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生工作案例辑

2024-09-01

清华大学学生工作案例辑(精选7篇)

清华大学学生工作案例辑 篇1

清华大学学生工作案例辑

点击量:1379

2009-03-19 10:52:

42【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案例一:新生党员集中培训

【案例概述】

为了加强对新生党员的入党后再教育工作,增强新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引导他们在班级和同学中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同时也为了帮助新生党员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自2001年起,每年举行新生党员(高中入党党员)培训班。4年来,培训班共培训新生党员累计2500余人次,为新生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取得良好效果。

新生党员培训班每届包括两期——暑假培训班和寒假强化培训班。每年暑假,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新生党员便被要求提前入校,接受为期三天至一周左右的培训。当年寒假,这些新生党员会再次聚集在一起,参加为期三天的寒假强化培训。暑期的新生党员提前入学培训旨在强化新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内容突出党课特色,主要包括“校史知识宣讲”、“党的基础知识”、“《共产党宣言》导读”、“执政党建设”、“怎样走向成功之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工作方法论”、“党建具体工作宣讲”等,寒假培训则是继暑期培训之后的一次强化教育,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党性修养培养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安排“如何真正发挥党员骨干作用”、“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等报告和《理想之歌》——弘扬优秀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专题演讲活动等。同时,培训班还围绕时事热点和党的理论的新发展对学员进行重要理论问题的学习辅导,例如“国情与时政热点问题分析”、“十六大重要理论问题学习辅导”、“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等,并组织新生党员参观校史馆,观看《我愿以身许国》系列记录片,安排新生党员与高年级优秀党员、院系领导座谈,力求深化学习效果,从先辈和身边的师长身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为人”、“为学”的深层次道理。

在培训的组织上,暑假班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尽量营造真实的大学生活环境,不仅向同学们传授理论和知识,而且让培训生活本身成为同学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每年参加培训的300多名同学被随机分为十多个班级,每班约20人组成临时集体,在班级辅导员的指导下参加培训。学校主要提供教务安排和后勤、安全保障,制定纪律规定,建立检查、评优等宏观调控机制,辅导员主要负责思想指导,具体的管理工作由各班选举的班委负责,锻炼了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寒假强化班则院系为单位组织,和本院系本科生党课学习小组组长培训结合进行,便于新生党员和党课学习小组组长进行学习交流。

从培训的效果看,培训班增强了同学们的党员意识,坚定了理想和信仰;有针对性的报告解答了同学们的思想困惑,提高了理论学习的兴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的教育增强了同学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尤其是暑假班的提前到校,有助于同学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有利于加强大一年级的班集体建设。

【经验和点评】

尽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新生党员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方面,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个人基本素质较好。另外,他们都很年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充分利用他们步入大学这一转机,及时做好工作,加强对他们培训教育,就能取得好的效果,集中培训有效地帮助了新生党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中学入党的同学在大学里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培训过程中,专门组织了高年级中中学入党的优秀学生代表给学员作报告、座谈,使学员们对即将面对的大学生活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舒解了心理压力,端正了心态。正如有的同学说的“往前看,自己是落后者;往上看,自己是矮子;在知识面前自己是个乞丐。在高手如林的清华,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骄傲、去放松自己。”

集中培训促进了新生党员在班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经过培训,大多数新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明显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党的组织观念比较强。新生党员的整体面貌和表现较好,表现在学习认真、努力,兴趣高,而且相当多的新生党员担任了一定的社会工作。这样,新生党员通过自己的实际表现,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容易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和信任,在同学中普遍反映较好。同时,在这种氛围带动下,周围同学也表现出较高的入党热情,给年级的党建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集中培训提高了新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性价比”。过去由于新生党员比较少,新生党员的再教育由各院系分别去做。而在新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中,各院系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采取全校集中培训,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各院系在此基础上,再对个别党员的具体问题做工作时,也就能更加细致、更有针对性。

集中培训促进了新生班级骨干队伍的建设发展。对各院系来说,提前入学培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全面考察新生党员并从中选拔学生干部的机会。有了这样一支以经过培训、有较高素质的新生党员为骨干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新生班级工作骨干力量的形成及大一年级工作的开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案例二:让入党自传“转”起来

【案例概述】

党员发展过程也是促进发展对象不断进步的过程。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把发展过程中的自传修改作为促进发展对象思想认识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充分加以利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党员发展工作中,系党委发现,一些学生的自传书写规范性不强,对有的对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表述不是很准确,这一方面表现出发展对象的思想认识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总结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党支部书记特别是新上岗党支部书记对于自传撰写的指导力度不够。为此,系党委学生工作组首先在全体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中组织开展了自传点评工作,把多位典型的发展对象的自传从第一稿到第五稿、第六稿一并拿到讨论会上,一位同志主讲,对每一稿进行评价,对内容结构进行把握,对理论认识问题做批注,对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分析,梳理认识方面的特点,其他同志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和补充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一份《关于党员发展过程中把握自传修改的若干意见》。

《关于党员发展过程中把握自传修改的若干意见》中除了对自传内容结构方面的内容外,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明确和强调:

一、修改自传是深入了解发展对象并促进其提高的过程。对自传进行反复修改不是为了形成一份完美的报告,而是不断地帮助发展对象挖掘思想深处的东西,提高其认识水平,在重要的原则问题上形成明确的立场,自传要能体现发展对象的个人特色。

二、自传必须深刻联系发展对象的思想实际,避免夸夸其谈,重大的理论问题要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自身的事业选择来谈,既有高度,又切实际。

三、在自传修改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党的忠诚老实问题,尤其不能出现说别人的话,甚至抄袭现象,忠诚老实问题具有一票否决权。

四、入党动机的第一要义在于共产主义信仰。信仰是第一位的,不能以表现代替信仰。共产主义信仰要与社会主义信念相结合,要努力提高发展对象的理论水平,提一些尖锐的问题,促使发展对象读一些书,做一些思考,真正形成认识上的自觉。

五、对于理想、理论、路线及重大事件要有一个明确的政治态度,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认识,这是促进提高的重要内容。对重大事件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这方面要做一些启示教育。

六、要注意考察发展对象的基本表态、组织纪律性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把这些问题同其关于个人发展的思考联系起来。

七、要考察发展对象关于就业问题的思考,就业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最真实的反映。要指出清华大学的党员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在中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部门,要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八、要注意针对发展对象的日常表现挖掘思想问题,注重实际。

九、要帮助发展对象深入分析自身缺点,既有高度,又切实际。

十、主要认识要集中,不必要的地方不必赘言。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点评,党支部书记在把握发展过程和自传修改问题上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标准,并在实践中把“改自传”发展成为督促入党积极分子系统、深刻地总结思想,提高认识的重要手段。在确定一位同学为入党发展对象后,联系人即指导他撰写自传第一稿,待成稿后,按照《关于党员发展过程中把握自传修改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对自传进行仔细认真的审阅,并形成明确的修改意见,指导发展对象进行自传的修改。这种修改-反馈-再修改的过程往往会重复3、4次乃至更多,直至发展对象的自传确实真实地反映出本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并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过程中,联系人以及辅导员会经常与发展对象交流,解决他们在一些问题上,尤其是理论问题上的困惑。发展对象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思想认识水平的上升是很明显的。一位已发展入党的同学回顾改自传的过程时,说:“„改自传‟不仅是自传在我和支部党员间反复地„转‟,也让我的思想真正„转‟起来了,能够很深入地思考问题。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想清楚了,信仰就更加坚定了。”

【经验和点评】

通过“改自传”加强发展对象的教育考察工作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对于在党员中进一步开展读书活动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要善于做思想工作者的工作。思想工作都是直接面对工作对象的,也只有一线的具体工作才能体会到思想工作的妙处。但是由于工作经历等各方面的关系,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的思想工作经验需要一个积累过程,自传点评是一种有效形式,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思想工作的着力点。

二、原则问题要予以充分强调。理想信念和就业选择等问题要敢于强调,要在自传中有充分的体现。强调了就有作用,就形成一种导向。

三、理论问题要敢碰。对大学生而言,解决理论认识问题对于培育政治立场坚定的合格党员至关重要。自传修改的实践证明只要敢碰,只要讲办法,理论问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的。

四、点评和批注是有效的交流方式。点评和批注可以直接落实到问题细节上,对于挖掘思想内涵、促进交流和思考是非常有效的。

案例三:试着说点新鲜话

【案例概述】

新闻与传播学科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其课堂教学中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现有社会发展状况和国内外多种思想交织影响下,如何做好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如何让正确的思想占领学生的头脑,成为新闻院校课堂教学的一大挑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教授的做法是“说点新鲜话”,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若干实例如下:

1、新闻专业学生经常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要强调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他们认为,新闻应当客观公正,而“喉舌”是没有独立见解的“传声筒”。面对这种质疑,范敬宜教授认为,光讲一般的定义、概念是收效不大的,而要向学生试着从新闻史和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辨析:只要翻翻中国新闻史,就可以知道“喉舌”并不是我们今天的发明创造,从王韬、梁启超、章太炎一直到孙中山,都曾把报刊称为“喉舌”。喉舌者,无非是代表政党、人民、团体发出的声音,并没有任何贬义。问题是西方攻击我们的根据,是我们讲的喉舌,翻译成英语便是“organ”,即人体的器官,我们的社会舆论载体也翻译成organs of public opinion。这确实是很难听的,即使不是出于故意歪曲,起码也是不懂得中国文字的特点之一,是经常用人体的器官指代某种特定概念。比如:手足(之情)、唇齿(相依)、肝胆(相照)、耳目(灵通)、咽喉(要地)、心腹(大患)、股肱(之臣)……都另有其特定的涵义。如果直译,都可以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所以,我们不但不必为当“喉舌”难受,还应该感谢智慧的老祖宗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丰富、传神的词汇……

2、“导向”也是学生们经常感到不理解的问题。“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强调导向会导致脱离事实,强加于人。”范敬宜教授的“答辩”是:“其实,导向并不神秘。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导向。小孩学走路的时候,大人告诉他:不要往那边走,那边有坑。这是人之初的导向。长大了,随时随地都要按老师、朋友、组织指导的方向去为人、做事,连旅游也要听从导游的小黄旗指引方向。我们讲的舆论导向当然比这些生活导向复杂得多,但归根到底是指导人们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行事,去认识世界。西方何尝不讲导向?———leading opinion,guilding opinion,都是引导舆论的意思。所不同的是,我们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强调要旗帜鲜明,而西方则强调把观点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当然,我并不为某些生硬、僵化的„导向‟护短,而始终认为,我们的舆论引导应该更讲究方法,讲究艺术。”

3、有些学生埋怨我们的新闻“框子”太多。范敬宜教授是这样向他们讲的:我对某些模式化的新闻是讨厌的,对有的不合时宜的限制也是不以为然的。但是目前情况正在改变。党中央对新闻宣传提出“三贴近”的方针以后,整个舆论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不过,为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新闻宣传不可能没有一定的纪律和规定,这在任何国家都不例外。从哲学上说,框子就是一种空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空间内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制度、规定都属于一种框子。没有框子的事物,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居住的房子就是框子,对演员来说舞台也是框子。问题在于如何在框子内,把“戏”演得有声有色。京剧大师盖叫天,武功炉火纯青,直到晚年,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底下打完一套猴拳,而手脚丝毫不能触及桌腿。这真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做新闻工作,是否也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启发呢?

【经验和点评】

范敬宜教授是老报人、《人民日报》前总编辑,他在清华大学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范敬宜教授时刻注意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准确的把握了学生的特点,就各种专业和思想政治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以新鲜的话语表达自己几十年来的深刻体会,深受同学的理解和欢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对于在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

对课堂的认识。范敬宜教授认为,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知识和思想的重要场合,很多思想的火花往往是在课堂上碰撞出来的。因此,如何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既理直气壮又入情入理地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解惑释疑,是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学生特点和传统方法的认识。范敬宜教授说,当代大学生接触的新事物多,知识面广,思维敏捷,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比他那一代大学生复杂得多。在这种新情况下,沿袭习惯使用的灌输、说教那一套方式越来越不灵了。形势逼着我们必须去探索新途径,研究新方法。

对新的课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认识。范敬宜教授对此的体会是,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取得成效,必须放下架子,先当学生,陪着他们一起成长,了解他们的现实思想状况,了解他们困惑的来源,然后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新闻实践和人生经历,试着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说点新鲜话。

与范敬宜院长相似,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们都注重在教学中不回避重大现实问题,深入浅出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点,同时还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到国家主流媒体实习,使学生在思想和业务上得到很大锻炼,拉近了与主流媒体的距离,建立了相互了解、双向选择的渠道。这两年,学院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根本改变了之前一些学生更多地关注薪酬,把把到商业公司工作作为就业首选的倾向,绝大多数都到了主流媒体工作,为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增添了新鲜血液。

案例四:网上寄语十六大

【案例概述】

在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之际,清华大学充分利用校内良好的网络基础环境,依托网络开展了丰富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学校中营造了热烈的迎接十六大召开的氛围,引导广大学生关注十六大,学习十六大,收到了较好效果。如我们在学生清华网上开展的“清华学子网上寄语十六大”的活动,就对过去的评价、对未来的展望和清华人所应承担的责任给每个同学给出三个题目,由同学们在线回答。寄语活动一推出,立刻在同学中收到热烈的反响,同学们纷纷上网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在11月7日活动推出的第一天,就收到同学的寄语达500余条,到11月15日,寄语总数已经达3000条。这些寄语充分表现出同学们对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自豪,对未来的满怀信心,和对自己肩上责任的深切体会。这三个题目的具体内容和同学们写下的部分寄语摘录如下。

题目1:十五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如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继香港之后,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加入WTO,申奥成功等等。请用一个词、短语或句子来表达您对此的感受。

国运日昌迎千禧 捷报频传胜九州!

上下一心,其力断金

腾飞的中国,我为你自豪!

祖国的繁荣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期望!

伟大的党,创造伟大的时代,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的希望

集体智慧,英明领导,光辉历程,国富民强!

题目2:十六大之后,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请用一个词、短语或句子表达您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望和祝愿。

国泰民安,蒸蒸日上!

继往开来,再谱新章!

让历史作证:祖国必将更加辉煌!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

抓住机遇,笑迎挑战!

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阳光和风雨!

题目3:请用一句话表达清华人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承前人之奉献精神,担复兴之历史使命

科技强国,我辈重担在肩!

继承老一辈清华人的光荣传统,担负历史的重任

我辈清华学子,当以祖国富强,人民安康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点滴贡献汇成伟大事业

让青春闪光,与祖国同行

行健不息以自强!

清华人要永远站在建设祖国的最前列

【经验和点评】

这项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这一案例给我们如下启示:

学生中并不缺乏对党和国家大事、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注,只要我们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引导,这种隐性的关注会以显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对青年学生积极的思想取向和心态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作用明显,网络的这种实时更新、信息交互共享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如一些后来的寄语就是在先前发表的一些寄语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我教育是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特点的主体性德育观念,网络互动开放的优势为自我教育开辟了新阵地新途径。

通过寄语的形式在网络上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进而在校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其他学习活动的开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网上和网下的宣传教育各有优势,不能相互替代,学生德育的效果最终还要在现实世界体现。网络可以是宣传教育的先导,但不能是全部。

案例五:网上定票培养诚信观念

【案例概述】

学校里面各种活动众多,对这些活动,尤其是其中的许多热门活动,同学们往往参与的热情往往很高。由于场地容量或活动规模的限制,一个活动能够容纳的人数往往比希望参加的学生人数少,因此一般都需要学生提前领票,到时凭票前往。但与此伴随的有二个问题,一是一些同学往往对活动组织者是否私下留票表示怀疑,二是由于没有相应的后续监督检查措施,有学生领票之后并未到场参加活动,使得其他一些真正想参加活动的同学失去机会。在一些同学很关注的热门活动时,这方面的矛盾就更为突出。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清华校内网络条件好的优势,在校内的学生门户网站“学生清华”上推出了网上定票诚信系统。每次活动的定票都提前通知,在网上按预定的规则进行,所有在校学生凭学号和密码登录后就可以定票,定上票的同学一般不用再次领票,参加活动时凭IC卡学生证刷卡入场,定票系统内无记录的不能入场。同时,根据这一系统,定了票未到场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加以区分,对于这些同学将取消该学期以后所有活动的定票权利。

网上定票系统的推出极大地方便了同学,现在同学们只需要在规定的定票时间内登录登记就可以了(若定票人数多于活动可接纳人数,系统将自动从中随即抽取),不用再提前在领票处排长队,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充分体现了为同学服务的理念。

此项措施推出后,得到同学们的极大欢迎。到目前已经进行了数十次的定票活动。同学们对此非常肯定,现在已经成为同学们“接受且唯一接受的定票方式”(同学语)。从实际运行的效果看,随着系统使用次数的增加,同学们对此的熟悉程度不断增加,定票后未退票且不到场的人数比例不断降低,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经验与点评】

这一措施的公开和透明的运作方式符合同学们的要求,每次定票数量的多少,那些同学定上了票等信息都会公开发布,这就打消了他们以往认为的活动组织者(往往是级学生干部)会私留票额的猜想和疑虑。同时确实也杜绝了学生干部中可能出现的这样的问题,对于培养同学们公开、公平、公正的行事方式,对于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一系统的推出对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学校里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完全免费的。以往由于没有事后的约束机制,一些学生往往仅从自身的需要考虑,不管到时参加活动的可能性有多大,抱着先把票拿到,去不去再说的心理,定票时很积极,参加活动时很随意,不仅浪费资源,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的一次次成功,无形中强化了他们诚信吃亏,不诚信得利的想法,对于个人的发展,学校和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都是极为不利的。应当说,这项措施在培养、提高学生诚信意识方面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对于其他各项教育工作,如我校正在开展的“严谨为学、诚信为人”的学风建设主题教育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案例六:网上集体的魔力

【案例概述】

“学生清华”网站把全校的学生班级、社团协会映射到网络上,组成了“电子校园”。在这里网络作为一种新颖而便捷的信息工具和沟通方式,真切地改变了清华同学的集体生活。在网上集体里,同学们可以发布班级通知和号外、共享班级相册、讨论班级活动、举行民意调查,甚至可以召开网上班会。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学号登陆,就会发现自己的网上班级、网上协会和网上学生组织,并可以轻松地加入“自己的集体”交流中,查收通知、投票或者加入近期热点讨论,这一切就象回到自己的现实集体一样自然生动。看似无形的网络却给了很多集体一个实实在在的家,这个家传递着我们的情感,记录着我们的故事,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它比BBS更有归属感而显得真实,比校友录更贴近生活而显得亲切,它正由于更多同学的参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电子校园文化。

化工系81班是电子校园一建立就开始使用的班级,到今天已经过去三年了,班级同学都已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参加工作了。直到今天,回忆起最初鼓励大家登录电子校园的日子,当时的班长仍然感慨良深:“我们抓住了建设集体的好机会”。

“我们班大一刚入校时网络还不是很普及,班级工作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大家并没有主动地到网上去获取信息的习惯。在班干部引导大家关注学生清华网上集体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班里已经在发生着一种转变,就是能够从被动地接受班级信息,被动地关心集体,转变为主动地接受班级信息,主动地关心集体,真正的参与到了集体建设中来。很多宿舍都把自己计算机的首页设定成为我们班的网上集体首页,每天上网先要到自己的网上集体中看一下班里有什么新消息,大事甚至是琐事,同学中有哪些热点的话题。这使得大家有一种随时与集体保持联系的感觉,尤其8字班,大家生活的交点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越来越少,想依靠传统的方式让大家了解集体动态并不是非常方便,网络就显示出了它不可比拟的优势,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让我们感到班集体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正像化81的管理员所讲的,和班上所有同学共同构建网上的集体,本身就是一项新鲜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网上集体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吸引着它的成员。

刚刚入学的新生在了解校园的同时也渐渐认识了真实校园的网络映射——电子校园。像发现了一块自由新鲜的土地,同学们纷纷入住已经建成的电子班级,并给它带去了新的勃勃生机。法学院法12班电子集体才建成了短短几个月,已有近千次的访问量,这相当于每天有半个班的同学在电子集体中露面。班级的成员文文的生日就是在电子集体中度过的,讨论区中是大家发给他的电子贺卡,文件夹中有同学为他点的歌曲动画,直到今天,精华区还收藏着大家送给他的祝福的话。在讨论区中,同学们更愿意以兄弟相称,以姐妹互道,彼此传递信任与关怀,共同面对痛苦和快乐。

就像他们其中一个同学所说的:“每天在这里的时间不会很长,但却一定要来看看,这里已经给了我一种难以割舍的归属感。大学没有固定教室的无形班集体,在这里终于有了有形的体现,我们很多人都把这里当作了家。”

【经验和点评】

追求归属感是一个人生存的内在需要,在现实社会如此,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同样如此。归属感的形成必然指向一个集体,网络世界中归属感指向的是一个虚拟的集体。和现实世界一样,这个虚拟集体的文化必然会对其中的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主动出击,抓住学生的归属感,构建网上集体。因为网络文化离不开其现实根源,一个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学校教育所能覆盖到的学生集体以恰当的形式映射到网络中去,在形式上为广大学生追求网络中的归属感提供依据和核心,同时也有利于把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简单讲,就是要在网络上也把学生组织起来,让集体的教育和影响在网上也发挥作用。

这样的策略是从院系局域网阶段的工作探索中逐步完善起来的,最初的院系局域网因为物理上与外部隔绝,学生们对于院系集体的归属感很强,我们做起工作来感觉很实在,针对性强。学生宿舍接入互联网后,学生的网上注意力分散了,建立归属感就需要更大的代价,我们在“学生清华”门户网站中,把院系、学生班级、社团协会等学生集体通过网络社区的形式有机地组织成“电子校园”,同时用个性化的网络服务和方便快捷的集体交流工具把学生吸引过来。在网上班级里,同学们可以发通知、讨论班级活动、投票等,这种网上集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班级主页,每一个成员都是网上集体的建设者。它实际上是借助网络跨越时空、沟通便捷的特性,开辟了一条网络条件下集体建设的新思路。

集体主义是现实世界中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的实践证明,集体主义的教育手段和内容在网络世界同样适用,这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一旦我们在网络上建立起了有效的集体,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就明确了对象,教育效果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清华大学学生工作案例辑 篇2

挫折教育, 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 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乐观、坦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 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成长的摇篮, 教育工作尤显重要。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最多的辅导员在教育学生积极应对挫折,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良好品质上起到关键作用。以下为我在大学辅导员工作的工作案例。

【案例背景】

王某, 女, 19岁, 为我系2007级学生。王某入学时的成绩比较好, 性格比较外向。开学不久, 王某曾向辅导员老师透露其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希望能够得到学校的帮助。由于王某比较胆小害羞, 在参加各种社团竞选活动中屡屡受挫, 很是失落。以前在中学因为成绩很好, 深得老师器重和同学们的信任。进入大学后看着其他同学积极的表现, 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产生了怀疑, 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所带来的压力和挫折导致王某不能在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有时甚至会产生幻觉。

班里的同学尤其同宿舍的同学感觉到了她的变化, 几位关系较好的同学积极开导王某, 但是见效不大。王某由于经常情绪不稳定, 导致身体状况出现问题, 几次晕倒在教室和宿舍楼道, 送往医院并作了全面的检查, 但结果显示王某身体上没有出现异常, 被医生诊断为癔症。得知王某的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开导他。

【案例过程】

1. 积极与王某谈心, 给予其更多的关注。

我经常通过宿舍走访、面谈、聊天的方式与王某谈心, 耐心地与她交流, 倾听王某诉说心事。在交谈过程中, 王某渐渐对我产生了信任, 建立起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后来王某与我无话不谈。通过交谈, 我发现:王某家人身患重病, 医药费用高昂;父母打零工很辛苦, 自己很想减轻家庭负担, 但发现自己却无能为力, 因此非常痛苦、郁闷。同时, 王某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要求很高, 看到同学们极强的表现力, 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又不甘心。双重压力导致她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我了解情况后适时开导王某, 鼓励她要自强自立, 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 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在生活上, 我从身边的小事关心王某, 积极帮助她找兼职和勤工助学岗位、申请生活补助金, 以减轻其在经济上的负担。

2. 联系心理辅导老师, 寻求专业辅导。

我积极主动与心理辅导中心专业老师取得联系, 并将王某的情况反馈给咨询中心, 给他们预约会谈时间。心理辅导老师热情地接待了王某, 其热情打动了王某并取得了她的信任, 王某将自己的心事和顾虑和盘托出。心理辅导老师认真倾听其苦衷, 并从专业的角度对王某进行开导。每次和心理辅导老师交流之后王某的精神面貌都有所改观。

3.帮助王某树立信心, 转移注意力, 端正学习态度。

我积极关注王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表现。根据她唱歌方面的特长, 让她担任班里的文娱委员, 使她能够重拾自信。同时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 请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给予王某更多的关注, 时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 重建她学习的信心。

4.联系家长, 取得家庭的支持。

我积极与王某家长取得联系, 与家长交流王某在校情况, 希望家长能从家庭的角度对王某进行开导。这样有利于减少了王某对家庭负担的过度忧虑, 能够坦然面对家庭环境的困扰。

经过两个月的耐心辅导, 王某的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参加班级和系里组织的多项活动, 并且在某些方面小有成就;学习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气色, 上课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学期末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生活上热心关心同学, 对有困难的同学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案例思考】

通过本次案例, 我深有感触。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时期, 他们面临着角色的转换、环境的适应、学业的竞争、社会的挑战、人际关系的困惑等问题, 在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自由与纪律等诸多矛盾和冲突面前, 往往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弱, 耐挫折能力差的弱点。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 情绪波动较为普遍;有的学生受到挫折后, 精神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产生情感失控, 造成心理疾病, 甚至做出破坏性的举动。因此, 做好大学生遭受挫折后的教育工作, 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1.认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

我们要教育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及时找出症结所在。从个人的实际条件出发, 用切实的行动改变挫折情境, 使其成为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 而非绊脚石。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越是能够获得与挫折事件相关的信息, 就越能够有效地处理它;越是积极地面对挫折情景, 就越能够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境。可见, 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挫折情境本身, 而且取决于其对挫折的认识。

2.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许多大学生属于理想主义者, 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历, 增长其见识。大学生之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弱,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 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越深, 容忍力越强, 承受挫折的能力就越强。因此,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宽容、理解和忍耐, 能自我控制、释放、转移和升华内心的挫折, 以达到自我调适、内心平衡, 使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 能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挫折的挑战。

3. 加强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给学生提供心理宣泄机会。

心理咨询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首先, 它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通过调整学生心理来增强其挫折能力, 降低挫折感;其次, 它可以帮助求助者提高对待自身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能力, 促进人格的重建和发展。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通过在报刊杂志、黑板报、广播、宣传栏上开辟专栏、现场咨询、校园网、热线电话等形式, 加强理论咨询, 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 从而提高心理调节和耐挫折能力。

4. 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加强心理知识学习和培训。

辅导员自身的素质高低对于工作成效起着关键的作用。“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果辅导员自身素质不高, 认识不全面, 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会不知所措。因此, 辅导员在开导学生时必须运用系统的、科学的心理知识和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辅导员自身提出了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通过加强学习, 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高校应多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系统地进行学习才有利于构建、完善辅导员的知识框架。

总之, 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需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际效果。同时, 挫折教育应该从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倡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出发, 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切入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引导学生从容应对挫折, 在实践中培养自强、自立、自信的人格与品质。

摘要: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时期, 面对挫折往往表现为悲观、压抑、失望、胆怯等负面情绪, 极易导致心理障碍。因此高校须加强挫折教育,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从而提高心理调节和耐挫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荆爱珍, 申小军.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探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5) .

[2]王骁骅.抗挫折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时空, 2007, (21) .

[3]季达成.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J].科学大众, 2009, (03) .

大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研究 篇3

关键词:创业实践;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64-01

一、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校园内小试牛刀,创业尝试屡建奇功

小李,现就读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由于对电脑组装很感兴趣,他早在高中时就开始了暑假打工。高二那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和另外一个同学靠家人在市政府的关系,取得了政府采购电脑的招标项目。之后又做了两次,因为针对的是行业用户,销售利润大,风险小,因此在信息行业他掘到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合作开创学校第一个计算机联盟的社团,通过拉赞助,赚到了一万多元。他曾与校外培训公司联合招收微软认证培训班学员,净赚两万元。他还在网上收集信息,查找商机,充当中介,几次下来净赚三万元。如果说这些尝试只是小打小闹,那他和同学合伙开办的“避风塘”加盟店的成功经营才显出了他们创业的激情和实干的精神。他们选择在了交通便利的十字路口,生意就非常火爆。但是,好景不长。避风塘的周围又前前后后开了三家其他品牌的热饮店,竞争异常激烈,于是他们在大三暑假期间把加盟店转手了。两年内共盈利近二十万元,小李自己分到了一半。

二、毕业生创业案例:毕业后“先就业,再创业”,自己当上小老板

毕业于郑州航院工业管理学院电气控制专业的小张,毕业后并没有从事自己的所学专业,而是在自己喜欢的商界打拼起来。三年的打工生涯之后,他与姐夫创办了河南一航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环保声学材料及其他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注册资金100万。

成功经验一:多种渠道找寻好项目。小张并非一开始就从事隔音板这个项目,而是经过了大量的考察和尝试后才最终选定的,刚开始创业,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通过在网上查找、参加展销会、实地考察等方法搜集信息,又对产品的市场现状、需求量、利润空间、竞争状况及发展前景进行考察,通过认真比较、筛选,最终选定了100多个项目。最后他选择了新型环保的吸音板、隔音板等声学产品。

成功经验二:辛勤工作练就硬本领。他曾经干过三年的销售代表,其间也跳过槽。但是,他总是勤恳踏实、务实执著、兢兢业业地投入到销售推广工作。他也曾经开展过“地毯式”的访问,也踏遍了城市大大小小的写字楼,因为有着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就没有计较太多个人得失,遥遥领先的销售业绩证明了他辛勤劳动的价值。

成功经验三:君子,善假于物也。小张的成功得益于他善于运用外力为自己的创业排除种种障碍。首先是资金。开创公司之际,他只有10万元,但是凭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注册了一个100万元的公司。其次是技术和管理。他与一位高校研究人员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也很虚心地就企业遇到的种种困惑寻求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的指点。再次是工厂。经过考察,他租用郑州市一家加工企业的厂房、设备进行生产加工,比他考察过的南方的一些厂家还要好。最后是渠道。他借助于装修公司的力量顺利的推销自己的产品,同时建立了公司的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推广。

三、对创业案例的研究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比较分析:1、从学业、就业与创业的关系来说,大学生创业模式大致有:边读书边创业、中途停学创业、一毕业即创业、先就业再创业。但是,对于大多数有创业宏伟志愿的大学生们,白手起家的难度很大。因此先就业再创业的模式无疑是风险最小,也是最多采用的创业模式。先积累经验、资金和客户资源,一旦看准机会就可以另起炉灶。上述的案例二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2、从创业的组织形式来说,大学生创业的模式主要有:合伙创业、独资创业、加盟创业等。合伙制的好处在于合伙人共同承担创业资金和技术,由此就共同承担了创业的风险,比较适合大学生创业。但是这种形式却因为意见分散、成员变动、利益分成等原因具有不稳定性。而公司制的几种形式又各有利弊,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因其设立程序简单,组织结构设置灵活,风险相对较低,比较适合青年人创业。采用特许经营、代理加盟的零售业态,也是一种常见的创业途径。

(二)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过程分析。“冰冻非一日之寒”。大学生创业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应遵循“社会实践——创业尝试——自主创业”三个过程循序渐进的发展。首先,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创业精神和合作能力,也可以兼职,初步积累工作经验;其次进行创业尝试,从小项目做起,进一步熟悉相关行业,真正锻炼创业技能和能力;最后再找寻机会创业、创富。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在学校里担任过学生管理工作,又有过多次实践经验,因此勇敢地进行了一些尝试,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最后在有所积淀之后使创业有了飞跃。

(三)创业案例对我们的启发:1、大学生创业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大学生在创业前不妨先仔细思考三个问题:为什么创业,创什么业,怎样创业。不能边想边做,没有规划;更不能盲目跟风,一时冲动,要树立正确的创业动机。同时要有良好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赢得起输得起。2、大学生创业要驾轻就熟。多数创业者都认为要进入自己熟悉的行业,感兴趣的行业,否则失败概率较大。3、大学生创业一定要加强学习。创业的人不一定是在校成绩最好的,但一定是最会学习的。他们都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4、大学生创业势必要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创业者们都认为,创业最需要的是人。

作者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周清华.大学毕业生创业实践探析[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近年大学生创业案例 篇4

创业不能仅流于形式,而要具体进行实际操作。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着手进行创业,“吃螃蟹一族”随处可见。但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正在创业的人,他们辛苦创业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辛酸故事,创业道路上又有着怎样的坎坷艰辛;创业受挫者,他们是如何面对失败的,而失败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有那正跃跃欲试和喜获创业成功的人士,他们又有怎样的心理和看法?

下文的几桩案例也许多多少少能给我们一些提示。

案例一:放弃,另一种收获

陈任,现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02级学生,为人诚恳好交际,是桂林工学院为数不多的自主创业大学生中的一员。他于2003年在学校后门开了一家“大学生休闲吧”,“休闲吧”主要以经营各种主食和特色小吃为主,同时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一个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刚开始的时候经营状况还不错,后来由于管理、经营和资金等问题,“休闲吧”在开业一个月之后无奈地关门。

当笔者问及创业的初衷时,陈任坦言:“希望通过创业,可以积累一些社会经验,扩大自己的交际圈,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去适应社会。” 对于自己最终选择放弃,他做了如下的说明:“也许是因为自己当时太盲目,还没有具备足够的创业能力和充分的准备。我现在不太提倡在校大学生创业,因为我们还不具备充足的条件去创业。大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不一定要从创业中得到,可以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获得。”他笑道,“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处理好人际关系。但是,对于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我还是对他们抱以鼓励的态度,希望他们成功。” 许多同学认为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学业。陈任的看法是:创业,最好是选择在学习不太紧的时候进行,只要自己能把握好度,一般是不会耽误学业的。虽然最终没有坚持下去,但是在采访中他告诉笔者创业的收获很多很多。

陈任的创业例子是比较典型,他代表了目前一些有创业打算和已经创业的同学的心理。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规模较小,而涉及的创业领域大多是起点较低的一些行业,科学技术含量不高。创业之前大学生没有做好充足的物质与心理准备,对于创业的认识不够清醒和理性。据了解,像陈任这样的在校创业者,他们对于创业基本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对于创业知识的了解也不是很正规和系统。而这与高校的创业教育的薄弱有很重要的关系。在陈任的身上笔者也看到了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一些不利因素如社会经验欠缺,创业能力和素质还没有完全具备,市场意识薄弱,具体管理能力较差等。大学生创业应该尽量克服这些不足,因为市场竞争是平等的,市场规则不会因为学生的特殊身分而有所“照顾”。创业的大学生本身不是很多,而成功的学生创业者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创业者在市场洪流面前,无奈的退出创业舞台,对于他们,除了可惜之外,还要肯定的是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尽管没有成功,可是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经验,社交能力,胆量等。

案例二: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张宗华,广西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他于2003年11月7日注册了桂林赛特(SITE)电子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并正式入驻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资金30万元,他的公司主要致力于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外设产品开发与销售,并运用自身优势,着力于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域名空间、企业邮局销售、电脑组装等业务。公司有着自身的经营策略——“兵马慎动,策略先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公司自成立至今运行情况良好。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创始人张宗华是一个有魄力的人,在公司营运初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他利用原先积累的经验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赊购了25套OA办公室系统,每套一万五,三个月后回笼资金并且获利数十万,同时他也迅速地树立起自己公司的良好的信誉。张宗华作为学生创业的一个成功的代表,他在大学期间就做了很多次的创业尝试,大一下学期,生活贫困的张宗华为解决生活费就开始自主创业,并在第一次的倒卖土特产经历中成功的淘到第一桶金,而后他先后尝试投资“浪人工作室”、“180度文化休闲吧”、“猎人工作室”等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创业成果都如昙花一现,均以失败告终。在创办赛特之前,张宗华承受了很多的失败,付出了时间、精力、资本,收获的却是失败的经验和反省。但也正是这些沉甸甸的精神收获造就了以后成功的塞特、成功的张宗华。张宗华坦言,在创业过程中遭受了很沉重的挫折和考验,而他自身在其中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苦涩多于甘甜,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学生时期创业并不适合所有的人”。

张宗华的案例给了笔者很多的启示,在同样的资金不足,客观创业环境不完善的条件下,他成功地创办赛特,这其中重要的就是他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赛特之前,由于有多次的创业经历还有在校期间丰富的外联实践经验,张宗华克服了社会经验不足的瓶颈。在多次的创业失败以后,他仍然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地进行总结和反省,慢慢地积累自己的创业素质,培养自我的“老板”能力。这是他区别于其它的学生创业者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学生在创业失败后就放弃了,真正有勇气进行二次创业尝试的人很少,更不用说像张宗华那样一次又一次的再选择和再创业了,也正是经过了多次的不成熟的创业经历的积累,才使他在创业方向的选择及公司的运营过程中能够以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其实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政府的优惠政策也好,社会的环境支持也罢,最重要的还是创业者自身这个主观因素。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各种素质应该作为大学生在创业之前的学习的最重要的一课。此外,张宗华的例子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学生创业是充满激情而又艰难的,它尤其考验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创业之路也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创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创业。

案例三:创业,游走于现实和理想间

李扬,桂林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系2002级的学生,2005年三月他与同学合资在学校后门租了一家小小的店面取名“风行”,该店主要是经营有关光盘刻录、网页制作为主,同时还兼营花束礼品等。开张以后小店生意一直惨淡,主要靠一些同学朋友捧场。一个月以后“风行”关门,静待转让。

李扬后来总结自己的创业经历的时候感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了,创业想的太简单,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发现问题一大堆。由于专业的缘故,他们在创业之初就选择了相关的与电脑有关的领域。由于资金缺乏、广告投入的不足、市场估计欠缺等原因,“风行”最终夭折。“感觉还没有怎么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有点遗憾”,据介绍,他们的这次小本投资非但没有赚到钱,反而差点血本无归,不过在李扬的脸上似乎还是阳光一片。“毕竟我们创业的目的更多的是为积累社会经验还有为同学服务,至于赚钱倒是其次。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想再尝试创业,不过下次一定要先做好合理的计划还有各方面的准备。”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他有自己的建议:“创业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创业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做好市场调查,再就是要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不要盲目地仅凭热情去投资创业”。看来在经历了这样的一次创业失败后,他对于创业已经有了更多的更为理性的认识。

李扬的创业经历很简单,也很有代表性。在他身上笔者看到了众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和对于创业认识的不足,还有创业经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就像李扬自己所总结的那样,创业过程中学到的东西非常重要,财务管理,任务分工,人际关系,市场定位和市场运行,广告宣传等,而这一些也正是在校大学生自身所欠缺的。相信有了这样的一次创业体验,他们在将来步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走得更为轻松。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创业意识之外,高校毕业生本身的素质也制约着他们自主创业的步伐。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们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这些素质的欠缺也是一些休学创业的学生们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国外理财和推销是作为基本技能从幼时就开始培养的。他多次看到一些西方小孩滑着滑轮向游客兜售饼干,而父母则远远地看着。

好高骛远则是创业的另一大绊脚石。比尔?盖茨的神话,在许多大学生心目中勾勒出创业的远大模板:创业就是从事高科技,就是要一鸣惊人,就是一夜暴富。不少学生走入了误区,在创业时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醉心于挖掘第一桶金的迷梦。对此,我认为:大学生应该树立赚第一分钱,而不是第一桶金的观念。徐本亮也指出,大学生在创业时,重心也要下移;不要只盯着大商机、高科技,而是应该扎扎实实地从第三产业、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开始练兵。

而那些已经先行一步的创业学生道出了另一重无形的压力,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创业的不理解和不宽容。家长供孩子读书已属不易,自主创业是笔额外的风险投资,与高薪家庭的投资回报期望相去甚远。一位在2000年和同学合伙开软件公司的上海交大毕业生无奈地回忆:当时出去谈判,对方一看是几个毛头小伙子,就百般刁难与不信任―――社会对青年创业的不信任让他们一开始就处于竞争的劣势。

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确在资金、经验等方面存在着软肋。但还是可以采用合伙创业、家庭创业等形式,也可以从低成本的虚拟店铺开始入手;而政府也可以在降低学生创业的商务成本方面做些工作,如在都市工业园内建立一桌一公司的公用办公室等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除了政策支持外,还需相关的一系列配套服务,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系统的创业培训。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走先打工,后创业的道路。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创业培训在学生心中种下创业的种子,在未来发芽生长。

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成材的重要模式。在上世纪末,国际教育界曾做过这样的预测: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更是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清华大学学生工作案例辑 篇5

若笙

这个时代的创业不需要再单枪匹马的闯关练级了,因为若笙文化已经来到你的面前,创业之路过于曲折艰难,但是有了若笙文化来帮你,可以给你平台经验少走弯路。

时代在不停的发展,创业的观念也与时俱进,创业已不再是仅仅属于一群有资本有人脉的社会精英人士,大学生群体如今已是创业的中间力量。可是鲜有听说大学生创业的案例,下面给大家分享三则大学生成功案例,不知道看后你可有什么启发?

01

不断学习,不断突破

said:

王学集

我出生于浙江温州,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大学和两位同学一起创业,大三时候正式发布phpwind论坛程序,2004年我创业成立公司,公司亦命名为phpwind,中文名为“杭州德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门提供大型社区建站的解决方案。目前phpwind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社区软件和方案供应商,PW6.3.2版本的推出更在社区软件领域树立起一个极高的技术壁垒,phpwind8.0系列版本推动了社区门户化,phpwind于年5月被阿里巴巴以5000万人命币的价格收购,现在隶属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为阿里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02

创业从来都不轻松

said:

黄一梦

一位自卑大学生的案例报告 篇6

人口学资料:韩某, 男, 18岁, 汉族, 无宗教信仰。高校大一学生, 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族成员中无精神疾病史。家庭经济条件中等, 家有父母和姐姐, 父母皆为个体户, 在县城做服装生意, 父亲初中文化水平, 母亲小学文化水平。

个人成长史:来访者出生在北方一个县城, 从小父母忙于生意, 总是会给来访者买很多的食品和玩具。父亲总会对来访者姐弟俩说, 自己的服装生意没有做得更好、更大, 就是因为自己只是初中毕业, 希望他们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因此, 来访者从小学习特别认真, 业余时间也是忙于看书, 接触同龄人较少。但到了高中以后, 来访者学习成绩明显不如以前那么突出, 为此受到父亲的多次指责, 自尊心很受打击。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关注自己的吃穿打扮, 很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但表现的同时又感到紧张和不好意思。在高三下学期, 一直担心高考考得不好怎么办, 最终在高考的前一晚失眠, 结果考取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在大学里, 来访者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焦虑紧张, 心烦意乱, 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 唉声叹气。意识清醒, 言语清楚。

身体状态:食欲不佳, 睡眠不好。

社会功能:担心说错话做错事, 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沉迷于网络, 学习和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述:小时候, 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学习成绩下滑的时候总是受到批评。考上大学以后, 竞选班级、社团干部均没有成功, 自己提出的意见也不被宿舍成员采纳, 觉得在大学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此,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 总是待在宿舍玩网络游戏, 期末考试四门课程不及格。自己希望能把上述的这些问题解决掉, 像其他同学那样生活和学习。

个人陈述:“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这不行, 那也不行”, “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 “自己总是不如别人”, “总是感到自己处在紧张之中”, “觉得自己好失败”。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体态偏瘦、衣着整齐、面带倦容。进咨询室时显得很紧张, 坐下后心神不定, 低着头不敢与咨询师对视, 不主动说话, 两只手在一起撮来撮去, 显出焦虑的神情。在咨询师询问后开始叙述, 言语条理清楚, 回答切题, 语调适中, 对咨询结果有良好期望。

他人反映:据来访者父母说, 韩某从小脾气温顺, 性格文静、内向, 从不惹事, 但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少。周末回家也不愿意在家里待着, 常常跑到他爷爷奶奶那里去玩。刚刚考上大学时, 经常给家里通电话, 现在打电话的次数明显比以前少了;据班级同学说, 韩某现在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 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宿舍同学说, 以前他下课后喜欢到周围寝室去转转, 但现在一下课, 他就自己打开电脑上网, 很少和他人来往。

四评估与诊断

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 该来访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紧张、焦虑, 心情压抑;人际关系不好;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食欲不佳;病程为2个月左右。

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 (升入大学以后) 发生的, 存在现实性刺激, 能找到相应的原因, 反应强度不太强烈, 思维合乎逻辑, 人格无明显异常, 将该来访者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 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该来访者知情意协调、一致, 有自知力, 主动求医,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 与神经症相鉴别:来访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 病程不足3个月, 评分不足6分, 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 可以排除神经症。 (3)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也没有泛化, 持续时间不足2个月, 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病因分析: (1) 生物学因素:来访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无器质性病变。 (2) 社会性因素:家庭教育严格, 父母要求较高。存在竞选失败等负性生活事件, 情绪有些低落。 (3) 心理因素:关键是认知方面, 存在自己不如别人的不良认知。自尊心较强, 自信心较弱。 (4) 个性因素: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 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 同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改变该来访者认为“自己就是不如别人”的看法, 纠正其错误认知。 (2) 近期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坦然面对大学生活。 (3) 最终目标: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充分实现人的潜能, 达到人格完善。

咨询目标符合如下7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我就是不如别人”的错误认知模式, 理性情绪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其错误的认知模式, 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 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 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 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 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 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 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 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 否则, 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 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 改变造成来访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 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 才能帮助来访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 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探寻改变意愿;进行咨询分析。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 咨询基本情况;通过摄入性会谈, 收集临床资料, 探寻韩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向韩某的父母了解韩某的成长过程。

分析韩某问题的成因分析:自幼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长大, 不习惯和周围的人交往, 形成了人际交往不适的行为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和周围环境的脱节, 认知方式出现偏离。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的偏离相互影响, 另外韩某父亲对韩某的严格要求, 养成了韩某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 这些因素促成了韩某自卑、人际交往不适。

心理帮助阶段:第二次、第三次咨询。

第二次咨询, 情况如下: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确定具体问题;增强自信心, 降低自卑感。

过程:原理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韩某介绍认知疗法原理和操作方法, 某些不易理解的地方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解释。

讨论认知作业: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引导韩某确定咨询问题。鼓励韩某谈谈对自己的看法, 包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以自卑和学习成绩下降事件为线索去探寻韩某的不合理观念有:“我很笨, 不懂得怎么交往, 没有知心朋友;别人不喜欢和我交往;我是一个没趣的人;我这个样子怎么会快乐”等不合理观念, 作为咨询中解决的问题。咨询师引导韩某分析不合理观念。通过与咨询师共同努力, 韩某学会分析不合理观念。随着分析的深入, 韩某开始意识到自身个性及认知观念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逐渐认识到自卑原因及危害, 产生强烈的改变意愿。

第三次咨询, 情况如下:

目的:增加合理信念和适应性的行为。提高自控力, 提高社交技能。增强社会支持, 增强自信, 降低自卑感。

过程:行为指导:通过行为模仿, 让韩某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 检验以往对自己的错误认知方式“我很笨, 所以现在什么都做不好”, 使其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韩某发现“我的性格可以改变”, “有些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不断的实践, 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会处理很多事情了”。对韩某在交往和自我分析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和强化, 肯定其在咨询过程中获得的进步, 引导韩某对事件合理评价。

结束与巩固阶段:第四次咨询。

目的:巩固新观念, 巩固咨询效果;准备结束咨询。阶段性评估咨询效果。

过程:反馈作业:韩某记录了大量的快乐事情和感受, 总结了已取得的成功, 培养了合理的信念和行为, 自信心不断地提高。明确知道自己继续努力的方向, 自我监督与控制, 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面对生活。充分调动了韩某的内在潜能进行自我调节。

准备结束咨询:告知韩某将要结束咨询, 让其有心理准备。

八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师评估: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 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抑郁、烦恼、焦躁的情绪。求助者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 人际关系改善, 自我认识趋于合理, 能适当地评价自己。

求助者自我评估:自述心情好转很多, 与同学关系明显改善, 与同学打交道或出现在公众面前不再觉得尴尬。认为以前的许多想法是自寻烦恼, 现在感觉轻松了很多。

摘要:本案例是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案例报告。根据对来访者资料的整理分析, 来访者思想上存在“我总是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该来访者自知力完整, 有一定的治疗欲望。根据心理问题的评定与鉴别标准, 排除了精神病、神经症、严重性心理问题,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特点, 采用理性情绪疗法调整来访者的不良认知, 实施自我行为训练, 缓解抑郁、焦虑的消极情绪, 最终较好地实现了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自卑,不良认知,理性情绪疗法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249~323

[2]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

[3]郭念峰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114~129

[4]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52~253

[5]杨凤池主编.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8~5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研究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倾听原则;嫉妒心理

收稿日期:2009-11-25

作者简介:杨丹(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部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年轻的大学生正是人生情感体验最丰富、学习生活最多彩,心理行为最活跃的时期。大学生在此期间要构建自己独立、成熟的内心世界,从此切断个人与父母、与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这个阶段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加上社会正处在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本文将通过案例的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

案例一:路某是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2009年的某个凌晨1点钟,辅导员老师接到校保卫处反映该同学被网友发现有自杀倾向并拨报“110”,其在QQ空间中发了份《遗嘱》。随后经调查发现,该同学正在寝室看书并未发现异常,看似平静。原来《遗嘱》只是她写了很久的一篇文学作品,今天只是心血来潮,想在网上发表一下,并无他意。

分析:虽说路某当时并无自杀念头,但其所谓的文学作品《遗嘱》中所反映出来的人和事是有生活原型的,路某的心理问题很是令人担忧。据了解,孩子曾亲眼目睹过母亲有婚外情行为,而懦弱的父亲因“吃软饭”对此不闻不问。这对路某的心理影响很大,导致她厌世,少言寡语,长期的情绪低落且没有正常的发泄渠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有较明显的抑郁表现。

对策:坚持用“爱心”疏导学生,先用“倾听原则”让学生把因家庭、生活、学业、爱情及人际交往等原因造成的心理积压倾诉出来。允许学生大声喊叫,道出心中的不满;允许学生放声哭泣,泄出心中的委屈。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内心深处的“秘密”,当把一切都说清楚后,其心情就基本趋于平静了,再进行劝导工作。

案例二: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后,死者的一名同学赵某被警方带走。据了解,此前两人曾是要好朋友,都追求过一名女生,从此关系紧张。还曾因此产生过节大打出手,当问及为什么要杀害崔某时,赵某说:“我得不到别人也要承受痛苦。”

分析:这种暴力犯罪产生的根源是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多产生于差异造成的心理失衡。“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对嫉妒心理最好的诠释,而报复是不计后果的寻找各种机会对同学、朋友等采取不正常的手段甚至是利用暴力行为进行反攻。崔某就是因自己求爱失败好友成功,而生嫉妒心理,滋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最后升级为暴力犯罪。

对策:对这类嫉妒心强、内心敏感且脆弱的学生应提前进行心理疏导,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告诉学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知其不足而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就此引起相互拆台的恶性竞争。第二,要帮助学生尽快转移目标,激励其树立长短期目标,引导学生不要目光短浅地盯住一时的利益争斗或情感得失去计较,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合理选择,做立长志胸襟广的人。第三,对学生的心理不平衡要给予补偿,比如赵某在感情上失败了,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奖励,在学习上及时鼓励,介绍更多的朋友给他,以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第四,给学生讲清嫉妒心理的危害——害人害己,为了满足一时的发泄快感,随之将付出深深的自责和悔恨,甚至生命的代价。案中的赵某将面临法律的严惩,断送了自己和他人的青春和生命。

案例三:小钱和小贾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悄悄的租下一处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是一种“习惯”而已。最近对高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中表明,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13%的学生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分析:在当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处在不平衡状态。往往是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而意志力就更弱,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从年龄上分析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男性22周岁、女性20周岁的法定婚龄,所以说他们对性更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是否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觉得爱和性就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漠视了这背后还有个极其严肃的“责任”问题。正如小钱和小贾一样,多数同学觉得同居只是一个“习惯”,只是在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彼此仅仅“依靠”,就没什么未来而言,对责任问题并无任何的考虑。社会的开放性越来越高,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也越来越少。

对策:首先,在高校教育中不能规避“性教育”这个话题,要努力在这个问题上为男女同学分设不同的课堂,进行相应的科学指导。其次,发现问题不要生硬地批评指责,要善于引导,给学生讲明道理,让其认识到以学业为重,要分清主次。通过教育鼓励学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再次,学校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对学生晚归寝严格检查,加大纪律要求,定期对校外居民区排查。最后,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对“旅店”、“租房”的管理应从严,使校园“夫妻部落”无栖息的场所,从源头上进行遏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这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甚至生命。我们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小班游戏教案《小乌龟的旅行》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公司vi手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