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科研工作计划(通用8篇)
初中教科研工作计划 篇1
在学校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为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跃上新的台阶,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我校将加强校本研修工作,激发科研服务教学,统领课堂,提高质量的内在作用。深入教学
方式改革,努力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合作能力,努力创建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模式,全力打造实效课堂、高效课堂,实现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发展目标
(一)建立健全以教研组为主要阵地的“校本教师培训”模式,找准适合自己的教学教学改革突破口,努力实现学有所成,创出特色的良好课堂教学改革局面,为实现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二)注重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服务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要遵循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及成果的原则。要重视市级小课题(1个)和县级规划课题(1个)县级小课题(4个)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服务于教育教学。全体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微型课题研究。
(三)充分利用科研载体和联片研修平台,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把研修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上,不为搞科研而搞科研,而是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使教师们认识到投身教育科研是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工作要点:
一是以开展“教师基本功大练兵”和“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等活动入手,继续加强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将任务根据教师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结构特点,分层次具体细化到人,每学期末进行考核。
二是要挖掘校本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力量的引领作用,开展课堂研讨、专题讲座、赛教等校本培训活动。
三是落实校本教研,每个教研组要以研究课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例(研究课、示范课、随堂听课等)为载体,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倡导教师将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教育行为相结合,确定研究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
四是充分利用联片教研平台,促进校际合作交流,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四、措施保障
(一)夯实学习研修
近几年在教育教学领域涌现出了很多教改实践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学校领导要带头扑下身子学习,全体教师要积极利用图书,网络开展学习,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深化学校的“青蓝共进”工程,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多上汇报课,多虚心倾听其他教师的建议,争取在经验丰富教师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为合格教师,以此不断优化学校教师结构。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听课节数不少于15节,领导不少于20节,要本着“保证质量、争取数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把听评课工作落实,听课记录必须由教科研处签字方可有效,必须有评估意见,评估意见中至少要评出两个优点和两个不足(2+2评课法)。
(二)抓实课堂实践
“研而不教则空”,要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研修,在研修中提供成功并可资借鉴的案例;加强对教师的操作实践性培训,让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去研修,带着经验去反思。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和关键。要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教学研究的落脚点,坚持开展优质高效课堂的评比活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与交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在改进教法、指导学法上下功夫,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生活化、学习主动化、互动有效化、学科整合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结构化、策略综合化”,通过“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的双赢。
(三)落实常规管理
要坚持各项工作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记录。对各学科组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要如实记录汇总,为学校年度考核,教师个人晋级评优提供材料。同时配合上级部门有关安排要求,加强教师校本研修工作。通过常规精细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不掉链子,扎实有效完成各项工作计划。
(四)做实有效课堂达标活动。
开展有效课堂达标活动,课堂要高效须先有效,本学年学校将对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规范,对课堂教学不合格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老师进行跟踪听课,跟进帮扶,直至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效果明显为止。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初中教科研工作计划 篇2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书是我们知识的源泉,书是我们探求未来的向导,在众多的历史书籍中,学生有时间接触最多的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因此我们就要好好的利用这本书。为此我做了如下安排:
一、课前预习
在每一节新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认真阅读一遍课文,把文中所提到的重要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在“历史检查本”上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有一位学生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时画了如下的一幅时间轴:
先不管他的时间轴是否准确,在他的预习中注意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这一点能通过这样一幅曲线时间轴来展示,难能可贵。为此我在课上通过投影展现给所有的学生看,希望在接下来的预习中能有更多的新意。
二、课上引导
1.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我让学生边阅读边找出一些重要事件的地位或作用,在书上标注,并完成相应的填空练习;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阅读时每一课中的每一个子目录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在学习到《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三个子目录“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之间有何关系呢?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它们之间的承接关系:英国宪章运动的失败呼唤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发生在巴黎公社运动中。通过这样一理解,学生对这三件事情发生的顺序也搞明白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2.在师生共同学习的环节,对一些重要的语句、段落,通过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学生齐读等方式共同探究其中的知识点、事件的联系性,从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熟悉度,又使学生掌握、理解重要的历史知识。如在学习到《美国的诞生》这一课时,《独立宣言》的发表这一重要知识点如何让学生掌握,我就充分利用书上《独立宣言》发表的一段大字及旁边该宣言中的一段原文,通过阅读和分析,抓住关键词“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独立”“自由”,从而掌握《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理解文中的历史知识,还希望老师教一些文中没有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收获多多,于是我在课上注意前后知识、中外历史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教授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考方法。如英国首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有何条件?我让学生翻书回顾前面学过的有关英国的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进行了殖民掠夺。根据这两件事产生的结果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进行了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区别这两件事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为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再如鸦片战争,为什么是英国发动,而不是其他国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英国在哪几件事上比其他国家优越,从而得出结论:英国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当然在与学生一起翻书回顾已学知识时,要求学生朗读书上的原句,做到尽量用书上的语句、专用名词不能出错。3、在复习课上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书本,让学生在掌握重要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补全自己记忆的空白和知识的连贯性。我采用了让学生边读书边把重要的语句、专有名词、容易写错的字词在历史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来克星顿”中的“来”与“莱特兄弟”中的“莱”不一样;“萨拉托加战役”与“萨拉热窝事件”容易混淆;美国、俄国、日本、中国等国家都提到了土地问题,美国南北战争中颁布《宅地法》,俄国1861年改革中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日本明治维新中规定允许土地买卖,中国古代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重农抑商”,近代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提出“平均土地”即“民生主义”,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等。
三、课后延伸
学生在课上学习后不一定掌握所有的历史知识,这需要课后进行巩固,于是我布置一些相应的回家作业,让学生回到书本上去回顾、记忆历史知识。我一般布置表格作业,让学生对某些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着记忆,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从时间、根本原因、交战双方、导火线、开始标志、转折点、性质、影响、启示等角度进行比较);三次工业革命,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进行比较;中国、苏俄、美国三国具有创新意义的改革等。还布置一些材料分析题锻炼学生用书上的历史知识去解答历史题。有时还让学生设计板报、思维导示图等,如中国三位伟人
(一)最大功绩
(二)理论创新
从不同的角度去整理书上的知识,既做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做到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和解题方法。
通过几年的实践,稍有成效。如今年我有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她上课很认真,笔记认真记、背诵认真背,因此默写基础知识点没问题,但是到考试就傻眼,学过的知识不会运用,初三轮到我教她,上学期一开始每次练习都不及格,且都在班级平均分之下,为此她很苦恼,向我寻求帮助,我通过对她的试卷分析及上课提问发现她其实是只记住了单独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何联系起来有问题,另外她读不懂题目,这关键还在于她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因此我就把她作为实验对象,除了上课盯着她,课后有空就指导她如何去阅读书本。如:区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件时,第一步我先让她把文件名称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记住“英权、美独、法人”;第二步我让她从文件名称上去区别三部法律文件的特点,《权利法案》限制君主的权利、《独立宣言》宣布美国独立、《人权宣言》规定人的权利;第三步通过阅读书上相关的内容,抓住重要的词语或语句,《权利法案》中有多处“国王不能”说明国王的权利受到法律的限制,从而记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独立宣言》中“人生来具有自有、平等权利”“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统治”“独立”这些语句说明美国诞生了,而《人权宣言》除了规定“人生来平等,自由权利”外,还规定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既与《独立宣言》有相似之处,又有它的独特之处。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下学期第一次练习时,她兴奋地告诉我她会审题了、也会答题了,第一次考到了班级平均分以上。接着一模、二模、中考频频传来好消息:及格、超过35分、中考40分。
对农村初中教科研的忧思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科研;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50-02
现存的主要问题是:教科研工作还没有真正承担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出路的重要任务;教科研工作在学校的传统地位依然带有巨大的惯性;教科研工作在广大教师心目中具有显性的功利色彩;学校评价考核机制淡化了教科研的时代紧迫性;教科研必需的条件保障在农村初中难以一步到位;农村初中的师资基础和人才外流使学校缺乏一定数量的领头羊和足够的教科研骨干力量。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
1.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视追求基础上的时效性。教科研崛起、竞争乃至生存的需要贵在神速,尤其农村初中在年复一年的大比拼中,如果不能在沉默中爆发,必然在沉默中消亡。而学校教科研这样一个“智囊团”、“开发部”的研究工作是长期而坎坷的,很大程度上带有尝试性和风险性,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满足学校竞争的眼前需要。因此,教科研成果就学校需求而言总是略显滞后,很多的成果形式也只是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的阶段反思和经验总结。对于已有的先进理念、举措,学校借鉴唯恐不及,又怎敢独辟蹊径呢?看来,农村初中要将教科研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头戏,既需大智,更需大勇。
2.传统观念的扭转非一朝一夕。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以往的十几年、几十年中,教科研还仅仅是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附属品来看待,即便在学校综合评估中,教科研的比重也是微不足道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考试成绩是教师的命根”,类似这样的观念直到现在也是很多学校、诸多老师坚持默认的。就学校而言,没有硬性的教科研制度保障、没有明确的教科研任务、没有统一的教科研时间、没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等也就难以周全;就教师而言,只要能够教好课、只要拿得出统考成绩,其他的也就无关紧要了。“一白遮百丑”嘛!何况对一个老师的评价,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社会、家长,也就考试成绩是最惹眼的了。可见,大众观念的根深蒂固,其惯性余势未衰。
3.不管怎么样,学校教科研工作还是要进行的,教科研活动还是要搞一点的,毕竟教科研成果总要拿出来点。然而,这难不倒诸多学校,因为自然会有毛遂自荐者。何以见得?评先进需要课题、评荣誉称号需要资本、评职称需要论文……不参加课题就有阻碍,不写点东西就没资格,即使学校不着急,自己总要对得起自己。何况,每年一度的职称晋升、评比、考核总会涉及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也正因为如此,每年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在教科研领域冲锋陷阵,总能或多或少地拿点“成果”为学校添光彩。可惜的是这种功利本位的个体教科研缺乏持久的动力,一旦这些人完成既定目标,就感觉功德圆满,他們也就不愿意再做“无用功”了。不难理解,“有用”与“无用”的界定如果以功利为标准,“英雄造时代”式的教科研必然只是昙花一现。
4.从各农村初中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评先评优中几乎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考核奖金以学科奖比重为首、评先评优向职称晋升者倾斜。那么,教科研到哪里去了?谁也说不清,谁也不想说,谁也想不起学校机构中除了教导处、政教处,居然还有教科室;谁也记不起新课改环境下“传统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时代呼唤了。好像新课程改革是一回事,评价是另一回事,似乎学校就应该在评价方面“高度自治”。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有意无意中所造成的,其实就是一种舆论导向,如同间接地告诉大家——教科研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是可有可无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第一轮,更新的时期又快来临,时代的紧迫性告诉我们,教师理念的转变固然重要,学校评价机制的更新和评价理念的转换也许更应首当其冲。
5.农村初中教科研的弱势也有不少客观上的无奈。如:搞好教科研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场地设施、加班贴补、考核奖励等都是保证教科研工作长期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而这些经费等物质的获得却有较大难度,尤其是在财政上交、“一费制”盛行的今天,学校各项开支都有数额限制,教科研经费的投入似乎没有在正常开支的预算范畴,因此这方面的投入困难、报销更难。教师的奉献精神虽然可嘉,但久而久之其热情终究会有所下降的。又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现象在农村初中尤为盛行,这里暂且不谈造成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与孰是孰非,总之,有资本、有资历的教师大量流向高中和市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且大有经久不衰之势。这些外流教师以前或是学校教科研领域的重要骨干,或是学校某学科的权威,或是教科研的后备力量。骨干教师的大量外流,极易导致学校教科研工作产生断层,阶段工作青黄不接,研究力量后继无力,甚至培养科研“领头羊”都已经成为学校的燃眉之急……重重阻力使学校教科研工作一直如履薄冰,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的明确要求和检查、评估,兴许教科研早就在很多农村初中被打入“冷宫”了。
以上是我个人对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了解和理解,难免有片面之嫌,但不管如何,现存的各种问题终究还是不容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问题归问题,解决才是硬道理。然而本人见识浅陋、人微言轻,如何解决问题实在不敢妄谈,只能胡思乱想一番,暂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之一:增加教科研在综合评估中的比重,增加教科研在各级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增加教科研在教师考核评价中的分量。理想主义之二:加大教科研成果的舆论宣传,加大对教科研者的表彰力度,加大教科研考核奖励的提升幅度。理想主义之三:严格控制教师流动的随意性,确保各校师资力量的稳定;减轻教科研工作者的课务、凸现他们的重要地位。理想主义之四:自上而下地设立教科研专款或基金,确保各级各校教科研经费投入的专款专用,为学校教科研的物质基础保驾护航。
初中数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篇4
碾张乡初级中学校 张贺星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的工作有成功与失败、有欢笑与泪水,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亮丽的一年,是多年教学中收获最多的一年,虽然这一年的工作还有缺憾、还有不足,是我经验积累最多的一年。现就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在实际工作中,那就得实干加巧干。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
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了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有限,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别的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最后我做到“不耻下问”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学的希望,我决心尽我最大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的完成教学工作。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其他教师学习,抽出业余时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对待课程,虚心听取他们意见备好每一节课;仔细听课,认真学习他们上课的安排和技巧。这一年来,通过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刻苦钻研教学,虚心向他人学习,我自己感到在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成绩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教的班级在历次考试当中都取的了较好的成绩,所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奖,同时我也获得了县“优秀指导教师”奖。
三、考勤纪律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本科和积极学习各类现代教育技术。
五、不足之处
反思多年的工作,自己在一些细节工作上还存在着不足,特别是潜能生作业的书写缺乏指导和严格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充分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尽量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扎实。
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收获了很多,提高了很多,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充实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提高自己在学生管理方面的能力、注重细节工作,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勤奋钻研,尽量使自己的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完善、更有效、更实在。
教科研工作经验总结
张
贺
初中语文教科研计划 篇5
依据郊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以“导学案”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新课程改革”和“有效性教学”研究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学校校长、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不断强化教研意识,立足校情和学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构建具有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教研体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认真搞好教学研究,争取在新课标和有效性教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特色,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3、继续强化协作精神,创建团结、和谐,充满创新与活力的优秀教研组,出色完成学校各项工作。
三、具体措施与安排:
为更好地完成上述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我们组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改为动力,以教研为生命,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课堂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强化理论学习,为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我们组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及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深入学习领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和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学习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大教研力度,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课堂能够体现以“阅读、体验、互动、巩固”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加强“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的教研
1、“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其操作环节主要表现为预习检测;设问导读;自学检测;课堂检测;拓展延伸。
2、“导学案”模式构建
(1)“导学案”以导学提纲为主。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导学内容、修订教学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成竹在胸,编写实用的导学提纲。
(2)做好课堂引入环节。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复习提问的内容和本节上课要预习的内容都是很好的导学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探究教学规律,为语文教学的突破性发展寻求持久的动力。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本学期,我们将全面启动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计划,研究新教材,寻求教与学的最佳切合点,探究教学规律,从而为语文教学服务。
1、育人教书,传道授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语文老师更应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利用课堂突出主旋律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2、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为语文教学搭建创新的平台。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出成绩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状况不太理想,还存在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课堂沉闷,教师也缺乏热情的现状。本学期要花大力气改变,认真研究学情,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极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2)着力落实教研组承担的学校的科研任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开展教研活动,为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将在一系列的教学教研活动中,展示我组的教研成果,打造品牌,同时找出还存在的不足,为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1、做到每次教研活动有准备、有议题、有组织、有中心发言,做好教研记录。每周要开展一次集体研讨交流,每月要进行一次归纳反思,找出不足,改进实施计划;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完善。
2、重视公开课教学,无论是新分配的老师,还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新课改面前,要潜心研究,相互学习,公开课教学就是一个很好交流的平台,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放过每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强化同组听课评课制度,每次听课后应多评课,并提出改进意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让每位老师提出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某些现象,并集思广议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及时反馈,注重其工作的实效性。
4、抓好七年级的以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反思、总结工作。
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究活动。多向兄弟学校学习,多创造机会让组内老师走出校门听取外校的优质课、示范课、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会,回来后在本组传达学习,形成辐射。
6、广泛开展语文课余活动,举办征文、竞赛、知识讲座。本学期,我组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各类征文活动,让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展。
7、加强集体备课。各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保质保量完成集体备课,深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各备课组合理分工,统筹安排科学运作,统一命制课练,单练试卷,真正做到教学情况的有效反馈。
8、全力抓好“升学”备考指导及学期“月考,期考”工作。着力落实尖子生后进生帮教、分层辅导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力争高考夺取优良成绩,继续保持学科优势。
9、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把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复习、检测、考试等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做好每月的检查、记录工作。
10、每月按学校要求组织教师认真完成中考题,并按时上交。
11、着力落实导师制,开展“传、帮、带”活动,积极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在岗位成才。
初中教科研工作计划 篇6
二○一二学年第二学期初中幼儿园教科研工作行事历
月 份 三 月 份
工
作
内
容
备注
1.组织 2012 省、市、县规划课题结题验收、评审。2.组织全市幼儿园“非常 6+1”——“互动”主题科研活动。店口二幼协办 3.初中差异教学研讨活动。1.组织“科研引领,快乐同行”专题科研活动(拟)。兼职科研员
四 月 份
2.组织参加绍兴市三项教学论文评比。3.幼儿园生态主题活动研讨。4.初中小班化教学跟踪指导。5.优秀教科研成果集编印 1.组织 2013 省、市、县规划课题中期检查。兼职科研员
五 月 份
2.组织 2012 年省基础教育优秀论文选送。3.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研讨活动。4.幼儿园发现教育调研指导。5.教科研外出学习考察活动(拟)。兼职科研员
六 月 份 七 月 份
1.组织全市幼儿园“非常 6+1”——“情景(环境)”主题 荣怀艺术幼儿园 科研活动。协办 2.初中课堂伙伴教学研讨活动。3.幼儿园园本课程调研指导。1.做好学期结束工作。2.计划 2013 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兼职科研员
刍议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白璧微瑕 篇7
对于这样一套优秀的教科书, 来谈它的不足与缺点, 似乎是以卵击石。任何一套作品不管它是如何优秀与出色, 难免存在一些瑕疵。况且, 《语文》是国家专控出版印刷的教科书, 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模本, 影响甚大, 所以谈谈它的不足很有必要。下面笔者就从课文注释、文章选材、编排结构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语文》这套教科书不足之处的见解。
一、有待商榷的生僻注音和疑难解释
注释包含的范围很广, 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等都是注释对象。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为了让教师、学生在使用时能方便、明白地看懂, 便在正文当页之下, 或在文章之后列出注释。客观地说, 教科书在这环节做得相当到位, 但笔者认为, 在一些细节方面该套教科书仍不免有粗疏之处。
(一) 少了必要的生僻注音
诚然, 初中生不能单就几本语文书学语文, 还应该与配套的工具书结合起来学习, 但必须注意的是, 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词语手册》有些许错误影响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但因其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之内, 所以暂且不谈。《语文》在课文正文当页对许多生字生词进行注音, 但不够全面。笔者认为, 教科书中有的作者的姓名应注音, 如八年级下册 (人教2007年9月版) 中第四课的作者“茨威格”的“茨”字, 九年级下册 (人教2003年6月版) 第25课《词五首》中“温庭筠”的“筠”及“岐”字等。再者, 教科书中的部分多音字也应该注音, 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有限, 需要有生字在读音上的规范、引导。
(二) 少了必要的疑难解释
九年级上册的《陈涉世家》中的“弗胜”到底是哪方没有胜利?关于这一点, 我们的教科书并没有解释, 而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翻译为:“起义军 (一时) 不能战胜, (不久) 守丞被人杀死, 大军才进入陈县。”但其他很多参考书却翻译为:“ (守丞) 不能取胜, 被杀死了, 起义军就进城, 占领了陈县。”粗略地看全句, 似乎是“弗胜”之前省略了主语, 但经由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 如果是守丞“弗胜”, 那起义军必定会长驱直入。而讲究“不虚美, 不隐恶”的司马迁必定会将“攻陈”与攻铚、酂诸地并述。由此可以推断, “弗胜”的一方应该是起义军。像这类的词, 编者应该作相应注释, 给学生指明方向。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可以少受不正规的教学资料的误导, 减少由此产生的思想偏差。
(三) 有待商榷的多音注音
在八年级上册 (2007年3月版)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注释 (9) 中, 编者把《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的“簪”字注音为“zān”。四川的赵俊跃老师认为《春望》作为一首五言律诗, 合辙押韵应是其基本要素, 这里的“簪”字如果读为“zān”就不押韵了, 所以他认为, 教科书中“浑欲不胜簪”的“簪”字读音有两种方案可选:一种方案是不注音;第二种方案是如果一定要注, 只能把它注为“zēn”。[1]
(四) 有待商榷的地名注释
在九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山坡羊·骊山怀古》 (人教社2003年6月版) 注释中, 编者对“阿房”作了如下解释:“[阿房]即阿房宫, 秦朝宫殿群, 故址在现在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 规模宏大, 建筑华丽。”但据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证实[2], 阿房宫其实是“半拉子工程”, 与杜牧笔下的阿房宫相差甚远, 规模既不宏大, 建筑亦不华丽。所以编者的这种注释并不真实。
另外, 四川的赵俊跃老师认为在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登楼》中的注释 (3) (4) 并不正确, 因为灌县、茂汶羌族自治县均早在1987年就被撤销了, 它们作为一个历史名词, 不应再出现在1988年后的语文教科书的注解中。[3]
(五) 让人疑惑的课文翻译
翻译文言文, 一直有三个要求, 即“信、达、雅”。而这三个要求中又以“信”为主, 为了能达到“信”好多人采用直译, 直译固然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保证文章的“信”, 但有时候容易望文生义, 使翻译出来的东西脱离题旨或让人费解。下面笔者就举出语文书中的一处翻译与编者及读者共商榷。
在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中, 编者将“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翻译成“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这种注释让人疑惑。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已近六百年, 完全与外界生活隔离起来, 也就是说, 桃花源和外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那这两个不同世界的衣着文化也该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既然如此, 那此地男女的衣着怎么可能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相同呢?所以, 笔者认为“外人”翻译成“世外的人”更恰当些。
类似的例子全套书中还有很多,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0课的“学而时习之”的“习”、下册《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的“傍”、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的“背”等, 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细细研读。
二、有待考究的文章选材和结构编排
诚如上文所说, 新教科书去粗存精, 还增加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篇目, 体裁、题材、风格多样。这套语文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教材选文、编排还注重和生活的联系, 体现了比较浓厚的时代气息。这些都是它的优点, 但就选文来看, 个别篇目依然不太适合教学。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短文《陈太丘与友期》, 笔者就认为此文的编选有不妥之处。理由有二。其一, 《陈太丘与友期》这篇短文主要记叙的是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七岁时与客人的对话, 借陈元方的言语说明“信”、“礼”的重要性, 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元方的聪敏。很显然, 文章的内容与课文的标题不是很合拍, 且该篇又放置在初一课本中, 很可能造成七年级新生认知上的错误。其二, 据课前导读交代, 该篇短文的主旨是表现古代少年的聪颖机智。但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应该知道该篇短文的主旨并非如此。这样看来, 导读与选文的主旨不甚相符。
再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童趣》。从课文题目上说, “童趣”的确适合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 (尚处儿童期) , 但是否就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呢?其实不然。众所周知, 初一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 而设置在第一单元的这篇文章, 则因太多生字、文言词汇而使学生对文言产生胆怯心理, 这对我们今后的文言教学极为不利。笔者认为, 在此不妨先设《论语》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简短易懂的句子, 一来小学积累的功底可以让大家从容接触文言, 并逐渐缩小学生文白学习的差距, 二来可以通过“首尾效应”将《论语》中倡导的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牢记在心。相较而言, 将浅显易懂的《心声》设置在九年级上册也是不够恰当的。
以上主要是选文出现的问题, 下面我们再谈谈这套教科书的篇目编排及单元设置问题。整体上说, 这套教材在单元安排上主要按照主题编排, 这就相应地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 给教师使用教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举个例子,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的全部都是名著当中的片段, 有选自《水浒》的《智取生辰纲》、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选自《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和选自《红楼梦》的《香菱学诗》。这些选文有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篇幅较长, 有的仅读一遍就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耗时过多, 必定会影响教师课时的合理安排。当然, 客观地说, 编者制定教材的出发点是好的, 他们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而设置本单元, 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许多教师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便计划在教学中相应地结合名著, 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名著阅读。但不得不提的是, 此项工作在具体操作中有很大难度。名著的过多堆积、初三学习时间的仓促是阻碍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另外, 有学者认为《范进中举》作为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存在缺陷的作品, 不宜选为初中语文教科书。[4]
再如八年级的上册, 其第三单元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 而第四单元与科学有关, 但很明显, 这两个单元都是以说明文教学为主。编者如此设置两个单元, 有其合适的理由:“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 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5]但笔者认为, 若是为了真正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关说明文的能力, 上下单元应该对调, 因为第四单元的要求极为浅显, 而第三单元的导读部分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是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 且“前深后浅”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此外, 这套教科书中还存在少许重复现象, 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比如七年级下册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编者对“独坐幽篁里”的“篁”字进行了注音, 并解释。而到了八年级下册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 作者再次给“篁”字注音解释。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作为教学模本的教科书竟然出现了病句, 比如九年级下册P142竟有“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这样的句子。我们都知道, “忍俊不禁”本来就指“忍不住笑出来”, 因此这个句子就有累赘的毛病了。教科书都会犯这样的错, 那更何况学生呢?另外, 贵州的刘承德老师就《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结构层次进行探讨, 认为课文的最末一段应该调整为“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他认为, 只有这样才是“画龙点睛, 升华主题”, 才能“更加妥帖恰当, 符合生活的逻辑”。[6]也有的教师是从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文体的比重设置角度给这套教科书“挑刺”。
总之, 《语文》这套教科书中确实存在些许瑕疵, 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 我们既不能因为它曾荣获那么多礼赞就特别追捧, 也不能因为它的不成熟不完美而过于贬低。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它, 对其优势和成就应该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 同时也应该指出其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
最后, 教科书中存有瑕疵是在所难免的, 但广大教育工作者“愿为它拭去尘埃”。笔者相信, 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也有利于督促自己以更务实的态度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摘要:浙江省当前通用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是一套十分优秀的书籍, 获得广大同行的称赞。然而, 这套教科书也有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注释、文章的选材、结构的编排这几个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课文注释,文章选材,结构编排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3]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初中语文教科书生态道德观探析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科书;生态道德观;深层理念;物质时代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3-0010-06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青少年在走上社会之前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完成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初中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将在毕业后进入待业、从业队伍,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观念将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得到体现,并影响周围的世界。如果他们都能建立起有利于自然和世界的生态道德观,并能培养起一定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辨别能力和精神力量,成年后就能在职业、家庭、消费等种种社会生活中,自觉站在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理智地选择个人需求与生态平衡“双赢”的行为。反之,一旦缺乏生态道德观的初中生走上社会,会很容易沦入物质和功利的追逐中,即使再进行教育,也已经事倍功半,甚至只能达到表面的“教化”作用了。因此,从培养合格劳动者和合格公民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初中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刻不容缓。
语文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语文教育不仅作用于学生的价值观念,更重要的在于它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作用于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与表达,它能内化到生命世界的最深处,以至构成思想所不能逾越的‘落篱’”。[1]正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保证了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效应。语文学科虽然由于学科性质、内容和任务的限制,不能专门传授生态平衡基础知识和生态道德知识,但可以在蕴涵生态启迪的选文中渗透生态道德文化,在教科书的编排和设计中适时融入生态道德观,从而在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生态观的甄别、生态情感的产生和生态行为的选择。
我国初中语文教科书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的具体篇目及选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很多选文都蕴含着大量或显性或隐性的生态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都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一定的关于生态问题的理念和道德观,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尚存在很多不足。
一、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态道德观分析
现以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9年级语文教科书及教师教学参考书为例,分析其蕴涵的生态道德观。
(一)未能触及深层生态的道德层面
该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只在“诵读欣赏”中出现两篇触及深层生态观的文章,其余教材中的生态德育资源大都只关心医治生态危机的表面症状,而未深究这种症候的深层根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生态生存观教育因素的课文中,无论是单元主题句,还是“探究练习”,都未能完全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多以“自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能从自然中获取什么”的功利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偏离了生态道德价值观。如《人与环境》单元主题句中写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无形中突出了人类的特殊性,似乎其他生命体只因为对人类有价值才具有生存权。但如果增添几个字,传达给学生的将是完全不同的生存理念:“……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和各种生命体共同生存的最佳环境。”寥寥数字,却适时地贯穿了生命平等观、共生共荣观等深层生态理念。
再如八年级上册《都市精灵》课后探究练习题四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文章中说:“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人类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霸道行为”,保护好“生存环境”,与鸟、鱼、兽友好相处?联系平时所了解的一些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本题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不仅仅停留在“不滥杀动物”等浅层生态保护知识上,需要学生从深层思考自己的生存观、生命观、城市观、发展观等,克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和评价模式,反思我们的社会机制、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倡导一种与自然协调的新生活方式。然而教师教学参考书上的参考答案却是:
如:不随便倾倒垃圾和排污;保护珍稀动物,禁止猎杀;禁止滥捕滥捞;设立保护区;与动物在同一地带友好相处;加强宣传教育等等。
以上答案没有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整体观、生命的平等观、责权统一观等去深度启发学生思考,反而限制和拘囿了他们的思维,把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定格在细小、狭隘的视角,最终只能收到表面、短期的效果。
(二)缺乏生态教育的未来视角
未来的人类社会是科学与智慧并重、发展与环保并行的全球化社会。教材中的生态德育资源却很少涉及未来人类社会的特征、危机等,忽视学生走上社会后可能遭遇的问题和困惑,不能及时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未来的社会角色。教科书中有关“人与社会”领域的内容很少,只占一成左右,仅有的《一双手》《环形城市,风行绿墙》等几篇文章,大都限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方面,不仅缺乏“以未来眼光探讨社会问题”的生态视角,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生态保护是社会生活之外的一个责任,社会活动只须遵循经济、发展等逻辑,而与生态无涉。
如教材通过《苏州园林》等选文赞颂了现代建筑刻意追求自然之趣,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效果,但却没有一篇选文或练习提及未来社会高层建筑普及而引发的生态建筑业的新问题和新策略,以及日益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建筑、城市规划与生态的协调。再如,教科书“高新科技”单元介绍了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技的情感,但忽视了科技的“双刃剑”功能,缺乏必要的生态科技观的教育,完全未顾及到未来社会可能因过于迷信科技而无视生态平衡甚至毁灭地球的隐患。这就如同教孩子在森林里飞奔,却不教他们如何辨别方向,结果可能是:更快地奔出森林或者更快地跑向死亡。
nlc202309032036
(三)未能深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针对当代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风行,自私冷漠日渐蔓延,空虚寂寞深入骨髓的时代特征,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如何寻回精神的家园?如何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所有这些当代人特有的心理失衡和精神危机都未能在教材中展现,更谈不上探讨和解决了。
教科书中有关“人与自然”领域的生态德育资源中,涉及“自然万物的精神启迪”的内容非常少,而且除了《紫藤萝瀑布》等寥寥几篇鼓舞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自我砥砺、自奋自强以外,其他几篇相关选文都以颂扬革命精神、献身精神为主,与当代初中生的精神生活相去较远。笔者以为,其中的一些选文可以让学生自由抒发内心感受,反观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用“心”去感受自然万物的精神,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中获得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启迪。如八年级下册的课文《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启迪,可以是积极、正直、博爱、执着、克己、包容等精神上的追求,而不一定是教师教学参考书的分析:
……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以上的主题界定很难触及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阻遏了他们自主理解、自由联系、自发反思的精神提升途径。
教科书中还蕴含着一些隐性的相关教育内容,但往往被忽视,教材编写和教师参考书教法提示中也没能予以“点拨”,其德育价值尚待挖掘。如《皇帝的新装》的首句:“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它所有的钱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此句中描述的“皇帝”与当今社会大量的重物质轻文化、重外在荣誉轻内在精神的“物质人”很相似,完全可以设计有深度、有启迪性的练习题或讨论题,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进行精神剖析和反思自省。但遗憾的是,这完全被忽略了。
(四)不够贴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材中的生态德育资源极少来源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有较大的脱节,与以有效地指导他们的日常消费方式、娱乐方式、饮食方式等,难免使生态德育变得遥不可及。如《动物世界》单元介绍了松鼠、松树金龟子、大熊猫和黔之驴,进行了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却没有提及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宠物”,指导学生对待宠物的态度和方式。再如教材中大量选文涉及自然景色、童年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回忆等,却不能贴近中学生真实的、可触摸的生活。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大多远离乡土,与城市建筑、电脑电视、超市麦当劳为伴,真正需要的是了解在选购玩具、食品、服装时的生态标准,在日常的学习、娱乐、交往等行为习惯上的生态敏感性,而这些除了八年级下册中的写作“绿色食品”以外,全套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
另外,贴近生活需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或歪曲社会现实,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生态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公共生活环境中,多因素多角度地认识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和解决途径,从而更加理性、有效地思考和行动。而课文《明天不封阳台》以阳台里飞进一只鸽子而决定先不封阳台为切入点,展开对人类物质文明与大自然及人类的精神世界日益分离的相关阐述,虽然主题鲜明而深刻,但其切入点不典型,难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共鸣。其可商榷处在于:其一,阳台成为鸽子等鸟类的安身之所很少见,更何况12层楼的阳台。其二,保护鸟类与封阳台之类维护个人安全的措施应该是并行不悖的,保护生物应该从更可行的、符合社会现实的角度去描述,比如在小区里开发种植园,在树上安置鸟窝等。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应注重生态道德观教育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必要填补,从而进行更加全面、切实的生态道德观渗透,从培养初中生的生态道德素养入手,着眼于培养未来公民的生态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态道德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态道德观渗透的实施策略
那么,初中语文教科书应如何设计,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生态素质呢?
(一)渗透生态道德的深层理念
目前,学校生态教育更多地停留在保护森林、爱护动物、维护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知识与规范的传授上,局限于浅层生态意识的培养,拘囿于纠正人类的错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方法“虽然可以唤起一定的环境危机意识,但这种环境危机意识往往是与人自身无涉的,一旦与自己的生活欲求相矛盾,就自然让位于个人的生活欲求了”。[2]因此,生态教育应挖掘生态问题的深层原因,从人类行为的背后,即文化和道德上寻找“病根”,改变“过时的价值观”,超越人性和时代的弱点,修正每个人内心的深层价值,以深层理念指导生态行为。
结合深层生态学的一些其他口号,如“活着也让别人活(live and let live)”“让河流自己流淌(let the river live)”“手段俭朴,目标丰富(simple in means, rich in end)”等,初中语文教科书应倡导生态自然观、生态生存观和生态幸福观,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层发问、思考和寻求答案,认同一种更深层的理念,并逐步完成思想方式上的转变。当学生具有了深层生态意识,便会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方式、对待万物的方式,从内心产生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主动地爱护地球和一切生命。
(二)立足宽广视角
1. 生态道德观应超越时空的限制,置身于“未来地球人”的视阈。
由于科学技术的催化作用,人类社会正日渐走向“复杂开放的系统”,城市化、全球化等系统特征日益显著。中学生态教育应克服短视、功利的倾向,而把目标锁定在“未来地球生态人”的培养上,超越时代和国家、地区的限制,打破时间、空间造成的常规思维,以长远的、整体的视角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以“大我”的高姿态和“宇宙人”的宏观视角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生态理念。
初中语文教材应增添和强调超越时空的生态启迪内容。首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以外的生态问题,真切地了解自己所在的奇特星球及其未来前景和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站在宇宙的高度,更“真切地认识自己、生命和世界。在意识到人类生命的短暂急促和微不足道的同时,意识到已知的宇宙所具有的一切价值都凝聚在个人心中”。[3]不再“沉溺于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小圈子,以至于忘记了在全部人类活动中这仅仅是沧海一粟”[4],不再为渺小的个人私利所烦恼,为世俗的名利得失所困扰,而聚焦于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的生存和繁荣。
nlc202309032036
其次,可以对一些描述与人类悬殊很大的其他生命体的文章进行生态挖掘,以开启学生的生态想象力。比如“动物世界”单元里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创生之美,是因为每一只动物,包括我自己在内,生而会动,会解决问题,会从地球和引力中找到最佳的东西。由这些比喻性的部件构成的肉体一定配备有由类似的感觉和意愿构成的自然本性:害怕、欢乐、好奇、厌倦、友好、憎恶。……其他的物种一定很明白自己和它们的环境——它们有它们自己的意识”。[5]从而立足超越物种的高度,对生物体产生更深刻的同情和容忍心。
再次,可以精选非正常状态意识下的感悟文章,如经历过死亡威胁的回忆录或者遭遇意外事件的感想录等。这些文章可为学生展现一个崭新的视角,因为那些有过这类强烈体验的人,能“以新的态度对待生命……能与其他人、其他物种和自然界建立更深刻的联系,关注地球的前途,关注普适的、囊括整个自然界的灵性,除此之外,还转向重视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净化环境和积极重建自然界的循环”。[6]如此,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是他们自己的延伸,从而产生深刻的环境意识、地球公民意识和包罗万象的普遍伦理观,这些感悟将促进学生在生态意识、行动的选择上,朝着超越社会、超越人类的价值前进,抛弃即时的、局部的利益,而致力于更加真实和永恒的追求。
2. 生态道德观应拓展“人与自然”的生态范围,置身于“人与世界”的视阈。
生态问题不单纯是人与自然的问题,而更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人际交往形式等涉及人与社会、人与他人领域的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的。正如比尔所概括的:“气温和降雨将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纯粹自然力量的活动,将部分地成为我们的习惯、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产物。”[7]因此,生态德育应立足更广阔的“人与世界”的视阈,揭示和分析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引导学生了解所处社会的整个运作系统和内在规律,以宽阔的视角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球生态的关系。
教材中应增添如下两类文章:
第一类是关于发展与环境的思考文章。发展与环境如何统一?经济与自然谁更重要?技术该如何运用?人类进步的概念如何修正?……这一系列问题早有诸多的人类学家、环保专家、社会学家们进行了深入地反思,教材中可以选入相关的专业文章,作者思考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将对学生产生触动和启发,帮助他们养成在社会生活中不忘关注生态问题的“生态思维习惯”,从而勇于超越社会定势思维,敢于质疑社会的“心脏”功能,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的信心,提高生态自决能力。
第二类是关于人际交往形式的探究文章。为了保证能源问题的国际合作,我们必须摒弃战争、贪婪的交往原则,走向和谐共处、平等合作;为了保护土壤和森林,我们必须摒弃鼠目寸光和急功近利的交往原则,走向远见卓识、兼收并荣;为了科技的人道管理,我们必须摒弃霸权、狂傲的交往原则,走向民主正义、对话交流……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会影响到他对自然万物的态度,一个人对自然的态度也会延伸到他与人类相处的领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应趋于自然之道,走向和谐共生。生态德育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琐碎纠纷、世俗眼光中解放出来,站在天地境界的高度来探究人际交往的双赢原则,以一种博大包容的胸怀反省自己的言行,自然真纯地对待他人,让人与人的世界、人与自然的世界都充满真诚、宽容和和谐,引导学生超越一己的有限和相对,放弃独善其身和以邻为壑的处事原则,获得一种对人与人、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体悟能力和反省能力。
(三)指向精神的提升
1. 引导学生走出物质时代的怪圈,清除精神的蛀虫。
现代工业文明诱导人们以贪婪和欲望的眼光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抛弃了精神上的向往,这种“只在物质方面,而未同时以相应程度在精神方面发展的文化,就像一艘不断加速航行而舵机受损的船,它已失去控制并走向灾难”。[8]生态教育应引导学生走出时代的怪圈,清除精神的蛀虫,自觉地抵制世俗的诱惑和腐蚀,制约无限度的欲望,摆脱时代的压力和控制,重寻自由的精神。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态道德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抛弃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自私冷漠的“时代病”,唤起他们对他人、对生物、对各种生命体的爱心和同情心,从狭隘的“小我”走向博爱的“大我”,从完全利己走向“利大家”。其次,要引导学生抛弃实用主义,克服贪婪嫉妒的“心魔”,帮助学生认识贪婪嫉妒对人对己的严重危害,自觉进行道德自律,勤于反思内省,以豁达克己的精神不断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最后,要引导学生抛弃享受主义,克服空虚无聊的“精神垃圾”。当一般的享受性需要甚至挥霍性的享受型需要都得到了满足而又没有精神支柱时,人们就会在空虚无聊中陷入迷茫,寻找自我摧毁性的强烈刺激。这时,即便知道生态危机的毁灭性后果,为了排遣空虚的情绪,他们也会把耗费地球资源当作忘却痛苦的一种方法,永不满足地寻求物质上的消耗来取代心中的精神目标丧失的失落感受。生态教育应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意义,锁定精神追求的方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努力实现一种充满意义的、以世界为目标的行为。
2. 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找回精神的家园。
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倾向和物质主义泛滥,使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完全人工化的环境中,在世俗文化中丢失自由的精神,失去与自然接触沟通的机会,忘却了无数世代以来形成的,与自然节律保持一致的人的深层节律。“但事实上,因为对真实性的渴求依然存在,尽管人与人造世界的对话喧闹异常,可以让人暂离深层节律,但它不能阻断这些节律。……与自然和谐才能带来生命的乐章”。[9]和成人相比,儿童更能够也更应该同地球生命的潮汐涨落保持某种和谐的联系,他们从这种联系中“体验到的快乐是原始的、质朴的、又是广泛的,那种得到满足的机体的需要是如此的强烈,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人很少是精神健全的”[10]。因此,中学生态德育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对话中提高认知世界的深度、自我认识的能力和精神回归的动力,重新找回人类精神的家园。
nlc202309032036
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以自然的方式依偎自然。人类要抛弃功利的眼光,把自然物当作单纯的审美对象或精神的寄托来加以欣赏和关注,以人的直觉来发现自然物与人的心灵的共通之处,从而“把大自然视为陶冶性情的精神家园,在广阔的自然天地里找到轻松愉快,以自然的纯真、朴实、恬静与嘈杂、喧嚣的社会对立,以获得心灵上的休息和安逸”[11]。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的复归之所。社会的人不断发现自然自身的运行规律与人生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一历程使人在对自然和自我的双向观照中产生相似性联想,乃至于使人的心理活动及精神状态同自然的生长挂起钩来,达到自然物性与人主体精神的契合。教材应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与自然实实在在的对话和交流,达到情感的共鸣,通过切身感受自然的精神魅力,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
(四)指引个体的生活
教育人类学家茨达齐说:教育和教养的目的应当是为人在生活方面进行各种活动和完成各种任务作好准备并使他具有能力,应当使他能对他的生活方面作出判断和决策(比如职业选择或伴侣的选择)。这样一种教育目的的确定使教育过程为受教育者服务,使受教育者了解学生在其现在状态下的能力、倾向和生活目的,并预先确定他们今后要形成的能力、倾向和生活目的,考虑到他今后的“角色”,提出这种角色的一定任务和义务。[12]因此,学校生态教育应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一定的生态敏感性,并在面临生活中的生态问题时能够自由和明智地作出自决,以生态的眼光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
首先,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反思,正确选择日常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上不片面追求稀少昂贵、高热量高蛋白,从减少需求的角度节约食品供应,避免食物资源的浪费;衣着上不一味追求时髦和品牌,而是挑选适体耐穿、美观大方的衣物,从节制消费者欲望的角度,避免生产资源的浪费;其他消费上也不过度追求时尚、新奇和享受,而是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从转移需求层面的角度,避免物质产品的滥用。
其次,生态道德观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辨析,为未来的职业生活作准备。应帮助学生纵观全局,揭示职业生活中潜藏的生态问题,以生态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指导未来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生活。如农业和园艺业从事者要看到化学肥料的生态危害,追求合乎生物学要求的生产方法的完善,以既能增加土地肥力,又能提供安全、美好的环境为职业基本道德;工业管理者和生产者应看到盲目扩大再生产的生态影响,要追求节能型生态工艺,以不损害环境质量优先于创造利润为职业道德等。
生态道德观的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一个需要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渗透影响的教育过程。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科学的生态道德观,让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领域的生态理念,再将这些理念带到将来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中,自觉地运用长远视角、整体视角审视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生态道德内化为与生命同在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王娟.教科书之道德因子及承载方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2]高德胜.找回失落的人性——论环境教育的转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02).
[3][4][10][英]罗素.俗物的道德与幸福[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158,153,44.
[5][美]纳塔莉·安吉尔.野兽之美[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7.
[6][美]欧文·拉兹洛,等.意识革命——跨越大西洋的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29.
[7][美]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孙晓春,马树林,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43.
[8][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4.
[9]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92.
[11]尚永亮,张强.人与自然的对话[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47.
[12][奥]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M].李其龙,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48-249.
(作者单位: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安徽合肥 23003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初中教科研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常袋初中教科研工作计划06-30
初中英语教科书07-03
初中科学教科书论文06-11
初中语文教学科研反思09-12
2016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七至九年级目录大全【文字版、表格版】09-10
个人教科研工作计划07-18
教科研工作计划小学10-19
教科研工作05-10
小学个人教科研工作计划06-17
育新小学教科研工作计划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