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回顾总结

2024-11-06

质量问题回顾总结(共10篇)

质量问题回顾总结 篇1

质量提升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青年职工质量教育,结合公司对青年职工操作技能质量要求,XX车间领导班子,为能提升员工质量意识,加强班组内部质量管控建设,大力开展多角度、深层次的质量问题回顾会。2011年2末至3月初,XX中心XX车间内装工段历时7天举办质量问题回顾会,会议以班组为主要载体进行,主要针对职工在工作当中作业习惯、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再度回顾。

在质量回顾会期间,各班长及班组质管员分别对近一年的班组内发生的质量事件一一总结与分析。深入地剖析了质量问题发生的前后经过,与此同时,各位师傅们也都感同身受的将自己在前期发生的质量问题再次发言,并且每项质量事件责任人都相应的做出了自己的问题陈述,每个人针对每一项问题逐一发表自己的意见及避免和杜绝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班组内所有的师傅对前一年班组内所发生的所有类型问题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在会上也及时建立了整改方法,做到对质量问题再次发生的防微杜渐。这也为新入厂职工创建了一个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在根源上清楚地认识到他即将要从事的工序都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项点、他们应该怎么去从事自己的工作、如何去约束自己,其意义可谓深远。

会后,各位师傅针对质量回顾会所发生的问题做出了整改方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都表示,这样的质量回顾会很好,让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做出深刻的总结,并且从源头上遏制了质量问题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最后,车间领导对每个班组质量回顾会做出了总结,对于各班组在过去的一年里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夯实了广大员工的自信心,增强了各位师傅在今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XX中心XX车间

2012.5.6

质量问题回顾总结 篇2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和迁徙, 这主要是受当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建国之后, 在几乎没有外部支援的情况下, 中国必须通过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来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的资本积累, 以快速实现工业化 (林毅夫等, 1994) 。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管理的需要, 中国采取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城乡之间的流动进行严格控制, 将城乡进行人为的分割。

改革开放以前,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几乎人人都有工作, 不存在失业问题。然而,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严重地阻碍了人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在户籍制度下, 劳动力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城乡内部都不能自由流动和实现有效配置;加上计划经济所固有的其他一些缺陷等因素的影响, 到上世纪70年代末, 中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除了改革, 当时中国已经没有了其他选择。

作为改革先锋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试验, 其实质就是让农民有决定生产的自由, 极大地焕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回顾改革过程的初始动机和出发点, 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克服旧体制下人的惰性, 从而充分发挥全体劳动者的工作热情, 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从全球的观点来看, 中国对外开放和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 实际上是中国参与全球廉价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将中国富余的廉价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

虽然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承包到户只是在旧的农业生产体制下劳动制度改革的一小步, 然而, 这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 不久就得到中央认可, 形成了后来的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并被推广到全国农村。到1984年底, 全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了100%, 实行家庭承包制的农户也达到了97.9% (蔡昉, 2008) 。

家庭承包制引起了农村劳动供给的巨大变化。第一, 改革初期, 家庭承包制赋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农民劳动投入大幅增加, 劳动生产效率也显著提高。第二, 农村劳动力发生了结构变化, 改革之前, 农业生产以集体或生产队为基本单位, 而实行家庭承包制后, 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因此, 除了青壮年劳动力以外, 许多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口和业已退出生产的老年人口以不同形式也加入到了家庭生产中去。第三, 农民的劳动时间安排也更具弹性, 农民每天的工作时间可以根据农活的需要自己决定。另外, 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节约劳动力。

上述因素使得农业中的“隐藏失业”在实现家庭承包制之后不久就开始显现, 富余农民开始积极自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转移渠道。可以粗略地将农民的转移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在农业内部转移, 即留在农村, 但从事非种植业;一种是向农业外部转移, 即向城市转移。

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第一种渠道是开展农业多种经营。除粮食作物外, 农民还从事林、牧、渔等行业, 以此提高家庭收入。第二种转移渠道是发展农村个体和私营经济。例如, 一些农民长途贩运农产品或经营日常用品等。个体和私营经营在农村蓬勃发展, 打破了农村合作联社等国有或集体单位的商业垄断经营, 既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又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是进入乡镇企业。改革初期, 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相当紧缺, 乡镇企业作为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补充应运而生并异军突起, 这是中国农村改革开始时所未曾预料到的一个结果。

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改革初期, 中国农村劳动力除了向农业内部转移之外, 还逐步向城市转移。转移到城市的农民根据转移的动因可以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类农民是农村富余人员, 当地农业发展空间狭小而人口众多, 只能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因此, 这一部分农民是被“逼”向城市的。第二类是农民中一部分具有一定创业精神或具有一定就业门路的人, 由于从事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 因此, 他们积极到城市找工作或从事个体商业, 这一部分农民是“主动”转移到城市的。许多流行的观点认为, 向城市转移的农民都是农村的富余人员, 但事实并不如此。本文认为, 转移到城市的一部分农民实际上是相对来说更具有创业精神的人, 而且大多数是充满活力和有闯劲的年轻人。其实农村的发展也需要这样的人, 他们并不是农村的“富余人员”。

中国农民向城市转移初始阶段的重要特点是, 这种转移并非政府有意为之, 而是农民自发的行为。当时而言, 农村改革本身就是一次尝试, 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政府首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后来逐渐因势利导, 并从政策上予以支持。1984年, 政府开始鼓励农民到小城镇打工;1988年政府允许农民进城经商 (蔡昉, 2008) 。农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 户籍制度及其与之相关联的社保等福利制度是主要障碍。在一些地方, 进城务工的农民可以通过支付所谓的“城市建设费”或投资、购房等获得一个城市户口。但直至今天, 由于城市户口所蕴含的各种福利使得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尤其是大中型城市, 这又导致大城市进一步严格户口控制。

尽管如此, 随着经济发展, 农民进城意愿进一步加强, 他们仍然在顽强地向城市转移。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并且政府有意无意地实行一种偏向城市的经济政策 (陈钊和陆铭, 2008;陆铭和陈钊, 2004) , 这使得务农的比较利益低, 而城市工作机会多、收入高, 农民必然涌向城市。二是城市基础教育质量显著高于农村, 大学在城市招生数量也高于农村。但同一所大学在城市的招生分数线却低于农村。农民选择城市, 实际上也是在为孩子选择一个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未来。三是城市户口所包含的福利待遇, 特别是其中的医保和社保福利对农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四是城市生活质量也高于农村。包括生活用水更洁净、卫生条件更好、交通和娱乐等方面更方便等等。

三、农村劳动力的区域转移

传统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过程, 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现代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 当然也在经历这种过程。但中国劳动人口的转移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特点, 那就是, 中国劳动力还存在大规模的区域转移, 主要是从内陆省份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前期以广东的“珠三角”等为主要流入地, 而2000年以后“长三角”也成为内陆地区劳动力主要流入地之一。

中国劳动力区域转移的驱动力主要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高的就业收入。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 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大,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受不同优惠政策的影响, 加上各地改革进程也不同, 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广东濒临港澳地区, 吸引外资具有先天的历史和地理优势, 因此, 广东在全国改革中一马当先, 外资蜂拥而入, 以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带动了广东经济的腾飞。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了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为中国富余劳动力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了机会。

但目前, 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的主要地区是广东, 而广东经济主要依托出口贸易, 这对全球经济形势依赖性较强, 以外需为基础的区域劳动力转移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今后以内需为基础, 或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劳动力转移模式可能更具有发展潜力。浙江和江苏的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虽然目前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规模和广东比还有不小距离, 但今后它们有可能成为与广东并驾齐驱、甚至超过广东成为吸引内陆省份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地区。

其次, 大城市应该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减少对民工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障碍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性歧视。同时, 考虑到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市政公用设施和环境的支撑能力方面已经达到极限, 今后可以考虑建设卫星城市群、发展环保型的中小型城市或发展农村小集镇来转移农村劳动力, 改变单一发展大城市的政策, 从而将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保持生态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四、基本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历程, 有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一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本质就是突破中央计划经济的束缚, 让城乡劳动者在生产上有充分的分散决策的自由。农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可以自由迁徙到城市或沿海等发达经济地区。改革所焕发出来的亿万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 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总量的增长。

今后应进一步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区域劳动力市场和行业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 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加快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二是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市场化的过程。改革初期中国单一公有经济到目前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有力地促进了就业结构的多元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蓬勃发展, 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中国目前须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继续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 以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

三是对外开放就是将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 对外贸易发展和FDI的引进为中国富余劳动力发挥其优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由于沿海产业升级的需要, 现在中国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向内地转移, 进一步提高开放度, 让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分工。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农村改革30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8 (6) .

[2]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 2008 (1) .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标准操作规程 篇3

1.目的:建立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操作规程,每年对所有生产的药品进行产品质量回顾分析,以确认工艺稳定可靠,以及原辅料、成品现行质量标准的适用性,及时发现不良趋势,确定产品及工艺改进的方向。

2.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3.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包括原料药及各类制剂。4.责任:各部门经理及各部门主管、质量部QA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5.内容:

5.1 启动条件:

5.1.1 生产少于3批的产品,不需进行产品质量回顾分析,可待生产批次累计3批以上再进行。

生产3批及以上的产品,需进行产品质量回顾分析。

5.1各部门分工及职责: 5.1.1 质量部职责 5.1.1.1 质量部经理

5.2.1.1.1.督促企业按计划开展产品质量回顾; 5.2.1.1.2.批准产品质量回顾报告。5.1.1.2 质量部QA 5.1.1.2.1

建立产品质量回顾操作规程,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有效培训; 5.1.1.2.2制定产品质量回顾计划; 5.1.1.2.3起草产品质量回顾报告;

5.1.1.2.4跟踪及评价产品质量回顾报告中确定的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5.1.1.2.5产品质量回顾报告的归档; 5.1.1.2.6

其他必要数据的提供。5.1.1.3 质量部QC 5.1.1.3.1

产品检验标准的执行情况;

5.2.1.3.2 产品检验结果异常情况(OOS、OOT等)统计及分析; 5.1.1.3.2产品稳定性数据趋势及评价;

5.1.1.3.3产品、原辅料、包装材料检验方法变更情况及评价;

5.1.1.3.4公用系统(工艺用水、环境监测)监测情况; 5.1.1.3.5委托检验情况及评价; 5.1.1.3.6

其他必要的数据提供。5.1.1.4 技术部

5.1.1.4.1产品工艺处方变更情况及评价; 5.1.1.4.2产品工艺处方及质量标准注册情况; 5.1.1.4.3产品工艺验证情况;

5.1.1.4.4生产过程中质量超标后采取的补救,预防措施及评价; 5.1.1.4.5

其他必要的数据。5.1.2

生产部 5.1.2.1 5.1.2.2 的调查情况;

5.1.2.3 其他必要的数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应对方法、纠正预防措施;

产品生产过程中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包装材料平衡率或收率出现超标时5.1.3 工程部 5.1.3.1 5.1.3.2 5.1.3.3 产品相关生产用设备的变更、运行及验证或确认情况; 生产相关的所有设备、仪器仪表的校验情况;

产品相关的公用工程(空调系统、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纯蒸汽系统)变更、运行及验证或确认情况;

5.1.3.4 5.1.3.5 产品相关系统、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情况及评价; 其他必要的数据提供。

5.1.4物资部 5.1.4.1 5.1.4.2 5.1.4.3 5.1.4.4 5.2 产品相关的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情况统计及分析; 供应商变更情况(包括新增)及评价; 供应商评估情况; 其他必要数据。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实施流程:

5.2.1每年初规定本的产品质量回顾计划,包括实施部门及实施时间。5.2.2质量部QA按照计划起草各产品的质量回顾,各相关部门按职责提供质量回顾包含数据及内容。

5.2.3经各部门审阅后,质量部经理批准产品的质量回顾报告,并由质量部QA

进行归档。

5.2.4质量部QA应跟踪报告中确定的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必要时可启动《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5.3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内容: 5.3.1

介绍,主要描述本产品生产批次及概况。

5.3.2

产品基本信息,包括产品名称,剂型,成分,性状,批准文号,执行标准,产品编码,产品处方,贮藏条件,包装规格,有效期等。

5.3.3

产品质量数据,5.3.3.1 原辅料的质量回顾,包括物料名称编号,采购批次,生产厂家,检验结果及供应商变更(包括新增)情况。

5.3.3.2 包装材料的质量回顾,包括包装材料名称,编号,版本号(如有),采购批次,生产厂家,检验结果及供应商变更(包括新增)情况。

5.3.3.3 述。

5.3.3.4 5.3.3.5 5.3.3.6 IPC结果,包括半成品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和总平衡率数据统计。产品放行结果,成品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及检验结果。

质量检验数据,包括成品各质量控制标准的化学检验结果与评价,微生物检生产过程的控制数据,半成品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具体数据和总平衡率的描验结果与评价,稳定性结果与评价。

5.3.3.7 检验结果超标分析,包括物料名称规格,编号,涉及批号,超标项目,采取的措施及处理结果。

5.3.3.8 偏差调查事件,包括偏差编号,涉及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情况描述,调查及处理情况,所采取的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5.3.3.9 变更控制,包括供应商变更、生产工艺变更、检验方法变更、注册变更、厂房、设备设施变更等,应注明变更类型,变更编号,变更内容,状态,变更实施起始批次或时间。

5.3.3.10 返工、重新加工情况,包括物料名称规格,批号,数量,原因及处理结果。5.3.3.11 产品召回情况,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召回原因及处理结果。5.3.3.12 退货产品统计分析,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退货原因,数量等。5.3.3.13 药品注册情况。新获批准和有变更的药品,按照注册要求上市后应当完成的工作情况。

5.3.3.14 委托生产或检验的技术合同履行情况,药品委托生产时,公司和受托方之间

应当有书面的技术协议,规定产品质量回顾分析中各方的责任,确保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按时进行并符合要求。

5.3.3.15 厂房、设备及公用工程情况,包括厂房设施、设备的确认及维护保养情况,各洁净级别的房间环境监测情况,生产用气的监测情况。

5.3.3.16 投诉及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应记录投诉或不良反应涉及的日期,批号,情况描述,处理结果及后续行动。

5.3.3.17 验证情况,开展的验证活动,包括分类,项目名称,验证方案及报告编号等。

5.3.4上纠正预防措施执行结果确认。

5.3.5产品接受药监部门及其他官方机构的抽查情况及结果。5.3.6

文件修订情况,产品相关的SOP修订情况。5.3.7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总结。5.3.7.1 5.3.7.2 5.3.7.3 产品放行情况。一次合格率。

需改进项目。应对回顾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估,提出是否需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或进行再确认或再验证的评估意见及理由,并及时、有效地完成整改。

5.3.7.4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结论。

5.3.8

本报告的附件清单 5.3.9

焊缝质量常见问题小总结 篇4

《焊接质量问题总结》

1什么叫焊接缺陷?

与完整的金属点阵相比,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中出现差异的区域成为缺陷。缺陷的存在使金属的显微组织、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显示出不连续性。

焊接缺陷指焊接过程中在焊接接头中产生的不符合设计或工艺要求的缺陷。

2焊接缺陷的分类方法?

1)按缺陷形态分为:平面型缺陷(如裂纹、未熔合等)和体积性缺陷(如气孔、夹渣等)。

2)按缺陷出现位臵分:表面缺陷(如焊缝尺寸不符合要求、咬边、表面气孔、表面夹渣、表面裂纹、焊瘤、弧坑等)和内部缺陷(如气孔、夹渣、裂纹、未熔合、偏析、显微组织不符合要求等)。

3)按缺陷可见度分:宏观缺陷和微观缺陷。3常见的焊缝的外观缺陷?

外观缺陷是指位于焊缝表面,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就可看到的缺陷。常见的有:焊缝外形尺寸不符合要求、咬边、焊瘤、内凹、弧坑、表面气孔、表面裂纹以及表面夹渣等。

4焊缝表面尺寸不符合要求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直接影响焊接接头的质量:尺寸过小的焊缝、使焊接接头强度降低;尺寸过大的焊缝、不仅浪费焊接材料,还会增加焊件的内应力及变形;塌陷量过大的焊缝、使接头强度降低;余高过大的焊缝、造成应力集中、减弱结构的工作性能。------------J 5造成焊缝表面尺寸不符合要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焊缝表面高低不平、焊缝宽窄不齐、尺寸过大或过小、角焊缝单边以及焊脚尺寸不符合要求,均属于焊缝表面尺寸不符合要求。产生的主要原因:

焊件坡口角度不对、装配间隙不均匀、焊接电流过大或过小、焊接速度不当或运条手法不正确、焊条角度选择不当或改变、埋弧焊焊接工艺选择不正确等。

相应的预防措施:

选择适当的坡口角度和装配间隙;正确调节焊接工艺参数,特别是焊接电流值;采用适当运条手法和角度,以保证焊缝成型均匀一致。6气孔和缩孔以及危害?

气孔是指熔池中的气泡在熔化金属凝固时未能逸出而残留在焊缝中所形成的孔穴。

缩孔是在熔化金属在凝固过程中收缩而产生的残留在熔核中的孔穴。二者都属于孔穴缺陷,孔穴会降低焊缝的严密性和塑形,减小焊缝的有效截面。

7产生气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焊条电弧焊时产生气泡的原因是碱性焊条受潮、酸性焊条烘干温度不当、焊条不清洁、电流过大、电弧过长、极性不对等。

氩弧焊时产生气泡的原因可能是气体保护不良、气体纯度低、焊件及焊丝有油污、焊接速度过快、电弧过长、气体流量过大或过小、焊丝选择不正确等。预防措施:------------J 1)焊件表面应清洁干净、焊条严格烘干、减少气体的来源途径。

2)采用短弧焊接、使熔池得到良好的保护;氩弧焊时,注意氩气的保护效果。

3)选择合适的焊接规范及工艺措施,为气体从熔液中逸出创造有利的条件。8夹渣及其危害?

夹渣属于固体夹杂缺陷的一种,是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

夹渣会降低焊缝的塑形和韧性,其尖角往往造成应力集中,特别是在空淬倾向大的焊缝中,尖角顶点常形成裂纹。9产生夹渣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产生原因是:各层熔渣未彻底清除、焊件有锈蚀、电流太小、运条不当、熔池不能充分搅拌等。预防措施: 1)正确选择焊接规范、适当增加线能量、防止焊缝冷却过快、改善熔渣浮出溶池的条件。

2)改进坡口设计、利于清除坡口面及层见熔渣。

3)提高焊接技术水平,正确、有规则的运条、搅拌熔池,促使铁水与熔渣的分离。10焊缝缺陷的处理原则?

焊缝缺陷应根据缺陷的性质、大小、所在部位,按有关标准、规程的要求进行处理,其主要原则是: 1)对于表面形状缺陷和一些其他缺陷,如焊缝成型不良、超宽、余高超过标准要求,过渡不圆滑等,以及电弧擦伤、不低于母材金属表------------J 面的弧坑、表面气孔等可进行打磨处理,打磨减薄量不超过钢板负偏差的,可不必补焊处理。

2)焊缝及热影响区存在的表面裂纹、夹渣、弧坑、气孔以及不允许存在的咬边缺陷或咬边深度超过5mm时,应进行打磨消除。当打磨减薄量超过钢板负偏差时,应进行补焊处理,必要时补焊部位还应进行表面探伤检查。

3)焊缝内部存在的不允许缺陷,如裂纹、未熔合、未焊透等;要求进行金相检验的锅炉受压元件存在的疏松、过烧、淬硬性马氏体组织;焊缝或接头力学性能不合格,或耐蚀性未达到要求时,均应进行返修。

工作总结回顾 篇5

时间飞快,从2006年7月进入公司,到现在已经十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工作中得到了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支持,在这一年里经过各部门的学习培训、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加上工作实践,已经熟悉督导职位方面的工作。

在工作期间我认真工作、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地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学习新知识、技能,注重自身发展和进步。

刚刚接触销售这一职位时,对它比较陌生,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荐,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不断让我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发生。现在我深刻的明白作为一名市场销售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待任何事都必须有理有据,严格执行公司政策要求。

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公司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上进的企业文化,使得我在工作中干劲十足。在公司的领导下,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团结同事,搞好大家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我,使工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我相信我一定会作好工作,成为优秀中的一份子,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在公司这几年以来,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看到公司的迅速发展,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能有更多学习和提升,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公司一起成长。但是,我认为作为一名销售,我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磨练,因为我对市场的分析度还不够精准,还不能塑造,一个合理,有效可行的方案,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质量问题回顾总结 篇6

国外较早就认识到针对常规放射性设备和核医学设备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性。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国际机构和学术团体,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医学物理学家组织(IOMP)等,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建立和实施大型医疗设备质量保证计划的热潮,各国也发布了一系列大型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文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和全军分别召开了放射科质量保证学术交流会,国内也先后有一些单位开展了CT应用质量检测研究,如卫生部北京工业卫生实验所、北京市防疫站、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首都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长春市第二计量所、第一军医大学等单位。

1995年卫生部发布第43号部长令,颁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对CT、MRI、直线加速器等8种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加强管理。90年代后期,各省纷纷设立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检测评审机构,开始对在用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检测与评审。

随着大型医疗设备在国内卫生事业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国家也随之加强了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立法监管,2004年12月,国家卫生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颁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对大型医疗设备按甲、乙两类管理品目实行分类管理,该法规还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规划、购置、质量监督、从业人员资质等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使大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和合理。

1997年,总后卫生部颁布《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并分别于1998年1月和12月设立“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广州应用质量检测与研究中心”和“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北京应用质量检测与研究中心”。通过这2个检测中心对部队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应用质量管理,并进行定期应用质量检测和评审。1998~2008年,全军检测中心对部队医院在用CT和MRI等大型医疗设备共进行了6轮次的周期性应用质量状态检测与评审。

2 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化医疗设备质量检测中心的历史沿革

1997年,第一军医大学分批引进了各种专业检测设备,开始开展对CT、MRI、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性能检测方法的研究。1997年8月在广州战区对CT和MRI进行了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取得了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的初步经验。

1998年1月,第一军医大学被批准设立“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广州应用质量检测研究中心”,开始承担南方战区部队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检测与验收任务。1998年12月,全军2个检测中心完成了对全军所有在用CT和MRI的首次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

2000年起,总后卫生部将直线加速器和SPECT设备增列为军队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强检设备。之后每隔2年,全军检测中心就会对全军的CT、MRI、直线加速器和SPECT等在用大型医疗设备组织一次拉网式的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2000年起,全军检测中心开始对部队医院新安装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验收检测。除上述4种大型医疗设备外,数字X线机、DSA、PET、伽玛刀等大型医疗设备也逐步被列入军队系统新设备验收检测范围。

2004年8月,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第一军医大学退出现役集体转业,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原全军广州检测中心也随之转入地方管理,不再承担军队的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任务。

2006年12月,在原全军广州检测中心基础上成立的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化医疗设备质量检测中心顺利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现场评审,其对CT、MRI、医用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模拟机等设备的质量检测能力获得了CNAS的实验室认可。这是国内首家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测实验室。实验室具备了向社会和公众出具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报告的能力,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实现了与国际相关机构接轨和互认,检测结果得到政府的承认和社会的接受。

3 军队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工作的成效

经过近10 a的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工作,军队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清理了二手CT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二手CT大量输入到国内,部分地处偏远的部队医院也购置了一批二手CT。1998年全军所有CT中,二手机占到总数的17.7%,平均每6台CT中就有一台二手机。从整体上看,这批二手机的质量不稳定,性能参数合格率较低;从某些个体上看,有些二手机在购置前已使用近10 a,零件严重老化,性能指标下降明显,已完全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1998年全军应用质量检测后,许多性能不合格的二手CT被淘汰,到2002年检测时,全军所有CT中二手机仅占7.53%。随着军队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工作的加强,二手CT机必将被全部淘汰。

3.2 提高了MRI的准入门槛

20个世纪90年代初期,威达公司生产的超低磁场MRI大量进入部队医院,1998年全军所保有威达公司生产的LMW-400型和LMW-1000型超低场MRI的数量占到当时全军所有MRI总量的近三成。由于这批超低磁场MRI器件老化、磁场强度太低,其性能指标无法达到临床诊断应用的要求,截至2002年,这批超低磁场MRI已被全部清理出军队医院。而安科公司早期生产的ASM-015P和ASM-016P型低场MRI设备,同样由于设备档次低、图像质量差等原因,部队医院保有量从1998年的11台减少至2004年的3台,MRI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3.3 促进了国产直线加速器的设备质量有所改善

在早期检测中发现,国产直线加速器的机械性能参数合格率普遍较低,很难满足精确放射治疗的需要,对临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由于许多国产直线加速器是早期生产的,设计工艺落后,临床使用时间长,机械精度差,对应在应用质量性能参数上,就表现为旋转中心精度低、旋转位置指示误差大、源皮距光学距离指示(O-DI)误差大、灯光野与射线野的重合度合格率低等方面。通过检测,大多数部队医院对直线加速器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有了普遍提高。生产厂家在配合我们完成多次应用质量检测后,也将我们所提出的产品质量问题反馈到生产环节,国产直线加速器的设计工艺、产品质量得到了改善。

3.4 促使验收检测环节纳入购置招投标流程

全军检测中心从2000年起开始对新安装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验收检测,其中近三成的新设备由于运输、拆卸、安装和设备自身设计的原因,被检出部分性能参数不合格,生产厂家被要求对设备性能进行重新调试,直至各项性能参数完全达到指标要求。2003年起,在总后卫生部组织的招标采购中,将中标设备的验收检测写入投标文件,设备安装后必须接受全军检测中心的验收检测,只有验收检测合格,医院才能最终签收。这样就保证了购置设备的应用质量,消除了设备临床使用中的医疗事故隐患,从整体上提高了军队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水平。

4 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测工作的思考

4.1 加强大型医疗设备招标后的验收工作

目前大型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很快,为确保新购置设备的应用质量达到医院的临床需求,就必须强制推行设备安装后的验收检测。这方面可借鉴军队系统在医疗设备招标中的做法,即要求投标厂家对设备性能指标做出明确说明,并接受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检测机构的验收检测。在设备安装后正式交付前,由检测机构对设备进行全面系统的验证性检测,只有在确认新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并已达到投标参数水平后,医院才最终签收。通过第三方验收检测,医院可以避免买到“货不对版”的产品,作为设备购置方的利益将得到最大保证;生产厂家通过验收检测,其产品质量将受到严格监督和检验,这将给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带来更好的品牌效应;而作为招标组织方的卫生主管部门,通过验收检测可以充分确保招投标工作的严谨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阳光招标。

4.2 尽快理顺地方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责权

目前,对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监管,各地基本上都存在着“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情况。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对于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医疗设备,各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计量部门都负有一定的监管责任,这些部门各自的监管工作也都有相关的法律文件支撑。但由于这些法律文件制订的时间不尽相同,对监管职责上的表述也各有侧重,在实际操作层面就表现为各部门职权重叠、责任划分不够清晰,加上某些部门的自身利益夹杂其中,导致目前对于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的质量监管工作比较混乱,基本上处于政出多门、有法难依的尴尬局面,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国家对这种现象必须给予高度关注,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出台权威的司法解释,理顺各职能部门在医疗设备质量监管环节中的关系,重新界定医疗设备的监管职权,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安全。

4.3 增加应用质量强制检测所覆盖的大型医疗设备

根据国家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的相关文件,应用质量强制检测应涵盖CT、MRI、直线加速器、SPECT等8种大型医疗设备。目前,军队已对这8种设备开展了新机验收检测和周期性状态检测相结合的应用质量管理模式,尤其对于CT、MRI、直线加速器这3种大型医疗设备,从2000年起就已开展常规性的应用质量管理。而各省市目前所开展的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工作,一般仅限于对CT和MRI的检测,而对直线加速器、SPECT、PET、伽玛刀等大型医疗设备,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列入应用质量强制检测的范围。随着肿瘤疾病诊治对医疗设备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开展直线加速器、PET、伽玛刀等放射诊治设备的应用质量强制检测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是,这些设备对检测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检测体模造价昂贵,要求各省市短期内再建一套专业的检测队伍并不现实。可以考虑由卫生部牵头,按照地域组织筹建几个专门的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中心,专门负责所在地域相邻省份内直线加速器、SPECT、PET、伽玛刀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检测。实际上,由于在华南地区缺乏专业的直线加速器应用质量检测队伍,我们在转制后利用原全军质检中心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开展了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广东、海南、福建、广西、江西等省份的直线加速器检测工作,累计验收检测直线加速器21台次,为各省市检测机构对这些设备的应用质量管理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

4.4 避免重检测轻维护

目前,各省基本上都建立了一支医疗设备检测队伍,对在用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周期性的应用质量检测,但周期性检测毕竟只是1~2 a一次。对于每天都要开机使用的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更重要的是提高医院管理层的质量意识,加强设备使用人员的日常质量保证意识。只有将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质量自检作为临床使用科室的日常制度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真正达到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的最终目的,才能真正保证在用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并最终确保医院的医疗质量。

摘要:回顾了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工作在国内和军队医院开展的历史,介绍了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中心在近10a来的检测工作和所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分析了目前在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大型医疗设备,质量保证,检测

参考文献

[1]冯晓刚,洪德明,余晓锷,等.大型医疗设备验收检测机制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3):47-49.

泉城反思总结回顾 篇7

泉城反思回顾篇1

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觉得非常好。学生没有见过珍珠泉,我们就必须借助文本描写引导学生想象,让语文的学习有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对泉水的特点,特别是像“涌”“汇注”“喷吐”“冒”这些词的把握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学习珍珠泉和趵突泉时,引导学生想象。

然后放手让学生作小导游自学五龙潭和黑虎泉。由于课文对这两种泉的描写很简单,文字也很平白,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开发。自学前先引导学生找出写泉水特点的句子,抓住其中的“汇注”“喷吐”进行理解;然后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以从泉水的名称、样子等方面展开想象),紧接着就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一撰写导游词,最后再进行导游的介绍活动。这样学生主动地钻入了书本,深入地挖掘文本,咬文嚼字,发挥想象,提高表达能力,使课堂更具语文味。

泉城反思回顾篇2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我采用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介绍四大泉,后来考虑到文章的重难点,我还是设计分成三块。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

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名字由来和特点,特点学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图片,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为什么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泉城反思回顾篇3

经过反思,我觉得倒致这节课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没有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做放手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学生知道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了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资料能解决了的问题不讲。”总而言之,我还是没有真正解读了教材,没有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二、自读自解,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三、汇报交流,加深理解,讨论问题。

四、观看视频,感受文本,培养感情。

五、朗读课文,走进文本,表达感情。

六、课外延伸,激发兴趣,拓展视野。

七、总结全文,交流感受,学有所获。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问问题出在第三个上面,我总是不放心学生自学理解不了文本,总是一味地把学生往自己的思路上引,总是设好了圈子让学生往里钻,难怪教学环节在这儿出了问题呢。如果重新设计这一堂课的话,我想这样是不是更好点?第一步还是温故知新,引出课题,进而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第二步,学生自由学习,这儿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自学,也可以同桌共学,还可以小组讨论学。

回顾思考总结提升的工作总结 篇8

开学已经到了第七周,忙碌而充实,我们数学组坚持以学校和级部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凝心聚力完成各项工作。现将本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按计划实施的工作

1.用心参加远程研修。

教师们充分利用山东省远程研修的机会,认真完成网上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任务,用心观看视频,努力向专家、名师学习,按计划积完成视频的任务,增强理论底蕴,促进专业成长。

2.加强理论学习。

组织全组教师鼓励积极自学,不断加强理论,提升理论修养,丰厚自己的底蕴,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努力做到“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业务精湛”。因老师们教学工作比较重,家长放学之后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所以集中理论学习次数不多,以后还要加强。

3.用心做好常规工作。

教师们继续发挥教学博客的作用,实行网络上传备课和教学反思。在认真研究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用心备课,精心设计,同时每周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从深层次思考自己的教学。集中精力上好常态课,多进行课堂的打磨和切磋。严把作业质量关,努力做到“即练即批,有错必纠,有纠必改,及时反馈”,强调学生书写认真规范。

4.组织教师们外出学习。

我们及时关注曲阜教育网的.教研通知,组织教师们外出学习,开阔眼界,提升教育水平。10月12-14日,宋海香、张忠华和孔艳华老师去邹城观摩济宁市优质课教学。

二、下一步实施的工作

1.完成远程研修作业。

下一阶段督促老师们重点认真完成观课评课的工作,认真观看4节展示交流课,写出高质量的观课报告,并且提交一篇精彩的教学设计。

2.做好教学常规的督导工作。

教研组继续配合级部承担对教学的指导和管理,认真按照“八个精心”的各项要求,切实落实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质量检测、课外辅导、考试等各个环节工作,期中、期末对常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带领老师们扎实常规,做好做精。

3.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

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了展示、交流和学习身边的经验,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我们期中和期末召开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鼓励教师们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

4.开展数学竞赛。

坚持抓学生的口算、计算、分析与应用等基本技能训练,做到天天训练,持之以恒。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既能提高学习乐趣,也能使双基得到落实,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三、未实施的工作

1.“三课评选”活动没有落实。

学校开展以备课、上课和评课评选为主要内容的“三课评选”活动,因我们组绝大多数老师均是利用教学博客每天准时发布教案,只有1位老师是手写备课,所以这项工作无法实施。

2.集体备课活动没有落实。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能促进集体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但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执教一个年级的数学课,所以集体备课难以实行。

2.集体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还需加强。

在今后教研室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督促全组进步。

★ 换位思考 班主任工作总结(九年级)

★ 推荐思考演讲稿500字精选

★ 思考作文250字

★ 高三思考作文

★ 阅读与思考

质量问题回顾总结 篇9

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农”问题,回顾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三农”问题的形成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改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当前我国“三农”工作存在许多难点问题,有待我们加以破解。

1 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三农”问题的产生首先由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等客观原因造成。我国是个多山少地的农业国家,城镇化水平低,科技不发达。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数一半以上,广大农民长年生活在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和人口素质低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被越抛越远,而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越拉越大。

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促成的不合理的“二元制经济体制”,它长期抑制着农业发展,造成“三农”问题恶性循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确保农业积累支援工业,确保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防止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城乡差别导致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和工厂,国家采用了行政和法律手段,把全体社会公民人为地划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两大类,即后来被人们习惯称呼的“城里人”和“乡下人”。事实上,这一划分使农村居民成为新中国的“二等公民”。同时,各种公共设施、基础建设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各种国有资金无偿或廉价地投向城市。有学者指出:1949年我国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能养活一个半人,我们搞了半个世纪经济建设,时至今日,我国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仍只能养活一个半人[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悬殊。

2 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状况

“三农”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历来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度重视。马克思在评价重农学派观点时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资本发展的基础”。这些论断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改革以农村作为突破口,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三农”问题。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2]为了解决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1982—1986年,中央连续5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对“三农”问题进行专题部署安排: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全国农村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从而为“包产到户”的做法正了名。1983年1月2日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文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第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了对土地的承包期。1985年1月1日,中央的第四个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心内容是取消30多年来农副产品统购制度,国家把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1985年1月1日,中央下发了第五个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方针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农村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大发展,进入了被经济学家称为的我国农村发展的“黄金十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了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1988—2002年,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在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一大亮点就是逐渐放松了农民流向城市的管理政策。从1989年开始,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出现了。仅1989年春节过后,来自四川、湖南、广西、河南等省(区)的100多万名农民工涌向广州找工作。农民工的流动,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农村的增收提供了平台。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期。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2004年2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精神,这一年底国家废止了延续了2 600多年的“皇粮国税”,仅此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五六百亿元。2006年1月21日,中央公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在广大农村地区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今后将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广大农村地区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党在农村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3“三农”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农”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绝不会一帆风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回避当前“三农”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3.1 二元制经济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首先,二元制经济结构直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1985年的342元扩大到2007的9 646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1985年的1.86:1扩大到2007年的3.33:1。其次,二元管理体制让广大农民工成为城市边缘化群体,他们既脱离了户籍所在地的管理,又没有纳入城镇人口的管理,给计划生育工作和城乡治安工作带来了隐患。最后,二元制经济结构造成农村住房的严重浪费。大量外出务工者长期在城镇租房居住,使大约25%的农村住房被闲置,其资源价值约为2万亿元。

3.2 农业生产力落后,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是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世界平均值为1%,一些发达国家为5%,而我国仅有0.2%左右。二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广大农村,第一产业一直占农民纯收入的45%以上,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造成农民增收困难。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剩余劳动者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被称为“386199”留守部队,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依靠这些留守部队去实现。

3.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低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才刚刚起步。据2005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城镇人口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为40%,而农村仅有7.1%。前者是后者的6倍。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广大农民看病难,养老难。而公共服务事业和服务水平的滞后,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造成了广大农民精神贫困,一些封建迷信甚至邪教内容毒害农民的心灵。

3.4 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关键在我党,我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既是党政方针在农村的具体落实者,又是农村和农民的致富领路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的地方干部不顾及当地实际,热衷于形象工程,把新农村建设公式化、简单化、表面化、庸俗化。还有的农村党员干部一心为自己致富,无暇顾及村里政务,在其位不谋其政,导致农村矛盾增多,问题积累,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也为农村的长治久安埋下隐患。

4 结语

农村改革之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改革发展得以解决。要彻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我们有党强有力的领导,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还有五大原则作保障,一定会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个难题,使广大农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辛鸣.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工作回顾与总结 篇10

在工作期间我认真工作、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勤勉不懈,极富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具有良好和熟练的沟通技巧,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强,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地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学习新知识、技能,注重自身发展和进步。

刚刚接触督导这一职位时,对它比较陌生,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荐,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不断让我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发生。现在我深刻的明白作为一名市场督导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待任何事都必须有理有据,在有问题的市场罚款中绝不心慈手软,严格执行公司政策要求。

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公司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上进的企业文化,使得我在工作中干劲十足。在公司的领导下,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团结同事,搞好大家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我,使工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我相信我一定会作好工作,成为优秀中的一份子,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

这一年以来,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看到公司的迅速发展,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我也迫切的想成为一名市场推广专员,能有更多学习和提升,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公司一起成长。但是,我认为作为一名推广,我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磨练,因为我对市场的分析度还不够精准,还不能塑造,一个合理,有效可行的方案,所以,我恳请领导能给我继续留在外埠督导职位继续锻炼自己。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糯米炖鸡汤怎么做下一篇:松开牵着你的手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