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向党的十六大的工作报告

2024-07-09

中纪委向党的十六大的工作报告(精选6篇)

中纪委向党的十六大的工作报告 篇1

(200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五大要求和党中央的部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执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任务,紧紧依靠党的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将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向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如下,请予审查。

一、党的十五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五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党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围绕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党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江泽民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国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党中央的这些重大决策,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逐步形成。各级纪委在党委领导下,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得到加强。反腐败工作从侧重治标转向标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各地区各部门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部位和环节,积极主动地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加强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经过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程度不同地得到遏制。

(一)廉洁自律工作不断深化,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和党中央这几年作出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新规定,重点对奢侈浪费和可能影响领导干部公正、廉洁履行职务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了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

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通过“三讲”教育以及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检查纠正了在遵守廉洁自律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制定了省(部)、地(厅)级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86个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分别制定了司(局)级以上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具体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违反有关规定经商办企业及在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任职的问题进行了纠正。认真清理了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受现金、有价证券的问题,对违纪违法的进行了查处。县以上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对违反规定安装和购置的通信工具进行了处理,实行通话费定额包干等制度,在规范职务消费方面进行了探索。清退了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占用、借用的小汽车,以及用公款为领导干部住宅配备的电脑;制止了一批出国(境)团组;停止购买和新建一批办公楼。一些地区和部门还从实际出发,清理了领导干部超标准住房、违反规定购买企业内部职工股等问题。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中,重点落实有关不准个人擅自决定企业大额度资金运作、生产经营和企业改革的重大决策以及重要人事任免等规定,取得一定成效。乡(镇)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取得进展。

(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加大,严肃了党纪国法

坚持重点查办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认真查办了金融、建筑、海关、人事、司法等领域的案件,贪污贿赂、徇私枉法、买官卖官、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同时注意查办基层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各级纪委注意研究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办案的新思路,改进办案方法,加强对查办大案要案的组织协调,提高依纪依法查办重大案件和复杂案件的能力;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的要求,加强案件检查和审理工作,提高了办案质量。许多地区和部门通过剖析重大案件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61917件,结案84276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46150人,其中开除党籍137711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追究的37790人。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县(处)级干部28996人,厅(局)级干部2422人,省(部)级干部98人。特别是查处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等一批腐败分子,查办了湛江和厦门特大走私案,产生了很大的震慑作用,维护了党纪国法

一批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基础性法律和党内法规相配套的规定或实施细则。全国省(部)级以上机关共制定党风廉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2000余件。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执行,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七)加强监督,推动权力沿着规范化的轨道运行

各级党委贯彻执行党中央1996年作出的关于加强党内监督五项制度的规定,对高中级领导干部和各级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加强监督。中央及各省(区、市)党委建立了巡视制度。中央共派出9批巡视组,对15个省(区)、6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政勤政、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级纪委把监督检查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放在工作的首位,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中阳奉阴违、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两面派行为的,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的,公开发表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言论的,以及参加“FLG”邪教组织的骨干分子,按照党的纪律严肃查处,维护了中央权威,保证了政令畅通。这五年,对8000多名违反政治纪律的党员给予了党纪处分。全国普遍实行了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许多地方和部门实行了提拔任用领导干部征求同级纪委意见等制度。一些地方党委和纪委实行领导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制度。各地在完善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等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行县级以上政权机关政务公开,推行面超过半数的有26个省(区、市)。有的地区和部门还就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开展事前政务听证和咨询工作,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聘请了3万多名特邀监察员。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领导人员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等情况的制度,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一些地方政府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办事透明度,拓宽了监督渠道。

五年来取得的新的明显成效再次证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认识是清醒的,惩治腐败的态度是坚决的,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同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有些腐败现象仍然突出,有的甚至还在滋生蔓延。有的地方和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还相当突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党风廉政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没有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致使有些反腐败任务没有得到落实。党内监督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还比较薄弱,有的领导干部存在好人主义等庸俗作风,执纪执法偏宽偏软,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问题时有发生。纪检监察机关自身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工作中创新精神不够,一些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又是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存在滋生腐败的条件。我们既要看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又要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与时俱进,努力工作,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

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本经验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明显成效,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强大理论武器。在十三年的实践中,全党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反腐倡廉的重要思想,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倡廉的路子,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

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反腐败斗争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先进政党,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党必然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完全有能力领导反腐败斗争取得胜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立正确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领导体制,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才能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反对腐败,既依纪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又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保证反腐败斗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地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十三年来,全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反腐败斗争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将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深入市场经济新的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妨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注意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这样做,既有力地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又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反腐败三项工作一起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基本涵盖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主要内容。坚持三项工作一起抓,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有利于在党员干部中牢固筑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客观上存在滋生腐败现象的多方面复杂因素,因此,反腐败斗争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既加强治标,坚决打击腐败分子,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又逐步加大治本力度,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并切实贯彻到反腐败各项工作中去,就能有效遏制腐败。

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法制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可靠保证。党风廉政法制建设要适应反腐败斗争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加强廉政立法工作,修订和完善有关反腐败的法律法规;要针对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并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制定易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同时,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惩治腐败和打击犯罪;加强对执纪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推进党风廉政法制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精神,使法制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加强对权力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发展党内民主,特别是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同时,坚持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改革和完善办事公开、民主评议、信访举报等制度。实践表明,只要切实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拓宽监督渠道,综合运用党的纪律检查、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就能逐步形成易于揭露和有效治理腐败的机制,使权力运行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必须坚持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动手反腐败的局面。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实践表明,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形成反腐败斗争整体合力的组织保证。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任务的落实,就能促进全党动手反腐败局面的不断发展。

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方向正确,思路清晰,成效明显,关键在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践。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同志每年都在中央纪委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一系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党在执政条件下的建设和管理比执政前要艰难得多,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抓紧自身建设;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全体党员干部都要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尤其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反腐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必须坚持全党抓,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等。这些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有力地指导了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成果,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建议

我国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是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开展的。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需要进一步严密规范和有效约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由于诱发腐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制约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一些因素还存在,今后一个时期腐败现象仍有可能易发多发,反腐败任务还艰巨繁重。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全党同志既要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看到反腐败斗争的有利条件,增强必胜信心。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中纪委向党的十六大的工作报告 篇2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总结2002年欧美同学会的工作,部署2003年的工作任务。丁石孙会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欧美同学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现代化做贡献;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树立良好形象;壮大队伍,完善组织,活跃会务工作;立足国内,放眼海外,努力拓展海外工作领域,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丁石孙会长号召全体会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完成2003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精心组织换届选举,隆重纪念建会90周年,以新的工作成果迎接欧美同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的召开!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廷翰在大会上讲话。他指出:在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之际,欧美同学会召开总结工作,研究布署2003年任务的理事工作会议,对今后会务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欧美同学会紧密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坚持弘扬留学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发掘自身优势,为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积极推进“报国计划”,连续举办“21世纪中国”研讨会,举办多种形式的项目洽谈会,组织多批海内外留学人员赴各地考察,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举行报告会和调研,引导广大海内外留学人员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进言献策。特别是2002年9月底召开的、有45家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组织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密切了与海外学人的联系,拓展了工作领域。他还指出:2003年将是欧美同学会大事多、喜事多的一年,欧美同学会要把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深刻领会、把握十六大的精神实质,坚持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思想,认真筹备,精心组织2003年的工作,使欧美同学会越办越好。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齐续春到会祝贺,他希望欧美同学会认真学习刻领会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奋斗目标,把全体会员的才智和力量凝聚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新世纪创造新的业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个讨论组的代表向大会汇报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的讨论情况,石家庄市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王刚代表各省市参会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到会的一百多位理事就本届理事会的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及各分会、各出访团的总结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并对欧美同学会未来的规划发展、对建会90周年活动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党的十六大以来信访工作成就综述 篇3

新华社记者隋笑飞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群众反映的大量合理诉求得到及时解决,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从2005年开始,连续7年保持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重信重访、非正常上访数量下降和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的“四下降一好转”总体态势。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大格局基本形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一些发展中的矛盾不断出现并大量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

面对复杂严峻的信访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研究部署信访工作,推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信访工作大格局。2004年,建立了中央联席会议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

十年来,我国形成了一系列与形势任务相适应的信访工作新机制。

——积极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大力推广河南、山东等地经验,截至目前,已有29个省(区、市)的213个市(地、州)、1500多个县(市、区)开展试点。

——全力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各级领导干部面对面做群众工作,实打实解决问题。2011年,全国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达337.2万人次。

——全面推广联合接访,进一步强化责任、整合资源、及时就地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已有26个省(区、市)、270个市(地、州)和230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联合接访机制。

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央始终把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文件,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信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

——2005年1月10日,颁布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并于同年5月1日起施行,为依法按政策处理群众信访诉求提供了基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依此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相关办法。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定位、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

——2008年,颁布《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信访工作责任追究问题作出专门规定。

……

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出台配套规章制度2000多项,建立了覆盖信访工作各环节、全过程、成体系的制度保障。

全力抓好“事要解决”,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十年来,各地各部门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做到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桩桩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各级信访部门普遍公开了信访工作机构地址、通信办法、接待时间;建成全国信访信息系统;设立国家投诉受理中心,分专题受理网上投诉;广泛实行绿色邮政、视频接访、网上信访、专线电话等做法,形成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诉求表达渠道。

——及时就地解决初信初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首问首办责任制。

——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化解信访积案。紧紧抓住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方面信访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成批化解。深入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活动。

——妥善解决群体性利益诉求。各级信访部门认真收集、整理、分析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提出落实、完善相关政策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当好参谋助手。2011年,根据群众信访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中央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政策攻关,研究出台或完善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从政策层面推动了相关信访问题成批解决。

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预防和化解矛盾的能力明显增强

各地区、各部门始终坚持工作重心下移,预防关口前移,把优势力量投向基层,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面深入。连续7年部署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转移。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形成制度。

——县级信访工作日益加强。通过组织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机关干部大下访和部门联合接访等方式,引导各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县一级。

中纪委向党的十六大的工作报告 篇4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回眸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作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通盘考虑,协调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如今,在党对人才工作的坚强领导下,这些目标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党管人才,顺应时代呼唤而来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从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到胡锦涛总书记,都反复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人才工作的探索和思考日益深化。2002年,中央批准印发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应该由谁来组织领导?答案不言自明。

2003年12月,在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更好地组织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

自此,“党管人才”四个字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人们对此寄以厚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说,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是党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党对人才认识的深化与提升的表现。中国人才研究会顾问王通讯说,党管人才,有利于发现和启用各类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人们也对此充满好奇——党管人才,到底要怎么管、管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党管人才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按照这个思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开始了对党管人才工作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中央率先垂范,以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和发展眼光谋划和推进人才工作,迅速把人才发展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2003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加强人才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此后,中央多次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党章,标志着人才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最高战略层面。

2010年,中央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发展进行系统谋划,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已经完成我国人才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党管人才,在探索中不断推进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积极投入到党管人才的实践和探索中,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

——党管人才领导体系不断健全。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15个副省级城市全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99.8%的地市和98.6%的县级党委设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机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的省委书记亲自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保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各地还积极探索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天津、上海、江苏等11个省区市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成为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抓手。

——党管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各地各部门陆续探索建立了科学决策、分工协作、沟通协调、督促落实等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北京建立重点任务安排项目责任制,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年初都制定全市重点工作安排,以项目形式落实到各个部门。贵州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决策、调研咨询等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做好人才的积极性。云南确定了565名省委联系专家,凡涉及人才工作的重要文件、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在起草阶段均需经过专家论证后才能提交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议。

——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如何走出“直接管人”的思想误区,着力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党管人才工作的效益和水平,是各地各部门重点破解的难题。

上海注意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鼓励和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截至2010年底,已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229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积极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抓紧研究制定加强创业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加快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等相关政策,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水平不断提高。各级组织部门在党委领导下,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重点做好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创新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培养、重大典型宣传等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

截至2012年6月,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全部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近97.3%的地(市)和81.2%的县(市、区)组织部门建立了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充实了工作力量。从中央到省、市、县,建立起了上下贯通的人才工作组织体系,配备专职人员近6000名。

党管人才,让人才发展面貌一新

在党管人才原则的引领下,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各项工作都呈现出焕然一新、欣欣向荣的景象。

——科学人才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等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很多党政“一把手”的心中,人人皆可成才、人才以用为本等观点,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特别是去年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把科学人才观系统总结为10大理念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宣传、普及、应用和研究科学人才观的新热潮,中组部人才工作局组织编写的科学人才观系列丛书,一面世即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各类人才的热捧。

——人才强国战略得到扎实推进。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结合贯彻实施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向人才强省、人才强市、人才强县、人才强企、人才强校、人才强院战略深化,使人才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人才优先发展的布局加快确立。在刚刚结束的地方党委换届中,人才战略普遍写进了各地的党代会报告。各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在人才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举措,一批区域人才高地正在加快崛起。

——人才规划体系全面建立。在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个副省级城市,97%的地级城市、90%的县(市、区)都编制出台了人才发展规划。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规划编制工作都已完成。以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为龙头,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自上而下有了“路线图”。

——重大人才工程遍地开花。到去年年底,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已经全部启动实施。此外,国家36个部委系统共计划实施人才

工程150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449项,各市(地、州、盟)计划实施人才工程3570项,其中大部分都已经正式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目前已累计引进279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万人计划”),决定用10年时间重点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在“千人计划”等工程带动下,各地掀起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新一轮热潮,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2万人。

——人才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创新人才政策的“实验田”,人才试验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去年3月,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等中央和国家机关15家单位与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意见,提出13项特殊措施,支持中关村全面建设人才试验区。与此同时,天津滨海、上海浦东、武汉东湖等地也先后启动人才试验区建设„„

回首过去,成绩显著;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近日,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正式印发。《意见》既是对十六大以来各地在党管人才工作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总结,更为进一步推动党管人才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党管人才工作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优秀人才将源源不断地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使党和国家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保障。

童心向党的作文 篇5

今天,我要歌颂身边的共产党人。在我身边,每天都能见到他们疲惫的身影,他们在大街上,任凭风吹雨打,也要为人民付出自己的心血,那就是默默无为的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公园散步,我让妈妈去帮我买一瓶水。妈妈回来了,马上将水给了我,我和妈妈坐在了椅子上,当我喝完水要把瓶子扔掉的时抬,妈妈用双手碰了我一下,我不知道为什么,妈妈让我用眼睛看一下,我一看明白了,原来妈妈是让我看一看正在忙碌的环卫工人。原来环卫工人真的很辛苦,那位环卫工人正在擦汗,他连一个坐的位置都没有,一直站着,将毛巾拿了出来,用毛巾擦了擦自己的头发,然后将毛巾马上收回,继续工作。猛烈的阳光照射着他,他大汗淋淋。

哦!是他们让我们的地面焕然一新,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奉献,将美丽的世界变得更加干净。我清晰的`看到那位环卫工人的胸前挂着一枚徽章——工厂党员!

中纪委向党的十六大的工作报告 篇6

党的十六大以来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 涂小雨

党的十六大以来,历届中央全会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了研究和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政策。从转变政府职能到健全社会管理格局,从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到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党对社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逐渐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管理;探索与实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环境污染、GDP崇拜、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建设滞后、官员阶层的大面积贪污腐败、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拷问社会公平的底线,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而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因此,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难度之大、问题之复杂举世罕见。[1]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探索与实践逐渐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社会管理开始启动的十年,是中国社会管理从制度机制、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开始现代转型的十年,在中央层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被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探索过程,但其所坚持的基本目标与原则是一贯的。总目标就是要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凝聚强大力量,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社会团结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合力。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等。总原则就是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具体原则包括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依法管理;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谐有序等。

一、党的十六大到十六届六中全会: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六届六中全会这五年时间里,历届中央全会对社会管理工作都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探索与谋划,重点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党中央把社会管理作为与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经济调节相并列的政府四大职能之一,并首次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五年时间里,社会管理开始成为中央高层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始破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十六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在谈到“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提出,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这里,社会管理被归类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的一个方面。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的第一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在《决定》的第十一部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中提出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这里非常明确地把社会管理归类为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相并列的四大职能之一。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相比较于把社会管理仅仅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社会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需要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一种多元治理模式。标志着党对社会管理探索的深化。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第四部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出党委要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职责,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决定》的第七部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角度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第七部分“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建议》的第九部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出要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强社会管理的七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这表明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已经突破了宏观层面的理论范畴,从中观和微观层次进入了具体的操作层面。说明党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高度,对社会管理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二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提出要达到“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的目标。《决定》的第四部分“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决定》第六部分“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提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二、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健全社会管理体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社会转型加速,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面临着剧烈而深刻的时代变迁。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历届中央全会都对社会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逐渐突破了把社会管理仅仅作为政府职能的认识,提出要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健全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标志着党对社会管理的探索更加科学化。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健全社会管理体系的任务。也可以这样说,党的十七大吹响了健全社会管理体系的号角,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党对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更加科学缜密,指导性与操作性更强。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肯定了过去五年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报告第四部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达到“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要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体系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和命题,并不是人们时常理解的社会管理仅仅是在城市中进行的狭义的社会管理,而是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完整的系统的管理体系。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一部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中指出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决定》第二部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提出要促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决定》第三部分“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中提出要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决定》第五部分“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提出要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提高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角度提出要重点提高社会管理的本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因此,提高社会管理的本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五部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重点提高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第一部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实现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目标。《建议》的第八部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议》的第十部分“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建议》把社会管理纳入其中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整体部署,体现了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也表明了社会管理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日俱增。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七部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三、“2·19讲话”以来党中央关于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和创新

进入2011年,在中央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政策,提出了关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原则、目标、方向及主要内容等。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服务管理全覆盖和精细化;从加大民生投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到有效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力量,打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从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到利用网络微博加强政务服务,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2]无论是在党委和政府层面,还是在国家宪政层面,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都针对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使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家层面上更加突出。这表明中央已经决定把社会管理工作作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要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探索社会管理的内在规律,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政策、制度、法规,初步形成一个能统管全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胡锦涛对我国的社会管理做出了一个准确的客观判断,即“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我国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胡锦涛又对当前社会管理领域中需要重点抓好的八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未来中国的社会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重点。这八项工作分别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7日《纲要》正式发布。以整整一篇(第九篇《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五章、3500字详细阐述了“十二五”时期社会管理的思路、目标、任务、方针、措施等。这表明在国家宪政层面,社会管理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正式认可,并具有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纲要》主要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阐述和解读。《纲要》又重申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要求和目标,即“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这是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专题研讨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也表明了中央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强力推动。会议坚持了胡锦涛“2·19”中央党校讲话精神,坚持了对我国社会管理态势的基本判断: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但同时又清醒地指出,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指出要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关于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意见》指出,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机制。健全人民调解网络,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健全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工作。关于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意见》指出,建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于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意见》指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2011年9月16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虽两字之差,却内在地反映了党对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大变化。“社会治安”表明了党委政府面对社会矛盾时的管制与强制理念,即认为社会矛盾需要利用党委权威和政府权力去管制,需要用刚性的手段去压制。而“社会管理”则凸显出党委政府面对社会矛盾时的协商协调理念,即认为社会矛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矛盾类型与层次分类疏导,灵活柔性处理,坚持以人为本。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中,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实行居住证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服务。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1]杨学博.“当代中国社会管理问题学术研讨会”强调——加强社会管理研究的前瞻性系统性持续性[N].人民日报,2012-01-05.

[2]张宿堂,霍小光,陈二厚,李斌,李忠发.总揽全局 科学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纪实[N].人民日报,2012-01-04.

C916

A

1009-928X(2012)09-0005-04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上一篇:唐白居易的古诗下一篇:瓶窑一小教科研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