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防护措施

2024-10-04

护士防护措施(共9篇)

护士防护措施 篇1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摘要】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针刺伤

预防措施

安全教育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剌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下:(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 被针头刺伤等。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院感染控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总结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护士防护措施 篇2

1 加强专业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加强医学基础教育、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

对全院护士进行化疗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其对抗肿瘤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减少抗肿瘤药物对操作人员危害的重要环节。化疗用药应遵循WHO提出的“健康促进重在预防”,医院管理者要加强接触抗肿瘤药物工作人员在职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和合理的防护措施,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程序,增强防护意识,增强身体素质,平时注意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岗前培训中增设化疗的防护课程,使新护士及时掌握有效的防护措施。工作时要牢记一个观念:严格执行卫生工作制度就是很好地保护自己,一丝不苟地落实各项防护措施,搞好健康教育,认真做好本科人员、肿瘤患者及陪护家属的宣教指导工作,普及健康和防护知识,以达到人人知晓、人人做到的目的。

2 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高位部位的防护

应加强手术室、供应室、急诊室、内镜室、血透室、移植病房、肿瘤科和icu等工作人员的防护。

3 加强防护材料的供应与防护设施的完善

包括一般防护设备、特殊防护设备、安全性护理用具、环境通风和符合工效学设计的护理设施等。

4 建立职业危害的长效机制与保障体系

包括组织机构、行为规范,技术监控、保险和国家立法等。

5 统一在生物安全柜内备化疗药

采用集中式管理,即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防护设备齐全的化疗备药操作室负责所有抗肿瘤药物的配置及供应。配液室内除备生物安全柜以外,尚配备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聚氯乙烯手套、乳胶手套、一次性注射器、防护垫、污物专用袋及封闭式污物桶等。要求非配液人员不得进入配液室 (中心) ,配液人员进入室内要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及拖鞋作为防护,并要求配液前所需药品、物品,在准备室备好,通过传递窗送入配液室,配液时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配液完毕由专用窗口递出,以使药物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这样才能施行比较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利于废弃物的集中处理,以使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有利于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

6 对接触化疗医务人员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做好健康体检

护士每年体检抽血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等,并做好记录,以监测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离和治疗。定期更换岗位,配药护士每周轮换1次,合理安排休假,给予较高的卫生津贴。

7 专业人员配备

配液室内配1~2名经专业训练的中年护士负责备药。一旦出现毒副作用征象,立即进行人员调整,使其危险降到最低限度,从事化疗专业人员在妊娠及哺乳期避免直接接触抗肿瘤药物。

8 抗肿瘤药物污染处理防护

抗肿瘤药物外溅后,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他人员接触。护士必须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做好个人防护后方可处理污染区。如果少量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应用纱布吸附药液,但大量溢出 (大于5 ml) 时应用吸收力强的纱布垫清除。若为药粉溢出则利用潮湿纱布或具有吸附性纱布垫轻轻擦拭,以防药物粉尘飞扬,污染空气,并将污染纱布置于专用袋中封闭处理。溢出的区域用清洁剂和清水擦洗污染表面3次,再用75%乙醇擦拭。

操作过程中,如皮肤不慎接触抗肿瘤药物,应立即用肥皂及流动清水彻底清洗;如眼睛内溅入抗肿瘤药物,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持续冲洗5 min。操作完细胞毒素药物和脱掉防护衣后,员工应仔细、彻底地洗手和洗脸,有条件的应淋浴。

污染安瓿与药瓶应放置污染袋中封闭,以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

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均为一次性使用,加之全部污染物品用后,放专用袋中密闭处理,并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记。

所有污染物包括用过的防护衣、帽等需经1 000℃高温或焚烧处理。

化疗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均含有抗癌剂,因此在处理其呕吐物、尿液、粪便或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沾染皮肤;水池、马桶用后反复用水清洗,医院内必须设有污水处理装置。

4讨论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81-01

职业危害指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在紧急的抢救与处置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职业安全,成为职业危害中的高危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原因

1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的危害因素

1.1 血液、体液、呕吐物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条件的限制,加之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呕吐物等,使其被感染传染病的危险加大。

1.2 锐器刺伤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难免忙中出乱,被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刺伤是最常发生的。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1〕,锐器伤不仅是皮肤粘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护士被锐器损伤后,由于工作环境制约和情况紧急,伤口处理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利,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1.3 噪声污染

急救护士长期工作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容易引起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2〕,这些噪音主要来自救护车、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电话铃声及患者的呻吟声等。

1.4 负重抬伤

急救过程中,搬运是急救护士的一项工作,由于抬抱病人及搬运急救药箱和抢救设备常常造成脊柱负重引起损伤,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术时,因站立或蹲踞过久也时常引起腰酸背痛。

1.5 周围环境

院前急救护士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普遍存在的是户外工作时紫外线照射,在各个医院急诊室病房转运病人,有研究指出〔3〕:在医院急诊室和病房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这也明显增加了院前急救护士感染病源微生物的机会。

1.6 心理因素

院前急救护士在职业活动中可受到心理性危害的影响。主要由于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班、生活缺乏规律引起。 据报告,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的占53.2%,明显高于国内平均33%〔4〕。

2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2.1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5〕,护士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和穿防护衣,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严格做好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2.2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防锐器刺伤。如果一旦发生,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将血液挤出,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做好伤口的保护,了解患者的既往病人,必要时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6〕。

2.3 降低噪声,做好各种监护仪器的保养与维修,降低持续单调的声音。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其配合抢救和护理,创造一个安静的救治环境。

2.4 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急救护士缺编导致急救护士工作强度加大,在人员安排上进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在搬运病人或负重时,要掌握节力原则,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尽量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

2.5 院前急救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保健,平时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加强营养,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

2.6 急救护士要在不断加强医学知识学习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病人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平时要增加与各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工作之余,经常参加 一些娱乐活动,如旅游、散步、文体活动等,加强营养和锻炼。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学会自我情绪调控,做到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适应繁重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

[2] 郑丽英.急诊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安徽医药,2006,10(9):714-715.

[3] 孙爱国.三家医院室内空气质量和噪声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5):22

[4]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 〔J〕,中华护理杂志,2000,22(2):90

[5] 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0:12

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4

毕业设计(论文)

目: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专

业: 护理学 学生姓名:

学号: 学习形式:

层次: 专 升 本

指导教师:

学习站:

学位申请:(注明是否申请)

2016年5月11日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摘要

探讨感染科临床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

关键词:感染科

职业危害

病案污染 防范措施

目 录

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1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1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1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2

二、病案污染的因素„„„„„„„„„„„„„„„„„„„2 2.1医务人员对病案使用过程中污染„„„„„„„„„„2 2.2病案贮存过程中污染„„„„„„„„„„„„„„„2 2.3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2 2.4人为因素„„„„„„„„„„„„„„„„„„„„2

三、防范措施

3.1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3 3.2增强消毒隔离意识„„„„„„„„„„„„„„„„3 3.3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3 3.4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3 3.5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3 3.6改善环境条件„„„„„„„„„„„„„„„„„„4 3.7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4 3.8职业暴露的防护„„„„„„„„„„„„„„„„„4 结论„„„„„„„„„„„„„„„„„„„„„„„„„„5 参考文献„„„„„„„„„„„„„„„„„„„„„„„„5 致谢„„„„„„„„„„„„„„„„„„„„„„„„„„6

引 言

感染科是集中收治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专科,近年来传染病防治现状并不容乐观,结核卷土重来,“AIDS就在我们身边”,发病率逐年升高,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型传染病次第出现。由于病区内存在不良环境,存在大量的感染因素以及不可避免的接触,这些都使感染科的护士在工作中面临较其他科室更多、更大的职业危害,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熟悉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非凡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害。因此,重视和预防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物表菌落≤15 cfu/cm2,医护人员手表菌落≤15 cfu/cm2,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向环境散发约500~1500个菌粒/分钟,在同样病房,人员增多,活动量增加,菌量也会随之增加。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更是一个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在感染科病房,如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病原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护士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对护士会形成呼吸道感染的威胁。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是一大传染源,经血液传播的HIV、HBV、HCV也是护士生物危害的主要种类之一。在这个不良环境中,护士发生感染的概率会较其他科室更高。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在感染科,呼吸道传染病人可能因为病情需要进行床旁摄片,病房空气消毒可能采用紫外线消毒或三氧消毒机等,这些都会增加护士暴露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机会。长期小剂量的辐射,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畸胎、死胎等后果。紫外线杀菌谱广,但可能引起皮肤损伤,严重时造成皮肤癌,长期刺激眼睛容易损伤视网膜,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放出臭氧,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所以采用紫外线消毒和三氧消毒机都有能对护士产生伤害。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与蔓延,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地面、物表、空气的消毒更为严格与重要。消毒剂常使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 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以及甲醛、戊二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戊二醛是职业性哮喘原因之一,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甲醛还具有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危害。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视物模糊不清。

二、病案污染的因素

2.1 医务人员对病案使用过程中污染

办理入院手续过程中病案的污染:感染病人持门诊病历和入院证到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拿着病案首页至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病案在病区的污染:感染性疾病科将病人携带的病案首页和住院证经消毒处理,病案在出科前的再次污染。将未经严格消毒病案直接归挡,使其成为“贮菌病案”。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医院感染大部分为接触性感染,医护人员的手为病原菌重要的传播媒介,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中,医护人员在患者实施一些操作及取放污染物品后,忽视及时洗手或手的消毒处理,又进行医嘱处理、病案的书写和归档等。物品污染病案:感染病人在留取标本及送检过程中,有可能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诊治和收取标本等机会,接触到患者的病案;标本回收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差,将检验单与其他血液和体液标本一同下送,污染的检验单贴在病案上,造成病案污染。

2.2病案贮存过程中污染

病案反修过程污染:病案室对有质量问题的病案反馈到科室进行修改,补贴各种特殊检查单和化验单,在往返整理病案过程中,也是病案污染不容忽视的一环节;病案管理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的病案时同样忽视了双手的清洁和消毒,造成病原菌在病历之间的交叉污染。

2.3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

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2002年4月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病人有权复印病历中的客观部分,病案的社会使用价值越来越高,接触病案的人群也不断扩大,除医务人员外,还有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如乙肝、结核)及其家属和社会不同团体及个人对病案查阅、复印利用量增加,另外感染病患者因为病情的变化及各种原因需要转诊、会诊、借阅病案等,病案流动大,不仅使病案管理人员受到威胁,同时也使病案受到污染。

三、防范措施

3.1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将病案管理纳入医院管理指标中,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隔离技 术规范》,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完善预防感染措施及效果的监测和评价,切实防止因病案污染而引起感染的发生。病案的消毒灭菌工作是病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且前作为病案搜集、整理、交流、传播的病案室,必须对病案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切断传播的途径及交叉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3.2增强消毒隔离意识

增强消毒隔离意识:对感染性疾病科及病案管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培训,增强消毒隔离意识。重视病历档案的消毒工作,对病案实施预防性消毒,可采取电子臭氧消毒柜消毒;门诊病案、人院证及病案应经过消毒杀菌后方可使用;出院、转送、借阅的病案在出室前必须经消毒后才能交病案室工作人员归档保存,不得交病员或陪护人员传递。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调阅复印病案,应做好解释工作,尽量让其家属来调阅复印病案。病案室工作人员同时做好自身防护,每次接触病案处理后要及时洗手。保护病案不再受污染。

3.3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

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医院感染工作要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规范自已的医疗行为,通过严格的感染管理与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切实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要重视医院感染对自身及患者带来的危险性,加强消毒灭菌概念,重视消毒隔离。

3.4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

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病案感染的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洗手是解决医护人员手污染、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洗手及手的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最简便、有效的措施。认真执行2009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四川省卫生厅下发《关于做好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切实预防医院感染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落实手卫生制度,达不到手卫生规范的停止科室营业和个人执业的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要时刻遵守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坚持规范化操作,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操作后要及时洗手或手消毒,送标本时标本与检验单分开运送。避免医生将病案直接带人污染区,避免造成医源性污染机会。

3.5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

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病案做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可能会是病毒携带物或传播途径,因此,严格病案消毒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管理环节。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定期对库存档案进行消毒,减少带菌的衣物、工具、档案装具进入病案室。消毒措施和防护意识是控制病案医院感染的重点,要创造条件对病案实施预防性消毒,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地面采取湿式清扫,常用过氧乙酸擦地,室内安置紫外线,定时照射消毒、定时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每周对病案室的桌面用消毒液擦拭,确保病案室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3.6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于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病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使用抗菌洗手液,使用干手设备。护士进入病区,正确穿戴隔离衣裤、工作鞋,遇到特殊传染病或进行吸痰等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使用防护衣、护目镜、防护面罩等。正确权衡经济成本与安全风险,提倡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锐器盒、真空采血管、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3.7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

做好消毒隔离也是降低环境危害、做好自身保护的一环,对于消毒隔离工作不能纸上谈兵,要真正落到实处。要提高护士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加强执行自律性,并让护士加强对工人的督促、培训、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床位安置合理,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达到规范操作,消毒方法合理,消毒浓度准确合理,避免环境污染。做好病人宣传教育,避免病人互窜病房。做好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消毒管理,教育结核病人不随地吐痰。当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采用湿扫床,湿式拖地。每日对病区、治疗室、护士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更衣室等用紫外线消毒1h或采用三氧消毒机定时消毒,并作好记录。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2次,每日对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进行消毒。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拖把分区使用,标识醒目,压脉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抹布做到一桌一用,用后及时消毒干燥。

3.8职业暴露的防护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提倡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操作中,用物放置有序,忙而不乱,不合作病人要有助手协助;操作后,及时小心清理,提供随手可及的锐器盒,减少用物处理环节。应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避免徒手取被污染的针头、锐器,避免用手相互传递锐器,禁止回套针帽。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真空采血管、安全型留置针。戴双层手套降低手套的穿孔,避免暴露于危险中,减少职业危害[3]。护士之间相互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如不慎发生针刺伤,应尽量挤出伤口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0.2%碘伏或75%酒精消毒后包扎。并立即上报相关部门,抽血化验,预防性给药,定期随防。受到HB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接受HBIG或乙肝疫苗注射,如 HIV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应在伤后2h内立即使用双汰芝片和佳息患口服。被狂犬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全程注射狂犬病毒疫苗,必要时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毒血清,伤口不必 包扎和缝合。

结 论

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情绪调控,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会注重自身修养,宽容待人,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 丰富业余生活,正确对待社会的偏见。主动学习压力管理知识,将压力变为动力,树立较强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如此则产生较强的个人成就感。人性化管理, 管理者多关心、体贴护士,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树立良好着装仪表,加强与外界交流沟通,利用业余休闲娱乐机会加强科室内部沟通,打造齐心协力的团队意识,营造科室轻松和谐的氛围, 将心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总之,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个人重视和行政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只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用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强化理念,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的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2]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S],河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2000,5:115-205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护士防护措施 篇5

手术室是 医院 的特殊科室,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血液、体液等,而手术室又是锐器刺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手术室护士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随着各种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趋势的大幅度上升,锐器刺伤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手术室护士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刺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手术室锐器伤的原因

1.1 防护意识不强 对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不戴手套,认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没有必要,受伤后未引起重视,或未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

1.2 接触锐器的机会多 配合手术时传递手术器械,进行各种穿刺操作等工作中直接接触锐器的机会多,受伤的概率相应也高。

1.3 不安全的操作 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如:操作不熟练、忙乱,传递裸露的针头、针芯,配合手术传递锐器 方法 不正确,徒手掰安瓿等。

1.4 病人不合作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病人不合作、躁动等,利器误伤自己或他人。

1.5 不及时正确处理锐器 部分工作人员在忙乱中对锐器处理不当,注射器、针头、穿刺过的针芯等锐器用后随手与其它物品混放,未及时处理,护士整理 治疗 台时粗心大意而受伤。防护措施

2.1 增强防护意识 提高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感染最积极有效且较容易实施的预防措施[1]。加强对病人的管理和筛查,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对病人进行hbv、hcv、hiv等血液性致病因子的检测,了解病人的感染状态,在服务操作过程提高警惕,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或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时戴手套。手部有创口的护士不宜参加特殊感染病人的手术配合。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侵入性护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barbara等[2] 研究 发现: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的可减少50%以上。

2.2 手术室是施行外科手术的场所,工作中接触利器机会较多。由于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手术室护士的锐器刺伤的发生率也相对高。据任小英等[3]调查发现:工作超负荷与锐器伤发生相关。因此手术室护士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紧张劳累后要充分休息,保持精力充沛和注意力集中。护士长合理安排人力,尽力安排充足的人员,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忙乱。

2.3 安全操作、安全注射

2.3.1 正确使用各种锐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各种穿刺利器的操作方法,进行穿刺时注意力要集中,防止穿刺针刺伤自己或他人。操作过程不可直接将针头或针芯递向他人,不可用双手回套针帽。

2.3.2 配合手术传递锐器时注意正确的传递方法,如:传递手术刀时,刀腹应朝下,传递或收回缝针时不可直接用手抓持锐利部分。杨晓华等[4]认为:传递锐器时应避免手与手的传递,可采用间接传递法,将锐器放置于弯盘内,通过这一中介物进行锐器的传递,该方法可减少传递过程锐器刺伤的概率。

ICU护士的自我防护 篇6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而人们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的认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导致的现存及潜在危害。ICU是医院抢救重危患者的重要场所,ICU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 ICU护士与病人接触密切,既担负技术工作,又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ICU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具有病情变化快,突发事件多,先进仪器集中,护理工作强度大的特点。ICU的护士是护士中的特殊群体,所以ICU护士的自我防护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侵袭,同时也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现结合ICU的实际情况就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做一探讨。

一、职业危险因素

1、心理因素:心理社会压力的危害疲溃感、神经衰弱、负性刺激。综合ICU是一个危重患者集中、病重繁多、病情多变、危象丛生的场所,需要有较高的自觉性,积极性、警惕性,夜班频繁,三班倒班,班次根据病人数量和危重程度来调整,排班弹性很大,随时有抢救任务,手机24小时开机,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还承担着抚养后代和管理家务的重担,加上护士还要不断参加各种继续教育的学习,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劳。而且ICU护士上班期间面对的都是痛苦的面孔,焦虑的神情、没有表情的昏迷病人或死亡,加上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盼过高,护士的身心健康明显降低,其疲溃感和负性刺激较其它职业严重,因此更增加了ICU护士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长期的压力可导致护士的性格改变,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低。

2、生物性因素:ICU护士长期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以及排泄物等,这些潜在的感染都会产生极大的威胁。护十常在患者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臵中,常忽视了自身的防护。尤其是一些处于潜伏期的传染患者和细菌病毒携带者,均会使护士被感染,其中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最为危险。

3、化学性因素:ICU护士经常接触各种化学消毒液,这些对人体的伤害是缓慢的,因而容易被忽视。如各种器械,一次性物品的浸泡消毒,机器表面的擦拭消毒以及每天地面消毒,都要使用含氯消毒液,再加上环境密闭,一些药物和消毒剂的挥发气体在ICU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中循环,从而直接影响护士的健康。

4、物理因素:① 放射线导致的辐射损伤:ICU患者经常需要接受床旁胸片检查,而护士则需协助其拍片,因此不可避免的要接触放射线,长期过量照射会使人产生乏力,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引起内分泌失调和造血功能损害。② 噪音:ICU拥有众多的监护抢救设备,各种仪器发出的声音及报警声加上患者的呻吟声,噪音可达45—80dB,而高分贝的噪音可引起护士的听力下降,烦躁不安,头疼头晕等反应,从而使工作效率显著降低。(3)职业性腰背疼:由于搬运重物或患者,造成护士脊柱、关节损伤。ICU患者病情危重,常由于疾病限制,不能正常翻身,多数病人采取斜坡位,ICU一般使用的是三折床,病人仍往床尾滑动,每2小时变动体位时需要往床头搬动病人,在更换床单、外出检查、转科时都需护士搬动。护士在工作中姿势不正确,也可以使腰痛的发生率增高。

二、防护对策

1、心理因素的防护:正确认识ICU护士工作的特殊性,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专科技术水平,学会自我调节心理技巧,提高职业道德及个人文化素质修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心理社会因素对护士的危害,使之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及休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生物性因素防护:患者入住ICU前,护士应认真阅读其个人资料,对表面抗原阳性或有其他传染病患者要做好防护工作,严格执行6步洗手法及终末消毒制度。如操作中不慎被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污染,应对手进行彻底消毒,若被针刺伤,则必须立即用消毒水冲洗伤口,挤出少量血液后用碘酊或酒精消毒后包扎,事事后进行血生化检查。

3、化学因素的防护:ICU护士在配臵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戴防护手套和口罩,并严格执行配臵方法,明确注意事项。配臵时应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剂量要准确,配臵动作要熟练。若操作中不慎将消毒液溅到皮肤或眼睛时,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

4、物理因素的防护:为控制辐射,应尽量减少床边摄片的次数,若必需进行时应用屏风遮挡或穿防护服。定期检查和维修易发出噪音的设备,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调节电话,传声器等院内通讯设备的音量,减少干扰。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严格执行ICU管理制度,做到四轻(讲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掌握正确的搬抬患者方法,协调用力防止腰扭伤,对已发生的腰背疼,要防止其再受伤并积极治疗。

三、总结

护士防护措施 篇7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危害

护士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 受感染的机会很多, 如意外遭受针刺伤或血液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内等, 均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及艾滋病毒, 孕期护士一旦职业暴露后, 有引起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1.2 化学性危害

1.2.1 化学消毒剂

用于消毒灭菌的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环氧乙烷、酒精、碘酒;用于浸泡标本的甲醛等均为挥发性的物质, 对皮肤粘膜、眼睛、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可引起过敏、皮炎、咽喉炎等, 甲醛还可以引起细胞突变、致畸、致癌。

1.2.2 全麻药物

全麻药物安氟醚、乙醚、笑气、氟烷等对呼吸道无刺激性, 是一种潜在的致突变、致癌物质, 职业接触麻醉性气体可使自然流产的危险性增高[1]。

1.2.3 化疗药物

有研究显示, 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均较非肿瘤科护士明显增高, 淋巴细胞的DNA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 化疗科护士自然流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 且胎儿先天性缺陷率高, 其不良结局随着接触化疗药物水平的增高而增多[2]。

1.3 物理性危害

1.3.1 放射线

放射线是绝对的致畸因子, 在胚胎发育的易感期接受放射线可引起胎儿畸形、死亡等。

1.3.2 电离辐射

医院内存在各种电离辐射, 试验研究证明, 大剂量电离辐射会引起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加。小剂量可引起基因突变, 导致胚胎及胎儿发育缺陷。

1.3.3 噪声

医院内噪声主要来自呼吸机、监护仪、空调系统、负压吸引器等, 长期噪声刺激诱发出先天性缺陷及高频听力的丧失, 噪声可引起子宫、胎盘缺血, 导致胎儿缺氧, 使胎儿发育障碍[3]。

1.4 运动功能性危害

护士经常需要为患者翻身、叩背, 搬运患者外出检查, 搬运器械、布类等, 不正确的弯腰, 超时站立均可导致流产、下肢浮肿的发生。

1.5 心理因素的危害

护理工作忙碌而繁重, 打破作息规律的夜班以及潜在的各种感染危险, 容易产生疲劳、焦虑、害怕等身心问题。一旦出现HBV、HCV、HIV职业暴露, 更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危害, 这些心理危害因素将会影响胚胎的质量, 导致流产、足月低体重儿的发生。

2 防护措施

2.1 孕期护士应提高防护意识, 更多地学习相关的知识, 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 明确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要戴手套, 实行标准预防, 一旦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后, 须立即挤出伤口周围的血液, 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反复冲洗, 用0.5%碘伏消毒, 注射免疫球蛋白与非孕期相同, 并进行相关的报告登记及跟踪监测。

2.2 孕期护士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手套, 必要时戴眼罩, 浸泡标本时戴手套, 标本袋严密密封, 盛装甲醛的容器应盖紧防止气体泄漏, 标本间应有排风设备, 定期检查麻醉机的性能, 防止气体泄漏。妊娠后尽可能避免接触全麻药物, 配制抗肿瘤药物时应合理使用手套、口罩和防护衣裤, 操作中手套一旦破损应立即更换, 工作后及时洗手更衣。正在待孕的护士必要时应暂时脱离接触抗癌药物的工作。

2.3 孕期护士应避免接触放射线和电离辐射, 避免接触超过85dB (A) 的噪声, 医院内要控制噪声, 要有隔音、消音措施, 布局要合理, 操作准确轻柔。

2.4 孕期护士要掌握相关的力学原理, 运用节力技巧, 避免运动功能性损伤的发生。

2.5 孕期护士要掌握好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 采取回避、疏泄、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保持心情愉快,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事之间要互帮互助, 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理论水平。

2.6 护理管理者要关心体贴孕期护士, 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 在和谐的氛围中给予孕期护士以鼓励和帮助。

2.7 孕期护士要发挥熟识妊娠期一系列生理变化的优势, 妥善处理好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如发生妊娠期并发症时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多与产科医生沟通, 确保顺利度过整个孕期。

关键词:孕期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241-1243.

[2]关艳华.护士职业危害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04) :95-96.

护士防护措施 篇8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64-01

护士从事的职业充满了责任与风险,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进步,护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很多职业暴露感染的隐患,尤其是奋斗在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面对不同疾病的患者,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的生命而来不及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随着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化学药物、高技术应用等,各种现存的潜在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慢性的职业危害已经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在不断提高,从而使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加强各种职业防护措施,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1、存在的危险因素

1.1洗手不规范;按照院感规定,护理人员在为不同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操作时,都应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但由于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工作量大,大部分护理人员尚未做到[1]。

1.2针、锐器物刺伤;护士每日的工作多数是各种的注射、静脉采血等损伤性操作,操作后将所有的污染物均放人弯盘,回治疗室后按污物的类别再次处理,常导致针头的刺伤,玻璃碎片划伤。操作者有伤口继续工作,暴露的机会就更多,若不慎与患者的血液、污染物品等接触,就存在暴露的危险。

1.3手套佩戴不规范;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发生手套破损、未立即洗手,及时更换手套,手部皮肤破损时,不能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黏膜,如必须接触,但又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2]。护理人员在消毒物品及接触化学消毒剂时,未戴手套进行有效保护。

1.4电离辐射:多见于放射科、介入导管中心,仪器的辐射,而长期的辐射导致身体的损伤[3]。

1.5化学性因素;化学药物主要通过护士在准备药物时由呼吸道吸人、皮肤接触直接吸收、污染后经口摄人等3种途径而进人护理人员体内,虽然每次接触药物的量不多,但日积月累可在体内蓄积,造成远期毒性作用[4]。

1.6不正确执行使用医疗防护设备;有些医院的防护医疗用品配备不齐,使护理人员对防护用品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的使用。

1.7噪音;经常被各种监护仪器、治疗仪器的噪音、病人的呻吟声,供应室压力灭菌等噪音干扰,长期在噪音下工作,可造成护理人员疲劳、影响护士的机体分泌系统功能,对护士的身体健康嗽到危害。

2、职业防护预防措施

2.1医院严格落实医护工作者在对每位患者进行诊疗、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护士应遵守规范七步洗手法,提高规范洗手的依从性,规定医护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抹指甲油,待戒指、手镯。

2.2医院应从保护护理人员角度出发,改善护理基本设备、器材,在病房、治疗室提供洗手设施(洗手液、擦手纸)和一次性手套方便护士使用;在静脉穿刺室、治疗室及治疗车上配置

特殊的专门盛放利器的容器,用来放置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头皮针及其他穿刺针[5]。如有针头暴露在外,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尽量避免徒手分离针头,为不合作躁动不安的病人进行操作注射时,应共同协作完成,注射结束后禁止回套针帽,如需回套针帽,应徒手进行,预防刺伤。

2.3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工作中必须集中注意力,防止锐器损伤,是防止职业暴露伤害最重要的措施。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已知有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加强防护,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镜,必要的屏障作用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2.4 护士在配置化学药物和消毒液前必须做好防护措施,穿长袖防渗透隔离衣,带帽子、手套、口罩、护目镜,操作结束后应擦拭操作台面,脱去手套后彻底清洗双手,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2.5 健康体检和疫苗接种,医院应定期为在职的医护工作者进行定期检查,接种疫苗示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2.6 减少噪音,完善设备仪器,改变环境,对有异常噪音的仪器及时进行维修

2.7 从事放射介入工作的护士,必须加强放射防护的意识。首先导管室必须有完善的环境设施,其次,必须有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工作中要合理安排,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尽量减少放射线辐射暴露时间和机会。

2.8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 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在所有能暴露于血液,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因戴手套可有效减少锐器伤手的血液接种量,把每一个针头都当成感染针头对待,纠正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从思想上重视和配合锐器伤的处理,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6]。

3、结论

职业防护是一门新兴又迅速发展的专业,涉及学科较多,其中预防感染知识和防护措施是重要内容,护理部要制定职业防护计划。通过宣教、讲座、知识测验等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特别要认真学习执行2000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还要取得医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添置必要的防护设施,利用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职业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护士是护理事业的主体,是护理改革的承担者,各级管理人员应爱护护士,關心护士的身心健康,以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发挥护理工作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刘玉村 . 医院感染管理血.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昱洁 .浅谈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与防范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

[3]张铁松.护士职业防护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中医药

[4]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5]草智玲 我院护理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医学文选,2005年2月,24卷

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与防护 篇9

时间:2009年06月25日11:11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余中华

[摘要] 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特别是急诊室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因此,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潜在危险性大。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本文对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 急诊护士;危险因素;防护;患者

随着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的工作环境存在许多威胁医务人员身体健康的潜在职业危险,医护人员常暴露于这些危险因素中。这些因素的长期作用,给护士在身体上及心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的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急诊室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1],因此,急诊护士职业性损伤的潜在危险性更大。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急诊护士在车祸伤患者、危重患者到来时立即投入抢救,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接触其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如果不注意自身防护,可能造成自身感染,而且成为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1)乙肝、丙肝、艾滋病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是血液传播,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丙肝总感染率为30%[2]。医务人员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3]。急诊护士在抢救工作中易被患者血液污染而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2)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流感、麻疹、腮腺炎对护士有一定的威胁,特别是处于潜伏期的患者大多数看急诊,这时期的患者更具危险性。

1.2 物理因素 急诊护士最常见的物理危险因素是锐器伤、噪声、负重伤和电离辐射。

1.2.1 锐器与针刺伤 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约占80%[4]。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5]。急诊工作量大,抢救患者争分夺秒,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454名急诊护士被调查者1年中,有410名受针刺伤,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因此,急诊护士针刺伤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值得认真关注[1]。

1.2.2 噪声 急诊工作环境人流量大,人声嘈杂、噪声大。长时间处于高音量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6]。

1.2.3 负重伤 急诊护士经常搬运患者所致腰背疼痛。院前急救现场路况差,对环境不熟悉,易跌伤、扭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2.4 电离辐射 急诊患者大多是重、危、急及意外伤患者,往往带有多种管道,做各项检查时需有护士在旁监护管道,观察病情。X线、同位素会给护士造成机体损伤。从理论上看,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癌、致畸[3]。

1.3 化学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接触多种抗生素引起慢性皮肤过敏。在操作中因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猝死均有报道。各种毒性垃圾如水银、难燃聚氯乙烯(PVC)产品等均可构成职业危害。

1.4 社会心理因素 有资料显示,心理社会性危害对护士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1.4.1 暴力及语言攻击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急诊工作的风险和紧张感。当突发意外事件发生,病人及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尤其护士在值夜班时遇到医护人员少、病人多的情况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向病人及家属做充分的解释,诊治的原则只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而难以完全兼顾,病人及家属对此不理解或有歧议,容易引发争端。若遇到醉酒后的病人及家属则更容易冲动,甚至会秽语辱骂或动手殴打护士。在类似的情况下,护士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工作热情大大受挫。

1.4.2 精神或体力疲溃 急诊护士长期面对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值夜班频繁且工作量大,精神高度集中,长期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在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急诊护士在院前出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车现象,特别是在快速行驶的救护车上进行各种精细的抢救操作时,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这一系列不利因素不仅使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而且精神高度紧张,如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持续的紧张和劳累将会导致精神和体力的疲溃,角色紊乱、生物钟紊乱。严重的还可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

1.4.3 竞争与竞聘 随着医疗卫生系统对竞争、竞聘机制和准入制度的引入,对急诊护士的高标准、严要求,使护士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病人的自我保护和健康意识增强,对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要想在医院的大环境中适应生存,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不落聘,护士必须要自我加压,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并规范技术操作,自觉加强法制观念和服务理念,防范一切差错事故的发生。预防措施

2.1 加强急诊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组织业务学习,增强职业安全意识,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发生。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使其重视和配合伤害处理[7]。

2.2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各种感染 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对带血迹的污物及病人的体液、排泄物等严格进行分类集中处理;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试。当患者确诊或怀疑会由空气飞沫携带微生物传播时需用呼吸器保护,必要时戴眼罩,以保护口、鼻、眼黏膜。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疫苗做到早期防护。对初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也应提高警惕,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均按阳性对待。对病房、抢救间、公共通道等区域应注意定时通风和空气消毒。洗手是最有效的隔离措施之一,每项操作完后,用普通肥皂液或无水洗手液按规程洗手。

2.3 加强防锐器伤教育,注重伤后处理

2.3.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掌握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防止和减少意外锐器伤的发生。北京协和医院对9所护士学校毕业实习生所做的职业防护教育评价前瞻性研究表明,曾接受职业安全教育的4所学校的215名护士,在实习中有42人发生了针刺伤,发生率19.53%;未接受安全教育的5所学校的219名护士在实习中有118人发生了针刺伤,发生率53.88%。

2.3.2 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是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1]。在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小心谨慎,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尤其对带血迹的废弃针头、输血和输液器具等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不得乱丢乱放,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时只能单手操作。锐器收集箱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8]。护理操作时主张戴手套并经常更换。经常更换手套不仅能保护患者,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而戴双层手套可减少利器刺伤时进入人体的血液量[9]。

2.3.3 做好锐器伤的紧急处理,伤后保持镇静,立即挤出受伤部位少量血液,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5min,然后用碘酒消毒后包扎伤口[10],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2.4 陪护危重病人做各种检查时应注意自我防护,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暂时回避或穿防护服。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应选择在治疗、护理操作少的时间,接触消毒光线时注意遮盖皮肤,必要时戴护目镜。要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定时对其进行检修和保养,及时更换部分陈旧及性能不良的仪器,以确保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

2.5 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可使用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配制消毒液时,浓度要准确,浓度过高会增加对皮肤黏膜的伤害,使用可蒸发性消毒剂时要密封保存。

2.6 评判性思维和心理调控 护士要想在紧张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还应注意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急诊护士接触的人员多,涉及人际关系复杂,如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包括家属)以及与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关系等。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判断、应激、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随时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判断,及时安抚病人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遇到个别蛮横无理和具有攻击力倾向的病人和家属,要注意保持理智,加强心理调控和自我保护,学会自我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必要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如电话报警等。

2.7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护士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士应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做好防护工作和自身调整,合理营养,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适当调整工作强度,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落实休假制度,减少职业紧张。全院有经验、综合素质好的护理人员应循环急诊岗位。

2.8 注意心理卫生 急诊护士应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寻找受损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将心理性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上一篇:民事起诉状格式及写法下一篇:医院公共卫生科绩效考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