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零部件(通用10篇)
机械零部件 篇1
机械零部件常用词汇
天轴 line shaft
可倾瓦块轴承 tilting-pad bearing 成型填料密封 shaped packing seal曲轴 crank shaft
自润滑轴承 self-lubricating bearing 含油轴承 oil-impregnated bearing 制动功率 braking power
板弹簧 leaf spring
油(气)膜振盪 oil/gas whip
空气弹簧 air spring
花键联接 spline joint
活塞环 piston ring
飞轮 fly wheel
径向滑动轴承 journal bearing 气体轴承 gas bearing
浮环密封 floating ring seal
粉末冶金轴承 powder metallurgy bearing 迷宫密封 labyrinth seal
带式制动器 band brake
推力滑动轴承 thrust bearing
液体动压轴承 hydrodynamic bearing 液体静压轴承 hydrostatic bearing 焊接 welding
球轴承 ball bearing
连桿 link
嵌入离合器 jaw clucth
胀圈密封 piston ring seal
超越离合器 overrunning clutch塔轮 step pulley
填料函密封 packing box seal
块式制动器 shoe brake
楔联接 wedge joint
滑动轴承材料 sliding bearing material 滑轮 pulley
万向联轴器 universal coupling 游丝 hairspring
过盈配合联接 interference fit joint 铆接 riveted joint
电磁制动器 electromagnetic brake 电磁轴承 electromagnetic bearing 槓桿 ganggan
滚子轴承 roller bearing
滚针轴承 needle bearing
磁流体密封 ferrofluidic seal
磁流体轴承 hydro-magnetic bearing
箔轴承 foil bearing
弹性环联接 spring-ring friction joint
摩擦离合器 friction clutch
挠性轴 flexible shaft
标准紧固件 standard fastener
盘式制动器 disk brake
胶黏剂 adhesive
调速器 governor
销联接 pin joint
齿轮联轴器 toothed coupling
橡胶弹簧 rubber spring
机械密封 mechanical seal
静密封 static seal
螺纹 screw thread
螺纹防松 locking of screw joint
螺旋密封 screw seal
螺旋弹簧 helical spring
键联接 key joint
转子 rotor
离心密封 centrifugal seal
宝石轴承 jewel bearing
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planetary gearing with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s of teeth
非圆齿轮传动 non-circular gearing
射流 fluidics
径节 diametral pitch
气缸 pneumatic cylinder
气动工具 pneumatic tool
气动马达 pneumatic motor
气动逻辑元件 pneumatic logic element
带传动 belt drive
液力耦合器 fluid coupling
液力变矩器 fluid torque converter
液压伺服阀 hydraulic servo-valve
液压泵 hydraulic pump
液压马达 hydraulic motor
液压控制阀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减速器 speed reducer
无级变速 infinitely variable speed transmission
传动比 speed ratio
圆弧齿轮传动 circular profile gearing
圆柱齿轮传动 cylindrical gearing 电力传动 electrical drive
渐开线 involute
蓄能器 accumulator
摩擦轮传动 friction drive
模数 module
轮系 train
轮齿修形 geartooth correction
齿轮承载能力 gear load capacity
谐波传动 harmonic drive
谐波齿轮传动 harmonic gearing
锥蜗桿传动 spiroid drive
锥齿轮传动 bevel gearing
环面蜗桿传动 enveloping worm drive 螺旋传动 screw drive
螺旋齿轮传动 crossed helical gearing 摆线 cycloid
摆线针轮传动 pin-cycloid planetary gearing 摆线齿轮传动 cycloidal gearing
双曲面齿轮传动 hypoid gearing
绳传动 rope drive
链传动 chain drive
变位齿轮 profile modified gear
变位齿轮传动 profile modified gearing 变速器 transmission gear box
以上资料来自台湾,可能与国内的用词有所不同,仅供参考使用。
机械零部件 篇2
1 机械零部件传统的设计局限
通常机械零部件设计的特点是以长期的经验积累为制作基础, 通过力学、数学建模或者是试验等所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标准及规范作为依据, 来确定其结构和尺寸, 但是这样的设计不免会带来一些局限性的问题。比如腐蚀、磨损、疲劳断裂、拆后重装失准、加工费时费料、不够人性化等, 即使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新的热处理、新的表面处理技术, 但疲劳断裂、加工费时费料、不够人性化等问题也避免不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就要求对机械零部件设计进行大胆创新。
2 机械零部件的创新设计思想
现代化的机械零部件设计强调创新, 要求在设计中更充分地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 设计出更具有生命力的产品, 从而做到结构创新 (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技术原理) 和工艺创新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
2.1 运用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就是基于某一个相同点或者相似点, 将外观、性质、用途不完全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从而找出能够达到目的的最佳方案。如飞机与鸟类、飞机与蜻蜓, 由鸟的飞行运动制成了飞机;机械手爪就是与人手类比而设计出来的。如果考虑采用这种思维模式或许可以设计出新零件。
2.2 运用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指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 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 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联想思维在机械零件设计中是不可缺的重要运用, 是决定设计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者应打破常规思维的惯例, 追求新的功能原理、新方案、新结构、新造型、新材料、新工艺等, 在求异和突破中体现创新。
2.3 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是:个人的思想沿着众多不同方向扩展, 发散到各个与其相关的方面, 多思路、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 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应用发散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思维定势, 例如, 若提出“将两零部件联结在一起”的问题, 常规的办法有螺纹联结、焊接、胶接、铆接等, 但运用发散思维思考, 可以想到利用电磁力、摩擦力、冷冻等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技术创新和方案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合理有效地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
3.1 科学地进行机械零件疲劳强度设计
随着我国建设和生产的快速发展, 对各种机械设备的需求量及质量要求也在快速增加。疲劳失效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严重。因此掌握疲劳强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在机械设计、制造等各个环节中予以应用, 就会防止或大大减少设备疲劳断裂事故的发生。从而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机械强度设计先以静强度计算确定零部件的初步尺寸, 然后进行疲劳强度的校核计算。2) 有限寿命设计为了充分利用材料的承载能力, 减小零部件或构件的截面积减轻重量, 在确保零部件使用寿命的前提下, 采用超过疲劳极限的工作应力来进行疲劳设计, 以避免发生疲劳破坏。3) 常规疲劳设计用标准试样疲劳试验先得到材料的疲劳极限及疲劳极限图等, 在考虑零部件由于尺寸、表面状况等影响因素而进行疲劳设计。
3.2 把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
机械零部件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机械运动方案中的机构和构件只有通过零部件设计才能得到用于加工的零部件工作图和部件装配图, 同时机械零部件设计也是机械总体设计的基础。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运动方案设计和总体设计的要求, 明确零部件的工作要求、性能、参数等, 选择零部件的结构构形、材料、精度等, 进行失效分析和工作能力计算, 画出零部件图和部件装配图。机械产品整机应满足的要求是由零部件设计和性能所决定的, 机械零部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为:在工作能力上要求具体有强度、刚度、寿命、耐磨性、耐热性、振动稳定性及精度等;在工艺性上要求加工、装配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及维修方便;在经济性上的要求主要指生产成本要低。这些要求往往互相牵制, 需全面综合考虑。
3.3 准确地进行零部件表面粗糙度的选择
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表面不平整, 是检验零部件表面质量的主要依据。通常表面粗糙度大小会影响零件的耐磨性、配合性质的稳定性、零件的疲劳强度、零件的抗腐蚀性、零件的密封性、零件的接触刚度以及零件的测量精度。
表面粗糙度大小选择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性能、使用寿命和生产成本。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方法有3种, 即计算法、试验法和类比法。在设计工作中, 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必须从实际应用出发, 全面衡量零部件的表面功能和工艺经济性, 才能作出合理的选择。
3.4 正确进行机械零部件的失效计算
机械零部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 其失效形式很多, 主要有断裂、过量变形、表面失效、过度磨损等。为了保证零部件能正常工作, 在设计零部件时应首先进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 预估失效的可能性, 采取相应措施, 进行有关计算:强度要求是保证机械零部件能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刚度要求零部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必须在允许的承受范围之内;振动稳定性要求所设计的零部件的固有频率与其工作时所受激振源的频率错开;耐磨性则要求相互接触并运动零部件的工作表面具有抵抗磨损的能力。
3.5 优化机械零部件设计
机械零部件的优化设计是把优化技术应用到机械零件设计中, 通过对机械零部件的优化设计, 确定出它们的最佳参数和结构尺寸, 从而提高各种机械产品及技术装备的设计水平。在机械设计中采用优化设计方法, 在保证零部件机械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这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机械零件设计中包含了许多优化问题, 例如零件设计方案的优选问题、零件尺寸参数优化问题、零件设计性能优化问题等。比如对机械零件形状设计, 在常规设计完成后, 再对零件的局部形状进行形状优化设计, 可以使沿边界应力分布发生变化, 并趋向于均布, 零件的应力现象得到缓减。随着CAD/CAM的技术的提高, 任何表示边界形状曲线的可加工性都将成为可能。S
摘要:现代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衡量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发展更离不开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的支撑。本文就对机械零件进行创新设计, 挖掘创新性思维, 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启, 等.常用机械零部件可靠性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
[2]隋明阳.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赵冬梅.机械设计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4]郭仁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机械零部件创新设计探析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零部件设计;现代思想;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U2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83-01
一、机械零部件传统的设计局限
传统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带来了运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零部件容易腐蚀损坏;零部件容易疲劳损坏,断裂、表面剥落等;零部件容易摩擦损坏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机械零部件传统的设计局限性所产生的。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传统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特点是以长期经验积累为基础,通过力学、数学建模及试验等所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标准及规范作为依据,运用条件性计算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传统设计在长期运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有效的设计方法,但是它有很多局限:在方案设计时凭借设计者有限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通过计算、类比分析等,以收敛思维方式,过早地确定方案。这种方案设计既不充分又不系统,不强调创新,因此很难得到最优方案;在机械零部件设计中,仅对重要的零部件根据简化的力学模型或经验公式进行静态的或近似的设计计算,其他零部件只作类比设计,与实际工况有时相差较远,难免造成失误;传统设计偏重于考虑产品自身的功能的实现,忽略人一机一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传统设计采用手工计算、绘图,设计的准确性差、工作周期长、效率低。
二、创新思维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思想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和革新。现代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强调创新设计,要求在设计中更充分地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出更具有生命力的产品。
(一)运用创造思维
设计者的创造力是多种能力、个性和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控能力、文化修养、理想信念、意志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其中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将观察、记忆所得信息有控制地进行加工变换,创造表达出新成果的整个创造活动的中心。创造力的开发可以从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素质、加强创新实践等方面着手。设计者不是把设计工作当成例行公事,而是时刻保持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冲动,掌握必要创新方法,加强学习和锻炼,自觉开发创造力,成为+符合现代设计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等。它是以欲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思维者打破常规,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求出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三)运用创新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是建立在各类常规思维基础上的。人脑在外界信息激励下,将各种信息重新综合集成,产生新的结果的思维活动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设计者应打破常规思维的惯例,追求新的功能原理、新方案、新结构、新造型、新材料、新工艺等,在求异和突破中体现创新。
三、科学的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
(一)把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
机械零部件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运动方案中的机构和构件只有通过零部件设计才能得到用于加工的零部件工作图和部件装配图,同时它也是机械总体设计的基础。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运动方案设计和总体设计的要求,明确零部件的工作要求、性能、参数等,选择零部件的结构构形、材料、精度等,进行失效分析和工作能力计算,画出零部件图和部件装配图。机械产品整机应满足的要求是由零部件设计所决定的,机械零部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为:在工作能力上要求具体有强度、刚度、寿命、耐磨性、耐热性、振动稳定性及精度等;在工艺性上要求加工、装配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及维修方便;在经济性上的要求主要指生产成本要低。此外,还要满足噪声控制、防腐性能、不污染环境等环境保护要求和安全要求等。这些要求往往互相牵制,需全面綜合考虑。
(二)严格计算机械零部件的失效形式
机械零部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其失效形式很多,主要有断裂、表面压碎、表面点蚀、塑性变形、过度弹性变形、共振、过热及过度磨损等。为了保证零部件能正常工作,在设计零部件时应首先进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预估失效的可能性,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括理论计算,计算所依据的条件称为计算准则,常用的计算准则有:一是强度准则。强度是机械零部件抵抗断裂、表面疲劳破坏或过大塑性变形等失效的能力。强度要求是保证机械零部件能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是刚度准则。刚度是指零部件在载荷的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准则要求零部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在许用的极限值之内。三是振动稳定性准则。对于高NN_动或刚度较小的机械,在工作时应避免发生共振。振动稳定性准则要求所设计的零部件的固有频率与其工作时所受激振源的频率错开。四是耐热性准则。机械零部件在高温工作条件下,由于过度受热,会引起润滑油失效、氧化、胶合、热变形、硬度降低等问题,使零部件失效或机械精度降低。因此,为了保证零部件在高温下正常工作,应合理设计其结构及合理选择材料,必要时须采用水冷或气冷等降温措施。五是耐磨性准则。耐磨性是指相互接触并运动零部件的工作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当零部件过度磨损后,将改变其结构形状和尺寸,削弱其强度,降低机械精度和效率,以致零部件失效报废。因此,机械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力求提高零部件的耐磨性。
(三)正确选择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反映零部件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是检验零部件表面质量的主要依据;它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使用寿命和生产成本。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方法有3种,即计算法、试验法和类比法。在机械零部件设计工作中,应用最普通的是类比法,此法简便、迅速、有效。应用类比法需要有充足的参考资料,现有的各种机械设计手册中都提供了较全面的资料和文献。最常用的是与公差等级相适应的表面粗糙度。在通常情况下,机械零部件尺寸公差要求越小,机械零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值也越小,但是它们之间又不存在固定的函数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在相同尺寸公差的条件下,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这就是配合的稳定性问题。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的配合稳定性和互换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设计工作中,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衡量零部件的表面功能和工艺经济性,才能作出合理的选择。
(四)全面优化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法
机械零部件 篇4
1、精密零件保养:如喷油器偶件、出油阀偶件和住塞偶件等,配合间隙小,稍有锈蚀就会降低使用性能,甚至报废。暂不用的新零件,切勿拆开原包装,要放在通风干燥处保存。用过的零件,应用清洁的柴油洗去积炭等污物,成对装配好后,放入盛有清洁机油的容器内油面高度以不让零件露出油面与空气接触为宜。轴类零件 未用过的新轴或拆下的旧轴,表面精加工的部位都应涂上润滑脂(黄油)后包好,放在干燥通风处保存。较长的轴要平放或垂直放置,切忌斜放,以免引起变形。
2、弹簧保养:如扭簧、柱塞弹簧和喷油器调压弹簧等,应涂上油脂,装入塑料袋内保存。切勿裸露或与有害物接触,以防锈蚀,降低使用性能。
3、滑动轴承保养:如轴瓦、铜套、粉末冶金衬套等,存放期间应保持油蜡层完好,切忌与其他杂件、工具等混合存放,以免碰撞变形和锈蚀。
4、滚动轴承保养:暂不使用的切忌拆封,应放干燥通风处保存。用过的轴承应清洗掉油污,除上润滑脂,装入塑料袋或用牛皮纸封好保存。
5、橡胶制品保养:油封、防水圈、橡胶挡灰板、轮胎等,即使是耐油橡胶制品,保管中也应避免沾上油类。同时应避免曝晒、烘烤、受冻、浸水。
汽车零部件失效 篇5
1.1汽车零部件失效的概念
所谓失效是指汽车零部件失去原设计所规定的功能,导致汽车技术状况变差,包括完全丧失原定功能,功能降低和严重损伤等,如果继续使用将会失去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为汽车零部件的技术状况会随着零部件的使用过程逐渐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分析汽车零部件的性能恶化过程,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对于维持汽车的技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汽车零部件失效的分类
汽车零部件按失效模式分类可以分为:一是磨损,包括粘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磨料磨损、微动磨损、腐蚀磨损,如齿轮表面和滚动轴承便面的麻点、曲轴“抱轴”等。
二是疲劳断裂,包括低应力高周疲劳、高应力低疲劳周疲劳、热疲劳、腐蚀疲劳,如齿轮轮齿折断、曲轴断裂等。
三是腐蚀,包括化学腐蚀、穴蚀、电化学腐蚀,如湿式汽缸套外壁麻点。
四是变形,包括过量弹性变形、过量塑性变形和蠕变,如曲轴弯曲、基础件变形等。
五是老化,如橡胶轮胎、塑料器件龟裂、变硬等。
失效模式是研究汽车零部件失效的关键,同一个零件可能同时存在集中失效模式。
2.汽车零部件失效的原因
2.1设计制造方面的原因
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制造不合理是造车汽车零部件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汽车零部件的材料选择方面,我国GB5216标准规定的齿轮钢淬透性带宽为12HRC,而美国休斯通用公司为8HRC,日本小松为5HRC,远远不及国外汽车生产企业的标准要求。
如汽车零部件的设计方面,轴的台阶处直角过渡、过小的圆角半径、尖锐的棱边等造成的应力集中处,都会成为汽车零部件破坏的成因。
2.2工作条件方面的原因
汽车零部件失效工作条件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工作环境,由于汽车零件所在环境介质、工作温度、润滑情况、使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极可能会产生磨损或热应力引起的热变形、热膨胀等失效。
二是零件受力状况,如齿轮轮齿根部所受的弯曲载荷及表面承受的接触载荷等。
2.3使用维修方面的原因
一是使用方面,如果汽车不重视维修,不能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检修,汽车长期处于超载、润滑不良,频繁低温冷启动等状态,都会造成汽车零件失效。
二是维修方面,主要包括配合情况、汽车维护状况以及零件修理过程中是否出现损伤或缺陷等问题。
3.汽车零部件磨损失效模式
汽车零部件磨损是指汽车在运行过程中,零件与零件之间、周围液体或汽车之间的`接触,生产的阻碍运动的效应,它是摩擦效应的一种表现和结果,与零部件所受的应力状态、材料的组织结构、使用与润滑条件等因素相关。
磨损的发生往往会使得零件的形状、尺寸以及表面性质等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汽车零件的工作性能,但是磨损也有有益的一面,如汽车新零件的磨合,将会增加汽车零件的使用性能。
汽车零部件磨损按表面破坏激励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粘着磨损、磨料磨损、腐蚀磨损、疲劳磨损等类型。
其中,粘着磨损和磨料磨损是汽车零部件磨损的主要形式,其他则是只会出现在某种特定条件下。
据相关部门统计有超过3/4的汽车零部件失效或报废都源于磨损,因此论文中将重点阐述汽车零部件的磨损失效模式。
3.1粘着磨损
粘着磨损主要是由于金属表面符合过大、温度过高,破坏了金属表面的油膜而导致的零部件的摩擦表面直接接触而发生的粘着,使得零部件表面的金属转移到另一个零件表面引起的磨损。
造成粘着磨损的原因主要在于材料特性、零部件表面粗糙度、润滑油、运动速度和单位面积上升压力等因素,如润滑油的使用方面,如果能够保证足够的润滑油,以及润滑油的粘度、工作温度,则会有效保护零部件表面的氧化膜,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由于摩擦区形成的热是引起粘着磨损的根本原因,因此一方面可以将摩擦区的温度降低到润滑油热稳定性的临街温度和金属热稳定性的临界点,通过减少摩擦区的温度降低粘着磨损或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热稳定性较高的合金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摩擦区的结构、形状、尺寸等,减少粘着磨损引起的汽车零部件失效。
3.2磨料磨损
磨料磨损是指魔草表面间存在的硬质颗粒引起的磨损,通常将这些空气中的灰尘、运动过程中零部件自身脱落的金属颗粒以及润滑油中的杂质等称之为磨料。
在各类磨损形式中大约占磨损总消耗的50%,是危害最为严重的磨损形式。
磨料磨损主要包括:擦痕,如柴油机配油漆的针阀偶件;磨料进入齿面间的疲劳剥落或磨料进入轴承间极易发生的塑性挤压。
空气中的尘沙和沙粒是造成汽车磨损,尤其是汽车发动机磨损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采用润滑油滤清,经常清洗机油滤清器等方面提高零部件表面的硬度,从而增强零部件的耐磨性。
同时,当材料表面的硬度是磨料硬度的1.3倍时时磨料磨损的最小值,磨料尺寸越大,磨损量就会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所以材料的优选对于减少磨料磨损引起的汽车零部件失效具有显著的作用。
3.3疲劳磨损
所谓疲劳磨损是指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在滚动及滚动与滑动并存的零部件表层产生的剥落现象,如齿轮齿面,一般疲劳磨损可以分为非扩展性疲劳磨损和扩展性疲劳磨损。
非扩展型疲劳磨损主要是由于周期性的接触压力作用,在摩擦便面产生的麻点,且麻点会随着单位接触面积的降低而停止。
而扩展性疲劳磨损主要是材料塑性较差是,接触表面面对较大的压应力而产生的裂纹,并随着金属脱落形成凹坑和小麻点,致使汽车零部件停止工作。
疲劳磨损通常是摩擦和疲劳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失效过程可以分为疲劳核心裂纹的形成以及疲劳裂纹的发展直至材料微粒的托等两个阶段。
参考文献:
[1]汽车维修技术/张金柱.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7
汽车零部件检测项目汇总 篇6
汽车零部件检测项目汇总
环境可靠性测试、电学性能测试、功能测试、EMC测试、材料测试、绿色环保测试及化学法规符合性服务项目
常规性能检测:硬度、拉伸性能、冲击性能、回弹力、雾度、撕裂强度、撕裂强度、脆性温度、低温回缩、拉伸应力松驰(蠕变)、液压试验、脉冲试验等等;
可靠性试验:弯折疲劳、高温试验、低温试验、热空气老化、耐臭氧老化、高低温冲击、紫外老化、氙灯老化、碳弧灯老化、盐雾试验、温湿度试验、振动试验、加速寿命试验、疲劳试验、光老化试验等等;
电学性能检测:电阻率、表面静电电压、热电性、介电损耗、击穿电压、抗电强度等等;
热性能测试:玻璃化转变温度、熔融指数、维卡温度软化点、低温脆化温度、熔点、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系数等等;
燃烧性能:防火阻燃 垂直燃烧 酒精喷灯燃烧 巷道丙烷燃烧 烟密度 燃烧速率 有效燃烧热值 总烟释放量等等;
环保测试:重金属含量、VOC、RoHS、REACH、ELV、多环芳烃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等;
机械零部件 篇7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开发的必要性
通过对机械行业及机械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进行调研了解到, 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事零件加工、产品装配、产品设计等工作, 这就要求他们有着扎实的识图、测量和绘图能力。
机械类专业有关识图、测量和绘图的课程有《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 它们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 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对制图原理及表达方法强调较多, 而对学生测量、绘图能力的训练较少, 且教学内容很少与实际产品相结合, 逻辑性、系统性较强却有失于真实性, 从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在《计算机辅助绘图》课中, 学生的能力培养局限于快速准确地抄画图样。
由此可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已不能满足目前企业用人的需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 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原有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模式。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的确定
我院从2007年5月起, 开展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技师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数控专业技师培养模式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机械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工作过程, 并与企业实践专家多次研讨, 得到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若干代表性工作任务。多个代表性工作任务都涉及识读工程图、计算机绘图、产品开发等相关内容。经研讨最终确定了机械零部件测绘等13个典型工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 以机械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 我们结合原有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内容, 进行职业与专业活动分析、岗位分析、学科体系分析、教学对象分析, 将典型工作任务“机械零部件测绘”转化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表1为学习领域工作要求摘要。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的设计
学习领域的设计 学习领域要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处理, 实现学习情境具体化。《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根据数控专业技师在工作岗位上所应具备的识读复杂零件图、测绘机器零部件、设备的设计及制造能力, 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的要求, 结合其他学习领域的需要, 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了“简单零件的测绘”等8个学习情境。《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整体方案如表2所示。
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在特定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背景下, 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流程、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内容。表3是“螺旋千斤顶的测绘”学习情境描述摘要。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的特色
教学模式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分组分工合作, 通过获得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培养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充分考虑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 紧密结合专业能力的要求,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合理分配知识点, 在内容构成上满足后续学习领域以及工作岗位的需要。
评价方式 学习领域采用全新的全过程跟踪评价方式, 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总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领域, 把专业知识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和创新, 以适当的任务为载体, 通过学生自主的行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来实施教学, 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 这种教育模式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设计能力、实践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学习领域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 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调整, 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和完善,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摘要:通过对机械专业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及与企业实践专家的研讨, 提出《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课程并对其进行开发与设计。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 设计学习情境, 开发多个工作任务, 使学习内容与工作行动能力联系起来, 扩展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提高职业能力, 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开发,设计,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 2008, (4)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马英, 叶安英, 马璇, 高英敏.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 2008, (4) .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5]田淑波.《机电产品生产管理与营销》学习领域的开发与设计[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9) .
[6]鲁海斌, 吴剑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之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机械零部件 篇8
【关键词】零部件测绘 学习领域 开发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36-01
职业教育中学习领域课程是把学习理解为工学结合地理实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它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 学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可完成和处理某职业一个典型情景问题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学习若干成体系的学习领域,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机械零部件测绘》作为技工院校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多年来在传统学科体系授课中有很大的束缚,笔者此次课程开发探索正是针对这一现实,通过对机电行业及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零件加工、产品装配、产品设计等工作)进行调研,紧扣职业活动的要求对本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强调工作任务和行为过程,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本课程学习领域的确定
通过分析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工作过程,并与企业实践专家多次研讨,得到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若干代表性工作任务。这些代表性工作任务都涉及识读工程图、计算机绘图、产品开发等相关内容。经研讨最终确定了机械零部件测绘等8个典型工作任务。同时结合原有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内容,进行职业与专业活动、岗位、学科体系、教学对象等的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地理实一体化课程。
二、本课程学习领域的开发
学习领域的设计要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处理,实现学习情境化。《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根据制造专业技师在工作岗位上所应具备的识读复杂零件图、测绘机器零部件、设备的设计及制造能力,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相关和后续学习的需求,开发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128课时的课程。
三、本课程学习领域的特点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把工作过程和教学紧密结合在,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角,把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为学习过程的导演。通过获得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基于工学结合地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知识紧密结合,突出工作任务与理论知识点的联系,充分考虑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同时结合专业能力的要求,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合理分配知识点,在内容构成上满足后续学习领域以及工作岗位的需求。
3.基于过程跟踪的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三维度(态度、能力和效果)。
本课程学习领域的开发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都有较大的收获,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初步实践也证明,它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其工程综合素质,符合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作者简介:
汽车零部件市场调查报告 篇9
目录
第一章:汽车市场零部件销售行业概述 第二章:目前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概述 第三章:未来汽车零部件销售市场分析
概述
在发明汽车时代,古老的中华民族正惨遭世界列强瓜分和欺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民族汽车品牌不断涌现。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自主创新是我国成为汽车列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在突飞猛进的进步,在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700美元,部分城市和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已基本步入汽车社会的大门。中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决定了汽车进入家庭会经历长期持久的释放过程。将陆续有更多的城市、地区步入汽车社会。汽车消费以私人消费、新增需求为主。2012年左右,全国汽车市场会超过1000辆。这么大的汽车市场带动我汽车零部件销售行业的。
正文
一、汽车零部件配套市场特点:
1.相对售后市场而言,品种较少,但是每一批的量比较大。
2技术难度比售后市场更高。由于受主机厂直接控制和参与,技术上的要求会远高于售后市场;
3.物流上要绝对保证供应的及时性和持续性,绝对不能因此造成主机厂停产;理想的状况是在整车厂周围设置仓储。
4.服务上的要求较高比如可能涉及到召回等。另外,即便你所供应的车型已经停产,一般也需要保证十年以上的零部件供应。
对很多供应商而言,国内市场的空间已经剩下不多,开发海外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生存现状
1.中国本土零部件生产企业困难重重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整车制造商的实力大幅提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离做大做强还有不小差距。
在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出口退税一再削减等背景影响之下,涨价还是不涨价,令每一家企业左右为难。不过,对于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来说,涨价可能就意味着订单流失,由于产品本身缺乏核心技术,如果再丧失了传统的成本优势,届时恐将遭遇无人为“中国制造”买单的尴尬局面。
在“2008中国上海国际汽车零部件展览会”上,多家零部件供应商表示明显感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前几年还能创造不错利润的企业,在原材料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作用下,利润率已经大不如前,企业出口的利润越来越薄,而国内汽车配套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做售后市场配套的企业毛利润不断下降,平均水平约在10%左右。
此外,跨国零部件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在乘用车零部件和商用车零部件领域迅速扩张,种种因素导致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面临严峻挑战。2.跨国零部件供应商势头强劲
与本土零部件供应商日渐艰难的日子相比,跨国零部件供应商在华的日子却过得风生水起。日本的电装、韩国的摩比斯、美国的德尔福和博格华纳等,在中国的独资或者控股企业,其业务借助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均在快速飙升。
伟世通亚太区市场总监杨卫华表示:原材料上涨让本土供应商低成本优势不再,但是伟世通在华业务仍将大幅增长。“直接受影响的将是中国本土的供应商,虽然这种影响可能要一两年后才会显现。”
博格华纳(中国)采购部的相关人士表示:从2006年到2010年,博格华纳在华营业额将实现“5年增长5倍”的宏伟目标。目前博格华纳在华一方面为本土主机厂配套,另一方面也以中国为生产基地供全球出口。
3.边缘化淘汰赛正式开局
在内外资的较量中,多数来自中国本土的供应商,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内几乎所有的核心零部件企业,都被跨国公司以独资或是控股形式完全垄断。据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而在轿车零部件行业,有专家估计会达到80%以上。此外,在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甚至高达90%。有专家甚至告诫,作为汽车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一旦丧失了市场的主体地位,则很可能意味着本土汽车工业被“掏空”。目前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业已经严重滞后于整车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体竞争力呈下滑趋势,由于行业主管部门重主机轻零部件思想严重,滞后性成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虽然中国的供应商成长很快,但是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加上基础产业(如钢铁制造和工业塑料)薄弱,以上都是整车企业对本土零部件配套企业缺乏信心的原因。以博格华纳(中国)为例,目前博格华纳有近7成供应商来自中国本土,但这其中仅有30%的供应商可能入围核心供应商行列,而其他供应商终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局面。
在零部件供应商的生态圈中,按照实力大小和分工不同一般可分为三个层级:即Tier1(层级)为汽车系统供应商,Tier2为汽车总成/模块供应商,Tier3是汽车零件/元件供应商,而国内大多数的本土零部件企业,都是Tier2和Tier3阵营,入围Tier1的几乎没有。”
当前Tier1阵营几乎是博世、韦世通、德尔福等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天下,而本土企业多半是以原材料生产、低技术含量、劳动力密集生产方式的Tier3小零部件供应商。
总抄别人的作业所以无法毕业,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才能彻底摆脱“生产上、技术上、研发上被越来越边缘化”的局面。
三、本土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如何突出重围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2007年汽车保有量将达45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3250万辆,这几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跃居世界第6位,到2020年可能达到13300万辆,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以后进入平稳的发展期。
它有着无限的商机,充满魅力,是有待我们去开发的“金矿”。随着汽车整车的快速增长,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取得了迅猛发展。中国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引来了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品牌,特别是近年来,如嘉实德尔福、伟世通、电装、米其林、马勒等国际零部件知名品牌,凭借其国际品牌的优势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一路扶摇直上,对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国内汽车零部件发展陷入被动局面、突出国际重围已成为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当务之急。
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国际上众多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把行业内国际一流的标准和企业,作为自己对标追赶的目标,向更高层次发展。要练就
一、两招或更多别人没有的“绝招”,提高企业产品自自身竞争力,形成绝对优势。要迅速扩大自己的产能和规模,迅速做强做大。要创国际一流的强势自主品牌,形成“高、特、强”的“名牌效应”。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现了一些在市场站得住脚的品牌,如万向轴承、等等,这些企业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技术实力逐步增强,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出了自己的天地,亮出了自己的品牌。汽车零部件的高端市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市场利润来看,高端汽车零部件虽然目前只占整个车用配件市场的30%,但利润却大大超过了中低端产品的利润总额。尽管我国汽车零部件业在高端市场已经有所突破,但国外汽车零部件厂商以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成熟的产品和生产管理经验,加上与跨国汽车集团结成的战略联盟,占领了我国主要高端零部件市场,控制了高技术、高效益的产品领域。而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却是“低端混战”愈演愈烈,呈现“高端失守”的局面。
汽车典型零部件制造综述论文 篇10
你幂(xxx)
摘要:归纳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工艺,对目前在现代汽车制造中所应用的最新的加工方法及工艺作出介绍和分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汽车;制造;加工;发展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of typical automobile part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Nimi()
Abstract: It is summarized that a variety of machining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are used in automotive parts manufacturing.New current machining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which are applied to modern automotive in-dustry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So that the Chinese factories for automotive parts could understand some usable means for technical reference.Key words: automobile;manufacture;machining;development
1.前言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增长,2013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21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汽车零部件产业也随之迅猛发展。截至201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约20万家,主要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多达1.6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万多家,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
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主要有三大主体,分别是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低端市场,优势产品包括汽车轮毂、汽缸体、连杆等,盈利能力较弱。外资企业多由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控制,拥有先进的产品技术,垄断了空调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以及电子控制类等核心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主要供应整车装配市场和售后服务市场,两市场需求规模占比约为80%、20%。外资和国有企业多为整车配套市场的主要供应商,而民营企业则面向的主要是 售后服务市场。
世界上各个国家在汽车上的竞争,主要方面之一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先进的制造技术是提高汽车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本保证。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较快,通过技术引进,不少汽车制造企业已经掌握了一批相对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随着我国汽车产量的逐渐增大,汽车企业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2013年,全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实现总产值达3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8%,约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50%,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中国的汽车产量巨大,自然而然吸引了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开拓中国市场。为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汽车
制造业的当务之急是:瞄准先进制造科学技
术的前沿,自主创造与跟踪创新并行;在先进制造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在先进制造技术基础方面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实际,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产生具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先进汽车制造技术。只有改变和创新,才能提高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竞争力,成为世界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本文将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加工工艺的发展及应用方面作一些探讨。
2.汽车典型零部件制造进展
汽车典型零部件制造的传统加工方法及加工工艺的本质和特点是靠比工件材料更硬的刀具,靠机械能、机械力把工件上多余的材料切除下来。如车削、刨削、铣削、磨削、镗削加工等。
因新材料和难加工材料不断涌现,以及超精密加工的要求,汽车零部件传统的加工方法无法满足汽车制造业发展的需要,特种加工方法及加工工艺应运而生。特种加工方法及加工工艺指的是非传统的加工方法,它不使用普通刀具来切削金属,而是直接利用能量来进行加工。特种加工方法与主要依靠刀具和磨科来切除金属材料的传统加工方法不同,它重用电能、光能、声能、热能和化学能来去除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其所采用的工具硬度和强度可以低于工件的硬度和强度,加工过程中工具和工件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切削力,在切削机理上与传统加工有很大不同。
高速加工,指采用比常规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高得多的速度进行加工的方法,其速度通常是常规加工的5-8倍或更高。高速加工是一种先进的制造工艺,它与常规加工相比,突出的优点在于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提高零件的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解决部分难加工材料的加工问题。
自从将机床与自动化技术结合以来,汽车零件的加工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机床的自动化生产的实质是以加快空行程动作的速度和提高零件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缩短辅助工时为途径的,缩短辅助工时则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大幅度降低切削工时,提高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机床的生产率。高速加工采用非常高的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因此有很大的提高生产率的潜力;同时,在加工过程中切削力减小,无明显振动带,切屑带走的热量增多、切削热的影响趋势减小,故工件加工精度提高。美中不足的是,刀具耐用度降低。
3.现状评述
从汽车典型零部件制造研究进展来看,我们研究探讨的加工可以分为传统加工、特种加工和高速加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三种加工方法各有特点。
传统加工方法及加工工艺在生产中仍被普遍采用,未来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也仍会采用这些加工方法。
特种加工方法可以用于传统方法无法进行的一些加工,如硬质合金、耐热钢、不锈钢、淬火钢、金刚石、石英等各种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高脆性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加工;也可以对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的低刚度零件进行加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产品的研制周期不断缩短,外形曲面也越来越复杂,使用模具的传统数控加工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其需要,而高速加工为模具加工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当需要研制的模具形状复杂,材料硬度又较高时,利用高速加工方法,既可确保产品的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又可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4.发展前景预测
在制造业中,零件的生产按传统工艺分有两种方法:成型法和材料去除法。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是一种新的制造工艺,它与成型法加工(材料的体积不变)和材料去除法加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快速成型制造是一种使材料生长的制造过程。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CAD/CAM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粘结、熔结、聚合作用或化学反应等手段,有选择地固化材料,从而快速制作出所需形状的零件。制造方式是不断地把材料按照需要添加在未完成的工件上,直至零件制作完毕。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最初是被人们用来为市场评估和检验服务的。CAD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速了产品更新换代的进程。按照传统工艺,将CAD的三维图像转变成一件真实样件,要经过一定的生产周期和花费一定的研制成本,而采用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则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将电脑屏幕上的新产品变成一件真正的产品。快速成型制造技术不但在制造思想和实现方法上有重大突破,而且在制作零件的质量、性能、大小、制作速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技术已成为快速开发新产品的一种重要支撑技术,也是实现并行工程和敏捷化制造的有效技术途径。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使铸件新产品试制速度显著提高。用传统的木模方法需一至两年才能完成且质量难以保证的试制工作,采用快速试制方法只需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大大缩短了新产品从设计、开发、试制到生产、投放市场的周期。目前,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都采用了这项技术。同时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正逐渐被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各个制造领域所接受并得到应用。在车身设计中就可以运用大型CAD软件,如Pro/E,UG等,建立车身外型的三维实体模型,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直至符合设计要求。利用CAD软件将模型数据转换成为STL格式,并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准备,就可以在成形机上5.结语
(1)本文阐述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及加工工艺的发展进程;对其中较为先进的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作出介绍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 华 健.现代汽车制造工艺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2 ] 刘晋春,等.特种加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 ] 管延锦,等.激光快速成型与制造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J].汽车工艺与材料,1999,(9).[4 ] 王大承.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及在小型发动机上的应用[J].汽
车工艺与材料,2001,(8).[5 ] 王大承.激光加工技术与汽车制造业[J].汽车制造业,2001,(12).[6 ] 易树平,苏 力.日本激光加工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J].机械制造,1998,(11).[7 ] 朱 丹,等.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在铸件试制上的应用[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1,(7).[8 ] 郝喜海,等.激光切割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及发展[J].成形出车身模型,待对模型进行必要的评价、论证定型后,就可制出所需比例的精密铸造模具,从而浇铸出一定比例的车身金属模型。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已经用液态光敏树脂固化成型法工艺制成了车身模型,将其放在高速风洞中进行空气动力学实验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大大节约了实验费用。
(2)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