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旅游资源简介

2024-09-22

陇南市旅游资源简介(通用9篇)

陇南市旅游资源简介 篇1

陇南市工商局扶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简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电子商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市工商局及时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支持服务陇南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同时,局领导多次深入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实地指导。目前,全市系统已初步形成了市工商局、各县(区)局、各工商所三级联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扶持电子商务发展格局。

陇南市旅游资源简介 篇2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是指以了解、感知、获取、享受地域文化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产业是在文化旅游高度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业态,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在形式上表现为提供文化旅游产品以及为其生产、经营和销售提供物资设备和服务的综合性经济行业。其是以文化旅游景区为核心,以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为支撑的生产系统。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是文化的相互融洽的结果。文化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 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成为目前最具潜力和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较大的贡献率。文化旅游产业是建立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之上的。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感知和体验的过程,所以说,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而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果,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升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要注意对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

二、陇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陇南市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不仅山奇水秀,文化灿烂,而且历史悠久。独特的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陇南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陇南市文化旅游资源总体上可以分为古文化遗迹、古战场遗迹、人文景观、红色文化遗址和自然生态景观五类。

1、古文化遗迹

陇南市古文化遗迹主要有西和古仇池国遗址、秦西垂陵园等。西和古仇池国遗址是东晋初年白马氐人杨氏建立氐人地方割据政权的中心。仇池山出名于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开山图》云:“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在仇池山主峰伏羲崖。仇池国古城遗址以孤高奇险闻名,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的墨客学士和观光旅游者,是陇上重要的游览胜地。目前古仇池国遗址有伏羲仙崖、金龙滚珠、八仙上寿、石勺奇潭、麻岩古洞、无根东水、洞庸神鱼、小有洞天等诸多著名景点。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秦文化的渊源、秦人统一全国的摇篮。秦西垂 陵园与敦煌壁画齐名,是上世纪甘肃两大考古发现之一。目前陵园中的西垂博物馆共收藏历代文物3000余件,包括化石、石器、骨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金银器、古钱币、砖刻、木雕、书画、史料等,共计15种类型,是一处研究仰韶、先秦、三国等文化的文物宝库。

2、古战场和军事遗迹

陇南处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上可入陇西、天水,南下四川则达西南,东至陕西可驰骋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曾历经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古战场遗迹遗址。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曾驻军礼县祁山堡,想实现光复汉室的愿望,但终究壮志未酬, 病逝于五丈原,后代人为了纪念这位贤相在祁山堡修建了武侯祠,“祁山堡武侯祠”的“观阵堡”、“诸葛井”、“司马彭哭拜泉水求全军之地”、“空城计”、“长蛇阵遗址”、“姜维射杀张部之地”等景点令人情不自禁地遥想当年烽火;三国末期魏国名将邓艾伐蜀时,又从陇南进入四川,在宕昌县有他留下的邓桥遗址和文县的阴平古道;南宋时期与岳飞齐名的吴一兄弟驻军徽县和成县,多次与金兵浴血奋战, 抵抗金兵,留下大量战争遗迹。这些遗迹遗址不仅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和战争文化的绝佳去处,也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3、人文景观

陇南市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主要有西峡颂风景区、杜公祠、朝阳洞、张果老登真洞、万象洞、郇家庄白塔、两当香泉寺、福津广严院、盐官盐井祠、赵世延家庙碑等著名景区。其中成县的西峡景区的西峡古栈道,龙潭映月,摩崖石刻《西狭颂》,《耿勋碑》等景点尤为著名。汉武都太守李翕所作《西狭颂》刻在石崖上历经数千年风雨仍历历在目,十分壮观,是汉代书法“三颂”之一,是古代摩崖石碑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杜公祠是纪念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为国内现存37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一处。

4、红色文化资源

宕昌县哈达铺长征纪念馆,作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丰碑, 现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伟绩,继承革命遗志的神圣之地。

5、自然生态景观

陇南地貌俊秀,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索有“陇上江南”之美称。目前有宕昌官鹅沟、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成县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县天池、两当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博物馆、康县白云山森林公园、武都水濂洞、成县金莲洞风景 区、康县托河溶洞风景区、文县素岭、成县甸山风景区、成县香水洞风景区、灵官峡森林公园、黑河森林公园等,其中如阳坝、官鹅沟、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区景致可和九寨媲美。

陇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点多面广、品味极高、个性独特。目前全市旅游景点面积达到2440平方公里,共有著名景点748个,其中重点人文景点291个,国家级重要大型旅游景区17个。丰富而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为陇南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陇南市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三、陇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

尽管陇南市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文化旅游产业仍旧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存在诸多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文化开发范围不广,资源利用程度不足

陇南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陇南市虽然强调要打好“文化牌”,但没有深层次发掘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外化,现有的“发掘”也仅停留在静态的展示上;同时,受地缘关系以及交通条件限制,一些极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也还没有开发利用。此外,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针对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进行配套开发,以致旅游者不能完整地了解陇南市的文化特色,甚至使一些游客产生“陇南市可看的不很多”的错觉。总体来说,目前陇南市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开发出的旅游资源未能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不利于陇南市旅游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主体产品显得老化,品种单一

陇南市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形成产品的不多, 市场产品单一。进入市场的产品也因为没有做全面的市场需求分析和市场细分,以致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上仍是“产品导向型”,而不是“市场导向型”。由于缺乏对本地文化和客源地文化特点和旅游需求的深入研究,陇南市旅游拳头产品和旅游精品开发建设层次不深,力度不够,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表现在主体产品仍是风景观光型的一日游或二日游,文化旅游还未形成经常性的旅游项目,主要旅游景点游览内容少,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留不住客人,重游率低。并且观光型旅游产品对自然气候的依赖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市场经济风浪的抗击能力弱。

3、游客数量少且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水平较低

由于陇南市旅游产品开发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文化和科学内涵发掘不够,缺少高品位的旅游拳头产品,加上宣传营销不力、交通条件限制等因素,使得陇南对外部游客吸引力不足,到陇南旅游的游客多以本省本地游客为主,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康县阳坝风景区风景堪比九寨,但是,每年到此的游客不及九寨沟的二十分之一;和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到陇南的游客也远不及敦煌、嘉峪关、甘南、平凉等市州。同时由于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不多,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设施及配套施老化陈旧,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欠缺,以致游客停留时间短 (多为1—2日),游客消费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陇南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4、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得不到 有效发挥

2013年陇南市旅游产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个部门的产值比为:1.9∶2.3∶6.8∶0.54∶2.1∶1.1。由此可以看出,陇南市交通、住宿、餐饮基本消费部门所占比重大, 而景区游览、娱乐、购物等部门收入比重小,反映出陇南市旅游产业结构上的重大缺陷,即旅游者真正用于旅游的支出很少,旅游业对地方贡献率低。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各景区相互割裂,恶性竞争,千城一面的建筑风貌以及急功近利的过度开发对地域文化资源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地域本土文化失去生长的土壤,造成传统文化脉络的断裂与丧失,出现旅游业偏离地方文化特色的现象,最终导致整体效用得不到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四、推动陇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陇南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首先,要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线路是旅游业发展的“血脉”,没有交通的支持,旅游产业便得不到发展。因此,要加大陇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加快铁路建设步伐,必要时要规划建设机场,将陇南和成都、西安、兰州等大城市有效联通。其次,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业从其性质上来讲从属于服务业,也就是说只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才能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合理规划,提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陇南旅游景点多,星罗棋布。要促进陇南旅游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在突出各景点优势与特色基础上形成整体,达到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的目的。一是要在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盘点的基础上, 根据各景点的特色和优势,建成不同的优势旅游景区,增强对旅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要根据各景区特色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避免景区间的雷同和重复;三是要合理规划旅游线路,要通过科学设计和规划,将各精品旅游景点连成最经济和最理想的旅游线路,以便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旅游业在全市范围全面开展;四是要对各景点内部布局进行优化,推动旅游业内各相关产业得到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产业融合。

3、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

管理体制不完善和服务水平不高是制约陇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软肋。在加强陇南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 还应加强陇南旅游业软环境建设,以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一是政府应建立完善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监管制度,提高旅游管理水平,规范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行为,确保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二是要通过监管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防止短期行为的产生,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推动建成更多大型旅游龙头企业,通过企业的发展实现旅游行业规范化运行,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和能力,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4、打造名优旅游品牌,强化推荐营销

旅游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精品和品牌的竞争。陇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出在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均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 通过深度发掘文化内涵,准确定位,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和优势,科学定位旅游形象,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完善陇南文化旅游业营销渠道,加强对陇南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借助“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两张名片,积极通过各种媒介对外进行营销宣传,进一步提高陇南旅游在国内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以吸引更多游客。

5、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设 条件

陇南师专足球协会简介 篇3

足球,世界第一大运动,这个在绿色草坪上滚动的黑白相间的精灵时刻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荷兰人全攻全守的王者霸气、意大利成熟老道滴水不漏的混凝土防守、法国人的优雅、巴西人的激情„朋友,如果你是足球爱好者,那么还犹豫什么呢?陇师足协是你最好的归宿!

陇南师专足球协会是2006年10月13日经校团委批准成立,是由参亮、仇弘国、周兵、梁小飞、张文军等人组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陇师足协正以良好的势头发展壮大,足球协会是陇南师专唯一的足球社团。

陇南市康县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篇4

2016年9月5日

8月28日至8月30日,我有幸到陇南市康县及定西市陇西县、渭源县、安定区4地学习考察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创新性做法;医院分级诊疗、多点执业等业务工作综合管理情况;国医养生、中医药特色科室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及乡镇计生办、卫生院在新体制下的工作运行模式。此次考察虽然时间紧凑、考察地点多,但所选择的考察学习点都有亮点、处处都是精品,令人收获颇丰,既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又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做好的本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考察学习的主要收获

1.资源整合合力显现,陇家福幸福寓所各具特色。康县凤凰谷按照多资源共用的方式,在该村有效整合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陇家福幸福寓所等资源,建设村级“家庭互助中心”,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乡镇一级,整合乡镇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资源,建设集养老、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乡镇计生医养中心”,为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医疗保健等服务。

陇南市旅游资源简介 篇5

公司与2011年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意大利GBS集团生产的智能自动化专用粉生产线(IPLOSF)一条,生产具有自动检测、红外线感应、变频喂料、语音自动化提示等功能,可自动

计量、初清、原料选配,并可提取小麦胚芽及买毛。有效清除小麦淤泥,农药残留。在仓储、干法清理、制粉及面粉配粉等各道工序完全传感自动化,日处理小麦300吨,在陇南市是智能化程度最高、生产能力最大、品种花色最全的面粉加工企业。

公司坚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要。在2011年为产品注册商标“宏鈺逹”。公司销售网络已遍及成都、广元、岷县及陇南九县(区),产品深受用户欢迎,公司稳定销售客户120余个。公司积极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注重培养企业文化。实现品牌战略,以“质量为根,诚实守信,服务大众”为企业宗旨。继续拼搏进取,将企业做大做强。我们相信,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的不断扩展,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明天的“宏鈺逹”面粉将更多充满生机和活力。

公司将一如既往坚持“开拓、创新、诚信、高效”的经营作风,始终以质量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名牌战略为目标,努力实现“组织系统化、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工作程序化、效率标准化”的集团化发展目标,以崭新的企业形象,雄厚的企业实力,始终如一的高贵品质,完善的销售网络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为陇南粮食食品安全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陇南市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 篇6

一、陇南市湿地资源现状

㈠陇南市湿地类型与面积

甘肃陇南湿地资源较为丰富, 共有各类湿地86057.7公顷, 其中:河流湿地面积29153.4公顷, 占湿地总面积的33.9%;高寒草原、高山草甸湿地50520.0公顷, 占湿地总面积的58.7%;湖泊湿地81.8公顷, 占湿地总面积的0.1%;水库湿地1219.6公顷, 占湿地总面积的1.4%;水田湿地3226.9公顷, 占湿地总面积的3.7%;其他湿地1856公顷, 占湿地总面积的2.2%。

㈡陇南市湿地动植物资源

甘肃陇南市湿地生物物种繁多, 生态类型多样, 群体数量变幅较大。据调查区内有湿地高等动物有162种, 其中鱼类有73种, 两栖类有34种, 以候鸟为主的鸟类有56种, 兽类1种, 以及部分天敌动物。湿地动物中有黑鹳、大鲵、白鹭、苍鹭等6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各类湿地植物资源430多种, 约占全区植物总数的17.2%[3,4]。

二、陇南市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陇南市湿地保护虽然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来看, 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法律法规尚欠健全, 缺乏统一的湿地管理

陇南湿地资源较为丰富, 一方面虽然涉及湿地资源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不少, 但还缺乏一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或条例, 从长远来看, 需要一部专门针对湿地的法律, 来规范湿地保护[5]。另一方面涉及湿地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条款还比较分散, 且不成系统, 加上与部门利益交叉, 对破坏湿地及其资源事件的查处依据不足或行政执法有法难依, 无法可依或法条相互交叉、重复的情况并存, 难以很好发挥作用。也不能满足目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解决。

㈡宣传力度不够, 对湿地生态功能认识不足

湿地保护管理是一项新兴事业, 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 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虽然近年来, 陇南市利用“世界湿地日”, “爱鸟周”等时间, 开展了“森林与湿地”、“旅游与湿地”、“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 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 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深入, 公众对湿地的了解仍处于较低水平, 缺少应有的知识。

㈢监测体系不健全, 监测标准不统一

目前, 在湿地资源管理上, 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长远规划, 不能对资源和土地利用后的湿地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实施有效的监控。现有各个部门的监测机构, 由于监测目标不一致, 导致监测标准不统一, 实施监测的方法、时间、设备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此外, 在信息利用方面也存在着已有的湿地基础信息 (包括数据、参数等) 标准不统一, 难以实现信息成果共享, 满足不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湿地的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评价的要求, 极大地影响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㈣湿地保护资金投入少, 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目前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 尚无固定的资金来源, 无法满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科研的需要。近年来, 虽然陇南市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 正逐步把湿地资源的保护摆到议事日程, 但受资金限制, 投入太少, 工作力度小, 还不能满足对湿地保护的需要。从总体上来看, 在湿地调查、湿地公园建设、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还缺乏资金支持。

三、陇南市湿地保护对策

㈠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法律法规, 完善湿地保护政策体系

目前, 陇南市还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律, 应尽快制定陇南市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规范社会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行为。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处理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行为, 杜绝一切不利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乱捕滥猎等活动, 切实做到湿地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同时通过制定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 加强湿地保护相关法规的立法, 协调好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调动全社会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㈡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组织机构, 完善湿地保护工作机制

湿地保护是一项涉及部门多、社会性强、协调难度大的事业, 需要社会各部门及各类群众团体的广泛理解、支持和参与, 各有关部门应团结合作, 按照职责分工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 建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湿地保护工作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精神, 建议尽快成立由多部门参与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领导小组, 负责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施工作, 协调各部门间的合作, 通过部门间协调一致的湿地保护的联合行动, 促进政府及部门决策时能够注重评估湿地的自然价值、生态功能及其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

㈢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

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能力建设工程是社会公益性项目, 在目前尚无固定资金来源, 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要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 必须广开融资渠道, 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捐赠和国际资金的融入, 尽快建立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从湿地经济作物或经济活动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同时积极争取关心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内外社团和个人的捐赠;积极争取国际上或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资助。利用湿地进行旅游、开发等项目应按比例缴纳费用用于湿地保护等, 使湿地保护不再受资金的制约。

㈣加强湿地保护利用研究, 为湿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是了解和认识湿地的重要途径。陇南市湿地类型多、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结构多样, 还有许多湿地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应充分利用湿地保护这个平台,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开展湿地分类系统、分布、发生学及演化规律和湿地过程功能研究。同时, 成立市级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专家组, 负责审议全市湿地资源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数据处理和监测成果的形成。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 总结和推广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建立国内、国际交流的机制, 扩大合作领域;成立工程建设科技支撑机构, 并联合其他有关教学、科研单位, 形成技术力量雄厚的科技保障体系。

㈤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陇南市是甘肃省生态建设第一大市, 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要积极运用多种形式与手段, 加强干部群众湿地环境保护教育, 积极宣传建立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意义, 支持社区群众发展生产, 使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与自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增强湿地保护的责任感, 自觉开展湿地保护。借鉴国际、国内湿地保护的先进理念, 充分运用各种传媒手段, 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提倡和支持环保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展与湿地保护相关的活动, 特别是加强群众性的湿地保护科普活动,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

摘要:作者从甘肃陇南市湿地现状着手, 分析论证了陇南市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对策, 以期对陇南市湿地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现状,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李长安.中国湿地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J].中国水利, 2004, ⑶.

[2]吴明.杭州湾滨海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 2004, ⑹.

[3]张贵财.陇南野生脊椎动物及药用动物资源汇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9.

[4]刘艳红, 汤红官, 冯虎元.甘肃湿地植物资源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⑹.

陇南市旅游资源简介 篇7

上半年以来,我行在新一届党委班子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有效的发展观,狠抓盛市分行各项工作会议精神和各项工作措施的贯彻落实,积极按照市分行党委年初确立的“存款要上新台阶、清收管理要有新突破,经营效益要有大提升、机制改革要有新举措、内部管理要规范”的五项要求,坚持把“上总量,求质量,调结构,创机制,强管理,增效益”作为发展硬道理,通过全行员工的共同努力,前半年全行主要经营目标完成均达到60%以上,较好地完成了省分行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一、信贷财务计划执行情况

(一)各项存款稳定增长,市场份额保持第一。截止6月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万元,比年初净增-万元,增长15.7%,同比多增-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全年计划3.9亿元的-%。其中:储蓄存款净增-万元,增长14.5%,同比多增-万元。增量市场份额48.12%,存量市场份额30.98%,较年初增长1.66个百分点,均居(四行一社)同业第一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

(二)财务收支双线增长,经营利润同比看好。6月末,全行实现财务收入-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增长43.18%。其中贷款利息收入-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增长43.28%;金融机构往来收入-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增长40.16%。中间业务收入-万元,同比增收-万元,增长63.28%,完成全年计划600万元的-%;各项支出-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长-%,其中利息支出-万元,同比增加-万元,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万元,同比增加-万元,业务管理费支出-万元,同比增支-万元。收支轧差,实现账面利润-万元,同比增加-万元,经营利润-万元,同比减少-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计划800万元的-%。

(三)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6月末,全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万元,占比-%,较年初下降-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全年下降计划1050万元的-%,占比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下降-万元,可疑类贷款下降-万元,损失类贷款下降-万元。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万元,占比-%,较年初下降-万元,占比下降-个百分点。清收不良贷款本息-万元,完成省分行计划3600万元的-%;“散小差”贷款退出(撤据销户)-户、-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和-%,同比多收-户、-万元。

(四)贷款营销困难,余额较年初下降。全行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较年初下降-万元,同比少增-万元。6月底,全行贷款累放-万元,剔除联合贷款因素(联合贷款同比少放7000万元),同比少放-万元;累收-万元,同比多收-万元。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认真研究,立足实际确立基本发展思路。全省农行2005年年初工作会议后,我行新一届党委在认真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全行工作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上总量,求质量,调结构,创机制,强管理,增效益,把发展作为硬道理”的基本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各项存款要上新台阶、清收管理要有新突破、经营效益要有大提升、机制改革要有新举措、内部管理要规范化等五项重点工作,明确了2005年和今后三年的具体奋斗目标,提出2005年各项存款确保净增4亿元,力争5亿元(保4争5);有效贷款增加2.5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下降4000万元,占比力争下降8个百分点;清收不良贷款本息5000万元;“散小差”贷款撤据销户85000户、收回贷款本息1亿元;中间业务收入660万元;实现经营利润1000万元等目标。按照“抓大、拓中、不放斜和“保抢挖”的要求,结合陇南经济区域结构的特点,在调整经营结构,实施风险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系统党建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制定出台了《全市农行2005年季度考核办法》、《综合考核办法》、《市分行机关部室2005年绩效挂钩考核办法》、《市分行机关基本管理制度》、《全市农行营业网点等级管理柜员星级管理考核办法》,于3月7日组织召开了为期两天的由各县(区)支行行长、风险资产经营部、计划会计部负责人和市分行机关全体员工共91人参加的全市农行2005年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2005年各项工作。同时,全面推行了领导挂县、部门包县责任制,为各项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细化“保抢挖”战略,大抓存款上总量。针对我行存款总量不足,特别是点均、人均存款水平低的现实,新一届党委从理清思路,准确定位,提高认识入手,将存款工作确立为全行加快有效发展的“生命工程”,积极教育引导员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克服小有发展进步就骄傲、自满的情绪,坚决克服面对竞争和困难就无所作为的畏难、厌战情绪,牢固树立“总量就是实力,份额就是地位,增存就是增效,增量就是竞争力”的存款新理念,不断强化“客户立行”、“存款兴行”和“释放全员创造力,拼抢市场份额,以存款数字论英雄”的经营思想,以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资金组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开展迎新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为契机,切实发动全员力量,坚持对公、储蓄和同业存款一齐抓,大力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吸存揽储工作。在认真细分存款市场,确定全行重点客户名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行领导抓系统大户、部门抓重点户、全员抓一般户的抓存组织体系,并按层次确定了保险公司等8户系统大户由行领导主抓、48户学校、医院等机构客户由部门主抓、城乡工薪阶层由员工拉网式开展抓存款,并从严进行考核。3月下旬,针对全行一季度存款任务欠账大,行际间发展不平衡和进度与时间不同步等问题,市分行专题下发《通知》,组织人力,要求全行上下树立信心,下大力气,集中时间坚持“两手抓”,切实把安排部署全年工作与当前业务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一手抓盛市分行2005年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一手抓各项任务的完成,确保贯彻会议精神与一季度业务经营“两促进、两不误”。4月份,为贯彻落实全省分行长会议和“五抓”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六个突破”,及时下发了《关于认真抓好二季度业务经

效资产和发展中间业务等方面拓宽增收渠道;另一方面以清收改制企业不良贷款本息和散小差贷款退出为重点,采取靠实内外勤人员的收息责任,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运用处置抵债资产和清收内销外挂的已核销呆账贷款等办法,坚持在表外应收利息上挖掘增收潜力。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盈利行支倾斜力度。通过加大对盈利大行的支持倾斜力度,积极推行以收定支的费用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宣传费、招待费、培训费、会议费、差旅费等措施,确保了全行经营利润的稳定增长。

(六)强化内控,严格规范经营及操作行为。全行坚持把开展基础管理作为业务经营正常运行的保障措施来抓,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规范的要求,定期组织开展了内部自律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再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开展了经营真实性审计、行长离任审计、2000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审计、个人贷款合规性审计和“四项”后续审计工作,对全行近年来内审和银行监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全面进行了自查自纠和监督整改;配合省分行操作风险大检查工作组,查纠了我行基层操作岗的一些违规违章问题,对全员进行了摸底排查,对群众反应的有关问题及时进行了核查反馈,有效地防范了各类案件及事故的发生。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贷款营销困难,资金得不到充分运用,严重影响经营收益。截止6月底,全行贷款累放8143万元,剔除联合贷款因素(联合贷款同比少放7000万元),同比少放2463万元,余款较年初下降659万元,同比少增11938万元。其主要原因是当地经济环境差,优良客户少,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加之去年8月份上报的汉坪咀电站1亿元贷款至今未批下来,对全行财务基础收入有一定影响;另外,个人业务受当地经营环境及条件的限制,发展空间不是很大。自主类、专项类贷款均呈负增长。存、贷款存量比例为50%,较年初下降8.1个百分点,增量比例为-2.0%,同比下降51.2个百分点,对全行的经营效益形成了严重影响。二是历史包袱过重,基础设施欠账大。全行亏损挂帐高达17769万元,按上存利率计算,每年损失608万元;三是员工收入同比降低。新的绩效考核办法实施后,受经营基础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员工收入明显下降,前半年,省分行考核分配绩效工资-万元,同比减少84万元,人均减少1444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上述这些问题,除我行自身努力外,请求上级行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后半年工作重点

一是继续加大抓存力度,持续占领存款市常大力发展个人客户群体,努力实现营业网点“上台阶”目标,确保储蓄存款稳定增长;积极“拚抢”机构客户群体,力争对公存款取得新的突破;强化竞争促发展,重点挖掘黄金客户,进一步提高存款增长速度,确保全行存款总量和市场占有份额增长。二是突出重点抓“弱”。全行将进一步发挥领导挂县和部门包县的指导督促作用,重点抓好业务发展缓慢、各项工作任务完成较差的文县等两个县支行。三是认清形势抓“差”。当前我行经营中最大的问题和难点就是贷款营销缓慢,为此,全行将进一步研究贷款营销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找准切入点和贷款营销的突破口,通过市分行统一组织,联动营销,努力提高信贷营销工作的成功率。四是找准切入点抓“欠”。当前全行中间业务收入欠帐较大,我行将积极寻找市场营销切入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在充分把握银行卡全面收费机遇,加快发卡进度,改善发卡结构,全面提高银行卡综合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将重点加强对“保险代理业务集中营销竞赛活动”的指导督促,抓进度、促营销,确保营销竞赛活动目标~实现。其次,要继续扩大代收代付业务范围,千方百计争取礼县、徽县农发行代理业务,争取拓展武都、西和、成县石油公司基层加油站代收费业务,努力实现全辖代理;另外,进一步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烟草、水电等系统性客户的联系与沟通,不断扩大业务合作范围。五是降低不良抓进度。以注重清收效果为前提,把分账经营与属地清收结合起来,专职清收与全员清收结合起来,加快专业清收支行的组建工作,确保全行分账经营工作扎实有效推进;认真分析研究全市企业改制动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在切实维护我行贷款债权的同时,争取在清收改制企业不良贷款本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行打包卖断等市场化清收举措,全面加快散小差贷款退出步伐。

陇南市旅游资源简介 篇8

------------------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西汉水流域新增万亩耕地,开发特色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总体思路,市发改委、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农牧局等部门沿西汉水流域进行了多次现场踏勘,经充分论证后,编制了《陇南市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议书》,经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和争取,该项目已于2007 年11月3日经省国土资源厅正式立项,并已筹措资金360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0万元,省上投资1000万元,市本级安排资金300万元,原礼县永坪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变更转到西汉水流域项目资金1805万元,项目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为了实施好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全面完成土地开发整理任务,根据《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和《甘肃省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以实施国家、省、市项目为主,县上自筹资金实施项目为辅的主导思想,制定《陇南市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的意义

西汉水流域万亩土地整治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改变西汉水流域沿线群众的贫困落后状况,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增加农民收入,使其尽快摆脱贫困落后面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实施这一工程,对充分利用西汉水流域光热资源条件,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项目基本情况和任务

(一)国家、省、市级投资项目

1、项目区范围。本期项目位于我市西汉水流域沿线的礼县、西和县、成县、康县境内,共涉及四县九乡20多个村(社)。项目主要任务是开发西汉水流域主河道两侧的滩涂地、荒草地、低洼地,适度整理低产田。

2、项目建设规模和预算投资。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设4个项目区10个项目点分段实施。

礼县项目区:实施国家级项目1 个,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

(1)国家级礼县雷坝、龙林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规模323.65公顷,预算投资1805 万元,新增耕地288.049公顷;(2)省级礼县西汉水流域雷坝、肖良乡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规模70.84公顷,预算投资360万元,新增耕地47.34公顷;

(3)市级礼县西汉水流域江口乡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规模19.6公顷,预算投资80万元,新增耕地12.17公顷。

西和县项目区:实施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

(1)国家级西和县蒿林乡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规模85.73公顷,预算投资500万元,新增耕地78.62公顷;

(2)省级西和县大桥乡等2个乡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规模45.44公顷,预算投资250万元,新增耕地27.68公顷;

(3)市级西和县太石河乡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规模16 公顷,预算投资80万元,新增耕地12公顷。

成县项目区:实施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

(1)省级成县索池乡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规模20.3公顷,预算投资110万元,新增耕地16.67公顷;

(2)市级成县抛沙镇转湾、磨坝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规模17.5公顷,预算投资80万元,新增耕地15.92公顷。

康县项目区:实施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

(1)省级康县西汉水流域太石乡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规模49.12公顷,预算投资280万元,新增耕地47.36公顷;

(2)市级康县太石乡何家湾水口村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规模11.54公顷,预算投资60万元,新增耕地8.07公顷。

以上四个项目区建设规模合计为659.72公顷,预算投资3605万元,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553.879公顷。

(二)县、乡自筹资金实施项目

为了加快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进程,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在实施好国家、省、市投资项目的同时,礼县、西和县、成县、康县、宕昌县、武都区应积极发动群众,筹措资金,采取投工投劳、以工代赈等方式,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力度。其中礼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45公顷,净增耕地36公顷;西和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40公顷,净增耕地32公顷;成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0公顷,净增耕地8公顷;康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20公顷,净增耕地16公顷;宕昌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20公顷,净增耕地16公顷;武都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0公顷,净增耕地8公顷;合计实施145公顷,项目完成后可净增耕地116公顷。这些项目由以上各县(区)沿西汉水流域自行选点实施,项目建设要符合国家和省级有关标准和要求,并且要达到项目验收条件。

国家、省、市级投资项目和县乡自筹资金实施的项目建设规模总计为804.72公顷(合12070.8亩),预算投资3605万元,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669.879公顷(合10048.185亩)。

(三)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修建斗渠、农渠、分水闸、村社路、田间路、行道树、防护林网及其它农田设施。

(四)项目建设工期

该项目从2007年12月开工至2008年9月底完成建设任务。

(五)土地分配政策原则

国家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后,原有土地按项目实施前的土地权属登记面积分配给原农户进行耕种。新增的耕地由各县(区)人民政府统筹管理,用于本县区范围内无地户、少地户或高寒阴湿地区、林缘区、泥石流滑坡区等四通无望、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和妨碍生态环境改善地区农户的异地搬迁用地。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县(区)制定。

三、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协调各方关系,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指挥部。

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总 指 挥:杨全社(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总指挥:王学东(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坚义国(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

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成员:

燕永堂(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汉平(市农牧局局长)潘俊德(市水利局局长)

古元章(市财政局局长)

云(市交通局局长)

刘高潮(市林业局局长)

朱玉平(市水保局局长)

漆文忠(市扶贫办主任)

王晓平(成县人民政府县长)

朱宝莹(武都区人民政府区长)

钧(康县人民政府县长)

方新生(礼县人民政府县长)

佘东鹏(西和县人民政府县长)

恒(宕昌县人民政府县长)

铭(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指挥部职责:1、统筹安排和研究解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存在的重大问题;2、对项目的实施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使用、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对项目的招投标、工程实施及监理进行监督检查;

4、协调解决项目资金拨付等。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祥同志兼任,副局长魏铭、农牧局副局长张富胜二同志兼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

办公室职责:

1、协调解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2、不定期对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检查是否按规划设计施工,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项目资金是否按时拨付到位,并向指挥部汇报检查结果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负责宣传报道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的实施进展情况,建设成就,先进个人,劳动模范,感人事迹,精神风貌等。

4、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大的设计变更时,协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审查。

分工:国土资源局重点抓好国家、省、市级投资项目;水保局、农牧局、扶贫办重点抓好县列项目;水利局重点抓好河堤与配套设施建设;财政局重点抓好资金监管工作。

礼县、西和县、成县、康县、武都区、宕昌县等六县(区)政府具体负责本区域内的项目实施工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上述六县(区)要选派强有力的人员和业务骨干到项目区工作,每个项目点都要确定一名专人包点住村负责项目实施,直至项目竣工。

四、方法步骤

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大,战线长,项目点比较分散,因此,采取以县为单位的方式分段组织实施。

上述四个县的项目区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土地权属调查登记阶段(2008年1月1日至31日)

各县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充分做好项目区群众的土地权属登记工作,制定好权属分配方案,对每户群众的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地类等逐一登记清楚,纪录在册,确保地类、面积准确,界址清楚,权属合法无争议,为项目竣工后的重新分配和权属调整打好基础。

2、招投标和选择监理单位阶段(2008年2月1日至20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甘肃省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项目实施前,项目承担单位应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并以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选择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必须具有三级以上施工资质的企业方可参加招投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项目的招投标活动,更不得暗箱操作由个人指定施工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可以自行组织招投标,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组织招投标。

项目招投标按以下程序进行:指挥部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各县项目区的招投标工作,各县项目区也应同时成立招标领导机构;招标领导机构负责确定招标机构或委托代理机构;编制招标文件或资格预审文件;发布招标公告或发放投标邀请书;出售招标文件;投票、开标、确定中标人、签定合同。

施工单位应以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监理单位,明确双方责任和权利,签订监理合同;监理单位承担监理任务后,须在项目现场建立监理机构,并确定专人负责项目监理工作;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主要监理依据实施工程监理,在工程施工期间要做好监理记录和工程监理月报。工程结束后,监理单位应提交监理报告。

3、项目施工阶段(2008年2月21日至2008年8月31日)

项目承担单位做好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应组织施工单位进行项目实质性建设。项目建设中要全面实行“五制”、“四严”、“三专”。五制即: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公示制。四严即:严格规划设计、严格按设计施工、严格按标准管理、严格按质量要求。三专即: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理。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和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对出现质量问题或不合格的建设工程要进行返修,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规划设计有差错的应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由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程序上报申请变更。县乡政府应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资金配套问题,当地政府要积极组织群众采用以工代赈、投工投劳等方式完成主体工程以外的附助工程(河堤等)的建设,加快工程进度,确保项目建设按期完工。

项目承担单位和财政部门要在项目建设中严把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关。项目建设资金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挤占项目资金,不准在项目资金中报销应属个人承担的费用,与项目资金有关的部门、单位及有关责任人员不准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或亲友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土地开发整理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及有关责任人员履行职责情况、项目实施情况、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有关人员违反《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从政若干准则》的不廉洁行为,要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给予党的纪律处分,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纪律处分;涉嫌经济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4、项目竣工验收阶段(2008年9月1日至9月30日)竣工验收分为:自验,市级初验,省级验收或国家验收三个阶段。

(1)自验:项目建设完工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对项目进行自查自验,对自验中发现的问题,要让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和完善,整改完善后,施工单位要重新验收并形成自查自验报告,同时要作好项目的竣工决算、财务决算和资金审计等工作;自验合格的项目,向指挥部提出竣工初验申请。

(2)市级初验:指挥部收到县级初验申请后,会同发改委、财政、农牧、水利等部门依据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和《甘肃省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及其他相关规范文件对符合初验条件的项目进行初验。初验内容包括:

①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②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执行情况;

③工程建设质量、工程监理情况;

④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

⑤土地权属管理;

⑥档案资料管理及工程管护措施等;

⑦补充耕地折算标准。

通过初验后,认为有必要进行整改的项目,将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后通过初验的项目,指挥部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竣工验收。

(3)省级验收或国家验收

省级投资项目将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验收,国家级项目可委托省级验收或国家自行组织验收,验收内容以省国土资源厅的验收通知为准;市级投资项目和县上自行实施的项目由指挥部组织验收。

经省、国家和市级验收合格的项目,各县要按照土地权属分配方案,及时分配给农户进行耕种,并将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

五、奖惩及要求

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国家和省上投资我市的重点项目,也是我市首次大规模、大投入,集国家、省级、市级投资为一处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因此,项目区各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成员单位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密协作,认真负责,艰苦奋战,扎实工作,力争把西汉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成田成块,水成渠,路相通,树成行的样板工程,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陇南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9

核桃产业在陇南市的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一些核桃重点生产乡镇, 核桃产品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以上, 是农民钱袋子的重要来源。现阶段陇南市核桃种植发展势头强劲, 农民种植积极性高, 但在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良种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后续产业跟不上、经济价值提升不上去等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为了促进陇南市核桃产业的更好发展, 笔者对当地核桃产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给当地的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1 陇南市核桃发展现状

1.1 陇南市核桃生产的基本现状

陇南市现有192个乡 (镇) 、3 939个村 (居) 民委员会。总人口28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0万人, 劳动力183.45万个。总土地面积279.15万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56.63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20.3%。林业用地147.26万公顷, 占总面积的53%, 宜林荒山、荒坡19.83万公顷。核桃是陇南市一项传统的林果产业, 全市192个乡镇中有172个乡镇适宜于核桃生产, 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核桃分布最多、产量最大的地级市之一[1]。陇南市各区县核桃种植面积, 产量和产值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 核桃收入在陇南市的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且在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 陇南市核桃优良品种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核桃的营养保健价值和医疗功效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对优质核桃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核桃新品种市场价格也不断提高。因此, 核桃发展逐渐受到重视, 栽培面积不断增大。建立大面积的品种化、商品化核桃生产基地, 生产大量的优质核桃是大势所趋。陇南市林科所经过分析论证后认为, 良种化发展之路是核桃产业向现代化高效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 自1996年开始, 陇南市先后通过新疆、山西、山东、陕西等、省自治区的科研单位接换优良核桃大树45.3万株, 年产坚果2 260t, 产值达2 260万元。2003年建成核桃良种园4hm2, 收集国内外核桃优良品种50个, 其中强特勒、维纳、契珂、哈特雷、富兰、克蒂、清香、远山、安边国外品种9个;温185、扎343、新早丰、香玲、鲁光、丰辉、辽核1号、辽核3号、辽核4号、中林1号、中林5号、西扶1号、陕核1号、西林2号、绿波、京861国家级良种16个;薄壳香、薄丰、元丰、晋香、鲁香、绿园1号、绿丰1号、云南大泡核桃、三台核桃、晋龙2号、晋薄2号、礼品2号、西洛1号、西洛2号、西洛3号、冀丰等省级良种25个。核桃育种方面主要开展的工作有:初步选定了陇南市核桃的主栽品种, 突破了核桃嫁接难的问题, 使核桃嫁接成活率从50.0%提高到89.4%, 找出了最适宜的嫁接方法与步骤;进行了全市范围内的核桃选优工作, 初选优树306株, 筛选一级优树3株、二级优树15株、三级优树11株, 进行了核桃油的加工提取试验研究等。这些工作已得到市领导和全国核桃专家的一致好评。

高接换优后的核桃树生长快、效益高, 嫁接后当年主枝平均长2.07m, 最长可达2.63m, 平均粗2.10cm, 最粗可达2.50cm;第3年平均结果株率达100%, 平均株产2.30kg;第4年平均株产达2.96kg;第5年平均株产达4.07kg, 相比较未嫁接改选核桃树, 年增产2 260t。

2 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投入不足, 技术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能手, 仅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核桃生产新技术、新方法和系统性的研究不够, 再加上科研经费和管理措施跟不上, 造成核桃产量低和质量差。

2.2 加工滞后, 物流路窄

核桃专业市场不健全, 核桃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低。加工环节明显滞后, 产品的附加值低, 总体生产水平一直停留在出售原始产品的低层次上。核桃深加工产品研发和废弃物的利用要求迫切[2]。

2.3 品种混杂, 良莠不齐, 良种化程度低

陇南市长期采用实生繁殖, 没有经过选优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虽然分布有少量的绵仁薄壳核桃, 但未形成基地规模。近年来, 陇南市林科所从外地引进了一批优良品种。从生长的情况看, 真正适应陇南市生长的有强特勒、香玲、鲁香等几个品种, 但良种的繁育技术和高接换优技术科技含量比较高, 群众一时难以掌握, 推广难度比较大, 嫁接成活率不高。目前, 仍处于试验示范推广阶段。除此之外, 群众每年在核桃采收时将优质核桃仁出售, 育苗多用劣质小种。这样一来, 长期繁殖实生建园而导致品种混杂, 良莠不齐, 结果迟, 产量低而不稳, 外观欠佳, 经济效益低下。

2.4 基地规模小, 品牌效应差

全市核桃栽植过于分散, 大多数核桃树分布在荒沟、野洼、路边, 成片面积所占比例较小, 加之土壤瘠薄, 因而导致树势衰弱, 生长不良, 产量不高, 质量不好。基地规模小, 有效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品牌效应差。

2.5 病虫害严重, 管理水平差

近年来, 危害核桃的虫害有蔓延扩大趋势, 其中天牛、大蚕蛾、核桃透翅蛾等害虫十分严重。加之群众的病虫害防治和核桃综合科学管理水平低, 直接导致核桃减产,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6 核桃组培苗生根难

目前, 陇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正在进行核桃初代和继代培养试验, 以期为更好更快培育优良核桃苗作准备。但是, 核桃组培生根较难, 且生根不稳定, 培养周期长。现急需成熟的核桃组培苗生根技术。

3 对策与建议

3.1 增加科技投入, 搞好嫁接改良, 实现优良品种的大突破

核桃实用技术普及推广是当前陇南市核桃生产的燃眉之急, 开展核桃嫁接、防虫科学管理等使用技术培训, 建立市、县、乡村和重点核桃大户培训网络。培养一大批农民骨干和懂嫁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能手。同时, 建立良种采穗园, 培育优质核桃接穗条, 对品种不良、树形不好的核桃幼树, 采取核桃高接换优[3]。

3.2 加大核桃深加工力度, 健全核桃专业市场

陇南市核桃品质、效益不高主要因为品种不优、加工滞后、物流路窄等。今后, 应注重在2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提出深加工的完整方案, 招商引资;大力新建一批深加工营销企业, 充分利用当地核桃资源, 形成一个完整的种植加工体系。二是建立一个核桃零售交易中心, 其余各地建立核桃交易集镇, 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营销网络, 扩展核桃销售市场。

3.3 因地制宜, 扩大基地规模

陇南市可栽植核桃的地块还有超过6.67万公顷, 发展空间相当大。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坡座、川塬、沟槽以及“地、沟、路、坎”四边地段上, 做到高标准集中连片建园, 采取一条沟、一面坡、一个流域标准化栽植, 逐渐形成规模化核桃基地。

3.4 加强管理, 提高现有挂果树产量和质量

在全市核桃种植区强力推广实施深挖浅栽、间作套种、整形修剪、嫁接换优、浇水施肥、涂白剖盘、病虫防治、老树更新复壮等8个方面的常规栽培管理技术, 从根本上解决陇南市核桃失管、低产的问题。

3.5 在科研上下功夫, 引进技术人才

组建和强化核桃产业开发研究。一是与大中专院校建立技术联系, 引进技术人才, 搞好核桃产业开发。二是聘请国内外核桃知名专家教授作技术顾问或客座研究员, 定期不定期地来陇南市指导核桃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三是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力量的作用, 深入核桃生产一线, 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

3.6 打造区域品牌

打造陇南区域核桃品牌, 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是保护区域品牌的有效措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措施, 通过保护, 提升陇南核桃的知名度、质量、信誉和无形资产价值, 确保其不受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同时, 可进一步规范核桃企业的生产、加工和营销, 推动陇南核桃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4 致谢

感谢陇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张进德研究员在资料搜集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姬孝忠.甘肃核桃资源及开发利用[J].经济林研究, 2006, 24 (1) :60-63.

[2]肖斌.安徽山核桃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经济林研究, 2003, 21 (2) :74-76.

上一篇:煤矿安全薄弱人员管理下一篇:连队元旦晚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