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班组长的权力(共8篇)
如何使用班组长的权力 篇1
班组长责任和权力
一、安全生产: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1、每天开工前,检查各种设备的完好情况;
2、监测员工的设备使用情况,对违规操作进行制止和教育;
3、工作完成后检查各种用电器、用火设备的情况,保证切断用电器电源、切断火源。
二、生产任务:保证按要求完成每天的产量任务
1、根据厂部生产任务要求,分解到本班组各工序,安排当日生产工作;
2、对工作进度进行监控,对工作不力的行为进行督促;
3、提出对上、下工序的要求,并提请上级支持;
三、质量保证:保证生产的各品种符合质量要求
1、对原材料和产品的验收标准提出合理建议,以保证产品质量;
2、对工艺流程的优化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和权力;
3、配合本部门的技术主管,督促员工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操作;
4、配合技术主管对所有原材料(或上道工序交送的半成品)进行检验,对于不合格的品种提出处理意见,并决定提交上级或者由班组自行解决的意见;
5、对本班组生产的各环节半成品进行抽检,避免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四、员工管理:保证员工行为符合企业要求和工艺规范
1、每日上班前,对员工的着装进行检查督促,保证符合规范要求;
2、对员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制止违法、违规行为;
3、对于员工的不正确操作进行教育指导;
6、带领全体员工进行卫生清扫等集体性工作,每天下班前对本班组的清扫工作进行检查。
五、原辅材料的领取、产品入库:
1、负责包装袋和标签的领用及报单;
2、产品入库、数量统计和报单。
六、人事管理:
1、拥有本班组内部的人事调配权;
2、对本班组员工的违规行为有考核权;
3、对严重不服从管理的员工,拥有拒绝使用的权力;
4、及时掌握员工心态,积极与员工交流,强化集体的凝聚力;
5、员工请假(一天以内),班组长有审批权(须向上级主管报备);
6、有组织本班组评选优秀员工并申报的权力;
7、对本班组的奖金、提成,拥有分配的建议权。
如何使用班组长的权力 篇2
一、构成班组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
1.品格因素
品格影响力是由品德、个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力, 品格影响力没有职位的差别, 它可以给不同等级的人带来影响力, 品格是影响力的基础。品格优秀、行为习惯正面积极、处事公道的班组长, 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动员力和说服力, 能够感染和带动班组成员, 达成组织目标。
2.专业因素
专业影响力是基于班组长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所产生的影响力, 它会随着外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班组长一般是本专业的技术带头人或技术权威, 精通班组工作范围的专业技能, 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业务专长的班组长更容易赢得班组成员的信任, 自觉地接受他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3.情感因素
良好的感情关系是班组长能否充分发挥其影响力的前提。班组长与班组成员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系, 关心体贴班组成员, 最大限度地满足班组成员的合理诉求, 班组成员容易对其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 从情感上接受和服从班组长的领导。反之, 如果班组长与班组成员关系紧张, 就会造成双方的心理距离, 产生负影响力。
二、班组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质
相对权力性影响力而言, 班组长非权利性影响力具有自身明显的特质。
一是自愿性。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的主动权完全在个人而不在组织, 不因班组长职务高低、权利大小而消长, 全靠班组长自身在管理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而形成, 以内驱力的形式在班组成员身上发生作用, 因而这种影响力具有自然性。
二是渐进性。非权力性影响力不象权力性影响力, 其源头是权力, 一旦赋予某人的权力, 影响则很快产生, 而班组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渐进的, 需要在日常的生产管理种种中一点点积累, 渐渐形成。
三是主动性。权力性形象力带有强制性, 班组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有被动服从的消极反应, 而非权利性影响力发生作用反映为班组成员对班组长的敬佩和信赖, 从而产生言语、行动上的主动性。
四是持续性。非权力性影响力一旦形成, 便比较稳定, 员工即使调离班组长岗位, 但“威望”影响仍在, 不会因班组长职务的消失而消失, 因此其影响是长期的、广泛的, 具有权力性影响力不可比拟的持久性。
三、班组长非权力性影响力提升策略
电力企业基层班组长要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和良好的形象, 真正建立起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从而使班组成员产生敬佩、信赖和亲切感, 笔者认为要从“品格、专业、感情、行为”四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首先, 要增强自律意识, 班组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班组里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因此, 班组长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工作中勤勉敬业, 率先垂范, 以人格的力量和求实务实的作风去管理班组, 带领班组成员出色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办事公道, 奖罚分明。
2.提高专业技能
班组长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精通本专业的生产技术知识,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了解本行业生产系统概况。同时, 还要注重带动班组成员共同进步, 对于业务水平突出的班组成员, 要积极鼓励其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 对于业务薄弱的班组成员, 要有针对性的强化班组培养, 帮助其提高业务技能。
3.提高班组管理能力
一是要敢于管理, 善于管理, 坚持电力企业各项制度和作业标准, 不做老好人, 不怕“得罪”人, 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组成员, 解决矛盾冲突。二是要具有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 对外保持与上级领导、管理部室的信息畅通, 加强与兄弟班组之间的信息传递, 做好横向沟通与协调, 争取理解、合作与支持, 对内主动询问, 善于倾听, 换位思考, 准确把握班组成员的想法和心理状态, 让班组成员产生信任感, 主动配合班组管理, 从而提高班组执行力。
总之, 班组长要提升非权力性影响力, 不但要严于律己、提升能力, 树立起权威使班组成员凝聚在自己周围, 还要善于根据自己的特点, 充分发挥某一方面的优势, 并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摘要: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 班组长即是这个基层单元的班组长。班组长是否具有影响力, 是决定班组能否发挥最大效能的重要前提, 也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那么, 班组长的影响力从何而来?班组长的影响力有两种:一种是行政赋予他的强制性的“权力影响力”;另一种是职权范围以外的具有感召作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电力企业班组长行政权力有限, 在日常工作中, 单靠权力性影响力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辅之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
关键词:班组长,非权力性影响力,提升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库泽斯, 巴里·波斯纳 (美) .领导力[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刘峰.简约领导[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
关紧权力的笼子如何造 篇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当前,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在防控廉政风险、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有了新认识、新判断和新部署。我们需要加快推进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从源头上管住权力、管好权力。
权力失控的风险
权力是什么?“权力”是“实现意志的能力”,特别是“在别人反对的情况下仍能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权力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职责内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具有较强的扩张性、利己性、腐蚀性;如果不设定相应的边界、不进行必要的约束,就会出现权力膨胀、权力异化、权力私有化等现象,影响和侵害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
没有约束的权力就像“脱缰的烈马”。权力具有自我扩张的内在力量,使掌握它的人倾向于进一步扩张权力,并通过它的运用来追求权力的最大化。这种扩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用范围的最大化,直至把权力用到极限为止,甚至越界跨限用权。前些年,央视曝光的山西交警拦路罚款时的一句“名言”: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这就充分暴露了权力的恣意妄为。二是适用路径的随意性。比如,一些暗箱操作、变相审批、选择性执法现象等。
没有约束的权力就像“伤人的猛虎”。作为一种支配力、强制力,权力运用得好就能造福社会、惠及大众;运用得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公平公正,侵害他人或公众利益。一是损害群众利益。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苛政猛于虎”的典故。近些年出现的强拆民房、暴力截访、跨省抓捕等事件,表现的也是权力失去控制后对群众合法权益的侵害。二是损害公共利益。比如,一些地方出现的“楼脆脆”、“桥糊糊”、“路塌塌”现象,背后都有权力滥用的身影;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权力对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权利的漠视。三是损害自然利益。滥砍乱伐森林,随意排放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比如,有的地方出现“癌症村”,有的地方“在水窝子里没水喝”,反映的就是权力忽视生态环保而产生的恶果。
当前权力“笼子”的问题
这些年,我国在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很大成效。比如,制定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制定了促进公共权力正确行使的法律法规。但也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不够完善的地方。
“失于零散”是当前的权力笼子的一个重要问题:制度不系统、不严密,零散化、“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制度统筹考虑不够,主次不清、关联性不强;有的制度在彼此衔接、相互配套上有所欠缺,既有党内法规,又有政府文件,还有部门规定,有的甚至交叉重复,力量分散。像过去禁止公款吃喝的文件,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纪检、监察、财政等相关部门都下发过,并且每年重大节假日还专门下发通知,但内容重复强调的多,效果也不尽理想。
另一个问题是“失于软弱”。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纸笼关虎”,刚性不足,看似硬性规定,实际上留有“后门”。二是“暗箱操作”,惩戒不足,一些地方或单位奉行实用主义,搞“灵活变通”,对“出笼者”不加惩罚。三是权力集中,监督不足, “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广泛存在。
第三个问题是“失之于空洞”。很多制度是“挂在墙上、讲在嘴上”,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制度照抄照搬上级文件规定,框框多、条条多,但操作性不强;有的制度过于笼统,缺少具体细则和具体措施,容易“变异”或流于形式。比如在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的执行上,一般只要求个人填写、如期上报,但申报是否有出入很少严格审查,至今还没有听说过哪位官员因收入申报失实而问责。
最后则是“失之于僵硬”。有的制度稳重有余,创新不足,不与时俱进,不及时更新。
“笼子失效”原因的多重性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
从干部层面来看,行使权力并非甘心入笼。在对待权力的笼子方面,有的干部把它看作“护栏”,有的则把它看作枷锁,总要想方设法让“笼子”消失、隐形、失效。
从组织层面来看,笼子体系并非科学合理。一是体制不顺畅。很多干部热衷于对上负责、对领导负责,而不情愿对下负责、对群众负责。怎么样践行依法治国要求,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并创造条件让每一个个体的“人民”能够监督权力运行甚至考量权力运行效果,是必须重视的问题。二是导向不明确。作为组织,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让遵守制度、秉公用权的人得到褒奖和重用,让漠视制度、用权为私的人受到约束和惩戒,这是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这方面,管用的办法还不多,在实际操作上更少。三是机制不合理。过去,我们过于强调自律而非他律,寄希望于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轻视笼子作用,忽视了笼子建设。
从文化层面来看,笼子思维并非广为接受。封建遗毒的影响还很深,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冲击也很广,对权力运行法治化、民主化、公器化的认同还不够,执行更不够。目前,还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认识陷阱:“特权高于平等”的观念陷阱、“人治大于法治”的思维陷阱以及“私利高于责任”的驱动陷阱。
从社会层面来看,运用笼子并非有力有效。权力必须置于阳光之下,置于各方面有效监督之下,才能循规蹈矩、不敢出笼。这方面,目前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囿于宽泛监督,二是囿于内部监督,三是囿于警示监督。监督权威不高,没有做到“伸手必被捉”,没有起到威慑的功效。
造好笼子的六点诀窍
要更好地监督制约权力运行,就必须打造科学、严密、结实的制度“铁笼”,并持之以恒地加以贯彻执行。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设计要科学。要关住权力,笼子的设计很关键。重点是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制度的设计不能搞主观意志,也不能纯粹搞拿来主义,应当符合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集合各方才智。二是严格与宽松的关系。制度不是越多越密就越好,关键是利于执行、利于工作、利于发展。要宽严相济,既要编织更为坚实的笼子,又要注重打造更为合体的笼子,给权力正常的施展空间。三是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权力分立或权力分工是制约权力的前提。要优化权力结构,适度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实行分解,使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四是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关权力的笼子不是只有外部监督、他人监督这一层防护网,要同时编织理想信念、道德操守、文化认同等多层防护网。
nlc202309011854
第二,构造要牢固。笼子要管用,笼条必须结实牢固,笼身必须衔接配套。不同领域、不同位阶、不同效力的制度之间要相互衔接、相互匹配、相互适应,让制度笼子的“焊点”严密而牢靠;各项制度之间应不重不漏、各司其职;要围绕限定权力范围、厘定权力界限、减少自由裁量、规范权力运行来建立健全制度;要把“大力提倡”变为“硬性规定”,将“自由裁量”化为“具体标准”,使制度详细、具体、全面,减少弹性,易于执行,便于监督,避免投机性腐败行为的发生。
第三,运用要全面。良法美策贵在落实,制度的生命力也在于执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最大的难点不在于制度的不完备,而在于对制度的不认可、不尊重。要营造重制度、讲规则的浓厚氛围,树立制度至上的意识;不能搞选择性执行,不能搞厚此薄彼;要增强制度的刚性,一些潜规则大行其道,不在于它有什么合理性,而在于执纪执法底线的后退。执行制度决不能搞双重标准,决不能退位、缺位,什么时候都没有例外。
第四,钥匙要管好。不能让权力行使者掌握钥匙,而要把钥匙交给群众、交给市场、交给科技来掌管,让它们来监督权力、看住笼子。当前,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扩大透明度,让群众便于监督。二是给权力“瘦身”,让市场说了算数。三是加快信息化,让科技发挥作用。要运用科技手段固化权力流程,把一些制度转化为计算机程序,实现制度执行的程序化。
第五,防锈要经常。制度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管用的制度也会“生锈”,甚至失灵。在制度建设上,既要重视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注重制度的开创性和前瞻性,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通过观念创新来带动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要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寻找制度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制度建设的试验区,提升制度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六,出笼要严惩。制度不执行、不落实,就会丧失严肃性、权威性。要确保惩治的必然性。党的十八大提出“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不管什么人,“出笼”必受惩,“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搞“网开一面”和“下不为例”。要提高惩治的及时性,同时增强惩治的严厉性。对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的滥用权力行为,要予以重罚,让“出笼者”得不偿失,让“笼中者”敬畏制度,以有力有效的惩治保证权力规范运行。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英国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篇4
2013-09-02 第02版:当代世界
作者:北顾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256
1993年,英国首相梅杰发起了一场“道德回归”运动。当时,街谈巷议盛传一些议员在收钱后代提议案和替商人获取情报。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泰晤士报》派出两个干练记者,在1994年秋打扮成药商,相继请10名议员在议会上替其药品生意说话,并且许诺每提一个问题将给1000英镑的报酬。意外的是,竟有 6名议员欣然赞同这种官商勾结的交易。过了几天,果真有 2名议员就药品问题向福利部长提问,但他们暗地里却收下了“药商”所开的两张 1000英镑的支票。在掌握了真凭实据后,报社毫不客气地在《泰晤士星期刊》上对此事全盘曝光,令全国哗然。在这种情况下,梅杰任命一个由诺兰主持的生活标准委员会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下院651名议员之中有245名议员在院外作兼职,其收入高出了法定年薪的3倍。于是,1995年,在梅杰政府的推动下,诺兰委员会提出了严格部长以及公务员的公职生活准则的意见,规定部长以及特别顾问应遵守和国家公务员相类似的规则,如果要加入公司,须有两年的隔离期;对公共咨询和管理组织的管理人员,提出了人事任免和公开性方面的建议,认为应由一名任免委员会的委员来调整任免程序,所有的任命都
须听取其职能小组或者独立委员会的意见。
实际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也是现代政治腐败的鼻祖。虽然英国不时会曝出大大小小的丑闻,却不至于扩展成大范围权钱交易和严重的政治腐败,这与其权力运行制度的构建密不可分。早在 1889年,英国就颁布了首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其后,英国分别于1906年和1915年两次颁行《防止腐败法》。二战后,英国在1948年颁行的《人民代表法》、1962年通过的《北爱选举法案》、1964年颁行的《许可证法》、1972年制定的《北爱地方政府法》、1988年通过的《犯罪审判法》、1989年通过的《地方政府和住房法》、2001年制定的《反恐、犯罪和安全法》等等,都针对政府官员的行为制定或添加了新的法律条文。2003年3月,布莱尔政府又公布了新的《反腐败法》。长期以来,英国在透明国际的排名中其廉洁指数均比较靠前,这是英国加强制度建设的结果。
防止权力滥用行为,英国主要依靠文官制度。英国有一套完整、具体、实用的行为法规,用以规范公务员的行为。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始于 1854年,公务员约有 60万人,共分为 12级。与推行高薪养廉的国家不同,英国文官收入并不很高。低级和中级文官的薪水与非文官同等人员差不多。高级公务员待遇相对较高,但比起在私营公司任职的经理们仍差距甚远。英国公务员之所以比较廉洁,是因为英国有一套较完善的公务员招聘、培训、任用、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对公务员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即诚实、负
责、客观、政治中立、保密、公平,以及公务员的职业保障、权利保障、行为规则、活动意向、活动幅度和活动程序都做出了详尽规定。英国文官守则的总纲规定非常明确,文官必须效忠于国家,诚实正直,不能将个人利益置于职责之上,不能以权谋私。为此,守则作了许多具体规定。例如,公务员持有或者将获得可能和本人工作的部门利益不符的公司股份时,须报告或者请求上级;不能泄露经济情报;不能利用工作的便利而得到的信息用于投机;禁止接受与工作有关的个人或者单位的礼品、馈赠和酬金,以及他们频繁或者定期的宴请;不能从事第二职业。而文官出于外交礼节,不便谢绝礼品时,受礼前要请示,受礼后应交公处理。同时,英国政府还把道德建设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政府工作“无私、正直、客观、责任感、公开、诚信、领导才能”七大原则,并对每条原则都做出了详细解释。与此同时,又相继制定了国会议员行为准则、特别顾问行为准则、部长行为准则、公务员行为准则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公职人员的廉洁从政行为。
建立财产申报制度。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财产申报的法律,即《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法律规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此外,瑞德克里夫——莫德委员会于1973年提出了关
于财产申报等预防腐败措施的建议,对于议员的佣金、从公司获得的利益、从地方政府的土地获得的利益,实行强制登记。英国的官员分为议会议员和公务员两类。议会议员实行收入状况披露制度,要把各种收入、福利和形形色色的好处摆在明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免费旅游等福利,以及官员从事咨询、写作、讲学和协助他人经营等活动的所得收入,必须逐一申报。英国普通公务员申报财产和收入只限于本人,其子女、配偶、父母和其他亲属的收入和财产不需申报。
建立政务公开制度。社会监督是对政府运用职权的有效制约。如果权力的运行是公开透明的,权钱交易就变成了一种困难的行为。英国《信息公开法》规定,公共机关有义务向信息公开申请人提供信息。被申请提供信息的公共机关有义务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是否拥有被申请的信息;如果拥有该信息,应当向信息申请人提供所申请的信息。公共机关拥有的信息除了例外信息都应当公开。如果信息公开的申请被公共机关拒绝,申请人可以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帮助。这些程序包括信息专员的帮助、信息裁判所的帮助和法院的帮助。以公务用车制度为例,政府车辆处有各级负责人的名字、基本工资、加班费、车贴等等,透明度高,不仅列入报告交议会审核,而且全部在网上公布。英国首相及其政府大臣的公务活动和经济状况也同样高度透明。
通过制度建构,加强腐败预防工作。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专门反腐败法《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该法严格禁止公共
机构成员的主动或被动的贿赂行为。依据该法,任何行使公共职能或法定职能的机构均被认定为公共机构,公共机构的任何人员被严格禁止在与公共机构有关的任何交往过程中收受或者要求收受、同意收受任何形式的礼物、贷款、费用、酬劳或利益,也严格禁止他们在此类事务中承诺或提供任何形式的礼物、贷款、费用、酬劳或利益。此外,对上述公共机构成员的腐败行为,该法还规定了严厉的惩罚:对犯有此类行为的公务人员可处以6~7个月的监禁,还可加上不设上限的罚款,有的还可能获得像解除公职、从犯罪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公职,第二次再犯类似罪行永远不得担任任何公共职务,而且从犯罪之日起5年内剥夺其在议会和其他任何公共机构选举中的选举和投票权、剥夺获得养老金的权利等处罚。1906年,英国在修订《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的基础上,颁布了《防止腐败法》,将禁止公共机构成员贿赂的适用范围扩大,规定不仅适用于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适用于公共机构本身。1916年,英国又对《防止腐败法》作修订,进一步将适用范围扩大到一切地方性和公共性机构。2003年3月,英国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反腐败法》。按照新法的规定,“英国公民或根据英国任何一个地区的法律注册设立的机构在英国以外的国家或领土上发生的贿赂行为”都要受反腐败法的约束。
如何使用班组长的权力 篇5
2013-08-26 第02版:当代世界
作者:北顾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828
在2012年国际知名反腐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上,澳大利亚位列第七。一贯以清廉著称的澳大利亚,2011年也曾爆出“史上最严重的腐败”。2011年 12月 12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卫生署财务经理莫尔胡?巴罗因贪污公款1630万美元被警方缉捕。昆士兰反对派就此向政府提出质疑,认为正是由于政府对财务控制薄弱,才导致挪用公款丑闻的出现。去年,工党联邦议员克雷格?托马森被指控用公款召妓,警方介入调查。在反对党动议下,议会对托马森的议员资格进行投票,托马森以两票之差侥幸逃过一劫。62岁的众议院议长彼得?斯利普在2011年11月上任后被指违规报销出租车票和性骚扰 33岁男性下属。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遂对他展开正式调查。斯利普遂发表声明,宣布暂时停止履行众议院议长职责。
虽然偶有丑闻曝光,但澳大利亚依然是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之一。这要得益于澳大利亚通过制度建设来预防腐败的做法。澳大利亚虽属英美法系国家,刑事、民事案件审判适用判例法,但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和监督,却采用了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即以成文法模式,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上做到了凡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部门的职责由法律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政府不许作为。每一个机构都有特别法律规定,只适用于这个部门。这既有利于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也有利于追究违法行为。
建立公务人员行为准则。澳大利亚实行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官制度。政务官与常任文官分离,常任文官即公务员恪守政治中立原则,实行职务终身制。联邦议会通过的《公共服务法》把公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律形式规范起来。公务员管理委员会还将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以及对公务员的绩效管理办法等编印成册,甚至将《公务人员行为准则》做成书签,下发给每一位公务员,让他们牢记。澳大利亚公务员行为准则明文规定:“公务人员不得使其职责从属于他的个人利益,他也不得使其职责和他的利益处于相互矛盾的地位。他不得利用他的官方职位增加个人收益,也不容许其私人事务招致滥用信任的猜疑……”为保证上述准则的贯彻,公务人员行为准则规定:公务人员有义务向部长或常任首脑报告任何可能与其公职发生冲突的直接或间接的钱财收益;公务人员不得从事可能损害或影响其职务的第二职业;公务人员在履行职务时取得的薪金以外的任何其他报酬均需上缴政府;除特许外,公务人员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等职务;公务人员不得利用职权范围内掌握的官方信息和文件为自己或他人或任何集团谋取利益,违者处以两年监禁;公务人员私人不得接受馈赠,但不值钱的纪念品,工作午餐款待,或出于不同文化背景拒收则会招致冒犯的情况不在此列;禁止上级向下级借钱;公务人员退休或辞职后,原则上不禁止在企业任职,即使“脱钩”,也不得泄露过去所掌握的文件或事实,否则以犯法论处;不得利用过去的关系谋取优惠;公务人员不得利用官方设备从事非官方的目的;公务人员不得行贿受贿,否则课以刑罚惩戒;公务人员不得为了晋升、调动或其他便利谋求别人的帮助,也不得为其他公务人员提供这种帮助;公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厉行节约,避免铺张浪费; 公务人员要爱护公物,对毁坏公物、盗窃公共财产、伪造窜改账簿、档案和报表者要处以2~7年监禁;公务人员不得冒充别人参加根据法令举行的考
试,或在考试前不正当地得到或提供试卷。
建立公共事务公开制度。在澳大利亚,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议会,其工作运行都是公开透明的。公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参众两院旁听议员们辩论。不能进入议会厅旁听的公民,也可以通过电视和议会网站实况转播,了解议会讨论的情况并进行监督。同样,法律也保证任何媒体记者有权进入议会厅,并对包括在议会质问时间内所进行的激烈争论,甚至颇为粗暴的提问等情况予以转播和广泛报道。行政机关所有不涉密的信息要对外公开。《联邦信息自由法》第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应该公布有关行政机关职能和任何信息的记录,以及任何存储或记录信息的物件。对公共事务中的关键环节都要公开。比如,政府机构不仅要制定政策,同时要向各级执行政策的部门解释为什么制定该政策。又比如财政预算报告全部公开,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收入、支出和预算资金,财政报告标准和主要预算合计,联邦政府部门的财政陈述,联邦机构的统计数字,联邦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近期财政动向,政府部门的财政历史数据,联邦政府和州、领地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政府各部门向财政部报表的详细信息等。
建立财产申报制度。澳大利亚联邦议会为保证政府部长以上高官(政府部长均为议员)为政清廉,于1984年10月9日通过决议(此决议又经1986年2月13日和10月22日两次修改),规定议员必须登记本人、配偶及子女(指全部或主要依赖其供养的子女)的有关钱财的收益。登记表必须本人签字并注明日期。登记的项目包括股份、房地产、是否担任公司董事、债券和证券、储蓄和投资、价值 5000澳元以上的其他财产、其他收入、礼品(指官方给予的价值250澳元以上的礼品,或非官方馈赠给议员的价值在 100澳元以上的各种礼品)、接受旅行招待或款待、是何组织成员以及其他与议员公职可能发生冲突的任何好处。
建立金融和税号制度。在金融领域,1988年联邦政府建立了资金流动制度,规定凡是1万澳元以上的资金流动,金融机构要向国家管理机构报告。如果公职人员有大额度资金流动,无正当理由将被严重怀疑并受到追究。在税务领域,1991年建立了税号制度,规定每个人只能有一个税号,凡是在银行开户的人,不管开多少个账户,都要报自己的税号,以便将各个账户上的金额加以汇总。这既便于防止偷漏税款,又便于查核个人收入。公职人员大额资金收入不明,将会受到怀疑。在支付方式上,采用电子转账,不用现金结算,且所有的支付过程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如果公职人员有贪污贿赂行为,其非法收入是很难处理的,即便化整为零想存入银行,也会被发现有问题。依据财产申报法,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后,除本人的存款、股份和证券这几项不得公开外,其他收益和财产均可公开查看,接受有关机构和公众的监督。
如何使用班组长的权力 篇6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政治大事。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正确理解权力与权力观的基本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和价值观,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为民所执”。
一、加强世界观改造,坚定理想信念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其中最深层次的是世界观,它从根本上指导和影响着人的行为。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搞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所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权利观和价值观。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就是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就是为人人可以各取所需奋斗,而不是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利益。
理想信念是廉洁自律的思想保证,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要加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理想信念问题,是领导干部保持廉洁自律,正确行使手中权力的重要保证。一些领导干部不学习马克思主义,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经不住腐朽思想的冲击和诱惑。有的领导干部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心里逐渐产生了不平衡,不甘心于现状,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有所滋生;有的干部本身道德品质就有问题,把精力用在谋取个人私利上。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如果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素养,在人生的道路上必然要出问题。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被个人名利思想代替,他们忘记了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没有把手中的权力看成是一种责任,而是将其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而迷失方向。
如何改造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呢?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必须学习共产党的理论,用知识武装头脑,净化灵魂,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腐蚀。在和以权谋私、面对诱惑及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斗争中,1保持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拿着共产党的俸禄,就不能与党离心离德,只想为个人谋利益。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重做事不重言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竭力;作为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要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吸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强化忧患意识,锤炼党性,纯洁作风,坚定信念,在实际工作中敢于负责、敢于创新,尽心竭力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二、树立正确权力观,用好手中权力
权力,给领导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也给领导者带来压力和风险。领导干部是被人民群众推选,受人民群众委托而代表人民群众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当今社会,有些干部很容易产生模糊思想,在权力问题上容易出现偏差,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私有商品和交换的筹码,进行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
那么,领导干部该如何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呢?我认为,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人民造福,为自己建功立业;用不好,会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也会葬送自己的前途命运。
领导干部的形象就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哪里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表率作用发挥得好,哪里的风气就正。作为领导干部,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经得起权力的考验,从思想上筑起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意识侵蚀的牢固防线,在工作中清正廉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要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原则,珍惜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机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牢记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和决策的衡量标准。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各项制度,时刻警惕各种诱惑,决不能把权力看成自己手中的私有财产,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三、树立正确价值观,维护群众利益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自古以来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人民的公仆。不管所在岗位、职责、性质有什么变化,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忠诚于党的事业,始终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厚意,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干难事、多做苦事、多管坏事。
一要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和用好手中权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时时拿起扫帚清除思想中的尘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诚心诚意接受人民监督,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二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的关系;讲政治,顾大局,服从组织安排。做到该得到的不一定都要,不该得到决不能伸手去捞。要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冷暖,带头弘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群众利益从机制上、源头上、根本上得到保护。
三要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促进民富;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在为人民服务和为党的事业奋斗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以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四、要加强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
古人云,志正则众邪不生。近些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大多数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有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比较差,没有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因而出现了种种问题。加强廉洁自律,才能使每个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蓬勃朝气。
廉洁自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为官、用权的根本。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能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对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领导干部自身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增强内控能力。做到“慎始、慎微、慎初、慎交”:一要慎始,人生贵在善始。
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要把握好自己。注意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做到知所守、知所辨、知所拒;二要慎微,防小恶积大恶。一些领导干部违纪犯罪,往往是从不注意小节开始,从荣辱观扭曲开始,从个人作风和道德上出问题开始。作为领导干部无论在公务活动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要注意小节,要防微杜渐,固本守节,稳住心神,抗住诱惑;三要慎好,把握适度分寸。作为领导干部,要选择性的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违背原则办事,做违法乱纪的行为;四要慎交,谨防误交损友。领导干部手中有权力,社交面广,交朋友求办事的人也多,因此被腐蚀的危险性也就增大。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敏感性,把握好交朋友的范围和方式。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
党的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能不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是一名领导干部政治觉悟、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的体现。只有自觉地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约束力,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拥护、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领导干部。我认为,自觉接受监督要结合到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按照各项权限的规定使用权力,自觉遵守和落实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尤其是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院务公开等制度,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规范决策,提高权力运行的廉洁高效;二是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上级监督和同级监督、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敢于向群众暴露自己的短处,敢于自查自纠,敢于改正错误,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五、增强拒腐防变力,提高自身修养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领导干部只有修身洁行,摆正对事和对人、做官和做人的关系,才能作风正、少私欲、远腐败、出政绩。
学习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的基础。少数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不起考验,做出种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事,究其原因是由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和党政
法规的学习,放弃了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导致思想上的迷惘和行为上的放纵。因此,我认为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提高理论素养,坚定不移地为党的事业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放松学习。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思想的敏锐性和坚定性,提高明辨是非、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开展各项工作的正确方向;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经济知识和行政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如果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断在学习和工作中提高自己,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习抓好了,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多了,政治觉悟和精神境界才能提升,把握全局的能力才能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才能提高,才能经得起复杂环境的考验,抵制住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形形色色的诱惑。
廉洁自律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重要防线。作为一个党员,走上领导岗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从大的方面讲,是要在岗位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从个人而言,是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开拓创新工作。我认为领导干部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一要靠思想建设,作为党员干部要主动构筑抵御腐败的思想防线,自觉做好廉洁自律的表率和典范,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使自己成为一名手不伸,嘴不馋、耳不偏、眼不花的好干部;二要靠制度建设,要明确自己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责任,要带头廉洁自律按章办事、带头与腐败现象作斗争、带头引领群众对自己实行民主监督。只有切实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才能使腐败问题从根本上得到预防和治理,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贡献。
如何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 篇7
关键字:行政权力 监督控制 中国梦
一.权力,行政权力的概念和历史
在中西文化中,"权力"一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进化的一个概念。在古汉语中"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衡量与审度,二是制约别人的能力。而在西方文化中,"权力"一词的基本含义则与中国古代"权"的第二种含义大体相同,是"能力"之意。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权力概念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不尽相同。然而不论何种解释,对权力的定义多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一个是国家权力,一个是社会权利。纵观权力的历史发展总共经历一下几个阶段:第一,君权神授论。中国历史上董仲舒是集大成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强调国家权力占绝对主导,控制人民的一举一动。而在西方发展历史上,古巴比伦的早期文献也对君权神授有所记载。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这种理论具有进步意义,在相当一段时间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进步作用。第二,契约论。契约论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在君权神授的对立面而提出的。以启蒙思想家洛克,霍布斯等人为代表。霍布斯在《利维坦》里说"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 "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付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在这种行为中,人们相互订立契约,把自己的自然权利转让给一个统治者来支配和管理。"国家行使的行政的权力,就在这个基础上诞生。
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这一定义包括: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行政权力的客体具有普遍性,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的国家权力:行政权力的性质是执行和管理性权力五个方面的内容。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权的追求,造成了难以数计的社会弊端和腐败。因此,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成为世界各国为了发展进步所共同努力的目标。
二.西方国家对行政权力监督控制的对策
没有监督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是无效的,都容易导致权力滥用、权力异化和权力腐败。因此,政治学家长期致力于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方法的探索。
西方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却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园地里终于盛开"三权分立制约"思想之花,后又在美国结出了"立体分权"制度之果。本文主要分析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与控制中使用的对策和方法。时至今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模式。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总统制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议会内阁制模式;以法国为典型代表的半总统制半议会内阁制模式。
资本主义制度下对于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上有其进步性。它不仅在议会、政府、法院等国家机构之间建立起彼此之间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又进一步深入到议会、政府、法院等国家机构内部,建立起各国家机构内部自身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其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此外,西方国家注重法治秩序,这些都有利与对于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
三.我国行政权力行使中存在的问题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没有放松过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1949年建国之际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防止敌人的糖衣炮弹"的论断,1951年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等都是我国在对与监督控制行政权力方法的探索。但数十年来,许多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受到削弱,领导人个人权力膨胀不受约束。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可见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我国行政权力行使中存问题。
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中国的发展到了转型期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开始转换,我们的政府也到了职能转变的重要时期,面对诸多来自国内国际的挑战,我国政府在转型期行使行政权力时主要存在以下弊端:我国当代行政权力的强势扩张,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趋势之下行政权力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权力部门化。第二,部门全力个人化。第三,公共权利私有化。此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不利也是致使行政权力不能真正做到为民服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长期集权的传统与单向度的权力运行机制相互交织,行政权力的膨胀与监督力量的萎缩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并发,由此带来的则是行政监督主客体关系的彻底逆转。这种现象不但警示我们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不足,更警示我们转型期各行政部门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都要有一个监督体制对行政权力的执行进行控制。
四.如何加強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社会,基于社会发展和公共问题增生而产生的行政权力扩张都极为普遍,随之而来的权力失范问题也日益凸显。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诚如昂格尔所言:"国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控制的增加,为超越法律制度之上的专横权力留出了足够空间。"就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执政党的态度、权力格局的演变及多元监督网络的重构方是决定行政监督变革的核心要素。
(一)党的角色转变是关键。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长
期以来对各种政治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其在制度变迁与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本质上看,一定时期内行政权力监督的力度与效果将主要取决于党的决心和态度,忽视这一点去谈所谓的多元监督无疑是不现实也是不负责任的。
(二)以权力制约权力。在我国,权力格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核心。基于行政监督困境而衍生的改革动力并不足以推动权力格局的调整,政治系统的自我革新与社会结构的深刻裂变才是更重要的因素,将行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开,增强行政效率的同时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
(三)多元监督网络的重构是重点。大众传播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基层民主表达声音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民主制度的完善也和大众传播的力量紧密相连。网络监督可以使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落实到操作环节,确保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落到实处。此外,应努力实现监督技术的网络化。将电子技术运用到行政权力监督活动中,利用其快捷、经济的特点来打造网络化的监督体系,弥补原有行政权力监督主体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缺陷,提高行政监督的总体效率。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取信于民,赢得人心,凝聚奋进的力量。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使权力的行使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警醒起来,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退休高官“权力磁场”如何消解 篇8
严格规范监督现任官员权力:
压缩退休高官“权力磁场”的前提
就王亚忱案而言,严格规范和监督现任官员权力,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权力行使尚存巨大的寻租空间,权力规范行使的程序和监督机制虚无或虚置,滥权、乱权甚至违法行使权力现象比较普遍。已经退休多年的“王书记”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他人送入监狱,可以“指鹿为马”将他人企业据为己有。王亚忱案涉及诸多政府部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竟然仅因为“王书记让这么办”就违规为其办理了一些手续。
那么,为什么这些违法行为都能够顺利实施,没有被社会公众和监督部门及时发现呢?显然,这与政府权力行使的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监督缺位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既然权力不能在阳光下运行,那么必然藏污纳垢,违法行为不易被发现、被惩处,给官官相护提供了有利土壤。在王亚忱案中,除了其几个子女因为触犯刑律而受到惩处,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个部门的哪个工作人员,因为滥用权力而受到惩处的报道。权力违法而得不到惩罚,甚至还可以从违法中得利,无异于支持和怂恿这种行动。
当然,谈到现权寻租,我们也不能不提及王亚忱在位时的权力监督问题。据报道,王亚忱退而不休,在阜新一言九鼎,和他在阜新为官多年、人脉深厚密不可分,也和他儿女身居要位有直接关系。王亚忱在阜新市做了多个机关的“一把手”,亲手培植和提拔了不少的“自己人”,特别是把自己的子女放到关键部门的关键位置上。为什么当初王亚忱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插“自己人”,随心所欲地布局自己的家庭势力,首先与现行监督制度面对高官时的“软骨症”不无关系。
二是地方高官特别是“一把手”,在缺乏有效监督的同时,毫无限制地在一地长期任职,有利于其安插“亲信”,营造人脉关系,助长了其飞扬跋扈、说一不二的气焰,给本来就薄弱的监督带来更大难度。事实上,王亚忱的子女身居阜新市政法部门要职的便利,恰恰成就了与其父的利益共同体,也为王家徇私枉法、打击报复提供了条件。
三是我国对官员权力的监督还缺乏一套釜底抽薪的制度,这就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因为没有这一制度,所以我们无法掌握官员财产的来源及其增减,致使腐败官员通过权力寻租获得的财产无法被及时发现并制止,必然助长权力寻租之风。而在法治健全的国家,这方面的制度是非常完备的。比如在美国,1965年颁布的《政府官员及雇员道德操行准则》,对各类高级官员及其配偶、子女的财产申报作了规定。1978年国会又颁布了《政府行为道德法》,规定在联邦政府各系统内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并对政府官员离职后的从业行为作出了详细规定。1989年,政府对该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政府道德改革法》,将官员离职后从业行为受限的范围,扩大到国会议员和国会高级官员,对行政部门官员离职后行为的限制条款也作了修改,还规定中下级官员也要申报个人及亲属的财产。这就使官员的不当利益无处遁形,使官员不敢贪、不能贪。而反观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使我国反腐败工作受困于无兜底制度,也使个别贪官敛财肆无忌惮。
总之,高官退休后,“人走茶不凉”,主要是我们还没有把现任官员的权力行使规范好、监督好,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真空。将现权腐败压到最低限度,才能最有效地压缩退休高官的“权力磁场”。
治本之策:
完善退休官员从业限制制度,充分消解“权力磁场”
不可否认,规范官员权力行使,增强其抗干扰能力,是防止退休高官利用“权力余威”,谋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重要环境因素。换句话说,如果现任官员都能够严格依法办事,拒绝私情,违法必究,就会在退休高官与现任官员之间构筑一条隔离带,有效减少退休高官腐败。但这多少带有理想化的成分。因此,防止退休高官腐败,不仅要从现任官员处着手,而且还要切实约束退休官员的腐败欲望。最佳方式就是建立健全退休官员从业限制制度,让不同级别的高官在退休后受到与其权力范围相适应的从业限制,以充分消解“权力磁场”。
在这一点上,《公务员法》已有相关规定。但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公务员法》第102条的规定有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不仅由于对象范围不明,无法规范像王亚忱这样的“一把手”退休高官,也因为执法主体的弱势而无法将这一规定真正落到实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3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2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有违反前款规定行为的,由其原所在机关的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该人员从业期间的违法所得,责令接收单位将该人员予以清退,并根据情节轻重,对接收单位处以被处罚人员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显然,法律条款并没有专门针对地方“一把手”官员进行从业限制,现有法规很難适用于类似王亚忱的大批退休高官。因为对这些官员来说,我们很难判断某些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是否“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相关规定必然形同虚设。而法律在规定从业限制监督主体的时候,更没有考虑到纠正退休官员违法从业工作的艰巨性。让“原所在机关的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即让人事管理部门责令改正,这似乎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性质上说,这已不是官员任用不当问题,而是直接涉及到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严重违法问题,必须由政府监察机构甚至是法律监督机关来具体执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现行法律的缺陷,给王亚忱之流的退休高官腐败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退休官员从业限制制度,扩大从业限制的范围,合理确定执法监督主体,从而避免类似腐败案件的再次发生。
资料链接
“退休高官”王亚忱的犯罪轨迹
王亚忱1986年从辽宁朝阳市委副书记调任阜新市代市长,之后担任阜新市市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8年退休。
2002年2月,王亚忱以顾问名义进入正在策划开发阜新商贸城项目的民营企业双龙公司,后任商贸城项目总指挥和财务总监。之后王向公司负责人高文华提议,让他具有“南非国籍”的儿子王晓军与高文华合资重新注册外资企业华隆公司,以获得政策优惠。公司注册资金800万元,王晓军以外商身份占40%股份,担任副董事长;高文华占60%股份,为公司董事长。
为了搞掉“绊脚石”,王亚忱以儿子王晓军的名义向阜新警方举报高文华虚假出资并挪用资金。2004年3月,高文华被阜新市公安局在北京抓捕,拘留长达11个月之久。被捕后的高文华多次检举王亚忱一家,于是引发王亚忱家庭成员的相继落马。
2007年7月,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犯虚报注册资本罪、职务侵占罪判处王亚忱有期徒刑8年,以犯虚报注册资本罪判处王晓军有期徒刑1年6个月。
王亚忱入监后,女儿王晓云的违法违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王晓云1995年至2005年11月任阜新市公安局副局长。其弟王某某从2002年9月起,任阜新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姐姐管弟弟”长达3年。
调查发现,早在2004年2月23日,阜新市华隆房地产公司高文华的司机许宁,在进入辽宁省政协会议委员驻地—沈阳某宾馆院内时,被警卫人员拦截,并发现他携带的多份检举信,检举内容涉及王晓云。
2005年4月4日,王晓云要求阜新市海州区人民法院院长郭海忠立案追究许宁对其诬告、陷害及诽谤的刑事责任。郭海忠指令立案,4月10日,没有任何犯罪事实的许宁被海州区法院拘留。
2008年初,辽宁省兴城市人民法院认定郭海忠犯徇私枉法罪,因“认罪较好”等免予刑事处分。
兴城市人民法院在对郭海忠定罪后,认定王晓云为泄私愤,指使其他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行使司法追诉的行为,也构成了徇私枉法罪,一审对其判处有期徒刑3年。
【如何使用班组长的权力】推荐阅读:
如何正确的使用信用卡05-14
如何设置最近使用的工作簿10-28
如何安全使用煤气07-04
(如何使用手机)范文09-21
如何安全使用手机09-23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10-20
如何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07-03
拼音输入法如何使用08-26
如何建立与使用错题本09-28
《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感悟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