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连锁经营论文(精选12篇)
农产品连锁经营论文 篇1
目前, 早市仍然是我国广大居民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之一。其便利、实惠、丰富等特点, 迎合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 因此一直长盛不衰。但是, 早市农产品的销售始终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探讨通过建立早市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 克服这些弊端, 让广大居民购买到更加便宜、更加放心、更加丰富的农产品。
一、早市含义界定及顾客群分析
(一) 早市含义界定及经营特点
早市是一种在居民区附近, 由小经营者自发形成的在特定时段进行的农产品零售市场, 经营内容以瓜果蔬菜、肉蛋奶、早点、小商品为主, 具有价格便宜、品种繁多、快捷便利等特点。
早市经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时段性, 经营时间一般从早晨6:00开始直到11:00左右, 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存在微小差异, 但差别并不明显。第二, 社区性, 经营规模根据早市周边的居民情况和环境情况, 呈现出居住人口越多、可供设摊的地点越大, 则早市规模越大的特点。第三, 松散性, 早市经营者规模都很小, 经营分散, 销售方式灵活, 监管难度大[1]。
(二) 早市顾客群分析
消费者是否选择早市购买农产品主要取决于生活习惯、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的质量等因素。其中, 消费者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是最重要因素, 而有这种习惯的消费者大多为中老年人。通过调查发现, 光顾早市的消费者年龄主要以中老年为主, 他们对早市的方方面面有着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他们希望政府或相关部门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以提高消费质量, 对周围环境、噪音控制、交通问题给予一定解决。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政府的过多限制和禁止, 政府干预过多, 使商贩被迫退出早市, 从而影响自己的生活。而大多数老年人觉得早市已经这样风风雨雨几十年了, 已经习惯了如今的状况, 对早市的态度极为宽容, 认为早市的问题都在接受范围内, 表示自己支持早市的态度不会改变。另外, 光顾早市的消费者有相当部分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所以早市低价的特点是他们选择早市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对周围早市的各种农产品的价格了如指掌, 价格一经变动他们就会察觉并且进一步影响购买行为。再者就是质量敏感型的消费者, 他们对要购买的农产品的质量很关注, 相较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他们对农产品的价格要宽容一些, 这样的消费者往往购买质量更好但价格相对较高的农产品。
二、我国早市经营普遍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早市农产品进货渠道不稳定, 中间流通环节过多, 经营分散, 监管难度大等特点, 导致早市农产品销售存在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近些年, 早市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多, 而且屡禁不止, 严重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例如, 2009年石家庄早市17人食用韭菜中毒事件, 2015年福建等多地大量病死猪肉通过早市流向消费者餐桌事件等等[2]。因此, 食品安全问题是早市农产品经营中最大的问题。
经营不规范问题。商贩往往在早市地面上席地而坐, 在地面上铺上简单的布或者草垫就把农产品放在上面进行贩卖。采用商贩的秤作为计量工具;使用受到工商管理部门禁止的非环保型塑料袋;无明码标价, 市场也无定价甚至存在以物换物的交易形式;无良商贩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的情况屡见不鲜。
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因为早市开放时间较早, 商贩要提前为清晨的农产品销售做准备, 所以早市在凌晨时候就充满了各种噪音, 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休息[3]。众多小商贩采取自发方式经营, 无序化造成了早市周边道路拥堵, 给周边居民上班、出行造成困扰;卫生状况差, 商贩在街路边设摊, 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垃圾, 造成道路上的卫生状况较差, 对市容造成不利影响。
三、早市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探讨
针对早市存在的上述弊端, 本文提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利用早市经营者的无形资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商业信誉以及高度的资源共享性, 降低农产品进入早市的成本, 节省经营费用;二是依靠连锁摊位加门店的经营方式, 用良好的购物环境、可靠农产品质量、低廉的价格和便捷的购物方式吸引消费者;三是通过建立流动的集贸市场, 对农产品实行批量采购, 统一配送, 连锁摊点销售的方法, 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流通费用和流通环节, 加快农产品流通, 降低销售成本;四是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 树立自己的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依靠网络条件发展订单销售和预约服务, 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 通过各种优惠活动, 如“满减”“时令蔬菜节”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提高农产品销售数量。
(一) 连锁经营模式
1.“早市经营者+批发市场+基地”。早市农产品经营者联系正规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签订合作协议, 促进其规范化和有计划的生产, 这样更能节约资源。根据市场变化和销售计划灵活控制生产, 减少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规范化和计划生产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保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经营者的利益, 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与正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 保证农产品的供货, 在特殊节日或者特殊情况下仍然保证消费者的需求。而且批发市场的农产品经过一定程度的筛选和分级, 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 批发市场与基地的对接提高了经营者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2.“前摊后店”。“前摊后店”是早市农产品销售摊位与店面分工合作的独特经营模式。调查显示, 早市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为中老年人, 他们的消费时间段主要以早晨为主, 设立“前摊后店”的经营模式, 一方面利用摊位经营为早晨购物的消费者提供方便, 另一方面店面因环境舒适和干净卫生的特点受到一些较高端消费者的青睐。将两者的方便、新鲜和选择多样化结合, 对不同类型消费者实行分流并扩大受众, 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提高满意度, 提升品牌影响和知名度。此外, 这种模式还可以克服早市只在固定时间段经营的局限性, 在非早市经营的时间段内实行农产品配送服务。根据调查显示, 国内蔬菜配送店的数量很少, 因此竞争较小。
3.“流动的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基地”。建立流动的集贸市场, 将生产基地的农产品运到社区, 采取大篷车和搭建厅棚结合的形式, 集储存、销售和垃圾处理等功能于一体。在生鲜农产品的消费中, 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有五个方面:农产品是否物美价廉, 质量安全是否有保障, 选择种类是否多样化, 购物环境是否舒适, 购物是否便捷。传统的销售模式很难兼顾上述五点。而流动的集贸市场正好能满足上述要求, 因为产地或批发市场批量订货直销降低了销售成本保证了质量安全;农产品合理配置保证了多样化;大篷车和厅棚干净整洁环境舒适;销售方式灵活, 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4.“农产品连锁专卖店+加工企业+基地”。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能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连锁专卖店的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同时帮助连锁专卖店科学管理。农产品连锁专卖店帮助企业扩展销路和销售产品。基地为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连锁专卖店提供更高品质、更低价、更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连锁专卖店销售产品, 为其扩大生产提供协助。三种模式均以早市、连锁店为销售终端, 以基地为供货源, 中间与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 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结构。
5.逐步发展订单销售和预约服务。建立店铺的网络销售平台, 建立会员制, 实行签到价格奖励等制度。消费者可通过短信、电话、微信公众平台、QQ生活服务等方式预定所需要的农产品。一些时间并不充裕或行动不便的消费者, 可通过提前预订的方式方便快捷地购买到农产品, 同时平台还可送货上门。推出一系列诸如“秒杀”“满减”、生日优惠、会员日、“时令蔬菜节”、组合销售、阶梯价格等创新经营形式。在微信和QQ等平台上加入生活小贴士、营养搭配、周边新闻、销售预告、农产品种类及余量信息等各种增值服务, 做好品牌宣传提高知名度。
(二) 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连锁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国家提出了对农产品连锁经营的鼓励政策。例如, 国家提出“菜篮子工程”对经营者提供方便。包括政府对“菜篮子”农产品初加工和流通企业取消不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确保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畅通, 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通行费政策;部分地方实行周末车载的蔬菜直销小货车的政府补贴;支持环保节能和放心食品绿色市场建设, 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连锁超市供应链对接工作;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征占补偿水平, 加强城市郊区现有菜田和养殖区域保护;对批发市场、畜禽水产养殖用水用电价格的优惠;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税收优惠。
2.生产者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为连锁经营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产品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基地类型逐步增多, 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 例如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和重点产品, 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几镇一品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农业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 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如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 增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 扩展涵盖农户的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 近年来, 政府积极指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全国专业合作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量规模, 并表现出不同类型、类别和专业分工的组织形态;部分地区确立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根据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选择市场容量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产品, 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等。
3.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连锁经营提供了保障。农产品物流是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 主要包括农产品的生产、采购、运输、储藏、加工等环节。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我国农产品物流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政策方面,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2年、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 均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 我国农产品物流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为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指明了发展方向;此外, 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农业生产资料和商品流通的现代化, 因此使得物流在我国第一产业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4]。
4.经营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为连锁经营的实行奠定了基础。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经营者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早市中, 能够将农产品、服务、店貌摊貌统一化;采购、配送、销售、管理专业化;规范流程以减少由经验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和影响, 进而实现规模效益, 满足顾客需求;低价入市、方便快捷、产品丰富同时保证供货, 保证了摊位周边的环境的整洁, 提供了良好的购物环境。随着农产品连锁经营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了这个行业中, 经营者具备有关连锁经营的专业知识, 为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 早市摊位连锁经营“模式”的推广
1.销售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与普通的农产品相比, 具有附加值高、竞争小、利润大的特点, 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多样性需要。在早市摊位连锁经营初期, 增加特色农产品的种类, 提升实际销量、树立品牌、发展长期客户、增强市场竞争力。
2.加快溯源体系建设。随着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选择的首要因素。早市经营者要提高市场竞争力, 推广连锁经营模式, 在食品安全的大环境下, 可采用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的方法。将传统早市经营通过连锁经营的形式重组和创新。采取错位经营, 做专做强;通过借鉴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成功做法, 联合CPC商务产品编码体系, 对农产品生产全程进行“电子化”管理, 为农产品建立透明的“身份档案”。采购方、消费者都可使用该系统查询相关生产信息, 从而实现“知根溯源”, 满足消费者知情权, 做到放心采购和消费。同时, 通过此举提高生产者科学生产自律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牌, 更好的促进优质农产品的流通销售[5]。
3.坚持统一化原则, 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连锁经营强调统一, 无论是在商标、商号、服务标记, 甚至是门店、摊位经营模式和识别系统都讲究统一化。在构建早市摊位连锁经营的过程中, 也要注意各方面的统一。统一经营体系内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一体化的整合管理作用, 使效率达到最大化, 并合理调拨人力、财力和物力, 减少资源浪费。
4.扩大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发展早市摊位连锁经营, 需要通过规模效应来实现低成本的要求, 规模经营战略是指连锁经营通过膨胀经营规模和增加分店数量来获取经营利润的策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扩张原有店面、摊位的经营规模;二是增加分店、分摊数量。实现早市摊位连锁经营的规模扩张主要途径在于增加分店和分摊的数量, 因为不同地域的消费量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通过增加店面和摊位来增加客户居住地域的覆盖面, 从而争取客户群体的扩大, 实现规模化经营。而达到规模经营的手段是多地区, 多分店和摊位方式, 通过不断地扩张来达到一定的规模, 以求降低经营成本, 同时增强连锁经营自身实力以便在竞争中占据品牌优势。
5.建立早市摊位连锁物流配送中心。早市摊位连锁经营的经营方式要求配备高水准的物流配送体系, 否则难以完全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早市农产品具有低价新鲜的特征, 这要求早市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高效有力, 故建立以物流配送为主体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尤为重要。而在农产品配送过程中, 还需注意根据不同的农产品类别, 合理选择配送技术设备、路线、时间、频次等, 以保证产品优质。
摘要:早市是我国广大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重要场所, 但是早市存在的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早市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 并结合现实条件分析连锁经营的可行性, 探讨推广方式。
关键词:早市,农产品零售,连锁经营,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涉, 张平.农贸市场的管理构架与文明建设[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0, (3) :55-59.
[2]张平.农贸市场管理架构与机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0, (5) :51-54.
[3]郭梦杉.早市去与留[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2, (45) :18-19.
[4]朱自平.我国农业产业化历程中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5]农产品生产溯源平台[EB/OL].http://trace.xns315.com/.
农产品连锁经营论文 篇2
为规范市场的经营管理,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明确市场经营者的责任,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认真配合工商和市场质检机构完成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检测抽检工作,突出重点产品、关键季节农产品监测。
三、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监管。
四、进、销货时,主动验审供货商的经营资格,并登记备案,不向无证照的食品生产或批发商进货,同时,验明食品合格证和标识,不进“三无”、过期或质量低劣即将过期的食品。
五、进货时如实记录进货时间、食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联系方式等内容,索要进货票据,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应建立销售台账并保存二年(各经营户此工作可将每次进货、销货资料交市场统一台账登记。)。
六、经营销售的裸(散)装食品,设立公示标牌,向消费者明示食品名称、生产(加工)地及主要原料成份、生产日期、保质期、食用方法、价格等。
七、经营者发现所销售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可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立即停止销售,并及时通知生产企业或供货商,同时向工商及有关部门报告,对过期变质等不合格食品要主动立即销毁。
八、经营者要自觉遵守以上条款,否则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自己承担。
九、此责任书在长兴水口综合农贸市场经营期内有效。
长兴水口综合农贸市场食品经营人:(签名)
关于农产品加工经营思路相关建议 篇3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经营思路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89-1
随着人们对熟食品需求量的增加及品种范围的扩大,农产品加工在我国市场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我国在农产品加工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分析农产品加工的作用,由于农产品加工并不是为农产品找市场,而是通过产品销售来提高经营效率,因此,为了实现增值、增效,应注重农产品加工经营,本文则对农产品加工经营思路进行了分析。
1 深入市场需求分析
根据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市场来看,粗放型的农产品加工模式已达到了饱和状态,然而,有个性、有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还非常欠缺,因此,农产品加工的经营管理人员,应深入市场调查分析,从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中找出市场的新需求点,使当前的农产品加工模式适应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例如某厂家的竹品加工,过去的竹织加工主要采用粗放式的箩筐、簸箕等简单竹织产品进行加工生产,通过计算可知,一根竹材加工完成后除去竹品成本,只有几毛钱的利润,该厂家的经营者通过深入市场分析后,找出了市场的新需求点,即将竹品编制成动物之类的工艺礼品,通过几个月的生产加工,其产品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且在国内外畅销,由此可知,深入市场分析,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农产品加工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务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还存在加工技术力量不够,资金欠缺、市场扩展难度大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因此,为了搞好农产品加工,应以稳扎稳打为好,扩大农产品业务,例如湖南省的某农户是当地红薯种植户,一般每年收红薯超过16吨,虽然该农户每年可以将丰收的红薯卖完,但收入却不高,据调查,其最高收入不到1万元,但第二年该农户通过尝试将红薯磨成淀粉进行销售,该农户也建立了一个小加工厂,通过将红薯全部磨成淀粉,并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其收入超过了4万元,直到2013年,该农户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其开始收购部分红薯加工,并为其他农户加工的淀粉进行代销,该农户在2013年总收入超过了10万元,因此,在农产品加工经营中,扩大业务也是农产品加工经营的重要途径。
3 农产品加工产品品质的改变
由于农产品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将农产品深加工成医药及保健食品,不仅可以确保农产品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值效益。分析当前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状况,虽然农产品是小本经营,同时也受机械设备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其很难扩展市场范围,但是,经营者可以在产品品质提升及工艺改进方面下功夫,只有找出市场的新卖点,才能在市场中立足,例如某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鸡肉深加工产品,针对当前养鸡容易、卖肉困难的现象,该农产品加工企业对鸡肉进行深加工生产,据调查了解,在过去鸡食管、气管的销售,一般在国内只能卖500元一吨,通过深加工生产后,并将鸡食管、气管穿成串,将深加工产品运输到国外销售,其可以卖到1万元一噸,因此,农产品深加工生产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4 以绿色产品为切入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人们不仅讲究食品的味道,也比较注重营养保健,人们已从过去的温饱型的阶段进入到环保型阶段,由此可知,人们对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分析过去人们对产品需求,其主要以生存为主,只要食品能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然而,现代人们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城市居民,随着城市环境污染的逐渐增加,城市居民更注重食品的营养保健,由此可知,当前市场需求及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为了改变农产品加工经营思路,在农产品加工生产中,应在绿色食品上做文章,根据人们对保健产品的需求来进行农产品加工,如对于北方的消费者,由于辣椒富含较高的维生素C,利用辣椒开发出绿色休闲食品,其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而对于南方的消费者,由于南方的食品物种较多,如金银花、竹笋等农产品,将这些农产品加工成保健及休闲食品,其可以受到群众的喜爱。所以,在农产品加工经营上,应注重绿色产品的开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针对性地开展农产品加工生产,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加工食品的需求。
5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熟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农产品加工的经营者,应充分利用当前的市场优势来加大农产品加工生产,深入市场分析,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找到新的市场需求点,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农产品加工模式,以达到增值、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学群.天津市武清区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J].天津农业科学,2013,(02):29-34.
[2] 刘剑.农产品加工经营思路[J].农村新技术,2013,(08):57-58.
[3] 刘剑.农产品加工经营诀窍[J].农家顾问,2009,(01):22.
农产品连锁经营论文 篇4
农产品连锁经营是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原理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的灵活运用, 指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实行集中采购、进行网络化销售、实行规范化经营和品牌化运作, 以此来实现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流通模式。它具有降低流通成本, 减少流通环节, 提高流通效率等特点。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在一些地区已经起步, 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总的看, 发展水平还很低, 这需要借鉴美、日发达国家成熟的连锁经营体系, 结合我国的实际, 研究适合我国的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理论和方法, 以指导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实践。
一、美、日发达国家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体系传统上是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系, 零售终端主要是经营生鲜食品的众多小专卖店。但自21世纪70年代以后, 这种专卖店逐渐被连锁超市所取代。进入21世纪末期, 随着一些大型超市在各大中城市的迅速崛起, 尤其是沃尔玛等大型跨国超市的兴起, 以其优越的购物环境、便捷的购物方式、周到的售货服务, 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进入连锁超市购物, 使连锁超市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 而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日渐衰退。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这些国家在农产品零售总额中, 连锁超市经营率均在80%以上, 批发市场经营率则在20%以下, 美、日发达国家农产品连锁体系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1、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较高
在美、日发达国家, 从事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体是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农产品批发与零售企业以及农户联合起来的协同组织, 在美国, 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大, 劳动生产率高, 农产品市场大多是买方市场, 供大于求。所以, 在销售农产品时, 美国农户更加注重价格、交货地点和时间、农产品的规格和质量、运输方式和费用、仓储、保险、汇率和关税等。美国农户希望从农资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以至于农产品的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包装一直到销售等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样促使农民以协同组织进入市场, 在美国的农产品销售中, 主要是农场主与生产合作社产地中间商和大型超市签约进行交易, 全国约有150多万个农场主参加了美国农场主联盟和农业联合会, 还有众多农民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与销售合作社;
在日本, 单独的农户在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中不占有重要地位, 农产品连锁经营的主要做法就是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日本农协是“农业协同组合”的简称, 它是根据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起来的, 以协同组合的思想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组织, 由农户和非农户自愿入股参加, 是农民自己的组合体。农协的工作从农业技术指导、培训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和信用、保险等, 涉及农户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农产品在日本是通过农协会的合作销售组织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严格的讲, 农协的销售活动, 是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系统性”合作销售活动, 也是农协组织从上到下全体参加的合作活动。农协是农产品连锁经营过程中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不仅有自己的组织优势, 也有保鲜、加工、运输、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的优势, 其销售的农产品有市场计划性强, 销售量大, 价格合理等特点。
2、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和服务体系完善
美、日国家发达的交通网、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送系统、先进的保鲜设备和快速的信息处理网络, 为生鲜农产品实现货畅其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美国80%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通过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到达零售店, 农产品物流环节少、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 在美国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 实现了与全国乃至世界进口国产地联网, 只要发个电子邮件, 所需农产品则由产地直接向超市配送中心运送, 做到及时、快捷、便利。在日本, 零售商主要通过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 批发市场主要采用拍卖、投标、样品交易的方式形成公开、公正的价格, 日本相关法律规定:到达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必须当天上市, 以全量出售为原则, 这需要发达的交通网、配送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 由此可见, 日本的流通渠道非常规范化, 效率很高。
3、农产品流通渠道短, 物流效率高
进入信息时代, 由于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为农产品异地交易提供了基础条件, 加之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和产销一体化的发展, 更加快了农产品的物流速度, 例如, 在美国80%的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结构为“生产地批发市场——加工处理中心配中心——零售商——销费者”, 见图1, 在渠道中, 由销地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数量相对下降, 仅占农产品总交易量的20%。因此, 农产品营销渠道日益缩短, 物流效率显著提高, 从而降低了物流成本, 提升了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4、政府对农产品依法严格管理
在美、日发达国家, 食品安全是政府对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 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农产品市场的产品质量和卫生条件进行严格监督与检查, 如日本政府的相关部门依照《健康与安全法》每天都要到超市门店检查农产品质量, 卫生部门每周都要检查超市的卫生条件, 以确保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又如为保证消费者可以买到新鲜的农产品, 日本相关法律规定:到达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必须当天上市, 以全量出售为原则。在美国, 政府制定了完善的《鲜活农产品法》和《农产品销售协调法》, 不仅对生鲜超市的经营者实行了严格的登记制度和营业许可制度。而且对经营者的市场行为以及对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标准及其检测办法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以规范生鲜食品市场交易行为, 建立高效、有序、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二、欧美发达国家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自80年代末也开展了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实践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有一些大型超市如:江苏苏果、上海华联等陆续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 但是农产品连锁经营占消费总额的比例较小, 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连锁经营占消费总额80%以上相比, 我国的农产品连锁经营还不到10%。多数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将经营活动局限于试点推广的初期发展阶段, 目前还存在着农产品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改造的进程, 可借鉴美、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中国农产品连锁的大生产、大物流的模式。
1、培育市场流通中介组织
在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 市场流通中介组织是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培育市场流通中介组织, 能够把分散的农户连接起来, 能够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在提高市场绩效方面发挥着政府难以起到的作用, 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能, 鉴于此,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培育市场流通中介组织,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支持、鼓励和发展农民自发兴办的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 农民群体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弱势群体, 在销售农产品、获取市场信息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要大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 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等, 鼓励主产区的农民成立自己的“粮农组织”、“菜农组织”、“果农组织”等协会或合作社,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第二, 积极推进供销社改革, 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截止到2006年底, 全国供销社系统经营服务网点100多万个, 职工近600万人, 在农产品加工、流通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各地基层供销社要积极培育依托乡镇的社区购销组织, 利用现有城镇网点设施, 努力开拓城乡市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主导产品, 把产、加、销联成一体, 发展产销一体化企业, 带领农民走向市场, 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三, 举办农产品展销洽谈活动, 要邀请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专业合作组织参加, 加强业务沟通, 密切产销联系。同时, 充分利用各地农业信息网络资源, 加快完善农产品网上展厅, 为农产品连锁经营提供网络交易服务。
2、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增强,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 我国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加工、无标流通和假冒伪劣农产品充斥市场等问题依然严重,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发展。我们应该借鉴美、日发达国家做法, 严格管理质量认证标志, 遵循一定的标准进行农业生产与经营。国际上, 食品工业主要实行GMP和1509000质量认证体系。对农产品的品质、保鲜处理、包装、计量等质量标准做出统一的规定, 在我国, 截至到2006年底, 只有100多家食品企业达到了国家二级企业标准, 仅占食品企业总数的0.2%。现行56%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我们应该加快农产品标准的制定, 主要包括主导农产品品种标准, 产品质量分级, 专用标准, 生产规程, 质量检测体系, 农业投入品及其合理使用标准, 建立符合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3、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美、日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农产品品牌, 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这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及初加工品其可仿制和复制性非常大, 也十分容易形成产品自身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 企业自有品牌产品设计和推广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它对于连锁企业形象宣传和扩大获利空间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 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者、连锁超市经营者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的问题, 笔者建议:第一要科学规划农产品品牌。要减少农产品生产者、经销商在创建品牌过程中的盲目性, 实施品牌战略必须进行科学的品牌规划。第二要努力组织农产品品牌营销。实现农产品品牌效益, 需要企业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制定可行的营销组合策略, 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优势。
4、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
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是以农业产业链的下游或末端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关注对象的, 从美、日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来看, 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核心是物流配送。笔者认为: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的建设上。我们应该借鉴美、日发达国家经验, 结合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 对于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建设, 有三种模式可以选择:
模式一, 大型综合连锁零售超市自建配送中心, 由大型综合连锁零售超市独资建立、独立经营, 主要职能是负责连锁企业若干分店的农产品采购、库存分配、流通加工、运输和信息沟通, 根据需要在指定时间内把定量的商品送达。
模式二, 农产品供应商、零售商联合组建配送中心, 以农产品供应商为龙头、由各生鲜超市、便利店加盟共同组建的配送中心。这样的配送模式, 既可以解决小型生鲜超市、便利店因规模小、资金少而难以实现统一配送的问题, 也提高了批发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实现了物流设施充分利用的社会效益。
模式三, 委托第三方物流, 配送中心为其提供统一配送, 即农产品连锁企业本身并不经营配送业务, 而是把配送业务交给企业外的配送中心完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拥有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物流加工配送设施、设备, 能够对物流资源快速进行整合。对农产品连锁超市而言, 利用第三方物流进行农产品配送, 不但可以减轻其自建配送中心的资金压力, 而且可以减少其物流成本。
5、加强农产品连锁经营人才培养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促进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国目前农产品连锁经营还处于初期阶段, 在连锁经营方面积累的经验比较少, 专业性的人才还比较少, 连锁经营专业教育及研究力量相当薄弱, 对农产品连锁经营的人才培养几乎是空白。一方面连锁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校、咨询机构的联系, 积极开展合作, 采取多种形式, 如通过高等院校设置农产品连锁经营专业、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到发达国家进行考察等形式, 造就一批熟悉农产品连锁经营运作规程、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另一方面, 我们还应采取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普及教育, 增强广大农民市场经济观念, 提高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决策能力。
摘要:连锁经营作为当今世界商品流通和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 目前在我国已经得到积极推广, 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在一些地区已经起步, 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仍存在着农产品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 政策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应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 建立我国农产品“大生产、大物流”的连锁经营发展模式。
关键词: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物流配送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剑.国际化背景下我国超市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商场现代化》2007年1月
[2]、何劲、蒋培民、熊学萍.欧美国家蔬果市场模式对武汉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的启示《, 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2月
[3]、章寿荣.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推进思路, 《江苏商论》2007年 (4)
[4]、路建忠武敏马福婷.国外超市生鲜水果蔬菜经营发展趋势, 《河北大学学报》2006 (2)
致有机农产品经营业户的公开信 篇5
目前市场上一些不法经营者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乱打有机牌,让消费者分不清真假,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影响了我县有机农产品良好市场形象。
为共建有机农产品良好流通秩序和和谐市场,打击各种违法经营和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根据县政府安排,对全县有机农产品市场进行集中专项整治。
1、严禁用普通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乱打有机牌;
2、严禁认证证书已超期作废的.农产品继续按有机产品销售;
3、严禁企业有机标志与有机转换标志混淆使用;
4、有机产品销售时包装物上必须标注品名、产地、生产者、有机标志、有机认证机构标志、证书编号等详细内容;
5、严禁非法印制有机包装物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销售的农产品未按规定进行包装、标识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之规定: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希望广大农产品经营业户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共同维护有机农产品市场良好秩序和品牌形象,共建繁荣和谐市场。
县农业局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县有机品牌农业管理办公室
农产品连锁经营论文 篇6
摘要:树立农业经营理念,发展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不管是直接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还是宏观指导农业经营的各级政府,都应强化农业经营理念,坚持把农业当作一项产业去经营。
关键词:农业 经营 销售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149-01
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主要差距不再是饮食生活的差距,而是“住”、“行”和劳动、生活、娱乐的条件及环境的差距。一些贫困地区“未解决温饱问题”,并非我国粮食总量不够,而是这些地区“缺钱”,即缺乏发展经济的人才和自然资源,更深层次看问题,是那里农业经营体制和观念的落后。因此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农业向产业化的转变才是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经营观念的保守阻碍发展的道路
经营企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农民之所以解决了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普遍缺乏经营者意识和市场营销素质。农民无论从他的社会存在,还是经济地位来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农民一般不被雇用,不领工资,且拥有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像企业一样,经营的好坏是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这一点在农业生产能力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尤显重要。发达国家的农民历来把经营能力视作合格农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许多发达国家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企业,家庭成员按企业组织分工,按企业制度管理,按企业运营分配。农场之间、农场与社会也按照企业形式协作和联系。也只有企业化经营管理,才能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积极有序地融入现代社会的生产、市场、金融、流通、信息、社会福利等活动中去,农民才会摆脱旧生产方式下愚昧、落后、宗族、迷信、孤立、分散的羁绊。
我国农民正是因为经营意识的淡薄,市场营销知识的缺乏,虽然有着世界少有的优秀农业生产传统和技能,但总没有摆脱贫困的困扰。近年,从种粮热到种菜热,从种果热到种花热,从蟹、鳖、虾、鳝到鹌鹑、鸵鸟,农民们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优秀的技能,使每一种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迅速饱和,然而致富的路却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正是忽视了经营意识的培养和发挥。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们对农业教育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训练班,甚至培养农业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知识──产业经营知识的普及。我国应当尽快把优秀农业经营人才培养当成加强本国农业或振兴本国农业的最重要战略措施。
2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经济效益
从建设现代养殖农场和大力发展集约化、机械化农业入手,依托重点企业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契约化合作、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新型农业。同时,注重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使农业变工业、农场变车间、农民变工人。在这个现代农业体系中,重点企业成为为农户抵御风险、提供保护的载体,资金、技术、销路问题得到解决,各种力量得到整合,农业现代化水平得以提高,生产效益得以保障。这样,农民多年来赖以生存的“主心骨”的发展,为农村新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发展非农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新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农业是不够的,“额外收入”至关重要。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富裕,除依靠农业发展外,非农生产开始凸显作用。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鼓励利用农村闲置厂房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小型加工业、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要在道路、卫生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指导和支持,并加以统一、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民俗旅游的文化品位、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益。再者,鼓励发展便民服务业,鼓励农民在乡镇所在地和行政村发展小型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大众公共浴池等涉及群众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农村商业服务业,活跃地区经济。
用抓项目的方法建设新村镇对待村庄建设像抓工业、城建、基础设施项目一样,用项目的手段组织,根据市场的需求,把行政班子、行政领导、市场资源、资金、技术都配置好,各种力量整合好,注意建设的社会性、经济性和科学性,整体规划,突出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
4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强化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实践证明:龙头企业一头联结市场,一头联系农民,是很好的产业化枢纽。因此,各方力量要向龙头企业倾斜,引导、扶持、带动、促其壮大。产地市场具有成本低、吸引带动力强等优势,要在完善设施、健全功能、改进管理、搞好服务、规范秩序上下功夫;要抓好品牌化经营,向无公害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档次。
5发挥政府助力作用,为农业经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农业经营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农业生产,而且涉及第二、三产业: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农民,而且涉及农村工作的各部门及与此相关的诸多部门。这些工作单靠哪一个部门是不行的,靠市场或农民的自发行为也是不行的。农业经营需要一个支撑保障体系,这个支撑保障体系包括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健全的市场机制、科技和农业的基础建设、高效综合服务体系、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济秩序等等,诸如此类的基本建设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因此,政府要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去指导工作,关键在于转变职能,辅之以必要行政手段进行调控。
农村经济的发展借鉴工业发展的经营理念,强调质量、品牌、效益,强调“经营成果”,并像抓工业一样进行论证、分析,组织实施和科学经营管理。用经营的理念建设新农村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徐丽.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桑晓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3] 路剑.提高对农户信息服务水平的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4.
[4] 刘安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5] 杜娟.论现代农业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
农产品网店经营特点分析 篇7
一、农产品销售平台介绍
现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包括B2B、B2C、C2C等。B2B模式的农产品交易网站大多为专门的农业网站, 专业性较强, 主要进行大宗型农产品销售。如中国农业网、中国农产品批发网等。除提供交易信息外, 网站还会向用户提供农业政策、科学技术等相关农业信息, 帮助企业和生产者获取生产、市场信息。B2C与C2C模式直接面对消费者, 属于网络零售, 一般以依附购物平台, 建立网店的方式进行销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上天猫商城 (市场占有率为50.1%) 排名第一, 京东第二 (22.4%) , 其次为苏宁易购 (4.9%) 、腾讯电商 (3.1%) 等;在C2C网络零售市场中, 淘宝集市地位稳固, 市场占有率为96.5%, 拍拍网占3.4%, 易趣网占0.1%。
以上三种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出, 通过建立网店进行农产品零售的形式更为大众化, 网店经营者可以充分利用平台已有的客户资源、商业资源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 第三方购物平台对商户进行统一管理, 使交易过程更为安全可靠, 因此, 受到中小农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二、农产品网店经营流程
农产品网店经营流程包括货源选取、网站开店、宣传推广、网上交易、包装物流、售后服务六个方面。
农产品货源需要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整合各类农业资源。一般要求农产品网店经营者要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技术知识, 有长期稳定的货源渠道。目前的网站平台都能免费注册开店, 网店没有装修费、店铺租金、水电和人工费, 只需少部分的管理和销售费用, 并且不用缴税, 只需要进行身份证、银行账户认证就可以开店, 可以省去很多成本;在店铺装修和布局上也有各种模板供卖家参考, 卖家仅需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就能进行操作, 对于计算机不熟练的农户, 也有专业的服务商提供服务。
利用网络进行产品交易优势突出, 但也存在弊端, 网络带来大量商机的同时, 也带来更多的挑战, 如何在众多网店中脱颖而出, 被广大消费者发现, 离不开宣传推广。现行的推广方式有很多, 如论坛推广, 商家可利用论坛交流心得, 让更多的人关注收藏店铺;如微信订阅号, 微淘等, 商家利用移动设备向客户提供实用的购物指南, 与客户互动的同时, 也宣传了网店的购物优惠信息。大部分网站采用“拍前联系”的方式, 在买家选好产品后, 通过聊天软件或在线咨询, 对商品价格、特征进行沟通, 达成交易意愿后, 对产品进行支付, 支付方式包括网上银行支付、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支付、货到付款、银行柜台转账等。对于网上支付交易, 买卖双方需要应用如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等第三方保证机构作为中介, 增加交易安全信度。据统计, 目前用户网上支付使用支付宝的比例最大, 占93.9%。
三、农产品网店经营特点分析
(一) 经营主体
农产品网商主体呈多样化发展, 数量增长迅速。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农户等。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经营主体由个体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商、渠道商共同参与。据阿里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39.40万个, 其中淘宝网卖家为37.79万个。经营主体的个体化, 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供给, 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带来活力;另一方面个体农户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能力都有欠缺, 也会对网店经营管理带来负面效果。
(二) 经营的农产品特点
资料来源:2014年4月通过网站整理获得。
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 使其区别于其他网络销售产品。由表1知, 当前, 网售农产品趋于多元化, 网络销售量最多的是零食、特产干货、饮品等加工农产品, 这类农产品经营周期长、附加值相对较高, 受到卖家的欢迎。进口产品及保健产品成为网络销售新热点, 主要原因归咎于其产品网络销售价格相比实体店较低, 卖家对进口产品高利润的追求及消费者对养生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升、对优质和多样化产品的需求等。水果蔬菜等生鲜农副产品保鲜时间短、品质信用低, 产品销售种类数少, 这两年成快速发展态势, 在淘宝平台上, 2012年生鲜相关类目同比增长是99%, 2013年增速更是高达194.58%, 人们的消费重心逐步向生活化产品转移。
从农产品自身来看, 农产品销售具有地域性, 不同省区开设的网店多结合本地农产品特色, 以淘宝网为例, 江南区的绿茶、水产, 华北的枣类, 黄渤海的海鲜, 上海、广东的进口食品等, 都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受季节和生存环境的限制, 部分农特产品产量较少, 无法实现大规模销售, 这也成为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制约因素。其次, 农产品的品牌众多, 品质存在差异, 中国农业是以小规模, 分散种植的小农经济为主, 企业和农户资源很难有效整合, 导致国内同种农产品品牌分散, 各自为营, 标准化程度低, 品质参差不齐, 农产品竞争力低, 食品安全监管受限。在价格上, 网售农产品的价格区间大。从淘宝网1元钱的东北农家毛葱, 到京东上价格上万的纯手工绿茶精品礼盒, 有机、绿色食品成为新潮, 多数网店以此为噱头, 价格相对高于其他普通农产品价格。
(三) 农产品特征描述
经营农产品网店, 对于产品的描述至关重要。消费者无法对农产品的色、香、味有直观感受, 只能通过产品描述进行了解, 所以农产品网店的经营者在发布产品时, 对产品的描述相较其他产品更为详细, 图片要求更为精细、美观。网站为保证产品的品质, 一般要求网店经营者对农产品的重要信息, 如农产品的生产厂商及产地、生产日期及批号、保质期等进行认证, 对于有机、绿色农产品要求建立农户、农场档案, 公开产地、生产过程、有机认证等信息, 确保商品信息的透明、公开, 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初步鉴定, 以此达到食品安全管理的目的。
(四) 营销方式
就农产品营销方式来说, 购物平台农产品营销方式更为丰富, 网站除为卖家提供传统的节日促销、店铺推荐等多种营销方式外, 也相继推出不同的营销方式, 兴起了不同的营销模式, 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1. F2O (focus to Online) 模式, 即“焦点事件+电子商务”, 焦点事件在电视等媒体形成扩散效应, 电商平台迅速推出相应产品 (如美食、服饰等) , 满足瞬间激增的新需求, 从而进一步推动热点事件的升温, 形成媒体和电子商务的良性互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播出时, 地方美食快速成为焦点, 消费者在电视媒体的刺激下, 引发购美食热。此前冷门的地方特产销售量迅速增长, 阿里平台上, 云南诺邓火腿在纪录片播出后5天内, 成交量增加了4.5倍。不仅提高了网店收入, 还提升了网店的知名度和口碑, 为网店进一步的营销推广提供了条件。
2. 预售模式, 此类销售模式适用于生鲜农产品, 很多网站平台已经通过与农业合作社, 农场建立合作关系, 采用预售模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销售渠道。其交易流程是在生鲜农产品尚未收获的时候, 就提前在网上进行售卖, 收集完订单后, 生产地的农民才开始根据订单需求采摘并安排发货, 将农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1) 预售模式将原产地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到了一起, 产地实现按需供应, 减少了中间环节, 降低农产品的库存风险、生产成本。
(五) 物流环节特点
农产品物流包括产品包装和配送, 包装直接影响产品综合品质。对于食品类农产品来说, 内包装一般采用热收缩膜, 可以抽空空气, 保证食品的新鲜;干货类农产品多选用自封袋, 可以防潮防水, 重复使用;生鲜农产品对于包装的要求极为严格, 例如冷鲜肉, 需要采用真空包装和冰袋保温箱包装, 也易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加。
农产品具有易腐性, 物流多以快递为主。配送分为常温和冷链两种, 生鲜农产品需要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产品的新鲜程度, 所以对冷链运输需求大。据统计, 目前国内90%的农产品物流仍属常温配送, 冷链物流不仅要建库房, 同时还必须有冷藏+冷冻的混合配送车辆, 冷藏周转箱及恒温设备等, 费用高昂, 客观上造成冷链物流发展相对缓慢, 成为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条件。为缩短快递时间, 保证产品质量, 节约物流成本, 多数网店都会限定快递范围, 同城快递成为新的物流配送方式, 经营者将销售对象固定为同城用户, 可以及时将生鲜农产品送达客户手中。
四、小结
通过以上经营主体、经营产品种类、产品特征等五个方面的分析, 总结现阶段农产品网店发展经营特点。
在经营主体上, 农产品网店经营主体多样, 经营主体成个体化发展趋势。增加产品的多样性的同时对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个体农户在农业资源整合、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有欠缺。
在农产品特色上, 零食、坚果、特产类农产品由于保质期较长, 物流成本相对较小, 经营数量最多;进口食品和保健品和生鲜农产品成为经营热点。农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 具有地域性等特点;销售的品牌众多, 品质存在差异, 生鲜农产品品质安全无法确定,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难题;农产品价格区间大, 消费者对农产品有产品品质和安全的信息需求, 要求经营者对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特征有必要的说明。
在营销方式上, 网店与平台合作创新营销模式, 降低网店的经营风险及生产者的生产风险, 解决了生鲜农产品库存风险, 经营主体可以提前获知市场信息, 稳定市场价格, 引导市场导向, 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物流配送上, 农产品的包装和物流成本费用相对较高, 农产品物流的模式主要是常温配送, 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高昂的建设和经营成本使得冷链物流成为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对于生鲜农产品来说, 在冷链物流尚未完善时期, 同城配送成为经营者新的选择。
可以看出,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 农产品成为网购热门产品, 在促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农产品自身特殊性及经营特点, 在人才培养、冷链物流、产品品牌建立上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专业人才培训的方式, 让农产品经营者学习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专业服务团队, 向网店经营者提供专业的推广、运营等综合服务, 规范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物流建设上, 应进一步发展冷链物流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 各大物流公司需要建立冷链物流业务合作, 充分利用资源, 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冷链物流体系。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 应尽快建立农产品品质标准, 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朔体系, 建立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 利用平台资源, 打造农产品品牌。
摘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为人们带来更为便捷、可靠、及时的产品服务。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要素, 其电子商务的发展却起步较晚。介绍现行农产品网络零售的模式和依托平台, 针对网店形式的农产品经营方式, 分析总结农产品网店经营现状和特点, 指出目前农产品网店经营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为农产品网店经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农产品网店,零售,经营特点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Z].201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R].2013.
[3]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2013.
[4]杨木, 张润彤, 杨海楼.C2C电子商务交易流程优缺点分析及改进[J].商业时代, 2009, (4) :76-78.
[5]杨硕.构建鲜活农产品全程电子商务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11) :97-101.
[6]陈莉.购物网站中农产品经营的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6) :27-28.
[7]杨雪.中国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8) .
农产品连锁经营论文 篇8
1.1 优点
准确及时地对超市各个分店提供农产品:减少物流环节;降低损失率;降低物流成本, 更有价格优势。
不必在有农产物流需求时还要等待物流配送公司的安排:降低对其他物流公司的依赖性;节省配送时间, 提高配送效率。
能够对农产品的配送流程进行有效的温度的控制:保证全程冷链配送;确保新鲜度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配送与管理。
降低了因企业内部与外部物流交叉造成的泄密的风险:确保配送过程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顺利流动。
1.2 存在问题
一是固定投资成本大, 资金的回收期很长。二是在农产品需求旺季与淡季, 不容易把控配送管理。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受时间季节的影响比较大。在需求旺季, 由于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规模、配送的能力有限, 无法满足所有分超市的需求;在需求淡季, 又会造成配送中心车辆等各种配送设备的资源浪费。三是不利于规模配送:配送中心的农产品, 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后, 配送才会显示出规模效益。但如北京、上海等大型连锁超市, 由于地皮昂贵, 加上超市为控制库存等, 对农产品的配送要求呈现出小规模、多频次的特点。使得配送中心难以合理安排配送。
1.3 配送模式优化方案
改进后的配送模式即结合共同配送, 自建配送中心的大超市为自己公司提供配送服务的同时, 也为其他中小型超市提供配送服务 (图2) 。改进后的配送模式具有很多优点。
一是中小超市没有专业的自建配送中心的问题得到解决。中小型超市利用大超市的配送中心提供配送有助于减少选择合作的成本, 配送管理成本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二是大型超市通过共同化配送有助于分摊配送中心建设的投资成本;投资成本的回收期也缩短。三是对供应链下的同一种零售业态的超市进行了横向的整合, 多个超市共同利用利用一个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进行农产品的配送, 在配送中心进行农产品的检验、入库、储存、流通加工和配送, 整合了物流流程, 减少了交易的费用, 提高了车辆的满载率、配送中心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容易实现规模配送。四是共同使用的配送中心在冷藏保鲜、运输等环节更加专业, 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 提高了农产品准时和安全的配送率, 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2 超市生鲜农产品由供应商直接配送 (图3)
2.1 优点
配送环节只由供应商来负责, 超市总部只需要选择合适的农产品供应商就即可:农产品流通环节少, 更及时地满足各个分超市的农产品需求保证了农产品新鲜度;配送由供应商来负责, 节省了超市自建配送中心的成本;供应商可以与超市组成供销联盟, 更大程度的推进农产品的销售, 提高物流的效率。
2.2 存在问题
一是超市所需要的农产品种类繁多, 并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能满足超市的配送要求, 大部分供应商在配送方面还是非专业的, 配送只是作为销售的附加条件实现的, 这不能满足超市的需求。二是快速响应是超市服务的重要特点, 这要求超市农产品配送需要多频次、小批量, 导致配送过程中的运输空载率很高, 达不到规模效益, 配送成本高。三是农产品均有供应商配送, 增加了超市对农产品检测的难度、配送管理的难度等。
2.3 配送模式优化方案
改进后的配送模式即超市农产品配送选择直接配送与间接配送形式相结合 (图4) 。改进后的配送模式具有很多优点。
一是超市需要的小频率、大批量的农产品可由供应商直接配送, 减少物流环节, 节省时间, 确保新鲜感, 实现规模效益。二是超市需要的多频率、小批量的农产品可由自建配送中心或专业化的配送企业进行间接配送, 降低运送成本, 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三是对于特殊配送的农产品或规定其配送时间的农产品可由供应商直接配送。四是对于有些配送能力不足的农产品供应商, 可以考虑间接配送。
3 超市生鲜农产品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配送 (图5)
3.1 优点
超市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农产品的配送, 不必自建配送中心, 减少了其固定资产的投资, 可以将固定成本转化成变成本, 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同时,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运输、仓储等方面更加专业, 可以为超市提供加工包装、检验、结算等个性化服务, 有利于超市减少库存、降低运输风险, 减少配送管理、检验检测等相关的费用。同时, 超市也可以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
3.2 存在问题
一是超市在下发其配送需求后, 只能等待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配送安排, 无法保证配送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不符合超市小批量、多频次特点, 影响超市农产品的供应保证能力。二是超市有很多分超市, 分超市每天需求的农产品优势多种多样的, 每种农产品的存储、运输等环节又有不相同的配送要求, 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配送能力要十分健全, 而我国第三方农产品物流配送发展刚起步, 单独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很难独立承担农产品的配送服务, 超市需要选择多个第三方物流公司来满足自己的配送需求, 增加了超市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控制难度。三是可能会产生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过度依赖, 产生相应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等:超市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超市配送方面专业化的开发, 不利于农产品配送的长远发展。
3.3 配送模式优化方案
改进后的配送模式即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横向的整合, 用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联盟代替单个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图6) 。改进后的配送模式具有很多优点。
一是物流配送功能更加的健全, 配送能力加强, 能为超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联盟还可以提供加工包装等农产品的增值服务, 为超市提供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二是可以使物流配送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三是降低超市在物流配送设施设备上的投资成本和配送管理的相关成本, 以资源共享的方式, 避免其他的合作企业在冷藏保鲜、运输、仓储方面的设施设备的重复购置。四是超市不用再根据农产品的分类、配送特点等去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了, 减少了其选择成本, 降低了选择的难度。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有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了针对自建配送中心配送模式、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模式的改进配送模式, 并对这3种模式进行了优化, 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的合理选择, 对连锁超市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意义重大。基于此, 分析现有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模式, 即自建配送中心配送模式、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并对其进行优化与改进, 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提供一种新思路。
农产品连锁经营论文 篇9
现阶段造成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原因有多种,大量的文献中都有分析,但课题组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溯源制度难以落实,责任难以追究。因此,要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培育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阳市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研究信阳市如何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在全国和河南省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1.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成效
近些年来,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和确保老百姓食品安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等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产品及食品的安全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1)农产品质量合格率不断提升。农产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民生的基础和重要的保障。从2001年起,为了掌握全国农产品质量状况,农业部每年进行全国性的四次食品安全、农产品质监测,涉及150个大中城市。2001年农产品合格率只有65%,2008年提高到95%,2011年~2014年连续4年稳定在96%以上。据2015年农业部组织全国91家检测机构,对全国31个省(区、市)、152个大中城市、4大类食用农产品、96个品种、抽检样品43998个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总体合格率为97.1%。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1%、95.6%、97.6%、99.4%和95.5%,畜产品“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2)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基础。2006年农业部提出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截止到2015年8月,我国已制定国家农业标准2652项,备案行业标准4246项,备案地方标准17000多项。建设8批427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728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639个,标准化种植园、养殖场5500个。农业标准化建设,规范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贸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标准化农产品已经占到我国农产品商品量的40%。
(3)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农产品主要有“三品一标”认证,即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有7.9万个,涉及3.3万个主体,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8700家,产品总数超2.1万个;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814家,产品超过3300个;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588个。2014年无公害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9.2%;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99.5%;有机食品抽检合格率98.4%;地理标志农产品连续6年重点监测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
(4)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逐步配套。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为主要法律依据,以《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乳品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管理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办法》,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体,以各省及地方政府关于农产品安全的规章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法律法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的,但是,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得要确保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从当前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增多,污染物残留问题严重。长期滥用或不当使用农药,致使农产品有毒污染物残留问题严重,而化肥的过量使用,对土壤、水体等农产品产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和破坏。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农药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但使用率只有35%,有65%残留在土壤中。据调查,我国耕地土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况,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达40%以上,全国耕地重金属点位超标率达19%以上。这都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诸多隐患,且其影响将长期存在。
(2)农产品加工生产技术落后,加工过程中二次污染风险高。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规模以下企业占加工企业总量的80%以上,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落后20-2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5%,低于发达国家的80%,果品加工率只有10%,低于世界30%的水平,肉类加工率只有17%,低于发达国家的60%。由于农产品加工环节较多,加工工艺落后,又缺乏全程质量控制,二次污染隐患多、风险高。
(3)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分散,质量安全溯源制度难以实施。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但是,农产品溯源制度建设要求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规范、注重品牌打造。而这些要求在当前一家一户几亩、十几亩小规模经营的条件下,很难实施。一方面农产品生产者为了减少成本,不愿承担提供安全农产品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农户分散经营,要建立农产品的溯源体系,需要大量的投入,即使建起来了,后续的监管也很难,工作量太大,所以地方并不积极。
为此,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和2013—2015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的任务要求。这些要求和部署,明确指出了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路径。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采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相对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主体,更注重产品质量、市场信用,内部安全生产的约束机制更强,社会和政府层面的监控更容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链相对完整,有助于对农产品生产的全程进行质量安全控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首要环节在于生产环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追求较高的市场份额、经济效益,重视内部对质量安全的监管。同时,为增加附加值尽可能延长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对农产品生产的全程进行质量安全控制。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重视长远发展,有利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检验检测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者为了长远发展,也为了长远收益,往往会想尽办法去寻求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好的价格改进,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所以更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有利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检验检测体系的建立和推广,真正从源头上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掌握的农业资源相对集中,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关键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相对较大,资金实力较强,能够通过出资研发、购买成果等形式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以应用促进研发的良性互动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与农户联系紧密,能够对周边农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扩大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这两个方面都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以信阳市为例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
信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龙头企业断壮大,种植大户渐成规模,家庭农场蓬勃兴起,农业经营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体现在: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已达6220家,带动农户53万余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2)龙头企业快速成长,经营实力大大增强。信阳市紧紧围绕优质粮油、畜禽、茶叶、水产、蔬菜、林果、中药材等支柱产业,以生产基地建设、产业组织培育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51家。
(3)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家庭农场有3000多家,其中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有967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7家。
(4)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良好,品牌化程度显著提升。目前,信阳市有省政府认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4家,各县区根据自身产业特点规划发展的产业化集群42家,2014年以来,全市集群建成投产项目15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累计注册商标193个,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7个,培育了佛灵山生态茶、文新信阳毛尖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发挥引领作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推动了信阳市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安全生产能力。2009年信阳市作为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让“小田变大田”。2014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9.4万亩。土地规模经营催生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又加快了良种、农业科技、农业机械设备、社会资本等要素投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安全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信息和技术等优势,发展规模经营,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迅速得到应用。例如,商城县金穗粮油种植合作社,推广“籼改粳”技术,不仅单产提高了100余斤,价格也每斤高出籼稻0.1元左右。息县项店镇粮食种植大户张德采用懒汉抛秧技术。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截止到2014年,全市共有19家专业合作社、基地被河南省农业厅确定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又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重视和品牌建设。目前,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地44家,绿色食品企业14家,羚锐、华英、山信、黄国、富贵、五谷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注重品牌建设,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和保护。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的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不仅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也普遍开始重视生产基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检测与保护。如信阳市文新茶叶公司、潢川县黄国粮油公司糯米生产基地、罗山尤店豫港蔬菜基地、新县千斤乡杭白菊生产基地等对产地环境生态环境非常重视,在基地建立之初就对产地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自我监控差异大。信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上对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比较重视,但是也有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由于自身素质所限,只重视基地建设和产品数量,对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太重视,自我监控水平差异非常大。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资金不足,检测设备短缺。据课题组调查显示,目前信阳市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都存在融资方面的困难。90.4%的农业经营主体认为经营资金投入不足是限制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造成多数经营主体不愿投入资金购置质量安全监控仪器设备,或购置一部分以应付检查。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人才短缺,监测能力不强。据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81.%的农户认为劳动力短缺是其扩大规模的首要限制因素。据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数据显示,尽管有75.8%的合作社派人员接受过与监测相关的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短或培训人员个体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能力不能胜任工作需要。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涉农服务效率不高。在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中,一般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良种推广、农机服务做的较好,但是农产品流通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远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
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
1.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的财产权利,促进土地规范、长期、稳定流转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预测,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按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5.9%计算,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需转移1600多万人。规划5年转移1亿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为市民。要让大量的已居住、工作在城镇的农民变为真正的户籍城市人口,必须首先明确农民现有土地承包权的合法财产权。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2018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已有12个省纳入“整省推进”试点。全国先后有2215个县(市、区、旗)开展了试点工作,涉及1.9万个乡镇、30.2万个村,完成确权登记面积2.6亿亩。土地确权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2.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优势,实现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
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和龙头企业四大类。四类主体发展形态却各不相同,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功能发挥有较大差异。
(1)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实的微观基础。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既是种养结构调整、家庭经营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的骨干力量,又为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对于下一步的重点是引导其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手段,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增加资本和科技等生产要素的投人,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所生产产品的质量。
(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联系农民、对接企业、联结市场的桥梁。农民合作社是联系农民、对接企业、联结市场的桥梁。具有组织散户、带动大户、对接企业、联结市场的功能。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下一步重点在于充分发挥其既能根据市场需求做出有效响应,又能发挥传导市场信息、统一组织生产、运用新型科技的载体作用,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优质的农产品。
(3)农业企业在高端农产品生产方面有显著的引导示范效应。农业企业能够通过市场调查、客户营销等方式,研究市场、分析需求、加强研发,把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明确有效的农产品种养、加工、销售决策信息和生产订单,因此,在高端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方面有非常强的引导示范效应。对于龙头企业,下一步的重点在于引导、鼓励其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产业链条管理、全程可追溯战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绿色、放心的高端农产品。
3.建立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体系,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活力
(1)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完善的农村土地市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的制度性保障。为使新型经营主体获得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一是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平台,二是出台流转土地的规范性、标准化文件,三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体系。
(2)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二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信,三是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
(3)培育农村人才市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智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从内外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新型农业主体领办人的培养。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者和员工纳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林创业人员培训计划”和“农林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政府举办的人才培训工程,二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通过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快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培育。
4.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1)强化基层公益性、综合性涉农服务。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公益性、综合性涉农服务,在全覆盖、有保障上多下功夫,重点在那些具有较强公益性、外部性、基础性的领域,比如区域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监管、土壤环境监测、农民技术培训等发挥作用。
(2)支持、鼓励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支持、鼓励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研究制定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原则,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等服务。
(3)加大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服务。探索构建“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摘要:保障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看形势不容乐观,且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
农产品连锁经营论文 篇1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超市在中国迅速发展,它所经营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胡定寰等,2004)。拥有成百上千家门店的连锁超市对农产品进行集中采购,不仅降低了经营成本,而且也增加了对供应链上游的控制和交涉力量。尽管中国的超市农产品经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在此前提下,本文试图对中国城市超市农产品经营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以找到决定超市农产品经营发展前景的关键对策。
一、城市超市农产品经营的发展历程
1. 我国城市农产品零售部门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农产品按照零售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营、集体菜场一统天下时期(1980年-1984年)。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计划经济下农产品统购统销流通体制的影响,以销售蔬菜为主,但也供应鲜肉、禽蛋、水产品、豆制品的国营和集体菜场,成为大中城市居民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这一期间,国营、集体菜场鲜活农副产品经营的主要特点是:一方面,市场经营主体是由国营商业公司按照产品设立的专业公司,如由国营果菜公司统一经营水果蔬菜,水产品则专门由国营水产品公司经营等;另一方面,蔬菜等农产品的价格主要以计划价格为主,国营商业公司按照不同季节分别制定出计划价、议购价和集市价,制定价格的主要原则是多数产品市场价格要保持基本稳定,少数品种价格允许适当灵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后期,依赖统派统购制及配额制而生存的国营、集体“菜市场”,开始受到了植根“小农经济”和采取走街串巷自由叫卖形式的城市周边菜农的挑战。
第二阶段:农贸市场时期(1985年-1995年)。1985年以后国家放开了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特别是蔬菜、水果、肉类及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的购销,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以城乡集贸市场为末端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赵尔烈,2003)。批发市场的出现是该阶段中国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重要创新。中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别于国际社会一般定义的批发市场,它们是批零兼顾的农产品市场,因而也是该阶段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超市迅速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中国的连锁超市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的超市主要是从事日常生活用品和加工食品的零售业务。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连锁超市竞争的加剧,超市经营理念的变化,以及国外超市所发挥带头效应的影响,1996年在北京、深圳等地开始出现了生鲜农产品超市零售。可以说,连锁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是中国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一次革命。因为超市的发展将有可能改变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
2. 我国城市超市经营发展的现状。
我国连锁超市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诞生的。它们起始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地向中西部延伸。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1996年超市经营农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2000年超市经营农产品的份额在大城市的农产品销售中已占到20%以上,2003年全国超市销售总额中,生鲜农产品所占比重约为27%。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市场份额的持续上升表明,到超市买生鲜农产品日益成为中国大中城市居民新的消费方式。
从总体上看,截至2006年1月,北京市共有连锁门店5209家,城区连锁超市、便利店的社区覆盖率达到85%左右,相当于每2245人就拥有一家店铺。广东、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为发达的地区,连锁商业起步也最早。1995年全国共有400个连锁企业,总门店数6000个,实现总销售额3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0.18%;到1998年全国连锁企业发展到1150家,增加了将近2倍,总门店数21000家,是1995年的3.5倍,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是1995年的12.5倍,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上升到3.43%;2000年连锁企业总数达到了122100个,门店总数32000家,销售总额达到220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6.5%。目前己经逐步成为城市消费者购物和休闲的主要场所。连锁超市销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率也在迅速上升(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年鉴》,2003
二、城市超市农产品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小生产者供应商与超市大零售商之间的矛盾。
由于超市连锁经营的商品需求量非常大,而且从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以及对商品质量安全要求的角度出发,都必须要求超市同时与多个供应商合作。而当超市面对的供应商都是众多的小生产者时,满足上述要求,需要耗费大量的交易费用和谈判成本,所以很多超市只能退而求其次,和农贸市场一样通过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这样超市就会将许多小规模的农户排除在供应链之外,从而给农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整合中的矛盾。
在超市农产品供应链中,超市的市场力量要明显强于以众多小生产者为主的供应商,所以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超市处于完全的主动地位,这也是现实中超市入场费、柜台费和延期给付货款等现象发生的根源。此种不对称的竞争态势,会使许多供应商感到超市门槛儿高、长期合作非常困难,这使其有了掺假、以次充好来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驱动力。在零售业态竞争逐渐演化为供应链竞争的背景下,市场力量差异悬殊的超市与小规模供应商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其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3. 超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滞后。
从发达国家超市农产品经营的发展来看,要在与农贸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超市必须形成替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如企业自办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形式,国内江苏省苏果超市、上海市农工商超市农产品经营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和配送体系的建立,要求农业生产现代化、组织化、规模化,要求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受经济及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制约,中国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发达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大多数超市也没有实力自己建立配送中心,所以超市农产品配送还只能依托于传统的批发市场。
4.“放心消费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农贸市场与超市抗衡的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务院通过部署并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三绿工程”(包括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等,来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城市消费市场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郑州市2003年10月1日起对蔬菜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要求进入市区销售的蔬菜,必须来自于该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否则禁止在市区出售;北京市要求市场上销售的肉类产品必须实行“厂场挂钩”,以对其质量安全进行追溯;南京市对白云亭蔬菜批发市场等四大批发交易市场及城镇城区零售集贸市场全面推行了市场准入制度。由于在源头上解决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所以农贸市场与超市所售农产品的质量差异变得不再显著,这就增强了农贸市场与超市抗衡的能力,这实际上对超市农产品经营的加快发展也非常不利。
三、城市超市农产品经营发展的解决对策
中国城市超市农产品经营已经处于加快发展的阶段,但是能否成为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还受到诸多不利条件的制约,在一段时期内,农贸市场和超市互补共存的局面依然不会改变。因为尽管农贸市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着一些隐患,但在价格上可以满足百姓的需求;而超市尽管在农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目前还很难在价格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考虑到城市超市农产品经营的加快发展是现代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必然要求,所以政府有必要通过宏观把握、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措施来推动其健康发展。
1. 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建立利益连接机制。
在推进超市农产品经营的过程中,政府必须采取市场化的手段,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生产基地与超市形成一种长久、互利的合作机制,并出台相关政策,合理引导超市将农产品供应链产生的利润合理地在销售与生产环节进行分配,以逐步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2. 推进“五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为了让更多的农产品进入超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检测监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农业标准监督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继续大力推进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切实从源头上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为农产品进入超市打好基础。
3. 加强超市供应链管理,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
农产品连锁经营论文 篇11
关键词:湖北省;农产品;品牌;SWOT分析
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对农产品及农产品品牌有明确的要求,要大力发展名特新优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发展农产品品牌是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破解成本与价格“双重挤压”,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的重要手段。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发展农产品品牌对于湖北省农业发展转型、农业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湖北省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向科技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有助于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稳定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有助于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发展现代农业。
一、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发展现状
(一)湖北省各方主体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在政府层面,湖北省政府对于农产品品牌的经营与发展工作一直都十分重视,在《湖北省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认证奖励机制,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体现了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化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二)湖北省农产品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粮食、茶叶、柑桔等优势行业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福娃大米”、“国宝桥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奥星”被评为湖北优质菜籽油,实现了湖北农产品品牌建设历史性突破;“采花毛尖”、“秭归脐橙”、“宜昌蜜桔”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土老憨”、“采花”、“萧氏”、“川”字牌青砖茶等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通过打造“采花毛尖”品牌,不仅壮大了三峡库区的茶叶产业,也给全省茶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产业的提档升级。通过支持京山、监利“中国粮食加工强县”建设,打造京山“国宝桥米”、监利“福娃大米”品牌,提升了湖北大米市场竞争力,带动沙洋洪森、南漳梅园、安陆禾丰、黄梅奎舟和浠水中汇等一批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壮大,使湖北大米加工能力跃居全国第二位。
二、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SWOT分析
(一)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优势
湖北省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造就了湖北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湖北省县区优势特色产业也在逐渐壮大,形成了以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中药材、牛奶、板栗蚕茧为基础的九种特色农产品基地。经过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淡水虾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加工基地,以武汉周边、鄂东蔬菜种植区及鄂北特色菜种植区,鄂中丘陵优质稻生产基地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湖北省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既有湖北省的优势产业如粮食加工、油料加工、水产品加工,也有林产品加工、特色产品、科技创新和产品深加工的企业,说明龙头企业的壮大不仅仅只是传统优势产业,而是向着多个产业延伸和触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龙头企业整体的实力和数量也在上升,2011年,稻花香集团就已经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2012年,中兴能源产业集群突破100亿元。福娃集团、梅园米业、湖北洪森粮油集团等一批企业营业额接近100亿元目标。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从最初的20个增至目前的30个。2014年被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就达到了570家。龙头企业是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和发展的排头兵,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劣势
现有的农产品品牌缺乏强大的竞争力。虽然目前湖北省省级龙头企业五百多家,所涉及的农产品品类业是多种多样,但是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类似于双汇、鲁花、金龙鱼、蒙牛、伊利这样的知名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全国著名品牌。湖北省农产品品牌中的名优名品的影响力多在湖北省内,湖北省知名的农产品在省内的占有率相当高,一旦到了外省市场占有率就直线下降。
(三)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机会
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力度大。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近些年来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有:涉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的财政政策,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所得税、加工设备进口关税、农产品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信贷支持、金融产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和骨干企业上市等金融政策,粮油加工业等投资政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保险政策,鼓励农业科技研发、引进和推广等方面的科技支持政策,土地流转等用地用电优惠政策等。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范围涵盖到了企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只要切准确把握政策意图,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政策切实落实,必将促进企业发展。
(四)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的威胁
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对农产品生产带来的威胁。农业本身是弱质产业,虽然经济在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在不断推进,但仍然改变不了自然灾害以及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巨大影响。湖北省虽然水资源丰富,长江干流横贯湖北东西,但由于长江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不协调,导致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地和湿地减少,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洪灾和泥沙灾加剧。湖北省降水丰富,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给农作物带来充足降水的同时,也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农业生产。
来自外省知名品牌的竞争压力。外省品牌中不乏品质好、实力强、影响大的品牌,如蒙牛牛奶、红富士苹果、阳澄湖大闸蟹等,全国知名品牌在湖北市场的占有率并不低于本省的知名品牌,这给买方市场带来活力与繁荣的同时也对本省的农产品品牌形成了威胁。
来自农业生产自身的不可控因素。一些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不易储存、不耐运输等特点,导致了这类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缺陷,流通环节受到限制必定导致市场有限,竞争力缺乏,农产品品牌难以做强做大。
三、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一是要巩固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在品牌农产品通过代理、批发等形式与商超合作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商超合作的管理制度,使得品牌农产品进驻商超操作更加规范,规范化必定带来的是农产品价格更加合理,将实惠带给消费者,有利于形成稳固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二是要开拓多元实体农产品流通方式,品牌农产品除了以商业合作的形式进驻商超之外,应该向更多更广泛的有需求的实体发展。相比较进驻门槛较高的商业超市,品牌农产品更应该向学校、企业、社区发展。学校、企业、社区不仅有固定的消费者,而且在农产品推广推与宣传的效果上更是具有低成本、高回报的表现,在无形中就已占得市场先机。三是要大力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受时空限制相对较少,符合时下消费者生活需要的一种有效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必定会发展成为农产品流通的强有力渠道。
(二)加快对龙头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集中优势力量,使得已形成传统优势的产业如水稻、油菜、蔬菜、水产、畜禽和山区特色农产品向产业纵深发展,延伸产品链,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三品一标”占有率。二是将升级换代企业陈旧产品生产线,加强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升级换代产品生产线意味着对产品的推陈出新,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企业的发展转型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此外,对现有产品更新换代是也稳定市场占有率,保持品牌良好形象的重要保。三是加强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应用主体地位,向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发展。科技创新提高了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带动产品生产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符合更高的质量认证标准,具有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有助于企业开拓更广泛的市场。
(三)提高农产品品牌传播效率
一是建立系统的统一的品牌识别标识,强化品牌传播基础。建立统一的品牌标识是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率、识别率的前提,另外,在工作环境布置、品牌活动设计、经营理念体现等方面都应强调品牌的统一形象,有助于农产品品牌传播的延续性、规范性、一致性。二是要以传统媒体为传播的战略支点,建立品牌传播推广的根基。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有着收视观众基数大、区域性强、发展成熟的优势,农产品品牌传播应以传统媒体为品牌传播的落脚点,完善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消费者群体。三是要善于运用新型网络媒体传播平台,迎合流行传播观念,扩大传播受众人群,提高品牌影响力。网络使得传播具有互动性、及时性、传播快、受限小的特点,运用新型网络平台能够有效提高传播效率,达到品牌宣传推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禄.浅议中小农业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16).
[2]冯连芳.金山区品牌农业发展的探讨[J].上海农业学报,2008(3).
[3]王丹霞.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4).
[4]崔茂森.山东省农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王慧慧,董彦岭,王淑娟.盱眙龙虾品牌建设对农产品品牌构建的启示[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10).
[6]曾昌隆,杜巍.湖北绿色农产品认证超4000个[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2-11(2).
[7]姚艳,陈娟.浙江省农业品牌战略实证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2008(1).
[8]张爱虎,钟平,张劲.“六个一”:挑起湖北农业品牌大梁[N].湖北日报,2010-8-30(7).
延吉市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现状研究 篇12
1.1 演变历程
(1) 20世纪50年代在农产品统派统购流通体制下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经营是农产品的主要流通场所。
(2)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进行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取消了农产品统派购制度, 农产品集贸市场取代了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成为农产品的主要经营业态。
(3)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我国出现了普通超市。普通超市以经营日用百货为主, 也从事鲜活农产品销售业务。但是仅占全部经营面积的30%。普通超市虽然是农产品销售的独立主体, 但并不能对农产品流通产生较大的影响。
(4) 21世纪以来“农改超”是政府菜篮子工程中被政策性推行的经营模式, 生鲜超市就是“农改超”的直接结果。生鲜超市主要经营鲜活农产品, 兼营家庭日用百货。专营生鲜超市其营业面积和商品的品种应占超市的90%以上。
1.2 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农产品经营的几种模式主要有:“农贸市场”模式、“农改超模式”及“超市+生鲜区”模式三种。
“农贸市场”模式, 即传统的菜市场, 多为小商贩与农民个体经营, 这些个体商贩虽具有经营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 但农贸市场很难提供标准、卫生和新鲜的商品, 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城市居民的消费安全性。
所谓“农改超”后形成的农产品超市即将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后, 建立在农贸市场基础之上的农产品超市, 也叫生鲜超市, 这一模式的商品经营主体由原来数百家个体工商户分散经营转变为公司化经营, 公司对市场内所有商品的质量负责, 方便消费者就商品质量进行监督, 但是在经营方面蔬菜不新鲜、价格偏高、品种不多已成为现有生鲜超市里看得见的缺点。
“超市+生鲜区”, 即在已有的超市中专门开辟一块区域经营农产品, 这一形式的超市优点是:商品自选, 一次性结算;明码标价, 顾客知了商品基本信息;连锁经营;一站式购物等。同时, 超市同生鲜超市相比, 由于是多样化的经营, 主要的收入不只是来自生鲜产品, 还来自其他日用品的经营, 所以成本相对于生鲜超市要低的多, 这就保证了超市在激烈的竞争中能优于生鲜超市而存活下来。
2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状态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对农产品消费不再是单纯考虑数量、价格因素, 而是更加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传统的农贸市场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超市已经成为目前城市的主要零售业态, 是居民购物的重要场所。
在中国, 日常的生活开支时刻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区域来看, 西部地区相对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现今,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在西部大多数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产品零售业态仍以农贸市场为主要载体, 对农产品的安全性与质量, 农贸市场无法给予保障。超市对农产品安全与质量和农业的规模、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从长远来看, 农产品的超市化经营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升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延吉市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成因分析
虽然目前延吉市的农产品经营模式还是以农贸市场为主, 但是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相比较农贸市场更具有发展前景和条件。
(1) 经济因素:2002年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说, 一国人均GDP越高, 消费者选择在超市购买食品的比例就越大。延吉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2010年延吉生产总值完成217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60元, 消费者收入的高低决定他们购买什么、何处购买、如何购买等。因此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提供重要前提。
(2) 政府的各项促进政策:我国政府通过各种积极政策措施来推动超市的发展。2004年颁布的“农改超”政策就是一项目的在于促进我国超市发展的积极措施。延吉市也紧跟国家政策脚步, 以美化城市、优化购物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为目的, 有计划的对马路市场进行了改造。
(3) 消费者自身的因素:延吉市常住居民以朝鲜族居多, 而朝鲜族同胞有着一种较为特殊的消费爱好, 即“出国务工、回国消费”。因此延吉市消费群体属于特殊的较高收入阶层消费者, 食品消费偏向于质量好的动物产品、酒类产品以及档次高的瓜果蔬菜。安全、卫生、营养等方面逐渐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因素。消费者的偏好是农产品超市经营发展的直接动因。
对延吉市三种农产品经营模式进行综合对比, 得出下表结论:
4 延吉市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产品的超市化经营是一种趋势。但是,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从延吉市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农产品完全超市化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 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4.1 采购渠道存在弊端, 流通环节过于繁杂, 未建立质量承诺机制
延吉市超市里的蔬菜绝大部分货物来源还是批发市场, 且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分级。对于超市生鲜的零售来讲, 没有经过严格分级的产品, 在销售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浪费。如果超市自己承担分级工作, 或者转嫁给供应商、配送商, 一样会增加成本。
其次, 据调查, 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到消费者手中要经历如下过程:农户→原产地批发商→中转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超市→消费者, 或者是:农户→销地批发商→超市→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要加上自己的利润, 所以环节过多直接造成了菜价上升, 与此同时农产品销售中间环节过多延长了农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所需的时间, 不利于蔬菜的保鲜, 中转的过程中也会有部分蔬菜被消耗掉。
另外, 延吉市尚未建立质量承诺机制。批发市场来的货物其无公害、绿色品质很难保障, 超市的农产品在上架前只进行简单的整理、清洗、捆扎, 加工程度低、质量判断基本上停留在形状、色泽、新鲜程度等为主的感官判断上, 质量追溯机制无从谈起。
4.2 价格虚高, 依靠高价格弥补管理与采购供应链的弊端, 牺牲了大批顾客群体
菜价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超市舒适的购物环境是农贸市场无法比拟的, 这本来是超市经营重要的优势所在, 但超市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一优势, 在经营上基本走入了一个“怪圈”。由于受场地设施分摊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影响, 在还没有把顾客群体从农贸市场争取过来, 销量还没有上去的前提下, 超市蔬菜的平均销售成本是很高的, 因此, 几乎大部分超市的价格定位都定在高端上:超市的环境好, 干净卫生, 所以蔬菜的价格理应高一点, 赚的就是有钱人的钱。殊不知, 这样会赶走大部分的顾客, 从而造成销量不能在一个阶段内有一个明显的上升, 销量上不去, 蔬菜不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 必然会不新鲜, 越不新鲜越没人买。同时, 销量小, 平均销售成本必然会居高不下, 更需要用高菜价来维持成本, 甚至更加逼着去走高端, 出现了天价的无公害与绿色、有机蔬菜, 试问:无公害与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种植成本真有那么高吗?这样, 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 把好端端的经营项目变成了“鸡肋”。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问题, 笔者对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几种常用蔬菜价格进行了调查, 具体见表2:
由此可见, 超市蔬菜的价格比农贸市场蔬菜的价格每1㎏贵2~5元不等, 虽都在市民可承受范围之内, 但农贸市场在价格上更具有优势。
4.3 超市的服务情况不尽如人意
虽然市民们选择到超市去购买农产品的初衷, 是为了满足自己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但超市的服务情况却不那么尽如人意。超市里虽然商品品种丰富, 产品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 但消费者感知的服务方面的满意度并不高。据调查结果显示, 一部分的消费者对超市的服务不大满意, 集中表现为高峰期付款等待时间过长, 超市员工的素质不高, 业务不熟练, 管理水平较低, 便民服务措施不够完善等。
5 改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对策
5.1 建立生鲜农产品基地, 减少流通环节, 保质保量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 如果不建立科学的农产品供销体系, 不能正确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 还是没办法解决超市农产品新鲜与否的问题。这就要求现在的超市经营管理者, 要重视与加强与上游的蔬菜供应商的协作, 借鉴供应链管理思想与“零库存”准时化配送思想, 真正的与种植基地或者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单纯的竞价打压政策。对于延吉市来说, 附近的小营镇、依兰镇等都是具有生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如果超市和基地建立好供销联系, 那么相信成果将是非常可观的。
5.2 合理规范产品价格, 形成自己的优势, 惠农惠民
超市只要降低了流通配送成本, 把产品损耗率降下来, 把销售数量做上去, 蔬菜经营的毛利率也是非常高的。同时, 蔬菜经营的销量如果有一个明显的上升, 会提升超市的综合经营效益。同时, 流通环节的减少, 使原先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可以直接转移给农民, 这样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最终也会惠及消费者。
5.3 优化服务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
高水准的经营管理和优异的服务水平是农产品超市营销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 超市经营者有必要组织超市员工进行培训, 增大流水化作业效率, 优化服务态度, 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来提升农产品超市的效益。当前消费水平导致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 更是服务。面带微笑并体贴周到的服务方式一定是消费者们满意度提高的最佳方式。那么改变市民传统的消费习惯将不是难事。
6 结论
农产品超市取代农贸市场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延吉这样一个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 农产品超市的发展可谓迅速。这项政府关心、农民倾心、市民欢心的工程, 已初步得到市场的检验和社会的肯定。但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将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度阶段。只有突破这些制约农贸市场改超市发展的瓶颈, 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 以减少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成本, 加强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 并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 最终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才能促进农产品超市的健康平稳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产品超市作为一种新的经营业态, 带着它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被广大市民所接纳。市民选择农产品超市进行购物, 改变传统的农贸市场消费方式, 这反映了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中国农产品超市发展却相对滞后。对延吉市几家大型超市的经营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建立生鲜农产品供应基地、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超市农产品价格等政策, 以期对目前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研究做一补充。
关键词: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建议
参考文献
[1]吴力, 促进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思考[J].农村经济管理, 2009, (8) :15-16.
[2]朱磊、赵迪, 生鲜农产品进入超市经营创新浅析[J].现代财经, 2009, (8) :64-69.
[3]郑光财, 生鲜超市经营管理亟待解决的五大问题[J].2003, (4) :26-29.
【农产品连锁经营论文】推荐阅读:
农产品直营连锁09-22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10-08
农产品项目论文05-11
海南热带农产品论文09-06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论文05-14
农产品质检实验室论文08-21
浅谈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论文09-10
广西5城市农产品铅镉污染分析论文09-27
循环经济下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