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和 》教案设计

2024-07-26

《数据的收集和 》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数据的收集和 》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22 14 8 人数 15 7 8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17 13 4 人数

24 12 12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提问:

1、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2、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

(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3、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这个统计表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分的小组,另一方面是各组的人数情况.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 月 日

男生 女生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4、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

6、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

(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教师说明: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左上角一格用斜线分成三部分.)

“1”说明横栏类别,“2”说明竖栏类别,“3”说明表头有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数据的(有时还注明数据的单位).

(二)学生独立填表

(三)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小组人数统计表

年月日

教师强调:

1、填整理好的数据;

2、再填合计、总计,根据这两项结果检查所填数据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3、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四)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五)教师提问: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明确:

1、先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着和竖着各应该画几个格;

2、填好表头中各项的名称,有单位的要注明单位名称.在填写表头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为了查表方便和醒目,“总计”和“合计”一般要放在统计表的最上面和最左面;

3、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4、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

5、把统计的材料与表中填好的数据核对一下,看有没有漏写或误写的地方,合计和总计计算得对不对.

《数据的收集和 》教案设计 篇2

一、数据的收集

1. 普查的概念: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 如学校为了了解每位学生的体重情况,而对每一位学生的体重进行测量.

2. 抽样调查的概念: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 如为了了解一批洗衣机的质量, 从中抽取10台进行研究. 其中这批洗衣机是我们所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每一台洗衣机叫做个体,称这10台洗衣机为总体的样本 ,称样本容量为10.

普查一般用于需要了解总体中每个个体的情况,如人口普查、全班同学晚上睡眠时间调查等. 当调查对象容量比较大,或者调查过程中会对调查对象有损害时一般采用抽样调查,一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 不过在抽样过程中要注意所选样本的代表性.

二、数据的整理

1. 统计表:将统计分析的事物及其指标用表格形式列出的方法. 通过下例,体会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

公交公司为了合理安排某学校附近的公交路线,特对该校学生的出行方式进行调查.

首先设计如下调查问卷,并抽取50名同学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

用统计表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2. 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一般简称条形图,也叫长条图或直条图. 条形统计图是用条形的长短来代表数量的大小,便于比较. 条形统计图又分为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由多种数据组成,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画出如右图的条形统计图.

3. 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单位1),用圆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项目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面 的统计数据,可以画出如右图的扇形统计图.

在扇形统 计图中,扇形圆心角的度数=该部分的百分比×360°.

4. 折线统计图: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的统计图. 与条形统计图比较,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发展变化的情况.

条形统计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变动情况;扇形统计图主要用于表示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表示数据的变化特征,用于反映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统计图.

三、数据的描述

1. 频数就是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

2. 频数分布表: 对于一组大小不同的数据划出等距的分组区间(称为组距),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列入各个相应的组别内,便可以出现一个有规律的表格. 这种统计表称之为频数分布表. 从频数分布表中,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组中具体的数目.

下表就是一组身高数据的频数分布表:

3. 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频数分布表,用横轴表示各分组数据、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绘制条形统计图直观地呈现频数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称频数分布直方图. 例如下图是一组身高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从这个直方图中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组出现的次数,也能很直观地看出哪组出现的次数最多,哪组出现的次数最少.

《数据的收集和 》教案设计 篇3

1.通过系列化活动,让学生在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及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能用个性化的方式描述数据,且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现实活动中调查和收集数据,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需要统计,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意识。

3.使学生在系列化的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活动的效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设想】

数据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力图使学生在数据的统计和收集的具体活动中,建立起数学学习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观念。这节课力图使学生不仅在动中学,而且在乐中学,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来,让学生在鲜活的数据活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并懂得无处不在的数字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道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设计力图让平面化的数学在活动中站立起来,使学生感觉数学是可亲的,而不是抽象冰冷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

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人类的所有感官中,90%的信息量是靠眼睛摄入的。所以说啊,眼睛是人的重要的器官,要重视眼睛的保健哦!现在啊,最常见的眼睛疾病就是近视。你们看啊,我们班有多少“小眼镜”啊!

讨论:要了解班级同学的近视情况,可以怎样做?

启发:分学习活动小组,在班级内展开调查活动,并把每个人的视力情况记录下来。

展出课题: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设计要旨: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出发,引入“怎样了解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的教学课题,激发学生对班级同学视力情况的探究兴趣,进而主动寻找破解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热情,又让学生充分感受统计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现实生活离不开统计这一基本的数学方法。】

二、自主探索活动

1.数据收集活动

讨论:刚才我们提出了要运用具体的调查活动去了解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在小组内进行调查,可以采取怎样的做法呢?

明确方法:可以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纸条上写下自己的视力情况,再交给调查小组的组长。

谈话:同学们,把各自的视力情况写在小纸条上交上去吧,还要选派一名报告员按序号报出你们组每个同学的视力情况,其他同学记录。(在学生活动期间,老师边巡查边予以指导)

2.组织反馈活动

谈话:你是如何记下你们小组成员的视力情况的?请把自己的记录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讲评:他是如何记录的?你觉得他这种记录方法合适吗?

提问:有没有别的记录记录方式呢?

指名用符号分类记录的孩子进行记录的展示并做简短的介绍,教师适当评点。

让用其他方法的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让每个学习小组在自我展示中体验探究与合作的乐趣。

【设计要旨:让学生讨论交流调查方式,能让孩子充分了解运用调查的方式来获取数据的基本方法,调动他们参与调查的热情和能动性。在活动中学生充分交流,合作分工,积极探究,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具体的调查实践中感受收集并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数学活动的快乐。】

3.分类整理活动

谈话:通过调查,同学们把握了自己小组的基本情况,且用到了不少的记录数据的方法。请你们再认真看看大家的记录情况(幻灯展示不同的记录方式),大家能从这些数据中非常明白地了解你们小组的视力情况吗?

讨论:要更清楚地反映同学们的视力情况,可以怎么办?

明确:可以对记录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

谈话:你想如何整理?先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按自己所想的方式把刚才记录的结果整理一下,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加以表示。(学生在进行分类整理的同时,教师观察指导)

反馈:你分类整理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如何将分类整理的结果呈现出来的?

指名提问:对分类整理的结果进行展示,并对分类标准和数据表示的方法进行解释说明。(兼顾多种分类标准,及在多种标准下多种结果的展示,注意要使每个小组都得到展示)

【设计要旨: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明白要想清晰地表示调查数据,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类,而进行科学分类的前提是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分类标准。通过启发式的探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地确立分类方法、分类标准,个性化地展示数据。】

4.数据分析活动

一问:你所在的小组中是近视的人多,还是不近视的人多?近视和不近视的人数各为多少?

二问:你所在的小组的近视的同学中,低于200度的浅近视的同学多,还是高于200度的深近视的同学多?

三问:在近视的同学中,因为看书学习而导致的近视和因为游戏看电视而导致的近视各占多少?

四问:就这项调查活动,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交流一下。

【设计要旨:通过数据分析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多向度观测数据,多向度了解数据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5.回顾反思活动

这节课我们是运用了那种方式来了解班级同学的近视情况的?这次调查活动,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

【设计要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在回顾中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整理意识和反思意识,这是有效学习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课外延伸活动

和爸爸妈妈合作完成以下活动:统计你的小区你所住的那栋楼内,开车上班、坐公交车上班和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各有多少?其中开车上班的人群中,有多少人可以换用公交或自行车出行的?

统计完成后,写封请大家为缓解交通压力、为还蓝天绿水做贡献的倡议书,贴在小区公告栏内。

数据收集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

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

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

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

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人。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2.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

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

(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

(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

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

②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

三、课堂实践

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

四、课堂

①今天学习的内容;

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的第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2.求平均数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1数据收集与编辑 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wps表格的启动与退出;(2)、了解wps表格窗口的组成;

(3)、对对wps表格进行编辑与简单美化。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能够运用wps表格表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操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熟悉wps表格的编辑。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机房 教学过程

一、填写问卷调查(为后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做铺垫)

老师是以什么方式获取我们班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的呢(问卷调查)

这种以亲手实验、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获得的资料叫做“第一手资料”,那么什么是第二手资料呢?你能举出生活中碰到的例子吗?

二、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利用网络获取第二手资料,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获取第一手信息的基本步骤—以问卷调查为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三、那可以利用什么软件来统计和分析数据呢?

Excel wps电子表格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Wps电子表格

(1)Wps电子表格简介ppt 培养学生对国产软件的自豪感

(2)启动程序

(启动的不同种方法,快捷键的方式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开始菜单)1.建立工作簿

2.工作簿的默认命名,默认状态几个工作表 3.工作表默认命名

4.单元格有没有名字呢?

(3)工作簿的组成

行列 工作表 工作簿 比喻 工作簿 工作表 单元格

书柜 书

一页页书

小区 房子 房间

(4)认识工作表界面

学生看书并打开wps表格,回答ppt上框出区域的名称

(加上状态栏,本来是类比word的界面,但是很多学生小学都没学过,因此类比也没用了,因此让学生看书)

讨论学习:班主任要统计我们班学生的基本信息,应该如何设计表格? 请设计表格,并填写自己的信息

(5)Wps表格的编辑

任务1:(把问卷统计结果以txt文档格式发给学生)

要求导入数据,完成以下表格(连续区域的表示方法)操作要求

选定单元格B2 选定一行 选定一列

选定连续数行或者数列 选定一个连续区域 选定多个不连续区域 选定整张工作表

方法一 单击该单元格 单击行号

方法二

利用键盘上的方向键

任务2:按照以下操作对初一信息技术调查表进行操作

在第一条记录前插入一行,并在这一行中填写标题“初一信息技术调查表”,加粗,小三字体

删除第一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老师随便填写的,因此数据无效)删除D列和E列数据 清楚B列内容

把sheet1所有内容复制到sheet2中,并给sheet2重命名为“复制表格”

任务3 工作表的修饰

调整H列所有单元格的宽度,使单元格的内容都可见 设置G列单元格自动换行

合并A1到F1单元格,并把合并后的单元格设置为淡黄色,字体居中对齐

四、总结

给学生20分钟探索时间后,老师根据重点难点点拨,之后学生接着完成任务

《数据的收集和 》教案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04页信息窗2内容,统计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调查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统计方法的多样性。教具准备:

练习本、统计表,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班体育小明星评选活动开始了。谁能当选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

二、合作探究,研究方法

1、个人选举,组内收集。

2、汇报、记录。

师:现在各组的选票都已经收集完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把评选的人数记录下来,用什么方法记录最好呢?

生1:用画O的方法最好。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最好。

师:在许多的记录方法中,画“正”字是人们经常使用而又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请大家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一个“正”字。(师生共同书写“正”字,写时师强调笔顺。)师:下面,我们就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每人的得票情况,谁愿意当记录员?(师指4名学生到前面,分别记录票数。)

/ 2

师:各组组长,声音响亮地,念得慢一点,来汇报你们组同学选举情况(学生操作:组长汇报,记录员记录。)

3、完成统计表。

4、填写统计表。

师:选举谁的人最多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5、汇报结果。

师指一组学生,到前面展示汇报统计结果。

6、完成统计图。

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四、课堂小结,并延伸

统计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了,这次你又有什么不同的收获吗?学生举例说明。

在行销中合理收集和使用数据 篇7

银行代表A:从目前实践来看, 在客户的资料和联系历史这两方面的数据我们基本上可以收集到。但在之前我们从事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中, 跟客户接触的次数, 以及通过互联网或到网点接触的历史, 我们基本没有记录, 如果客户只是询问产品, 我们也记录得很少, 请问对这部分的资料该如何搜集?

张执中:这是很具体的技术问题。并不是所有数据都那么容易搜集, 因为层次很乱, 搜集到也需要整理。不能一次贪多, 得一点点来。数据很难做得很完善, 我们在能够做到的范围之内做。所以, 现在需要先把架子搭起来, 数据没有也没关系, 可以慢慢填进去, 因为这不是马上就能完善的, 但要往这个方向走。

银行代表A:以我们的经验, 联络历史对增加客户满意度非常重要。在客户满意度方面, 如果按前面所说, 将框架搭起来, 再一点一点去填补, 哪一类是应该最先去做的?因为这些数据, 如联络地址, 用文本很好记录, 但最后变成IT, 一定要量化, 变成一个一个可查询的字段, 并分析成可理解的, 要如何做到这点, 我希望您能提供些经验。

张执中:有很多历史是交叉的, 比如一个是客户使用设置, 一个是我们怎么跟客户联络, 还有一个是我们怎么行销。这个分成三块来看, 应以行销作为中心开始, 因为这个是我们最关心的。

我们通过什么样渠道, 要卖什么产品, 然后客户是怎么回应的, 最后谁卖这个产品, 这就是基本的对比。比如增加了两三倍的数据, 虽然很简单, 但告诉了你一个历史。从现在开始, 把这个历史记录下来, 以后每一次是一个记录, 最后将它概括起来, 因为概括起来后, 营销人员才能具体去运用。概括的时候, 只能概括到我们在过去的六个月当中:有没有卖过此类产品, 客户接不接受等, 数据都能回答这些问题。

数据在渠道中的运用

翟南宾:现在基金销售很多通过电子渠道, 在国外, 可以看到每个月的新增客户是从哪个渠道进来的。但这在中国比较复杂, 比如客户在网上看到了基金产品, 但是网上不能申请, 最后还得到支行办理。请问, 在您现在的数据库里, 能否知道客户是从哪个渠道进来的?

银行代表A:我们认为, 现在区分客户从哪个渠道进来的意义并不大。目前我们的客户有99%来源于分行, 来源于其他渠道, 比如说电话销售保险方面, 会有一些识别, 但是有的并没有系统化地去记录数据。我们更多的还是关注在获取客户的方式, 这种方式如果有效的话, 我们就会持续做标签, 但还没有完全针对渠道。

因为从零售来讲, 目前除了分行渠道以外, 其他新渠道获取客户的能力都很弱, 未来的形势也并不乐观。但是我们会透过一些新项目不断地去强化一些新的获取客户方式, 这是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今天涉及比较多的是基于已经进来的客户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去提升, 但是该怎样去获取新的客户, 我认为这课题可能更难。

盛秋戬:像你所说的, 如果有行销史或部分的历史数据, 因为它有客户的第一次接触, 对今后的获取客户应该有帮助。

如何用数据衡量客户价值

银行代表B: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我们发卡已经有一千多万了, 我手头有充足的数据, 我们的技术力量和团队也还可以。但是我现在不知道怎样将数据有效地和业务主题结合起来。

举一个例子, 我们销售团队比较关心的是, 如何有效地找到目标客户。这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我们的目标客户?这时, 各个部门说法就不一样了。销售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做白金客户, 或高端客户;财务却说:按我们的算法, 白金客户其实不一定很赚钱……各部门说法不一。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 客户价值有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衡量标准?第二个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 我怎么确定一个指标?如某个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多, 我能否帮他做一个指标, 因为客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 如自然属性和从什么渠道进来的, 我认为都会有影响。然后根据很多属性, 找出跟这个指标相关性比较大的属性, 算出一定的模型, 这个模型如果有效, 那它对我以后的客户获取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这里面又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第一, 我们怎么来设这个客户, 怎么来衡量这个客户的价值?第二, 我不知道这个思路是否行得通?所以我想请教在座的各位专家。

张执中:每个银行对客户价值的衡量可能不一样, 但银行内部一定要统一。我们已经做到了营销、财务和风险这三个部门统一起来。一个银行要统一标准, 需要付出努力。在实际操作时, 不一定一开始做得很齐很准, 因为我们不是在做会计, 只是在给客户打分。如果做到完美是100的话, 我们达不到完美, 那么可以先从10或20开始做, 这是能做到的。但前提是银行内部必须要有统一标准。

林亚臣:这就是客户定位的问题, 客户定位应该是一个集体决定的结果。比如信用卡中心, 要找什么样的客户, 这应该是非常清晰的。

作为IT部门, 不应该把精力花在怎么定位客户上, 因为这不是IT部门的职责, 我们的职责是在定位明确以后如何让它发展得更好。

翟南宾:您的数据里能看出单个客户的利润吗?我在美国做信用卡, 能看到单个客户的利润。

银行代表B:目前肯定不行。核算客户的利润, 这不是单纯的IT技术问题。

翟南宾:这绝对不是技术的问题, 这就是我说的精细化管理。

你有很多的数据, 但如果很多数据都只在脑子里, 最后是没用的, 这就是最大的困惑。我们要先算出客户的贡献度, 反过来再看这些人的特征是什么, 如客户的职业和年龄等。

银行的目标客户应该是很具体的。在国外银行, 至少能有一个字段看出客户的贡献度。我感觉国内银行现在最难的就是成本如何分摊。在国外, 成本算得很清楚, 这个清楚不是绝对的, 但至少在数据里是差不多的。最后全部从单个客户加起来, 与财务部门比对, 基本上吻合。

银行代表B:美国做得相对比较好。

翟南宾:相对而言还可以。对用数据的价值, 我认为最终目的是要做一个投入产出比, 这个价值很大, 对CEO的决策有很大的帮助。

林亚臣:计算客户的价值, 关键是看从财会的角度, 还是从客户管理的角度。

要从客户管理角度, 不需要算那么精确, 只要排名对就行了。比如说, 财务会算, 张三赚了一百, 李四赚了五十, 但里面的成本就相当复杂了, 财务要算得非常精确。如果从客户管理角度出发, 就不需要那么精确, 即便算出张三是一百, 李四是五十, 这对做决策没什么影响, 因为最后做决策是做群体的决策, 而不是一个人。

银行代表B:关于群的问题, 我认为, 如果确实很清晰地做好了客户定位, 客户经理知道有哪些纬度来分群, 那就不存在我刚才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为客户经理不知道如何分群, 他只能凭经验, 每个人的经验, 会有自己的一个标准, 但是我不确定这标准是不是科学。但如果有一种方式, 能粗略地算一下, 从我的存量客户里边可能就能帮助他, 或者说更好地找到分群的方式, 但目前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所以我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数据的收集和 》教案设计 篇8

一、建设免疫规划系统是档案服务民生的迫切需要

免疫规划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自实行儿童免疫规划以来,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免疫规划档案信息工作与社会发展呈现不平衡的问题,大部分地区免疫规划服务和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落后的手工登记、统计分析的原始手段上,其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障,传统落后的免疫规划档案信息的录入和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免疫规划实际工作的需要。流动人口的剧增,群众预防接种意识的增强,业务管理模式的不一致,数据标准、编码、接口的不统一,不能实现异地接种和档案信息共享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民众需求和免疫事业发展。如何建立动态监测的档案信息,提供科学严谨、及时准确的各类免疫规划相关数据,解决异地接种,实现数据共享,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成为免疫规划工作新的难点和工作重点。2005年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二、收集档案信息是建设免疫规划系统的基本前提

根据卫生部《关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疾控发[2006]512号)和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鄂卫办发[2007]24号)要求,湖北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信息化试点工作,将儿童接种档案的收集纳入信息化工作和免疫规划系统建设。

一是从2006年开始,全面组织全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档案的普查统计工作,组织数据录入,建立报告管理系统;

二是从2008年开始,完成平台权限开通工作,实现客户端系统市、县、乡镇三个100%覆盖,实现2005年以来出生儿童个人档案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是2009年狠抓客户端数据的覆盖率和数据质量、增大经费投入加快省市两级平台建设,在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录入的基础上,全面更新全省免疫规划信息化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和加大系统维护经费的支持力度;

四是2010年重点抓好省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2010年6月,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开通并试运行,12月,全省全面启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产科接种点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2011年4月25日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正式启动。

三、通过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提升民生档案服务能力

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以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软件为基础,包括湖北省免疫规划之窗、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免疫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免疫规划GIS系统、免疫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等五个部分,其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儿童免疫防疫工作,服务民生工作。

1、湖北省免疫规划之窗。湖北省免疫规划之窗由首页、工作动态、免疫预防知识、接种门诊、接种查询、专家咨询、公众投诉等7个界面组成,以简洁的展示风格,紧握“实施免疫规划、保障和谐、促进健康的主题”。建设以事务链为中心的网站展示系统,体现服务型单位形象;整合网上服务项目,实现对人民群众的“一站式”服务,建立方便、高效的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获取相关信息知识,逐步实现单位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式交流。

2、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是解决免疫规划的业务应用平台,由新生儿接种、基本信息、常规接种、群体接种、免疫监测、疫苗流通等6个子系统组成。覆盖了省、市、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级预防接种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产科接种点等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和完整的收集免疫接种情况、疾病监测情况、单位情况、人员情况、辖区人口情况等基本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利用和深度挖掘,对全省的免疫接种、发病和疫苗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汇总,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免疫规划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3、湖北省免疫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湖北省免疫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个人办公、在线交流、意见建议、工作动态、文件流转、工作任务、文档共享、车辆管理、会议管理、人员管理、网站管理、数据字典、系统管理等13个功能模块组成。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各级下属机构;建成手段先进、反应灵敏、制度规范、队伍健全、运行高效的集档案信息采集、分析、交流、发布为一体的,满足对日常工作业务要求的系统信息化体系。同时以网络为依托,建立起符合免疫规划管理体系和科学的宏观决策体系。

4、湖北省免疫规划GIS系统。湖北省免疫规划GIS系统由地图工具、信息搜索、地图信息管理、预警分析等4个部分组成。采用图形化表现方式,充分利用Web-GIS(网络GIS)直观化、图形化特点,实现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应急指挥数字化平台。整个系统建立在完整的系统安全体系保护下,并且完全遵守我国计算机软件、电子政务、卫生行业信息化相关标准,具有完全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5、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由最新通知、帮助中心、程序下载、联系我们等5部分组成,帮助用户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及动态,发布软件操作指南,软件故障处理小教程,发布软件升级及相关升级用的软件模块,方便用户尽快的联系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及疑惑。

四、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1、在为接种机构服务中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全省近2500个接种点,分布在乡/街道、村/社区,利用PC机和读卡设备,使用客户端软件,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等功能。产科新生儿接种管理,完成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第一针接种管理和新生儿基本个人档案信息的采集。全省17个市州,市级应用覆盖率为100%;全省102个县(市、区),县(市、区)级覆盖率为100%;全省1300个乡镇(街道)应用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省1831个接种门诊应用覆盖率达100%;全省医疗机构产科1567个应用覆盖率达100%。

2、在为管理和决策机构服务中加大档案资源建设。通过免疫规划系统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利用建立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分析、决策。通过平台建立预防接种儿童个人档案,实现接种信息登记、通知服务。全省0~6岁实施预防接种的儿童,收集个案为4187259人,2005年以来个案覆盖率达98%以上;成人接种(特别是甲流应急接种)收集个案达430多万,覆盖率达85%以上。全省1745个接种机构,进行了异地儿童接种数据交换,交换儿童数达379478个。

《数据的收集和 》教案设计 篇9

我刚接手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的第二堂课,本学期一开始是简单的统计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例2。上课之前,在备课这个环节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教案,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过程,由于经验欠缺,我向同年级的李老师询问了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结合教参,我找到了自己觉得比较合适的方法。

首先我带领大家回顾复习上节课(例1)的重点知识,上节课我们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统计出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颜色,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等等。通过谈话,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老师今天想请大家帮一个忙,一同来评选出一名得力的数学小助手。

由同学们推荐两名心目中最满意的人选,但是选谁更合适呢?大多同学都说出了上节课的方法,举手表决。但举手这种方式,它也有一定的限定因素,有时候会存在很多人情因素,可能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团结,这个时候呢,我们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效仿李老师的方法,我准备直接在课堂上演示投票这个过程,让同学们人人参与,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切实实的去感知这个投票的过程。在统计票数的时候,找几名同学上讲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记录,其他在座的同学来监督。刚开始还担心时间不够,这样课堂也可能会比较混乱,但这节课下来,我觉得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不过有些细节之处,的确是需要注意的,在选同学时,由于节省时间在黑板上我只写了一个姓氏,其中有一个同学姓朱,在唱票的时候就闹了一些小笑话,朱同学,王同学,朱同学,朱同学读的快时也就把同学两个字省略了,结果就成了朱,王,朱,朱一个王,两个朱同学们不禁也都笑起来了,不过我真不是故意的,孩子们也都挺懂事,没有一个同学故意捣乱的,倒活跃了课堂气氛,这多亏于平时班主任老师对他们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由老师来念结果,这样也就可以适当的把握速度,节省了不少时间呢。并且还要保证上台板演的每个人都是用不同方法来记录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最后我们得出画正字这种方法是最方便清楚的,一个正字代表五票,还可以充分利用5的乘法口诀快速的算出票数。但觉得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在这个知识点上没有强调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的突出重点,多次强调。

在分析结果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来,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会怎样?刚说到这个问题,就有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们班也有一个同学请假了,加起来的人数不对!我回头看了看刚刚的.统计结果,的确少了一票,就立刻表扬了这位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思考的同学,顺势引导同学们来思考如果请假的这位同学,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这个问题倒没难着大家,可能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同学们的生活,所以变向的同学们也就很容易的理解了例题中的这个问题。这也让我想到有次教研时说到的,情景问题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贴近同学们的生活,便于理解。

在练习巩固时,我却发现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并不是让我太满意,他们对知识还不能够灵活应用,对于解题的方法还没形成一定的套路,这个问题课后张校长也给我提了一些不错的建议,抓紧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课堂上多关注多检测那些学习相对不那么轻松的同学。另外课后整一些随堂测试的小页子,我们用过一次,这种方法可以当即就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薄弱点,在下节课渗透补漏强调。

《数据的收集和 》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教学难点:

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设计意图: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师:你的办法很好。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2)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师: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陈小菲。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书上第3页)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明只有17票,可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

(2)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陈小菲23票,还是陈小菲参赛。

(3)我是这样想的: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

师: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你们表现得非常好!下面我们继续完成下面各题。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都有了选三好生统计票数的经验,在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再次回忆和感知统计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并优化记录方法,感受用写“正”字方法纪录的好处。】

三、巩固学习

1.完成第3页“做一做”(如下图)

师:同学们应该怎样调查谁最喜欢去哪里春游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举手选择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数一数有多少人去,这个方法省事只要一数就好。

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全班答是。(“全班答是”要删除)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2.完成书第4页的第3题。(如下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台前来讲他的解答过程。

3.完成书第4页的第1题。(如下图)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引导学生思考,空白格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导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篇11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包含以下内容:

(1)以抽样调查为重点,介绍收集、整理数据;

(2)以直方图为重点,介绍描述数据;

(3)结合实例展示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下面以一个具体问题为例,介绍这一章的重点知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理解相关内容.

问题:某工厂大批量生产了某种型号的显示器.作为衡量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批显示器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厂家应该提供的,那么这批显示器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如何得到的呢?

一、抽样调查,收集数据

这批显示器的平均使用寿命,应是所有显示器的使用寿命之和除以显示器总数所得的商.但是,把每一台显示器都用到坏掉为止再得出结论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实际上,厂家的做法通常是:采取某种方式从这批显示器中随机抽取若干台进行试验,分别测出它们的使用寿命,然后用它们的平均使用寿命估计这批显示器的平均使用寿命,

统计学中通常把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作总体,总体中的每个成员叫作个体.在上述问题中,每一台显示器(具体来说是每一台显示器的使用寿命)是个体,对每个个体都收集数据的调查方法,叫作全面调查,厂家所用的调查方法显然不可能是全面调查,而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这种方法叫作抽样调查,所抽取的那些个体合起来叫作总体的一个样本.

如果总体范围太大或试验具有破坏性,则全面调查不可行,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为使样本的数据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总体状况,选取样本时应注意随机性,即保证每个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被抽取到样本中,这可以减少片面性,提高调查的可信度,降低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此外,还应使样本容量(即样本中个体的数量)大小合适.样本容量太小反映不出实际情况,样本容量太大就会造成浪费.

在上述问题中,如果显示器共有l 500台,则可从中抽取30台(总数的2%)作为样本,其中30就是样本容量,假设测得这30台显示器的使用寿命(单位:万小时)分别如下:2.51、2.60、2.00、2.25.3.02、2.94、2.97、3.38、3.36、2.44、2.35、2.45、2.91、3.10、3.12、2.36、3.37、3.42、3.58、2.42、2.74、2.65、2.19、2.65、2.86、2.90、2.73、2.65、2.94、3.14.

这些是抽样调查得出的原始数据,由此可计算出样本的平均值为2.80(单位:万小时).

二整理与描述数据

收集到原始数据后,通常要对其加以整理,进一步发现其中含有的更多信息.以前面所给数据为例,其中最小值为2.00,最大值为3.58,可将数据分为8组,落在各组中的数据的个数叫作各组的频数,于是有如表1所示的频数分布表(每组均只含最小值而不含最大值).

由频数分布表已能看出分布在各组中的数据分别有多少个.为了更直观地描述数据的分布规律,可以使用一种常用的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图1就是描述前面所给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横轴表示数据的取值,每个小组对应一个小长方形.各个小长方形的下底的两个端点分别对应各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底的长度是组距,图1中各个小组的组距都相等,其值为0.20.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纵轴表示频数与组距的比值,例如图1中左边第一个小长方形对应第一组数据,其取值范围为2.00-2.20(不含2.20),组距为0.20,频数为2,高为

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底×高=组距×频数/组距=频数.因此,各组数据的频数是由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的,如果各组数据的组距相同,则各个小长方形的高之比等于各组数据的频数之比,此时,可以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这样画图和看图都很方便,

将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长方形上底的中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所得的折线也能表示数据的分布规律.如图2,其中的折线像一个“扣着的钟”,这显示出数据的分布大致关于2.80这个值对称,越靠近这个值,数据就越多,越偏离这个值,数据就越少,这反映了随机现象中一种常见的叫作正态分布的规律.

前面我们将原始数据逐一相加再除以30,得到这批显示器的平均使用寿命为2.80万小时.利用频数分布规律,还有一种计算平均使用寿命的方法:用各组数据的中间值(即各个小长方形下底的中点对应的数据)乘频数,然后相加,再除以30,即(2.lOx2+2.30x3+2.50x4+2.70x6+2.90x6+3.10 x4+3.30x3 +3.50 x2)÷30=2.80.

三,用样本估计总体是一种统计思想

一方面,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个总体中的各个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总体的情况,由样本数据得到的结论未必十分准确,例如在上述问题中,由于显示器是随机抽取的,不同的抽取结果,所得的原始数据就可能不同,进而得出的样本平均值也可能不同,样本的平均值可能与总体的平均值有差距,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随机影响,

另一方面,尽管总体中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作为同类事物的个体又有共性,以部分个体为代表,“解剖麻雀”“由此及彼”的思考就是有价值的.用样本估计总体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思想,虽然估计的结果不可能一丝不差,但是它可以为我们认识总体提供重要的参考.例如在上述问题中,样本的平均值2.80(单位:万小时)可能与总体的平均值不完全一致,但是通常情况下总体的平均值偏离2.80(单位:万小时)的范围不大,所以可以将2.80万小时作为这批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的参考值.

《数据的收集和 》教案设计 篇12

1. 下列调查工作需采用普查方式的是 () .

A.国家环保部门对长江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B.扬州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

C.质检部门对各厂家生产的电动车电池使用寿命的调查

D.某单位在给演员做演出服前进行的尺寸大小的调查

2. 某电商为了了解一批网络电视机的使用寿命, 从中抽取1000台电视机进行试验, 这个问题的样本是 () .

A. 这批电视机

B. 这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

C.抽取的1000台电视机的使用寿命

D.1000台

3.如图是张萌同学绘制的统计图, 其中所提供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七年级学生最多

B.九年级的男生是女生的两倍

C.九年级学生女生比男生多

D. 八年级比九年级的学生多

4. 某校八 (1) 班的全体同学最喜欢的球类运动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来表示,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喜欢各种球类的具体人数

B.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全班的总人数

C. 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全班同学一学期来喜欢各种球类的人数变化情况

D. 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全班同学现在最喜欢的各种球类的人数的大小关系

5. 统计得到的一组数据有80个, 其中最大值为157, 最小值为60, 取组距为10, 可以分成 () .

A. 10组B. 9组C. 8组D. 7组

6. 某单位有职工200名, 按他们的年龄分成8组, 在40~42 (岁) 组内有职工64名, 那么这个小组的频率是 () .

A. 0.12B. 0.38C. 0.32D. 32

7. 已知样本:13、7、11、8、10、7、12、10、13、8、9、10、14、11、10、9、17、10、12、9, 那么样本数据落在范围8.5~11.5内的频率是 () .

A.0.52 B.0.4 C.0.25 D.0.5

二、填空题

8. 学校要了解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在全校八年级的12个班级中都随机抽取了15名学生进行检测, 在这个问题中, 样本容量是_________.

9. 养殖户老林为了估计鱼塘中鱼的条数, 首先从鱼塘中打捞60条鱼做上标记, 然后放归鱼塘, 经过一段时间, 等有标记的鱼完全混合于鱼群中, 再打捞200条鱼, 发现其中带标记的鱼有4条, 则鱼塘中估计有________条鱼.

10. 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装有n个小球, 它们只有颜色上的区别, 其中有3个红球, 每次摸球前先将盒中的球摇匀, 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再放回盒中, 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后发现, 摸到红球的频率稳定于0.2, 那么可以推算出n大约是__________.

11. 根据预测, 21世纪中叶我国劳动者构成比例绘制成扇形统计图如图所示, 则第一、二、三产业劳动者的构成比例是________.

12. 李明将收集到的40个数据进行整理分组, 已知落在某一区间内的频数是8, 则该组的频率是________.

13. 小龙在爸爸的手机上清楚、直观地看出了“已用空间”与“ 可用空间” 占 “ 整个空间” 的百分比, 那么他看到的统计图是________.

14. 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前, 李老师将一批数据分成4 组, 列出频率分布表, 其中第一组的频率是0.23, 第二与第四组的频率之和是0.55, 那么第三组的频率是________.

15. 小童统计了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情况, 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 请根据图中的信息计算:小童一天中, 上学、做家庭作业和体育锻炼的总时间占全天时间的________%.

16. 如图所示, 根据八 (5) 班54个学生的数学成绩绘制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中, 各小长方形的高的比AB∶CD∶EF∶GH∶PK=1∶3∶7∶5∶2, 若80分成绩为优秀, 则优秀率是________.

17. 如果你是班长, 想组织一次市区内的春游活动, 并用问卷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那么你设计的调查内容是 (请列举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8. 我校围绕 “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 你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是什么? (只写一项) ”的问题, 对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从而得到一组数据.图1是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请结合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校对多少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2) 本次抽样调查中, 最喜欢篮球活动的有多少? 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 若我校九年级共有400名学生, 图2是根据各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绘制的扇形统计图, 请你估计全校学生中最喜欢跳绳活动的人数约为多少?

19. 晓红随机抽取了某一年中扬州30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统计如下:

其中:w≤50时, 空气质量为优;50<w≤100时, 空气质量为良;100<w≤150时, 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

(1) 如果要利用面积分别表示空气质量的优、良及轻微污染, 那么这三类空气质量的面积之比为多少?

(2) 估计扬州这一年 (以365天计) 中有多少天空气质量达到良及以上.

(3)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你能说出几种保护环境的好方法吗?

20. 近年来, 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落实教育部门“在校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文件精神, 某校对部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进行了调查统计.以下是本次调查结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1) 求出本次被调查的学生数;

(2) 求出统计表中a的值;

《数据的收集》说课稿 篇13

《数据的收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数据的收集》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二节的内容。

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人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而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要收集数据,更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判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能力成为未来公民的一个较为基本的素质要求。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对学生今后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各种数据,并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章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而本节是在第一节对调查方式的介绍和如何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感受不同的调查方式的优缺点,从而能采取合理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并初步经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通过学生对一些真实的素材的初步调查、收集数据、加工和处理数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应用于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如下几点:

1、知识目标:

让我们的学生进一步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

2、能力目标: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的处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的重点是数据的收集,也就是如何合理的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加工。难点在于抽样调查时如何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也就是如何合理地抽取样本,使收集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能真正体现总体的特征。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的过程,感受到抽样调查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抽样的局限性,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在课前的背景音乐停下后,在学生中展开调查,你能说出歌曲的名称吗?同样的问题让同学在听课老师中展开调查,把结果在课件上做出对比。然后再次在学生中调查八年级学生进入肯德基(或麦当劳)消费的情况,把调查结果和某郊区农村中学的调查结果做对比。让学生很自然地由身边熟悉的事例进入一个统计调查、收集数据的世界,并在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样本群体所表现出的特征有很大不同,并能简单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学会初步分析问题------即为什么不同?在这个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处理面对的这个问题,从而能初步探讨出怎样才能合理地抽样,并初步了解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在互帮互助中,扩大学生的思维视角,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所有的学生共同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再探新知

在前面经历过讨论交流的过程后,让学生能自主地分析“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并能较为完整和规范地叙述出这些抽样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合理启发引导学生能规范地设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对象,解决面对的问题。

在这里要鼓励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升华,加深理解

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从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到怎样采取合理的方式去调查收集数据,并能形成理论的小结。然后从学生自己举的例子中去实践这些理论,达到能灵活运用这节课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设计:

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据的收集》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学段7—9年级“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节《全面调查举例》的第一课时。它除了与下一节学习的抽样调查构成调查的两种方式之外,还为后面学习“数据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打好了基础。

(1)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2)从提出问题,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得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理的能力。

(3)能利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到学习效率。

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因为本章学习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处理数据的全过程来突出重点。

前两个学段只要求学生会填表,没有自己设立调查问卷。而现在要求自己设计并使用表格,难度加大,故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七年级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但数据处理技能仍不强,尤其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和用表格整理数据不习惯,所以对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搭设台阶,设计提问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加上七年级学生对获取数据的一般方法已有初步了解,性格又喜欢外露,所以我采用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兴趣。在“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制成条形图和扇形图,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学以致用、汇报交流

小结归纳、自我反思

若想了解全班同学是否知道父母生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在设计调查问卷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1)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自己设计问卷,提示:设计的问卷要能够达到调查的目的即可。

(2)用实物投影展示同学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全班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在此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明

2、在进行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先在组内进行统计,然后在进行全班统计,实际上组内统计的方法与全班统计的方法是一样的。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优势,由小组统计的结果很快统计出全班 的情况,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且避免了由于数据多而出现的错误

说明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中的EXCEL表格绘制统计图。

说明

(1)学生只需在EXCEL表格中输入类型、具体数据,选择插入图表,就能很快制作出 所需要的统计图,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比用尺子、圆规画图方便多了,喜欢什么样就设计成什么样。

(2)“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说明

4、在描述数据的环节

(1)由统计图得出信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由得出的信息谈感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

数学的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预测的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这个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实际调查活动学习统计,是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体会统计的作用和意义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调查活动也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课前每个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在请同学们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以致用、汇报交流

说明

(1)这个问题是这些调查的题目都非常有意义的。且是

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老师提出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 高。

(2)在课上,同学们将调查好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并得出结论。全班共分为5组,每组调查的题目都不相同。题目如下

1、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平均完成作业的时间

2、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吃早饭的情况

3、调查全班同学每天上学的方式

4、调查全班同学业余时间的爱好

5、调查全办同学喜欢球类的情况

(3)通过小组活动,小组代表通过平台向全班展示并发 言,(这是非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用数据说话的能力

(4)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指导以后的生活、工作,这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意义重大!

自 我 反 思

1、在 全面调查举例”这节课中,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学生体会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感受,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达到“做”数学,而非学数学的境界。

2、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整合课的学科味,让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平台,一个认识工具,利用它来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突出了媒体使用的辅助性和实用性,而不是简单的用课件来包办代替板书。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敬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数据的收集》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初中数学统计中的基础部分,是在对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的统计概念和方法的进一步落实与加强,同时也是将统计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数学理念的落实;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也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与铺垫,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来源和数据处理的必要性。总之本节内容在统计问题的处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中数学的中考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广泛联系,为突出重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与原则,能根据需要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直观有效地描述一组数据,理解统计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才图表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加强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的落实;

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总结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的过程,掌握用图表描述数据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意识。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数据的收集相对简单,用图表整理数据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统计图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特征也是中考的热点考查内容,所以本课的重难点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重点:对统计图表的特征与意义的理解;

难点:能综合应用文字与图表信息,解决相关的统计问题。

二.教学方法:

1.教法:本课作为中考复习课,在教学中,我以概念的发展为引导,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体会到整理数据的目的和方法,能充分自主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与发展,关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应用,在回忆的过程中达到认识上的升华与领悟,并在解题中得到落实。

2.学法:学生应及时体会概念之间的比较,形成知识网络,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缺漏部分,并积极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的落实:

1.对本节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与所占比例进行简要说明,使学生了解本节内容的特点与教学目标。

2.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与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落实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落实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整理大量数据时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展示部分全国中考原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节内容的考察要点和应注意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体会数学结合、图表结合的重要性。

4.设置对应的重点考察点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与意识。

5.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要求:(1)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相关概念的含义;(2)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结构特征,并能从所给的图表中获取正确的信息;(3)能综合运用图表信息和相互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6.布置针对性的课后练习,确保复习效果,加强知识与方法的巩固。

【《数据的收集》说课稿】相关文章:

1.数据的收集说课稿

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举例说课稿

4.数据的收集测试题及答案

5.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教学反思

6.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评课稿

7.数据的收集初二数学说课稿

8.九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课稿

上一篇:2018实习报告评语汇总--财经类实习报告下一篇:公司指纹考勤管理制度