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生发展(共8篇)
第三章学生发展 篇1
德才网(http://www.decai.me)
社团培训教材《第三章: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一.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
(1)学生社团成为大学校园的“第二基层组织”。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剧增,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管理、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无论从社团数量,还是从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各大高校都有许多十分活跃的社团活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据2011年全国学生社团调查不完全统计,上海高校学生社团1200个,参与学生占上海高校学生总数的72%;浙江高校学生社团1820个,参与学生14.2万人,占浙江高校学生总数的68%;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学校的学生社团都在100个以上。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社团数为1.5个以上。学生社团种类繁多,社团成员几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不等。
(2)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已发生变化。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呈现出由过去的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型、科研型和公益型并重转变的趋势。
(3)大学学生的社团观发生较大转变。一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与社会需求接轨,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培养锻炼各方面的社会技能,对于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将来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非常重要。促使学生参加社团,逐渐从纯粹的兴趣到现在的“兴趣+务实”转变。二是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不再满足于社团活动的文化表层,而是注重将科技精神以及学术研究充实学生社团的文化深层,以此促进自身的成才。于是,高校中的各类学术研究协会、科技协会和科技创业团队正在广泛兴起。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相当一部分的社团活动存在着忽冷忽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对社团核心人物的依赖性过大。社团核心成员在位时重视活动的轰轰烈烈,忽视必要的衔接,以至于核心成员离任,社团就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一些社团成立时招收会员无条件限制,来者不拒,致使社团成员之间层次不一,缺乏梯队建设,社团发展后劲不足。
②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学生社团由于成立仓促,加上自身建设没有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③发展不平衡,良莠不齐,水平不一。有些社团仅凭社团成员一腔热情,成立之
德才网(http://www.decai.me)
初大家蜂拥而至,经过一段时间或组织几个活动后便回复低潮,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影响了学校社团整体水平的发挥。缺乏有影响力、号召力和学校名牌社团。同时,各院系间相同或相近性质的社团之间交流少,发展不均衡。
④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社团建设深度鲜有提高。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一力包揽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光靠团委教师或辅导员参与指导和管理,一则专业不同,无以服人;二则心有余而力不足。请专业人士指导和管理,固然是好事,却依然存在弊端,专业人士大都有自己的事业,宏观地指导没有问题,但要成年累月与同学在一起,很难做到;再者多数专业人士对活动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较好帮助,但对具体活动形式、社团的日常管理,恐怕就没有经验或者没有兴趣了;另外,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从事的,担任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⑤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虽然不少学生社团正在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社团绝大部分筹资能力薄弱,使社团发展受到限制。在活动场地方面,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这给社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的策划,这也是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以上是全国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每个高校由于其校情因素,有其特殊性。照此,我校学生社团也有特殊性,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上述的问题,同时还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①多校区带来管理上的困顿;
②学生社团活动责任承担不明朗;
③部分社团不具有可持续发展力;
④学生社团自治管理发挥不够;
⑤学生社团负责人存在思维、视野上的困顿。
高校个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这迫切需要社团管理者和实践者冷静思考、宏观把握、仔细分析、创造条件、探索出路。
三.对策及建议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了发展瓶颈。如何较好地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克服社团发展瓶颈,推动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需要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者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解决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社团健康发展,发挥社团特有作用的有力保障。当前, 社团的管理和社团活动的质量是不能忽视的两个重要问题,而管理水平和活动的提高,关键在于社团骨干的培养和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
1、规范社团管理
德才网(http://www.decai.me)
目前, 大学生社团多采取由团组织进行宏观管理、社团挂靠单位进行业务指导的双重管理体制, 要明确各方的职责。一要规范社团的章程, 学生社团的章程一般应包括宗旨(性质、目的、意义)、主要任务、成员加入和退会的条件、主要活动方式, 组织机构的设置、负责人产生办法、对成员参加活动的要求和纪律条例、活动资金的筹集及管理办法等。同时,规范管理社团的工作计划、活动方案。二是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社团管理制度, 即建立健全成立社团的审批制度, 严格活动申报制度, 完善社团的内部管理制度。在审批社团时, 要严把质量关, 新成立一个社团要把握好五条标准: 是否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办法, 是否有一个挂靠管理单位, 是否有指导教师, 是否有一批活动骨干, 是否有一定的经费来源。
2、提高活动质量
社团活动的质量是社团存在、发展的生命力, 也是提高社团声誉、增强社团凝聚力的关键。但一些大学生社团图外在的形式,重表面热闹,而无实质活动,挂虚名,搞假、大、空。要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在制定好和学期活动计划方面提供帮助。所开展的活动要坚持思想性和教育性, 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完善统一, 力求出精品, 上档次, 不断扩大社团影响力和活动的教育面。大力扶持科技、学术类社团,坚持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主导, 营造浓厚的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氛围, 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经费和是社团活动的物质保证。学校要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3、加强对社团参与者培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社团的发展情况和活动开展质量, 与社团组织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工作方法、指导思想等方面具有直接的联系。同时社团的参与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抱着发展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来参加社团。但社团的现状是:对于社团的组织领导者来说,社团的锻炼作用较为明显,而一般的参与者感觉受益不大。因此, 要加强社团建设, 不仅要抓好社团负责人的选拔、教育、培养, 要把那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管理能力强、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学生选拔到社团负责人的岗位上来,更要为那些能力一般的参与者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要注意培养与使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多途径、多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严格监督考核
大学生社团应该达到陶冶情操、活跃学术气氛、开拓专业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综合素质、提高活动能力的目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必须要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有利于校园文化发展。因此应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机构监控社团活动,制定社团的申报、命名、成立和注销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定明确的社团考核制度,对管理有方、工作扎实、富有创新、贡献大的社团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引导和推动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独特作用。
以上是从宏观层面来加以考虑的,结合以上建议,并根据社团工作经验,就目前我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实际而言,学生社团应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以考虑:
德才网(http://www.decai.me)
1.要注重制度发展,走出人治怪圈。
制度育人、制度造福。当前,我校的学生社团大多停留于“人治”的水平上,离社团良性发展所要求的“法治”和制度化发展仍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我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社团负责人,依赖于社团负责人个人的综合能力、发展思维、责任感和人际关系,依赖于社团骨干的努力程度。这种状态对于社团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社团的科学发展应该走“法治”道路,走制度化发展之路。这样既能实现社团的规范化发展,又能为个人充分发挥才能才智提供更大的舞台。要想实现社团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实现制度化发展,首先要加强社团的各项制度建设。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和健全符合社团情况的社员管理制度,组织制度,会议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考核考察制度,活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社团选举制度,干部培养任免制度等,为社团的各项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持。其次要创造条件,为制度的有力实施提供保障。不能让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更不能使制度成为空中楼阁,所以社团要在政策上、经费上和技术上保障各项制度的实施,社团成员要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从意识里和行动中践行制度要求。最后要建立相关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进行约束激励管理。对于模范遵守社团制度的个人和行为给予相关荣誉和表彰,对于破坏社团制度化发展的个人与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和惩罚,恩威并施,软硬兼施,保障社团的制度化运作和发展。
社团的管理和发展要走出“人治怪圈”,大胆向制度化道路迈进,从而实现社团发展不以社团负责人的责任心、能力、工作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不因负责人个人的因素而导致社团的发展存有不稳定、不持续性。但是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不应该对社团的管理细节规定得过严过死,而没有社员的发挥空间,所以应该留有更大的空间给予社员发挥。
2.要提升活动质量,坚持“走上去、走下去、走出去”方针。
社团活动的质量是社团存在、发展的生命力, 也是提高社团声誉、增强社团凝聚力的关键。为此,社团应该重视活动质量的提高,活动水平的提升发展。着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和档次,以活动求生存,以质量获发展。在社团活动上坚持“走上去、走下去、走出去”方针,扎扎实实搞好社团的活动建设。
牢牢坚持“走上去”方针就需要花脑筋、挖心思将社团的活动质量、活动思想、活动的方式、方法和内容的水平和档次提上去,将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升上去,让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走上去。
牢牢坚持“走下去”方针就是需要出轮子、想办法提升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增强社团活动的吸引力,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打牢社团活动的群众基础。让社团活动对广大同学有吸引力,符合同学需要,贴近同学生活,满足广大社员的参与利益。
牢牢坚持“走出去”方针就是需要广大社团人大胆走出去,不仅要思想上走出去,解放思想;更要行动上走出去,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封闭无发展,止步无前途。所以需要我们的社团工作者解放思想,走出社团工作旧思维、旧思路、旧途径,德才网(http://www.decai.me)
开展新道路;需要我们的社团工作者大胆走出去,与兄弟组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和同类组织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坚持“走上去、走下去、走出去”方针的同时,社团活动的策划、实施开展应该始终站在社员的立场和利益上考虑,本着“以社员为本”的活动思想切实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好活动,切实开展一些与社团宗旨相符合的好活动,切实开展一些有最广大社员参加的高民意的大众化活动。
3.要加强人员培养,紧紧围绕育人工作。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社团的发展情况和活动开展情况, 与社团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工作方法、指导思想等方面具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加强社团负责人的培养与选拔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社团应尽早加强社团骨干和核心人员的培养,早日早就社团负责人人才,为社团的发展规划,为社团的长远着想。
同时社团的一般参与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抱着发展兴趣、提高能力、结交朋友的目的来参加社团,投身社团发展。但是多数社团的现状是:对于社团的主要领导者(负责人)来说,社团的锻炼和发展作用较为明显,而一般的社团参与者感觉受益不大。因此, 要搞好社团的各项建设,不仅要抓好社团负责人的培养与选拔工作,更要为那些一般社团参与者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机会,给他们多一些锻炼机会,多一些学习的平台,注重普通社员的培养与锻炼,锻造大批社团发展后备人才。要定期开展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培训,创造条件开展对外交流走访,开展系列具有广泛参与度的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培养社团人。
社团的持续发展需要注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多途径、多方式培养各层次社团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团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社团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4.要重视宣传与交流,扩大社团影响力
重视社团的窗口建设,加快社团宣传工作的多元化、高质化、高效化建设步伐,倾力打造良好的内外形象。宣传工作要注重多元、全方位和高质量、高效化建设。宣传海报、活动资料、宣传标语和写真喷绘等传统平面宣传阵地牢牢守住并要有所发展,但应该把重点放在现阶段相对薄弱的宣传阵地上。诸如网络、新闻、广播、论坛等宣传阵地。同时宣传工作要有新思路、新突破,创新工作方式,创造新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切实展开多元、有效外交,积极营造社团的良好发展环境。各学生社团要加强与学校其他学生社团的沟通与联系,构筑平台实现社团间的合作与进步,创造条件与我校其他学生组织加强联系,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机制。探索实行定期高校走访交流合作制度,与各大高校同类组织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有针对性的加强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NGO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极力取得社会各界的友好支持和经费赞助。
社团间的交流与合作,社团形象的内外塑造都需要各学生社团工作人员的重视,需要广大同学的支持。
德才网(http://www.decai.me)
5.要营造优秀社团文化,增强社团可持续发展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集体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决定着这个集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社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社团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社团应该重视文化的建设工作,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注重文化功效,培养优秀的社团文化, 利用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去加强社团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
社团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积极营造优秀社团文化,并且让社团价值观、社团精神为全体成员所认同和接受。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使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形成向心力、凝聚力,把社团文化融入到社团的日常工作中去,融入到社团发展当中来。
社团的各项工作需要奉献、需要合作、需要感情。所以社团应该极力营造奉献、合作、有爱的社团文化,实现文化育人,文化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力,发挥文化的推动力为社团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德才网(http://www.decai.me)
第三章学生发展 篇2
为了适应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形势和要求,深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我院于2010年9月开始在2010级英语专业学生中使用《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各用2—4学时完成《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初级》《新编剑桥商务英语中级》(第三版)(以下简称《商英初级》、《商英中级》)的一个单元。我们在教学中采用重点突出、课内课外结合的策略,选取重点内容在课堂内学习,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课后自学。
《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主题内容丰富多彩、版式设计美观新颖、音频材料真实自然,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人文与创新理念,为学习与教学带来新的体验。话题选取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将学习牵引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去,在有价值的信息交流中实现了语言的习得。因此这套教材深受师生的青睐。
一、教材特点鲜明
首先,体现国家要求,满足教学需要,符合学生需要。
《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立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实,着眼于未来教学需求,体现了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充分考虑与基础阶段“一条龙”英语教学各方面的有机衔接,充分考虑了亲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受益者;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帮助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自主性,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策略和综合文化素养。
其次,选材范围广泛,主题丰富多彩,体裁形式多样。
这套教材在选材上结合了新一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主题内容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既涵盖了与工作、市场、销售、培训、金融等相关的商务话题,又探讨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发展、跨文化交际等深层问题,也涉及了许多近年出现的新观念与新事物。所选阅读文章材料注重语言质量、文化内涵与思想深意,既有时事经济与政治(如《商英初级》Module 4.1中的Fashion industry crisis after EU import ban),又有经验建议之谈(如《商英中级》Module 1.1中的How to job share)。
再次,练习形式多样,多种技能融合,培养综合能力。
这套教材练习设计注重多种技能的综合培养,注重提高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各类活动富有启发性与挑战性,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创新思维能力。例如Vocabulary&Grammar侧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Reading侧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Speaking&Writing则侧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后,教材配有较为实用的《新编剑桥商务英语教师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向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
二、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使用这套教材一学年后,我院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语言与思辨能力。
《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在编写中重视大学英语的学科专有功能,即语言技能的学习与自主学习策略的培养,另一方面强调其跨学科功能,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形成,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如:《商英中级》Module11.1中的文章涉及公平贸易组织,如果学生课下不搜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所以我院教师在讲述本单元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制作成PPT,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起到了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作用。
该教材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练习的设计上。与以往教材不同,这套教材的练习设计注重融合多种技能的综合培养,练习形式及活动多样,涵盖了词汇、构词和搭配、写作、阅读理解、语法、翻译等各项活动,特别加大了听力和口语部分的练习,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话题,在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同时,开阔了思维及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如:《商英中级》Module 10.2中以听力形式讲述了建筑工地出现的问题,对比两种解决之道,指出哪一种更可行。学生对于此练习的回答既显示了他们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同时又能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想法,还能练习口语,增加锻炼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二)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加强对不同国家文化的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因此,教材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应着眼于当今世界,体现多元文化的特点。《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在注重语言学习和交际的同时,将以评议为载体的文化导入、跨文化交流等方面较好结合。该教材融入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探讨和鉴别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如《商英中级》Module 1.1 Ways of working和Module 11.Ethica economics中的内容都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及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使用恰当得体、地道的英语能力。
(三)注重学生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
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中,“文化教学”在“文化差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国人作为交际主体却往往不会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思想和传统文化。目前高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大多数强调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忽略了对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出现了本国文化精神及意识缺失的现象。《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在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中都有意识地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教材在问题探讨和习题设计中体现了中西文化对比这一理念,对培养师生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如讲到“品牌”这个话题时,让学生谈谈对奢侈品的理解,谈谈中国人的奢侈品情节;讲到“销售”时,让学生谈谈诚信为本,等等,这样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
(四)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性学习习惯
《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在练习与活动设计上涵盖阅读策略、词汇学习策略、写作策略等,这些丰富的语言材料、形式多样的活动、具有启发性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各类学习策略的培养,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课堂上围绕某一主题多说英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用英语讨论教师设计并提供的话题和练习,模拟情景进行对话,使课堂成为学生操练语言活动的场所,学生沉浸在英语氛围里,英语语感不断得到增强,听说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用于实际练习中,强化了英语技能。
自主性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活动,主要思考,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理解。《新编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系列教材的内容编排对学生自主学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该教程把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的同时,注重学生阅读语篇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关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语言应用水平。每个单元都有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综合训练,便于学生在这些技能的训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和同伴互动、合作、交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的知识,从而达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教师素养
在提高学生评议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过程中,这套教材对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养方面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教师转变理念,追求自身全面发展。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这套教材对教师自身提升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培养了自身的文化意识。通过不同的文化比较,教师提高了自身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以及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使用恰当、得体、地道英语的能力。
我院商务英语课程教师团队对此深有感触:“通过本教材的使用,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原来很重视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讲解是否全面、细致,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英语听说方面、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实践不够重视。采用新教材后,在课堂上减少了灌输式授课比例,而更多采用课堂活动、分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继而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获得了表达思想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积极参与的意识也得到加强,真正形成了课堂的主体。”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满足教学需要。
《教师用书》不仅向教师提供了背景知识、阅读材料译文、重点词汇讲解等教学素材,还通过授课建议、补充活动等拓展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开放式、多角度的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本,系统地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引导教师探索课题,提高科研学术能力。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该教材对老师的教学及科研提供了一些参考和思路。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本教研室的教师在我院近期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中,在说课比赛和讲课比赛环节表现出色,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我院院级教研课题申报中,教师态度积极,申报踊跃,表现出了较强的参与意识。
这套教材让我们认识到,外语不只是服务于某种具体工作的工具,更是了解异国文化和传播、了解多样文化和多样思维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语言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体验多样文化,又要锻炼他们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增强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养的过程。
摘要:作者从《新编剑桥商务英语》 (第三版) 系列教材的使用入手, 谈了该系列教材的鲜明特点所在, 阐述了其在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以及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剑桥商务英语》 (第三版) 系列教材,学生能力,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1]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90.
[2]许峰.英语教材评估研究:回顾与前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探讨 篇3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自营物流 供应链管理
第三方物流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第三方物流是指专门由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完成的物流,是相对于制造商(通常被称为第一方)、分销商(通常被称为第二方)自营物流而言的。目前,第三方物流已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发展,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虽然我国政府和企业界也广泛认识到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我国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国制造企业、分销企业大量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自营物流模式以由来已久,很难短期内完全摆脱自营物流的发展轨迹。因此,国内第三方物流发展起步晚、规模小,进一步发展遇到了很多现实困难。本文将对我国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策略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因素
物流自营--外购问题对于企业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一个两难决策:一方面,自营物流可以使企业对供应链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易与其他业务环节紧密配合,全力专门的服务于本企业运营管理;不利之处是投资成本较大、时间较长,对于企业物流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对企业柔性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外购第三方物流服务可以使企业集中力量于自己的核心能力,扬长避短,且有利于企业的柔性化;但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控制力或影响力弱,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与危险。
要制定正确的物流策略,关键是对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笔者认为,在企业物流自营--外购策略决策中,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物流在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
每一个供应链均由供应商、生产厂家、运输商和配送中心,以及批发商、零售商及相关业务环节共同组成。它们之间一方面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互利联盟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不断讨价还价争夺供应链控制权的动态博弈过程。在任何一个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的供应链中,都存在一个或几个核心价值环节,即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控制或垄断地位从而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利益的关键环节,控制这一环节,就能够形成对于上游厂家、商家,下游消费者的掌握,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利润。例如,著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就通过自营物流,控制了自身物流系统,其供应链为:生产厂家--配送--公司店面--配送--消费者。在这个供应链中,配送环节紧密连接生产厂家和消费者,它的运作质量与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和该公司的生死存亡。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占据这个环节,就可以对供应链上的其他厂家、商家甚至消费者形成一定的控制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同时可以避免第三方物流掌握客户资源后而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支配地位而受制于人,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
2.企业核心能力和对物流的管理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在竞争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和资源的组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联系合作方式可能会有所变化,像战略联盟、虚拟经营等,但各企业的生存发展都基于其核心能力是不会改变的。海尔集团通过重组优化了集团的物流体系,成立了集团范围内统一管理的自营物流机构和公司,但在公司运作中,也大量地外包物流业务,因为海尔的核心能力是家电制造与生产运营,而不是物流运作,所以海尔自营物流也是有限度的,只是自营物流的战略管理,但物流的具体运营业务基本采用外包形式。
3.对企业柔性的影响
笔者所理解的企业柔性是企业对内外部变化的适应和调整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各个行业都面临着产业方向、经营重点、市场、产品等的调整问题。这就对企业的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对而言,外购物流能够使企业具有较大的柔性,能够较快的也比较容易的对企业业务方向、内容、重点、数量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变化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中的企业,其商品种类、数量不稳定、变化较大且较多,需要根据情况较快的调整其经营管理模式及相关业务操作,为保证企业有足够的柔性,宜采用外购物流服务。而在相对成熟稳定的行业中的企业,物流商品种类、数量一般较大,业务比较稳定,对企业的物流业务柔性要求比较低,采用自营物流的可能性比较大。
4.成本与费用
成本与费用是影响企业物流策略的又一重要因素。当企业自营物流成本与费用远高于外购物流,企业自营物流的可能性就小。反之可能性就大。在战略经营为主导的今天,除非在某些情况下自营物流的成本费用远高于外购物流(或相反),相对上面三个影响因素而言,成本与费用并不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
企业物流的外购与自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自营物流在为本企业提供可靠物流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在条件成熟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外购物流也不是一包就完,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企业与物流服务供应商有机合作,形成战略联盟。随着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资源条件的发展变化,物流地位、物流能力等决策影响因素发生变化后,其策略亦应该发生相应变化。
二、第三方物流提供方的类型
企业确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后,需要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国际物流企业
一方面是为其原有客户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为马士基船运公司提供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如联邦快递等国际大型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全面履行WTO承诺以来,物流市场完全像外资开放,全球领先的物流公司都已进入中国,他们往往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跨地区的服务,以前他们都集中在大城市沿海地区,且其客户群多是三资企业,但目前他们的本土化速度越来越快,市场遍及全国,他们在中国物流行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由传统储运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
如中外运、中国邮政、中远等。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处于垄断或领先地位,规模都比较大,像现代物流转化十分容易,因此这些公司目前的发展速度都很快,是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发展成为国际性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主要力量。
3.新兴内资物流服务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不仅涌现出了宝供、顺丰、宅急送等知名第三方物流、快递企业,也出现了很多脱胎于制造商、分销商的物流企业,如安得物流公司等,这些新兴的内资物流服务商,已开始具备与大型的外资物流服务商竞争的能力。
除了上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物流服务商以外,目前在市场上还有大量的、提供单项专业服务的物流服务商等。
随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公司也首先得到发展,货主企业将会有更多的选择权。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第三方物流事业无疑是促进企业物流活动合理化、效率化,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中,会极大地促进物流事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应该看到,在我国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下,发展第三方物流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阻隔。
1.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第三方物流目前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对第三方物流的认识急需加强。虽然近年来中国掀起了物流热潮,各地政府机构、科研院校纷纷展开对发展现代物流的探讨,一些企业也纷纷涉足现代物流业,但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对物流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一些企业只知道第三方物流的好处,却不知道如何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或如何获得第三方的服务,对业务的内容也缺乏了解。
(2)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载体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比如物流设施、物流设备,如集装箱、托盘、货车、货架等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同时信息化程度也很低,最突出的问题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不能共享,极度缺乏公共物流资源信息。
(3)物流市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现代物流地发展需要依靠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相互信任,比如,关于“先打款后发货”和“先发货后付款”的争论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如果合作双方企业互不信任,谁也不会先迈出一步,这样交易无法进行、物流也无法开展,更何谈物流系统优化?在供应链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许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采取以强凌弱的策略,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都会处于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劣势地位,因为它是提供服务的一方,现在的物流市场是买方市场,所以导致许多物流企业在为货主提供物流服务时还需要先垫付大量流动资金,服务提供完毕需要1-3个月才能从服务需求方那里要回服务费用,而物流服务领域是低利润的领域,所以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几乎很难正常运转。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制造商、分销商和物流服务提供方合作,需要建立良好的物流市场合作、信用体系,如若不成,则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就会困难重重。
(4)需要培养大量第三方物流专业人才。第三方物流是专业化的物流,专业化的物流需要专业化的物流人才,我国目前在专业物流人才培养上与企业的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
发展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在国家发改委的文件中已经反复说明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此,本人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1)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物流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发改委对物流业的发展已经制定了许多鼓励政策,国家物流发展规划正在制定之中,各省市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现代物流业的发展,2007年10月国家还专门出台文件鼓励生产性物流业的优先发展。但是,我国的物流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行业差异、企业差异等等,仍然需要国家出台更多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以做到地区、行业、企业共同发展物流的局面。目前在涉及物流发展的土地、税收、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政策上,各地差异很大,沿海的政策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很具有吸引力和激励作用,但中西部则有较大距离。
(2)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这既需要再造现有物流企业,促使它们转变观念,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又需要我国工商企业从根本上改变“大而全”、“小而全”、 “万事不求人”的观念,真正根据经济效益与规模化原则,建立适应本企业实力与发展需要的物流系统,支持、促进与监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长。
(3)整合社会存量物流资源。我国的物流存量资源数量巨大,各地还在大肆兴建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等物流基础设施,笔者认为,应优先鼓励企业利用存量物流资源,目前应采取措施鼓励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剥离企业自营物流占用的资源,增加物流市场的物流需求,这样让专业物流公司去运作专业的物流资源,显然能够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
(4)扶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如果按比较理想的模式来设计供应链的话,第三方物流共事应该按照供应链个环节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要求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但是,目前多数国内物流企业还无法提供这样的服务,这也成为制造商、分销商自营物流的借口,因此,提高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能历史问题的关键。
(5)建立物流信用体系。一方面,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需要坚持诚信服务,通过建立优化的物流运营体系、完整的物流服务操作流程、科学的物流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严格的客户服务政策等来实现对客户的承诺,出现交货期延误、货损货差等服务质量问题时,应该仿照零售行业普遍推行的“先行赔付”制度,让货主放心;另一方面,货主不应该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方作为压榨的对象和降低成本的优先选择,而应该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方作为合作伙伴,相信第三方,利用第三方,帮助第三方,实现“双赢”,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此外,进一步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也是中国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J.鲍尔索克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篇4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从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福禄贝尔的“恩物”,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学》一书,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研究途径:霍尔的问卷法、比内的智力测验、格塞尔的儿童发育常模。
2、主要派别: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杜威的机能主义观点、儿童中心说以及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了发展心理学的地位。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一、横断研究
二、纵向研究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单因素论: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2、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各自独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3、相互作用论: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知论”。A皮亚杰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B他的心理发展建构学说: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C他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D心理发展阶段论观点为: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量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中。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b前运算阶段: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c具体运算阶段: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d形式运算阶段: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E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发展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 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 婴儿前期(0-2)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3-4)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幼儿期(4-7)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形成同一角色,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理论的特点:
A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B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 C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D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A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间互为决定因素 B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C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历史文化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B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C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种水平6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四、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独立行走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1、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
2、视觉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
3、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
4、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5、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注意对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
二、记忆的发展:12个月后,出现了延迟模仿,说明婴儿的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三、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主要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出现形象性特点。
四、言语的发展:
1、言语发展的理论:A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B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C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言语是在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2、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和句法的发展。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1、笑的发展:自发性笑(是反射性的,不是社会性的),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2、哭的发展:主动的操作性的哭泣,才是社会性的哭。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3、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二、气质:托马斯和切斯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三、社会性依恋:
1、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2、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的划分,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阶段主体我的发展,第二阶段客体我的发展。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第一单元 幼儿期的游戏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有如下观点:精力过剩论、精神分析论、练习论、重演论、娱乐论、认知论。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1、儿童游戏的特点:
A婴儿的游戏特点,1岁以内是成人-婴儿游戏,2岁是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B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a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有某种相似性;b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c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d具有想像的特点;e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C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2、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2、游戏是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性时期。
1、词汇的发展:词汇量的增加、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变化、词类的扩展。
2、语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发展到有修饰句,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1、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较薄弱;容易运用机械记忆,两种记忆匀增长;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
3、记忆策略的形成:
A记忆策略的发展:5岁前没有策略;5-7岁是过渡阶段,不能自主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10岁后能自主采用策略。
B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如下特点,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控制措施有: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榜样的作用等。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五、第一反抗期:3-4岁时出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第四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二、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培养其独立性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7-12)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
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
2、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3、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主要的策略是复述和组织(归类和系列化)
4、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记忆监控能力逐渐提高。
二、思维的发展:
1、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10岁左右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2、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A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概括水平分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B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C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主要特点如下,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别体系化和序列化)。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概念:自我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2、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总体而言,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首先,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了变化;其次,父母处理儿童日常问题的类型了发生了变化;第三,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1、儿童的人气特点: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
2、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四、友谊的发展: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重视友谊关系的意义: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情感的共鸣,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
1、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2、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五、欺负与被欺负: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学会学习:家长和老师应做好儿童入学的心理准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准备。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1、身体外型的变化:身高、体重、头面部
2、生理机能的变化:脑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
3、性的发育和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器官发育、第二特征的出现、性机能成熟。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发展: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
2、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二、思维的发展: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表现在: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二、情绪变化特点: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三四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少年进入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主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的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1、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和反抗的迁移。
2、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第四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
一、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父母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在反抗期到来之前做好思想准备,调整与他们的关系,改善对待他们的态度,为正确对待反抗期做好铺垫;尊重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要求;以友相待;引导子女正确地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三、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为了生活而诞生。有人认为青年期的个体属于“边缘人”。青年期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25岁达到顶峰。卡特尔把智力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智力。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二、思维的发展: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帕瑞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个体对自我意识不断地进行修正:一是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一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是自我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斯普兰格曾把人分为6种类型: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因而价值观也可以分为6类。
1、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青春期萌芽,高中阶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发展,在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渐走向成熟。
2、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及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影响。
三、亲密感的建立:最核心的关系是指恋爱和婚姻。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安托露丝将夫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与朋友的关系称为“人生护航舰”。
五、职业的适应:影响职业选择主要有四个方面,家庭因素、教育和智力水平、性别、人格。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和常规的六种类型。
六、人格的变化:“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和“外倾性”得分有下降的趋势,而“宜人性”和“责任心”得分有升高的趋势。第四单元 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择偶应该把内在的标准放在首位,因为内在的标准相对来说不容易改变。)
二、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常用的技巧有:重视第一印象的建立,主动热情,学会赞美别人,积极的自我暗示,善于找自己和别人的共同点,正确对待批评。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35或40-60或65)
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既能体现出平稳性,又表现出过渡期的变化性。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二、更年期: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1、女性更年期:从妇女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时期,也就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其特征是:第二性征开始退化,生殖器官慢慢萎缩,与雌性激素有关的组织渐渐退化,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一些症状,往往表现为“妇妇更年期综合症”。
2、男性更年期:起止时间比女性要晚5年。特征表现为,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经循环机能障碍,也常表现出精神状态和情绪的变化。第二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变化: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
二、记忆的发展变化:中年期的记忆力不能笼统地说下降了,而是表现出了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变化,不重视简单细节,更关注有关事物本质的结论性的信息。
三、创造力的发展:在不同的领域,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段是不同的。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意识的发展: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二、人格的变化:人格变得较为成熟
1、内省日趋明显;
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在面临挫折或冲突时,更多地采用幽默、升华、利他主义等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很少采取否认、歪曲、退缩等消极防御机制;
4、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三、职业的发展: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工作绩效保持在很高的水准。
四、人际关系的变化: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
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第一,要认识到挫折和不幸的普遍性;第二,要淡泊名利,力争做到“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忧”;第三,“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三、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的相继丧失,被认定是老年期的基本特征。
二、毕生发展观:是巴尔特斯提出的。基本观点包括: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
2、不同的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发展较早者,减退也早,发展较迟者,衰退也晚;
3、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唯一要素。第二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
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二、记忆的年老变化:
三、思维的年老变化: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一、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适应退休的4个时期,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和稳定期。
二、人际关系的变化:
1、夫妻关系,老年期的婚姻满意度依然很高;
2、与子女的关系;
3、与朋友的关系。
三、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四、死亡的来临: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死亡过程的5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
二、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 主观性 B 普遍性 C 基础性 D能动性
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环境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我国古代“内发论”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老子 4.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是()。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老子 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A特殊性 B 社会性 C 创造性 D自觉性 8.“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反映。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差异性
11.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些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差异性
12.心理学家提出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差异性
13.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4.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阶段性 D互补性 1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 B 必然性 C 方向性 D可能性 16.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A教育万能论 B 环境决定论 C 多因素作用论 D遗传决定论
17.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A社会本位论 B 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论 D教育万能论 1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 D不平衡性性 19.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能力为标志。A学习B 生殖 C 创造 D思考
20.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为标志。A自我意识 B 创造能力 C 预见能力 D选择能力 21.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A成熟 B环境 C 遗传素质 D教育
2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的观点。A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2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因素对发展的影响。A遗传 B 教育 C 社会活动 D环境
24“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A环境 B 遗传 C 教育 D主观努力
2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社会活动 26.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因素 B 社会环境 C 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27.儿童主题发展的源泉是()。
A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主体活动
28.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A遗传素质 B 个体主观能动性 C 环境 D教育
29.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A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成年期 30.“未来”是()最重要的概念。
A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成年期 3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 B 华生 C 彪勒 D格塞尔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有()。
A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机制 D教育 E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孟子 B 华生 C 威尔逊 D洛克 E 格塞尔 3.“外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费洛伊德 B 华生 C 孟子 D荀子 E 洛克 4.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经历了()阶段。
A感知运算水平B 前运算水平C 具体运算水平D形式运算水平E 形象运算水平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E 互补性 6.下列各项属于个别差异性的是()。
A性别差异 B 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 C 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 D儿童与青年的差异 E 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A遗传素质 B 环境 C 学校教育 D社会活动 E 生产劳动 8.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
A高尔登 B 华生 C 霍尔 D洛克 E 彪勒
9.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包括()。
A生理活动 B 精神活动 C 心理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E 思维活动 10.少年期所表现出的总体性阶段特征是()。
A身心状态的剧变 B 内心世界的发现 C 自我意识的觉醒 D独立精神的加强 E 身心逐步走向成熟
11.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B 认识并发掘自身潜能 C 形成并发展人的个性 D发展人的精神力量 E 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12.下列哪些观点属于遗传决定论()。
A洛克的“白板说” B 高尔登的血统论 C 柏拉图的三等论 D基督教的“原罪说” E 中国的行善性恶论 三.判断题
1.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内在需要的外铄论。()2.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都持积极乐观态度的是内发论。()3.教学中可以将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4.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教育教学中只要强调统一要求就够了。()6.遗传素质可以决定人的发展。()7.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8.教育可以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而对人的发展发挥它的能动作用。()
四、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_ _ 过程中实现的。
2.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 _ _。
3.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的是 _ _。
4.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者威尔逊把“ _ _ ”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 _ _ 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6.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_ _。
7._ _ 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8.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是 _ _。
9.英国哲学家洛克的“ _ _ ”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10.“外铄论”在美国的典型代表是 _ _。
11.以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 _ _。
1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不用于动物的 _ _。
13.个体身心发展的 _ _,要求教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影响。
14.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是身心发展的 _ _规律。
15.因材施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_ _ 规律。16.教育教学中提“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 _ _ 规律。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 _ _ 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_ _,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_ _。19._ _ 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0.前苏联心理学家 _ _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2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 _ _。
22._ _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3.个体呈现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_ _ 和 _ _ 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24.人的力量是人的 _ _ 力量与 _ _ 力量的综合。25.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 _ _。
26.个性亦称 _ _,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27._ _ 是教育的理想,进行_ _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28.心理学家把少年期成为“危险期”或“ _ _ ”。
29.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以比喻为“ _ _ ”。30._ _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31.“未来”是 _ _ 最重要的概念。
32.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 _ _ 问题和 _ 问题。
五、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
2.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
4.成熟
5.人的价值
6.人的潜能
7.发展个性
六、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有哪些?
七、论述题
1.试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试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3.试述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武汉餐饮业的发展 篇6
3.1 武汉餐饮业发展概况
3.1.1 武汉餐饮业发展特征
3.1.2 武汉饮食业与周边区域市场对比分析
3.1.3 武汉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
3.1.4 武汉餐饮业兴起并购潮
3.2 2006-2008年武汉餐饮业发展状况
3.2.1 2006年武汉市餐饮市场亮点频现
3.2.2 2007年武汉餐饮业经营状况
3.2.3 2007年外来餐饮巨头竞逐武汉市场
3.2.4 2008年品牌餐饮抢滩武汉郊区市场
3.2.5 2008年金融危机下武汉餐饮业发展状况
3.3 武汉餐饮市场发展新动态
3.3.1 武汉餐饮市场兴起中西合璧
3.3.2 武汉餐饮企业推出茶菜
3.3.3 武汉餐饮巨头转向发展品质小店
3.3.4 武汉市场外地汉办餐饮走俏
3.3.5 专业员工餐饮企业亮相武汉
3.3.6 武汉星级酒店请社会餐饮企业进驻
3.3.7 新派湘菜改变武汉餐饮市场竞争格局
3.3.8 武汉餐饮市场原生态菜渐显商机
3.4 武汉餐饮业的整治与管理
3.4.1 武汉餐饮业暂不“限塑”
3.4.2 武汉餐饮污水排放前需生物脱油
3.4.3 武汉将对餐饮业进一步规范
3.5 武汉餐饮老字号发展分析
3.5.1 武汉餐饮老字号亟需拯救
3.5.2 武汉餐饮老字号谋求转型
3.5.3 武汉多举措振兴餐饮老字号
3.6 武汉餐饮业连锁经营发展探析
3.6.1 武汉连锁餐饮业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6.2 餐饮连锁经营主要观点与争议
3.6.3 餐饮连锁经营的发展建议
3.7 武汉餐饮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3.7.1 武汉餐饮业遭遇用工难局面
3.7.2 武汉餐饮业期待年饭订餐合同
3.7.3 武汉餐饮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发展建议
辽宁第三方物流发展建议 篇7
一、辽宁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 辽宁第三方物流发展已逐步呈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 突出表现为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集中表现为物流园区的发展迅速。从物流园区的数量看, 截至2010年6月底, 辽宁物流园区总数达52个, 其中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12个, 占全物流园区总数的23%;在建的物流园区13个, 占物流园区总数的25%;规划中的物流园区27个, 占物流园区总数的52%。从物流园区分布看, 沈阳经济区有物流园区25个, 占物流园区总数的42%;辽宁沿海经济带有物流园区29个, 占物流园区总数的49%;辽宁西北经济区有物流园区5个, 占物流园区总数的9%。
评判辽宁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另一重要依据是辽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 辽宁第三方物流企业集中表现为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物流企业, 其服务范围和功能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 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尚处在发展完善阶段。
二、辽宁第三方物流发展主要瓶颈
(一) 物流服务水平低。
目前辽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 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数量较少, 为商业企业提供服务的较多, 而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较少。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 还没能够形成规模化的物流格局。大多数3PL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转型而来的, 物流市场规模还较小, 整体物流服务水平还不高, 而且高度分散, 大部分物流企业没有形成物流的网络服务和信息化连接, 根本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节奏。
(二)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辽宁物流行业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仓库设备和管理系统没有及时升级或不完善,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表现在物流运输、物流设备的落后, 降低了物流运作效率;部分仓库及设备闲置, 增加了设备成本和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对提高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思想认识不足, 增加了仓储作业的劳动时间, 同时仓储成本、物流成本增加。相当一部分的物流园区 (基地、枢纽) 、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部分物流设施仍在规划、建设中, 部分物流设施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圈地”行为, 造成了在物流设施建设上的争议。
(三) 物流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匮乏。
辽宁省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人才瓶颈”尚未缓解。从省内看, 预计未来5年中, 为振兴老工业基地, 全省需求基层物流人员不低于20万人, 中级物流人员不低于2万人, 高级物流人员不低于5千人。截至2014年, 辽宁省有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渤海大学等十几所院校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 但仍无法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现状短期内很难改观。
三、辽宁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面对辽宁3PL发展的态势和3PL企业的竞争, 对辽宁3PL企业来说, 应该抓住机遇, 扬长避短, 按现代物流的内在要求, 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战斗力。但发展3PL是一项系统工程, 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物流企业的相互作用。
(一) 辽宁3PL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 为3PL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积极促进辽宁3PL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并加速建设统一的物流大市场。
(二) 目前, 辽宁3PL发展水平还很低, 物流企业应该变革传统观念, 树立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强化增值服务,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 加强网点建设。
(三) 辽宁3PL企业要加速现代物流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构建合理的人才支撑体系,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物流人才使用机制。
摘要:目前, 辽宁第三方物流在发展中存在着物流服务水平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专业技术和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本文针对辽宁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系列适合辽宁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辽宁第三方物流,发展瓶颈,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姚慧丽.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及问题[J].管理学刊, 2011.2.
[2]赵英霞.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对外经贸实务, 2012.9.
我国第三方物流遭遇发展瓶颈 篇8
11月11日,第六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在深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落下帷幕。
此次会议为期3天,包括第六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中国物流学会四届二次理事会、第六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分论坛三部分内容。其中,年会分论坛首次采取自主申报设立的方式举行。来自全国物流企业及物流研究、教学、咨询机构等各方面的代表近500人参加了会议。
3.3万人具物流师资格
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73所本科院校、超过500所高等职业学校和1000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介绍,自2003年11月开展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以来,全国已有5.02万人参加培训,其中3.3万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并取得了高级物流师、物流师和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另外,采购师和ITC“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以及美国供应管理协会的注册采购经理培训认证项目也已正式启动。
低水平过度竞争成发展瓶颈
“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已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瓶颈”,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IT总监刘闽生在会上如是说。
当前,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企业现代物流模式。据预计,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201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达5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
然而,我国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依然较低,社会物流结构不均衡,排名前十位的服务商仅占市场总额的13%,而且,没有一家物流企业份额超过12%。竞争模式上主要体现为成本与价格的竞争,而对第三方物流所带来的增值效应却关注不够。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目前利润率仅为3%—8%左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物流企业在物流理念和物流需求层次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先进与传统物流模式并存。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物流分销将产生高端的物流需求。第三方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资领域,这些企业物流外包水平和自主性较强,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迫切,要求也较高。
企业参评论文仅占6.8%
据悉,在此次会议参评的468篇论文涉及理论与实践、管理与技术、经济与实务等多个方面。132篇获“第六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6篇,还包括66篇优秀奖。
据中国物流学会负责人介绍,此次评审工作采取了初审和终审两级评审制,分两个阶段对论文进行评审筛选,有效保障了论文评选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并评选出高水平论文。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指出,在全国各地1000多名作者提交的论文中,89.6%的参评论文和97%的课题来自院校和研究机构,而社会其他方面,特别是物流实际工作者的投稿比例较低。“来自企业参评论文仅占总数的6.8%,这是需要我们改进和加强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何黎明说。
【第三章学生发展】推荐阅读:
第三批大学生村官述职报告08-09
第三届大学生理财大赛题目材料10-05
第三届大学生传媒艺术节12-08
在第三届学生干部论坛上的讲话07-31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05-08
外语系学生会第三次全体例会通讯12-18
学院第三届大学生设计展活动策划书05-18
学生卷七年级下第三次月考试题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