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新思维教案

2024-10-22

六上新思维教案(共7篇)

六上新思维教案 篇1

分数运算技巧

对于分数的混合运算,除了掌握常规的四则运算法则外,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的运算技巧,才能提高运算速度,解答较难的问题。

1.凑整法

与整数运算中的“凑整法”相同,在分数运算中,充分利用四则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使部分的和、差、积、商成为整数、整十数„„从而使运算得到简化。

2.约分法

3.裂项法

若能将每个分数都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差,并且使中间的分数相互抵消,则能大大简化运算。

例7 在自然数1~100中找出10个不同的数,使这10个数的倒数的和等于1。

分析与解:这道题看上去比较复杂,要求10个分子为1,而分母不同的就非常简单了。

括号。此题要求的是10个数的倒数和为1,于是做成:

所求的10个数是2,6,12,20,30,42,56,72,90,10。的10和30,仍是符合题意的解。

4.代数法

5.分组法

分析与解: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将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为n的分数之和为

原式中分母为2~20的分数之和依次为

工程问题一

顾名思义,工程问题指的是与工程建造有关的数学问题。其实,这类题目的内容已不仅仅是工程方面的问题,也括行路、水管注水等许多内容。

在分析解答工程问题时,一般常用的数量关系式是: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量指的是工作的多少,它可以是全部工作量,一般用数1表示,也可

工作效率指的是干工作的快慢,其意义是单位时间里所干的工作量。单位时间的选取,根据题目需要,可以是天,也可以是时、分、秒等。

工作效率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表示成“工作量/天”,或“工作量/时”等。但在不引起误会的情况下,一般不写工作效率的单位。

例1 单独干某项工程,甲队需100天完成,乙队需15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干50天后,剩下的工程乙队干还需多少天?

分析与解:以全部工程量为单位1。甲队单独干需100天,甲的工作效

例2 某项工程,甲单独做需36天完成,乙单独做需45天完成。如果开工时甲、乙两队合做,中途甲队退出转做新的工程,那么乙队又做了18天才完成任务。问:甲队干了多少天?

分析:将题目的条件倒过来想,变为“乙队先干18天,后面的工作甲、乙两队合干需多少天?”这样一来,问题就简单多了。

答:甲队干了12天。

例3 单独完成某工程,甲队需10天,乙队需15天,丙队需20天。开始三个队一起干,因工作需要甲队中途撤走了,结果一共用了6天完成这一工程。问:甲队实际工作了几天?

分析与解:乙、丙两队自始至终工作了6天,去掉乙、丙两队6天的工作量,剩下的是甲队干的,所以甲队实际工作了

例4 一批零件,张师傅独做20时完成,王师傅独做30时完成。如果两人同时做,那么完成任务时张师傅比王师傅多做60个零件。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这道题可以分三步。首先求出两人合作完成需要的时间,例5 一水池装有一个放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单开放水管5时可将空池灌满,单开排水管7时可将满池水排完。如果一开始是空池,打开放水管1时后又打开排水管,那么再过多长时间池内将积有半池水?

例6 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走完全程甲需60分钟,乙需40分钟。出发后5分钟,甲因忘带东西而返回出发点,取东西又耽误了5分钟。甲再出发后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分析:这道题看起来像行程问题,但是既没有路程又没有速度,所以不能用时间、路程、速度三者的关系来解答。甲出发5分钟后返回,路上耽误10分钟,再加上取东西的5分钟,等于比乙晚出发15分钟。我们将题目改述一下:完成一件工作,甲需60分钟,乙需40分钟,乙先干15分钟后,甲、乙合干还需多少时间?由此看出,这道题应该用工程问题的解法来解答。

答:甲再出发后15分钟两人相遇。

工程问题二

上一讲我们讲述的是已知工作效率的较简单的工程问题。在较复杂的工程问题中,工作效率往往隐藏在题目条件里,这时,只要我们灵活运用基本的分析方法,问题也不难解决。

例1 一项工程,如果甲先做5天,那么乙接着做20天可完成;如果甲先做20天,那么乙接着做8天可完成。如果甲、乙合做,那么多少天可以完成?

分析与解:本题没有直接给出工作效率,为了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我们先画出示意图:

从上图可直观地看出:甲15天的工作量和乙12天的工作量相等,即甲5天的工作量等于乙4天的工作量。于是可用“乙工作4天”等量替换题中“甲工作5天”这一条件,通过此替换可知乙单独做这一工程需用20+4=24(天)

甲、乙合做这一工程,需用的时间为

例2 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需6天完成,现在乙队先做7天,然后

么还要几天才能完成?

分析与解:题中没有告诉甲、乙两队单独的工作效率,只知道他们合作

们把“乙先做7天,甲再做4天”的过程转化为“甲、乙合做4天,乙再单独

例3 单独完成一件工作,甲按规定时间可提前2天完成,乙则要超过规定时间3天才能完成。如果甲、乙二人合做2天后,剩下的继续由乙单独做,那么刚好在规定时间完成。问:甲、乙二人合做需多少天完成?

分析与解:乙单独做要超过3天,甲、乙合做2天后乙继续做,刚好按时完成,说明甲做2天等于乙做3天,即完成这件工作,乙需要的时间是甲的,乙需要10+5=15(天)。甲、乙合作需要

例4 放满一个水池的水,若同时打开1,2,3号阀门,则20分钟可以完成;若同时打开2,3,4号阀门,则21分钟可以完成;若同时打开1,3,4号阀门,则28分钟可以完成;若同时打开1,2,4号阀门,则30分钟可以完成。问:如果同时打开1,2,3,4号阀门,那么多少分钟可以完成?

分析与解:同时打开1,2,3号阀门1分钟,再同时打开2,3,4号阀门1分钟,再同时打开1,3,4号阀门1分钟,再同时打开1,2,4号阀门1分钟,这时,1,2,3,4号阀门各打开了3分钟,放水量等于一

例5 某工程由一、二、三小队合干,需要8天完成;由二、三、四小队合干,需要10天完成;由一、四小队合干,需15天完成。如果按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的顺序,每个小队干一天地轮流干,那么工程由哪个队最后完成?

分析与解:与例4类似,可求出一、二、三、四小队的工作效率之和是

例6 甲、乙、丙三人做一件工作,原计划按甲、乙、丙的顺序每人一天轮流去做,恰好整天做完,并且结束工作的是乙。若按乙、丙、甲的顺序轮流

件工作,要用多少天才能完成?

分析与解:把甲、乙、丙三人每人做一天称为一轮。在一轮中,无论谁先谁后,完成的总工作量都相同。所以三种顺序前面若干轮完成的工作量及用的天数都相同(见下图虚线左边),相差的就是最后一轮(见下图虚线右边)。

由最后一轮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得到

巧用单位“1”

在工程问题中,我们往往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在许多分数应用题中,都会遇到单位“1”的问题,根据题目条件正确使用单位“1”,能使解答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简捷。

分析:因为第一天、第二天都是与全书比较,所以应以全书的页数为单位

答:这本故事书共有240页。

分析与解:本题条件中单位“1”的量在变化,依次是“全书的页数”、“第一天看后余下的页数”、“第二天看后余下的页数”,出现了3个不同的单位“1”。按照常规思路,需要统一单位“1”,转化分率。但在本题中,不统一单位“1”反而更方便。我们先把全书看成“1”,看成“1”,就可以求出第三天看后余下的部分占全书的

共有多少本图书?

分析与解:故事书增加了,图书的总数随之增加。题中出现两个分率,这给计算带来很多不便,需要统一单位“1”。统一单位“1”的一个窍门就是抓“不变量”为单位“1”。

本题中故事书、图书总数都发生了变化,而其它书的本数没有变,可以以

图书室原来共有图书

分析与解:与例3类似,甲、乙组人数都发生了变化,不变量是甲、乙组的总人数,所以以甲、乙组的总人数为单位“1”。

例5 公路上同向行驶着三辆汽车,客车在前,货车在中,小轿车在后。在某一时刻,货车与客车、小轿车的距离相等;走了10分钟,小轿车追上了货车;又过了5分钟,小轿车追上了客车,再过多少分钟,货车追上客车?

分析与解:根据“在某一时刻,货车与客车、小轿车的距离相等”,设这段距离为单位“1”。由“走了10分钟,小轿车追上了货车”,可知小轿

可知小轿车(10+5)分钟比客车多行了两个这样的距离,每分钟多行这段距离的两班各有多少人?

乙班有84-48=36(人)。

比和比例

比的概念是借助于除法的概念建立的。

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5÷6可记作5∶6。

比值。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式)。如,3∶7=9∶21。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就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否则不能组成比例。

在任意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即:如果a∶b=c∶d,那么a×d=b×c。

两个数的比叫做单比,两个以上的数的比叫做连比。例如a∶b∶c。连比中的“∶”不能用“÷”代替,不能把连比看成连除。把两个比化为连比,关键是使第一个比的后项等于第二个比的前项,方法是把这两项化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例如,甲∶乙=5∶6,乙∶丙=4∶3,因为[6,4]=12,所以

5∶ 6=10∶ 12,4∶3=12∶9,得到甲∶乙∶丙=10∶12∶9。

例1 已知3∶(x-1)=7∶9,求x。

解: 7×(x-1)=3×9,x-1=3×9÷7,例2 六年级一班的男、女生比例为3∶2,又来了4名女生后,全班共有44人。求现在的男、女生人数之比。

分析与解:原来共有学生44-4=40(人),由男、女生人数之比为3∶2知,如果将人数分为5份,那么男生占3份,女生占2份。由此求出

女生增加4人变为16+4=20(人),男生人数不变,现在男、女生人数之比为 24∶20=6∶5。

在例2中,我们用到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将一个总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个分量叫做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是将按已知比分配变为按份数分配,把比的各项相加得到总份数,各项与总份数之比就是各个分量在总量中所占的分率,由此可求得各个分量。

例3 配制一种农药,其中生石灰、硫磺粉和水的重量比是1∶2∶12,现在要配制这种农药2700千克,求各种原料分别需要多少千克。

分析:总量是2700千克,各分量的比是1∶2∶12,总份数是1+2+12=15,11

答:生石灰、硫磺粉、水分别需要180,360和2160千克。

在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中,也可以先求出每份的量,再求出各个分量。如例3中,总份数是1+2+12=15,每份的量是2700÷15=180(千克),然后用每份的量分别乘以各分量的份数,即用180千克分别乘以1,2,12,就可以求出各个分量。

例4 师徒二人共加工零件400个,师傅加工一个零件用9分钟,徒弟加工一个零件用15分钟。完成任务时,师傅比徒弟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分析与解:解法很多,这里只用按比例分配做。师傅与徒弟的工作效率

有多少学生?

按比例分配得到

例6 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对于过往车辆收费标准是:大客车30元,小客车15元,小轿车10元。某日通过该收费站的大客车和小客车数量之比是5∶6,小客车与小轿车之比是4∶11,收取小轿车的通行费比大客车多210元。求这天这三种车辆通过的数量。

分析与解:大客车、小轿车通过的数量都是与小客车相比,如果能将5∶6中的6与4∶11中的4统一成[4,6]=12,就可以得到大客车∶小客车∶小轿车的连比。

由5∶6=10∶12和4∶11=12∶33,得到

大客车∶小客车∶小轿车=10∶12∶33。

以10辆大客车、12辆小客车、33辆小轿车为一组。因为每组中收取小轿车的通行费比大客车多10×33-30×10=30(元),所以这天通过的车辆共有210÷30=7(组)。这天通过

大客车=10×7=70(辆),小客车=12×7=84(辆),小轿车=33×7=231(辆)。

百分数

百分数有两种不同的定义。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这种定义着眼于形式,把百分数作为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2)表示一个数(比较数)是另一个数(标准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这种定义着眼于应用,用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符号“%”来表示,叫做百分号。

在第二种定义中,出现了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这三者的关系如下:

比较数÷标准数=分率(百分数),标准数×分率=比较数,比较数÷分率=标准数。

根据比较数、标准数、分率三者的关系,就可以解答许多与百分数有关的应用题。

例1 纺织厂的女工占全厂人数的80%,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男工的25%。问: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人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因为“女工占全厂人数的80%”,所以男工占全厂人数的1-80%=20%。

又因为“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男工的25%”,所以一车间的男工占全厂人数的20%×25%=5%。

例2 学校去年春季植树500棵,成活率为85%,去年秋季植树的成活率为90%。已知去年春季比秋季多死了20棵树,那么去年学校共种活了多少棵树?

分析与解:去年春季种的树活了500×85%=425(棵),死了500-425=75(棵)。去年秋季种的树,死了75-20=55(棵),活了 55÷(1-90%)×90%=495(棵)。所以,去年学校共种活425+495=920(棵)。

例3 一次考试共有5道试题。做对第1,2,3,4,5题的人数分别占参加考试人数的85%,95%,90%,75%,80%。如果做对三道或三道以上为及格,那么这次考试的及格率至少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百分数的含义是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所以不妨设总量即参加考试的人数为100。

由此得到做错第1题的有100×(1-85%)=15(人);

同理可得,做错第2,3,4,5题的分别有5,10,25,20人。

总共做错15+5+10+25+20=75(题)。

一人做错3道或3道以上为不及格,由75÷3=25(人),推知至多有25人不及格,也就是说至少有75人及格,及格率至少是75%。

例4 育红小学四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多25%,五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少10%,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多10%。如果六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多38人,那么三至六年级共有多少名学生?

分析:以三年级学生人数为标准量,则四年级是三年级的125%,五年级是三年级的125%×(1-10%),六年级是三年级的125%×(1-10%)×(1+10%)。因为已知六年级比三年级多38人,所以可根据六年级的人数列方程。

解:设三年级有x名学生,根据六年级的人数可列方程:

x×125%×(1-10%)×(1+10%)=x+38,x×125%×90%×110%=x+38,1.2375x=x+38,0.2375x=38,x=160。

三年级有160名学生。

四年级有学生 160×125%=200(名)。

五年级有学生200×(1-10%)=180(名)。

六年级有学生 160+38=198(名)。

160+200+180+198=738(名)。

答:三至六年级共有学生738名。

在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一类叫溶液配比问题。我们都知道,将糖溶于水就得到了糖水,其中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如果水的量不变,那么糖加得越多,糖水就越甜,也就是说,糖水甜的程度是由糖(溶质)与糖水(溶液=糖+水)二者重量的比值决定的,这个比值就叫糖水的含糖量或糖含量。类似地,酒精溶于水中,纯酒精与酒精溶液二者重量的比值就叫酒精含量。溶质、溶剂、溶液及溶质含量有如下基本关系: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溶质含量=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质含量,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溶质含量。

溶质含量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10克白糖溶于90克水中,含糖量(溶

例5 有含糖量为7%的糖水600克,要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需要再加入多少克糖?

分析与解:在600克含糖量为7%的糖水中,有糖(溶质)600×7%=42(克)。

设再加x克糖,可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此时溶质有(42+x)克,溶液有(600+x)克,根据溶质含量可得方程

需要再加入20克糖。

例6 仓库运来含水量为90%的一种水果100千克,一星期后再测,发现含水量降低到80%。现在这批水果的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可将水果分成“水”和“果”两部分。一开始,果重

100×(1-90%)=10(千克)。

一星期后含水量变为80%,“果”与“水”的比值为

因为“果”始终是10千克,可求出此时“水”的重量为

所以总重量是10+40=50(千克)。

圆与扇形

五年级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由它们形成的组合图形的相关问题,这一讲学习与圆有关的周长、面积等问题。

圆的面积=πr2,圆的周长=2πr,本书中如无特殊说明,圆周率都取π=3.14。

例1 如下图所示,200米赛跑的起点和终点都在直跑道上,中间的弯道是一个半圆。已知每条跑道宽1.22米,那么外道的起点在内道起点前面多少米?(精确到0.01米)

分析与解:半径越大,周长越长,所以外道的弯道比内道的弯道长,要保证内、外道的人跑的距离相等,外道的起点就要向前移,移的距离等于外道弯道与内道弯道的长度差。虽然弯道的各个半径都不知道,然而两条弯道的中心线的半径之差等于一条跑道之宽。

设外弯道中心线的半径为R,内弯道中心线的半径为r,则两个弯道的长度之差为

πR-πr=π(R-r)

=3.14×1.22≈3.83(米)。

即外道的起点在内道起点前面3.83米。

例2 有七根直径5厘米的塑料管,用一根橡皮筋把它们勒紧成一捆(如左下图),此时橡皮筋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由右上图知,绳长等于6个线段AB与6个BC弧长之和。将图中与BC弧类似的6个弧所对的圆心角平移拼补,得到6个角的和是360°,所以BC弧所对的圆心角是60°,6个BC弧等于直径5厘米的圆的周长。而线段AB等于塑料管的直径,由此知绳长=5×6+5×3.14=45.7(厘米)。

例3 左下图中四个圆的半径都是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直接套用公式,正方形中间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不太好计算。容易看出,正方形中的空白部分是4个四分之一圆,利用五年级学过的割补法,可以得到右上图。右上图 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原图相同,等于一个正方形与4个半圆(即2个圆)的面积之和,为(2r)2222+πr×2=10+3.14×50≈257(厘米)。

例4 草场上有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关闭着的羊圈,在羊圈的一角用长30米的绳子拴着一只羊(见左下图)。问:这只羊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分析与解:如右上图所示,羊活动的范围可以分为A,B,C三部分,所以羊活动的范围是

例5 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28厘米2,求扇形的半径。

分析与解:阴影部分是扇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相差的部分。

所以,扇形的半径是4厘米。

例6 右图中的圆是以O为圆心、径是10厘米的圆,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解此题的基本思路是:

从这个基本思路可以看出:要想得到阴影部分S1 的面积,就必须想办法求出S2和S3的面积。

S3的面积又要用下图的基本思路求:

现在就可以求出S3的面积,进而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了。

S3=S4-S5=50π-100(厘米2),S1=S2-S3=50π-(50π-100)=100(厘米2)。

六上新思维教案 篇2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 “换”则更换, 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 充实思想方法, 发展解题策略。

本文例1用文字叙述, 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 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例题画出6个小杯和1个大杯, 学生就能在图画里看到, 如果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9个小杯;如果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 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3个大杯。这就是利用了“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 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 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 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 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 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 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 反思是怎样替换的, 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二、教学片段与评析

1. 初探替换

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 分析题意, 完成示意图

(2) 摘录条件

6个小杯+1个大杯=720

(评析:用长方形代替实物, 易操作。如大杯换成小杯, 可将大杯分成3个小杯;也可将大杯划去, 画3个小杯。)

(3) 自主练习

(4) 交流策略

生 (1) :我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720毫升就是9个小杯的总容量, 所以用720÷9求出小杯的容量, 大杯的容量只要再乘3就行了。

师:为什么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而不换成5个小杯?

生 (2) :我是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 720毫升就是3个大杯的总容量, 用720÷3先求到大杯的容量, 再除以3就是小杯的容量。

生 (3) :我是设小杯的容量为x毫升, 则大杯的容量为3x毫升, 列方程6x+3x=720, 可以分别求出大、小杯的容量。

生 (4) :我是设大杯的容量为x毫升, 则小杯的容量为毫升, 列方程为, 可以分别求出大、小杯的容量。

(5) 解答检验

师: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检验?

(6) 回顾解题过程, 凸显替换价值

师:刚才,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 既采用了方程术, 又采用了算术, 而且算术又有两种方法。貌似不同, 其实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处, 你们知道相同之处在哪儿?

板书两种未知量一种未知量

(评析:通过比较, 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术”都是在同一数学思想的统摄下。方程解中设小杯的容量为x毫升, 大杯的容量为3x毫升, 相当于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同样使用了替换的策略。)

2. 迁移替换

师:我们利用两种量间的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如果换成相差关系还能替换吗?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5个小杯和2个大杯, 正好都倒满。1个大杯的容量比1个小杯的容量多45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这道题也有两种杯子, 如何替换?

(1) 引导学生画图并摘录条件

2个大杯+5个小杯=720

(2) 尝试解答

(3) 交流策略

生 (1) :我是把1个大杯替换成“1个小杯+45毫升”, 2个大杯替换成“2个小杯+2个45毫升”, 替换后变成7个小杯+2个45毫升是720毫升, 7个小杯的容量是 (720-45×2) 毫升, 1个小杯的容量是 (720-45×2) ÷7=90毫升。

生 (2) :我是把1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少1个45毫升”, 5个小杯替换成“5个大杯少5个45毫升”, 替换后变成7个大杯-5个45毫升=720毫升, 7个大杯的容量是 (720+45×5) 毫升, 1个大杯的容量是 (720+45×5) ÷7=135毫升。

生 (3) :我是用方程解, 设小杯容量x毫升, 则大杯容量 (x+45) 毫升, 方程为2 (x+45) +5x=720, 可以分别求出大、小杯的容量。

生 (4) :我是设大杯容量x毫升, 则小杯容量 (x-45) 毫升, 方程为2x+5 (x-45) =720可以分别求出大、小杯的容量。

(评析:强调1个大杯换成“1个小杯+45毫升”, 1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45毫升”, 这才能真正体现遵循替换的等量原则, 而且这样的替换方法和“倍数关系”的替换保持了一致。)

三、课后反思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和假设”这一内容。对于“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很多, 执教者在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方面, 可谓动足了脑筋。对于根据“倍数关系”进行的替换, 许多教师采用实物演示、画图表示等手法让学生弄清替换前后的变化。如例1的教学, 许多教师制作了杯子图片, 让学生动手移一移, 直观感受“替换”的价值。

对于根据“相差”关系进行的替换, 教材提供的例子是“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 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大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来演示替换的过程, 让学生弄清替换前后盒子的数量没有变化, 但总量发生了变化。这样替换的过程较例1显得抽象多了, 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很困难, 一会儿总量不变, 一会儿总量发生了变化, 一会儿减少总量, 一会儿增加总量。回顾我们的教学过程, 似乎丢失了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一是没有完全遵循“等量”原则。替换的基本原则是“等量替换”,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是初中初等代数中“二元一次方程”的雏形, 方程遵循的“等量代换”与替换的“等量”原则应体现一致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例1时, 不必拘泥于算术, 方程术同样体现了替换的策略。如设小杯的容量为x毫升, 则大杯的容量为3x毫升, 相当于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6个小杯+1个大杯=720即6x+3x=720;反之, 设大杯的容量为x毫升, 则小杯的容量为毫升, 相当于把1个小杯替换成个大杯, 6个小杯+1个大杯=720即。

二是没有达到“思想”的层面上。再高明的“术”还是术, 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研究“术”这个层面上。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受到思想的启迪, 当遇到复杂问题 (两种未知量) 时, 应将其转化为简单问题 (一种未知量) 。而且我们不能仅仅满足解决两种未知量, 应拓展开来, 当遇上三种未知量时, 同样可以运用替换的策略将他们转化为一种未知量。如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4个小杯、1个中杯和1个大杯, 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中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小杯、中杯、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再延伸, 如果遇上四种、五种……未知量时, 同样可以用“替换”的策略去解决。这样处理, 虽花力不多, 但富有内涵, 能够真正体现“策略”这一数学思想。

六上科技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用笔杆做的玩具鱼雷可以在水下航行,很好玩。还可以组织竞赛,比一比谁的小鱼雷发射得远,谁的鱼雷能击中目标。

活动准备:

废塑料笔杆、大头针、铁丝、塑料片、铁片、胶、橡皮筋、小刀、剪子、锥子

活动方法

一、用废圆珠笔做鱼雷外壳。在笔杆的前端用锥子钻两个对称的小孔。

穿一段细铁丝(大头针)做插销,笔杆尾盖也钻个小孔。

二、把塑料片剪成2个“鱼鳍”,用细铁丝做支架套在鱼雷外壳上,两侧粘牢“鱼鳍”。

三、用薄贴片做螺旋架,用铁丝做轴。依次穿入一段废圆珠笔芯、塑料垫片、圆珠笔尾盖,然后再把铁丝末端弯成小钩状。

四、将橡皮筋圈从笔头处穿进笔杆,套在插销和螺旋桨的挂钩上。转动螺旋桨,使橡皮圈绕紧,放入水中,“鱼雷”就可以在水中前进了。

活动提示:

1、想一想,鱼雷在水中前进利用了什么力?再想想,怎样改进鱼雷前进的速度更快。相信你会有办法的。

2、试试看,改用2根橡皮筋圈作动力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活动评价:

1、我做的“小鱼雷”,它能在水中行驶()米。

2、我制作“鱼雷”时,我发现()。

2.风力发动机模型

活动目标: 绿色的田野上,风车滴溜溜地转个不停,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快去寻找废旧材料做一个风力发动机模型,研究它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准备:

细铁丝、吸管、饮料瓶、塑料杯、纸杯、胶、剪刀、小刀、锥子、钳子

活动方法:

一、用锥子在纸杯底部中心钻一个小孔,杯壁剪成8等份,折成叶片超同一个方向倾斜的风叶轮。

二、将细铁丝做转轴固定在风叶轮上。

三、在饮料瓶上钻眼,装上吸管,精风叶轮转轴套上一个塑料挡片。

四、在瓶中装上沙子或小石头,保持瓶身稳定。

活动提示:

1、用风力发电挥舞彩带。将铁丝轴末端弯折,系上一根彩带,彩带会随着叶轮飞舞。

2、做一个带传动装置的风力发动机。

3、想想,风力发动机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你能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自己设计制作一个有创意的使用作品。

活动评价:

1、我的发送机做成了,我的创新设计是:

2、要使风力发动机转动快,我的办法是:

3、电动车

活动目标:在饮料瓶上,安装一个玩具电机,就成了简易电动车。电动车跑起来的速度更快,行驶的距离更远。

活动准备:

小刀、剪刀、塑料瓶、瓶盖、铁丝、玩具电机、气门芯皮管、英泡沫塑料块、粘胶带、双面胶、电池、电线

活动方法:

一、用饮料瓶、铁丝、瓶盖做

二、用泡沫塑料做电机的机座,把电机用粘胶带固定在机座上。

三、在小车后部开一个槽,装进电机,用双面胶固定,在电机轴上套一段皮管,使皮管与后轮紧密接触。

四、用电线把电池盒电机连接起来,电池用粘胶带固定。如果有电池夹就好了。

活动提示:

1、车轮可用木板、硬泡沫塑料、瓦楞纸、瓶盖等材料制作。

2、怎样使小车跑得直,你又办法吗?

3、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得直。跑得快。

活动评价:

1、我的小车的轮子是用()做的。

2、小车跑得不直、不快的原因是:

3、小车是依靠()与()摩擦转动而向前运动的。

4、纸壳船

活动目标;相信吗?用废纸也能制作在水中航行的小船。

现在,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样子,制作一艘漂亮的纸壳游艇。

活动准备:

泡沫塑料、废纸、胶水、颜料、清漆、吸管、小刀、剪刀、锯子、细砂纸

活动方法:

一、用锯子和小刀把泡沫塑料做成船体的模子,用细砂纸把模子磨光。

二、把模子倒过来,船体向上。把废报纸撕成硬币大小的纸片,用水浸湿贴在模子上。干后涂胶水,再贴一层纸片。就这样一层一层粘贴。贴3-5层。

三、待胶水干透后,将船壳从模子上取下来,用细砂纸磨光,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四、用剪刀修正船壳边沿。然后涂上清漆,防止小船渗水。

五、在船壳内安装甲板、座椅、驾驶舱„„

活动提示:

比一比,那种动力的小船航行速度快。

活动评价:

1、我学会了利用废纸制作小船,真高兴。

()

2、按照这样的方法,可以用()做小船。

3、我给小船安装(),小船在水中航行了()米。

5、光导水柱

活动目标:一般情况下光是直线传播的。光在水里是怎样传播的的呢?做一个光导水柱研究研究。

活动准备:

硬纸板、吸管、点滴管„„

活动方法:

一、在易拉罐的下部挖一个硬币大小的空,沾上一块透明粘胶带。

二、在空的正对面挖一小孔,插入一节吸管,周围用橡皮泥封实。

三、往盛水罐中注入清水,放在水槽中。

活动提示:

1、在吸管上扎一些针眼,堵住吸管口,是什么效果?

2、将吸管换成常常的软管,是什么效果?

活动评价:

1、我的光导实验玩具是用()做的。

2、我的动脑动手能力()。

六上习作五教案 篇4

这次作文训练的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习作指导和例文,先介绍了沈平平是如何根据 金老师的要求写好《银杏》一文的;接着,总结了解事物、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主要有三点:1要介绍的是家乡的一种产品,即写什么;2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种产品,即怎么写;3要自己去获取这次习作的材料。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银杏》,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银杏的。让学生懂得要全面了解 某一事物,光靠看还不行,还要学会问、学会查找资料。

2、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一种产品,进行仔细观察,并询问有关的人,查阅有关资料,对这种产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3、借助习作要点的提示,学习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与查阅到的资料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例文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

2、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课前准备:

1、课本插图。

2、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引导学生像沈平平那样自己去观察、搜集作文材料。

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激发兴趣

1、出示挂图,让学生说出图上画了什么。

2、谈话。

二、初读例文,感知内容

1、由轻声读例文,思考:这篇例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用“

”画出来。

2、讨论交流。

3、小结:这篇例文先写了银杏的枝干、叶、花、果的特点,再写银杏的价值,最后写人们为什么称银杏为“活化石”。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自读,思考:沈平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按照金老师的要求完成《银杏》这篇习作的。

2、讨论交流。

小结:

a、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同学介绍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还写了形状、颜色等。

b、在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询问自然老师,查阅有关资料,知道了银杏的价值和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

3、读“习作要点提示”,对照例文,明确写作要求。

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可以是农副产品,也可以是工业产品。

习作题目:自定。

习作重点: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四、读写迁移,运用写法

1、确定习作内容及要点。

a、你准备介绍家乡的那一种产品?

b、在观察的基础上,介绍产品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

c、在询问和查阅资料,介绍该产品的营养价值或用途、食用方法和使用方法。

d、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介绍该产品在食用或使用时注意的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指点:介绍产品的三个方面内容时不要平均用力,要注意有详有略,侧重注意一两个方面的内容,注意说法要有根据。

4、学生起草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六、佳作欣赏

石榴

石榴是一种常见的水果。

他的外表像洋葱,叶子长圆形,花红色的外皮带着一点黑红黑红的斑点,看上去真像一个长满斑点的农村小姑娘,可能这时有人会认为这水果的外表都这样难看,里面一定会更难看,而且很不好吃,不过我先告诉你,你可别以貌取人。

其实石榴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内部却比外面漂亮的多,而且个个红光闪闪,看起来真像三四十个红宝石同时发光,会刺得让你张不开眼睛,当你张眼睛的时候让你看到的是无比鲜红无比美丽的果实,保证让你看了就眼馋。

石榴的果实这么漂亮已经让你大饱眼福,下来美味无比的石榴果实将会让你大饱口福。教你一招,如果给客人的水果是石榴的话,你先用一个白色的瓷碗装满红宝石般漂亮的石榴果实,然后让客人享用,保证让客人无比的满意,那美丽的石榴果实放在嘴里,咬一口新鲜可口的汁水就留在了客人的舌头上,让客人感到无比的满意。

石榴是一个面目难看的黄脸小姑娘,可是她的内心是多么的美丽,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把健康带给了人类,她请求人类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希望人类可以把她的孩子种下去,石榴的内心中的美丽真让人感动。

家乡兴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一入金秋,田野里稻花飘香,一派丰收景象。伴着隆隆的收割声,金黄色的稻谷晒满了整个谷场,不久新米就上市了。

家乡的大米主要有粳米、南优、糯米。以前我们这儿南优种植比较多,现在渐被淘汰。这种米,个儿小、硬道、有嚼劲,做成饭吃在嘴里得慢慢咀嚼,因而人们都习惯用来煮粥吃,在锅里熬上一阵子,吃起来很香。现在人们主要种植粳米了,这种米个儿稍大,用它来煮饭,等饭煮熟,锅盖还未揭开,厨房里就溢满饭香,吃进嘴里更是温润爽口,深得人们的喜爱。

这两种米,我们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但我觉得最值得介绍的是家乡的糯米。这种米身材小巧,其貌不扬,真可谓深藏不露。在家乡,它虽然种植得少,可人们却离不开它。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用来包粽子。翠绿的竹箬包裹着乳白圆润的糯米,放在锅里煮上一个多钟头,我们就可以嗅到那竹箬与糯米掺和在一起的清香,那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食欲大增。剥开那竹箬,露出黄润剔透的糯米仁,咬上一口,满嘴清香,那糯米会紧紧贴着你的牙,令你满嘴清香,久久回味。

家乡人炸肉圆都爱煮上半锅糯米饭,伴着生姜、鸡蛋搅匀在肉末里。这样炸出来的肉圆色泽老红,吃着嘴里,清香脆酥,肥而不腻。

一到腊月,人们就会淘好糯米,再淘少许粳米放在水里浸上一夜,然后把他碾成粉。虽还未到春节,但人们已忙着蒸年糕了,人们把那米粉划成一块块放在笼上蒸,刚蒸出来的年糕透出阵阵糯米的香,捏在手里软软的,吃在嘴里黏而不粘,即使你贪嘴吃多了,也不腻人更不伤胃。

家乡还有个习俗,谁家养了小孩,总会熬上几锅糯米粥,盛在碗里,放在红糖,这叫“糖粥”。全庄人都会去吃糖粥,一方面都来庆祝小生命的来临,庆祝村庄人丁兴旺;另一方面这粥还会给吃粥的人带来吉祥与好运。这一天,整个村庄好像都会飘散着粥香,洋溢着喜庆。

这就是家乡的大米,它不仅养育了一代代人,而且还承载着浓浓的乡情民俗。

菊花是一种常见的庭院栽培花卉,据记载已经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

几千年来,由于历代菊花爱好者的不断辛勤培育,观赏菊花品种层出不穷,已经有1000多种。按花朵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句话的颜色及多,除了蓝色以外,几乎应有尽有。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根据句话的形状、颜色等特点,赋予了他们诗一般的名字,这些名字形象地描绘了菊花形状、颜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六上数学教案 篇5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导入新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教学要求: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组学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景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习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老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和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到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②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数学结合起来。教学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估算算法与其他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业,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③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六上健康教育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新版中小学健康教育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1~7页。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知道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生么事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指机体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不断增加的过程,表现为人体各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位以及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各成分发生变化。发育是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和体力方面的不断发展。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般现象。尽管由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可导致个体间的差异,但一般规律还是普遍存在的。

2、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年龄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 1 岁 幼儿前期:1 至 3 岁 幼儿期:3 至 7 岁 童年期:7 至 12 岁 青春发育期:12 至 18 岁青年期:约 18 至 25 岁

3、生长发育的速度

二、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的特点1、2、3、4、体格形态发育 生理功能发育 性器官发育 性意识觉醒

三思考问题1、2、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

女性第二性征

【教学内容】新版中小学健康教育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8~14页。【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什么是女性第二性征,懂的正确看待女性第二性征。【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女性第二性征

1、什么是女性第二性征

性征是指区别男女性别的特征。男女生殖器的不同外形和构造特征叫做第一性征,决定第一性征的是遗传物质——染色体。

青春期发育后,男性身材高大,肌肉结实,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粗犷,长出胡须,出现遗精;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月经来潮。男性和女性身体的这种种生理变化的性别差异称为第二性征,决定第二性征的是男女性激素的差别。

2、女性第二性征

女性第二性征具有四大显著特征:

(1)乳房隆起。

(2)臀部突出,体态丰满。(3)皮肤变得细腻光滑柔软。(4)月经来潮。

3、女性特征出现的年龄顺序

性性征出现的年龄顺序:一般情况是: 8-10岁身高突增开始,子宫开始发育;11-12岁乳房开始发育,出现阴毛,身高突增达到高潮,阴道粘膜出现变化,内外生殖器官发达;13-14岁月经初潮,腋毛出现,声音变细,乳头色素沉着,乳房显著增大;15-16岁月经形成规律,脂肪积累增多,臀部变圆,脸上长粉刺;17-18岁,骨骺闭合,停止长高;19岁以后体态苗条,皮肤细腻。

二、正确看待女性第二性征1、2、3、4、正确看待乳房发育 正确看待阴毛和腋毛 正确看待身体上的脂肪 正确看待月经

三、思考问题:

1、2、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女性特征出现的年龄顺序是怎样的?

第三课

男性第二性征

【教学内容】新版中小学健康教育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15~20页。【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男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懂的正确看待男性第二性征。【教学过程】

一、男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1、男女生殖器的不同外形和构造特征叫做第一性征,决定第一性征的是遗传物质——染色体。

青春期发育后,男性身材高大,肌肉结实,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粗犷,长出胡须,出现遗精;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月经来潮。男性和女性身体的这种种生理变化的性别差异称为第二性征,决定第二性征的是男女性激素的差别。

2、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过程

男性第二性征出现,主要是生殖器官先发育,从睾丸处分泌雄激素,达到一定量以后才促使身体表面变化,如生殖器附近产生阴毛,腋窝部长腋毛,以及喉结发育,声带变厚变宽等。

二、正确对待男性第二性征1、2、3、4、个体发育有差异 青春期要保护好声带 不要随意拔胡须

第二性征发育期间不宜常穿紧身裤 什么是男性第二性征

三、思考问题:

1、2、男性第二性征具体表现是什么? 经常拔胡须有什么危害?

第四课

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

【教学内容】新版中小学健康教育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21~27页。【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知道什么是月经初潮,了解女生月经初潮的意义,懂得月经形成的原因,学会计算月经周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月经初潮及意义

二、月经是怎样形成的

三、计算月经周期的方法

四、女生要正确看待月经

五、思考问题1、2、什么是月经和初潮? 月经是怎样形成的?

第五课

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

【教学内容】新版中小学健康教育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28~33页。【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什么是遗精以及首次遗精的意义,学会正确看待遗精,避免频繁手淫。【教学过程】

一、首次遗精及意义

二、男生要正确看待遗精

三、男生要正确认识手淫1、2、正确看待手淫 如何避免频繁手淫

四、思考问题1、2、什么是遗精? 如何避免频繁手淫?

第六课

变声期的保健知识

【教学内容】新版中小学健康教育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34~38页。【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什么是变声期,知道变声期的保健知识。【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变声期1、2、什么是变声期 变声期声带疾病

二、变声期的保健知识1、2、3、4、变声期的男生要保护嗓子 变声期的女生要保护嗓子 变声期如何保护好嗓子 健康饮食保护嗓子

三、作业1、2、什么是变声期?

变声期如何保护好嗓子?

第七课

青春期的男生卫生知识

【教学内容】新版中小学健康教育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39~44页。【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青春期男生卫生知识,培养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青春期的男生卫生知识1、2、3、4、5、每天清洗外阴部 经常勤换内裤 便后由前向后擦肛门 运动时要注意保护睾丸 包皮过长怎么办

二、预防外阴部不洁引起的常见疾病1、2、3、4、怎样预防尿道炎 怎样预防包皮龟头炎 怎样预防阴囊湿疹 怎样预防肛周炎

三、健康知识窗

四、作业1、2、怎样保持外阴部卫生? 外阴部不洁会引起哪些疾病?

第八课

青春期女生的卫生知识

【教学内容】新版中小学健康教育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45~51页。【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如何保持经期卫生,少女常见妇科疾病的预防措施,青春期少女穿着保健知识,了解雀斑的成因及防治,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

一、二、导入

健康警钟 保持经期卫生

1、使用卫生洁净的月经用品

2、保持外阴卫生

3、注意身体保暖

4、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5、注意营养和睡眠

6、保持精神愉快

三、少女常见妇科疾病的预防措施

1、痛经

2、阴道炎

四、青春期的少女穿着保健知识

1、青春期的少女不宜常穿紧身裤

2、青春期的少女不宜穿高跟鞋

3、青春期的少女不宜束腰五、六、健康知识窗 作业

1、经期卫生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2、如何预防痛经的发生?

第九课

学会测量体温和脉搏

【教学内容】新版中小学健康教育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52~58页。【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测量体温有三种方法,重点学会腋下测量法;懂的测量脉搏的方法,知道测量体温和脉搏对健康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发现体温和脉搏异常要引起重视。

【教学过程】

一、二、导入

健康警钟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1、为什么要测量体温

2、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1)(2)(3)腋下测量法 口腔测量法 肛门测量法

3、怎样判断体温是否正常

三、如何正确测量脉搏

1、为什么要测量脉搏

2、测量脉搏的方法(1)(2)手腕触摸桡动脉脉搏 颈部脉搏

3、怎样判断脉搏的状况四、五、健康知识窗 作业

本色德育5课时教案六上 篇7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养成勤读明辨、笃学善思的好习惯。2.反省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

“开水为什么比冷水先结冰?”“古人是怎么计时的?”遇到问题,我们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学习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我们动脑思考。多读、多听、多问、多想,在求知的艰辛中收获学习的乐趣。板书:第十一课 勤读明辨 笃学善思

(二)精彩故事汇

(1)默读故事《我们身边的“读书小明星”》(2)说说感想。(3)小结.(三)生活小剧场(1)读一读

(2)议一议:听了杨晨的故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同学们畅所欲言,亮出自己的想法。试着介绍我们身边在思考中感受学习的快乐的例子。

(四)经典小学堂(1)指名学生读。

(2)请学生说说你的理解(出示原文悟读)。(3)全班读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

老师希望每一个队员都能勤读明辨、笃学善思。

(六)完成《实践伴我行》

第十二课 举一反三 知类通达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举一反

三、知类通达。

2、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乐学、善学、活学!活动过程:

一、生活长镜头:

课堂上,书本里的美文是我们写作的范例,生活中,小乐运用科学课学的知识除掉了水壶里的水垢„„同学们,我们要学会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精彩故事汇

1、默读故事:《再创造的高手——乔布斯》 提问学生:从上面的故事里你看到了什么?

2、说说感想。

3、小结.三、经典小学堂

1、自由朗读诵读句子。

2、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这两句的理解。(出示原文悟读)

3、指几名学生诵读,全班诵读。

四、生活小剧场

1、议一议:

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给了大家什么启发?

2、辩一辩:请判断下面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五、教师总结发言:

七、完成《实践伴我行》

第十三课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活动目标:

1、2、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明白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我们身心愉悦。

3、在活动中引导生学习倾听交流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生活。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油炸、膨化食品,喝碳酸饮料吗?你是否在看电视、上网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呢?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小眼睛”“小胖墩”越来越多了呢?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如果你能合理膳食,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养成早起早睡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棒!

二、诵读经典。1、2、3、4、5、6、关于“倾听和交流”,我们听听古人是怎样说的吧!板书,学生试读 指名读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原文悟读)让我们再来齐诵这句多么重要的古训吧!反复诵读、背诵

三、精彩故事汇

1、默读故事:《大兴第一实验小学一日饮食督导》 提问学生:从上面的故事里你看到了什么?

2、说说感想。

3、小结.四、生活小剧场

1、选一选:

你认为下面的观点和行为哪些是健康的呢?哪些是你能做到的?

五、教师总结发言:

七、完成《实践伴我行》

第十四课 俭以养德 知足常乐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2.反省自己的情况,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穿的是名牌,妈妈却从来不肯给我买。”凡凡抱怨着,“我们家有钱,想买啥就买啥,你管的着吗?”明明对同学的提醒不以为然。亲爱的同学们,穿名牌,有钱花就会更快乐吗?其实,幸福快乐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二)精彩故事汇

(1)默读故事《追逐雨后的彩虹》(2)说说感想。(3)小结.(三)生活小剧场

(1)辩一辩:10岁生日一定要摆酒席吗?

(2)做一做:让我们动脑、动手、用心为小伙伴制作一张特别的生 日礼物!

(四)经典小学堂(1)指名学生读。

(2)请学生说说你的理解(出示原文悟读)。(3)全班读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

老师希望每一个队员都能俭以养德,知足常乐。

(六)完成《实践伴我行》

第十五课 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2.反省自己的情况,明白文明的礼仪可以让生活和谐温暖,自律的道德规范让社会安定祥和的道理。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

图书室内,突然有人高呼同学的名字,打破了大家自习的安静,公园里,游玩的人离开后,草坪上 花花绿绿的杂物„„我们是社会小公民,自觉遵守公德,规范礼仪,生活就跟更和谐!

(二)精彩故事汇

(1)默读故事《社会公德我履行我维护》(2)说说感想。(3)小结.(三)生活小剧场

(1)想一想:如果我是在音乐会现场看到这样的观众,我会想什么?(2)议一议:此时你在他们身边,你会悄悄跟他们提怎样的建议?

(四)经典小学堂(1)指名学生读。

(2)请学生说说你的理解(出示原文悟读)。(3)全班读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

老师希望每一个队员都能自觉遵守公德,规范礼仪。

上一篇:省纪委书记尚勇在全省机关效能年活动总结暨创业服务年活动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2011江西省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年真题库选择题2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