平息,进而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从而把事态闹大,无法收拾。如若没有这个手机,事情可能会好办得多。

9、破坏校纪,影响教与学

学生使用手机晚上躲在被窝里收发短信,看小说,玩游戏,深夜不睡,手机成为娱乐品,干扰他人休息,降低学习效率。在教室里,一部分学生的手机关着,大多数是开着静音或振动,有的学生一节课连续收到五、六条短信,不能安

心听课。也有个别忘了的,课上手机响起来,扰乱教学秩序,影响自己听课效率,蔑视教师劳动。

10、考试作弊,冲击考风学风

在学业成绩检测时,有的学生通过手机舞弊,弄虚作假,欺骗家长,欺骗老师。造成课上精力分散,学习不用功,课堂受到干扰,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作为学生,学习必然不认真努力,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学生还以短信的方式捉弄老师和同学,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四、播放视屏:《进考场带手机不开机也视为作弊 》、搞笑配音《咆哮马高考作弊记》

五、中学生应如何合理使用手机:

1、吃饭时不玩手机

2、上课的时候不碰手机

3、下课尽量少玩手机

4、在家吃饭、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不碰手机

5、熄灯后不碰手机

6、和同学一起活动、和老师说话的时候,不玩手机

7、不使用手机作弊

8、不使用手机来引发各种事端

9、不使用手机做违法犯罪的事

10、好好地把手机用在学习上

六、结束语:

(如何使用手机)范文 篇5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遗余力地设计各种游戏活动并使之贯穿于课堂。时间一久,我们不难发现,在课上学生唱唱跳跳,说说演演,甚是热闹;课后学生却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笔者认为像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气氛热烈,使得学生情绪亢奋,注意力转移,势必影响最终教学效果。因此,我结合我见过的课例谈谈小学英语中如何有效使用游戏教学的问题。

[课例一] 《牛津小学英语》 4A Unit6服饰类单词一课,教师用“Hot cross buns”一首歌作为课始的热身运动。在讲完六个服饰类单词和句型后,教师选两三个学生表演时装秀,学生运用所学单词介绍自己的服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玩得很尽兴。在同学们说说笑笑、唱唱跳跳中,结束了本堂英语课。

一、游戏教学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

“Hotcross buns”(刚出炉的小面包)这首歌与所授服饰内容不相符,用在这里显得很牵强,偏离了教学目标。这种为动而动,追求表面的热闹,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违背了游戏教学的初衷,也不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说、唱、玩、演等游戏活动只是激发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面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有什么收益,得到什么启发,而不仅仅是表面层次的快乐。因此,我们在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重视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设计游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游戏活动为方式,设计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在趋于真实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感知体验,交流协作,探索发现。只有当游戏教学为教学内容服务时,游戏才能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教师才能达到寓教于

乐的真正目的。

二:游戏教学应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

上例中教师只让两三个学生表演,虽然操练了学生所学的句型和服饰类单词,可其他学生只是在一旁观看。这实际上是背离了设计游戏的原则。新课程理念倡导面向全体,体验参与”,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到全体性和参与度。游戏教学应该是“大众戏”,而不是一两个人表演的“独角戏”。教师应尽量设计集体参与的游戏,尤其是那种需要相互协作、发扬团体精神的竞赛类游戏。如上例教师可采用分组活动的方法,鼓励人人参与。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先介绍自己的服饰,再由各小组推荐一两名代表参加全班表演,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每个学生都有为小组争光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操练语言、巩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当学生有出色的表现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适度的奖励,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又能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的游戏才是高质

高效的。

[课例一] 《牛津小学英语》4Bunit 6交通工具一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了各种有关交通工具的游戏,使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娱乐的状态中,忽略了要

学习的内容。

三:课中游戏要“精”,日久游戏要“变”。

课堂游戏数量过多,形式过于花哨,容易喧宾夺主,造成学生忽略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接受,使原本以学习和提高英语能力为目的的英语课,变成了游戏活动课。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选用的游戏要精;要富有创意。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精彩的游戏,如果教师一成不变地长期使用,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原始的兴趣就会不复存在。课后笔者了解到,“Guessing game”这种竞猜游戏活动自三年级就开始了,学生早己经玩厌了。显然,这位老师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渴望新奇的心理。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因此,英语游戏教学想要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教师就应不断搜集游戏,并富有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在复习课上可采用“魔力耳”、“数星星”、“单词串”、“头脑风暴”、“石头、剪刀、布”等不同的游戏形式加以变换,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课例二]《剑桥少儿英语》一级下册“Shopping in the classroom”一课,教师不辞辛苦地将教室布置成琳琅满目的商场,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面生动的购物体验中主动学习。然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让这位老师始料未及。学生们看到课桌上摆放着各种精致的玩具和美味的食品,都扯着喉咙喊:“我买这个!”“我要那个!”,“快把这个东西拿给我!”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抢购自己喜爱的物品,教室顿时成了集贸市场,人声鼎沸,秩序混乱。据笔者观察统计,48人的班级仅有11人运用了刚学的购物句型。四:游戏活动要组织有序,活而不乱。

小学生的天性是爱玩并且喜欢争强好胜。有些学生做起游戏来容易忘乎所以,即使在课堂上,也会情不自禁地大呼小叫,走来窜去。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师对课堂纪律更是难以控制。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游戏活动时,要充分发挥指导和调控作用,使学生做到动静有序,令行禁止。首先,在游戏开始前教师要讲清楚游戏规则、评分标准和纪律要求。另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在游戏过程中即使出现一些小插曲,教师也能有规可循,有则可守,较好地控制局面。如上例,教师可指导学生分组购物,一组购物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注意观看、倾听,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竞赛表现,评选出“最佳纪律奖”、“表现突出奖”、“风格高尚奖”等奖项,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从而使课堂达到活而不乱的教学效果。总之,英语游戏活动给当今的英语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针对教学目的而设计的游戏活动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能注意上述几种情形,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更生动、更有趣的情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下,英语游戏

使用手机的禁忌 篇6

(一) 在电梯或封闭环境里, 往往信号较差, 手机就会自动提高电磁波的发射功率, 就易导致辐射强度增大, 危害人体。

(二) 拨打手机后即贴近耳朵, 在刚拨出又未接通时, 其辐射强度明显增大, 此时贴近耳朵, 会使头部受到的辐射成倍增加。最合理的方法是此时将手机尽量远离头部。

(三) 有些人打手机或接听时走来走去, 会使信号强弱起伏, 从而加大手机辐射量。

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篇7

记得上个学期期末的一天,我的同事小张在女生宿舍值晚班,发现一女生正躲在厕所里玩手机。小张要没收学生的手机,学生不但不给还叫嚣说:“现在中学生谁没个手机,玩玩手机又咋了?”其实在那之前,关于“学生到底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的问题,在我们学校已引发好几次讨论,老师、家长、学生各说各的理,持什么观点的都有。

其实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时下校园内、公交车上、马路边、商场里,拿着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的孩子比比皆是。随着手机的普及,未成年人迅速加入“手机一族”。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成为令众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新问题,而学生带手机已经在学校里成了常态。虽然之前我校严禁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是有些学生充耳不闻。更有老师反映,有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还有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也以这样那样的借口让父母买价格不菲的手机。我也在值午班时多次发现,有的学生用手机玩游戏。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呢?没收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我觉得“堵”不如“疏”,应该通过心理疏导,让孩子自觉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

了解手机可能带来的危害

记得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到一个同学有一款漂亮的手机,十分羡慕。那时候,他常常会拿我或他爸爸的手机看看玩玩。但我通过与儿子沟通,让他明白自己还小,用手机还不合适。后来,为了儿子在夏令营与我们联系方便,我考虑再三,把自己几年前买的,已经“退役”的一部手机给了他。儿子拿着手机,心里很高兴。在儿子看来,有手机就可以了,因为之前我就告诉他,手机的最主要功能是接打电话,能用就行。对这个看法儿子很认同,因为他已经很知足了,他也知道,自己相比爸爸妈妈小的时候,已经很幸福了,爸爸妈妈小的时候连做梦都不敢想能拥有手机。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因使用手机带来的相关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手机的辐射到底对人体有多大危害,如何把危害降到最低,成了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让儿子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跟儿子一起上网,在百度上搜索有关手机辐射的内容。网上的专家建议十分详细:“1.手机应尽量离身体远一点。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会被人体吸收。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一般来说,通话时辐射大一些,而在手机号码已经拨出而尚未接通时,辐射最大,这些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2.手机别放枕头边,因为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危害较大。3.莫把手机挂胸前,那样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儿子读后才明白,小小手机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而且它还有危害。他表示自己以后一定要正确使用手机。

走出手机游戏的误区

有段时间,我儿子特别痴迷手机游戏,每当我们找不到手机的时候,肯定是他在用我们的手机玩游戏。有一次我父母搞了一次家庭聚会,我们几个子女都带着孩子去了父母家。几个孩子难得相聚,很快关起门来在一个房间里用姥姥的手机玩起了游戏。我决定跟他们沟通一下。

“游戏有那么好玩吗?”

“好玩!”

“可是手机屏幕那么小,玩起来不但不方便,还对眼睛啊身体啊都不好。”

“可我们又没有其他玩的东西!”

“怎么没有?比如你们姐弟几个可以到户外去玩捉迷藏、跳绳等小游戏呀!”

“玩手机游戏更有意思!”

“要玩的话,也最好是在电脑上玩,每周可以有计划地玩一两次,对眼睛的伤害不会那么大。这会儿你们可以看看书,或者画画、捏太空泥什么的,也都不错。”

……

儿子还是比较克制的,渐渐地就不再用手机玩游戏了,他知道那对眼睛的伤害很大。当然,我会有计划地在网上找些益智小游戏陪儿子玩,有时在家里跟他杀几盘象棋,或者跟他比赛捏太空泥小人儿。儿子的生活内容丰富了,对手机游戏就无暇顾及了。

在引领孩子走出手机游戏的误区上,家长千万不要言而无信,比如说让孩子玩电脑游戏,怕他控制不住自己又出尔反尔等。我一般每周让儿子玩两到三次电脑,即使有事耽搁了也会让他找机会补上,每次玩三四十分钟。

防止孩子形成攀比心理

有一天,我儿子放学回来,言语里流露出羡慕:“妈妈,我同学都买了苹果iPhone4S了,报价四千多块呢!”

“那妈妈给你买一部如何?”我故意将儿子一军。

“好啊!好啊!”儿子先是很高兴的样子,接着又嬉笑着说,“妈妈,您骗我吧?”

“当然不是,如果你真想要,我就给你买,但妈妈得先和你算一笔账。我和你爸都是工薪族,咱家目前几乎没有存款,但每个月都要还房贷和车贷。如果你买这样一款手机,那将花去妈妈一个多月的工资,或者相当于用掉我们家两个月的生活费,再或者就把我们一家过年买新衣服的钱提前花了。”

看我掰着手指头算,儿子立即用手势制止我:“妈妈,求求您别说了,我不买了。真的,其实我原来的手机还能用。”

“那别人用苹果iPhone4S你不羡慕,心里不痒痒吗?”我问。

儿子说:“痒痒就是痒痒那么一会儿。放心吧,妈妈,我不会真的与同学攀比。”见儿子说到了点子上,我又引导他:“其实攀比也能出彩,比如与同学比谁学习用功,比谁读的书多,比谁更体谅父母更孝敬老人更懂事……”

再后来,儿子觉得手机其实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但平时不咋带在身上,有时候外出还得我提醒他带上手机。反倒是我开始惦记他的手机,因为里面充的电话费一直没用完,再不用就浪费了。

不可否认,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游戏、照相、上网、听音乐等一应俱全。也正因为手机的功能多,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很多孩子对手机有了依赖,天天网上聊天,看电影,听歌曲,仿佛没有手机生活就暗淡无光了。还有一些孩子,沉迷在手机游戏中,浪费了大好时光。可以说,对不少中小学生来说,手机已成为高档玩具,而不是通讯工具。

因此,家长首先应在给孩子选手机时谨慎行事。手机可以方便孩子与家长联系,也可以传递亲情、友情,但前提是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干扰课堂秩序,不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给孩子选手机,功能越简单越好,能够打电话、发短信足矣。当然,对孩子拥有手机的家庭,家长要协助学校做好孩子的工作,不妨在给孩子买手机之前制订相应的制约措施,与孩子“约法三章”:一是控制话费支出。每个月的话费控制在30元以内,超支则属违规,应受到责罚。二是控制开机时间。上课时一律关机。如果发现上课时间没有关机,则收回一段时间的手机使用权。三是如果正确合理使用手机,则会得到相应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只有家长和老师双管齐下,重视手机的使用问题,正确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的手机真正成为工具而不是花钱又误事的玩具。

合理使用手机作文 篇8

1、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好使用手机的目的的时长,如果到时间没干完,可以适当延时。

2、删掉一些多余软件,只留下学习和社交软件,防止分心。

城管通手机使用规范 篇9

使用规范

一、数字化系统城管通手机的维护使用,实行中队长负责制与个人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二、中队长负责所属中队人员使用设备的安全应用,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汇报装备技术科负责人员处理。

三、信息采集员对城管通手机实行专机专用,未经监督考评科负责人同意不得随意调换。发现一次,扣除考核奖50分。

四、城管通手机的程序安装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信息采集员不得对城管通手机安装任何程序、游戏,包括各种浏览器和QQ软件等,发现一次,扣除当事人当月考核奖50分。

五、信息采集员对配置好的城管通手机不得更改任何系统设置,发现一次,扣除当事人当月考核奖50分。

六、病毒侵入城管通手机,当事人扣除考核奖50分;病毒造成本机不能正常运行,扣除当事人考核奖100分;病毒造成管理系统受到侵入者,报请中心严重处理。

七、中队长对所属中队手机设备安全负有监管责任,发现设备有上述隐患者,扣除中队长当月考核奖100分。

八、为使城管通手机正常工作,保障数字城管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采集员应当定期将内存中上报完问题后的无用照片清除。

九、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行,本规范的使用解释由技术装备科负责,监督考评由技术装备科执行。

二○一○年十月

正确使用手机减少辐射伤害 篇10

据相关科学报导,手机辐射对头部危害最大,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功能性障碍,引发头昏、头痛、多梦、失眠和脱发等症状,甚至有人面部出现刺痛感。平时手机应远离头部,睡觉时最好关机,至少也要放到远离身体20厘米以外的地方。

1. 拨打手机应取下金属眼镜架

据英国移动中心一项测试表明,金属眼鏡框明显导致电磁场增强,对电子辐射的吸收率增加63%。通话时金属眼镜框会成为导体,使辐射进入眼睛和大脑从而使之受损。

2. 信号不好时不要接电话

手机的辐射强度是由基站(基地台)控制的。每部手机都会不断地向最近的基站发送信号,如果来自某部手机的信号太弱,基站就会发出指令让这部手机增大辐射强度。信号只剩一格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是信号满格时的1000倍。

3. 车上打手机对人危害大

城市上班族一般都会在上下班乘车途中接听手机。由于车厢都是金属外壳,所以大量的手机电磁波在车内来回反射。这些电磁波密度大大超过国际安全标准,严重影响健康。

4. 与充电中的手机保持距离

手机充电器磁场较高,与其保持最少30厘米的距离,其影响可降低。

5. 使用耳机接听来电

使用手机配备的专用耳机,可实现远距离拨打或是接听手机,是减少手机辐射比较有效的办法。

6. 喜新厌旧是对的

一般而言,旧手机的辐射比新手机来得厉害,在同样距离、同样机型的条件下,旧手机所发出的辐射会是新手机的1~2倍。

7. 手机拿法有窍门

侧身玩手机的辐射比较大,所以尽量别采用这样的姿势。此外,玩手机时,手机最好距离身体30厘米,手机也尽量别贴身放置,距离15厘米以上最好。

手机电视使用与满足模式初探 篇11

自1925年Baird发明电视之后,“看电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受益于移动通信的科技进步,手机电视成为重要发明,因为它结合了两大畅销品———手机和电视,并拥有超过60亿的全球用户。

韩国是第一个发展商用移动电视的国家。2011年,日本拥有“one sage”移动电视功能的手机累积出货达一亿多只, 几乎达到人手一机的普及程度。据艾媒咨询(ii Media Re- s e arch) 的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手机电视用户规模已达2.57亿,付费收看比例为15.1% ,其中有28% 的用户使用手机收看电视节目。[1]

何为手机电视?Loebbecke,Huyskens,& Jarvenpaa (2008) 将其定义为“移动设备实时传送的电视内容”。[2]J ung,Pe re z- Mira,& Wile y- Patton(2009)称之为“通过移动设备提供的电视内容”。[3]本研究认为,手机电视是指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接收终端,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收看视频内容。

当手机电视作为视频平台,则意味着技术、内容和服务将会发生关系变化。若从服务角度而言,则需基于用户的使用与满足情形,考虑内容与技术运用,才能赢得用户信赖。以往,探讨使用者的使用与满足情形,多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假设受众是积极、主动的媒介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们不仅了解自己的需求,也会使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

若是按照Lin(1999)所认为的,使用与满足取向是探讨新媒介的适当取向之一,[4]而仍然沿用此一模式探讨新媒介, 则需要对新兴事物的使用与满足情形有深入认知,方能立足学理基础设计符合新媒介特性的使用与满足模式。

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1. 分析使用与满足模式的发展情形及核心要义,指出在新媒介环境中,该模式的可改之处; 2.立足手机电视,分析何以产生需求、期望、动机、行为和满足,修正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的运作过程与操作化定义;3.建构手机电视使用与满足模型,为拓展手机媒介的应用与服务提供思路。

二、文献探讨

历经受众“主动”与“被动”之争,所引发的使用与满足模式对“效果万能”之省思,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70年代,研究者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的基本模型,认为是由需求(need), 激发了人们对大众媒介的期望(expectation),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媒介使用(media exposure),导致了需求的满足(grati- fications)。

但是,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长期累积的研究成果都是立足于传统媒介,若要将它运用于新媒介,是否需要经过理论修正或改写,亦有以下可供思考的面向。

第一,当媒介融合发生,一如手机电视,其行为涉及两个过程,一是采用手机作为平台,二是使用手机收看视频内容, 二者差异为何?关系为何?又分别由何引起?按照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的说法,是由特定动机引发使用行为,若“采用” 和“使用”二者均由特定动机引起,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说明 “低头族”有事无事划划屏幕、看看视频这一习惯性的、无意识的、无法言说动机的使用现象?

第二,在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中,对于需求、期望、动机、 满足等核心概念在理论及操作化定义层面并没有较为清晰的界定及区分,甚至存在同义反覆等饱受批评之处,这也需要在新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中进一步加以解决。

第三,相比于传统媒介,新媒介的使用行为更加丰富,也有不少新的行为发生。以手机电视为例,使用者不仅可以看 “电视”,亦可评论或转发,甚至可以自行上传视频与朋友一同分享,这是否会使关于使用行为的探讨生发其他面向?

第四,以使用与满足为取径的新媒介研究,大多探讨寻求之满足(gratification sought),很少针对获得之满足(grati- fication obtaine d)进行研究与反思。

作为传播研究的流行模式之一,使用与满足研究在还没正式发展成系统的实证理论之前,已经制度化于传播研究中。一方面它被当成是一个正式的理论而为人们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它越来越趋向于一个标签化的模型,而非正式的、 系统的、实证的理论,或从另一侧面说明,其本身就存在因媒介发展而修正的空间。

三、手机电视:从“采用”(adoption)到“使用”(use)

假如同一信息,同时存在于传统电视与手机电视,我们为何要使用手机电视进行收看?也许可以绕开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对于使用动机的操作化定义,诸如获取信息、娱乐身心等,再来回答这一问题。手机电视的使用行为涉及两个过程,一是打开手机,二是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罗文辉、李郁青、 施盈廷、杨秀娟(2005)曾在网路研究中,以“采用”和“使用” 对上述行为予以定义,认为“采用”在于是否选用这一平台, 而“使用”则是针对平台的内容而言。[5]那么,我们若要回答上述问题,也可尝试从手机电视的“采用”入手,研究人们为何选择手机作为收看平台。进而探讨,在手机电视中,是否会是经由“采用”行为而看到视频内容,再产生使用动机,发生使用行为呢?因此,本文尝试由“采用”到“使用”的过程,在手机电视的语境下,引发对使用与满足模式的修正探讨。

(一)手机电视采用(adoption)行为

回到反复追问的问题,若是同一信息同时存在于传统电视和手机电视,为什么人们要选择手机电视作为收看平台? 以下,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1.技术接受模型(Te chnology Acce pta nce Mode l,TAM)

Davis(1989)提出“ 技术接受模型(te chnology acce p- tance m ode l,TAM)”,认为“知觉有用性”(pe rce ive d us e - fulne s s)及“知觉易用性”(pe rce ive d e as e of us e)会左右人们是否采用某一科技。[6]知觉有用性指使用者认为它有所助益,知觉易用性指使用者认为它容易使用,并且二者均受到外生变量影响。也就是说,当使用者感到系统有用程度越高, 易用程度越高时,对于该系统越有正向态度。外生变量主要指系统特征等。按照这一模型所指,想要知道面对同一信息, 人们为何更愿采用手机电视,则必须研究手机电视的系统特征,即从功能性入手,探讨手机电视如何通过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而左右使用者的采用行为。

2.手机电视的系统特征

当手机电视日渐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lication),其优势在于遍在性、便利性、个人化、突出性构成的“移动特质”。

(1)遍在性

Clark(2001)认为,遍在性是指使用者经由移动技术,得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接收信息。[7]手机电视正是如此。如今, “看电视”不再有所局限,人们随身携带手机,消除时空限制, 随时随地收看视频。移动性与立即使用(immediate access) 被视为使用手机的理由之一,因此,运营商也捕捉到这一特点而推出手机电视服务。当人们无法定时、定点收看电视时, 只需划动屏幕即可解决问题。

(2)便利性

便利性是左右用户是否采用某一系统的核心。因为使用者在生理上、情感上、认知上所付出的成本,都会影响其采用习性,大家都更倾向于便利性高的系统为自己提供服务。在此,便利性主要是指“灵活运用”与“取得便利”。

对于使用者而言,手机电视唾手可得,只要打开网络,连上系统,即可打开视频APP。因此,便利性已被当作采用手机电视的原因之一。

此外,Brown(1990)认为,“获取服务所需时间”也成为评估便利的组成部分,方便快捷的服务更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忠诚度。[8]手机电视提升了内容获取的效率,降低了使用者的时间成本。陆地、刘菲菲(2009)调查指出,在手机电视使用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其当作“电视替身”,正因方便携带、随手可得等诸多优点,使它增强了视频的时间弹性,便于“见缝插针”的收看行为。[9]

(3)个人性

手机的个人属性,也给手机电视贴上了“个人媒介”的标签,并成为运营商的营销目标,旨在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视频服务,改变“一对多”的电视传播模式。

比如,与面向大众的传统电视不同,手机电视使用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订阅不同类别的视频推送,一般含新闻、体育、影视、音乐等诸多方面。

(4)突出性

Lang,Ge ige r,Strickw e rda,& Sum ne r(1993)用电视剪辑效果研究对“突出性”加以说明,他们发现,镜头切换会引发指向反映,从而使人们自动配置资源,处理镜头转换后的信息。[10]陶振超(2011)也探讨了何以引发自动处理机制, 证明刺激物所具有的突出性是关键因素,它会引发注意力转移。[11]若应用于手机电视中,则会发现,与传统电视不同,使用者无需坐等好戏,几乎所有手机电视APP都具有信息推送功能,通过响铃、震动或是弹出窗口等具有突出性的刺激物,引起使用者注意,提醒某一精彩内容即将播出,尤其对目标型收视者具有帮助。

3.手机电视采用(a doption)行为模型

综上所述,手机电视采用行为,并非由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对于使用动机的操作化定义(如获取信息、娱乐身心)所驱动,而是按照TAM模型,由于遍在性、便利性、个人性、突出性等外生变量,使人产生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促成采用行为,甚至可能会形成习惯性采用。比如,我们看到“低头族”总是在无意识地“划动屏幕”。这也印证了“媒介退入背景”的观点:媒介使用可能不为特定目的,而只是一种习惯而已,甚至人们无法言说为何使用的个中原因。

(二)手机电视使用(use)行为

本文认为,手机电视使用与满足模式是采用在先,使用在后。一旦发生采用行为,人们得以借助手机电视看到视频内容,才会产生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中的需求、期望与动机, 诱发媒介使用。以下,将针对采用之后的使用行为进行探讨。

1.期望理论(e xpe cta ncy the ory)

若是经由手机电视采用而看到视频内容,才会产生需求,引发期望及动机,造成媒介使用并获得满足。那么,连接采用与使用之间的需求、期望和动机该如何界定?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不仅对期望界定不清,而且将需求、期望与动机互相释义。而“期望理论”则能够澄清需求、期望与动机的构成情形,且大致支持并较能阐明促使使用行为发生的各个因素之间明显的错综复杂的关系。[12]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未来所采取的某种行为取决于三个因素:向度(valence),指某一结果或心理目标对个人有吸引力(当人们认为手机电视没什么吸引力时,便不太可能使用);工具(instrumentality),指个人对表现和达成结果之间关系的认知(当人们认为使用手机电视对获取信息、娱乐身心等个人需求没有助益时,便不太可能使用);期望,指个人对达成目标之或然率的认知(当人们认为没有能力了解如何使用手机电视,无法玩转其诸多功能时,便不太可能使用),用公式表示:期望价值=E × I × V。[13]在传播研究领域, 相关学者曾运用期望理论探讨了人们对于寻呼机、电视、网络、手机的“期望价值”与相应媒介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期望价值(工具、向度、期望)不仅是预测媒介使用行为的重要变项之一,同时,也对获得之满足具有显著影响。

2.使用行为的多层分析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使用行为已经呈现了诸多变异,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针对使用行为的“静态描述”,已经不足以说明手机电视的使用情形。

(1)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

Ko,Cho,& Robe rts(2005)把使用行为分为两类:“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尤其重视对使用者给予回应和知识分享等互动行为的考量与分析。[14]

人机互动是指,使用者可以自行控制信息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与信息之间产生互动。使用手机电视可以随时随地、自主点选视频内容。比如,在赛事直播时,即使没在电视机前, 或是错过比赛,仍可通过手机电视看到赛事情形。

人际互动主要用于模拟社会真实的沟通情境,使生产者与接收者得以在媒介平台交换意见。比如,以往我们“看电视”,只能被动接收内容,无法与生产者对话,也不能实现意见分享。但手机电视打破了这一僵局,使用者既可收看,也可评论,或是转发朋友,甚至将自己所拍视频上传网络和大家一同分享。

(2)空间使用与时间使用

在手机电视中,当使用者收看此一内容时,同类视频通常会以“超链接”形式出现,甚至,视频软件会凭借记忆功能自动推送契合使用者偏好的视频链接。

“链接收看”为使用者提供了多重路径的视频内容,创造了组合报道的可能性,以及使用者与生产者之间协同合作的收视形式。同时,也因为“超链接”的植入,让使用行为产生 “使用轨迹”,进而包含了“空间关系”,引导使用者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空间。这一“轨迹走向”具有意义,代表着“某些资料的能见度指标”,象征知识被发现的可能与彼此意义的交换,致使“视频链接”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也包含了权力关系, 由生产者在此形塑知识,竞争大众注意力。[15]

此外,传播科技也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概念,以及思考自我与周遭世界的面向。手机电视虽24小时在线,因其自身特质形成知觉易用性和知觉有用性,但也延长了人们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长,打乱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周期。这要求研究者切入日常生活中媒介使用的种种细节,从时间维度探讨传播科技与生活韵律的关系。

3.手机电视使用(us e)行为模型

综上所述,当使用者经由采用行为而使用手机装置看到视频内容时,即进入了手机电视的使用阶段。当手指划动屏幕,网络视频映入眼帘,产生需求、期望与动机,用期望理论架构三者关系则有:当人们对视频内容感兴趣、认为它有所助益,并知道如何使用手机电视的诸多功能时,则会发生针对视频内容的使用行为。这一使用行为包含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不仅反映使用者做了什么,也通过所看视频的点击情形以及视频之间的链接关系,看到使用轨迹及使用韵律。

四、获得之满足

在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大伞下,几乎所有议题皆多少涉及有关“满足”的探讨,如何评量满足,对研究结果举足轻重。那么,何谓使用手机电视的获得之满足?

我们常常认为,新媒介设定了信息传播的另类过程,使之具有民主的涵义。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人们是否真的得以任意进入、退出不同视频网页进行观看,摆脱生产者意欲强加的主观意图?本文认为,尽管手机电视使受众得以随心所欲看电视,但它并未全然呼应“读者赋权”的论述。如前所述, 视频链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科技功能,而涉入社会文化层面,建构了一个权力交织的场域。

第一,从宏观上看,以手机电视为例,不同视频之间的 “引用”或“不引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等,很可能仍然受控于诸多利益因素,是基于生产者彼此价值的相同或利益交换的互惠。以视频链接为例,Soon & Kluver(2007)认为,链接往往旨在“维系类似观点的关系”而不是“提供多元化的观点”, 而链接的设置往往是考量“如何增加使用者的停留时间和关注度,从而达成某种目的。”[16]

第二,从中观上看,这一问题不只在于视频如何设置,甚至,当使用者自由点选视频的同时反倒形成了另一种隐形的 “把关机制”。比如,传统电视记者在网络视频报道中,往往坚持原有记者与受众的阶层区分,这就致使电视机构的APP视频传播仍然植入了传统意义的受传关系。甚至,我们从中得以窥见视频设置的社会意义,以及不同视频之间的聚合情形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真实等问题。

第三,从微观上看,在手机电视中,仍然不能忽略生产者试图置入的权力问题。实际上,生产者也的确在利用新媒介, 旨在使人忘记媒介的存在,似乎每一次点击都是一次忠于自我的选择,但这并非是生产者的理想所在,至多是策略之一。 甚至可以说,只是生产者运用了某些手段,使手机电视成为对众多视频的另一个有效管理平台而已。当生产者通过视频设置,试图影响使用者的使用行为时,研究者不可以假定人们完全自主于这些设置之外而不受到使用者的意图影响。

五、手机电视使用与满足模式

综上所述,与原有使用与满足模式主张动机在先不同, 在手机电视中,由手机电视采用,让使用者看到视频内容,引发需求与期望,产生使用动机,促成使用行为,获得使用后的满足感。由此,其使用与满足模式可阐释如下:

第一,手机电视采用行为并非动机驱动,用技术接受模型可解释为,遍在性、便利性、个人性、突出性等外生变量作用下的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使这一技术服务为人接受,导致了手机电视采用行为,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习惯性采用。

第二,使用者采用手机电视而看到视频内容,产生需求、 期望与动机,用期望理论架构三者关系:当人们对内容感兴趣、认为它有所助益,并且可以学会使用时,才会产生使用行为。这一行为具有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特性,不仅反映使用者做了什么,亦可发现使用轨迹及使用韵律,用以探讨使用行为的时空特征。

第三,在分析满足时,本文认为,手机电视虽具有去中心化特性,但却并未呼应“读者赋权”的论述。研究者不能忽略生产者在视频链接等手机电视设置中,试图置入的权力问题,以及经由“蓄意引导”而形成的“把关机制”。

使用手机承诺书 篇12

承诺书

尊敬的老师:

为了响应学校号召,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营造宁静的校园环境,使自己静下心来,提高学习效率,我郑重承诺: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关于《学生手机管理条例》。

若违反规定,我愿意接受学生手机管理规定的处罚规定。

签字:

年 月 日

关于遵守手机使用管理规定的

承诺书

尊敬的老师:

为了响应学校号召,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营造宁静的校园环境,使自己静下心来,提高学习效率,我郑重承诺: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关于《学生手机管理条例》。

若违反规定,我愿意接受学生手机管理规定的处罚规定。

签字:

年 月 日

关于遵守手机使用管理规定的

承诺书

尊敬的老师:

为了响应学校号召,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营造宁静的校园环境,使自己静下心来,提高学习效率,我郑重承诺: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关于《学生手机管理条例》。

若违反规定,我愿意接受学生手机管理规定的处罚规定。

签字:

年 月 日

关于遵守手机使用管理规定的

承诺书

尊敬的老师:

为了响应学校号召,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营造宁静的校园环境,使自己静下心来,提高学习效率,我郑重承诺: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关于《学生手机管理条例》。

若违反规定,我愿意接受学生手机管理规定的处罚规定。

签字:

上一篇:动机信与简历的区别下一篇:2上苏教版第03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