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怎么上(精选8篇)
国学课怎么上 篇1
名著导读课常见误区和应有的教学定位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名著导读缺乏具体的定位和明确任务,致使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定位不准的现象,需一一澄清。
一、将名著导读课当成单元课文精读课。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名著导读课较难定位,许多语文教师往往采取让学生看看教材内容代替具体指导的教法。2006年大荔县语文教学能手评选,各校推荐的众多的选手,把名著导读中节选精彩片段当成单元课文处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人啼笑皆非。那么,名著导读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我想准确的定位应该是:了解作家、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文本体裁特征为基点;以精彩片段为例子;以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为核心;以爱读、会读、读整本书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语文素养为归宿;以“探究思考”为切入。例如八年级下册,关于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1.让学生阅读短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了解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情况,作品主要内容和小说的主要艺术形象保尔.柯察金,艺术特点和成就,主要应补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在中国的影响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2.回顾读书一般方法,引导精读精彩片段,以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来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精读《精彩片段二》指导学生掌握,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求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强调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摘抄名言、警句、精彩段落,并课后检查落实。
二、忽略体裁特点,缺乏具体读书方法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良好习惯培养,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读书方法的指导,一提到指导读书方法,总是不断地让学生重温七年级上册《关于名著导读》的短文,①先读前言、后注和目录。②略读与精讲结合。③做点读书笔记,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岂不知,这是适合于所有名著的读书方法,但仅仅将方法指导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也是空泛的,稍有阅读常识的人都知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科普作品,不同体裁的作品阅读方法不尽相同,阅读习惯也大相径庭,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进一步研读教材阅读建议,重视精彩片段后习题设计,结合学生实际,不同名著给学生以不同的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就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各册的名著导读具体方法指导一一罗列,作为一家之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七年级上册:
《爱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不同人称叙事形式,体会不同人称叙事和表达情感的优缺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并练习运用、培养学生从故事情节入手,领会作品丰富感情和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欣赏高尚的情感的习惯。
《繁昌》、《春水》以诵读、背诵为主,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的语言,培养摘抄笔记和大胆评价诗人、鉴赏诗歌的习惯。
《伊索寓言》重点指导学生复述寓言故事的方法,读寓言准确把握寓意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对寓言故事内涵提出自己观点和看法的习惯。七年级下册:
《童年》指导学生抓住线索理清小说情节的方法,借助阅读相关作品加深理解作品的方法,以及体会以孩子的眼光叙事方式的好处,培养学生善于从丑恶的事件中分析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习惯。《鲁宾逊漂流记》体会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抓住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跳过不影响理解主要情节难懂的词语或段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运用电脑等媒体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习惯。
《昆虫记》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科普知识的读书方法,引导体会和学习作者赋予物以人的举动的叙事方式的特点和好处,培养上网查阅资料加深理解拓展视野的习惯。八年级上册:
《朝花夕拾》指导学生运用先粗读、再反复精读,不懂或是不甚懂先放一放,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再体会理解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继续运用联系实际理解作品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将故事和人物放在大社会背景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骆驼祥子》通过朗读体会小说语言特色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作品理解的习惯。八年级下册:
《西游记》指导学生跳过文字障碍,抓住故事情节,展开联想想象,理解小说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复述小说情节加深理解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思考评价小说人物的习惯。
《海底两万里》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理解科幻小说的读书方法,联系实际理解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特点,学习培养评价小说的写作方法,培养阅读相关作品加深理解科幻小说的习惯。
《名人传》结合名人经历对照自己谈心得体会的读书方法,通过名人故事分析其不同凡人的个人信仰和追求的读书方法,体会名人传从优缺点两方面塑造真实人物的传记写法,继续培养读相关作品理解人物生活时代背景和环境的读书习惯。九年级上册:
《水浒》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讲述书中故事、评价书中人物和作品思想价值的读书方法,培养继续使用读相关资料理解作品的读书方法,评价书中人物品质、评价人物根据内容谈谈自己生活感受的读书方法。
《傅雷家书》指导学生体会书信体第一人称对表达真情实感的优点,要求学生继续使用读相关资料理解作品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运用通过作品分析概括作者思想品格,结合书信内容谈自己的认识感受的读书方法。
《培根随笔》指导学生将不同篇目对照来读,体会随笔不同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作品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和读、背诵、摘录名言、警句的读书习惯。
总观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关于名著阅读,先是指导读书的一般方法《关于名著阅读》;再是具体导读篇目,涉及小说、科普作品、诗歌、人物传记、散文随笔,其中以小说最多,每篇都有作家作品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点评、探究思考题,实际上隐含有读书方法的具体指导和读书具体习惯的要求;最后是分体裁的常识介绍和读法指导如:《怎样读诗》、《谈谈小说》等。如果统观初中语文教材,就会体会到编者的匠心。整个编排中,阅读内容从寓言、短诗到小说,再到科普作品、书信、随笔;读书方法指导从一般到具体再到一般;读书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读书能力的培养由低级向高级(摘抄、诵读到理解、感悟到评价鉴赏)。如果语文教师,不论任那个年级的课,都能对整个教材编排体系、意图鸟瞰俯视,通读熟识、了然于心,那么就不会出现名著导读课设计定位的偏差了。
三、只重视课内指导,忽略课外阅读任务的落实。
名著导读课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学生读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方法和习惯要靠读书落实,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重视了课内指导,却忽视了课后阅读任务的落实。笔者就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过专项调查,能做到课标要求的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在260万字的人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在此作崇,另一方面恐怕与我们老师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有关,为了应付考试,有的语文老师干脆投机取巧,将名著常识编成许多题让学生记,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谓机关算尽。就怕读书浪费时间、影响成绩。不过最近看到一些着意创新的题目:如摘录原著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学生若不阅读原著就无法应对,可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学生自己听出来、说出来的、读出来的、写出来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更不是做题做出来的,有错误观点的教师真应想想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的惊呼,好在许多有识之士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督促学生落实读书任务,有的还召开读书报告会,专门开辟课堂时间利用网络,让学生读名著,可谓开风气之先,抓住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名著导读课也该有春天
【内容摘要】名著导读是新课标增加的一项新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但尴尬的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谁都知道,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深远,上好名著导读课大有必要,广大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名著导读不同于名著本身,它的主要作用在“导”,老师如果从导的方法上下功夫,导读方法灵活到位,就会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喜爱,这对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名著导读 激趣 导读方法 首先说说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
新课标教材特别设置了名著导读环节,也许为了不打乱正常的教材设置,也许为了不干扰常规的教学秩序,也许理解学生的时空有限,名著导读环节被放在教材的最后。为了督促师生对名著的重视,语文考试也开始加大了名著考核的分值,但是,名著导读的教学仍然苍白应景,学生并没有真正揭开名著的真实面纱。
“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大多是这样的,临考试前,老师勾画出课本上导读部分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其国籍,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要情节或思想感情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为了避免投机局面,现在考查名著改成了名著文段的阅读考试,师生们也是见招拆招,以应付考试的方式学习名著
导读。看看老师们挖空心思总结的名著知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国别】苏联 【主要人物性格】保尔•柯察金:1.刚毅坚强,有着非凡的奉献精神和工作毅力。2.平凡中见伟大,在烈火中成长起来的钢铁战士。朱赫来:沉着干练,富有组织能力,长期做地下工作 冬妮亚:对劳动群众有同情和同等对待,但对生活更向往安逸。【主要情节】1.保尔的爱情故事。2.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文学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写作特色】穿越历史地域时空,真切震撼人心。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作者】;老舍 【主要内容】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 【主要情节】:骆驼祥子为买一辆自己人力车辛苦的拉车,起早贪黑等。【人物性格】:老实,朴素,吃苦耐劳等。【祥子的三起三落】 【作品主题】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
显而易见,这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名著导读的教学已经被高度功利化了,接触名著并没有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快感和求知的满足,只是变相地为了应试而准备充电。走近名著并没有使学生走入名著,他们并没有得到精神的熏陶和启发,名著更没有发挥其深刻而长久的影响功能。
其次谈谈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
1.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因为学习时间的限制,大部分中学生基本上没有在课内阅读名著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里对文学名著有所接触有所认识,名著导读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从指导方面讲也足够了,毕竟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只能做简单的指点,更多地是依靠学生自己摸索方法,总结规律。2.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因为时代浮躁的心态,快餐文化成为了主流,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大可能形成,文化精华日渐被丢弃,国民的素质逐渐在降低,而文学名著有着被证明了的历史文化厚度,因为初中学生年龄和认识水平的原因,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他们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去靠近名著。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蒋绍愚说:“如果不加以引导,完全让他们‘自由选择’,那么,就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意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名著导读起到了最好最恰当的阅读方向引导作用,旗帜作用,导航作用显而易见。3.如果从一本语文课本来讲,前面的六个单元,我们可以着重解构文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韩军语),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就应该着重落在名著导读这一块,在这一小块土地上,我们可以致力于学生内在精神的构筑,导读的作用虽然不是显性的,虽然也显得单薄,但毕竟长久的隐性的持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4.名著导读的设计意图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它的目的是想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期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从而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这一点做好了,不但会提高学生的课内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的习惯。“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培根语),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终身都是有意义的。
接着议议名著导读课怎么上的问题。1.“导”的作用
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个示范作用。名著导读只有故事梗概,它无法体现名著所蕴含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所以不能把名著导读当作名著本身或鉴赏名著的唯一标准。名著导读作者本身也只是一家之言,我们如果把它作为标准去介绍名著,显然有失客观,有失公正,有失准确。因为名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才会产生“一个个读者就会有一个个哈姆雷特”这样的阅读差异和效果。而阅读名著导读乃是学生对名著的间接阅读,导读作者因为个人的主观倾向而导致对名著理解有偏差也是难免,所以,在教学名著导读时,我们必须摆正它的位置,只能作为“导入”“引导”“激趣”的抓手。借名著导读这个平台,我们把学生引进名著的大门就可以了。另外,名著导读有助于对名著的普及和传播,有利于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世界名著,适合时空有限的学生最快了解名著,但过多依赖于导读,把名著减缩然后广而传之,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这不是导读而是误导,长期的负面影响会很大。2.“导”的方法
以亮点吸引学生。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亮点。比如《西游记》的奇幻神话色彩,《水浒传》的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色彩,《鲁滨孙漂流记》的冒险探索色彩,《海底两万里》的科学与幻想色彩,《伊索寓言》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等等这些,都是熠熠闪光的精髓亮点,我们老师在导读时就可以借助这些亮点来诱导学生去阅读。
借名家名言或精辟语言推介。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或民间俗语做过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因为名人效应,这个方法应该见效很快。比如,我们就可以借卢梭的话“每一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它”来宣扬《鲁滨孙漂流记》,可以用中国古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来刺激学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挖掘诱点刺激学生好奇心,推介《红楼梦》:这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推介《三国演义》:这一批兵荒马乱下的足智多谋又无力回天的人;推介《水浒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盔甲;推介《西游记》:把热闹跌坐成永不死亡的寂静,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被激发起来。用精彩片段让学生获取感觉。名著里面不乏精彩片段,出彩的片段层叠不断,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们可以抛出这些精彩片段做诱饵,吸引学生走进阅读名著。比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高老庄娶亲。比如,武松打虎,三大祝家庄,真假李逵;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比如,赤壁之战;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空城计。比如,黛玉葬花;三姐饮剑;晴雯之死;钗黛掉包;金钏投井等等。这些精彩片段人人耳熟能详,从它们入手,学生自然会寻找到它们的精彩之处,从而找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那怎么会对相关的名著不产生兴趣呢?
用教材名篇之“点”带动相关名著之“面”。课堂教学内容里,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比如,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就可以联系《水浒》,学习课文《托尔斯泰》,就可以联系《名人传》,学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联系《骆驼祥子》,学习课文《葫芦僧判葫芦案》可以联系《红楼梦》。因为是课堂学习,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同时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自然有探求的愿望,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走进名著。
用具体方法指导学生。从方法上指导学生,让学生会读然后爱读。
对不同的学生而言,可指导学生采取随性随意式的阅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取喜欢的类型,这样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学生不会因为紧张枯燥而半途而废。对一部名著而言,可指导学生分为必读部分和选读部分。必读部分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必读部分指导学生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最后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这样,日积月累,必能有所收获。
对名著阅读方法而言,可指导学生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
对不同类型的书而言,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小说类的图书,要指导学生不能只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对促进阅读积极性而言,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总之,名著导读教学可以做得风生水起,可以找到自己的教学春天。
名著导读课上该如何导读?
今天在一学校听了一节名著导读课。这种课以前也听过,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欲望,使他们在课余也有兴趣把整本书看完。
以为这种课教材里是没有的,看了一下人教版十二册的目录,才知道这种导读课已正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老师应该把上好,使学生有缠着父母买整本书的冲动,毕竟有些名著学校图书馆里不是很多的,满足不了人手一册的愿望。
我听的这节课是十二册1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分为“梗概”和“精采片断”两部分,按平时的教学进度应该排为二课时,现在因为时间有限,执教老师只用了一课时多一点。课上得比较成功。
教研员徐秀春老师说名著导读课其实就解决两大任务,一是激趣,是根本的任务,二是导法,包括猜测阅读,做情节梯(也就是梳理主要情节内容),赏析片断。在导法上有两大指向,一是指向内容情节,二是语言形式。其中语言形式往往是学生在读整本书时容易忽略的,当在导读课上有意识地培养。
名著导读课的基本操作步骤
名著导读是新课标增加的一项新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一些名家经典篇目的内容、情节、主题和写作手法,也为学生扩展阅读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做好了铺垫。但尴尬的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怎样上好名著导读课,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实值得每位语文教学者深思。笔者对此稍有思考,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利用文本资源提前预告阅读任务
“疏不间亲”,闲书不能挤正书,正书不能挤用书。应作为一个原则。学生首先应吃透教科书,然后把课外名著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老师应利用文本资源适时适度地为学生进行适量的阅读推荐,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在积累、模仿、运用与创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但名著虽好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看,尤其是刚迈人中学的初一学生。要培养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首先要选择他们喜欢的、熟悉的名著。老师应把初中六册语文书后面的推荐阅读书目,以及六册书本要学到的著名作家的相关代表作作一个统筹安排。在学期放假前向学生提前预告新学期将要导读的名著。要求学生利用假期通读全书,做好读书笔记。
初中第一个学期我给学生布置的寒假作业就是阅读《城南旧事》、高尔基的《童年》、《伊索寓言》、《三国演义》。告诉学生前三部著作都与下学期的课文有关,《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歌颂了一大批“忠义”英雄„„还没等我说完,学生已经在下面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了。可能是刘备、关羽、张飞之间名为君臣,却情同骨肉。生死不渝的义气。恰好是青少年十分推崇和敬仰的;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影视剧特多,也是同学们感兴趣爱看的,所以学生在接受这个阅读任务后,非但没有皱眉抱怨,反而马上讨论起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来。第二个学期则布置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苦旅》。因为暑假时间长,这些名著又与下学期要上的课文有关联。第三个学期我布置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第四个学期则布置阅读《水浒传》、《傅雷家书》、《红楼梦》、《简爱》。
最后一个假期学业任务很重,我就布置学生阅读《培根随笔》、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契诃夫的小说,让他们多一些理性的思考。积累一些哲理性语言。这样的安排既完成了课标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目,又对深入理解文本大有帮助。
二、通过读书笔记展示体验阅读成就
阅读名著首先要激发学生们对名著的兴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能把兴趣强调过头,光有兴趣往往不能持久,还要有意志。人往往有惰性,所以即使暂时并不感兴趣,也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完成应背应读的篇目。教师应该“扶上马,送一程”。阅读名著一定要让学生做笔记,养成看书必动笔的习惯。每一本看过的课外读物都有摘记。有批注或评点,也有成篇的读书笔记。“名著导读”课实施前,收齐并评选出优秀读书笔记进行公开展示点评。激励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逐步提高读书笔记的质量。去年我让学生读《三国演义》,他们读后均写了读后感,其中《我眼中的曹操》、《一个传奇式的英雄赵子龙》、《忠肝义胆关将军》、《三国英雄列传》等,文理皆有可观之处。我就举行了一次笔记展示和评比活动,还把优秀作品装订成册,配上精美的封面,入手一册。
三、借助精彩的导读课增强阅读兴趣
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肯定希望和他人交流探讨心得体会,老师应该在导读课上给学生这个机会。可以专门设计一个环节,在课堂中对名著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情节、思想主旨等进行交流。形式可以多样一点:以提问检查、知识竞赛、新闻发布、集中展示等方式进行。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读有所获。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围绕节选部分的精彩之处进行赏析。可以是环境描写、人物形象、遣词造句、主题思想,或是情感倾向等等。以下是我执教《三国演义》的片段: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官渡之战”的有关片段(点击投影片)。
思考:曹操处于不利的形势下,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学生边看边思考)
师:从影片片段中能否看出曹操取胜的原因?
生1:许攸来投靠他的时候,他来不及穿鞋子。光着脚去迎接。说明他求贤若渴。
生2:曹操不像袁绍那样多疑,说明他善于用人。
生3:袁绍不善于用人,爱猜疑。
生4:我从书里看到,曹操听从了许攸的计谋。亲自带领5千精兵去鸟巢,焚毁了袁绍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大乱。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精彩了!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袁绍刚愎自用,忠言逆耳。他与袁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官渡之战以后,曹操走上了争霸天下的道路,直至在政治、经济、人才和军事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统一了北方。
四、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踊跃质疑名著
读书尤需问,王充有《问孔》、《刺孟》。凡有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开始。你对前人的著作敬若神明,高山之下,自己变成了一坯黄土,还能有什么创造。读完一本书,如果连一个问号都没有得到。那是不能说有真正收获的。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读名著进行自主评价,评价可以围绕作品的思想倾向、现实意义、人物形象、遣词用语等内容展开,鼓励学生作出自主的评判。有时学生的独到见解会让老师惊叹不已。请看我执教《三国演义》的片段:
师:刘关张确实情深意重。关羽死后,刘备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亲自率领70万大军穿着白衣素服,讨伐孙权,替关羽报仇雪恨。结果被东吴年轻的大将陆逊在彝陵亭一带“火烧连营七百里”,不仅使蜀军元气大伤,连他自己也因此病死在白帝城。我们能否因刘备的这一次失败,就否定他是英雄呢?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生: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如:项羽。他就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师: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正如大家所言,刘备能够识别人才,信任人才,从而也得到了决定战争胜负最重要的因素——“人和”,使他的势力由小到大,最终建国称帝,所以说刘备是胸怀大志的英雄。
五、开展实践活动,延伸拓展名著阅读
为了巩固名著导读教学的成果,老师可以围绕所读名著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读书报告会”、“主题讨论会”、“主题黑板报”、“辩论赛”、“延伸阅读”等实践活动:也可以成立“读书协会”、“文学社”等团体组织。例如:读书报告会——放手让学生展示成果。手抄报展览——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表达自我,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展示收获:小组合办享受合作的愉悦,自己独办品尝创作的乐趣。名著故事会——喜闻乐见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述,在你讲我听中。关注着人物的命运,熟悉了名著的情节,折服于高超的技法。诵读大比拼——加深了对作品的意蕴领会,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出色的诵读、紧张的比赛让名著阅读鲜活起来。所有活动都应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评价小组给予评价,健全各种奖励机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每学期还要选出多名“阅读明星”,来带动全体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使名著阅读在我们班里蔚然成风。
总之,名著导读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我们千万不能与一般的新授课同样对待,而且要高扬起中国与世界经典阅读的大旗,让学生拥有“书香人生”,是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自己也要有坚实的人文底蕴。语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读名著。读经典,写评论,谈感受,同享阅读的力量和惊喜。
国学课怎么上 篇2
一、呈现几个问题
倘若开设一节课题课,老师们的问题通常会是怎样的呢?
问题一:“开宗不明义”,即首先就不懂什么是课题课,等到进行教学设计时更是云遮雾罩,不明就里。
问题二:“混为一谈”,即认为课题课就是教研课。经常听老师们私下议论:教研课是课,课题课同样是课,一样的课用一样的教学设计,这有何妨?
问题三:“无从下手”,即感觉课题课不同于教研课,但究竟怎样不同,却说不清楚,因而教学设计无从下手。
问题四:“移花接木”,即认为课题课的教学设计是由课题研究方案与日常教学设计嫁接而成。因而,很多老师采用复制、粘贴等手段,将课题研究方案中若干措施“粘贴”进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而具体是否合乎课情,有无适切性的措施,等等,全然不谈。
归纳起来,前两个问题是不懂,后两个问题是不会,解决了不懂、不会的问题,一堂课题课的教学设计自然会眉目清晰。
二、澄清两个概念
俗话说,“学佛先解惑”,弄清何谓课题课是解答难题的首要一步。
课题课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一种方式,诞生于课题,因而是教育科研的产物。和常规的教研课相比,它是作为一种新型课型出现在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当前,关于这种课型的话题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边实践边总结的过程中提炼出一种个人观点:课题课即体现课题研究思路的课,通常是指在涉及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按照课题研究思路预先设计解决措施,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验证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课题研究的一种实证和运用方式。[1]由于这种课型在开设时需要经过课题组同行的参与鉴定,因而,它从本质上来讲是公开课,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和实证性的显著特点。
与课题课相比,教研课是教学研究的产物,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其特点重在“研而有果”。通过老师们的共同研讨、交流、合作,对一堂课进行反复研磨,最终成功展示,这是教研课的通常做法。
虽然这两种课型都具有研究的特质,但是它们的研究性质不同。课题课从属于教育科研领域,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去探寻教育教学规律,重在通过预设的、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和困惑。而教研课从属于教学研究领域,是对已有的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重在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教学设计来看,课题课针对研究中的某个问题的解决来预设措施,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有的课题直击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或某个部位,有的课题关照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而其课堂教学设计或着眼于研究问题的“插入”,或关注到课堂全貌。本文以苏教版七年级《猫》为例,对课题课教学设计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做一次整体构思。
三、“一课三思”———《猫》的教学设计形成过程
课题课是教师将自己教育科研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的预设带进课堂的一种尝试。它并不要求教师要有完美的课堂呈现,但要求教师有完美的问题解决方式。[2]如何通过完美的课堂实证的方式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难题呢?《猫》这节课是参与《中学语文课堂“主导-主体”对接式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一位老师开设的课题课,以这堂课为例,回顾一下开课之初教学设计形成的三个思考历程。
(一)“一思”———研究思路向教学思路的转化
课题与课堂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实现二者之间的跨越却非易事,其中,实现课题研究思路向课堂教学思路的转化是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首先,寻找课题在课堂的着落点。课题《中学语文课堂“主导-主体”对接式教学策略实践研究》的研究思路旨在通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探索出一套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效对接的教学策略,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主导与主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实现“对接”,这其实是一个颇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到课堂,如何化抽象为具象,是难点所在,也是课题研究进入课堂通常最先碰壁的地方。破解这个难题,课题组抓住课堂教学常见的三个薄弱环节(质疑环节、小组合作环节、反馈总结环节),从中寻找“对接点”,这些“对接点”恰恰是课题在课堂的着落部位。具体做法是:从三个环节中筛选出日常被教师忽略或处理不当的典型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时刻即为“对接点”,透过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借助课堂反复验证。
其次,随机调整课堂教学环节。由于课题研究涉及到三个教学环节,而这三个教学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未必会同时出现,更何况一堂课也不能包揽课题研究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课题组决定先从质疑环节入手,在实际课堂中,“质疑环节”通常形同虚设,更多的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猫》这堂课在设计时,在不打破课堂教学常规的情况下,课题组特地将质疑环节“植入”教学环节。从时间划分来看,质疑通常包括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后质疑,为解决学生不会提问这个问题,这节课将质疑环节设置在课前及课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由此可见,课题进课堂,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常规的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为研究提供时空保证。
再次,假设在前,实证在后。由于课题课是教师将自己对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的预设带入课堂的一种尝试,因而必须预设在前,实证在后。教学环节确定后,接下来是策略问题。针对学生质疑存在的实际困难,课题组预先设计了十多种“双主”对接策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这些“处方”,执教老师不一定照单全收,而需“对症抓药”。《猫》这节课,执教者选择了提问辅导、问题卡、问题筛选、问题分类四个策略。其中,前三个策略用于指导学生课前生疑,后一个策略用于课中导疑。通过对课堂学生质疑情况的观察记录,来验证策略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发展。
至此,《猫》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基本确立:通过课前和课中的质疑环节,运用预设的“双主”对接策略,促进学生主动设问并释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二思”———如何形成课题课的教学设计
1.如何确立研究目标和研究过程
教学思路清晰之后,接下来如何进行《猫》的教学设计呢?我们知道,课题课是围绕课题研究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的结合体,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承载了双重的目标和任务。
首先,课题课既要有教学目标,又要有研究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研究目标则是教师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要达到的效果。[3]遵循这一思路,《猫》的教学目标中特别增加研究目标:
教学目标:1.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形成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研究目标:实施引导学生质疑的教师指导策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其次,课题课既要有教学过程,又要有研究过程。《猫》的教学过程经过调整,增加了研究过程:
课前质疑(研究过程)———导入———质疑解难(研究过程)———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深度质疑(研究过程)——反馈总结。
研究目标和研究过程看似是简单的“插入”,实则不然。一是它们需要借助课堂教学去实施和达成,任何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的课题课不能称其为课题课;二是虽然研究目标和研究过程的价值指向是相对独立的,更关注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指导与培养,但是,它们与教学目标并不悖离,同样指向于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指向于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它们不但为教学服务,而且更致力于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此,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思想。
2.如何预设问题解决方式
如果说研究目标和研究过程决定着教学设计的“走向”的话,那么,课堂中问题解决方式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需详细设计,倘或模糊不清,交待不周,则不利于课题课的顺利开展。四种策略在《猫》这节课中该如何预设呢?
①课前质疑策略———“预习案”来助力
A“提问辅导策略”———针对学生不会提问这个难题,教师在教学前制定预学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角度提问:
一是寻找对比、比较点设问;
二是抓住文中不合理、不妥当处设问;
三是刨根究底,深入追问。
再结合课文《猫》指出更为具体的提问方向:
一是对第一、第二只猫的描写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考考你的同学?
二是关于第三只小猫的描写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是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之处呢?
设计意图:课前进行提问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明确具体的问题指向,进而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B“问题卡策略”———预学案中设计“我的疑问卡”,让学生提出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备课堂解决。此卡同样适用于学习后新问题的产生。
设计意图:由于课内经常没有学生质疑的时间,要求学生提前将问题记录在疑问卡上,以便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及课堂重点解决,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大致了解。
C“问题筛选策略”———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筛选。筛选条件首先是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其次是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筛选策略能够指引课堂走向,使问题聚焦于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将课堂引向深入。
②课堂质疑策略———问题“串串烧”
D“问题分类策略”———问题经过筛选后,教师将疑问卡上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去劣存精,在课堂上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生1:第一只猫是怎样的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2:第二只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现?
生3:第一只猫失去后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生4:这两只猫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5:它既然不想吃鸟,那它又为什么常常凝望着鸟笼呢?
生6:为什么作者最后会说“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教师用PPT出示以上问题,学生以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六个问题中前三个属于认知型问题,只要学生圈点勾画基本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后三个是教学难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旨,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分类后,这些问题以由易到难的顺序出现,利用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可以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的良好习惯。
(三)“三思”———课题课《猫》的课堂检测
《猫》的教学设计出炉之后,问题又随之出现: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会按照预设展开?是否能验证研究的基本假设?课堂问题是否会得到真正解决?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否会得到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都将影响到研究预设的运用效果。因此,必须选择一种恰当的课堂观察方式进行效果检测。由于观察目标集中于“双主”对接策略和学生的质疑情况,显然普通的课堂观察量表不适用于此,需要为课题课量身定制量表。考虑到该课题的关注点既在教师,也在学生,为防止听课人员观察时顾此失彼,课题组设计了A、B两种观察量表,由听课人员分头观察。持A表的观察对象是学生,记录学生的提问及老师回应情况,并给出评价等第;持B表的观察对象是老师,记录老师课堂指导策略的运用效果,并给出评价和建议。此两表互相印证,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课堂实况,了解问题的解决程度。
诚然,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堂课、一两天就能立竿见影,需要持续不断地观察与对比,需要对研究预设反复地调整与完善,最终解决问题,获得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课堂是研究的发生地,让研究从课堂起步,让研究在课堂中,让研究的成果反哺课堂,才是真正粘合教研和科研“两张皮”的“强力胶”。“一课三思”是我们在寻找课题课教学设计突破口过程中所经历的一段历程,期间有困惑,也有顿悟,有歧路,也有捷径。课题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科研载体,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总结,期待我们能够学会用更为睿智的目光审视我们的课堂,推动课堂的深度改革。
注:学生质疑常见类型:A.认知型B.理解型C.评价型D.创造型,请把相应序号填入上方表格。
注:质疑环节课题组预设的系列策略:1.疑问卡2.提问辅导法3.提问规定法4.问题分类法5.问题筛选法6.分组讨论法7.问题标注法8.运用学案法9.课堂留问法10.语言激励法11.仿照提问法12.学生自我命题法13.巧设问题托14.其它
参考文献
[1]蔡金星.课题质量追求:重视课题与课堂的对接[J].苏州教育,2015:7~8,26~28.
[2]肖林元,林静.课题研究课:教育科研扎根课堂的重要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66~67.
习题课怎么上 篇3
认真备课,精选习题
在数学教学中,习题是教师训练学生的思维材料,是教师将自己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载体;因此,组织、配备习题是上好习题课的前提和基础。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习题课也不例外,教师所配备的习题必须围绕本节课的中心去解决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以,习题课中的习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同时还要“难易适度”。
处理习题的方法要灵活多变
习题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以及学生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总结归纳出运用基本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开阔眼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讲—练结合法;分析—讨论法;讨论—归纳法;板演—评议法等。
习题课是学生耳闻目睹老师的审题、分析求解问题的全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不可缺少的一课。因此,习题课的精髓和实质就是教师对习题材料的处理。能否发挥习题的功能、能否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参与,将所学知识“外化”,并通过“外化”达到知识新的“内化”,这是一节习题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认为,按照下列几个步骤对习题材料进行处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审题、感知题意、寻找解题思路。在大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今天,这个步骤是基础和前提。只有让学生仔细审题,感知题意,明白需要求证或求解的问题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思考需要运用哪些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寻求解题思路。
教师应充分暴露自己的解题思维。教师对习题进行分析时,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这样便缩短了师生的思维距离,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同时又感到成功近在咫尺,让学生在对比思维的过程中,感悟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是教师处理材料的重点。
寻求思维落差,搭建思维桥梁。习题课教学不仅让学生会做几道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寻求解题思路,并把自己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对比,寻求师生的思维落差,看看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又是如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缩短思维差距,自觉搭建思维桥梁,全面系统地理解知识,迅速而准确地联系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这是习题课教学中学生的总结提高阶段,也是习题课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如能一贯坚持,定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及时总结。习题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反思,如解题思路、方法、规律和体会等,使他们通过对类似问题的练习,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通过类比、联想、迁移或延拓,挖掘习题中的潜在成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严谨和创新精神。
防止题海战术。习题课教学中,要精讲精练。防止把学生引入“题海战术”的死胡同,要引导学生通过适量的解题训练,逐步总结出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禁止只对答案。习题课决不能只提供答案,不讲思路或者就题论题。要讲清习题的内在规律,知识的纵横联系,纠正错误概念,进行正本清源;要讲那些容易阻塞思路,容易设“陷阱”、诱人“上当”的地方;要帮助学生把不易被察觉、隐藏在习题中的潜在条件或成果挖掘出来,并能掌握、利用和发展所获得的成果;要随时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观念。
重视必要的复习和规范解题步骤。
重视课堂互动和反馈,可以开展小组互评、小组代表发言或上台演练等。当然到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关键看课堂反馈和效果。
初中语文复习课怎么上 篇4
是谁在读书?是我们的学生;是谁在学习?也是我们的学生。这是人人清楚、个个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了这一基本的问题,故而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现象。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我的第一节课就是从教的角度出发,重点教会学生提取图表信息的方法,强调的是教,让学生根据所教的方法做练习,整节课学生都围绕老师在转;而第二节课则是从学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错误习题出发,找出错误所在,分析并改正,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动生成了提取图表信息的方法,整节课是老师在围绕学生转,老师不停地协助学生找错误及错的原因,学生成了这节课真正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生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重视讲,长期以来,形成了“会讲”、“能讲”、“善讲”的习惯,——而且语文老师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会讲,越来越能讲,越来越善于讲,越讲越有味,越讲越拖堂,有的确实忘记了“是谁在读书?”,“是谁在学语文?”这些基本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二、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影响着其将来的发展方式,学生的发展方式又转过来影响着其今后的生存方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势必影响学生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淡化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项或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鼓励、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语文学习才能有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才能变为现实。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应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教学方式下进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大多数学生所适应,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年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上第二节课时,我先准备了课前热身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对于他们自己已能独立完成的,课上就不再涉及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节约了课堂时间,使课堂高效。
(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使学习中的每个成员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完成同一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合作学习是集个人智慧为集体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体现创造性、开放性地学习及知识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第二节课上,我仅将典型错误的练习答案投影出来,让其他学生帮着找错误,并引导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我发现每位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同时,我觉得被找出错误的那位同学会对这道题有非常的印象,有的也许会终身难忘,这比老师给他讲,效果会更好。
(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高中政治第一节课怎么上 篇5
福宁东东
高一新生作为从初中刚刚进入高中,大多数的课程都是陌生的,课程的难度和容量都比初中有很大的不一样。在初中作为等级科的政治课《思想品德》,其实并不怎么受学生的重视,而且的初中政治的难度低、要求低。所以高中阶段的第一节的思想政治课就尤为重要,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初高中的不同,还要让学生对整个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有个简要的了解,明确文科高考与理科会考的要求,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所以,高中阶段的第一节政治课十分的重要,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下面我简单介绍我的高一第一课。
其实每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都千万别急着就进入课本的正题,马上就开始讲课本的内容,那会让学生觉的这个老师很没趣。先来个自我介绍吧,面对网络时代我们教师绝不能落后,我的自我介绍就是从我的QQ、我的网名、我的博客开始的,然后简单说了暑假我的旅行见闻(我基本每年暑假都骑自行车长途旅行),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然后,介绍我的广泛的爱好兴趣,希望与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交流,这时候的学生已经都很认真的听的,对于我在青藏高原骑自行车更是佩服的不行了。
这时候,我就自然过渡讲到了我个人对于生活的看法,对于高中学习的看法:“我们的今天的付出和努力,正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能有更多的自由,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选择了高中就是选择了要上大学,而上大学某种程度来说将很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说到玩,我也是很疯狂的,但你们要明白,要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玩的痛快是需要条件,比如:稳定的工作,还过的去的收入,自身的素养等等,而今天你们所要付出的努力正是为这些做准备。”“如果今天你有比读高中更好的选择,那你就没不要浪费这三年的青春时光,如果没有那就希望你能安下心来,好好准备高考。”“相信自己,只要你付出了,你总会有收获的。”
对于教育。“相对于分数,我更注重学以至用,如何更好的把课堂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是我上课一直的追求。我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共同讨论。”“教育的核心其实不是简单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人的成长不是用分数可以衡量的,虽然现在我们面临巨大高考分数的压力,社会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努力去提高在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分数的提高其实应该是素质提高的自然产
物。”“所以希望同学们都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学会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学习。”
对于高考。“高考就象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你符合条件就可以上高速,走的快一些,容易一些;不够条件,你可以就只能走路况差一些的省道、县道,甚至是崎岖山路。高考其实就是一场考试,它并不一定就决定你的一生,但却注定要影响你的一生。”“有人可能说,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工作,我说,你没大学毕业你就更难找到好的工作,因为高中毕业在现代社会中你能做什么呢?”“今
天我们有条件可以坐在这安静的读书,那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好时间呢?努力过了,也就没什么后悔遗憾的了。”
对于高中政治学科。一共有四本必修,两本选修,知识点两百多个,而高考每年基本只考查到二十多个知识点,所以建立知识的体系,提高阅读理解、分析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是关键。就课本而言,每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考点也不过就一两个,所以如何有效的利用好课堂,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很重要。“就比如我们学期要上的《经济生活》这本书,我们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呢?我们大家每天都要买东西,就是个消费者,消费问题就是我们经济学要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我们一生,关系到每个人的一生。去年开始的家电下乡,财政补贴13%,大家知道为什么啊?什么时候买什么东西合算啊?市场的价格为什么变化大啊?股票是怎么回事儿?等等。”学生的兴致都高了起来,我就在黑板写下了“消费”二字。“那么我们消费的东西哪来的呢?”学生答:“工厂”我又在黑板写下了“生产”二字。“我们买东西得钱哪来的呢?”学生答:“赚来的,工资。”我又写了“分配”二字。“那么,工厂的原料和我们的要的东西都是在哪买的呢?”学生答:“市场。”我就写下了“交换”二字,并把这四个词一圈用个箭头引向“市场经济”。“这就是我们这本书的内容,大家请翻到课本的目录,比对目录和黑板的上的线索。”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目录,并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者的关系加以简单说明。分析后,我说“好了,我们现在已经把本学期要上的内容都上完了。”学生都愣住了。然后我就给学生介绍分析了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强调知识线索和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同时还简单分析了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的基本要求,强调现在的高考试卷,直接考察课本上的知识点的并的不多,而是更多的要考察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
儿童学习国学:读什么怎么读 篇6
笔者走访了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以及学院路上的几家新华书店,看到少儿读物区里有琳琅满目的国学类读物。包装精美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弟子规》„„整齐排列。随意翻开几本,可以看到著作原文都配上了汉语拼音注释和卡通插图。还有精装版本的国学经典系列,里面带有DVD同步教学视频。当然,价格也不菲,配有6张DVD和3本经典著作的儿童套装售价将近200元。
因为是工作日,书店里的儿童和家长不是很多,笔者随机采访了带着4岁女儿挑选书籍的谢女士。“我女儿在幼儿园中班,听其他家长说是时候该让孩子读点《三字经》了,这才来买书的。”谢女士说道,“现在孩子自己肯定看不懂,但是我觉得让孩子现在接触一点对以后肯定有好处。”
儿童国学类图书市场的繁荣,从侧面印证了“国学热”现象。书店管理人员介绍说,这些国学类儿童读物销量很好,购买对象从四五岁到小学一二年级的都有。面对种类繁多的同类型书籍,家长和孩子应该如何选购?她也给出建议,孩子年龄小,大多需要在家长指导下阅读,以家长看得懂、说得清为宜,毕竟国学经典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理解很困难。
国学回归是历史必然
近些年“国学热”兴起,小学生诵读经典、穿汉服、进国学班等各类新闻不断涌现。面对此现象,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冉启斌副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这些年‘国学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中期以后,中华民族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挫败;‘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革’又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破坏„„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重新认识,国学重归主流,实属必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认为,诵读国学经典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国学经典是经过前人提炼的优秀文化著作,这些思想精华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影响深远。也许孩童对于诵读的内容不能理解,但是留下记忆,将对他们树立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巩固加强母语文化在其心中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国学热”的确对于整个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冷静分析孩童诵读国学经典这一现象。冉启斌副教授提醒老师和家长在引导学生时,要格外注意理性阅读,“例如《三字经》、《弟子规》中含有一些比较狭隘的观念,如过多关涉孝悌的人伦说教等。这些观念在儒家早期提出时有其意义,但在现代社会则难免过时。另外,除了宗教经典、宗教教义以外,儿童诵读古代经典在其他现代文明社会中作为一项提倡的活动并不多见。”
孩童国学诵读几点注意
上小学二年级的璐璐,现在可以背诵整篇《三字经》。她说,班里的同学都会背,现在已经开始背《弟子规》了。当被问到是否能解释一下所背的内容时,璐璐摇摇头说,反正是老师让大家一起背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针对儿童诵读国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经典固然重要,但只能作为课外补充,不能替代历史教育、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第二,经典很多,一定要有选择。作为古代幼学启蒙读本的《三字经》、记录大师及弟子言论的《论语》(节选)等比较适合,而过于夸张、甚至可能产生误导的《二十四孝图》等,就不宜给儿童学习。第三,要进行适度、简单的讲解。
四大国学导师怎么读书 篇7
梁启超:读课外书为必修课
梁启超说:“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 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 便算完事, 那么, 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 并不是求学问, 你的人格, 先已不可问了。做学问的人不去‘自发’地阅读课外书, 文不识理, 理不通文, 最终将制约学术的创新。”在梁启超看来, 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 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 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注重记笔记:“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 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 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 (短的抄全文, 长的摘要, 记书名、卷数、页数) 。”
王国维:有批判地读书
王国维主张学生要广泛阅读不同专业范围的书籍, 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积极的休息。这一点与梁启超的“读课外书为必修课”有些类似。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王国维深谙此道, 他说:“如果缺少观点, 缺少见识, 读书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 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不能自拔。”如他对戏曲的定义便是从大量资料中提出, 并以其为标准, 重新审视中国戏曲。
陈寅恪:有校勘、有批语
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 其中有校勘、有批语。蒋天枢有文字记载陈寅恪读《高僧传》的批语:“先生对此书, 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就字迹墨色观之, 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 足见用力之勤勉……”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 成为他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不唯书、敢怀疑, 陈寅恪大量读书, 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和大人物说的, 陈寅恪总是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加以确认。陈寅恪在诗中说道:“天赋迂儒‘自圣狂’, 读书不肯为人忙。”这个“不肯为人忙”, 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不受已成观念的约束, 要有创见。
赵元任:熟读成诵
儿童学习国学:读什么,怎么读? 篇8
种类繁多的国学书籍
笔者走访了几家新华书店,看到少儿读物区里有琳琅满目的国学类读物。包装精美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弟子规》……整齐排列。随意翻开几本,可以看到著作原文都配上了汉语拼音注释和卡通插图。还有精装版本的国学经典系列,里面带有DVD同步教学视频。当然,价格也不菲,配有6张DVD和3本经典著作的儿童套装售价将近200元。
因为是工作日,书店里的儿童和家长不是很多,笔者随机采访了带着4岁女儿挑选书籍的谢女士。“我女儿在幼儿园中班,听其他家长说是时候该让孩子读点《三字经》了,这才来买书的。”谢女士说道,“现在孩子自己肯定看不懂,但是我觉得让孩子现在接触一点对以后肯定有好处。”
国学类儿童图书市场的繁荣,从侧面印证了“国学热”现象。书店管理人员介绍说,这些国学类儿童读物销量很好,购买对象从四五岁到小学一二年级的都有。面对种类繁多的同类型书籍,家长和孩子应该如何选购?她也给出建议,孩子年龄小,大多需要在家长指导下阅读,以家长看得懂、说得清为宜,毕竟国学经典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理解很困难。
国学回归是历史必然
近些年“国学热”兴起,小学生诵读经典、穿汉服、进国学班等各类新闻不断涌现。面对此现象,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冉启斌副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这些年‘国学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中期以后,中华民族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挫败;‘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革又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破坏……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重新认识,国学重归主流,实属必然。”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认为,诵读国学经典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国学经典是经过前人提炼的优秀文化著作,这些思想精华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影响深远。也许孩童对于诵读的内容不能理解,但是留下记忆,将对他们树立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巩固加强母语文化在其心中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国学热”的确对于整个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冷静分析孩童诵读国学经典这一现象。冉启斌副教授提醒老师和家长在引导学生时,要格外注意理性阅读,“例如《三字经》、《弟子规》中含有一些比较狭隘的观念,如过多关涉孝悌的人伦说教等。这些观念在儒家早期提出时有其意义,但在现代社会则难免过时。另外,除了宗教经典、宗教教义以外,儿童诵读古代经典在其他现代文明社会中作为一项提倡的活动并不多见。”
孩童国学诵读几点注意
上小学二年级的璐璐,现在可以背诵整篇《三字经》。她说,班里的同学都会背,现在已经开始背《弟子规》了。当被问到是否能解释一下所背的内容时,璐璐摇摇头说,反正是老师让大家一起背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针对儿童诵读国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经典固然重要,但只能作为课外补充,不能替代历史教育、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第二,经典很多,一定要有选择。作为古代幼学启蒙读本的《三字经》、记录大师及弟子言论的《论语》(节选)等比较适合,而过于夸张、甚至可能产生误导的《二十四孝图》等,就不宜给儿童学习。第三,要进行适度、简单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