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的旗帜(共11篇)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篇1
一、从3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飘扬了30年。3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面旗帜是实践层面的道路旗帜, 理论层面的思想旗帜和目标层面的事业旗帜的内在统一。
从理论层面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因为, 它不仅清晰地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轮廓, 更重要的是, 它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新实践的需要, 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从而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和不断创新,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层面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唯一正途。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 人民的选择, 也是复兴中华民族的根由所在。同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客观上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和一种合理的模式。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标志, 我们终于找到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双重理想一定会实现。
从目标层面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复兴中华民族的崇高事业。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世界历史的很长时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只是近代以后开始落后了。然而,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中国各阶层民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领导的几代共产党人, 带领中国人民所从事的事业更是为了早日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目标。这一事业就是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们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中, 在重大历史关头和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 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 集中全党的集体智慧, 做出了创造性的伟大贡献。没有他们的领导,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辉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无从实现。
在当代中国,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没有别的主义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它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思想旗帜。
二、从近9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新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虽然只在特定的阶段中诞生并作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但是, 却是与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年奋斗历程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史, 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在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党的伟大工程两个方面, 都曾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为后继者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旗帜。
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看, 在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创新, 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 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领导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 继往开来, 带领中华民族在3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丰富和发展的。他们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从而形成了自成体系而又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从党的建设看, 在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同时, 又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走向深化。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就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形成了非常卓越的党的建设理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建理论, 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几十年的经验教训, 针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实际, 在党的奋斗纲领和历史使命、党的性质和建设目标、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保持党先进性的问题、党的执政资格新的时代标准等方面, 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执政党的建设目标、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 赋予了党的执政理念更加鲜明的时代内涵, 不仅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而且为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思路。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 中国共产党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内在统一的, 统一的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永恒旗帜。
三、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160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值得借鉴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至今已有160年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过胜利的喜悦, 也有过挫折的泪水, 更有逐渐走出低谷的欢欣。而这一切, 均源自各国及其政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所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相比较而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更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是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理论先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都曾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和本国的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进行过大胆的理论创新, 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并在其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而由一国模式变成多国实践,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展现辉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 更是反复强调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才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 展现出广阔美好的前景, 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辟了新道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 邓小平所开创、江泽民和胡锦涛建设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前提下, 在科学理解和正确贯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展开的, 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正确结合。他们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 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所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 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他们所体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十七大将其概括为“十个结合”) , 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的宝贵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同时也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值得借鉴的旗帜。正像邓小平意味深长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 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个试验, 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 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在中国改革开放卓越成就的示范效应下, 世界上包括社会主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注意学习借鉴中国的经验, 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从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进步事业新的认识论旗帜
人类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 积累了无数的科学认识。这些文化成果和科学认识因在各自的领域和时代显示了其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 而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世人所铭记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为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的认识方法和新的理论导向, 具有巨大的思想解放意义, 也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一个新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进步事业创造了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以制度文明进步为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 一种道路, 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立的, 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制度模式。这一新型制度, 尽管不十分完美, 还在发展与完善中, 但是, 它的优越性已经被其30年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所证明。因此, 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其它模式相比较, 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与人类文明进步同步的、崭新的制度文明。它能够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潮流, 也能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也会使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道路更为宽广。它是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必将载入人类社会制度文明发展史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年的建设实践充分证明, 是符合世界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的。它熔铸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在充分吸纳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 也给予现代世界文明以巨大影响。它不囿于以往陈旧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成果, 也不囿于社会主义一个国家、一种制度的实践经验。它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 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之时,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为丰富世界思想理论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认识问题的理论导向,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提出了许多关乎人类发展命运的一系列命题, 诸如: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与动力问题、关于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关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问题、关于科学发展、共建和谐问题等等。这些理念皆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 可以超越国家、政党和民族的藩篱, 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为当代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极大的可能性, 为世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提供了“新武器”。这里的“新武器”不是指与马克思主义完全相异的理论, 而是指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经形成并奠定制度基础后, 直到今天, 一直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竞争。在经历了胜利与挫折两方面的实践后,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越来越成为关乎人类发展方向的深层次问题。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 最大优势在于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恩格斯曾经指出, 德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之所以能站在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 是因为:他们“同欧洲其他各国工人比较起来, 有两大优越之处”。第一, 他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 他们重视总结经验, 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失误和挫折。在观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竞争的问题上,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用历史的、世界的、发展的眼光, 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局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绝对的、抽象的对立。他们认为, 当代世情、国情和党情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生存的时代相比, 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还强调, 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正因为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富有时代特征的认识, 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交锋的新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属于无产阶级, 属于社会主义, 属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属于全人类, 属于整个社会, 属于整个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成功实践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规律之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版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版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篇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深化了“旗帜”所包含的基本意蕴
旗帜是用来引导方向、指引前程的。一般说来,人们是把有号召力、有代表性的思想、学说或理念比喻为旗帜。“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先进分子和进步力量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新的一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面旗帜,不断实现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正是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的指引,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我们才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获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在“思想理论即旗帜”的意义上,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在始终强调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旗帜来高举,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也是在旗帜问题上的思维创新。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使我们的认识在“思想理论即旗帜”的基础上得以提升,使我们的观念在“思想理论为旗帜主要标志”的基点上得以升华,由此拓宽了我们认识旗帜问题的视野,深化了“旗帜”的基本内涵和丰富意蕴。
从所发挥的作用、具有的功能看,科学的思想理论被比喻为旗帜、被作为旗帜来高举,是十分恰当、非常准确、毫无疑义的。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科学的思想理论之所以能够作为旗帜来高举,除了因为它揭示了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之外,还在于它昭示着一种与思想理论及其理论原则相适应的实践道路,提供了一种与理论原则和实践道路内在联结的事业追求、努力方向、奋斗目标。如我们党始终坚持高举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既以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而存在,又作为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实践,还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努力去追求。这意味着,当我们把科学的思想理论奉为旗帜的时候,旗帜所包含的意蕴和意义决不限于思想理论及其理论原则,而具有超出思想理论及其理论原则之外更多的内涵。由此可见,在旗帜的基本意蕴和丰富内容中,既有理论原则,又有实践道路,还有事业追求。理论原则、实践道路、事业追求的统一,构成了旗帜的基本规定。正因如此,旗帜在我们党、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实践中,才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非凡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不仅坚持了将科学的思想理论奉为旗帜的认识和实践,更重要的是把“旗帜”问题纳入更宽阔的视野、置放于更高层次上予以科学把握、严肃对待,揭示出“旗帜”更深层次的内涵,呈现出“旗帜”更为完整的面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定位的创新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定位的优势所在。它把“思想理论即旗帜”状态下隐含于“旗帜”之中的“实践道路”和“事业追求”的意蕴,以更加明确和外在的形态展示出来,使“旗帜”内含着的理论原则、实践道路、事业追求的多方面规定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中得以有机的统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与对“旗帜”内涵与意蕴的分析相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其“旗帜”定位,其内涵得以进一步拓宽和丰富,最突出的,是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实现了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从“旗帜”的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融理论、实践、运动、制度于一体,汇目标、过程、道路、前途于一身。
以实践运动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反复强调、不断强化的;而以思想理论或理论体系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通过我们党分别提炼概括出来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来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使之由一般地被指称为一项伟大事业、伟大实践而被更多地注入了思想理论或理论体系的色彩,凸现了一项伟大事业、伟大实践之思维表达的理论意蕴。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事实上,自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鲜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这个论断,强调“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时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逐渐简化凝炼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亿万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主题,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亿万人民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理论主题。而作为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
由此可见,以“旗帜”的视野来~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既是一面实践旗帜,又是一面理论旗帜,还是一面事业旗帜,是实践旗帜、理论旗帜、事业旗帜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还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制度旗帜、目标旗帜、道路旗帜等。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实践、事业、制度、理论、观念的多种规定,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内含的目标、道路、方向、前途、理想的多重意蕴,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最完整、最准确地诠释了“旗帜”的真谛,最科学、最有力地昭示出“旗帜”的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中,“旗帜”的内涵得到了最全面、最恰当地揭示,“旗帜”问题得到了最正确、最~地回答。
从实际情况看,我们党、我国各族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面旗帜高举着。自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开始,从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题目(在一定意义上即主题)中,就可窥见。党的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党的十四大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党的十五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包括十七大在内的连续五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题目中,无一例外地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并使之与“道路”、“事业”或“旗帜”联结,这很能说明问题。这已经清晰地表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是多么坚定,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信念是多么执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进一步彰显出旗帜问题的至关重要
1997年2月19日,当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与世长辞时,我们党、我们国家面对着一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江泽民同志于同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在明确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他特别告诫全党同志: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胡锦涛同志代表全党在十七大上(包括此前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重提旗帜问题并予以精辟论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举旗帜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的进一步强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重大问题的庄严宣告,同样是把旗帜问题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上。不仅如此,党的十七大在创造性地把旗帜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还特别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方面是立足于当前思想认识实际,是为了澄清是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另一方面则表明我们党对旗帜问题及其至关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至关重要的旗帜和至关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由此进一步彰显出旗帜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
旗帜代表方向、代表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代表着当代中国的方向和形象,代表着当代中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方向和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和人民几十年艰辛探索、躬身实践的历史结晶、宝贵财富和思维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58年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基本经验凝结而成的必然结论,是当代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求发展、追求进步,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历史实践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定位,在进一步彰显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凸现出它自身具有的团结各民族和各界群众、调动最广大民众积极性的巨大优势。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执政党的事业,不仅是执政党要走的道路,而且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要走的道路。如果说,带有显著信仰特征的思想理论旗帜,主要是针对政党、政治团体及其成员而言的话,那么,集实践道路、事业追求、理论原则于一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其针对范围则包括国家、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两相比较,后者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广泛性,更有利于团结民众、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创造。十七大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予以定位,既扩大了旗帜高举者和被引领者的范围,又紧密结合了当前实际和现实要求。联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联系到“一国两制”实践的进一步落实,联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旗帜高高举起,用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各方面力量、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奋斗,就显得格外重要,就显得不同凡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只要全党齐心协力,只要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问题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15-02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要求,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举旗帜必须不断丰富拓展“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植根中国大地,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体现在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上,我们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突出这四个特色。
一是不断丰富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理论要求下,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大胆实践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多次讲,不搞争论,让实践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鼓励人们勇于实践探索。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我们国家的许多政策、制度、方案出台,都是由点到面,先行试点,再全面推广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实践、探索中走过来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中国特色。
二是不断丰富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集中体现在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从认识论上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规律认识事物,使我们思想理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胡思乱想,是对规律的把握,从方法论上,就是行动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勇于创新,是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书本上没有,必须创新,比如“一国两制”,先前是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也是前所未闻的,正是有这些理论创新才有今天的局面,今后仍然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着眼发展了的实践不断推动三个创新。
三是不断丰富民族特色。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本民族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我们在选择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上要符合本国、本民族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这条道路的探索从三十年延伸至六十年、一百七十年、直到五千年,寓意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儒家的伦理、法家革新、道家的天人合一,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血液都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系之中,所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民族特色,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发展有益经验,但绝不能照抄照搬,不能丢了根本。
四是不断丰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科学发展、生态文明、中国梦都极富时代特色,成为世界流行词,我们应放眼世界,以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的胸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不断实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发展。
二、高举旗帜必须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准确自身定位,保持正确方向。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但人均仍比较低。我们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三个没有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扎扎实实,发展自己。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回答。
三、高举旗帜必须牢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八个必须坚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
“八个必须坚持”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的十八大对各项工作的谋划和部署都遵循和体现了这些基本要求,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努力方向。
四、高举旗帜必须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主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对此,有人产生了迷茫和疑虑,甚至有人打着“反思改革”的旗号,否定改革开放,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针对这些错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错误思潮有形形色色,概括起来是两种:一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二是改旗易帜走邪路。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教条式马克思主义思潮。认为中国改革出现了一些问题,暴露了一些矛盾,原因在于背离了马克思的设想,主张回到传统社会主义老路上来,把一切“本本”奉为经典,经不得理论或实践上的越过“雷池”,看不到时代的新发展和人们的新期待,寄希望于“老祖宗”提供一切答案,把本来的科学信仰变成了僵化的“教义”,在封闭、教条化中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谓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夸大社会主义运动一时的挫折和低谷,武断地宣称“社会主义失败论”;或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实践问题做简单对比,无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真理本质,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中国快速发展与崛起,加大了对我防范和遏制力度,加紧“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极力抹黑中国、丑化中国,其目的就是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搞垮我们的政权,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立场。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既不能走过去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飘扬。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篇4
一一、再现历史陈迹, 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格局
旅顺口区境内的诸多战争遗址是中国百年历史的记录与缩影, 是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罪行的见证, 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 为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记忆, 激励后人继承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至今, 旅顺口区已经建成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处、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6处, 有万忠墓、日俄监狱旧址等一系列反映近代屈辱历史的纪念场馆。
为充分利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旅顺口区对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了分类整合, 以时间为顺序, 以史实为依托, 形成了“悠久的历史”“近代的屈辱”“殖民地的悲哀”“旅顺的新生”“奋进的时代”五个专题的教育线路。例如, 在“近代的屈辱”这条线路上, 选取了土城子遗址、万忠墓、白玉山塔等基地资源, 组织中小学生进行参观, 使中小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保证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2012年9月25日在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里, 举行旅顺口区中小学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仪式, 区委、区政府及旅游集团、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领导参加挂牌仪式, 出版旅顺口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永矢不忘》, 盘活了旅顺的人文历史与自然资源, 丰富了教育的途径, 深化了教育内涵与发展, 为大连市的县区教育增添了新的特色亮点。还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基地进行视察, 同时, 聘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36名义务监督员对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近几年来, 旅顺口区与时俱进, 以爱校、爱家乡教育为突破口, 以近代史和国情教育为重点, 以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手段, 围绕“一个主题”和“四个系列”, 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个主题是“知我旅顺, 爱我旅顺, 建我旅顺, 护我旅顺”, 四个系列是“重温昨天的历史”“寻觅英模的足迹”“喜看今日旅顺口”和“争做滨城建设保卫者”系列教育。“一个主题”是纲, “四个系列”为目, 纲举目张, 从而成为旅顺口区中小学校爱国主义的基本格局。
二二、凸显地区特色, 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渠道
“不忘历史, 面向未来”, 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诉求。近年来, 根据近代史中与战争有关的遗迹多、建国以来解放军驻军部队多、改革开放以来新生事物多的实际, 旅顺口区教育局继承老传统, 着眼新形势, 积极开发德育实践基地, 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力依托。目前, 已于区内建成中小学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顺博物馆、万忠墓、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院、白玉山、东鸡冠山、203高地、苏军烈士陵园、八一烈士陵园、金伯阳公园金伯阳展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部队。利用这些教育基地, 全区中小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开展了“重温昨天的历史”与“寻觅英模的足迹”系列教育活动。
“重温昨天的历史”系列教育以万忠墓、白玉山、旅顺日俄监狱旧址等基地为依托, 对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 让学生“把足迹留在遗址上, 把往事记到史册中, 把历史引到课堂内。每年清明节, 区内的中小学生都会来到万忠墓、伯阳公园等地祭扫革命先烈和殉难同胞。一些中小学还坚持到这些教育基地进行入队、入团宣誓, 召开主题班会、主题中队会、大队会。光荣小学的“我爱家乡旅顺口”系列教育活动被中宣部编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百例》一书。每年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学校都要举行“勿忘国耻, 纪念九一八”特别升旗仪式。通过升旗仪式, 让学生知道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 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是为了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历史训诫, 从而鼓励学生发奋读书, 报效祖国。
“寻觅英模的足迹”系列教育活动以旅顺历史上的英烈和模范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 让他们的不朽精神感染、激励学生, 从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年, 各中小学校都有计划、有步骤地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开展了如“勿忘国耻, 兴我旅顺”诗文朗诵、“继承先烈遗愿, 矢志报效祖国”主题班会、“忆往昔, 看今朝”故事会、“红歌唱祖国, 红诗颂家乡”大型演出、“知乡史, 解乡情, 察变迁, 绘蓝图”校园读书节以及旅顺英模事迹报告、乡史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们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 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从而确立正确人生方向, 为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三、着眼时代需求, 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多年来, 旅顺口区教育局与时俱进, 立于时代的高端, 着眼发展的大势, 不断拓展、创新爱国主义的内容与形式, 在创建以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的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同时, 更创建了旅顺驻军部队国防教育基地、旅顺消防队安全教育基地、中远造船厂学工基地、旅顺绿晨责任有限公司学农基地。利用这些教育基地, 区教育局带领各基层学校紧跟时代步伐,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喜看今日旅顺口”系列教育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家乡、受人民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浏览等方式, 增进对家乡、家乡人民的了解与热爱。在“喜看今日旅顺口”系列活动中, 许多学校召开了“红领巾赞改革, 喜看家乡新变化”观摩班会, 围绕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百姓的安康。一些学校邀请区档案馆工作人员来校讲解家乡发展史, 一些学校建立起校史展览室, 让同学们清晰地感受到家乡和校园的沧桑巨变。与此同时, 各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驻军部队、工厂、农场、派出所、百货商店、交警队、环卫站等地, 深刻感受各个行业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从而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爱人民的灼热情感。
“争做滨城建设保卫者”系列教育活动旨在鼓励学生从小立志, 从我做起, 为祖国的繁荣读书, 为家乡的昌盛践行。在区教育局统一部署下, 全区小学六年级和初高中学生每年定期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学生们到海防前哨去, 到军营中去, 感受军旅的生活和国防的意义, 增强独立生活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同时, 区教育局在小学生中开展了争做“雏鹰小导游”活动, 每到节假日、寒暑假期间, 这些小导游就会活跃在旅顺白玉山、万忠墓、日俄监狱旧址等多个景区, 为参观游客进行义务讲解。现在, 全区共有“雏鹰小导游”近500人。
聚集在爱国主义旗帜下 篇5
68年前的7月7日,日本侵略者进犯北平西南卢沟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意味。对中国人民而言,“七七事变”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七七事变”爆发后,在短短的几十天里,文化古都北平和北方重镇天津接连告失。其后,日本军队兵分三路,长驱直入,敌兵所至,烧杀掳掠,仅仅一年多,祖国的半壁江山沦入敌手。另一方面,它又是一段伟大的历史。“七七事变”的枪声引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烈火,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这熊熊燃烧的烈火化作无与伦比的巨大力量,将中国推入一个民族觉醒的新时期。从此,白山黑水,长城内外,中原大地,珠江两岸,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父教其子,兄勉其弟,妻子送郎,共赴国难,开始了空前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七七事变”的教训警示我们,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抗击外敌的侵略,免于强暴的蹂躏;抗战胜利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团结起来,才能救祖国于危亡,挽狂澜于既倒。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劫不衰,生生不息,创造了不朽文明,结束了上百年屈辱和苦难的历史,今天更迈向伟大的复兴,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种打不垮摧不毁无比坚韧的爱国精神,有一股不甘屈辱异常顽强而深厚的生命力量。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今天我们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但时势的变迁、世局的变幻,丝毫没有降低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价值。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可能给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固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带来冲击;各国经济在相互融合中也有竞争;世界安全局势不容乐观,霸权主义有增无减,这些都告诉我们,面对风险和挑战,我们仍然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历史赋予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就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进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祖国,需要付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需要付出一点一滴的长期不懈的努力,而激励我们为祖国付出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是我们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深挚情感和强烈认同,是亿万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有了对祖**亲深沉而诚挚的爱,我们就乐于为她奋斗,甘于为她奉献,不惜为她牺牲。泰山耸立,黄河滔滔,昆仑巍峨,长江浩荡。意气风发、信心百倍的中国人民将聚集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冲破任何艰难险阻,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篇6
关键词:生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技术运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一齐提了出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而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处的重要位置,报告中也明确的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这项重大举措让我们也认识到生态文明正式提上国家建设日程,以及它重要性的体现。
一、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直接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其呈现的规律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的理论逻辑关系。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准确的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就警告了世人,我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在观念中树立大局的思想观念,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以牺牲全体人类的利益做代价。要想树立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就要协调共处。
若是全人类要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就要多留意生态环境出现的危机、环境中产生的污染物以及物种的灭绝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少思量到“人”的差别或者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深层次领域去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若是消除生态环境中的所存在的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究其根本而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
系所存在的文化观念的危机,而自然环境的问题本源就在于陈旧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所表示为形态上支配的生产模式、损耗以及社会制度。当下的生态危机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产生冲突的产物,也是成人与利益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生态学在制度下非理性的运行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技术在整个的社会生活中的所呈现的作用很庞大,是鞭策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主要原动力。然而,技术不受控制的开发,也使得全球成了机械的设备,架空了它的存在意义。人们成为了机器的配件和物质的附属品。技术批判在西方生态学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焦点,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技术批判同制度批判紧紧地结合了起来,从而直接提出了激進的社会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西方的生态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科学技术中非理性的运用所带来的危害不仅是侵害了人们自身,同时人类社会也将陷于苦痛之中。而生产工具的理性致使正常的人际交往结构遭到了破坏,个人成为了有组织的个人,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隔阂。于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技术上的非理性运用不仅侵害了人类所生活的领域,乃至连带了文化、社会和人格这三个层次的方面。因此如果从现实世界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要得到其自身存在的定见,以及成长的新契机,就必需着手从敦促生活中文化的方面去开拓。
在我看来,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长期必须要去遵从的一项工作,就是重新阅读马克思、重新审思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重新去理解马克思所要表达的世界观革命。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无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真正能够理解生态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才能从他的理论框架和原则中重新解读内容,才是我们最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前沿问题。
三、建设国际文明新秩序的基本方针:和谐共存
当前,有关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所涉及的问题都面临着十分严酷的考验。有些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视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一既定事实,打着人权主义的幌子而去干涉别国内政,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文化“侵略”,抢夺人才资本所维持的竞争现状,推行“新干涉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要改变文明的价值观,就要从对立向对话转变,从冷战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化。建立新的文明价值观,尊重文化多样性,从而构建国际间的文化新秩序。
另一方面,要想建设和谐世界就要做到:在政治方面,创立公平、公道的国际政治新规则,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协调关系;在经济方面,建设同等划一、合赢、繁荣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和谐全球化的构建供应物质保障;在安全方面,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维护世界恒久和平与安全;在文化方面,在相互配合、开拓发展的基础上创立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国际文化新格局;在生态方面,创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关系,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建立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维护世界生态环境的发展,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认并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现代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全球范围内既定存在的事实和理念。是当国际关系发展到现阶段敦促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客观须要。人类的发展在各国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不断变化中大步迈进。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都是在历史中孕育而生的,都为其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历史不断前进奉献了重要的功能,都有它们所存在的缘由和价值,都是平等共存的,也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二)促进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现今正处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时代,国际经济贸易以及政治格局在国际文化的格式中存在着重要的作用。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也有着紧密的关联。这同样是创建和谐的国际文化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所提议的国际新秩序,其目标是涵盖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方面,是完整的整体。只要看清和谐世界是建立在利益和文化冲突上的最低限额的问题,才能共建和平与安宁的世界。
(三)在制度和规则上推动文明对话的建立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各种文明和文化之间都擦出了新的火花。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途经文化交流带动政治、经济的发展这条必经之路。可以这样说,增强文明对话,是当前全球一体化时期下人类文明前进和发展的必要步骤。而加强全球化观念,推进全球治理是凭靠了国际法律的实力,肯定了全球治理的职责,创建安定、和谐的世界秩序以及安全的全球互助规模。每一个国家都可以自主规划其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让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都得以正常运行。维护和重视各方面的资源,就要充分施展不同方面力量的作用,从而为加快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平等对话做出贡献。
(四)实现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多种文明共同发展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各民族文明和文化要想要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以及成为全球文化多样化环境中的活跃分子,都只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从根本上完善和发展文化领域里共性的制度理念,以及自由平等的组织观念,使之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保持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并且能够确保各民族的文化保持活力。无论何种文明或者文化,都不能够依靠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实力,去拦阻、霸凌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发扬。只有促进各个国家实现和谐发展,削弱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共同鞭策各民族文化的跃进,才能真正迎来和谐世界。(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嘉美.论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J].2009
[2]王淑芳.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精神生产力理论与国际文化新秩序构建.[J].201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995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篇7
●鲜艳的健康主义旗帜
余进华告诉记者,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 我国皮革行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为“十二五”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皮革业产值和出口额均创下新的记录, 行业产值增长了26.9%, 达7473亿人民币, 约占到全国轻工业总产值的5.4%。皮革进出口额增长迅速, 创下历史新高, 皮革和皮革品进口额增长了33.8%, 达538.3亿美元。鞋类出口额增长了26.6%, 至336.6亿美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 鞋类出口数量上升了21.5%, 几乎达到100亿双。“十一五”期间, 皮革行业一路凯歌, 可喜可贺, 但是, 皮革业也沉积了许多问题:1、粗放的增长方式及低水平扩张影响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2、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3、环保治理任务艰巨;4、出口依存度偏高;5、劳动力匮乏, 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环保和用工荒是目前皮革业面临最大难题。“十二五”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关键要看我们能把新健康主义旗帜举多高举多久。
什么是新健康主义?余进华解释说, 新健康主义是建立在健康、环保、低碳的基础上的工业潮流,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后危机时代创业发展的一种价值动向。它既是现代化的传统工业与健康消费的产物, 又在价值观上体现出健康至上, 要求产业适应健康发展、产品符合健康理念的诉求。对于产业来讲, 新健康主义要求行业进行环保治理, 实现低碳发展;对于企业来讲, 新健康主义要求企业在设计、生产、经营中渗入科学、环保理念;对于产品来讲, 新健康主义要求企业研发的产品注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文健康, 从而有利于消费者的全面健康。
2010年, 吉尔达鞋业公司开始倡导新健康主义, 在企业发展、产品研发、品牌理念等方面推广新健康主义, 使之成为了一杆新健康主义猎猎喧响的鲜艳的旗帜。
日前, 在吉尔达2011年度全国营销会议上, 总经理李国华明确提出了吉尔达“十二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努力将吉尔达品牌打造成环保、健康鞋的第一品牌, 并将新健康主义进行到底!
●新健康主义将大行其道
后危机时代, 随着皮革产品出口受国外绿色壁垒制约的日益加重, 再加上国内环保政策持续加强, 残酷的市场竞争将淘汰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出局。按照中国皮革协会秘书长苏超英的话来讲, “十二五”规划中国皮革业最大的重点是节能减排。“十二五”期间, 年产量在3万张以下的近1000家的皮革制造企业将被淘汰,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10%, COD和氨氮化合物的排放量比“十一五”末期下降10%。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认为, 皮革业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品牌建设和专利技术仍是整个行业的薄弱环节。在“十二五”期间, 皮革业将更加注重环保、科技、效率和质量, 努力实现皮革行业转型升级, 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毫无疑问, 在“十二五”期间, 新健康主义理念将渗透在皮革业的每一个发展细胞中, 将引领皮革业走向一个环保、低碳、健康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目前, 我国很多省市在皮革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节能减排,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提出, 到“十二五”期末, 全省皮革工业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末期降低20%;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10%;氨氮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20%;废水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20%。全省制革废水排放达标企业要达到100%。
福建省亦出台了《福建省皮革行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 对皮革行业化学需氧量 (COD) 、氨氮 (NH3N) 两项水污染物指标排放总量实行严格控制。福建计划到2015年, 全省皮革行业COD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40%, NH3N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36%。《方案》对该省九市一区总量削减任务作了详细分解, 并要求所有皮革企业必须采用国家推荐的清洁化生产技术, 因地制宜、因厂制宜实施水回用, 严格落实含铬废水单独处理, 实现含铬废水、含硫化物废水、综合废水、生活污水、雨水的“五水分流”, 分期分批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由四川和福建两省的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的力度, 窥一斑而知全豹, 昭示着新健康主义将在“十二五”大行其道。
●新健康主义将促使皮革业三大转变
“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2010年12月,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应用座谈会上如此断言。显然, 环保成为维持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也是时代发展必然的追求。相对于皮革业, “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余进华断言, 皮革行业高扬新健康主义旗帜至少能促使皮革业发生三大转变:
———理念:从利润为先向“以人为本”转变。皮革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 但是, 皮革业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 恰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所说:“天地之间莫归于人”。所以, 新健康主义要求企业研发的产品要注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文健康, 要有利于消费者全面健康的意识;同时, 新健康主义企图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产业的发展中, 关心人、注重人文关怀、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维护和谐劳动关系, 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改变企业依赖加班、低薪获得竞争优势的格局, 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条件, 充分激发员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产业:从粗放型向环保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皮革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环境、资源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然而, 皮革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扩张所依赖的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已进入高成本和短缺时代, 对皮革制品实施生态检测认证已成为国际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去年8月8日, 国家工信部就对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进行了公告, 皮革行业企业名列其中, 为整个皮革制鞋行业资源节约敲响了警钟。
因此, 新健康主义要求皮革工业在“十二五”时期进行环保治理, 淘汰落后产能, 实现低碳发展, 广泛采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 迅速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打破欧盟的“绿色壁垒”, 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生产与检测体系, 从而完成皮革业从粗放型向环保型的历史转变。
———产品:从注重量化向注重功能转变。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皮革大国, 皮革及其制品出口创汇连续6年居轻工行业第一, 制革、制鞋、皮衣、箱包、毛皮服装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然而, 中国皮革工业在实现产品数量扩张的同时, 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新健康主义要求我们在改变传统的粗放发展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自主创新, 研发高附加值产品, 如薄层皮、水洗皮、装饰皮等。此外, 制鞋、皮衣、皮件、裘皮服装等, 皮革制品需更加注重使用环保绿色化料、高效节能机械设备, 更加注重新技术、新功能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在“十二五”时期, 中国皮革行业必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 迅速拉动产业升级, 增加产业核心竞争力。
吉尔达公司鞋业董事长余进华认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 消费者对皮革制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吉尔达研制的纳米功能空调鞋在不断地升级换代, 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这说明产品的功能化健康化是一种趋势。相信在“十二五”期间, 在新健康主义引领下, 皮革制品的种类和功能将不断地增多和扩展延伸。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篇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实践形态, 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 本质上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标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和时代特征;既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又力避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弊端;既坚持传承优秀文明成果, 又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 顺应了人民的新期待, 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条富强之路, 沿着这条道路,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这是一条民主之路, 沿着这条道路,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发展、法治更加健全,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这是一条文明之路, 沿着这条道路,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这是一条和谐之路, 沿着这条道路, 人民生活迈入小康, 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只有这条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理论形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表现, 是根植于当代中国实践的科学理论, 是指引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和行动指南。这一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 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科学综合, 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根本思想保证和理论指导。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凝聚意志、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耀眼的真理光辉, 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社会共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制度形态, 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础, 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和历史走向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 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 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伟大成果。2011年“七一”讲话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概念, 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 顺应时代潮流,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 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奇迹、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震撼, 一切都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内在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三者相互依存, 相互衔接, 相辅相成, 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升华, 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路径。实践是理论和制度的来源、基础, 是检验、发展理论和制度的标准与途径。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最鲜明论断, 就是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沿着这条道路的起点前行, 从理论上加以提升, 就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制度上加以固化, 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见, 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实践的产物, 没有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实践, 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创立、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丰富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必须立足于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 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指南。理论是反映道路、制度的本质并引导实践和制度运行的指针, 离开理论体系, 制度和道路就会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引而迷失方向。理论和制度是实践经验的升华, 但一经形成和确立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离不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形成了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怎样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对道路开拓和制度建设的指导作用, 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保障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的规则体系, 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保障。制度是道路和理论顺利发挥作用的保障, 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离开制度, 道路和理论体系容易走偏。要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按照制度规范去进行, 避免左右摇摆,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是关键。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得到坚持和贯彻, 确保中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使这一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而不断完善, 就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韩庆祥.深入把握“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EB/OL].http://www.cntheory.com/ZTLLLLTX/2012/423/1242391544J28JB6A65HEC06AHFHKE.html, 2012-04-23.
[3]牛先锋.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旗帜的统一[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 :3-8.
[4]邹谨, 姜淑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思考[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1, (4) :3-6.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篇9
一、“和合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与活力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 “和合文化”是内涵深刻、历史悠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程思远先生认为 (1) - (2)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含有和谐、协调、结合、合作等意思。中华“和合文化”, 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谐统一、形成合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思想核心。先秦时期, “和合”概念开始出现。《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 以保于百姓者也 (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 。”《管子》中正式对“和合”概念进行了表述:“畜之以道, 养之以德。畜之以道, 则民和;养之以德, 同民合。和合故能习, 习故能偕, 偕习以悉, 莫之能伤也。”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 认为学习“和合”, 就是学习道德, 民众只要能够“和合”, 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强大力量。把“和”与“合”联用, 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如孔子说的“和为贵”, 其实质就是“和合”的整体含义和价值观念。《尚书·尧典》还曾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 即“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这个模式要求由近及远, 逐步搞好团结, 依次协调各种关系, 直至“协和万邦”, 使普天下各民族、各邦国团结无间、亲如一家 (1) 。
(二) “和合文化”是中国最具活力的优秀的大众文化
由于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和”, 崇尚“人和”, 主张“和为贵”, 所以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和谐、和气、祥和、谦和等话语时常听到。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词句, 在生活、工作中仍然经常使用。“和为贵”的观念世代相传, 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 “和合文化”倡导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 倡导建立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民间, 长期以来以“和合二仙”为吉祥、喜庆、团结的标志。这说明, “和合”思想在民俗民风中广为流传 (1) ;说明“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 强调团结互助”, “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向往‘人人相亲, 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3) 。
(三) “和合文化”是中国杰出人物大力弘扬、倡导的先进文化
程思远先生曾以20世纪的历史为例, 说明中国无论在战争年代, 还是在和平年代, 中华民族“和”与“合”的优秀“和合文化”传统, 一直为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和杰出人物所不断继承并综合创新为先进的思想文化, 经常运用于处理党派、民族和国际关系等。如孙中山提出的新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在文化观念上, 就是运用“和合精神”, 正确处理党派关系、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孙中山先生的著名遗训:“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 实质是要实现国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团结、“和合” (1) 。再如毛泽东同志, 不仅重视党内的团结和人民的团结, 而且重视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注重正确处理党派关系、阶级关系、国际交往和国际联系。他曾亲自决策,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建国以后, 他十分注重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6年4月, 毛泽东同志就处理台湾问题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的政策主张。20世纪70年代, 他又亲自决断, 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万隆会议就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 宣言把和平、合作联在一起提出, 使中国“和”与“合”联用的文化传统, 有效而成功地运用到了处理较广泛的国际关系方面 (1) 。改革开放以来, 和平、合作更加被中国政府所重视。邓小平同志不仅多次谈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和时代主题, 同时也提出要实行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在处理国内关系方面,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指引我们顺利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这是全世界都没有的成功范例, 为国家统一和国际和平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二、高扬“和合文化”旗帜, 促进21世纪和平与合作
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反对台独、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长远任务, 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长期以来极力宣扬的中国威胁论, 中华民族应当以怎样的文化旗帜与世界各国人民实现理解与沟通?1997年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和在东亚首脑非正式会晤时的讲话中已经精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江泽民指出:“阳光包含七种色彩, 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应该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4) 。“东亚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 创造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 以社会集体为重, 崇尚自尊自强、艰苦奋斗、勤劳节俭、谦逊好学的美德, 处理人际关系提倡和洽协调, 对待国际关系主张和平共处。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要东亚各国结合本国的实际, 顺应时代的潮流, 弘扬和运用这些具有东方特色的传统和智慧, 同时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进步文明成果, 就可以为不断发展东亚经济合作提供精神的动力” (5) 。江泽民同志这两段话实质也是对中华“和合文化”精神的深刻阐述, 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完全应该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的重要文化旗帜。
(一) 以“和合文化”为底蕴,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 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 先灭其文化。”这说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民族团结等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 失去其特有的文化, 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 国将不国。近年来, 党中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建设一个全社会互帮互助、全体人民融洽相处的诚信友爱的社会, 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和重要任务之一。因此, 以“和合文化”为底蕴, 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舆论氛围、和谐心态等, 都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 以“和合文化”为旗帜,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由于中华“和合文化”精神贯穿渗透在儒、释、道和中华文化各学派之中, 它已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武器。为了有效地反对台独、藏独等分裂祖国的势力,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我们必须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高举中华“和合”精神的文化旗帜, 牢记江泽民同志关于两岸关系的谈话:“合则两利, 离则两伤;捐弃前嫌, 携手并进” (6) 497;“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 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6) 501。2005年4月29日,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指出:“坚持‘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 谋求台海和平稳定, 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维护两岸同胞利益, 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 共同发扬中华文化, 有助于消弭隔阂, 增进互信, 累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7) 。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表明, “共同发扬中华文化, 有助于消弭隔阂, 增进互信, 累积共识”;中华文化, 是全民族共同认可的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思想纽带。
(三) 牢记世界上歧视、排斥、对抗、冲突的沉痛教训, 促进和维护21世纪和平与合作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正确处理世界上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 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相互之间应提倡兼容而不歧视, 交流而不排斥, 对话而不对抗, 共处而不冲突, 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 发挥各种文明的积极作用, 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进步。古往今来, 在一些不同民族和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和人民之间, 发生的这样那样的相互歧视、排斥、对抗、冲突, 不仅给相关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损失和灾难, 也影响了不少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安宁和发展。这种沉痛的教训, 国际社会应该普遍记取。那种在世界上‘唯我独尊’的做法, 那种挑动民族分裂甚至民族仇视的行径, 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都是有害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崇高事业的” (8) 。
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 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这是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两次全球性冲突;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 人类在以和平为主旋律的环境中, 步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崭新岁月。在这种战争与和平两种历史背景的相互对比下, 在经济全球化的崭新形势下,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总结过去, 面向未来, 我们需要确立顺应时代潮流的合作观念和合作方式。因此, 中华“和合文化”, 恰是顺应21世纪“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时代主流的一面重要的文化旗帜。应当说, 程思远先生的这一预言正在实现。今天, 中国正“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 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 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 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 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 。
参考文献
[1]、程思远.论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N].光明日报, 1997-06-28.
[2]、程思远.二论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J].中华文化论坛, 1998 (1) .
[3]、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06-04-23.
[4]、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 加强友好合作——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N].人民日报, 1997-11-02.
[5]、江泽民.携手合作共创未来——在东亚首脑非正式会晤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1997-12-16.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7]、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N].人民日报, 2005-04-30.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篇10
党和国家对集体经济, 一直是很重视的。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对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所以, 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开拓进取, 积极推进我国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 为实现共同富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做出我们的不断努力。近年来,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及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 在民建上海市委、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各级联社和广大集体企业的支持下, 你们连续4年, 以论坛的方式, 研究交流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问题和新的探索。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提倡, 值得学习。在座的各位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推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写入了上海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你们对集体经济的研究成果有新意、有深度, 比较全面、比较系统, 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也为全国的集体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好的贡献。我非常感谢你们, 也代表全国总社感谢你们, 并向辛勤耕耘在集体经济理论前沿的专家、学者和长期从事集体工作的全体同志, 表示亲切的问候!
今年年初, 我在上海曾与研究会和研究所的同志一起探讨集体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研究如何把集体经济理论“大众化”, 研究新型集体经济内涵和如何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今天, 你们把论坛专家的理论研究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企业现场交流结合在一起, 这是一种创新, 因为理论来自社会实践, 这是很有意义的。最近, 中央电视台新闻以“辉煌30年:中国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综述”为题, 对包括青岛的海尔集团、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内的全国集体经济多次作了报道。这是十分可喜的一步。
改革开放30年来, 集体经济逐步出现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样化, 初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探索出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成功之路。集体企业产权制度进行了深入改革, 全国现在有70%以上的企业, 经过改革之后成为企业资产集体占有与职工个人所有相结合的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企业组织形式上实现了多样化, 城镇集体经济组织有集体资本共同所有的企业, 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制企业, 集体、国有、私人资本融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各种合作社等;企业发展方式开放化、多样化, 自我积累与市场筹集资金相结合。这种新型的集体、合作经济充满了活力和发展潜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集体经济的理论。我们强调特色, 要很好的回顾, 把集体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特色总结出来。比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与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关系?集体经济共同致富原则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关系?集体经济自主自立原则与市场经济开放、融合的关系?集体经济按劳分配与劳动和资本共享利益、合作利益机制的关系?总之, 我们要研究马克思集体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化, 勇于创新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 我们要认真总结, 大力宣传集体经济改革开放的30年, 注重提升, 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 从实践和理论上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集体经济特色。
同志们,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关键阶段,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这是发展集体经济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对集体经济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借鉴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经验, 积极推进城镇集体经济深化改革, 发展创新。
首先, 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坚定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方向。正确把握集体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前景和在经济社会总体布局中的位置, 把握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 求真务实, 锐意进取, 完成时代赋予集体经济的崇高使命。
其次, 必须采取多种形式, 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 实行“两个联合”, 提倡和规范职工持股, 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公司制等多种形式, 建立和完善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借鉴国际合作社和我国农民合作社的经验, 大力发展城镇社区经济、合作经济。
第三,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 引导企业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方向, 结合集体企业实际, 加快转型升级, 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与联合创新相结合、自主知识产权与加工配套相结合、自主发展与联合重组相结合等方式,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2008年11月19日, 在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上, 明确并形成了6条帮助轻纺工业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遇到的困难的政策措施。我们要按照集体经济具有劳动密集型和中小企业多的特点, 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广泛的就业需求为目标, 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和不同行业的企业。
2008年11月22日, 温家宝总理在上海考察大型企业时要求:“加快结构调整, 通过兼并重组保护先进产能。在困难面前, 企业要苦练内功,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因此, 少数有条件的集体企业, 要努力通过兼并重组发展成大企业、大集团, 增强竞争力;多数集体企业应围绕大企业、大产品搞好配套, 进入产品链和走“专、精、特、新”的路子。要重视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 把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努力开发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 满足和丰富城市和农村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增加出口创汇。要走节约型、环保型、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第四, 努力营造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法制化的社会环境。依据《宪法》、《物权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维护集体经济的合法权益, 抓紧出台《关于城镇集体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保护和促进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根据新情况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提请全国人大加快《城镇合作经济法》的立法。
第五, 加强对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我们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领导, 努力把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统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促进集体经济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各级联社要积极发挥作用, 建立顺畅的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联社建设的新课题。
当前, 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我们要树立信心, 依靠广大企业和职工, 在危机中找生机, 发挥集体经济的制度和文化优势, 以改革保发展, 以发展保稳定, 更加关注民生, 鼓励引导广大劳动者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篇1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党员;先进典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下学生党员风采绽放的探析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学生党员发展的旗帜,进行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将其内化为学生党员的精神追求,并作为一种精神导向,进一步激发其情感共鸣、培养其道德情感、增强其是非判断能力。同时将“三型”党支部建设作为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载体,以“四力”工作法为有效的开展方式,通过“学习、服务、创新”三个方面开展系列专题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引领围绕在同学之中,以“思想引领力、学习自主力、制度约束力、作风表率力”促进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从而使得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影响和带动学生群体,在同学中起到引领、沟通、指导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下绽放学生党员的风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下学生党员风采绽放的具体要求
(一)明确要求树目标。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党员的基本要求,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实施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做好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坚持积极而慎重地做好党员发展的工作,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发展党员工作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健全多渠道、分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树立发展党员的目标,为学生党员勾勒出了清晰的价值内核、统一的价值目标。
(二)践行实践展风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贵在行动。学生党员是党的队伍中最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活力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参加校园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党员自觉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并以此丰富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价值引领。同时通过实践为学生党员提供一个能够发挥才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展示学生党员亮丽的风采。
(三)创新载体构平台。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不断强化运用新思维。以服务型党支部建设为背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成立由党建带团建,党员和团员共同参与,以帮扶困难同学为目的的“红色志愿队伍”,在达到同学之间同学习、共进步目标的同时,锻炼学生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带动学生团结、班级进步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下学生党员风采绽放的工作路径
(一)深入理论学习,形成思想引领力。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如“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政治素养专题培训会、“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等系列专题研讨会,以学习研讨会、思想培训会和红色经典活动的形式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通过回顾学习、培训研讨、重温经典使得学生党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生动具体的认知,自觉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学生党员的思想引领力。
(二)优化基础平台,形成学习自主力。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以“互联网+”的理念,建立QQ群、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个性化、多维度的传播,极大地激发学生党员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党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寻求视觉听觉愉悦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下学生党员风采绽放的预期效果
(一)确保学生党员的价值导向。通过系列研讨会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党员的精神追求,积极对学生党员进行价值引领,保证学生党员以身作则,争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
(二)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通过“同学习、共进步”学习辅导系列活动及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党员真正融入到同学中去,牢固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旗帜鲜明地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展示学生党员的亮丽风采。通过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倡导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党员真实地展现到同学中去。以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党员得到展示,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和丰富性让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培育和践行,同时让学生党员在同学中形成思想引领力和作风表率力,真正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党员的风采得到绽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