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的十六大误区(精选10篇)
连锁经营的十六大误区 篇1
可口可乐、雀巢、松下、索尼、海尔, 这些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 日益成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关键变量。凭借巨大的品牌资产及消费者的高忠诚度, 拥有上述知名品牌的企业在竞争中都取得了“笑傲市场与对手”的骄人业绩。可口可乐的总裁曾经讲过, 即使一夜之间全世界可口可乐的工厂都被烧掉, 只要可口可乐的品牌还在, 就可以东山再起。相信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企业家都不会陌生的有关品牌重要性的率性告白。不容否认的是, 今天的中国企业对于品牌的认知与理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在中国市场上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为消费者所认同、接受的知名品牌 (如海尔) 。但遗憾的是, 这只是极少数。在中国企业的品牌营销中, 还存在诸多误区。
一、品牌营销的认识误区
品牌是什么?这样一个简单、重要而又基本的问题, 在很多中国企业的“品牌认知”中却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品牌的核心内涵是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核心利益, 即品牌究竟要带给消费者什么。消费者为什么要选用A品牌而不是B品牌 (在其他约束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 ?就是因为A品牌的核心利益体现了消费者的需求表征。如“沃尔沃”的品牌内涵是安全, 这与那些对安全高度敏感的消费者的利益敏感点相吻合, 从而有利于在他们心目中建立起对“沃尔沃”的良好品牌认知。而反观国内的有关品牌, 核心利益模糊, 品牌定位虚置。长期以来, 囿于市场环境、企业品牌素养等因素的限制, “品牌=商标”、“品牌=产品”、“品牌形象=商品外包装”、“品牌的核心利益=价格”等诸多不成熟的品牌观成为很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南。短视、急功近利、浅薄充斥着许多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过程。
二、品牌营销的说教化误区
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促使众多企业纷纷展开品牌营销, 希望借此快速抢占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制高点。这是一种积极的市场理解。但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积极的市场理解只有通过高效的品牌推广活动才能产生“落地”效应, 即真正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有效的品牌认知。目前国内企业的品牌推广活动, 存在严重的说教化倾向,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 厂商本位主义严重。厂商误将自身对营销活动的主导权理解为自身就是营销活动的核心, 严重忽视了消费者。如几年前国内某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推广其主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子品牌“校园行”的过程中, 一直为用户的高离网率所困扰。分析发现, 该运营商存在严重的厂商本位主义, 其营销重点只是将SIM卡卖出, 而缺乏后续的高质量的服务。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 它甚至根本就不征求用户的意见, 任意为用户开通各种收费的增值服务项目, 从而激起了用户的极大反感。在此情况下, 用户的高离网率也就不足为奇了。 (2) 品牌推广的内容空洞、吸引力弱, 没能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还以“校园行”品牌为例。该品牌究竟要给学生用户带来何种核心利益?他们根本就没有将学生作为真正的用户群体来认真对待, 当然也就没有对其进行细致的用户分析, 品牌推广的有效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这直接导致其在品牌推广活动中只能是围绕资费进行空洞、乏味的价格轰炸。一时间, 仿佛人气大增。但在竞争对手推出更具价格优势的竞争产品时, 用户“另嫁他人”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为, 它虽然抓住了用户的人, 却没有抓住用户的“心”。
三、品牌营销的封闭化误区
在企业的品牌营销中, “封闭化” (即将品牌营销完全限制在以企业为中心的营销框架中) 倾向目前非常严重。具体表现为:在营销活动前期, 企业不做或不认真进行市场调研, 不去细致分析目标顾客的利益敏感点究竟是什么, 而是想当然或美其名曰“经验分析”;在营销活动中期, 企业缺乏对品牌营销活动的实时监测与调整, 究竟消费者有何反应、反应的强度如何、影响其反应的因素有哪些等等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为了营销而营销, 只把消费者作为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器, 而不是活生生的信息处理者;在营销活动后期, 企业缺乏科学的品牌营销反馈和总结机制。如果营销效果较好, 则欢天喜地。至于对为什么“好”、“好”在哪儿、对以后的营销实践有哪些有益的启示等问题则缺乏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如果营销效果不佳, 则挖空心思用各种理由进行“自我欺骗”式的“搪塞”解释 (如市场环境不好、企业投入不到位等) , 千方百计地进行推托, 而不是运用营销思维从源头找原因。企业的品牌营销活动完全在其自身的营销思维框架中封闭运行, 更多地将消费者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对待, 这样的营销其针对性又能如何呢?面对今天的竞争形势, 企业只有做“开门营销”, 敞开营销思维, 将消费者真正纳入其营销框架, 使之成为影响营销活动的内生变量, 并且是核心内生变量。这样, 才可能真正达到有效营销的彼岸。令人可悲的是, 还有很多企业明白这个道理, 但并不真正加以实施。“明理”但不“达行”, 是中国企业营销的一大怪状。
四、品牌营销的延伸误区
品牌延伸是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当一个品牌经过前期的市场运作, 在知名度、美誉度、顾客忠诚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优势时, 也就意味着品牌的延伸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但是, 企业千万不能被曾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虽然品牌的前次推广成功与品牌的延伸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 但是品牌延伸更多的是在一个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因此, 企业在利用原有品牌前次推广经验的同时, 更要对品牌延伸的领域、范围、深度、自身目前掌控的资源、目标消费者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等进行营销再思考, 以不断提高自身对品牌延伸的控制能力。品牌的延伸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但是,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认为, 知名品牌就是自己铸就的一把利剑, 想往哪刺就往哪刺, 这是自己的天然权利, 存在着强烈的品牌延伸冲动。但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一点, 品牌延伸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现有品牌的核心价值与所延伸的产品价值的匹配问题。很多企业在这儿翻了跟头。如三九集团, 将知名的医药品牌“三九”延伸到毫不相干的啤酒上, 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
五、品牌营销的归属误区
品牌归属于谁?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品牌归属于创建、维护这一品牌的企业, 这在法律层面上非常明确。但是, 从营销意义上来理解品牌的归属, 我们发现, 曾经的“法律明确”并未到达终极的市场认知, 即品牌是消费者的品牌。没有了消费者, 品牌的意义何在呀?品牌是属于企业的, 也是属于消费者的, 但归根结底是属于消费者的。很多企业被形式上的法律归属迷住了眼睛, 忽视了品牌的营销归属, 而这实际上才是品牌的“核心所有权”所在。
六、品牌营销的维护误区
品牌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品牌的成长、壮大就像襁褓中的婴儿一样, 需要企业正确的、有力的呵护 (维护) 。“重利用、轻维护”是目前品牌建设生态的真实写照。许多品牌维护停留在表层上, 如对品牌标识的维护等。这虽然重要, 但并不是品牌维护的全部。品牌的维护包括品牌的形式维护、内涵维护、子品牌与主品牌的关系维护、品牌的健康维护等等。很多企业要么是缺乏品牌维护的理念, 过多的将营销目光盯在产品、渠道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营销要素上, 而仅把品牌作为类似于“奇技淫巧”式的手段加以利用, 停留在战术层次的品牌理解阶段;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知如何进行品牌维护。毕竟, 这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
随着竞争的广度、深度、力度的不断加强, 品牌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这已经为市场所认同。但是, 品牌营销实践中的种种误区提醒我们, 中国企业要形成科学的品牌营销观还“任重而道远”。
连锁经营的十六大误区 篇2
收藏:博粹堂中医馆
误区1:有些人认为痤疮是生理现象,不需治疗,以致于面部像个芝麻饼,严重者有毁容倾向。其实,痤疮的临床表现有轻有重,的确有些病人不需治疗症状便渐渐消退,但有些比较严重的病人还是需要积极就医,以免留下囊肿、结节、疤痕、色素沉着等后遗症。
误区2:与上一类人消极治疗相反,很多患者是过度治疗。不少病人本身痤疮皮损很轻,但由于治病心切,多种方法一起用。还有一些病人的痤疮皮疹已消除,却仍要求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这些也是不科学的。
误区3:只要注意饮食即可控制痤疮的发病。控制饮食对某一类病人有很明显的效果,但痤疮的致病原因很多,如精神紧张熬夜均可导致肾上腺分泌增大,因此只从饮食上进行调节并不能完全达到控制痤疮的目的。有些病人饮食很清淡,但由于各种原因消化功能也极差,即使清淡的饮食对这类人来讲也是一种负担,这类人就需要积极调整一下胃肠功能。
误区4:不吃肉不吃甜食不吃油炸类食品就能预防痤疮的发生。实际上临床许多病人做到了这点,但痤疮症状仍然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是这类病人并没有完全控制住饮食,如许多人嗜食花生、瓜子、开心果,如果进食过多就如同喝花生油一般。
误区5:只吃水果蔬菜就不会发生痤疮。很多现代病与主食吃的太少有直接关系,痤疮也不例外。不吃主食对人体的消化功能百害而无一益,对各种微量元素的吸收也会产生影响,如有些病人缺锌也是导致痤疮的原因。更有甚者,有些人节食,往往导致内分泌严重紊乱,更加重了痤疮的发病。
秋天进补的“六大误区” 篇3
误区之一,无病乱补,虚实不分。没有病、身体健康,不用特意进补;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则不宜用补药。虚症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但起码要注意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火上加油”。
误区之二,多多益善,凡补必肉。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特别是服用鱼肝油过量,会引起中毒。虽然动物性食物是补品中的良剂,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对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脂类、糖类,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的病因。其实,饮食清淡也可以补,尤其是蔬菜类。
误区之三,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误区之四,只补不排。要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以确保人体健康。
误区之五,专一进补。有些人喜欢按自己的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这对健康是不利的。不同季节进补应选择不同的营养食品和药品。
年轻教师教育行为的六大误区 篇4
误区解读:有的年轻教师往往在学生不听话的时候, 就脱口而出:“你再这样, 不要呆在这个班了, 到隔壁班去吧!”很多年轻教师认为这是杀手锏。而实际上在短暂的实效后, 也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威胁方式。学生的灵性很高, 会感觉到这种威胁是假的。而且, 学生被大人欺骗了一次, 不信任的阴影会长久地留下来, 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成了说话不算话者。
走出误区:应当换成一个效果好的说法:“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但是, 你现在的行为表现不够聪明。”
观念误区
误区解读:有的年轻教师认为学生应当无条件听从教师的话, 并认为这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 也是无需争论的问题。无论是多大的学生, 都不能纵容他们, 否则他们就会对教师为所欲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误区。因为这种教育观念上的误区往往导致苛刻严厉的管教, 而过分苛严管教往往难以让学生们理解和接受。反而会出现教师在场规规矩矩, 教师一走就闹翻了天的局面。
走出误区:正确的方法是树立信任优于严厉苛刻的管教, 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要求做, 再找适当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心平气和地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比较误区
误区解读:很多年轻教师都喜欢把自己班上的学生和别人班上的学生作比较。常常在自己班上说, 你看看别的班上的学生多用功, 成绩多好, 多听话, 最近又得奖了。这种比较不仅不会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进步, 有时候反而会损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你每一次把自己的学生和别人比, 只会带给他们多一份不满和痛苦, 对于事情本身没有什么帮助。
走出误区:不要当面用这种赤裸裸的比较方法, 而是应该换种方式。如, 正面跟学生讲一些身边优秀的学生例子, 鼓励学生向他学习, 注意千万不能用数落或者觉得自己的学生不如别人的语气, 一定要相信你的学生, 并让他们知道你也是相信他们的。
权威误区
误区解读:很多年轻教师抱着传统的观念, 把自己摆在权威角色的位置。所以学生不允许有什么隐瞒教师, 甚至对学生来说, 教师永远都是正确的。而这实际上是一种教师权威误区, 教师在学生面前是应当有一定的权威, 但是有权威并不意味着不尊重学生。
走出误区:学会尊重学生, 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权威也才更能得到树立。
成绩误区
误区解读:很多年轻教师以为学生的成绩能代表一切, 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一个好孩子, 成绩不好的学生肯定就是没有什么优点可言了。而实际上, 学习成绩所能说明的问题是微乎其微的, 顶多只能说明学生学习能力不错或者是应试能力不错。而对于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来说, 成绩并不是一切, 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 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走出误区:不要只是一味地看着学生的成绩, 如果学生成绩差, 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学习成绩差, 如果是可以改善的, 那么就要鼓励学生改善;如果无法改善, 那么也要认识到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和优点, 鼓励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努力的方向。
勤奋误区
误区解读:有的年轻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做什么事情都要勤奋的观念, 结果让学生采用勤奋刻苦的方式来学习, 忽视了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学生课间玩耍, 不再做课堂作业, 教师也会认为学生实在太懒惰了, 久而久之, 就会让学生稍微休闲娱乐就会有负罪感的不良情绪。
细数认识中医的六大误区 篇5
误区1:中医见效慢,西医见效快
这种说法很笼统。一般来说,西医在抢救重大的危急重症方面确有优势,但是,对于一些普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西药疗效不见得就快,而中医往往疗效并不慢。并且中医在治疗某些急症方面也很有特色,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
误区2:中药味苦,针灸痛苦
在许多人眼中,中药味苦,扎针痛苦。实际上,苦口的中药只是某些中药汤剂,很多中药汤剂并不苦,且中药剂型有丸、散、膏、丹等,可直接吞服或外用,无口苦之感。针刺也只是进针的一刹那有些微痛,如果进针快是感觉不到痛的,主要是针刺后的疼、麻、胀、重等感觉有些人不适应。
误区3:只有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作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也并不是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疗都一定会有效果,因为这些病本身很可能就不好治。
误区4:看中医就得找祖传中医、老中医
在大众眼中,一位白胡子老头、一个脉枕、三根手指,加上一块“祖传×代中医”匾,就代表了高境界的中医。翻阅许多名中医从医经历,多在40岁左右就医术出众,闻名一方。祖传中医依赖家传经验,若本人悟性高且勤奋好学,疗效是不错。但是市面上鱼龙混杂,有些所谓祖传中医纯粹就是骗子。只要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就是好医生,不在于他年龄大小以及是否祖传。
误区5:吃中药就不用吃西药了
有些病人过分相信中医,认为哮喘、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只要吃中药就可以了,西药的副作用大,不愿长期吃。可是这些病必须吃西药,中西医结合才疗效好。而且这些人很可能被“纯中医制剂”迷惑,其实好多所谓专治上述疾病的“纯中医制剂”里面就含有西药成分,所以病人一吃疗效好,停药就病情反弹。
误区6:中医不科学
解读防癌常识的六大误区 篇6
一个50岁的主妇胃肠不太好,所以不敢吃肉,蛋白质来源主要靠鱼类、蔬菜和富含纤维食物,水果每天也要吃10种以上。饮食上十分注意,比如蔬菜都是家乡的老一辈亲友经营的无农药、低农药品种。可是最近有观点认为,这些东西吃与不吃都与大肠癌、乳腺癌无关。闻听此言,这位主妇抱怨不已:真不可思议,果真陷入误区,多年的努力岂不付之东流?在日本癌症已占据国民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其中男女均呈增长趋势的是大肠癌。蔬菜、水果无助于防癌这一结论,马上成了舆论的热点。
日本厚生劳动省一个科研组,从岩手、秋田、新瀉、长野、茨城、高知、长崎、冲绳8县调查了9万人,对这些40岁~69岁的男女,做了10年的疫病学跟踪调查。按每天菜汁饮料、绿叶蔬菜等摄人量的多少把他们分成四个组,对比大肠癌患者的比例,结果表明,摄取量多少与患癌机率无关。此前很多健康网站将蔬菜及纤维性食物列为癌症克星,作为常识大肆宣传,其中不乏国家的主流网站。
负责对这次调查做归纳整理的东北大学疫病学教授坪野吉孝指出,癌症依其种类性质各不相同,不论什么癌症都靠蔬菜预防,显然过于单纯、天真。欧美医学界几年前的疫病学调查也显示同样结论,今年1月,有30多万人就乳腺癌问题接受了调查,显示的结果也是蔬菜没有预防作用。实际上在常识领域流传更广的还有纤维食物可预防大肠癌一说,1990年以来,欧洲从事这一调查的有十几个组织,是否有效的争论仍在继续,但大多数主张“基本无效”。
二、紫外线对消化器官及血癌有预防作用
日照作为皮肤癌的诱因,越来越为人所回避,但也有研究认为,适当晒太阳也可以在一定限度上防癌。九州大学的沟上哲也副教授曾做过日射量与患癌率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日本年日照很少的北海道等地区,与日照丰富的四国等地比较,肠、胃、食道等消化器官患癌的相对较多。
在美国也同样,不仅消化器官,乳腺、卵巢等妇科癌的患癌率也是日照较少的北方高于南方,美国的多组调查中这一结论占多数。接受紫外线中的UVB时,体内会形成更多的维生素D,于是有人推测认为正是这种维生素D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今年2月,北欧一科研机构组织了一次有数千人参加的调查,他们将患有非霍奇金淋巴肿(一种血癌)的肿瘤患者和健康人分为两组,调查结果表明,平时常做日光浴的人患癌几率低于30%;皮肤癌中最恶性的黑色素瘤患者有500人,他们当中日光浴的量较大的患者死亡比例反而小。对此,沟上教授认为:黄色人种对紫外线有较强的耐受力,这部分人,与其担心皮肤癌,不如注意因缺少日照而造成的维生素D的不足。不过,过量摄取维生素D也会引起中毒,所以并不在于如何补充这种维生素,而应该到外面适当地晒晒太阳,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紫外线引发的色素沉着。
三、每天摄取β-胡萝卜素可防肺癌
经常补充维生素似乎属于有益健康的消费行为,其实反而增加患癌的风险。包括绿叶蔬菜在内,人们希望β-胡萝卜素会依其抗氧化作用而抑制癌症。芬兰的一项实验以3万男性吸烟者为对象,在5~8年时间里,让他们每天摄取20毫克B胡萝卜素,结果患肺癌的比例仍上升了18%。美国以2万男性吸烟者为对象做了同样实验,在平均4年时间里,让他们每天摄取30毫克p胡萝卜素和2.5万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可肺癌患者仍增加了28%,而且实验并未进行到最后。关于维生素E,欧美医学界共进行过19次调查,分析结果均认为,若每天摄取400国际单位(约270毫克)以上,包括患癌在内的死亡风险将上升4%。
名古屋大学预防医学的滨岛信之教授提醒说,胡萝卜素及维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这一点没有疑问,但是它们的成分极不稳定,随着摄取量的增加反而会导致氧化作用的发生,而且由于它们不溶于水的脂溶性特征,很容易在体内沉积,因此,恶补维生素方式也会带来危险。如果就水溶性维生素C而言,有研究认为,大量摄取倒是可以预防胃癌早期的胃萎缩的发生。
四、肥胖致癌。其实瘦型更危险,尤其是男性。
即便已确认肥胖的癌症诱因作用,但也不必神经质地谈胖色变。
比如,烧烤的鱼、肉里面确实含杂环胺等致癌物质。可是将其用于白鼠致癌实验时,投入量要高出人类日常摄人量的几万倍。可见,平时吃鱼、肉时没必要回避烧烤方式。尤其对于日本人而言,过分担心肥胖是多余的,真正胖子较多的美国,肥胖是与吸烟并列的两大致癌诱因。“对于日本人尤其老年人,如果过分在意体重而导致营养不良,攻击癌细胞的免疫力就下降了,这才是需要注意的关键所在。”在厚生劳动省任国立癌症研究中心预防部部长的主任研究员津金昌一郎做了如上忠告。
日本肥胖协会制定了体质指数BMI的公式,即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所得数值在18.5~25之间为正常。但是津金部长所在的科研组主持的一项疫病学调查显示,日本男性BMI不足21的人与BMI在23~25之间的人相比,患癌率上升至14%,不足19的可上升5529%,而女性并没有这么明显的差别。
人们通常认为胆固醇越低越不易发生动脉硬化。爱知县癌症中心预防部的田岛和雄部长则强调:胆固醇与中性脂肪不同,没有合理的饮食控制,数值过低时,体内荷尔蒙免疫系统就会失衡,引起身体异常。从预防癌症的角度出发,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在150毫克/分升以下为过低,180~230毫克为正常。
五、每天喝咖啡、绿茶可预防肝癌
不仅是否定预防效果的坏消息,甚至还有出现了咖啡无益健康的宣传。但是有调查结果表明,每天喝5杯以上与几乎不喝咖啡两个组的肝癌患病比例为1∶4。这一调查与本文开头关于蔬菜的调查来自同样对象、同样的主持人,但是,患肝癌的人中多数是病毒型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所以,或许他们平时本来就不喝咖啡,这种可能性也无可否认。
同样作为饮料,对绿茶的评论近来也炒得火热。绿茶中的儿茶素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经过细胞实验已得到确证,但是经过与咖啡同样方式的调查显示,绿茶喝得多少对预防肝癌几乎毫无影响。
去年8月,厚生省的一份报告说,绿茶对胃癌有预防作用。他们以7.3万人为对象做了历时7~12年的跟踪调查,每天喝5杯以上的人与不足一杯的人相比,胃癌患病率低30%,女性效果更明显,男性未见明显区别,这当中或许是吸烟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是,文部科学省和东北大学所做的调查结果却认为绿茶对胃癌没有预防效果。而美国癌症研究所的专家对包括绿茶在内的喝茶防癌效果的调查尚未得出明确结论。
六、豆制品预防乳腺癌
人们对豆腐、纳豆和日本酱汤等豆制品的防癌作用抱以期待。这些食品中含有与女性荷尔蒙相似的异黄酮成分,于是便认为是这种成分干扰了促成乳腺癌的女性荷尔蒙的分泌,而且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得到验证。2003年厚生省公布了对2万名女性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按异黄酮摄入量的多少把她们分成4个小组,摄入最多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比摄入最少的减少一半,尤其闭经后的女性效果更明显。总之,关于豆制品的防癌作用已做过十几次调查,围绕是否有防癌作用的争论仍无明确结果。
不仅肉类,专家推荐的菜单还建议每周吃两、三次鱼,而鱼类所含的DHA等n—3不饱和脂肪酸对癌症的预防作用也没有定论。
综上所述,在各种防癌常识正面临的动摇当中,专家们众口一词的防癌要点可归结为三大风险因素:吸烟、盐摄入过多和运动不足。
对不时见诸媒体的各类健康信息,该如何判断它的可信度呢?东北大学的坪野教授认为,没有实验、研究做基础的经验之谈不足凭信,仅有细胞、动物实验也无法证明其权威性,问题在于最终对人类的效果如何。热点问题除了被学会刊物发表之外,还要有专业论文作为大前提。在这些高质量的疫病学调查得出同样的结果后,才具备可信度。
就目前而言,什么才是适宜于防癌的生活方式,津金部长明确回答:恶补维生素、营养保健品这类高消费行为毫无意义。蔬菜水果还是应该多吃,每天至少400克;不偏食,自认为可口就可以放心去吃;饮酒不超过2两,尤其禁烟和适度的运动是必须坚持的。另外,专注于防癌却忽视了一般的防病措施也是须避免的极端倾向,民众需要的是综合而全面的健康生活。
退休打工族维权,当防六大误区 篇7
误区一:劳动合同无效, 工资额约定也无效?
【案例】61岁的陈师傅原系某国企修配厂高级技工。2013年5月退休后, 被市区某个体修理厂聘用为技术员。双方签订了一年期“劳动合同”:陈师傅月工资为2800元, 每日工作时间为6小时。2014年1月初, 因公务用车大量削减, 老板以效益下滑为由将员工工资削减, 陈师傅每月只领到2000元, 而且从3月以来停发工资。陈师傅无奈于6月初辞职并要求老板按每月2800元标准全额支付拖欠的工资。老板则认为, 陈师傅系退休人员, 双方不是劳动关系, 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 再说, 效益不好, 厂里有权降低工资。
【评析】《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合同部分无效, 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 其他部分仍然有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规定:“老年人参加劳动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 既然双方约定陈师傅的劳动报酬为每月2800元, 并未附加其他条件, 双方均应严格依据约定履行合同义务, 否则构成违约。
误区二:未签订书面合同, 只能自认倒楣?
【案例】2014年1月初, 51岁的徐阿姨从某企业退休后, 凭着良好的财会资质, 经熟人介绍, 被某制冷公司找去帮忙。双方口头约定徐阿姨月工资为2000元, 而且可以不用8小时坐班。既然是熟人介绍, 徐阿姨没要求签订书面合同, 老板也是很讲信誉地每月按时给她开工资。3个月后, 该老板将制冷公司出售给他人, 而新到任的老板因经营不景气, 连续3个月没给徐阿姨等工人开工资。无奈之下, 徐阿姨与其他几位工人同时申请劳动仲裁, 其他几位工人很快就拿到了工资和经济补偿金, 唯独徐阿姨的申请被裁定不予受理。理由是徐阿姨系退休人员, 不受劳动法保护。
【评析】《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 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口头合同也是合同的一种, 与书面合同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既然徐阿姨与用人单位系劳务关系, 那么就应按劳务关系支持约定的劳动报酬, 如果违约同样应承担违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可见, 因用人单位违约, 可提起民事诉讼, 要求支付所拖欠的工资。
误区三:60岁再就业, 一概不是“劳动关系”?
【案例】2009年初, 60岁的牛大爷退休时因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仅10年, 不能享受领取养老退休金待遇。为此, 牛大爷一直未办理退休关系。并通过熟人关系与某学院签订了用工劳动合同。约定牛大爷专门从事学院内园林养护工作, 月工资为1800元, 每天工作8小时。2013年7月, 该学院精简后勤临时工, 决定对60岁及以上人员一律解除用工合同。在与学院结算工资时, 牛大爷提出对自己应视为在职劳动者, 学院解除劳动关系应按法律规定向其支付 (工作4年) 4个月的经济补偿金。学院提出, 牛大爷应聘时就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根本不是法律规定意义上的劳动者, 当然不能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评析】《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 (二) 项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劳动合同终止。牛大爷在接受学院应聘时虽然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但他因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未满15年而未 (办理退休手续) 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那么在此期间, 用人单位与其建立用工关系, 应属于劳动合同关系, 出现劳动争议时当然应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并依法享受相关劳动者应有的待遇。
误区四:退休返聘受伤, 当然不能享受工伤待遇?
【案例】马师傅是某铸造公司具有高级职称的钳工。没等退休就被公司返聘为技术员。月薪3000元。两个月前, 他正在操作机器时, 突然停电了, 没一会儿又来电, 这期间, 他的手放在刚停下来的机床转轮上, 右手当即被击伤, 经治疗后被鉴定为9级伤残。可公司只同意为他报销基本医疗费用, 别的一概不管。
【评析】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重新进入劳动生产领域的离退休人员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请示》的复函明确规定:“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受聘工作期间, 因工作发生职业伤害的, 应由聘用单位参照工伤保险的相关待遇标准妥善处理;因工作发生职业伤害与聘用单位发生争议的, 可通过民事诉讼处理。同时, 还要求“有条件的聘用单位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下, 可为聘请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购买聘期内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退休人员与现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规定:离退休人员受聘于现工作单位, 现工作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 其在受聘期间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据此, 马师傅是可以享受工伤待遇的。
误区五:不存在劳动关系, 就不承担赔偿责任?
【案例】为给读研究生的儿子积攒学费, 53岁的刘大姐跟着村里佟某个体工程队 (无建筑资质) 外出打工。佟某为减轻自己的事故责任, 与工程队所有人员均签订有“参加工程队人员出事故由自己负责, 佟大勇不担任何责任”的协议书。刘大姐在一次施工现场被高空坠物砸伤, 经鉴定为九级伤残。整个治疗共花费医疗费36000余元。事后, 佟大勇以双方有约在先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评析】《安全生产法》第44条第二款也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 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同时, 相关法律法规也规定, 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 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 用工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据此, 因双方之约定与上述法律强制性规定相违背而无效。雇主佟大勇和发包方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误区六:替班遇车祸身亡, 只能找被替班者赔偿?
【案例】我母亲的老乡葛某是街道环卫职工。2011年11月13日晚间, 葛某因家里有事, 找到我母亲请求明日替他帮忙打扫他所分管路段街道卫生, 并约定将当日的工资60元给我母亲。翌日清晨, 我母亲在一路口扫地时, 被一辆货车撞伤, 肇事司机逃逸。我母亲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经交通管理部门认定, 肇事司机负全责。因找不到肇事车辆, 我们找到葛某与他所在的街道卫生管理部门, 葛某说与他无关, 他已经支付给我母亲当日工资;街道则认为, 他们与我母亲不存在任何关系, 拒绝担责。
企业经营理财的五大误区 篇8
误区一:筹资比用资更重要
现实中, 企业的财务经理总将“资金紧张”挂在嘴上, 并常常为筹资疲于奔命, 认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就是筹资, 只要筹到资金便是见到了效益。但任何筹资渠道来的钱都不是免费的“唐僧肉”, 而很可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因为资金的提供者总要获得期望中的收益。企业没有好的投资项目, 或投资收益远低于筹资成本时, 不如不筹资。“企业是在为银行打工”, 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某种心态。
误区二:举债经营有利无弊
举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因此许多企业虽然不刻意追求较高的资产负债率, 但也对高负债率熟视无睹, 似乎认为负债越多, 财务的杠杆效应越大。事实上, 举债的财务杠杆作用必须要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杠杆作用还要求在权益性资本与债权性资本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 这不仅要考虑利率水平, 而且要考虑权益性资本的期望报酬率, 因此举债经营必须慎重。
误区三:资本扩张总是好事
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转股票后, 每股收益所表现的业绩出现同比例但反方向的滑坡, 从而使其股价由“贵族”沦落为“垃圾”。有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连续几年跌破配股的及格线, 丧失了直接融资的资格, 将自己逼到了绝境。这些企业破产倒闭不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 而是过度扩张。由此可见, 资本扩张虽然是必要的, 但重要的是要有限度, 企业必须在业绩增长有保障的前提下, 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扩张的步伐。
误区四:保有非现金实物资产比保有现金资产更有利
企业在筹资后会根据经营的需要, 把货币性的现金资产转化为物质性的资产, 以保证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物质性资产具有高获利能力, 故很多企业往往急于通过投资、购置设备把现金资产“消费”出去, 以期望获得高额收益, 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需要。甚至有些企业不愿意制定最佳现金余额, 无法满足其支付性、偿债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 从而导致支付危机, 引发财务风险。
误区五:亏在暗处比亏在明处好
盈利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 但由于行业因素、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 总有一些企业在某一经营期间发生亏损。在国有企业, 企业的业绩直接关乎到经营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关乎到职工的福利待遇, 这就使得有些企业不愿意公布其真实经营状况, 粉饰报表, 如该计提的准备不提, 该核销的坏账不核销, 该处理的积压存货不处理。
企业品牌经营的误区与矫正 篇9
误区一:做营销就是做品牌
许多企业特别是营销主管似乎都有这个共识:“做营销就是做品牌”, 只要产品销量上升, 品牌自然就会得到提升。于是营销人员忙于扩大销售网点, 以频繁的促销活动提高销量, 并将其作为企业追求的最大目标, 却忽视了营销活动应始终围绕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展开、品牌须长期打造。
品牌理念的传播, 经常屈服并埋没于产品推广和促销的信息中, 在本质上仍脱离不了“品牌服务于销售”的旧思维, 而缺乏通过“品牌拉动业务”的策略, 经营管理与品牌建设的协同度不足。
企业在促销中常用的“武器”是价格战。在一些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 价格战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竞争模式。虽然这种经营模式可使企业凭借价格、渠道等优势占据较强的市场地位, 在短期内降低库存量、提升市场份额, 但是却可能伤害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过分追求价格战, 企图以价格获取市场份额的做法会将企业拖入一个恶性循环:低价格和低利润导致企业缺乏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的匮乏又进一步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 从而更加依赖于价格战;对价格战的依赖会使品牌价值贬值, 因为低价格与高端品牌永远无法共存。
降价促销强调的是“短线操作”, 虽然的确会带来一定的短期效益, 但是这种促销活动往往只会吸引更多“占便宜”的消费者, 无助于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企业大量降价促销的实现是通过资源投放而非消费者的认同来获得的, 这表明企业并未真正构建品牌, 相反是与品牌的内涵渐行渐远。如果继续下去, 当资源耗尽时, 消费者就会离开企业, 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误区二:品牌传播是靠广告实现的
许多企业都认为, 只要加大广告投入, 进行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 就可促进产品销售, 树立起品牌形象。
还有些企业偏好热炒各种概念, 抓住市场上的热点大肆炒作, 虽然对某一部分消费群有一定的吸引力, 对短期销售量提升会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并不能有效传递品牌的核心价值和个性, 更不能提升品牌的整体价值。从短期看, 热炒概念这种营销方式虽然也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但是从长远看并未加深消费者对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的认同, 更没有为建立深度的品牌资产作贡献。
实际上, 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某一个新奇的概念而掏腰包, 而是基于对品牌整体上的认同而购买。炒作某种概念要服从品牌营销战略, 即使进行有益的概念营销, 广告宣传上仍要以传播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为主。
品牌知名度通过广告可在短期内达到, 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联想却是构建品牌的一项长期工程。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不是短期广告宣传或炒作概念所能达到的, 除了以品牌战略规划和设计、持续优良的产品质量获得消费者满意度外, 更有长期的品牌核心价值传播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的价值效应。同时, 消费者对品牌的肯定更是广告宣传所无法做到的, 消费者不仅要求产品质量稳定, 而且还要求品牌不断创新。
湖北中烟公司将其香烟产品“黄鹤楼”的品牌核心价值定位于“新经典”。为了使产品达到舒喉利咽、香气淡雅的效果, 该公司以科技创新的方式, 利用神农架珍稀中草药资源, 提炼与烟气协调融合的活性成分, 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香气和天然口感。虽然因产品的特殊性不允许做广告宣传, 但是依然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品牌传播的根本目的是长期占据消费者的常用记忆区, 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不会被消费者快速地更新。要实现这一目的, 核心问题在于充分了解目标消费群对品牌的看法, 以及消费者寄情于此类品牌的深层需求;然后找出目标消费群与品牌可能的接触点, 设计适当的品牌信息, 并在适当的接触点传播给目标消费群。企业应协调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和手段, 提供更清晰的有连贯性的信息, 集中力量聚焦于目标消费群, 强化品牌给他们的印象, 使品牌传播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化。
误区三:只要产品卖出去了, 消费者体验无足轻重
多数企业在品牌宣传承诺与实际消费者体验上形成了落差, 使得品牌承诺始终未在消费者心目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和认同。例如, 有些企业未认识到售后服务对品牌的重要性, 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产品维修的层面上, 售后服务网点不完善, 对售后服务敷衍了事, 有的售后服务人员乱收费, 在消费者心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
品牌的建立和传播不仅依靠产品质量, 还需要良好的售后服务。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售后服务体系, 必将给品牌价值加分。
服务是实体产品的延伸, 尤其是消费者在选购耐用消费品、高科技产品时特别看重服务, 所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企业在塑造品牌过程中, 重要的不是对消费者怎么说, 而是为消费者真正做了什么。有些企业不重视对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及时回应, 在品牌经营策划中仍注重“我想做什么”, 而不是“我能为消费者做什么”。
企业应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体验过程, 了解他们是如何获取、加工、储存和提取各种感官信息的,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满足他们的体验需求, 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品牌价值。这就要求企业结合消费者心理的特性, 从新的角度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如今消费者选择品牌的理由主要是产品是否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 是否代表了一种新理念, 是否值得向往的一种体验。所以, 体验源于消费者与产品、企业之间的互动。没有消费者参与, 体验就不可能发生, 而一旦体验发生, 消费者的反应就出现了———如果反应是正面的, 就会使消费者认可品牌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企业通过让消费者参与品牌体验, 可有效提升品牌文化价值。消费者体验品牌文化首先是从体验产品开始的, 如果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感官体验产生持续好感, 并不断积累, 随之就会从感官的层面上升到情感层面, 这样持续地吸引目标消费者, 企业就会形成自身拥有的忠诚的消费群体, 使品牌得以根植于消费者脑海中, 进而形成品牌的差异。
企业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希望传递一种“正面信息”, 这种信息其实是在描述品牌中所蕴含的一种“承诺”。承诺了就要真正做到, 这样才值得消费者的信赖。
品牌经营的核心是消费者的情感认知, 培育消费者的品牌情感认知不是企业口头上的承诺, 也不是广告宣传所能达到的, 只有建立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 才能长久地被消费者所接受和钟爱。
消费者能不能重复使用某品牌, 能不能忠实于某品牌, 重要的就是靠品牌的品质。史帝夫·乔布斯说:“我们骨子里就是一家消费品公司, 你的生死存亡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 他们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对整个用户体验负责, 如果表现不及格, 那就是我们的错。”
品牌的价值是由理性价值和感性价值构成的, 其中理性价值的形成有赖于产品和服务本身, 而感性价值则源于消费者对所购买品牌的联想和印象。消费者行为是基于一系列心理上的信息加工而实现的, 而信息的来源便是消费者的体验, 是消费者通过多种感觉器官, 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获取的关于品牌的最真实的材料。消费者体验本质上就是品牌体验。好的品牌是消费者对品牌认可、满意和忠诚的一种回报。
误区四:品牌建设应重“虚”轻“实”
企业在品牌经营中, 一直存在着重“虚”轻“实”的现象, 即重视品牌的非产品方面, 轻视品牌的产品方面, 带来的问题是品牌产品质量、产品相关的品牌价值及其在品牌塑造中的作用被忽视了, 甚至出现了将品牌非产品方面的研究等同于品牌研究的现象。
在市场竞争中, 企业大多倾向从非产品方面从事品牌经营。对品牌的塑造, 从运用品牌名称、包装、广告等向与品牌间接相关的人物、事件、事业等方面延伸。不仅如此, 一些企业在经营中忽视品牌产品质量和功能作用, 将追求品牌知名度、不切实际的品牌定位和“概念”炒作作为品牌建设的重头戏, 甚至导致“品牌泡沫”出现。“品牌泡沫”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忽视品牌产品管理, 过度利用广告、包装, 以实现销售量提升和扩大市场份额的现象。具有泡沫性的品牌, 表面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但实际上并未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价值。
造成品牌“泡沫”的主要原因, 是重“虚”轻“实”一直被作为品牌战略营销的传统范式。其主要表现为:在品牌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制定中, 经营者轻视对产品相关要素的理解和运用, 重视对非相关产品要素的投入和塑造。
在品牌经营和管理中, 产品是品牌之本, 若没有产品, 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表明产品是品牌的核心部分, 对品牌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外品牌经营成功的因素很多, 唯独“好产品”这个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著名品牌之所以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高质量的产品。例如, 海尔冰箱、格力空调、九阳豆浆机……都是有好产品做支撑。
在消费者的心中, 你的品牌为什么重要?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企业需要再次回归到产品本质。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一定是实用的、简洁的、方便的, 更重要的是它一定要有可靠的质量保证和最佳的用户体验, 能够完美地融入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误区五:只要品牌有名气, 品牌个性无关紧要
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 如果品牌的核心价值和个性仍不能有所区别, 将很快的淹没在市场的海洋中, 被人们遗忘。
品牌好像一个人, 为品牌赋予一定的人格或人性特征会有利于形成产品与品牌的差异化, 有利于在品牌中注入情感因素, 从而赋予品牌更为丰富的内涵。
从企业角度看, 品牌个性是品牌执行者期望通过与消费者沟通、交流所要达到的目标, 是传播者所期望的品牌形象, 这是把设计好的品牌个性植入消费者脑中的过程。
从消费者角度看, 消费者实际对设计好的品牌个性的感知、认可能力的再现, 是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这是品牌个性输出的过程。所以, 不管是投入还是输出过程都离不开消费者这一因素。执行品牌战略必须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 注重品牌个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树立起独特的品牌个性, 这样才能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与众不同。
在当今市场上, 产品和服务都很容易被抄袭和复制, 唯有品牌的核心价值和个性无法被超越, 这也是强势品牌能够创造长期差异化的原因之一。
品牌价值来自以品牌个性为内容的差异化定位。产品同质化、品牌差异化是当前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品牌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其独有的品牌个性和鲜明的品牌诉求点上。典型的例子是, 宝洁公司的飘柔、海飞丝、沙宣三种洗发水的功能、成份虽然十分相似, 但是每个品牌诉求都突出了自身的特点———柔顺头发的飘柔, 去头皮屑的海飞丝, 营养保湿头发的沙宣, 不同品牌迎合了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最终使宝洁占据了我国洗发水市场的半壁江山。
品牌个性还来自其独特的品牌文化。消费者享用某个品牌的产品或服务, 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功能性需求, 更多的是为了体验品牌背后的文化, 寻找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归宿。例如, 消费者购买“黄鹤楼”牌香烟, 不仅仅是为了吸烟本身这个行为, 还有向往黄鹤楼所体现的荆楚文化风情和文人雅士的形象。再如, 中国移动公司的“动感地带”定位于青少年具有的张扬理念, 围绕这一品牌个性, 该公司设计了“我的地盘听我的”的广告语;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耐克的“我运动, 我快乐”等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品牌个性, 有利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识别。
著名品牌战略和营销专家翁向东认为:“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 它让消费者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和个性, 是促使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导力量。品牌在消费者大脑中的个性化认知与联想是品牌一切价值的源泉, 将对品牌的赢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打造强势品牌的关键是聚焦消费者的大脑, 把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刻在消费者大脑深处, 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品牌经营的中心工作就是清晰地规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和个性, 并且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品牌建设过程中, 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核心价值和个性。企业应在长期的品牌经营中以非凡的定力做到这一点, 不轻易发生游离, 让品牌的每一次营销活动、每一元广告费都为品牌做“加法”, 起到向消费者传达核心价值和个性的作用。久而久之, 核心价值和个性就会在消费者大脑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并成为品牌对消费者最有感染力的内涵。
品牌不是企业一厢情愿赋予产品的一个意义, 品牌是消费者从自身角度形成的一种看法, 是消费者感知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价格、广告、形象等所形成的一系列个人判断和选择。品牌经营的目的, 是让消费者产生喜欢并且想拥有该品牌的感觉, 它只关乎消费者喜欢或不喜欢该品牌, 这才是品牌存在的真正意义。
高血压治疗的六大误区 篇10
误区之一: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对,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器官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成比例。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误区之二:血压一降,立即停药。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之三:采用传统的服药方法。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千帕,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中风。(早晨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缺血。)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新的服药方法每天清晨醒后1次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因此效果较好。
误区之四:降压过快过低。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误区之五: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为此偏高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病人的具体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人的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过度降低血压。
【连锁经营的十六大误区】推荐阅读:
连锁经营的营销缺陷06-10
连锁经营的选址方法07-29
连锁经营的经验与窍门08-22
论连锁经营模式的运用07-08
未来化妆品连锁经营的十大设想解读12-31
企业连锁加盟店成功经营的四大要素12-19
连锁门店经营09-18
电脑连锁经营05-20
连锁经营人才06-10
体验连锁经营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