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旗帜鲜明讲政治方面

2024-10-08

在旗帜鲜明讲政治方面(共7篇)

在旗帜鲜明讲政治方面 篇1

旗帜鲜明讲政治对党忠诚看担当

——在2020年机关党课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下面,我就以旗帜鲜明讲政治、对党忠诚看担当为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

(一)充分肯定阶级、政党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促进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充分肯定阶级、政党、阶层、团体乃至个人对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政治家,作为阶级、政党、国家的代表,在一定历史时期往往就是一面旗帜,国家的盛衰安危,社会的发展停滞,人民的安居危困,大都与其紧密关联。马克思始终强调“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公元前2世纪,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奠定了基石。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后,因宗教分裂而陷入国内长期混乱的状态,从1558年到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像一只张着翅膀的母鸡一样把整个英国庇护在自己坚强的羽翼之下”,成功实现了英格兰的统一,打败了“无敌舰队”西班牙,开拓了北美殖民地,英国的文艺复兴在她统治期间也达到了顶峰,诞生了莎士比亚、培根等文坛巨匠。为了英国的强大和繁荣,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开创了英国的黄金时代,被誉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再比如德国,近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中叶,政治上的分裂和经济上的落后,是德意志历史的两大特点。当时,德意志地区割据分裂,有大大小小360多个独立邦国、4万个世俗领地和4万个教会领地。1862至1890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纵横捭阖,先是发动普丹战争打败丹麦,然后发动普奥战争打败奥地利,接着发动普法战争打败法国,辅佐德皇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登基,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结束了德国分裂,复兴德意志民族。俾斯麦被称为“德国建筑师”。1896年6月,李鸿章在拜访俾斯麦时问道:我们如何做才能在中国进行改革,走向强盛?俾斯麦回答:最重要的是,如果最高领导层有改革的魄力,就能干成很多事情;如果缺少魄力,则一事无成。再比如俄罗斯的彼得一世,后来被称为彼得大帝,1682年至1725年俄罗斯帝国皇帝。他1679年化名秘密出国一年多,在荷兰、英国等国学习考察,回国后立志改革,并不断向外扩张,为俄国从封建农奴制向近代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称为不顾一切的彼得大帝。

(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领袖核心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领袖核心地位,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任务和自身建设规律决定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产生的时候是非常弱小的,面对资产阶级专政,面对强大的资产阶级甚至封建阶级的国家机器,要想进行艰难而又顽强的斗争,就必须有一个核心的团队。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讲民主,一方面讲权威。恩格斯有著名的《论权威》,并且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列宁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出发,充分论证了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关系。他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一

文中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他指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无产阶级在实现伟大艰巨的历史使命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需要一个“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的比较稳定的领导集体,需要培养和造就自己的、同资产阶级政治家比起来毫不逊色的无产阶级政治家。

(三)确立坚强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共产主义由一个在欧洲徘徊的“幽灵”,到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的有力思想武器,到指导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斗争、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坚强领袖的领导下完成的。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无一不是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出了问题所致。就我们党来说,党成立初期,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事业跌宕起伏、屡经挫折。遵义会议确立了代表正确路线的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此,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继而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而焕然一新。十年“文革”,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正是在以邓小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事关中国百年大计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57年,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989年,邓小平同志在与中央领导集体谈话时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国际共运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拥有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是革命和建设“绝对必要的”。没有伟大的革命运动,固然不可能产生伟大的革命领袖;没有长期实践中造就出的一流的领导集体,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也是难以想象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有一句名言:“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有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判断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中央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就是恩格斯所说的“第一小提琴手”,毛泽东说的“班长”。毛泽东同志说:“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只有一个核心”“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四)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

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要实现现代化,与其他国家是完全不同的,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排除国内外的干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全党公认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党有了“主心骨”,人民有了“当家人”,党和国家就更有向心力、凝聚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就能更加步调一致,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我们党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组织上成熟的集中体现,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名副其实,是全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大决定,会更加熠熠生辉,我们会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体悟出其深邃而隽永的意义。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维护党中央权威上,我们必须要有政治自觉,深刻认识全党只有党中央权威、只有向党中央看齐,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

威,谁也没有天马行空、为所欲为的权力。深刻认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要深刻认识到,地方和部门的权威都是来自党中央的权威,我们的工作都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我们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一个权威、一个核心,在政治问题上只能向中央看齐。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家之所以都感觉政治生态越来越好,根本原因就在于党中央营造了一个好的大环境。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功劳簿记在自己身上,要清楚权威、功劳、业绩均来自党中央。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深刻认同核心,持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主题、科学思想方法,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在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以党中央的旗帜为旗帜,以党中央的方向为方向,以党中央的意志为意志,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上级与下级的基本准则。在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增强经常看齐的清醒、主动看齐的自觉、坚定看齐的担当、善于看齐的能力,经常与党中央的要求“对表”,主动进行调整、纠正、校准,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党中央看齐,就要认

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至少做到“六个看齐”。一是坚定的信仰信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总书记指出,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与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革命理想、根本宗旨格格不入。“精神之钙”“四个自信”“核心使命”“不忘初心”等,讲的都是理想信念。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讲的也是信仰、信念的问题。二是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最为鲜明的就是人民至上的立场。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工作导向,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以“绣花”功夫抓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阐释。三是强烈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有一个关键词、高频词,就是“担当”。反复就担当负责对全党、对各级领导干部寄予殷切期望、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强调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要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有不负13亿多人民的使命担当和毅然决然;强调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强调看干部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负重、能不能负荷,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敢啃最硬的骨头、敢挑最重的担子,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展现了当

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境界和大担当。四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鲜明特点。在这方面,总书记有许多非常鲜活、生动、精彩的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对已经部署的重要任务、关键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钉下去,抓常抓细抓长,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抓落实,等等。这些我们都耳熟能详。五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是历史性、全局性、系统性、革命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是最突出的特征,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一股新风,体现了开时代先河的创新、创造、创举。比如,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抓手,进一步丰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光芒,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坚持

“老虎”“苍蝇”一起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六是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辩证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把准脉搏、掌握规律,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贯穿着战略思维。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善于从全球视野中谋划事业发展,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在权衡利弊中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不能犯方向性、根本性错误。贯穿着历史思维。把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善于从历史中获取智慧,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联系99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把握党和国家的光明前景。贯穿着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认真评判重大决策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最坏局面,把应对预案和政策措施谋划得更充分、更周密,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处变不惊、应对自如。贯穿着系统思维。把治国理政作为系统工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既注重总体谋划、又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作为省辖市党委,X市各级党组织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必须坚定跟着党中央“令旗”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工作中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严肃党内政治生

活、加强党内监督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在思想政治建设上从严从实,坚持在作风建设上长抓常管,坚持在干部队伍建设上选优用好,坚持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强基固本,坚持在惩治腐败上利剑高悬,坚持在制度体系建设上探索创新,把全面从严治党严的意识、严的态度、严的要求、严的标准始终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确保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党风政风风清气正。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同志总觉得X发展得不错、X发展得也不错,开始变得骄傲自满,甚至还会头脑发热,就会做出一些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事情,这都是因为对国情、省情、市情认识不够到位。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国情,对X来讲也是最大的市情,是我们保持工作定力的“定海神针”。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省委部署,按照市第X次党代会部署,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推动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心无旁骛抓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创新转型发展,着力强化法治维护稳定,着力改善民生补齐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率先建成小康。当前,X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有很多与全面小康指标还有差距,必须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努力补短板。要坚定不移担负好惠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积极推进全面依法行政,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让省委放心,让老百姓满意。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惠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这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是向党中央看齐、维护党中央权威的自觉行动。

二、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讲,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强调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强调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作为共产党人,我们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讲政治是合格党员的首要标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和规矩。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现实路径,是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的坚强保证。

党中央认为,一些高级干部腐化堕落的深层次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不讲政治。为此,党中央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通过理论武装凝心聚魂,通过整饬作风激浊扬清,通过严明纪律强化约束,通过从严治吏匡正用人导向,通过“打虎”“拍蝇”“猎狐”惩治腐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实践证明,一个党、一个地方什么时候讲政治,什么时候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就会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反之,就会弊病丛生、人心涣散、丧失斗志,给党的事业、地方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近年来,市委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断增强,但一些党员干部不讲政治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犯个人主义,摆不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跟组织讨价还价、挑肥拣瘦,只想做官、不想干事,只想掌权、不愿担责,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有的犯分散主义,考虑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多,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少,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搞变通、打折扣,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自作主张、瞒天过海,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犯自由主义,政治上不设防,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思潮和错误言论,不能敢于亮剑,甚至跟风附和、口无遮拦,立场不稳、丧失原则,自以为是、胡言乱语,对党中央没有敬畏。有的犯好人主义,搞一团和气,对一些明显的政治问题视而不见,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分管干部存在的问题,不提醒、不教育,组织调整干部时跑风漏气、邀功买好。有的犯宗派主义,信奉“有能力不如有关系”“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热衷于组织参加同学、同乡、同事、战友等各种聚会,搞团团伙伙、相互关照、权权交易。有的犯山头主义,把党管干部原则变成个人管干部,在用人上搞亲亲疏疏,看亲疏、看远近,重老乡、看地域。有的犯拜金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渐渐扭曲,政治操守、政治纪律抛之脑后,甚至成了权力、金钱、美色的俘虏,权欲熏心、腐化堕落。无论是政治上的模糊、政治上的糊涂、政治上的迟钝麻木,还是经济上生活上的奢靡贪腐,都是政治上的问题,都是在政治上变了质。政治问题就要用政治来解决,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随着管党治党力度不断加大,我市政治生活呈现新的局面,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不强,有的组织活动随意化,有的对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讲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甚至中央开展的旨在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做得不够、不好;有的政治生活程序化,政治学习灌输多研讨少,重形式不重实际;有的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认为同志之间面子重要、友情至上,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批评上级谈期望、批评下级提希望、自我批评说愿望。总的来看,当前我市的政治生态整体较好,但总书记提到的一些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单位还比较严重。比如,我们在市委X届二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X市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实施意见》,这是市委贯彻中央、省委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决定,但在巡察中发现,一些党组织根本就没有学习研究过,更别提落实了。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致力于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瘦身”“强身”,坚持从实际出发,逐步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形成了“一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两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这些都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标准,是规矩纪律。全面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学党章党规,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要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政治性是灵魂,决定着

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向,如果没有灵魂,一切就无从谈起。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首先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不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要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时代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离开时代性,党内政治生活就失去生机活力。现在我们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做法不是不对,而是时代不一样了,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不管用了,党员、群众不愿听了,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根本问题是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关键就是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全党思想武装好。

要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对领导班子来说,原则性是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政党,政党就有纪律,政党就有规矩,规矩就是原则,原则就是规矩。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理所当然要把坚持原则、增强原则性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党的思想原则、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工作原则,按原则开展党的工作和活动,按原则处理党内各种关系,按原则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不讲原则、平淡庸俗的倾向。

要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作为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同一切错误倾向作斗争,使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激浊扬清的战斗堡垒,使每个党员都成为扶正祛邪的战斗员。我们讲战斗性、讲“斗争

精神”,不是无原则的互相攻击、发泄私愤,而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思想交锋,是一种同志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提醒、共同提升。各级党组织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对照党章和党纪党规,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检视自身的不足和短板,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三、强化政治担当,扛牢抓党建促发展的政治责任

对党员干部来说,有权必有责,有责就要担当,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西方政治学家马克思·韦伯讲过一句话,“在政治领域,最严重的罪恶有二:一是不切合实际,二是没有责任感”。领导岗位不是一般的工作岗位,党员领导干部不是一般的党员,担当精神体现着我们的党性和觉悟。担当是一种对人民的责任,不为老百姓担当就是“不仁”;担当是对同志、对事业的负责,“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都要有目标,大家都在一个工作单位,该担当的不担当,该负责的不负责,该你做的工作让别人做,该你担的责任让别人担,这就是“不义”;担当体现的是对党组织的忠诚,我们讲要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的人把政治口号挂在嘴上,实际行动中不担当不作为,这就是“不忠”。邓小平同志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不担当、不干事,是不讲政治的表现。入党誓词中明确写道,共产党员要“对党忠诚、积极工作”;党章规定共产党员的八项义务中就有“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干部必需具备的六个条件之一就是“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明确需要问责的六种基本情形,重点是对不担当、不作为行为的问责追究。担当是一种政治纪律,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党性、良心。党把

我们放在工作岗位上,从“一把手”到班子成员再到一般干部,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遇到事情要担责、负责。

现在,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干部为官不为,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一是当老好人,不讲党性讲人情。怕“丢选票”、怕惹麻烦,该管的事情不管,该研究的问题不研究,该触及的矛盾不触及,该批评人不批评,得罪人的事情什么都不想干,触及矛盾的事情什么都不想做。二是摆花架子,不尚实干尚空谈。有的唱功好、做功差,思考问题肤浅、工作作风浮躁、总结汇报浮夸;有的只发号令不出实招、只造声势不做实事,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照搬照套、囫囵吞枣;有的好大喜功,热衷于说大话、吹牛皮,表态时什么都敢说,盲目提大任务、定高指标,到头来对市委的任务无法完成、对群众的承诺无法兑现,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给人民群众、经济社会发展留下烂摊子、后遗症;有的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重视、不研究、不部署,喜欢搞“短平快”,热衷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三是变脸子,不给好处不办事。现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问题明显好转,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办事不公平不公开、不依法不按政策,人为设置障碍,拖拉懒散、效率低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留后门、设暗门、开天窗;有的混日子,不思进取,觉得提拔无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差事,在一个地方工作多年“涛声依旧”,产业发展没有明显起色,城乡面貌没有大的变化,人民群众怨声载道。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都要扪心自问,我们做过什么工作?其中有哪些对人民群众是有意义的?大道理小道理,不干事没道理。千好万好,干不成事不好。对于一名党员

干部来说,不讲政治是次品,不干事是废品。只有忠诚干净担当,才是合格品、才是合格党员。

第一,讲政治责任。党员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责任重大。每一名党员都要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在抓好党建、推动发展中找准定位、建功立业。要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要牢记第一身份是党内职务、第一责任是管党治党、第一政绩是抓好党建、第一形象是务实清廉,做到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一岗双责”责任、党内监督责任各司其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靠管党治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扛起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发展是第一要务,仍然是解决X当前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X很多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发展不够。要紧紧围绕市第X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坚持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要集中精力抓要事、祛“痛点”、破难题,着重破解一批影响和制约X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抓住国家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机遇,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更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抓住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和X省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战略机遇,理顺城市肌理,增强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全域城乡一体化,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能力和区域竞争力。X省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对X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X发展到今天各方面都需要再发展再提升;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最起码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所以,市委对此高度重视,如果抓不住这次发展机遇,再过几年,X城市发展必将远远落后,宜居城市等荣誉称

号也将不复存在。要扛起为民服务的政治责任。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坚持面向大多数、紧盯最底层,在民生事业、群众增收、社会保障等方面,拿出更多、更实、更具体的举措,尽力为群众办一批实事、解一批难题。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带着党性、带着责任,瞄准精准目标,落实好政策,谋划好项目,制定好举措,解决好问题,真正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扛起平安稳定的政治责任。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稳定是根本的大局,没有平安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把平安建设和维护稳定摆上重要位置,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当前,平安稳定工作要以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主线,工作要围绕十九大安保来谋划,措施要紧扣十九大安保来推进,成效要通过十九大安保来检验。要做到严防发生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政治事件,严防发生重大暴恐事件,严防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进京赴省非访聚访,严防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严防发生持续性负面舆情炒作热点,确保全市大局和谐稳定有序。

第二,要讲使命担当。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面对错误思潮和错误言论决不能只当绅士不当战士,沉默失语,必须有理有据地正面回应,理直气壮地讲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讲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所具有的巨大优势、韧性、活力、潜能,讲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面对矛盾要敢于迎难而上。“为官避事平生耻”。目前,我们有的干部面对矛盾不敢迎难而上,不敢触及矛盾,遇到问题“打太极”,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有不少干部,缺少的不是能力和水平,也不是智慧和思维,而是缺乏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一些干部在其位而不担其责不谋其职,成绩荣誉面前争先恐后,问题矛盾面前一哄而散。面对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要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气魄,敢于披荆斩棘、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压力面前见本事,在困难面前显英雄,以破难题的实际成效,带动全局工作整体提升。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现在已进入危机事件高发的社会转型期,有效应对危机已成为摆在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仍有一些干部在危机面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有的顾虑重重、采取“鸵鸟政策”,有的忧心忡忡、茫然不知所措,有的慌乱以对、以致乱中出错,导致事件发酵升级,给工作造成被动。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直面危机、善于应对危机,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果断决策、科学决策,决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遇到重大事故时,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临危不惧、靠前指挥,决不能躲闪回避、贻误时机;遇到突发群体性事件,要及时稳控局面、抓紧研究解决办法,真正成为带领干部群众战风险的主心骨。面对失误要敢于承担责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需要勇气,面对失误敢于负责也是担当。出现失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掩饰失误、推卸责任,不能“思其过、改其行”。面对失误,领导干部要坦然处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怕丢“面子”而丢了“里子”,不能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要积极主动承认、及时加以改正,把纠正失误、总结教训的过程作为成长进步的阶梯。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坚决斗争。当前“四风”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顶风违规行为由明转暗、由地上转入地下。对这些问题,真管真严才是真爱护。领导干部要敢抓善管、严厉整治。对纪律观念淡薄、作风松懈的,要定铁规、出重拳;对违纪违规违法行为以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要不留情面、坚决依法

打击。

第三,树正确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风向标,人选得准用得好,党内政治生活就会正气充沛,就会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干事创业环境;用人不公,甚至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逆淘汰,党内政治生活就会邪气横生。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务实重干,既要靠领导干部自身历练,也需要组织上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后我们在选人用人上要实现两个目标:让愚公干事有平台,让智叟滑头无市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执行和落实好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坚持公道正派、选贤任能,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建立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有“硬伤”的人选一律排除在外,坚决防止用人失真失察、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确保选拔任用的干部组织放心、干部服气、群众认可。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未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在容错边界上要做到“四看”:一看是出于公心还是源于私利,二看是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过,三看是履行程序还是破坏规则,四看是遵纪守法还是违法乱纪。要建立三个清单:一是权力清单,二是责任清单,三是免责事项清单。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一些政策性界限不清的原因或者由于负责担当出现的问题,组织上必须承担,不能让个人承担。但容错免责是有界线的,违法乱纪的、失职失责的,不属于容错范围。要完善激励机制。要健全多元正向激励机制,在从解决“总开关”入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适应干部多层次、多元化、动态化的需求改进激励考核制度,防止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们考察评价干部注重干部的满意度,但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干部平时当偷懒耍滑“老好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就是不担当不干事,到评议考核时满意度是100%,这样的干部可用吗?反之,如果一个干部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批评人,因为得罪人丢掉了一些满意票,这样的干部不好吗?不敢触及矛盾、怕得罪人、不想事不干事的政治生态不是好政治生态,不是真正的风清气正。良好的政治生态应该是敢于批评,同志之间没有个人是非恩怨,都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党员干部必须敢于批评人、敢于担担子,真正把良好的导向和风气树起来、带起来。

四、提升政治能力,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

讲政治、重担当既是态度问题,更是能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在工作中,很多时候干部可能不是不想担当,而是不知道如何担当;不是不想做,而是不会做。提高政治能力,对我们党员干部来讲是一件非常必要、非常迫切的大事。从内涵上讲,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就是运用政治知识和政治经验从事政治活动并取得政治绩效的能力,包括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从标准上讲,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体现为政治意识敏锐、政治态度鲜明、政治定力坚强、政治操守坚定、政治担当果敢、政治考验合格。

一要在深化政治理论学习中修炼政治能力。提高政治能力,首先要把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前,最根本的是要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打牢提高政治能力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要认真学习把握政策。现在中央、省委出台了许多具有含金量的政策,但一些部门长期不与上级部门联系,总是向市财政要资金、要政策,不给钱就不会开展工作,“跑拼争抢”的精神明显弱化。要切实加强对中央、省委相关政策的学习,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找准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地吃透弄懂政策、争取政策倾斜,真正把上级政策用足用活用好。

二要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政治能力。领导干部只有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反复锤炼,才能百炼成钢,进一步提高政治能力。特别是各级“一把手”,一定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熟悉民主集中制的规矩,懂得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凡事该商量商量,重大事项必须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坚决防止“分散主义”、独断专行。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敢批评、真批评,同时要虚心接受批评、努力纠正错误。要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既要带头参加“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活动,又要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如实汇报思想,虚心接受班子成员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三要在破除各种困难风险中磨炼政治能力。面对困难风险的时候,正是考验干部政治能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开展工作,一定要有预案、有方案、有预警、有准备,对待任何问题都要知己知彼、知事知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要深入调查研究,出了问题要到现场、回到原点,好多问题不到现场去就是不知道怎

么办,不回到原点就理不出头绪。要加强风险调查研判,善于从各种苗头中甄别信息,查找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隐患,进行有效常态防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留隐患;当风险由隐性向显性转化或出现某些征兆时,要及时进行管控。

四要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历练政治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把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作为提高政治能力的“磨刀石”。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必须敢于负起责任、挑起重担,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在关键时刻要能站出来,面对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在危急关头要豁出去,而不是考虑个人的安危、个人的得失、个人的退路,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真正做到危险面前不畏惧、不怕牺牲打头阵。

五要在以身作则中彰显政治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要把忠诚、干净、担当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体现在推动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X落地生根上,体现在办好X的事情上。要牢固树立政治理想。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我们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我们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中国是世界和平发展繁荣稳定最大的确定性,去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弗里德曼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让我们做一天中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少有三条底线: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多党制”;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根本制度,不能搞“三权分立

”;三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能搞“全盘西化”。我们一定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定“四个自信”,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要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一定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能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诉求“打太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信访积案、问题楼盘等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显现,有的是历史长期遗留的老问题,有的是由于经济形势变化出现的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破解,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作为党员干部,要认真落实“五个必须”要求,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维护党内团结,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必须管好自己、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坚决防止“七个有之”。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对党忠诚,对党忠诚必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纯粹的,不能搞假忠诚,不能搞伪忠诚,不能搞掺杂个人私利的忠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能当面巧言令色、背后搞小动作。古人云:“口良言,身行恶,国之妖也”。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搞阳奉阴违。要始终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建立亲清的政商关系、清新的同事关系、清白的上下级关系。要保持政治本色。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主动接受政治监督。党内监督必须突出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任何一个党组织、任何一名领导干部都要无一例外地接受党的监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X不能存在任何不受监督的部门,不能存在任何不受监督的组织,不能存在任何不受监督的个人。作为领导干部,要把监督当作组织对个人的关心关爱,把接受监督当成一种胸襟气度,当成一种必备的政治修养。任何权力都天然地拒绝监督。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对待监督、自觉接受监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纪检部门对一些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诬陷他人的要坚决查处。

同志们,当前,X正处在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示范区的风口上,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给我们每名党员干部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部署,聚精会神抓好党建,一心一意谋好发展,对党的事业负责,对X的长远发展负责,对X人民群众负责,对X的政治生态负责,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负责,忠诚干净担当,干事创业、不涉贪腐,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经过不懈的努力,真正把X建设成为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用我们扎实的工作、一流的业绩,全力冲刺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在旗帜鲜明讲政治方面 篇2

2005年7月6日, 伦敦让世界惊了一把, 全世界的目光都不由地转向了伦敦成功背后的功臣身上, 首相布莱尔、安妮公主、贝克汉姆、塞巴斯蒂安·科……《卫报》对英雄们做了排行, 贝克汉姆得6分, 布莱尔8分, 塞巴斯蒂安·科作为伦敦奥申委主席夺得头甲, 成为为英国带来荣耀和欢乐的头号功臣, 他努力的工作为他赢得了满分。塞巴斯蒂安·科让英国沸腾!

中长跑项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非洲人的天下, 某种意义上是更多的穷孩子选择改变命运的通道。这个项目不需要太好的运动场地、设施、装备, 只要你想, 只要你带上了足够的意志力, 随时可以开始改变命运之旅。塞巴斯蒂安·科显然是个异类, 出生于中产家庭的塞巴斯蒂安·科, 不需要成为伟大的运动员来改变家庭命运, 但是奥运会给予他的震撼, 使他明白奥运将与自己有不解之缘。

塞巴斯蒂安·科对这种世界的注视并不陌生, 他早已熟悉, 因为在青年时代, 他是中跑之王:在1980年和1984年奥会运赛场上, 两次1500米金牌和800米银牌的获得使祖国的旗帜高高飘扬, 他, 赢得过这样的注视;1979年, 在短短42天的时间里创造了三项世界纪录 (800米、1000米、1500米) , 1981年独占国际田联批准的9个男子世界纪录中的4个, 他, 同样获得过这样的注视。

在莫斯科的赛场上, 塞巴斯蒂安·科跑出了他“一生中最差的比赛”, 仅获得第二, 落后同胞史蒂夫·奥维特。6天后, 意志坚定的塞巴斯蒂安·科从沮丧中恢复过来, 参加了1500米的比赛, 这一次, 他没有让金牌旁落, 领先第二名4米的优势夺冠。莫斯科奥运会后的1983年, 他的身体遭受严重打击, 他接受了淋巴结摘除手术。令人吃惊的是, 他迅速恢复, 又站在了1984年美国洛杉矶夏季奥运会的赛场上, 800米他还是没能赢得金牌, 只获得第二名。5天后, 他参加了1500米的比赛, 这次, 头号种子是他的队友史蒂夫·克拉姆, 但塞巴斯蒂安·科又重演了莫斯科的一幕, 在最后一圈时超越队友, 卫冕1500米冠军, 并打破世界记录, 成绩是3分32秒53。他因此成为奥运会历史上唯一在1500米项目上两次夺冠的运动员。他在1500米决赛冲刺时的场面成为世界田径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刹那。在本届奥运会上, 他的声誉仅次于卡尔·刘易斯。刘易斯在家门口拿下4块金牌, 是短跑之王, 科则是中跑之王。

如果说1980年和1984年的塞巴斯蒂安·科仅是奥运会赛场上的一颗星的话, 今天请奥运会回家的科将会是2012年奥运会赛场的幕后导演, 他将把自己对奥运的理解、对体育的崇尚透过奥运赛场传播给更多的孩子, 那些在等待明白自己使命的孩子们。

塞巴斯蒂安·科明显把他在运动员时期培养的意志带入了与奥运的又一轮亲密接触中。伦敦申奥本就起步晚, 市民的冷淡、政府的不明确还有交通这个大障碍, 都给伦敦的申奥行动增添了负面分。科是临危受命的, 在伦敦奥申委主席卡萨尼突然宣布辞去主席职务的时候, 科站出来了, 一系列公关活动在关键时刻启动, 如1500米的最后一圈, 需要毅力、需要耐心、需要智慧, 更需要出其不意的冲刺。先是积极面对交通关卡, 请来国际奥委会评估小组的成员们亲历了一下伦敦的地铁, 中午时分途经住宅区, 几乎没有什么乘客, 干净的站台和列车, 通畅的路线, 一下子就使伦敦在最后一圈的第一个弯道接近了巴黎。第二个弯道, 布莱尔和公主出场了, 本来应该留在苏格兰等待G8峰会的布莱尔在决战前两天, 飞抵新加坡, 安妮公主也驾临新加坡并带来了英国政府和王室对伦敦申奥的坚决支持, 在第二个弯道上伦敦和巴黎并驾齐驱了。冲刺时需要力量也需要智慧, 避开与对手的挤靠, 在直道上直冲。科充满激情地在他的陈述报告里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他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梦, 一个关于奥运与年轻和未来的梦, 一个奥运与年轻人相互交融的梦, 一个奥运精神会如何激励孩子的梦, 用他自己与奥运的第一次缠绵做注解, 当12岁的他在看到电视中的奥运时, 顿然明白他生而为何事。

每个人心理上的成长速度是不一致的, 有些人会早, 有些人会晚,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长大。有时会想这种心理上的成长是否是指知道自己来到世间要做些什么, 由此不由羡慕那些早早成长者, 不需要游历, 不需要寻觅, 只需成长为自己的主人后开始人生的使命, 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讲、展和做:在政治与艺术之间 篇3

下面,我要用一个图像来带出今晚的主题。这个图像总结了我所要讲的整个问题,因为,它不光展示给观众一些东西,而且还讲给观者一些东西听,而且,恰恰是通过展示一种做的方式,来讲出东西的。这个图像1848年6月被登在一张保守的英国报纸上。它是一篇写刚被军队镇压的工人起义的文章的插图,向我们展示了起义者布好的许多街垒。但这插画讲的不是斗争场景。画面顶部的起义者好像是在摆拍;左面从街垒洞中冒出的人物,让人想到情节剧里的密谋者。整个场面就像是戏剧舞台。这插画上面,打了法语的“售完”两字。这“售完”两字使图像里的意思全清楚了:这一切,只在剧场里发生。图像在这里起到了分配角色的作用。专栏作者的文本似乎是在吓唬资产阶级读者,他在告诉他们胜利者一般都会归于起义者的那些骇闻。图像是要让他们放心,向这些资产阶级读者展示,这些起义者其实只是一群水平很烂的喜剧演员,在通俗剧场里演了一场戏而已。我认为,这个图像不光是个讽刺画,讲了资产阶级对于起义工人的偏见。它还告诉了我们更严肃的事情:秩序和反抗,不光是冲突力量之间的事情。它们也是占领一个空间的方式,是做的方式、说的方式和看的方式之间的关系。这个图像告诉我们:里面的这些人在画面上无事可做,只在闲荡;他们应当呆在自己的岗位上劳动,才对。他们假装在声张自己的权利,但他们的声音,不是真正的言语;那是噪音,是在演出一个谎言。即使是他们狂暴的反抗,也只是毫无目的的行动,只是舞台展示。同样,这图像还向我们暗示,剧场本身也可以是一个政治议题,因为,那是要将很多身体放到一起、在某种特别的空间汇合中,使它们行动和说话的方式。

这一关于街垒的图像中的关键点,其实早就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点出。在《理想国》中,他告诉我们,工匠们不应该到其它位置上,只应该呆在他们自己的作坊里,因为,他说,工作是不等人的,你不能同一时间里做两件事儿。这就是说:工匠们不应该呆在讨论公共事务的地方,他们不可以做立法者。这就是说,有两种行动方式:有的人打铁、扛石头和做木匠,来谋生,另外的人来处理公共事务。同样的道理,那个洞穴神话就告诉我们:有两种看的方式:普通人在洞穴中,是被锁链缠住的;他们只看见由木偶艺人在墙壁上打出的影子,只有那些翻过了真理大山的人,才能在真正的光线下,看见真理。至于说话,情况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因为人拥有说话的能力,通过这个说话能力,才能将关于公正或不公正的问题放入共同视野,而动物只能用噪音表达痛苦或快乐。但对于柏拉图而言,城邦议会里的那些工匠,也只不过是一些只会发出噪音的动物,他们的“语言”,是向那些用修辞的虚假表象来讨好民众的演讲者所拍出的掌声。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得不呆在自己的作坊里的原因。柏拉图因此就这样来建构共同体:严格地来分配空间和时间,对说、看和做的权力,作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将一个共同体的共同性体现到感性的经验的形式本身之中,我称作感性分配。可是,有一个地方,你一看、一展、一做,就会打破这个分配。这个地方,就是剧场。剧场是专门用字来做事情的,是向工匠们展示如何去做不能做的事儿的地方:同一个时间里做两样事儿:在剧场的舞台上,诗人将他们自己的言语放进虚构人物的嘴里,演员假装是在表演某些行动,并且去感受那些虚构人物的激情。剧场表演因而是要表达出那种能够打乱那个身份系统,打乱那个使人各安其位、要人拿出素质给人瞧瞧的系统的那些做、展和说的权力。说和做,最适合在剧场里发生。所以,剧场,柏拉图就认为,是对共同体最有害的,必须剔除。

工人们的“剧场花车巡游”,因此不光光是一场巡游。它隐含着颠覆整个的等级式感性分配。那些据说只有时间做手工,没时间做其它事的人,使用了他们不让他们有的时间,来推翻既有的地位和身份的分配。街垒不光是为了在斗争中对付敌人的攻击,也是对各种空间的整个再分配。它用石头垒成,这些石头通常是用来铺街道,并使街道成为循环的空间的;也用马车来堆,那通常是用来搬货的:有时是将家具堆到街上。在城市里,既有工作和生活的私人空间,也有循环的、供周围人使用的公共空间,还有公共建筑,里面,有资质的人,正在替我们办理共同体的公事。工人起义颠覆了这整个感性分配,发明出一种全新的公共空间:工匠走出了他们的工作地点,重申他们也是人,与那些统治他们的人共享着同一种看、做和说的能力。在这一空间中,共享同一种能力的人,与体现于国家机构和政府帮办中的等级共同体相对立。因此,街垒图解了关于政治的更一般的观点:政治不光是权力的运用,或权力的争夺。政治首先是某个共同世界的汇合。而一个共同世界,则是可见、可思和可做之间的关系的网络。它是空间和时间、身份和能力的分配。政治是由这一分配引起的冲突。这也隐含了政治与艺术的结构关系。让人民颠覆式地现身,这是剧场的任务。剧场不是由这一或那一戏剧传达讯息或情感。它事关空间,事关一个特定的空间,在其中,字被弄得可见,字能“做”事了。政治在这方面说,可被看作是一种审美事务。相应地,艺术在下面这一意义上,也被说成是政治的:不是因为它为政治事业服务,再现了社会情境,就社会和政治议题提供了讯息,而是因为,它建构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装置、特定地在一起或分开、进或出、前或后、或居中等等的方式。艺术是政治的,因为,它本身的操作塑造了可见性形式,这种可见性形式重新框定了各种实践、人的存在方式、感受和诉说的模式,它们由此被编织进共同感性中。这共同感性的意思是:对共同性的感受,后者体现于共同体的感性域之中。

这一艺术与作为感性分配形式的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出了一个梦想:审美革命的梦想;这一梦想在法国革命刚结束后,首先由哲学家谢林和黑格尔表达出来,后来由苏联革命时代的艺术家们自己来身体力行:一种关于新的革命的梦想:这一新革命,将不是通过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力量,而是通过对共同生活的新纤维的建构,来搞出。为了让这一点更好理解,我要让大家来看两个图像,这两个图像可被看作是对第一个图像里已在场的诸因素的重新分配,这一重新分配—下子将旧的等级式感性分配和反对这一等级式感性分配的街垒,推到了一边。这是1928年由苏维埃艺术家Stenberg兄弟为电影导演维尔托夫的《扛电影镜头的人》画的海报。这电影体现了1920年代的艺术先锋革命的做派。事实上,这两张海报并不是为了给电影打广告。它们建构出了一个感性域,电影是在其中被生产和观看的。他们建构的这一感性域,也是革命的产物,既艺术又政治,因为它在做、看和说的关系系统内,搞了一场革命。这一革命,首先是通过海报表面对几个身体的图形构建,来指示。在两个海报上,我们都看到了一个女人身体的构形。但她的身体放在那里,不是针对我们的欲望的。她也不是一个人物,在那里展示一种可识别的情感或感情。她是作为一个表演的身体而存在,做着两种表演,运动和看;这两种表演,与电影装置本身的表演合拍。第一个图像里,她的跳舞的腿的弯度,被比作了拍电影的人在机器之上弯曲自己的身体,她的眼睛也与摄影机的镜头结成了对。在第二张海报里,身体仍然是碎化的:一张狂喜的脸和四条胳膊腿,被当作空中哗哗作响的滑翔机的翅膀来用。这样去建构这些身体,是要告诉观众:这一电影属于全新的时代:这不是一部故事片,演员不是要来表达虚构人物的情感和感情,要与观众来分享。被推到了一边的,是一种连接的戏剧方式,这种连接方式使身体的表演,服从于词语所立的虚构,服从于感情的视觉表达。在这一意义上说,革命艺术家们仍然与柏拉图一样,想禁止剧场的谎言和图像的幻觉。可能还禁止得更严格,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框定了柏拉图的洞穴神话,将它看作是意识形态的倒置镜,在其中,人类活动的产品,成了幻觉图像。而他们更提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文字和图像的旧有的双重性,被吸收到了运动对我们的现代统治之中。在海报的表面,文字被当作图形来处理,而图形则被当作正在运动的。在第二张海报上,很明显的,身体器官和字母给出了电影题目和演职人员,名字被串在一起,并立即暗示出电影镜头和螺旋桨的运动。这两张电影海报建构了新世界的感性域,在其中,说和做,说和展,展和做,不再分离。在海报的表面,一切都在运动,所有的运动,都是同质的了。而电影所要强调的,是同一种运动;而这部电影是没有情节,没有人物,没有文字的,整部电影单单用运动来写成。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远大于一部电影的原因;它是对于新的生活形式的建构。它也是对一个共同体的建构,而这共同体首要地是一个审美现实:一个由纯活动的身体和共时运动组成的共同体,它吸收和压服了它的现实中的差异和由文字与图像所生产出来的幻觉。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由各个平等的身体、加入到同一种运动的各个身体所构成的共同体。剧场式行动所要摈弃的,是行动的等级。亚里士多德将情节的诗意建构,与历史的因果事件的串联,对立了起来,后者对于他而言,仅仅是一个接一个发生的事实的连续而已。这一诗学对立,是符合用两种范畴来分配人的位置这一做法的:行动的人,能为他们的行动建构因果关系的人和不会行动,陷于日常生活的各种必需之中的人。那些被动或不会行动的人,也被称作机械人或机械工,不是因为他们与机器打交道,而是因为,他们只会与行动的手段打道,却认识不到行动的目的。这一等级分配,在维尔托夫的电影中,被彻底摧毁。这部电影仅仅通过协调日常行动,就置换和推翻了情节的因果结构。它里面再也没有行动的人,和不会行动的机器人。这电影是由同一种行动来构成,建构新世界的所有工人,也在做着这样的行动。舞蹈者的运动与这些机器的运动混合了。这些运动合在一起,建构出新的共产主义世界,在其中,用来构建共同世界的那些等级区分,被具体地抹掉了,这也意味着从此再也不需要去堆街垒了。旧的等级街垒和平等主义街垒,被一种新的平等形式所取代:感性平等,其原则是:运动之平等。因此,这部电影编织出了一个新的感性域,在其中,展和说,也被吸收到了做之中。它连接了天天发生于街头、商店、工厂、办公室、体育馆、工人俱乐部里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但这部电影并不想成为这些活动的再现。相反,它只想成为这些活动的串联,成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去连接所有其它的活动,通过使它们成为同一个总体运动的各种平等的表现,来做到这一点。电影中的蒙太奇通过三种操作,来做到这一点。首先,它碾碎每一种活动,使之成为简短的碎片;第二,使它们一样重要;第三,它用一种加速的节奏,来编辑他们。摄影机和编辑机使所有这些碎裂的活动,成为对一种新的集体生活的表达,而这种新的集体生活的特点,就是将各种运动瞬时地连接到一起。

搞共产主义,因而是要建成这样一个共同体,在其中,所有的运动都在同一个时间里发生。流水线上的工人的姿态,街上擦鞋工的唰唰唰、矿工的锤击和美容屋里的指甲修剪,都被当作同一种能量的对等表现。这一总括的连接,有一个条件:所有这些行动的每一个,都应与自己的时间性脱钩,与它所追求的目标脱钩。但这一平等有一个奇怪的后果,我们也许可以从下面这个电影片断里看出大概。这是要点:将旧的情节逻辑扫到一边,也将行动者和不行动者的等级区分扫到了一边,还将另一种要运动手段服从于运动目的的等级区分,扫到了一边。维尔托夫使共产主义成了一部运动的交响曲。但这一运动正如海报上的舞蹈者的运动,是一种自由运动,是一种无限运动,注定会成为一种无尽的再生产。这就是审美革命的理想:使艺术不再成为一个分立的现实,相反,倒应该给艺术一个政治角色,使它自己给自己编织出一个新的共同世界的感性形式。但维尔托夫也展示了这一计划中的矛盾:一方面,这一本来应该成为社会实践的电影,却一直只不过是一部电影(本来应该成为共产主义运动本身)而已。它一直只不过是一个艺术作品。另一方面,维尔托夫很快就被告知,共产主义不是共时的运动组合,而是当权者的意志之作品,那就意味着,要压倒一切手段,包括艺术手段,去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五年计划服务,这些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或先锋艺术家,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要实现什么目标的,奋斗过程中,居然也是怀里一直揣着这一目标的。

这一要在运动的语言中将艺术与政治整合在一起,克服说、展和做的等级分割的企图,我认为,并不只是上个世纪的乌托邦。它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的艺术形式和当代的艺术政治的形式。一方面,当代艺术形式仍得摆平说、展和做之间的差异,正如他们仍得摆平艺术、政治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差异。而且,他们很容易就将政治权力等同于探索那——三者之间的紧张。当代艺术形式通过在字和视觉形式之间建构异感的新形式,来逃避那个融合艺术与政治之梦。另一方面,当他们想要将装置的形式或展览的空间当作对话的因素来用,想要以语言为形式来组装图像,或要将词语转变成图像时,他们又遇到了这个融合政治与艺术的老问题。我现在要举两个当代艺术家的例子,来说明他们如何来责疑图像在今天的角色。在过去几十年,我们已习惯于总是说,我们是活在景观的宇宙里了,主导是通过将我们浸泡在无数的图像的连续流里,使观众无法——阻止它,来实现,说什么图像流使我们无法开始批判式思考,逼迫我们顺从。这种观点,出发点是批判,却肯定了一个传统的论点,那个柏拉图论题,它认为,图像的力量与群众的无知和被动相关。事实上,主导媒体并不是将我们彻底浸泡在图像的洪流里。恰恰相反,它们减少图像的数量,挑选它们,还将它们排序。他们要剔除图像里面的其它内容,只保留能够说出他们要说的东西的那部分,他们只要简单的表面图解。这就是共识的意思:共识是对可感、可说、可思之间的正常关系的调控,这意味着在可见与不可见、可思与不可思之间加以调控。权力不是图像的权力,而是那些用意义将图像放到这一位置上去的词语的权力。这就是为什么异感常意味着更改那一可感、可说、可思的关系,要么使图像独特,或使它无声,要么将词语当图像来用的原因。

我现在要举德国艺术家Thomas Demand的摄影展里的一些作品来说明上面这一点,那是三年前在柏林国立美术馆的一个展览。初一看,这些照片是很平常:它们给我们看的是建筑物、扶栏、电车站、办公室、体育馆等等。它们完全是平常的处所。可是,这里的每一个地点,都是政治或犯罪曾发生的剧场。艺术家一开始都是从报纸上得到这些图像的。比如这只任何旅馆里都可见到的浴缸,是某个德国政客自杀的地方,当时,这图像在报纸上广泛转播。这一无声的乱七八糟的办公室,也复制于报纸照片:这是柏林墙倒塌时被洗劫后的东德秘密警察总部。Demand然后就在这些照片里建立3D模型,美术馆里所展出的,就是这些3D摄影。这样,摄影将报纸摄影转化成了剧院场景,没有人物和词语的戏剧场景。这一双重转换建立了一种距离感,要求观者自问:如果我们不被告知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光看这些照片,我们会看到什么?什么是事件?什么是一个事件的图像?是什么使一个地点指明事件的在场?最终,我们被告知,图像从来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复制。那总是一种操作,总是在重新安排视觉形式、所展示的东西和可从中得出什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些巨大和无声的图像这样被组装到一起,是为了使这样的空间分配本身造成一种话语。Thomas Demand想在国立美术馆的墙上,组建某种近期德国历史的记忆。信息的构成因素,于是就成了一些鬼魂,去将共同记忆拼成一个谜,像幽灵一样地去萦绕德国。在维尔托夫时代,艺术家努力在时间的共同运动里吸取词语和图像的空间。这个摄影展里,我们看到,情况刚好相反,共同体的共同时间,以空间话语的形式,膨胀了开来。

我们可以用我今天提到的第二个艺术家的作品当例子,来说清这个问题。智利艺术家Alfred Jaar将好几个装置献给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这些装置不得不在策略上想办法,来与关于如何来再现无法被再现的东西的主导观点保持距离。那一主导观点认为,图像的洪流使一切等值,使我们对恐怖的现实麻木,使它成了日常生活里电视屏幕上的景观。但情况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根本没有看到关于卢旺达那场大屠杀的很多照片。而且,情况也不是我们见到了太多的苦难中的身体。实际情况是,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无名的尸体,看到的是太多的“受害者”的身体,他们的目光,再也无法回看我们的目光,太多的身体只成为言语的对象,这些身体没有机会自己开口来对我们说话。那一共识式组织早将那些无名的苦难身体,与那些知道为什么这些身体在受难的少数几个专家,隔离开来。为了打破这一组织,Jaar作出了一个激烈的决定:所有的装置没有一个在展示任何视觉文件,去证明大屠杀的现实。他就将装置定名为《真正的图画》,由一个个黑箱子构成。每一个黑箱子内都包含一个被杀害的图兹族人的图像,但黑箱子是封闭的,封条上写着被杀害者的姓名和个人历史。艺术家在告诉我们,这些人被杀害,我们容忍了这种谋杀,不是因为我们看到得太多,或图像不够多,而是因为,这些被杀害的人,都被认为是无名的人,都没有个人历史的。在这里,词语占据了摄影的位置,因为在这里,哪怕有摄影,它仍然只是关于群体暴力的无名的受害者的照片而已,仍然属于那种使大屠杀和受害者变得平常的无名性。问题不在于用词语去对抗图像。问题在于推翻那种主导逻辑,这种逻辑将视觉看作是属于群众的,而词语,则是少数人的特权。这里,词语并不处于图像的位置。词语成了图像,因为图像不只是复制品;因为,图像是能够重新汇聚共识秩序里的诸多因素的。用词语替换视觉形式,或用视觉形式去替换词语,会重新分配单个和多个、小数量和大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另一个装置里,是这一单个和多个之间的关系在起作用。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女人的眼睛的单张照片,这一对眼睛看到过她家人被杀。这单个面容是一种移喻,代表了对成千上万个身体的屠杀。表达出那一屠杀的眼睛,不是受害者的眼睛。这是一个与成千上万个来看这一装置的人具有同样的力量的人的眼睛,但她也有与那样被夺去了生命的人一样的说、保持沉默、展示或隐藏自己感情的权利。通过移喻,女人的凝视,被放到了恐怖的景观之位置上,这打乱了对个人和群体的数量计算。这就是为什么在给观众看这个叫做Gutete Emerita的女人的眼睛之前,箱子的灯光要使观众看到那一对眼睛的历史——这一女人和她的家人的历史。

旗帜鲜明讲政治发言材料 篇4

兴化市荻垛中心小学党支部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成就和实践经验,具有前瞻性,对我们教育事业同样具有指导性,并且意义深远。我们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推动工作,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

加强政治学习,把握正确方向

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永远保持奋斗的精神。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个人与党和国家事业始终保持同步。同时,我们必须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支部建设,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面对未来,面对挑战,始终积极向上,努力前行。

坚持运用“批评”,保证实事求是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对于我们党员、干部而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保持自我警醒的重要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用得如何,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的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教育实践要求,各学校党组织广泛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动真碰硬、“辣味”十足。实践证明,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运用,隔靴搔痒不行,纯当摆设更不行,应当将其大胆使用、经常使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

坚持创新理念 谋划发展蓝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其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其中对于文化建设,习近平一直非常重视,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的形成与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党员、干部需要以习书记的话为己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为学校全面工作实现发展理念和思路的新跃升,“润物细无声”地将文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这需要我们教育者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学校环境、用人机制,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创新环境,在中国的伟大复兴路上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旗帜鲜明讲政治交流发言材料 篇5

“旗帜鲜明讲政治”已经成为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中心议题和基本任务。在庆祝建党96周年、喜迎十九大召开之际,集团各级党组织都把讲政治作为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去部署推进,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自觉把“讲政治”作为“学”的基本要求和“做”的首要前提。在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体会,跟大家交流。

一、深刻认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指出: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任何时候都讲政治,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

从现实需要看,讲政治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我们应该看到,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容易淡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平时期生活条件的改善容易消解广大党员的政治观念,消极腐败问题的滋生容易麻痹党员职工的政治自觉,这些现象尤其值得我们思考和警觉。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不仅暴露出他们在经济上存在严重问题,而且暴露出他们在政治上也存在严重问题,教训十分深刻。”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首先从政治上看问题。

二、准确把握“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目标要求

当前,我们旗帜鲜明讲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自觉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具体来讲,维护党中央权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是党和人民的选择,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总书记具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袖风范,驾驭全局、敢于担当的雄才伟略,心忧国家、情系人民的高尚情怀,虚怀若谷、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是我们党当之无愧的核心、衷心拥戴的领袖。维护核心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就是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就是对党忠诚的最集中体现。必须把维护总书记核心地位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做到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行动上始终跟随。二是要坚持党领导一切,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党中央研究确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集中了全党智慧,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统一思想、开展工作、推动发展的根本遵循。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检验一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称职的基本标准。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在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主张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三、自觉遵循“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实践途径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常补精神之钙。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经过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党内教育,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普遍有新的提高。但还存在着学而不深的问题,满足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而不用的问题,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加强理论学习、常补精神之钙是讲政治的基石。一要坚持学深学透,自觉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尤其是要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掌握精神实质。我们既要全面系统地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又要深刻把握系列重要讲话彰显的崇高政治理想、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坚定文化自信、实干务实作风和科学思想方法,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二要坚持学思结合,深刻体悟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真理性,准确掌握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以审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把系列讲话作为政治上的“航标灯”,作为明辨是非的思想武器,明确前进方向。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提高认识,党员干部树牢政治理想、站稳政治立场,坚定自觉地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定自觉地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更是身为一名党员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要加强学习,强化理论学习,学政治理论,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造世界观。学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领悟精神实质,提高自身党性修养,用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理论成了信仰,政治上才会更坚定,行动上才会更自觉。

第三是实践中讲政治,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要有纪律意识,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做事情要从大局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企业的利益出发,敢担当,促发展,充分发挥一名党员应有的作用。

旗帜鲜明讲政治心得体会 篇6

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团结和集中统一,始终坚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种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奋,不断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同我们党始终注重讲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一、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

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党中央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要求得到充分体现,成为管党治党的突出特点。站在维护政治安全的高度,把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作为纪律审查的重要资料。

中央先后颁布的《准则》和《条例》,严明政治纪律都是其重要资料,证明中央对严明政治纪律的要求和规范已上升到制度层面,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遵循。

二、严明政治纪律,把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核心放在首位

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就会更加巩固;反之,就弊病丛生、人心涣散、丧失斗志,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给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带来严重损害。很多事实证明,党员干部出问题,无不是在政治上先出问题,从政治上犯糊涂、政治上弃规破戒开始的。我们强调讲政治不是老调重弹,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是“文革”中搞的极左政治,而是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检验一名领导干部、一名...员,首要的是看政治上强不强、可不可靠、经不经得起考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把讲政治贯穿于践行“四个意识”、加强党性锻炼的全过程,把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核心放在首位,把提升政治本事作为基本功,把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作为鲜明政治品格,把严格自律、严守底线作为关键。党员干部异常是领导干部必须有政治担当的自觉、政治担当的勇气和力度,切实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健康发展。

特色鲜明的浙江高考政治试卷 篇7

自2009年浙江高考开始采用新课标自主命题以来已整整五年,搜集整理近五年来全国高考浙江政治卷的主观题设问我们不难清晰的发现,浙江试卷已以其特定的设问模式给人以深深的印记:本文主要从主观题设问的角度,整理浙江课改以来高考试题。截取设问中明显以“运用某某知识”为限定的设问,以试图探析其主观题命题思路从而为高考复习提供有益借鉴。

一、依据呈现:用事实说话

5年来浙江高考政治直接以:“运用某某知识”的设问汇总如下:

2009年:第40题第(2)问设问为: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阐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道理。(10分);第41题第(3)问设问为: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10分)。

2010年:第40题第(2)问设问为: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权威的道理。(10分);第41题第(2)问设问为:根据材料一的信息,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浙江省政府有关经济举措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作用。(14分)

2011年:41题第(2)问: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为便于叙述以下描述省略设问其他方面)。

2012年:40题第(1)问: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41题第(2)问运用“政府职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第(3)问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

2013年:40第(2)问: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3)问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41题第(1)问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第(2)问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特色分析:焦点访谈

通过以上依据呈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浙江高考政治试卷在设问模式上以强烈信号传递着:重主干知识的同时把握要点内容,设问范围、知识切入点等于细微处见实力,知识范围限定更加明确,同时这种设问频率大幅提升,從原来的基本上两道题到2012年的3道题,尤其是2013年的四大设问均以此模式进行,分别考察必修四大模块的内容,且分值较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即便在2011年只有一个但是在当年的40题第(1)问中明确了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第(2)问运用“辩证否定的实质”的知识。如此具有针对性的设问在其他省市是不多见的。

从设问的数量上及内容上看浙江高考政治卷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由单一知识的限定到单元内部的逻辑剖析进而达到模块内部知识的整合,再到模块间的跨越,最后又回到单一知识的过程:如从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到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再到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还有运用“政府职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最后又回到单一知识的设问上,似乎有千帆过境,万木争春,曲折回荡,流连忘返之感觉,让人一言难尽。

在笔者看来浙江试卷的如此设问模式必将得到大力弘扬,这是因为这种模式更加客观公正的考察了学科知识,在有利于高考的公平竞争的同时更富梯度和区分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命题行为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强,同时从浙江高考政治试题的选材背景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立意深远以求情感升华,考察知识到位旨在能力提升的命题范式并不是简单的命题模式套用,而是彰显学科情怀。如2013年浙江高考政治卷主观题在选材中把生态文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梦想中国有机结合,设问用辩证的哲学思维(对立统一的观点)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与综合国力)然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机结合起来,彰显政治学科精神,大器天成、浑然一体,回味无穷。

三、价值引导:中国好声音

浙江高考政治如浙江卫视一样传来了美妙的声音,这种声音少有因设问范围的定位引发广泛争议,给一线教师基本指明了教学的“边界”。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改革路径让人们看到了“迈小步、不止步”的革新思维,“用知识、考知识”的能力要求。选材和教材只是一种载体,用“材”才是真正的目的。针对浙江高考政治试题的这种命题特色,在复习备考中,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两个个方面。

1.精心织网,潜心打渔

在过去的试题命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运用《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认识的反复性等类似于这种模式作为范围限定,而且限定相对宽泛,而浙江卷则不然。针对浙江政治试卷的这个设问特点,要想从容应对高考试题,精心织网,潜心打渔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网看做是教学大纲和考纲,那么这里的“渔”就是教材知识和考点。要处理好网与渔的关系,就必须做到疏而不漏。至于如何织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我看来,模块内部知识整合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可或缺,务必做到在模块内部把微观知识点形成知识板块。如图1所示,以“宏观调控”为中心形成网状知识,同样我们可以以“市场调节”为中心,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价格、消费、企业、就业等等为中心,深入挖掘教材与考纲中可能成为命题兴奋点的知识要点;至于模块知识之间:我们也必须找到内在的联系:如能将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与政治生活的政府职能,能将经济生活的经济全球化与政治生活的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生活的文化多样性等有机结合(如图2所示);把政治生活中的群众路线与生活与哲学的群众观点等知识有机结合,全面把握命题可能出现的交叉点,构建一个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网络,做到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必能融会贯通、挥洒自如、左右逢源。

2.看云识天,埋头赶路

目前在高考试题中,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熟悉的问题不得分,会做的问题得低分,拿到参考答案学生一看就懂,老师一讲就会,但是高考时同学们往往跳进了美丽的陷阱,一做就错,似乎高考给他开了一个玩笑。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知识不到位,基本规范、学科思维品质不到位,学生不能做到理据有效对应、事理交融、论证得力。

纵观浙江高考政治试卷,大有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答”不同之特点,题型基本一致,设问形式十分相似,甚至把重点、难点作为常考考点,如2010年第40题第(2)问与今年40题的第(3)问均考察了 “对立统一”的观点,但答案略有出入,如何有效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看云识天,埋头赶路,要知道高考考了些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正确的处理解题套路与思路的关系。高考是命题者与一线教师及广大考生之间博弈的一个过程,任何一方都不能简单的以不变应万变,但命题立意肯定是“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材料选取肯定是折射“时代精神、彰显学科特色”的,答案设置也必然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所有考核必将围绕高考政治的四大能力展开,这无疑要求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以“政治人”应有的民生情怀理性看待社会问题,从而回归教材,能对教材重点内容准确完整识记、简洁流畅复述并与具体情境有机对接,进行论证描述,既要牢牢把握答题套路,更要彰显解题思维,在深入挖掘教材知识深度的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关注命题模式套路的宽度与跨度,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同中求异,异种求同,从而达到异曲同工。

上一篇:竞选读书之星演讲稿下一篇:井巷贯通中洞内控制测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