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单位(共8篇)
地质勘探单位 篇1
地质勘探单位事故致因分析
根据事故原因综合论的思想,结合单位二十七年的发展历史,生产安全由事故风险导致为事故的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安全基础比较薄弱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处于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高峰期,安全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屡禁不止,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还比较突出。对单位而言,具体表现为七个方面。
(1)国家对地勘单位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健全,《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把煤炭资源、气体矿产资源、水资源勘查排斥在外,安全许可仅限于金属非金属地质勘探,在能源矿产和水资源勘查招投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缺乏法律依据,造成人为的假借安全生产许可证违规行为;
(2)安全监管体制不顺,责任不清,对地质勘探单位过去仅有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监管即地质勘探行业管理,施工所在地不负责地质勘探单位安全生产监管。如今实行属地化监管后,地质勘探单位安全监管存在双重监管问题,即地质勘探单位机关驻地安全监管和施工所在地安全监管,存在都监管、都不监管,安全生产状况好与坏无人出示证明;
(3)应急管理制度执行不彻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基本规范》(AQ/T9006—2010)5.11.2条规定“企业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地勘探单位将本单位应急预案在当地安全主管部门备案后,有关应急协作单位并没有与地勘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作协议,应急救援管理还流于形式;
(4)地震勘探爆破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陈旧,缺乏地震勘探起爆方式和起爆前孔内填塞碎土,井口压沙袋的定性和定量规定,造成地震勘探爆破后井口飞溅物难以控制,施工现场险象环生,安全隐患比较大;
(5)劳务外协方面缺乏法律保障,《企业外协用工的安全管理规定》仍未正式出台,单位外协用工缺乏法律依据;
(6)社会上缺乏外协工安全培训考核机构,单位对其进行培训考核又缺乏资质。
(7)社会民众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律法规意识较差,在文明行车,遵守交通公共秩序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制不顺、监管责任不到位,是单位安全生产最大的制度体制上的隐患,外协用工缺乏法律保障是当前安全生产由事故风险转化为事故的前提条件,社会民众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律法规意识较差,是导致安全事故的基础因素,测区附近社会公共交通和企业重特大事故极有可能伤害到本单位职工,单位安全生产处于不稳定的安全环境之中,事故风险转化为事故的几率较高。
2、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故频发
受全球变暖和地壳活动高峰期的影响,近几年我国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故频发,如2008年初南方冰雨雪灾,5月份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11月中旬山西省普降暴雪,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洪涝灾害,使地质勘探作业环境进一步恶化。虽然近几年单位没有发生过灾害损失,但是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故频发已经影响到单位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
3、卫生防疫公众事件突发
2003年我国发生了非典型肺炎急性传染病事件,2003年—2004年初又出现了禽流感传染病,2005—至今禽流感传染病一致未能消除,2009年11月中期山西省禽流感又处于高峰期。另外,近几年食品企业的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食品添加剂事件、重金属镉污染事件,使地质勘探作业卫生环境恶化,成为单位安全生产的制约因素。
4、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点多、线长、高度流动分散是地勘单位生产特点,同时又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难点,安全生产管理还存在七个方面的缺陷:
(1)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体系,还没有达到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在平时的安全检查、监督、奖惩等方面,还没有通过安全奖惩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
(2)对地勘工程项目没有实行安全审核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2005)4.9条规定:“地质勘探项目立项报告应有项目工作地区安全生产条件内容描述;项目设计应有安全生产、职业健康设计,项目设计审查应有安全生产职能部门人员参加;项目实施应有安全防范和防护措施”,单位目前在地质勘探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安全与技术部门相脱节,没有有效地贯彻执行地质勘探工程项目安全审核制,导致地勘工程项目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不明确,没有明确的安全生产预防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措施,使生产系统处在危险状态;
(3)外协用工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单位外协用工需求量较大,单位生产一线正式职工的总数占不到外协用工总量的20%;外协工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较低
比较低,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有“拿起锄头干农活,放下锄头当工人”的俗称,另外,外协工流动性强,单位难以对外协工进行长期持续培训。外协用工安全管理缺陷是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施工环境存在物的危险状态,使生产过程存在隐患,由事故风险转化为事故的基本条件。
(4)基层班组安全建设比较薄弱。对班组长的培训还留于传统的简单培训,没有聘请有资质的安全讲师结合行业实际,传授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预案等安全管理知识。安全培训考核松散,没有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从而导致班组长安全法规意识比较薄弱,安全管理还缺乏基本知识和技能。
(5)特种作业实行安全许可制的缺陷。易燃易爆场所的焊接、用火、用电、进入有毒的容器、场所、设备工作,地质勘探的高处作业(距离地面2米及以上)、坑探、巷探、槽探矿山井下测量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地震勘探的爆破作业以及使用燃气炉做饭的食堂厨房以及其他容易发生危险的场所(发动汽车后驾驶室内一氧化碳、菜窖甲烷气体、掩盖的地沟甲烷气体和其他有毒害气体)作业,都必须在工作前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包括应急后背措施,向安全监督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作业,必要时设专人监护。对特种作业,单位虽印发了工作标准,但在特种作业申请、批准程序上欠缺,致使生产系统产生新的危险因素,安全措施难以应对变化的施工环境。
(6)安全检查的缺陷。安全生产检查是消除不安全、不卫生隐患,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是单位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可以发现企业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的采取安全措施,保证安全生产。但是安全检查制度仍有缺陷,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严密、针对性很强的安全检查方法,安全检查工作难免存在隐患遗漏,增加了事故风险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
(7)安全培训教育的缺陷。《劳动法》第52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对劳动者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是指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安全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是提高企业职工安全生产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教育使职工熟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掌握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知识,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在安全教育方面,单位虽然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对决策层、管理层、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了安全管理资格培训和特种作业资格培训,取得了安全合格证和特种作业证。但是单位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对班组长和普通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尚有欠缺,主要表现为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知识、安全应急常识、事故案例教育缺乏反复、深刻的安全培训,使职工还没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8)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单位目前采用的生产设备有专业仪器、交通运输设备、钻机、室内绘图设备及其生产设备附属的发电机、电焊机、氧焊切割机、水泵、地震勘探遥爆机等,除电焊机、氧焊切割机、地震勘探遥爆机属于特种设备外,其他设备均属一般生产及其附属设备。由于设备目前归属生产单位负责管理,设备安全保护装置、安全失效装置及其设备性能和维护管理,没有完全做到按时、定点、定人、定责维护和保养,使生产过程中产生危险因素,导致设备事故发生。
总之,单位安全管理的缺陷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降低事故风险的根本措施。
5、对供应商和承包商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存在缺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基本规范》(AQ/T9006—2010)5.7.4条规定:“企业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房管理制度,对其资格进行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企业应建立和各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行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业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不等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根据以上规定,单位对供应商和承包商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还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缺乏单位供应商和承包商等相关方安全管理制度;
(2)在与相关方签订协议之前,没有按程序对供应商和承包商进行资格审查、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3)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单位,没有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安全管理;
(4)受地质项目成本的影响,还不能要求地质勘探项目承包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目前只是通过加强监管,实现生产安全。
对供应商和承包商等相关方安全管理的欠缺,加大了单位生产安全管理风险,使事故风险转化为事故的几率进一步提高。
总之,通过事故致因分析,单位安全生产既面临着外部环境不安全因素的压力,又面临着内部安全管理对象、范围和要素的增多,同时还要对承包商和供应商等相关方进行监督管理,安全生产成本愈来愈大。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唯一
出路在于规避外部环境风险,实施时时、事事、处处、人人全方位安全管理,加大安全管理和对相关方的监管力度,消除和阻止环境、、人为、设备及生产过程等方面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实现安全生产。
地质勘探单位 篇2
当前我国国内的地质勘探单位从主题上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事业单位,但是由于发展,它们往往也会进行一些企业经营的活动。建立地质勘探单位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完成一些国家规定的勘测项目,也可能是一些相关的延伸拓展项目。由于地质勘探单位的最根本性质,也就决定了它的经济管理不是那么的简单,而是更加需要具备现代企业的某些功能。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在进行开发、探索和建设等工作的同时,需要扩大和完善各种操作、加强对单位的经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促进单位更好地发展。
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有: 对其内部进行有效控制、资金筹备、成本费用控制等几方面的任务。我国尽管近几年经济呈良好迅速发展的状态,但是由于地质勘探单位受到我国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所以其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仍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了促进地质勘探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并且高效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提高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效益,保持地质勘探单位的健康发展。
2 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 1 财务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标准
就我国目前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情况来看,其财务管理普遍缺乏一个相对统一和通用完善的标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地质勘探单位从建立开始之时,就是一直由政府控制着,僵硬了它们的金融活动,使整个单位缺乏灵活性。还有一点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造成的,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它们也需要跟紧经济潮流,需要及时的改革和发展,以便适应现代化的市场,但是由于具有原始性质的结构并不能一下子就被完全取代,它们还保留着原来的一系列会计核算的方法、系统。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就存在两种财务运行的机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收入、费用等方面存在矛盾、冲突。
2. 2 资金管理不科学,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地质勘探单位的资金管理问题最突出的是社会资金的收入率偏低。这就导致地质勘探单位必须依靠借贷的方式来解决自身资金正常运转的问题。可是地质勘探单位的社会资金投入和产出比例是严重失衡的,这就为其营业额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地质勘探单位的年产值与银行借贷利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地质勘探单位的还款能力十分弱小,最终导致地质勘探企业入不敷出。
2. 3 经济管理的自身能力水平不高
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经济管理者能力的大小。管理者如果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在进行地质勘探项目的时候就容易考虑不周全,导致企业经营项目投资决策发生错误。虽然有些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状况不是那么的差,能够维持基本的运作,但是它们的资产比例是严重失调的。另外,经济管理能力水平的大小也会对管理者处理经济纠纷的手段、方式造成影响,如果地质勘探单位管理者的经济管理水平能力低下,那么在处理经济纠纷的时候,企业就会处于不利地位,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4“以包代管” 的现象日益严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之中,对旧的体制也正试图进行突破和创新。我国地质勘探单位在管理中实行的是承包制这一管理体制,这一管理手段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它能够有效地划分经营管理的权益、分配经济责任和利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弊端也逐渐突显出来。在地质勘探单位进行经营管理时,“以包代管”现象十分严重。
“以包代管”是指工程或行政监督检查职能等通过将责任和权利等以合同形式分包给别的单位、企业等,发包方对安全、质量等不再管理。这样就有可能把许多要求一定技术、管理能力的工作转包给没有达到技术、管理要求的单位或企业等而造成许多事故,同时致命的是分包的单位或企业往往更看重效益而忽略了安全和质量的投入而出现事故。我国的地质勘探单位是事业机关,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国家财政的支持,因而其主要职责应是创造社会效益进而才是经济利益,而 “以包代管”的存在则造成了经济利益越过了社会利益,地质勘探单位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也使得地质勘探单位将项目分发下去以后,疏于对项目的管理,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伤害,损害到公众和国家的利益。
3 改善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的建议
3. 1 加强财务管理,统一管理标准
现代经济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要加强对财务方面的管理力度,统一管理标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地勘单位已经不仅仅只是工作在矿产勘察等单一方面,其覆盖面已经涉及众多的地勘项目,因而我国的地质勘探单位较为庞大,内部管理体制也十分复杂。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地质勘探单位的财务管理,推动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的有序进行。
此外,要改善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还需构建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推动经济管理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正如问题中提到的,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要跟紧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向,进行及时的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质勘探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3. 2 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还款能力
地质勘探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其他的收入随着在不断增长,但还是没有超过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而这一现象也是因为地质勘探单位具有国家事业单位的性质。因而,作为国家扶持的事业单位,地质勘探更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调配,合理使用资金,避免资金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
同时,地质勘探单位还应关注财务报表,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对单位的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出更好地、更适合单位发展的经营战略; 并且,了解财务报表,还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单位的资金动向,正确地把握资金运动的情况,提高单位的还款能力,充分调动单位的资金资源,推动单位的加速前进。
3. 3 提升管理者素质,提高决策水平
地质勘探单位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对单位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提高决策者的素质,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地质勘探单位的科学管理,避免出现经营项目投资的错误。也有利于调整资产比例,合理分配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提高决策水平,也有利于缓解地质勘探单位管理中可能发生的经济纠纷,缓和社会矛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管理者素质的提高,还能够优化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人力资本的提高,为单位的后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助力。
3. 4 优化管理体制,维护社会效益
“以包代管” 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地质勘探单位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对其管理体制的更新升级也造成了阻碍。因而,优化管理体制,解决 “以包代管” 的不良现象,有利于保证社会效益的实现,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和目标成本的合理规划; 同时,还能够保证地质勘探单位的项目和任务能够有效、实在的完成,提高其经济效益。
摘要: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措施往往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遵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因此,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手段应该有所发展和改革,实现质的提升。文章主要从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现状、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而提出加强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有效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蒋秀春.浅析加强地质勘探单位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
[2]陈开理.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3(11).
[3]任文超,檀迎娟.浅析加强地质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4]巫南龙.浅谈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管理[J].河北企业,2012(12).
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探讨 篇3
摘 要 随着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放缓,地勘单位面临着结构转型,这就需要不断提升和改革自身的经济管理手段。地勘单位属于多项目经营,因此加强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和目标成本成为地勘单位经济管理中尤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本篇首先对地勘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透过资金管理和目标成本两个方面探讨出加强地勘单位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地勘单位 经济管理 有效方法
经过产业结构转型的地勘单位,不再是单一的地质勘探业务,而是积极参与矿产开发、建筑施工、市政工程等领域,市场经营项目也随之成为地勘单位的主要经营内容,和此项目相关的经济管理有效方法也备受关注,将资金、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才能使市场经营项目正常运作。因此探寻正确有效的经营项目的经济管理措施已成为地勘单位的新课题。
一、地勘单位的经济管理中存在具体问题
地勘单位最初是注重突出生产结果的一种发展形态。早期作为服务于国家经济中部分重要产业的地勘单位,受到的关注度不高,因而只能迫切的追寻生产结果,进而忽略了实际收益和经济效果,最终导致地勘单位的经济管理成为其经营中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管理中出现的社会资金收入低问题
社会资金收入低问题已经成为地勘单位资金管理的最严重问题。长期以来,地勘单位靠转让地质成果来获得收益,往往一项地质成果是通过地勘人几十年的不断积累的结果,由于时间久远、加上近年来的物价不断上涨等因素,对实际成本无法进行准确的计算,导致实际操作难度大,为经济管理带来较大负担。且地勘行业又是具有高风险的投资行业,在不考虑投资的风险性条件下,按照实际成本从收入中扣除,大量资金投入进去也得不到相应的结果。投入成本沉没,无法获取相应补偿,从而导致地勘单位出现运营成本高、社会资金收入低的境地,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产业结构认识不清晰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对单位产业准确定位,要根据市场需求、自身能力来调整结构,从而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的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着对自己单位中的产业定位不明确,盲目追求,导致单位的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偏离,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
3、管理者缺乏经营管理经验
经营管理者缺乏一定的经营经验,会出现对一些项目的规划考虑不周全的现象,虽然一些单位有较好的经营现状,可以保证账面的营收正常进行,但资产比率却出现失衡状态,譬如应收款、存货的比重增加,导致单位进行运营的资金周转不灵等现象出现。同样,经营者的管理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纠纷事件,对于单位的人力和物力都造成严重损失。
二、地勘单位项目资金管理的有效方法
1、采用财务集中化管理,实现资金统一化管理
坚持财务集中化管理,通过扩大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机械设备的使用度,进而降低投入成本,杜绝银行账户杂多、资金过于分散的现象出现。在财务统筹管理的原则下,对资金统一化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确保单位整体向高产出、高效益的项目发展,逐步构建起规模性经营,从而加速资金的有效流动,获取最大效益。
2、不断提升财会人员的资金管理综合素质
单位的经营效益主要取决于财会人员资金管理的水平高低。当代财务管理的多样性和科学性逐渐凸显,作为财会人员必须紧跟市场环境变换步伐不断学习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开拓财务管理视野,才能更宏观的去进行资金的有效管理。
3、运用网络管理平台,规避资金管理风险
在地勘单位经营项目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经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资金管理越来越重要,管理不当会阻碍发展步伐,这就需要地勘单位运用金融机构的网络管理体系,对内部使用资金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监控,这也是地勘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规避资金的使用风险的重要途径。
三、强化项目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1、组建精干、高效、优秀的项目工作团队
一个懂经营管理、有责任心的项目工作团队是项目达到优质高效、获取最大收益的关键。在项目实施前要依据合同条款、施工环境、技术难易等标准,进行项目工作团队的公开竞聘,以民主测评、择优选聘为标准选拨出最佳项目管理者,真正做到让能力强、业绩突出、有责任心、奉献精神的员工来管理项目。
2、建立目标成本核算体系,实行成本划分
地勘单位应推行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及“成本核算法”,制定出经营目标管理和业绩考核方法,将项目成本、固定管理费和利润指标作为目标成本建立起系统的目标成本核算体系,并由经营业绩考核部门进行评定审计,与项目管理者进行商讨,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经营项目管理责任书,进而改变传统的行政命令形式。
3、完善地勘单位项目的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3.1目标成本管理和考核方法的制定
构建管理组织的机构、职责、工作流程及相关原则,建立易于操作和执行的成本预算、控制和考核方法。
3.2建立成本评估核算及检查制度
施工前,根据工程预算,对人员、机器设备、材料、管理费用等进行预算评估,对盈利水平进行测算,做到目标成本的合理分配和掌控。
施工中,项目经理以月为单位进行成本会议分析,根据当前施工进度、施工器械及支出费用进行总结讨论,与目标成本进行严格比较分析,出现较大偏差时及时调整,保证成本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3.3成本决算制度制定
施工时应按施工进度做好结算,及时办理签证的报批手续,并督促业主履行合同。结算报告在竣工后由项目经理进行编写,内部组成审核小组,对完成工程总产值、款项收入、成本支出及利润进行考察审核,进而分析成本指标实际执行状况。
3.4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实行按劳分配,即奖金分配应与项目整体利益及各岗位员工的贡献和付出相联系,内部整体利益与风险共同承担,让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去关心成本核算。
综上所述,透过地勘单位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加强地勘单位经济管理不仅需要提升管理水平,更要注重运营问题,特别是项目众多的地勘单位必须在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和改革上做出重大突破,因此加强资金和目标成本的管理已成为地勘单位更好进行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朱训.思考与实践.地质出版社.1993.
[2]李国成,刘璐.地质经济学.地质出版社.1993.
地质勘查单位的经济管理论文 篇4
地质勘查单位的经济管理论文【1】
[摘 要]随着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发展,市场经营项目日益增多,经济管理逐渐成为地质勘查单位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成为地质勘查单位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分析了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问题;有效措施
1 当前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管理水平有限
管理者若没有较高的经济管理水平,在规划项目时往往容易考虑不周,影响到经营项目的投资决策。
虽然有些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状况良好,能够维持正常运作,但是资产比例很不平衡,甚至出现严重失调,如存货资产比例大,造成单位资金周转困难,出现循环性的运营障碍,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此外,管理者的经济管理能力也会影响到处理经济纠纷的手段,单位经济管理能力较低在经济纠纷中会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2 资金管理问题突出
地质勘查单位的资金管理问题主要是社会资金的收入率偏低。
地质勘查单位的资金供应通常情况下都是以借贷形式进行,但是投入与产出所产生的社会资金收入差值较大,导致单位赢利率不足,与银行贷率存在很大的差距,进而出现高运营产值,偿还全部债务能力低的局面。
目前许多的地质勘查单位由于长期存在低社会资金收入的情况,使得自身资产的健康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1.3 “以包代管”现象普遍
实行承包制是一种重要的经营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地划分经营权限,明确经济责任、分配经济利益。
然而,近年来,地质勘查单位“以包代管”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主要原因,在经济权力相转换的过程,经济权益出现“失真”。
尽管实行承包制,主管局会向地质勘查单位适当地放开一些权力,能够促进地质勘查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明白,地质勘查单位是一种以事业性质为主的管理体制,许多地质勘查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国家拨款,还未完全具备商品生产经营模式,如果一味地照搬企业的经营承包模式而缺乏创新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1.4 产业结构研究不足
当前仍有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缺乏详细的产业结构研究规划,即使有研究,但结果很不理想,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布局很不平衡。
特别是有众多市场项目存在的前提下,产业结构的规划很不合理,成本管理、预期收益计划等重要内容也缺乏全面的规划,不利于地质勘查单位的长远发展。
2 加强地质勘查单位经济管理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地质勘查单位的资金管理
2.1.1 加强高资金管理的认识,提高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勘查单位应改变过去那种统计、报账方式,在规划好市场经营项目后,应专门成立工作小组进行资金周转及管理工作。
其工作小组应对资金的使用、调集、赢利情况作出规划,对内部人报的有关经营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待符合资金管理要求后,方可提交并实施。
因此,地质勘查单位既需要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又需要制定好健全的市场项目管理规范要求,将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分派好,便于以后工作的重新调整。
2.1.2 实行资金集中化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为解决资金过于分散的问题,地质勘查单位应实行资金集中化管理,统筹安排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的获利能力。
首先,按照统一管理的原则,将多个账户加以合并后再进行集中化管理,降低资金占用率,减少物料消耗。
这样,不仅能够强化资金的计划管理,达到综合平衡的目的,而且还能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以免有占用或积压的现象出现。
其次,当单位财力不足有必要进行立项投入时,应谨慎规划。
立项投入属于重大经济决策范畴,是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将财务收支加以统一,分散的资金加以集中,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最后,从全局出发,重点突出高产出、高效益的项目,加大规模化经营,增强资金的周转率,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1.3 优化内部网络化管理,保证资金管理的安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质勘查单位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大,一旦单位的资金管理被个人所利用将会严重威胁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导致内部控制机制无法正常运行。
因此,地质勘查单位必须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网络管理平台,监控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这也是防范资金使用风险,增强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应不断优化地质勘查单位内部网络化管理,按照网络资金审批制度做好付款计划,再依据制订的付款计划借助财务管理软件直接将资金接汇入资金申报部门。
2.1.4 加大资金管理的培训,降低资金问题的多发性
加大资金管理的培训,对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水平,减少资金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问题,如资产负债、经营出现负赢利等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加大资金管理的培训有利于构建一个健全的资金管理体系,特别是对于产品存量的账目、未收回的账款、借贷账目等内容有着极大的意义。
当然,对于这些账目还必须进行统计,并结合地质勘查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合理地分配。
当存在多种市场项目时,还必须将项目规模及项目数量预算会使用到的临时资金考虑在内,同时做好各类账目的汇总规划,降低资金问题的多发性,确保资金周转正常,增强资金的赢利能力。
2.2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
2.2.1 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
随着地质勘查单位开发市场的扩大化,社会资金投入风险越来越大,投资回报周期也越来越长,因此必须改变地质勘查单位过去那种分散经营方式。
要在现有项目的勘查开发基础上,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的开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多元化经营战略为目标,在市场经济中促进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化发展。
2.2.2 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快跨入国际工程市场的进程
地质勘查单位必须结合自身产业化经济发展优势,如资源、技术、地理、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遵偱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加大资金的投入,进行跨单位、跨行业的资产重组,通过强强联手、以强并弱等方式引用多种所有制经济集团性公司,促进地质勘查单位的规模化发展,加快跨入国际工程市场的进程。
地质勘查单位要实施品牌化战略,首先,应具备承担高风险的能力,对于一些重大的勘查项目,必须以创造最优企业为奋斗目标。
其次,应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创造最优产品,增强地质勘查单位的整体形象。
再次,制定高质量、高技术、高要求的内部规范机制,提高高水平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以获得最佳的效益。
最后,必须根据全面质量化管理原则来促进地质勘查单位的经济管理。
2.2.3 遵循市场机制要求,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地质勘查单位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资联合、承包托管、租赁、出售等方式加强股份制改造,扩大城市与地方单位、外资企业与投资主体的经营合作,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同时,因地制宜,将现有的土地、房产、知识等加以充分利用,积极实行引资嫁接,促进地质勘查单位的全面发展。
2.3 加强地质勘查单位的成本管理
2.3.1 打造高效率、高水平的地质勘查团队
地质勘查单位要实现最大化的赢利目标,必须建立一支精干、高效、高水平的地质勘查团队。
打造高效、高水平的地质勘查团队必须遵循“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原则,地质勘查单位在工程中标后应根据合同条款、项目的地质条件、施工环境、施工规范等进行招标竞聘,通过多种考核、测评聘请地质勘查管理人员,通过竞争上岗能力强、绩效高、敢于负责、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员工来管理地质勘查项目。
2.3.2 完善地质勘查单位项目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第一,制定好地质勘查单位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措施与考评办法,明确好地质勘查单位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工作职责,确定好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准则,有效地进行成本预算,加强成本控制。
第二,建立成本核算评估机制。
地质勘查单位在进行项目开工前,应按照项目工程预算及项目工程中标价,对人、机、料、测井、固井、管材、管理费用等支出进行必要的核算评估,预测赢利水平,以便于项目目标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质勘探单位 篇5
英山县地质矿产局现有干部职工16人,大专以上11人,中专以上学历5人,其中党员6人,平均年龄42岁。拥有六层办公大楼,用地面积1037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活动场地近1000平方米,拥有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场地,车库、摩托车和自行车停放设施一应俱全。
我局主要职能是矿产资源管理和地环政管理;主要工作职责是: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编制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依法管理勘查、保护和开发本辖区内的矿产资源,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负责本区域内的矿产资源,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负责本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勘探单位 篇6
法
国土资源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2000年1月27日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发〔2000〕45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确保防治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进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按本办法规定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并持有资质等级证书。
第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是指通过有效地质工程手段,改变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是指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具备的资历、技术力量、技术水平、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等条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第四条 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部门,负责甲级、乙级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部门,负责丙级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 施工单位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
第五条 甲级施工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近10年以来独立承担过一项(含)以上大型或二项(含)以上中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主体工程的施工,工程质量合格;
(二)具有本专业高级职称的总工程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总会计师和总经济师;单位技术业务主管人或经理具有10年以上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0名,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单位职工人数的8%以上;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和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或有施工实践经验的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员所占比例均不低于二分之一。技术人员中短期(一年内)外聘人员不得超过15%。
(四)具有与所承担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质量检测、试验设备;
(五)单位注册资金1200万元以上,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00万元以上。
第六条 乙级施工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近10年以来独立承担一项(含)以上中型或二项(含)以上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主体工程的施工,工程质量合格;
(二)具有本专业高级职称的总工程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总会计师和总经济师;技术业务主管人或经理具有8年以上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60名,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单位职工人数的6%以上;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和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或有施工实践经验的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员所占比例均不低于二分之一。技术人员中短期(一年内)外聘人员不得超过15%;
(四)具有与承担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质量检测、试验设备;
(五)单位注册资金600万元以上,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300万元以上。
第七条 丙级施工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主要工程技术骨干接受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
(二)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负责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会计师和经济师;技术业务主管人或经理具有3年以上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0名,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单位职工人数的4%以上;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和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或有施工实践经验的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员所占比例均在二分之一左右。技术人员中短期(一年内)外聘人员不得超过15%;
(四)具有与承担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质量检测、试验设备;
(五)单位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以上。
第八条 甲级、乙级、丙级施工单位按照下列规定承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一)甲级施工单位可以承担各种等级(规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二)乙级施工单位可以承担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三)丙级施工单位可以承担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级(规模)参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表。见附表。
第九条 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在限定的承接工程范围内从事业务活动,不得越级承接工程项目。
第三章 资质审批
第十条 申请人申请领取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应向资质管理部门提交下列审批材料: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申请表;
(二)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文件、单位所有制性质证明文件(复印件);
(三)法定代表人与技术负责人的有关证明;
(四)单位管理水平及质量监控体系说明及证明文件;
(五)主要技术人员及技术装备情况(中、高级技术人员应附职称复印件);
(六)单位资历和主要业绩(主要工作成果和获奖证明);
(七)近三年内无重大质量事故的证明;
(八)注册资金证明;
(九)单位开立帐户的银行及帐号;
(十)施工工程有关的证明文件(施工合同文本、施工工程成果鉴定证明和工程建设单位的工程质量反馈意见)。
(十一)申请甲级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的,还应提交申请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定资质等级的书面推荐意见。
第十一条 资质管理部门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应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申请人自下发通知之日起30日内到资质管理部门领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不批准的,应说明理由;需要补充有关材料的,资质管理部门应限期要求申报单位补交。逾期不补交,视为放弃申请。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把丙级施工单位的审批结果报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资质管理部门分批在全国性报刊上公布获得资质的单位名单和资质级别。公告费由申报单位负担。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含正本和副本,以下简称资质等级证书)由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副本和正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冒用,擅自印制或伪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在申请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时,应向工程项目发包单位出示资质等级证书,取得工程项目后须到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施工项目登记。
第十四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实行年检制度。
检查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并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单位资质等级定级的依据。
年检时间和年检内容由资质审批管理机关决定。
第十五条 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建立《施工业务手册》。《施工业务手册》是核定单位资质等级的重要依据。《施工业务手册》由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资质定级满3年,完成两项以上本等级规定的地质灾害施工项目,其它资质条件均达到上一资质等级标准,可申请升级。
对符合升级标准的升级申请,经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发给相应级别的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同时收回原资质等级证书。
第十七条 申请资质升级的单位,除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提交的材料外,还应提交《施工业务手册》复印件。
第十八条 施工单位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向资质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资质变更、注销手续:
(一)分立或者合并的,应向资质管理部门交回原资质等级证书;经重新审查或者核定等级后,取得相应的资质等级证书;
(二)歇业、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业务的,应报资质管理部门备案,并交回其资质等级证书。
(三)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变更的,应向资质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施工单位遗失资质等级证书,必须先向资质管理部门报告,并在全国性报纸上声明作废后,方可申请补领。
第二十条 申请人采取欺骗手段领取的地质灾害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无效,一经发现由原颁发资质等级证书的部门予以撤销。
第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资质予以降级:
(一)施工单位连续两年资质检查不合格的;
(二)造成一起三级或两起(含)以上四级工程质量事故的。
第二十二条 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资质管理部门可以取消其资质等级证书:
(一)转让、冒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资质等级证书的;
(二)施工单位在资质等级证书检查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虚报资质条件或有关资料的;
(三)不按时报送年检表和核定资质材料的,又未及时报告理由的;
(四)违反第十八条规定,不及时办理手续的;
(五)施工单位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不进行登记或超越核定的施工业务范围从事施工活动的。
第二十三条 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活动造成损失的,以及擅自印制、伪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资质等级证书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表
工程等级
划分条件(符合一个条件即可)
受保护的人数
(人)
受直接保护的财产
(万元)工程总投资
(万元)
受保护的对象
大型 >1000 >20000 >2000 大城市、国家级厂、矿、工程建筑、水陆交通枢纽和干线、地质遗迹和旅游区,以及国家级国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等
中型
100---1000 1000-20000 100---2000
中等城市、省级厂、矿、工程建筑、水利枢纽和干线、地质遗迹和旅游区,以及省级国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等
地质勘探单位 篇7
一、地质勘探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地质勘探单位主要国家或地方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任务, 并将技术支持提供给国家或地方经济建设与总体发展规划。地质勘探单位具有两个性质, 科研与生产应用。随着国家对地质勘探单位与国土资源单位的大力整合, 对地质勘探单位的生产与管理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展战略
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战略重在突出公益性、为社会服务及向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技术支持及服务的提供。同时应对市场经济与利润分配进行有效控制, 并对业务专业化方向进行调整。在人力资源管理中, 要求保留主体业务, 进行大量骨干力量的培养, 对地质勘探事业进行宏观性的指导, 为我国资源开采及有效利用提供全面服务, 并与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政策积极配合, 整治危害环境的各个项目, 并提供技术支持。也就是说地质勘探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化分工明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地质调查队及地质环境监测站。
(二) 专业特点
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下, 地质勘探单位必须在严格遵循相关管理规定的基础上, 树立“优质高效、文明进取”的管理理念, 在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之外, 应在其他工作岗位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重视人才的同时, 加大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 特别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领军人物;对一般专业技术人才要通过学习培训、深入工程一线等方式强化其专业素养, 提高其学以致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 为实现单位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三) 劳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应逐渐调整地质勘探单位的业务范围, 随着外部人才的不断引进, 加大了单位内部的竞争力, 为此, 单位必须确保人员配置的合理性, 在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的同时, 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为优秀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在提升劳动力质量的同时, 应将单位内部劳动力职位提升的秩序进行有效改善, 进而建立新管理体系, 为单位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四) 外部环境影响
在地质勘探单位管理中, 要求国家与地方筛选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人才的队伍, 其骨干队伍主要从事公益性、服务性的任务, 并对国家指令性任务进行接收及起到指导性作用。其他队伍必须逐步推向市场, 进行企业化改制的实施。新形势下, 因外部人才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导致地勘单位人才流失严重, 为此, 在整个地质勘探单位管理中, 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形成“不仅要留住人才, 还要能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
二、地质勘探单位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一) 对员工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作为地质勘探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可以对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据大量实践表明, 地质勘探单位员工在没有采取任何激励措施的情况下, 员工潜能只能发挥40%左右, 但通过激励措施, 员工潜能则可以发挥80%左右。由此可见, 将人力资源管理合理应用到地质勘探单位, 可以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 为单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 单位人力资本的扩展
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金融资源是地质勘探单位的三个资源。作为单位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地质勘探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 可以进行大量人才的培养,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 提升工作效率, 还能为单位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地质勘探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在单位人力资本扩展的基础上, 更增加单位的无形资本量, 为单位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 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地质勘探单位经营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单位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 可以对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在提升员工自身能力的同时, 还能将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单位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四) 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 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应对单位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提升。作为单位经营发展的重要资源, 人才就是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 地质勘探单位必须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确保单位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 只有这样单位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地质勘探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策略
目前, 我国地质勘探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权与管理权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 各部门遵照执行。基于此, 地质勘探单位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提升管理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 建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从战略职能出发, 完善地质勘探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应按照具体情况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 确保人力资源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为实现组织管理目标, 人力资源发管理必须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深入改革人事体制。应对地质勘探单位中、高级管理人才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拟定职位要求, 对管理人才的职位要求进行确定, 按照职务与组织需求不同进行职务说明书的拟定。在确定职务范围时, 要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进行充分反映。作为员工自身工作质量衡量的有效标尺, 分配合理及奖惩制度的建立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外在力量, 同时还要对经济利益的推动作用进行充分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工作效率。
(二) 建立战略性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是指地质勘探单位与发展战略相结合, 对战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评价, 并通过反馈信息不断对评价结果进行改正的过程。在战略性绩效考核中, 地质勘探单位应重视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交流, 进而真正落实战略性绩效考核。在战略性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过程中, 应选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及标准, 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在绩效评审中应对责任归属进行科学辨别。以公共服务作为地质勘探单位绩效考核的目标, 工作难点与重点分类作为绩效考核的两个关键基点。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工作完成情况是地质勘探单位绩效工作的三个来源。通过工作完成的数量、质量、消耗时间及消耗成本对评价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同时, 应根据单位部门要求, 进行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 确保考核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寻等, 这样就可以约束员工的行为, 确保员工主动站在单位的角度上, 为单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 完善薪酬管理制度
在地质勘探单位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设计时, 应对绩效原则重点突出, 并对社会就业状况单位经营状况、员工责任、风险、技能系数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建立与健全薪酬体系中, 应对薪酬市场调查加以重视, 并为薪酬结构的合理设计与薪酬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内部市场调查与外部市场调查是薪酬市场调查的主要类型。确保市场调查的真实性才能为制定科学有效的薪酬方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做好岗位评价和分析, 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 才能将人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分配公平性实现中, 应以岗定薪。科学以岗定薪实现中, 应将岗位评价和分析作为其基础条件, 岗位评价应按照业务性质将全部岗位进行若干组、职系等分类, 随后遵循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教育程度等进行职级、职别的划分, 准确定义与描述每一个职位, 并进行职位说明书的制定, 为地质勘探单位薪酬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人力资源作为地质勘探单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经济的载体及传播者, 不断扩大人力资本,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地质勘探单位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 建立与健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转变战略管理方式, 科学规划薪酬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对单位发展、经济效益提升至关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在地质勘探单位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发挥出来, 实现单位目标与个人目标。地质勘探单位应通过建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建立战略性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完善薪酬管理制度等举措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地质勘探单位,重要性,概况,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张歌.煤炭企业地质勘探单位的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J].科技信息, 2010 (17) .
[2]古桑旺扎.人力资源管理在地质勘探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人力资源管理, 2014 (8) .
[3]门智力.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在煤田地质勘探单位中的运用[J].商, 2014 (17) .
[4]冯肖宏.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
地质勘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管理 篇8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内涵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就是指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性,保障其经营活动可以充分的符合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内部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大经营管理的效率与水平,严禁发生舞弊的现象,加大控制风险等等的根本目的,然而在单位的内部采取的方法及制度要突出既相互制约但有相互制约。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之中规定,对于各单位会计机构与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实施相应的会计监督,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就是会计人员及相应的机构,其实施的对象则是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单位负责人应该得充分的保障参与到会计之中的人员及奇偶股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履行自身的职责,对于建立并实施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二、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监管现状分析
1.地勘单位业务广度的增加,给会计监管带来了客观的难度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对于地勘行业将近八成业务的主要来源就是市场。因为各项业务在很大程度之上和经济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加大了业务的复杂性势必就会增加日常采取工作的难度,甚至是会发生沟通上的问题。那么就会将这一切的归结于单位的会计人员,当然这是比较片面的。业务方面的不通畅,其主要原因在于整个单位管理理念发生严重的失衡现象。单位内部的整体监管体系并不完善,这也是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之中发生各类违规情况的主要因素。
2.管理者与从业人员观念不清晰
会计监督是什么,怎么有效地去监督,单位之中的大部分员工其中涵盖了单位之中的单位领导,对于会计监管的重要作用也相对模糊。虽然会计监督在法律法规之上有相应的规定,但是没有完全的落实下去,大部分的领导对于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认识度不都充分。有的会计人员认为自身会计职位的高低与自身的利益有着直接性的关系。以上的这些观念都是因为不完善的管理决策而导致的。
3.会计监督管理方面的用人观念有待改善
地勘单位的部分财务会计人员由于财务法律意识不够,导致会计监督的效果不明晰。一方面表现在用人之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差,人员调配不合理,人均素质较低,最终导致部分单位会计人员重视个人利益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一般认为会计人员只是算账,并没有上升空间。
4.地勘单位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长时间以来,因为地勘系统之内的财会专业并不是主流专业,在财务专业人员的培养没有得到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从事财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单位内部培训及半路出家的非专业人员,那么他们在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学历结构以及专业知识架构方面均相对比较欠缺,并没有将企业管理之中财务管理该有的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另外,部分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薄弱、监督意识弱等,这些均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如何做好地质勘察单位会计监督管理工作
1.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对于地勘单位整体工作现状改善的关键措施就在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所以在实践阶段,就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各项内容进行细致化的分析。首先,针对会计人员进行法制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强化式培训,将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树立起来,熟悉地勘单位的工作流程,让会计工作人员真正参与到单位的地质勘查工作中。其次,应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与单位收支管理、预算管理及采购管理相符合的管控制度,充分的保障业务流程与控制程度的有效性与规范性。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其中表现优秀的会计工作人员予以该有的补助,进而加大员工的积极性。
(1)在地勘单位的内部逐渐的建立健全人才储备机制,且不断完善会计队伍的结构,与此同时,如需再引进人才,要严格考究人才的实践能力,对所引进的人才进行分层化的管理与利用;(2)建立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且要狠抓高质量、高素质能力的管理体系的建设;(3)逐渐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综合性的考评,且为优秀的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奖励。
2.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地勘单位可以从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出发,加强整体管理的能力,落实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财务人员要充分了解地质勘查的流程与手段,建立和谐的税企关系,最终取得支持与理解。
3.提高會计部门地位
会计部门是地质勘察单位的重要职能部门,加强单位财务管理,需要从整个经济活动来着手进行,要以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将会计部门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全体工作人员也要了解会计部门制定的内部控制措施和财务管理方案,在与合作单位进行交流、沟通的阶段,提供有效的经济活动档案,做好信息的整理工作,进而帮助会计人员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核算。
4.优化会计核算方式
根据现有的地质企业会计核算和审核形式的具体要求,要了解具体收入标准,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针对已经涵盖的地质勘查单位的所有收入,需要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其中经营支出占据大部分指标,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都是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和职工福利等要涵盖在其中,满足各项支出的具体要求。根据现有标准形式的要求,勘查单位可以对所属的内容进行独立核算,按照多种经营企业执行的财务准则和制度进行落实,使其适应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监督的整体要求。
5.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
随着地勘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广泛运用,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梳理关键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将其嵌入到信息系统程序中,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地质勘查单位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环节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主要有:建立不同等级的授权使用制度,建立用户管理制度,加强对重要业务系统的访问权限管理,避免授权不当,禁止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操作等。通过信息系统程序的自动控制措施,达到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作用。
总之,在经济管理活动之中,会计管理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地勘工作的成效,所以地勘单位要将财务工作充分重视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来着手进行,并充分考虑会计理论与市场的各项需求,最终形成一个规范化的管理方案。同时,应逐渐增强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地勘单位需将会计监督作为自我发展、健全与约束的关键点,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将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强化会计监督与财务监管的力度,保障地勘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最终促进地勘单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琼淑.浅论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监督管理[J].金融经济,2010,20:165-166.
[2]邓蓉.分析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监督[J].现代经济信息,2016,09:174.
[3]祖秀兰.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监督及核算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120.
[4]盖德才.基于地质勘查单位内部管理的强化促地勘经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3,19:90.
[5]李涛,余洁.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5,02:244-245.
[6]王德荣.浅谈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管理中存在问题[J].北方经贸,2014,1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